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7 10:29: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鑲嵌工藝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明清漆器;材質
材質美即材質的美感,是人的感觀對材料的質感和紋理的心里和審美感受[1]。漆器屬于用外“衣”包裝內胎的器物,漆器的外衣是漆,內胎則是木、麻、竹、金屬、陶、皮革等。
1天然生漆
天然生漆也被稱為大漆,是漆器制作基本材料,貫穿漆器制作的整個過程,每一步都不可以缺少。生漆是漆樹自然分泌的一種乳白色的液體,與空氣接觸就會被氧化為深褐色。漆液存留在漆樹的內腔中,采漆時通過刀割的手法讓漆液流出來。明清生漆對生漆的精制已經有了一套比較系統和完整的方法。(1)明清漆樹的分布和種類。明清時期漆樹在我國得到了大量的種植,分布非常廣闊。主要分布在秦嶺、巴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一帶,成為我國漆樹分布中心區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漆樹主要分布在湖北、貴州、云南、四川、河南、安徽、浙江等省份[2]。明清時期我國漆樹種植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湖南省、廣東省和福建省等多地,也是這幾個省份所產的生漆質量最優良,兩個時期產漆的范圍也基本相同。明清時期漆樹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大木漆樹和小木漆樹。大木漆樹生命力非常強,耐炎熱耐寒冷。主要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域,一般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很少發現。由于大木漆樹具有比較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的生產特點,大木漆樹的壽命能達到50年之久,具有較長的壽命。而小木漆樹與大木漆樹的生長環境完全相反,主要生長在低丘陵地區,不是天然生長,而是經過人工長期培育的漆樹品種。個頭低矮、壽命短也是小木漆樹的缺點。大木漆樹和小木漆樹也有不同的基本特征。大木漆樹生長的枝葉多成水平狀進行伸展,而小木漆樹朝向向上葉片顏色與大木漆樹相比要深一些。從漆樹的花的色彩比較,大木漆樹花多為淡黃色和黃白色,小木漆樹花多為黃綠色和黃色。籽粒大小也有明顯的差別,大木漆樹的籽粒小而飽滿成扁圓形,而小木漆樹的籽粒多皺紋而較大成扁球形。大木漆樹與小木漆樹的經濟特性也各不相同。大木漆樹開割期較晚,割漆周期較長,年產漆量較低,但其所產生漆燥性好,漆樹結籽多,出蠟率較高。小木漆樹開割期較早,割漆周期較短,年產漆量較高,但所產生漆燥性較差,漆樹結籽少,出蠟率較低[3]。(2)生漆的特點。生漆的應用十分廣泛,如國防軍事領域、化學化工領域、石油工業領域、紡織領域、醫藥領域和漆藝設計領域等。尤其是在漆藝創作中應用最多,也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生漆的漆液所形成的肌理在漆器創作中形成特別的藝術效果和滿足審美心理需求。生漆本身的色彩是乳白色,需要進行加工提煉形成純黑色和半透明的生漆在漆藝創作中應用,處理手法的不同會形成質地和光澤完全不同視覺效果。
2鑲嵌類的漆器材質
(1)螺鈿。螺鈿鑲嵌是明清漆器髹漆工藝比較具有特色的一種。還可以稱為“螺甸”“螺填”、“嵌鈿”等。螺鈿是貝殼通過加工取其色彩與美麗光澤最佳部位,通過割離,切片等工藝,割離成薄片。根據漆器作品形態和色彩的需要,鑲嵌在固定的設計圖案上。在用透明漆進行髹涂,根據需要進行打磨拋光,掌握螺鈿薄片厚度,讓其露出五彩斑斕的色澤,不同的材質與其他相呼應形成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根據螺鈿厚薄的不同可以分為薄螺鈿和厚螺鈿兩種。文物界根據螺鈿的軟硬程度又被分為軟螺鈿和硬螺鈿。明清時期的螺鈿材料應用也是相當廣泛,例如漆家具等裝飾圖案中都會小面積的有所應用。明朝時期螺鈿鑲嵌水平達到了如火純青水平的黑漆螺鈿花蝶紋床,主要使用了軟螺鈿鑲嵌出各種花卉和蝴蝶、蜻蜓、石頭,螺鈿的鑲嵌使黑漆的床具有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雍容華貴的感受。結構細致的鑲嵌軟螺鈿能夠充分發揮去特性,而厚螺鈿會收到一定的限制。黑漆螺鈿花蝶紋床就是用了軟螺鈿進行裝飾表現,鑲嵌的精致程度也是十分罕見。(2)百寶嵌。《髹飾錄》百寶嵌條云:“百寶嵌,珊瑚,琥珀、瑪瑙、寶石、玳瑁、螺鈿、象牙、犀角之類。”百寶嵌是漆器中用的材料最多一種表現手法,如《髹飾錄》一書中所描繪的材料一樣,品種多樣,材質各異。昂貴的材質交相輝映,與漆相結合,符合了明清時期審美的需求,百寶嵌技術也達到了巔峰時期。百寶嵌鑲嵌在漆器的表面,根據圖案設計的不同選擇珍貴的材料。從而達到突出作品主題思想和加強漆器的裝飾效果。百寶嵌分為平面和立體兩種,平面的鑲嵌手法是把鑲嵌的材料與漆器胎體齊平。而立體的鑲嵌效果是鑲嵌的材料在漆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視覺效果,形成淺浮雕的藝術形式。凹凸起伏的視覺效果會使百寶嵌的材料在光線的照射下發出形色不同的光彩,形成奇特的視覺效果。清宮珍藏的帝后用的百寶嵌花果紫檀盒,底胎通體是用珍貴的紫檀木制成,漆胎表面白色的表現主要是白玉和螺鈿,藕身用白玉,剖面用螺鈿。而綠色是用碧玉制成蓮蓬,孔雀石制成,青玉嵌成蘭花,而紅色的果子則采用紅瑪瑙鑲嵌而成。玉石、瑪瑙和紫檀木這些珍貴稀有的材料交相輝映的鑲嵌在漆胎表面,明清追求浮華裝飾的審美情趣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描繪類的漆器材質
(1)金粉、銀粉。描金、戧金和戧銀等漆器工藝在明清漆器上也經常用于裝飾。在描金和戧金、戧銀等工藝表現中都需要用到同一種材料就是金粉和銀粉。金粉是實現描金和戧金效果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描金工藝是首先要把金漆磨制好,通過把金粉和透明漆攪拌一起進行研磨,完全相溶在一起。根據漆面裝飾需要運用金漆進行描繪,形成金色與黑漆或者朱色漆的對比。而戧金或者戧銀是先根據圖案要求進修刻畫,而后把磨制好的金漆或銀漆填入刻畫的凹槽內,需要與漆器的漆面齊平。金粉也是漆器工藝中經常使用材料之一。(2)色漆。色漆在漆器工藝中與生漆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透明漆本身是單一的褐色透明漆,漆器中色彩的表現只能通過在透明漆中加入礦物質色粉進行磨制。透明漆內加入顏料與一般的顏料不同,入的漆粉顏料必須是不含有金屬離子,與生漆不能發生化學反應的即可。如果加入生漆內發生化學反應會使漆器表面的顏色不能呈現,反而變成黑色,達不到追求的視覺效果。在生漆中常使用的有紅色的赤鐵、朱砂、綠色的石綠和藍色的石青等。
4結論
明清漆器使用的材質主要是在鑲嵌和描繪技法中,這兩種材質的使用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和明清時期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追求分不開。明清時期宮廷和帝王追求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豐富的材質在漆器技法中應用是達到宮廷和帝王審美要求的必要手法。珍貴稀有的各種寶石鑲嵌出各種千姿百態的圖案,與中國傳統的黑色和朱色漆遙相呼應,把漆器的各種材質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金色漆在明清時期盛行,與明清時期帝王喜好黃色有重要的關系,所以使用金粉的戧金和描金技法得到進一步發展。材質是明清漆器藝術繼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明清漆器得到輝煌發展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振裕.中國歷代漆器工藝的繼承與發展[J].江漢考古,2000.
[2] 曹金柱.中國秦至清代漆樹地理分布的史料考證(續篇)[J].中國生漆,1982.
摘要:在與時俱進的時下,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一味追求奢侈品所帶來的感官上的賞心悅目之淺顯而更加看重奢侈品所營造出的舒適愜意的生活,論文闡述服飾奢侈品的特征及其發展前景使消費者理解服飾奢侈品,希望可以幫助消費者正確健康地看待服飾奢侈品。
關鍵詞:奢侈品;品牌;工藝;文化內涵
1 奢侈品的概念
奢侈品(Luxury)出自拉丁語“luxus”,其中包含了“豐裕”(abundance)和精致(refinement)的意思,也可以被引申為一種超乎尋常的創造力。在歐洲,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被升華為一種文化藝術。服飾奢侈品就是指與服裝本身及與其相關的各種配飾奢侈品,如珠寶、包、鞋等。
2 奢侈品的特征
2.1昂貴的材質
2.1.1服裝面料
高級定制作為名副其實的奢侈品,其奢華面料本身就能成為一件奢侈品,如愛馬仕的皮革工坊在嚴格控溫、恒定濕度的環境中,保存了60多萬件真皮面料。所有庫存皮革均配有一張ID卡片,通過對上面條形碼的掃描,顧客可以清楚地了解皮革產地、加工人員背景、皮革處理工藝以及相關選擇等信息,還能夠提供400多種皮革顏色。這正體現了服裝面料在奢侈品評判中的重要地位。
2.1.2珠寶
珍貴稀有的半寶石及寶石與品質上乘的鉆石都是高級珠寶選料時的必然之選。高級珠寶奢侈品要鑒定其價值,除了從設計款式方面入手,就是看鑲嵌于奢侈品上寶石的稀有性及保用價值。隨著大自然的變化和人類的開采,天然礦已日漸稀少,發掘純天然、高質素和高卡數寶石的機會愈來愈少,有些寶石產地甚至已完全枯竭。因而,一顆高品質稀有的寶石,如克什米爾的藍寶石及緬甸紅寶石等,其歷史保用價值都是非常高的。
2.2精湛的工藝
工藝也是判斷奢侈品品質的重要指標。高級成衣定制經過至少十次以上的調試才能完成,它的縫制須遵循法國高檔的傳統工藝,并盡可能用手工完成,每寸多少針,經過了多少道工序,縫了多少珠片,鑲了多少珠寶,采用了多少蕾絲花邊都是其營銷訴求的重點。在高級女裝品牌的塑造中,工藝必須體現縝密與細致、精美與奢侈,以便讓享用者將這種縝密的工藝與高品質直接聯系。高級成衣需要耗費大量工時,一件晚禮服通常需要70到300工時已足見其工藝。
2.3特有的風格
奢侈品不僅依靠其高質量,同時還依靠其獨特的風格來吸引消費者。LV的箱包顯示出主人穩重成熟,而Chanel則盡力表現出女性的優雅。同為服裝,Versace將貴族的優雅與現代人的審美結合在一起,強調快樂與性感,藝術設計前衛而又高貴; Dior則因為讓女人穿上裙子而風靡世界,浪漫的風格融入了新的嚴謹與典雅Valentino的女裝體現了永恒羅馬的富麗堂皇、美艷灼人。這些奢侈品品牌正是因為有自己獨創的難以復制的風格,才能成為主流奢侈品,引領世界流行走向。
2.4完美的細節
服飾奢侈品必須追求每一個細節的完美,以細節的精美表現奢侈品的魅力。同時奢侈品渲染它的細節,還能讓消費者深刻的感受商品的優質。而服裝類的奢侈品關注細節甚至到了一寸縫線有幾個針腳的程度。為了確保細節的完美,在工業化程度極高的今天,許多奢侈品牌依然堅持手工制作。在大工業的批量生產席卷了我們一切生活之時,手工的傲慢與意義,一點點地水落石出:它成了奢侈的必經之途。
2.5藝術價值
與純粹功能性的滿足基本生活的產品相比,每一種奢侈品在其價值上有更寬泛的含義,這種要求不僅是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還表現在每一件奢侈品都是藝術品上,即奢侈品的藝術價值。Tiffany & Co.曾經聘請寶石專家,將一顆重約287.42克拉的鉆石打磨為128.51克拉的鉆石,這顆鉆石被前所未有的切割為90個刻面,比傳統的切割工藝多切出了32個刻面,使其晶瑩剔透,光芒四射,是頂級的鉆石奢侈品,更是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3 服飾奢侈品的發展前景
3.1飾品與服裝的結合
飾品與服裝已不僅僅是獨立存在的,越來越多的飾品作為服裝設計的一部分,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例如人造珠寶的材質輕盈,易于拼接,設計師能夠擺脫傳統昂貴材質的保守包袱,從而更加天馬行空地自由發揮,令人造珠寶成為高級定制的衍生物。Oscar de la Renta的扼領式禮服裙在領部與胸前覆蓋了尺寸各異的紫水晶和無數金屬鋼片。Christian Dior在肩部兩側成羽毛狀鑲嵌了鴿灰色水晶,將水晶、亮片碾碎覆蓋在桃紅色抹胸禮服裙的表面,奢華到無以復加。飾品與服裝的相互結合也成為奢侈品發展的必然趨勢。
3.2品牌之間相互合作
品牌之間相互合作,彼此利用對方的品牌價值來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以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這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成功的品牌策略,被越來越多的品牌認可和實踐。
筆壇至尊萬寶龍(Montblanc)與珠寶翹楚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同慶百年盛典,將雙方享譽盛名的制筆及珠寶鑲嵌工藝融合一體,創制出神秘巨匠限量系列。神秘巨匠系列備有紅寶石、藍寶石及祖母綠三款設計,各限量生產三支;而鑲嵌紅寶石的款式已于2006年12月率先亮相。鋼筆由白金鑄成,鑲有紅寶石、藍寶石、翡翠、鉆石,其中鉆石數量達到840顆,寶石總重達到20克拉。梵克雅寶的隱密式鑲嵌法將鑲爪完全隱藏,讓寶石及美鉆的光彩恣意綻放。萬寶龍的制筆造詣可說旗鼓相當,鍍了白金筆嘴的刻工精妙細致。
3.3新奢侈主義的流行
Prada第三代掌門人Miuccia Prada認為奢侈品對于現代人最重要的不再只是可炫耀的商品,而是生活態度。這里,Prada提出了另一種態度:奢侈,是讓自己的感官得到享受,而不是炫耀給別人看。新奢侈主義者在金錢與生活方式兩者之間,他們選擇生活方式,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消費的商品能表現出自己的修養、品味,真金白銀并不就是奢侈品,更重要的是物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重要的是他們所得到的心里享受。
4總結
奢侈品最具有的魅力是商品的本身,其本身特有的價值是不容忽略的。奢侈品不是靠著人們的盲目追求來證明它的奢侈而是奢侈品本身的優質與內涵讓它有高貴的身份。
奢侈品如今越來越多的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使用奢侈品的人群也在不斷的擴大,即使在人口眾多又崇尚節儉的中國,奢侈品的影響力也在不斷的增強。因而奢侈品不斷進駐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了解奢侈品也就成為提高自身品味和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
Coco Chanel女士說過:“財富并不是積蓄,恰恰相反,財富可以用來解放我們;財富是明智的君主所謂的‘我擁有這一切但是這一切毫無意義’。同樣,真正的文化也在于開始擺脫某些事物。”對于奢侈品也應該同樣如此在與奢侈品交往的數個世紀,一些人們在對待奢侈品方面逐漸形成了一種理性,成熟的態度,奢侈品的存在不再是為了彰顯其身份和地位,而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享受生活。(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參考文獻:
[1] 孫玲.霓裳羽衣―國際服飾新視界[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關鍵詞:等離子噴涂,WC-12Co涂層,添加劑銅,孔隙
1 引言
熱噴涂WC-Co涂層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廣泛地應用于提高基體金屬耐磨性的許多領域。WC-Co涂層既有六方晶體結構的金屬鈷作為粘結相,又有硬度很高的碳化鎢陶瓷顆粒作為硬質相,因而顯示出優異的抗粘著磨損性能[1]。等離子噴涂技術由于涂層性能良好、適用范圍廣、成本低等優點在材料表面工程方面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由于等離子噴涂工藝自身的原因,涂層內部會存在孔隙,使涂層綜合力學性能下降,易造成涂層失效,因此研究等離子涂層的孔隙是等離子涂層的關鍵問題之一[2]。另外由于等離子噴涂時的焰流溫度高,熱量集中,WC受熱易發生分解脫碳,尤其在大氣環境中。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改善等離子噴涂WC涂層的性能主要是通過設計制造新型噴槍、調整各種噴涂工藝參數等方式,而對于在熱噴涂WC粉末中添加其他粉末對涂層性能的影響的研究目前國內還沒有。本文對在WC粉末中添加一定量的銅粉,采用等離子噴涂技術制備的涂層進行了研究,主要對添加銅后的涂層的顯微結構進行表征,測試添加銅粉后涂層的顯微硬度,探討添加銅在WC-12Co粉末涂層中的作用機理等。
2 實驗材料與方法
等離子噴涂粉末選用兩種,陶瓷粉末WC-12Co(其中粘結劑Co的質量百分比為12%),粒度為45µm~75µm,該粉末是燒結破碎粉,呈粗糙的棱角形狀,顆粒內部較致密,大量WC顆粒分布在Co粘結劑中,相組成為主相WC和少量的金屬Co;添加劑粉末選用電解銅Cu180,粒度為45µm~75µm。噴涂粉末利用上述兩種粉末按體積百分數機械混合獲得,其中Cu180分別占噴涂粉末總體積的5%、10%、15%、20%(即5%Cu-WC-12Co、10%Cu-WC-12Co、15%Cu-WC-12Co、20%Cu-WC-12Co)。試樣基體材料選用45#鋼,尺寸為20mm×15mm×4mm,噴涂前對待噴涂表面進行噴砂粗化和清洗處理。
噴涂設備采用大連海事大學自行研制開發的一種低功率(2.5kW~15.0kW)等離子噴涂設備Plasma LE-15,采用表1所示的等離子噴涂工藝參數制備涂層。使用MH-6維氏硬度儀測量涂層截面的顯微硬度HV0.3(載荷300gf、壓頭作用時間5s),使用OLYMPUS GX51型金相顯微鏡觀察涂層的截
面顯微組織形貌,并使用Philips-XL30掃描電鏡和Rigaku D/Max-ⅢA型X射線衍射儀(CuKα,λ=1.78897×0.1nm),步長0.02°,掃描速度為8°/min,掃描范圍20°~90°,工作電壓35kV,工作電流30mA)對涂層的斷口形貌和相組成進行分析。
表1 噴涂工藝參數
摘要:藏壁掛是在藏毯從地面裝飾藝術走向墻面裝飾藝術的一個升華,是民族文化、民間傳統工藝、特染工藝與現代繪畫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圍繞現代人對民族地區的關注和好奇,根據藏族的地域特征,其工藝特點、藝術特點展開創新性的保護。做到原樣傳承,又能創新地以新的形式給藏族地區帶來社會、經濟價值,并增強其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藏式 壁掛 保護 創新
藏族藝術同其他民族藝術一樣,有著其特有的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經濟關系、產生的生命意識等都是其產生的必然條件。藏毯的制作技藝源遠流長,在由地面裝飾向墻面裝飾的轉化過程中,藏壁掛的制作也形成了自己的一道工序。雖然制作藏壁掛的工序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每幅藏壁掛都是純手工編織的,由于每個人對細節的處理不同,所以每幅壁掛都是獨一無二的,極具收藏價值。
面對以藏壁掛為代表的藏民族藝術,我們不僅要合理的保護它,還要應用創新性的思維去開拓地發展。藏壁掛的精神寓意、文化內涵、造型特征等內容是其保護的實施點也是創新的源泉,如何做到原樣傳承,又能創新地以新的物化形式給藏族地區帶來社會,經濟價值、并增強其文化的傳播。民間藝術創新要做到在保護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在開發的環節里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傳統。保留原有的優秀傳統,但又不局限于原有傳統而一成不變,并在突破傳統束縛時摒棄不適合于社會需要的東西。
在此,民間藝術的搶救與保護措施,主要體現在對民間手工藝的調查與文化保護,民間藝術品的收藏以及民間藝術品的旅游開發再生三個方面。藏壁掛工藝品的保護也體現出以上的特點并具有創新性。
1.民族用品だ發展與保護
藏區博大的文化吸引著世界人民,這使得藏式壁掛獲得眾多消費對象,作為藏毯藝術的升華,藏壁掛已成為集裝飾、收藏、饋贈為一體的高檔藝術品。但是,目前國內綜合材質壁畫制作尚處于萌芽狀態,,藏飾壁畫本身的裝飾性也很強,綜合材質藏飾壁畫研究成功將會為文化乃至旅游、經濟、社會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圍繞藏族的地域特征,現代城市人對民族地區的關注和好奇展開旅游式的生產,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策劃設計。
(1)藏區用自己特有的東西吸引著四方的客人,除了壯觀的自然風景外,最吸引人的就要算那些古老的民族習俗和特有的傳統手工藝,這些也構成了來藏旅游的特色。在編織壁掛時,讓來藏區對藏壁掛有興趣的游客觀看編織壁掛的流程,聽編織人講每個壁掛上的故事,讓游客進行壁掛編織制作的體驗,了解藏壁掛的藝術魅力和其獨特之處。
(2)保護藏壁掛工藝的基礎是保護編制這個工藝的方法,這就需要發現和保護現有的編制的傳承人。市政府為藏壁掛藝術家頒發津貼,鼓勵他們帶徒弟,這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手段,保留住了學習工藝、制作工藝的人,就能夠留住手藝。傳統的工藝包括一些藝術,都是口傳心授,一旦傳承人過世,就可能銷聲匿跡。
(3)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媒介傳播傳統藏壁掛的工藝、藝術特點,將編制藏壁掛的工藝程序編輯成視頻,向大眾傳播,將高原民族文化藝術通過現代工藝制作展現給世人,滿足社會各界和廣大消費者對文化藝術高層次的需求和享受,使許多人因此達到了文化增收的目的,更繼承和弘揚了高原民族文化。
2. 設計創新 強調引導藏族文化創意
以傳統文化為基石,運用現代科技與材質,對藏飾壁畫進行現代化升級,保留核心的藏族傳統風格,做一些材料上工藝上的改進,使其適合現代化商業需求,新工藝的采用避免了傳統藏飾壁畫制作周期長成本高的缺點,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開一條新的大道,為尋求低廉的制作成本,運用多種材質進行多重復合試驗,用一種取材便利同時兼具環保、無污染、可回收的新型材料同時改進制作工藝,使其能夠實現批量化大生產,在藏飾壁畫的銷售過程中也進行了文化的傳播,將藏區文化介紹給世界,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為藏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現在市場有的藏壁掛多以唐卡、民族風情、景色、藏族人民生活場景為主,有的地方還別具匠心地將詩詞、各大活動和賽事等制作,極大地豐富了內容,而為了更接近高原人民的生活,可以將制作的重點放在‘六字真言’、‘彩粉壇城’、藏族群眾日常生活及風情等方面,不僅結合了藏族的元素,形象生動地突出文化和宗教,更是滿足了信教人的心理,而且還提供了來藏區旅游的游客多種挑選購買。精心的設計,使其從本身的壁掛功能特征達到旅游紀念意義。
(2)采用不同的材料,創造出新的傳統工藝。
壁掛的材料以布和線為主,可以折疊、卷起,但材料具有變形性,不具有長久性。而且最具有藏族特色并且藏族人皆愛的藏銀.瑪瑙.松石沒有融入的壁掛中,雖有藏族特色但不具有代表性。而我們在對藏壁掛的創新時,應考慮到了現有壁掛存在的這些問題。在現有的以布和線為主編織的壁掛,以繪畫的形式制作的壁掛的基礎上,還可以采用更多的不同的材料來進行制作,或是用更多不同的制作形式來制作壁掛如:用木雕刻出藏族人民的生活場景的壁掛,或是以鑲嵌的方法,在制作壁掛的過程中在其中加入了藏銀.瑪瑙.松石等這些藏族人人皆愛的配飾,使其色彩更加豐富。采用具有藏族特色的綜合材質純手工制作。結合了其他具有表現力的材質。繼承和保留了傳統工藝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發展,是傳統的壁掛進入了程式化的壁掛模式,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飾品,使藏族式壁掛文化長盛不衰。
民族文化的創造、傳承和發展都是因其存在現實需求,簡單的說就是能“為我所用”。藏壁掛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感,從其不同的場景中傳遞出濃濃的現代設計理念。具有綠色環保、簡約、社會責任感,這充分體現了當代設計的核心思想。以創新思想來保護藏壁掛是屬于當今最好的形式。
參考文獻:
[1]《壁畫》——張映輝
論文摘要:成熟于江戶時期的"日本發"及其裝飾品,有著大陸文明的影子。而島國特定的自然條件限制、特有的工藝發展方向、傳承的民族審美意識和都市文化的繁榮發展,則共同影響了日本傳統發飾品的審美情趣和形式表現,表達出其獨有的民族個性風味。
日本傳統發式的形式變化,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早先,古代女子的發髻只簡單地束于頭頂,奈良時代(8世紀)因吸收漢文化也梳高髻、插發飾。其后是平安時代(9世紀-12世紀),即“國風時代”,日本完成漢文化向和文化的過渡,應合民族文化中原始神道的樸素、真實的審美觀,貴族女子自然地垂下長發,摒棄任何裝飾,顯示出高格調的美感。在民間,婦女用簡單的線繩將長發結束成各種低垂的樣式并一直保持到室町幕府時期。其三是桃山時代至江戶初期(16世紀末-17世紀),因商品經濟和都市文化的興起,出現了高而利落、男子氣的發髻,改變了垂發的清幽格調,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青春爽利的新風格。第四階段是江戶中期至后期(17世紀末-19世紀),在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性解放的思潮下,大眾娛樂形式“歌舞伎”的風行與青樓市井人物的標新立異,推動了發式的不斷翻新,其上的裝飾品也越來越多,最后形成了現在稱為“日本發”的復雜華美的傳統發型。
可見,日本傳統發飾品是近世江戶時代的產物,其歷史不算久遠。發型共分成四個部分,前額中間隆起的一份稱“前發”,面龐兩頰打開的部分稱“鬢”,發在頭上盤卷的部分叫“”,后頸部分叫“”。發飾品主要分櫛、笄、簪、布四種,裝飾部位各不相同。“櫛”就是發梳,一般插于前發和之間。“笄”是一種兩邊對稱的長條形發插物,可以同櫛配對,有扁、方和圓頭棒槌型(中文的笄與簪同義),通常插在“櫛”的后面,和“布”一起用于固定的造型。“布”由寬窄不同的布條結束而成,顏色以紅、白居多。“簪”的材料多為金銀和龜甲,有一足、兩足(中文名釵)和多足,頭上為耳挖,足和耳挖之間有一個略寬的平面稱為“鏡”,是主要的裝飾部位。“簪”的品種很多,通常裝飾鬢的兩側或者鬢的后方。
日本發飾品的原材料不算豐富,但盛產木、金、銀。由于是海島國家,除了貴重的龜甲、珊瑚,還常用螺鈿、水晶、貝、珍珠。其它用來點綴的還有象牙、琥珀、玉、翡翠、絹、鐵、玻璃,甚至還有瓷。工藝有打磨、漆繪、漆雕、描金、透雕、鑲嵌、浮雕、切雕等。
就日本發飾品的審美情趣來說,雖然在傳統文化中,“物哀”、“幽玄”和“閑寂”占據了審美精神的主體,在藝術追求上大多表現出簡素、纖細、冷澈、淡泊的意境。但江戶的“日本發”卻與此相反,它的夸張與裝飾所代表的卻是另一種奢華、精美、濃烈、世俗的感官情趣享受。一方面,這與當時日本的主情思想有一定的關系,即從神道精神的“真實”出發,以自然的本能欲求為美,使滿足純粹的官能美成為一種合情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與武家文化金碧重彩、明麗絢爛的裝飾風格相吻合,反映了庶民日常生活中現世享樂的情態和欲望。不過分析這些精美的器物,又發現在許多方面遵循了自然、洗練的傳統審美,并不是一味地熱鬧繁雜。綜合來看,日本傳統發飾品的審美情趣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澄”、“寂”、“艷”、“賑”。
“澄”,就是清澈、通透、明凈。古代日本人以純潔、清明代表美的理想,如熱愛“雪、月、花”圣潔的白。同時,崇尚自然的真實,善于從自然中發現美、表現美,如伊勢神宮以木、葦、茅草作材料,無色無裝飾,追求物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千利休的“空寂茶”則是在至簡至素中達到純一無雜、和敬清寂的理想境界。
“寂”是日本審美的中心。它代表了從自然風物中領悟到的美與情感:靜寂、閑適、悠遠、冷逸和感傷,流露出余情繚繞的風雅情調。日本發飾品的表現題材大多為自然景物或者日常生活,既有雪、月、花、木、草、雀、魚、蟲、流水、云霞、竹林及四季之景,又有甲蟲、豆芽、藤瓜、魚簍、竹籠、葫蘆、團扇等田園情趣。僅此還不足,還要以動物與物的對比來擬示自然界的動靜和諧。
“艷”,是艷麗、艷色,指帶有光澤的美,漂亮、光彩的感覺。這是大量使用了描金、漆繪和螺鈿而使色彩變化強烈的效果。此種風格源于日本古老卓越的裝飾技藝——漆藝。自桃山時代以來,迎合武家和富商口味、與空寂的“禪文化”相對的“黃金文化”盛行,在服飾器物上也追求奢華精致,木制的發飾品非常適合用精美的漆藝來裝飾,特別是櫛和笄。
“賑”,意思是富裕、繁盛、陽氣。“賑”是在社會太平、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背景下,謳歌現世生活富足的一種必然的觀念和形式。在發型上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飾物的造型、裝飾的方法和發型本身的復雜性。江戶中后期,發型逐漸堆高,兩鬢撐開,后面的向上收攏,的變化更加多樣,發式日漸飽滿豐富。另外讓人覺得繁盛的是,飾物無論品種樣式都大量增加。
探究日本發飾品的審美情趣和形式變化,也可以從一個側面感受到物品設計中來自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從歷史的背景看,在一個社會安定、商品經濟繁榮、都市娛樂生活豐富的時代,消費需求的旺盛總能推動手工業極大地發展,而人情思想的開放又促使設計意識不斷更新。日本發飾品及工藝的發展雖然受到大陸文明的影響,但因其自然條件和審美趣味的不同,沿續了其獨立的民族個性與軌跡,特別是將桃山時代以來兩種對立的審美觀——自然簡素和奢華裝飾——進行了形式上的折衷,顯示出特有的纖巧洗練、冷澈沉靜,卻又不乏精致絢爛的品格,將世俗艷麗的美和超脫清寂的美糅合在了一起。
參考文獻
【關鍵詞】爆炸噴涂;碳化鎢涂層;工藝國產化
1.任務來源
爆炸噴涂技術是一種先進的熱噴涂技術,某型號產品參照法國圖紙要求表面爆炸噴涂LW1N40碳化鎢涂層實現減摩耐磨、延長使用壽命、提高飛行安全系數的目的。
LW1N40碳化鎢涂層是美國聯合碳化鎢(Praxair)公司專利技術,該涂層具有較高的硬度和優異的耐磨粒磨損性能。由于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一直將爆炸噴涂LW1N40涂層技術處于保密狀態,不對外出售設備,僅在本公司內為用戶提供制備涂層的服務,并且至今未發表過關于該技術的任何論文。國內許多從事爆炸噴涂的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從未涉及此涂層,沒有相關涂層標準和資料,對LWIN40碳化鎢涂層制備技術及涂層組成和涂層性能參數均不了解。而前蘇聯和烏克蘭開發的爆炸噴涂技術,雖然噴涂原理相同,但是卻采用簡單的連續送粉方式,獲得的涂層由于爆炸時粉末分散在爆炸管不同位置,涂層組織不均勻,結合強度低。
為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盡快實現國產化的目的,成立了科研攻關課題組,專項研究與LWIN40碳化鎢涂層性能相當的碳化鎢涂層制備技術。
2.零件技術要求
(1)零件材料為EZ1CNDAT.12.9。
(2)零件外表面噴丸處理。
(3)零件外表面噴涂碳化鎢涂層,磨削后涂層厚度0.1~0.15,最小厚度不小于0.07mm。
3.總體思路
按照項目需求,選用先進的碳化鎢涂層制備方法——爆炸噴涂方法,立足國產碳化鎢粉末,根據涂層性能要求,選用燒結型碳化鎢粉末,選用大連海事大學制造的高性能爆炸噴涂專利設備進行涂層噴涂試驗,以實現該爆炸噴涂該涂層工藝方法的全面國產化研制。
3.1技術方案
由于涂層性能項目繁多,而國內對碳化鎢涂層性能檢測標準尚未形成體系。如何從產品應用的角度確定碳化鎢涂層性能檢測項目及檢測標準,直接影響到涂層性能的判定,這是工藝研究過程中非常棘手的問題。根據產品使用性能,通過對涂層各項性能指標特點的分析,確定涂層指標、試驗方法及檢測標準:
3.1.1涂層外觀
涂層外觀是涂層判定最基本的要素。零件涂層表面應完整致密、顏色均勻一致,無裂紋、剝落、分層、邊緣翹起及磨削加工引起的燒傷等缺陷。
3.1.2涂層組成
碳化鎢涂層的主要組成相為WC、W和Co,只有極少量碳化鎢發生分解產生W2C相。由于涂層組成相的比例直接影響涂層的結合強度、密度、氣孔率、耐磨性等性能,故嚴格控制涂層各組成相的比例分配是保證涂層性能的關鍵環節。
3.1.3涂層結合力
涂層的結合強度是涂層系統的重要的指標,常用的試驗方法有膠接拉脫法、杯突法、彎曲、扭轉法等結合力測試方法。按照HB 要求,進行膠接拉脫法涂層結合力試驗。
3.1.4涂層硬度
涂層的硬度測定分為宏觀硬度(洛氏表面硬度)和微觀硬度(顯微硬度和維氏硬度)。顯微硬度和維氏硬度可以對涂層中的基體相和硬質相進行分別測定,涂層表面性能則主要考核其各種功能性,如對涂層的成份、結構和形貌,通過進行金相、電鏡、 X射線衍射等方面的微觀分析,最后對涂層性能和涂層界面性能進行評價。
綜合上述分析,確定了涂層檢測主要項目、參考項目及相關檢測標準。
3.2試驗件噴涂相關輔助設備的開發
3.2.1噴涂前表面處理
根據圖紙技術要求,零件噴涂之前需要進行噴丸處理。要求零件表面粗糙度1.6, 噴丸深度0.3~0.4,彈丸直徑0.6mm,重疊率150%。
3.2.2噴涂用卡具
由于零件臺肩根部有0.2mm下陷不噴涂涂層,涂層在距零件另一端頭10mm處終止,在爆炸噴涂過程中,需要對樣件非噴涂區域進行保護,考慮到爆炸噴涂時的強大沖擊力及噴涂火焰的瞬時高溫,無法采用膠帶、牛皮紙等常規隔離方式,根據零件外部特征設計制作了專用工裝卡具。該卡具采用采用零件兩端60°錐面定位,一次可裝卡兩件工件,既可承受高溫高壓,有效的保護非噴涂區域,又可顯著提高噴涂效率及噴涂粉末的利用率。產品的開槽部分由于卡具的保護,沒有噴涂涂層及碳化鎢粉末的飛濺,為后續零件表面最終磨削工序提供了方便。
3.2.3磨削加工卡具的設計
為保證零件表面粗糙度達到圖紙要求,在噴涂時單邊預留0.05mm磨削余量。由于涂層較薄,如果磨削加工時零件裝夾定位基準與爆炸噴涂時定位基準偏差較大,就會造成磨削后涂層產生一側薄而另一側較厚的現象,甚至造成零件局部涂層無法磨削的現象。為此,根據零件的特點設計加工了磨削專用卡具。卡具采用零件兩端60°錐面定位,使磨削裝夾定位基準與噴涂卡具徑向跳動量小于0.01mm,以滿足工件磨削加工的需要。
3.3涂層性能檢測
經反復試驗,最終確定了相關工藝參數,并噴涂試片進行涂層性能檢測。
3.3.1金相組織
隨機抽取一噴涂試樣,將試樣切開取縱截面。試樣鑲嵌后,分別經240#、400#、600#、800#耐水砂紙打磨,再經粗拋、精拋處理,用OLYMPUS GX71型數碼金相顯微鏡(觀察涂層組織界面圖像。依據HB6738-93、HB7627-1998并與標準圖片比較,上圖涂層中氧化物少、孔洞小。涂層與基體界面上污染很少,涂層中未發現未熔顆粒,富鈷相沒有堆積。磨削加工后的零件表面涂層連續,粗糙度可達0.4μm,完全滿足圖紙要求。
3.3.2涂層硬度
涂層顯微維氏硬度的測量使用MH-6維氏硬度儀,采用正四棱錐金剛石壓頭。
依據HB 5486-91,硬度試驗載荷300g,載荷保持時間10s。壓痕間距為壓痕棱邊10倍,測量10點求平均值。
3.3.3涂層結合力
拉伸實驗參考HB 5476-91,采用靜力拉伸法測試。拉伸件對偶件和對偶試樣都經過丙酮清洗、棕剛玉噴砂、第二次丙酮清洗處理。隨即無預熱,在對偶試樣的圓面上噴涂。在對偶件和對偶試樣圓面上均勻涂覆E-7環氧樹脂膠并對粘,確保二者同心度。放入加熱爐中100℃保溫3h,取出進行拉伸實驗。
3.3.4涂層拉伸強度
涂層抗拉實驗采用HB 5475-91的規定。方法:將涂層噴涂在直徑32mm的45#鋼式樣外表面上,經磨削后將試樣夾持在MTS試驗機上,通過使用活動夾頭確保試樣與試驗機同軸,拉伸速度2mm.min-1,直到將涂層拉斷為止。
關鍵詞:園林小品,屏風,風格特點,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
1.屏風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古代傳統建筑大多是土木結構的院落形式,為擋風和遮蔽之用,古人制作了屏風這種家具。屏風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史記》中也記載:“天子當屏而立”,可見當時的屏風是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征出現的,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發展,屏風開始普及到民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國較早的傳統家具之一,并在隨后的發展中主要起遮擋、屏蔽和分隔空間的作用。屏風作為室內裝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使用過程中種類不斷擴大,用途不斷發展,到了清代不管是從用材、造型還是施工工藝上講,屏風的發展都達到鼎盛時期。此時屏風的裝飾工藝更加趨向多元化,如:琺瑯填彩,鑲嵌彩色玻璃,鑲嵌螺鈿和西洋玻璃畫等,制作形式也偏向西洋風味,這些新的裝飾形式的注入大大促進了中國傳統屏風藝術的發展。
2.現代屏風設計
2.1現代屏風的特點
不同的時代都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時代產物,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更趨向于自然安逸的休憩環境。屏風作為室內陳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迎合時代的潮流。時至今日,屏風已經不再單一的滿足分隔空間、阻斷視線和擋風等使用功能,而是從造型、材質和工藝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作為一種藝術品供人欣賞,放松心情,給人們帶來精神的升華。
首先,新型材料的運用使得屏風具有了強烈的時代感。傳統的屏風材料厚重,現在多用輕便易組合,透明或半透明等材料。如:布藝屏風、藤編屏風、鋁合金屏風、玻璃屏風和鐵制屏風等。不同的材質達到不同的裝飾和視覺效果,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竹制和藤編的屏風比較適用于新中式、東南亞、日式等裝飾風格,給人以清新舒適自然之感,同時又可以保證良好的透光率,達到“隔而不離”的效果。
其次,從色彩上來說,現代屏風打破了傳統屏風紅木色的單一深沉色調,色彩更加絢麗多彩。現代屏風設計就是在保持與室內環境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利用色彩學的知識,結合室內環境設計藝術,用色更加大膽,體現創新性,從而營造更加直觀的心里感受。
最后,從造型圖案上來說,現代屏風的裝飾紋樣更加千姿百態,形式各異,令人目不暇接。
傳統園林漏窗、花格、鋪裝花紋等裝飾元素也較多的應用于現代屏風設計中。另外,幾何圖形款式以及大氣純色的款式也更加符合當下的大眾需求。而且,現代屏風設計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人性化,貼近生活,比例尺度等也更具有親人性。如宜家家居曾推出的一款可以儲物的屏風,設計師在屏風上添加大小不同的袋子,可以將日常用品,如雜志、報紙和鑰匙等隨手放進去,既節省空間又簡單實用,得到了年輕一族的喜愛。屏風的魅力,使得家居環境呈現別樣的風景。在當今生活中,屏風也在不斷被發展創造,變得更加輕盈靈活易于裝運。
2.2現代屏風的設計風格
現代屏風不再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照搬傳統工藝作法,而是打破常理,張揚個性,支持原創,重視裝飾性,極具時尚感、現代感。隨著時代的進步,裝飾風格的多樣化以及思想的差異化多元化等因素,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欣賞品味,屏風的風格設計也要針對不同的人群,不同室內空間的裝飾風格而定,便于使其更好地融入到人們生活的各種生活空間中。
首先,脫胎于傳統屏風形式的新中式風格屏風繼續彰顯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受到各年齡層人群以及國外友人的喜愛。這種風格多從傳統的書法和繪畫藝術、傳統花格、園林門洞樣式、園林漏窗等傳統元素汲取靈感,經過加工提煉后,將傳統元素的精髓與現代材料工藝結合,運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使這種風格的屏風發展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新中式風格,是利用新材料演繹傳統經典的新形式。常應用于新中式、現代簡約、后現代以及海派裝飾風格。
其次,是深受年輕一族喜愛的簡約浪漫風格,這種屏風不拘泥于某一種款式風格,不受拘束,強調造型、色彩和款式的簡潔獨特,注重材料的有機環保和迷離的色彩、溫馨的裝飾的運用以及強烈的現代感的體現。當然其形式也更加多樣性,而且裝飾元素已不再僅僅依附在屏板上,出現了個性化的立體裝飾屏風,如有的將干枯樹枝、干花、青花瓷盤和立體金屬等裝飾在畫框里做成屏風;有的甚至采用DIY手工制作,更體現其原創性,如有的款式僅簡單采用圓形材料的羅列捆綁即形成一款時尚大氣的玄關屏風,還有的只在較高的畫框上手工裝訂純色的或帶花紋的布藝,再將幾扇同樣的單品用合頁連接即做成一款折疊屏風。總之,這種風格的屏風更加注重設計思想的特異性以及人們的參與性,更加親人化,獨特化。
最后,是極具時尚個性的抽象風格,主要受設計界以及審美獨特的個性張揚的人士青睞。這種風格的屏風有的僅為設計師理想中的概念產品并不作量產化考慮,有的是專屬定制設計,如博物館,展覽館和賽場等的特殊地帶,具有其特殊風格。這些屏風大膽運用各種材質,造型夸張奇特,色彩搭配藝術性強,擺放極具講究,所以這種風格從各方面都與眾不同,別出心裁。
3.屏風的功能價值與應用
3.1屏風的使用和審美功能
3.1.1分隔空間
遮擋是屏風最初最基本的功能,漢劉熙《釋名?釋床帳》中說“屏風,言可以屏障風也”,《禮記?雜記》中說“樹,屏也,立屏當所行之路,以蔽內外也”,意思說的就是屏風的遮蔽、擋風和隔間的作用。屏風可以自由的組織和分割空間,調節空間關系,極大的提高空間利用率,使人們在使用和心理上都有適宜的空間尺度感。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大門入口出常設的影壁墻,也可看作是屏風分隔空間應用的一種,除了保證良好私密性的同時,也可以起到減緩氣流,導向人流的作用,而且其上的裝飾多種多樣,或雕刻或彩繪,又極具觀賞價值。
3.1.2裝飾與藝術價值、
屏風作為室內裝飾物品,它所創造出來的是一種含蓄、清雅和宜人的意境美,不僅可以美化居室環境,其多樣的造型、材料和色彩等的組合方式也可以很好的烘托室內環境,調節心理情趣,營造舒適的室內氛圍。屏風的藝術價值一般指當代的紅木屏風在將來對當下的經濟、文化和制作工藝的一種綜合體現,以及許多現代文人騷客珍貴墨寶作的裝飾,表達當下人們的審美取向,不論是在經濟價值還是在文化價值上都彌足珍貴。
結語:中國古典園林中,常采用漏窗、小亭、長廊、有意識地將園內園外的景色借到視景范圍中,靜觀風景如畫,游賞之中,步移景異,動靜交替,園中之景盡在眼中。本論文的選題靈感即來源于此,將傳統園林空間特色建筑小品進行總結歸納,提煉出精致可用的裝飾元素應用于室內空間現代屏風的設計應用中,從而營造出合理舒適的居住空間,提升家居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 東漢, 劉熙. 釋名? 釋床帳[J]. 1939.
[2] 戴圣. 禮記[M]. 藍天出版社, 2008.
[3] 司馬遷. 史記. 北京: 中華書局[J]. 1982 年, 1982.
[4] 張燕杰, 王所玲. 屏風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07(9): 32-33.
摘要:貼合是橡膠加工中常用的一種工藝方法, 貼合是指膠片的貼合,即使用壓延機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多層的、同種或異種膠片壓合在一起,使之成為較厚的膠片這樣一種壓延工藝過程。貼合工藝主要用于生產含膠率高、氣體不易排出、氣密性要求比較嚴格等性能要求的膠片的制備;適用于兩種不同膠料組成的膠片以及夾布膠片等。在貼合膠片的生產中,為了保證貼合膠片的質量,要求各被貼膠片具有一致的可塑性,否則,將會導致膠層和起皺等現象。當膠料的配方和一次膠片的厚度均不相同時,兩層膠片的貼合,最好采用“同時貼合法”進行貼合加工,即將從壓延機出來的兩塊新膠片同時進行熱貼合。這樣,可使貼合的半成品膠片致密、無氣泡,也不容易起皺。
關鍵詞:聚氨酯;復合膠;配方
【Abstract】 Fitting is commonly used in rubber processing method of a process, fit is the film's fitting that the calendar will use two or more levels of the multi-layered, homogeneous or heterogeneous film laminated together, so that into a thick film of such a rolling process. Fitting process is mainly used for producing high with plastic, not easy to exhaust gas, air tightness requirements more stringent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uch as film preparation; applied to two different rubber composition of the film and cloth laminate.Laminated film in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film fit, require to be posted with the same plastic film, otherwise, would lead to phenomena such as adhesive layer and wrinkling. When the rubber formula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a film are not the same, the two-film lamination, preferably a “legitimate paste the same time” to fit process, will come from the calendar at the same time two new thermal lamination film . This film can fit in the semi-dense, no bubbles, not easy to wrinkle.
【Keywords】 Polyurethane, Adhesive, Formula
1前言
1.1 概述。
目前我國汽車輪胎的耐磨性、使用壽命與汽車行業對輪胎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在國內外相繼開發聚氨酯輪胎、聚氨酯胎面創新技術后,較好的改善了輪胎的耐磨性,但同時帶來制動性、耐熱性差的問題。為適應汽車對輪胎耐磨性、制動性、耐熱性等綜合性能的高要求,有利于我國汽車行業和輪胎行業的發展,為了更好開展該項研究工作,獲取更多的的創新技術,特選此課題進行研究。
由于聚氨酯耐磨性能卓越和拉伸強度較高,所以把它應用在輪胎上會延長輪胎的使用壽命。但它的耐濕滑性很差,在高溫下強度會直線下降,所以不能把它直接應用于高速輪胎上。我們把聚氨酯設計成條狀,鑲嵌到輪胎胎面的通用橡膠里。其設計內容為:輪胎胎面冠部(上層)由聚氨酯彈性體和橡膠兩部分材料,按面積比(如橡膠材料面積占60%,聚氨酯材料面積占40%等)、組合而成,即胎冠部的一部分面積是聚氨酯材料,另一部分面積是橡膠材料。兩部分材料通過共交聯(共硫化)結合在一起,聚氨酯部分提高胎面的耐磨性,橡膠部分保證了胎面的防滑性、制動性;綜合性能優于橡膠胎面和聚氨酯胎面。該胎面通過復合擠出或分層擠出、或澆注(注射)方式再與橡膠共硫化等工藝制成輪胎,與傳統橡膠輪胎生產工藝基本相同,在目前的輪胎企業應用投資省見效快。
因為聚氨酯的極性較大,不易與其它橡膠貼合到一起,界面很容易就能撕開,所以本次實驗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一是聚氨酯膠料和通用橡膠的粘合問題,另一是聚氨酯膠料本身的性能問題。
1.2 聚氨酯及生膠的選擇。
代號(UR),是由聚酯(或聚醚)與二異氰酸脂類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它的化學結構比一般彈性聚合物復雜,除反復出現的氨基甲酸酯基團外,分子鏈中往往還含有酯基、醚基、芳香基等基團。
UR分子主鏈由柔性鏈段和剛性鏈段鑲嵌組成;柔性鏈段又稱軟鏈段,由低聚物多元醇(如聚酯、聚醚、聚丁二烯等)構成;剛性鏈段又稱硬鏈段,由二異氰酸酯(如TDI、MDI等)與小分子擴鏈劑(如二元胺和二元醇等)的反應產物構成。軟鏈段所占比例比硬鏈段多。軟、硬鏈段的極性強弱不同,硬鏈段極性較強,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許多微區分部于軟鏈段相中,稱為微相分離結構,它的物理機械性能與微相分離程度有很大關系。
UR分子主鏈之間由于存在由氫鍵的作用力,因而具有高強高彈性。
1.2.1 性能:
(1)耐磨性能卓越:耐磨性能是所有橡膠中最高的。實驗室測定結果表明,UR的耐磨性是天然橡膠的3~5倍,實際應用中往往高達10倍左右。
(2)在邵氏A60至邵氏A70硬度范圍內強度高、彈性好。
(3)緩沖減震性好。室溫下、UR減震元件能吸收10%~20%振動能量,振動頻率越高,能量吸收越大。
(4)耐油性和耐藥品性良好。UR與非極性礦物油的親和性較小,在燃料油(如煤油、汽油)和機械油(如液壓油、機油、油等)中幾乎不受侵蝕,比通用橡膠好得多,可與丁腈橡膠媲美。缺點是在醇、酯、酮類及芳烴中的溶脹性較大。
(5)摩擦系數較高,一般在0.5以上。
(6)耐低溫、耐臭氧、抗輻射、電絕緣、粘接性能良好。
1.2.2 硫化體系:
硫化劑有異氰酸酯、過氧化物和硫磺三類:異氰酸酯類硫化劑的常用品種為TDI及其二聚體、MDI二聚體和PAPI等,可生成脲基甲酸酯鍵交聯鍵(易吸水,使用時注意環境濕度),可以制得耐磨性良好、強度高、硬度較大的制品;過氧化二異丙苯(DCP)是用得最普遍的過氧化物硫化劑,過氧化物硫化PUE制品具有良好的動態性能,壓縮永久變形小,彈性和耐老化性能均較好,缺點是不能用蒸汽直接硫化,撕裂強度較差;含有不飽和鏈段的PUE可采用硫磺體系硫化,用量一般為1.5~2份,促進劑M和DM最常用,一般在6份左右,硫化制品綜合性能較好。
1.2.3 應用:
首先他可以應用到田徑場塑膠跑道運動場地,包括籃球、排球、羽毛球和網球場地有室內和室外兩種類型。這種塑料場地比木地板使用時間長,又耐磨、耐油、耐天候老化彈性適宜,吸震性能好,通基層粘合老實。聚氨酯橡膠有優異的耐油性能,因而也用作耐油錕筒。由于性能優異,在汽車工業中能開題其他合金,可應用在汽車保險桿、方向盤及汽車部件上等。其次由于具有低磨耗、高摩擦系數和噪聲小等優點,所以用他制作的傳送裝置有穩定的轉速。所以煤礦及礦山用傳送帶可用聚氨酯混煉膠制作,高硬度的聚氨酯澆注膠可作齒輪汞齒輪,具有傳遞液體穩定的特點。此外,它還用與襯里和保護層,作非金屬汽車防滑鏈和高層建筑救活水管內襯;作高壓密封件和高壓水管;在制鞋方面可以降低成本,美觀大方;它可作飛機薄壁油箱,耐油密封件,防塵密封件;作電纜街頭,電子元件和印刷電路的灌封材料,而且可作理想的防震橡膠,同時在人體器官和醫療衛生器具方面也有廣泛的用途。其次也用在國防工業領域,如航天系統中的聚氨酯絕熱材料,具有粘接性能優異、高強等優點。
1.2.4 生膠的選擇
(1)聚氨酯型號的選擇:聚氨酯分聚醚型和聚酯型,聚酯型耐油、耐溶濟、耐化學藥品等性能很好,但耐水性差。而聚醚型的耐水性很好,其強度、耐磨等性能優異,所以本實驗研究選擇聚醚混煉型聚氨酯。
(2)丁腈橡膠;因聚氨酯膠料的加工性能差,特別與通用橡膠的粘合性能差,這對加工都是不利的,為了改善加工與粘合性能,本研究實驗選擇丁腈橡膠作為聚氨酯膠料與通用橡膠的過渡層使用。
2 實驗
2.1 儀器設備
XK―160開放式煉膠機,無錫市第一橡塑機械設備廠產品;
QLB―25平板硫化機,無錫市第一橡塑機械設備廠產品;
GT―M2000―A無轉子硫化儀,高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GT―7016―AR氣壓式自動切片機,高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WHT―10A型 測厚儀 江都試驗機械廠;
邵爾氏LX―A型 橡膠硬度計 江都市真威試驗機械有限公司;
2.2試樣制備
2.2.1 基本配方:
本實驗的聚氨酯膠料配方采用聚醚混煉型聚氨酯,其基本配方采用兩種硫化體系配合,一種是硫磺硫化體系,另一種是過氧化物硫化體系,其基本配方如表一
表一 聚氨酯膠料基本配方
硫磺硫化體系 過氧化物硫化體系
原材料重量份原材料重量份
生膠100生膠100
硬脂酸0.5硬脂酸1.5
增塑劑A1~3
補強填充劑0~120補強填充劑0~120
軟化劑及操作油按需
促進劑M2軟化劑及操作油按需
促進劑DM2~4
活性劑NH-1(或NH-2)1~2過氧化物2~4
硫磺1.5~2
交聯助劑 0~3
1)補強填充劑可選用炭黑(N220、N330、N550、N660等)、白炭黑(sil-233、sil-255等)、陶土、硫酸鋇等等。
2)活性劑NH-1/NH-2為氯化鎘/氯化鋅與DM的絡合物。
3)過氧化物可選用DCP、雙二五等,交聯助劑可選用N,N’-間亞苯基雙馬來酰亞胺、甲基丙烯酸甘油酯、TAC等。
4)軟化劑及操作油可參考丁腈橡膠等極性橡膠選用。
2.2.2 混煉工藝條件。
設備規格:φ160×320 開煉機
輥溫:前輥55―60℃,后輥 50―55℃
輥距:(1.7±0.2)mm
擋板距離:250―270 mm
加料順序: 生膠包輥-SA-ZnO、促、防、填料-割刀-打三角包-下片
2.2.3 混煉膠的制備。
混煉主要使用XK-160開煉機混煉。開煉機混煉是借助于兩輥筒的擠壓、剪切作用及人工割膠、翻煉將各種配合劑均勻分散到生膠中。翻膠的方法較多,常用的方法有兩面三刀,打卷,打三角包,兩面三刀翻膠就是用割刀在輥長3/4處割下膠片。打卷方法與兩面三刀相似,只是割下的膠進行打卷,然后倒轉加入輥距。打三角包通常在薄通時采用。
2.2.4 硫化膠的制備。
硫化在平板硫化機上進行,硫化條件:溫度:150℃,時間,變量。其他按硫化膠的制備標準進行。
2.3 性能測試
2.3.1 正硫化條件的測試:正硫化時間根據硫化儀測試結果來定。
2.3.2 物理機械性能測試:
拉伸強度測試 拉伸強度即試樣扯斷時單位面積上所受負荷的大小:
δ=P/(bh)
式中 δ――拉伸強度,Mpa
P――試樣拉斷時承受的負荷,N;
b――試驗前試樣工作部分寬度,cm;
h――試驗前試樣工作部分最小厚度,cm。
(2)扯斷伸長率的測試扯斷伸長率是試樣扯斷時伸長部分與原長之比:
Y=(L1―L0)/ L0
式中 Y――扯斷伸長率,%
L0――試驗前試樣工作部分標距,mm
L1 ――試樣扯斷時的標距,mm
(3)硬度的測試硬度是橡膠抵抗外力壓入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兩種典型硬度計測量硬度:一種是邵爾式硬度計;另一種是國際橡膠硬度計。邵爾硬度計中使用最普遍的是邵爾A式硬度計,測量的硬度值與國際橡膠硬度值非常接近。
(4)厚度測試 用厚度計測量試片標距內的厚度。應測量三點:一點在試樣工作部分的中心處,另兩點在兩條標線的附近,取3個測量值的中值為工作部分的厚度值。
2.3.3 膠料性能要求:本實驗膠料的性能要求,即通過實驗研究,我們要達到的性能指標,由指導教師提供,見表二。
表二 膠料的性能要求
項目 聚氨酯橡膠
硬度(邵爾A) 55~65
拉伸強度(Mpa) ≥18
扯斷伸長率(%) ≥500
恒定壓縮變形CS(%) ≤15
耐臭氧性(20%伸長40℃×96h50pphm) 無龜裂
熱空氣老化
試驗條件(100℃*70h) 100*72
硬度變化(邵爾A) 0~10
拉伸強度變化率(%) ≤-35
扯斷伸長率降低率(%) ≤-40
配方 份數 使用配方
MPU 100 400
S 1.5 6
M 2 8
DM 3 12
CdSA 0.5 2
ZnCl2 1 4
CdCl2 0.5 2
WCB 30 120
DOP 5 20
總計 143.5 574
3結果與分析
根據本實驗研究的性能要求和聚氨酯的基本配方,本實驗開始先進行了聚氨酯膠料的研究,并根據所得數據及分析,我們不斷改進配方和工藝條件,使聚氨酯膠料的性能達到了指標要求。其后我們又進行了聚氨酯膠料與通用膠的粘合,即共硫化的研究,前后共進行了七次實驗。下面分配方、性能結果、結果分析幾部分對七個實驗進行介紹。
3.1 實驗一
3.1.1配方
3.1.2性能結果
3.1.2.1 硫化性能
試驗名稱 測試溫度 MH ML tc10 tc90
PUR(S-1) 150℃ 40.86 3.40 0:35 10:27
3.1.2.2 物理機械性能
試樣 硬度
H(Shore) 厚度
(mm) 拉伸強度
(Mpa) 最大伸長
率(%) 300%定伸應
力(Mpa)
1-1 67 2.36 16.4 513 4.81
1-2 68 2.21 21.0 548 4.65
1-3 67 2.11 17.4 523 4.79
3.1.3 實驗一結果分析。
由于開始實驗時沒有“活性劑NH-1/NH-2”但考慮到“活性劑NH-1/NH-2”為氯化鎘/氯化鋅與DM的絡合物。所以實驗一采用CdSA、ZnCl2、CdCl2并用體系,以代替“活性劑NH-1/NH-2”使用,從以上數據看出, 膠料的伸長率達到513-548%,能達到性能指標要求,拉伸強度為16.4-21 Mpa,也能達到指標要求,但硬度為67-68H,不能達到55~65H的指標要求。根據這一結果我們又調整了配方進行第二次實驗。
3.2 實驗二
3.2.1配方
配方 份數 使用配方
MPU 100 400
DCP 2 8
S 0.2 0.8
WCB 30 120
DOP 5 20
總計 137.2 548.8
3.2.2 性能結果
3.2.2.1硫化性能
試驗名稱 測試溫度 MH ML tc10 tc90
PUR(DCP-1) 150℃ 17.31 3.04 0:40 14:15
3.2.2.2 物理機械性能
試樣 硬度
H(Shore) 厚度
(mm) 拉伸強度
(Mpa) 最大伸長
率(%) 300%定
伸應力
(Mpa)
2-1 60 2.21 20.1 731 2.06
2-2 59 2.31 13.0 686 2.02
2-3 61 2.24 17.2 731 2.13
3.2.3 實驗二結果分析:
根據實驗一的數據結果及分析,我們采用過氧化物進行的配方設計做了第二個實驗,即實驗二,由實驗數據看出,采用聚氨酯的基本配方,所得的實驗結果,伸長率增加,達到686-781%,遠超過伸長率500%的性能指標,硬度也有所下降,達59-61H,符合55~65H的指標要求,但拉伸強度下降過大,僅達到13-15.1 Mpa,低于28 Mpa的性能指標。
3.3 實驗三
3.3.1 配方
配方 份數 使用配方
NBR 100 400
S 2 8
ZnO 5 20
SA 1 4
DM 0.4 1.6
DTDM 0.5 2
N-330 40 160
DOP 8 32
總計 156.9 627.6
3.3.2 性能結果
3.3.2.1 硫化性能
試驗名稱 測試溫度 MH ML tc10 tc90
NBR(S) 150℃ 20.80 2.04 3: 19 9:08
3.3.2.2 物理機械性能
試樣 硬度
H(Shore) 厚度
(mm) 拉伸強度
(Mpa) 最大伸長
率(%) 300%定伸應力
(Mpa)
1-1642.3414.233312.26
1-2642.3120.943712.43
1-3642.3414.433312.53
3.3.3 實驗三結果分析:
為了與聚氨酯膠料有良好的粘合,我們第三個配方做了丁腈橡膠的配方實驗,根據實驗二的數據結果及分析,我們采用硫磺進行的配方設計做了第三個實驗,即實驗三,由實驗數據看出,采用丁腈橡膠的配方,所得的實驗結果,伸長率為333-437%,硬度64H,拉伸強度為14.2-20.9 Mpa,對丁腈橡膠而言該性能是較好的,并且該膠料與聚氨酯膠料都是硫磺硫化體系,能與聚氨酯膠料達到“共硫化”。
3.4實驗四
3.4.1配方
配方 份數 使用配方
NBR 100 400
S 0.2 0.8
ZnO 5 20
SA 1 4
DCP 2.5 10
N-330 40 160
DOP 8 32
總計 156.7 626.8
3.4.2 性能結果:
3.4.2.1 硫化性能:
試驗名稱 測試溫度 MH ML tc10 tc90
NBR(DCP) 150℃ 33.98 1.86 1:48 30:22
3.4.2.2 物理機械性能:
試樣 硬度
H(Shore) 厚度
(mm) 拉伸強度
(Mpa) 最大伸長
率(%) 300%定伸應
力(Mpa)
1-1652.3013.51934.15
1-2642.2211.81824.01
1-3652.3214.22004.07
3.4.3 結果分析:
實驗四是在實驗三的基礎上采用DCP硫化體系,即過氧化物硫化體系,減少了硫磺用量由2份變為0.2份,去掉了DTDM。其結果顯示,僅硬度稍有減少外,拉伸強度、伸長率等指標都較實驗三差。
3.5 實驗五
3.5.1 配方
配方 份數 使用配方
MPU 100 400
DCP 2 8
S 0.2 0.8
WCB 30 120
DOP 5 20
間苯二酚 1 4
六次甲基四胺 1.5 6
總計 139.7 558.8
3.5.2 性能結果:
3.4.2.1 硫化性能:
試驗名稱 測試溫度 MH ML tc10 tc90
PUR(DCP-2) 150℃ 20. 12 3.02 0:41 11: 11
3.5.2.2 物理機械性能:
試樣 硬度
H(Shore) 厚度
(mm) 拉伸強度
(Mpa) 最大伸長
率(%) 300%定伸
應力(Mpa)
1-1681.9317.58512.44
1-2681.9017.48652.47
1-3672.0017.68252.73
3.5.3 實驗五結果分析:
為了與聚氨酯膠料有良好的粘合,實驗五在實驗四的基礎上加入了可以提高粘合的“間甲白體系,即加入了間苯二酚、六次甲基四胺及白炭黑。所得的實驗結果,伸長率為825-865%,硬度67-68H,拉伸強度為17.4-17.6Mpa,對聚氨酯膠而言該性能是較好的,并且該膠料與聚氨酯膠料都是過氧化物硫化體系,能與聚氨酯膠料達到“共硫化”。我們將該膠料作中間過渡層,粘合強度大大提高,用手很難撕開。
3.6 聚氨酯與丁腈膠的貼合
3.6.1 聚氨酯(S)/丁腈橡膠(S)
試樣 硬度
H(Shore) 厚度
(mm) 拉伸強度
(Mpa) 最大伸長
率(%)
1-1702.527.4293
1-2702.517.9262
1-3702.477296
3.6.2 聚氨酯(DCP)/丁腈橡膠(DCP)
試樣硬度H
(Shore)厚度
(mm)拉伸強度
(Mpa)最大伸
長率(%)
1-1682.687.6191
1-2682.627.8190
1-3682.598.2196
3.6.3 實驗六結果分析:
為了使粘合層達到聚氨酯與通用膠的粘合,我們進行了第六個實驗,即采用聚氨酯/NBR并用的方式,結果表明,聚氨酯/NBR并用體系,不論用硫磺硫化體系,還是用過氧化物硫化其性能都很差,三大指標比較差,即比兩種膠單獨使用時的各性能都低。
3.7 聚氨酯與聚氨酯-天然橡膠的貼合
3.7.1 配方與結果。
聚氨酯/聚氨酯-天然橡膠(50-50)
試樣硬度H
(Shore)厚度
(mm)拉伸強度
(Mpa)最大伸長
率(%)300%定伸應
力(Mpa)
1-1702.2223.65586.27
1-2702.19205216.33
1-3702.19235536.51
3.7.2 結果分析
由表看出,“聚氨酯與聚氨酯-天然橡膠的貼合”拉伸強度、伸長率等指標較好,但硬度較大,此配方基本達到指標的要求。
3.6.2 聚氨酯(DCP)/丁腈橡膠(DCP)本次實驗總體來說是成功的,我們的實驗與以前的相比較有很大的進步,以前做的實驗用手就可以把貼合的界面撕開,而現在做的用手撕不開了。硫化體系用硫磺的膠比用DCP硫化的膠貼合的好,但還是沒有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條件。通過本課題實驗研究,結論有以下幾點
(1)采用CdSA、ZnCl2、CdCl2并用體系,可以代替“活性劑NH-1/NH-2”使用,所得結果基本達到指標要求。
(2)丁腈橡膠可以作為聚氨酯膠料的過渡層,并且該膠膠與聚氨酯膠料都是硫磺硫化體系,能與聚氨酯膠料達到“共硫化”。做成的條狀試樣,結合強度高,撕裂時本體破壞。
(3)NBR膠料在使用過氧化物與硫磺均做硫化劑并用時,硫磺由2份變為0.2份,去掉了DTDM。其拉伸強度、伸長率等指標都較差。
(4)加入 “間甲白體系”,即加入了間苯二酚、六次甲基四胺。能提高膠料的粘合性。
(5)聚氨酯/NBR并用體系,不論用硫磺硫化體系,還是用過氧化物硫化其性能都很差,三大指標比兩種膠單獨使用時的各性能都低。
(6)“聚氨酯與聚氨酯-天然橡膠”并用,并加入“間甲白體系”,其拉伸強度、伸長率、cc粘合強度等指標都好,用此作為過渡層,膠料達到“共硫化”。做成的條狀試樣,結合強度高,撕裂時本體破壞。
參考文獻
[1] 翁國文等,輪胎生產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10,
[2] 林孔勇等,橡膠工業手冊,第六分冊,化學工業出版社;1987,
[3] 聶恒凱等,橡膠材料與配方,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 梁星宇等,橡膠工業手冊,第三分冊,化學工業出版社;1987,
[5] 于清溪等,橡膠原材料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1995,
[6] 翁國文等,實用橡膠配方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1,
[7] 翁國文等,橡膠物理機械性能測試,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5
[8] 張巖梅等,橡膠制品工藝,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9] 翁國文等,配合與塑混煉操作技術,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8-8
4 結語
通過這次畢業設計,我更加熟練的掌握的實際的生產,在配方研究中,我借助多本專業書籍的幫助,對所要做的課題進行了相較全面地了解,并請教了對此課題有較深了解的老師。通過他們給予的幫助完成了該篇論文。
致謝
關鍵詞:衛拉特蒙古;傳統吉祥圖案;民族性
新疆衛拉特蒙古族文化的多元性與特殊性創造和編織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衛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在蒙古族傳統圖案文化催生下的新疆衛拉特蒙古族裝飾圖案藝術更注重工藝性與視覺性,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傳統吉祥圖案藝術作為衛拉特蒙古族傳統圖案文化的一支具有其自身特色民族文化,深刻的影響著新疆衛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
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傳統吉祥圖案形成的因素
1.游牧文化因素
游牧是終年隨水草轉移進行游動放牧的一種生活方式。牧民長期無固定住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產設備相當簡陋,經營非常粗放,基本處于靠天養草和靠天養畜的落后狀態。正是這種生活方式,也形成了游牧文化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文化意識,所以新疆衛拉特蒙古族的傳統吉祥圖案來源于牧民游牧中祈求上天以求風調雨順,萬物生長的美好愿望。
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傳統吉祥圖案是衛拉特蒙古民族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其傳統吉祥圖案藝術的豐富多彩,由于新疆衛拉特蒙古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特殊,所以在游牧過程中與新疆的漢、維、哈、回等民族經過了長期的文化交融,包容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造就了獨具風格的傳統吉祥圖案。
2.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新疆衛拉特蒙古族人民分布于天山南北,他們按傳統的游牧方式“逐水草而游牧”,所以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傳統吉祥圖案素材主要來源于大自然,如有代表性的植物紋樣有蓮花紋、牡丹紋、寶相花紋、紋等,動物紋樣有盤羊紋、犄角紋、蝴蝶紋、蝙蝠紋、鹿紋、老虎紋等。
3.宗教因素
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因其歷史與生活地域的特殊性,受到了薩滿、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不同宗教的影響,并與它們進行了充分的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吉祥圖案特征,如:八寶圖案,包括寶傘、雙魚、寶瓶、吉祥結等。從伊斯蘭教圖案上看,蒙古族圖案的形式更多的吸收了伊斯蘭教的風格。
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因地處新疆天山南北,由于地理上的便利,新疆衛拉特蒙古族與波斯、土耳其等伊斯蘭文明自古以來就有著頻繁的交流,所以接觸伊斯蘭教吉祥圖案文化較多,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吉祥圖案藝術和伊斯蘭教的吉祥圖案藝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吉祥圖案學習了伊斯蘭教這種圖案的組織形式――“連續不斷、均勻分布”,并在吉祥圖案的組織形式中有普遍的應用。
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傳統吉祥圖案類別
1.吉祥動物圖案
吉利、祥瑞的吉祥動物――羊
羊是游牧民族的主要財產,也是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所以新疆衛拉特蒙古族人將羊列為自已民族的吉祥物不是沒有自已的道理的。衛拉特蒙古族人把羊與祥通用,大吉羊即為大吉祥。大量出現在蒙古包、氈毯、及各種服飾裝飾的圖案中就有吉利、祥瑞的意義。
好運之兆的吉祥動物――蛇
自古以來新疆衛拉特蒙古族人崇拜蛇,牧民們稱蛇為“海日罕” 或“額仁”,或“額布孫魯”(草龍),也稱為巴嘎魯(小龍)。在民間它象征吉祥,如家中有蛇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愛里(村里)有蛇是好運之兆。現在的蛇圖案中蛇頭是沒有的,只是一種抽象的蛇紋圖案。這種蛇紋圖案在服飾、家具、及鞍馬等各類生活用品中均有大量的應用。
象征美好、才智,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的吉祥動物――鳳
神奇的瑞鳥,象征著上天降下的吉兆,給草原帶來祥瑞。在民間,牧民們用五色絲線繡出多彩多姿的鳳鳥來,蒙語稱“塔本翁根嘎日迪”,成為美與幸福理想的象征。鳳的吉祥圖案以刺繡圖案居多,也大量出現在各類生活用品中。
代表著“福”和“吉”的吉祥動物――蝙蝠和雞
漢語的蝠與福、雞與吉諧音,福是人生幸福如意的統稱,吉有吉祥如意之意。蝙蝠與雞圖案原是中原民間圖案,傳入新疆衛拉特蒙古地區被衛拉特蒙古族接受并應用很廣,在家具和馬鞍具等用品中常作為裝飾圖案,視為吉祥之物。
2.吉祥花草圖案
蓮花是水生宿根植物,亦稱荷花。新疆衛拉特蒙古人主要取白蓮花,賦予蓮花以神圣的意義。新疆衛拉特蒙古人稱頌蓮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視為花中君子,成為吉祥圖案。蓮花紋中的蓮瓣紋最為多見,它是以相接的帶狀蓮花瓣為題材,用浮雕圖案裝飾把蓮瓣紋表現在器物的肩部、腹部、脛部,在各類生活用品上都有多用。
寶相花為新疆衛拉特蒙古族吉祥紋樣之一,是富貴吉祥的象征。寶相花是集眾花之美升華而成,在圖案海洋里大顯其繁華似錦的光彩。一般以牡丹、蓮花等為主體,中間鑲嵌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他花葉,尤其是其花蕊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恰似閃閃發光的寶珠,富麗華貴,故稱“寶相花”。寶相花紋樣使用范圍極其廣泛,在傳統的金銀器皿、刺繡、召廟建筑、家具上,均能見到寶相花紋樣。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關鍵詞]動物元素 珠寶設計 設計手法 運用
珠寶首飾作為人類強烈的自我崇拜意識的表現,成為裝飾藝術最古老的一種形式。人類對特定材料和礦物固有性質的認識,使得它們被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人們所廣泛使用。雖然珠寶首飾從什么時候開始為人類的迷信需求服務尚無考證,但是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些材料一開始就以原始崇拜的動物圖騰造型來滿足人類的裝飾形象需求。到現在,無論珠寶設計發展到什么程度,動物元素的地位仍無法取代,它作為人類的信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現在這種最簡單的裝飾藝術中。
人類動物崇拜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性:一種是對動物的危險性、毒性及攻擊力的恐懼和崇拜;二是生存性的動機,如動物是人們喜歡的食物材料,人們會以常食用的動物為崇拜對象, 因為是它養育了人類,人們因此對其感恩;三是對難以捕捉的動物產生神秘探尋訴求;四是認為人和動物死后可以互相轉換;五是認為先祖與某種動物有關而繁衍了人類,或相信先祖的身體神奇、特殊,與某種動物有緣;六是將動物的自然屬性認知為神圣,與神相通、是神的使者,宗教的信仰。綜合這些可能性,動物與人的關系是動物元素在首飾中存在的原因,也是存在的必要。 ①
一、動物元素在珠寶設計中的表現手法
自然界中的動物元素種類繁多各有特色,面對這些千奇百怪的形態特點,如何將它們應用到珠寶設計中,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方法:
1、簡化造型法
簡化造型法是將動物的形態簡要化,消除不必要的部分,高度概括它們的主體,只留下重要的部分。但是在設計的時候,要注意主體輪廓清晰,表現出動物的特征是關鍵。例如,在以昆蟲為元素設計時,只需要把昆蟲的外形輪廓和主要特征勾勒出即可,讓人一眼能看出來是哪一種昆蟲。②
2、擬人手法
擬人手法是面對動物元素最常用的設計手法。在異形珍珠、紅寶石、藍寶石與黃金等貴金屬搭配設計中,這種手法的使用極為普遍。它主要是將動物形象擬人化,往往是獸首人身或人面獸身,無論是哪一種都能增加設計作品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運用擬人手法創作,需要注意的是合理化,要根據所設計的動物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來造型,太脫離實際會讓別人看不懂,不能引起大家共鳴。
3、夸張強調法
在珠寶設計中,夸張的手法往往用來突出表現動物的某一個部分,同時弱化另外的部分,使想要表達的特征更加一目了然。例如,有的設計師在設計牛的元素時,會夸張牛的背部,主要是為了突出牛的壯實,表現一種原始的農耕思想;③有的設計師在描繪孔雀時,會運用大量的寶石突出表現孔雀的羽毛,視覺效果非常璀璨美麗,進一步升華富貴奢華的寓意。
二、不同動物元素的設計特點及表現性
1、蛇形元素
蛇形元素自古以來就是珠寶首飾設計的重要元素。蛇形圖案的珠寶首飾作品不僅受到古埃及人的喜愛,在近代,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也對它青睞有加,在她首次出席會議時便佩戴了蛇形手鐲,甚至她結婚戒指上也有一條鑲滿祖母綠的蛇④。
基于首飾的外觀設計,蛇形為一字形,具有視覺上的均衡感,但它并不拘泥于完全相等,而是有一絲動感之美,使造型與體量在視覺上富有變化。珠寶首飾的顏色也可以根據蛇自身鱗片的顏色進行提煉、加工或再設計,可以寫實也可以夸張。蛇形元素能夠給予設計作品不同的內涵和趣味,增加視覺美感和神秘感,造型流暢,顏色生動⑤。
蛇形元素在珠寶設計作品中的應用手法很多,主要是通過佩戴者的個人風格和審美來決定形態的設計。通過鑲嵌不同色彩的寶石,來表現多種不同種類、顏色的蛇形造型元素,搭配不同顏色的金屬材料來達到與原始元素相近的顏色。這種應用方法是將蛇婉轉流暢的造型,最直接最尖端地應用到首飾中。⑥簡單造型的構成能體現珠寶首飾的仿生效果,但抽象的設計更能夠體現首飾打破常規的精美。通過對蛇形元素的某一形態或特征進行概括,變形處理后提取蛇形中的幾何形和流線型,對其進行拆散重構,打破對蛇形過度具象化的單調死板,簡化多余不必要的結構,使珠寶首飾設計作品的形態更有藝術感。
以蛇形元素為創造主題的珠寶首飾品牌,首推意大利著名珠寶品牌BVLGARI,無數精美絕倫的蛇形元素珠寶首飾作品,讓人們印象深刻。黃金與K金的結合逐漸成為該品牌蛇形珠寶的主要材質,尤其是它的蛇形腕表,在這兩種貴金屬的結合下,將各色寶石鑲嵌在腕表之上,增添它的藝術性和設計感(圖1)。
2、海洋動物元素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且絕大多數生物仍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最為顯著,這就給珠寶設計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充分收集原始信息,通過藝術的手法加以修飾,創作出完美的作品。
海洋動物造型多變,創作時都先從簡單的圖案紋樣開始,運用對稱、排列、元素的結合使用等。早期的海洋動物圖形為基本造型,魚、海豚、海馬等動物的設計都僅僅停留在平面化的程度,到封建社會中期逐漸復雜化,開始運用對稱、排列、連續的圖案進行創作。例如章魚,運用3D立體的工藝來起版雕蠟,結合鉑金類的貴金屬,觸角上鑲嵌不同顏色的寶石,在視覺效果上多角度增加它璀璨的感覺(圖2)。
國外很多品牌在珠寶設計中應用海洋動物元素時,基于海底動物顏色豐富多彩的特點,會運用多種材料的搭配來突顯海洋動物的生動性。早期的設計主要以黃金色為主,隨著工藝技術的提高,開始運用K金與各種彩色寶石結合,琺瑯彩的應用使他們對動物首飾的色彩發揮得更加完美,如藍、綠、黃等顏色的和諧運用,使首飾作品猶如工藝品一般精美。
3、禽、獸形元素
考古資料顯示,禽、獸形動物裝飾藝術是我國主要的裝飾藝術表現,通過觀察現實生活而產生,并描繪人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在首飾設計中,虎、豹、鷹、鳥、鹿是動物造型的主體,發展至今,還有動物爭斗的復合型元素,它們都以一種非語言的傳遞方式,通過象征意義、裝飾手段來反映人們的觀念和愿望。
飛禽類是動物元素中表現手法較多的一種。寫實性的飛禽,以立體的手法表現整體的效果。例如內蒙古阿魯柴登出土的鷹頂金冠飾,頂部為一展翅雄鷹,立于半球狀冠頂上,各個部位有立體感,用浮雕的手法表現飛禽的側面,下面配以為浮雕虎、羊、馬的冠帶。⑦
不難看出,虎豹是設計師共通的喜愛,只是在不同時期表現手法不一樣罷了。在虎形設計時,寫實性的虎是主體,往往采用圖案化的排列,以浮雕和鑲嵌的手法將寫實與圖案化有機地結合起來。而豹形多采用鏤空化的設計,設計重點在表情和肢體動態上,突出它兇猛的特性和矯捷的身軀。
隨著審美水平的提高,獸形首飾注重的不再是對現實逼真的模仿,而是以圖案構成和色彩配合為主要特點,用正方形、長方形和圓形為基本設計元素,首飾中的動物形象被抽象成二維平面的形式,用簡單的線條勾畫出來。這時期的動物首飾表現是它本身的美而不是動物的宗教意義。⑧在首飾材料的使用上,主要包括玉、金、銀、紅寶石、藍寶石、水晶、綠松石等,非常豐富,一些相對新型的材質使動物元素的首飾別有一番精彩。
人類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對野獸有著特殊的感情,表現在首飾藝術上塑造了各種形態的動物圖案,并賦予了文化的象征意義。獸形元素作為一種圖騰崇拜,真實反映了人類的生活狀態和經濟狀態,是社會的產物,被珠寶設計師美化升華,成為一件裝飾品。
三、國內外知名珠寶品牌對動物元素的運用
19世紀中葉,卡地亞逐漸發展成為歐洲知名的珠寶商,受到歐洲皇室的青睞。它的發展歷史與大自然的動物王國密不可分,眾多的優秀作品打造了一個真實的動物王國。混合靜態與動態的光澤,用豐富的彩色寶石,打造了造型各異的卡地亞動物系列:獵豹、鱷魚、企鵝、鷹、蜥蜴、章魚等無所不有。卡地亞的設計師們用高超的技術向世人展現了這些動物時而威嚴、時而溫順的特性。
卡地亞的設計師們對中國藝術文化非常感興趣,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中國的建筑、圖騰圖案、色彩搭配等方面汲取靈感,獨立設計制作首飾。如1929年完成的一個掛表,利用一枚19世紀中國的翡翠獅子印章,在印章的底座安上表盤,再在獅子的腰部分別連接出由鉆石、紅寶石和翡翠制成的裝飾部分。⑨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首飾設計思維也非常活躍,設計師專注于創作的理念、意義和藝術造型的充分表達,使佩戴者關注于首飾能表現出自我的個性、興趣和品味。
從動物珠寶的設計趨勢可以看出,近期的作品更多呈現出半抽象或者寫意性,材質使用更加大膽,更多采用各色寶石,局部會以寶石的雕刻來突顯動物珠寶的神態,形神兼備又富有動感的動物珠寶依附在佩戴者身上,如同隨時可以一躍而起或翩然起舞。
但是21世紀的動物造型首飾設計多偏向簡約化,商業化,主要發展趨勢是在材質和動物造型的提取上的創新。首飾佩戴人群的局限性降低后,需求擴大,首飾工廠的批量加工,使部分動物首飾少了手工的味道,也少了獨一無二性。這就需要設計師在首飾設計中,去挖掘題材,去創新,應用各種各樣的元素去設計符合時代、深受人們喜愛的產品。 (責任編輯:尹雨)
注釋:
①王惕,動物圖騰不等于該動物本身,中國民族報,2005年第4期 第6版
②③⑨周歷,動物形態在首飾設計中的仿生設計,中國寶玉石,2009年第4期
④⑤⑥李中豪,蛇形圖騰:珠寶設計中的神秘力量,設計,2013年第8期
⑦張景明.匈奴金銀器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象征,民族藝術,2006年第2期
⑧李東偉,立體空間構成在現代首飾中的應用,北京服裝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參考文獻:
[1]李中豪.蛇形圖騰:珠寶設計中的神秘力量[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2]吳祖慈.藝術形態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景明.匈奴金銀器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象征[J]藝術考古,2006.2
【關鍵詞】漆器文化;畢摩文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272-01
彝族文化遺產對于彝族社會傳統文化的穩定和傳承,社會秩序的和諧構建都產生著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近年都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沖擊影響,導致一些古老的傳統文化遺產迅速消失,這就迫切的要求我們加制定切實可行的關于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方面的對策措施。
一、彝族文化遺產概述
彝族的文化遺產種類繁多,物質文化方面有四川涼山漆器工藝,四川彝族地區的古棧道,石林巖畫,貴州土司官邸遺址,服飾藝術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豐富多彩:例如史詩歌謠《勒俄特依》、《梅葛》等;神話傳說《開天辟地》、《阿魯舉熱》等;民間故事《孟獲的傳說》等等。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四川涼山的漆器工藝及畢摩文化。
(一)彝族漆器文化
眾多彝族物質文化遺產中,漆器是具有代表性的種類之一。在云南、貴州、四川都有漆器,且各地均有自身特色,文章主要以涼山的漆器來實證描述彝族漆器文化。
西南地區盛產野生漆樹,彝族民眾生活漂泊不定,不便攜帶易碎的陶器,瓷器等生活用品,因此相傳在1450年前左右,不易碎且輕巧的木質漆具誕生了。漆器既是彝族傳統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彝族漆器主要為餐具(包含木盔、木盤、木缽、竹缽、碗、勺、大餐盤等),酒具(各式酒壺、酒杯),生活用具(如馬具、畢摩做法術的用具擒克等)及部分兵器(如頭盔、牛角號等),造型古樸厚重,其中風格較為獨特的是鷹爪杯,牛角杯,野豬蹄杯等飲酒器皿。用兇猛動物的部件做酒杯,顯示了主人的勇敢靈巧和地位。傳統彝族漆器制作原料的胎質有木胎、皮胎、竹胎、角胎、皮木胎等,制作漆器首先經過鋸、刨、磨、粘等工序,然后用植物膠類的土漆,以礦物質顏料調配即鍋煙、石黃、朱砂分別調出黑、黃、紅三色,精心在器物表面漆繪圖案紋飾。漆器上用黑、黃、紅三種色彩有其文化淵源,彝族尚黑,黑色表示高貴、莊重、嚴謹,黃色表示吉祥、幸福、美麗、光明,紅色則象征勇敢、熱情、喜悅、追求。漆器紋飾中黑色作底,紅黃兩色作紋,三色錯綜搭配,間隔使用,色澤明快亮麗,給人光華之感。紋樣來于生活,源于自然,大致分為動植物、生活生產、人文自然等。圖案結構講究章法,有單一紋樣、連續紋樣、單元紋樣,不論文飾繁復,均以一個中心統領全圖,勻而不亂,層次分明,明快簡潔。
(二)畢摩文化
畢摩文化是彝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畢摩文化是彝族人民數千年來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不可重復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被譽為“鑲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四川涼山的美姑縣是彝族畢摩文化最濃厚的地區,以彝族文化聚寶盆而聞名海內外。
文獻是歷史的記錄,畢摩文獻作為畢摩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聯為一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彝族畢摩文化及其口頭傳承,是彝族書寫歷史和口頭演述相結合的重要文本。畢摩的經籍敘事、口頭演述等傳道形式,既是彝族歷史文明的主要載體,也是彝族目前保存下來的相對完整且具典型性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文獻里完整地記載了彝族的各種神話、傳說、動植物來源、歷史事件等,是民族文化獨立性得以保持的主要形式,張顯了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保護和利用彝族文化遺產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在全面認識文化遺產的價值基礎上,每個民眾都應樹立正確的保護意識。文化遺產這一珍貴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和生態上,在處理保護與開發的問題上,應強調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開發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
(二)多渠道、多方位的保護文化遺產
目前宣傳涼山彝族文化資源主要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手段,應抓住一些有利時機,如火把節、冬旅會等進行實體宣傳,吸引外來專家學者和游客實地考察游覽,在游歷山水風光時推廣涼山彝族文化,讓其感受彝族絢麗多姿的民風民情,這也是保護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可以將彝族文化內涵融
入旅游商品中,形成鮮明特色,不僅可以滿足游客的購買彝族文化商品的愿望,還可以宣傳民俗文化旅游,這對發展彝族文化遺產旅游是有益的。
(三)擴大保護文化遺產的形式
對于彝族文化的保護既緊迫又必要,可以綜合利用各方優勢技術資源來引進人才、知識、資金、國際標準、慣例等對彝族民間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利用和開發。形式上有國際保護、國家保護、民間保護等,民間保護主要有生產保護、生活保護、學術保護、教育保護和產業保護。民族文化不是僅僅靠文獻記載來保存,每個人都應該勇敢地承擔作為文化主體的責任,參與到全球化語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傳承的進程中來,自覺地去拓展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利用一切先進手段將民族民間文化發揚光大。
三、結束語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彝族文化遺產在傳承和開發的過程中面臨著眾多威脅,我們應當自覺地去拓展研究保護文化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彝族文化遺產,讓彝族文化得到弘揚。
參考文獻:
[1]陳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集粹[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2]米吾作.涼山彝族民俗文化是涼山州重要的旅游資源[j].旅游學刊,2004(5).
[3]張曉,鄭玉歆.中國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管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關鍵詞:理實一體 信息化匯聚 現代教學設計 校際網絡聯盟
一、研究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進行了部署,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強調“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綱要》第19章從“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和“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三個方面,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總體要求,并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列為10個重大項目之一,提出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數字化、網絡化教育資源研發與共享,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快職業教育工作者信息技術普及與應用。教育部教職成[2012]5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深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仿真實訓基地、網絡教室、遠程教育培訓中心、多媒體應用中心等數字化場所和設施)。二是開發職業教育數字化優質信息資源(網絡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工作過程模擬軟件,通用主題素材庫,包括行業標準庫、實訓項目庫、教學案例庫、考核試題庫、技能競賽庫等,以及名師名課音像)。三是提高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水平(多媒體教室、數字化實驗室、遠程協作教室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環境)。四是提升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
浙江省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在“十二五”中,圍繞“四化”(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現代化)建設,以“傳承國學、服務經濟、潛心育人、引領未來”為宗旨,在數字校園及工廠教學建設、課程資源匯聚、現代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校際網絡聯盟等領域進行了資源開發與有效應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二、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策略與有效應用研究
1.基于理實一體,建設數字校園及“工廠教學”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為標志的教育信息化,賦予傳統教育現代特征,將教育帶入新紀元――有了信息化,數字技術支撐起現代的教學手段,“校校通”“在線實時加工與播放”構筑起現代教育傳播路徑,開放、共享、交互、協作、自主學習催生出現代的教學方式。
為此,學校制定了“保持先進、適度超前、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突出應用、講求實效”的整體信息化方略,圍繞“數字校園及工廠教學”建設與應用,在公共基礎數據系統設計平臺上,重點謀策微格教室、虛擬演播、實時在線加工、視頻攝像系統、圖像分析跟蹤、自動策略系統、錄播工作站、音頻系統及周邊設備、資源管理平臺、后期非編系統等領域,采用“分塊推進、方式優選”的方式,統一按照國家教育部《中職學校管理信息(2012版)》標準,組建中職信息化基礎環境,如圖1所示。同時以“產、教、研”為抓手,加強職業教育職業技能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環境建設(以模具“工廠教室”實訓室為例),如圖2所示,引進模具產業生產流水線,下設模具制造“工廠教室”實訓區、協作學習環境區域(包括精密檢測區、小發明小創造工作坊、名師工作室)、信息資源采集區、逆向造型實訓、模具拆卸裝配工作室,以及工具鉗工和普車、數車、數銑單項技能實訓區,開展“小班化”教學。
2.基于教學的有效性,匯聚和研發信息化課程資源
信息化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老師在海量的信息化資源中快速、有效地確定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按素材資源庫、交流課件庫、教研論文庫、學科知識庫、教學參考資源庫、學生課程資源等進行合理分類,形成有序的課程資源,使得每位教師都能方便地獲取需要的教學資源,借助網絡,開發用戶常用的交互方式,如即時通信、文件傳輸,支持師生交互、學習評價和管理。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三維虛擬學習環境,提供了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資源豐富,動態更新,人機交互界面隨時互動,使網絡教學組織變得更為容易,也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和理實一體的目標要求。信息化課程資源匯聚的途徑之一就是網絡獲取,例如要講授“剖視圖”這節課的內容,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剖視圖”這個關鍵詞,然后單擊搜索按鈕,則會出現成千上萬條的相關信息。
通過這種網絡搜索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適應大部分的教學需求。那么,當網絡上搜索不到,或者搜索到的內容不是很適合任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時,就需要通過專業網站搜索,如中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網(.cn)、浙江職業教育資源網()、中國教育資源網(.cn)、中等職業教育4A網絡教學平臺(.cn)。
信息化課程資源匯聚的途徑之二就是采用“自制積件”“研發信息化教學軟件”的方法來實現。所謂“自制積件”,就是通過應用計算機軟件二維(AutoCAD)抓構思草圖,通過三維(Pro/E、SolidWorks)建模、渲染、錄制視頻、動畫編輯(Flash)整合和操控,能夠成功地將不能停止、返回、快進的AVI文件轉換成Flash文件,并添加“播放”“停止”“逐幀后退”“逐幀前進”等四個按鈕。例如,根據教學需要對螺紋車削過程作播放、暫停、后退、快進等處理,達到動態交互的目的(圖3)。
通過多軟件協同設計的思想來制作教學積件。這種自制教學積件的方法需要教師具備計算機各種軟件的應用能力,并能夠靈活運用各種軟件的各種功能,如圖4。
學校利用信息化,研發學科CAI資源庫,為教材開發配套光盤。例如研發《機械制圖(多學時)》(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助資料(信息化教學軟件如圖5),資源庫的總容量有800多兆,并有使用手冊和附件包,形成一級(avi、jpg素材)、二級(Flash積件)、三級課件的資源庫結構模式,其中有一級素材760多項、二級積件367項、三級課件125項。在資源庫中,有大量的教學案例,在教材重點難點的處理、教學環節的把握等方面為廣大教師提供借鑒。同時收集了大量原始素材、積件,并提供相應的軟件平臺,以滿足教師根據教學需求的差異、自身的多媒體制作水平以及課堂教學對交互性的不同要求,選用不同模板進行課件、積件的制作,實現資源庫的二次開發。對于課件制作,筆者創新性地謀劃了如下方案,即設計思路、演示效果、課件制作全攻略、課件小結,同時形成了三種基本制作模板:課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一,.avi在Flash NX中的鑲嵌制作模式;課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二,.avi在Authorware的鑲嵌制作模式;課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三, .avi在Powerpoint中的鑲嵌制作模式。
圖5 信息化教學軟件
3.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構建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
隨著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轉型和升級,工程教育與產業面臨著新的挑戰。約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知與行的統一。正是在此背景下,麻省理工學院以美國工程院院長Edward.F.Crawley教授為首的團隊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從2000年起組成跨國研究組合,探索創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操作(Operate),它是“做中學”原則的體現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開設理論、知識、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形成行動導向專業教學法設計及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融入于教學全要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教與學、教師與學生平等互動交往情景的,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設施和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重新組合,引導學生在專業對應的職業情境中、在動手的實踐中自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與技能,不斷構建自己的經驗、知識和能力體系的教學模式。貫穿“先學后教”“先教后學”,從初學階段的講多學少,逐步發展到講學相兼,再到高級階段的講少學多,實現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到咨詢者和引導者的轉變,如圖6“教”與“學”八卦動態圖。兼顧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模式,即統稱為“現代教學設計”,又稱“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模式,其主要過程如圖7所示。
從科學提煉“核心技能、核心課程、核心實訓室”的內涵,整合重構“核心課程”主干體系,系統設計“教學項目”教學平臺等方面,整合“生產流程”和“教學過程”,融合“教案”和“學案”,圍繞“教學項目”,緊扣“產品化、教學化、趣味化、仿真化”,提煉理實一體化的技能實訓的教學流程:任務要求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知識鏈接活學活用知識拓展。實施實習流程小班化,探索引導建立學習任務書或學習志,改進課堂,學會理實一體化錄像腳本格式及教學組織策劃。以《繪制軸類零件圖樣》錄像腳本策劃為例。
[引入任務]趣味導入新課,展示數控專業學生作品軸及零件圖。
[描述任務]分析零件圖,擬定繪圖工藝流程。
[任務的落實和交流]任務一軸類零件圖樣,根據學習志課業設計或引導文,引導學生參閱教材和引導文,自主探索和學習,分組實施繪圖操作,完成零件圖樣的繪制,要求各組上交當場繪制的作品,進行作品展示和評價。任務二展示主軸零件圖(斷面圖,剖面),針對移出斷面圖,剖面填充,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制定斷面圖、剖面填充繪制的最佳工藝流程,進行作品展示和評價,教師總結及布置作業。
以軸類零件圖的繪制為平臺,同學們樹立了“快速、準確、有效”理念,養成了繪圖的好習慣,提高了優化方案的能力,能收集資料,借助學習志的課業設計,展開相互協作的探索和自主學習。
三、信息化共享未來:構建“產、教、研”校際網絡聯盟
校際網絡聯盟,實際上指的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學校之間,為達到一定的戰略目標,受共同認可的協議和合同制約而形成的合作聯系。在網絡環境下,學校共同開展專業建設、教育科研(專題學習、課題研究、、學校生活)、課程建設(包含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網上教研)和校企合作等探索。例如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務平臺,由寧波市教育局主辦、寧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寧波市工商局共同聯辦,相關行業企業、院校及服務機構共同參與建設。
通過校企通網絡服務平臺()提供最權威的資訊,借助強大的數據庫,實現企業找服務、找人才、找設備、找技術,學生找工作、找培訓、找實習等對接服務。目前數據庫已經囊括了寧波72家中高級職業院校、幾十萬畢業生的數據,還擁有6000多家企業信息、50多個行業協會信息以及200多個培訓機構信息。因此,筆者認為,基于資源與信息共享,構建浙江省中職“產、教、研”校際網絡聯盟已是時不我待。
參考文獻:
[1]查建中.中國工程教育改革三在戰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2]陳國明.信息化環境下中學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