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能源消費論文

能源消費論文

時間:2022-09-10 14:01: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能源消費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能源消費論文

第1篇

1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

1.1變量平穩性檢驗在對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四種能源消費與GDP增長關系進行計量分析前,首先要進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本文選用ADF單位根指標來檢驗各變量的平穩性。只有平穩的時間序列(即單整序列)才能進行相應的回歸分析,否則就會產生偽回歸問題,進而造成錯誤的結論。因此,下面將分別對GDP增長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消費增長率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只要檢驗結果表明這五個變量都是單整序列,接下來就可以對它們進行其它檢驗和回歸分析。為了研究的方便,以下分別利用YGDP、XC、XO、XG、XE來表示GDP增長率、煤炭消費增長率、石油消費增長率、天然氣消費增長率以及電力消費增長率,并且這五個變量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注:表示對應的一階差分序列。從表2可以看出,YGDP、XC、XO、XG、XE數據序列除了XG序列是非平穩的,其它序列都是平穩的,但是各序列皆在一階差分下平穩,表明YGDP、XC、XO、XG、XE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即I(1),因此可以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下一步分析。

1.2協整檢驗通過對殘差(residual)進行ADF檢驗判斷其平穩性,以檢驗YGDP、XC、XO、XG、XE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YGDP、XC、XO、XG、XE序列通過了協整檢驗,表明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1.3相關關系分析根據表2的檢驗結果,YGDP、XC、XO、XG、XE序列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建立的各變量間的線性模型,如下所示:(1)對模型(1)進行最小二乘(OLS)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根據DW值可以判斷,變量之間存在自相關性,并且XG與XE的系數不顯著,XG也沒通過符號檢驗。由表4可知,R2值達到0.69263,模型整體擬合優度較高,模型中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具有很好的解釋能力;F值為8.93125,方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DW值也在合理的區間范圍內,各變量之間已經不存在自相關性。根據表4的結果,煤炭消費增長率(XC)在1%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石油消費增長率(XO)、天然氣消費增長率(XG)與電力消費增長率(XE)都在10%的水平下呈現出顯著性,并且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消費增長率都通過了符號檢驗,表明這四個因素會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相反。根據四個變量系數的大小,得出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能源支持,首先是煤炭,其次是電力,然后是石油和天然氣。

2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文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消費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依舊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高耗能、低能效的現象還是十分突出,堅持開發新能源、降低污染依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能源制約經濟發展這一瓶頸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改善也與能源消費結構相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大力度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與新能源,如水電資源、風電、核電等。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應該改善我國低效的能源消費結構,拓展能源的來源,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國家應該堅定經濟轉型的思路,把我國傳統的粗放型工業經濟一步一步調整為集約型經濟,要把節約資源和有效的利用現有能源作為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既定目標,只有堅持走這條道路才能又快又好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這一目標勢必要求我們節能降耗。

第二,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科技等新興產業發展為主線的第三產業結構將會改變現有的能源消費結構,盡可能的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限制能源消耗高、利用資源和生產的效率均低、污染排放高的產業發展,進一步發展第二、三產業,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能源消費結構的轉變,堅決淘汰嚴重耗費能源和污染環境的產業。現今的經濟發展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速度變緩,要穩定經濟增速,平穩發展路徑就必須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發展誤區,開辟嶄新的能源消費模式。

再次,加大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品研究,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多使用水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堅持節能減排,加快科技進步,促進能源節約型的技術支撐體系的構建,加強能源循環利用、走能源節約的產業化發展途徑,宣傳節能意識,建立完善的節能配套服務體系,提高群眾參與度。總之,開發健康無污染的新能源,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緩慢減少以煤炭為資源的產業發展是保障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作者:李姿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

第2篇

論文關鍵詞:低碳經濟,碳排放,重慶,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大,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在促進經濟界和企業界加以反思之際,客觀上也給了學術界以創新發展理論的空間。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可能。

重慶市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直轄以來,重慶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考慮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把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實施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制定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法規、政策及規劃,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究和能力建設,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經過直轄以來的快速發展,重慶市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重慶市將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逐步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科技與研究水平,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內外技術經濟合作,日益增強公眾氣候變化意識,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領導和機構建設,為保護氣候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重慶市能源利用與碳排放現狀

(一)經濟發展、能源消費與碳排放

從總體上看,重慶市的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變化呈正相關關系。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以來,重慶市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從表1和圖1可知,2004年以前,能源消費波動和經濟波動周期基本一致,能源消費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變化方向一致,反映能源消費增速與經濟增長之間比例關系的指標,即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小于1,說明能源消費增速小于經濟增長速度。隨著重慶市經濟速度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逐年增加,特別是2004-2005年,重慶市能源消費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能源消費增長率分別為15.7%和22.5%,而GDP的增長率分別為12.2%和11.5%,能源彈性系數大于1。

為了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重慶市提出節能降耗的發展目標,特別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和重慶市“十一五規劃”的出臺,更強調了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具體要求。因此,2005年以后重慶市能源消費增長率出現大幅度的降低,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總體上保持了下降趨勢。

表1能源消費彈性系數(1997-2008)

年份

能源消耗總量

(萬噸標準煤)

能源消費比上年增長(%)

本市生產總值(億元)

本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

能源消費

彈性系數

1997

2030.13

8.5

1360.24

11.0

0.77

1998

2119.46

4.4

1440.56

8.4

0.52

1999

2278.42

7.5

1491.99

7.6

0.99

2000

2330.82

2.3

1603.16

8.5

0.27

2001

2463.68

5.7

1765.68

9.0

0.63

2002

2563.05

4.0

1990.01

10.3

0.39

2003

2737.90

6.8

2272.82

11.5

0.59

2004

3168.48

15.7

2692.81

12.2

1.29

2005

3881.52

22.5

3070.49

11.5

1.96

2006

4234.61

9.1

3452.14

12.2

0.74

2007

4782.36

12.9

4122.57

15.6

0.83

2008

5091.52

6.5

5096.66

第3篇

【關鍵詞】 傳統能源 新能源 發展 創新

近年來我國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每年8%的GDP增長速度,傳統能源的貢獻占了很大比例。趙麗霞等人[1]將能源作為新的變量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并得出能源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要素。王旭暉、劉勇[2]運用協整分析和Granger檢驗對1978—2005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盡管短期內我國的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存在波動關系,但是長期內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且存在能源消費到經濟增長的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鄭永琴等、王保忠等[3.4]應用協整理論、誤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方法,分別對貴州省、山西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只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

因此,伴隨經濟增長對能源不斷提高的需求,為滿足能源需求,儲量充足或清潔可再生、對環境傷害較弱的能源項目成為能源產業發展的焦點。所謂新能源是指相對傳統能源而言,通過新技術和新材料開發利用的能源。傳統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以及水電和低效率直接燃燒的秸稈、薪材等能源,而風能、太陽能、核能、氫能、潮汐能和地熱能等等可再生能源都是新能源,還有一部份新能源是指利用新技術對常規能源的新利用,如生物質能、潔凈煤技術、智能電網、車載新型燃料等。同時,新能源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性概念,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今的新能源在若干年以后也會變成“傳統”能源。新能源有兩大最突出的特征:一是可再生性和生態友好性,人類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新能源,同時新能源來自于大自然,最終會回歸到大自然,具有極高的生態友好性,這是傳統能源所不能比擬的。二是可供開發的能源儲量非常大,如太陽能、氫能等,和常規能源的儲量相比完全不是同一個數量級。這兩大特征為新能源的開發帶來一個非常美好的前景。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教學論文和職稱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

傳統能源使用的初始階段,其成本主要是經濟成本,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很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能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稀缺,此時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將急劇升高,呈加速上升趨勢。目前全球傳統能源顯然已經是處于后期使用階段。但與人們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仍然還只是經濟成本。而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基本上只有經濟成本,其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幾乎是不存在的,這是由新能源的特性所決定的。但新能源在使用初期其經濟成本是十分高昂的,原因是新能源產業除了是屬于生態友好的綠色產業外,它目前還屬于高技術產業,因此技術研發成本非常大,這也是為什么目前新能源所轉化的電能成本要遠大于傳統能源所轉化的電能的原因所在。

但是,藍瀾等[5]基于LCOE方法對中國風電與火電的成本進行了比較發現在新能源鼓勵性政策補貼與傳統能源環境外部性不計的前提下,風電項目比火電項目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的結果。即使考慮風電廠的棄風率,從長期看風電項目在成本上仍然優于燃煤發電。如果考慮燃煤電廠的外部環境成本,風電廠的發電成本優勢更加明顯。但是,阻礙我國可再生能源如風電發展的根本因素其實不是發電成本,而是來自電網。由于目前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地區大部分用電負荷較小,大規模風力發電面臨當地電網難以消納的問題。從用電量來看,目前西北、東北、內蒙等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用電量相對較少,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2010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完成裝機總量516萬千瓦,其中并網裝機僅130萬千瓦。為解決風電外輸問題,甘肅省電力公司計劃投資建設750千伏輸變電工程,但也只能夠滿足94% 概率條件下的516萬千瓦風電送出需要,仍然有6%的時間需限制風電出力。而酒泉市計劃到2015年底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1271萬千瓦,2020年增加到2000萬千瓦以上,即使是西北電網也難以消納。因此新能源的發展需要重點解決新能源發電效率不高和并網傳輸難度較大的問題,發展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技術。

由此可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能源的研發、生產成本將會越來越低。就短期而言,傳統能源的成本僅就經濟成本而言比新能源成本要低,但從長期來看,新能源的成本要遠低于傳統能源成本。因此,為了人類的未來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新能源產業勢在必行。

《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有望從目前的10%升至15%以上,除水電外,可再生能源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有望從目前的1.5%升至6% 以上。由此看來,新能源雖然前景廣闊,但在未來數十年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仍較輕。這也同時說明,傳統能源在中國未來的消費結構中,將長期占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來說,傳統能源生產企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有長足的發展潛力,但也仍需順應新能源時代的潮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思路作出正確的發展戰略選擇。

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促進消費、增加投資、穩定出口的一個重要結合點,也是調整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個現實切入點。這方面發展的潛力很大,應當重點給予支持 ,力求取得更大的突破,實現產業化規模化。但是,新能源的良好應用前景并不意味傳統能源的大規模被替代,尤其是在未來的數十年里,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比例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實際上,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看上去似乎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但兩者之間并不是矛盾和競爭的關系,而是可以相互協同、優勢互補的。中國政府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積極在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各個新能源板塊均衡發展,這種發展的多元性,不但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持續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優化調整了能源結構。而且,發展傳統能源所積累的經驗、資金和技術,可以幫助新能源變得更加有效和實用;反過來,新能源的發展,也會催生各種清潔技術,促進化石能源更加清潔地加以利用。兩者相結合,將使我們的能源更加清潔、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推動現代文明和生態環境共同向前發展。因此,傳統能源行業應該抓住這一戰略時機,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國家的能源發展戰略中找到自己的重要位置。

參考文獻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教學論文和職稱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

[1]趙麗霞,魏巍賢.能源與經濟增長模型研究[J].預測,1998(6):15-21.

[2]王旭暉,劉勇.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 基于協整分析和Granger 因果檢驗[J].資源科學,2007(5):57-62.

[3]王保忠,黃解宇.能源供給、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技術經濟,2010(2):57-62.

第4篇

[關鍵詞]四川省 碳排放 產業結構 關聯度

一、四川省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四川省是中國西部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國資源大省和經濟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比翼齊飛,同時,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本論文主要對1978~2011年四川省三大產業的產業結構及其內部結構做系統的分析。

圖1-1顯示了四川省1978~2011年間三大產業結構的演變趨勢。從圖中產業結構變化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總體上,四川省產業結構呈現是“第一產業減、第二產業增、第三產業先增后減”的態勢: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44.5%下降到2011年的14.2%;第二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總體呈現的是穩步增長的狀態,由1978年的35.5%上升到2011年的52.4%;第三產業走勢有點小曲折,呈現出“先快速增長,后慢慢降低”的這樣一種趨勢,由1978年的20%攀升到2003年的41%,又由2003年的41%緩慢降低到2011年的33.4%。

二、四川省產業結構與碳排放的灰色關聯分析

產業結構的變動對碳排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次產業內部部門的調整對碳排放的影響上,內部行業的性質直接決定了碳排放總量的大小以及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狀況。圖2-1和圖2-2分別給出了四川省2005-2011年的能源消費量以及能源消費結構。

從上圖2-1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川省能源消費總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一個趨勢。其中:煤類能源的消費量呈現出先增長后下降的狀態;石油類能源和天然氣能源換算成標準煤量后的消費量變化幅度比較小,一直處于大致重合趨勢。

從上圖2-2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川省2005-2011年煤類能源消費比重呈現出開始三年下降,后上升兩年,后有下降的趨勢,表中顯示,雖然其最近兩年煤類能源消費比重在下降,但其比重仍然占很大,最近7年,每年消費比重都在60%以上。石油類能源消費比重這幾年的走勢狀態是一直在緩慢增加,圖中顯示出,2011年的石油類能源消費比重是最近七年比重最大的。天然氣能源的消費比重呈現出先增大后降低,然后又緩慢增加的趨勢,大致都在13%以上的水平,不過最近2年比重增加比較快,并且2011年較2010年比重有明顯下降。因此,總體來看,四川省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煤類為主。天然氣和石油類能源消費比重綜合起來在逐年加大。

以下將以四川三次產業碳排放量為依據,通過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四川省產業結構與碳排放的關系進行研究。

第五、排關聯序

由前面關聯度的計算得出:R2>R1>R3。這樣的關聯序說明:第二產業對碳排放帶來的影響程度是最大的,其次是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對碳排放帶來的影響程度是最小的。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要想減少碳排放,完成節能減排目標,采取措施的主攻方向是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第二產業,由于其具有高碳排放的特點,務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其作為重點優化和調整對象。

[參考文獻]

[1]李健,徐海成.技術進步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1(4)

[2]李金華.對當前中國產業結構、增長及效益的若干認識[J].經濟學動態,2007(10)

[3]傅道忠.國外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啟示[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2, 23 (6)

[4]李國璋,魏梅.國外產業結構轉型理論評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 (11)

[5]朱慧明,韓玉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3

[6]劉再起,陳春.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經濟學研究,2010 (4).

[7]劉彥隨,彭留英.我國中部地區農業發展定位與戰略[J].經濟地理.2008(4)

[8]李小平,盧現祥.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變動和生產率增長[J].世界經濟,2007(5)

[9]屈大磊,王雨.產業結構的關聯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關注政府,2007(20)

第5篇

張平在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張平說,總書記早就指出,青年是黨的未來,祖國的未來。青年干部必須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必須到基層、到偏遠、到欠發達的地方去調研,使發展改革委的投資更加符合國家的要求。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源,如何保持全球思維,是此次會議的方向和主題。

本次會議有社會司副司長蘇國、體改司副巡視員宋葛龍主持。

國民經濟綜合司牛晨作了“關于鋼鐵行業結構調整的思考”、國民經濟綜合司姚佳作了“關于提高勞動報酬對我國價格總水平影響的分析與測算”、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朱建武作了“壟斷行業改革視角下普遍服務機制創新問題研究”、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張煥騰作了“資本項目開放和新一輪市場化改革”、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吳良柏作了“關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幾點認識”、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楊尚寶作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價格司朱曉海作了“加快推進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價格司吳波作了“中美部分商品價格‘倒掛’的原因分析”、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張星作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吳瑞鵬、張星、蘇銘共同署名)、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曾錚作了“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角度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顧嚴作了“社會事業梯層共進推動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張璐琴作了“推進經濟與社會發展方式協同轉變、打造自主生產網絡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再平衡背景下的產業升級研究”、國家信息中心張鎧麟、劉厲兵作了“有關加快促進信息服務業發展的一點思考”等專題的演講。

中青年干部對各自調研的課題,用鮮明的觀點、詳實的數據、生動的語言作了簡短的發言。

中青年學者演講結束后,有關專家學者對上述發言者進行了評比。黨組書記、主任張平給一等獎獲得者朱建武、顧嚴分別頒發了獲獎證書。副主任朱之鑫給其他獲獎人員頒發了獲獎證書。

朱之鑫在總結發言中著重強調,發展改革委系統的廣大青年干部要走出去,到基層去接地氣,察看情況,聽取各種意見和建議,為國家有關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背景:

舉辦中青年干部經濟研討會,旨在充分調動廣大中青年干部研究重大問題的積極性,在全委進一步促進形成想大事、議大事、抓大事的良好氛圍。2000年以來,研討會已舉辦八屆,分別圍繞“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收入分配問題”、“擴大就業的思路和對策”、“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的思路和對策”、“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體制機制”、“通過促進消費和調整結構擴大國內需求的途徑與對策”、“我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等主題開展了研討。第九屆研討會的主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與對策”。研討會采取專題研討會和大會相結合的方式,在9月6、8日,分別舉辦了四個專題研討會,60篇優秀論文獲得者參加了演講,從中產生了14篇論文作為大會研討論文;9月17日,14位優秀論文作者做大會發言,并從中確定一、二、三等獎。

第6篇

關鍵詞:低碳產業;紅河州;資源優勢;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1-0090-03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能源消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經濟發展仍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約束、環境保護的挑戰。 “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體擺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高碳依賴,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

一、低碳產業的內涵

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

伴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振興與崛起,形成的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產業發展體系,有其獨有的特征。

1.低碳經濟特征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等手段,優化或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創建清潔能源結構,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使經濟發展既滿足節能減排的要求,又不妨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低碳產業具有低碳或無碳的特征。

2.節能減排特征

低碳產業是能實現低碳發展、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產業。這些產業既能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又能為人們提供健康、高效的生產和生活空間。“低碳經濟”的核心任務是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等,其中“節能減排”是發展低碳經濟最重要的一環。

3.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特征

低碳產業是低污染或無污染產業,生產過程和所生產的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沒有負面影響,擁有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和少污染、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是人類倡導的綠色生產方式。[1](P82)

4.區域經濟中的戰略地位特征

低碳產業是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工業發展后勁的重要支撐。隨著國家鼓勵低碳產業發展,諸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產業、自然生態農業、先進制造業等,將能夠成為一個地區的未來經濟支柱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大和長遠影響,在地區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性地位。

5.技術的創新性和先導性特征

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低碳產業只有技術的創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撐低碳產業的發展。低碳技術的突破將是低碳產業能否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前提。[2](P14)低碳時代能源效率的提高,低碳新能源的開發,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需要高技術領域具有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術的支撐。

二、紅河州低碳產業構建的資源利益分析

紅河州作為云南省重要的重化工工業基地,長期以來重化工業發展對資源的消耗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環境惡化加速。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約束,環境重建將成為紅河州經濟最大的負外部性,給紅河州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制約。

1三次產業能源消費

能源作為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素之一,其消費增長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和依存關系。2005―2011年紅河州GDP以年均119%的增長率高速發展,同時也拉動了能源需求的不斷走高。2011年紅河州能源消費總量為11193萬噸標煤,其中第一產業能源消費152萬噸標煤,占總能耗的14%;第二產業能源消費9288萬噸標煤,占總能耗的83%;第三產業能源消費766萬噸標煤,占總能耗的68%;居民消費987萬噸標煤,占總能耗的88%。[5]2011年紅河州能源消費構成中,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比重高達83%,第一和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合計為82%,生活能源消費為88%。第二產業占整個紅河州能源消費量的八成以上,而創造的GDP僅為54%,說明紅河州工業產業資源依賴性強,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節能減排任務仍然艱巨。

2單位GDP能耗

國民經濟能耗強度,即單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主要指標,體現了經濟增長對能源的消耗程度,反映經濟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的變化。從紅河州2005―2010年能源消費情況分析,全州能耗強度總體下降趨勢較為明顯,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從2005年的237噸標準煤下降到197噸標準煤以下,總計下降17%,年均下降37%。2006年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08%; 2007年下降了392%; 2008年下降了4011%; 2009年下降了392%; 2010年下降了35%。2005年至2010年累計完成GDP能耗下降率1846%,完成云南省下達的“十一五”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節能目標任務。[5]然而,從2005―2010年各年份能耗的絕對數看,紅河州仍高于云南省約07個百分點,如果從廢水排放總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等指標看,紅河州較全省其他州仍屬于高排放的地區。

3能源經濟效益

能源經濟效益是評價能源投入產出的另一項重要指標,它不僅反映了能源投入產出的綜合效益水平,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產業發展結構經濟性的取向。2011年,紅河州每消耗千克標煤產出GDP 54元(按2005年價格計算),比2005年提高281%,能源經濟效益從2005年至2011年年均提高422個百分點,但同一時期全社會能耗的年均增幅卻達到了736個百分點。[5]

4重點行業能耗分析

紅河州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7個重點行業,有色冶煉、化工、黑色金屬冶煉行業是能源消費量最大的三個行業,這3個行業的能耗強度(即單位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州能耗平均水平,黑色金屬冶煉和化工行業的能耗強度甚至達到了全州平均水平的337%和203%,在其他4個重點行業中,建材、煉焦行業的能耗強度多年來一直居高不下。[5]重工業化導致的高能耗,使未來經濟結構調整面臨著巨大挑戰。

三、紅河州低碳產業構建的資源優勢

1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

紅河州首先是礦產資源一是種類多,資源配套程度高,綜合利用價值和就地配套程度較高;二是資源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礦產資源在全州13個縣、市都有分布,紅河以北地區是錫、鈾、鉛、稀有金屬以及煤的集中區;紅河以南主要是銅、鎳、鐵以及非金屬類礦產的集中區;三是主要礦產在全國、全省資源優勢明顯,個舊礦業經濟區有色金屬儲量居全省第一,其中錫儲量占云南的827%、全國的391%以及世界的25%;金平縣的鎳是全國第一鎳礦; 錫、鎳、銅、鋅、鎢、煤、霞石以及金、銀、鐵、錳、石棉、石膏等在云南省占有重要地位。

2豐富的能源資源

紅河州煤炭儲量的潛在價值超過5000億元,現已查明的小龍潭煤礦就有12億噸的儲量,開采條件較好,適合露天開采;全州水能蘊藏量達500萬千瓦,其中可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在300萬千瓦左右。水資源有紅河、騰條江、李仙江、南盤江4大水系,水能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有85條,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3豐富的生物資源

紅河州是云南及中國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被譽為“滇南生物基因庫”。全州已知的珍稀保護樹種有116種,主要有桫欏(樹蕨)、金花茶、小葉船板木、水松、禿杉、毛坡壘、鵝掌楸、董棕等;名貴藥材有燈盞花、大黃藤、黃連、青葉膽、板藍根、草果、砂仁、杜仲、肉桂、薯蕷、露水草、重樓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有雞樅、干巴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還有各種生物資源。[6]

4豐富的旅游資源

紅河州地域遼闊,地理位置特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燦爛,造就了眾多奇特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文化底蘊及深厚的人文旅游資源。紅河州喀斯特地貌豐富,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樣性的原始森林資源,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資源,有“邊陲大觀園”之稱的建水朱家花園。被譽為“云南第一洞”的滬西阿廬古洞,第二大孔廟建水文廟,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哈尼梯田,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使紅河州具備建設和發展不同類型旅游產業的條件。

四、紅河州構建低碳產業體系的構想

1煤化工產業

發展新型煤化工業體系,延伸煤電產業鏈,推進煤電多聯產和煤氣一體化,加快褐煤提質、煤基烯烴、二甲醚、甲醇等重大產業的實施,推進泥炭產業開發,使煤化工產業進入高端層次。

2新材料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

開發錫基、錫材、錫化工、鎳等新材料,深度開發錳系列產品,擴大鉛、鋅、鋁等有色金屬為主的冶煉及深加工、金屬粉末材料等產業,促進冶金工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7]

3生物產業

培植煙草、畜牧業、綠色食品、現代醫藥、特色林業、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天然橡膠及絲麻、花卉園藝生物產業。圍繞生物藥業、生物農業、經濟林產業、生物能源等豐富的生物資源,把生物資源產業培植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紅河州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4發展清潔能源、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產業

深化水能開發,優化火電開發,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開發,實現能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5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加大工業投資力度,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煙草、冶金、化工、能源、建筑建材等傳統產業,鞏固發展以生物資源加工為重點的輕工業。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落后產能進行改造。

6發展新型服務業

高度重視生產業的發展,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加快發展金融、信息、科技、會計、咨詢、電子商務、租賃、外包等生產業。重點圍繞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等重要行業,規劃建設以倉儲、配送為主的現代物流產業化。

7加快發展旅游文化產業

轉變旅游發展方式,加快旅游“二次創業”和產業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旅游與文化進一步結合,形成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一體化新格局,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旅游區,把旅游產業培育成核心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1]李健等.低碳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

[2]王海霞.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新興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3).

[3]吳曉青.環保產業將保持年均15%~20%的增速.2012-06-26.http://.

[4]盛夏.淺談基于綠色制造的新型機械制造工藝[J].硅谷,2010,(6).

[5]紅河州統計局.紅河州單位GDP能耗現狀及其對策研研究[EB/OL].(2012-04-23). http:///.

第7篇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同時,優質能源之間的競爭也必將日益激烈。本文選取了一種可行的終端能源價格競爭力評價方法,并以北京市為例做了比較和分析,研究了能源儲備量、能源政策對價格競爭力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影響。目前,北京市幾種主要的終端能源的價格競爭力排名是煤炭、天然氣、電力、石油 ,但從次能源的稀缺性可以得出作為 二次能源的電能有 日益發展的趨勢;國家能源政策和北 京市能源政策決定了終端能源的未來發展趨勢就是不斷提高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比例。

一、終端能源及其競爭力的概述

(一 )終端能源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血液,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相互關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 目標的核心。終端能源是指用戶直接利用的能源。按照國際通行 的能源平衡表的定義 ,終端能源消費是一次能源扣除能源工業自用能源以及加工、轉換和輸配損失后,供終端用戶使用的能源量。終端能源包括煤炭 、石油、天然氣 、電力 、熱力等,使用部門有工業、運輸、民用、服務、農業和非能源應用等等。

近些年 ,北京地區終端能源消費增長較快,“十五”期間平均增 長 5.5%,增長呈加快趨勢 ,屬于以煤炭和油 品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天然氣 、電力等清 潔 能源 比重 不高 ,環 境 污染 嚴 重。但 在2006年的終端能源消費總量 中,原煤 和焦炭合計占到 27.1%,油品占20.9%,天然氣占6.65%,電力占 33.1%,由此看到北京 的天然氣 和電力 消費比重正在不斷提高 ,但離發達 國家還有一定 的差距 。

(二)終端能源競爭力

要想研究電能終端能源競爭力,首先 得理解競爭力的涵 義。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由于競爭力的復雜性使得對競爭力的定義難 以形成一致的看法。同時競爭力的概念也是一個綜合 的概念 ,它涉及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經濟主體與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按照競爭主體的不同層次可 以將競爭力劃分 為國家競 爭力 、產業 或行業競爭力 、地區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 。

目前 ,針對終端能源競 爭力的研究還 未見端倪 ,但是對終端能源競 爭力的研究有很 重大的現實意 義。國家 “十一 五”規劃 綱要 明 確提 出,到2010年單位 國內生產總值 能源消耗 和主要 污染排放物總量 分別 比 2005年降低 20%和 10%,因此加強能源結構調整 ,逐步轉變為以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為主的清潔型能源消費結構是十分必要的。更為重要 的是 ,北京是 2008年奧運會 的主辦城 市,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改善環境條件,能使北京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 以優美的環境迎接世界各國人民,提升首都北京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終端能源競爭力評價 ,是一個綜合評價問題,因為影響其競爭力的因素有很多,有外部 因素 、內部因素等。這里面既包括經濟效益 ,又包括環保 、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考慮問題時需要有個全面、整體的思想,并對各種因素的權重賦值,加權得出總分

二、北京市終端能源價格競爭力比較

國際能源署 (IEA)對 世界能源 進行 了展 望。在所有終端能源 中 ,預計電力需求在世界范 圍內增長 最 快 ,從 2000年 到 2030年 將 年 均 增 長2.4%。在這個 時期 ,電力 消費量將 翻番,而 它在最終能源總消費量中的比例也 將從 18%增 加到24%。發展中國家的電力使用將增加最快,每年可達 4.1%,這是 由于用 電人 口數量 以及 人均 消費量都將增 加。轉型經濟國家和 OECD國家 的電力需求年增長率將分別為 2%和 1.5%。煤炭在世界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 9%下降到 7%但它在工業部門的使用將繼續增 加,不過這只限于非 OECD國家 。煤炭在 民用和服務部 門的使用將停止增加。預測 2000年到 2030年 ,石油 和天然氣在世界終端 能源消費 中的 比例 幾乎沒有變化。石油產品幾乎要 占終端 能源 消費量 的一半,而天然氣要占 18%。石油需求將以每年 1.8%的速度增長,其 中運輸部門約 占需求增 長量 的四分之三。在 OECD國家,運輸部 門在 石油需求增加量中的比例要 占9O%以上 。

終端能源競爭力評價,是一個綜合評價問題 ,因為影響其競爭力 的因素有很多 ,因此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但既然是終端能源,對于終端用戶而言 ,能源的經濟性是相當重要的因素。目前 ,人們對于各種能源消耗的經濟對比,還缺乏一種 比較科學的方法。僅僅依據費用直接進行對 比是不科學的,這里把各 種燃料 的燃燒值轉化為等效電能值 ,再把能源價格都換算成 電價 ,以電價為基準,進行能源價格 的競爭力比較 。 計算方法如下 :設某可燃性能源的燃燒值為A×10 焦耳 ,熱 效益 為 k,那 么 等效 電能值 為千瓦時。

表 1列出了常見燃料的等效電能參考值,各種燃料的燃燒值摘 自現行的教科 書 ,計算過程 中考慮 了能源消費的實際熱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種類的燃料都可能存在若干個等級,表中所列只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如柴油又有重柴油 、柴油之分 ,前者燃燒值為 33×106焦耳,后者為 42.9×10 焦耳,等效電能值 自然也就不一樣 。

表 2列出了目前北京市幾種主要燃料的費用對比情況 ,其中“折算 電價”表示各種燃料的燃燒值轉換 成等效電能后 的價格 。其具體計算過程為:設某種燃料的等效電能值為 B,該燃料 的單價為 c,則該燃料的“折算電價”即為 元/千瓦時。然后,將各種燃料 的“折算 電價”與現在 的電價進行 比較,就可得出各種燃料的價格競爭力排名。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華北電網電價文件的通知》中明確規定 ,居民生活用電不滿 1千伏到戶價格每千瓦時 0.4883元 ;1千伏及以上 到戶 價格每 千瓦時 0.4783元 。城鎮居民合表用戶及城鎮高壓自管戶供居 民生活用電,供電企業總表結算價為每千瓦時 0.4513元(不滿 1KV)和 0.4413元 (1—10KV、35—110KV);對農村地區尚未實現抄表到戶的農村居民用 電,供電企業與鄉(鎮)供電所或村結算價為每千瓦時0.4213元 (不滿 1KV)和 0.4113元 (1—10KV、35— 110KV)。居民峰谷試點電價采用兩段制,峰時段為 6:00—22:00,電價標準為0.4883元/千瓦時;谷時段為 22:O0—6:O0,電價標 準 為 0.30元/千瓦時。在此,我們就選取 峰時電價 0.4883元/千瓦時和谷時電價 0.30元/千瓦時為基準 ,與其他 能源進行價格競爭力的比較 ,結果如表 3。

從表中可見,煤炭、天然氣的價格 比電能低 ,石油價格高于電價。在幾種煤炭 中,又以焦炭最貴;居 民使用的液化氣比天然氣價格略低 ;谷時電價略高于天然氣 的價格 ;峰時電價 略低于汽油價格;柴油的價格最高。由于數據來源和各種能源價格計量標準不一致 等原 因,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競爭力排名情況存在一定誤差,這里僅用于學術探討。

三、北京市終端能源價格競爭力分析

從上面的能源價格來看,石油是最貴的,其次是電力 、天然氣 ,而煤炭最低 ,因此單從 目前的價格來看,煤炭競爭力最強 ,其次是 電力 、天然氣 ,石油競爭力最 弱。但未來 的競 爭力走勢就未必如此,如最近北京市天然氣 、電力在終端能源中的比例在不斷提高 ,而煤炭、石油 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因此 ,還應結合能源儲備量及未來能源政策等因素 ,對能源價格競爭力進行分析。

(一 )全球能源儲備

石油 、煤炭、天然氣都屬于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而電力屬于二次能源,新能源發電都是可再 生 的 。

2006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 (數據來源 :環球能源網)為 1645億噸 ,世界各地 區石油探 明儲量分別為 :北美 78億噸(占世界總量的 5.0%),中南美 148億噸(占世界的 8.6%),歐洲和歐亞大陸197億噸(占世界 的 l2%),中東 1012億噸 (占世界的61.5%),非洲 152億噸(占世界的9.5%)。亞太地區54億噸(占世界的3.4%)。

2006年全球 天然氣探明儲 量 (數據來源 :環球能源網)為 181.46萬億立方米 ,世界各地 區石油探明儲量分別為:北美 7.89萬億立方米 (占世界總量的 4.4%),中南美 6.88萬億立方米 (占世界的 3.8%),歐洲和歐亞大陸 64.13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的 35.3%),中東 73.47萬億立方米 (占世界的 40.5%),非洲 l4.18萬億立方米 (占世界的7.8%),亞太地區 l4.82萬億立 方米 (占世 界 的8.2%)。

2006年全球煤炭探明儲量(數據來源:環球能源網)為 909064百萬噸,世界 各地區石油探明儲量分別 為:北美 254432百萬噸 (占世界總量的28%),中南美 19893百萬噸(占世界 的 2.2%),歐洲和歐亞大陸 287095百萬噸(占世界 的 31.6%)非洲和中東 50755百萬噸(占世界的 5.6%),亞太地區 296889百萬噸(占世界的 32.7%)。 《BP世界能源統計 2006))的數據表明 ,以 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 ,全球石油儲量可供生產 40年天然氣和煤炭則 分別 可 以供應 65年 和 162年全球 能源儲備對能源價格有直接的決定作用 ,資源的稀缺性使得這些不可再生能源 的價格有上漲趨勢。

與這些一次能源相比,電能有 以下特點 :(1)電能是清潔能源 ,污染小,使用效率高。(2)電能使用方便,操作簡單,符合人們的消費偏好和使用習慣。而且生產生活中越來越多地使用許多電氣設備 ,這 些設 備具有專 用性 ,難 以用其他 能源替代。(3)電能來源之廣是其他能源所望塵莫及的化學能 、水能、風能 、太陽能 、原子能等都能轉化為電能,而水能、風能 、太陽能等發電都是可再生的可以循環利用。因此,電能將來的價格競爭力將越來越強 。但 目前 由于技術 和設備上 的限制 ,生活中所用的電還是 以火力發 電為主,所 以電煤價格仍對電價有著重大影響。

(二)能源政策與未來發展趨勢

能源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終端能源的未來發展趨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期 間單位 國民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 20%等一系列資源節約的約束性指標 ,這些指標 具有法律效力 ,必 須確保實現 。

進入“十一五”發展階段 ,在全球化條件下 ,中國新的能源發展 目標和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 ,確保全體人 口享有基本能源供給 的公共服務 、基礎設施和可及性 ;加快城鄉居民電網改造和建設 ,在邊遠地區和山區發展太陽能 、風能 、生物能等新型能源 。第二,對東部 中晚期油 田和新疆石油實行保護性開發 ;根據 國際市場情況 ,進一步提高石油凈進口率 ,石油凈 進 口率 由 1997年 的l3.7%提高 到遠期的 40%以上 ;充分利用 國內石油加工能力 ,開展“石油加工貿易”,擴大較高附加值的石化產品的出口;大力鼓勵天然氣消費,天然氣用量 占全部資源消費比重由目前的2%提高到5%,提高到 2010年的 10%,2015年提高到 15%以上 ,即消費比重每年提高 1個 百分點 。第三 ,對石油及成品油、天然氣進口實行零關稅政策;打破石油進口壟斷 ,逐步取消石油進 口配額限制 ,允許用油大戶全球直接采購 ;鼓勵 國內能源企業與跨國公司多種形式的戰略結盟 、相互持股 ,鼓勵能源企業海外投資 、建立基地、海外上市 ,參與 國際競爭 。第 四,大力發展石油 、天然氣 管道基礎設施。

中國國土面積略大于美國,但輸油管道長度僅為美國的 3.5%,輸氣 管道長度僅 為美 國的 2.8%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滯 后成為制約瓶頸 ,今后將進入一個大 的發展時期。第五,“西氣東送”等管網基礎設施工程實行“管網分開”的新原則。油氣管道屬于公共物品,但油氣的生產 、輸送和銷售屬于競爭性產 品。中央負責干線 ,地方負責支線 ,城市負責配套管線,國網、地 網和市網統 一聯 網、區域聯 網;管網工程的施工 、運營應按企業化商業化方式運作 ;天然氣和石油從勘探 、開采到生產和銷售一律放開市場 ,引入國際競爭,積極利用外資。第六,大的天然氣管道沿線實施煤改氣工程 ;沿線用煤大戶 、發電廠和主要城市,限期實施煤改氣工程;天然氣應優先送往沿線大采 暖鍋爐和 主要用能大戶;鼓勵沿線建立天然氣發電廠。第七,積極利用全球節能和環保技術 ,實行技術與設備進 口低關稅或零關稅,促進對這些技術吸收 、消化 、擴散和應用;重點扶持具有 戰略意義和環保效益巨大的清潔煤及其氣液化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繼續大力推廣清潔煤技術和優質能源的使用技術 一 。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能源發展及節能規劃》針對北京市能源消費水平高,優質能源比重較高,節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較大潛力 ,能源嚴重依賴外部 、供應體系存在安全隱患 ,能源保障 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但運行調控難度較大等能源現狀特點 ,制定 出“十一五”期 間能源設施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加強能力建設 、大力推進能源節約、繼續調整能源結構、統籌城 鄉能源發展 、建立安全預警和應急體系 、加強管理和法制建設 等六 個方 面。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電力和天然氣等 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實施“總量控制,分區發展,全程管理,清潔高效”的舉措,改善燃煤利用結構 ,控制燃煤 的污染物排放 總量。到 2010年 ,電力、天然氣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分別為38%和 11% 。

從上述的國家能源政策和北京市能源政策可見,終端能源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不斷提高電力、天然氣的使用 比例 ,煤炭使用 則重點扶持清潔煤技術,對石油實行保護性開發 ,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技術是今后發展的重 中之重 ,這跟 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 好型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是完全吻合的。

四、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北京市 的幾種 主要 的終端能源的價格競爭力排名是煤炭 、天然氣 、電力 、石油目前來 看 ,煤 炭是最便宜 的能源 ,而石油價格 最高,天然氣和 電力居 中。煤炭、天然氣 、石 油都是一次能源 ,根據 其儲 備量 分別 還能 用 162年 、6年和 4O年 ,而電力是 二次能源 ,發 電形式多 。同時 ,天然氣 、電力又是清潔能源,根據 國家和北京市的能源政策 ,電力 、天然氣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將不斷提高 。

參考文獻

[1]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 論 、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7.

[2]國際能源署編.世界能源展望·2002[M].朱起煌,譯.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 ,2004.

[3]戴平生 .能源替代工程 與電價[J].電力需求側管理2000,(4).

第8篇

關鍵詞:工業碳排放;情景預測;節能減排潛力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04-0069-06

河北省產業結構偏重、重化工產業特征突出,節能減排壓力較大。2010年,全省工業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8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3倍。201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68%。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實現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

國內學者關于碳排放情景預測的研究較多,例如宋杰鯤(2011)利用BP神經網絡預測了我國的碳排放情景,張亞欣(2011)、馬卓(2012)分別對吉林省2020年碳排放情景、碳排放峰值進行了預測,徐成龍(2012)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研究了山東省的低碳情景,王志華(2012)對江蘇省工業低碳化發展情景進行了展望。鑒于河北省是全國第一鋼鐵大省,所以,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預測工業CO2排放的目標情景,分析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減排潛力,對于河北省實現工業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河北省工業能源終端消費的碳排放量

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最終能源消費種類包括9類,即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氣和電力。在計算工業能源終端消費的碳排放量時,采用能源消費總量乘以各自的排放因子或排放系數(排放因子來自于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公布的數據,焦炭的排放系數來自于《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

CO2排放總量的計算方法見(1)式,E為能源消耗量,A為排放因子。[1]

計算結果顯示,2005年~2009年河北省工業能源終端消費碳排放量總量分別為33 361.5、36 908.7、41 824.9、43 163.7和45 767.0萬噸,占當年全省能源終端消費碳排放量總量的比重分別為74.94%、76.89%、78.51%、76.69%和76.70%。各種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以及總排放量在全國的排名情況見表1。

由于經濟總量與工業總量較高、能源消費過分依賴煤炭、產業結構偏重、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等原因,2005年~2009年河北省工業能源終端消費的碳排放總量“穩居”全國第2位(見表1),并占據了河北省CO2排放總量的主要份額,工業能源終端消費碳排放量占當年能源終端消費碳排放量總量的比重在全國的名次逐年上升。

鑒于工業節能減排面臨的巨大壓力,進行工業CO2排放情景預測,測算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力,對于科學估算河北省工業未來時期節能減排空間、合理選擇適合省情的工業節能減排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二、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工業CO2排放情景預測

在參考國際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本文從河北省工業經濟發展目標、工業能效目標和環境目標三個角度對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工業碳排放情景進行分析,三種目標情景分別稱為E1(Economic)情景、E2(Efficient)情景和E3(Environmental)情景,統稱3E情景。[2]

(一)基于河北省工業經濟發展目標的E1情景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15年末,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13%。本文基于這一速度,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設為13%,分析在不考慮技術革新、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情況下,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的工業碳排放E1情景。

假設河北省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保持不變(按照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19 996.3萬噸標準煤、單位能耗為1.9噸標準煤/萬元人民幣計算),碳排放量亦將保持13%的年均增長率。2011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的碳排放總量為51 790.4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為4.93噸CO2/萬元,以此為基準進行2015年和2020年E1情景下河北省碳排放量測算,計算公式見(2)式。

E2015=E2011×(1+0.13)2015-2011

E2020=E2011×(1+0.13)2020-2011 (2)

E1情景下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工業碳排放量分別為84 442.9萬噸和155 580.6萬噸,分別是2011年的1.63倍和3倍;萬元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別為5.63噸和5.19噸,分別是2011年的1.14和1.05倍。基于經濟發展目標的E1排放情景估值較高,因此E1情景是最高排放情景。

(二)基于河北省節能目標的E2情景

E2情景假設節能降耗的手段是依靠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強度,所以CO2排放強度降低水平與節能降耗目標一致。根據《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采取多種節能降耗措施后,2015年河北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年均降低4%;工業CO2排放強度降低20%以上,年均降低4%以上。2010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碳排放總量為46 925.4萬噸,以此為基準進行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E2情景下工業碳排放量測算,見(3)式。

E2015=E2010×(1+0.13-0.04)2015-2011

E2020=E2010×(1+0.13-0.04)2020-2011 (3)

E2情景下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工業碳排放量分別為72 200.5萬噸和111 089.4萬噸,分別低于E1情景下的84 442.9萬噸和155 580.6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別為4.81噸和3.7噸,分別是2010年的84%和65%。E2情景充分考慮了河北省各級政府和企業對能源供應和CO2排放量不斷上升做出的反應,包括已采取的節能降耗措施,所以,可以認為E2情景是基于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具有較高可實現性的未來情景。

(三)基于河北省節能與環境目標的E3情景

E3情景綜合考慮河北省工業節能和環境保護目標。根據《河北省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力爭比2010年下降22%以上,SO2和NOx排放量則分別削減25%和30%以上。考慮到工業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本文以2010年為基數,取25%與30%的算術平均值27.5%作為2015年河北省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降低的百分比,并設定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降低的百分比仍為27.5%,年均降低5.5%。2011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的碳排放總量為51 790.4萬噸,以此為基準,根據(4)式可測算E3情景下規模以上工業碳排放量。

E2015=E2010×(1+0.13-0.04-0.055)2015-2011

E2020=E2010×(1+0.13-0.04-0.055)2020-2011 (4)

E3情景下,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碳排放總量分別為59 430.7萬噸和70 585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別為3.47和2.24噸,分別是2011年的84%和45%。

(四)基于“斯特恩報告”的綜合情景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師尼古拉斯?斯特恩領導的小組完成的《從經濟學角度看氣候變化》報告(又稱“斯特恩報告”)認為,要使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小于或者穩定在550 ppm(瀕臨危險的水平),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未來(以2005年為基準)10~20年達到最高峰,并且在此之后應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的75%以下。根據前文的計算結果,河北省2005年工業碳排放總量為33 361.5萬噸,2006年為36 908.7萬噸,碳排放增長率為10.63%,在此基礎上,若碳排放增長率以固定降幅降低,至2020年增長率降為0,設定2020年前碳排放增長率的遞減率為x,則有:

0.1063×(1-x)150 (5)

如果取0.1063×(1-x)151×10-4,則(5)式變為0.1063×(1-x)15=0.0001,

可得2020年前碳排放增長率的遞減率為x=37.16%,根據(6)式計算可得綜合情景下的工業碳排放量。

E2015=E2011×(1+0.13-0.3716)2015-2011

E2020=E2011×(1+0.13-0.3716)2020-2011 (6)

綜合情景下,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碳排放總量分別為17 133.4萬噸和4 298.7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別為1.14和0.14噸,分別是2011年的23%和3%。

(五)情景比較分析

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CO2排放情景預測結果見表2。

基于河北省工業發展和節能、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E1、E2和E3情景以及基于“斯特恩報告”的綜合情景可以分別看作是河北省工業未來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情景。基于工業經濟發展目標的E1排放情景是一種經濟上激進、環境上保守的排放情景,將導致河北省面臨巨大的生態、環境、資源風險。基于提高能效、保護大氣環境目標的E2、E3排放情景則是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消耗與提高工業發展水平相結合,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情景。基于“斯特恩報告”的綜合情景是從“斯特恩報告”中所選擇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案,對于處在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大省河北省來說,體現了環境激進思想。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河北省工業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處于環境保守的E1情景和環境激進的綜合情景之間,并與E3情景接近。

三、河北省高耗能產業節能減排潛力分析

從河北省工業行業內部來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及電力熱力生產與供應業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其能源消費量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的比重高達89%以上,2011年則達到90.48%,是工業碳排放和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因此,要推進并順利實現“河北省工業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處于環境保守的E1情景和環境激進的綜合情景之間”的既定目標,關鍵是加快六大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減排進程。

(一)高耗能行業2005年~2011年碳排放現狀

河北省六大高耗能行業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碳排放量持續增長,且每年位于六大行業之首,遠高于其他行業。位于第二位的為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變動幅度較小,在穩定中有所增長。其他四大行業碳排放量比較穩定,所占比重較小,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所占比重最小,見圖1和2。

“十一五”期間,六大高耗能行業的能源碳排放強度基本上呈現下降狀態,但是從絕對數量來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并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

(二)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潛力分析

中國科學院《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框架與科學基礎》研究組的研究成果(2010)表明,我國工業尚有較大的節能減排潛力,各主要工業部門的單位綜合能耗水平比發達國家先進水平高20%-35%,如果綜合使用技術節能和結構節能手段,2015年和2020年存在一定的節能減排空間。[3]

根據《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采取多種節能降耗措施后,2015年河北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年均降低4%;工業CO2排放強度降低20%以上,年均降低4%以上。若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也為13%,2015年和2020年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與CO2排放強度也按照年均4%的百分比降低,以2010年的數據為基準,則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高耗能工業部門的節能減排潛力(計算依據見7式)見表3,CO2排放強度預測結果見表4。

E2015=E2010×(1+0.13-0.04)2015-2010

C2015=C2010×(1+0.13-0.04)2015-2010

E2020=E2010×(1+0.13-0.04)2020-2010

C2020=C2010×(1+0.13-0.04)2020-2010 (7)

(三)2015年與2020年工業碳排放變化趨勢

根據河北省工業化和城鎮化現狀,到2020年以前,河北省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水平,平均保持在8%~9%,河北省能源消費與CO2碳排放還將繼續增長。

1. 產業結構演變與調整趨勢

截止到2011年,河北省國民經濟中服務業比重只有34%,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所占比重較高,其中重化工業比重超過80%。根據《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一方面,河北省服務業比重將不斷提高,重化工業比重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根據河北省經濟發展現狀,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工業主導特別是重化工業主導經濟發展的局面不會根本轉變,工業用能和碳排放總量仍將保持一定增長。

2. 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空間

根據表5和表6的預測結果,可以確定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高耗能行業節能空間、減排空間、碳排放強度降低空間,分別見表5、表6和表7。

3. 工業節能減排難度的行業差異

將“節能難度”、“控制碳排放難度”作為衡量指標,可以構建河北省工業節能減排狀態矩陣圖(如圖3),用于衡量工業內部不同行業節能減排的困難程度。[4]

以2010年的數據為基準數值,根據2011年的數據和減排空間進行測算,通過技術手段和結構調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能夠實現節能目標的行業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實現節能目標有一定難度;將碳排放總量控制在既定目標之內有相當大的難度、在降低碳排放強度方面也面臨著巨大壓力的行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可以將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控制在既定目標之內的行業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所以,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處于D難度區,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處于A難度區,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處于C難度區域,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處于B難度區。

四、河北省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路徑

為了在2020年實現工業CO2排放的E3情景,根據六大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減排空間,河北省需針對以上四類難度區,分行業采用不同的節能減排路徑。

(一)BA和DA的單邊突破路徑[5]

河北省處于B和D難度區的行業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在過渡到A難度區時,應以產業在節能和減排方面的“短邊”作為突破口,以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具體而言,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更應注重結構節能、管理節能和技術節能,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更應注重從調整能源結構、采用低碳技術、削減過剩產能等方面減少CO2排放。

(二)CBA和CDA的漸進式提升路徑

河北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處于C難度區域,在節能和減排兩個方面均面臨巨大挑戰。首先,要加大原煤洗選力度,提高商品煤質量;其次,通過改進技術以提高煤炭的燃燒利用效率,在此基礎上降低燃煤污染物排放;第三,要綜合利用遺留在煤炭生產區域的廢棄物,消納處理廢棄資源。總之,在雙重壓力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應發揮優勢、彌補劣勢,經過B或D區域的過渡,最終到達A區域。

(三)CA的跨越式發展路徑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要實現從C難度區到A難度區的跨越式發展,需在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推動制度變革,具體包括:在制度上,形成中央節能減排政策與地方經濟利益、地方政府政策與企業利益的激勵相容機制;深化地方政府績效考評機制改革,將能源經濟效率和環境績效指數作為考察地區節能減排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以改變現存的地方政府GDP目標與節能減排目標之間的博弈均衡結果。

(四)處于A難度區的自我提升路徑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處于A難度區,需在現有的節能減排基礎上實現自我提升,發展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

總之,由于能源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偏重等原因,河北省工業能源終端消費碳排放量和單位工業總產值碳排放量在全國排名比較靠前,在淘汰落后產能、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面臨一系列挑戰。鑒于“經濟增長需求”和減少碳排放量的壓力同時存在,河北省應明確工業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兼顧工業經濟發展目標、工業能效目標和環境目標,在保持工業增長的前提下降低CO2排放強度,實施相對減排。結合河北省六大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空間和工業節能減排狀態矩陣圖,不同行業應分別沿著“單邊突破”、“漸進式提升”和“跨越式發展”等路徑,通過調整結構、改進技術和變革制度,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下實現工業自我提升,強化生態保障功能,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推進科學發展和綠色崛起。

[參考文獻]

[1] 宋紅印. 基于DEA的中國節能減排視在潛力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 于新文.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中若干減排情景的經濟評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3] 劉衛東,等.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框架與科學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第9篇

關鍵詞:能源消費 經濟增長 對策

能源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經濟的增長總是伴隨著能源消耗的增長。20世紀下半葉,由于人口快速增長,經濟迅猛發展,人類社會以空前的高速度消耗著有限的資源。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是世界商品的生產和加工中心,但由于這些出口商品中很大―部分都是能源投入高、產品附加值低、能源密度高的商品,這使得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可以預見今后中國對能源的需求遠遠超出其自身的供給能力,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如何解決和能否解決所面臨的能源制約。

河南省是我國一個能源大省,煤炭產量一直居全國前列。進入2000年后,在全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經濟保持了年均11.6%的增長速度,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成為推動河南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工業中重工化趨勢不斷增強,高耗能產業迅速擴張,加劇了河南省能源過度消耗和能源供需矛盾,能源需求快速增長使得河南省由能源凈輸出省變成能源凈輸入省,能源供需缺口開始拉大。2003―2006年河南省基本保持的能源供需平衡,能源需求略高于能源供給。但到了2007年,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超過了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3237萬噸標準煤,占到一次能源生產的22.17%,能源消費的外部依賴性加大,能源安全問題開始凸現。預計到2020年河南省經濟仍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能源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未來河南能源工業能否支撐高速的經濟增長已成為河南省政府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做好能源需求預測,制定合理的能源發展規劃,對于河南省經濟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河南省能源消費的現狀

(一)一次能源消費總量

進入2000年后,河南省經濟快速增長,城鎮化進程加快,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高,部分高耗能產業得到扶持和培育,工業結構明顯重型化,這些都使得河南省能源消費出現快速增長,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7919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5年的14625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13.1%。2005年以后,由于國家對高耗能產業的宏觀調控,河南能源消費量的增長速度有所減緩。如果把近幾年河南能源消費總量與全國其他各省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2003年,河南能源消費總量為10595萬噸標準煤,僅次于山東、河北、廣東、遼寧和江蘇之后,名列全國第六。縱觀近幾年來的情況,可以看出,河南不但是一個能源生產大省,而且也是一個能源消費大省。

(二)能源消費結構

河南省是一個煤炭大省,2007年河南煤炭基礎儲量為123.3億噸,僅次于山西、內蒙古、陜西、貴州、新疆,全國排名第六位,豐富的煤炭資源結構決定了河南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2000年河南省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比重就達到了77%,此后的7年時間,其消費比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與原煤消費比重不斷上升相反,河南原油消費比重由2000年的10.6%下降到了2007年7.9%。天然氣所占比重變化不大,2007年為2.5%,水電為1.6%。

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使得河南的環境污染狀況日趨嚴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2007年河南省工業廢氣排放量達到了18890億標立方米,排名全國第七。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達到了141萬噸,僅次于山東省,排名全國第二。

(三)能源供需平衡

長期以來,河南省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沿用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資源破壞、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使得能源的供需產生矛盾,對河南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形成日益明顯的制約。1999年之前,河南省一直屬于能源凈輸出省。但之后,能源需求開始超過能源供給,供需出現缺口。2007年,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費量超過了一次能源生產量的3237萬噸標準煤,能源對外依存度達到了18.14%。河南省由煤炭凈調出省變成了煤炭凈調入省,原煤凈調入1153萬噸。天然氣凈調入14億立方米,原油和電力略有剩余,凈調出量分別為32萬噸和47億千瓦時。

(四)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率低下是粗放型增長方式的一大特征,河南省的情況尤其明顯,萬元GDP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河南省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沿海一些省份相比差距巨大。2007年,與全國各省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相比,河南省的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依賴程度相對比較大,在全國排列第19位,比較靠后。

二、河南省“十一五”能源發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河南省能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以建設全國重要綜合能源基地為目標,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努力推進大型煤炭基地、火電基地、電力聯網樞紐和油氣管網建設,大力實行節能降耗和能效管理,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得顯著成就,能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一)能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全省城鎮以上能源工業5年累計完成投資近3800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1.5倍。5年累計完成電網投資54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3倍。新增煤炭后備資源35億噸,原煤產量突破并穩定在2億噸以上。成品油“十字”干線管網和多氣源供氣網絡初步形成,洛陽石化公司煉化能力達到1000萬噸,全省成品油年銷售量突破1100萬噸,5年年均增長10%左右;管道燃氣年供應量達到37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1.5倍,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達到74.7%左右,比2005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

(二)能源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探索并在全國率先開展火電機組“上大壓小”工作,5年累計關停小火電978萬千瓦。各電壓等級電網趨于協調,抽水蓄能和燃氣機組裝機容量新增246萬千瓦,電網調峰能力顯著增強。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深入推進,煤礦數量減少1027處,淘汰落后產能8000多萬噸;骨干煤炭企業產量和控制的煤炭資源量占全省的比重均達到85%以上,河南煤化集團、中平能化集團重組后能源生產能力和企業競爭力大幅提升。油品、天然氣使用量和供應量較快增加,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明顯加快,南陽、信陽等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全面推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過40萬千瓦,風電和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均實現零的突破;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產能達到70萬噸以上,萬噸級秸稈纖維乙醇產業化示范取得重大突破;農村家用沼氣5年新增250萬戶以上。

(三)能源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能源行業管理機構得到整合加強。能源投資主體進一步多元化。能源價格改革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穩步推進,煤炭價格實現市場化,煤電價格聯動政策啟動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順利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逐步建立并完善。煤炭企業主輔分離、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培育成效顯著,煤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煤礦開發秩序逐步規范,礦區總體規劃的指導作用得到強化。煤炭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和問責制度進一步健全,全省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步好轉。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機制進一步完善,節能發電調度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全省地方電廠實現了省級統一調度,發電權交易等措施有效推行。電力企業廠網分開、主輔分離改革深入推進,發電則從建設到經營基本形成多種投資主體有序競爭的局面,中央主要發電企業集團全部在豫設立了分支機構。電煤、天然氣等能源供應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立。

三、“十二五”河南省面臨的能源形勢及主要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河南省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關鍵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我省能源需求將剛性增長,能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凸顯,能源發展將面臨嚴峻挑戰。一是能源結構依然單一。全省水能資源基本開發殆盡,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替代能力,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二是資源約束日益加劇。全省煤炭可開發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煤炭產能增加潛力有限,在國家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情況下,靠傳統方式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的路子已走不通。三是環保壓力不斷增大。國家在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目標的基礎上,將碳強度、氮氧化物等減排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考核體系,能源發展將受到來自環境容量方面的多重限制。四是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雖然“十一五”期間全省萬元GDP(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2%,但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以上。五是一些薄弱環節亟待改善。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比較低,熱網建設相對滯后,局部電網仍存在有電送不出、落不下的現象,農村電網急需進行新一輪升級改造。

同時也要看到,河南省能源發展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在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下,在今后較長一個時期內,世界能源發展將進一步呈現全球化、多元化、清潔化和高效化的趨勢,我國和河南省非常規能源的開發潛力很大,有利于全省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多元發展。二是我國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線,加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體制機制改革逐步深化,有利于強力推動全省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和消費方式轉變。三是河南省毗鄰我國西、北部能源資源富集地區,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是全國北煤南運、西電東送、北油南運、西氣東輸多條骨干通道的必經之地,有利于全省擴大利用省外能源資源、增強能源保障能力。四是河南省能源生產結構和資源配置不斷優化,重點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良好成效,支持能源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有利于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五是全省核電廠址資源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比較豐富,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生物液體燃料、太陽能光伏等領域已形成一定產業基礎,為全省逐步形成新能源產業發展優勢創造了有利條件。

根據預測,201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2.9―3.03億噸標準煤,綜合考慮能源適度超前發展的需要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要求,“十二五”時期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到201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不突破2.9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分別為77.5%、10%、7%和5.5%。二是全省一次能源供應能力達到3.03億噸標準煤左右,省內生產能力穩定在1.8億噸標準煤以上,自給率為59.4%,其中煤炭生產能力穩定在2.2億噸以上。三是全省全社會用電量約為385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200萬千瓦以上,其中煤電裝機容量達到640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平均供電標準煤耗下降到320克/千瓦時。四是非化石能源利用量達到1600萬噸標準煤,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150億千瓦時,力爭建成綠色能源示范縣12個。

四、河南省經濟增長與能源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

第二產業比重高,工業結構趨于重工化是河南省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需求就必須調整其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內部結構。加強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產業新項目審批的可行性研究,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項目建設和過快發展,優先發展那些科技含量高、低耗能、低污染的行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技術進步。要積極培育和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壯大,給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政策方面的優惠,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的資本市場,大力發展以高科技產業為服務對象的風險投資基金,拓寬高新技術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發展整體能耗相對較低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的現代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提高它們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實現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實施節能戰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過同發達省份能源強度對比,可以看出,河南省能源利用效率還比較低,節能和提高能效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可能。河南省未來能否以較少的能源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節能潛力能否被有效挖掘。因此河南省應當將節能放在能源戰略的首要地位。

(三)發展優質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使得河南省受環境制約不斷增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要提高能源效率,減少能源需求,改善環境,就必須減低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受地理位置因素影響,可利用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比較少,因此河南省未來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只能從核能和生物質能著手。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積極發展核電事業。從經濟實力與對能源的需求程度上看,河南省發展核電的時機已經成熟。河南省具有很豐富的秸稈、薪柴、禽畜糞資源、生活垃圾和有機廢渣廢水等生物質資源,生物質發電應該是未來河南省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重點領域。

(四)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

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風電,統籌風電資源勘測開發管理,深入開展風能資源詳查與評估;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質能,以非糧替代和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燃料乙醇發展;穩步發展太陽能發電,優先支持太陽能資源較好、光伏產業集聚地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方,建設一批屋頂光伏電站和光伏發電示范小區;積極推進太陽能、地熱能開發利用,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積極發展與建筑結合的地熱利用和地源熱泵供暖制冷技術;積極建設新能源汽車供能設施,配合充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天然氣(CNG/LNG)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配套建立快速充電站、天然氣加氣站等服務網絡,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專業化供能服務。

(五)積極構建農村綠色能源體系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結合農村資源條件和用能習慣,推廣普及經濟適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構建農村綠色能源體系,加快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用能條件。大力實施太陽能熱水器下鄉工程,支持建設小型風電、太陽能戶用電源和風光互補電源。支持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建設沼氣工程并對周邊農戶實施集中供氣。加快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規模化生產和使用,鼓勵建設生物質集中供氣工程,積極推廣生物質炊具。合理開發農村小水電資源,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全面提升農村電氣化水平,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完善農村電網結構。統籌城鄉能源發展,以能源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結合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加快現代能源供應網絡、技術和服務體系向農村延伸,推動城鄉能源一體化建設。加強農村液化氣供應站、加油站、型煤加工點以及生物質燃氣站和管網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各類能源設施維修和技術服務站,培育農村能源專業化服務業企業和人才,加快提高向農戶供應常規能源和提供能源普遍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雪慧.河南省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能源需求預測[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

[2]春,董繼斌.能源經濟學[M].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25-32

[3]河南統計年鑒2008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4]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8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5]河南省“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R].2012

第10篇

關鍵詞 消費結構;變動;環境效應;作用機理;蘭州市

中圖分類號 F0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2-0063-06

城市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由“環境-資源-生產-消費-環境”組成的物質循環系統。在這一循環過程中,一定的消費結構反映著人類參與生態系統的循環狀態,表征著它兼有物質循環通道的效能性。消費通過其在時間縱向序列上和內部組成橫向序列上結構的變動,從生產到資源利用和直接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兩個方向影響著城市及其腹地環境。

1 國內外研究概述

丹麥學者Mikael Skou和芬蘭學者 Ilmo Massa 研究認為,環境的長期預防法則包括生產和消費模式長期結構變動,推進生態協調根本在于消費結構變化的生態現代化[1]。Carmen Tanner從消費者個人因素和關聯因素兩方面分析,認為過度消費是工業化國家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必須轉向可持續消費結構[2]。Harald Payer等以澳大利亞為例,從能源、交通、廢棄物等方面論述食品消費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并建立了有益于環境的可持續食品消費結構[3]。Duarte R和Alcántara V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基于西班牙大氣狀況分析,通過對SO2、NOx和CO2三種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部門的確定,估算了最終消費變動在全球范圍造成的環境影響[4]。荷蘭HOMES項目提出家庭代謝(Household Metabolism)概念來分析家庭消費活動的環境影響[5]。

我國學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消費結構與環境關系的研究。童鈞耕等對上海能源消費結構與環境的效應作了研究[6]。劉晶茹等、耿莉萍分別對家庭和居民消費的環境影響做了概述[7,8]。呂丹認為食品消費結構、數量和方式的變化,使得資源與能源消耗大量增加,引起環境財產的貶值[9]。董鎖成等認為,城市居住者的消費活動對其他人和社會帶來的外部不經濟稱為城市型污染,并總結了“污染物傳遞的‘倒金字塔’規律和資源、環境效應的‘后發優勢’規律”[10]。總體來看目前國內外對城市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研究較少,相關研究中所選擇的關鍵目標群還有較大的差異。本文以蘭州市為例,通過研究城市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旨在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城市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作用機理。

2 研究區概況

蘭州市位于黃河中部河谷盆地,是一個典型的東西長、南北窄狹長沿河帶狀城市。其作為一個由經濟、社會和環境組成的有機大系統,在氣候、地質、水文、植被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著不同于其他區域所獨有的特點,尤其是以封閉性為主要特征的河谷川地地形,嚴重削弱了河谷環境自凈能力,降低了環境容量的閾值,使城市這個有機大系統在發展過程中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環境污染效應放大、增強,城市生產和消費活動與城市環境的矛盾開始出現并將逐漸尖銳化。消費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作用主要體現在消費結構變動和消費水平提高所產生的污染物種類、排放量變化和加大了對城市環境作用的強度等方面。

3 蘭州市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研究

3.1 能源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根據能源消費結構變動對城市環境的不同影響及資料可得性等實際情況,選取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粉塵產生量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等作為城市環境變量;相應的能源消費結構以蘭州市終端能源消費的主要組成為變量:原煤、焦炭、汽油、柴油、燃料油、石油液化氣、熱力和電力,兩者之間做1990-2002年13年尺度下的灰色關聯度分析(文中涉及的灰化因子全部取值0.5)[11],結果如表1所示。

從能源消費構成分別與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粉塵和工業固廢污染物排放或產生量的關聯度分析來看,以原煤、熱力、電力和燃料油的消費對蘭州市環境污染的影響最大,以汽油和焦炭影響最小,這也是與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所分不開的,以煤、油為主的能源結構,其變化將直接對蘭州市環境產生影響,表現在廢棄物產生數量和構成比例上。總體來看,目前蘭州市能源消費結構中各種能源的消費量與污染物的排放量的關聯度大部分是偏大的,對環境影響也比較顯著。

蘭州市能源消費結構以煤、油為主,因此煤煙型污染是蘭州市區大氣污染的主要類型[12]。三種主要污染物(SO2、NOx和TSP)濃度采暖期>全年均值>非采暖期,是因為在采暖期燃煤量大于平常,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使得每年采暖期這一階段污染物濃度明顯高于平常,屬于典型的煤煙型大氣污染。因此我們以SO2、NOx和TSP作為環境變量,分別與能源消費結構組成做同期13年尺度下的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見表2。

從關聯度大小來看原煤、燃料油、電力和熱力是影響

蘭州市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的關鍵因素。另外從每種能源消費對大氣污染物的影響力度按大小來看,原煤對主要大氣污染物影響力度逐次為TSP、SO2和NOx;燃料油則對TSP影響較大,其次為SO2和NOx;而石油液化氣則主要影響NOx,其次為TSP和SO2。

總之,以煤、油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特有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的特殊的氣象條件,再加上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污染源分布和能源消費結構的不合理,是影響蘭州市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

3.2 交通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3.2.1 交通消費結構變動的尾氣污染效應

利用灰色關聯度模型[11],以CO、HC、NOx和SOx等四種主要機動車尾氣污染物[12]作為環境變量,以貨車、客車、摩托車及其他車輛等組成交通消費結構構成,以1990-2002年相關數據做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見表3。

通過關聯度分析來看,按照關聯度大小排序均為:客車>貨車>其他車輛>摩托車,并且車輛構成對四種主要污染物的關聯力度規律一致,客車對污染物影響力度最大,其次為貨車、其他車輛,最后為摩托車,其主要原因在于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出行方式和出行機會增多,加之城市流動人口增多,導致客車出行和使用頻率提高所致。總之,機動車輛總數和組成其結構的各類車輛數對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起到決定性作用,特別是交通消費結構的變化將直接影響污染物排放種類的變化。另外筆者還計算了交通能源消費構成與尾氣污染物之間的關聯度,結果如表4所示。

結果發現汽油與尾氣污染物之間的關聯度普遍大于柴油的,說明蘭州市尾氣污染物主要來源于車輛燃燒汽油所排放的,這也是與目前機動車主要以燃燒汽油為動力的現狀相吻合的。控制尾氣污染除控制機動車數量外,還應該合理優化機動車的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燃料,比如以天然氣、酒精作為燃料來驅動汽車,現在蘭州市已經針對公交車輛開始實施清潔汽車計劃,這必定會大大減輕由于機動車發展引起的尾氣污染。

3.2.2 交通消費結構變動的噪聲污染效應

利用歷史數據田玉軍,蘭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調查、評價與防治對策研究:[學位論文]。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3。通過分析比較混合車流中大、中、小型車所占比重而知(見表5),大型車比重對Leq和L10值影響較大,呈正相關關系,而小型車,諸如出租車,標準營運車輛等則對背景噪聲值L90的貢獻率較大,隨著蘭州市車輛消費結構組成趨于小型化變化的情況,蘭州市交通噪聲逐漸趨于穩定,但背景噪聲值L90卻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呈上升趨勢。

3.3 水資源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3.3.1 地表水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黃河蘭州段是流經蘭州市區唯一的地面水源,根據用水情況統計,全市年耗水量的90%取自黃河水,其余取自地下水。但由于市區分布呈狹長帶狀,各行政區基本上依黃河兩岸自西向東順序排列,位于河段上游的西固區是工業集中的主要排污地區,位于市區東部的城關區是人口密集地區,兩區污水排放總量占全市排放量的80%以上,因此此段水污染比較嚴重。

我們采用綜合指數法和污染負荷系數法,參照《地面水質量評價》(GB3838-88)III類標準,對1990-2002年間黃河蘭州段常年例行監測的20種水污染物質進行分析,結果見表6:

從表6來看:大腸菌群負荷比占第一位,為86.24%,其次排在前7位的污染物依次是:揮發酚、化學需氧量、pH值、石油類、非離子氨、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上述8種污染物負荷比占總負荷比的94.99%。由此說明上述污染物是近年來影響黃河蘭州段水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從不同污染類型來看,生物類負荷比占5個類型總負荷比的86.24%,說明生物污染相當嚴重。在化學類污染物中,有機類負荷比占化學污染總負荷比的52.24%,無機類無毒污染物占31.18%,無機類有毒污染物占16.57%。顯見,有機類污染也比較嚴重,無機類無毒污染物次之,無機類有毒污染物較輕。

3.3.2 地下水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使得地面沉降,水質逐漸惡化。例如蘭州唯一地下水源地“三灘”水源地地下水位已由設計初的3-5m下降到1995年的最大降深達24m,分別圍繞著馬灘中部和迎門灘井群形成降落漏斗,到1988年河南漏斗面積已達58.65km2,河北為12.8km2。另外“三灘”水源地超采發生沉降的同時水質也正在惡化,如迎門灘4、5、9、10號井在1985年總硬度為110mg/L、118 mg/L、156 mg/L和136 mg/L,到了2001年四口井分別為539 mg/L、488 mg/L、502 mg/L和483 mg/L,均超出《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中規定的450mg/ L的標準。超量開采地下水,導致水位下降,為地表污水滲入地下提供了有利條件。

3.4 家庭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蘭州市居民家庭消費結構正由溫飽型向享受型、發展型轉型。消費內容和結構的變化,通過“環境-資源-生產-消費-環境”的連鎖反應而作用于相對脆弱的城市生態系統,對城市環境產生一定的環境效應。

3.4.1 住房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城市居民選擇住房對“市區中心區位”的認同,使得市區中心住房林立,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增大,加劇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在最近對消費群體購房意向的調查中,回答“希望在什么地段購買住房”的問卷選項時,有55.81%的人選擇城關區(這里的“城關區”不包含雁灘和東崗) ,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加上雁灘和東崗總計才有44.19% ,說明了人們對城區中心區位的依賴。由此大量居民涌入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2002年比1990年增加了0.26倍,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又使得用水緊張,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居民住房消費由“溫飽型”向改善型、享受型的轉變,特別是對住宅戶型要求趨向中、大面積和多室多廳的轉變。劉義通過調查對比發現[13],對住宅建筑面積,選擇80~100m2的,2001 年調查時占41.99% ,而在2002 年調查時卻占到55.74%。而且同2001 年調查相比,選擇二室一廳的大幅下降,選擇三室二廳的大幅上升。居民住房消費的改變拉動住房施工面積不斷增加,擠占寶貴的建設用地和城市綠地,從而使得其他城市建設只能不斷壓縮郊區良好的耕地資源。而且每年大量的住房更新,成為蘭州市固體垃圾的一個重要來源,加重了垃圾“圍城”,給環境污染治理造成很大的壓力。

3.4.2 居民日用品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

我們選擇了1990-2002年間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和醫療保健消費總支出等四項指標作為家庭日用品消費結構組成,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產生量為環境指標,進行關聯度分析(見表7)。

通過關聯度分析表明衣物洗滌與家庭食品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是城市生活污水的最主要來源,這既有家庭衣物購買量上升帶來的衣物洗滌量上升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則是近年來蘭州市城市居民普遍使用耗水量高的洗衣機代替人工洗滌造成的。同時,還分析了生活垃圾產生量的主要關聯因子,認為蘭州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與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費和家庭設備用品消費具有最強的關聯度,即家庭食品消費和家庭設備用品消費是生活垃圾的最主要來源,而衣著消費與醫療保健消費過程中垃圾產生量較少。另外蘭州市城市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消費方式向多樣化、高級化發展,日用品消費在城市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上升,日益多樣化的日用品消費產生的垃圾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最主要來源。消費結構對環境的影響還包括居民使用交通工具造成的含有SO2、鉛化合物等污染物質的尾氣污染以及噪聲污染、無線通訊和家用電器產生的電磁污染等。總之居民消費活動的多樣性導致消費結構變動從而對環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4 結 論

為了形象的表征出消費結構變動對環境產生的效應及影響作用機理,我們以消費結構變動的環境效應截面簡圖1來表示:

消費結構,從廣義來看,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不同消費的構成狀態;從狹義來看,是人們消費不同的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及其構成狀態。但不管是社會宏觀消費結構還是居民家庭消費結構,都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提升消費水平、改變消費模式和觀念,最終通過消費結構組成上物化表現出來,使得越來越多的物質進入消費領域,從而使得物質代謝呈現多樣化,排放到環境中的有毒、有害、不易降解、不易凈化和處理的物質的不斷增多,使“三廢”污染成分越來越復雜,處理難度和處理成本巨增。而所有這些過程,都在蘭州市以封閉式為主要特征的特殊地理環境的背景值下被疊加放大,加重對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影響。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Mikael Skou,Andersen,Ilmo Massa.Ecological Modernization-origins,Dilemma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2002,2(4):337~345.

[2]Carmen Tanner,Sybille Welfing Kast.Promo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Determinants of Green Purchases by Swiss Consumers[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2,20(10):883~902.

[3]Harald Payer,Petra Burger,Sylvia Lorek.Food Consumption in Austria Driving Forc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J].OECD Case Study Austria.2000,11:23~31.

[4]Duarte R,Alcántara V.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Spain:Towards a Higher 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3,27(3):237~238.

[5]Noorman K J.Changing lifestyles in Transition Routes Towards Sustainable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9,2(2):231~244.

[6]童鈞耕,席時桐.能源消費結構和上海大氣環境[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5,8(1):32~34.[Tong Jungeng,Xi Shitong.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tmosphere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J].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1995,8(1):32~34.]

[7]劉晶茹,王如松,楊建新.可持續發展研究新方向:家庭可持續消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6~8.[Liu Jingru,Wang Rusong,Yang Jianxin.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Household Consumption Research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3,13(1):6~8.]

[8]耿莉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對資源、環境影響趨勢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39~43.[Geng Liping,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Tendency of Chinese Citizens'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log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14(1):39~43.]

[9]呂丹.食品消費數量、結構與方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4.02:103~105.[Lv Dan.Study on the Impacts of Food Consumption Quantity,Structure,Mode Change on the Environment[J].Commercial Research,2004,2:103~105]

[10]董鎖成,張文中,方創琳.資源、環境與經濟作用機制和規律探討[J].資源科學,1999,21(4):15~20.[Dong Suocheng,Zhang Wenzhong,Fang Chuanglin,On the Mechanism and Laws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y[J].Resources Science,1999,21(4):15~20.]

[11]劉思峰,郭天榜,黨耀國,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4~66.[Liu Sifeng,Guo Tianbang,Dang Yaoguo,et al.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Grey Ststem[M].Beijing:Science Press,1999:44~66.]

[12]祈斌,張志元,朱學義,等.環境與空氣污染[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1,63~210.[Qi Bin,Zhang Zhiyuan,Zhu Xueyi,et al.Eco-environment and Air Pollution [M].Lanzhou:Gansu Peoples Press,2001:63~210.]

[13]劉義.蘭州市商品房消費群體特點淺析[J].社科縱橫,2003,18(5):33~34.[Liu Yi.Analysis on the Trait of Commercial House Consumption in Lanzhou[J].Social Science Review,2003,18(5):33~34.]

Study on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on the Environment

ZHAO Yan-de1,2 ZHANG Hui2 CHEN Xing-peng2

(1.Department of Geograpgy and Tourism,Linyi Normalcollege Linyi,Linyi Shandong 276005,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System und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China )

第11篇

關鍵詞 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能源需求;數據包絡分析

中圖分類號 TE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3-003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6

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即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節約了能源,但同時又促進經濟增長對能源產生新的需求。因此,研究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區域能源需求的影響,可以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節能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最終源泉[1],技術進步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分析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間接地了解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影響。國內外對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研究[2-3]。國內學者對技術進步與中國能源效率之間的關系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吳巧生和成金華[4]研究發現,中國能源強度的下降主要是各部門能源效率提高的結果,其中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進是影響能源強度的主要因素。李廉水和周勇[5]研究表明,技術效率是工業部門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技術進步的貢獻相對低些,但隨著時間推移,技術進步的作用逐漸增強,技術效率的作用慢慢減弱。以上有關技術進步與能源消費、技術進步與能源效率的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技術進步影響能源需求的機理。在目前已有的國內相關研究中,鮮有文獻直接探討技術進步與能源需求之間的關系,更少有文獻從技術進步、技術效率的角度實證考察其對地區能源需求的影響。

為此,本文試圖在以下方面做出擴展。首先,我們利用DEA方法測算Malmquist生產 率指數,并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在DEA分析中,我們還考慮了各省勞動力質量上的差別,引入人力資本要素。其次,采用1995-2007年中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后文簡稱“省”)的面板數據,運用計量方法定量考察了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我國不同區域能源需求的影響方向和程度。

1 模型說明

在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構建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和能源消費 量的生產函數,選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來反映技術進步、要素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以各省的宏觀經濟為經濟單位,設定生產函數為:

Y=AKα(HL)βEγ(1)

式中,Y表示總產出量;A表示技術水平;K、HL、E分別表示物質資本投入量、人力資本投入量和能源投入量;α、β和γ分別表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能源的彈性系數。

利潤函數為:π=PY-rK-w(HL)-gE(2)

其中,π、P、r 、w和g 分別為利潤、產品的價格、資本的租金、人力資本的工資率和能源的價格。由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條件可得:YE=gP(3)

對(1)式求E的偏導數,可得:

γAKα(HL)βEγ-1=YE=gP(4)

兩邊取自然對數,整理后有:

lnE=11-γ[lnγ+lnA+αlnK+βln(HL)-ln(gP)](5)

式中,(g/P)表示能源相對價格水平。由(5)式可知,在參數γ既定時,能源的最優需求量是關于技術進步、物質資本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和能源相對價格的函數。用全要素生產率(TFP)表示技術進步,利用DEA方法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相對技術效率(EC)與技術進步(TC),檢驗技術是通過何種途徑影響第i個省能源需求的變動,基于(5)式,構建能源需求的基本模型為:

lnEit=βi+α1lnKit+α2ln(HL)it+α3ln(gP)it+

α4ln(EC)it+α5ln(TC)it+εit(6)

其中,i指第i個省;t指第t年;βi是截距項;K代表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固定資本存量;HL表示人力資本存量;g/p表示能源相對價格; EC、TC分別表示技術效率與技術進步;εit是誤差項。

2 數據與變量

滕玉華等:中國省際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與區域能源需求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3期2.1 數據來源

考慮到統計數據的可獲性和完整性,本文使用的樣本數據為中國29個省1995-2007年的數據。本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6-2008)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96-2008)。中國29個省1996-2007年的TFP 、EC 、TC的估計將在下文測算。

2.2 變量構建

2.2.1 能源消費量

使用各省每年的能源消費量來表示所投入的能源,全部按熱量折算成噸標準煤。由于缺少寧夏2001年的能源數據,采用前后兩年的平均數代替。此外,從2005年開始,《中國統計年鑒》由直接公布地區能源消費量改為公布能源消耗強度,我們根據公式“能源消費量=能源消耗強度×當年價格的GDP計算得到該數據。

2.2.2 能源相對價格

我們采用全國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來表示能源價格指數,意味著能源能夠在全國市場上流動。各省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來表示產出價格,則能源相對價格為全國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除以各省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2.2.3 估算Malmquist指數變量的構建

根據當年價格的GDP及不變價格GDP指數,可測算出以1995年價格衡量的實際GDP。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固定資產存量,公式為:Kit=Kit-1(1-δ)+Iit/Pit,其中i表示第i個省,t為第t年,I為當年價格的固定資產投資額,P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δ是固定資產折舊率,計算中涉及到的變量及參數選取參照張軍等[6]的做法。本文物質資產存量的不變價格計算是以1995年為基年。基年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來自張軍等所給出的代表性年份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以1952年不變價)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經過轉換來計算,然后利用永續盤存法的公式,計算出1995-2007各年各省的物質資本存量。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人力資本水平,使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勞動力數量的乘積表示人力資本存量。其中,勞動力數量采用各省歷年全社會年底就業人數,平均受教育年限使用各個省的社會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人力資本水平的近似指標。我們采用傅曉霞與吳利學[7]的方法計算人均受教育年限。由于缺少1995年的數據,1995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通過1995-1998年算術平均得到。

2.3 各省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測度三種投入要素的Malmquist指數,我們假定中國每個省作為一個決策單元,根據Fare et al.[8]的方法,結合數據包絡分析和指數分析方法來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以各省歷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產出變量,實際固定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及能源消費量作為投入變量,利用投入導向的DEA模型,估算各省的Malmquist指數,即各省的相對全要生產率的增長率,以及相對技術效率變化(EC)與技術進步(TC)的增長率。

為了比較分析各區域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能源需求的影響,我們將29個省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區域,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Malmquist指數的計算采用DEAP 2.1軟件完成,限于篇幅,表1只列出了樣本期內全國各省的平均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

3 估計結果與討論

我們以(6)式為基本模型,分別建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3個面板模型,得到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區域能源需求影響的估計結果(見表2)。分析工具為Eviews 6.0。

由表2可知,在樣本研究期內,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與能源需求的關系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在1%的顯著水平上,技術效率對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有顯著負影響,但對西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沒有顯著影響;技術進步對東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有顯著負影響,但對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沒有顯著影響。

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在技術進步、技術效率的能源需求效應上存在顯著的差別,主要是由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影響機理,以及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能源資源稟賦和對外開放度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影響機理主要體現在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具有雙重性,即:一方面技術進步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節約了能源,對能源消費有“節約作用”;但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又促進經濟增長,對能源產生新的需求,對能源需求有“創造作用”。

在樣本研究期內,我國東部地區平均的技術進步率為-7.05%,這說明東部地區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創造作用”較弱。與此同時,中國實行分層次推進的對外開放政策,造成外資在東、中和西部的梯度分布。相對于西部和中部地區而言,我國東部地區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對外開放度,吸引了大量外資,優越的人才發展環境和福利待遇,吸引大量人才,這些省份企業不但自主研發能力較強,以其較高質量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消化、吸

表1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Malmquist指數均值(1996-2007 )

Tab.1 Means of malmquist Index in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change indexTechnologicalchange index MalmquistindexTechnical efficiencychange indexTechnologicalchange index Malmquistindex北京1.0170.9410.957河南1.0030.8980.901天津1.0050.9400.945湖北0.9890.9080.899河北0.9920.9190.911湖南1.0130.8980.910山西1.0010.8950.896廣東1.0000.9180.918內蒙古0.9820.9150.898廣西0.9960.8990.895遼寧1.0260.9300.954海南0.9990.9200.920吉 林1.0070.9170.924四川1.0120.9030.915黑龍江1.0240.9130.935貴州1.0220.8850.904上海1.0000.9690.969云南1.0480.9160.960江蘇0.9980.9210.919陜西1.0270.9070.932浙江0.9850.9380.923甘肅1.0100.8960.904安徽0.9990.9030.902青海1.0050.9190.924福建0.9910.9140.906寧夏1.0210.9180.937江西1.0030.9010.903新疆1.0380.9030.937山東0.9880.9150.904均值1.0070.9140.921

表2 估計結果

Tab.2 Result of estimate

解釋變量Explaining variable東部East area中部Centre area西部West area系數Coefficientt值t-Value系數Coefficientt值t-Value系數Coefficientt值t-ValuelnK0.041***3.7620.605***9.9500.512***4.078lnL0.353***19.7980.651***9.7980.2151.852ln(EC)-1.407***-33.592-0.219***-2.487-0.332-1.531ln(TC)-0.841***-43.4660.1061.289-0.270-1.685ln(g/P)0.0110.451-0.335***-12.292-0.216-0.988調整R20.9990.9930.773D.W.2.0211.6381.334F值39 609.0201 174.66489.008Hauman檢驗P=0.001P=0.001P=0.207注:1.***: 1%水平上顯著;**:5%水平上顯著;*:10%水平上顯著。

2.東部、中部、西部樣本數分別為143、104、130個;省略了各模型的常數項。

3. 根據H值,在1%的水平下,東部與中部地區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西部地區選擇隨機效應模型。

4.在東部和中部的模型估計中,為了消除隨機誤差項存在的省際異方差,我們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對模型進行估計,GLS的轉換權重為省際似不相關(crosssection SUR)。

收外來技術的能力較強。技術進步對能源效率的改進作用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從而強化了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節約作用”。史丹[9]的實證研究也表明,中國能源資源越豐富的地區,能源效率越低。能源經濟效率比較高的地區是那些能源資源貧乏、需要能源輸入的地區。從整體上來看,在東部地區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創造作用”較弱,而對能源需求的“節約作用”又較強,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技術進步對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有顯著負效應。

技術效率對能源需求的影響表現出顯著的地區差別。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對外開放度可以對這一結果做出合理解釋。在東中西三大區域中,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經濟基礎相對雄厚,外資企業較多,產業密集,競爭的市場激烈促使東部地區企業在不斷學習、借鑒先進管理理念的同時,在管理方法、手段上不斷創新,從而使技術效率的改進對提高能源效率作用大大高于西部地區,強化技術效率對能源需求的“節約作用”。與此同時,在樣本研究期內東部與中部地區平均技術效率的增長率均小于西部地區,技術效率對能源需求的“創造作用”相對較弱,因此技術效率的改進對能源需求表現為顯著負效應。

在西部地區,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能源需求的影響都不顯著。原因在于:西部地區的生產技術水平、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度都比東部地區低,對技術的吸收能力較弱,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發揮,進而制約了技術進步對新能源的需求。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受投資環境及人才等因素限制,承接的往往是一些資源環境消耗較大、技術水平較低的投資項目,高耗能產業的迅速發展,這無疑會對能源效率的改進產生負面影響,弱化了技術進步對能源效率的改進作用。從整體來看,西部地區技術進步對能源需求的“創造作用”與“節約作用”都較弱,從而導致技術進步對西部地區能源需求的影響不顯著。

其它控制變量對能源需求有顯著影響。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存量對能源需求均有顯著正效應。在研究期內,在10%的顯著水平上,不管是在東部地區,還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增加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存量都導致能源需求上升,這表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與能源之間存在著一種互補關系。能源相對價格對能源需求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能源相對價格對中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有顯著負的影響,但對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提高能源相對價格有助于減少中部地區的能源需求。

4 結 論

本文利用DEA方法測算了1995-2007年中國29個省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在此基礎上,實證分析了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區域能源需求的影響。研究發現,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能源需求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技術效率對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有顯著負影響;技術進步對東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有顯著負影響;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西部地區的能源需求沒有顯著影響。各個地區不同的經濟基礎、能源資源稟賦和對外開放度可能是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4.1 在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要重視節能技術的開發與利用

為了緩解能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政府要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借助能源價格、稅收、補貼等手段,促使企業重視節能技術的開發與利用,在生產中采用節能的生產技術,真正實現能源的節約。

4.2 實施差異化的地區節能政策,促進經濟與能源需求協調發展

東部地區應該將提高技術進步和改進技術效率作為節能的重點;中部地區應將提高技術效率作為節能的突破口;西部地區要將改善經濟發展基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為節能方向。此外,在制定節能政策時,還要重視能源相對價格、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變動對能源需求的影響,要將技術進步、適當的提高能源價格和產業升級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的減少能源需求。

我國東部地區應利用好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中部地區要利用相對于西部更好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條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能源效率,加強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我國西部地區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和科技投入,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以各種形式吸引人才,為經濟發展和節能降耗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西部地區還要考慮本地區的能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嚴格控制高能耗、污染重的落后產業向本地區轉移促進經濟與能源需求的協調發展。

4.3 加快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由于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對能源需求具有雙重作用,為了緩解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之間的矛盾,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給予政策扶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J]. Journal of P 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2]Kraft J,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 Jo 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1978,3(2):401-403.

[3]趙進文,范繼濤.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內在依從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7,42(8):31-42.[ Zhao Jinwen , Fan Jitao.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herent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7, 42(8):31-42.]

[4]吳巧生,成金華.中國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10):34-40.[ WuQiaosheng,Cheng Jinhua.Changes and Factors Decomposition of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1980-2004[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06, (10) :34-40.]

[5]李廉水,周勇.技術進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嗎?基于中國工業部門的實證檢驗[J].管理世界,2006,(10):82-89.[Li Lianshui,Zhou Yong .Can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J] .Management World, 2006, (10):82-89.]

[6]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39(10):35-44.[Zhang Jun,Wu Guiying,Zhang Jipeng.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1952-2000[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 39(10):35-44.]

[7]傅曉霞,吳利學,技術效率、資本深化與地區差異: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中國地區收斂分析 [J].經濟研究,2006,41(10):52-61.[Fu Xiaoxia, Wu Lixue. Techn ical Efficiency, Capital Deepening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an Analysis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of the Convergence of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6,41(10) :52-61.]

[8]Fa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3-83.

[9]史丹.中國能源效率的地區差異與節能潛力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10):49-58. [Shi Dan.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 Potentials[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6, (10):49-58.]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Regional Energy Demand of China 's ProvincesTENG Yuhua LIU Changjin

(1. 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60,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Wuhan Polytechnic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China)

第12篇

中國能源安全和產業發展也受到上述熱點問題困擾。中國嚴重依賴西亞北非地區的能源供應,動蕩引發的油價高漲也使中國面臨更嚴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中國盡管未放棄核能發展,但明顯放緩了步伐。

一、當前世界能源的總體狀況

能源一直是關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當前,能源消費繼續強勁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總體消費中占據主體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發展迅速,但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尚需時日。國際油價難以回到低位,價格波動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都造成嚴峻挑戰。

【2016形勢與政治課論文】

1、能源供需關系總體緊張

進入21世紀后的絕大部分時間里,能源供應趨緊。在這期間,盡管在世界范圍內石油供需總體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局部戰爭、社會動亂、恐怖活動等原因,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某些季節或某一時間段、某些石油品種出現斷檔,致使某些國家和地區不時發生油荒、電荒等能源供應緊張局面。

總體看,能源生產能力增長緩慢,能源消費需求卻快速上升。近2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新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少,特別是特大油田。世界現有的四個超級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爾、科威特的布爾干、中國的大慶油田產量早已開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還保持高產。未來,俄羅斯位于西西伯利亞的重要油氣田的產量也會下滑(

隨著世界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經濟迅速增長,石油需求和消費量不斷上升,上升幅度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盡管2016年經濟危機爆發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費再次轉降為升。可見,石油供應的寬松是暫時的,供應緊張才是常態。

全面提速——

能源結構走向多元化

在當前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這直接催生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上的新變化。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電首當其沖。2016年11月21日,中國第9座核電站——福建福清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12月16日,總投資近700億元的廣東陽江核電站正式動工建設;12月26日,總投資260億元的秦山核電站擴建項目方家山核電項目開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電規劃正在中國漸次展開。據了解,我國2020年前將在核電方面投下4000億元左右的資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總投資近400億元的“寧東大型煤電化基地”正式啟動,意味著煤炭資源整合的“前奏”響起。

第三,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等地正在規劃建設幾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目前,甘肅酒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已全面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國圍繞油氣領域的對外合作進展不斷加快:中國到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天然氣管道開通;中俄之間也確定將修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

據透露,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已得到國家核準,不日將全面實施。這一總投資達930億元的龐大工程,將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是中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僅鋼材就要400萬噸,如考慮到沿線城市內管線改造與建設,共能拉動投資3000億元。同時,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石油儲備二期工程也已規劃完畢,成都千萬噸級煉油廠不日也將開工建設。

張國寶表示,這些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實際舉措,也說明中國的能源戰略正在一步步實現。我們要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大能源企業的整合重組,建設現代、高效、穩定的能源工業體系。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當前形勢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創造了一個好時機,將來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應該走多元化的道路。

節能降耗——

開源節流是治本之舉

1月13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擔心,低油價可能致使對新能源的投資放緩。

能源專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屬性決定廉價時代將一去不返,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專家表示,對于中國這個耗能大國和人均資源小國來說,開源不節流,多元化的能源戰略從長遠來看也只是治標之舉。能源危機、氣候危機,21世紀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世界社會和經濟的兩大事件,讓世界各國幡然醒悟,解決能源問題和氣候問題,治本之策還在于節能降耗。

據估計,中國節能的潛力有60%在工業部門。中國石油利用的經濟效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用油設備的效率也低于國外,節油潛力很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力在能源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據了解,2016年,國家將繼續對傳統煤電項目實施“上大壓小”,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300萬千瓦。相關數據顯示,到2016年10月,小火電機組累計關停3210萬千瓦,已實現“十一五”規劃近2/3的目標。

深刻把握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新形勢

能源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目前國際能源格局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

一方面,現有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區域變化。從消費上看,能源消費重心正在從西方發達國家向亞太地區轉移,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長迅速。從生產上看,能源生產日益多元化,雖然歐佩克仍掌握著全球石油供給的主動權,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灣的石油勘探和開發也在加速進行中。即便如此,事實和研究結果仍表明國際石油生產的峰值時刻即將來臨。

另一方面,新能源開發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給結構即將進入下一個能源替

代的發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油砂、重油、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前一個變化來源于國際范圍內區域經濟增長中心的轉移,而后一個變化則來源于現有主導能源供給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環境保護的壓力。 這樣一種能源格局的變化導致各國在世界范圍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同時也加快了能源領域的技術開發步伐。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作為新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能源需求進入高增長時期,而中國的能源供給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不但從總量上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根據Bp公司的能源統計數據,與世界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比重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較世界平均水平分別低15、4和20、1個百分點。由于國內優質能源石油、天然氣的供給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已經接近50%。同時,能源消費(主要是煤炭)是導致中國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空氣中約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來自于燃煤。幾乎所有的煙塵排放也來源于此,占到總懸浮顆粒無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這種相對落后的能源消費結構、高度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費的高污染,不但導致我國資產價值體系潰損,生產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等一系列嚴重問題,而且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遇到更大的壓力,長期來看,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也會產生制約作用。因此,千方百計解決國家能源安全這一具有長期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在國際能源市場和國家能源供應保障體系中,能源企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業能不能把握住這一格局變化的歷史性機遇,不但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而且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起著重要的影響。以Bp、埃克森、殼牌等為代表的國際大石油公司憑借著資源、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不但在過去的近百年中主導著國際能源市場的發展,而且近年來加快了進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步伐。

中國能源企業是國際市場的后來者,在資源獲取、技術和管理等方面,與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將企業資源投入新能源的開發有可能會更加力不從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格局的變化對于中國能源企業而言不僅僅是風險,更潛伏著巨大機遇。龐大的國內需求為企業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空間,新能源的開發縮小了國內能源企業與國際大公司的差距,因為這一領域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水平差距相對較小,為我國企業在未來競爭中轉被動為主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歷史時刻,被動應對只能意味著放棄發展的主動權,成為跨國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國家的能源安全無從談起,經濟命脈也將落入他人之手。反過來,主動應對則意味著在競爭中牢牢把握發展的機遇,將企業的競爭力建立在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上,這樣的競爭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能否主動、敏銳而準確地判斷形勢,進而作出正確的戰略抉擇,是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提出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正是對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要求的積極回應。這一戰略決策提高了企業關注世界能源發展趨勢,順應全球石油石化行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的能力,有助于企業實現從傳統石油公司向面向未來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轉變,有助于為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一戰略的巨大意義更具體地體現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國石油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包含傳統能源的支撐,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供應能力的價值鏈開發,能源開發利用全球化和經營管理國際化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這一戰略以技術進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價值鏈的構造為手段,既立足于現實,又面向未來,有助于中國石油集團克服劣勢,全方位地參與國際競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格尔木市| 满洲里市| 温泉县| 郁南县| 尉犁县| 陵川县| 化德县| 德惠市| 新巴尔虎左旗| 平山县| 娄烦县| 襄垣县| 昌吉市| 白朗县| 竹北市| 宜兰市| 黔江区| 江津市| 洪泽县| 富裕县| 大港区| 湾仔区| 加查县| 绵竹市| 大冶市| 惠安县| 灵丘县| 凭祥市| 长丰县| 定襄县| 马关县| 邓州市| 石楼县| 清新县| 福州市| 桑植县| 盘锦市| 中宁县| 邵阳市| 西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