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測量實訓總結

建筑測量實訓總結

時間:2022-07-05 20:09: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測量實訓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測量實訓總結

第1篇

【關鍵詞】 建筑測量;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128(2010)10-0111-02

《建筑測量》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測量工作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勘察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及運營管理階段,所以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專業技術能力。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要進行測量放線,因此,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測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熟練掌握測量的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完成工程測量任務的綜合能力,進一步適應建筑類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是我們目前的主要目標之一。幾年來,我們在建筑測量課程實際教學中,分析了目前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法,并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實踐。

1 “建筑測量”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課時少,內容多。

專業的發展、專業課程的增多,導致每門課程的課時數減少。“土木工程測量”教學只有45個學時,而我們要完成測量學的基本概念、水準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及直線定線、測量誤差的基本知識、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小地區控制測量、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地形圖的施工控制測量、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測量。

1.2 理論多,實踐少。如前所述“建筑測量”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必須重視它的實踐性和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目前的教學中,教材內容過于繁雜,重點不突出或不恰當,從基本概念到誤差理論及至各專業工種施工測量面面俱到。教學大綱的制定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而輕實踐技能的訓練,不能達到真正的培養目的。以往教學中發現,盡管采取了多媒體教學,但教學效果并無多大改進。例如,在講解儀器的組成與使用時,學生們對幻燈片上的照片仍提不起興趣,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了實踐課動手操作時,還是不會使用儀器,甚至有些學生不了解儀器的某些零件的具體用途。

1.3 敘述性強,枯燥無味:由于課程的文字敘述性較強,且內容瑣碎,如果教師不采取適當的改進方法,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

2 教學方法的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對以往的教學方法嘗試了如下改革:

2.1 調整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該課程教學主要內容為測量學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測量儀器的認識與使用、測量技術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應用。專業的發展、專業課程的增多,導致每門課程的課時數減少,而測量學發展速度更快,新的測量技術、測量儀器不斷產生,在較少的教學時間內來完成測量教學任務,教學質量是難以保證的。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之前,根據測量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需要,確定授課的重點、次重點、一般了解和選學內容。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應本著“加強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培養,注重實踐操作技能訓練,兼顧測繪新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對課程內容作必要的調整,如在水平角觀測中重點介紹DJ6經緯儀的使用;刪減測量誤差傳播率、測繪地形圖的部分內容。選擇那些在施工中應用最廣泛的內容進行重點精講,同時安排相應的實驗教學內容;對教材上那些已經過時不用的內容則不講授,讓學生自己看書了解。

2.2 教學方法的改革:轉(1)采用實物現場教學法。采用實物現場教學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直觀地將知識傳輸給學生。例如,在學習經緯儀的使用時,將一臺經緯儀放置在三腳架上,用實物直觀地告訴學生該儀器的各組成部件及其用途,如何對中整平,并讓學生親自觀察整平后圓水準器和水準管中氣泡的位置。通過這種直觀地觀察并動手操作的學習方法,不僅讓學生很快熟悉了測量儀器,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自制教具,提升教學效果。在講授一些原理性的知識時,往往因為邏輯性強而不易被學生接受,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自制一些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如進行水平角測量原理和豎直角測量原理部分的學習時,單純地靠教師講或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效果均不理想。教師用硬紙殼自制了一個帶有刻度的平盤和豎直面,講授水平角測量時平盤不動,豎直面取值的原理;并自制了一個帶有刻度的豎盤和指標線,用大頭針將兩者連接,告訴學生豎直角測量時指標線不動,豎盤轉動的原理。這種教學方法直觀、簡易,學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良好。

(3)討論式教學。每次講解一個新知識點時,教師可結合工地現場先提幾個問題,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讓他們帶著疑問去看教材。然后請個別學生回答,并讓大家討論哪個同學的方法可行性最大,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此方法一是改變了以往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臺下做觀眾的冷清局面;二是學生在主動尋求問題解決辦法的同時也掌握了教學內容,使“教”與“學”得到最為理想的結果。

(4)靈活舉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實際情況教師可通過適當的舉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講授目估法直線定線時,若發現學生李某開小差,可舉例:“同學們,現在請你們用目估法在老師和李某中間找兩個點,同時保證這兩點在我們兩個之間的連線上。”經此一例,不僅李某的注意力會立刻集中在學習上,其他同學也會因為感覺新鮮或者擔心被老師問到而思想集中起來。

此外,還可以找些相關的視頻資料在多媒體教室里播放,適當地變換―下教學“口味”,或是請一些學生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做一次老師,或是故意地講錯某個知識點讓學生評判老師的正確與錯誤,或是在進行各章節的學習時,明確地告訴學生該部分的學習可以掌握何種實際操作技能等等。總之,通過以上多種教學方式,明顯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互動,課堂的教學氛圍非常活躍。

3 實習教學條件的改善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測量儀器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出現了很多高度自動化、多功能化和高精度化的先進儀器,相應的測量方法也有了很大改進。筆者從畢業學生反饋的信息發現,以往測量實習手段和作業方法落后于生產單位的作業模式,對學生的直接影響是:他們一畢業就面臨著實習中所學的知識已陳舊,既沒有充分發揮現代地面測量儀器的先進性,又不能滿足各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此,我校除了原有的DJ6經緯儀和DS3水準儀又及時購置4臺自動安平水準儀、4臺全站儀等先進儀器設備,大大改善實習教學條件,滿足教學、科研和生產的要求。同時,在校園內建起了建筑實訓廠房,這既方便了實踐課的安排,同時老師又能很好地檢查、驗證學生實習成果的精度和質量,提高了學生思想上對實踐課的重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4 采用綜合實習和考工相結合的考評方法

對于測量這門課程最后的評價方式是綜合實習和測量放線工技能鑒定工作相結合,從嚴把關。

我校的一個優良傳統是畢業前的綜合實習,其中就包括測量綜合實習。測量綜合實習能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集中時間培訓學生的實際動手技能的過程。

測量實習在野外進行,客觀上比較辛苦,學生大多輕視測量實踐,馬虎應付,不能取得很好效果。針對這種現象,我校從嚴要求,畢業時一票否決,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建筑測量學的基礎性和測量工鑒定證書的重要性,從而信心十足,自我加壓,變被動勸學為主動求學。由此全面提高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際操作和工程測量技術應用能力。

總之,建筑測量的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突出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堅持建筑測量教學實踐中心的轉移,縮短學與用之間的距離,實現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的有機結合,以取得滿意的效果。

5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儀器、新設備不斷出現,工程中新儀器的使用不斷普及,這就要求教學時把最新的一些測量儀器及設備的使用知識及時傳授給學生,使他們能夠一畢業就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中,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實訓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并建立以科任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和保管員等為主的三重梯隊,尤其要加強實習指導教師的建設,以增強實訓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校近幾年招生數量持續增加,教師既要管理學生,又要傳授技術,往往力不從心,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能夠增加3個實習指導教師,每個教師帶4個小組,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

6 開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技能大賽選拔人才

隨著科技的進步,全站儀在建筑工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步取代了經緯儀,因為全站儀集中了電子經緯儀和光電測距儀的用途,但是它價格昂貴,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村職業中學要想在教學中普遍應用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近幾年,江蘇省的技能大賽采用的是組合賽,任何一個選手都必須參加建筑測量的比賽,主要的項目就是使用水準儀進行閉合水準路線的測量和使用全站儀進行支導線的測量,并進行坐標計算,針對這樣的形勢,我們用第二課堂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同時為技能大賽選拔參賽選手。

以上是我們對“建筑測量”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在專業課的課堂教學方面,我們走在課改的路上,培養實踐型、創新型和專業技術復合型的測量人才是我們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儉清.工程測量實習教學改革與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5):103~104

第2篇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building specialty, construct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practice-theory integration which adapts to industry job capacity needs, and analyzes the future benefit of this system comprehensively.

關鍵詞: 建筑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

Key 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practice teaching;Richard real integration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0-0246-02

0 引言

新時期,由于知識社會的發展和不斷變革,致使整個社會的人力結構、經濟結構、勞動組織結構以及職業資格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勞動組織結構和職業資格方面的變化,對于我們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希望。

1 現行高職建筑類專業實踐教學的優缺點分析

目前,建筑工程類專業的傳統實踐教學方法有:參觀認識、演示驗證、工藝操作、項目設計、綜合實踐。采用參觀認識方法的有建筑構造、專業認知、施工技術等;采用演示驗證方法的有建筑材料、建筑制圖、建筑力學等;采用工藝操作方法的有建筑測量、施工技術等;采用項目設計方法的有建筑制圖、建筑CAD、工程概預算等;采用綜合實踐方法的有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等。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實訓項目,應用不同的方法,以期望達到不盡相同的實訓目的和培養要求。參觀認識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演示驗證的方法則側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工藝操作側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并在一定范圍內增強學生實踐經驗(例如,對通用儀器實踐操作的經驗,對應用儀器時常見問題的處理經驗等);項目設計側重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及創新設計的能力;綜合實踐的方法側重于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處理問題及應變溝通能力。雖然,按照以上常規方法進行實驗、實訓可以達到一定的培養目標,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由于傳統實踐教學過程時間安排有限,因此,在實踐教學開始前,實訓指導教師就將理論講述一遍,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去主動驗證。然而,因為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本就有著很大的差異,高職學生大多又都屬于技能型人才,對單純的理論學習本來學習興趣就不高,在老師講授理論時學生掌握的本就有限,所以,學生在正式實訓期間,真正按照自己所掌握的理論自主進行實踐的學生寥寥無幾。最終,只能是學生一味的等候實訓指導教師的安排,實訓指導教師要求學生怎么做,學生照做。致使實訓結束時,學生所掌握的技能也僅僅只是按照老師要求操作而已。使學生實訓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

二是由于傳統實踐教學方法(例如參觀認識方法、演示驗證方法)使學生大量的刻板的、被動的接受知識,一旦離開課本,學生不知應該如何著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更是無法做到提早發現問題,防微杜漸。這樣,學生體會不到學習本專業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尤其對一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就會認為“學無所用”,逐步的喪失學習積極性,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三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于某些構造的知識運用能力不夠,對于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自己不能自主解決,最終致使設計實訓變成了照抄或者描圖訓練。

四是綜合實踐管理難度大,學生在實訓期間個人目標不明確,很多人在工地整天走馬觀花式的走過場。對于實習日志、實習考勤等都有弄虛作假,更有甚者是直接照抄作假,缺乏甚至根本沒有個人的主見和見解。使整個綜合實習無法實現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目標,只是學生熟悉工作環境,體驗工作流程的一個過場。

2 理實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高職教育不同普通教育的方面是它的職業性、技能性、實踐性。培養將工程圖紙轉化為工程實體的施工技術人員與基層管理人員,即施工員、材料員、測量員、監理員、資料員等基礎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人員是我們建筑工程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素質過硬、技術過硬的建筑工程類專門人才,是我們建筑工程類高職專業的根本任務。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學生就業崗位的能力、素質和知識要求,打破傳統的學科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對獨立的模式,重新構建適合我們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

第3篇

關鍵詞:高職教育;崗位能力;模塊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98-03

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高質量人才是大學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務。近年來,我校關于高職高專教育的定位和培養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都在不斷地摸索與認識中。我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前身是建筑裝飾技術專業,2005年秉承“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及《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通知”精神,并結合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需求及我校的辦學資源,以及按照《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歸并調整表》,將建筑裝飾技術專業調整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幾年來,在總結建筑裝飾技術專業10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理清高職高專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辦學思路,提出了面對建筑設計崗位群職業能力的分模塊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一、明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培養的核心是如何使學生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根據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和專業技術發展水平要求,確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用性,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職業崗位的接軌。

根據高職教育教學特點以及分析專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教學改革的第一步,更是體現高職教育本質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對于高職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格就是確定其勝任職業崗位(群)要求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并在確定高職人才現有的技術崗位的基礎上,通過職業分析,列出職業所需的知識點、技能點以及對工作態度的要求。根據對近年來我校建筑設計技術畢業生情況進行的調查分析顯示,建筑設計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有三類:一是設計單位,二是裝飾公司,三是施工單位。其中,從事設計或現場管理工作,歸納就業崗位對學生對知識、能力的要求是:具備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現技能,掌握制圖、材料、構造、力學等必須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結構及建筑設備體系與建筑的安全、經濟、適用、美觀等關系;具備建筑室內外工程施工圖設計、中小型建筑方案設計、建筑室內外環境設計以及一定的現場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據以上的調查分析并參照《建設行業技術人員從業資格專業目錄》和現行執業注冊制度,我們明確了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的就業崗位,為此確定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從事建筑設計、建筑裝飾等工程的施工圖設計及相關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設計單位從事規劃、建筑設計、建筑裝飾、建筑景觀等工程的施工圖設計及相關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據設計師助理職業崗位群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將專業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設計能力、建筑施工圖設計能力、室內外裝飾工程設計能力以及建筑景觀設計及建筑工程現場管理能力。

二、構建突出應用能力模塊化的教學體系

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特點,要在建筑室內外工程的設計及管理等都有所長,顯然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是不現實的。教學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學生在具有基本專業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較強的職業崗位能力。因此,從2004級開始我們嘗試畢業設計環節分建筑方案設計、室內設計兩個模塊方向,到如今的整個貫穿三年的分模塊教學體系,充分遵從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構建了以建筑設計為基本平臺,建筑、室內、景觀三個模塊并行的模塊化課程及實踐教學體系。

模塊教學首先是從設計課入手,以建筑設計專業基礎知識為平臺,采用“模塊化”分模塊、分階段教學,充分遵從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將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三個模塊方向由共同的一條主線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來,在實踐運用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此外,根據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群的特點,以設計課為主線,將專業分為建筑、室內、景觀三大模塊,并為建筑方案及場地設計、建筑施工圖設計、裝飾設計、建筑與裝飾工程以及建筑景觀設計等五個模塊方向。整個模塊課程教學環節從第二學期開始貫穿各個階段理論及實踐教學直至畢業環節。在強調建筑設計技術專業這一主體的基礎上,模塊之間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模塊的選擇由粗到精,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就業需要自由選擇建筑、室內及景觀中的其中一個模塊進行學習,在大二時還可以作適當調整,在完成以上模塊課程及實訓的基礎上,最后完成畢業綜合實訓。

三、確定符合崗位能力要求的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

以能力為主線優化課程內容,教學內容確定的知識技能是以職業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為依據的。教學突出實踐,通過大量的訓練,強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塊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建筑設計基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各有所專、更有所長。圍繞這一目標,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對教學大綱重新進行修訂。梳理開發建筑設計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確定符合崗位能力要求的課程內容和實踐內容。在課程的設置上,強調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核心技能,在模塊選修課的安排上則主要體現各專業模塊的特色,有著一定側重。“建筑模塊”安排了建筑測量、城市規劃與設計、場地與景觀設計等模塊必修課;“室內模塊”安排了家具設計、室內設計Ⅰ、室內設計Ⅱ等模塊必修課;“景觀模塊”安排了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原理、建筑景觀設計等模塊必修課。而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養規格不同于一般的崗位操作工培訓,其對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數量的專業任選課,以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如構成與模型制作、陰影與透視、建筑物理、建筑設備、建筑施工、工程造價管理、程序設計語言、攝影基礎、計算機效果圖等相關課程(見圖1)。在教學內容編排上從建筑設計初步的基本理論到建筑設計Ⅰ至Ⅲ將若干個項目由淺入深貫穿起來,室內設計Ⅰ、Ⅱ也同樣,同時通過建筑工程制圖、建筑設計初步、建筑表現圖技法、構成與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圖制作等強化設計技能的訓練;通過建筑與裝飾材料、建筑與裝飾構造、建筑與裝飾施工技術、建筑與裝飾施工組織設計等加強了工程技能的訓練;由建筑測量、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筑景觀設計、家具設計、建筑物理、工程造價管理等課程體現出不同模塊教學的側重點。在教學內容設置上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課題為導向,重點突出能力的培養,各項目課題之間從易到難,相互穿插,循序漸進。課題組經常進行教學研討,對每一階段的教學情況進行總結,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每一模塊的各實踐環節課題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環環相扣、內容連貫,同時各模塊之間又互有穿插。將設計原理的學習與設計表現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競賽指導相結合,充分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符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使得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環環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為政,課程內容重復或者脫節的現象。理論教學以保持連貫性為原則,不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與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如建筑設計初步重點解決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采用“學中做”的方法,用三個小的課題來實現對設計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設計Ⅰ至Ⅲ以及室內設計Ⅰ至Ⅱ則是重點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每一階段通過2~4個課題的完成,強化訓練基本技能,掌握專業知識,最后的畢業環節學生進一步在某一方向進行深化,達到掌握職業技能的目標。

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對專業各模塊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內基礎專項技能實訓、模塊技能訓練、以工程項目為載體的模擬仿真畢業綜合實訓和校外的畢業頂崗實訓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見圖2),確定畢業生實踐能力要素。同時,實踐環節與理論教學始終穿行,以項目為導向,循序漸進,強化技能訓練。結合專業模塊課,將實訓與課程緊密結合,集中分散穿行。

構建理論與實踐課程以強化應用為重點,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社會的職業需求為出發點,完善行業內相關的各職業崗位(如CAD繪圖員、施工員、材料員、安全員、質檢員等)的職業資格考證制度;同時,瞻顧到日后注冊建筑師、注冊建造師的考試,適當予以引導;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利用社會資源,發揮校外兼職教師的作用,“雙元制”的頂崗實習指導模式,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

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引導學生進行選課,將學生帶入建筑設計領域中更為具體的領域,然后在大二通過模塊課程的學習及實訓環節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學到更實用、在某一方面更具體的知識;在大三的畢業設計綜合環節的學習中,更進一步細化教學內容,突出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實現課題與職業崗位相結合,從而掌握某一領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業的競爭能力。模塊課程的選擇為建筑設計專業學生提供了較為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塊方向。在模塊化教學中,科學的教學體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學內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學手段是保障。在教學中強調學做結合,邊學邊做,將理論與實訓、課程與實驗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工地現場教學相結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的信息量;利用現場教學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工程實踐動手能力;利用校內實訓基地提高學生的模型制作、設計表現能力,并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以社會的職業需求為出發點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如CAD繪圖員、施工員等)的職業崗位技能考試;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設計競賽及行業技能競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臺,結合各教學環節,適時舉辦學生寫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圖展、建筑模型展、畢業設計展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另外聘用企業行家參與教學是高職教學的一大特點。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聘請來自建設單位一線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各項教學實踐環節,并在新生始業教育、畢業實訓等環節中開設講座,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提高專業素養;在畢業實訓環節中,通過畢業頂崗實訓,讓學生直接參與工程實踐,教師定期檢查,將這項工作落到實處,以實現教學與崗位的“零距離”接口。

五、教學改革成果及今后的發展和思考

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高職高專建筑設計專業“模塊教學”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也使現有的教師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發揮。此外,該教學模式更具針對性,利于學生的發展,從而使教學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率得到了顯著提高,就業面與模塊教學吻合。下表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近三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具有學科覆蓋面廣、崗位輻射面大等特點。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工程、暖通設備、人文地理、藝術修養;從建筑方案設計到建筑施工圖設計、城鎮規劃設計、場地設計、景觀園林設計及室內外裝飾設計,都是本專業涵蓋的范圍。而面對基礎薄弱的高職學生,“因材施教”這個傳統的術語是建筑設計專業這些年來教改實踐的指導原則。今后將繼續化分模塊化教學改革,從社會需求和學生專業發展意愿出發,通過科學調研,篩分歸類,更科學地設置建筑專業相關模塊,使之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模塊化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支撐,重構后的課程體系的建設將會是今后改革的主要內容;培養一支實踐經驗豐富,又有教學水平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保證“模塊教學”質量的關鍵。高職的分模塊教學對教師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學科教育,教師對其的認知不同,教學的效果顯然會有很大不同;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及實驗設備是影響“模塊教學”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實訓基地的建設,鑒于建筑行業的特殊性,要實現全方位的情景教學還有一定難度,如何保證“模塊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實訓”這一環節能得到切實施行,在教學中如何克服設施建設和資金不足之間的矛盾,這是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實踐教學所需要的崗位越來越難找,尤其是最后一學期的頂崗實習崗位,如果落實不到位,“模塊教學”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建筑設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社會的發展不斷賦予建筑新的功能,學生畢業后還將面臨各方面的沖擊和挑戰,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是注冊師制度的實施,所以要求學生要有較扎實的專業基礎和一定的知識儲備。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三年時間內既能保證練就扎實的應職能力,又能保證學到應有的理論知識,使高職建筑設計專業教學真正發揮“模塊教學”在增進知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乎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還須我們作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業.建筑教學模塊化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85-86.

[2]梁熠葆.基于能力本位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6):157-158.

[3]季翔.高等職業教育建筑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第4篇

Liu Manping

(The Technological Higher Junior College of Aviation of Xi'an,Xi'an 710077,China)

摘要: 本文通過作者在多年的測量課程教學及測量實際工作中,遇到理論和實際問題時如何解決的體會,對應用誤差理論指導導線測量進行了探討。并對誤差理論在對采點布線工作的指導、對水準測量的指導、對水平角測量的指導、對量距的指導、對坐標增量計算的指導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在課程教學中得到了實際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施工現場的測量應用中也取得了成功。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i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measurement course teaching and measuring work, this text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error theory in instructing wire measurement, and carried out more in-depth study on its guidance to sampling point wiring, level measure, horizontal angle measurement, volume from, and incremental calculation of coordinates, which have get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 and have made very good result. It has succeeded applic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o.

關鍵詞: 誤差理論 導線測量 工作指導

Key words: error theory;wire measurement;the guidance of job

中圖分類號:TU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4-0102-02

0引言

眾所周知,在測量工作中,不論使用多么精密的測量儀器,觀測者多么仔細認真,外界自然條件多么適合,對某一未知量進行多次重復觀測時,所測得的各次結果總是存在著差異,這就說明觀測結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測量誤差,也就是說測量誤差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完全消除的。或者測量結果中存在一定的誤差是合理的,是允許的。而探討測量誤差理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分析測量誤差產生的原因和性質,掌握誤差產生的規律,合理的處理含有誤差的測量結果,求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正確的評定觀測值的精度,研究誤差理論,不是為了將誤差全部都消除,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在于用誤差理論正確的指導測量的施測工作和理論計算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誤差,使得觀測值更加準確,以便提高測量結果的精密度。

測量誤差按其對觀測結果影響的性質不同,可分為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兩大類。

系統誤差的特點是誤差大小,正負符號均保持不變或按一定規律變化,具有累積性,對測量結果的質量影響很大,但系統誤差在施測過程中和計算過程中,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消降,這些措施在施測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根據系統誤差理論總結出來的,是確保觀測結果精度的有效途徑。

偶然誤差的特點時誤差大小。正負符號不定,表面上沒有規律可循,在施測過程中也沒有辦法消降。

眾所周知在觀測過程中,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往往是同時存在的,而系統誤差可以采用適當的觀測措施和計算方法來消降,這樣會是觀測結果的誤差主要呈現出偶然的性質。因此測量誤差理論主要在于研究偶然誤差理論。

單一的偶然誤差沒有規律可循,但當觀測次數增多,偶然誤差也是有規律的,且觀測次數越多,規律越明顯。偶然誤差具有下列特性:①在一定的觀測下,偶然誤差的絕對值不會超過一定的限值。②絕對值較小的誤差比絕對值較大的誤差出現的機會多。③絕對值相等的正負誤差出現的機會相同。④偶然誤差的算術平均值隨差觀測次數的無限增加而趨近于零。

偶然誤差理論是確保觀測結果質量的可靠保證,是指導施測和計算的理論依據。

1導線測量任務

建筑測量集中實訓往往是布設一個閉合導線,進行平面測量和高程測量。具體任務是:采點布線、水準測量、水平距離測量、水平角測量、數據整理、成果計算。

2誤差理論在各項具體工作中的指導作用

筆者認為測量誤差理論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它是施測過程和計算的指導依據,是保證觀測結果質量的先決條件。滲透到測量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哪一項具體工作也離不開它的指導,因此可以這樣說,測量誤差理論是測量課程的理論核心,對施測工作和計算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將對誤差理論在導線測量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作以討論,并按四等測量的要求進行。

2.1 對采點布線工作的指導采點布線除了基本的要求外,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小誤差,應注意以下兩點:①點與點的距離不能太長,不超過200米,這是因為四等水準測量要求視線長不能超過100米。②點與點的距離也不能太短,這是水平角測量中短邊的誤差比較大。

2.2 對水準測量的指導除了水準測量應注意事項外,為減小水準測量的誤差,在施測和計算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測站校核。測站校核的目的有三,一是為了消除超過一定限度的粗差;二是為了取其平均值以抵償偶然誤差;三是避免誤差的傳遞。②高差閉合差。高差閉合差必須小于容許誤差,才能確保水準測量的精度。若不能滿足說明結果中存在著超過一定限度的偶然誤差,這是不允許的,應該重測。③平差。高差閉合差的調整最好按測段距離加權進行,這是因為水準測量誤差的大小與視距的長度成正比的,而與所測高程差值大小無關。平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除系統誤差,其次是為了避免誤差的傳遞。④計算校核。高差閉合差與高差改正數之和應該大小相等,符號相反;對閉合水準線路來說,改正后的高差之和應為零。對閉合水準線路高程推算應從起點開始,最后對回到該點,起始點到已知高程應與推算出來的高程完全相等,計算過程中步步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減少誤差的傳遞核累積,以提高測量成果的精度。

2.3 對水平角測量的指導為了提高水平角的觀測精度,在掌握了水平角測量應注意事項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測量的次數和測站校核。對于四等測量來說,至少要有兩個測回。這樣做的目的有三,一是去除超過一定限度的粗差,二是消除了系統誤差,三是取了算術平均值就可以抵償部分偶然誤差。另外也避免了誤差的傳遞和累積,也相當于測站校核。②角度閉合差。為了保證測角的精度,角度閉合差必須小于允許誤差,若不能滿足,說明施測過程中或計算過程中存在著超過一定限度的粗差,這是不允許的,應重測或者重新設計。③角度閉合差平差。角度閉合差的調查有兩種做法,一般是角度閉合差的調查按所測水平角的個數來均分,這是因為測角的誤差與所測的角值大小無關(除對中誤差,對平角的影響外)。如果所測角的個數較少,可按兩條長邊所夾的角少分,兩條短邊所夾的角多分,一長、一短兩邊所夾的角居中,在考慮給接近于平角的角分多分點。這是因為,測角的誤差大小與邊長成反比另外在相同的對中偏心差的條件下,對接近于平角的影響大。平差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通過計較手段(利用改正數)來消減一部分系統誤差,其二是為避免誤差的傳遞和積累。④坐標方位角的推算根據起始邊的已知坐標方位推論其它各條邊的坐標方位角,這里要注意的是必須用改正后,且閉合差為零的所測的內角來推論,以免誤差的傳遞和累積。⑤計算校核。1)角度閉合差的大小應和改正數之和完全相等且符號相反。2)調整平差后到角度閉合差應等于零。3)推算出來的起始邊的坐標方位角應和已知的相等。步步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了計算錯誤和誤差傳遞。

2.4 是對量距的指導量距采用一般量距方法,具體做法是用鋼尺的不同部位前、后尺各讀兩次數,的兩組數據,兩次距離之差不得超過5mm,取其算數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可以避免誤差和抵消部分讀數誤差,易于將尺段的相對誤差控制在1/5000,將測段的相對誤差控制在1/3000,以滿足導線全長閉合差的要求。

每個測段往往都要量若干個尺段,將尺段的相對誤差控制在1/5000,根據和差函數的誤差傳遞定律:

m■=±■

可知,測段的相對誤差必然大于尺段的相對誤差,故將相對誤差控制在1/3000。

2.5 對坐標增量計算的指導角度測量成果計算結束后,推算出了各條邊的坐標方位角和象限角,校核無誤,再加上符合精度要求的量距成果,就可以進行坐標增量的計算。

坐標增量可按相應公式計算,注意正負號的判別。

2.5.1 導線全長閉合差導線全長閉合差必須符合容許誤差的要求,以利于提高測量結果的精度,根據坐標增量計算公式可知,坐標計算誤差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是來自于測角的誤差,其二是來自于量距的誤差,根據一般函數的誤差傳播定律:

M■=±■

可知,導線全長閉合差必然會大于量距的相對誤差,因此四等導線全長閉合差定為1/2000。

2.5.2 坐標增量閉合差的調整坐標增量閉合差的調整的原則是按邊長加權進行調整,也就是長邊多少,短邊多少,而測角誤差無關,這與坐標增量的兩個誤差來源于是相悖,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測角誤差在角度成果計算過程中通過平差將大部分系統誤差已消降,而量距誤差無法進行平差計算故其仍然存在,且產生影響也大,因此在坐標增量閉合差調整過程中,主要考慮量距誤差的影響。

2.5.3 校核計算①X軸上的坐標增加閉合差應與其改正數大小相等、符號相反Y軸也一樣。②改正后的坐標增量閉合差無論是X軸還是Y軸,必須等于零。那么導線全長閉合差也必然等于零。③推算出已知點的坐標值必須與已知的坐標完全相等。

校核計算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誤差的傳遞和累積,同時也避免了計算錯誤,提高了測量結果的精密度。

3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知:誤差理論指導著測量工作的各個環節,指導著每一項具體的工作。可以說測量工作每一步都離不開誤差理論的指導。誤差理論的指導決定著觀測結果的質量,關系到觀測數據的可靠性。這與誤差理論的來源是密不可分的,誤差理論是從實踐中來,在理論上得到升華后,再來指導實踐。所以誤差理論具有非常實際的、重要的指導意義。

掌握好了誤差理論,不但能在實際工程中做好測量工作,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可以舉一反三,在誤差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的完善、創新施測工作。并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滿平主編.建筑工程測量.北京:中國建材出版社,2010.

[2]王元江,趙西安主編.工程測量,北京:建工出版社,2004.

[3]王景峰主編.工程測量.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李青岳主編.工程測量學.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5]王簫禮主編.測量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6]催吉福主編.工程測量.北京:建工出版社,2005.

[7]張正祿主編.工程測量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8]章書壽主編.工程測量學.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94.

[9]張保成主編,測量學實習指導與習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莱芜市| 赤水市| 铜梁县| 抚宁县| 伊川县| 且末县| 连平县| 孝义市| 曲水县| 南安市| 西畴县| 乌鲁木齐市| 黔江区| 工布江达县| 黑水县| 康马县| 靖江市| 漳州市| 赤峰市| 东辽县| 丹阳市| 云林县| 阿图什市| 漾濞| 麦盖提县| 六盘水市| 富顺县| 新源县| 扶风县| 博兴县| 闽清县| 彰武县| 海淀区| 日喀则市| 团风县| 博爱县| 昌邑市| 赤峰市| 上思县|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