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6 16:00: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音樂欣賞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音樂教學;幼兒;情感教育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一句名言:“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音樂教學確實和其他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前的音樂教學中我也有很多的困惑,通過我在幼兒音樂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實踐,并在工作中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
在內容多樣的音樂活動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過程中,讓幼兒去體驗音樂,去感知音樂,才能獲得相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有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本領,能唱、會跳、能欣賞、會創(chuàng)造,才能在音樂藝術活動中表現音樂接受美的熏陶,萌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
一、課堂游戲化,讓他們在快樂中體驗音樂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在新課程理念的帶動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大綱更加明確,教育實踐的大量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目的明確、方法得當,生動活潑的游戲性音樂教育過程,就可以更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好的獲得發(fā)展。因此,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及條件限制情況,選取了一些在內容、形式上具有游戲行的歌曲,在編寫教案中,盡量讓教學方法游戲化。如在《小鬧鐘》這首歌曲中,它是一首非常輕快、節(jié)奏感強的歌曲。根據歌曲的角色特點,我先讓孩子們模仿各種鐘的造型,這時,孩子們的興趣已經被調動,特別是那幾個較調皮的男孩子更是高興,模仿的有聲有色。因此對本歌曲興趣非常好。接下來,我讓他們表演,不用太多的指導,小朋友們就掌握了,很快就把歌曲學會了,直到下課后,有的小朋友還意味尤盡,嘴里還哼著歌兒呢。
在孩子們歡快的笑聲中,在他們充滿激情地歌聲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快樂,我想孩子們一定和我一樣沉浸在歌曲給我們帶來的愉悅之中。伴著快樂的歌聲,他們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讓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得于延伸
《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含義包括美育,即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而音樂所擅長的就是通過情感的直接抒發(fā)和體驗來達到審美活動的目的,因此又被公認為一種情感藝術。所以,我認為音樂是培養(yǎng)孩子審美能力最有效直接的途徑之一。幼兒審美心理建構依賴于長期的藝術熏陶,藝術教育實踐和審美環(huán)境的影響。激發(fā)幼兒產生審美的需要,形成特定的審美情感,推動創(chuàng)造美的意志行動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目標。
經過不斷的探索,我發(fā)現音樂欣賞在培養(yǎng)幼兒審美心理結構方面不失為一劑良方,其可行性和獨特性得到了肯定。
(1)幼兒的審美感知的特點具有直覺性、整體性和同一性。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特征在于對感性經驗的全面依賴,以直覺行動為主。兒童的語言作品中往往伴有圖畫以增加形象感,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圖畫,引導幼兒結合文字,邊看圖畫邊想象,獲得豐富的形象感受。例如,在帶孩子們欣賞樂曲《七彩光和果娃娃》時,我給孩子們展示了各種水果圖片。然后,讓孩子念著水果拍節(jié)奏。最枯燥的節(jié)奏練習在孩子們快樂的學習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我們知道,幼兒的情感激發(fā)依賴于幼兒審美理解能力,而理解力的提高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愉悅審美情感。幼兒審美情感還有賴于欣賞活動的內容和欣賞活動的組織形式,富有生命力的,適合幼兒年齡階段,和生活較為貼近的內容及有趣的活動形式都能給幼兒帶來新奇和愉悅。例如,在組織《中國人》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我采用了“聽音畫畫”的形式,引導孩子們通過繪畫的形式來理解歌詞。再一次欣賞《中國人》以發(fā)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力。在這些充滿藝術氛圍的情境中,幼兒逐步地具備審美理解力,形成特定的審美情感。
三、以情感染,讓美德在音樂中滲透
德育目標即萌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yǎng)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音樂是最易于表達,激感的藝術,也是進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從點點滴滴做起,就會取得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幼兒歌曲中的歌詞均以具體、形象的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讓幼兒在唱唱跳跳中受到思想教育。如歌曲《拉拉鉤》以輕快的節(jié)奏、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幼兒在邊唱邊表演中理解了歌詞的內涵,教育幼兒做個團結友愛的好孩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音樂教育;幼師;豫劇;德育
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許多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受全球一體化及西方音樂的影響,傳統(tǒng)戲曲觀眾逐漸萎縮,面臨嚴重生存危機。如何對我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于2011年6月1日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第34條進一步指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明確規(guī)定了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責任和教育的必要性。
1 幼兒師范院校開展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傳承的意義
1.1 中國傳統(tǒng)戲曲是幼兒師范院校開展音樂教育的資源寶庫
音樂類課程是幼兒師范院校的主干課程,長期以來,西方音樂類課程占據幼兒師范院校音樂類課程的主導地位,導致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陌生。我國傳統(tǒng)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繁多、品種豐富,具有極高的藝術、科學及社會價值。昆曲、粵劇、京劇、皮影戲等中國傳統(tǒng)戲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務院公布的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tǒng)戲曲占186項(含擴展項目28項);豫劇、曲劇、越調、大弦戲、羅卷戲等48項河南本土傳統(tǒng)戲劇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傳統(tǒng)戲劇適合在青少年兒童中開展。近年來,河南許多地方出現了“兒童豫劇熱”,涌現出了孔瑩、鄧鳴賀、鄧鳴璐等全國知名的豫劇童星。幼兒師范院校是培養(yǎng)未來幼兒園教師的搖籃,而目前卻很少開設中國傳統(tǒng)戲劇類課程,導致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戲劇陌生,畢業(yè)后無法承擔對幼兒進行戲曲啟蒙教育的重擔。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幼兒師范院校尚未開發(fā)的資源寶庫。
1.2 有利于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受全球一體化及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許多中國傳統(tǒng)戲曲出現觀眾人數萎縮、在青少年中的影響越來越小、后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局面。河南省統(tǒng)計局一項調查顯示:城市居民中戲曲音樂欣賞者僅有27.2%。尤其令人憂慮的是,喜歡戲曲音樂的老年人占大部分比例,中年人占少部分比例,而青少年幾乎沒有[1]。如何使青少年了解戲曲、熱愛戲曲是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亟待解決的問題。幼兒師范院校作為未來幼兒園教師培養(yǎng)的搖籃,培養(yǎng)的學生將承擔對幼兒進行啟蒙音樂教育的重擔,在幼兒師范院校開展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畢業(yè)后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對幼兒進行戲曲啟蒙教育,這對于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3 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當前受網絡負面信息、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青少年中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普遍存在,傳統(tǒng)道德缺失,家庭觀念淡薄。在學生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傳統(tǒng)的教條式德育工作方式不利于學生接受。而中國傳統(tǒng)戲曲在發(fā)展過程中,承載者對大眾進行道德教育的功能,涌現大量諸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愛國主義的優(yōu)秀作品。在幼兒師范院校開展中國傳統(tǒng)戲曲教育,使學生在戲曲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學會明辨是非,規(guī)范約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戀愛觀。
1.4 有利于豐富學生業(yè)余文化生活
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的結晶,在幼兒師范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演奏技巧,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另外,幼兒師范院校通過在學生中成立豫劇社團、越調社團等戲曲類校園文化社團,開展有關傳統(tǒng)戲曲類表演和比賽,有助于提高校園文化的品味和校園文化的競爭力,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
2 幼兒師范院校進行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方式及途徑
2.1 開發(fā)適合幼師培養(yǎng)目標的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
幼兒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能夠勝任幼兒園、幼兒培訓機構從事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學生。這一特點決定了音樂教研室教師應根據幼兒音樂教育的特點對我國傳統(tǒng)戲曲進行篩選。選擇那些容易在幼兒中普及推廣的內容進行教學。編撰相關幼兒戲曲教材、教案。在教學形式上可以采取開設豫劇、越調等戲曲類課程選修課,課后開設中國傳統(tǒng)戲曲第二課堂、興趣小組,逐步建立符合幼師培養(yǎng)目標的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
2.2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隊伍
從我國音樂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幼兒師范院校音樂教師以聲樂、鋼琴、西方器樂等方向為主,而從事民族音樂的教師較少,而熟悉傳統(tǒng)戲曲的幼兒師范院校音樂教師鳳毛麟角。因此,要在幼兒師范院校開展戲曲類非物質文化教育,一方面應鼓勵音樂教師到民間采風,向傳統(tǒng)戲曲表演者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聘請豫劇、曲劇、越調等傳統(tǒng)戲曲演員到學校擔任客座教授,兼職開設相關課程、講座,向師生傳授中國傳統(tǒng)戲曲。同時可以利用大學平臺,開展中國傳統(tǒng)戲曲研究,提高民間藝人的藝術修養(yǎng),完成從“藝人”到“大師”的轉變,促進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2.3 通過學生社團建設,建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文化
幼兒師范院校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源地不同,組織學生假期對當地傳統(tǒng)戲曲進行文化采風,讓學生深入民間,零距離接觸、學習中國傳統(tǒng)戲曲。在學生中成立豫劇社團、越調社團等戲曲類學生文化社團,定期開展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及匯報演出。在學生中開展戲曲傳承人制度,鼓勵學生之間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通過學生社團建設,建設校園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