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9:57: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學學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法律學術論文;英漢對比;引言;體裁;語步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3)02-0203-06
一、 引言
隨著對外開放的領域拓展和程度加深,中國與國際法律界的交流與日俱增,相應地,學術論文也成為中外法律界探討各種熱點問題、交流信息、完善法律制度、解決法律爭端的重要途徑。就一定層面來看,要讓我國法律研究走向世界,得到國際學術界同行的認可并占有一席之地,當務之急是在國際重要的學術刊物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因此,了解中英文法律論文的寫作差異,掌握英文法律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是法律研究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引言作為論文的開局部分,以簡短的篇幅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和目的、目前的研究熱點、存在的問題及文章的研究意義,從而引出本文的主題并激發讀者對本篇論文的興趣。因此,引言對正文起到提綱挈領和激發閱讀興趣的作用,在整篇學術論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目前法學界對法律類學術論文中引言的研究則尚顯不足,而從英漢對比的角度探討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的體裁特征的研究更是極其稀缺。鑒于此,本研究采用語料庫方法,選取30篇中外法律權威學術論文,修正了體裁分析的框架,對比分析英漢法律類學術論文引言,旨在準確地描述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的體裁特征,并探討差異背后的社會文化原因,借此喚起國內法律研究者對英文論文中引言寫作的規范意識,促進我國法律學者在國外權威法學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二、理論依據
體裁是以交際目的為導向的交際事件,具有其話語社團公認和遵守的圖示結構,并且對語篇的內容和形式起著制約作用。〔1〕它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可辨認的交際事件。在建構語篇時,人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需要的慣例。 〔2〕而體裁分析方法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產物,它綜合了語言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將交際目的與策略技巧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語篇分析從描述擴展到解釋,不僅考慮社會文化因素,而且考慮心理語言因素。〔3〕
引言也是一種具有特定框架的體裁。為了分析引言的體裁結構,Swales提出了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模型。該模型包含三個必需的語步(Move),而每個語步包含若干可選擇的步驟(Step)來實現語篇的交際功能,如語步一(Move 1)中包含三個步驟:指出研究重要性 (claiming centrality) ,概述主題(making topic generalizations)、評述以往研究(Reviewing previous re-search)。雖然CARS模式是分析論文引言結構的有效模式,但學術論文的多樣性必然導致引言的體裁多樣性,例如軟件工程學科論文引言的某些新語步,如定義術語、舉例說明等,無法在CARS模型中找到對應。〔4〕而在不同學科的論文引言里,某些特定的語步,具有獨特的語篇功能和位置。〔5〕
筆者在分析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的引言語料時發現,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的引言在回顧文獻、通報當前研究和介紹論文結構這三大語步的寫作規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為了更深層次的討論,本研究將它們作為單獨的語步列出。同時,筆者也發現英文引言中的一些步驟,如定義關鍵術語,陳述當前研究,陳述主要計劃,概述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假說和研究價值等,在CARS模型中找不到對應。因此,本研究將新步驟加入了CARS模型里,結合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特有的語步,以及CARS模型里缺少的語步和步驟,修正了CARS模型,提出了英文法律類學術論文類CARS模型(見表1)。
三、研究現狀
在當今國際學術界,體裁分析已被廣泛應用于許多領域,其中包括對某一特定學科的英漢論文體裁對比研究,發現某些特定學科論文引言里包含了CARS模式沒有的一些重要步驟,如定義術語等;〔6〕一些學者從修辭策略的角度,對某一特定學科的跨文化跨語言論文引言進行對比研究;使用體裁分析理論比較同一學科不同領域的論文的引言結構也是語言學家們關注的焦點。〔7〕這些研究豐富了體裁分析理論,完善了CARS模式,也揭示了不同交際目的下引言寫作的多樣性。
在國內, ESP教學,寫作和翻譯研究,〔8〕以及學術語類語篇的模塊標注〔9〕等領域是體裁理論研究的焦點。與法律學術論文的相關問題也引起了學者的廣泛探討,其中有對法學論文各部分寫譯規范化的探討,〔10〕也有對當前法學論文現狀和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研究,〔11〕以及對英漢法律語篇和語言差異的研究〔12〕等等。這些探索性研究對體裁分析的應用與拓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有助于對國內法學研究的反思并推動其發展。
縱觀以上研究,雖然它們從不同方面對法學論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多數是從理論論證,沒有進行大量實例驗證,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撐。而且這些研究多集中于中文法學論文,對比中英文法學論文的研究涉及甚少,對于幫助國內法學學者了解國際法學刊物的寫作規范作用有限。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國內外法律權威學術期刊共選取語料30篇,創建共計30240字數的小型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語料庫。英文期刊包括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Computer Law and Security Review等。中文期刊包括《法學研究》、《現代法學》。運用英文法律類學術論文CARS模型,對30篇英漢法律論文引言中的語步步驟進行人工標注,用AntConc軟件提取,歸納各語步及步驟頻率分布特征,總結英漢法律論文中的引言語步分布以及實現形式差異,并深入探討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力求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更全面、客觀地把握英文法律學術類論文中引言的體裁特征,幫助中國法律學者寫出高質量的英語法律學術論文。
五、結果分析與討論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我們得到英漢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的宏觀語步和微觀步驟分布特征(見表2),我們將逐一分析它們的異同,并探討其背后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原因。
1.英漢法律論文中引言的宏觀語步分布特征
(1)由表2可見,中英文法律論文中的引言語步特征呈線性分布:確立研究領域開篇-闡述前期研究成果-設置研究空間-通報當前研究-填補研究空間-介紹論文結構。但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的宏觀整體結構有較大不同,在語步的順序和分布上具有明顯差異,主要體現在語步1(確立研究領域)、語步5(填補研究空間)和語步6 (介紹論文結構)。
(2)相比中文法律學術論文引言,英文法律論文引言更注重詳盡、全面地介紹研究領域。引言開篇采用介紹研究領域,研究背景這一語步,可以讓讀者能夠迅速進入研究情景,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章論證及觀點。所有30篇英文法律論文中的引言十分詳細具體地介紹了研究領域,涵蓋了相關領域的方方面面,所占篇幅較大,有的達到數千字(由于篇幅有限,作者不再舉例說明)。雖然86%的中文法律論文中的引言介紹了研究領域,但篇幅在整個引言中較短,寥寥數語,甚至有2篇引言未介紹研究領域而直接進入了“設置研究空間”這一語步。
英漢法律論文中引言對于介紹研究領域的顯著差異主要源于國內外不同的學術寫作習慣。國外學者通常采用作者負責型寫作方法,這種方法要求作者詳細闡述觀點,展示邏輯推理的過程和事物的具體性,這使得文章條理清楚,目的明確,也大大減輕了讀者的負擔;而中國學者則傾向于采用傳統的讀者負責型寫作方法。這種寫作方法傾向于含蓄概括,思維委婉跳躍,作者只是提出模糊的意向和幫助理解的材料,大量背景知識需由讀者自行查找,作者的觀點深意也要由讀者從文章敘述中得出, 讀者的主觀理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以在例1中,作者在第一句中就直接切入研究焦點:教育權,第二句高度概括了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并沒有展開此話題,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以待在下文中尋求答案。
例1.現代法律一般都承認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但各國的立法表述上不同,導致人們對受教育權性質的含義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從國際法角度看受教育權的權利性質》)
(3)英文法律論文更傾向在引言里通報其填補研究空間的結果,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涉及極少。“通報研究空間”這一語步的主要功能是直接說明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在研究領域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強調當前研究的貢獻。
由表2可見,英文法律論文作者一般在引言里直接提出其研究結果,解決方案,觀點看法等,80%的英文法律學術論文都在引言里通報了填補研究空間的結果,這使得讀者在一開始就對文章的立場清晰理解(見例2、例3)。在例2中,作者提出了一種常識性理論,這種理論可以很好的解決前文提出的藝術品訴訟法庭爭議的問題。在例3中,作者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文章的結論:修訂法不能根本改變被告的權利,從而回答了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
例2.In contrast to the work of such scholars, this Article, written on the verge of a possible dramatic reworking of the rule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al conflicts and judgments, posits a simple common sense theory: courts should defer to the forum exercising in rem jurisdiction will have the most control over the ultimate disposition of the chattel.(〈Crossroads in the Great Race: Moving 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Race to Judgment in Disputes over Artwork and Other Chattels〉)
例3. This Comment concludes that the amended rules are not likely to change substantially the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with respect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rior act evidence.(〈COMMENT: Oregons New Character Evidence Rules〉)
相比之下,中文法律學術論文極少在引言中直接揭示其觀點立場或解決方案等,只有20%在引言里指出了研究結果,解決方案等。由此可反映出中英學者不同的論文寫作習慣:外國學者寫作直接清晰,開門見山,而中國學者寫作委婉曲折,傾向于緩慢推進寫作進程。
(4)大部分英文法律論文會在引言里介紹論文結構,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都缺少這一語步。介紹論文結構能幫助讀者掌握文章脈絡,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從而更深刻地掌握作者論證的方法過程。此外,論文結構可以使讀者更有針對地閱讀文章,有選擇、有重點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在閱讀引言時就能夠確定自己閱讀的重點(見例4)。表2表明70%以上的英文法律論文都在引言里介紹了論文結構,不僅使得文章邏輯嚴密,條理清晰,還使得讀者有了整體的概念,也方便讀者快速閱讀感興趣的部分。在例4中,作者用主題句、特點的語法結構,清楚地呈現了整個篇章結構,使讀者能迅速地把握文章脈絡,選取自己的興趣點。
例4.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In Part I, I briefly survey……In Part II, I analyze……I demonstrate that (a)…… (b)……(c)…… I then turn in Part III to a description of……In Part IV, I examine…… In Part V, I put forward the basic tenets of an IL approach. In this model, (〈Integrative Linkage: Combining Public and Private Regulatory Approaches in th Design of Trade and Labor Regimes〉)
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幾乎都沒有包括這一語步,中國學者更傾向引起讀者興趣,使其繼續閱讀,自己探尋文章脈絡。
2. 英漢法律論文中引言的微觀步驟對比
(1)確立研究領域選用的步驟不同。英文法律論文引言大多通過概括論題內容,介紹相關背景知識來引領讀者進入研究領域,而中文法律論文則更多的介紹論題重要性來確立研究領域(見表3)。
55%的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作者采用概括論題內容來確立該論文的研究領域,由此可見,國外學者重視邏輯思維和嚴密分析,通過一步步的概括和闡述論題內容,由點及面,由個體到整體的描繪出整個研究領域,引導讀者輕松進入研究情境。而近一半的中國學者傾向使用“介紹論題重要性”,是為了吸引讀者。在信息時代,高效率的讀者會首先通過閱讀引言了解文章大致內容是否與自己的研究息息相關或是否具有重要意義來決定是否繼續閱讀文章。因此,“介紹論題重要性”就發揮了強調當前研究、吸引潛在讀者的作用。在例5中,作者通過用一些闡明論題重要性的短語,如“議論的熱點”,“熱門話題”等,突出了該話題的重要性和時效性,以達到迅速吸引讀者的眼球,并促使他們繼續往下讀的效果。
例5.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領域各種基本規范的確立,我國法治建設的中心已逐步從“立法”轉向“司法”,與司法相關的話題也逐漸成為實務界和學界議論的熱點。“法律原則如何適用”即是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法律原則適用與程序制度保障———以民事法為中心的分析》)
(2)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步驟中,大多數英文法律論文引言都會采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較少涉及(見表4)。回顧前期研究成果這一語步,主要是通過大范圍討論先前研究從而自然地引入當前研究來實現的,它將當前研究與以往研究聯系到一起,既可以體現當前研究的重要性和貢獻,又可以為設置研究空間提供依據。然而,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并不是單純為了回顧,而是幫助作者:(1)將論題縮小到當前研究的一個具體點上;(2)找到前期研究的局限性和問題;(3)通過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尤其是知名研究,并提出問題使得文章更具學術性,更使人信服。因此,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兼具交流和說服的作用。
中英法律論文引言在此步驟上的不同與中外的研究傳統緊密相關。西方國家個人主義根深蒂固,倡導消極禮貌策略,強調個人價值,〔13〕因此體現在學術寫作上就是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和指出研究差距,既強調他人貢獻,又指出缺陷突出本研究的必要性。 如例6中,作者在討論先前研究時,明確地指出了每一個觀點的作者,如Cary和Winter,體現了西方國家強調個人價值的價值觀。
例6. Noting that a large part of Delaware’s revenue was derived from the incorporation business, Cary (1974) opined that Delaware bent over backward to offer a corporation law that appealed to corporate managers. In response, Winter (1977) noted that if Delaware corporations did in fact do poorly, one would expect that their cost of capital would increase to reflect the diminished returns. Winter noted that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this was the case.(〈The role of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in shaping Canadian corporate law〉)
然而,中國文化深受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提倡積極禮貌策略,折射在學術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上,〔16〕回顧前期研究成果的方式十分隨意模糊,盡量避免評價他人成果。
在例7中,作者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時,并未明確地指出是哪位或哪些學者提出了這些觀點,而是籠統地用“學者們”概括,這就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另外一方面,盡管作者指出前期研究得出“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社會法制觀念淡漠,中國公民缺乏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的結論,但卻沒有明確指出得出這些結論的文獻和作者,這也會讓讀者疑惑是前人做出的這些結論,還是作者的主觀推斷。所以,相比之下,英文法律學術論文引言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時,非常明確地指出了作者及文獻,這使得引用更具客觀性,真實性和說服性。
例7. 學者們普遍認識到,法律的有效實施,除了必須具備一些體制內的“硬件”(包括足夠的執法力度、完善的監督機制以及高素質的法律職業群體等等)之外,還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持。如果環境不利,法律就難免在其實施過程中被扭曲變形,甚至形同虛設。然而,讓人頭疼的問題是,中國社會的“水土”究竟有哪些成分不適合“現代法律制度”的運行? 對此,學者們普遍認為,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社會法治觀念淡漠,中國公民缺乏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歸根到底,中國本土的“法律文化”與來自西方的現代法律制度之間存在深刻的裂痕,甚至在某些地方格格不入。(《法治及其社會資源———兼評蘇力“本土資源”說》)
(3)在通報當前研究這一語步的實現形式上,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采用的步驟相差較大(見表5)。在這一語步中,中文法律論文中引言采用的四個步驟比例較均衡,而一半以上英文法律論文中引言主要采用“陳述論文主要計劃”這一步驟。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法律論文中比例較高的“陳述研究價值”步驟,在英文法律論文中卻幾乎沒有。
例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warding of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 in light of Mastrobuono. It determines that, because special considerations are due in international disput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claims for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s……(〈Awarding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 in the Wake of Mastrobuono v.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
相比之下,中文法律論文引言較多地采用了陳述研究價值這一步驟。國內學者傾向于首先吸引讀者關注研究,至于具體的研究過程及問題假說則由讀者在正文中自行探索(見例9)。而且,陳述研究價值具有推銷性的特征。作者引言中采用“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本研究為……作了重要貢獻”,“本研究對……提供了獨特的視野和指導”等結構,既使得讀者了解了研究意義,同時又間接推銷了文章。
例9.了解和研究這些保留和解釋性聲明,不僅對我國提出相關的保留或解釋性聲明有借鑒意義,而且對今后解釋和適用《公約》,完善我國的相關立法有重要參考價值。(《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保留和解釋性聲明)
六、結語
從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看出英漢法律類學術論文中的引言在語步和步驟的使用頻率、順序和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寫作方法的不同。國外學者傾向使用作者負責型的寫作方法。為了減輕讀者負擔,讓他們更輕松進入話題,作者詳細闡述觀點,展示推理過程,使文章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而國內學者多采用讀者負責型的寫作方法,旨在給讀者更多的發揮空間,并激發讀者興趣。在確定研究領域,通報前期成果和介紹論文結構等方面都較含糊籠統,讓讀者自行歸納,理清脈絡。
2.價值觀差異。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消極禮貌策略充分體現在英語法律學術論文中關于引言的前期研究回顧步驟中。國外作者在法律學術論文中既強調他人貢獻,又指出其缺陷,并突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相反,東方集體主義價值觀深深影響國內作者,他們在論文寫作時采取積極禮貌策略,在前期研究回顧中為了顧及他人面子,盡量避免評價他人成果。
3.思維方式和寫作習慣差異。國外學者傾向于直接清晰、開門見山的寫作方式,更重視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而國內學者寫作委婉曲折,傾向于緩慢推進的過程,給讀者留出更大的主觀空間,同時也很重視推銷自己的文章。
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中所展現在宏觀語步結構上的不同取向以及微觀步驟上的選擇差異,反映了中西方學者潛意識中的不同的心理、寫作習慣和社會文化觀念。國內法律學者在撰寫英文法律學術論文時,必須把握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在體裁結構方面存有的顯著差異及其深層次原因,進而諳熟英文法律學術論文引言的體裁結構,遵循系統規范的英文引言寫作要求,從而提高英文論文引言的寫作質量。
〔參考文獻〕
〔1〕Swales,J.M.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Bhatia,V.K.Analyzing A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 Longman, 1993,pp.16-22.
〔4〕Anthony,L.,Writing 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How Accurate Is A Standard Model?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1999,42.pp.38-46.
〔5〕〔6〕〔7〕Samra,J.B.Introductions in Research Articles: Variations Across Disciplin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21.pp.1-17.
〔8〕韓金龍,秦秀白. 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2000,(1);李俊.體裁分析法與寫作產出〔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秦秀白.體裁教學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
〔9〕黃萍,沈燕.學術語類語篇模塊標注的理論整合探索〔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10〕鄧勇.法學論文中文摘要規范化探析〔J〕.當代法學,2005,(3);誠.略評法學論文篇目之英譯〔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4);張少瑜.談談法學論文的學術規格〔J〕.法學評論,2000,(3).
〔11〕周玨,周昱彤.法學專業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6);涂四益.淺談法學研究生的論文寫作〔J〕.法制與經濟,2011,(8).
關鍵詞:工作坊 學術英語寫作 主導――主體 建構 支架式教學
一、工作坊內涵
工作坊(workshop),也稱專題研習工作坊,最初是指一種基于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后來逐漸發展演變成如今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式。[1]該模式建立在師生平等地位的基礎之上,教學中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參與和體驗。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載體,國外的互動教學歷時已久,學科涉及廣泛,經驗豐富;而我國開展較晚,經驗不足。由于工作坊很好地契合了高校特別是研究型高校對創新型人才綜合素養培養的需要,因此受到學界的青睞與推崇。
二、工作坊的理據背景
1、團體動力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溫勒在1939年發表的《社會空間試驗》中首次指出:“團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分析單位,是有著聯系的個體間的一組關系。其成員不是孤立的個體存在,而是被組織到一個復雜的、相互依賴的系統之中。雖然團體的行動要看構成團體的成員本身,但已經建立起來的團體,其個體成員動機與團體目標幾乎混為一體,所以,一般來說,通過引起社會團體變化而改變其個體要比直接改變個體容易得多。”[2]工作坊模式的實踐屬性決定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參與,團體動力學所描述的團體系統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參與的形式。
2、EAP理論
學術英語寫作(EAW)是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Writing)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我國EAP又可分為EGAP和ESAP兩類,其中前者指普通學術英語,后者指專門用途學術英語。學術英語是指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共有學術語境特點的英語教學,是“把重點放在學術環境中某一特定群體的交流需求和行為上而進行的教學,……是基于對某一學科認知、社會和語言等方面的需求而進行的教學。”[3]從定義中可以推斷出學術英語寫作是以真實性原則和交際性原則為背景:即無論從師者的層面還是習得者的層面,真實語料的研讀與分析加上真實任務的完成貫穿于學術英語寫作的整個流程。而真實性的體現需要實踐性理念與實踐性環境的有力支持,工作坊模式正好契合了這一需求。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興起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它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之后的理論。建構主義特別強調學習活動中的情境創設與合作學習,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里結構的過程,學習是在原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從而達到個人對新知識的理解。[4]定義中的外界即是指合作學習和教學情境的創設,由此可以看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工作坊模式奠定了基礎。
三、工作坊運作模式
1、構建前衛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師授為中心的教學體系,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誕生,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愈來愈受到重視。根據中國學生的學習特點,中國學者提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5]研究生學術英語工作坊的運作正是依據此理念構建并展開的。具體模式如下:[6]
圖表 1主導―主體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工作坊模式
2、教學設計
(1)構建目標
經過多方協商與討論,X大學的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定位為學術英語寫作,目的是滿足該校研究生完成學業的要求:①用英語在國際期刊上②寫出規范的中文期刊所要求的英文摘要。
(2)構建內容
學術英語寫作以真實的交際任務為依托,針對教學目的,該課程的內容架構確立為:①學術論文各組成部分諸如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摘要及各組成部分語言特色的研讀與陳述;②摘要改寫;③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④期刊論文的格式要求。
(3)構建手段
根據X校研究生的入校成績及學習特點,為保證研究生建構過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工作坊模式下的學術英語寫作采取師授、師助+互動(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采取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支架式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設計、組織教學的地位和學生主體自我建構的理念。所謂支架式教學是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所提供的一種概念框架,如同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支架式教學由五個環節組成: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
(4)具體操作
材料準備:任何寫作都是以閱讀為基礎的,學術英語論文寫作也不例外。學生被要求在其導師的指導下,利用數據庫檢索與本專業相關的優秀的期刊學術論文,并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每人選擇出8-10篇以備工作坊使用。
搭腳手架進入情境:教師的授課要采用具有啟發意義的提問方式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授課內容要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并展開,并且在課程的行進中以問答的方式一對一或一對組地引導學生思考。其次,進行案例分析教學,幫助學生建構學術論文各組成部分的寫作模型及其語言特色。
獨立探索與協作:教師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學生以手中的論文為范本,以小組為單位(通常由6-7人組成),積極展開論文各組成部分的研討,并對比自己手中的論文和教師案例所涉各組成部分模型的異同。各組商議之后,組長匯總意見,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報告結果,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其他小組還可以提出異議。課后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共商的協作學習――追加任務:即每位同學利用自己手中的范本拍攝一段視頻,分工陳述或評論寫作各部分的模型和語言特色,其中要加載PPT展示,目的是進一步監督學生的建構過程并強化建構效果。
摘要的寫作建構安排在論文各組成部分之后。原因是摘要的寫作要以各部分為基礎。由于第一學期研究生還沒有開題,摘要改寫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任務,但同時允許實寫(有些導師布置了研究任務)。經過一個學期的互動研討與陳述,摘要的寫作建構由學生自主完成。
根據X校的研究生英語課時安排,期刊論文寫作安排在第二個學期。論文的寫作流程遵循這樣的模式:研究生論文第一次提交、教師第一次反饋+研究生論文第二次提交、教師第二次反饋+研究生論文第三次提交、教師(包括外籍教師)第三次反饋++修改。從該模式可以看出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是研究生獨立探索與師生協作的結果。并且在該過程中按照發表的要求,融入期刊論文格式建構項目,其中包括題目撰寫、引用、圖表和參考文獻等。
效果評價:支架式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其效果評價的多元化。單一的總結性評價已經不能滿足互動教學的目標需求,工作坊模式下的教學學生參與的環節多,因此形成性評價更客觀、更具有連續性。無論在論文結構的建構階段,還是期刊論文的寫作與發表階段形成性評價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進行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同時融入教師的筆評和師生共同參與的口評。除此之外,網絡評價和小組自評與互評也在形成之中。
四、工作坊模式下的學術英語寫作效果分析
1、與傳統學術寫作的比較
傳統的學術寫作教學實際上也含有互動的因素,但局限性大,多為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而工作坊模式把這種互動擴展到生生之間,因此學生的協作精神、自我建構能力和自信心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且教師在課程互動的各個環節起主導作用,這是傳統教學所不及的。
2、創造性思維的提升
羅杰斯認為:“適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創造性活動的一般條件……。” [7]如何通過教學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已是當下高等教育所承載的使命。適度的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如何提供?工作坊模式下的學術英語寫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體現著合作學習的含義,即這種合作不是順從、妥協和等待而是以獨立為基礎的相互認同和相互接納,體現出學習過程個人化和社會化的相互融合。據調查學生普遍認為學術英語寫作改善了課堂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心理氛圍,使他們能夠在更加寬松與和諧的環境下競爭,促進了他們良好非智力品質的發展,而創造性正是受到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情緒。Isen在1985年通過實驗總結出了正面情緒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假說;我國學者盧家楣等人在2005年通過教學現場實驗驗證了正面情緒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假說。因此工作坊模式所創造的良好氛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激發與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3、面臨的問題
如何構建語言教師與指導教師之間穩固而有效的鏈接,是當下面臨的問題。語言教師負責英語學術論文的結構問題、語言應用問題以及把關論文出版的格式要求。但語言畢竟是信息的載體,學術論文信息的可行性、真實性以及邏輯上的正確性等都需要指導教師的鑒定與評判。因此工作坊模式下如何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就成了研究生學術英語論文成功發表與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張楚鶯.基于工作坊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應用與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6):113-114.
[2]王雪華.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管理研究, 2011, (8):29-30.
[3]張曉君.英國EAP教學發展對公外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的啟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11):152.
[4] [5] [6]吳疆.現代教育技術教程(二級)(第三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沈藝峰教授,出生于1963年,廈門鼓浪嶼人,1985年畢業于廈門大學財政金融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于加拿大圣瑪麗大學(Saint Mary’s University),獲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199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獲管理學(會計學)博士學位,他曾先后在美國俄勒岡大學、加拿大康克迪亞大學、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和訪問,2004-2005年為美國康奈爾大學富布萊特學者。現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國內著名財務學家之一。
沈藝峰教授是中國財務學界最早從事資本市場財務學實證研究的學者之一,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公司財務和資本市場理論,包括:資本市場效率、公司資本結構、IPO、資本成本、投資者保護與公司財務、行為財務、法律外公司治理機制等。沈藝峰教授發表的有關市場效率檢驗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視為國內真正意義上實證研究的開端。近幾年來,沈藝峰教授結合我國法律制度建設的實踐,開創性地采用歷史研究的視野,考察了我國不同歷史階段中小投資者保護對公司財務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不僅豐富了法與金融學研究領域的文獻,而且引領了對國內法律制度與金融發展方面的研究探索,對于完善我國金融法律制度建設、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另外,沈藝峰教授在股權分置改革、行為財務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也為科學解釋股權分置改革中的難點問題、上市公司股利偏低、公司管理者的非理等提供了可靠的經驗證據。
沈藝峰教授最新主持完成的“公司財務管理若干基礎問題研究”項目得到專家評議組的高度評價,評審結果為“優秀”。該項目以公司財務管理若干基礎問題為研究對象,分析、檢驗與評價法、非理、社會制度差異與市場微結構等難點對公司財務管理基礎問題的影響,結合國外現代公司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構建結合我國國情的公司財務管理理論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設,得出具有基礎性、前沿性、原創性以及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將公司治理中的財務管理問題從所有權高度分散下股東、董事會和管理者的契約安排擴展到所有權高度集中下投資者法律保護與所有權結構的新思路上;創建我國投資者法律保護指數;從公司股利政策、投資決策、兼并收購和公司治理中管理者的理性假設轉向非理性假設,從外部影響因素分析擴展到對管理者內在心理因素分析,利用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等學科的思想,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中的“錨定效應”、“群聚現象”和“羊群行為”、公司股利政策中的“迎合行為”、兼并收購及公司治理中的 “過度自信”等管理者非理展開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這些成果豐富和發展公司財務管理的基礎理論,為解決我國公司財務政策選擇和資產定價面臨的難題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沈藝峰教授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在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譯著)8部,主要學術研究成果發表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會計研究》、《金融研究》、《經濟學動態》、《投資研究》和《中國經濟問題》等國家級重要學術刊物上,曾獲福建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中國會計學會優秀論文獎及國際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等近十項獎項。
沈藝峰教授以淵博的知識、詼諧幽默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講解,將財務學理論演繹成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不但受到同學們的喜愛,而且也激發了同學們對財務理論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和生活上,他時常勉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要有社會責任感,以開放進取的精神不斷學習、崇尚學問、注重學品修養、追求學術創新。正是懷著對學術理想的無限向往和對教育事業的熱忱,沈藝峰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教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關鍵詞:心理技術;競技體育;實驗技術;測評技術;干預技術
20世紀80年代至今,運動心理學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心理技術在競技體育中的應用已經從最初的心理測量技術的運用,發展到今天較成熟的應用模式。在我國體育健兒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背后,心理技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心理技術,是以研究心理學為目的,綜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并使成果實踐化,為心理學發展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一門科學。心理技術在我國競技體育運動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實驗技術、測評技術和干預技術。
一、實驗技術在運動訓練競賽中的應用
1. 運動員心理狀態監測和評價
隨著神經生理監測技術的發展,運動員心理狀態的監測與評價手段日益先進。近年來利用腦電技術研究運動操作過程中心理狀態與大腦效率的關系已成熱點。研究涉及不同項目的腦電特征、中樞神經系統疲勞和競技狀態、心理訓練過程、特定時段的心理狀態。如張振民等研究提出,EEG的神經元代謝方式可能與技術特點有關[1]。李捷以腦波超慢漲落技術分析訓練過程,發明了“高級運動訓練狀態監控儀”,用于評定運動員競技能力、訓練強度、中樞疲勞、應激程度、學習能力等[2,3]。胡詠梅研究發現,腦象圖分析技術可以顯示運動員大腦處理信息的效率和競技狀態等信息[4]。鄒軍等采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監測了散打運動員的心境狀態[5]。以上從電生理、腦成像方面研究了運動員認知特征及心理狀態方面的特點,為解釋運動員心理訓練效果的神經機制,為運動員選材和心理訓練的科學化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2. 運動員認知特征研究
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技術的發展,運動員認知特征及神經機制成為研究熱點,眼動技術、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使用逐漸增多。眼動技術主要用于研究審視場景和視覺搜索策略。近年來國內學者采用該技術研究了不同項目運動專家認知過程中的眼動特征。如劉翠娟對散打運動員觀看視頻動作過程中的眼動特征研究[6],李安民等對重劍運動員運動情境中視覺搜索研究[7]等。事件相關電位技術是通過記錄分析誘發電位的潛伏期和波幅等信息,揭示人類認知加工的腦機制。國內學者采用該技術研究運動員認知特征主要涉及空間注意、知覺預測、注意瞬脫、時間知覺、視覺搜索、運動決策、自動加工等。如楊愛華等對乒乓球運動員視覺空間注意特征的研究[8],趙洪朋等對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過程認知特征與神經機制的研究[9],李曉娜等對乒乓球運動員視覺搜索的加工過程及機制的研究[10],徐璐等對乒乓球運動員決策特點的研究[11]。由實踐可知,運動員的認知優勢常常表現在心―眼―手的高度協同。基于此,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綜合運用反應時技術、眼動技術和事件相關電位技術開展探索性研究,試圖證明運動員認知優勢的內外一致性。如擊劍運動員運動決策研究[11,12,13]、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研究[9]、乒乓球運動員的視覺搜索研究[10]均嘗試性地使用三種技術的結合。
綜上所述,實驗技術在運動認知領域研究中發揮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運動專家的認知優勢特征。但是未來還需在以下方面繼續努力:(1)使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訓練比賽情境,提高研究的生態學效度;(2)使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技術,提升運動員認知過程的腦空間定位精度;(3)完善各種技術整合聯動方案,實現同時記錄認知過程的行為、眼動和腦神經變化特點。
二、測評技術在運動訓練競賽中的應用
1. 運動員心理特征評定
運用測評技術進行運動員心理診斷和心理選材,是我國運動心理學工作者將心理技術應用于競技體育最早的領域。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運用測評技術對運動員進行心理診斷和選材的內容是多方面的。(1)運動心理能力:邱宜均等編制了青少年運動心理能力測試量表并進行了初步診斷[14]。結果表明此測試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與區分度,可以作為運動心理能力的診斷與選材工具。(2)智力水平:潘前等采用WAIS對羽毛球運動員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健將級運動員或比賽名次好的運動員比非健將級運動員或比賽名次差的運動員智商要高[14];而張力為等用韋氏量表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進行了測驗,結果發現被試的智力呈中等水平,同前述的研究結論有所不同[14];劉淑慧等用瑞文標準推理測驗對體育專業大學生進行測驗,發現與其他專業大學生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14]。(3)個性特征:張厚粲等用鑲嵌圖形和棒框測驗對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運動員的場依存性作了比較,發現較強的場獨立性是競技運動必備的心理素質[14];陳舒永等用精神運動特性測定法對100名運動員進行了測試,表明神經活動的三個基本特性在運動實踐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14]。鄭日昌等采用MMPI對我國甲級女排進行人格測試,發現我國女排運動員內向者居多[14]。邱宜均等用16 PF對我國男女籃球、排球、劃船、短跑、跳水、射擊和男子足球等運動員進行測試發現,運動員人格因素因子特點表現出某些共同趨勢,而不同專項的運動員其人格因子的分布趨勢不盡一致[14]。(4)認知特征:包括感受性的敏銳度、運動反應的速度與準確性、運動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操作思維的敏捷性、注意力、記憶能力等。指標主要包括簡單反應時(視、聽)、時間知覺(視覺、聽覺、動覺時間估計)、時空判斷;深度知覺、視覺記憶、操作思維、綜合反應時(四肢協調靈敏反應)、選擇反應時、肌肉用力感、動覺方位感(臂、腿)、雙手協調;水平感、浮力感、旋轉-定向等。以上指標被證明是不同運動專項選材時的參考指標。
2. 運動員專項能力測評
90年代,運動員賽前喚醒和焦慮水平的心理測評成為國內學者關注的焦點,測評技術的應用也卓有成效。例如,祝蓓里對CSAI-2進行了修訂[15]。葉平則發展了《競賽認知特質焦慮量表》(CCTAI)[16]。王天生提出STAI、SCAT、CSAI-2三個焦慮量表中存在維度全面性、信效度及常模適用性等問題[17]。張力為根據中國文化特征發展了《賽前情緒量表-T》[18]。另外,有關“心境狀態”測評手段POMS量表由祝蓓里翻譯修訂并提供簡表[19]。上述心理測評技術手段的發展應用,對有效把握運動員賽前的心理狀態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提高運動員成才率,1991年,原國家體委運動員科學選材中心組在完成《兒童少年運動員選材標準的研究》課題的基礎上,先后公布了13個項目的選材標準,在這些標準中多數包含心理測試指標[20]。1993年,原國家體委競訓三司組織對其所屬8個項目的運動員科學選材進行了新的研究[21],其中心理子課題不僅完成了各項目標準中的心理測試標準的建立,還發展了3種心理選材測試量具,即《WT智力測試系統》[22]《WT運動員性格調查表》[23]和《WT神經類型測試系統》,后者是對一段時間內廣泛用于競技運動領域的80.8神經類型測試表[24]的改進。
3. 運動員心理診斷體系建立
2000年以后,我國學者開始將測評技術應用在建立運動員心理診斷體系上。如2002年國家級重點課題“我國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的診斷和監測系統的研究與建立”子課題 “優秀運動員競技心理能力和狀態的診斷”研究中,根據“競技心理能力和狀態與運動員技戰術水平提高和比賽發揮之間關系”的結構模型,在現有儀器設備條件和前期研究基礎上,選定了個性、注意、情緒、自信心、認知特征、意志品質、動機水平、中樞神經疲勞程度等8類測試指標,以26個運動項目和不同職業的4個群體的3 210人作為被試對象,建立了評價系統并開發出測試軟件,為優秀運動員提供了一套科學實用的競技心理能力和狀態的診斷系統和工具。目前,由張忠秋完成的一項科技部課題也涉及心理診斷研究領域,在專門設計的計算機軟件平臺上發展了多項心理測量工具。
綜上所述,測評技術在服務于我國競技體育過程中,經歷了從簡單應用、專項研發到綜合運用等階段,為運動員心理評定作出突出貢獻。然而,隨著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測評技術的深入理解,其在競技體育運動中的應用還將向如下方向發展:(1)使測評技術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建立各運動專項的特有評價標準。(2)注重測評技術的系統化,實現運動員心理特征的全方位、多角度測評。(3)提高測評技術的時效性,實現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完成對運動員的有效測評,防止干擾和影響訓練競賽。
三、干預技術在運動訓練競賽中的應用
1. 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技術的引進及探索應用
80年代初,董經武等人應中國射擊隊和中國射箭隊的邀請,開始對幾名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的大膽嘗試,其中一名雙向飛碟運動員在調整心理狀態之后參加比賽,創造了世界記錄。于是,更多的運動隊(如中國跳水、游泳、體操、田徑等隊)相繼要求心理學家提供幫助,優秀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從此廣泛開展起來。如劉淑惠等探討思維訓練對跨欄技術掌握的影響;鳳肖玉等用實驗方法驗證了心理訓練對射擊運動員的積極作用;徐明欣論述了游泳教學中心理訓練的應用;祝樹明實驗證明心理訓練促進了足球戰術和訓練質量的提高;丁雪琴實驗證明了放松和念動訓練的應用效果;李建周實驗探討了射擊動作特殊知覺的心理訓練效果;白丹探討了跳遠心理訓練方法等[25]。這些初步的理論探討和嘗試,雖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是提高了教練員和運動員對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的認識。
2. 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技術的廣泛應用
進入90年代后,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工作主要以科技攻關和科技服務課題形式進行的。在深入運動隊的過程中,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為競技運動服務的模式和思路,總結并提出了針對運動員的較有成效的心理工作內容、方法和手段,不斷擴大服務與科研所涉及的運動項目,顯示了運動心理學的強大生命力。
心理訓練的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方法又有許多具體的方法與訓練步驟。(1)放松訓練:丁雪琴等研究表明,放松訓練可以控制緊張情緒,與功法調治相結合可以消除運動員的心理疲勞[14]。王惠民研究表明,放松訓練能明顯降低肌電值[14]。劉淑慧使用反饋放松與聽放松磁帶相結合的手段,能短時間內達到放松,并表現在主觀感覺與EMG水平一致[1]。(2)表象訓練:陳舒永等研究表明,被試在表象某一運動動作時,可記錄到該動作所用到的肌肉的微弱的肌電活動,且與實際活動時相似[14]。楊錫讓研究發現,訓練者表象時皮層運動區α波波率減少[14]。丁雪琴等研究表明,念動表象訓練后心率明顯上升,皮膚電阻明顯下降;將表象訓練與實際訓練結合的效果要比單獨訓練的效果好[14]。祝樹明研究發現,表象訓練可促進運動員戰術水平的提高[14]。(3)生物反饋訓練:王惠民等用生物反饋訓練提高運動員的放松能力、表象能力[26]。(4)模擬訓練:邱宜均等對國家擊劍隊進行了對手模擬,比賽氣氛、環境的模擬,比賽過程的模擬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27]。丁雪琴采用語言誘導下的內心演練來進行比賽實況的模擬訓練,以促使運動員比賽動機的增強[14]。(5)集中注意力訓練:丁雪琴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訓練能夠幫助運動員有效集中注意[14]。(6)目標設置技能訓練:姚家新等采用目標設置技能訓練激發了運動員的動機[14]。(7)專項心理訓練:張書平從射擊技術的結構出發,提出貫穿于訓練之中的立槍法、心理―技術結合訓練法、入靜清心法、表象訓練法和徒手訓練法等[28]。
我國的心理咨詢工作相對心理訓練來說起步稍晚,其依據的理論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理論、行為治療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等。競技體育中常采用的心理咨詢方法有:(1)系統脫敏療法:丁雪琴、王斌等曾采用此法治療運動員一些較典型的心理障礙,如心因性局部疼痛、失眠、某個技術動作嚴重變形和強迫沖動等,取得了一些效果[14]。(2)思維控制法:丁雪琴、劉淑慧等針對運動員在比賽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提出不同的控制策略,使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堅持正確的心理定向并貫徹于比賽之中[14]。(3)誘導與說服策略:邱宜均等針對運動員賽前存在的想贏怕輸的心理所采取的方法[27]。(4)合理情緒療法:劉淑慧、馬紅宇等采用RET理論消除運動員的不合理信念,收到了較好的效果[14]。
3. 運動員心理訓練理論的初步形成
我國學者在致力于運動員心理訓練實踐,提高運動成績的同時,也總結出了較系統的心理訓練理論,如心理建設綜合模式和逆境應對訓練模式。心理建設綜合模式是劉淑惠緊密結合射擊運動訓練和國際重大比賽的實際,率先提出并逐步形成的以心技結合訓練為基礎,以積極思維控制訓練為中介,以積極比賽自我意象訓練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下聯結的心理建設綜合模式[29]。該模式體現了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咨詢在實施上的系統性和個體心理建設的綜合性。逆境應對訓練模式是姒剛彥系統總結傳統心理訓練范式在運動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及其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的[30]。這一訓練模式由4個階段組成,包括:(1)確認或預見典型逆境;(2)找出合適的應對逆境方法;(3)實施個人化訓練;(4)評價訓練效果。這種訓練模式可以使心理干預體現更強的可操作性與有效性。姒剛彥認為,個體對逆境的意識和認知能力是可以被評價和訓練的,所學到的應對行為的效果也是可以被評價和再建的。通過逆境應對訓練模式,理想的競技狀態就向“通過訓練可獲得”的境界邁進了一步。
綜上所述,干預技術在我國競技體育應用中經歷了初期探索、全面普及和理論建構的不同階段,不僅為我國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發展了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技術手段,豐富了干預技術理論。但是,我們還應在以下領域繼續努力:(1)開發適合不同專項且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技術;(2)完善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的相關理論,獲得更多的實證研究支持;(3)繼續研究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效果的監測和評定手段,開發針對性的測評工具;(4)從認知神經生理學角度,探索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的作用機制。
四、結語
心理技術在競技體育中的應用效益經歷了初步探索、理論形成、理論成熟的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回顧心理技術在競技體育運動中發展演進的歷程,旨在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客觀分析和梳理心理技術在我國競技體育運動中應用過程的特征,從而揭示心理技術應用效果的內在規律,以適應我國競技體育運動不斷發展的需要。然而,心理技術運用于競技體育的內在規律、理論及應用效益評定方法的探索,必須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借助于心理科學創新技術的不斷開發和應用,才能更好地解決今后我國競技體育運動中面臨的各種未知的問題。
[1] 張振民,等.中國乒乓球世界冠軍運動員腦功能特征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2,21(5):453-457.
[2] 李捷.腦對運動負荷自主反應水平協同變化原理與實驗評價方法[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0,341.
[3] 李捷.運動技能形成自組織理論的構建及其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4] 胡詠梅,等.優秀擊劍運動員腦像圖特征的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分會.第八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
[5] 鄒軍,屠嘉衡,苑建齊等.散打運動員賽前與冬訓期間視覺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比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28(6):675-677.
[6] 劉翠娟.散打運動員視覺搜索中眼動的實驗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4):507-509.
[7] 李安民,高耀.重劍運動員在運動情境中視覺搜索優勢的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10):54-58.
[8] 楊愛華,殷小川.乒乓球運動員空間注意特征的事件相關電位(ERP)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4):35-43,62.
[9] 趙洪朋.優秀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過程認知特征與神經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10] 李曉娜,李安民.乒乓球運動員視覺搜索的ERP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9.
[11] 徐璐,李安民.乒乓球運動員決策過程認知加工特征的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12] 馮琰,周成林.高水平花劍運動員認知優勢特征及神經機制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8.
[13] 高耀,李安民.重劍運動情境中視覺搜索的ERP活動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9.
[14] 邱宜均,等.20世紀80-90年代中國運動心理學研究與發展述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1):47-50.
[15] 祝蓓里.運動競賽狀態焦慮量表(CSAI-2問卷)中國常模的修訂[J].心理科學,1994,17(6):358-362.
[16] Ye,P. Competitive motives as predictors of cognitive trait anxiety in university athle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259-269.
[17] 王天生,等.論焦慮量表中存在的問題[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14(3):52-56.
[18] 張力為.賽前情緒的因素結構、自陳評定與注意指向[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1999.
[19] 祝蓓里.POMS量表及簡式中國常模簡介[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35-37.
[20] 曾凡輝,等.運動員科學選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
[21] 鐘添發,等.運動員競技能力模型與選材標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22] 葉國雄,等.WT運動員智力測試系統的研制及應用[J].體育科學,1995;15(4):72-77.
[23] 姚家新.WT運動員性格量表的研制與應用[J].中國體育科技,1995;(10):58-59.
[24] 王文英,等.神經類型與運動員選材[J].體育科學,1989;9(3):71-75.
[25]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學會等.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論文暨國外運動心理學譯文匯編(1979-1983)[C].1984.
[26] 王惠民,等.利用肌電反饋技術進行心理控制訓練研究[J].體育科學,1991,11(4):84-87.
[27] 邱宜均,等.對中國擊劍隊女子花劍運動員心理咨詢與心理訓練的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分會.第四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論文集[C].1993.
[28] 張書平.射擊運動員心理訓練的基本功及其訓練[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分會.第五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
[關鍵詞] h指數;被引次數;冪律;不同學科
[中圖分類號] G3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04-75-4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s H index and citation count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s H index and citation counts in library information, mathematics, material science, basic medicine, finance, psychology, polit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was analyzed, the diversity existed in their Power Law relationship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discipline, its theoretical or applicable tendency. In additio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uthor's H index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citation counts was also linked to the academic scale.
Keywords:H index;citation count;power law;different disciplines
1 引言
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對作者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方面一直為科學界,尤其是科技管理界所關注,例如科技人員的學術成就和對學科的貢獻可以采用傳統的發表文獻的數量、文獻的被引次數等指標,以及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來進行衡量。
作者的h指數作為評價作者科研成果的一項新穎的指標,是對科學家個人科研成就的評估,是反映作者科研工作的累積指標,它建立了發文和引文的關系,衡量了學者的數量和影響[1-3],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邱均平教授等人利用h指數來評價我國的圖書情報學學者的個人績效,同時考察了h指數與傳統計量指標之間的關系,經過比較分析發現h指數與作者的總被引次數具有強烈的相關性[4];指出了作者的h指數與論文被引次數c之間具有形如h=cb的冪律關系[5];另外還有將h指數引入到大學評價中,比如計算了我國部分重點大學的h指數,結果表明大學的h指數與被引次數c之間確實具有一定的擬合關系[6];相關的研究還包括,例如以國內39位經濟學領域中的高被引學者在1994-2008年間的被引用情況作為依據,分別對每位學者的h指數進行計算,并且探究了作者的h指數與其總被引頻次之間的關系等[7],本文是希望對不同學科或者是不同研究領域中的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關系進行考察,目的是探討兩者之間關系的學科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一是作者的h指數與作者的被引總次數之間的關系隨學科變化情況的經驗認識,希望得到關于兩者擬合關系的初步的規律性結論;二是作為作者h指數與作者被引次數之間關系的組成部分,這里還希望對作者的h指數最大值與作者被引次數最大值之間的關系的學科影響進行經驗考察。
2 數據的獲取與擬合
2.1 數據來源
本文首先選取了圖書情報學作為研究對象,在CNKI數據庫中所分類的研究方向為“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中,統計了截止到目前發表文獻量以及被引次數較多的前50位學者(按發表文獻量排序),并在CNKI的引文數據庫中得到這些作者的h指數,進一步建立作者的h指數與作者的總被引次數的關系圖如圖1所示,其中給出了兩者的擬合關系,并給出了相應擬合關系的判定系數,其中橫軸為作者的被引總次數,縱軸為該作者的h指數。對于其他學科例如自然科學類、工程技術類以及人文社科中的其他學科的情況,采取了相同的處理方法。
2.2 數據處理
筆者在統計的過程中,注意到高被引次數的論文中有作者重名的情況,由此可能會導致統計結果的不確切,為了減少數據不準確所引起的偏差,在生成散點圖以及趨勢圖時,作者重名情況未包含在內。
2.3 數據擬合
表1涉及自然科學領域,分別考察CNKI所劃分的基礎科學、工程科技、醫藥衛生科技以及農業科技的情況,考慮到數據量的問題,僅選用這些分支學科中的比較有代表性的領域作為考察對象,分別為數學、材料科學、基礎醫學、畜牧與動物醫學。其中數學是最傳統的基礎科學;材料科學是工程科技中目前發展態勢良好,研究相對活躍,且引文量相對較高的分支學科;基礎醫學是醫學門類的基礎學科,涉及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基本理論,是醫學發展的基礎;而畜牧業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環節,畜牧與動物科學也是農業發展的重要部分與種植業并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誠然,這些學科客觀上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但選取這些學科作為考察對象,也是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的。選定對象后,對其中的作者總被引次數與其h指數的關系進行擬合,結果如表1,數據統計時間截止為2011年5月。
由以上研究不難發現,作者h指數與作者的論文總被引次數確實有較強的相關性,而且這種關系用冪函數進行擬合時具有較高的判定系數,由此從直觀上可以有形如h=acb的近似,另外也注意到在不同的學科中a和b的值存在一定的差異。
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領域,是為了進一步分析了人文社科中除圖書情報學領域之外的其他分支學科,從而進一步驗證上述的冪函數關系,分別選取了金融學、心理學以及政治學這三個學科作為代表來進行考察。金融和心理學兩個學科的發展較為迅速,發文量和引文量都達到較高水平,作為應用性較強的人文社會學科,其h指數和作者被引之間也能夠呈現出一定的相關性。其中金融學中y=0.246x0.599(R2=0.833),心理學y=0.443x0.532(R2=0.814)。
選取政治學的原因是注意到該領域的學科邊界相對比較明確,從而作為一個特殊對象進行考察,事實上,與邊界相對模糊的學科相比,這種學科界限的明確性也使得該領域以及與該領域相關的論文絕對數量以及論文的總被引用次數都會相對有所下降,因而在統計結果中,由于學科自身的發展狀況等因素,有可能暫時無法明確體現作者h指數與作者的總被引次數之間的一般性規律,實際結果表明,h指數與總被引次數表現為弱的冪函數相關性,其中判定系數僅為0.567,結果如圖2所示。
所以,這是否能夠說明,考慮到學科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學科邊界等因素,作者的h指數與作者的總被引次數之間的關系不僅僅表現為已有研究中所得到的冪函數關系,甚至能夠反過來利用兩者之間的關系來對學科的性質及發展狀況進行表征。
3 結果分析與討論
3.1 作者的h指數與總被引次數之間的擬合關系的確有學科影響因素
3.1.1 擬合系數a與b對學科因素的敏感程度不相一致。數據擬合結果表明,在作者的h指數與作者的總被引次數c之間能夠呈現出一定的冪律關系,并且冪指數b大于0小于1,這表明論文總被引次數C的增量對于h指數的增長具有效應遞減的規律,但是針對不同的學科又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能夠注意到大部分學科冪指數b在0.5左右,而系數a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們初步估計對于不同的學科,作者的h指數與作者的論文總被引次數之間的這種冪律關系應當能夠反映不同學科的屬性,假定用A表示學科因子,那么應當有h=acb=a(A)cb,其中a是A的函數,這樣從直觀上,不同學科的h指數與總被引次數的關系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或者需要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學科歸一化處理之后才能進行比較,相關的研究包括,嘗試創建期刊h指數的歸一化換算公式,試圖將不同領域的期刊的h指數進行歸一運算,以實現不同學科間h指數的比較[8]。
3.1.2 冪函數相關性的強弱與學科的發展階段有關。作者的h指數與作者的總被引次數之間的關系應當與研究領域的學術研究的發展水平有關。例如數學,基礎醫學,金融等領域的發展相對較為成熟,無論是研究人員還是論文的絕對數量都相對較多,冪律關系表現得比較明顯,兩者之間的冪函數相關性相對較高,判定系數也分別達到了0.867,0.860,以及0.833,而對于那些發展相對滯后的學科,研究人員與論文數量相對較少,且影響力相對也相對較弱的情形,冪函數相關性就表現得相對較弱,由此是否意味著學科發展的不同階段,包括萌芽、發展、成熟等時段的作者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關系也會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3.1.3 擬合系數a與學科的理論或是應用性的側重程度有關。需要注意,作者的h指數與總被引次數之間的關系應當還與學科的理論或者是應用的傾向程度有關。或者說,在假定兩者之間服從冪函數關系的基礎上,則至少應當有A=A(t),其中t表示學科側重理論性或是應用性的程度,從而t不同,反映為系數a也會有所差異,從直觀上可以有這樣的原因,例如論文的理論或應用的性質也會從時間上對h指數的增長速率有所影響,比如一般理論性質的文章可能會具有較長時間的引用期,文獻的衰老速度較慢,而通常的工程技術類論文則偏重于實驗技術與方法的創新,從而往往被引用的是該領域中前沿的技術知識,文獻的老化速率則相對較快,而這些會直接影響到文獻被引次數在文獻中的分布以及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由此學科的理論或應用的傾向會對冪函數的系數,也即擬合函數的系數等產生影響,或者說作者的h指數與其總被引次數的關系能夠對學科的理論或者是應用性傾向給予一定的反映。
3.2 作者h指數與作者被引次數的最值關系的學科影響
3.2.1 學科變量的選取。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關系隨學科的不同會有所變化,還可以借助中間變量(相對于上述對兩變量的直接擬合)來進行考察學科影響因素,例如研究人員的數量,該數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應學科的學術規模以及活躍程度,在此基礎上,分別考察在不同學科中的h指數與研究人數的關系,以及被引次數與研究人數的關系。由此,筆者整理了上述不同學科的作者h指數的最大值、作者被引總次數的最大值,以及各個學科的博導人數,用該人數大致反映該學科的研究人員的數量,并以研究人數作為橫軸,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最大值作為縱軸,給出兩者隨不同學科的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其中由于作者被引總次數最大值與h指數的最大值相比往往不在同一數量級上,所以采取將前者除以100以便進行比較,而且除以常數也不會改變被引次數與研究人數的關系,以及與h指數的比較。另外,在圖3-1中,學科從左至右依次為政治學、圖書情報學、心理學、材料科學、金融學、基礎醫學以及數學。
3.2.2 兩變量的最大值隨學科變化的趨勢不相一致
從圖3中能夠看出,作者h指數的最大值與被引次數的最大值隨研究人數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但是也能夠注意到兩者隨研究人數的變化趨勢從直觀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在研究人數較低的區域,例如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人數僅為75,該領域的h指數的最大值為34,在所列學科中處于較高的區域,而最大被引次數/100卻只有19.62,處于較低的范圍,不嚴格地,被引次數較低,h指數卻較高說明了該領域的引用集中性,或者說這說明了該領域具有的小學科特性,在研究人數較多的區域,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最大值均處于較高的區域,由此,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最大值隨研究人數的變化并不一致,而這種變化趨勢的不同也正是研究人數的不同或者是學科差異的反映。需要指出,嚴格地探討還需要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并需要進一步調整以及擴大數據范圍以檢驗由這種直觀考察所得結論的適用性。
4 結語
由以上分析可知,h指數與論文總被引次數之間在不同的學科中大都存在著形如h=acb的關系,其中0
a與b不大于1說明了作者總被引次數c對于作者h指數增長的影響會逐漸減小。在不同的學科中,h指數與作者總被引次數之間的冪函數相關性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表現為擬合系數的差異,特別是a值的不同,這應當與學科的發展階段、理論及應用的傾向有關。
另外,作為對h指數與被引次數關系的補充,對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最大值隨不同學科的變化情況也進行了考察,其中變化趨勢的不一致能夠體現學科因素的影響,與學術規模偏低的學科相比,在規模偏高的學科中,h指數與被引次數的最大值可能會具有更強的正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NAS,2005,102(46): 16569-16572.
[2] Ball P. Index aims for fair ranking of scientists [J].Nature,2005,436(7053):900.
[3] Egghe L. How to improve the h-index [J].The Scientist,2006,20(3):14.
[4] 邱均平,繆雯婷.h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以圖書情報學領域中國學者為例[J].科學觀察,2007(3):17-22.
[5] 高小強,趙星.h指數與論文總被引C的冪律關系.情報學報,2010(6):506-510
[6] 萬錦遙花平寰,趙呈剛.中國部分重點大學H指數的探討[J].科學觀察,2007(3): 9-16.
[7] 許新軍.h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以經濟學領域高被引學者為例.情報雜志,2008(10):22-30.
[8] 周英博.國際基礎科學領域核心期刊h指數分析研究[D].浙江大學,2008.
您好!請允許我以這種方式與您交流。當您閱讀這封電子郵件時,我已經了離開重慶,離開了母校——西南大學。學生不才,天資愚笨,若有冒犯,請多海涵!望導師能從百忙之中讀完此信,學生再次感謝。
昨天晚上2點多鐘我到了畢節學院,昨晚您8:20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還在遵義服務區吃晚餐,幸好老天爺保佑我,從下午2:30到晚上8:30,本來手機只有一小格電,但有幸的是,在您給我通完話后,它才停機了。
我這次又是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和您的交流還只限于電話,未能與您面談,實乃遺憾。我是12月31日晚上7左右到達西南大學的,之后的四天時間一直忙著整理和書寫修改后的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回到寢室的當晚,和汪耀等同學一起吃飯時,才得知易老師身體的狀況和導師您對我的關心,當時我內心就覺得深感不懂事,在導師忙碌的情形下,因為自己的畢業論文的事情給您添煩勞了。這次回來是送第二批頂崗實習研究生返校,因為我于12月底和畢節學院簽訂了就業協議,所以我的言行要符合畢節學院的安排。我計劃1月4日必須離開重慶,早日回到畢節將剩下兩個班學生試卷改完并提交成績到畢節學院教務處。母親聽說我要離開,1月3日下午就來學校看我,給我送來了冬日的衣服和囑咐,順便給易老師帶來了一只土鴨子,因為母親說農村的土鴨湯對恢復身體很有幫助。
我先向導師您匯報一下去年我在畢節學院10個月的學習和工作情況。
時間:XX年2月22日至XX年12月31日。
我是被安排在畢節學院發展規劃處(高教所)實習,平時每周兼有畢節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安排的公開課《教育學》,第一學期任教的是XX級體育專科班的學生,第二學期任教的是XX級地理本科1、2班的公開課《教育學》,在12月份時,還代上了XX級生物本科1、2班的教育學課程。平均每周3節課,分單雙周,一般是周二和周四上課,其余三天我就在發展規劃處(高教所)實習,整理辦公室日常事務,安排會議,寫會議紀要和研究高等教育。每天只有早上、中午和晚上以及周末才屬于我自己的時間。回到寢室后,我偶爾要關注一下一起來畢節學院支教教師和頂崗實習研究生的生活,因為這也是我所在部門的工作職責之一。我所在的發展規劃處(高教所)主要工作有三:一是學校的發展規劃,二是高等教育研究,三是對口支援工作。
對于教學、科研和管理,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做人,做事,做學問都需要不斷學習。我也不知道怎樣評價這十個月的實習生活,但是除了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這件事做得不好外,其他方面我告訴自己,我并沒有荒廢這十個月的青春時光。
第一,教學工作。學生還是比較喜歡我上課,特別是這學期我任教的兩個本科班學生,事實上,在我做學術的過程中,一些寫作靈感還得益于教學工作。我不知道我在學生中究竟是怎樣的形象,但是我的努力還是得到了一定的回報。一是10月份左右,學生還送我特產。二是圣誕節的時候,學生還送我鮮花。
第二,學術科研。十個月,共發表三篇學術論文,但均是普刊。現已完成《文科研究生學術素養的內涵、要素及培養》一文的初稿。與汪耀、室友張銘凱和同門其余5位同學相比,我還得繼續向他們學習,保持謙虛謹慎,求真務實的學風和寬容樂觀的做人之道。
第三,行政管理。在部門領導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主辦了名為《高教探微》的內部期刊,已成功出版兩期。
第四,其他方面。從XX年11月和12月,我共購買120多本書籍,價值2500多元,內容包括教育學、哲學、法學、文學和心理學等幾大人文學科類書籍,并閱讀完十余本自己最感興趣的書籍,尤其是哲學。XX年9月底回來開題后您推薦給我的一書,我已網購到,該書我這次回來已放在寢室,屆時,請同門汪耀轉交給您。謝謝您的推薦。XX年8月,因為在超星學術網學習了武漢大學趙林教授講授的《古希臘哲學》課程和華中科技大學歐陽康教授講授的《哲學導論》課程,我很興奮地去武漢旅游了一周,并參觀了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名校,以感受那樣一種學術氛圍。
另外,學習工作之余,我會寫寫博客,發發日志,偶爾寫微小說,苦于要完成畢業論文,所以我的微小說暫停擱筆。開博一年多來,我認識了不少高校的教師、研究生以及其他熱愛文學和寫作的博友,并在我做學術、入黨入派等事上得到了他們的幫助。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姜朝暉博士,華東師范大學的劉良華教授,四川理工學院數學系的潘文武老師,山西大學教育學院的侯懷銀書記以及他的研究生……
最后,感謝導師您能收我成為您的學生,因為我成績一直不好,XX年9月以初試壓線的分數有幸被錄取,否則,我就沒有讀書的機會。在畢節學院實習后,畢業論文一直是我的心中之痛,因為天資愚鈍,所以進展很緩慢,讓導師為我擔心。還希望導師能不計過去,多多指點。對于導師的教誨,我銘記于心。
還有一事懇請蘭老師,我于12月已與畢節學院簽訂了就業協議,還懇請導師能批準認可,為謝!我的延期申請已經填好,如果導師您同意,我就請金師兄代我交給您簽字。蘭老師,今年過春節我不回家,(去年我也沒有回家,呆在西南大學的)依舊呆著畢節學院,好好把我的畢業論好,爭取如期畢業,以此彌補對導師您造成的傷害和不悅地心情。
?
祝導師及家人?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關鍵詞〕網絡引文;網絡信息;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4-0174-04
在Web2.0和科研信息化背景下,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與交流的重要平臺。OCLC在2005年的一項對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內的6個國家的3 300名用戶的調查發現,84%的用戶使用在線搜索引擎查找信息[1]。如今,網絡也越來越成為一個巨大的學術信息倉儲,是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途徑[2]。學者在學術活動中開始引用大量的網絡信息[3]。Graham和Metaxas發現本科生在完成作業時,會首先選擇因特網作為信息來源[4]。
網絡引文是指學術論文后面所附的、其來源出處是網絡信息的參考文獻,實際上是用作引文的網絡信息。對網絡信息的不同引用行為可以反映不同的學科文化[5]。通過對各個學科網絡引文的數量及特征統計分析,可以考察各個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和對網絡信息的利用偏好。
1 各學科網絡引文的數量差異
1.1 各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趨勢
引文數量可以作為衡量文獻學術質量[6]和影響力[7]的標準之一,網絡引文也代表了學術作者對網絡信息價值的認可[8]。學術研究中對網絡信息的引用從20世紀末開始出現,隨后不同學科中網絡引文的數量呈逐年增加。Harter和Kim對1995年發表的電子期刊的研究發現,1.9%的引文來源于網絡信息。Herring 1996年對研究網絡搜索引擎的文章的研究中發現2.1%的引文屬于網絡信息[9]。Yin Zhang在1998年研究了圖書情報領域的網絡引文,僅約7.5%的文獻引用了網絡信息,但正在不斷增加,網絡信息正逐漸成為學者進行研究時重要的參考資源[10]。而通過對1999年和2000年發表的175篇文章的研究,Herring發現約55%的論文引用了網絡信息,網絡引文占引文總量的16%。宋歌統計了從1997-2005年歷年各學科中具有網絡引文的論文量和總發文量。含網絡引文的論文數量9年間增長了205倍[11]。整體來說,網絡引文的數量呈顯著性增長,尤其在計算機科學[12]、法學[13]、交叉學科[4]等學科越來越受學者的青睞。
1.2 不同學科對網絡信息引用的行為差異
不同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引用行為不同。從整體上看,應用性學科和交叉學科更傾向于引用網絡信息,而古典學科和實驗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則微乎其微。社會科學學科比人文科學學科引用更多的網絡信息。
各學科中,計算機科學和圖書情報學是網絡信息利用率最高的兩個學科[14-16],這一點與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尤其計算機科學的網絡信息引用量明顯多于其他學科。Herring對電子期刊的研究發現計算機科學中引用網絡信息的論文比例高達90.5%,圖書情報學為82.6%[14],張翠英等人2002年統計了國內各學科的網絡引文,其中計算機科學引用網絡信息的引文比例最高,為7.34%[16]。
交叉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高于各學科對網絡信息利用率的平均水平,如圖書情報科學、性別研究、生態學和教育技術這幾門交叉性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就比其它學科更高一些[14]。Zhang統計了8種交叉學科期刊的網絡引文,超過50%的文獻引用了網絡信息,并且網絡引文占所有引文總量比例的13%[10]。
社會科學學科比基礎性學科和人文科學學科利用更多的網絡信息。在張翠英2002年對各學科網絡引文的統計中,除信息科學以外,政治經濟與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最高,分別占總引文量的1.69%和0.92%。其它的理工、文史哲、農業和醫藥衛生4類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則寥寥無幾[16]。宋歌的研究也驗證了農業和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利用網絡信息最少[11]。許多學者的研究都表明法學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較高。Yang等人利用CSSCI對2006-2007年的中國人文社科學科的網絡引文進行了分析,發現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的網絡引文比例最高,分別為15.44%和10%,而中國文學和歷史學科的網絡引文比例僅為0.38%和0.省略、.省略、.edu、.gov、.ac、.省略和.net類型網站所占比例分別為43.9%和35.省略、.edu和.gov類型的網站只占很小的比例,分別為2.16%、0.95%和0.34%。不同的域名類型代表不同的網絡信息,例如,.edu和.省略類的網站中,除了商業數據庫,還包括許多新聞網站和博客站點,因此.省略、.org和.gov,根據Yang等人的研究,三者占網絡引文總量的70.省略、.edu和.gov 3種類型的網站數量很少,但三者在網絡引文中的比例卻很高,分別為20.4%、9.64%和13.省略的網絡信息比例僅為5.26%[17]。
各個學科對不同網域信息的利用率不同。根據Yang等人對CSSCI中人文社科類學科網絡引文的研究,利用.gov類資源最多的學科是應用經濟學(占.gov類網站總量的21.88%)和公共管理科學(20.省略類資源最多的是圖書情報學科(25.省略類資源最多的則是新聞學和傳播學(9.42%)[17]。應用經濟學和公共管理科學之所以大量利用.省略網域資源的引用主要體現在一些重要的國際性組織的信息,這些機構主要包括教育機構、專業團體和一些學者網絡。這說明圖書情報領域的信息門戶、學術資源倉儲較為豐富,學者在網絡中表現活躍。
3 影響各學科利用網絡信息的因素
3.1 學科自身特點與學者認知
各學科利用網絡信息的狀況存在較大差異,主要是由學科本身的特點和學者對網絡信息的認知程度決定的。通常研究領域本身與網絡密切相關的學科,學科的網絡信息也更豐富,學者們利用網絡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也比其它學術領域的學者強一些。信息科學相關學科與網絡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網絡上該方面的資源相對豐富,學者傾向于在科研活動中利用更多的網絡信息,因此計算機科學和圖書情報學對網絡信息的利用明顯高于其它學科。卿蔚等對心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結論,她發現網絡信息引用率高的論文,其研究主題都與網絡或計算機技術有關,如網絡成癮的心理健康問題、多學科交叉的人機交互問題等[18]。
而從總體上看,應用性學科比注重理論的基礎性學科在網上擁有相對較豐富的學科資源,因此經濟、教育等社會科學學科比理工、文史哲等學科更多的利用網絡信息。而歷史、農業等則更依賴于傳統的、正式的文獻類型[15]。
在研究人員對網絡信息的認知方面,自然科學學者傾向于在線獲取研究資料[19],這一結論也適用于社會科學,但對人文學者來說則并非如此[20]。社會科學學科比人文學科的學者認為網絡信息對學術研究的作用更大[21]。Kumar和Kaur調查了印度工程學院的1 603名老師和學生,發現工程學院的用戶在學術活動中越來越依賴網絡信息[22]。Liu的研究發現不同學科的學生在完成作業和論文時,對信息來源有不同的偏好,40.0%的計算機科學的學生會首先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社會科學學科學生比例為17.4%[23]。Chen等人通過對人文學科研究生畢業論文的研究,發現人文學科研究生更多的引用紙質出版文獻[24]。經常使用網絡信息的學者認為對網絡信息的利用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學術成果的質量,以及提供新的學術靈感。
3.2 網絡信息的可獲取性
網絡信息的可獲取性會影響學者對網絡信息的認知和利用率。由于網絡信息具有動態性,因此網絡引文的可獲取性會隨時間的增長而衰減。Germain 2000年對隨機選取的31種學術期刊中的64條網絡引文的可獲取性進行追溯,發現1年后有26.5%的網絡引文不可獲取,2年后比例上升至37.5%,3年后高達48.4%[25]。Michael Bugejal和Daniela V.Dimitrova在2005年和2007年發表的文獻中指出通訊類期刊的網絡引用半衰期為3.17年[26]。
認為網絡信息易獲取的學者更易于利用網絡信息。在Vakkari 2006年的研究中發現感知可獲取性比學科特征因素對學者使用網絡信息的影響更大[27]。而已有的研究證明,醫學學科的網絡信息具有最高的可獲取性,其次是自然科學、工程學科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網絡信息可獲取性最低[21]。
針對網絡引文的不可獲取性,國內外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如美國的Brewster Kahle和一些技術專家開展的名為Internet Archive的項目,將Internet上的網頁存為Snapshot[28]。國內如《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為解決網絡參考文獻的不可追溯性,建立了“現刊”保存網絡引文數據庫[29]。這種通過網絡儲存器來保存網絡引文的做法雖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網絡信息的獲取和保存現狀,但僅是小范圍的嘗試,未從根本上解決網絡引文不可獲取的缺陷。因此這仍是有待突破的領域。
另外,根據已有的研究無法判斷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是否與學科開放獲取程度相關。例如,醫學是可在線免費獲取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學科,是開放獲取運動最早實施的學科之一,但醫學類期刊卻幾乎沒有網絡引文。但也有學者認為,隨著通過嚴格的開放獲取學術交流渠道而建立的各種開放獲取倉儲的不斷豐富,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會不斷提高。
4 結束語
互聯網的發展極大的推動了學者查找和利用網絡信息的能力。學術文獻對網絡信息的引用日益增多。因此,對網絡引文的分析對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重大意義。例如,通過統計網絡引文中高被引頻次的網絡信息以及通過對網絡信息的主題特征分析,可以確定學科核心學術網絡信息。通過被引網站的域名分析可以判斷區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程度[30]。對網絡信息的同被引現象還可用于學術科研群體的挖掘。對網絡引文應用的不斷擴展與深度挖掘,必將對各學科學者更好的利用網絡信息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目前的研究大都選取特定的某一學科和較小的樣本量進行研究,因此還缺乏對各學科網絡信息利用率的全面性、權威性的研究成果,對各學科對網絡信息利用的特征揭示也不深入。受研究的樣本量所限,有的研究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結論,如Liu在研究不同學科用戶對網絡信息來源的偏好時,認為首選網絡獲取信息的圖情領域學生比例僅為9.5%,遠遠低于社會科學學生的平均比例17.4%[23]。又如David研究認為網絡引文很受醫學領域學者的青睞,這也與醫學領域網絡信息利用的現狀相悖[31]。因此,對各個學科對網絡信息的利用進行大范圍、長時間跨度的實證研究是接下來學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Chuanfu C,Kai S.The impact of internet resources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A citation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09,81(2):459-474.
[2]Gray,K.,Thompson,C,Clerehan,R,et al..Web 2.0 authorship:Issues of referencing and citation for academic integrity[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8,11(2):112-118.
[3]Spinellis,D.The decay and failures of web referenc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6(1):71-77.
[4]Graham,L.,&Metaxas,P.T..Of course its true;I saw it on the Internet!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Internet era[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3,46(5):71-75.
[5]Cronin,B.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epistemic cultures.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Washington,DC,2003:1-20.
[6]Cole,J.,& Cole,S..Scientific output and recogni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7,32:377-390.
[7]Narin,F.Evaluative bibliometrics:The use of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y.Washington,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76.
[8]Yuan,Y.,& Wang,D..Reliability of academic web sites and their evaluation through numbers by other literatur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5,49(3):72-76.
[9]Susan Davis Herring.The Value of Interdisciplinarity:A Study Based on the Design of Internet Search Engin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9,50(4):58-65.
[10]Yin Z.Scholarly Use of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Resour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52(8):628-654.
[11]宋歌.我國各學科學術期刊網絡資源利用狀況探析[J].情報科學,2007,25(6):864-868.
[12]Lawrence,S.,et al..Persistence of web referenc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J].IEEE Computer,2001,34(2):26-31.
[13]Rumsey,M.Runaway train:Problems of permanence,accessibility,and stability in the use of web sources in Law Review citations[J].Law Library Journal,2002,94(1):27-39.
[14]Herring,S.D..Us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scholarly electronic journals:A citation analysis[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02,63(4):334-340.
[15]宋歌.圖書情報學期刊網絡資源利用狀況探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7,(116):79-82.
[16]張翠英,王建芳.學術研究中的網絡資源利用狀況探微——網絡引文的數量分析[J].情報雜志,2004,(4):113-114.
[17]Siluo Y,Junping Q,Zunyan X.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citations[J].Scientometrics,2010,(84):1-19.
[18]卿蔚,李松玲,吳英梅.網絡資源利用的影響因素探究[J].晉圖學刊,2010,(4):27-30.
[19]Bo-Christer B,Ziga T.How Scientists Retrieve Publications:An Empirical Study of How the Internet Is Overtaking Paper Media[J].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0,6(2).
[20]Kristin A.Do Open-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4,65(5):372-382.
[21]Vakkari P.Perceived Influence of the Us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Scholarly Work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59(4):602-612.
[22]Kumar,R.,Kaur,A.Internet use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of Punjab,Haryana,and Himachal Pradesh states of India:An analysis[J].Electronic Journal of Academic and Special Librarianship,2006,7(1):36-48.
[23]Ziming Liu.Print vs.electronic resources:A study of user perceptions,preferences,and us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6,42(2):583-592.
[24]Ming-der W,Shih-chuan C.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on Humanities Graduate Student Thes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0,34(3):457-472.
[25]Germain.C.A.,URLs: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 of Unreliable Resource Location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0,(4):359-365.
[26]索傳軍,游毅.試論網絡環境下圖情類文獻利用狀況[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7):63-67.
[27]Vakkari,P.Trends in the use of digital libraries by scientists in 2000-2005:A case study of FinELib.In A.Grove,(Ed.)[J].Proceedings of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3(1):1-17.
[28]胡德華,方平,吳忠祖.情報學期刊網絡參考文獻的調查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5,(108):84-86.
[29]關于建立《圖書情報知識》網絡引文庫的通知[EB].http:∥省略/Main/Detail.aspx?id=1000178086&&AspxAuto DetectCookieSupport=1,2011-05-03.
關鍵詞:管理學;管理學科合法化;組織管理研究“科學化”;中西學“體―用”悖論
中圖分類號:F24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6)05000306
一、問題的提出
轉型期的中國,面臨內外交困的多重挑戰――在人類文明已經進入后現代“外三化”即數字化、全球化和綠色化的大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內三化”即工業化、市場化和城鎮化還在中途徘徊。在這樣內外多重交錯轉型的歷史大背景下,中國管理學發展與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乃至政治學等學科一起,必然遭受滯后跟進國際科學化運動蹤跡和前沿走勢同時直面本土化實踐需求壓力和緊迫挑戰的多重矛盾、沖突和困境。
眾所周知,自從中西文明在全球化大歷史中合流碰觸以來,面對西方文明浪潮席卷著工業化、市場化和城鎮化物質文明以及科學化、民主化和自由化精神文明滾滾而來,我們無論在民族心理上還是在國民行為上都遭遇了前所未有之變局,以及由此而來的巨大壓力、挑戰和沖擊。在這種形勢下,關于文化先進性理念、社會和諧目標訴求和政治意識形態,百余年來舉國上下都自始至終處于左右兩難、先后矛盾、來回糾結的狀態:無論在文化和理論上還是在制度和道路上,往往表現出一種“自信中有自卑、自強中含自弱、自主中受束縛、自立中沒獨立”的矛盾狀態;在國家政策導向和國民實際行動上,要么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要么改革開放、崇洋;在學術思想和科學研究上,長期存在著“中西學體用之爭”,特別是沿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路,對西方價值文化及科學精神不求甚解,只在器物工具及方法技術層面上盲目追前沿、趕時髦的傾向,在組織管理研究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近年來,在爭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洋躍進競賽中,組織管理研究領域普遍存在形式化定量實證、虛假化科學研究的嚴重偏誤。例如,論文選題往往不從本土需要出發,不追蹤西方長期累積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傳承創新的優良學術傳統,而是急功近利地盲目追求洋名詞、洋術語,以為這就是前沿,好像模仿人家洋人的新說法就是所謂“創新”。實際上,無論哪門學科、哪個學術領域,西方學界所有的新論題、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都是經過數十年、數百年乃至上千年長期文明史的“舊積累”逐漸形成的,不知道西方長期歷史“后方”的來龍去脈,你根本不知道人家新在何處、前沿的方向在哪兒,結果只能是跟著瞎起哄,實質上洋(前沿)不到哪里去,也創不了什么新,其行為做派到頭來只能用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或邯鄲學步三個中國土語來形容而已。如果弄不好,將定量方法走火入魔地誤用濫用,還有將科學化異化為虛假化、學術變成騙術的危險。
鑒于此,本文依照馬克思“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論,追溯西方組織管理研究“科學化”主流發展趨勢“后沿”歷史路徑的基礎上,反思中國本土組織管理主流研究的偏誤及其非科學化(科學求真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虛假化)偏誤,以資鏡鑒。
二、西方組織管理研究“科學化”歷史演化路徑及其“后現代”轉向
20世紀中葉以來的數十年間,歐美“管理科學共同體”的獨立主流學術活動的大致情景可以這樣來描述:在大學商學院或管理學院的象牙塔中,一群毫無管理實踐經驗、遠離管理實踐前沿而且根本不把管理實踐問題當回事兒但經受過專業量化管理方法技術訓練的“管理科學家”們,按照類似于自然科學研究的科學模式(Scientific Model)致力于組織管理領域中變量類型歸并、變量關系辨識及其理論構念模型的假設檢驗工作。
他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僅僅是:從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s,即原因變量或前置變量,也叫預測變量)到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s/Critenion,即結果變量或效標)之間,在不關心但需要排除其影響的前置變量即控制變量(Control Variables)給定不變的情況下,哪些變量屬于影響因果相關關系方向、強度的調節變量(Moderating Variables),而哪些則屬于自變量借助其中介作用而影響因變量的中介變量(Mediating Variables);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中,前者在統計學上可以通過檢驗其與自變量的“交互項”對因變量的影響顯著性來識別,后者則通過檢驗自變量對其變化影響顯著性、其對因變量變化影響顯著性以及二者受控制的情況自變量與因變量相關顯著性明顯下降來判斷[1]。
如此這般的組織行為科學研究,要能夠如愿以償地得到想要的“科學結論”,在實際操作層面上顯然會遇到一系列難以克服的技術。
首先,在研究設計上,不僅要排除、隔離或控制住N個影響效標的外生變量(Extraneous Variables),而且要保障最大化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系統變異(Systematic Variance),并最小化由于隨機波動而導致的誤差變異(Error Variance)。
其次,在變量測度上,要能夠保證可操作性的測量指標與理論模型中所定義構念的一致性和對應性,以及影響效標的變量關系真實性和將結論推廣應用到具體情境之外的普適性。
如果認為“管理科學實際上據說用抽象的構念把管理現象理論化”,而這里所說的“構念”(Constructs),就是研究者為了研究管理實踐中恒定存在(Constant Conjunction)的因果關系而發展(主觀構造)出來的抽象概念,也就是在理論模型中假設存在的抽象而非具體、潛在而非可直接觀察但有清晰而明確定義的變量。但這里的問題是,面對千變萬化的非線性、非同質且無法試驗控制的復雜組織系統,不同研究者模型假設中的理論“構念”或“變量”設置往往具有主觀多樣性,以及調查對象和樣本選擇代表性,心理測量問卷設計和數據采集方式方法等任何一個環節的擾動性變化,都會在技術上直接影響到假設檢驗實證研究結論的效度和信度。在這樣的情形下,組織行為學能否像物理學那樣使用大家公認的一組構念如重力、溫度、電磁場、速率和壓強等通過實驗控制去發展出一整套恒定不變的力學原理,依樣畫葫蘆地通過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組織認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組織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和領導―成員交換(Leader-Member Exchange,LMX)等幾個公認的理論構念,最終發展出描述所有現實組織行為中有限幾條因果關系鏈的普適性原理來[2]。
由于組織系統及其現實動態運行的非線性、隨機性和復雜性,使一切試圖通過構建幾個有限變量線性相關耦合而成的所謂“理論模型”,以及基于方便調查(其實是隨便而非隨機的抽樣調查)得來的主觀心理測量數據在統計學上進行所謂“假設檢驗”,去獲得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科學結論”之努力,都成為類似于小兒科游戲或開玩笑的事情。
事實也確是如此,從半個多世紀以來汗牛充棟的西方學院派組織行為及管理學術文獻,特別是歐美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所謂高端實證科學的管理學論文來看,除了在“學術共同體”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自說自話、自得其樂且自以為是的“組織科學專家”而外,這種“科學(研究)”態度和努力猶如在茫茫大海中撈針一般,不僅看不到逼近科學真理的一絲希望,而且與鮮活生動真實的現實組織管理實踐也漸行漸遠甚至格格不入[3]。
沿襲工業革命(工業化)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科學(主義)革命意識形態,直到20世紀中葉才滯后跟進的管理學科合法化(管理科學化)運動,在進入新世紀之交的后工業化特別是數字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顯現出其固有的歷史局限性、視界偏狹性和脫離現實自娛自樂性。
首先,由于所研究的問題不是直面現實管理情境而多是閉門造車臆想構建出來的,如此這般的“科學研究”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一種“為方法而方法”、“就技術論技術”甚至拿著錘子看著什么都像釘子的狹隘思維模式中不能自拔。
其次,脫離現實組織情境、遠離管理實踐前沿而獨立形成的“專業化學術共同體”衍生出一大群自說自話、自我供給、自我滿足的“職業化管理研究隊伍”,他們高高在上地生存于自我締造的“高端職業生態圈”且自娛自樂津津樂道,擅長用晦澀專業術語在自己小圈子里認可的“頂尖”學術期刊發表類似于“俚語黑話”的專業學術論文,使自己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不明巨人”或專說人類聽不懂之鬼話的“大仙神人”。
如此,一來二去,這些“管理科學家”似乎忘卻了自己在組織管理實踐“凡間”的本來使命,不是利用簡便易行的科學方法解析并解決復雜而困擾管理者的現實管理難題,而是自于用誰也聽不懂的晦澀術語、復雜數理模型和高精尖技術(最好如西洋景魔術場作秀般玩一些高難度技術動作)去解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常識性關系,諸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臉蛋漂亮度與尋求工作機率是正相關或負相關的”這樣傻瓜都會有個八九不離十判斷的“科學結論”。
對于這種有些走火入魔的“科學主義”組織管理研究范式,以及相信并堅守“科學原教旨主義”研究范式的“管理科學家”們所陷之兩難尷尬困境,早在五十年前就有學者(Grambsch,1960)明確指出:“盡管所謂的管理科學家大量涌現,發表于學術期刊的研究論文層出不窮,但一個統一的、具有內在一致性和密切相關性的‘管理科學’的產生似乎仍然遙不可及”[4]。五十年后的今天,這種遙不可及的狀態不僅依然如故,而且越來越有些走火入魔,對此,也早已被圈內圈外人士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地提出質疑和批判。
三、近年來中國本土組織管理研究領域科學求真精神的缺失
近年來,在國內組織管理研究的所謂“科學化”運動,早已異化為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式地炮制所謂“定量實證研究”論文,并且按照“土鱉―海歸―洋人”學術生態鏈層層競相攀比,其最終學術目標和最高研究訴求就是將自己的所謂成果在歐美一流學術期刊發表。
由于中國文化中天然缺乏西方傳統文化基因特別是自文藝復興啟蒙而生發演化出來的科學(主義)精神,在中國管理學界很多學者不熟悉數理模型、科學研究程式和技術,一些有理工科背景的學者雖然熟悉管理工程和技術但仍然缺失真正求真的科學研究專業訓練,不少年輕學人更是將數學模型、結構方程和定量方法作為快速進入“管理科學殿堂”的捷徑,而在研究心態、理論素養和方法論上并沒有真正進入到求真務實的科學研究狀態,加上歐美管理學研究先行者本身就存在的歷史慣性及主流壟斷性誤導,以及現行舉國體制下大學研究機構急功近利的國際化攀比驅動等因素,結果就導致了千奇百怪的組織行為學研究生態亂象。
首先,在基本邏輯層次不清楚、缺乏邏輯自洽的定性分析情況下,直接進入變量構念及其模型假設,并根據不知其樣本選擇是否具有代表性的所謂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定量性統計假設檢驗,就這樣一批又一批大規模如法炮制出不計其數的“無厘頭創新性成果”。
其次,相當多針對特殊群體(如男性或女性、制造業或服務業、核心員工或管理人員)的定量實證性研究成果,所構建的變量假設模型往往大同小異或根本沒有什么差別,僅僅是因為在這個群體里以方便抽樣(其實就是“隨便”而非“隨機”抽樣,甚至連群體同構性要求都不顧及,隨便在街頭、宿舍或培訓班上找些人填寫問卷)得到了些可以用相關軟件自動生成的統計變量數據,就膽大包天地得出這就是某某群體的某變量通過某中介或調解變量在某控制變量下導致某因變量的所謂“研究結論”。
最后,很多初學者誤以為,所謂“構念”就是不管邏輯層次地主觀隨意捏造出一些諸如XX滿意度、XX效能或XX行為等變量,再畫幾個簡單框圖和箭頭指示一下它們的關系,按照常識大概假設它們之間是正相關或負相關,根據所謂的問卷數據作為其統計變量,然后裝進相應的統計軟件自動生成一系列可以在統計上檢驗的相關系數,最后結論說他們事先隨意主觀假設的正相關或負相關,哪些通過了檢驗,哪些沒有通過檢驗,至于連“為什么”都不要解釋就算完事,甚至有些結果解釋不通的問題都不屬于自己研究范圍內的事情。如此這般丟失了求真精神的所謂“管理學研究”,不僅連一點科學性意味都沒有,而且簡直就是裸的偽科學、反科學的自欺欺人造假行為。不幸的是,如此這般急功近利的普遍浮躁、虛假或造假行為,卻實實在在地成為近些年來國內大學科研機構管理學界令人焦慮不安的“新常態”。
除了上述基于工科院校專業背景將管理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化”的傾向而外,就社會科學視域來看,對其影響最大的還是基于財經院校及綜合性院校經濟學背景將管理學“國民經濟管理化和經濟學帝國主義化”,在以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為主題主線的社會經濟轉型浪潮中,一些經濟學家將研究觸角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企業運營管理層面,受計量經濟學定量實證化偏誤影響[5],不少具有經濟學背景且崇尚實證科學化的管理學者走上了“競相展示智力”或“玩數字游戲”的邪路――想出一個研究題目―設定幾個假設―建立構念模型―編制問卷量表―以所謂方便方法采集樣本數據―將數據裝入相關SEM軟件做假設檢驗―驗證變量相關系數并得出結論――不少年輕學者從事管理學研究的根本目標已經背離科學求真精神,其直接功利目的就是為了在歐美一流期刊或拿到學位,他們根本不需要為樣本有無代表性、數據真假以及結論是否具有可信性、現實針對性和有用性而冥思苦想或焦慮煩惱[6-7]。
近十多年來,各個學科都從四面八方聚焦于組織行為,并將有關研究成果匯集于組織理論與組織管理學領域,使組織行為學發展獲得前所未有的跨學科大整合機遇。管理學研究逐漸從宏觀到微觀、從工商企業組織延伸到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從經濟學范式走出逐漸延伸到心理學、生態學、社會學、政治學多重跨學科整合研究,關于組織公民行為、企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社會資本及社會企業家、組織學習與變革型領導等諸多跨學科綜合性問題,成為近年來中國管理學者們聚焦關注并傾力研究的新課題[8]。當然,在研究方法科學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的過程中,同樣受到心理學等學科在研究范式及方法等方面的侵蝕性和誤導性影響。
四、轉型期中國本土化組織管理研究所遭遇的“體―用”悖論
管理學,作為一個引入中國本土直面回應處于特殊轉型期各類組織管理實踐需要的西洋舶來品,其遭遇到理論普適科學化與本土實踐針對性的矛盾、沖突及困惑,與百余年來西學東漸過程中關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爭,乃至內憂外患、落后挨打、自強不息和學習趕超的“舊常態”中民族自尊和大國復興歷史大背景,以及當今“新常態”下所提出的“中國夢”大的時代歷史背景下社會各界圍繞中國特色、中國道路與國際慣例及普適價值所展開的一系列紛紛擾擾爭論爭鳴爭吵,都有著“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夢牽魂繞般勾連。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神州大中華,作為“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大帝國,曾傲然聳立于世界文明民族之林,這種故國悠久文明歷史沉淀在民族內心深處的無比自尊榮耀感與近百年來遭遇外強而漸次沒落形成的自卑屈辱感,一直相互纏繞在國人心頭形成揮之不去、斬不斷理還亂的心魔詭魘,國人心態上一直莫名其妙固執地認為“西洋科技好,中國道德高”、“西方物質文明發達但精神墮落,故國精神文明高尚而物質欠缺”,因此,在西學東漸浪潮滾滾而來時只想要按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路套路,在“偉光正”的神州故國文化傳統及集權人治計劃體制上學習借鑒或移植照搬一點或一些西方器物層面的“先進”、“時髦”或“時尚”的洋東西,這本身就是一個可怕的陷阱,其實只不過是由于意識形態遮蔽心智造成的缺乏基本歷史哲學思想底蘊、科學邏輯思維能力而自欺欺人的一套非科學虛假虛妄詭辯學說,這也是百余年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難以從傳統文化及慣性思維模式走出且在思想方法上根深蒂固的主要緣由。
近年來,在管理學研究領域,不少中國學人特別是青年學人,甚至留學回來的海歸學者,不注意、不看重或有意無意地忽視西方精神文明的潛心繼承、西方社會“軟文化”土壤環境的深入考察和西方管理哲學思想的傳承學習,而僅僅在管理工程與技術層面將注意力集中在模仿人家先進的管理技術、方法、模型和工具上;尤其是如黃國光先生所說的那樣,在不了解人家基督教文化基因和科學哲學思想模式,搞不清楚人家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預設,更不了解人家當年提倡的“科學實證主義”(Positivism)哲學傳統早已轉向,依然沿襲早期樸素經驗定量“實證方法”從事所謂科學研究,以致于走上了一條只追求形似神不似形式主義、鸚鵡學舌做統計假設檢驗游戲、隨便抽樣編問卷造假數據的偽科學反科學科研歧路。
由于這種思維慣性的強大影響,看似基于中西文化“體―用”合一觀點,將中(東)西文化差異性看做是互補性或不可分割的陰陽兩面,試圖相對于“西學”提出來的所謂“東(中)學”,而一味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相對于西方基于科學主義傳統的組織管理哲學之“特色”,試圖純粹以“陰/陽”這種前現代的思維方式為基礎抽象演繹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整套“和諧”且“和合”、“全面”還“系統”、“完整”而又“完美”的組織管理理論體系,一不小心都會掉入傳統“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思維模式陷阱,很可能由此依然誤入歧途,到頭來適得其反,將中國組織行為及管理學研究引入一種反科學主義、反法治精神的反民主且非科學人治道統管理之不歸路。
至于說到與此相反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觀點,作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或學術思想方法,時至今日在中國本土(大陸或臺灣)的學術圈里,持有這類觀點的學者自始至終沒有什么市場、不占主流甚至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嚴格地說,幾乎是沒有。實際上,中西文化本身各自都有一個“體―用合一,上下貫通,互為體用”的動態衍生機制,因而倘若當今中國學者如果對于近代西方科學哲學轉型發展有相應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能夠以之為基礎構建本土組織理論的微觀基礎,則中國式“陰/陽”思維將會變成一種后現代智慧。
鑒于此,學習西方社會科學特別是管理學,只有首先老老實實地學習領會并真正導入西方民主自由人權理念、公民社會自主契約治理結構、自由競爭市場秩序及科學求真精神,再回過頭來在策略、方法及技巧層面揚棄借鑒一些中國式“博弈功利算計小聰明”(如麻將圍棋游戲、田忌賽馬博弈或孫子兵法策略)、孔子式儒家生存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老子式“大智若愚智慧”(無為而治),這樣才能在人類真善美普適性價值觀大方向指引下抑制假惡丑,發展出具有普適性應用價值、貫通契合并回應東西方所有組織情景需要的組織管理理論框架體系。
遺憾的是,縱觀近年來國內既有研究文獻及研究生學位論文,這種真正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研究范式可以說幾乎沒有,而其更典型、更普遍、更膚淺的具體表現形式大致有三:
首先,用基于西方語境形成的管理學理論框架,生搬硬套地裝進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語境特別是習用名詞術語,用“國學論語”、“明清故事”、“水煮三國”、“大話西游”、“戲說水滸”等,迎合神州民族文化心理心態及思維模式給國人大搞“心理雞湯式”管理學普及運動。
其次,西方管理主流研究中既有構念、變量模型、問卷量表及數理檢驗方法,不加改造或稍加改造裝模作樣地灌進沒有中國真實情境和可信實踐經驗支撐的樣本數據,不少學生以為搞學術、做論文就是簡單地用框圖臆造出幾個變量關系,然后憑借自己想象弄出所謂假設1、假設2、假設3等幾種假設關系,再或在路邊或在宿舍隨便發幾張李克特五級或七級量表問卷讓別人填寫一下,甚至自己按照模型檢驗要求虛擬胡亂填寫(還將此標榜為所謂“方便調查”),而后裝進現成的統計軟件進行自動化“假設檢驗”,于是乎所謂“實證研究結果”就如此這般地搞出來了。
最后,在不了解西方管理研究歷史及其學術脈絡的情況下,一味盲目追逐所謂“國際一流”或“學術前沿”,亦步亦趨鸚鵡學舌般地照搬西方大多基于自由契約法治文化傳統和已進入后工業化社會情境及實踐需要的管理學術語,諸如“心理契約”、“公民組織行為”、“員工幫助計劃(EAP)”、“企業社會責任”、“學習型組織”和“變革型領導”等,將之作為前沿前衛、時髦時尚的名詞術語,在正處于工業化、市場化和城鎮化轉型期的中國工商企業及各類組織管理實踐中,不加分析地到處作秀套用。
五、結論
目前,中國組織行為及管理學研究領域,存在著以“科學化”名義行假科學或偽科學之實的嚴重偏誤,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重“歷史―邏輯”悖謬及其導致的困境和挑戰。
首先,作為數百年來西方“社會科學化運動”的自然歷史延伸,與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及政治學等社會科學乃至人文學科一起,遭遇到的“科學化求真”精神操守問題。
其次,作為半個世紀前西方管理學學科合法化運動的自然歷史邏輯延伸,遭遇到與心理學、社會學及經濟學周邊“兄弟學科”邊界不明、對象不清和研究視角視界錯亂問題。
最后,作為一個近百年來就蹣跚扭捏進入但只是在近幾十年改革開放中才真正引入的“西洋舶來品”,長期伴隨著內憂外患、落后挨打、自強不息和學習趕超的“舊常態”中關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爭,遭遇到理論普適科學化與本土實踐針對性的矛盾、沖突及困惑。對此,要按照馬克思所倡導的“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方法論條分縷析,才能真正找到中國管理學研究的方向迷失、自我迷失、對象迷失、價值迷失和客戶迷失等重重迷失之根本癥結及出路。
簡言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開放心智、交互學習,融入主流、中西合流,多元范式、制衡競爭,以開放的心態從理念到行動、從體到用全方位全身心接納吸收包括西方管理學在內的全人類文明成果,直面并直接回應中國本土組織情境和實踐管理需要,尋找具有重大理論普適性意義與重大現實針對性意義的研究課題,以多視界、多范式、多元競爭方法、多樣化變通技術和工具展開合作研究,這才是轉型期中國本土組織行為及管理學研究應該遵循的基本法則,也是管理學科合法化運動和大發展的基本指向。
參考文獻:
[1]徐淑英,歐怡 科學過程與研究設計[A]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 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第二版)[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1-26
[2]羅勝強,姜 單維構念與多維構念的測量[A] 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 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第二版)[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57-358
[3]Starbuck, WH, Webster, J Theory Building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88,3(1): 93-138
[4]高良謀,高靜美 管理學的價值困境:回顧、爭鳴與評論[J] 管理世界,2011, (1):145-167
[5]李子奈,齊良書 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哲學思考[J] 中國社會科學,2010, (2):69-83
[6]呂力 后實證主義視角下的管理理論、實踐與觀念[J] 管理學報,2015, (4): 469-476
關鍵詞:通識選修課;CNKI;文獻計量;戰略坐標;象限結構
中圖分類號:G250.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通識教育是將受教育者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教育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兩部分:一是公共必修課,
二是通識教育選修課。通識教育選修課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校自身的實際條件自主設立。通識教育選修課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體系自建成以來,受到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通識選修課領域的新的研究專家和學者的學術研究頗豐,推動了我國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本文為了全面科學地展示通識教育選修課自1980―2015年的研究狀況、研究熱點以及其變化趨勢等規律性的結論,運用文獻計量法對CNKI收錄的1980―2015年通識教育選修課論文進行分析解讀,以戰略坐標圖示法展示研究現狀特點及象限結構等。
二、研究熱點的戰略坐標分析
1.數據標準化處理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的期刊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根據CiteSpace軟件對數據的格式要求,對期刊文獻數據進行轉換。在獲得的16039篇論文中,存在書評簡介、會議通知、年鑒數據統計、刊文目錄總表、雜志卷首語、期刊投稿須知等文獻,它們不屬于學術論文,為了保證計量分析結果的客觀性,需要對這類文獻進行標準化處理,最終獲得有效期刊文獻數據3850篇。最后對可計量的期刊文獻數據進行關鍵詞、機構的標準化處理,如同義詞、縮寫詞、中英文關鍵詞等,從而保證計量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2.研究方法和計量指標
本文主要將文獻計量法應用于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領域,對CNKI全部期刊來源中所刊發的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的期刊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主要采用聚類分析與戰略坐標圖示相結合的計量方法。
運行CiteSpace軟件,將“Time Slicing”設置為“1980―2015”,并以3年為一個時間切片,將“Keywords”設置為“分析內容”,閾值設置為(1,1,10)(2,4,20)(2,4,20)。運行結果生成了1980―2015年通識教育選修課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譜中獲得高頻關鍵詞470個,并在Project文件夾中生成關鍵詞矩陣。
3.關鍵詞共現矩陣
共詞分析中所采用的聚類分析參考借鑒了Callon 及其他人(1991)的聚類原則來進行關鍵詞劃分。基本步驟原則如下。
(1)在Project文件夾中生成關鍵詞矩陣(470×470),在方陣中找出余弦指數值最大的一對關鍵詞。
(2)將470×470方陣中的470個關鍵詞與已找出的這對關鍵詞中每一個關鍵詞的余弦指數值進行自定義降序排列,如果排序后的關鍵詞所對應的余弦指數值大于0的關鍵詞不足10個,則只選擇余弦指數值不為0的關鍵詞;如果排序后的關鍵詞所對應的余弦指數值大于0的關鍵詞超過10個,則只選擇余弦指數值較大的前10個,超過10個的其他關鍵詞不再劃入該聚類,即表明該聚類達到了飽和狀態。
(3)第一個聚類生成以后,在470×470方陣中刪除已劃入第一個聚類中的關鍵詞,行和列均做刪除操作。
(4)重復以上1~3步操作,依次生成聚類,直到方陣中所有的關鍵詞之間的余弦指數值得最大值為0,表明剩下的關鍵詞之間沒有共現關系,即所有的關鍵詞之間余弦指數值為0,劃分聚類的操作結束。
按照以上1~4步驟,劃分出57個聚類,剔除掉只有兩個關鍵詞的聚類,因其不能客觀、科學反映聚類所代表的研究內容,最后53個為有效聚類。
4.戰略坐標圖示分析
(1)研究內容象限分布。以聚類的關注度為橫坐標軸,以聚類的新穎度為縱坐標軸繪制戰略坐標圖,如圖所示。
在圖中,一共有53個聚類,其中有9個聚類位于第一象限,有0個聚類位于第二象限,有45個聚類位于第三象限,有3個聚類位于第四象限。以戰略坐標圖各個象限的含義來看,體育鍛煉通選課(點4)和醫學類通選課(點8)關注度較高,是1980―2015年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研究的熱點。而計算機初步基礎通選課(點1)、中醫理論通選課(點2)、中等師范和小學教育(點3)、古代詩歌通選課(點5)、化學類通選課(點6)、心理學基礎通選課(點7)和哲學類通選課(點9)新穎度較高,是這期間通識教育選修課研究中比較新穎的研究領域,它們有可能成為未來通識教育選修課的研究熱點。
位于第一象限的1,2,3,4,5,6, 7,8,9,這些聚類的新穎度和關注度均不小于0,表明這些聚類所代表的內容是1980―2015年間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相對比較成熟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即這一時期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目前我國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的核心內容,具體包括計算機初步基礎通選課、中醫理論通選課、中等師范和小學教育、體育鍛煉通選課、古代詩歌通選課、化學類通選課、心理學基礎通選課、醫學類通選課、哲學類通選課內容。
在第二象限中,沒有聚類出現,顯示出高校對通識選修課的研究沒有更多創新性成果。
位于第三象限的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30,31,32等聚類,關注度和新穎度都小于0,關注程度不高,研究時間比較靠前,近些年的研究極少,屬于被邊緣化的研究內容。這些聚類有兩類:一類是曾經是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比較熱門的課題,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或者受通識教育選修課動態變化的影響,近幾年逐漸退出了學術研究的主流視野;另一類是在1980―2015年間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一直關注度不高,近幾年研究仍相對較少的領域,它們分別是中文字系通選課、材料加工通選課、色彩類通選課、身體發展通選課、師范院校通選課、衛生類選修課、音美類通選課、生物物理學通選課、學士教育類通選課、電化學通選課、物理實驗通選課、通選課的教學計劃、通選課的教學改革、學習方法類通選課、道德教育通選課、音樂類通選課、中國文學通選課、物理數學方法通選課、理論課、科技信息通選課、運動技術通選課、黨校教學通選課、物理學史通選課等。
位于第四象限的17,30,56聚類,關注度大于0,新穎度小于0,表明這幾個聚類所代表的研究內容屬于當前國內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的基礎性研究,雖不是近年來新出現的課題,但是多年以來一直受到關注,主要有生物物理學通選課、運動技術通選課、高職高專課程設置。
(2)研究熱點和潛在熱點。在戰略坐標圖中,橫軸為關注度,縱軸為新穎度,客觀、科學顯示出了當前關注度和新穎度都比較高的研究領域。聚類8的關注度和新穎度均比較高,根據聚類8的成員構成可以確定其主要是關于醫學類通選課的研究。醫學類通選課的課程設置等問題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在戰略坐標圖中,1980―2015年間具關注度較高但是新穎度較低的領域主要有生物物理學通選課,這類研究方向的提出較早并且備受關注,理論研究方面較為成熟,在我國通識教育選修課研究中處于基礎支撐的地位。另外,具有較高的新穎度而關注度卻較低的領域主要有聚類1,2,3,4,5,6,7,9。
聚類1主要是計算機初步基礎通選課。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當前已經進入多平臺時代,面對科技不斷向前發展的趨勢,開設并豐富深化計算機類通識教育選修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今國內各高校針對學生中現有的計算機設備和學習要求,提出了增加相關教學內容的具體方案,并在實施中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逐漸建立計算機通識教育選修課的課程體系,以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信息技術素質。由此,關于計算機初步基礎通選課的相關研究其新穎度較高。聚類2主要是中醫理論通選課。近年來,現代中醫理論逐漸得到發展。相對于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理論,現代中醫理論的發展主要著眼于空間維度,相關的研究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國各高校也開設了各種不同中醫理論類的通選課。而中醫理論通選課課程設置的發展也就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聚類3主要是中等師范和小學教育。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質量,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素質,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由此,有關中等教育和小學教育的研究逐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相關課題也就比較新穎。聚類4主要是體育鍛煉通選課。自教育部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后,各高校積極貫徹“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開設了各種各樣的體育鍛煉類必修課程和通選課程。研究學者也在這一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進行探討和科學研究。因此該聚類新穎度較高。聚類5主要是古代詩歌通選課。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基本屬于“就業主導型”,越來越重視專業化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過程的關注。有學者指出,就業主導型教育雖可以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專業技能,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教育對其形成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加強高等教育綜合素質的培養已成為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各高校相繼開設古代文學類通選課,以期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收到良好成效,學術界對這類課程的體系建設開始進行研究。然而,關注該領域的學者并不多,因此,該聚類的新穎度較高,而關注度較低。聚類6主要是化學類通選課。聚類7主要是心理學基礎通選課,而聚類9主要是哲學類通選課。
三、結束語
本文采用了聚類分析與戰略坐標圖示相結合的文獻計量方法,客觀、科學地展示了當前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中文獻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從中發現醫學類通選課和生物物理學通選課等相關學科是學界關注的熱點。這說明通識教育選修課領域的學者對這些內容研究較多,這是與當前我國醫學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和醫學科學研究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的現狀相符合的。而新穎度較高的則是計算機初步基礎通選課、中醫理論通選課、中等師范和小學教育、體育鍛煉通選課、古代詩歌通選課、化學類通選課、心理學基礎通選課、哲學類通選課,這些通識教育選修課研究領域是學界比較新且有待加強研究的重要領域。計量分析結果能為我國今后的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運用了聚類分析與戰略坐標圖示相結合的方法,雖能比較客觀、科學地展示我國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體系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數據標準化、閾值的設定以及標引者效應等。這可能對分析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不會影響基本結論。這些不足雖不會影響計量結果的基本結論,但也是本領域研究中需要不斷加以探索的問題,研究人員要力爭更加客觀科學地展示一個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
參考文獻:
[1]撒凱悅,沈 君.世界經濟研究領域前沿動態研究――基于2000年以來CNKI數據庫的文獻計量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5,(6):93-101.
[2]張 穎,沈 君.體育學科的知識網絡結構研究――基于10種CSSCI體育期刊的文獻計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9):34-41.
[3]劉 ,陳美君,王行恒.多平臺下計算機通識課程的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8):229- 230.
[4]玉海素.通識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某高校的實證分析[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5,(5):58-59.
[5]喬 娟.通識選修課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徑――以甘肅政法學院為調研對象[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104-105.
[6]高麗芳.地方本科院校通識選修課開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呂梁學院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15):64-66.
關鍵詞 刑事執行法學 發展狀況 困局
中圖分類號:DF61 文獻標識碼:A
刑事執行法學,是研究刑法中規定的各種刑罰的執行制度與活動的一門法學學科。按照刑事一體化的基本理論,刑事執行法學與刑事實體法學(刑法學)、刑事程序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同為刑事法學的三大支柱,刑事實體法與刑事程序法主要目標在于實現對犯罪人的定罪與量刑,而對犯罪人處以刑罰后刑罰目的真正實現,則有賴于刑事執行法的發展水平與完善程度。現代刑事法律的任務不僅僅在于維護社會秩序,懲罰犯罪及犯罪人,更在于矯正犯罪人促使其回歸社會,預防與減少犯罪,而矯正犯罪人并使其回歸社會,實現預防與減少犯罪正是刑事執行法的任務。
總的來說,我國的刑事執行法學根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誕生的勞改法學,該學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得到了繁榮與發展。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以來歐美監獄學著作與理論傳入我國,勞改學理論傳統受到了巨大沖擊。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的頒行標志著我國監獄學的正式確立。但是,隨著我國社會法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學界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監獄法學其實不能涵蓋刑事執行的全部內容,監獄法只能適用于有期徒刑、拘役以及死刑緩期兩年的兩個半刑種的執行,而其他非監禁刑罰的執行以及生命刑、財產刑、資格刑的執行都需要建立一門規范的學科來予以系統研究。在這種社會條件下,我國刑事執行法學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應運而生。
一、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發展狀況
縱觀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研究發展歷程,基本上可劃分為下面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繁榮期(1998年—2002年)。
上世紀末至新世紀之初的前三年,國內刑事執行法學總體顯示出較為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對刑事執行法學基本理論研究來說,在老一輩刑事執行法學學者和一批中青年學者的推動下,國內掀起了一個刑事執行法學的研究。這一時期國內學術期刊上以“刑事執行”為題的論文數量較多, 部分高質量且能夠代表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研究水平的專著陸續出版。在研究學術活動方面,自1998年7月國內首次召開刑事執行立法理論研討會后,為改革我國刑事執行體制推進刑事執行統一立法的進程,進入21世紀來國內數家刑事執行重要研究機構又召開了兩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刑事執行法學基本理論研討會。因此,我們基本上可將該時期稱為刑事執行法學研究的“繁榮期”。
兩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討會分別是:2000年7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研究中心、中國監獄學會、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犯罪與監獄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北京舉辦了刑事執行體制改革理論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8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本次研討會對我國刑事執行體制存在的問題,改革的思路以及如何完善刑事執行立法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在會議中有的學者首次就刑事執行體制提出了在司法部內部設立社區刑罰執行局,與監獄管理局并列,負責緩刑、假釋和管制刑的執行 ,從2010年12月司法部社區矯正管理局的設立來看,該次研討會的一些理論觀點還是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可以說,本次研討會的理論成果對未來我國刑事執行體制的發展和變革起著較為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研討會后,《犯罪與改造研究》2000年第10期組織了專刊,刊載了一系列國內著名學者關于刑事執行體制改革與刑事執行一體化的學術論文。
2002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研究中心、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犯罪與監獄學研究所、中國監獄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德國與歐盟法律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北京聯合舉辦了“刑事執行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會議就刑事執行理念、刑事執行立法、非監禁刑、勞動教養等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在本次研討會上,力主刑事執行法一元論的我國著名監獄法學學者邵明正教授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執行法》建議稿,建議稿主張刑事執行主體向一元化轉變,對特赦制度進行了專章規定,主張擴大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刑罰的執行,突出了對刑事執行被執行人的權利保護。 雖然該建議稿還不夠完善,但這是我國刑事執行法學學者第一次就制定統一的刑事執行法做出的大膽而有益的嘗試,為未來的刑事執行立法工作積累了經驗。
第二階段:探索期(2003年—2006年)。
應當說,上一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學者們嘗試突破我國現有刑事執行格局,力圖推動刑事執行制度向一體化、科學化格局發展,但是實踐中這一嘗試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刑事執行制度的變革涉及到國家權力的再分配,處于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從屬地位的刑事執行法欲確立自己的獨立地位需要社會條件的成熟來予以推動。有學者撰文犀利地指出,我們追求的不應是(刑事執行)立法的外在形式,更應注重立法的社會反應;當我們向往一種理想化的立法模式時,更應當清醒考慮,社會環境、立法資源、立法技術為此能提供多大的生存能力與生存空間。 在社會條件尚未成熟之際,要想在短期內推進我國刑事執行制度整體格局變革并且看到成果似乎困難重重。在這幾年中,刑事執行領域中專業理論研究骨干人才的流失開始發生。刑事執行學特別是“監獄學理論研究面臨著人才斷檔的更大危險:一批年老的理論工作者退休;一些中年骨干研究人員流失;年輕人中有潛力的研究人員數量少,要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尚需時日,而且在成長過程中很有可能繼續流失。這種后繼乏人的現象,令人十分擔憂”。 因此,從2003年到2006年,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相對沉寂的時期,與發展第一階段繁榮期相比,學術質量較高的專著與論文數量明顯減少,以刑事執行法學為主題的大型研討會再也沒有召開,學者們試圖在等待社會條件成熟的過程中摸索我國刑事執行制度改革的出路,少部分學者看到行刑社會化的國際大趨勢,開始進入在國內具有前瞻性的行刑社會化領域的研究,因此,我們姑且把這一時期稱為“探索期”。
第三階段:突破與發展期(2007年至今)。
2003年7月兩高兩部頒發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等六省(市)為進行社區矯正工作的試點省(市),社區矯正工作在國內逐漸展開。隨著2011年刑法第八修正案以及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正式規定社區矯正為非監禁性刑罰執行方式,以及2012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出臺以規范各地司法機關的社區矯正行為,社區矯正工作在全國大步推進。而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研究在歷經了新世紀前十年中期的沉寂與探索以后,社區矯正在全國的推進為其尋求突破及發展拉開了序幕。在國際行刑社會化的潮流下,學者們的注意力不再著眼于官方不太認可的刑事執行整體體制的變革,而是順應寬嚴相濟的時代背景,更為實際與穩健的轉向社區矯正在我國的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審視確立社區矯正制度對刑事執行體制改革的意義,有學者指出,社區矯正的推行對刑罰觀念的更新,刑罰結構的調整,行刑權的配置以及刑事執行體制的改革都將產生影響,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社區矯正執行交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實際上已經突破了當時法律中刑罰應由監獄、法院和公安機關來執行框架,對我國刑事執行既有體制提出了挑戰,因而社區矯正的實施必然推動我國刑事執行體制改革。正是看到社區矯正制度已成為我國刑事執行體制改革與發展研究的突破口,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到社區矯正的研究中,從2007年起國內大量關于社區矯正的論文和專著開始出現。
與此同時,在監獄學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部分地方院校和監獄管理局,如上海政法學院、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江蘇省監獄管理局等在監獄學方面的研究與著作尤其活躍,研究成果頗豐,僅江蘇省監獄管理局就推出了21世紀監獄管理創新叢書與21世紀監獄人文探索叢書共十余本監獄學論著。總的來說,近年來刑事執行專著出版呈現欣欣向榮的態勢,據筆者不完全統計,以2010年為例,有關監獄學和社區矯正方面的專著達到了歷史上少有的年出版量30余本的盛況。因此,基本上可以把2007年至今這段時間視作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研究的突破與發展期。
二、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的發展陷入困局的原因
我國刑事執行法學自誕生以來,無論從專著與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還是從學術研討活動的數量和質量來看,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縱觀刑事執行法學的整體發展,在經歷初期的繁榮后之后似乎就一直處在發展的困頓中,沒有形成學者們起初預想的發展態勢。部分早期比較活躍的刑事執行法學研究者歸于沉寂,一些法律院校的刑事執行法學教育在萎縮,就連國內較早設立的刑事執行法學專業的西南政法大學都從2013年起停止招收刑事執行法學專業學生。
分析造成刑事執行法學發展困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刑事執行法學的學科獨立性問題。
目前,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的作為一門學科無論從研究力度上還是從研究體系上還不夠獨立,它沒有能像犯罪學那樣成為刑事法學的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學科獨立性直接影響著刑事執行法學的發展。對于處于刑事實體法學和刑事程序法學從屬地位的刑事執行法學,如何能從刑法學與刑事訴訟法學中剝離出來,確立自己的獨立學科地位,是影響刑事執行法學研究發展水平的核心因素。
按照中國學科分類國家標準(GB/T 13735-92)的規定,學科是一種“依據研究對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研究目標等五個方面進行的分類”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刑事執行法學相對于刑法學與刑事訴訟法學的確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但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并沒有受到學界和官方的足夠重視,使其上升為一門與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相并立的獨立的刑事法學分支學科。這是時至今日刑事執行法學水平不能得到整體發展和提升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確立刑事執行法學的學科獨立性,對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發展意義重大。國家對學科分類的目的在于對科研政策與科研發展規劃服務,而刑事執行法學一旦成為獨立學科,國家在科研經費投入,科研人才的儲備,科研項目的規劃等各方面的重視程度都會大大提高,這將直接促進我國刑事執行法學研究的繁榮與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
(二)刑事執行法學內部理論體系的合理性問題。
陳興良教授曾經指出:“在刑事法學各學科中,行刑法學是相對滯后的研究領域,這主要表現其研究成果要么是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簡單注釋,要么是對行刑實踐經驗的總結。在這個意義上,行刑法學沒有建構起自身的專業槽。” 換言之,刑事執行法學沒有像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或犯罪學那樣有自身一套嚴謹且科學的理論體系。這其實也是影響刑事執行法學學科獨立的一個主要因素。
目前學界一般將刑事執行法內部理論體系劃分為:刑事執行法學總論(包括刑事執行的范圍、刑事執行權的性質、刑事執行的主體、刑事執行立法等問題);監獄學(包括監獄立法問題、監獄體制改革、監獄分類、罪犯權利、獄政管理問題、刑罰執行制度即減刑與假釋、罪犯矯治問題等);社區矯正學;其他刑罰的執行制度研究(包括死刑執行、罰金刑執行、沒收財產刑執行、資格刑的執行以及赦免制度等)。
如此建構的理論體系有如下一些問題:
第一,不同的刑罰剝奪和限制的是犯罪人不同的權利,而不同刑罰的執行方式和執行特點不一樣,涉及的社會領域與學科領域也不一,這導致刑事執行法學難以形成自己獨立且成系統的理論體系。比如財產刑的執行,它涉及到犯罪人的民事財產權利,金融配套制度的研究等;資格刑的執行,它涉及到犯罪人的憲法性權利,也涉及到出入境管理等行政法規;監禁刑的執行涉及到罪犯的矯正教育、監獄的管理等;而生命刑的執行涉及到剝奪人的生命的方式和制度,在國際社會普遍呼吁廢除死刑的今天似乎缺乏學術研究發展的外在社會條件。
第二,將監獄學納入刑事執行法學后,導致研究內容過于繁雜,研究方法難以統一。
監獄學涉及到法學、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史學、社會學、建筑學、統計學等多個學科,不同學科之間的研究方法差異較大,研究監獄學某一分支學科領域的學者都很難跨越自己的學科知識背景對另一分支學科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即使有的學者跨界研究也大多涉及皮毛,這就造成了一種尷尬局面——要將監獄學統一到刑事執行法學門下,刑事執行法學研究者似乎是小馬拉大車,難以駕馭監獄學眾多的分支學科,不能建立統一的研究理論體系。
總而言之,刑事執行法學亟待構建合理的學科理論體系,從宏觀上探索本學科的研究規律,找到本科學科特有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才能進一步明確自身作為獨立學科的意義,
(三)刑事執行法學發展的外部社會條件問題。
外部社會條件是推動法學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刑事執行法學也不例外。當前刑事執行主體多元化的刑事執行格局,是國家多年來刑罰權配置的結果。要改變現有刑事執行格局的不合理局面,改變刑事執行主體亂象,將生命刑、財產刑與資格刑的執行權統一收歸司法行政部門行使,或者更理想的來說設立國家刑事執行總局,這實際上都涉及到了國家權力的再分配問題。國家權力的再分配牽涉各方利益,改革起來困難極大。單以看守所劃歸司法部管理這個問題為例,學界呼吁與倡議多年,但是涉及到公安部與司法部權力的重新分配,一直不能提上議事日程。由此可想見,要打破現有刑事執行權配置格局,把刑事執行權從法院與公安機關剝離的難度極大。
社會現實條件決定了刑事執行法學的發展前路漫漫,也許還需要研究人員在今后很長一個階段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拉開刑事執行權改革的帷幕。而刑事執行體制改革等外在社會需要的才能進一步促進刑事執行法學的研究水平提高,如是,理論研究與社會改革也才能實現良性的交互影響。
三、結語
一個國家的刑罰執行制度的研究水平是該國法治水平的指針,因為刑罰執行制度中涉及的犯罪人的權利保護等內容能夠最好的反映一個國家的人權保護狀況。當今世界各法治國家都相當重視對刑事執行各項制度的研究。刑事執行法是與刑法、刑事訴訟法并立的三大刑事法律之一,三者共同構成一個國家完整的刑事法律體系,保證犯罪與刑罰問題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解決。而刑事執行法學是刑事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刑事法學學科體系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它的研究與發展,對于落實和實現其他刑事法學環節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刑事執行法學的研究對于國家和社會所起到的作用是刑法學與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無法替代的,隨著社會法治水平的發展,它必然成為一個獨立刑事法學分支學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者:唐彥,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在讀,講師,任職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政治理論教育學院;楊蓓,裝備學院昌平士官學校講師)
注釋:
根據筆者利用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的統計,從2000年到2013年十三年間國內學術期刊中以“刑事執行”為題的學術論文約145篇,而僅僅在2000年至2002年三年內就達到了近40篇,從論文數量上足可窺見刑事執行法學基本理論研究的早期繁榮。
數據統計來源見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http:///Visitnew.asp
魯蘭:《刑事執行體制改革理論研討會在京召開》,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00年第10期。
王平,柳波:《刑事執行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第5期。
就目前刑事執行法立法現狀來看,我國《社區矯正法》的立法工作正在進行中,初步形成了《監獄法》規定監禁刑的執行,《社區矯正法》規定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的刑事執行立法格局。應當說,刑事執行法多元論受到了官方的立法認可。
余諍:《一元與多元:對我國行刑規范設置模式的再思考》,載《中國監獄學刊》2004年第3期
吳宗憲:《2005年度中國監獄學研究述評》,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06年第1期。
王平、羅剛:《現行刑事執行體制改革探討》,載中國監獄學會主編《中國監獄學會20年》,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
見2013年5月10日《重慶晚報》
見百度百科“學科”詞條,http:///view/145919.htm
關鍵詞:功能教學法;轉換生成語法;認知法;聽說法;視聽法;語言翻譯法
外語教學法是研究外語教學規律的學科,它與應用語言學有密切聯系。
除此之外,理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等學科都是外語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下面,就英語教學中幾個突出問題,結合教學相關思想、原理,做粗略分析。
I.口語和書面語的關系
口語和書面語同聽說讀寫四種交際能力密切相關。從教學法史上看,以語法翻譯法為一派,以直接法、聽說法和視聽法為另一派。
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的,就這個意義,也僅僅就這個意義說,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口語和書面語的關系改變了,它們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這時候,就毋需特別強調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哪個為主,哪個為輔;哪個第一性,哪個第二性了。一個旅游者到國外去,照說只要學會日常口語就可以應付了吧。其實不然,使用書面語的機會還是隨處可遇。他得能看懂某些布告、通知、招牌、廣告、使用說明,也要能填寫各種各樣的表格等等。聽說和讀寫之間的關系也同樣如此。聽說和讀寫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同時,它們又各有各的難點,要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法加以訓練。我們在安排和組織教學時,只能按照教學目的,即學習者最終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來確定其比重。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而各人的交際目的又不盡相同。至于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也要根據學生未來的需要優先或著重培養一兩種。
拿我們理工科大學學生的英語學習來說,最終交際需要,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掌握閱讀能力,即用英語閱讀專業文獻的能力;一是就本專業進行口頭和書面交際的能力,如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用英語寫學術論文,與國外科技人員共事,到國外工作,學習等。根據目前情況,對絕大多數科技人員來說,主要是解決閱讀專業文獻的問題,那就應該優先或著重培養他們閱讀能力。
對英語專業的學生,當然要培養他們聽說讀寫四會能力。因為培養英國語言文學研究人員、英語教師和翻譯人員的要求并不一樣,口譯人員和筆譯人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翻譯人員和文學翻譯人員的要求更有差別。目的不同,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也不能盡同。
II.知識和技能的關系
在怎樣處理知識和技能的關系問題上,同樣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教學法體系。
一種以直接法、聽說法和視聽法為代表,不主張傳授知識,認為實踐是掌握語言的唯一途徑。
另一種以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和上世紀60年代產生的認知法為代表。傳統法以“規范語法”為出發點,告訴學生怎樣是正確的,怎樣是不正確的,重視語言知識,用演繹法講授語法,再通過實踐來培養運用能力,走的是“知識――技能――熟巧”的路子。
認知法以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和認知心理學為依據。因此,認知法重視語法規則的解釋作用,主張從已經獲得的知識出發,從掌握規則入手,通過各種有意義的情景進行練習,從而達到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目的。
實踐還要強調的,但決不能否定知識和理論的作用。直接法、聽說法的原理是要批評的,但它們所提倡的“替換表”和句型操練在初學階段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方法。
III.語言形式及其功能的關系
對如何處理語言形式和語言形式的功能之間的關系問題,可分為兩個體系:形式的語言教學和功能的語言教學。
美國的描寫語言學只著重于研究語言的結構。生成語言學提出要區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但社會語言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認為這解釋不清楚在社會中使用語言的復雜現象,解決不了語言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語言的問題。因此,他們還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判斷說話是否正確的標準,除了喬姆斯基提出的合乎語法之外,還有語言環境或交際場合的適切性。例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這些英語句子都是合乎語法的。但如果使用的場合不當,卻是不適切的。
交際法或功能法提出在外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正確掌握語言形式,還要考慮語言形式的功能,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適的語言形式進行交際活動。交際法提出近照語言的意念和功能安排教學內容和練習,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把最常用的語言功能項目組織成真實的情景使用于教學。美國的折中法則吸取了兩者之長,提出了句型分類的MMC體系,包括機械性操練、有意義的操練和交際性的操練,不過還是以句型為主。
當前日常外語教學中存在的三重三輕現象:
1.教師聽學生說英語,往往主要注意其語音主調對不對,檢查其在句法和詞法方面有無錯誤,而對于學生所講的英語能否確切地表達其思想感情重視不夠。
2.教師,尤其大學英語教師,在講解外語作品時,往往花較多的時間去分析文中的句子結構及其語法現象,而對于作品中每段每句的確切思想內容的透切理解,則一般強調不夠;同樣,課下自學時,如泛讀或課外閱讀,幾乎所有學生都如此。
3.教師在批改作業以及漢譯英練習時,首先總是看語法錯了多少,而較少注意檢查這些作品或練習是否準確地表達了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此外,還有教師怎樣對待學生在外語學習時出現的錯誤的問題。語法翻譯從“規范語法”的觀念出發,幾乎是“有錯必糾”。聽說法根據“刺激――反應”論,試圖通過句型給予正確的東西,盡量繞開錯誤,對學生在句型操練中出現的錯誤也主張糾正。這兩種教法對外語教學都有影響。心理語言學家在分析語言錯誤的類型和造成錯誤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教師要通過觀察和分析,加強對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性質的研究,透過錯誤去發現學生在理解上和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不必急于逐句加以糾正。去年,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陳佑林教授來我校作講座時,也提出了類似觀點。
結論
根據上面所說,外語教學中存在問題是不少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我們的視野應該廣一些,也要逐步熟悉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以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美國高校;大學教師;教學發展;比較研究
自高校擴招以來,短短10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精英向大眾化階段的過渡。伴隨規模擴張,教學質量問題愈受關注。一般認為,只要具備良好的專業學術知識,自然能夠勝任高校教學工作。事實上,這兩者并非正相關,大學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發展也必不可少。在這方面,高等教育發達的美國有些成功經驗,筆者欲對此做一分析比較,以期能對我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有所啟發。
一、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的內涵與特點
(一)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的內涵
教學發展(instructionaldevelopment)是美國大學教師發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1991年美國教育聯合會(NEA)對教師發展作出了全面界定:教師發展基本圍繞四個方面,即個人發展、專業發展、教學發展和組織發展。其中教學發展主要指學習材料的準備、教學模式與課程計劃的更新。現代意義上的教與學是一種超越了課堂的更廣泛意義上的實踐活動,教師的教學發展也更加豐富多樣,已經成為教師自我更新知識和增進能力的一部分。
美國高等教育非常的多樣和高度分權,高校可能對教與學有不同理解,但其實質是一樣的,都遵守以下核心信條:教學是一種智力工作;學生學習所引起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需要仔細研究,一位學者將其稱為“史無前例的關注”;豐富的關于學習的研究資料需要能夠指導深思熟慮的教學改進;決不能讓學和教的重要工作像“干冰一樣消失”,而應該是可見的、能夠分享的和有用的。我們認為,教師教學發展包括對學生及其學習風格的認識、準備學習材料、教學技能、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設計等方面,其中教學技能涵蓋多媒體技術應用、對學生的評價以及教學診斷。
(二)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的特點
第一,基于高校的教學發展組織機構。雖有促進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的民間機構,如卡內基教與學學術學會(CASTT)、教師教與學中心(FCTL)等,但美國高校教師發展工作主要以學校為基礎進行。高校設有專門負責教師發展的組織,為其提供各項支持和服務。比如馬里蘭大學教學發展由專人負責,下設教師事務辦公室、新教師指導與發展辦公室、教學卓越中心等職能部門,主要為教師教學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以及資源和項目培訓。
第二,富有針對性的教學發展項目。美國高校教師群體一般分為新人職教師、教學助理和普通教師,針對不同教師開設有各類教學發展項目。對于新教師,面臨著適應環境及身份轉變,主要設有三類項目。首先是交往和表達技巧培訓,學習如何與學生及同事交往,如何有效溝通等。其次是教育技術培訓,學習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及常用教學辦公軟件的操作等。以及教學技能培訓,包括設定教學目標、合理組織和開展教學、給學生評價等。針對教學助理的培訓項目,教學技巧方面,學習如何與學生有效互動及給學生有用的書面或口頭反饋;課程設計項目,學習如何編寫課堂講授大綱、安排課時等;教學管理項目,學習如何組織考試以及管理辦公時間等。針對普通教師,設有教學卓越促進項目,開展教學工作坊研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種工作坊是介于沙龍和講座之間的一種討論形式,與沙龍相比它有專門主題,與講座相比它允許參與者即時呈現和發表自己準備的材料(4)。工作坊每次就一個主題進行討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形式靈活。
第三,多樣化的教學發展途徑。有模擬教學、教學咨詢、教學檔案袋、小型教學改革資助以及教師交流和教育性休假等。教學檔案袋記錄教師對教學理念的理解、對教學表現的評價和反思,以及領導和學生對教學的反饋等。教師交流,包括教育機構之間,與政府、企業及國際間的交流。教育性休假,一般是在職教師為完成高級學位所申請的假期。此外還有專業性休假,正式教師在完成一定學期服務后可申請,主要用來提高課程開發、教學技術方面能力的活動。
第四,’多元的教學發展評價及激勵措施。美國教師教學評價主體多元,涉及到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和同事,為教師提供多方面反饋。評價內容涵蓋教學各個環節。評價結果會及時反饋給教師,并保存在教師檔案中,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參考。同時還有相應的激勵措施,除了民間機構的獎勵,校內一般有校、院、系三級激勵制度。如促進教學發展的獎金項目,用來表彰教學上表現優秀的教師。教學方面的絕佳表現在職稱晉升中也占有一定分量。
第五,經費來源渠道廣泛。除了申請教育部及美國大學教師發展委員會(FDC)的教師發展基金項目,學校內部也有預算撥款,同時也可獲得校外基金會、校友及企業的支助或捐助,保障了教師教學發展機構的良性運轉。
二我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
我國雖沒有以大學教師教學發展命名的組織機構,但傳統聽課制度,優秀教師教學經驗介紹、老教師一對一的傳、幫、帶等,在教師教學發展方面有一些經驗積累。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重視大學教師發展。1980年,原國家教委頒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師范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高校要制定教師發展規劃,建立教師管理制度保障進修時間,以及在全國重點師范院校建立“高校師資培訓和交流中心”。到90年代,培訓中心已基本建設完成,并逐步探索了多層次多種類的培訓形式和項目閣:
1.新教師崗前培訓。由省培訓中心組織,集中培訓,重點大學實行校本培訓,學習高等教育學、心理學、高等教育法規、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課程。
2.助教、講師培訓。舉辦助教進修班,學習多門課程,以調整知識結構。舉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和碩士學位進修班,提高專業素養。
3.骨干教師培訓。在有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或基地的重點大學舉辦高級研討班,或出國訪問,主要是專業科研進修。
4.專項提升。舉辦短期培訓班或學科進修項目,組織該學科教師學習最新知識、更新教學技能、實驗手段,了解學術前沿動態,不斷使第一線教師有更新知識的機會。
這些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教學發展,但傳統的培訓和進修方式也制約著高校教師發展。培訓內容統一,沒有兼顧到不同類型院校教師的需求差異,重視課程學習,忽略實踐,缺乏針對性,阻礙了新教師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的發展。我國高校教師人口標準不高,部分培訓項目針對學歷補償。骨干教師培訓則更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唯有專項提升項目針對教學發展,但相比美國教學發展,我們項目內容不夠豐富,缺乏連續性和多元教學發展評價體系。
1994年我國頒布了《教學成果獎條例》,2003年開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的評選表彰,這些政策條例激勵了大學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發展,也使得高校更加重視教學工作。比如長江大學,設有專門的教學委員會和教學督導委員會。在促進教學研究方面,學校也出臺了校級教學研究項目管理條例,鼓勵教師就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索。這些組織和條例,在促進教學工作方面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教學委員會以及教學督導委員會的工作側重點仍在教學管理方面,關注教師教學發展的服務性職能還發揮的不夠。另外,對教師教學考核多是終結性評價,缺乏反饋機制,對促進教師教學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潘愚元教授曾探討過大學教師發展內涵,他認為教師發展包括三個方面,其中和教學發展相關的是,“教師職業知識、技能即教師教育知識和教學能力的發展”。最近幾年很多研究者也開始關注教師的教學,并從教學學術的角度探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國的大學教師教學發展與高等教育發達的美國還有很大差距。
三差異與比較
我國與美國在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上的不同,主要由教師發展理念、制度、教師發展機構、評價等方面差異導致。如表1:
(一)理念
美國上個世紀末的大學教學學術運動,深化了各界對教學學術的普遍認同,并在工作中重視教學水平的提高,進而重視教師教學發展。美國把教師教學發展作為促進專業提升,改進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從政府、大學到教師,都充分重視教學發展。而在我國對學術的理解較偏狹,普遍認為學術指的僅是科學研究,多數高校領導者和大學教師視教學為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高校也對教師教學發展重視不夠。
(二)制度
美國高等教育面向市場,不同高校制度各異,具有多樣性、文化性、豐富性等特征,比較靈活。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使得針對高校教師的培訓自上而下展開,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相比起來,高校靈活性差些。
(三)組織
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組織機構呈多樣化趨勢,不僅各高校內部設有教學促進中心,高校之間也有聯合機構,亦有民間獨立機構。我國實行國家主導,大區和省級教育部門負責制,絕大多數高校沒有專門促進教師教學發展機構,校內力量薄弱。
(四)評價
美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評價形式多樣,采取發展性評價,及時反饋,使教師明確教學工作中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激發教師內在發展動力。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主體不夠多元,評價內容單一,評價結果多與利益掛鉤,有人事考察性質,在激發教師內在動力方面作用甚微,甚至還起到不良效果。
四思考與啟示
大學教學學術運動對美國大學教學得到重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教學學術是在教學被忽視、學生質量下降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的情況下提出的。厄內斯特·博耶視教學為傳播知識的學術,引起了廣泛討論和實踐。后來舒爾曼提出,教學之所以能成為學術基于以下兩點:從過程看,實踐教學學術和科研一樣,要經過問題的選擇、相關資源查找,確定并實施問題解決方案,以及對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和反思,教學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從成果看,教學學術具有將成果公開、交流、評價和建構的特點。這使大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得到了更合理有創造性的認識,也使得大學教師的“實踐智慧”得到了應有的承認和支持。
我國高校一度重視科研,視教學為負擔,科研水平的提高并沒有使學生質量有明顯變化。提高教育質量,從重視教學開始,關鍵是提升教師素質。我國采取“中國國家級中心一大區中心一省級中心”三級教師培訓網絡體系,缺乏針對性,這將無法滿足大眾化時期越來越多樣化的高校及教師教學發展需求;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也無法保證資源體系的更新、反饋速度。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一)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
首先國家應出臺大學教師發展相關政策,可嘗試建立全國性的高校教師教學發展協會,在教師發展方面給高校更多自,推動建立基于高校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這些中心可以結成網絡,共享資源。高校成為教師教學發展主體,發展項目由高校自主設定,更加具有針對性,這也打破了原來三級培訓體系嚴格的培訓名額限制和資格限制,能保證更多教師享受發展機會。此外,要保證政策出臺的發展性和連續性,為教師教學發展提供保障。在政策實施過程中需要經費投人,以保障教學發展工作順利開展,政策中應明確國家經費投人比例。
(二)高校層面的制度保障
實施教學發展,高校要有完善制度保障。首先要重視校內政策導向,重視教學的學術性,肯定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發展。
完善教師招聘選拔制度:一般的教師招聘選拔看重專業知識和學術水平,重視科研而忽視教學能力考察。要改革這種偏頗的做法,在招聘中尤其要把教學能力考察放在首位。
改革現有教師評價制度:評價起著風向標的作用,有效的評價能促進教師和學校的發展。我們目前對教師考核的主要指標是科研業績,如發表學術論文量,承擔的課題量以及獲得的經費多少,科研在職稱評定中占據了較高比重,這樣的評價怎能激勵教學發展?因此,要加大對教學學術的評估,建立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擬定科學的評價項目和指標,引導高校教師全面發展。
形成全面的教師獎勵制度:獎勵制度以什么為價值取向,意味著什么樣的行為能夠獲得承認和獎勵,從而引導著組織成員的行為圖。這是促進教師教學發展的外部動力,高校開展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名師評比等,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和獎勵措施,但是相比科研,教學方面的獎勵還是不夠,需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