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0 19:53: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級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交通的重要工具。汽車在給我們帶來眾多交通便捷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道路交通事故已成為造成人們意外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在城市街頭做了一次關于交通安全的調查。
我們對一些路上的行人進行了調查。很多人對交通規則和一些交通知識并不陌生。但通過我們的明察暗訪,發現很多人都不遵守交通規則。不論是行人還是司機,都自由的在馬路上穿行,對眼前的車輛或行人全是視而無睹。其實,這就是交通事故的來源。
其實小學生的交通安全知識普及也非常重要,因為現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機動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了。大部分的事故都是在不懂交通規則的小學生身上的。而且,通過我們的調查,在我們上饒縣,小學生也有很多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現象。要讓他們知道交通規則是必須遵守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校和家長一起對小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告訴他們一些重要的交通規則和交通知識就可以了。
小學生四年級社會調查報告
我調查的是街道的環境。街道上白色污染最嚴重。花花綠綠的包裝紙,滿街都是。還有許多人在發傳單,有的人不需要也把傳單,有的人不需要也把傳單接去有馬上隨手一扔,地上全是傳單。 調查完了街道我又去去調查小區。 小區的大門前有垃圾桶。為什么地上有零零碎碎的小垃圾呢?因為有許多人不愛護環境。就不愿意走到垃圾桶旁去扔。有些人總是在也深人靜,車流量減少,行人稀疏的時候從窗戶里邊將垃圾扔出去了。尤其是在下雨天,掃路的叔叔阿姨們不好掃地,時不時要彎腰去撿。 我要為環保去分力。我能做到的是:別人再發傳單是要給你一份,你不要,說一聲我我不要。不從窗戶里扔垃圾。
我調查的是街道的環境。街道上白色污染最嚴重。花花綠綠的包裝紙,滿街都是。還有許多人在發傳單,有的人不需要也把傳單,有的人不需要也把傳單接去有馬上隨手一扔,地上全是傳單。
調查完了街道我又去去調查小區。
小區的大門前有垃圾桶。為什么地上有零零碎碎的小垃圾呢?因為有許多人不愛護環境。就不愿意走到垃圾桶旁去扔。有些人總是在也深人靜,車流量減少,行人稀疏的時候從窗戶里邊將垃圾扔出去了。尤其是在下雨天,掃路的叔叔阿姨們不好掃地,時不時要彎腰去撿。
我要為環保去分力。我能做到的是:別人再發傳單是要給你一份,你不要,說一聲我我不要。不從窗戶里扔垃圾。
小學生四年級社會調查報告
調查人:孫xx
調查內容及結果:我來到了一條干凈整潔的黃甫街上。看見一個小吃店門前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店里各種食品的名字,而寫到餛飩的時候,竟然寫成了“餛燉”,可真有趣。又走了一會兒,一個大約五平方米大的招牌上十分醒目地把“安裝”寫成了“按裝”,這樣明顯的錯誤竟然沒有人發現,他們真對不起造字的老祖宗。就在旁邊一個大木板上用刷子寫了幾個醒目的大字:“批發零售方便代”,我看之后直想笑,“代”和“袋”差別夠大了,可真夠怪呀!在名氣很大的小辣椒火鍋門前我又發現了一個錯別字,上面本來應該寫“黃甫路第三分店”,上面卻意外寫著“黃埔路第三分店”,又在一家優雅飯店的墻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店招工一名”,差點把我大牙笑掉,“本”字都能寫錯,文化也太低了吧。就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見一個布專賣店叫“大浪淘沙”下面卻清清楚楚地寫著“大浪淘紗國際連鎖”,我吃了一驚,國際連鎖店的大招牌上都有錯別字,看來現在的電腦對于錯別字也看不嚴啊!
導致出現錯字的原因應該有這樣幾點:馬虎、不在乎、文化低、求省事、寫了不檢查。我想只要把這幾點消滅,錯字應該不會出現,或者出現了也是很少很少。
看見錯字的感受:漢字是老祖宗一筆一畫制造出來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把它們寫好絕對不能看到錯字視而不見。漢字是各種文字的精英,我們不能為了省事就把他們改造。看見街上顯眼的錯別字,我心中感到痛苦。我想我的作業中也經常出現錯別字,我應該先把自己的錯別字消滅掉,盡量在寫字前想好要寫的字是什么樣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達到這個樣子,錯字一定會飛到九霄云外。
小學生四年級社會調查報告
我們的學校非常美麗,我愛我的校園。但是,我不時會看見校園內有好些垃圾,跟這個學校很不相稱,這么美麗的學校和這么臟的垃圾一起,我為了弄清原因,使校園更美,于是我對校園的衛生進行調查。
調查
一下課,我就到校園里兜了幾圈,發現以下幾個地方的垃圾是比較多的:植物園、草坪、籃球場、沙池,在植物園,我發現有6個塑料袋,3個罐子,10處等地方有糖果紙和紙屑,這么大的地方,都被垃圾占滿了。
分析
學校每天都實行“三掃”,早上到校打掃,中午放學打掃,下午放學打掃。這種打掃計劃校園應該是干凈的才對,我從調查中發現學校包干區的垃圾約占學校百分之90,最多垃圾的地方是人比較多的地方 。
結論
校園的衛生主要原因:同學們到外面買零食吃,吃完之后隨手就把垃圾扔掉。同學們的衛生意識還不夠強。學校衛生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
建議
為了使我們的校園更美,我喚吁同學們,不要亂扔垃圾,同時,學校管理衛生的部門也要加強管理,對亂扔垃圾的同學進行嚴厲的教育,只要每人都可以不亂丟垃圾,我們的學校將會更美麗。
小學生四年級社會調查報告
塑料袋轉眼間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但是,在“簡單、方便”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隨手扔下的一個膠袋、一個快餐盒、或是其他的一次性器具所影響的后果? 為此,我做了一次關于塑料袋使用、及污染情況的社會調查。
調查時間:周六早上
調查地點:我們家門口的菜市場和周邊小餐館
菜攤上擺放著或紅或紫的塑料袋;肉店墻上掛著紅色的塑料袋;水產品攤位上,塑料袋比一般的塑料袋厚了許多,有黑色和紅色兩種。
熟食攤點上,不管是饅頭、包子、糕點還是醬肉、烤鴨、炸蝦、涼菜統統是用白色、紅色、淺藍色的塑料袋來包裝。
再來看看這些來菜市場采購的人們,個個滿載著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塑料袋子,很少看見有提環保購物袋的,可見塑料袋的使用相當普遍。
最后我在一些餐館發現,塑料袋的使用更是普遍,為了省去洗碗的麻煩,飯館一般都會在碗上套個塑料袋。這些塑料袋一般都是白色的,分為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兩種。稀飯、涼皮、拉面、餃子等無一例外都會在和塑料袋的親密接觸后進入顧客的腸胃。
經過調查得知這些市場上用的塑料袋大多是一些小商販上門推銷的,有些是從批發市場上批發的廉價塑料袋,在質量上根本沒有保障,大多都存在質量隱患。而人們對塑料袋對人體的危害知之甚少,表現出一種冷漠,那么塑料袋究竟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呢?
小學生四年級社會調查報告
現在的社會比以前更發達,家庭也更加富裕。爸爸媽媽的工資不是1000元,就是2019、3000元以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孩子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向爸爸媽媽討要零花錢了。可是,他們拿著這些錢到底想買什么呢?我懷著疑問的心情,做了一份調查報告。
調查
我發現,麻辣和燒烤最受小朋友的歡迎。地攤周圍總是擠滿了人,弄得水泄不通。還有一些玩具也銷售得很快,比如說“變形金剛”、“芭比娃娃”、“戰斗陀螺”、“庫洛牌”…….都是孩子們愛玩的玩具。也有些孩子喜歡和別人攀比,花錢去買比別人更貴、更漂亮的東西。還有些孩子拿錢去買惡作劇物品,去嚇唬自己的朋友。
分析
1、在學校里,手拿麻辣和燒烤的學生隨處可見。或許,麻辣和燒烤就是讓學生亂花錢的罪魁禍首。
2、玩具是人童年時不可少的物品。玩具的開銷也占用了我們學生的大部分零花錢。還有大多數學生喜歡把玩具帶到學校里來。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習,還會違反校規。
結論
經過我的調查,我得知,許多孩子差不多都是以買早餐的名義來討要家長的錢,然后去買地攤上的零食、玩具,甚至有人拿著錢去網吧,連不吃早餐也行。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學習。
建議
我建議,學校應該采取更好的措施阻止這種現象再次發生,嚴格管理學生在校園里的飲食情況,注意孩子們的健康。這樣才會讓祖國的花朵開得更加燦爛!
小學生四年級社會調查報告
一、調查原因:
最近,同學么都用自己的零花錢到學校周圍的小賣部購買垃圾食品。我決定去問一問同學們,他們的零花錢是怎么花的,于是我和小霏同學一起去進行調查。
二、調查:
我在小攤便邊看見許多食品袋,有的過期,有的沒有商標,還有的里面的調料有危害。但是,我擠進去看了看,數了數,發現男孩子有十六個,女孩子八個,使我大吃一驚。
三、分析和結論:
針對這種現象,我和小霏同學進行討論和分析,發現那些食品都有一定的危害。
1、三無產品對人體有極大危害。
2、小食品的塑料袋亂扔會污染環境。
3、買小食品讓同學們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
四、建議:
1、我們辦了一個標牌,題目是:遠離垃圾食品,從我做起。
零用錢的調查報告
調查者:申思
每天早上到校、放學的時間,校門前的小攤小販、學校門旁小店前,總能看到許多學生,或買或看,熱鬧非凡。他們的錢從哪里來?怎么使用?
近日,文化路小學四年一班圍繞這些問題,對該校四年級三個班共計139人進行了一次調查。
[數據一]73.9%學生平時有零用錢,但認為父母平時要給零用錢的占69%,從早餐、中餐或其它地方節省下零用錢的占15%。
[數據二]零用錢最愿給的是父母占94%,63%學生的零用錢是父母主動給的,父親又比母親大方,有51.3%學生的零用錢是父親給的,而爺爺奶奶給的只占5.9%。
[數據三]26.1%的學生用零用錢買零食,12%的學生留著當學費,37.9%的學生用來買學習用品,3%的學生將錢捐給中國兒童福利院,20%的學生羨慕其他同學有很多零用錢,從家中偷偷拿錢的人占到了1.2%。
[數據四]通過做家務賺取零用錢的較多,占42.9%,通過外出打工或準備這樣做的學生占2.9%。
一、充分認識開展“節能減排學校行動”的重要意義
節能減排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我校于XX年年7月就向學生宣傳開展“節能減排學校行動”的重要意義,我校有1134人,搞好“節能減排學校行動”,不但直接的節約環保效益巨大,而且幫助學生樹立節能環保意識,養成珍惜能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積極開展節能活動
暑假之前,我校就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設計一份“我為節能能源獻一策”的方案,并在家中進行節能,空調調到26度,水循環使用,請家長對孩子節約能源的行為進行評價。開學后,我們將學生設計的方案收回來,進行評比。開展“節能小標兵”和“節能標兵班”的評比,每周對各班用電用水和分類垃圾情況進行評比。
我校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學校,開始了垃圾分類活動。我們制訂了詳細的活動計劃,5月初進行垃圾分類有關知識的宣傳,各班自備回收垃圾的紙箱,進行垃圾分類,學校定期進行垃圾回收。6月份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競賽,召開垃圾分類班會,出垃圾分類板報。7月份進行垃圾分類征文和繪畫的比賽。11月份參加“減少垃圾,從我做起”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征文比賽,有1人獲得一等獎,3人獲得二等獎,5人獲得三等獎,20人獲得優秀獎。攝影比賽有:有1人獲得一等獎,3人獲得二等獎,5人獲得三等獎,20人獲得優秀獎。
2.積極參與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工作
為積極響應、配合、支持和參與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工作,學校以“創模”為主線開展了各種綠色環境教育,以創模宣傳板報、創模知識講座等形式大力營造“創模”氛圍。
我校組織學生參加了“我為創建環保模范城獻策”征文比賽,“我的美麗校園”明星片創作設計比賽和環保局舉辦的環保小作品制作大賽;參觀“創建環保模范城”的展覽,讓學生寫觀后感,為“創建環保模范城”獻一策;我校還積極參加首個“無膠袋日”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環保中心的‘節能減排明星”活動,帶學生到紡織實業有限公司進行參觀、訪問,聽公司領導介紹公司在節能減排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撰寫“節能減排明星”的新聞報道稿等。
這些活動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立足于校內,走出校門,積極開展和參與豐富的環境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實際行動大力支持和宣傳了我市創模活動。
四、以新課改為契機,將環境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成效顯著
我校把環境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課程設置、校本課程的開發上做文章,把開展綠色學校工作融入教學。
我校強調教授基礎型課程的教師在各學科中均應注意滲透環境教育,有滲透環境教育的計劃、教案及有關資料的積累;教授探究型課程的教師要開設有關保護環境的主題研究項目,組織一定規模的環境類興趣小組;教授拓展型課程的教師要承擔有關環境教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社會環境考察等實踐活動。各類課程的教師定期開展有關環境教育的教研活動。
1.結合綜合實踐課程開展環境教育,形成學校環境教育的特色
學校成立了綜合實踐課題組,組長由教科研處主任擔任,副組長由科學老師和語文老師擔任,其他擔任綜合實踐課的老師也參加課題活動。我校定期組織課題組老師學習、上研究課,學生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收獲體會。課題組根據學校是 “國家綠色學校”這一特色開發系列環境教育專題,設立探究性學習、專題性學習,學校各年級每學期都有一個研究專題。
本學年,三年級開展“保護地球”、“我認識的花草樹木”主題研究,四年級開展“肉菜市場”主題研究,五年級開展“關注汾江河”、“校園用水調查”主題研究,六年級開展“保護環境,愛我校園”主題研究。
綜合實踐課題組開發了“綠色消費從我做起”的校本課程,各年級分別開設了專項研究。三年級研究“植物與消費”、“動物與消費”,四年級研究“水與用水”、“消費中的白色污染”,五年級研究“垃圾與消費”、“一次性筷子與森林保護”,六年級研究“生活中的污染”、“共建我們的綠色家園”等專題。
上學期我們開展了“綠色消費從我做起”系列活動,三、四年級開展保護動植物的活動,五、六年級開展減少污染,節約能源,愛護我們共有的家園活動,學生通過調查訪問、上網查找資料,制作手抄報,制作課件,寫建議書,寫作文等加深對保護環境意義的認識,提高保護環境的自覺性。XX學年下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組老師圍繞“環境教育”的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各年級都選擇了環保主題開展活動。有的開展“校園綠化設計”;有的開展“校園里的浪費現象”調查;有的開展“白色污染”調查。老師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調查、訪問,圍繞“校園綠化設計”這一實踐活動,我們對有草木和沒草木的地方做了對比實驗,發現有草木的地方溫度至少比沒有草木的地方溫度低4—5度,有草木的地方,灰塵很快就被草木吸收,從而認識綠化的意義。學生們根據觀察積極地提出建議,寫出調查報告,制作手抄報,向學校提出加強環境管理的建議。圍繞“校園里的浪費現象”這一主題,組織學生對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觀察發現學校的浪費現象,結果發現校園里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主要是有的同學一回學校就將課室的燈打開;有的學生洗飯盒將水龍頭開得很大,不停地讓水沖洗飯盒;倒剩飯菜,有的學生看到不喜歡的飯菜,馬上就倒了或吃了一點就倒了。于是,實踐課題組的同學寫出倡議書向全校同學發出節約能源的倡議,還制作了手抄報,撰寫了調查報告。綜合實踐課上老師們還指導學生從網上搜索、查閱了大量資料,下載有關資料;與學生一道制作以環保為主題的電腦小報,課件,撰寫了調查報告。六(1)班和六(5)班撰寫的“校園綠化設計”和五(1)班撰寫“校園里的浪費現象”的調查報告參加區首屆科技大賽,分別獲二等獎和三等獎。
通過環境專題的研究,同學們懂得水資源、森林資源、大氣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但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使可再生資源不能再生,而且還將給人類造成一系列的災難。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給人們帶來許多的疾病,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了解到動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垃圾分類的意義,水資源的珍貴,只要人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許多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通過專題學習、調查研究,學生們耳聞目睹了生活中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也提高了。
2.多學科滲透環境教育
科學老師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從植物到動物、從水質到空氣污染、從日月星辰到氣候變化、從節水節電到資源分布……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如《材料的再利用》《選擇健康食品》《健康需要新鮮空氣》《利用太陽能》《動物和植物》《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氣溫的變化》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來體驗環保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
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將有關教學內容與環保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鳥的天堂》《桂林山水》《大瀑布的葬禮》《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老人和海鷗》這些課文,教師都能將環保教育,節能減排教育滲入其中,學習課文后讓學生寫寫讀后感、建議書、廣告詞,談談讀文的感受,說說應該怎樣保護環境,怎樣節能減排。教師們在教學中經常將教學內容與有關環保知識、節能減排知識有機整合起來,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環保和節能減排的意識,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的保護環境。在指導學生寫《校園一角》這類作文時,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參觀學校綠化帶,使學生感受到校園的美麗離不開這些紅花綠草,更離不開同學們對綠色的呵護,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計算機老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從網上搜索、下載有關環保和節能減排方面的資料,與學生一起制作以環保和節能減排為主題的電腦小報,充分發揮了搜集信息、運用信息的學科特色。
美術、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師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資源,發揮我校體藝教育特色,通過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力求恰到好處地滲透環境和節能減排教育。美術教師組織學生制作環保和垃圾分類的手抄報,將環境教育和節能減排教育滲透到剪紙藝術中。
五、創設環境教育良好氛圍,積極開展綠色環保活動
1.開展文明校風建設活動,讓綠色理念潛移默化的滲入學生心中
(1)開展各項評比活動,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我校開展文明班、文明辦公室、五星學生、衛生紅旗班、節能標兵班等評比活動,在評比條件中體現節能減排、環境教育的要求,使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
我校注重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綠化、美化校園的教育,要求學生從身邊的細微事做起,使學生養成愛護綠化,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撿起地面的紙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黃葉,不踐踏草坪,養成節約用水、用電,人離關燈的習慣等。
我校各班堅持的“每天兩小掃,每周大掃除”環境衛生制度,使學生養成了愛衛生、講衛生、保持衛生、珍惜環境的良好衛生習慣;我校定期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彎腰行動”等,使師生們養成了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較高的環保意識和良好的環境道德行為;文明班級、文明標兵班和節能小標兵、節能標兵班的評比,激發了學生自覺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念、凈化了學生美好心靈。熱愛綠色、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廣大師生的自覺行動。
重陽節學校活動策劃方案1
一、活動主題
“濃濃祖孫情開心過重陽”
二、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尊敬老人、長輩;知道關心他人。
2、通過邀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幼兒園過節,培養幼兒尊敬祖輩,并進一步感受家的溫暖。
3、體驗活動愉快、歡樂的氛圍,鼓勵幼兒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4、在活動中初步培養幼兒動手能力與合作能力。
三、活動時間
1、活動準備與策劃時間:重陽節前5天;
2、活動開展時間:重陽節當天,大約1個小時。
四、活動準備
1、簽名表;
2、錄音機、碟片、學過的兒歌、歌曲;
3、每人兩個桔子。
五、活動流程
1、隔代家長準時參加活動,進班后簽名,找到幼兒坐下來;
2、教師引出重陽節主題;
(1)師:你們知道明天九月初九是什么節日嗎?
孩子:重陽節
老師:對了,也是敬老節,重陽節它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節日,今天我們邀請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到幼兒園里,和小朋友們一起慶祝節日,提前過一個有意義的重陽節,你們開心嗎?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參加活動。我們一起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說聲“節日快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外我們付出了很多,給我們好吃的,好玩的,永遠把我們當成寶貝,那今天我們也要給她們留下最難忘的一刻!
(2)欣賞重陽節ppt,教師講解相關知識內容。
3、結合音樂親親老人,感受親子的樂趣;
4、老人表演節目:時間看節目決定;
5、幼兒集體表演歌曲、朗誦兒歌;
6、每位孩子兩個桔子,剝桔子給老人吃;
7、活動結束。
重陽節學校活動策劃方案2
活動時間:xx年年xx月xx號上午9點
活動地點:櫻桃班教室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的節日。
2、使寶寶從小有關心爺爺奶奶的意識,為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
3、喜歡爺爺奶奶,愿意表達愛爺爺奶奶的'情感。
活動準備:
糖果、重陽糕等
活動過程:
1、介紹重陽節:
老師和寶寶一起唱歌曲《我的好奶奶》,老師:“爺爺奶奶真辛苦,今天是他們的節日,我們一起來給他們過節,好嗎?
2、老師媽媽親親寶寶
寶寶真乖,老師媽媽親親你(老師隨意親寶寶),老師媽媽親寶寶開心嗎?
3、爺爺奶奶媽親寶寶
寶寶的爺爺奶奶親過寶寶嗎?親在什么地方呀?(寶寶隨意說),
4、寶寶親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親寶寶開心嗎?那我們寶寶也來爺爺奶奶。(播放親親我錄音)。鼓勵每位寶寶去親親自己的爺爺奶奶。
6、吃重陽糕
鼓勵寶寶先把重陽糕給爺爺奶奶,隨后和他們一起品嘗
7、唱“hello grandpa ,hello grandma.”歌曲。
引導寶寶和老師一起邊唱邊做動作。
8、放“親親我”音樂
請爺爺奶奶和寶寶一起聽著音樂親親、抱抱。
9、愛爺爺奶奶:
為爺爺奶奶做一件小事情,如:寶寶長大了,自己走不要爺爺奶奶抱 。為爺爺奶奶捶捶背等。
重陽節學校活動策劃方案3
活動主題:愛在重陽
活動時間:10月9日下午隊課
活動目標:
1、了解重陽節的風俗及民族文化含義
2、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學會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老人的情感,動手又動腦。
4、培養學生敬重老人,關心老人的良好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活動準備:(國慶假期作業)
1.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重點收集重陽節的有關資料。
2.教師向學生推薦與老人有關的書籍、報刊,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引導他們認真閱讀并將典型故事記下來,結合自己的感想,準備交流。
3.上網收集資料。利用利用關鍵詞上網搜尋有關尊老敬老的資料,為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制作好PPT。
活動內容:
本次活動6個年級分別圍繞6個主題,上好少先隊活動課,主題分別是重陽溯源、重陽美食、重陽習俗、重陽詩文、重陽敬老、重陽調查。
1、一年級——重陽溯源
各中隊輔導員講述有關重陽的由來和相關的神話故事。
2、二年級——重陽美食
各中隊輔導員講述和隊員交流相結合,了解重陽節的美食,如重陽糕、北京的栗子糕、上海五色糕……也可講講與重陽美食有關的傳說,有條件的可以品嘗美食。
3、三年級——重陽習俗
各中隊引導隊員交流重陽節的民間活動,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
4、四年級——重陽詩文
隊員圍繞重陽詩文進行交流,如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可以圍繞詩歌創作書法、手抄報、賀卡等作品,獎勵中隊的“孝敬之星”。
5、五年級——重陽敬老
隊員介紹古代敬老故事,如《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故事,古今中外名人敬老的故事等。
6、五年級——重陽調查
隊員課前調查周圍同學、鄰居或親戚等,了解重陽來歷、習俗和敬老的情況,把調查報告、采訪記錄、活動照片等在隊課上進行交流。
活動注意事項:
活動時按中隊整理匯集活動過程的材料(包括收集的資料、設計方案、思想匯報專題體驗文章以及觀察記錄卡、自制賀卡、書畫作品、調查報告、采訪記錄、活動照片、家長的評價表、隊活動資料、演講稿等)。
聲音一:老師,您的眼里沒有我
故事回放:
前段時間學校組織了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研討,擬定通知時詢問上課老師關于活動實施的年級和確定的主題,老師首先報上了實施的主題,再問上課年級,那位老師猶豫半晌,才囁嚅著說:“我也不知道這個主題適合什么年級,覺得四年級可以,五年級也可以,嘿嘿,其實六年級也是可以的……”
給老師的便利貼:請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規律。從兒童心理學層面探知,三、四年級的學生是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此時會出現一種強烈要求獨立和擺脫成人控制的欲望,所以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主題要相對側重于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培養初步的探究問題的能力,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如《水的認識》系列活動中,三年級的定位是對“水的性質”的了解,知道水會流動,水能結冰,水會突然蒸發等,這時候就可以設計一個實踐活動:用一支筆和一張紙為小兔子或其他小動物設計制作一個“取水”的容器,確保水可以流動也可以堵塞,而且要使小動物學會使用這一方法。他們肯定是趣味盎然的。
五年級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適合開展簡單的社會服務活動,通過自然環境的研究,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服務社會的意識。于是《水的認識》就可以升級為“水與生活”,讓他們在雨天進行戶外活動觀察雨水,學會測量降雨量,分析雨水中的物質,了解酸雨。還可以讓他們設計一個“完美的雨天裝備”,可以使人不被淋濕的雨衣帽子和雨靴。孩子就會去關注生活,躍躍欲試。
而六年級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的感受性已發展到一定水平,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階段明確,感知事物的精確性也有所改善,許多練習雖然屬于已學過的教材,但其動作規格標準提高了。這時我們就可以開展有一定深度的“水系研究”,實地走訪、調查、繪制居住地的水系情況,了解居住地的水環境,一定會在太陽下、雨天中活躍在家鄉的水系邊,然后交上一份對家鄉水系研究的調查報告。
本著對學習生長規律的尊重,三到六年級中學生經歷了一次完整的“水的認識”過程,分解到每個年段,老師介入的著重點又完全不同,而這些著重點螺旋上升,相互銜接,于是孩子就對“水”有了一個綜合的完整的概念。
聲音二:老師,您高估我了
故事回放:
一次參加教研活動,活動地點是一所農村完小,組織引領的是一位城里的優秀老師,活動對象是該完小的四年級學生,活動主題是《非洲原住民的調查和研究》。對于這個主題的選擇我們當時都覺得非常奇怪,因為它離孩子實在太遠,尤其是農村孩子,在沒有多大機會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尤其顯得遠,于是請這位指導老師說說選擇這個主題的緣由。這位老師說:第一,農村孩子需要增加與外面世界的接觸,讓他們知道世界原來這么豐富;第二,非洲原住民的生活是很豐富的,尤其是非洲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他們的舞蹈尊重原生態,不要求標準的舞姿。所以,農村學生在舞蹈時要求不高,跟著節奏動起來就行;第三,四年級學生比較活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參與活動應該會好熱情。聽老師說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們按捺住疑慮拭目以待。
上課伊始,學生確實如老師所講,看著資料中原住民與我們的差別那滿臉新奇,看著視頻中瘋狂大膽的原住民舞蹈充滿向往,但當老師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表演時,不要說是跟著節奏動起來,就是離開座位那一小步都沒有可能,看著殷切的老師羞澀著小臉――哎,哪敢有這沖動啊!于是,這位老師也是如意料之中鎩羽而歸。
給老師的便利貼:請尊重學生間的差異!
學生之間都是有差異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選擇首先應該強調學生能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將需要、動機、興趣置于核心地位。相對于城鎮孩子能熟練地使用搜索引擎,篩選、整理資料,農村孩子的信息就顯得比較閉塞,但農村孩子對于家鄉傳統的認知和實踐卻是城里孩子不可比擬的。試想,教師拿著“體驗非洲舞蹈”的主題去農村學校開展活動,孩子們如何理解這種非洲民族最古老、最普遍、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哪怕老師自己用夸張的肢體語言讓草裙飛揚起來,孩子們也只是一個看客而不會融入這個活動。但是如果我們的主題是“與狗交朋友”,那么情況就會完全不同,農村孩子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們與自己最忠實的朋友之間的故事。
所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要時刻記住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對象是學生,主題的選擇一定要根據學生群體和個體差異有針對性有實用性地開展,最大程度地將選擇主題的權利下放給孩子自己。
聲音三:老師,我手才能寫我心啊
故事回放:
一位五年級學生在日記《今天我不高興》中寫道:
“跳蚤書市”終于開始活動了,這是我期盼了很久的活動。我早就計劃了我能為跳蚤書市做的工作――我想在這個活動中擔任銷售員,因為我家在小百貨有攤位,節假日我經常在那里幫忙,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銷售技巧,趁這個機會要好好表現一番。
可是,分配活動時,老師要我們六人小組分組,然后將六個內容分派給我們,我們組是“設計海報”,哎,設計可是我最糟糕的本領,最重要的是我不想設計我要銷售啊!于是我舉手跟老師說了我的想法,可是老師說:那剛好,可以用這個機會好好學習自己的薄弱環節。哎,這樣的結果我真的很不高興!
給老師的便利貼:給學生最大程度的成功感!
所謂的綜合實踐,它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綜合性,它包括知識的綜合學習、能力的綜合學習。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自主獲取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綜合實踐課程的價值追求之一。因此,指導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每一次活動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活動經驗,實踐能力在不斷增強,完全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指引自主設計與實施主題活動。比如這次的“跳蚤書市”活動,面對五年級學生,這時候的老師何不開放點,從活動項目的設計、報名,甚至整個運作過程,讓學生全權負責,而您只需從旁關注,適當的時候點撥一二,省時省心,何樂而不為呢?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隨機抽取了60位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以及40位家長,從許多方面逐一做了了解。調查結果如下:
75%的小學生能夠掌握“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走人行道”,“行人靠右”以及“不得私自下河游泳”等基本的安全常識。然而對于地震、滑坡、雷擊等自然災害方面卻了解甚少,只有9%。對于煤氣中毒、家庭火災等方面因年齡而異表現不同,年齡稍大的(四年級以上)的小學生能略知一二,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一臉茫然。而對家長的問卷調查則令我們略感欣慰。幾乎所有的家長一致認為必須加強對孩子門的安全知識教育。在這之中,83%的家長認為對自己機孩子的安全教育比較滿意,15%的家長則認為還有待提高,另有2%的家長認為這項工作應由學校來完成。比較起來,在對學生的調查中,近70%的小學生表示愿意聽取父母關于安全知識的講解。這說明家庭在對孩子進行安全知識教育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另人遺憾的是,62%和97%的家長和小學生不知道3月31日是國家法定的“全國中小學生安全知識教育日”,因此,社會、學校等等個方面的宣傳力度和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同時,我們也對此次活動的效果做了一個調查:有接近90%的學生和家長認為這次活動宣傳效果很好,今后應多開展此類活動。也有4%的家長認為沒有取得他們想象的效果,6%的家長認為無所謂。雅安八小的李校長也表示新穎有趣的安全知識宣傳活動可以給同學們帶來更多的知識,希望能和我們今后在這方面有更好的合作。我們認為,對于小學生這類知識的宣傳,不應僅僅局限在這樣的宣傳形式。學校應注意改變教育方式,爭取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接受,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僅如此,調查報告顯示85%的家長表示更愿意讓他們的孩子在學校接受安全知識的教育,因此學校對于這種教育的強弱程度將更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安全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綜上所述,雖然我們抽取的調查對象還不夠多,有些問題反映的還不夠全面,但這次調查基本上說明了對于小學生安全知識的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此,衷心的希望各方面能夠更加重視當前對于小學生的安全知識教育,讓我們祖國的花朵能夠更好的茁壯成長。
關鍵詞 生活衛生習慣 齲病 保健措施
對象和方法
2007年7月對定西市口鎮212例兒童患齲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選擇定西市口鎮中心小學三、四年級各2個班學生共212例,其中男生118例,女生94例。年齡9~12歲。
方法:在自然光下,用口腔科常規檢查器械(口鏡、探針、鑷子),由專業醫師負責檢查。齲病診斷標準按照衛生監督局制定的方案中有關規定實施。
標準:①生活習慣:是否吃零食(每周7次為“吃”,每周3次及3次以下為“不吃”),是否吃甜食(每周5~7次為“經常”,每周3次以下為“不吃”)。②衛生習慣:是否刷牙(每周4次為“刷”,每周4次以下為“不刷”),進食后漱口(每日達3次為“漱”;每日3次以下為“不漱”)。
結 果
212例9~12歲兒童中,患齲人數153例,齲齒數382.5顆,齲均2.5,衛生、生活習慣達標者僅71例,其中患齲人數
24例,占患齲人數15.69%,齲齒數40顆,齲均1.7。未達標者141例,患齲人數129例,占患齲人數84.31%,齲齒數342.5顆,齲均2.7。經調查還發現乳牙齲補牙率1.01%,第一恒磨牙患齲率6.1%,檢查后預約復診率23%。以上結果證明,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其患齲率明顯低于不能堅持刷牙、漱口,經常吃零食、甜食的兒童。
討 論
齲病的防治工作應從兒童抓起[1,2]。在農村宣傳教育工作首先應消除“乳牙是遲早要換掉的,治不治無關緊要”的錯誤思想,使群眾對乳牙患齲的治療有正確認識。事實證明,從整體上提高群眾的口腔保健知識,應首先從兒童做起,使其從小受到良好的口腔健康教育則會終身受益,在兒童齲病預防中,應從胎兒期、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四個階段進行防治。這不僅是每個口腔醫務人員的職責,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和執行,才會受到良好的效果。
建立一支學校健康教育專業隊伍是非常必要的,定期開展口腔衛生宣教工作,讓學生掌握口腔衛生知識。刷牙是清除菌斑,預防齲病、牙周病發生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牙齦或牙周疾病的人應強調早晚刷牙,午飯后也要增加1次,做到每個公民每年不少于1次的牙科常規檢查。
在兒童齲病的預防中,通過口腔保健知識普及教育,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的廣泛使用,大多數兒童都能自覺接受,并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已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低年級學生進行了六齡牙的窩溝封閉工作,早期有效地預防了窩溝齲。
目前我市經濟比較落后,特別是農村預防保健工作不容樂觀,口腔醫務工作者嚴重不足,口腔健康教育也未得到足夠重視,群眾口腔保健知識貧乏,錯誤觀念比較頑固。在調查中發現兒童乳牙齲補牙率僅為1.01%,復診率23%,多數兒童的齲牙不能及時得到治療,這與家長口腔保健知識的缺乏有很大的關系。
調查結果提示:齲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要通過全體口腔醫務工作者及全社會堅持不懈的努力,從兒童抓起,從乳牙抓起,相信農村的齲病防治工作肯定會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因特網;行為,成癮;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R 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2-0121-02
Analysis on Behavi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uhan/ JIANG Guang-rong, HU Shu-jing, WEI Xia-xia.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t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in Wuhan, to explore correlative factor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nternet addition. MethodsWith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1 260 students in 5 middle schools from grade 7 to grade 11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was 4.1%, and the rate in grade 9 was the highest (11.5%). The rate of male (7.8%)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1.2%). Internet addiction patients spent 7.4 hours averagely per week, which was more than the normal students (3.5 hours). The highest prevalence rate of addiction was found among the students who mostly use internet in net bar(7.0%) and the students playing games on line(8.4%),comparing with other activities on line,the addiction patients knew less abou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internet. Conclusi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grade,gender,place of surfing the net and behaviors of internet use to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os should be taken,and at the same time,net bar should be administrated rationally.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作者簡介】 江光榮(1955- ),男,湖北新洲人,哲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心理學與心理咨詢。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湖北省人的發展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9。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上網人群中,18歲以下的用戶占16.6%[1]。隨著上網青少年群體的日益擴大,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愈加突出并引起廣泛關注。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無物質成癮物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因為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2]。為了解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現實狀況、網絡行為特點和相關影響因素,以便為網絡成癮的干預提供依據,筆者進行了此次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位于武漢市3個核心城區內的5所中學,其中重點中學2所,非重點中學3所,年級從初一到高二。在校內同年級各班中整群隨機抽樣,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共發放問卷1 350份,回收1 277份,回收率為94.6%。剔除廢卷后得到有效問卷1 260份,其中重點中學學生340名(27.0%),非重點中學學生920名(73.0%);男生565名(44.8%),女生695名(55.2%)。
1.2 方法 調查以問卷方式進行。整個問卷由4部分組成:(1)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學變量。(2)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包括家庭經濟情況、學習情況、每周的零花錢、與父母的關系、與同學的關系以及知心朋友的數目等。這些信息是在預研究(以訪談方式進行)中發現的可能與上網行為有關聯的因素。(3)調查對象的網絡使用情況,包括家中能否上網、父母對在家中上網的管束、“網齡”、近期每周上網時間、網上的主要活動、上網地點、學校和家附近的網吧數以及自我知覺上網的影響等。(4)Young[3]的網絡成癮診斷量表。原量表由8個項目構成,以是、否作答,有5個回答“是”即被診斷為網絡成癮。其中第6項原表述為“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重要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或失去教育與就業的機會”,考慮到含義較復雜和此次調查的對象為中學生,故將其拆分為2題,并稍作修改,分別為:“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我的重要人際關系(如與父母、老師、朋友等)”,“因為上網,影響了我的學習”。預測結果表明,修改后的量表與原量表的同質性信度(α系數)為0.7。考慮到拆分后有9個項目,故本調查將有6個項目回答“是”的對象診斷為網絡成癮。
進行調查時,調查者在每班按照統一的流程進行操作,首先閱讀指導語,向被試說明調查目的、意義和內容,并向被試說明該調查為不記名調查,不會公開被試的個人資料;征得被試的同意后發放問卷,要求并保證被試獨立作答。獲得的數據用SPSS 11.5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網絡成癮基本情況 1 260名被試中,網絡成癮者有52人,占4.1%。網絡成癮在年級和性別上的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在年級維度上,初四年級(此次調查的部分學校是“五四”學制,即小學5 a,初中4 a)的成癮率達到11.5%,顯著高于其他各年級的成癮率;在性別維度上,男生的成癮率(7.8%)顯著高于女生(1.2%)。見表1。
2.2 上網時間與網絡成癮 成癮者的平均周上網時數為7.4 h,非成癮者的平均周上網時數為3.5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74,P=0.001)。
2.3 上網地點與網絡成癮 由表2可見,絕大部分中學生在網吧上網,而在網吧上網的中學生成癮比例最高,為7.0%,χ2檢驗表明顯著高于在其他地方上網的成癮率。
2.4 主要的網上行為與網絡成癮 由表3可見,中學生網上行為最多的是玩游戲,其次是聊天和瀏覽網頁。成癮率最高的網上行為依次是發帖子、玩游戲和聊天,其中玩游戲的成癮率顯著高于其他網上行為的成癮率。
2.5 上網的影響與網絡成癮 不論是IAD者還是非IAD者,絕大部分均認為上網對自己沒有什么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75,P=0.450)。
3 討論
3.1 網絡成癮的檢出率 調查顯示,武漢市中學生可能存在網絡成癮問題的檢出率為4.1%,與合肥市的調查結果(3.5%)相近[4],而低于其他同類研究測出的9.5%[5]和10.8%[6]的結果。可能與城市不同,所采用的量表不一,判斷標準不同等因素有關。
3.2 年級和性別差異 調查表明,初四年級學生成癮率最高,達到11.5%,大大高于其他年級。可能由于初四年級學生即將參加中考,壓力很大,尤其是一部分父母對他們寄予厚望,而他們自感能力不足,難以實現父母期望,而上網可能成為他們放松、宣泄的一個重要途徑,由放松、宣泄進而沉迷。在性別維度上,男生的網絡成癮率顯著高于女生,這與大多數研究結論一致[4,7-8]。本調查還顯示,男生中50.5%的人上網主要是玩游戲,而女生的這一比例僅為8.8%,而玩游戲與其他的網上活動相比,其導致成癮的比率又是最高的,這可以解釋男生成癮率較高的部分原因;另外,男生往往比女生更愛獵奇、冒險,尋求刺激,網上豐富的內容和感官刺激可以很好地滿足他們;同時男生可能比女生具有更強的逆反心理,更不愿服從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管束,可能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3.3 上網地點的影響 在不同地點上網的成癮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網吧上網最容易成癮,說明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在大家都在上網(玩游戲、聊天)的氛圍中,中學生難以自控而更容易沉迷網絡。說明全社會都應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網吧應嚴格遵守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的規定,家庭、學校應予以必要的監控和引導,幫助他們認識到在網吧上網的不利影響。
3.4 主要網上行為 成癮率最高的3種網上行為是發帖子、玩游戲和聊天,這些活動能獲得成就感、抒泄情緒、帶來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新奇和刺激等。因此,家長和老師可通過了解成癮者在網上的主要活動,探索成癮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欠缺和需求的滿足,從而給予正面的引導,并輔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努力滿足自己的正當需要。
3.5 成癮者對成癮危害的自我認知 調查還考察了成癮者自認為上網對自己的影響,盡管他們已經沉迷于網絡,但他們一般都認為上網并未對自己造成什么影響。這一情況提示成癮行為和對成癮危害的低估可能存在消極的相互作用。干預教育的設計要從這里尋找突破口。
對中學生上網,除了進行必要的監督,如限制其上網時間、上網地點、網上行為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引導。對待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正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到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去尋求滿足的學生,應了解他們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通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努力實現需求;給中學生介紹網絡的更多積極用途,通過健康有益的網上活動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對已經網絡成癮的學生給予關懷和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沉迷網絡給他們的學習、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幫助中學生網絡成癮者,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致謝:本研究得到武漢市教科所靳岳濱所長及受調查學校鼎力協助,特致謝忱。)
4 參考文獻
[1]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6,1:14.
[2] 林絢暉,閻鞏固.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網絡成癮探討.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4):281
[3]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Cyber Psychol & Behav,1998,1(3):237-244.
[4] 李曉駟,李澤愛,謝雯,等.合肥市中學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51-54.
[5] 張曉陽,席震芳,嚴紅妹.城市初中生網絡成癮與其網絡行為的相關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4,25(5):607.
[6] 戶桂鈴,廉鵬.中學生網絡成癮患者的相關因素觀察.泰山衛生,2004,28(2):4.
[7] 黃少南,胡武昌.九江市城區中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調查.泰山精神醫學,2005,18(1):35.
關鍵詞:分工合作;評價;多維學習空間;學科整合;大膽開發
綜合實踐課程始于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于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科的整合;是聯系課本與生活的紐帶;它可以為學生創設更廣闊、多維度的學習空間。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綜合實踐活動一般分為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集體活動等形式。開展活動時,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與培訓,使學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一)活動之前的分工
當需要小組活動或集體活動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與特長進行分工。具有組織能力、比較有威信的學生可以擔任小組長的職務;善于表達、善于溝通的學生適合負責采訪與溝通的工作;書寫工整且速度快的學生適合做記錄員;細心又有耐心的學生適合做資料的整理工作。分工要從學生自身的興趣及特長出發,由學生自我推薦和民主選舉產生,教師不要指派或任命。
(二)制訂活動方案
活動方案是開展活動的藍本,是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依托,因此活動之初,教師要指導各小組制訂活動方案。在方案中要有明確的活動目標,清晰的活動步驟和實踐活動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對策。方案的制訂一定要切合實際,具有預見性和指導性。
(三)活動過程中的指導與調控
在學生進行觀察、調查、采訪、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突況,如:同學之間發生矛盾、調查、采訪的對象不配合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隨時關注及時進行疏導、協調,或調整活動方案,以保證活動的順利完成,同時要提示學生注意活動安全。并且要督促、協助學生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調查報告。此環節教師切不可對學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顧,否則活動就成了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實處,同時也就失去了活動的意義。
(四)匯報交流
在綜合實踐活動末期,教師要組織學生把自己的活動成果、收獲以調查報告、倡議書、手抄報等形式呈現出來,并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俗話說得好“編筐窩簍,全在收口。”匯報交流要單獨拿出一課時來完成。通過匯報交流,不僅可以把活動成果呈現給大家,為學生搭建互通有無的學習平臺,還可以發現一些問題,甚至可以找到下一次活動主題的生成點。
(五)評價
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要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評選出優秀小組、優秀個人。評價采取教師評價、小組長評價、同學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的形式,評價不僅要關注活動的結果,更要關注活動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參與程度、發揮的作用等。
其中教師的評價要具有針對性、鼓勵性、發展性,重點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要僅僅局限在綜合實踐教材中,要根據本地區、本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取舍與大膽的開發。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開發綜合實踐課程
三年級之后,每個學期語文教科書上都安排有兩次綜合性學習,數學書上也有一些活動課的設置。我們可以結合一些綜合性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三年級的“家鄉的環境”、“感恩父母”;四年級的“名人成長故事”;六年級的“輕叩詩歌的大門”等。
(二)與傳統節日相結合,開發綜合實踐課程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動人的傳說,因此,我們可以借著歡度節日的喜慶氣氛,順勢引導學生開展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歷史,豐富積累,熱愛生活。如,“歡樂中國年”“有趣的節日習俗”“節日飲食”……
(三)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開發綜合實踐課程
生活是最大的課堂,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可以結合我們周圍的環境,開發綜合實踐的教學資源。如:“小河的變化”“可怕的白色垃圾”“廣告牌上的文字”等。
(四)與突發事件相結合,開發綜合實踐課程
生活中存在著一些不可預知的事件,有地震、暴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也有火災、踩踏等人為事件。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感受此類事件的巨大危害的同時,也能引發如何避免以及盡量減少傷害的思考。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要從興趣出發,從需要出發,從實際出發,打破學科本位的界限,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開展中,學會分工、學會合作,學會整合,學會提煉,學會分享,學會……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各學科知識的聯系。
關鍵詞:合作學習 語文教師 綜合性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79-01
作為一名農村語文教師,我感覺到農村小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開闊思路,學習研究興趣,走出課堂,走出課本,走進生活學習語文的能力,遠遠不能和城鎮小學生相比。另外,農村小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比較單一,尤其是中年級學生,剛剛從識字中走出來,搜集信息就比較困難,就別說能力的提高了。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尤其在農村小學中年級開展就顯得更為重要。那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呢,我總結如下。
1 把寫作、口語交際教學融于活動之中,開展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過程應該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綜合性學習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起,既為聽、說、寫創設了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又為學生課外閱讀圈定了內容,指明了方向。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規模小的活動,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于活動之中。
2 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性學習
合作學習可以是學生自主的探究解決問題,能夠接收更多的信息量,是學生情感交流、個性展示的一個很好平臺。在綜合性學習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能夠集個人的創新與集體的智慧于一體,相互補充、調節,取長補短。在這種模式下,可以在為學生提供一個課題的前提下,設計幾個小課題,引導學生分組學習。例:四年級下冊第二次以“走進田園”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
(1)誰不說俺的家鄉美。介紹家鄉值得驕傲的景物、人物和事情。
(2)我是農業小專家。學生可從家里帶來各種農作物、蔬菜、水果等,介紹它們的生長季節、生長情況、與過去相比的變化等。
(3)童年趣事。回憶和小伙伴發生在田園生活中的趣事,說一說,寫一寫。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學生會因興趣所致,自主收集資料、小組集體安排觀察時間和方式以及組織擂臺賽的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經常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專題性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新課標要求學生六年課外閱讀總量達一百四十多萬字,四年級正是培養學生閱讀的最好時機,我們可以采用下列常規程序來進行培養:
(1)圍繞一個主題確定閱讀內容,如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科學家的故事等,一段時間安排一個專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2)摘記或評析所讀內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3)通過交流討論或查閱相關資料,主動地判斷、思考,試著自己解決問題。
4 借助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辦報紙、演課本劇、舉辦詩歌朗誦會,進行書法比賽等。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我們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參觀訪問;節假日,鼓勵學生與家長外出旅游;組織學生作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等,這些綜合性學習都有利于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5 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綜合性學習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應大力開發與運用網絡技術,拓展綜合性學習的時空范圍,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如在“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的綜合性學習中,可讓學生實地采訪、網上采集,經加工、存儲后成文,最后在網上傳送,根據需要進行現場交流。在“我的寵物”綜合性學習中,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一種動物進行研究,利用互聯網搜尋資料,并利用電腦畫出其動物,還可搭配簡單的文字,解釋與介紹此種動物的生活環境、性格等。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從身邊的生活資源開始。
身邊的語文,身邊的教育。我就舉例談談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
5.1 融入家庭── 感受父母之愛
對于小學生而言,最親最愛的莫過于自己的爸爸媽媽,如果將語文學習與爸爸媽媽結合起來,他們會因此在感受家庭的溫暖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語文學習活動,會覺得語文學習更富有情趣。在農村小學,尤其是廣大留守兒童,這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具有其獨特的吸引力和教育意義。
首先引導學生閱讀相關主題的課文或課外讀物,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調動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接著,引導學生回憶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事情,交流談話,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欲望,討論用哪些方法去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父母之愛。然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運用觀察、詢問等方法體驗父母平時是怎樣為自己操勞、操心的,尤其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學生,要想辦法了解父母內心的感受和想法,體會父母的心情。同時,用短文、日記或繪畫等方式記錄下自己觀察、了解、感受的到事情或情景。在至少兩周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商量為父母做些什么。付諸行動時,進一步用心觀察、體驗、記錄,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活動成果展示。
5.2 走進社會── 調查周圍的環境
語文綜合性學習突破了“學科中心主義”,超越了傳統的課堂,使語文學習活動融入了廣闊的現實生活。“調查身邊的環境”這一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一次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生活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這是學生第一次走入社會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了指導學生有組織地開展好這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對學生進行了精心、細致的指導。
(1)利用圖片、錄象資料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2)引導學生嘗試自己選擇合作伙伴,制訂活動計劃。
綜上所述,我覺得只要方法到位,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并不困難,只要打破“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做到“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并綜合其他學科、學習生活及現代社會的內容,運用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就能從不同方面提高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芳.由學生不愿舉手引發的思考[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1(4):31-32.
[2] 韓擁華.如何引導學生學好數學[J].新課程(教研),2011(6).
關鍵詞:問題情境;案例分析;興趣;趣味性;適度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7-0201-01
《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勵學生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學好數學的積極性”。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它表現為人力求認識和獲得某種事物,并且力求參與相應的活動。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興趣和情緒的左右,因此,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增進其學習的效率。因而,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不喜歡數學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潛力,創設美好的數學情境教學,以便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動求索,從而獲得最佳效果。
一、從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查中得到的啟示
據我國教育部基教司2000年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學生一般都欠缺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較多學生對數學難以形成愉快的體驗。普遍狀況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的愉快體驗大幅度下降(就城市學生而言,從小學四年級上學期的72%以上急劇下降到初中畢業班的27%),學生因學校因素吸引而學習的比例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三年級下降了50%以上。標準研制組對初中代數、幾何“雙百”的一百名數學“優秀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調查結果表明,最喜歡數學的學生僅占25.6%,遇到難題總是努力思考的僅占25%,伴隨著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態度和自信的發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學生獲得較好成績之時,其對數學也難以真正喜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從數學學習興趣著手,認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學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大力培養和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真正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
二、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意義、目的和原則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學習材料、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感到原有知識不夠用,造成“認知失調”,從而激發起學生疑惑、驚奇、差異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積極思維。
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有兩方面的意義。從心里意義上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讓學生在學習中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數學意義上講,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可以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數學問題情境的特點
數學問題情境具有以下特點:
1.科學性。作為問題情境的背景材料必須科學合理、表達清晰,延伸的探索問題串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2.趣味性。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3.適度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根據特定的知識內容和教學目標,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設置難易適度、有助于學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認知沖突的問題。
4.發展性。由問題情境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出的探索問題,可以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在背景材料中,不但要有已知,而且要隱含著未知,體現從現有發展區、最近發展區到較遠的知識區的發展過程。
5.探究性。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有不同的路徑和不同的方法,能引發學生廣泛的類比、聯想、猜想與推廣。
6.層次性。由于學生的認知差異,他們會出現探索過程的思維差與時間差,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同一時間段內都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由背景材料引出的探索問題串必須呈現出由淺入深的層次性。
7.整體性。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與教學環節的安排大有關系,問題情境創設的布局應注意時機性、時間性,把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巧妙地分布于教學過程中,注重問題的虎頭、豹肚、鳳尾,使問題情境始終抓住課堂教學的核心。
四、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方式
1.數學問題情境教學要從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出發
問題情境教學應從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出發,力求使問題情境教學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
(1)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出發。
(2)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應從學生已知的具體數學素材出發。
(3)數學問題情境教學可從簡單直觀圖出發。
2.數學問題情境教學要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
(1)數學問題情境教學要體現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
(2)數學問題情境教學要體現由一般到特殊的理性思維。
(3)數學問題情境教學要注重類比推理。
(4)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應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
3.數學問題情境中問題的的呈現方式
(1)第一步:先由教師就背景材料引出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或小組合作學習。
1.家庭平均月收入。經調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學生占18%,1000元~5000元占66%,5000元~10000元占12%,10000元以上4%。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學生來自城市的占2%,來自農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學生來自城市的占96%來自農村的占4%。可見,大部分貧困學生來自于農村,我國的城鄉差別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于城市。該數據與中國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絕大部分中國人家庭夫婦月收入為2千元~5千元,貧困家庭與特別富裕家庭都是少數。一
般來講,貧困家庭大學生的每月消費支出較少,而特別富裕家庭大學生的生活可能較奢侈,比如有的學生在校期間購買了20多萬元的轎車。
2.月平均消費金額。月平均消費金額500元以下的占8.5%,500元~1000元占73.5%,1000元~2000元占13%,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的月平均消費金額為500元~1000元,每月消費金額超過2000元的只占5%,社會上一些輿論認為大學生代表著高消費,代表著奢侈浪費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費。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學生通過打工賺取生活費甚至學費。感覺生活費月月有余的學生占6%,感覺剛好夠花的占51.5%,感覺不夠花的占42.5%。可見接近一半的當代大學生用錢缺乏計劃性,缺乏理財能力。感覺月月有余的學生中,大一學生占69%,由此可見大一新生剛進校門時消費項目較少。而感覺錢不夠花的學生中,大一至大四學生分別占16%,6%,44%,34%,可見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消費項目逐漸增多,大三時戀愛的學生多,感覺錢不夠用的學生比例最高。
4.消費方式。大學生在消費時選擇能省則省的占11.5%,有計劃消費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選擇其他的占46%。可見許多大學生的消費方式比較隨意,缺乏計劃性,
所以導致錢不夠花。
5.每月的飲食開支。每月飲食開支在200元以下的學生占8%,200元~400元占37.5%,400元~600元占41.5%,600元以上占13%。每月飲食開支在200元以下意味著每天的飲食開支只有6元多一點,在目前學校食堂一個炒肉3元錢左右的條件下,意味著這樣的學生每頓飯只能打一個菜,每天只能吃一頓肉。而每月飲食開支在600元以上的學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幾乎天天買飲料喝。
6.平常購買學習資料的錢。大學生每學期購買學習資料的錢,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見大學生平時買書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種資格證的學生外,一般不買教科書以外的書。
7.每月與戀愛相關的開支。在每月與戀愛相關的開支中,選擇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學生回答沒有戀愛。由此可見談戀愛的學生,每月在戀愛方面要比其他學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