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細胞技術論文

細胞技術論文

時間:2022-11-11 10:19: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細胞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細胞技術論文

第1篇

1實驗對象及樣品制備本實驗對象為半年內未接受過輸血的健康中國人12名,抽取靜脈血5ml,使用ABO血型檢測試劑檢測其ABO血型。其中A型血2人,B型血6人,O型血3人,AB型血1人,RhD血型均為陽性。樣品制備人員將A、B、O血型相同且測定的8種血型抗原至少有2種不相同的單一血樣制備成體外混合血樣。混合血樣依據紅細胞數按一定比例混合,混合比例分別為95%/5%、97%/3%、98.5%/1.5%、99.5%/0.5%,各比例混合血樣的例數分別為8例,8例,8例,10例。樣品制備人員將所有單一和混合血樣編號后發放給檢測人員進行檢測分析。

2儀器和試劑本實驗所用檢測儀器為美國BeckmanCoulter公司生產的FC500型號流式細胞儀。使用抗體為瑞士DiaMed公司生產的單克隆抗體產品,以及SEROTEC公司生產的FITC熒光標記的羊抗人免疫球蛋白。

3實驗方法用細胞穩定液將EDTA抗凝的新鮮血稀釋后,加入單克隆抗體,使之與相應的紅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并用熒光素標記的示蹤抗體標記紅細胞表面抗原抗體復合物。使用流式細胞儀對紅細胞表面特定血型抗原的表達情況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通過對此方法檢測的特異性和靈敏度、信噪比和污染攜帶率、檢測樣品穩定性和操作穩定性等方面的檢測,驗證流式細胞儀檢測異體血液回輸方法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二、實驗結果

1抗原檢測特異性和靈敏度經檢測,這46例血樣的檢測判定結果為:12例單一血樣全部被檢出單峰并被準確判為陰性。8例95%/5%和8例97%/3%比例混合的血樣均被檢測出兩個以上雙峰,所有應為混合雙峰的樣品均被準確檢出;8例98.5%/1.5%比例混合的血樣在應出現雙峰的樣品圖中能被識別為雙峰,但個別抗體雙峰分離效果不佳,需進行抗體優化程序后方能被判定為雙峰;10例99.5%/0.5%比例混合的血樣中,只有4例樣品被判斷為含2個以上雙峰,其他混合樣品由于混合比例低于抗體檢測限而無法判定。

2儀器信噪比和污染攜帶率

2.1儀器信噪比以8種抗體在95%/5%混合紅細胞樣品中只加入熒光示蹤抗體時,表達區域的紅細胞數占已設定的紅細胞區域內細胞總數的百分比作為噪音,以3倍噪音作為該抗體的檢測限

2.2污染攜帶率根據流式細胞儀檢驗要求,在完成一次樣品檢測后立即檢測一支純水空白管,記錄30s內紅細胞設定區域內檢測到的顆粒數(N),重復200次,將檢測到的顆粒數相加,用此數值除以紅細胞設定區域內的細胞收集總數(A),并與重復次數作比,乘以100%得到污染攜帶率(CR)。公式為:CR=(N1+N2+…+N200)/(A×200)=108/(50000×200)=0.001%。計算所得結果符合儀器廠商推薦的污染攜帶率小于1%的要求,說明儀器連續進樣檢測不同樣品不會因進樣器污染而導致假陽性結果的出現。

2.3樣品穩定性在8例97%/3%混合的血樣和12例單一血樣中分別任意挑選1例,分別分裝在4個離心管中,冰箱4℃保存。在制備血樣的第1、5、14、28天分別對這兩例血樣進行血型抗原檢測,測定血液樣品隨時間變化的穩定性。結果顯示,經過4周的冷藏存放,混合和單一血樣圖的鋒形及相對位置無顯著變化,檢測結果穩定。

2.4操作穩定性在46例血樣中選出6個樣品,其中包含單一血樣和各比例混合血樣。將其分裝成3份,分別由3位檢測人員完成對血型抗原的檢測,驗證不同操作者對檢測結果判定的一致性。結果顯示,3位檢測人員的檢測及判斷結果一致。

三、討論

1方法驗證本實驗應用流式細胞術的血型血清學方法對46例血樣進行紅細胞血型抗原的檢測,其中,12例單一血樣的特異性驗證結果全部為陰性,符合世界反興奮劑機構關于興奮劑檢測方法的檢測結果應滿足100%陰性率和0%的假陽性率的特異性要求。對方法靈敏度的驗證結果顯示,3%及以上比例少量混合的紅細胞被檢出率達到100%。當少量混合的紅細胞比例降低時,部分樣品某些抗原表達與非表達的紅細胞群分離效果不好,出現融合峰或拖尾峰影響判斷,此時進行抗體優化程序可以解決或改善峰形問題。而當混合比例進一步降低至0.5%少量混合時,除了峰形問題外,由于定量結果低于抗體檢測限而使混合血樣檢出率明顯降低。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1)紅細胞血型抗原密度和抗原性強弱不同,導致其與抗體結合能力存在差異;2)每種抗體效價不同,檢測限也有高低,其檢出能力由檢測限值最高的抗體決定;3)這8種抗體分別為單克隆抗體IgM和IgG,由于抗體結構特點,結合了IgM抗體的紅細胞更易聚集,造成單細胞懸液制備不完全,聚集的多細胞被檢測為單細胞,導致定量結果低于檢測限,因此,盡管有的檢測人員能夠從柱狀圖上觀察到微弱的雙峰,但由于測定到的混合比例低于檢測限而不能將其判定為陽性。此外,流式細胞儀狀態也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導致少量混合的紅細胞信號無法被檢測人員識別。噪音和污染攜帶率影響了流式細胞儀的檢測能力,通過每次上機檢測前對儀器的校正以及對噪音和污染攜帶率的計算,來評估儀器狀態。儀器噪音過大,會掩蓋微弱的雙峰信號,導致假陰性結果的判定,而污染攜帶率過高則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因此,在檢測過程中對儀器狀態的確認是必要的。定期的維護和保養可以減少儀器本身對結果的影響。人體血量約為4~5L,其中,循環血量約占總血量的4/5。有研究顯示,循環系統血紅蛋白增加5%可以提高運動能力,輸血量太少則達不到增加血紅蛋白量進而提高有氧耐力的目的。由于異體輸血伴隨感染、溶血、血液粘稠、疾病傳播等高風險因素,采用極少量輸入多個供血者血液的可能性較小,因而,此方法的檢測靈敏度能夠滿足興奮劑檢測的需要。通常紅細胞在人體內的壽命約120天,這意味著,在異體輸血后,理論上最多可以有長達3至4個月的檢測窗口期能夠檢測到異體血液回輸。相比傳統興奮劑只有幾天的檢測窗口期來說,該方法能夠大大提高興奮劑檢查的效率。用細胞穩定液稀釋的混合血樣在冷藏條件下至少可存放4周,以此模擬運動員進行異體輸血后一段時間體內不同紅細胞群的比例關系。在4周內,不同操作人員對相同樣品測得的混合紅細胞群比例無明顯變化,說明此方法穩定性好,可操作性高。

2陽性判定根據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對于免疫抗原法檢測興奮劑的要求,異體血液回輸陽性判定的標準為:在1份血樣中,當有2個或2個以上特定紅細胞抗原存在多于1種表型時,判定為異體血液回輸陽性(AAF);當只有1個特定紅細胞抗原存在多于1種表型時,判定為可疑(ATF)。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體內所有紅細胞抗原的表達是唯一的,即要么表達,要么不表達,當體內某種紅細胞抗原同時存在表達與不表達的情況時,即存在兩種不同的紅細胞群,提示有異體輸血。當然上述判定還需要排除嵌合體血型情況。嵌合體血型多發生在異型輸血、異卵雙生、雙精受精和異型骨髓移植后。異型輸血、異型骨髓移植屬于獲得性嵌合(人工嵌合),異卵雙生、雙精受精是遺傳嵌合,屬于先天性嵌合。先天性嵌合,指在胚胎或妊娠時期形成的嵌合。先天性嵌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妊娠早期異卵雙生子之間存在血管交叉吻合,一方的造血干細胞經由吻合的血管通路進入到另一方體內,在獲得性免疫耐受的基礎上,不同來源的造血干細胞分別產生兩群不同表型的紅細胞。另一種是在受精過程中,由2個卵細胞和2個相互結合而產生四倍體,四倍體受精卵繼續分裂就可能產生多種不同來源的細胞系。嵌合體現象會導致血型遺傳不符合經典遺傳規律。此外,某些疾病也會導致嵌合體現象。因此在采用本方法檢測發現異體血液回輸陽性時,運動員需進行嵌合體血型鑒定,以排除先天性嵌合情況。

3紅細胞血型抗原血型是血液系統的一種遺傳多態性。傳統的血型概念指的就是紅細胞血型,是指能以抗體來分類的紅細胞抗原表型。紅細胞血型抗原是紅細胞表面的化學構型,其形成的物質基礎是紅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及結合到脂質和蛋白質上的糖分子。根據生化特性不同,紅細胞血型抗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糖分子結構決定的血型抗原,如ABO、Hh,Lewis,P,I等血型;另一類是由蛋白質結構決定的血型抗原,如Rh,MNS,Kell,Kidd,JK等血型。人類血型抗原由血型基因決定,同時受調控基因或修飾基因控制,具有個體差異性和種族差異性。WADA對于流式細胞術檢測異體血液回輸的方法中涉及到的紅細胞血型抗原的選擇未做明確規定,一般以紅細胞血型抗原表型在人群中表達的比例作為選擇依據,在人群中表達型和不表達型均占有一定比例的血型抗原可作為候選抗原。表3列出了不同研究、賽事及機構選擇的血型抗原種類和數量。可以看出,盡管各研究根據人群表達情況不同,選擇的血型抗原有所差異,但是都包括本文研究的這8種基本的血型抗原。本研究選擇了8種公認的在人群中有適當比例分布的血型抗原進行中國人樣本的檢測分析的結果發現,受試的11名中國人中最多有3人存在ABO血型及其他8種血型抗原表型完全一致的情況。換句話說,假如這3個人相互之間進行異體輸血,且排除了紅細胞血型抗原密度的個體差異時,將不能被檢測為陽性。理想狀態下,能夠檢測的候選紅細胞血型抗原種類越多,檢測的假陰性率就越低,但對于大樣本量的實際興奮劑檢測工作來說,可操作性較差。因此,科學地選擇紅細胞抗原種類進行檢測,可以有效提高興奮劑檢測效率。李晟瑋對Rh、Kell、Duffy、Kidd、Lewis、P、MNS和Luth等系統中的21個候選血型抗原進行了檢測,發現其中Leb、E、Jka、Jkb、M、C、e、c等血型抗原更適合于檢測中國人群異體血液回輸,并發現增加檢測血型抗原的數量,能夠有效減少異體輸血檢測假陰性發生的概率。意大利的Donati等人也有類似報道,他們發現,在8種基本血型抗原的基礎上增加另外5種(e,s,K,Lea,Leb)血型抗原后,能夠提高混合血樣的檢出率。然而,在實際興奮劑檢測工作中,實驗室檢測人員無法得知所檢測樣品的運動員個人信息,這為根據不同種族運動員選擇不同血型抗原的個性化的檢測手段的實施帶來一定難度。因此,在近兩屆奧運會異體血液回輸的興奮劑檢測中,都只選擇了這8種基本血型抗原進行檢測。

四、小結

第2篇

細胞研究的最大突破就是在不破壞細胞胚胎的前提下提取可以復制成器官或組織的細胞。

今年諾貝爾生物獎頒給了在基因靶向技術領域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下一次,可能就會輪到干細胞研究了。整個11月,醫學和生物學界最大的新聞就是華裔女科學家余君英領導的實驗室成功分離出“萬能細胞”,即將普通的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干細胞,然后通過基因重組,最終培育成人體組織或器官。

另外一個干細胞的新進展是11月14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如何利用一種被稱為“體細胞核移植”的技術創造胚胎干細胞。研究人員已經在猴子身上成功進行了試驗,第一批原始胚胎已經克隆出來。所謂“體細胞移植”指的是將人體細胞的細胞核取出,將其放入一個未受孕的卵子中,最終成功孕育出一個新胚胎干細胞。

獲取胚胎干細胞的另外一種辦法是干細胞里攜帶有個人基因。這種方法是利用一套分子指令,將一個體細胞轉變成干細胞。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于去年在老鼠身上成功進行了試驗。第一個成功克隆羊的伊萬?維爾穆特在同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評論說,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京都大學的這項技術在人類細胞上同樣有效。然而,就在《自然》雜志發表“體細胞核移植”論文后不久,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和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的科學家俞君英分別在《細胞》和《科學》雜志上發表了論文,兩篇論文說的其實是一件事:如何將“體細胞移植”這項技術有效地運用在人類細胞上。維爾穆特看了雙方公開的數據后,馬上改變他之前的堅持,并表示今后他也會把精力集中在這項最新的技術上。

科學家們之所以對胚胎干細胞如此感興趣,是因為胚胎干細胞可以轉化成其他各種身體細胞,這樣,用帶有病人基因的新組織或器官替換那些已經不再起作用的組織或器官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病人身體的免疫系統也就不會出現排異反應,再生藥物也將因此誕生。

當然,再生藥物距離問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研制新藥方面,培育某些身體組織的這種能力將體現出巨大的價值。從基因經濟學的角度說,利用這一新技術獲取干細胞將擁有巨大的商業前景。

干細胞研究和治療技術目前嚴重依賴于胚胎干細胞的培育。但是獲取胚胎干細胞在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遭遇到了宗教勢力的反對。在此之前,針對個人的干細胞療法需要用“體細胞核移植”的方法制成早期的克隆胚胎,這一過程迄今為止取得的進展不大。3年前,韓國科學黃禹錫曾聲稱克隆出了人類早期胚胎,但是后來被證明是造假。現在,提取胚胎干細胞的細胞如果可以在不破壞胚胎的前提下產生,兩個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京都大學和俞君英的突破就在這里。他們不是從人的胚胎開始,而是從人的體細胞開始。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的是從臉上取下的皮膚細胞,而俞君英則是利用從包皮上取下的細胞。 他們的方法是,誘使這些細胞忘記各自目前的身份,記起它們當初在胚胎里時所扮的角色。換句話說,研究人員讓這些細胞變回到原來的干細胞狀態。具體做法是:研究人員借助逆轉錄酶病毒為載體,把4種基因注入皮膚細胞。這些特定基因能夠“重組”皮膚細胞的基因,從而得到特定類型的人體干細胞。不過,兩個小組利用的基因。雞尾酒”有所不同。美國研究人員選擇了一個28種基因組合,日本研究人員則選擇了4種基因。這兩種方法得出的結果一樣。他們都成功地把普通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干細胞。從理論上說,這種干細胞的功能類似通過胚胎克隆技術取得的胚胎干細胞,能夠最終培育成人體組織或器官。由于這種干細胞能通過基因組合控制,因此有“萬能細胞”、“變色龍細胞”之稱。而據專家分析,與京都大學的方法比較起來,俞君英使用的方法可能更略勝一籌,因為副作用更小一些。

當然,目前這兩種方法仍需要進一步改進,但包括維爾穆特在內的專家幾乎一致認為,進一步完美技術后,利用這種方法生產人類干細胞前途光明,屆時,破壞胚胎的罵名將一去不復返。

第3篇

為加強畢業后醫學教育工作的領導,進一步促進畢業后醫學教育科學化、規范化,提高畢業后醫學教育質量,逐步建立專科醫師培訓制度,衛生部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

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由衛生部、有關部委、部分衛生廳(局)、高等學校、社團組織和醫療衛生機構的代表及專家組成。

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的任務是在衛生部的領導下,對全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協調和管理;開展全國畢業后醫學教育政策的研究;擬定全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規劃和管理辦法,并組織實施。

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執行委員會決議,落實委員會確定的各項工作,處理日常事務。辦公室設在衛生部科教司。

為促進檢驗醫學的發展,推動我國血液學、體液學及臨床輸血水平的提高,加強檢驗與臨床的結合,擴大對教學、科研、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由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主辦、湖北省醫學會承辦的全國“血液學、體液學、輸血學”學術會議將于2006年4月中下旬在美麗的東湖之濱――武漢科技會展中心舉行。

大會將邀請血液學、體液學、血栓與止血、輸血等著名專家做專題學術報告,并從會議投稿論文中遴選出優秀論文進行大會專題學術交流。錄取論文的參會代表可獲得論文證書,所有參加會議的代表可獲得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學分。 學術會議征文要求

(一) 征文領域

血液學檢驗 體液學檢驗 血栓與止血

臨床輸血 基因診斷 質量管理

實驗室管理與認可

(二) 征文的主要內容范圍

1.血液學檢驗

常規檢測標準化及質量控制

新的檢測方法及指標在血常規檢測中的應用

血細胞鏡檢規則的制定及應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質量管理

貧血與白血病的形態學特征

關于血液病的基礎研究

2.體液學檢驗

尿液常規檢測標準化及質量控制

腦脊液、胸腹水常規檢驗與形態學

常規檢驗與遺傳學分析

其他體液檢驗與質量控制

3.血栓與止血

新的檢測方法在血栓與止血檢驗中的應用

項目的優化組合用于血栓病與出血病的篩檢

關于質量控制,檢測標準化

關于血栓與止血的基礎研究

4.臨床輸血

臨床輸血安全與成分輸血

臨床輸血質量控制和管理

臨床輸血新技術、新進展

免疫血液學

5.基因診斷

細胞遺傳學檢驗

疾病的分子學診斷

6.實驗室管理及其他

醫學實驗室認可

醫學實驗室的現代化管理、檢驗結果的溯源性和檢驗過程的規范化

臨床實驗室室間質量評價、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及實驗室質量管理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循證檢驗醫學

計算機網絡化、信息化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

檢驗與臨床的溝通

檢驗醫學教育的新技術、新進展、新方法、新經驗

(三) 大會征文摘要格式要求及投稿方式

1.未公開發表的原創研究性論文、綜述、工作報告、經驗交流等,來稿請寄全文和800字以內的摘要各一份。

2.論文摘要語言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編輯,DOC文件格式,A4紙打印。中文用宋體,不超過800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字體,不超過300字,單倍行距。

3.論文提交方式:

(1)通過電子郵件附件形式發送至下列E-mail地址:

192.168.0.省略 ;有關本次會議的動態信息請上網查閱:jinyi.省略/

(2)如電子郵件發送方式確有困難的,也可將論文打印稿及軟盤用郵件方式郵寄。

來稿請寄:湖北省 武漢市 漢口 解放大道1277號協和醫院檢驗科 崔天盆收

第4篇

關鍵詞:植物細胞工程;項目責任制;綜合實驗

植物細胞工程以植物細胞全能性為理論基礎,是研究離體條件下植物細胞脫分化和再分化條件的應用性課程,是一門偏重于實驗技能操作及應用的課程,是許多綜合性大學生物類專業的必修課。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植物細胞工程實驗室已成立20年,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探索,在植物細胞工程綜合實驗實行了“項目責任制”的教學模式探索與改革,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考核評價體系等多方面進行了實踐,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

“植物細胞工程綜合實驗”以“植物細胞工程實驗”為前期基礎。后者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實驗材料以煙草、薄荷、康乃馨等作物為主,主要實驗內容為:基礎培養基母液的配置,銀杏、康乃馨、煙草等具體培養基的配置、分裝和滅菌,無菌接種(芽叢誘導,生根誘導,增殖誘導等),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記錄等,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植物細胞工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而植物細胞工程綜合實驗,則以“項目責任制”為實驗教學模式,重視實驗的連貫性和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本模式是將實驗以課題項目的形式分配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生要全程負責項目的實施,包括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實驗材料的準備、試劑、藥品的配制分裝,儀器設備的調試、使用),實驗課上的教學講授和答疑,實驗結束后的報告批閱、成績評定和實驗總結等環節。課堂的自完全交給學生,指導教師只起引導和指導的作用。實驗內容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拓寬了實驗材料,除了傳統的模式作物,還增加了金線蓮、鐵皮石斛、白芨、馬鈴薯等作物,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豐富了培養形式,除了傳統的快速繁殖,還增加了作物水培和開放式培養的摸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二、教學方法和形式

項目責任制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了過去被動接受和模仿教師設計好的實驗流程的現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是一種主動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理想,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實驗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強化,而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項目責任制的實驗具體流程是:

第一次課,教師向學生介紹講解實驗教學模式和要求,根據班級人數分組,一般為3~4組,每組4~6人,每組承擔1個自選課題項目。每個小組選出組長1人,組長負責本組成員的分工協調。學生自由選擇課題,教師將項目的相關資料提供給學生參考,并給予一定的指導意見,學生課下進行相關課題的文獻查詢和實驗設計,并于第二次課進行匯報溝通。

第二次課,每組組長匯報實驗方案,以板書的形式授課,每組學生必須將實驗技術路線、實驗結果參考指標、預期結果、創新點或興趣點明確講出。其他組學生進行聆聽和提問,以更好地進行實驗設計的完善。教師要肯定其努力和優點,并及時進行引導。因為學生都是第一次設計實驗,在梯度設計、變量選擇、結果指標等方面易出現問題。

第三次至第五次課,每組選出一名學生講授當天內容。之后主要進行培養基配制、無菌接種、實驗現象的觀察等教學。在每次課程中,如果出現了與預期不同的現象,鼓勵學生積極討論,查閱文獻解決問題,還可以進行組間的交叉討論,以利于學生交流討論。

第六至七次課,將穿行論文閱讀、實驗數據處理、照片處理等內容,并在第七次課進行實驗論文提綱的撰寫和基本內容的梳理,以翻轉課堂的形式為主。

第八次課,進行論文最后的潤色和小組答辯。

三、考核評價體系

客觀公正和真實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也能促進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我們采用的考核形式是綜合性的,學生成績由平時成績和項目成績組成。平時成績占60%,包括每位學生課前預習報告、課中實驗操作和態度,小組任務完成情況,組內成員的配合和問題發現和解決情況,組間成員的溝通。如果學生在實驗中有創新理念,將給予加分。項目成績占40%,包括小組的論文完成質量、小組的答辯水平、組間的互評與教師評定。

參考文獻:

[1]張小紅,徐虹,邵景俠.植物細胞工程實驗課程改革[J].實驗室科學,2010,13(6):37-38.

第5篇

一、高考生物學科命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高考命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高考命題包括考試內容規范表和試題規劃表的制定,試題的編寫及全卷試題修訂和組配;1]狹義的指試題的編寫,包括材料的選擇、問題的設計與命題的表達三個環節。本文討論狹義上的命題。試題規劃表是命題專家根據考試內容規范表的需要事先制定的命題規范文件,命題教師應根據試題規范表開展具體的試題編制工作,期間應經過材料選擇、問題設計、命題表達等階段。其中,材料選取既是命題的起點,也是命題的關鍵,將直接影響和決定后續工作的開展;問題設計是命題的核心,科學思維是生物學問題設計的主線;命題表達是命題技術的體現和命題質量的深化。三者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均已成為當前編制高考試題的挑戰和亟須規范的問題。

問題一:材料選取的挑戰。隨著高考命題權的下放,高考生物學科命題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受到極大的重視,尤其是試題本身的科學性被認為是評判合格試題的重要指標之一。科學性為生物學科命題素材的選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即題干背景的來源和表達必須是真實、可靠、無歧義的。此外,高考生物學科命題應突出能力立意,公平性、科學性成為材料選取的難題。

問題二:問題設計的挑戰。問題設計的出發點旨在考查考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新課程高考更注重能力立意。生物學科能力是學生參與生物學科活動(知識學習、實驗操作、生活實踐等)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固卻不容易或不能被直接觀測的一種心理特質。高考要考查和測量此類“隱蔽”目標,必須設置一定的情境刺激考生產生認知,通過考生的外顯行為判斷其思維或能力水平。問題設計還包括難度設計、區分度設計、參考答案設計等。顯然,問題的設計是否恰當,能否起到刺激考生應試思維等問題,都是對命題者的極大考驗。

問題三:命題表達的挑戰。審視近幾年全國高考生物試題,命題人員的試題編制技術日趨成熟,但也伴隨著諸多問題,或題干信息冗余,或表述含糊不清,或表達存在歧義。諸如此類欠規范的命題表達方式嚴重影響了命題的質量。同時,后現代主義推崇者對高考命題工作提出自由化、個性化及人文關懷等要求,對命題表達環節也是一大挑戰。

二、科技論文作為高考生物學科命題素材的理性思考

(-)科技論文的發展評述與內涵釋析

科技論文起源于17世紀60年代的歐洲,其標志是英國皇家學會創辦的世界第一本學術期刊《哲學匯刊》。該刊集合了牛頓、伽利略等科學家的前沿性成果。18世紀至19世紀,隨著多種自然科學類期刊的迅速增長,科技論文的內容幾近覆蓋科學的所有領域。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興起使科技期刊的網絡化檢索變得十分強大,我國也形成了以中國期刊網、萬方期刊網等為代表的期刊集群。2003年教育部成立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推動科技交流、科技應用與科技再創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臺。

概念上,“科技”即科學技術,主要指自然科學方面的技術,“論文”即論證性的文章,是描述科研成果的書面文件。科技論文屬于學術論文,因此具有學術論文的基本特性。中國國家標準GB7713—87明確指出:“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做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美國生物學編輯協會認為,科技論文必須“易于人們的感官接受、本質上持久、不加限制地為科學界所使用,并能為一種或多種公認的二級情報源所選用”。

由此可見,本質上,科技論文以學術理論為依據,以新思想或新進展為核心,以實驗數據為例證,以書面語言為載體。在內容上必須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權威性,在表述上必須具有準確性、嚴肅性和邏輯性。作為報道、交流、存儲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科技論文是科技發展的總結,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都在應用科技論文所表達的科技成果。

(二)選用科技論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長期以來,高考命題或選擇中學教材、中學教輔、大學教材及課外資料(報紙、參考書等)作為命題背景材料,或選擇已有題目進行改編,也有少部分試題是命題專家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直接設計。這類傳統選材方式在命題實踐中存在許多紕漏,易在科學性、公平性、時效性,甚至安全保密性方面產生問題。以科技論文為試題背景的命題方式與傳統選材有本質區別,不僅能提高試題各項屬性水平,還能提高命題質量和命題效率。現將傳統選材與科技論文選材方式進行比較(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科技論文選材具有許多優勢,選用科技論文進行高考生物學科命題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其一,保證了試題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時效性。科學性是評價高考試題的一項重要指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中學教輔、課外資料、舊題改編等方式無法比擬的。試題中引用的任何數據乃至成題后的文字表述,取自具有國家法定權威或專業權威的公開出版物[6],命題者往往心里很“坦然”。在此基礎上,命題專家憑借自身專業技術對論文作出準確的評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高考試題公布后可能產生的各類負面影響。生物科技高速發展,試題應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現代生物科技的發展。應用生物學科技論文命制高考試題從根本上保證了試題內容的時效性,體現科學實踐與教育教學的統一。

其二,體現了高考的公平性。若選材來自中學教材、中學教輔或是舊題改編,做過類似題目的考生自然受益,一方面產生不公平,另一方面進一步激發考生和教師的“題海戰術”意識,不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高校教材原本是_個良好的命題素材來源,只是由于經過多年的命題實踐應用,特別是自分省自主命題以來,每年都要有十幾套高考卷結果出現命題者辛辛苦苦命制出來的考題,一經檢索才發現,早就有相似的考題了。而科技論文選材卻可以有效避免此類情況發生,生命科學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巨大,海量的選材要能“撞上”是很困難的。這樣不僅體現了選材公平,也能有效避免“撞題”。另外,高考命題前的資料準備是高考涉密內容,往往慎之又慎,若能將“海量”的科技論文替代有限的材料,豈不解決了安全保密問題?實踐證明,這—做法在某些通過臨時抽調命題專家入圍命題組的省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其三,體現能力立意。高考試題強調能力考查。能力是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那些心理特征,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才能考查其能力水平。[7]應用科技論文作為背景材料更易實現考核目標能力化,因為,大量生物學科技論文的特質就是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帶有生物實驗論證類的論文,不僅具有科學的、最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還有翔實的實驗數據。而以中學教材等作為背景材料只會偏重考查知識目標,不利于能力立意。

其四,提高命題效率和命題質量。論文通常是以過程性方式呈現生物學實驗研究成果,具有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法的設計、實驗數據及實驗結果的討論等,這與新課程強調的探究性學習是—致的。以科技論文作為命題起點,命題者具有呈現試題的科學思路和方法,同時免去一些對科學性疑問的論證,提高了命題效率。試題以圖表、文字、數據等多樣化的形式呈現,不僅體現了試題所蘊含的科學素養,也使卷面更加活潑、美觀,提高試題的命題質量。

2.可行性分析

首先,持續、大量更新的生物科技論文和各種引文數據庫為科技論文的選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中生物學考查內容涉及生物學_級學科下的12個二級學科,同時可擴展到農、林、牧、醫、漁等各個生命科學領域。編制如此廣泛的生命科學高考試題,僅取自傳統素材顯得遠遠不夠。豐富的論文來源和便捷的檢索系統可以徹底改變命題者“江郎才盡”的窘境。

其次,《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版)》(簡稱“考試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這為“選用科技論文作為試題素材”這項新舉措提供了改革的科學依據。基于新課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選用科技論文不僅體現了生物科學素養,也體現了科學、技術、社會的統一。

再次,大規模教育考試理論決定了將科技論文改編為局考試題是可行的。局考試題的本質是根據選拔人才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通過考生解答問題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和結果,推測考生具備某一心理特征(知識、能力)的程度。基于科學性的保證,對科技論文素材進行基于考試測量要求的適當改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豐富、靈活的命題技巧和命題手段是其重要的保證。

三、基于科技論文背景的高考生物命題實踐

基于以上討論,高考生物命題亟待構建一套基于科技論文背景的命題模式。2009年以來,本課題組開展了相關研究,并進行了四次高考命題實踐,初步總結了一套基于科技論文背景的高考生物科命題解決方案。下面分別從三個維度討論以科技論文為命題起點的嘗試。

(一)材料選取的維度

1.背景材料的選擇

理論分析:選擇科技論文作為試題背景,在—定程度上保證了試題背景材料的科學性、權威性。考慮到科技論文在試題命制中的特殊用途,選擇的科技論文應進行如下三個方面的有效性判定:(1)選擇近期發表的較高水平的科技論文,以保證材料的科學性和時效性;(2)所選論文應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研究,以考查考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所選論文主題詞應與考試大綱“生物知識內容表”中的“II”?要求一致,以突出考查考生對生物學核心知識體系的掌握,體現生物科學素養。

操作方法一:選擇近期發表的較高水平的科技論文。一般來說,應檢索來自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簡稱CSCD)的論文。CSCD內容豐富、結構科學、數據準確。收錄有生物學、農林科學、醫藥衛生、環境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上百種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秀期刊。以2010年全國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題第I小題(簡稱“2010福建高考26—I題”)為例,試題背景選自“幾種環境因子對高生物量赤潮甲藻——東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響”(《海洋科學》2009年第12期)一文,是關于我國東海海洋污染中赤潮發生機理的研究,該題以“東海原甲藻引發我國東海赤潮”為情境,考查被試在真實背景中的知識遷移能力,涉及社會領域和學術領域的熱點話題,所選背景材料角度新穎。

操作方法二:選擇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生產、生活領域的熱點話題。例如,2011年全國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題第I小題(簡稱“2011福建高考26—I題”)選自兩篇文章:《rhIL-18對核輻射誘導小鼠脾細胞凋亡的抑制機制研究》(《沈陽部隊醫藥》2009年第1期);《rhIL-18對核輻射誘導小鼠脾細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解剖科學進展》2008年第2期)。眾所周知,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發了核輻射危機,一時之間,核輻射在世人面前引起極大恐慌,科學地認識核輻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該題避開人類災難的宣揚,著眼于科學分析和科學利用核輻射,將核輻射與高中生物學涉及的免疫、細胞凋亡、誘變育種以及實驗探究設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人們明白核輻射雖然可怕,但可以防治,也可以應用于農業生產,這樣的考題具有測量選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統一。

操作方法三:結合考試大綱(考試說明)“生物知識內容表”中的II層次要求。考試大綱對考查內容界定了層次要求。實際操作中應以II層次要求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一般來說,不用I層次關鍵詞,但不代表I層次內容不作考查,而是在II層次主干知識和能力考查中常常可以衍生出對I層次的考查,體現試題對生物學核心知識的考查。如細胞代謝中“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關鍵詞為“光合作用速率”和“環境”,由此檢索到《幾種環境因子對高生物量赤潮甲藻——東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響》一文,編制試題時,可以衍生考查I層次的考點:赤潮的根本原因 海水富營養化。

2.試題情境的設置

理論分析:生物科技論文的撰寫框架包括實驗材料和方法、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討論和總結等。由于科學研究是一項原理復雜、步驟繁瑣、技術含量高的工作,論文表述的實驗原理和步驟等可能涉及許多生物學科的專業性或前沿性內容,如信號通路、重組人白細胞介素、基因敲除等;呈現的數據大多經過SAS、SPSS等統計軟件處理,如呈現的圖表常常涉及^(顯著性差異)、置信區間、姑(極顯著)等統計學詞匯或符號。我們將這些或是超綱或是不必在考查中出現的內容稱為冗余信息,冗余信息會干擾考生正常答題思維,影響試題的信度和效度,甚至造成嚴重的系統測量誤差。

操作方法一:簡化復雜實驗條件、方法的表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高度概括復雜的實驗原理

和步驟,體現實驗條件的簡約性。[9]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題以“選取若干實驗小鼠,隨機分成4組”替代原文中“實驗動物C57純系雄性小鼠,18?20g,購自中國醫科大學動物室’’、“動物模型及分組,按體重隨機分為4組,每組8只”等復雜的實驗步驟,使考生對試題情境不感到陌生,能致力于核心問題的解答,從而保證試題的公平性和可讀性,提高試題的效度。

操作方法二:剔除冗余信息,簡化圖表數據。生物學經常涉及實驗圖表數據,簡化圖表數據或對圖表進行特殊處理變得非常必要。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題,試題省略置信區間,以實驗的樣本平均值又代替總體平均值將實驗檢測處理方法省略,直接以“細胞凋亡相對值”替代;剔除差異顯著性分析,默認實驗數據均有差異顯著性。以上處理,都是為了幫助考生快速從題干中獲取與測量目標相關的信息,實現試題考查的目的。再如,2010福建高考26—I題,論文用散點圖和回歸線描述東海原甲藻光合作用隨溫度變化,由于高中沒有對散點圖作考試要求,試題剔除散點圖這一冗余信息,直接以回歸線呈現。當然,剔除和簡化的操作應以科學性為前提,操作的手法往往就是用大概念籠統地描述小概念。例如,以“染色體變異”替代“染色體橋、微核、染色體斷片”等超綱詞語。

操作方法三:可對試題必須呈現的超綱內容做信息補充。例如,2009年全國高考山東生物卷第2題的題干是“細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選擇表達的結果。下列屬于奢侈基因的是()”。“奢侈基因”是考生未曾接觸過的新名詞,此處極易干擾、迷惑考生的思維,增加考生在高考考場上的心理壓力,造成考生答題思維上的“眩暈”。若能在題干中提供“奢侈基因”的名詞解釋,將轉化阻礙考生答題的瓶頸,避免超綱嫌疑,利于考生答題。

(二)問題設計的維度

1.認知水平和能力布局

理論分析:通常一道實驗探究題可以設計3?5個小問題,考查考生對多個生物學事實的認知水平和多種生物學能力。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是由抽象到具體、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問題設計的認知水平應由易到難、步步深入,考查能力測量目標的層次也應逐步提高,從而將相對獨立的小題通過一個完整的問題鏈串聯起來,形成一道有序的完整題目。1D]

操作方法一:將低層次的認知水平前置,高層次的認知水平后置,逐步形成認知的梯度布局。布盧姆(BiS.Bloom,1956)等將學生在學習中的行為表現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大類。[11]問題設計時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承受度,操作上可按照識記、理解、運用三個層次編排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

操作方法二:將低端能力前置、高端能力后置,逐步形成能力梯度布局。可按照考試大綱對生物學科能力要求的編排順序,首先考查理解能力,其次考查實驗與探究能力或獲取信息能力,最后考查綜合運用能力。如2011福建高考26—I題由四道獨立的問題組成,四個小問題依次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形成能力的梯度布局。

2.基于能力立意的問題設計

理論分析:新課程高考倡導以能力立意為主導,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一體化的命題思想。能力體現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品質,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因此,高考試題的問題設計應強調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科學思維的品質,多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應用等遷移能力,少考查考生對知識的單純記憶。設計的問題要結合題干背景材料,牽涉的知識應用要寬廣,解題思路要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操作方法一:運用新情境,產生新問題。取材于科技論文的題干資料是考生尚未接觸過的材料,可賦予這些材料新意以引申出新問題。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題呈現的實驗數據只有三組,將原論文的第四組數據隱藏,并設計成問題:“設置第四組實驗的目的是(),要求考生通過對比分析第三組實驗數據,分析設計第四組實驗的意圖。一方面考查考生實驗與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考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方法二:圍繞問題核心,盡可能延伸拓展多個知識點。2011福建局考26—I題是一道典型的實驗探究題,以核輻射誘導細胞凋亡為切入點,融合考查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質、細胞凋亡、誘變育種等多個跨模塊、綜合性知識。顯然,試題不是單純考查被試的記憶情況,也考查被試在復雜背景下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命題表達的維度

1.信息呈現的控制

理論分析:信息量過多過少都可能增加考生閱讀負擔,使部分考生思維無法產生趨同反應,影響試題的難度、信度和效度,特別是對答題毫無幫助的冗余信息更是如此。

操作方法一:從字數上控制試題信息量。試題信息包含題干信息和答案信息,設置與答案信息相當的題干信息量,有助于提高考生答題效率,同時提高試題與測量目標的相關程度。一般來說,可以依據該題所占分值來確定題干的字數以及答題的字數。統計近些年各地高考卷相似題型的字數,并將其作為信息量控制的參考是常常采用的有效辦法。

操作方法二:采用文字和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呈現信息。生物科學往往以生物繪圖或圖表方式呈現科學研究方法或成果。試題應盡可能采用圖表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倡導理科科學思維和習慣,另一方面有效縮減閱讀量,使考生讀題更加準確,試題的直觀性和美觀性都得到較大的改善。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I題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現高中生物學實驗常用的染色方法,其字數要比純文字表達少得多,且更直觀、準確。

2. 語言表達的限定

理論分析:措辭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考生思維瓶頸,影響考生正常思維,不利于考生真實能力的體現。那些以增加試題難度為目的,采用增加閱讀量或刁鉆古怪、模棱兩可的表述方式并不可取。此外,具有歧義的表述難以使考生達到趨同思維,可能導致考生答題不全面、不準確,且使答案多樣化,加大閱卷難度。

操作方法一:修改模棱兩可的表述方式,使試題清晰、明確。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生物卷第27題第4小題:“以有氰、高莖與無氰、矮莖兩個能穩定遺傳的牧草為親本,通過雜交育種,可能無法獲得既無氰也無產氰糖苷的高莖牧草。請以遺傳圖解簡要說明”,其中的“可能無法獲得既無氰也無產氰糖苷的”,表述過于晦澀、模棱兩可。一般來說,遺傳育種常常是為了獲得生產上需要的品種,但這里設問卻是“可能無法獲得”,導致許多考生無法理解題意,只好將各種情況的雜交組合都寫出來。該小題抽樣實測難度為0.16,與預測值相距甚遠。

操作方法二:對于有歧義的表述應加入限定詞。應用科技論文為背景命題,在題干表述上常常會出現與中學生物教學不一致的提法,可能來自較新的生物學研究方法,也可能來自生物學實踐與中學生物教學理論的脫節,這時就需要對有歧義的表述加入必要的限定詞。例如,2010福建高考26—I題增加了“凈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一呼吸速率”的表述,因為高中生物學教材(人教版)中未提及“凈光合速率”,從而避免產生歧義。

3.人文氣息的滲透

理論分析:后現代主義對高考命題工作提出了自由化、個性化、人文關懷等要求。命題者應加強對考生的考場人文關懷,力求試題的敘述和設問方式貼近考生的思維習慣,保證考生一直擁有輕松、激勵的應試心態。要努力避免刻意“挖陷阱”式的命題方式,有效保護考生正常的考場應試思維。

操作方法一:貼近考生思維,避免突兀設問。例如,仔細斟酌2011福建高考26—I題第

(1) 小題和(3)小題的表述,其中“已知IL一18是一種淋巴因子”與“與第③組相比”看似多余,實際是為了引導被試順利作答;審視第

(2) 小題和第(4)小題的題目要求,其中“從(組別)兩組數據可知”和“其特點是(至少答出兩點)”,兩處填空后均用括號補充說明,是為了貼近考生思維,減少答題失誤。

第6篇

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高傳化回答: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血象指標并不相同,由于你沒有說明你女兒具體的驗血指標,可以參考以下數據作出初步判斷:3歲左右的孩子正常的血象為中性粒細胞

寶寶腹瀉、發燒,兩種情況較多見,可通過大便的性狀和次數加以鑒別,如一天4~6次、大便像蛋花湯樣,往往是病毒性腸炎;如一天大便次數很多,近十次、甚至十幾次,且有黏液或是膿血便,則是細菌性腸炎,如菌痢。

如果根據你女兒的大便情況和血常規指標,判斷出是病毒性感冒,則需分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癥狀性腹瀉還是腹瀉病的癥狀性感冒。雖然看來有些拗口,但是對認識病情、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是極其有益的。簡單說來,前者的根本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進入腸道,而后者是以腹瀉為主,感冒只是一種癥狀;后者腹瀉次數多,前者相對較少。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癥狀性腹瀉:大便呈糊狀,每天3~4次,大便時肚子不痛(寶寶便時沒有哭吵),發燒,咽紅。同感冒一樣,一般有其自然病程,6~7天會自然痊愈。由于拉得并不厲害,寶寶精神狀態較好。

腹瀉病癥狀性感冒:大便性狀如蛋花湯樣,寶寶有發燒,咽部充血(部分病毒可從呼吸道進入),大便每天4~6次,尿少,口干,哭時無淚,口黏膜干,皮膚彈性差。驗大便可見大便中無白細胞。如輪狀病毒性腸炎(即寶寶秋季腹瀉)、腺病毒腸炎等。

由于這兩種腹瀉(感冒)的發病原因不同,根本性質不同,因此其治療方法也不相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普通感冒,腹瀉不嚴重的話,以處理感冒為主,不會有腹瀉產生的并發癥,感冒好了,腹瀉也就好了。而病毒性腹瀉由于拉得厲害,容易脫水、失去電解質,甚至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因此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醫生給你女兒配的中成藥可以服用,必須根據說明書上的年齡范圍服用,服用藥物的同時,也補充了水分,對腹瀉也是有好處的。

需提醒你注意的是:一、你應注意寶寶的大便中有無膿血便;二、寶寶大便時有無哭吵,查驗大便有無白細胞,如有,建議做細菌培養;三、寶寶有無嘔吐、大便量多、口干、精神差、哭無眼淚,如是則提示寶寶有脫水的現象;四、如果寶寶呼吸增快,精神很差,說明可能有代謝性酸中毒,須及時上醫院就診。

專家快遞

第7篇

生物界面是指細胞與固體材料表面接觸所形成的有生物和化學活性的界面,所進行的研究是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與醫學等交叉的前沿學科。有科學家指出,“與細胞相互作用的材料的表面化學工程是一個極具挑戰且迫切的世界性難題”。細胞與人造材料之間的生物界面科學的發展將密切關系著人類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將能夠顯著的降低與生物技術、組織工程及細胞基診療相關的醫學應用中的危險。

近年來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王樹濤教授一直從事細胞粘附生物界面化學的研究,在生物界面的構筑原理與方法、細胞與固體表面特異性識別與可控粘附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成果,并在惡性腫瘤診斷上的應用研究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

出奇制勝――界面的構筑

循環腫瘤細胞作為重要的癌癥標志物之一,它的識別檢測近年來倍受關注,然而其在血液中極低的含量(億分之一),因此通常用于細胞分選的流式細胞分選儀的靈敏度(萬分之一)遠遠不能滿足檢測的需求。當前的領先技術是基于免疫磁珠的細胞分離技術,但是其靈敏度低,設備昂貴,費時等缺陷,仍然不能滿足惡性腫瘤血液檢查的需求,因此細胞檢測新材料與技術的出現顯得尤為迫切。

基于硅納米線陣列

通過制備識別抗體修飾的硅納米線陣列,以乳腺癌細胞作為靶向細胞,王樹濤開發了特異性識別、粘附腫瘤細胞的三維微納米界面。識別抗體使得硅納米線陣列對目標癌細胞具有特異性的識別功能,同時納米線能與細胞表面的微納米偽足相互作用,二者具有相似的尺度,從而獲得了比平面結構更強的作用力。這一工作利用微納米尺度效應對生物界面上的細胞粘附特性進行調控,結合特異性抗體和界面納米結構,大幅提高了界面對循環腫瘤細胞識別粘附的有效性,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靈敏的特異性捕獲。后來,受生物界中免疫系統的高選擇性識別粘附現象的啟發,王樹濤進一步提出了納米尺寸選擇和生物分子的識別協同效應,建立了結構選擇和分子識別的新的生物界面識別粘附模型。

王樹濤在此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第一個利用多尺度粘附可控的功能界面識別捕獲腫瘤細胞的例子,選擇性得到了3―4個數量級的提高。自2009年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雜志以來,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被Science Daily及國內多家媒體進行專題新聞報道,同時被Nanomedicine做了題為“硅芯片上的納米柱增加了檢測靈敏性”專題新聞評述,指出“該技術在癌癥診斷上很有潛力,它能給醫生提供患者病情的相關信息和檢測治療的效果”。王樹濤因此獲得了2010年世界科技獎材料類提名,這在之前中國只有兩位教授獲此殊榮。

基于聚合物納米簇

自2010年回國后,與日本理研及美國加州大學的合作者合作制備了腫瘤細胞特異性抗體修飾的導電聚合物納米簇表面代替相對硬的硅納米線表面。研究結構表明,相對較矮的聚合物納米簇(1―2微米)仍然取得了與較高的硅納米線(8―10微米)相當的細胞特異性識別粘附的結果。結果發表之后,被Science Daily等以“診斷工具:負載抗體的聚合物薄膜能捕獲腫瘤細胞”為題作了亮點介紹。

重磅出擊――粘附的研究

血液中的痕量循環腫瘤細胞的捕獲問題通過我們發展的細胞粘附界面可以解決,而如何在捕獲后將痕量的腫瘤細胞無損的釋放是難題的關鍵。通常,生物實驗室用胰蛋白酶將細胞與基底間的蛋白水解,使細胞從基底上去粘附。但是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對這些痕量的腫瘤細胞造成損壞。

針對以上問題,王樹濤設計了一個用核酸外切酶來完成高效快速釋放的細胞粘附去粘附三維納米生物界面。研究中選擇了對癌變淋巴細胞特異性識別的核酸適配體作為細胞識別和捕獲分子,將之修飾到硅納米線陣列表面。與平的表面相比,這個界面提供了一個三維的細胞接觸模式(多點接觸),酶可以多點同時切斷核酸適配體,細胞去粘附的過程變得更容易、更快速,且不對細胞本身產生傷害。相關結果在Adv. Mater.上發表并選為封面文章。審稿人高度評價“這一結果是非常振奮人心的,……,將引起細胞材料的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者極大的興趣”。之后又被Wiley出版社的MaterialViews中國等新聞報道,稱該研究提供了一個“高粘附易釋放”的細胞檢測平臺。因此,王樹濤也受到Science Publishers出版社邀請為納米醫學專著《Nanomedicine in Diagnostics》上撰寫題為“Emerging Nanotechnology for Efficient Captur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的章節。

美妙福音――腫瘤的檢測

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的死亡率與各國的國民收入成反比,低收入國家的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癌癥診療的費用非常高,除了藥物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檢測的費用。如何發展一個高效、便宜、簡單的腫瘤細胞檢測器件成為世界各國的關注熱點。

鑒于以上的問題,王樹濤發展了廉價、易操作的第一代基于細胞粘附界面的腫瘤細胞檢測器件――將細胞特異粘附硅納米線界面,做成尺寸規范化的檢測芯片試劑盒。操作流程非常簡單,不需要另外昂貴的設備,絕大多數的生物實驗室或醫院的檢測中心都具備檢測條件;這種簡單的檢測器件在全血中的細胞識別捕獲效率在有40%左右;重要的是其細胞識別檢測時間從4―6小時縮短到2小時左右。這些優點基本上可以滿足發展中國家普通患者做細胞基的癌癥檢測和術后監測的需求。該成果已申請國際專利。因為其特異高效的細胞粘附特點,被Science Daily等稱作“捕蠅紙”式腫瘤細胞檢測器件。

為了進一步實現惡性腫瘤早期預警的目標,在第一代器件的基礎之上,王樹濤將微流控技術與硅納米線細胞粘附界面結合,構筑了第二代腫瘤細胞檢測器件,實現了高于97%的細胞識別捕獲效率。該成果被選為當期的封面文章,同時被Nature Medicine做了題為“將癌癥從人體循環中取出的新技術”的新聞評述。目前,這種新型芯片已開始癌癥病人的臨床血液檢測嘗試,有望為癌癥早期診療提供參考。

第8篇

/

1 材料選取與情境設置

1.1 材料選取關注生產生活實際

統計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綜卷生物選考題的材料背景和情景來源,整理成表1。

選修模塊關注生產生活實際,重視學生對現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綜卷生物選考題聯系生產生活,與生物科技進展密切相關。背景材料來源廣泛,涉及農業生產、醫療健康、畜牧養殖等方面,充分體現選考題材料聯系實際的特點。選考題以轉基因抗病香蕉、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產前基因診斷、癌癥基因治療、豬克隆技術為情境,在考查考生現代生物科技知識的同時,引導考生關注生物技術在實踐上的應用,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

新課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單一地來源于中學教材上的內容,而是從大學教材、科技進展、科技論文等處獲取豐富的材料信息,呈現全新的試題背景。近五年來,高考福建省理綜卷生物選考題背景材料大都來自公開發表的生物科技論文。例如,2010年試題材料選自“紅細胞生成素(EPO)在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中穩定表達”;2012年試題材料選自“Let-7a表達質粒的構建及其對肺癌A549細胞k-Ras蛋白表達的抑制作用”;2013年試題材料選自“豬體細胞克隆胚胎體外發育過程中的凋亡規律”。以科技論文作為命題素材保證了試題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公平性,不僅體現高考能力立意,同時還提高了命題效率和命題質量。

1.2 情境設置圖文結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達且不失科學性,符合高考紙筆測試要求,是試題命制的一個關注點。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選考題均以“文字+圖示”的方式呈現生物科技復雜的過程,所采用的圖示為技術路線圖或過程圖,充分反映出《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塊工程技術的特色。選修模塊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術和操作流程,所需設備、材料較多,操作過程較為繁瑣,有時一項研究會涵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領域,若單純以文字的形式呈現背景材料無疑會增加考生閱讀負擔,影響考生正常應試思維,降低考試信度。若試題將大量的有效信息蘊含于圖示中,可以保證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試題信息。

2 知識分布與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綜卷生物選考題重視考查考生將所學現代生物科技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將2009~2013年選考題知識分布與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強調主干知識的考查

統計2009年~2013年選考題分值比例發現,近五年來,選考題關注考生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識占選考題總分的60%,細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試題表現為側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顧考查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題特征。

選修模塊3包含五大專題: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生態工程,近五年選考題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的基礎和重點,在現代生物科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進一步開展現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構建表達載體、PCR擴增技術等知識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較大比例。構建表達載體和PCR技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應用也相當廣泛,以這兩者為重點進行考查,反映出選考題強調主干知識考查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所介紹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塊知識的基礎上展開。因此,選考題的知識考查有時會涉及必修模塊內容。例如,2011年選考題對電泳帶譜圖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塊2的電泳知識。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對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種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總體上看,近五年選考題注重考查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較為簡單,能力考查層級不高。但從縱向來看,選考題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選考題第(3)小題:“肺癌細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細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減少引起的”。該小題重點考查理解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應用的基礎上,“能從課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學信息,解決生物學問題”,獲取信息能力層級較高。

再如,2013年選考題第(2)小題:“從基因組數據庫中查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據這一序列設計合成 用于PCR擴增,PCR過程第一輪循環的模板是 。”該小題重點考查理解能力,試題背景材料和題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識的廣度、深度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體原理及過程。

根據裘伯川等對理解能力在理科綜合能力中所處關系的研究發現,理解能力是構建理科綜合能力的核心,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選考試題,不難發現每一道試題都涉及理解能力的應用。獲取信息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選考題材料來源新穎多樣、信息呈現簡潔直觀有助于獲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試題重視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學知識發現、鑒別并運用獲得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問題設計與難度控制

3.1 問題設計嚴謹、靈活

問題設計是高考命題的關鍵一環,基于能力立意的問題設計應有助于考生啟發思維,促進問題的解決。現從問題結構、問題表述和問題內容三方面,總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選考題問題設計的特點:

① 選考題圍繞考查的知識內容,以填空題的形式將試題情境引伸出5個具體的小問題,每個問題分值均為2分。

② 選考題在保證客觀嚴謹的前提下,善于運用文字提示表述問題,體現問題設計的靈活性。例如,2011年選考題第(3)題:“據此判斷胎兒為 (正常/患者/攜帶者)”;2012年選考題第(2)題:“MstⅡ是一種 酶”。這類問題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問題指向明確。③ 問題內容與背景材料、知識考查密切相關。選考題或圍繞新情境下的問題核心,延伸出多個知識點設計問題,考查考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或通過隱藏生物技術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驟設計問題,考查考生獲取信息能力。

3.2 難度控制相對合理

第9篇

關鍵詞:科技期刊;數字化;增值;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65-03

2015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學術出版成為期刊界廣泛關注的話題,而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如何開展科技期刊在網絡化環境下的增值服務也受到期刊界的重視[1-5],但是目前這些研究還主要立足于開展服務層面。數字化、網絡化使得科技期刊的內涵和外延均在無限擴大,其價值已遠遠超出了傳統紙媒期刊本身。本文希望從科技期刊作為特殊商品這一自身的特殊性出發,首先分析科技期刊的價值與增值的內涵,然后從學術價值、使用價值、銷售收入三個方面,介紹在增值方面國外科技期刊的做法、國內科技期刊的經驗,探討我國科技期刊如何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手段,開展多樣化運作,增加自身價值,各種價值相互促進,從而提升“互聯網+”環境下科技期刊的影響力。

一、科技期刊的價值與增值

科技期刊的價值,是科技論文在評審、編輯、出版、傳播、評價等一系列活動中所形成的創造性勞動,主要包括學術價值、使用價值、銷售收入等。“互聯網+”環境下科技期刊的增值是指科技期刊順應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從自身特點出發,以內容為基礎,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供比傳統紙媒期刊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獲取更便捷的信息資源,從而滿足作者和讀者更多方面、更具差異的個性化需求,使科技期刊的價值得以提升、影響力得以擴大。

國外科技期刊數字出版普遍開展早,理念先進,技術手段領先,我國科技期刊雖然近幾年也開始重視數字出版,但是普遍尚未掌握先進的數字出版技術,缺少政策、人才、資金的支撐,因此大多數科技期刊還僅局限于將紙媒期刊的內容數字化后搬到網絡上,網站上的信息普遍內容較簡單、形式較單調,未能充分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挖掘和發揮出科技期刊更大的價值,實現增值運作。

二、學術價值的增值運作

科技期刊的學術價值是由它所刊載的內容來體現的, “互聯網+”環境下科技期刊的學術價值不再是其登載的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的簡單加和,而是遠遠超出論文本身,延伸到可由其論文所能挖掘的內容、承載其論文的期刊網站所刊載的內容等無限廣大的范圍,其學術價值也因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有無限運作的空間。

(一)內容的挖掘與關聯

對內容進行挖掘與關聯,指對論文的內容進行深度加工,挖掘和豐富論文的內涵,實現相關的知識和文章的輕松鏈接,提升論文的附加值,即實現所謂的語義出版。國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出版集團如愛思唯爾(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等,利用XML等技術對論文進行結構化的描述與深度加工,達到了論文內容與形式的分離,完成了對數據的處理與整合,實現了知識點間的關聯與鏈接,使期刊不再局限于紙媒期刊的內容,信息量得以成倍擴大,學術價值得到大幅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目前普遍采用方正、Word等軟件進行排版,受語言、出版軟件和技術等方面的制約,在知識挖掘方面起步較晚。目前已經有一些科技期刊如中國科學院的部分期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Frontiers系列期刊等開始采用XML排版,嘗試對內容進行挖掘和整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已經開始進行語義出版方面的研究。傳統科技期刊應關注相關進展,在現有基礎上開展相關嘗試,實現自身學術價值的提升。

(二)網站的改進

網站作為科技期刊信息和展示的平臺,能夠提供紙媒期刊所無法承載的豐富的信息內容和展現形式,科技期刊利用自身的網站,提供文字、音頻、視頻、多媒體資源,增強互動內容和環節,能夠增強科技期刊的凝聚力,提升科技期刊自身的學術價值。網站建設越來越受到科技期刊的普遍重視。《科學》(Science)的網站提供科學播客(Science Podcast),展示編輯對作者的采訪,使讀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內容和科研成果[6];《英國醫學會雜志》(BMJ)在網站上提供實驗方法、實驗數據和審稿意見等論文之外的許多內容;《自然》(Nature)、《細胞》(Cell)、《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等都在自己的網站上開辟了前沿問題、熱點問題探討平臺,引導讀者開展學術研究[7]。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已連續評選了三屆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網站,宣傳優秀網站的成功經驗,促進高校科技期刊網站建設;《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臨床轉化神經醫學》(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在網站上提供論文有關的視頻文件等。但是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的網站還普遍比較簡單,不像國外知名期刊的網站內容那么豐富,視頻和音頻文件較少,使科技期刊增值的內容不多,進一步改進的空間較大。

三、使用價值的增值運作

科技期刊的使用價值是指科技期刊供作者、讀者使用所帶來的價值,“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網絡化使科技期刊更好用,用起來更便捷,用處更廣泛,讀者可以在紙媒期刊出版前便閱讀到優先出版的期刊,不花錢便免費獲取期刊,通過期刊網站獲得更多專業信息、專業資源,科技期刊的使用價值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間,能夠吸引更多作者和讀者的關注,進而促進其學術價值的提高。

(一)優先數字出版

優先數字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是指在印刷版出版之前,將期刊的內容以數字出版的形式提前在網絡、移動媒體上,讀者可以對優先出版的論文進行閱讀和引用,從而縮短論文面世的時間,有利于提高論文的顯示度和被引用率、提高期刊的影響力[8]。優先數字出版增加了期刊的使用價值,擴大了期刊的影響,已成為國際科技期刊出版的大趨勢,為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所采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都采取了優先數字出版,如Nature的優先在線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AOP)、Science的快遞(Express)、Springer的在線搶先閱讀(Online First)、Elsevier的即將出版(In Press)。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的期刊論文經過同行評審被錄用后,通過制作在正式編輯發表之前便在線發表,通常從接收到初次在線發表學術論文僅需 60 天,短篇評論文章只需45 天[9]。中國知網于2010年10月正式啟動了中國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目前為學術期刊提供單篇和整期的優先數字出版,實現了互聯網出版、電子出版、手機出版等形式的優先出版,得到國內科技期刊的積極響應。

(二)開放獲取(OA)

開放獲取(open access, OA)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出版模式的傳播形式,它的理念和做法已被科技界、期刊界、圖書館界普遍接受。傳統紙媒期刊普遍采取在期刊出版的同時或一段時間后上網供讀者免費檢索、閱讀、下載、復制、傳播,使讀者可以更便捷地獲取論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傳播效果。不同的期刊在閱讀權、再使用權、版權等方面開放的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國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均采取了開放獲取的形式,如《細胞》(Cell)的系列期刊在出版12個月后可以免費獲取,《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在出版6個月后可免費獲取[10]。歐盟要求歐盟研發框架計劃(PP7和“地平線2020”)資助的項目,其研發成果實施開放獲取,鼓勵各成員國一致采取開放獲取政策,加強對科研成果開放獲取的資助。2014年5月15日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宣布開放獲取政策,規定所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論文,在發表后1年全部向讀者免費公開。《納米研究》(Nano Research)在2008年創刊時采取全部開放獲取,以便讀者閱讀下載,提高期刊影響力和顯示度,并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其影響因子已達7.392。近年來,世界知名的出版公司紛紛推出了OA期刊,如《自然交流》(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細胞報告》(Cell Report)等,我國也有《光:科學與應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等OA期刊問世[11]。開放獲取有利于科技期刊擴大讀者群,增強了科技期刊的使用價值,促進了科技期刊學術價值的提升,因此成為科技期刊增值運作的手段之一。

(三)期刊群的建設

為了加強學科與出版資源的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優勢互補,提升科技期刊的辦刊水平,期刊群、期刊聯盟應運而生。加入期刊群對于規模較小、影響力較弱的個刊無疑是加入到更廣闊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個刊的顯示度,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吸收高水平的稿件,吸引更多作者和讀者的關注,實現自身發展,提升自身使用價值,因此期刊群的建設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界的重視。國外有Springer、Elsevier、英國皇家化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刊群。如英國皇家化學會(RSC),出版化學、生物學、材料、醫學和物理學等專業的40余種期刊,同專業的期刊間共享審稿專家,可以互轉稿件,避免了重復審稿,縮短了論文刊發時間;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旗下有約110種期刊,其平臺具有協同采編、跨庫檢索、文獻評價、數字化學習、數字化研究等功能[12]。我國目前有20多個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刊群、期刊聯盟,如中華醫學會刊群、中國光學期刊網、材料期刊網、中國高校醫學期刊網等,以及中國航空學會期刊聯盟等。其中中國光學期刊網(http://opticsjournal. net/)[13]截至2016年3月6日匯集了52種光學期刊,投稿專區匯集了47個期刊的作者投稿系統或投稿郵箱,資訊欄目有會議資訊、行業動態、招聘信息等,社區欄目有博客、我的博客、學習小組等,為光學專業人士和企業提供了日常關心和關注的專業信息,為專業人士投稿提供了方便,也避免其受到虛假網站的欺騙;當然,由于期刊的主辦單位不同、期刊的性質不同,期刊群內的期刊還只是松散的結合,若能夠共享審稿專家、互轉稿件等將能夠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使期刊群的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

四、銷售收入的增值運作

科技期刊的銷售收入是指通過銷售期刊所獲得的收入,“互聯網+”環境下科技期刊的銷售收入不再只是來源于銷售紙媒期刊,還包括數字期刊的使用、版權的使用所帶來的盈利收入。

(一)銷售網絡版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紙媒期刊銷售量越來越少,而加入知名的數據庫和檢索平臺是越來越受到科技期刊重視的,獲得電子版、網絡版銷售收入的方法。Springer和Elsevier是世界知名的兩大期刊出版機構,加入其平臺,是科技期刊提高影響力、獲得銷售收入的舉措之一。如北京科技大學出版的《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加入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臺,每年獲得穩定的銷售收入。中文的科技期刊選擇加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通過互聯網進行網絡出版,獲得銷售收入。

(二)加入美國版權結算中心(CCC)

美國版權結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CCC)是一家全球版權經紀公司。科技期刊編輯部只需提交期刊的名稱、刊號、出版單位、出版時間、語種等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授權和許可。科技期刊加入版權結算中心后,有國內外讀者要使用科技期刊上的論文、圖表時,只要付費給版權結算中心后即可直接合理使用,編輯部從中可以獲得版權收益[14]。國外知名的出版集團如Springer、Elsevier、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等均加入了版權結算中心。目前國內的《浙江大學學報(A輯:應用物理和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等已與版權結算中心簽約,并且已有期刊開始獲得版權收益。數字化時代,檢索、獲取、使用論文變得越來越便捷,版權的保護和開發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視,與版權結算中心合作可以保護自己的版權,提高期刊的國際國內顯示度,獲得版權收益,因此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編輯部加入版權結算中心,加入版權結算中心也成為科技期刊增加銷售收入的方法和手段。

(三)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

數字化、網絡化為傳統紙媒科技期刊實現按需印刷、滿足作者和讀者個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的紙質版印刷量在不斷縮水,取而代之的是在線閱讀的大量增長。作者出于留念、上繳、保存等目的可能需要自己論文的抽印本、豪華版,科技期刊按照作者需要完成按需印刷,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和提升科技期刊銷售收入,更能擴大宣傳,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而且操作簡便、容易實現,因而越來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視。如Nature在論文錄用后,會隨論文錄用通知,給作者發去論文抽印本的訂購單,作者可以另外付費購買其論文的抽印本;《中華內科雜志》將特色欄目“臨床病理討論”中的126篇論文匯編成《內科疑難病例討論選編》,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不僅擴大了期刊的知名度,而且還為編輯部帶來不菲的銷售收入[15]。隨著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更多的科技期刊開始關注經營、效益的問題,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是科技期刊開展經營、增加銷售收入的重要手段。

五、結 語

“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網絡化為傳統科技期刊帶來了巨大的增值空間,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科技期刊順應時代和技術發展,通過多樣化運作,增加自身的學術價值、使用價值、銷售收入,提升學術影響力,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必須做。

參考文獻:

[1] 張維,吳培紅,冷懷明.數字化環境中國內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務的發展現狀[J].編輯學報,2014,26(2):156-158.

[2] 張靜.科技期刊借助數字化手段提供增值服務探析[J].編輯學報,2013,25(2):105-108.

[3] 馮玲.我國科技期刊信息增值服務路徑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3(6):141-143.

[4] 孫守增,楊琦.學術性科技期刊的價值構成及其特點[J].編輯學報,2001,13(1):6-8.

[5] 楊志華.學術期刊價值鏈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45-649.

[6] Science Podcast:2 November 2012 [EB/OL].(2012-11-08)[2016- 03-10].http://.

[7] 肖宏,馬彪.“互聯網+ ”時代學術期刊的作用及發展前景[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8] 付雅靜,錢俊龍.數字出版時代提高科技期刊顯示度途徑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62-1266.

[9] 出版問答[EB/OL].[2016-03-12].http://.cn.

[10] 呂小紅.試論高校科技期刊的學術經營策略[J].中國出版,2013(310):34-36.

[11] 齊國翠,石應江,李哲.開放獲取――學術期刊低成本高顯示度的重要出版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05-709.

[12] 遲秀麗,侯春梅,賀郝鈺.我國科技期刊專業集群化網絡出版平臺研究[J].編輯學報,2015,27(2):182-185.

[13] 期刊集群[EB/OL].[2016-03-10].http:/// Journals.

第10篇

1實踐教學的分析

生物技術專業具體是實驗性的學科類別,并擁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具體包含畢業設計、教學實習、實驗課的教學,或者還能夠理解為是以畢業論文為主的實踐性形式的教學載體,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方面,擁有著較為核心的價值。其中的實驗課程教學方面,需要將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會將實驗課和理論課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對于當今社會而言是不正確的。因此,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把實驗課單獨的設置為一門課程,同時要以大實驗的方式進行現代生物技術的探究,便于利用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的統一管理、統一安排以及統一規劃,將物力、人力資源的有效應用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實現。進行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技能訓練作為關鍵再開展細致的教學組織內容,嚴格關注實驗的程序共性以及技術原理的構建,并將實驗對象與材料之間的區別淡化,還要將驗證性的一系列實驗減少,將開放性實驗、探究性實驗以及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增加,從而將層次豐富的開放型實驗教學建立健全。進行教學的實習過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業進行實習,另一方面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師科研當中,讓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科學探究訓練在極大程度上得到強化。此外,還需要強化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的指導與組織,要在教師有效引導條件下,引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選題方面獨自完成,并且在論文寫作、設計實驗、文獻查閱等細節部分,都需要親力親為。

2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的分析

在創建生物技術專業的過程中,較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養規格以及人才的培養目標問題。當定位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規格,以及人才培養目標時,其中對于人才培養的確立,需要主動并積極的與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國民經濟建設的思想充分適應,要把人才的培養方面細致的作用在應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將生物技術專業的創設歷史以及學科的優勢有所凸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效的進行定位,要將應用基礎人才的培養作為重點,同時基于此對學生知識結構進行合理組織,從而擬定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設計內容與教學計劃。對于擬定出的人才培養規格當中,需要有其關注的是具備強有力的人才科技開發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3素質教育的分析

對于指定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重要相應的減少,同時對任意選修課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勵的方式,讓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們選取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目,同時要求對人文社會科學與專業課的學習游刃有余的學生,對企業的經濟法進行適當的輔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知識面提升。同時,要在外語以及計算教學方面有所加強,要將英語學習作為重點,其中在一年級和二年級時,專供公共英語,以二級英語作為最低等級,在畢業之前需要通過國家的四級考試。在三年級和四年級時將專業英語作為重點,利用外文的閱讀等方式開展外語的學習。計算機要將基礎課程作為根本,不斷將計算機技能提升。此外,還要組織或創設不同類型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等學術型活動,以此來將學術的氛圍活躍起來,還能夠將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引導與鼓勵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們積極的參與到社會調查與社團的活動當中,同時讓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活動積極參與,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4課程體系的分析

所謂的課程體系所指的就是,對培養專業目標的實現,是創建學生主要知識構架的核心階段。按照對學科基礎的強化,對專業口徑方面的擴大,對培養人才適應性、前瞻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原則的增強,需要在幾個方面將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針對性的構建。其中專業的基礎課程主要分為: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公共基礎的課程主要包含:計算機、外語、物理以及數學等。專業的課程主要包含兩大類別,其一是對選修課程的指定,包含: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以及免疫學等;其二是任意形式的選修課,主要包含:化工原理、生物統計學、生物物理學、蛋白質化學、分子遺傳學等。具體是想要將學生的學術視野拓寬,將學生知識面開拓,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擁有較為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

5結語

根據以上的論述,現如今所發展的生物技術產業,有必要大規模的培養生物技術的綜合素質人才。通過創設生物技術專業,完善的開展了創新體制,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中都沒有相應創設,這主要關乎到一個國家的戰略發展形勢。因此,對生物技術專業建設的實踐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王偉呂凌云孫晶單位:大連市金州區食品化妝品監督所

第11篇

【推薦單位】武漢大學

【推薦理由】用基因技術來診斷和分析癌癥,其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在生命科學領域,《細胞》和《自然》《科學》屬于同級別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100多年來,包括教授在內,武大從未有人在如此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上。

【人物簡介】宋盧挺,23歲,武漢大學2011屆本科畢業生。在武大讀本科期間,他選擇的利用基因技術來診斷和分析癌癥的科研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并寫完科研論文。目前,他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念研究生一年級。

第12篇

關鍵詞:糖尿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病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非傳染性疾病。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DM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呈現一個逐步上升的趨勢[1]。免費論文。DM容易并發心血管疾病,其引起的死亡約占DM病人死亡率的70%-80%[2]。自1972年Rubler等[3]首次提出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以來,臨床、流行病學、病理學以及實驗研究的結果均提示特異性的心肌病變的存在。糖尿病性心肌病作為DM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變是以能量代謝紊亂為基礎的原發性的而非繼發于冠狀動脈的供血障礙,主要表現為心肌收縮和舒張障礙。在發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和進行性的心功能不全,容易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其病因復雜,又具有獨自的病理生理改變,故臨床研究和治療具有一定困難。現大多利用DM動物模型進行研究,對其確切的病理機制尚未徹底闡明[4]。免費論文。本文旨在就近幾年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研究狀況做一簡要綜述。

1 心功能的變化

糖尿病患者隨病程的長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肌舒縮功能的異常。而左室舒張功能的異常較收縮功能異常出現早且明顯,其舒張充盈的異常被認為是左室功能異常的最早期征象之一[5]。臨床上超聲心動圖、核素顯像等非創傷性檢查,發現DM患者在出現心功能障礙時,主要表現為射血分數降低、左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峰充盈率(PFR)降低等變化,其受損程度和血糖控制情況相關[6]。另有實驗研究表明,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誘發的DM大鼠收縮壓降低,室內壓最大值降低,左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左室壓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壓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均降低,提示存在左室收縮和舒張障礙[7,8]。

隨著病情的演變可發展為運動后收縮功能異常,心功能儲備下降。免費論文。Borow等[9]在對DM患者固定后負荷的試驗中發現,DM合并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組運動后左室射血分數(LVEP)上升減少甚至下降。這是由于自主神經病變時,副交感神經先受損,交感神經相對增強[10],在糖尿病微血管變早期,心肌灌流增加[11],使靜息LVEP正常,而異常只在運動后出現。后期隨著心肌去神經支配,微血管病變的加重,心臟LVEP進一步下降,導致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12]。

2 臨床病理研究報道

Rubler等[3]和 Hamby[13]分別對4名和3名DM患者進行了死后尸檢的心肌病理研究,觀察發現血管周及間質纖維化,壁內小冠脈內皮及內皮下纖維增生,基底膜增厚,認為小血管病變可能是產生心肌病的原因。Regan[14]對9名無冠脈粥樣硬化的DM患者(其中6名有充血性心衰)進行尸檢后的心肌病理研究發現有些患者心臟重量增加,提示心肌肥厚的存在;同時觀察到血管周及間質的纖維化和PAS陽性物質的沉積以及肌細胞的變性和斷裂;心肌內甘油三酯(TG)和總膽固醇(TC)的濃度也增加;壁內小冠脈的病理改變較少或沒有發現,所有患者均出現了左室順應性的下降。與Hamby等[13]的觀點不同,Regan等[14]則認為DM患者心肌病與間質的病變有關而與小血管病變關系不明顯或無關。Facter等[15]也研究認為間質病變是產生心肌功能減退的原因,而小血管病變可能只為一種附帶的發現,不是產生心肌功能減退的原因,當DM患者同時合并有高血壓是可能加重間質的纖維化和心肌細胞的損害。

3 超微結構實驗觀察

STZ誘導的糖尿病大鼠和自發性遺傳性糖尿病BB大鼠,自糖尿病病程 4-6周開始,即出現心肌超微病理改變,以心肌纖維的變性壞死為主。電鏡下可見到心肌細胞內線粒體腫脹,變性,肌原纖維灶性溶解、變性,心肌纖維排列不整齊、斷裂及收縮帶形成,肌細胞中可見到糖原和脂滴沉著,心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膠原纖維增多[16,17]。施志明等[18]進一步研究表明,STZ誘導的糖尿病大鼠在第14天即可見到心肌超微病理的變化。梁自文等[19]通過腹腔注射STZ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與正常對照大鼠比較血糖、血脂,心肌功能、高能磷酸含量及超微結構的改變;糖尿病鼠表現出高血糖,高血脂,左室收縮和舒張功能下降,心肌高能磷酸含量降低,心肌超微結構損害,但未伴有冠狀動脈及其分枝的病變,表明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獨立存在。以上結果提示,糖尿病心肌病變由于肌絲大量丟失和間質增生,導致心肌收縮和舒張功能降低,這種心肌結構異常和功能改變之間存在明顯的聯系。

4 展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諸多發病機制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識到病理學研究在最終闡明該病發生機制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發病是以能量代謝紊亂為基礎,通過多種復雜機制造成的心肌細胞和微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發生的改變。一些本文尚未涉及的病理學改變,如冠狀動脈等大血管的病變,高血壓和血小板粘連與聚集功能異常等“非心源性”病變及自主神經病變也可能對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發生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南征,高彥彬,錢秋海主編.糖尿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薛軍,羅小星,陳鏡合.中藥對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及胰島素水平的影響.中國中醫

急癥,1998,7(6),269-270.

[3]Rulber S,Dulgush J,Yuceogl YZ,et al.New type of cardiomyopathy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Glomerulosclerosis.Am JCardiol,1972,30:595.

[4] 鄧常青,熊曼琪.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發生機制及中醫藥防治研究進展.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8(2),181-184.

[5]Opie LH.Proposed role of calcium in reperfusion injury.Int J

Cardiol ,1989,23:159.

[6]David SH.Dabetic Cardiomyopathy.a unique entity or a complication of

coronary disease.Diabeticcare,1995,18(5):708-714.

[7]Yuji V,Hiroshi K,Shintaro N.Beneficial effects of be raprost sodium ,a

stable prostacyclin analogue,indiabetic cardiomyopathy[J].J Cardiovase Pharmacol,1995,26:603.

[8] 葉紅英,俞茂華,游利,等.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對糖尿病大鼠心臟功能的影響[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9,15(3):138.

[9]Laokso M,Sarlund H,Salonen R,et al.ArteriosclerThromb,1991,11:1068~1076

[10]Kausisto J,Mykkanen L,Pyorala K,et al.Stroke,1994,25:1157~1164

[11]Shinozaki K,Naribomi H,Shimizn T.Stroke,1996,27:37-43.

[12]Rupp H.Basic Res Cardiol,1992,87:99-105.

[13]Hamby RI.Diabetic cardiomyopathy.JAMA,1974,229:1749

[14]Regan TJ.Evidence for cardiomyopthy in familial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Invest,1977,60:885.

[15]Factor SM.Coronary micovascular abnormalitics in the

hypertensive-diabetic rat:a primarycause of cardiomyopathy?Am J Pathol,1984,116:9.

[16] 朱禧星,周曉明,何德華,等.鏈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病變[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2,8(4):222.

[17] 周曉明,鐘學禮,朱禧星,等.自發性遺傳性糖尿病BB大鼠心臟超微結構病變的定量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1990,70(5):281.

[18] 施志明,錢曉明,許瑞吉,等.實驗性糖尿病大鼠ATⅡ和心肌超微結構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6,4(1):28.

[19] 梁自文,張忠輝,張平,等.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的心肌結構、代謝和功能的變化.第三軍醫大學學報,1996,18(8):306-3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墨竹工卡县| 海阳市| 滁州市| 化隆| 铁岭市| 扎囊县| 丹阳市| 景泰县| 荆州市| 临汾市| 通许县| 黑山县| 榆社县| 民权县| 温泉县| 宜昌市| 南溪县| 通海县| 江阴市| 龙岩市| 秭归县| 驻马店市| 平凉市| 河曲县| 绩溪县| 林州市| 洪江市| 洛南县| 策勒县| 河北省| 棋牌| 右玉县| 中阳县| 河曲县| 台北市| 静安区| 扶余县| 综艺| 酉阳|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