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詞匯研修總結

英語詞匯研修總結

時間:2022-08-03 05:39: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詞匯研修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詞匯研修總結

第1篇

關鍵詞:高職英語;電子化;轉向目標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高職英語已經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教學中將高職英語和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進行融合,對學生的電子專業英語水平有很重要的影響。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要轉變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享受英文電子專業教學,學生在學習了電子專業英語之后,要加強英語的應用,從而提高自身的水平。

一、英語電子化教學困境

1.學生英語基礎差

進入高職院校進行學習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差、知識文化水平比較低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差,對英語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尤其是電子課程的專業詞匯比較生澀難懂,很多學生用心不夠,記不住英語詞匯和專業表達方式,學習起來困難很大。

2.英語課程不受重視

高職院校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不夠,英語基本上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即使是必修課,要求也不高。高職院校對學生英語水平要求也不高,通常只要學生過級即可,忽視了英語在電子課程中的實用性。

3.師資力量相對滯后

高職院校的電子類英語教師不僅具有很好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能夠掌握大量的電子類專業詞匯,能夠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專業英語。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并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英語教師掌握電子類英語能力差,電子專業教師英語水平低,造成了英語和電子成了兩個獨立的系統,對學生的發展很不利。

4.教學模式單調單一

高職院校電子專業英語教學方法很單調,只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述,學生做好筆記課下記憶,很少見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掌握了很多的英語詞匯,但是沒有應用的空間,也是不能將英語和專業進行有效的融合,應用能力很差。

二、英語電子化教學轉向目標

1.學校轉化教學目標

高職院校要轉變原來的教學目標,重新規劃英語電子化的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高職院校明確英語電子化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讓學生能夠在社會中應用電子專業英語順利地完成工作。所以在選擇教材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英語教材的編寫工作。高職院校還應該不斷地更新英語電子化專業詞匯,淘汰陳舊的內容,增添新興的詞匯,讓學生能夠掌握最新的電子動態。

2.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英語電子化教學目標在轉向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線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專業詞匯進行教學,在教學的時候,盡量使用專業英語,給學生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電子化水平。

3.提高師資教學力量

英語電子化教學目標要想順利地實現,就必須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學校要充分認識到英語電子化教學的特殊性質,派遣高水平的電子專業英語教師到一線教學。基于很多英語教師接觸電子類專業詞匯的機會少,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地給教師提供各種進修的平臺,讓他們在研修班、研討會、培訓班等活動中,互相交流經驗,提高專業水平。“In the industry, the electrical energy is stored in two metal plants which is separated by insulation mediums.”“When be amplified, the signal should be filtered.”教師應該主動地學習電子類的相關知識,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和專家進行溝通交流,掌握一線的電子專業詞匯,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4.豐富多種教學形式

高職英語電子化目標轉向需要充分改變現有的教學形式,引進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形式各樣的應用機會,讓學生能夠充分應用電子專業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將教學任務生活化,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實踐學習,讓學生能夠充分使用學習的詞匯。教師要給學生介紹電子專業的英文材料,或者是國外先進的電子科學類論壇,讓學生能夠了解國際上英語電子類發展的趨勢。在論壇中也可以和專家直接對話,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表達具有很好的作用。

高職英語電子類教學是教學的重點內容,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教學結果并不理想。在新環境下高職院校要轉向英語電子類教學目標,總結一線教學經驗,修改教材。教師要提高英語水平和電子專業水平,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興趣。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過程,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鍛煉機會,讓電子專業英語充分的結合起來,打造優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第2篇

【摘要】

通過對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藥理學雙語教學效果的調查,評價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態度,找到適合學生閱讀的藥理學英語教材和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方法采用問卷進行調查。結果與結論與結論對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開展藥理學雙語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水平、藥理學學習,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但在教學組織形式、學生英語基礎、教材課件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 雙語教學 中西醫結合專業 本科生 藥理學

新世紀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具有較強的外語交流能力是高素質醫藥學專業學生的必備條件。當前,藥理學進展日新月異,而這些知識大多數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現在一些期刊雜志上,假如我們的學生不懂藥理學專業外語,必然會導致學生知識的落后,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和對外交流。另外,雙語教學對大學生的就業也產生影響。當今社會,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藥理學雙語教學的開展,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此次調查通過對藥理學雙語教學的初步評價, 旨在了解和掌握在我校藥理學雙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為我校雙語教學改革的發展與完善提供改進依據,以期不斷地提高藥理學雙語教學水平。現將調查情況作一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調查于2006 年秋季在本校2004 級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中開展,74 名學生在接受20 學時的藥理雙語教學課程后參加了本次問卷[1,2],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結構問卷,采取集中發放,當場匿名填寫當場收回的方式。問卷結果如下。

2 結果

2.1 86.49%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其他課程的雙語教學。

2.2 40.51%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課時數應該為50 學時左右,28.38%的學生認為應該為80 學時左右, 31.08%的學生認為應該為108 學時左右。

2.3 67.51%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課可有可無。

2.4 學生對教學效果、教師、教材、課件和教學組織、情況等的具體評價見表1 ~4。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具體見表1;對教員的評價結果見表2;學員對教材和課件的評價見表3;對教學組織的評價具體見表4。

2.5 為了探討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態度與興趣、學生英語水平(大學英語四級通過情況)之間的關系,將三者進行spearman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外語水平越好,興趣越大, 學生外語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態度無明顯相關。結果見表5。

表1 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略)

表2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略)

表3 學生對教材和課件的評價(略)

表4 學生對教學組織的評價(略)

表5 學生英語水平、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之間相關分析(略)

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藥理學雙語授課對提高英語水平、藥理學學習有一定幫助。用雙語授課的老師教學態度認真,教師發音標準。同時也反映出在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各方面基礎、教材課件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

3 分析

3.1 教師教學組織方面

3.1.1 教學進度方面44.59%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教學進度的安排不合理,47.3%對課堂內容不能聽懂,44.59%僅部分聽懂。調查也發現,該班將近50%學生的英語還沒有通過四級,過六級的僅少數幾個,學生對聽懂一些日常用語都有困難,對專業詞匯的理解更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們所安排的雙語教學進度與平時以漢語上課基本相同的這種教學進度對學生來說無疑過快。

3.1.2 課時安排方面調查顯示,36.49%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課時安排不合理,40.51%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課時數應該為50學時左右。學校其它基礎課教學開展雙語教學的比較少,86.49%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其他課程的雙語教學,這次開展的雙語教學也因是初步探索階段,教學內容的比例安排偏少,僅占20%,這都造成學生進不了雙語教學的氛圍,學習興趣不濃,影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系統掌握。

3.1.3 對課堂組織形式方面此次雙語教學大多數采取的是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 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不扎實,缺乏自信,也導致他們不愿意與老師互動。調查顯示,44.59%的學生認為此次雙語教學需要改進教學組織形式。

3.2 學生方面

3.2.1 學習目的不清學生學習目的不清晰,導致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67.51%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課可有可無,45.95%的學生不贊成藥理學雙語教學。本次調查認為,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外語水平在獲取專業知識中的重要性,學習普遍比較被動。

3.2.2 相關專業基礎不扎實對于藥理學的學習和理解,要以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科目為基礎,如果這些科目學得不扎實,僅僅用漢語講授藥理學,學生學習和理解會有困難,更不用說用英語來講。

3.2.3 英語基礎較差我國大多數中醫藥院校招生時分數線就比一般綜合院校要低,相應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就要差一些,再加上我國中學階段學生學的英語普遍存在重讀、寫,輕聽、說的實際情況,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更是制約師生雙語教學交流的“瓶頸”。另一方面,學生很少參加過其他相關課程的雙語教學也導致學生醫學專業英語詞匯少,基礎差,這也是影響藥理學雙語教學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

3.3 缺乏合適的教材和課件在本次教學中,我們采用了自編的英文講義, 以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5 年制中西醫結合專業《藥理學》為藍本。授課時以中文大綱的內容、編排,用英語講授,學生課后以閱讀中文書為主。調查發現, 64.86%的學生希望采用中英對照的雙語教材,另外我們還配套講義自制了藥理學全英文課件,但是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課件以中英文穿插的方式更適合他們。但目前尚無滿足學生要求的雙語教學的藥理學教材。

4 對策

4.1 大力加強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藥理學學科的師資主要來源于本校較為優秀的畢業生,學歷均在本科以上,大多數為碩士、博士研究生,具備一定的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基礎。在此基礎上,應該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如定期舉行專業英語集體備課,選派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學習或研修。鼓勵教師全面提高自身知識文化底蘊,創新教學方式,努力將英語的應用與提高融入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去,營造良好的雙語教學氣氛,更新雙語教學教育觀念。

4.2 提高學生的公共英語水平和打好其他學科基礎一方面,我們應該鼓勵學生結合大學英語學習努力提高公共英語水平。一方面我們還要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鼓勵學生通過自學學好沒有授課的其他基礎醫學內容。另一方面,“雙語教學”應該從其它基礎課教學開始, 一旦雙語教學在多專業、多課程上穩步鋪開,就能形成各學科的相互支撐和滲透。屆時,目前這種藥理學雙語教學獨木難撐的局面自然會得到改觀。

4.3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適當改進課堂組織形式首先老師要鼓勵學生,樹立他們學好公共英語專業英語的信心;另外可采用教學多樣化,如每次課前十分鐘進行純英文復習,進行單獨或集體提問及回答,讓學生將專業單詞自己說出來,強化語感,為后期雙語教學奠定基礎;在講授過程中,不斷要求學生用專業單詞簡要回答某些問題,了解教學效果等。通過這些方法充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專業學習和專業單詞的聽說相結合,加強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4.4 加強尋求更加合適的教材和課件我們可以適當找一些簡單的相關教學內容的英語文章給學生作為課外學習,從簡單到難,開始中英文對照,循序漸進,最后讓學生脫離漢語對照部分,從而到可以看懂純英文教材和文章。另外,還可以通過聘請國外從事中醫藥教學的專家指導,共同編訂符合本學科教學特點的雙語教材。課件制作中,可選用制作較好的英文原版教學片插入多媒體課件中,穿插于講課之中播放,這樣既學到原汁原味的醫學英語,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介紹生僻專業詞匯時,圖文相配,學生視聽同步,英漢對照而一目了然,便于學生學習這些內容。

4.5 努力培育雙語教學的整體教學環境提高整體雙語教學教學環境的氛圍, 營造有利于學英語、用英語的環境。如可以通過采取講座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意識到雙語教學在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舉辦大學生英語作文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節目表演等活動,給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空間, 營造濃厚的外語氛圍。此外,我們亦鼓勵學生與外教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減少對雙語教學的畏懼感。

總之,只要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本著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精神,遵守循序漸進、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有序地開展藥理學雙語教學,藥理學雙語教學必將為培養國際型中醫藥人才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3篇

摘 要: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日益關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感興趣,從而“漢語熱”也持續升溫。而在這種大環境下,略顯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師實際教學以及學生實踐交流的需要。因此,探索一種新型的、緊跟時代步伐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的任務,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具有豐富理論依據的“教育戲劇”的產生,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作為靈活運用戲劇的方法與元素,通過戲劇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整個過程,從而達到豐富課堂內容,強化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知識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在國外已經形成一門獨立學科。本文即是在給予“教育戲劇”一個準確定義的基礎上,探索、挖掘教育戲劇的理論依據,討論其在中國現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在教育中的五大作用。

關鍵詞:教育戲劇;教育;對外漢語教學;作用

一、研究對外漢語新型教學法的必要性

語言,毫無疑問,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交際工具。人們需要借助語言來傳遞思想、記錄文明。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語言,都是其歷史、文化、民族以及社會的象征。由此,語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語言教學的目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無數的前輩們探索出了許多的教學方法。W?Mackey在其1965年出版的《語言教學分析》當中就列舉了15種主要流行于歐美國家的教學流派,并且,在1965年之后的幾十年間還陸陸續續有其他各種新興的、流行于其他國家的教學流派出現。

對外漢語,簡單來說,就是教會母語非漢語的學生使用漢語,細化下來,其教學目的共有三點:

1.掌握漢語的基礎知識以及培養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熟練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動力,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對于漢語的自學能力。

3.掌握漢語的文化因素,提高思想品德、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

但同時,前輩趙金銘也指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模式種類偏少,也略顯陳舊①”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狀況,我們應該積極尋求創新突破,主動向體系結構已經較為成熟的其他語言的教學模式借鑒經驗、方法,從而能夠“創建基于漢語和漢字特色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模式②”。這無疑是我們每一個致力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生最終要實現的任務。

而介于漢語本身的教學難度,例如:語音中的聲調、語法中的量詞、補語、無標記被動句、“把”字句以及漢語自己特定的時態表示法(而這種時態表示法的規律是什么,連我們中國人自己至今都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漢字的教學等等,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當中會很頭疼。

那么,在教育界的一個已經達成的共識――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的影響下,如何能夠讓學習漢語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快樂,使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并且有效地達到對外漢語的教學目的呢?這幾乎是每個從事或致力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所正在思考的難題。

二、戲劇與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在必須創新對外漢語教學法的同時,有著悠久歷史的“戲劇”,已經引起了廣大的教育專家、學者的關注。

戲劇,指通過語言、動作、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從而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③。在所有的藝術門類當中,戲劇,毋庸置疑是離人最近的一種藝術,是人與人溝通最直接的藝術形式。而讓我們將戲劇與教育緊密聯系起來的,還是戲劇其本身所具有的幾點教育功能。

(一)戲劇內容其本身富含教育意義

早在古希臘雅典城邦的公民教育當中,戲劇就已經是進行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要求每個公民都去觀看戲劇,甚至發放“戲劇津貼”。戲劇理論的鼻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為戲劇中最重要的悲劇下過定義,即:“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④”并且他認為:“模仿是自兒童時代起就和人共同生長起來的……最初的知識就是通過模仿來的。”因此,他強調的重點就是人們能夠通過戲劇獲得知識的這樣一個過程。戲劇本身的內容和沖突是與現實社會的問題、沖突息息相關的,具有其獨特的豐富性、寫實性和教育性。

(二)戲劇編排演出的過程富含團隊意識

在中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眼中,“私”是國力衰敗、民心不振的首要原因。“中國至深之病,是不在個人之沒有能力,而在個人之缺乏合作精神⑤”。而戲劇的編排演出過程,兼具文字、道具、音樂、繪畫等一系列的元素,可謂是一個大融合。一美的戲劇表演,需要參與的各個因素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呈現出最好的效果。因此,團隊的合作意識在戲劇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戲劇富含“成人教育”

在戲劇創作的過程當中,創作者是不能夠依靠“本色演出”來編寫出一出出色的劇本,而是要靠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分析、總結,尤其還要具備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即換位思考的能力。一方面是由于,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戲劇當中呈現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態度,從而完成一部豐滿的作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劇本創作乃至排演的過程中,不論是編劇還是演員都必需是在一個“抑我”的狀態下完成“他人”的角色。只有在這種狀態下,參與者才能夠通過戲劇,從另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言行,從而不僅可以有效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還能夠汲取其中包含的豐富生活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經驗,達到“德育”的目的。

因此,綜上所述,教育與戲劇的結合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從而誕生出了一個全新的名詞――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DIE)。

三、教育戲劇的概念及其與戲劇教育的區別

(一)“教育戲劇”的概念

Drama In Education,這一提法源于英國戲劇教學家希斯考特(Dorothy Heathcote),后由我國香港和臺灣的學者將其譯為“教育戲劇”。

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DIE),是指教師在課堂內,靈活地運用戲劇的方法與元素,通過戲劇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整個過程,從而豐富課堂內容,強化教學效果,它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意識的計劃和指導下,充分發揮想象、表達思想,在教師所構建的教學模式當中經歷愉快的實作、進行知識的學習的一個過程,最終達到學習的目標。用一句話說,教育戲劇“是一種教學上的應用戲劇,不是訓練,不是表演娛人,而是教與學之間的新關系⑥。”教育戲劇所相對應的教學方法稱為“戲劇化教學法”。教育戲劇在香港、臺灣等地區被評價為“全人教育”,這個贊譽是源于在教育戲劇的指導下,能夠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智力、情感、物質性、社會性、藝術性、創造性以及潛力的挖掘,從而有利于學生生理與心理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二)“教育戲劇”與“戲劇教育”的區別

“教育戲劇”這個概念非常容易與“戲劇教育”相混淆,現如今的學界對于這兩者的運用也比較混亂。但事實上,“教育戲劇”與一般的“戲劇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

1、兩者概念的不同。

教育戲劇的概念上文中已經提到,在此不加贅述。

而傳統的戲劇教育(Dramatic Education),指的是由專業藝術院校負責,來培養諸如編劇、導演、演員、舞美、音效等專門的戲劇從業人員。其教育對象是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教育目的是為了劇團和有關團體培養專業的人才。

2、“教育戲劇”與“戲劇教育”的重心不同。

教育戲劇的重心不在戲劇本身,而是通過戲劇這樣一種方式,或者將其看做一種輕松、無壓力的“媒介物”,達到教師既定的教學目標,這才是教育戲劇的任務,其側重點在于教育本身以及教育的過程,而非最終呈現出來的表演的效果。因此,其內容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而做出靈活的改動,其形式也可以靈活多樣。總之,在教育戲劇當中,一切戲劇形式都是為了最終的教學任務而服務。

而戲劇教育的重心就是培養專業的戲劇從業人員,戲劇在其中扮演的不再是“媒介物”的角色,而是真正的主角與目的。

3、“教育戲劇”與“戲劇教育”的表演規格不同。

由于教育戲劇的重點在教育而非戲劇表演,因此教育戲劇的場地非常的靈活,可以按照需求以及具體條件隨意的安排,不受舞臺的限制。

但是,正規的戲劇表演一定要在劇場內進行,并且配合劇場各種特殊效果,如燈光、音效、布景等等,非常正式,并且這些特效均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教育戲劇”與“戲劇教育”最大的不同,可以沿用李嬰寧老師的話說,即是:“教育戲劇是基于價值,而不是技巧。”

四、教育戲劇的理論來源

理解了“教育戲劇”的概念之后,讓我們來談談其理論來源。

說起教育戲劇的起源,毫無疑問,是從西方國家發源的。大部分學者專家認為,將戲劇融入教學是源于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作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以及“在戲劇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但是,如果我們再將視線放遠一點,其實,早在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的一些關于戲劇的思想當中,已經有了教育戲劇的雛形。

(一)柏拉圖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他將世界分為三個層級:理念世界、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其中,他認為理念世界處于最高的位置,其次是現實世界,而藝術世界則處于最低位置。而戲劇,作為“行動的模仿”,顯然是歸于藝術世界。在其著作《詩人是模仿者》中,柏拉圖將“神創造的床”、“木匠制作的床”以及“畫家畫的床”三者加以比較,認為藝術家創造的所謂的真實是離“神創造”的理念世界最遠的。因此,柏拉圖得出了“模仿者對他所模仿的事物沒有值得一提的知識。模仿只是一種游戲的形式,不必認真對待⑦。”因此,雖然柏拉圖似乎是反對包括戲劇在內的藝術形式,但是,他依然承認,可以通過“游戲”這樣一個形式來獲取知識,只是對于這種游戲的本身無需認真對待而已。這種理念已經相當接近教育戲劇了。

(二)盧梭

而后,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J?J?Rousseau)提出了要求教育者“應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⑧”,以及“在戲劇實踐中學習”這個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對于“教育戲劇”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戲劇實踐中學習”這個概念更是對教育戲劇的出現產生直接影響。

并且,在其教育著作《愛彌爾》當中,一共闡述了三個與后來的“教育戲劇”相關的教學原理。

1.“自然教育”的原理

盧梭認為兒童只有按照其自然本性自由地發展,才能夠成長,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然人。其中,盧梭反對封建式教育,因為這種落后的教育壓抑兒童個性、束縛兒童自由,不利于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同時,他也反對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和嚴格的紀律,全力主張引導兒童自由活動,從而讓他們通過兒童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覺周遭的事物。

2.盧梭提出了“消極教育”

“消極教育”,其實質即是“無為而教”,以不教而教。

這個概念并不是讓教育者一點知識都不教予學生,而是不去刻意的教授書本知識,利用事物、結合具體事例來教導孩子。

3.闡述了“自然后果法”

其原理是即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犯了錯誤,也不能采取體罰等種種懲罰措施,而是要讓他們在同大自然的自然接觸當中,體會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以及犯錯后會接踵而來的自然后果。其方法即是結合他們遇到的具體事例,使孩子們自己去體會自己犯下的錯誤所帶來的惡果,從而深刻地記住教訓,明白事理。

結合上述三種理論,盧梭強調了感覺與經驗在教育中所占的絕對地位,要兒童通過自己的經驗去認識世界,積累經驗,善辯真偽、美丑、善惡,而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不難發現,這種“自然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想化的基礎上,畢竟,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無法親身經歷的,那么,如何讓受教育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完成自我親身感知,從而達到盧梭所闡述的教育的效果?此時,能夠幫助人去“先驗”生活,富含許多生活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經驗,包含人生知識、社會經驗的戲劇,作用就尤為重要,這即是盧梭所闡述的“在戲劇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的含義。

而“教育戲劇”的概念也就上述理論發展出來。

(三)杜威

在繼柏拉圖、盧梭之后,著名的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以及“學校即社會”的理念。其核心內容即是認為教師應該把課堂從刻板的填塞知識的場所變為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孩子積極自愿地投入活動,在享受快樂活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經驗的改造,從而成長,最終達到教育的效果。

(四)其他教育家

1911年,英國教師海麗特?芬蕾?約翰遜提出了活用戲劇活動,將其作為知識傳播的媒介。

隨后,美國戲劇教育家溫尼弗瑞德?瓦爾德在1930年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編寫出版了《創作性戲劇技術》。

而教育戲劇在西方真正得到全面發展還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多蘿茜?赫斯克特、蓋文伯頓、喬納森?倪蘭德斯等等教學大師也為教育戲劇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五、教育戲劇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當西方的教育戲劇蓬勃發展之時,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仍然有很多教育家敏感地關注并且積極倡行教育戲劇這一新興的、彌足重要的教學方式。其中,南開戲劇運動的倡行者張伯苓先生、陶行知、晏陽初、盧作孚等教育家均為倡行教育戲劇,利用戲劇普及民眾教育做出努力,而這些都是對尚且在東方還是一個雛形的教育戲劇的一個有效探索,為后來中國地區教育戲劇的發展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1955年,上海戲劇人李嬰寧和香港、臺灣等少數幾個人參加了國際教育戲劇聯盟會議,此后,李嬰寧開始出國系統的學習教育戲劇,而后,參與組織了上海、臺北、香港兩岸三市教育戲劇三年互動。在二十世紀初,教育戲劇開始小范圍地走進幼兒園師資培訓之中。

現如今,中國內地已經有了數個專業的機構,來運用教育戲劇來培訓,如:卓美教育(抓馬寶貝)、靜安教育戲劇工作坊、陶冶教育劇場、木棉劇團等等。然而,相比起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在教育戲劇本身及其普及的方面發展得更好。在香港地區,已經有了較為成熟專業的組織來專門推廣教育戲劇,如“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并且,已經有許多的學校開始自覺采取這種先進的教學方式。臺灣地區教育戲劇更是已經作為了幼兒教育的一個重頭戲,幼兒教師要進行相關幼兒戲劇課程系統的研修,并且在具體實踐當中,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回應,師生之間的互動變得頻繁而熱絡。

總之,教育戲劇在我國正處于一個發展的階段,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摸索下有了一定的推進,對于藝術型教育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但是,就整體而言,這種創新優秀的教育方式仍然缺乏廣泛的關注,其主要的范圍大都僅僅覆蓋于幼兒教育,少數體現在語文課堂中。因此,在我國,現實情況即是教育戲劇仍然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六、教育戲劇對于教育的五大作用

陳佑清教授說過:“有什么樣的活動,就有什么樣的發展。全面、充分的發展只能在全面、豐富的活動中才能實現,片面單一的活動只能造就片面發展的人⑨。”而教育戲劇正是這樣一種多元化、豐富、全面而又有趣的教學活動方式,因而其教育能力作用于學生本身的影響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教育戲劇本身所具備的教育能力,其“方法論”――戲劇化教學法在課堂當中的運用,經歐盟DICE項目(Drama Improves Lisbon Key Competences In Education,系歐盟支持的國際項目,擁有包括英國、瑞典、挪威在內的12個成員國,旨在衡量教育戲劇和教育劇場的影響、作用)的證實,具有以下一些優勢:

(一)培養良好的母語溝通能力

母語溝通既包括了口頭表達,也包括了筆頭表達(聽、說、讀、寫)以及解釋思考、感覺、溝通。流利的語言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一個確保人們扮演一個充分參與社會的角色的先決條件。在教育戲劇實施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和文化語境,根據需要以及具體學生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方式來引導其進行語言的互動,從而培養良好的母語溝通能力。據DICE的調查顯示⑩,將長期參與教育戲劇的學生與沒有參加過的學生進行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前者在對閱讀和理解方面的自我評價平均得分為3.84,后者的平均得分為3.63,差別有4.21%;在當眾發言,表達自己見解的自信心方面,前者的得分為3.71,相比起后者的3.54,差別是4.86%;而在幽默感方面,相較前者的4.25,后者的4.07與之相差了3.57%。

(二)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學會學習”是指追求和獲得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對于知識的需求,排除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主動地獲取、處理、同化新知識,利用和尋求指導的能力。要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的就是其本人的自我激勵以及自信心。同樣,將長期參與教育戲劇的學生與沒有參加過的學生進行比較,得出的結論是B11:在創造力方面,前者平均得分為3.60,后者的平均得分為325,兩者之間的差別在6.9%;在喜歡學校的程度上,前者為3.29,后者為3.17,兩者之間的差別在2.51%。從上述數據表明,長期參加教學戲劇的學生更會感到自己有蓬勃的創造力,比同齡人更喜歡去上學,在學校里也更開心。

(三)教育戲劇培養學生“人際、跨文化、社會以及公民能力”

上述諸種能力在如今這個多元化發展的社會是令人們能夠順利而有效地參與公民社會活動、化解沖突。在教育戲劇的組織當中,教師能夠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參與感、責任感,建立社會、政治理念的知識結構,而這些則是公民能力的基礎。在DICE論壇提供的調查表明B12,參與了教育戲劇教學的學生在:同理心、同理關懷、解決問題、壓力處理、課堂支配性、與外群的社交、對未知民族的社會接受度、選舉意愿等方面的平均得分高于未參加過教育戲劇學習的學生,其差別平均在5.62%。

(四)教育戲劇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表達能力”

“文化表達能力”指通過媒介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這還包括了將他人所表述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相結合的能力。其中,強烈的個體意識是尊重多元文化的關鍵。經過DICE的實踐調查B13,參與與未參與的學生在是否愿意“寫作”方面差別最大,為16.44%,其次是是否愿意“參與藝術活動”,差別為15.34%。而以上這些數據都能表明,參加教育戲劇的學生能夠很好的將自己的感情通過諸如寫作、藝術活動、音樂創作、電影等等多形式的藝術文化來表達。

(五)教育戲劇培養學生的“綜合與拓展能力”

該素質結合上述四個關鍵素質,又注入新的特點,即是學生作為“人”的綜合素質。而這一特點,恰恰是教育戲劇最為關注的問題。該能力,于社會的凝聚力和發展民主公民權利所需要的道德層面息息相關,通過它,學生們可以給予自己一個于社會的恰當定位,重新評價以及創造新的價值。而通過DICE項目組的觀察B14,得出的結論是參與教育戲劇學習的年輕人在具有社會性活動之中,如在家、在比家更為廣泛的社區投入了更多的時間,而在電視、網絡等“宅”在家活動的時間相對則較少。

在上述五點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母語溝通”、“學會學習”、“人際、跨文化、社會、公民能力”以及“文化表達能力”已經于2006年12月18日被歐洲議會和理事會建議列入了終身學習能力中的關鍵能力,其對于個人一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很好地培養上述諸種能力至關重要。由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將教育戲劇運用于教學當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結語:

在對外漢語現行教學法仍有不足的時候,“教育戲劇”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致力于將一種全新的教學法引入對外漢語當中,而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完全可以將教育戲劇引入教育當中,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當中。而關于教育戲劇作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探討遠遠沒有結束,其能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對從事對外漢語教師到底有著什么進一步的要求,能否全方位大規模的實行,仍是我們下一步要討論的問題。(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美蘭,《從英語戲劇表演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山大學學報叢論》,2005年,第25卷,第4期

[2] 劉,《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3] 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 徐怡青,《教育戲劇在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5月

[5] 沈新元,《高中語文戲劇教學法初探》,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5月

[6] 徐潔雯,《戲劇表演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及應用》,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年9月

[7] 張晴,《戲劇語音教學法的實驗與研究》,《上海教育》半月刊,11B2010

[8] 宋薇,毛齊明,夏靜,《運用創造性戲劇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教育科學論壇,2011年第11期(總第293期)

[9] 張生泉,《教育戲劇的探索與實踐》,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9月

注解:

① 趙金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一期,第94頁

② 趙金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一期,第95頁

③ 張征宇:《淺析戲劇導演教學的文學意境聯系》,《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年35期,第212頁

④ 亞里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頁

⑤ 轉引自曹成秀:《試分析“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教學思想的文化取向》,《學理論》,2011年,第三期,第275頁

⑥ 張曉華:《教育戲劇的理論與發展》,臺灣:心理出版社,2006出版第二次印刷,P25

⑦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86頁

⑧ 轉引自方曉東:《沖破封建教育的藩籬倡導尊重兒童的教育――讀盧梭教育著作《愛彌爾》的啟示》,《河南教育:基教版》,2004年6月,第10―11頁

⑨ 吳新根:《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教學――訪問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陳佑清教授》,《湖北教育(教學版)》,2008年5月,第5頁

⑩ 引自http://dramanetwork.eu

B11 引自http://dramanetwork.eu

B12 引自http://dramanetwork.eu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庆城县| 蒙阴县| 崇文区| 遵化市| 双江| 砚山县| 朝阳市| 孟州市| 郓城县| 镇安县| 宁夏| 陕西省| 襄樊市| 崇义县| 九龙县| 安新县| 阿克苏市| 孝义市| 迁安市| 内乡县| 炉霍县| 普宁市| 新源县| 沭阳县| 崇信县| 高阳县| 元阳县| 康乐县| 沾益县| 益阳市| 南昌县| 台东市| 青神县| 张家港市| 凤山市| 犍为县| 绍兴市| 乌兰浩特市| 龙海市|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