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21:18: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軸支架課程設計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傳統的《數控加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理論老師按教材內容講授,將實踐操作環節放在后期的車間實訓,這種教學模式雖然符合學科體系之下的知識成長規律,但相對于我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卻存在一定的不足,體現在:1.課程的教學內容廣泛,沒有突出針對性;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3.實踐環節與工作崗位脫節。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開發課程,以“夠用、實用、適用”為原則,可以很好地將教學和學習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一、課程設計思路
《數控加工技術》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從事數控機床加工、數控機床編程工作做準備的。然而通過對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我校畢業生除了從事數控加工和數控編程工作外,還有從事普通車床加工和工藝制定等工作。通過分析其從業崗位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情境,將工作任務轉換為行動領域,再經教學過程分析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學習領域內容編排完之后由教師創造工作過程的情境,并結合專業培養目標、職業技能目標,梳理出本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確定課程的能力標準。通過重構課程體系,開發出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課程,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實現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一體化培養。構建以能力為中心的課程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考核并將職業素養和創新意識納入考核。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設計
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的整合,以培養學生的課程能力為目標,設計了6個教學情境,16個學習任務,涵蓋了課程內容,并根據認知規律,按照先易后難、由簡到繁進行排序,《數控加工技術》學習情境如下。
情境1:刀具、夾具、量具、輔具的使用
學習任務(公共情境):任務1刀具的使用任務2夾具的使用任務3輔具的使用任務4量具的使用。
情境2:普通車床加工
學習任務:任務5軸類零件的加工任務6軸套類零件的加工。
情境3:數控車床加工
學習任務:任務7復雜軸類零件的加工任務8復雜軸套類零件的加工。
情境4:數控銑床加工
學習任務:任務9箱體類零件的加工任務10支架類零件的加工。
情境5:數控加工工藝制定
學習任務:任務11編寫零件的工藝文件任務12分析工藝文件的可行性任務13工藝文件的實施。
情境6:機械加工質量
學習任務:任務14質量分析任務15單件檢驗任務16質量反饋。
三、課程實施
(一)采用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既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操作技能。它要求教師在理論教學中貫穿實踐的內容,在實踐教學中有理論知識作指導,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論證理論,達到相互滲透和補充的功效。
例如我在進行“刀具的使用”的教學任務時設計了刀具的使用子任務:子任務1熟悉刀具材料及其常用牌號子任務2認知刀具切削部分的組成及其幾何角度子任務3掌握刀具幾何角度的選擇子任務4掌握正確的磨刀姿勢并磨出合適的刀具角度。
先使同學們熟悉刀具材料及其常用牌號,再讓他們認知刀具切削部分的組成及其幾何角度,以及如何選擇這些角度的大小,最后向同學們示范磨刀的正確姿勢和應該磨出的合適的刀具角度,然后讓同學們練習磨刀,在同學們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糾正,以便調整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既實現了“做中學”和“學中做”,又提高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專業層次,很受學生的歡迎。
(二)按照基于行動導向的“六步法”實施教學
按照職業能力形成規律要求,結合數控加工典型的工作任務及相應的職業資格鑒定考核標準,分析并確定數控加工職業能力的操作要求和知識要求。通過分析、歸納、整理操作要求確定訓練指標要求,并且從低到高的制訂訓練任務,如上例《數控加工技術》學習情境所示,將知識要求細化到各個訓練任務,并隨訓練任務一起解決。遵循“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模擬實際生產情境,學生根據工作任務單,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熟悉生產環境,積累工作經驗。例如我在進行“數控加工工藝制定”的教學任務時,直接以企業里常加工的軸類零件為例,先分析軸的零件圖及其主要的技術要求,得出軸類零件加工簡要的典型工藝路線:毛坯及熱處理—軸件預加工—車外圓—銑鍵槽—最終熱處理—磨削。然后分析并制定工藝過程,接著學生根據分析完成零件的加工。對于其中遇到的問題和用到的新的知識點,教師根據情況進行講解;最后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并采用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的方式對零件進行評價,教師對任務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和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布置拓展訓練任務,完成該學習任務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方法設計
(一)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要求,采用項目教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過去以“結果為導向”的課程和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而以“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教學”和“項目教學”應運而生,它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采用項目教學法不僅使教師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分層教學;還可以使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由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例如我在進行“質量分析”的子任務“影響機械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時,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任務單和評分規則,讓學生根據任務單上的提示進行加工,每組都由民主選舉選出組長和副組長,組長負責協調組員并分配任務,副組長則到其他組負責監督,規定工時為一課時。由于是簡單的加工,學生基本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然后由組員對每組的加工作品進行演示、板書、自評,最后組與組之間互評,得到大家認可最多的組可以得到學習用品的獎勵。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配角”,起協助作用,學生則是“主角”,挑起整個課堂活動的大梁。在社會對復合型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的背景下,采用項目教學法不失為向社會輸送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手段。
(二)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究
巧妙的課題引入是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的重要環節。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狀態,需要教師運用導入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學生學習中的疑慮、驚訝、興致,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氛圍,學生在學習疑問中進一步思考問題,產生興趣并積極解決問題。如在進行“分析工藝文件的可行性”的任務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的加工工藝大膽質疑,讓學生制定自己認為最合理的加工工藝,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指出優缺點,這樣教學氛圍既活躍又激烈,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學考核評價
為了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建立以能力和過程考核為重點,以學生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為中心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課程采取形成性考核評價模式,考核環節主要包括各單元項目成績(6個學習情境)、平時考勤和學習表現三個部分,各部分的分值構成各單元項目成績(60%,每個學習情境占10%)、平時考勤(20%)、職業素養和創新意識(20%)。評價主體是師生雙方,成績由個人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三方面綜合構成。這種考核方式既注重過程又注重結果,既注重知識的掌握又注重對職業關鍵能力和任務素養的培養,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及其職業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田春霞.數控加工技術[M] .北京:機械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