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插秧技術論文

插秧技術論文

時間:2022-10-21 11:54: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插秧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插秧技術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介紹了水稻機插育秧的特點,并重點闡述了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技術、機插作業技術,以期為水稻機械化插秧提供參考。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栽培技術和插秧機操作技術。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們結合武寧縣氣候環境、地理條件,擬定多項技術方案,反復育秧,多次試驗、比較,初步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水稻機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術要點。

1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機插育秧是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與常規育秧方式相比,機插育秧的顯著特點是播種密度大,標準化要求高。必須把握好5關:一是營養土配備消毒關,二是精耕細作秧田關,三是品種種子選擇關,四是精量播種關,五是秧水肥田管理關。把握3個原則:一是田平水淺栽插原則,二是適時栽插原則,三是合理密植原則。機插秧苗須達到2個基本要求,一是秧塊標準,秧苗分布均勻,根系盤結,形如毯狀,提起不散,能適合機械栽插;二是秧苗個體健壯,青秀均勻整齊,苗挺葉綠,無病蟲害,能滿足高產要求。常用的機插育秧方式有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濕分為濕潤育秧和旱育秧。選擇育秧方式應根椐當地水源條件而定。在水源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軟盤濕潤育秧操作簡便可行,且用工少,生產成本低,質量有保證,適宜大面積推廣。

1.1軟盤育秧

1.1.1準備工作。秧田應選擇避風向陽、土壤肥沃、排灌分開、運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園。按照秧田面積與機插大田面積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備軟盤300~375片/hm2。準備寬2m的農用薄膜63m/hm2,長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為過篩的營養細土(菜園土)1500kg/hm2。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穩產的大穗型品種。大田一般需備足雜交早稻種子22.5kg/hm2(常規稻30kg/hm2)。種子應經過精選,以保證出芽率。并用藥劑浸種預防病蟲害;稻種吸足水分的標準是:谷殼透明,可見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斷而無響聲。催芽標準為:手工播種根芽長度不超過2mm,機械播種“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細播種。軟盤育秧按播種方式可分為手工播種和機械播種,手工播種方法簡便通用。手工播種的作業流程:床土準備碎土拌肥過篩堆悶熟化;曬種發芽試驗選種藥劑浸種催芽精做秧板;鋪放空盤裝盤土灑水播種蓋土封膜揭膜煉苗肥水管理起盤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種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溫濕,快出芽,促齊苗。膜內溫度保持在30~32℃,如超過35℃,應揭開兩頭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灼苗。如遇連續陰雨天,每隔2~3d,選中午揭開膜的兩頭通風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發白,必須補足水分,保濕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沒秧床,造成悶種爛芽。②一葉期。控溫控濕,防徒長。膜內溫度控制在25℃以內,超過25℃應兩頭揭膜通風降溫。③二葉期。膜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煉苗,干燥促根。揭膜應在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葉期。應注意保溫防寒,除陰雨天外,實行日揭膜夜蓋膜的方法,當最低氣溫穩定在15℃時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濕潤不發白,含水以透氣。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機插。⑤噴施送嫁藥(肥)。

1.1.4栽前準備。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進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應視苗色而定。②適時控水煉苗。栽前通過控水,促進秧苗老健,增強秧苗抗逆性。③帶藥移栽。機插秧苗由于苗小,個體較嫩,栽后易遭受病蟲危害,在栽前1~2d要噴藥預防,堅持帶藥移栽。④起運移栽。起盤后小心卷起盤內秧塊,疊放于運秧車,堆放層數一般2~3層為宜,運至田頭應隨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隨起隨運隨插,嚴防烈日傷苗。

1.2雙膜育秧

1.2.1作業流程。地膜打孔鋪放孔膜,精做秧板鋪撒床土,床土準備破碎拌肥過篩洇足底水均勻播種覆土覆膜蓋草揭膜煉苗肥水管理切塊移栽。

1.2.2準備工作。①雙膜準備。一般大田需備足幅寬1.5m的地膜63m/hm2;幅寬2.0m的農膜63m/hm2。②地膜打孔。孔距一般2cm×3cm,孔徑為0.2~0.3cm。打孔孔徑不宜過大或過小,孔徑過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難度;孔徑過小,透氣性差,易造成爛秧。③秧池準備。秧池田與機插秧大田比例為1∶100。秧池田的秧板寬為1.4m。秧溝規格及秧板質量標準與軟盤育秧要求相同。

2機插大田技術

2.1大田耕整

①田塊平整,高低不過寸。②田面整潔,無雜殘物。③田

面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爛下實,表土硬軟適中,插秧作業時不陷機、不壅泥;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結,水清不渾濁。④耕整時,不宜用深耕機械作業,以防耕作層過深。

2.2大田施肥

根據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結合旋耕作業施用適量有機肥和速效化學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總氮量的20%。在缺磷鉀土壤中應適量增施磷鉀肥。

2.3泥漿沉淀化除封殺

化除封殺是機插秧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須經一段時間沉實。沉實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土質情況而定。砂質土需沉實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實1~2d,黏土一般需沉實3d左右。

3機插作業技術

插秧機按操作方式可分為手扶步進式與乘坐式,我縣丘陵山區適宜以手扶步進式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為普通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行距30cm,不可調,株距3檔可調,深度、取秧量可調。其主要特點: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調節。二是具有液壓仿形系統,可以提高水田作業的穩定性。三是機電一體化程度高,操作靈活自如。四是作業效率高,省工節本增效。

3.1插秧機調試

插秧前須對插秧機作1次全面檢查調試,以確保插秧機能夠正常工作。要按照農藝要求確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數,調節好相應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證大田適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機道路行走

插秧機前往作業區進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發動機起動后,應達到熱機狀態。二是將苗箱置在機體的中間位置上。三是將變速桿撥到“行駛”位置上。四是將液壓操作手柄往下撥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壓操作手柄撥到“固定”位置。五是將發動機油門處于低速轉動狀態。六是將主離合器手柄慢慢拉到“連接”位置,插秧機即可行走。

3.3插秧機田間行走

(1)田間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時首先在田埂周圍留有4行寬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邊留有4行、8行寬的余地。

(2)插秧機的轉向換行。插秧機到田頭轉向換行采取步驟:一是將插秧機離合器撥至“斷開”位置,降低發動機轉速,將液壓手柄撥至“上升”位置,使機體上升,將劃印桿收回。二是將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轉方向一側的轉向離合器手柄,插秧機即慢慢開始輕松轉向,以便進行下一個行程插秧作業。

(3)劃印器的使用。插秧機在行走時,劃印器在大田表土上會劃出一直線痕跡;插秧機轉彎后,應將發動機上的中間標桿對準劃印器劃出的直線,以保持插秧機的直線行駛。

(4)側對行器的使用。插秧機轉彎后,應將側對行器對準上一個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機每次行走時有均勻的行距。

3.4插秧機停止作業

作業結束需要停機時,首先將油門撥至“低”的位置,使發動機轉速下降;然后將發動機開關撥至“OFF”位置,發動機可立即熄火,插秧機停止作業。

參考文獻

[1]劉云,杜茶英.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要點[J].南方農機,2006(3):32-33.

第2篇

當前,我國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面對這一新形勢,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力度,不斷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是科技新聞與宣傳工作者的責任所在。筆者根據新聞媒體對中國農科院相關科技成果的報道,分析了有效傳播科技成果的多種視角。

1 回答好三個問題

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創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等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科技的一個突出特征表現為跨產業、多領域的科技集成與融合[1],其復雜性、專業性與深奧性遠超傳統農業技術,也超出一般受眾的知識范疇和理解能力。因此,對于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不像傳統農業技術那樣容易說清楚,僅介紹研究成果本身還不夠,至少要回答清楚三個問題――“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來龍去脈,幫助受眾理解和消化有關內容;第二個問題就是要點明具體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個問題就是闡述該成果的重大意義與應用價值以及對今后研究的影響。

以《農民日報》對“麻育秧膜”的報道[2]為例,開篇先聲奪人,吸引讀者注意,“這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墊在我們水稻育秧盤里,不但能保護秧苗,還能保證機插不散秧,特別方便”。然后圍繞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展開。為什么立項研究?“在傳統的育秧環節中,一直存在著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運秧不便、漏插率高等問題。有時,農民們已經準備好了插秧機,可由于育秧盤不給力,散秧多,只能臨時又改用人工插秧。這也成為了制約水稻機插技術應用的瓶頸問題”。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纖維研制出環保型麻地膜,同時進一步改變配方和工藝,研制出適宜育秧育草的麻纖維育苗基布”,“屬于國內外首創”,“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機插秧早插早發高產;同時,育成的秧苗根系發達、白根多、整齊健壯,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機插,易取秧、運輸和裝秧,省工節本。更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證了插秧機在插秧時易分秧,對秧苗的傷害更輕,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顯著提高水稻機插效率和質量”。看完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對“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了。

2 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大眾關心的話題

將科技成果與當前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聯系起來進行報道,可提升成果傳播的效果。這也是新聞宣傳工作所要求的“三貼近”原則的體現。很多農業科技成果表面上與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并無關聯,但實際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鍵是慧眼識“珠”,找出這種關聯性,并以此為切入點對成果進行報道。

以《農民日報》對“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報道[3]為例,原題為“加工所‘GTF的結構解析與功能評價項目’榮獲201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般受眾從題中看不懂“GTF”為何物,也看不出“GTF”與自己有何關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制劑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農民日報》在報道時將獲獎成果與大眾普遍關注的糖尿病聯系起來,取題為“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緊緊圍繞該話題展開報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關注。

3 注重從學術論文和會議中挖掘

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或進展的一種常見形式,尤其是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論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進展的展示。因此,學術論文本身就具有新聞性,其中包含著“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個問題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轉換,就可編寫出高質量的科技新聞稿。目前,國內對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子刊等國際頂尖雜志上的論文進行新聞報道較為重視,對其他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新聞報道相對弱化。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國內與國外存在時差,對在國外雜志上發表的論文要搞清楚對應國內的時間,提前準備好新聞稿,并與雜志出版時間同步發稿,保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以《科技日報》對在《科學》雜志發表有關“H7N9流感病毒傳播機制”論文的報道[4]為例,由于當年我國內地多地出現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關注,其中該病毒能否在人際間傳播是焦點問題之一,圍繞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會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相關科研人員與《科技日報》等國內重要媒體記者密切溝通,在前一天精心準備新聞稿件,幾乎與同時見報,并且刊登在頭版報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學術會議是相關領域科技專家匯聚一起,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研討的一個學術平臺,不僅有科研進展的報告,而且有科技發展的建議,蘊藏著很多科技新聞,但報道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眾關注的問題,提煉核心內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亮點。以《光明日報》對“第五屆全國蔬菜規模化高效育苗技術經驗交流會”的報道[5]為例,會議內容很豐富,既有技術交流與成果展示,又有產業分析與發展建議,《光明日報》報道時聚焦蔬菜育苗產業的制約因素,闡述了這一產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并提出我國蔬菜育苗技術亟待創新的重點,為行業受眾尤其是科技人員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節點

農業科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與不確定性,但作為農業科研項目又有明確的階段性任務,因此要全過程跟蹤科研項目的研究進程,并利用階段性項目推進會、進展匯報會、國內外相關領域研討會等機會不失時機地報道科研項目的重大進展。同時,在報道時要有所選擇,可能細數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點到,應突出其中一項重要進展,并說深說透,否則會給人“零零散散”和“平平淡淡”的感覺,印象不深。以《中國科學報》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實施一年來進展的報道[6]為例,該項目在2012年啟動,2013年召開項目推進會,會上6個課題研究團隊分別匯報了項目實施一年來的進展,合計大大小小的成果多達數十個。但《中國科學報》僅選擇了其中一項相對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國突發災害數據庫初步建成”作為主題展開報道,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此外,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結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更有針對性,傳播效果也會更好。以《新華社》對“水稻缽苗機插新技術”的報道[7]為例,該技術據稱是水稻生產技術的一次更新換代,已在水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該科研團隊利用5月份東北水稻育秧季節,在黑龍江墾區組織召開水稻缽苗機插技術現場觀摩會,邀請《新華社》等媒體觀摩報道,介紹該技術的優勢及應用前景,讓人感到很接地氣。

5 融科學性、通俗性與藝術性于一體

農業科技新聞首先姓“科”,科學性是第一位的,客觀、準確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現代農業科技日益復雜與深奧,若僅從專業的角度去報道,恐因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的晦澀難懂而限制一般受眾的理解,使得其報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在尊重科學性的基礎上,應力求通俗易懂,變“專業化”為“科普化”,同時為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適當應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賦予報道的藝術性,從而使科技新聞的報道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

第3篇

1.1品種選用

選擇適合宣州區種植的耐肥、抗倒、優質、高產優良品種。早稻:中組3號、皖稻14、株兩優819、T優15;單季稻:武運粳7號、皖稻68等常規稻,兩優293、新兩優6號、豐兩優2號等超級稻和雜交稻組合。

1.2播插期

機插秧秧齡應控制在20d以內(葉齡3.5葉)。根據品種特性及氣候條件,為確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齊穗,中稻有效避免蟲害減少病毒感染、避開穗期高溫,宣州區早稻應于4月上旬播種,一季稻應于5月中下旬播種;麥稻區播種期應盡量后延,減少麥秧共生期,防止麥田稻飛虱、稻葉蟬傳播病毒,減輕水稻條紋葉枯病和矮縮病的發生。因機插秧秧齡較短,加之宣州區秋季氣溫波動性強,所以晚稻機插秧要慎重推廣,應選擇騰茬早的田塊,采用晚稻早熟品種,確保雙晚安全齊穗。

1.3秧床準備

選擇排灌、運秧方便的田塊,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復合肥作基肥,開溝起畦,畦面寬1.4m,溝寬0.5~0.6m。確保播種前板面平、實、干爽。

1.4塑盤準備

塑盤內徑規格58cm×28cm,大田備足300張/hm2軟盤。秧盤2張橫擺,一次擠緊排列整齊,畦兩邊各留10cm,保證秧盤平整貼泥。

1.5種子處理

大田用種:常規稻45~60kg/hm2,雜交稻22.5~30.0kg/hm2。播種前曬種2~3d,用浸種靈浸種24h,按常規方法催芽,破胸時,攤開晾干即可播種。

1.6播種

秧盤鋪好后,畦溝內灌入水,在畦溝內攪拌泥漿,將泥漿倒在盤上,用木條刮平,泥漿厚2.0~2.5cm,30min后泥漿沉實即可播種。按盤定量均勻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輕拍稻谷使之全部沒入泥漿,以不見稻谷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沒所有秧盤,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盤,以確保秧苗生長整齊、均勻,避免薄水日曬,造成高溫傷苗。3~4d后秧苗達到1葉1心時,進入常規管理,保持秧盤濕潤即可。如遇陰雨天,排清溝水,保持盤土濕潤;遇晴天,則灌水護苗。秧苗1.5~3.0葉時,保持溝水,視天氣情況可灌“跑馬水”。機插前3~4d,排清溝水,促進秧苗盤根,露曬秧盤,方便起秧和機插。

1.8秧田追肥

機插秧秧齡短、密度大、盤土淺,苗床施底肥,無需追肥,也不建議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嚴重,確實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對水15t/hm2澆施(每盤約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淺水層。

1.9病蟲防治

苗期蟲害主要有稻縱卷葉螟、稻薊馬,可選用樂斯本進行防治。必須打好“送嫁藥”,在插秧前3~4d應噴施銳勁特+銅大師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蟲危害。

2大田管理技術

2.1機插秧前的準備

2.1.1大田準備。整地要求:田塊平整,田面整潔,達到無雜草、無雜物、無浮渣。表土硬軟度適中,標準深8~10cm,上細下粗,上爛下實,插秧作業時不陷機。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結,水清不渾濁。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機插前1周進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滅茬機滅茬,旋耕后進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進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漿整地機進行耕整作業。麥、油茬在上水耙地前,應根據秧齡長短,在確保適期移栽的基礎上,視天氣情況曬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為總施肥量的45%~50%。可結合旋耕作業,大田施人畜糞11.25~15.00t/hm2、氮磷鉀復合肥450~525kg/hm2、碳銨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應增施過磷酸鈣300~375kg/hm2。對麥茬秸稈還田較多的田塊,在插秧前1d,增施碳銨225~300kg/hm2作面肥。

2.1.4泥漿沉淀。沙質土需沉實1d左右,壤土需沉實1~2d,粘土需沉實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機插水稻田應采用化學除草劑進行封閉除草。結合泥漿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芐可濕性粉600g/hm2或25%惡草靈乳油3000mL/hm2,拌濕潤細土300~375kg/hm2均勻撒施,保持7~10cm水層3~4d。

2.2移栽技術

機插秧苗秧齡短,大田期生長期長。栽插深度應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為22.5~27.0萬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萬株/hm2,注意查苗補缺。當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別是出現較長的斷壟和較大的“天窗”時,需人工補缺,以達到勻苗。

2.3水漿管理

機插秧苗植株小,植傷重,緩苗期長,大田間的水漿管理以“淺”和“勤”為原則。機插秧后,排盡田面積水,自然落干,擱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根系的生長;3~5d后,實行淺水勤灌,即上1次淺水層(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協調土壤水、氣、熱狀況,促進秧苗發根、分蘗。當全田的總莖蘗數達到預定穗數的80%左右,開始排水擱田,葉齡余數2.5左右或拔節初期復水。為達到“稻田不陷腳、田間無裂縫”的擱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輕擱田的方法,即擱幾天,灌1次跑馬水;再擱幾天,再灌1次跑馬水,切不可一次重擱。孕穗期要保持淺水層,抽穗后堅持間歇灌溉,即上1次淺水層,2~3d自然落干,濕潤1~2d再上新水,以維持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機插秧苗大田追肥應“少量多次”。分蘗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圓稈期,施用壯稈肥尿素75kg/hm2、氯化鉀75kg/hm2;在葉齡余數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長勢較差、葉色較黃的田塊適當增加追肥數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與0.2%磷酸二氫鉀溶液的混合液葉面噴施2~3次(間隔3~4d)。

2.5病蟲草害防治

2.5.1雜草防除。機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長慢。在栽前封閉化除的基礎上,栽后8~9d應補施1次除草劑,以確保除草效果,即結合第1次施用分蘗肥,撒施苯噻芐600g/hm2。

2.5.2病蟲害防治。根據植保部門病蟲情報,參照普通大田進行防治。

第4篇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優勢;軟盤育苗技術

一、機插秧的優勢

(1)插秧成本低。現在一般手工插秧作業收費1 500~1 800元/hm2左右,而機插秧作業費750~1 050元/hm2左右。

(2)減少育秧田。可增加育秧田的小麥種植面積,效益高。論文百事通機插秧的秧池田與大田用地比例為1∶100~120左右,而手工插秧的秧田與大田用地比例為1∶15~20左右。由于增加了減少的育秧田的小麥種植面積,增加了小麥產量效益,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稻育秧成本和用地成本。

(3)避防病蟲害。機插秧育秧秧期短,育期推遲,錯開了水稻病蟲的生理發生周期,因此病蟲害輕,用藥次數減少,稻谷農藥殘留低,提高了水稻品質。

(4)稻米品質好。因機插秧行距較手工秧大,株行距比例適中,通風透光條件好,光合作用強,生產的稻谷不僅產量高且米質好。

二、機插秧軟盤育苗技術

2.1育秧標準

(1)專用軟盤。水稻機插秧專用塑料軟盤規格為長58cm,寬28cm,雜交稻大田機插秧需塑料軟盤苗225盤/hm2左右,粳稻品種需塑料軟盤苗375盤/hm2左右。

(2)標準秧塊。水稻機插秧秧苗是以土壤為載體的標準秧塊秧苗,標準秧塊長58cm,寬28cm,土層厚度2.0~2.5cm。秧苗秧塊過大或過小容易導致機插上秧后卡滯或脫空造成漏插,過厚過薄會造成傷秧過多或取秧不勻,因此需要使用專用的機插秧塑料軟盤育秧。

(3)合格秧苗。合格的機插秧秧苗標準是:秧齡18~20d,苗高12~15cm,葉齡3.5~3.8葉,盤根厚度2cm,生長健壯,均勻一致,根系發達,盤根緊密。

2.2技術要點

(1)營養土準備。每公頃大田備足1 500kg高質量營養土。及早準備,選用中壤,碎土過篩。選擇適合的床土,一般選用疏松肥沃質地適中的菜園中壤土,或腐化較好的旱田耕作層土壤來配制營養土,于冬前年初,在做秧床土壤里施入適量的腐熟人畜糞和過磷酸鈣培肥土壤。在播種前20~30d選擇晴天取土晾曬、粉碎、過篩,土要細勻,粒徑大小在0.3~0.4cm左右,此土占60%以上比例,最大粒徑不得超過0.5cm,要求達到手捏成團,落地即散,而后進行覆膜堆悶。落谷時有條件的在100kg營養土中拌旱秧肥5kg,起到培肥、調酸、保濕、防病壯秧的作用。

(2)苗床準備。選好床地,精細整床,施足底水,床土消毒。選擇背風向陽、交通便利、靠近水源、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能排能灌的菜園地作育秧池,年前施肥,耕翻風化,年后碎土整平。播種前開溝作畦,做好秧板,畦面規格為:畦面寬1.3m,溝寬25~30cm,溝深15cm;四周溝寬30cm,深20cm;秧板制作要求實、平、光、直。同時,澆施底水至飽和狀態(手指能輕輕地插入土中),并使用600~800倍液的敵克松消毒。

(3)材料準備。①軟盤準備,每公頃大田一般準備軟盤225~450張;②薄膜、稻草、鮮麥稈等輔助材料;③種子準備,應選擇適應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穩產、中熟、抗病性強的水稻品種,用種量雜交稻22.5kg/hm2,粳稻45~60kg/hm2。

(4)裝營養土。在播種前用100~120kg營養土,加0.5~0.8kg旱秧劑進行藥土混均,均勻撒入軟盤內,厚0.20~0.25cm,用木板刮平或刮去多余營養土,然后用噴霧器澆濕底土即可播種。

(5)擺鋪軟盤。盤盤緊貼,盤面平整,按軟盤規格28cm×58cm在秧床上順放4張,或者橫2張進行擺放。

(6)播種覆土。水稻播前要進行浸種、催芽,芽谷不可太長,否則,不易播種,同時要求稻種發芽率高。具體要掌握:適時播種,根據秧齡期18~20d安排播期;浸種催芽;適宜播量,播種時采取稱量播種,每盤芽谷播量控制在120~150g,力求細播勻播;薄土蓋種,化學除草,播種后用未加裝秧劑的原備細土,均勻撒入盤面蓋種,蓋土厚度0.2~0.3cm,即以看不見種子為宜。蓋土后用600~800倍液的敵克松水劑噴濕蓋土,再用35%的丁芐粉劑10g,對水5~7kg均勻噴施,不能重復使用,以免造成藥害傷芽。

(7)覆膜蓋草。在覆膜前,排干溝里積水,并在軟盤上稀放蘆葦桿或鮮麥稈,以防薄膜緊貼盤面上造成燒芽,覆膜后在秧板上加蓋稻草,防止烈日高溫灼芽,雨后應及時檢查薄膜上有無積水,以避免悶種爛芽;在膜四周用土壅緊踏實,并投放毒餌防鼠害。

(8)苗床管理。苗床期間目標是培育壯苗,管理上主要是保溫保濕,施藥殺菌,增施肥料。做法是:①控制溫度。秧苗在一葉期以前要蓋好膜,以保濕為主,溫度控制在35℃以內;一葉期至二葉期溫度控制在20~25℃,齊苗后揭膜;二葉期后,白天揭膜煉苗,晚上蓋膜保溫,并噴施敵克松防治青黃枯死苗,三葉期后不再蓋膜。②肥水管理。肥料管理上要及時追施斷奶肥,一般在一葉一心期(播后7d后)施用。秧池田用腐熟的人糞肥7 500kg/hm2對水15t或用尿素75~105kg/hm2對水7 500kg,于傍晚澆施;看苗施好送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進行;用水管理上,晴天保持半溝水,若中午秧苗卷葉時,可采取灑水補濕。移栽前3d不上水。

三、大田栽培管理

(1)插秧。插秧機的栽插深度按農藝生產要求為:不漂不倒,越淺越好。堅持薄水移栽、活棵、分蘗。機插秧的返青緩苗期相對于手插秧較長,活棵分蘗期推遲2~3d。在栽插后7~10d內基本無大生長量。

(2)化學除草。在栽插后5~7d,使用小苗除草劑化除。水深5~7cm。施后田間水層保持5~7d。

第5篇

論文摘要闡述三香優714引種示范的產量表現與特征特性,并介紹其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種子處理與催芽、適時播種、搶時插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管水、遇寒流時應采取的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等內容,從而為該組合的推廣提供參考。

三香優714系湖南省衡陽市農科所用三香A(316A)與y0714雜交選育而成的晚秈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在我市的引種示范種植中,該組合表現為米質好、產量高、穩產性好、熟期適中、穗大粒多,綜合抗性較強,適宜種植區域廣,200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04031)。該組合經過2年作煙后稻栽培試驗、示范,產量均達高產水平,可在我市山區、半山區作煙后稻大面積推廣。

1產量表現

2006年在嵐谷鄉橫墩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2000m2,平均產量達8335.5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8.2%,同年在黎口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1200m2,平均產量為8062.5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6.3%,達極顯著增產效果。2007年在我市的水稻示范基地的生產試驗中,實割產量8017.5kg/hm2,比對照特優175增產13.5%;2007年還在我市嵐谷鄉嵐谷村作煙后稻示范種植6700m2,平均產量8208.0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14.7%。2年的煙后稻示范種植三香優714表現豐產性突出,穩產性好,綜合抗性強,是2008年我市山區、半山區主推的煙后稻優質稻新組合之一。

2特征特性

2.1熟期適中、適應性廣

三香優714在我市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5~138d,與豐兩優1號生育期相仿,作煙后稻種植,全生育期120d左右,比汕優46遲熟2.7d。在我市適宜在山區、半山區作煙后稻種植,而且增產潛力較大,高產穩產,應用前景廣闊。

2.2農藝性狀優良

該組合株高114cm左右,穗長24.8cm,有效穗271.5萬穗/hm2,平均穗總粒數180粒左右,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30.1g左右。該組合苗期長勢繁茂,整齊性好,分蘗力強,株葉形態好,莖稈粗壯,葉色深綠,葉片直立,抽穗整齊,后期轉色好。

2.3抗逆性強

三香優714抗性:稻瘟病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在我市2年的引種示范種植中,均未發現葉瘟和穗頸瘟,有紋枯病和稻曲病。該組合耐寒性較好,耐肥抗倒,抽穗期耐高溫,輕感紋枯病,抗性明顯優于對照特優175和豐兩優1號。

2.4米質

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3.0%,堊白粒率57.0%,堊白度10.9%,長寬比3.0,膠稠度47.5mm,直鏈淀粉含量21.5%,米飯有清香味,米質較優,是我市山區、半山區2008年主推的煙后稻優質稻新組合之一。

3高產栽培技術

3.1種子處理與催芽

催芽前將種子曬1d,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并用清水精選種子,再用藥劑如強氯精500倍液浸種8h消毒,然后用清水浸種。強氯精對種子上的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稻瘟病有極強的殺滅作用,對提高種子發芽率,以及預防爛種有一定效果。浸種最好采用日浸夜露,三起三落的方法浸種。浸種期間,每天最少要清洗種子1~2次。種子發芽的溫度控制在30~38℃。若堆溫大于38℃,則應把種堆攤開,谷堆全部破胸后即可播種。

3.2適時播種,稀播種、育壯秧

在高海拔地區作煙后稻,最關鍵就是要使煙后稻安全齊穗過關,因此要卡死播種期。必須在6月20日之前播種結束,播種量不超過225kg/hm2,在秧苗一葉一心期用多效唑300~400mg/kg均勻噴施,促進秧苗矮壯多蘗。秧苗三葉期后施尿素、氯化鉀各75kg/hm2,爭取多蘗壯秧,單株帶蘗2~3個,根粗莖寬。在秧田,一定要防治稻飛虱,特別是黑尾葉蟬,減少普矮病的發病率。移栽前3d噴1次藥,做到秧苗帶藥移栽到大田。

3.3搶時插秧

煙后稻秧齡控制在20~25d,要搶時移栽,充分延長本田營養生長期,增加有效穗和提高結實率。煙農在7月上中旬要及時組織人力、畜力、機力,按標準搶收,搶烤煙葉,迅速清理煙田,組織翻耕,搶時插秧,要求在7月25日前插秧結束。以確保煙后稻及時抽穗、齊穗,避過秋寒,安全過關。

3.4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為促進秧苗早生快發,秧齡控制在25d左右,該組合株型集散適中,在大田生長時間較短,插足基本苗,增加大田的有效穗是保證高產的關鍵。一般按20cm×20cm規格插秧,叢插2粒谷,插22.5~25.5萬叢/hm2,確保基本苗達135萬根/hm2左右。

3.5合理施肥

煙后稻三香優714生育期120d,根系發達,分蘗力強,耐肥。因此,要施足基肥,按碳酸氫銨750kg/hm2、過磷酸鈣375kg/hm2、氯化鉀75kg/hm2做面肥,促進大田早生快發。插后7d,結合化學除草劑用碳酸氫銨625kg/hm2、氯化鉀90kg/hm2和20%華星草克可濕性粉劑450g/hm2混合,進行追肥,田間保持3~5cm的水層,保持7d左右,以保證化學除草劑的效果。以后看苗追穗肥,同時要注意后期氮素過多貪青。

3.6科學管水

水分管理,大田應做到薄水插秧,插后淺水促蘗,在化學除草期間,保持7d田間3~5cm水層,切忌斷水,分蘗盛期田間莖蘗數達270~300萬根/hm2開始排水烤田,控制無效分蘗,培養強大根系。幼穗分化初期復水,孕穗、抽穗、灌漿期保持淺水層,后期干濕交替至成熟,切忌斷水過早,以利養根活葉,提高結實率,防早衰,確保豐收。

3.7遇寒流時應采取的措施

在水稻抽穗期,要觀察天氣變化,如遇寒流要及時灌深水護苗,噴施九二確保寒流到來之前齊穗,安全過關。如在寒流到來尚未齊穗,造成不抽穗或抽出半穗等,必然造成大減產。

3.8及時防治病蟲害

該組合雖然病蟲害發生較輕,但也要根據田間病蟲預測預報情況,適時防治,提高防治效果。病害方面應注意做好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等的防治工作;蟲害方面注意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特別注意在秧田防治稻飛虱工作,控制大田普矮病的發病率。

第6篇

水稻惡苗病從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種子帶菌是引起苗期發病的主因,重病種子往往不能發芽,或萌發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輕病的種子長出的病苗往往徒長,比健株高1/3,植株細弱,葉片和葉鞘變窄而長,全株呈黃綠色,根系發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個月左右出現病株,癥狀與苗期相似。病株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節部常彎曲露出葉鞘之外,下部幾個莖節生有許多倒生的不定根。剝開病莖,有時可見節的上下組織呈褐色,莖上有暗褐色條斑,可見白色蛛絲狀菌絲體,莖稈逐漸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輕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天氣潮濕時,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長滿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

2病原

稱串珠鐮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種,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橢圓形,無色單胞,呈鏈狀著生,大小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為紡錘形或鐮刀形,頂端較鈍或粗細均勻,具3~5個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數孢子聚集時呈淡紅色,干燥時呈粉紅或白色。有性態稱藤倉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藍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圓筒形,基部細而上部圓,內生子囊孢子4~8個,排成1~2行,子囊孢子雙胞無色,長橢圓形,分隔處稍縊縮,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產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長和節上產生不定根。

3發病條件

帶菌種子和病稻草是該病發生的初侵染源。脫谷時,由于脫谷機空隙小,轉數過快,可增加種子受傷幾率,如播種這類受傷種子比未受傷的種子發病重。脫粒時與病種子混收,也會使健種子帶菌。土溫30~50℃時易發病,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較水育秧發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發展;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發病重;一般秈稻較粳稻發病重;糯稻發病輕;晚稻發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時,缺水受旱,發生龜裂,易使幼苗根部受傷,或拔苗時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傷,這類幼苗插秧后發病重。藥劑浸種不徹底的病種子比浸種消毒徹底的種子發病重。

4侵染循環途徑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或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來源。病種子播種后,幼苗就會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康種子播種發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發從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發病,導致徒長等。一般病株中菌絲體會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擴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產生分生孢子,可借風、雨傳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開花時,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穎或種皮組織內,而使種子帶菌。脫谷時,病部的分生孢子也會飄落粘附于種子上,病菌便在種子表面越冬。

5防治方法

一是選育無病種子。建立無病留種田,選栽抗病品種,并進行種子消毒處理。留種田及附近一般生產田,發現病菌或病株應及時拔除,以防傳播蔓延。留種田應單收、單打、單貯。二是加強栽培管理。催芽不宜過長,拔秧要盡可能避免損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齡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三是清除病株殘體。及時拔除病株并銷毀,病稻草收獲后作燃料或漚制堆肥。四是減少受傷。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損傷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濕潤,以防損傷秧苗根部;脫谷時要注意脫谷機間隙不宜過小,轉速不宜過快,以免種子穎殼受傷,以減輕病情。五是種子處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種,15~20℃時浸3d,25℃浸2d,水層要高出種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爾馬林浸悶種3h,氣溫高于20℃用悶種法,低于20℃用浸種法。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100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種50kg;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3d,翻種子2~3次/d;或用輝豐百克2mL對水5~6L,浸稻種3~5kg浸72h;或用35%惡霉靈膠懸劑200~250倍液浸種,種子量與藥液比為1∶1.5~2.0,溫度16~18℃浸種3~5d,早晚各攪拌1次,浸種后帶藥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凈種靈可濕性粉劑200~400倍液浸種24h;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種72h;也可用80%強氯精300倍液浸種,早稻浸24h,晚稻浸12h,再用清水浸種,防效98%。必要時可在秧田噴灑95%綠亨1號(惡霉靈)精品4000倍液。

第7篇

論文摘要把增施鉀肥作為提高水稻產量、改善品質的重要措施進行試驗示范,獲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總結了單季雜交水稻施鉀增產效果以及鉀肥的施用技術。

云和縣地處浙江西南部,云壇鄉是該縣的一個山區農業鄉,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單季雜交水稻常年播種面積在333.3hm2左右。近年來,我們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把增施鉀肥作為提高水稻產量、改善品質的重要措施進行試驗示范,取得了顯著成效。

1水稻施鉀試驗推廣概況

根據土壤普查結果,全鄉水田缺鉀面積占水田總面積的80%,已成為進一步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的主要障礙。為了研究鉀肥的施用效果和推廣施用鉀肥,提高施鉀的經濟效益,我們從2004年就開始進行鉀肥的試驗探索,先后在云壇、李山前、梅灣、靛青山、陳村等村設置鉀肥試驗點,累計3年共28大區對比處理,試驗示范面積達67hm2,獲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2施鉀增產效果

經過試驗、示范和推廣實踐證明,增施鉀肥能使水稻獲得顯著的增產效果。據5個村的28個對比試驗和測產驗收統計,單晚稻平均增產688.5kg/hm2,增產11.3%,如2004年調查云壇村單季稻施氯化鉀150kg/hm2,單產7929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555kg/hm2,增產7.0%;李山前村單季雜交水稻施氯化鉀150kg/hm2,單產8454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852kg/hm2,增產10.1%。從總的驗收情況看,單季雜交稻施用鉀肥,平均單產8055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648kg/hm2,增產8.1%。由此可見,施用鉀肥不僅補充土壤鉀素不足,而且調節了氮、磷、鉀的合理比例,促進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是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鉀肥施用技術

3.1根據土壤特性施用

對缺鉀嚴重的土壤,施用鉀肥效果顯著。據調查,速效鉀含量在50mg/kg以下的砂質田,單季雜交稻施氯化鉀150kg/hm2,比不施鉀肥增產10.2%;而含鉀比較豐富的灰泥田(85~100mg/kg),施用效果不如砂質田。如梅灣村的灰泥田,水稻施氯化鉀150kg/hm2,單產7822.5kg/hm2,比不施鉀肥的只增產5.6%。

3.2鉀肥要與氮、磷配合使用

實踐證明,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鉀肥才能充分發揮其增產效果。試驗結果表明,缺鉀田施純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鉀112.5~150kg/hm2,配比較為理想,增產顯著。

3.3鉀肥施用量和施用技術

3.3.1秧苗期適施鉀肥。培育無病帶蘗壯秧,是獲取水稻高產的基礎。含鉀豐富的秧苗較粗壯,表現為葉厚、蘗多、根系發達、移栽后恢復生長早。因此,秧苗期必須適量施好鉀肥。①旱育秧:用氯化鉀45~60kg/hm2加適量氮磷肥混合濕潤營養土4.5~6.0t/hm2漚制5~7d后作為秧苗基肥施用。②水育秧:早晚稻在4.0~4.5葉時用氯化鉀60kg/hm2加尿素60kg/hm2于睛天下午灌薄水層后均施。

3.3.2分蘗期挑施鉀肥。在插秧后到曬田前,一般施氯化鉀45~105kg/hm2。在施肥過程中,必須因土、看苗進行挑施,重點掌握好3種類型田:①對瘦質田、冷水田、污泥田等含全鉀1.5%以下的屬于缺鉀類型田,其缺鉀癥狀一般在插秧后10~15d開始出現,缺鉀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顏色暗綠、生長不整齊,老葉片的尖端出現黃萎,之后根系變黑,植株衰退,嚴重的易發生赤枯病或致死苗。因此,對此類田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在分蘗期應挑施好鉀肥,可用氯化鉀75~105kg/hm2,配合磷肥施用,同時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工作。②對泥肉田、粘土田等含鉀量中等的土壤,應根據土壤肥力及目標產量要求而定,以生產6000kg/hm2稻谷的田片,應施氯化鉀45kg/hm2左右。③對含鉀豐富的土壤和較肥沃的田塊,分蘗期應看苗管理,苗勢好的一般少施或不施鉀肥。3.3.3幼穗分化期巧施鉀肥。幼穗分化期應根據水稻前期生長情況施用鉀肥。如前作種植蔬菜等短期作物或施有農家肥的,因殘留一定鉀養分,但苗勢一般的,可施氯化鉀45~75kg/hm2;如前作種植春大豆、春玉米或排場代料黑木耳、香菇等田塊,且稻苗過氮導致葉片濃綠披斜的田片,一般施氯化鉀105~135kg/hm2,以提高植株抗性。

第8篇

國家教委在全國8個專業14所院校中首先選定農學院進行作物專業主要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訂工作。可見,大學農學院農學專業的辦學在國內有影響與有地位,具有優良傳統與鮮明特色。以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繼承辦學傳統、堅持辦學特色、體現現代性與先進性為指導方針,大學農學院針對農學專業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具體如下:一是在加強農學專業建設的同時,以農學專業為母體,2002年在國內率先增設了農業信息技術專業方向招生辦學,實現了農學專業辦學規模的穩中有增,并體現專業辦學的現代性與先進性。二是在明確以生產技術型為主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同時,兼顧到多規格人才的培養,創辦了農學高層次人才基地班,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分流,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課程設置上,核心課程地位與學分不減,強化專業實踐課程,增開《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門全英文授課課程以及《植物生物技術導論》、《應用文寫作》、《園藝通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4門專業拓展選修課,以拓寬學生知識面、體現國際化等特點。四是在學時安排上,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實驗實踐課程共45.5學分,占畢業最低學分160學分的28.5%),壓縮課堂講授學時,強調精講重要知識點。五是將科學研究納入教學計劃,如開設農科英語閱讀與寫作、專業實踐、作物學實驗等課程。六是確立了“專業實踐主題教育——專業勞動——專業實踐~4學——作物學實驗——科研實習——畢業實習”四年一貫、六階段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貫穿于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

經過上述改革舉措的推行,大學農學專業建設取得了多方面顯著成效。現該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省品牌專業、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與大學研究性教學改革專業。

二、農學專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學專業生源質量不高盡管農學專業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厚實的辦學基礎、強大的辦學實力與卓越的社會貢獻,但目前志愿報考本科農學專業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學專業生源的質量。

2青年教師實踐經驗欠缺由于社會服務不列入單位編制范疇,加之缺少對教師為生產服務方面的考核與政策激勵,導致近年新進的教師缺少在產學研基地的一線鍛煉。與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師在承擔專業課授課任務時教學內容偏理論,實踐經驗有所欠缺,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會對科技創新的要求提高,加之農業院校普遍采取了內容多元化的教師績效量化考核制,使得專業教師走向生產一線、“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時間配置得到約束,部分沖擊了產學研結合辦學模式的強化推進,形成了比論文、比項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趨同化競爭格局。

3教學內容落后由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些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例如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精量播種機、智能插秧機、無人機、精準施肥機、精準植保機等。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反映最新的農業可用的新技術、新產品已成為現實問題。為此,亟需加快教材與課程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以及學生實踐實習設備與條件的改善。

4畢業生就業面窄受社會就業環境改變的影響,農學專業已從早期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為主,轉向了如今的市場化、多元化的就業體系。國家、省公務員等一些高端崗位競爭激烈,招收農學類的崗位少,就業競爭空前激烈,對本科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相當高,已由動手實踐走天下,轉變為筆試、面試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層、進農業企業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三、、農學專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策上給予傾斜和支持農業是國家的戰略產業,涉及到農產品供給的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農學專業是培養農業生產高層次人才、助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搖籃基地。為此,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對農學專業給予更多傾斜支持與保護,以提升農學專業的社會吸引力。

2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水平針對實踐性要求高的專業,應研討出臺教師生產一線鍛煉政策,重點提高青年教師參與生產實踐、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論聯系實際”的辦學傳統能得到更好繼承與發揚。

3課程設置上緊跟科技前沿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在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在保障專業核心課的基礎上,提升《農業信息技術》、《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經營》、《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等課程的地位,以展現專業辦學的現代性與先進性。

第9篇

論文摘要 介紹了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大田準備、稻作選擇、播種、肥水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和防倒伏等方面內容,以期促進水稻直播栽培技術的推廣。

水稻直播栽培技術是在水稻田犁耙平整后,將浸種催芽的種子直接播于大田。其主要優點:一是具有“三省兩增一提早”的優點,即省工、省力、省成本,增產、增收,提早成熟;二是產量高。由于直播稻更有利于低節位分蘗,穗莖優化合理配置,主蘗穗基本上整齊一致,成穗率高,總穗數多,經實割同一品種產量較普通移栽水稻增產336kg/hm2,增幅4.5%;三是生育期縮短。由于無拔秧植傷和栽后返青過程,因而生育進程加快,生育期一般比同期移栽的水稻縮短5~7d;四是有利于發展集約化生產。但與移栽水稻相比,直播水稻存在著播種不均勻、草害、倒伏三大難題。因此,在生產上應選好水稻品種,并且要特別注意掌握好“全苗早發、除草防害、增肥防早衰、健壯栽培防倒伏”等技術措施。現將其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選擇

要求選擇生育期較長、前期早生快發、分蘗力適中、抗病力強、植株較矮、抗倒力強的遲熟品種。在閩北山區以Ⅱ優輻 819、特優716、Ⅱ優航1號等作為直播稻種較適宜。

2大田準備

按插秧田標準翻耕好稻田。要求田面泥軟硬適中。田中排水、灌水暢通,橫溝、豎溝、圍溝“三溝”相通,使田面不積水。犁耙時開好圍溝,田塊大時按2~3m寬開好畦溝,耙時注意不要填滿圍溝和畦溝,于犁耙前10~15d用農達或草甘磷進行除草以封殺雜草,然后進行先犁后耙,播前1d排放積水待播種。

3稻作選擇

就邵武市氣候條件而言,雙季早稻和再生稻播種季節溫度低,為確保2季豐收,需用薄膜育秧,需薄膜量大,成本高,因而直播栽培不宜在雙早和再生稻生產上大量推廣;雙晚或煙后稻因生產季節緊,如采用直播容易造成雙晚抽穗推遲而受寒流影響致絕收,也難以大面積推廣;最適合直播栽培的應是單季晚稻。

4浸種催芽,適時播種

天氣晴好時適時浸種、催芽、播種,防止大雨沖走種子。浸種前要曬種。采用間歇法浸種4~6h,浸種后即可催芽。種子以芽長有半粒谷長、根長有1粒谷長為宜。播種期可安排在4月底至5月下旬。大田播種量11.25~15.00kg/hm2。

播種方式一般采用手工撒播。直播大田整平后,按3~4m寬開淺溝整畦或留工作行。沙壤田隨整隨播,湖泥田要隔夜播種,將已發芽的種子直播于畦面上。為保證播種均勻度,可以采用定畦定量方法,先稀后補,即先播70%的種子,再用30%的種子補缺補稀。也可按2倍比例摻炒熟的商品谷進行混播,播種后20~25d要及時進行田間查苗補苗工作,移密補稀,使稻株分布均勻,個體生長平衡,避免漏缺。

5科學肥水管理

施肥原則是勤施薄施,按“2重2輕1補”的方法進行,即重底肥、穗肥,輕施斷奶肥、促蘗肥,看苗補粒肥。在土壤肥力中等田塊,大田施純N 135~165kg/hm2、P2O5 60~75kg/hm2、K2O 112.5~150kg/hm2。其中,氮肥中的60%~70%作基肥,20%~25%作分蘗肥,5%~10%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鉀肥基肥、分蘗肥各占50%。同時,在總施肥量中有30%左右的有機肥為佳。

三葉期前保持田間濕潤,三葉一心期上水結合施肥、除草。分蘗期以濕潤灌溉為主,達到穗數苗的85%,及時曬田至出現細裂為度;孕穗至抽穗期以淺水灌溉為主;抽穗至成熟期保持土壤干濕交替;成熟前5~7d斷水,切忌斷水過早。

6除草技術

以農業防除為基礎、化學防除為重點。化學除草用10%草甘磷15kg/hm2,于翻耕前10~15d選晴天于田內無水時對水750kg/hm2進行噴霧。然后進行翻耕、播種,二葉一心期灌水3cm左右,用60%丁草胺1 500mL/hm2加水噴施。也可在播種后1~3d,用17.2%幼禾葆可濕性粉劑3kg/hm2對水噴霧或播后3~5d,用30%掃弗特乳油1 500mL/hm2,均勻噴施。在直播稻五葉期至分蘗末期,若闊葉雜草較多,排干田水后,用20%二甲四氯鉀鹽3L/hm2對水750kg/hm2噴施,隔天灌水3.0~4.5cm,保持7~10d后自然落干。

7病蟲害防治

在稻苗生長前期主要病蟲害有負泥蟲、二化螟;中后期主要病蟲害有葉瘟、稻飛虱、卷葉螟等。在防治措施上,要采取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

第10篇

論文摘要 秀水09是由嘉興市農科院育成的中熟晚粳,其地域適應性廣、抗性強、增產潛力大。介紹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和其合理種植、科學管水管肥及病蟲草防治等栽培技術。

秀水09(原名丙02-09)系由浙江省嘉興市農科院以秀水110/嘉粳2717∥秀水110雜交育成的中熟單季晚粳新品種。2005年3月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種植區域集中在杭嘉湖地區。該品種優越性表現在五個方面:①地區適應性較廣;②綜合抗性較強;③增產潛力較大;④青稈活熟;⑤豐產性與優質性兼容。現就其品種特性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特征特性

1.1農藝性狀

株型集散適中,分蘗較強,成穗率較高。正常生長情況下株高95cm左右,莖稈堅韌,葉鞘包節,葉色中綠,根系發達。抗倒性強,有利機械收割。長相前期一般、中后期健壯清秀。著粒密度適中,有效穗300~375萬/hm2,每穗總粒115~125粒,結實率93%左右,谷粒飽滿,穗型偏長,易脫粒。千粒重26g左右。

1.2 生育期

在杭嘉湖地區適宜作單季晚稻種植,可以直播栽培。宜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播種,9月10日前后齊穗,10月底至11月初成熟。全生育期約159d。

1.3產量水平

一般產量8 250~9 000kg/hm2,2006年5月28日經對直播栽培高產田實產驗收,產量達10 767kg/hm2,創我縣常規晚粳產量歷史最高記錄。

1.4抗性

2003年浙江省農科院植保所對其抗性做出如下鑒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中感褐稻虱。

1.5米質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長寬比、透明度、堿消值、膠稠度、直鏈淀粉、蛋白質9項符合一級規定,堊白度符合二級規定。

1.6弱點

分蘗期遇35℃以上天氣時,群體縱向生長緩慢;催芽過程因種殼包結、種胚吸水相對慢于其他品種。可以采取延長6~12h的浸種時間,或入囤后36h內淋水1~2次以提高催芽速度。

2栽培技術

2.1適時播種,精心催芽

5月25日至6月5日播種,浸種催芽過程一般5~6d。浸種前搶晴曬種,藥劑浸種48~60h后用清水沖洗(藥劑浸種的濃度、時間必須嚴格參照說明書),入囤前用45℃溫水淘種,囤的四周用15cm左右厚的溫水浸濕稻草墊鋪,如遇溫差大、氣溫較低的天氣,外面再蓋尼龍薄膜保溫,同時須避免陽光曝曬。入囤后的36h內用35℃溫水淋種1~2次,嚴禁種子出囤淋水;正常情況下36h后種子破胸露白,種囤內溫度上升,此時的管理重點是控溫保濕,必須將種子堆溫控制在35℃以內,要求6~12h觀察1次;當種子根芽長至約1.5mm時,管理重點是降溫攤種煉芽,需避風避光保濕,搶晴天、土溫在15℃以上后播種。

2.2均勻稀植,培育壯苗

直播大田用種量45kg/hm2(按干種子、發芽率達85%以上);水育大秧秧田播種量約375kg/hm2、秧齡28~30d。插秧規模20cm×13cm或23cm×12cm,確保基本苗120萬/hm2左右。機直播要求:田平、無水、短芽播種;手工撒播的最佳播種時機是淺水機耙第2遍、大田泥漿成懸浮狀無水時播種,并做成排水塌口,防止泥漿流失、排除田面積水。至3葉后上水追肥。

2.3計劃用肥,協調群體

總用肥量折標準肥控制在45t/hm2左右。用肥原則:前促、中穩、后活,根據地力把握總量、掌握時間,以有機肥作基施,氮肥、多元復合肥作追肥。一般總用肥量的50%作基面肥,余下的50%在栽后1個月內2~3次施下。缺磷土壤在第1次追肥時增施過磷酸鈣225~375kg/hm2。從品種生育期和農時季節上以7月底作為穗肥的最適時期和最遲用肥期,施進口三元復合肥150kg/hm2左右。

2.4及時擱田,控苗保穗

當苗數達到有效穗數的指標時為最佳時期,一般苗數移栽稻為270~330萬/hm2,直播稻為330~375萬/hm2。

2.5合理用水,科學灌溉 轉貼于

秀水09上位根系比較發達,氣溫達35℃以上時要存水護苗,當苗數達330~375萬/hm2時及時分次擱烤田。正確處理好擱田排水和除蟲需水的關系,齊穗后干濕交替,潮濕田地、養根保葉達到降癟增重。

第11篇

論文摘要包膜控釋肥是通過包膜,預先設定肥料在作物生長季節的釋放模式,使其養分釋放規律與作物養分吸收相同步,達到提高肥效的一類肥料。針對包膜控釋肥的特點,需采用相應的施肥技術。

包膜控釋肥是通過包膜,預先設定肥料在作物生長季節的釋放模式,使其養分釋放規律與作物養分吸收相同步,從而達到提高肥效(肥料利用率)的一類肥料。它能延緩最初養分的釋放,延長植物對肥料有效養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和設定養分持續有效釋放時間。

1包膜控釋肥相對常規肥料具有的特點

1.1肥效利用率高

目前我國常規肥料的養分通過空氣蒸發、地下滲透、以及地表水沖失等原因,當季利用率較低:氮為30%~50%,磷為10%~20%,鉀為30%~50%,而包膜控釋肥通過外層包膜材料的控制,避免了以上流失使肥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1.2增產效果明顯

通過包膜控制養分釋放,使作物養分供應平穩有規律,避免作物脫肥與徒長,增產幅度大都在1500kg/hm2以上。

1.3省時省力

使用控釋肥,大部分作物都可以實現一季作物只施一次肥,終生不用施肥,省時省力減少浪費。

1.4殺菌驅蟲效果明顯

控釋肥的包膜材料采用多硫化合物,可以殺菌驅蟲,每袋肥料多送5kg以上殺菌劑。

1.5改善土壤

長期使用包膜控釋肥,養分釋放完后的空殼既可蓄水保墑,又能起到通氣保肥功能,使長期板結的土壤變得疏松。

1.6補充作物硫元素

硫元素是作物生長不可或缺的中量元素,施用包膜肥料硫包膜尿素后,可補充作物的硫元素,因為釋放完的空殼破碎后可直接參與養分釋放而被作物吸收。

2包膜控釋肥的施用技術

包膜控釋肥的養分釋放率和釋放時期是根據作物生長和吸肥規律設計的,因而,一季作物或一茬作物只施用1次控釋肥,即可滿足作物整個生長季節的養分需求。

2.1根據包膜控釋肥的種類施肥

有機高聚物包膜的控釋復合肥料,其氮磷鉀及其微量元素的配方比例要根據作物的需求和不同土壤中的豐缺情況來確定,作物專用型或通用型包膜控釋復合肥,可視作物和土壤的具體情況比普通對照肥料減少1/3~1/2的施用量,施肥的時間間隔要根據肥料控釋期的長短來確定。

2.2包膜控釋肥的施用量

要根據作物的目標產量、土壤的肥力水平和肥料的養分含量綜合考慮后確定。目前大田作物上大面積應用的通常是包膜肥料與速效肥料的摻混肥,其施用量首先要考慮到包膜肥料的養分種類、含量及其所占的比例。例如某摻混肥料中僅含30%的硫包膜尿素,其他70%為常規速效復合肥,如果施用包膜尿素可以減少1/3施用量,則此肥料的施用量只能減少其中30%包膜尿素的1/3氮素用量,僅比常規的摻混肥減少10%左右的用量,而且速效磷和鉀的配合比例還要相應提高。因為這種摻混肥中只控釋氮而沒有控釋磷和鉀。對于玉米、棉花、花生等行距較大的作物,按照推薦的專用包膜控釋肥施用量一次性開溝基施于種子的下部或靠近種子的側部5~10cm處,注意硫包膜尿素以及包膜肥料與速效肥料的摻混肥都不能與種子直接接觸,以免燒種或燒苗。

2.3包膜控釋肥的施用方法

對于水稻、小麥等根系密集且分布均勻的作物,可以在播種或插秧前按照推薦的專用包膜控釋肥施用量一次性均勻撒于地表,耕翻后種植,生長期內可以不再追肥。蘋果、桃、梨等果樹,可在離樹干1m左右的地方開放射狀溝6~8條,深20cm左右,近樹干一頭稍淺,樹冠較深,然后將控釋肥施入后埋土。另外,還應根據控釋肥的釋放期,決定追肥的間隔時間。

2.4作基肥施用

第12篇

吉林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加強2012年糧油高產創建宣傳和交流的通知》(吉農農字〔2012〕32號)文件指出,糧油高產創建實施四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已成為各級黨政領導抓糧油生產的指揮田,農業部門指導生產的有效抓手,基層農技人員提高本領、施展才能、送科技入戶到田的有效平臺,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最為直接的有效課堂。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是通過抓點帶面推進糧油高產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視高產創建的宣傳,通過宣傳讓廣大農民知道高產創建應用技術的先進性和適用性,調動廣大農民參加高產創建和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的積極性。要加強技術和經驗交流,組織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學習典型、推廣典型,認真借鑒好的經驗和做法,扎實推進本地高產創建有效開展。

按照文件要求,為進一步擴大增產模式的推廣面積,推進高產創建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深入開展,省農委決定在《吉林農業》上半月刊開設“高產創建”專欄,作為高產創建工作宣傳和交流的平臺,重點宣傳和交流各地好的經驗做法、技術集成創新、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研究成果(論文)、工作研究和重點工作活動等。

《吉林農業》“高產創建”專欄歡迎參加全省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的部門、管理人員、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專家學者和其他人士提供優質稿件,并愿與全省廣大農業工作者一起,為推進我省增產百億斤糧食工程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為我省“三農”工作推波助瀾。

柳河縣高產創建活動起點高、行動快、措施強、效果好。最大限度地確保了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糧食市場供應。柳河縣在實施高產創建活動中,按照《國家高產創建活動實施方案》,結合柳河縣實際情況,提出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五結合”措施:

1.與玉米提升工程和水稻振興工程相結合

高產創建活動示范田、攻關田、核心展示田中的玉米作物,優先享受玉米提升工程中的良種補貼;柳河縣水稻振興工程也籌措資金用于水稻高產活動建設。這兩項措施為超額完成高產創建活動打下了堅實的資金基礎。

2.與國家五項重大推廣技術相結合

全省推廣的五項重點推廣技術――測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離子種子處理、農田統一滅鼠、地膜覆蓋玉米全部應用到高產創建活動中去,不僅更好地完成了五項技術的推廣示范工作,也為高產創建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3.與現代化教育培訓措施相結合

為了更好地完成高產創建活動技術培訓工作,柳河縣在實施高產創建活動中,建立了電教辦公室,添置了科技直通車和各項多媒體設施。在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中,印制培訓教材、制作多媒體、發放彩色圖紙,使農民的培訓更直觀、更立體,大大提高了農民參加高產創建活動的積極性。

4.與高科技人才技術相結合

聘請省高級專家開展實地考察高產創建攻關田、核心展示田的土壤類型、地形、氣候、交通等實施條件,為更好地完成高產攻關田、核心展示田建設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撐。聘請專家,建立田間學校,使專家深入田間,為農民排憂解難。

5.與農田水利基礎措施相結合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高唐县| 加查县| 桂东县| 霍林郭勒市| 石楼县| 宜黄县| 三原县| 清苑县| 宝清县| 古蔺县| 当雄县| 成安县| 百色市| 贡觉县| 简阳市| 正阳县| 陆良县| 陕西省| 垫江县| 绿春县| 富源县| 雷山县| 重庆市| 碌曲县| 岐山县| 华容县| 十堰市| 临海市| 禹州市| 东乡县| 海安县| 青河县| 天水市| 水富县| 衡阳市| 定陶县| 河西区| 灌云县| 吉安市| 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