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人民交通論文

人民交通論文

時間:2023-02-10 02:36: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民交通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民交通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保障,鋼管混凝土,質量

 

鋼管混凝土灌注施工過程中易出現問混凝土輸送泵故障、泵管堵塞,泵管爆裂、鋼管堵塞等問題。

為確保在突發事件影響到混凝土正常澆注時,能迅速有效地采取正確地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對混凝土澆搗的影響。保證工程施工質量,本人就如何保障鋼管混凝土灌注施工的質量談一下個人的觀點:

一、現場工料機準備

(1)人員配置

為保證鋼管混凝土灌注施工快速、安全、順利地進行。澆筑前,項目部必須所有的相關施工人員進行全面的技術交底,明確各個人員的分工。一般由項目經理或總工擔任現場總指揮,配備至少3個以上的試驗員及2個質檢人員,分別控制前后場的混凝土質量。在拱上配備2名技術人員進行跟蹤拱肋灌注進度。

(2)現場布置

泵管布置原則為:連接線路短彎頭少。管道中不宜有小于90°的彎頭;盡量不設置下坡管道,避免管內有空氣降低泵送壓力,如需設管道下坡時,水平傾角不宜大于15°。管道盡量順直并上好墊圈避免漏氣和漏漿。底部要墊穩,懸空泵管不能超過兩節,豎管要用鋼絲繩或手拉葫蘆固定好,減少泵管擺動。

(3)材料設備準備情況

澆注前砂石料、水泥、外加劑等材料均配備充分,必須滿足兩條主拱肋的施工需要;同時備有泵機3臺、泵管、卡扣、墊圈若干,兩套拌和樓和發電機組均經過檢修試用。并將填寫澆筑申請單,由監理對材料數量、設備等進行確認。

二、鋼管混凝土拌制

為更好的控制混凝土的性能,各試驗員及現場管理人員必須熟悉混凝土試驗檢測性能,了解澆注鋼管混凝土坍落度設計值、初凝時間、終凝時間等等。

開盤前,若為高溫天氣,材料人員已提前2小時以上對現場的砂、石材料進行不間斷淋水降溫;若為天氣較低,低于-5C*交通論文,應對使用拌制混凝土的清水進行加溫。試驗人員測試好現場砂石的含水量,并調整好當天施工配合比,填寫配合比清單,經試驗工程師鑒認后施工。粉煤灰按袋分堆存放,每次按規定袋數加入;外加劑預先按每次進料數量稱好裝袋,進料時按規定袋數加入;水則由拌和機上的繼電器控制加入。各種材料按一定順序加入,通過拉壓力傳感器控制材料用量,后場試驗人員嚴格控制好。同時每次開盤前,試驗人員測好水泥溫度,水泥溫度過高會嚴重影響所拌制的混凝土工作性能,這一點應引起足夠重視。

砂石、水泥、粉煤灰、外加劑等進入攪拌筒后,先攪拌至均勻,然后再加水攪拌,加完水后混合料在機內的攪拌時間為150S。每盤混凝土攪拌完成后,試驗員對混凝土的和易性進行目測,達到要求即可出機,檢測出機混凝土坍落度,合格后才可運走,運送過程中要連續攪拌。

三、鋼管混凝土灌注

灌注混凝土之前,預先攪拌一兩盤稠度較小的水泥砂漿,用輸送泵泵送砂漿,將全部輸送導管濕潤和,在泵送完砂漿之后泵送混凝土,應待砂漿完全排出,排出合格的混凝土后才能將導管連接至主弦管。

混凝土泵送過程中要注意控制泵內混凝土數量,要保持有足夠的混凝土,以防吸入空氣造成弦管內混凝土不密實和混凝土供應不及時時能夠泵送不至于等得太久造成堵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后場施工人員經常檢查輸送泵管接頭的牢固性,一旦卡扣松動,立即加固后再繼續泵送。

在混凝土輸送過程中前場值班人員應通過用錘敲擊弦管的方法,確定混凝土在弦管內的上升高度?;炷帘盟椭凉绊敳糠?,靠近拱頂橫隔時,應放緩輸送速度,調整泵送進度,鋼管混凝土在拱腳連續泵送至拱頂,不得長時間中斷,應控制在灌注完成后先進入弦管內的混凝土沒有達到初凝。待混凝土灌滿,管內水泥漿完全排出,并在出漿孔排出合格的混凝土后,關閉設置于進漿口的止回閥,拆洗導管及設備。本次混凝土灌即告結束。

鋼管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按規定抽樣制取試件。同一拱肋每根弦管混凝土灌注完成,預壓試件確定強度,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0%后才能進行下一根鋼管混凝土的灌注。

四、質量保障措施

(1)選擇合理的時間段進行澆注混凝土,盡量避開高溫天氣。澆注前,材料人員提前2個小時以上對現場的砂、石材料進行不間斷淋水降溫。

(2)加大溝通力度,確保前后場聯系以及指揮人員和施工人員的配合。必要時配備足夠的通訊器材,確保通訊順暢。

(3)混凝土的質量控制;開盤前交通論文,測試現場砂石的含水量,并調整施工配合比,經試驗工程師鑒認后施工。外加劑預先按每次進料數量稱好裝袋,進料時按規定袋數由人工加入。同時每次澆注前,試驗人員已測好水泥溫度。攪拌完成后,試驗員進行坍落度抽檢,合格后才可運輸至前場,現場經試驗員進行坍落度抽檢合格后才可使用。

(4)更換輸送管止回閥,由于原來使用的止回閥發現管口直徑小中間逐漸變大的現象,易造成在泵送混凝土時輸送管堵塞。因此直接使用導管接入拱肋,在靠近拱肋的導管處開好小孔,插入鋼筋進行止回。

(5)加大對泵機的檢查力度,開工前對泵機進行檢測標定;對泵管的厚度及卡扣的強度進行及時檢測;合理布置泵機,盡量減少混凝土輸送管彎頭的布設。采用兩臺泵機進行二級泵送,并采用高壓泵管進行砼泵送。對泵機的布置情況必須形成文字方案,經監理審批后才可實施。

(6)沿鋼管拱肋縱向預布輸送泵管至第三、四拱肋節段接頭上四米,出現堵管時能迅速處理故障,在堵塞處立即開孔接管,連續澆筑鋼管混凝土完畢。補灌鋼管灌注工藝流程如下:開孔清理浮漿→焊接上部孔洞→焊接進漿管→接泵管→泵水潤濕管道(水不能進入主弦鋼管)→拌砂漿和混凝土→泵送砂漿管道(砂漿不能進入主弦鋼管)→泵送混凝土→拱頂出漿管冒混凝土并穩壓后關閉止回閥→結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保障鋼管混凝土灌注施工的質量,必須有詳細的施工組織計劃及保證措施,這樣可確保在突發事件影響到混凝土正常澆注,并能迅速有效地采取正確地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對混凝土澆搗的影響,保證了工程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J071-2003,[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第2篇

[基本案情]2013年4月24日凌晨2時許,王某攜帶事先準備好的斷線鉗子,改錐、扳子等工具,在天津市某小區采取撬門鎖、車鎖的手段,盜得紅色“愛瑪”牌電動自行車一輛,后在逃跑途中被民警抓獲。經鑒定,被盜電動自行車價值人民幣1620元。經查,王某2012年5月因犯盜竊罪被天津市某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2013年1月6日刑滿釋放。

一、問題提出

(一)王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盜竊罪

盜竊罪是司法實務中的常見罪名,雖然兩高先后出臺了多部涉及盜竊罪的司法解釋,但是關于盜竊罪的定罪數額問題,此前一直延續使用1998年3月17日最高法頒布的《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定,新解釋對盜竊罪的定罪數額進行修改,規定盜竊公私財物價值1000元至3000元以上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64條規定的“數額較大”。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天津市人民檢察院根據新解釋制定了《關于盜竊罪、搶劫罪數額執行標準的意見》,認定盜竊“數額較大”的標準為2000元以上不滿6萬元。所以按照兩高的解釋和天津市的定罪標準,王某的行為不構成盜竊罪。

但根據新解釋第2條第1項,曾因盜竊受過刑事處罰的,數額較大的標準可以按照定罪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確定。根據天津市所確定的盜竊的定罪標準為2000元人民幣,鑒于王某曾因盜竊受過刑事處罰,而此次盜竊的物品價值已經達到定罪標準的百分之五十,故王某的行為已經構成了盜竊罪。

(二)王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累犯

王某2012年5月因犯盜竊罪被天津市某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2013年1月6日刑滿釋放。王某本次犯罪的時間為2013年4月24日,那么,公訴機關可否根據我國《刑法》第65條的規定,認定王某已構成累犯?如果公訴機關認定王某構成累犯,并記錄在書中,審判機關最終沒有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王某就不能認定為累犯,那么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這種差異認定是否適當呢?

筆者認為,針對累犯的問題,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出現差異認定是正常的。因為兩個機關在認定“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刑罰以上之罪”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根據《刑法》第65條的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之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刑罰以上之罪的,是累犯。公訴機關作為指控機關,在認定“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標準是法定刑,也就是法條規定了某一犯罪行為可以判處有期徒刑即可。而審判機關在認定“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標準卻是宣告刑,也就是判決最終的結果。從這個角度說,公訴機關認定的“累犯”僅是控訴權或者稱之為“求刑權”的一種體現,它并不是一種可以最終決定被告人刑罰的權利。而審判機關認定的“累犯”則是裁量權的體現,它是具有決定性和終局性的。所以,出現公訴機關認定為累犯,而審判機關沒有認定為累犯,應屬正常現象。但是具體到本案,筆者認為,新解釋第2條第1項的內容,將會使審判機關陷入兩難境地。

本案中,從審判職能的角度說,審判機關當然可以不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以上刑罰,而是判處拘役或者管制。但從罰當其罪的角度說,如果判處王某拘役或者管制,筆者認為是不適當的,由于認定前科不需要有時間限制,所以一個10年前犯盜竊罪的人,如果同樣實施了王某的行為,那么根據新解釋第2條第1項的規定,他也是構成盜竊罪的。司法實務中,對這樣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會因為其具有前科的酌定從重情節而判處有期徒刑刑罰。但是從人身危險性角度說,后者的人身危險顯然要輕于王某,因為犯罪嫌疑人在2012年5月已經因為盜竊罪被判處了刑罰,在第一次刑罰執行完畢后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再次行竊,這就充分說明其具有較強的人身危險性。但是針對同一個犯罪行為,人身危險性較重的人卻被判處拘役或者管制,而人身危險性相對較輕的人卻被判處了有期徒刑。這樣的判決結果顯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審判機關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王某就具有了累犯的情節,對其量刑必然加重。雖然判決結果更似合理,但這仍然會使審判機關出現法律適用錯誤的問題。

(三)如果認定王某構成累犯,是否屬于重復評價

根據《解釋》第2條第1項的規定,王某在2012年5月的判決,首先作為本次盜竊行為的一個定罪要件,被認定為具有“曾受過刑事處罰”的依據,在其構成盜竊罪后,因本次犯罪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該判決再次成為認定王某構成累犯中的前罪行,而使王某具有了累犯的情節,處罰加重。同一個犯罪行為,在定罪環節和量刑環節中均發揮作用,且均造成對犯罪嫌疑人不利的后果,那么這種情況是否屬于重復評價呢?

對此,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對王某認定為盜竊罪,是根據新的司法解釋,對其曾于2012年5月因盜竊而受過刑事處罰的這一情節進行法律評價,從而在其盜竊數額達到定罪標準百分之五十的情況下仍然對其定以盜竊罪。若再因其曾受過刑事處罰這一情節而將其認定為累犯,進而加重處罰,則是在同一起案件中對同一事實評價了兩次,違背了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加重了對犯罪嫌疑人的處罰。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對于王某曾于2012年5月因盜竊被判處有期徒刑的這一情節,在定罪中予以考量后再在量刑中予以評價分別屬于對定罪的評價和量刑的評價。對同一事實分別在定罪和量刑中評價并不違背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由此可見,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不同理解,將導致本案不同的裁量結果。

二、法理分析

(一)理論上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認知

從理論上說,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是一項量刑原則,是指在同一訴訟中,在量刑時,禁止對同一犯罪予以多次刑法評價。[1]這種觀點認為,定罪中的因素不可能在量刑時被完全排斥,如一人以殺人手段實施搶劫,定搶劫罪,在量刑時,對犯罪行為中的殺人手段,顯然不同于傷害、威脅等手段,其社會危害性司法者必然會予以考慮。

第二,禁止重復評價既是定罪原則又是量刑原則,量刑的根據具有雙重性,既包括定罪情節也包括量刑情節,因此,在定罪活動中評價定罪情節,在量刑活動中既可以評價定罪情節又可以評價量刑情節。[2]

第三,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既是定罪原則,也是量刑原則。是指在定罪量刑時,禁止對同一犯罪構成事實予以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法律評價。[3]定罪情節不得在量刑時再次使用。

關于上述幾種觀點,筆者認同第三種觀點,禁止重復評價應當理解為禁止將已經被刑法評價的不利定罪情節再次作為定罪情節進行刑法評價。禁止將已經被刑法評價的不利定罪情節作為量刑情節進行刑法上的評價。禁止將已經被刑法評價的不利量刑情節再次作為量刑情節進行刑法上的評價。[4]

對于第一種觀點,筆者認為,根據我國《刑法》第61條規定:“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由此可見,量刑是在定罪的基礎之上,定罪和量刑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準確定罪是合理量刑的前提,現在,定罪已經被視為廣義量刑的有機組成部分。[5]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是指導刑法進行評價的原則,一個合理的罰當其罪的評價必然是全面的評價,將禁止重復評價的范圍拋開定罪僅適用于量刑是不可取的。其次,對以殺人手段實施搶劫的行為定搶劫罪,在定罪環節中,評價的是其以搶劫為目的的行為,殺人的手段并不是其定罪的依據。因此在量刑時評價其殺人的手段行為并不屬于重復評價。第二種觀點也不盡合理,禁止重復評價最重要的價值基礎是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權,防止國家濫用刑罰權。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了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對每一個犯罪情節做出準確的判斷和評價,遺漏和重復評價都將造成罪行與刑罰的不相適應。同一情節既然已經在定罪中評價一次,再在量刑中評價明顯與禁止重復評價的價值基礎相背離。

(二)立法上對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規定

第一,國外立法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規定?,F當代各國一般都在其憲法或法律中對禁止重復評價予以規定。如美國憲法修正案第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為而兩次遭受生命或者身體的傷害”。日本亦在其憲法第39條明確規定:“對同一犯罪不得重復追究刑事責任”。俄羅斯聯邦憲法第50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兩次被判刑”。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6條第2款規定:“任何人不得為同一犯罪承擔兩次刑事責任”;第36條規定:“如果加重刑罰的情節已在本法典分則相應條款中作為犯罪要件加以規定,則它不得在處刑時再重復予以考慮”。德國基本法第103條第3項規定:“任何人不得因違反刑法之一行為而受多次處罰”。德國刑法第46條規定:“已成法定構成要件要素之行為情狀,不得再予顧及”;德國刑法第50條在減刑理由的競合時規定:“某一情況單獨或者與其他情況競合,構成減輕處罰,并同屬于第49條規定的特別法定減輕理由的,只能減刑一次”。

上述各國不僅將禁止重復評價原則上升至憲法高度,俄羅斯和德國更是在刑法領域對該原則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俄羅斯除在憲法中規定外,在刑法典中明確規定,作為構成要件的情節不得在量刑時再次重復評價。

第二,我國刑事立法對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的體現。我國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禁止重復評價原則,但在我國刑事法律中卻體現出了禁止重復評價的原則,這一點在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交通肇事解釋”)有所顯現。

我國刑法第133條規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其量刑幅度由基準刑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提升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交通肇事解釋”第3條解釋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義時,使用了“第三條‘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薄敖煌ㄕ厥陆忉尅钡?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主要責任,具有1.酒后、吸食后駕駛機動車輛的;2.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3.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4.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5.嚴重超載的;6.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從上述規定不難看出,交通肇事后逃逸,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對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起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在行為人的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后,逃逸情節對其犯罪行為適用哪一檔次的法定刑起決定作用,但在一個案件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節,不能既作定罪情節,又作量刑情節。這樣的規定,體現了禁止重復評價原則。

三、結論

綜上,本文認為,根據2013年4月2日兩高聯合的《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盜竊案件中,對于曾因盜竊罪受過刑事處罰而被定罪的,如果后罪與前罪發生的間隔沒有超過五年,就會使實務中適用法律處于兩難境地。然而,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是刑事法上的一種國際性通行的原則,特別是在現代民主法治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人權保障理念的確立。而司法上的禁止重復評價必須以立法上的禁止重復評價為基礎,只有在立法上貫徹禁止重復評價原則,才能保障在司法實踐中的禁止重復評價。鑒于此,有關部門應當對曾因盜竊罪受過刑事處罰因而在盜竊數值達到定罪數額百分之五十予以定罪的情況下能否再認定累犯作出進一步解釋,以達到實踐中規范統一適用法律,保障犯罪人合法權益之社會功效。

注釋:

[1]鄭思科、黃福濤:《禁止重復評價原則研究》,載《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2]石金平、游濤:《量刑重復評價相關問題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3期。

[3]陳興良:《禁止重復評價研究》,載《法學論壇》1996年第3期。

第3篇

1997刑法公布實施以后,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刑法的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專門公布了關于刑法罪名的司法解釋。刑法學界對刑法分則規定的個罪也進行了廣泛的探討??v觀學者們的觀點,可以發現他們對于不少個罪的罪過性質有不同見解。例如關于以下犯罪是否是故意犯罪就有很大爭議:

a 丟失槍支不報罪 (第129條)

b 徇私舞弊造成破產、虧損罪 (第168條)

c 徇私舞弊低價折股、出售國有資產罪 (第169條)

d 違法發放貸款罪 (第186條第2款)

e 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 (第188條)

f 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 (第284條)

g 故意延誤投遞郵件罪 (第304條)

h 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 (第332條)

i 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 (第339條第2款)

j 濫用職權罪 (第197條)

下面不妨對一些代表性觀點予以列舉:

1.張文學主編:《刑法條文案例釋解》(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認為,ai為過失犯罪;bcfghj為故意犯罪;d罪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2.吳大華等著:《新刑法罪名通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認為,ae為過失犯罪;cfghij為故意犯罪;d罪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3.趙秉志主編:《新刑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認為,擅自改變武器裝備編配用途罪的主觀方面為過失。這里所說的過失,是針對行為人對其行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所持的心態而言的,其擅自改變武器裝備編配用途則是故意的。……ai為過失犯罪……hj為故意犯罪。該書對de等罪均未明確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而是分兩個部分予以說明,即實施的行為是故意,對于發生構成要件的結果則持過失心理態度。

4.劉家琛主編《新刑法修改對照適用圖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認為,adhi為過失犯罪;cfghj為故意犯罪;b罪則為間接故意或過失犯罪。

5.劉家琛主編:《刑法新罪名解釋》(群眾出版社,1998年版)認為,hi為過失犯罪;bcfgj為故意犯罪,其中j罪只能為間接故意。

6.張穹主編:《修訂刑法條文實用解說》(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年版)認為,a為過失犯罪,dej既可以是間接故意,也可以是過失犯罪。

7.周振想主編:《中國新刑法釋論與罪案》(中國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認為,ei為過失犯罪;bcfghj為故意犯罪,其中d罪只能是間接故意犯罪。

8.魏克家、歐陽濤和吳雪松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罪名適用指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認為,adei為過失犯罪;bcfghj為故意犯罪。

9.陳廣君、劉海濤主編:《新刑法釋論》(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年版)dl為過失罪;bci為故意犯罪;a罪主觀方面可以是過失,也可以是故意。

10.馬登民、王東主編:《新刑法精解與適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認為,a罪為過失犯罪;bcfgj為故意犯罪;dehi罪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以上爭議的緣由何在呢?

我們知道,世界各國刑事立法有一個共同原則,即刑罰以處罰故意為原則,以處罰過失為例外。因為它們對于犯罪事實、違法性以及危害結果的認識截然不同??梢哉f故意犯罪是行為無價值,而過失犯罪是結果無價值。故意犯罪者是在犯意支配下實施犯罪;而過失犯罪則是在否定危害發生的心理狀態下實施了犯罪。二者的罪責明顯不同。因此,故意犯罪是必罰犯罪,對過失行為的處罰一般以法律有特別規定為限。日本《刑法》第38條規定:“非故意之行為不罰。但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钡聡?、意大利、瑞士、巴西等國以及我國和我國的臺灣地區的刑法都有類似的規定。基于這一原則,多數國家的刑事立法已形成一種立法習慣,那就是,故意犯罪在法條中不需標明“故意”,而過失犯罪在刑法條文中應當標明“過失”。如日本刑法第129條對交通肇事罪(過失危害交通罪)規定:“(一)由于過失致使火車、電車或船艦交通發生危險,或使火車、電車顛覆或破壞,或使船顛覆或破壞的,處500元以下罰金。(二)從事其業務的人員,犯前項之罪時,處三年以下監禁或一千元以下罰金。”如此規定,其優點是使刑法分則與總則保持一致,易于區分罪過的性質,而且在立法技術上也顯得嚴謹和科學。

我國刑法在總則中規定了對過失犯罪的處罰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為原則。但刑法分則未對所有的過失犯罪標明“過失”或“事故”等表明過失的限定詞,這就不可避免會導致人們在理解一些條文規定的犯罪罪過是故意還是過失時發生爭議。特別是對于那些法律條文明確規定了作為構成要件的結果的犯罪(如上面十個罪)而言,爭議更明顯。根據刑法第14、15條規定,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的區分關鍵在于行為人對“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但是以上犯罪的構成要件的結果是不是這里的“危害社會的結果”?以上犯罪的罪狀都由“犯罪行為+犯罪結果”構成,那么犯罪的故意是對行為的故意,還是對結果的故意呢?對此,一些學者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例如,何秉松教授主編的《刑法教科書》(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647頁。)認為,“判斷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是故意還是過失,不是看行為本身,而是看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持何心理態度,持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態度,則是故意,持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的心理態度,則屬過失。行為人雖然是出于故意,即明知故犯,但對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的危害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或者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則是過失?!庇谑巧鲜鯽j二罪為過失罪,fi二罪為故意犯罪。這種觀點是最常見的觀點,它雖然沒有離開法律條文對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規定,但過于抽象和原則,沒有解決問題。又如張明楷教授著的《刑法學》(下)認為,丟失槍支不報罪主觀方面……就丟失槍支而言,通常為過失,也包括意外情況。就不及時報告而言,顯然是故意。就嚴重后果而言,一般為過失,但不排除間接故意的可能性;但對嚴重后果無過失時,也排斥本罪的成立,故可認為,“造成嚴重后果”是一種處罰條件,因而不需要對之有故意與過失,不及時報告是本罪的核心行為,故該罪為故意犯罪。(注: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81頁。)這種觀點對理解犯罪的故意與過失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但它把“造成嚴重后果”作為一種處罰條件,似乎沒有充足的理由。侯國云、白岫云著的《新刑法疑難問題解析與適用》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深刻的探討。他們認為,認定一個條文的罪過性質,首先要分析該條文規定的犯罪是行為犯、危險犯還是結果犯。當某個條文規定的結果犯時,可分析這個結果與行為人的主觀愿望是否矛盾,如果矛盾就為過失,如果一致就是故意。(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頁到第305頁。)根據作者的觀點,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筆者認為,該觀點以確定某罪是行為犯、危險犯還是結果犯為前提條件來分析該罪的罪過性質,也有較大困難,因為在刑法學界關于行為犯、危險犯和結果犯的劃分本身就存在很大爭議(注:多數學者是從犯罪即遂形態的角度來理解行為犯、危險犯和結果犯的。參見武漢大學博士論文-鮮鐵可:《危險犯研究》、《新刑法中的危險犯》,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年版;史衛忠:《行為犯研究》。)。但是這種觀點注意到把行為人的主觀愿望與法定的犯罪結果進行比較,這對于區分以上犯罪的罪過性質是有啟發意義的。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一定義表明,犯罪的故意包括兩個因素:一是意識因素,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意志因素,即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自己行為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正確理解這二者無疑是區分某罪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的根本標準。有關的爭議也正是圍繞此標準展開的。

首先,關于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即這里的“明知”的內容和程度是什么?通常認為,“明知”是指行為人對現有事實的認識或者對未來事實的預見,也就是認識或預見表明該種犯罪構成的客觀特征的事實情況。主要包括說明危害行為特征的事實(如行為性質、方式等),危害行為所指向的客體或對象的事實,危害行為對其指向的客體或對象造成的損害即危害社會的結果事實,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事實。一般說來,故意犯罪的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行為所指向的客體和對象的明知是顯而易見的,學者們的理解也頗為一致。但對于危害行為作用于其指向的客體或對象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理解則存在較大的爭議。通說的觀點認為,故意所認識的內容應以某罪構成要件規定的事實為限,其核心內容為行為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即犯罪結果。犯罪故意所認識的結果又不是廣義的行為結果,而是犯罪構成所要求特定的危害結果,這個結果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該種觀點為了說明行為犯的故意也包括行為人對行為結果有認識,進而提出應該注意認識結果與實際結果的區別。認為“犯罪故意揭示的是行為人的一種心理態度,行為人對行為結果的認識是其主觀心理活動。某些犯罪的結果雖然是無形的,或者是無須證實的,例如侮辱、誹謗行為等,但并不意味著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沒有認識?!J識結果是主觀的表現形態,是先于實際結果產生的,實際結果是客觀的外化形態,是后于認識結果產生的,不能將二者等同,”(注: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頁到第24頁。)還有觀點認為,對危害結果的明確認識是犯罪故意最根本的明知內容,但這并不排斥行為人對其行為的性質、犯罪客體等客觀事實情況的認識,這是由犯罪構成要件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所決定的。這里的危害結果是廣義上的危害結果,包括具體或抽象的危害結果、有形或無形的危害結果以及已經發生的或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任何犯罪都有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以危害結果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如果把明知的內容理解為作為某種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勢必有許多犯罪不能確定“明知”的內容,導致無法認定罪過形式。(注: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武漢大學出版,1995年修訂版,第306頁到308頁。)對以上觀點提出異議者認為,將認識的內容局限于“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排除了行為犯成立犯罪故意的可能性;或者要求行為人具備并要求司法者查明行為人對于抽象的危害社會結果的認識和態度;或者要求行為人具備并要求司法者查明行為人對構成要件以外的某種具體危害結果的認識和態度,這是違背罪刑法定原則的精神的。因而這種觀點主張以“構成要件的事實”取代“危害社會的結果”(注:賈宇著《犯罪故意研究》,武漢大學1995年博士論文,第27頁。)

筆者認為,我國刑法規定犯罪故意是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認識是符合我國的立法實際的。但這里的“危害社會的結果”不是僅限于構成要件的結果。構成要件是立法者設定的成立犯罪的標準與模式,作為構成要件的結果也是如此。要求行為人在實施犯罪時認識到立法者的這種規定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而且,從犯罪構成來看,有些犯罪構成還無須結果要件。這里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應當作廣義的理解,不僅包括構成要件的結果,還包括非構成要件的結果。這與任何犯罪都是危害社會的行為的犯罪的本質特征相一致。依筆者之見,“危害社會的結果”既可以是與行為人追求的目的一致的危害結果(如直接故意犯罪),也可以是與行為人的目的不一致的危害結果(如間接故意犯罪);既可以是與成立犯罪既遂的結果一致的危害結果(如殺人罪),也可以是與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的結果一致的危害結果(如挪用特定款物罪);既可以是與日常生活中的危害社會的道德觀念一致的危害結果(如虐待罪),還可以是與法律特別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規定一致的危害結果(如逃避商檢罪)。另外,應當注意,這里的危害結果具有概然性,如行為人認識到的危害結果可能是不具體的,但只要這種認識與犯罪構成的結果或實際發生的結果不矛盾也就具備了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這樣理解并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因為行為人認識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故意犯罪主觀方面的內容,查明這項內容是確定某種犯罪是否是故意犯罪的必要環節,這不僅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而且是罪刑法定的必然要求。

同時,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是否包括對行為違法的認識?通說觀點認為,“行為人已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或者說,行為人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及其結果的社會危害性,這是任何故意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認識因素,也是犯罪故意區別于心理學上一般故意的根本標志。”(注:馬克昌、楊春洗等主編《刑法學全書》,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頁。)我國刑法關于犯罪故意的定義已明確肯定了社會危害意識是故意的認識核心。如同犯罪構成的事實特征不可能脫離其社會危害性的本質一樣,行為人對結果事實的認識不可避免地要評價結果的性質,這恰恰也是犯罪故意成立的關鍵。實際上,行為人對結果事實的認識同時也是對結果性質的評價。至于違法性意識則是社會危害性意識的法律表現形式。只要行為人具有社會危害意識,即使其沒有違法意識,也成立犯罪故意。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即對于某些行政犯(法定犯)來說,違法意識又可以決定并證明社會危害意識的有無。這時,違法意識也只是認定社會危害性的一種方式,是對社會危害意識的具體說明。(注: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頁到第38頁。)“認定犯罪故意,應該從社會危害意識出發,不應從違法意識出發,違法意識是社會危害意識的表現形式,不能把二者分割為兩個因素?!保ㄗⅲ厚T軍著:《刑事責任論》,法律出版社。)而對此持有異議的觀點認為,要求犯罪故意包括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認識,混淆了立法者所揭示的犯罪本質特征與行為人對其行為認識的界限;而且社會危害性的判斷缺乏明確的規范性標準導致認定上的困難,這也使犯罪故意混同于一般的危害故意,從而影響故意犯罪的主觀基礎。因此,犯罪故意中的認識,沒有必要確定為社會危害性認識,只能是違法性認識(注:賈宇著《犯罪故意研究》,武漢大學1995年博士論文,第20頁到第27頁。)。對此,我們基本贊同通說,但應當注意到,雖然多數故意犯罪的違法性派生于社會危害性,然而越來越多的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要通過違法性來體現,非常明顯的是1997年刑法大量增加了這類犯罪。違反有關法律的規定成為判斷這類犯罪是否具有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的重要內容。反對者認為社會危害性的判斷缺乏規范性標準,甚至使犯罪故意混同于一般的危害故意。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犯罪故意不是孤立于犯罪構成而存在的,行為人認識到什么樣的社會危害結果與行為的手段、方法、對象以及行為人的認識能力等密切相關。有些行為的實施足以說明行為人具備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行為犯便是如此。有些危害行為的主體是特殊主體,與其職責密切相關,他們在實施危害行為時,都會認識到危害社會的結果。

至于“明知”的程度,一般并無多大的爭議。即它是在肯定判斷-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基礎上,表現為一定會發生與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兩種情形。而且,故意的認識程度與客觀實際的發展過程可能不一致。故意的認識程度應以行為人的主觀認識為準,不受客觀實際的影響,更不能把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混為一談。

其次,關于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問題。關于這一因素人們的爭論不大。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也就是行為人決定犯罪行為的方向、方式,控制犯罪行為的心理過程。所謂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是指行為人自覺選擇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它具有目的性、積極性和堅決性的特點。所謂放任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是指,危害社會的結果不是行為人所追求的目的,而是行為人為了追求其他目的,如果采取防止這種結果發生的行為,便難于達到自身的目的,因此對危害社會的結果持聽之任之或者豁出去的心理態度。行為人所放任的結果是與行為人追求的結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行為人不實施放任行為,就不會達到他所追求的目的。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構成犯罪故意的前提條件,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則是構成犯罪故意的核心,它在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意志因素的內容不同,犯罪故意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前者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后者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有意放任,以至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可見,直接故意不要求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而間接故意則必須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這也是由它們主觀惡性的不同所決定的。對直接故意而言,行為人追求的目的與危害社會的結果基本一致;但對于間接故意來說,行為人追求的目的不僅不同于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且其追求的目的還可以是正當合法的,只是刑法注重的是行為人放任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梢?,間接故意的構成內容中,只有放任的意志態度,缺乏自覺實施犯罪行為的意志努力,對于間接故意而言,即使行為人認識并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但危害結果沒有發生時,則并不構成犯罪,也就是說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形態。這正是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所決定的。

根據以上犯罪故意基本含義,對個罪的罪過性質的確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以罪狀的規定為基準。有的罪狀對危害行為的描述已經表明該罪的罪過性質。比如用“故事”、“過失”之類的詞就表明該罪主觀方面只能是過失。有的罪狀對危害行為的特征的描述十分詳細,通過分析危害行為的特征,能夠判斷行為人是否認識到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行為人是不是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從而斷定該罪的罪過性質。也有些罪狀的表述較為簡略,從罪狀本身難以認定罪過性質,這時應分析立法精神并結合其它方法加以確定。

(2)從罪與非罪或此罪與他罪的角度進行比較。對于那些在表面上看,既可以是故意又可以是過失地造成危害結果的犯罪,可就兩種罪過進行假設和比較。如果假設為故意之后,發現該罪又構成另一更嚴重的犯罪,則該罪不能有故意構成。如果認為該罪只能是過失犯罪,在假設為故意之后,若發現已構成犯罪,則表明該罪還可能由故意構成。

(3)關于過失犯罪是否應標明“過失”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刑法沒有對一些看似過失的犯罪用“過失”、“事故”加以限制,這不是立法的疏漏,反而是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需要。那些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出特定的構成要件的結果的犯罪中就有一些這樣的犯罪。這是立法者有意擴大犯罪主觀方面,強調對這類犯罪的預防和打擊的體現??梢哉f,這些犯罪的構成關鍵在于犯罪結果的發生。至于行為人對犯罪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一般不是直接故意(否則構成其它的犯罪),但具備間接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有時是可以的。

下面對上述十種個罪的罪過性質予以體分析:

第一,hi二罪的主觀罪過為過失,因為:

(1)刑法第332條規定的特定的構成要件的結果是“引起檢疫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如果是明知這種危害結果,而故意引起的,就屬于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質,其行為符合第115條第1款或者第114條規定的以其它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罪比h罪重)。故該罪的主觀罪過只能表現為過失。

(2)刑法第339條第2款規定有“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構成要件,“事故”二字表明本罪只能是過失犯罪。如果行為人明知會造成這種危害結果而為之,則構成該條第1款規定的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

第二,bcg三罪的主觀罪過為故意,因為:

(1)刑法169條規定的危害行為是“徇私舞弊,將國有資產低價折股或者低價出售”,行為人對這種行為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的結果是顯然明知的,這一結果與“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特定犯罪構成的結果并不矛盾,該罪罪狀的表述足以認定該罪是故意犯罪。如果行為人是出于避免國有資產遭受更大損失的愿望,實施低價折股或低價出售行為而造成國家利益的損失的,雖然其主觀上存在過失,但此行為不屬于“徇私舞弊”,不構成本罪。與此類似,b罪也要求行為人明知其徇私舞弊行為會造成國家利益遭到損失的危害結果,否則,如果行為人是過失造成國有公司、企業的破產或嚴重虧損,則應以玩忽職守論處,而不構成本罪,我們認為,刑法條文中規定的“徇私舞弊”行為具有特定的法律含義,實施此行為總包含著故意的心理狀態,而不存在過失徇私舞弊。

(2)刑法第304條規定的犯罪主體是“郵政工作人員”,危害行為是“故意延誤投遞郵件”。作為郵政工作人員,對于延誤郵件投遞會造成他人利益的損失的結果是明知的,這一結果與該條規定的犯罪結果也是一致的。而且,該條中的“故意”一詞已明確地把犯罪過失排除在外。過失不能構成本罪。

第三,其它五種個罪的主觀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因為:

第4篇

【關鍵詞】媒介;媒介環境;創造性人才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5―0035―04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媒介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口語傳播階段的語言媒介、文字傳播階段的印刷媒介、電子傳播階段的廣播電視和電影以及網絡傳播階段的多媒體技術[1]。隨著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媒介不斷出現,正在成為影響人的發展的重要環境要素,勢必對創造性人才的成長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 媒介環境及其影響

媒介是傳播學的基本術語之一,也是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范疇。但是,隨著媒介影響的日益擴展,有關媒介及其影響的研究也引起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普遍關注。

所謂媒介(也稱“大眾傳媒”),即介于信息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之間的“中介物”,是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載體。傳播學家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盵2]媒介的必備要素包括:(1)職業傳播者制作訊息;(2)采用某種機器復制訊息;(3)擁有廣大的接受者[3]。在現代社會,媒介主要是指電視、廣播、雜志、報紙、書籍、錄音帶、錄像帶、電影等。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媒介如計算機、網絡、電子出版物等不斷出現。

所謂媒介環境,是指由大眾傳媒構成的影響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傳統媒介由于其數量少、覆蓋面小、信息量有限,對人與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有限。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得到了飛速發展,數目日益繁多、覆蓋面越來越廣、信息量越來越豐富,正迅速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延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報紙、雜志、書籍等不斷沖擊著人的視覺,廣播、錄音等不斷沖擊著人的聽覺,電視、錄像、電影、計算機網絡等則全面沖擊著人的各個感官,無時不刻沉浸在媒介環境之中,無法不受其影響。

隨著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媒介環境對人的影響愈來愈深刻,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Postman,N.)在《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1982年)中,提出了兩個著名的論斷:(1)印刷媒介有效地將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相隔離,由此發明了童年;(2)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模糊了成年與童年之間的界限,由此導致童年(在北美地區)的消逝。然而,12年后再版此書(1994年)時,他沮喪地指出:“那時所發生的一切,現在仍然在發生。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盵4]波茲曼認為,童年的概念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之一,也許是最具人性的一個發明。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結構和心理條件,與科學、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約在16世紀產生,經過不斷提煉和培育,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但是像一切社會產物一樣,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4]童年的概念能否存在,主要取決于當時社會的媒介環境。

與波茲曼恰恰相反,加拿大傳播學巨匠馬歇爾•麥克盧漢(McLuhan,M.)則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5]。文字是視覺的延伸,無線電通訊是聽覺的延伸,數字是觸覺的延伸,交通工具是腳的延伸,電話是聲音與耳朵的延伸??傊?,電子媒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機械媒介)是個體個別器官的延伸。波茲曼則以批評媒介技術的負面影響為己任。他說:“我并不是反對媒介新技術。技術發展的確給社會帶來很多好處,但也有不好的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專門考慮這些不好的方面。我的書都是寫技術發展的負面影響?!盵3]但是,波茲曼提出的兒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兒童化足以反映出以電視為代表的現代大眾傳媒對人的影響之深?!澳釥?#8226;波茲曼的首要貢獻在于帶領人們回顧童年概念的發展歷程,提醒人們童年概念是一種社會概念,而不是生物學概念。它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產生,也可以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消失。當一個社會中的兒童過著童年概念所指的童年生活的時候,人們不必提到童年概念;當這種童年生活可能被損害的時候,人們要捍衛童年;當這種童年生活尚未出現或未被社會認可的時候,則是要提出和發展童年概念?!盵3]在我國,兒童節目成人化的現象也同樣嚴重。不僅表現在用成人的標準制作兒童節目,或播放適合成人的節目給兒童觀看,現在更是出現了兒童“秀”。在節目中,無論是語言、服飾,還是動作、舉止,都儼若成人。如此看來,波茲曼關于“童年的消逝”的憂慮是不無道理的。

媒介環境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兒童身上,而且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傳統的語言、文字、書籍、報紙、雜志等發展到現代的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電子媒介,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進程。在現代社會,媒介環境已經成為繼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構成的物理空間之后的符號空間,成為現代人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信息環境。媒介自出現以后,就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緊密相連,對經濟發展、政治變革、文化傳承等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媒介環境對現代教育的發展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F代教育通過大眾傳媒拓展教育途徑,利用傳媒資源豐富教育內容,逐漸形成了以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為載體的,集文字、圖像、聲音等于一體的多媒體教育和網絡教育等現代教育形式。在媒介環境的影響下,各種思潮和熱潮很快流行起來,強化了人們的從眾現象,容易導致主體對環境影響的盲目服從,缺乏自我分辨和自主選擇能力。

二 媒介環境的本質

媒介環境,就其實質而言,是一個信息豐富、變化迅速的現代信息環境。那么,媒介環境對人的發展到底有什么影響?又是如何發揮其影響力的呢?不少傳播學者認為,“媒介不僅通過它的內容影響人的認識、價值觀和行為,一種媒介的出現、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環境本身,都會在很但是程度上改變人的個性和人格?!盵6]因此,我們可以從媒介內容環境和媒介工具環境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媒介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媒介內容環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信息環境”,指的是“一個社會中由個人或群體接觸可能的信息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構成的環境”[6]。也就是說是由媒介提供的信息構成的環境。那么信息環境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響人的認知與行為呢?

我們知道,人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或作用。人的行為決策是建立在環境認知的基礎上的。在生產和社會交往規模有限的社會,人們的環境認知建立在對“第一手信息”的認識上。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和交往手段的發達,人類的環境越來越復雜,人們必須借助一定的媒介系統才能去把握它。由于這個系統內部組織結構和活動規律的制約,它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客觀環境本身,而是環境的再現,也就是信息環境。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新聞學者李普曼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6]1968年,日本傳播學者藤竹曉在李普曼觀點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問題。他指出,“大眾傳播雖然揭示的是‘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之間有很大的距離,但由于人們是根據媒介提供的信息來認識環境和采取環境適應行為的,這些行為作用于現實環境,便使得現實環境越來越帶有了‘擬態環境’的特點。”[6]

由于大眾傳媒的權威性和廣泛性,某些內容經其報道很容易成為眾人注目的對象,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思想當中。例如,人們普遍認同的卓別林頭戴禮帽手持拐杖的形象,希特勒在紐倫堡大發雷霆的形象,丘吉爾作一個V字表示勝利的形象等;還有的會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現象,變成隨處可見的社會現實,如一些影視劇廣泛播出后,其中的一些經典言行會成為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模仿對象,像周星馳的“無厘頭”言行、以及F4的經典語言等等。因此,我們認為,大眾傳媒具有形成信息環境的力量,并通過人的環境認知活動來制約人的認知、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這是大眾傳媒發揮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機制。當然,這并不完全取決于它自身,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其他更為復雜的社會機制和條件。

作為工具和傳播手段的傳播媒介所構成的媒介環境,在社會進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麥克盧漢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媒介即是訊息”。他認為,從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因此,“任何技術都逐漸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境,環境并非消極地包裝用品,而是積極的作用進程?!盵5]麥克盧漢進一步指出,“媒介的內容是實際的思維過程,而任何媒介或技術的‘訊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速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對人的組合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媒介正是發揮著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然而,媒介的內容或用途卻是五花八門的,媒介的內容對塑造人際組合的形態卻是無能為力的。”[5]例如,鐵路的作用,并不是把運動、運輸、輪子或道路引入人類社會,而是加速并擴大人們過去的功能,創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閑暇。無論鐵路是在熱帶還是在北方寒冷的環境中運轉,都發生了這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與鐵路媒介所運輸的貨物或內容是毫無關系的。另一方面,由機加快了運輸的速度,它又使鐵路塑造的城市、政治和社團的形態趨于瓦解,這個功能與飛機所運載的東西是毫無關系的。

“媒介即是訊息”。10年前,人們對此也許半信半疑,認為工具、武器、媒介作為形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工具為誰服務、武器由誰使用和怎么使用、媒介承載的內容。然而,正如何道寬在為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所寫的中譯本第二版序中所說,“其實,四大發明作為媒介一一所謂的媒介形式本身一一就曾經改變了世界,改寫了人類歷史。這難道不是幾百年的鐵證嗎?”[5]

事實證明,歷史上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給社會帶來沖擊,會造成大規模的社會變革,而且必然會深深影響人的生活。被卷入第三次浪潮的世界各國,已經在以電視為代表的新的媒介環境中生成了新的一代。這一代人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境中,從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到行為方式大都來源于電視。他們被美國學者稱為“電視人”。日本學者林雄二郎在《信息社會:硬件社會向軟件社會的轉變》中,明確提出了“電視人”的概念,并指出“電視人”是“在電視畫面和音響的感官刺激環境中長大,是注重感覺的‘感覺人’,表現在行為方式上是跟著感覺走”[6]。另一位日本學者中野收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中用“容器人”來描述現代人的行為特點一一在狹小的空間中收看電視,使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養成了孤獨、內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梢娒浇楣ぞ弑旧硪采羁痰赜绊懼淮说膫€性與人格。當我們面對麥克盧漢之后興起的新興媒介已經并正在繼續改變著世界,改變著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時,我們對此還有什么質疑呢?

三 媒介環境對創造性人才成長的影響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討論創造性思維時強調指出,思維的成敗部分地取決于記憶貯存中有關信息的多寡。杰出的創造性人物也都認為,大量的信息貯備對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是必需的。我們產生的幾乎所有的觀念,都是通過提取我們記憶貯存中的信息而獲得的。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說:“我們可以有事實而沒有思維,但我們不可能有思維而沒有事實”[7]。因此,信息對于創造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非常重要。開發創造力的轟擊原理,就是指信息轟擊,使人們在大量的信息傳遞場中,激發創造的靈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創造不能在真空中進行,創造力的發揮和發展也不可能離開相關的信息。創造主體往往通過搜集和整理相關的信息,來豐富自己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創造。也就是說,創造主體所進行的創造活動無不是以前人已有的信息資源為前提的。前人通過創造活動所獲得的創造成果為后人進行新的創造活動提供了新的信息資源,并以此為基礎獲得新的創造成果。新的創造成果再次被傳播、應用,導致新一輪的創造活動。周而復始,永無止境。這樣,創造也就成了信息資源的源頭,信息是創造的催化劑。沒有創造活動,信息資源將最終陷入枯竭。把新的創造成果源源不斷地補充到信息資源的挖掘、吸收、利用上來,創造活動才會煥發出新的活力。換言之,創造無不是從信息資源中獲取、分析、提煉出具有“個性化”的信息產品,再加以應用后獲得新的創造成果。可見,信息的吸收和釋放與創造活動之間存在著諧動關系。

媒介環境以其信息容量大、傳播路徑寬、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等優勢為創造主體創造了一個信息豐富、變化迅速的現代信息環境。大容量的信息為創造主體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寬路徑和高速度的傳播為創造主體在信息獲得上基本處于平等的地位,從而影響和改變了創造主體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增強了創造主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各類信息以超出人類接受能力的速度迅速增長,形成了“信息爆炸”的態勢。豐富的信息和誘人的信息傳播方式,提高了創造主體對信息接受的興趣,為創造主體創造力的發揮和發展準備了條件。信息是進行創造活動的重要資源,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利于創造力的發揮和發展。創造活動所需要的信息首先應該具有新穎性,過時或陳舊的信息不具有導致創造的可能。對于創造最重要的是新信息的數量和質量,而且這種新信息還應該是創造主體所獨占的,沒有成為公共信息。創造活動所需要的信息還應該具有適宜性,即能夠被創造主體吸收、利用的信息。在媒介環境中,信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過多的無用信息容易形成“信息污染”,削弱甚至抑制創造力的發揮。所以,新穎性和適宜性是創造活動所需要的信息的基本特征。創造活動不僅需要新穎、適宜的信息,而且需要信息的合理分布。波拉特認為:“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最難的課題之一,是以恰當的形式、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發揮信息的效用?!盵8]創造活動所需要的信息是稀缺的,如果配置不合理,就會導致信息的閑置與浪費,另一方面則處于信息饑渴狀態。這樣,信息配置的效率直接影響創造活動的效率。

然而,當創造主體接觸媒介的時間過多甚至沉浸在媒介環境之中時,難免會出現“麻醉性逆反功能”的現象[9],逐漸成為“電視人”、“感覺人”、“容器人”,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創造主體的創造力。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吉登斯(Giddens,A.)在考察現代性時提出了人類經驗傳遞的兩個基本特征――“拼貼畫效應”和“遠距離事件侵入到日常的意識中”[10],有助于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拼貼畫效應”(collage effect)是指一旦事件對場所處于多少是全然的主宰地位時,媒體的表現就采取把故事和新聞并置起來的形式,它們之間除了“時間性”和“后果”之外,一無所同。報紙頁和電視節目指南同樣是拼貼畫效應的顯著例證。媒介環境以直觀的圖片、影視等把人們帶到了現場或模擬現場,由此擴大了感性認知素材,并產生了現代社會人類經驗傳遞的“拼貼畫效應”?,F代社會傳遞經驗的第二個主要特征就是“遠距離事件侵入到日常的意識中”,就某種實質的部分而言,這種經驗是依據對自身的知覺而被組織的。在新聞中所報道的許多事件,也許被個人視為外在的和遙遠的,但它們同等地進入日常生活之中。由傳遞的經驗所引發的熟悉性常常會導致“現實倒置”(reality inversion)的感覺。概言之,在現代性的條件下,媒體并不反映現實,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現實。社會熱潮的制造或形成,主要是通過“遠距離事件侵入到日常的意識中”得以實現的。社會熱潮強化了創造主體的從眾心理,導致創造主體對環境影響的盲目服從,缺乏自我分辨和自主選擇能力,其結果是削弱或喪失創造力。

大量信息通過廣播、電視、書刊、雜志等媒介涌入創造主體的頭腦,給創造主體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豐富的社會信息可以增長創造主體的知識,開拓創造主體的思路,但社會信息往往“珍珠泥沙俱來”,對于鑒別能力較差的創造主體來說,很容易造成“信息污染”現象。為此,我們必須對進入頭腦的信息進行調節控制、凈化處理。首先要提高自身接收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各類信息進行鑒別,保留有利于創造力發揮和發展的信息,排除消極信息的干擾;同時,強化分辨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從而既能有效利用各類積極信息發展創造主體的創造力,又能避免消極信息對創造力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戴元光,金冠軍.傳播學通論[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0:300.

[2] 袁軍.新聞媒介通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3.

[3] 卜衛.媒介與兒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83,107,103.

[4] [美]尼爾•波茲曼著, 吳燕莛譯. 童年的消逝[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維塔奇書局版序言第2頁、引言第2頁.

[5]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 25,34,中譯本第二版序.

[6]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 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 1999: 151,125,126,127,152.

[7] [美]吉爾福特著, 施良方, 等譯. 創造性才能――它們的性質、用途與培養[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142.

[8] [美]馬可•波拉特著, 李必祥譯. 信息經濟論[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148.

[9] 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0: 425.

[10] [英]安東尼•吉登斯著, 趙旭東, 等譯.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28-29.

Media Environ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Creative Talent

TIAN You-yi1 QIU Yue2

(1.College of Educatio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2.Songquan School of Shenzhen, Shenzhen,Guangdong 51800, China)

Abstract: The media environment refers to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composed of mass media which affect person's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s essence i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the media environment produces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creative talents with its advantages such as information of great capacity, propagation paths width, spread fast and audience ran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environment, the subject who is engaged in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such as receiving information, screening information, selecting information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eliminate interference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utilize all kinds of positive inform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Keywords: media; media environment; creative talent

第5篇

一、恒動力不足的公益廣告傳播生態環境

公益廣告與商業廣告有著本質的區別,商業廣告是以市場經濟為直接目的,創造的是經濟效益,廣告主體在經濟利益方面各有所得;而公益廣告則是以服務社會公眾利益為前提,創造的是社會效益,廣告主體則往往是只有經濟利益的付出,沒有經濟利益方面的回報。尤其是長春市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于其他發達和同級城市,因此若在沒有任何獎懲機制的前提下,從市場經營角度考慮,長春市的公益廣告活動主體在投資、創作和刊播公益廣告時必將會更加顧及各自的經濟效益,當然不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發策劃和組織公益廣告活動,僅僅是在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明確指令下結合各自工作領域和資源優勢有限地、被動地開展公益廣告傳播活動,無論是從觀念意識,規模和質量,還是從發展速度和推廣效力來看,長春市公益廣告傳播生態環境呈現出廣告主體明顯沒有形成持之以恒的主體意識,主觀恒動力相對不足。

1.觀念意識相對落后的廣告客戶

作為直接投資公益廣告活動的廣告客戶冠名公益廣告是中國現代公益廣告特征,亦是將物質投資轉換成塑造和提升自身良好社會形象,即獲取社會效益的一種有效方式。故越來越多的企業或贊助配合政府指令開展公益廣告傳播活動,或結合企業自身文化理念,主動發起相關主題公益廣告傳播活動。如哈藥六廠曾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市級電視臺全天候(包括黃金時段)播出系列公益廣告,每月一個版本,全年共12個主題。[3]該舉措為哈藥六廠企業形象的提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助動力作用。而相對于經濟發展緩慢的長春市廣告客戶(企業)總體情況來說,有相當廣告客戶公益廣告觀念意識不強,不能正確認識公益廣告提升企業形象的直接社會效益將帶來長遠的經濟效應,只注重眼前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公益廣告資助是勉為其難、望而卻步甚至“聞風喪膽”。目前,長春市內只有經濟實力居首的龍頭企業——中國一汽能作為廣告主,勉強尚能間歇地投資和自發性地開展公益廣告傳播活動,而其他企業僅是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明確指令下才被動式的,甚至象征性地應付了事,或“蜻蜓點水”或“曇花一現”,都不能長期、穩定和主動地投資長春市公益廣告傳播活動。

2.創作質量相對一般的廣告公司

本課題組成員曾對長春市參與發起、策劃、創作到、傳播過程中的多家廣告公司,包括對長春吉廣集團有限公司、吉林金大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吉林省昊天廣告有限公司、吉林分眾傳媒廣告有限公司、吉林省鳳凰智業影視有限公司、長春標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所承攬或參與的公益廣告業務進行了調研與分析,其結果顯示,無論是平面類、廣播類還是影視類的公益廣告作品,長春市廣告公司整體創作質量相對一般,作品多為應景之作,創作之為更多表現為被迫之舉。公益廣告制作方面的力度不夠,必將導致長春市公益廣告整體策劃與創意水平明顯落后于其他城市。究其深層原因如下:一是提供的公益廣告創做成本太少,與技術投資不成正比;二是公益廣告雖能提升了廣告公司知名度和塑造良好形象,但直接經濟效益甚微;三是廣告公司工作人員能力與精力有限,集中于公益廣告的人力資源組織不力;四是廣告公司的創作并非以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多為指令下的應景之作。歸根結底,長春市的廣告公司作為經濟實體唯利是圖的本性遠遠強于作為社會成員應承擔起來的社會責任意識。所以,主題相對狹隘、創意水平不高、表現形態單一和訴求效果反響不強成為長春市目前公益廣告整體創作特征。

3.管理制度缺失的廣告傳播媒體

雖然長春市連年來開展不同主題的公益廣告活動,每年量都在廣告家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與廣告營業額大幅增長的態勢并不相符,相對于其他城市,長春市公益廣告的比重明顯偏低。1997年8月,由、工商局、廣電部、新聞出版署等四部門聯合下發文件《關于做好公益廣告宣傳的通知》,其中要求“廣播、電視媒介每套節目用于公益廣告的時間應不少于全年商業廣告時間的3%;報紙、期刊媒介每年刊出公益廣告的版面應不少于商業廣告版面的3%?!盵4]這是第一次對公益廣告媒體比重的明文規定。當然,公益廣告在發展,媒體亦在發展,不同時期不同主題公益廣告亦有各自媒體量的不同要求。2013年1月21日,、中央文明辦、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宣傳的意見》(文明辦〔2013〕1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各級各類媒體提出刊播公益廣告的具體要求。其中,報紙類:中央主要報紙每月刊登總量不少于8個整版,各?。▍^、市)和省會、副省級城市黨報、晚報、都市報,每月刊登總量不少于6個整版。廣播類:中央電臺以及各?。▍^、市)和省會、副省級城市電臺主要頻率每天播出6次以上,其中黃金時段至少3次。電視類:中央電視臺以及各?。▍^、市)和省會、副省級城市電視臺各頻道每天均安排時段播出。綜合頻道每天播出10次以上,其中黃金時段不少于3次;其他各頻道不少于15次,其中黃金時段不少于4次。期刊類:中央主要時政類期刊以及各?。▍^、市)和省會、副省級城市時政類期刊,每期至少刊登1個頁面;其他大眾生活、文摘類期刊,每兩期至少刊登1個頁面。[5]本課題組成員曾對長春市收視率、收聽率、閱讀率名列前茅的不同類別媒體,包括對新文化報、長春交通之聲廣播電臺(FM96.8)和吉林電視臺的都市頻道等所刊播的公益廣告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跟蹤調研和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媒體所刊播的公益廣告總量并沒有達到《通知》與《意見》的要求,對此行為,本課題組亦沒有發現有相關部門或組織出面審查、監督與管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一方面作為企業化經營組織的媒體面對不能創收任何經濟效益的公益廣告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得不尋找盡量減少損失的方法,于是,既做到了刊播又不過多刊播的想法和做法油然而生并長期實施;另一方面是因為公益廣告管理制度缺失,既沒有明確的媒體公益廣告的審查標準,亦沒有審查結果的法律責任追究機制。

二、相對滯后的公益廣告理論研究

長春市公益廣告業界發展相對緩慢,其公益廣告理論研究亦相對滯后??v觀近十五年來,廣告理論界關于公益廣告的著作已公開出版的有北京高萍教授的《公益廣告初探》(1999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長沙潘澤宏教授的《公益廣告導論》(2001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和《廣告的革命——社會文化廣告論》(2002年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沈陽宋玉書教授的《公益廣告通論》(2001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倪寧教授的《廣告新天地:中日公益廣告比較》(2003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還有張明新先生的《公益廣告的奧秘》(2004年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等公益廣告相關著作6部。而從1991年至今,題目關于公益廣告方面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多達兩千余篇,可見中國廣告業界與學界愈來愈重視對公益廣告的研究。誠然,這些研究皆為中國公益廣告實務發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但從總體上來看,這些文獻資料中關于中國地域性公益廣告傳播活動的研究則屈指可數,尤其是關于長春市公益廣告傳播活動的研究聞所未聞,與其他城市相比是長春市的弱項研究。因此,如何構建具有長春市地域特色的公益廣告傳播實務運作機制并給予理論指導,便成為本課題組迫切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一個城市的公益廣告如能高效善行天下,實則該城市廣告媒體、廣告受眾、廣告公司、廣告主、城市形象、城市發展等共同受益之為。長春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域性特征成為長春市公益廣告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在獎懲分明的基礎上,公益廣告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協調適應,分工合作,建立全新的長春市特色的公益廣告傳播運作機制,這樣既能使長春市公益廣告事業向良性、健康方向發展,又能使公益廣告主體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最終達到長春市公益廣告主體與公益廣告事業互利互惠、共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作者:王春月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第6篇

關鍵詞:《喻世明言》民俗語匯音節結構語義發展

《喻世明言》成書于晚明時期,作為重要的“市民小說”,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關于《喻世明言》主題詞的研究,前人主要把眼光放在吳語成分(孫鵬飛,2001)、經濟語匯(董蕾,2006)、吃食義場語匯(宗丹,2007)等方面,而從民俗語匯角度研究的比較少。本文結合語言學和民俗學的理論方法,對《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進行定量統計分析,收錄典型的民俗語詞,研究其具體分類、音節結構特點以及語義的發展演變情況。

一、民俗語匯的界定

鐘敬文先生在《民俗學概論》中指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标P于“民俗語匯”,曲彥斌先生的定義是:“民俗語匯,是指那些反映不同習俗慣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詞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俚語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話、隱語等社會習俗語”(曲彥斌,1989)。之后,譚汝為(2004)、楊振蘭(2004)、李陽和董麗娟(2011)等學者都對民俗語匯的概念作出了解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民俗語匯界定為反映了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語詞的總稱,分為民俗詞和民俗短語兩部分。

由于《喻世明言》成書時處于近代漢語發展時期,與現代漢語已有很大相近之處,在民俗詞和民俗短語的界定上,我們依據馬真(1980)、呂叔湘(1979)、熙(1983)、王洪君(1994)等學者對短語和詞的界定的解釋,通過比較古代和現代詞和短語的差異,認為凡拆開后不能表示原合在一起時所表現的民俗語義的組合為民俗詞,如“拜茶”(請客人喝茶);拆開后仍能表示原來的民俗語義的組合為民俗短語,如“鬧洞房”。

依據上述標準,本文共收錄《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詞517個,其中詞442個,短語75個。

二、《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概況

《喻世明言》題材廣泛,其中的民俗事象涵蓋了生活、生產、民族文化、等多個方面。本文從民俗生活、人生禮儀、稱謂詞和特殊民俗事象四個角度對《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進行歸納,同時又從這四個角度延伸出幾個不同的方面,構成上下義關系。

(一)反映日常生活、生產的民俗語詞

《喻世明言》以市民生活為題材,很多語詞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可分為飲食文化、節日娛樂、居住建筑、商貿活動四個方面,共收錄民俗語詞170個。

1.飲食文化方面(共收錄47個)

(1)表示待客食物:共計25個,如“釅酒(味醇的酒)、茶、食次(酒菜和點心之類的食物)、酒脯(酒和干肉,后泛指酒肴)、鮮魚羹”等。

(2)表示使用器物:共計12個,如“杯箸、酒壺、酒嗡、食壘(放食物的盒子)、水火爐(供暖酒熱水用的便于移動的銅制小爐)、撩鍋(湯鍋)”等。

(3)表示待客禮節:共計10個,如“看茶、點茶(沏茶)、拜茶(請客人喝茶)、烹”等。如:

母曰:“吾兒之友,必是端士”。遂烹以待。(《范巨卿雞黍死生交》)

“烹”指做飯。“烹”為“煮”,“”為“燒烤”之意,“合”指“做飯”。

2.節日娛樂方面(共計30個)

(1)節慶民俗方面,共計19個,如“年節,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歡;清明節,踏青、玩景;元令節,賞元宵、架鰲山、懸掛花燈”等。如:

時值正和二年上元令節,國家有旨慶賞元宵。五鳳樓前架起鰲山一座,滿地華燈,喧天鑼鼓。(《閑云庵阮三償冤債》)

“架鰲山”是宋元時俗,指元宵夜用花燈與彩飾扎制成巨鰲狀的假山。

(2)日常娛樂活動方面,共計11個,如“雙陸(一種類似下棋的游戲)、拖畫眉(畫眉)、博戲”等。

3.居住建筑方面(共計36個)

(1)建筑方面,共計19個,如“廊屋(正屋旁的過道)、坐啟、瓦屋、草堂”等。如:

三巧兒分付:喚在樓下坐啟內坐著。(《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坐啟”指日常起居、休憩、會客的處所。

(2)器具方面,共計17個。如《陳御史巧勘金釵》中的“校椅”(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也叫“交椅”“胡床”),《范巨卿雞黍死生交》中的“土榻”“坐榻”等。

4.商貿活動方面(共收錄57個)

(1)交易場所,共計10個,如“牙行、客店、招商旅店”等。如:

當時張公一頭走,一頭心里想道:“我見湖州墅里客店內有個客人,時常要買蟲蟻,何不將去賣與他?”(《沈小官一鳥害七命》)

那邊客店牙行,都與羅家世代相識,如自己親眷一般。(《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客店”是指專門供商人居住和存放貨物的地方,與“招商旅店”同義;“牙行”是指舊時為買賣雙方說和或代客買賣,并抽取傭金的商號或個人。因此,“牙行”既可以作為商業交易場所,也可以看作是商業職業的代稱。

(2)經濟行為,共計47個,如“抽稅、生理(做生意)、交割(授受銀貨的行為)、討價、還價、交易、出脫”等。還包括一些商業上的禮節迷信,如“燒利市”(商人在開始營業時燒紙祭獻福神的行為)、“擇吉日”等等。

(二)反映特殊人生禮儀的民俗語詞

人生禮儀密切關系到人們的生活,也是反映當時社會民俗習慣的重要方面,《喻世明言》中的特殊人生禮儀主要是婚嫁、喪葬、誕生和成人禮四種。

1.婚嫁禮儀方面(共計62個)

(1)服飾方面,共16個,如“紅幕、色衣、紅花、銀揲子、金花、紅錦”等。

(2)器物嫁資方面,共16個,如“妝奩、請帖兒、香花燈燭、定禮、紅氈”等。

(3)婚嫁禮節方面,共30個,如“納彩問名(向女方送訂婚聘禮并詢問女方的名字生辰)、吃茶(訂婚)、行聘、交拜、鬧洞房、卷帳、送親”等。如:

柴夫人就孝義店嫁了郭大郎,卻卷帳回到家中,住了幾時。(《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卷帳”是指新郎在女家結婚,三日之后新婚夫婦帶妝奩回到男家。

2.喪葬禮儀方面(共計79個)

(1)服飾方面,共計7個,如“麻衣、孝幕、孝服、麻、縞素、重服、練囊”。

(2)方式方面,共計5個,如“槁葬、火厝、首丘(歸葬故鄉)、衣冠冢、火化”。

(3)器物方面,共計21個,如“靈(靈車)、斷送(指衣衾、棺本等殯殮的東西)、棺木、衣衾棺槨、瓦欞、棺材、香燭紙帛”等。

(4)喪葬禮節方面,共計46個:如“做法事、吊孝、焚冥資、掛紙錢拜掃、春秋祭祀、回喪、撒骨殖”等。如:

回喪之夜,就把梅氏房中,傾箱倒篋,只怕父親存下些私房銀兩在內。(《滕大尹鬼斷家私》)

“回喪”即回避。舊時認為人死后,在一定日期鬼魂回家害人,家里人在這一天要回避。

3.誕生和成人禮方面

《喻世明言》中的描述并不多,誕生禮主要見于《滕大尹鬼斷家私》中提到的“三朝”,生兒三日,設宴招待親友的“湯餅會”,周歲時做的“萃盤故事”,成人禮主要是“及笄”和“束冠”等。

(三)稱謂詞

封建中國長期受到宗法制度的制約,在很多禮俗中體現出明顯的封建等級特征,最大的體現便是在稱謂詞方面。本文收錄《喻世明言》中表示民俗意義的稱謂詞,共計100個。

1.交際禮俗中的禮貌稱謂

(1)表卑賤,10個,如“老身、老娘、渾家(對妻子的賤稱)、敝人、賤妾、小生”等。

(2)表尊敬,13個,如“大官人、恭人(對官員妻子的封號)、縣君、大娘、客長”等。如:

薛婆當時滿臉堆下笑來,便道:“大官人休得錯怪,老身一生不曾要別人一厘一毫不明不白的錢財。”(《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老年婦人在和青年男子對話時,將自己賤稱為“老身”,而尊稱青年男子為“大官人”。

2.宗族等級制度下的民俗稱謂

(1)表示長幼關系,7個,如“姑娘(姑母)、老親翁、老人家、丈人、尊親長”等。

(2)表示主仆關系,8個,如稱呼主人為“主母、娘、奶奶”等,稱呼奴婢為“小養娘(婢女)、上灶(端茶水的仆役)、梅香(舊時多以‘梅香’為婢女名字,故名)、婆娘”等。

(3)表示官民關系,10個,百姓對官員的稱謂有“恩臺、縣尹相公、堂上官、爺爺”等。

3.特殊稱謂詞語

(1)表現某種情感(多為貶義),共10個,如“拖油瓶(再嫁婦人所帶的前夫的孩子)、潑皮、光棍(地痞、流氓)、老無知、老禽獸”等。

(2)為了避諱或禮貌而使用的委婉稱謂,共6個,如“小娘()、行首(的領班)、弟子、擦桌兒的”等。如:

宋四公仔細看時,有些個面熟,道這婦女是酒店擦桌兒的,請小娘子坐則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擦桌兒的”是指宋元時稱酒店的巡座賣唱的歌妓。

(3)受到方言影響而產生的稱謂詞,共3個,如“白日撞、鴨黃兒(詈語,王八蛋之義)、店都知”。如:

你莫非是白日撞么?強裝么公差名色,掏摸東西的。(《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白日撞”是指白天入室的盜賊,蘇州方言詞。

(4)宗教稱謂詞語:共11個,如“檀施(施主)、首僧、參頭(寺院中負責引導香客參拜隨喜的職事僧)、和尚、苦行、太?!钡取?/p>

(5)因為職業而得到的稱謂,共22個,如“媒人、艄子(船尾掌舵的人)、助教、教授、博士、庖人(廚師)”等。

(四)反映特殊民俗的民俗語詞

1.

宗教長時期統治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領域,在《喻世明言》中描寫宗教的語詞顯示出一定的民俗特色,共收錄47個。

(1)宗教術語,14個,如“報君知、關煞(舊時星象家稱所謂命里注定的災難)、焚香請圣、八卦”等。

(2)禮節語詞,33個,如“合掌作禮、拈香、齋供、品經咒、焚香點燭、擺列羹飯、燒化紙錢、盥手燒香”等。

2.地域民俗

需要說明的是,下述地域民俗語詞與上述的有所不同。這里的地域民俗指的是除了蘇州本地之外的其他地方的民俗,如《窮馬周遭際賣媼》中提到“媼”和“媽”(南方稱“媽”,北方稱“媼”);《楊謙之客舫遇俠僧》中提到的滇蜀美味“醬”;《楊八老越國奇逢》中提到的日本地方民俗語詞“海叵羅、長刀、髡頭跣足”等,共32個。

3.委婉隱語

出于禮貌、避諱或是行業習慣原因,對于某些語匯,人們往往用另一種“隱語”式含蓄的說法來指代它,某些說法逐漸被大家所接受,形成一定的民俗特色。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諱或禮貌而使用的委婉稱謂在上述稱謂詞中已經提到,此處的“委婉隱語”是除卻委婉稱謂詞的其他部分。筆者共收錄《喻世明言》中此類的民俗語詞22個。如“討針線”(討零花錢,暗指靠人過日子,受人節制)、“線道”(肉的隱語)、“走野路”(搞不正當男女關系)等。

三、《喻世明言》中民俗語匯的形式特點及其成因

《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匯在音節、詞性以及短語結構方面有以下形式特點:

(一)音節

從整體民俗語匯考慮,雙音節民俗語詞數量最多,有357個,占69.1%;其次為三音節語詞,有87個,占16.8%;四音節有62個,占12%;單音節僅有11個,占2.1%。由此可見,雙音節民俗語詞在《喻世明言》的民俗語匯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古漢語詞匯以單音節詞為主,但在近代和現代都顯示出很大的雙音化趨勢,民俗語詞也不例外。關于漢語雙音化現象的原因,學術界研究較為豐富,我們比較贊同徐時儀先生的看法。徐時儀先生認為漢語雙音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處于詞的核心地位的詞義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單音詞的詞性和詞音在某種程度上已限制了詞義的發展;同時,漢字以已有單音詞作為組詞的語素,用不同搭配方式可組合成大量雙音詞;另外,音節簡化、聲調產生、單雙音步的演變等等都可以影響漢語的雙音化。”(徐時議,2005)

《喻世明言》成書時正處于近代漢語發展時期,與現代漢語已有很多相近之處,自然也反映了雙音化現象。

(二)詞性

由于民俗詞在民俗語匯中占有較大比重,我們將民俗詞進行分類比較,發現在442個民俗詞中,名詞有319個,如“點心、合溜”等,占72.2%;動詞有123個,如“卷帳、回喪”等,占27.8%。因此,名詞是民俗詞的主要形式。

客觀存在的民俗事象主要表現為兩大類:事件類和事物類(楊振蘭,2004)。事物類指的是具體的民俗物象,如具體的飲食器具(食壘、水火爐等)、喪葬器物(棺木、香燭紙帛等)等。這些詞語主要是表示現實存在的民俗事物,描述其存在的狀態即可,不需要人的參與,民俗語匯中存在大量這樣的詞語,因此《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詞以名詞為主。

(三)短語結構形式

在75個短語中,動賓短語有47個,如“暖火盆、鬧洞房、做法事”等,占62.7%;連動短語有13個,如“起靈除孝”“髡頭跣足”等,占17.3%;偏正短語有11個,如“乘兇完配、降階相迎”等,占14.7%,聯合短語有4個,如“觀燈賞燈、盒禮信香”等,占5.3%。由此可見,動賓短語是民俗短語的主要結構形式。

民俗事象的另一類是“事件類”。所謂的“事件類”,則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象,還需要加入人的活動和行為。在民俗語匯中,存有大量禮節性的語詞,禮節是需要以人為主體發出的動作,如“吃合家歡、賞元宵”等,“合家歡”和“元宵”作為具體的民俗物象,加上表示動作的“吃”和“賞”之后,就體現了人的參與,是“事件類”民俗事象的體現。

四、《喻世明言》民俗語詞語義的發展演變

社會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最顯著的則是語匯的演變。《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語詞隨著時代的發展,衍生出與之前不同的意義,我們通過歷時比較,分析其發展演變的情況,可從“轉移、縮小和消失”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轉移

某些民俗語匯的民俗義在后來出現了不同的義項,可能與之前的意思仍有一定關系,但已不是最初的民俗義項。如:

關閉宋四公道:“小娘子,我來這里做不是,我問你則個,他這里到上庫有多少關閉?”(《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關閉”原指門閂,后在明代泛指家居使用的防御性設施,而現在指使開著的東西合攏或單位歇業。

干娘大郎見四下無人,便向衣袖里摸出銀子,解開布包,攤在桌上,道:“這一百兩白銀,干娘收過了,方才敢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干娘”是青年男子在和老年婦人對話時對老年婦人的尊稱。而現在,“干娘”是“義母”的意思,已經不用來尊稱老年婦人了,詞義發生了轉移。

(二)縮小

某些民俗語匯的民俗義在后來發生了詞義范圍縮小的現象,《喻世明言》中的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稱謂詞的變化上。如:“奶奶”,在《喻世明言》中有多個義項,可以表示母親、祖母、夫人、太太以及對女子的昵稱等多個義項,如今只用來表示祖母的意思。“娘”在《喻世明言》中可用來指稱年輕女子、母親、女主人或長一輩或年長的婦人等幾個義項,如今只在部分方言中指稱母親。

(三)消失

某些民俗語匯的民俗義在后來不復存在,或是語詞已經消失,或是被新的義項所取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的消失。隨著當時存在的一些職業的消失而消失的民俗義。如:

牙婆“回去喚個牙婆,將兩個丫頭都賣了?!保ā妒Y興哥重會珍珠衫》)

“牙婆”原指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的婦女,這主要是因為封建禮節中婦女不出門,隨著社會的發展,封建禮俗消失了,“牙婆”這種職業也不復存在,原有的民俗事象也消失了。

團頭那丐戶中有個為頭的,名曰“團頭”,管著眾丐。(《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宋代各行各業都有市肆,叫做“團行”,行有行老,團有團頭,是各自行業的首領,“團頭”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指“丐戶之長”。現在不存在“丐戶”,自然也沒有“團頭”一說。

2.所指民俗事物現象的消失

隨著當時存在的一些民俗事物現象的消失而消失的民俗義。如:

唱喏入樓閑望一晌,乃見一過賣至前唱喏,便叫:“楊五官!”(《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唱喏”在明代指古代男子所行之禮,即叉手行禮,雙手作揖,同時出聲致敬,開口致詞。這是當時的交際禮節,隨著社會發展和等級制度的變化,這樣的禮節逐漸消失,“唱喏”的說法也不存在了。

3.民俗文化心理、觀念意識的消失

隨著當時存在的一些民俗文化心理、觀念意識的消失而消失的民俗義。如:

贊老子侯興老婆看見了,動心起來,道:“這客長,有二三百只釵子!我雖然賣人肉饅頭,老公雖然做贊老子,到沒許多物事。你看少間問我買饅頭吃,我多使些汗火,許多釵子都是我的?!?shy;(《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贊老子”在當時是盜賊的隱語。隱語是一個階段的人們特有的對某種事物的隱喻性的說法。隨著時代的發展,盜賊的說法發生了改變,“贊老子”的民俗稱謂就不存在了。如:

登東原來那漢子是他方客人,因登東,解脫了裹肚,失了銀子,找尋不見。(《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登東”在明代是上廁所的意思,古代房屋建筑,廁所多在東邊,故稱廁所為“東司”或“東廝”。當時的人們出于禮貌,稱廁所為“東司”,上廁所則為“登東”,現在這樣的說法已經消失了。

民俗語匯還涉及到其他方面,如農業、手工業、交通、服飾等等。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只是選取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關于《喻世明言》民俗語匯更多角度的研究,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明]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3]曲彥斌.民俗語言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

[4]徐時儀.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內在原因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5,(2).

[5]楊振蘭.民俗詞語探析[J].民俗研究,2004,(3).

[6]譚汝為.民俗文化語匯通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7]李陽,董麗娟.民俗語言學研究史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11.

[8]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9]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0]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1980,(5).

[11]王洪君.從字和字組看詞和短語――也談漢語中詞的劃分標準

[J].中國語文,1994,(2).

[12]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3]吳士勛,王東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辭典[M].西安:陜

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4]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15]孫鵬飛.馮夢龍“三言”小說的吳語成分研究[D].暨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1.

[16]宗丹.“三言二拍”中關于“吃食”義場的熟語、俗語研究[J].

文教資料,2007,(7).

[17]董蕾.《喻世明言》經濟詞匯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

第7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因果關系論 客觀歸屬論 風險社會 后現代范式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6-0340-03

一、我國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內容

(一)我國通說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解

1.刑法因果關系的概念

通說關于因果關系的概念,更加注重對唯物辯證法的考量。在唯物辯證法看來,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相互制約著向前發展。任何一種現象都會引起另一種現象的出現。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關系。刑法中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也即指犯罪實行行為與對定罪量刑有價值的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系。

2.刑法因果關系的特征

我國刑法學對因果關系的關注開始于上世紀50年代,現在我國通說認為,刑法的因果關系具備以下幾個特征,因果關系具有客觀性、相對性、時間序列性、復雜性和不排除偶然性。

(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

因果關系首先表現出客觀的屬性。發生在事物運動中的因果關系是客觀的存在不能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具有原因與結果兩個現象之間的作用和聯系方式也是客觀的。不能以行為人行為時的主觀預見為判斷前提,也不能憑司法人員審判時的主觀現象去確定。

(2)因果關系的相對性

客觀世界中的各種客觀發生的現象都是普遍聯系的,他們相互制約著產生、發展、消滅。在普遍聯系的因果鏈條中,一種現象是后一現象的原因同時又是前一現象的結果;某一危害結果本身也可以是另一對因果關系中的原因。特別是在一個危害行為引起多重性危害結果的案件中,例如,一條普通的公路上,貨車超速行駛而撞上了前面的小轎車。小轎車被撞向公路邊,而又將行人撞傷。小車被撞向路邊是行人被撞傷的原因,但小車被撞向路邊又是貨車超速行駛的結果。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因果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要想確定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就必須在普遍聯系的因果鏈中抽離出一對相對確定的因果聯系。原因就是單純的原因,結果就是單純的結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多個行為引起一個結果的現象。這時,因果關系要考察的是主要原因。

(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

因果關系的相對性,要求我們要關注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從時間上看,原因必須在結果的前面。因此,在考察因果關系時,要從危害結果發生前的行為中找引起危害結果的原因。也就是說,作為原因的行為是發生在死亡結果發生之前而是發生在死亡結果發現之前。但是也存在一些疑問,如果兩個行為共同起了作用又該如何確定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呢?時間的序列性特征是否還能確定唯一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么?

(4)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在現實中,因果關系往往不是一因一果的形式,而是復雜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種是“一果多因”就是指一個結果是由多個原因造成,這時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是要確定引起結果的主要原因,而這個主要原因如何確定呢?另一種是“一因多果”就是指一個原因產生了多個結果,這時要考察主要結果和次要結果,對于定罪量刑有重要意義。

(5)因果關系不排除偶然性

在原因與結果的聯系中,既有必然聯系也有偶然聯系。持必然聯系觀點的學者認為,危害行為具有使危害結果發生的客觀規律性。這是崇尚理性的結果,但現在是多元而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理性是靠不住的,結果的發生會有很多偶然因素影響,這些偶然因素,通過理性是無法推導的。持偶然聯系觀點的學者認為,行為導致的結果是必然的,但不同行為必然導致的結果間又有偶然的聯系,所以不能說前行為對后行為引起的結果沒有任何聯系,但是不要求對后行為引起的結果負責,只是在對前行為評價時,作為加重的情節。通說認為,因果關系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

(二)中國因果關系的發展

中國通說,關于因果關系的理論建構,可以說是完美的,沒有明顯的紕漏,但是正如加達默爾所說:“一種完美無缺的法學理論的觀念——這種觀念將使每一個判斷成為單純的歸屬行動——是站不住腳的?!钡蛔⒅乩碚摰慕?,沒有對實踐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關注。

中國刑法的因果關系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是學習蘇聯模式的產物,發展為現在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的通說,關于通說,學界提出新的觀點,很多學者開始向其他方面轉向,比如侯國云教授在通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準偶然性、準必然性、決然性等概念;張紹謙教授、陳興良教授等主張借鑒英美的雙層因果關系理論;張明楷教授主張大陸法系的條件說;黎宏與周光權教授等主張相當因果關系說。但是各種理論只顧發展闡述自己的觀點,只能說他人的理論不能,并沒有說明自己的理論能。有些觀點甚至脫離中國社會的實踐,一味追求理論上的創新。

客觀歸屬理論在中國學界也有少數的呼應者,其中吳玉梅博士在她的博士論文中詳細的介紹了客觀歸屬理論在德國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張亞軍博士借鑒日本對客觀歸屬論的研究現狀,闡釋了客觀歸屬論的現實應用,徐永安博士主要闡述了中國臺灣地區對客觀歸屬理論的研究。這些研究為中國客觀理論的發展開辟出一條實踐化的道路。

二、客觀歸屬理論的內容

(一)客觀歸屬理論的概念

1.客觀歸屬理論的含義

客觀歸屬理論,有很多學者也稱其為“客觀歸責論”。歸屬是指將某些結果歸屬于行為主體。不是因果關系中現象到現象中引起被引起的關系,而是直接將現象與行為人聯系起來。刑法上的歸屬有客觀歸屬與主觀歸屬之分,客觀歸屬是指客觀實際發生的結果或者可能發生的結果是由行為人的行為所導致的,是以客觀的因果關系為基礎,而主觀歸屬認為客觀的結果是由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造成。

2.客觀歸屬理論的基本構造

(1)制造出法律所不允許的風險

羅克辛教授認為,必須是行為人的行為對客體制造了刑法所不允許的風險。這樣首先將風險制造的主體限定在人的行為上,排除了自然事件;其次,制造了風險,排除了減少風險、沒有制造風險和假定的因果關系這幾種情況。當行為人為被害人減少風險時,將排除危害結果對行為人的歸屬,當行為人沒有以刑法規定的重要方式制造風險時,也應排除對行為人的歸屬,當有兩個行為不謀而合,都可單獨對客體制造危險時,不能說沒有這個行為而另一個行為也會制造風險,用沒有實施的行為來排除對已經造成風險的行為的行為人的歸屬;再次,制造的風險是刑法所不能允許的危險,排除了制造刑法所允許的危險。例如,遵守交通安全規則而發生事故致人死亡時,雖然具有因果關系,但由于行為人沒有制造出法律所不允許的危險,所以排除結果的歸屬。

(2)法律所不允許的風險實現

一是強調的是風險的制造與危害結果實現的區別,二是強調風險與結果是法律所不允許的,所以排除了為實現的風險,行為人制造了致人重傷的結果,這種結果有導致被害人死亡的風險,在送醫院救治過程中,遭遇火災被害人死亡,死亡結果的實現不是重傷行為引起而是火災事件導致,所以排除了行為人對結果的歸屬;排除了未實現不被允許的危險,這種危險是法律所不能預測的,即使履行了相關行為也會造成一樣的危險,所以即使行為實現了這種危險,也免除對行為人的結果歸屬,如德國山羊毛案;排除了結果不在注意保護范圍之內的情況;排除了合法替代行為引起危險實現的歸屬,即即使行為人采取合法的行為替代有風險的行為也會發生危害結果時,應排除對行為人結果的歸屬。

(3)結果存在于構成要件的保護范圍內

一般情況下,凡是行為人制造了某種風險,并且此風險在沒有其他原因力作用的情況下實現了危害結果,就可以將該結果歸屬于行為人。但是,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有自己的效力范圍,如果危害結果不是與行為在同一個犯罪構成要件之內,就不具有歸屬性,也就是說行為與結果要符合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這一構造排除了參與他人故意自危的行為、同意他人造成危險的行為、第三人的責任、震驚性損害與后果性損害等情形。這里需要特別說明,因為在德國幫助自殺行為不認為是犯罪行為,所以全部排除參與他人故意自危的行為。

(二)客觀歸屬理論在德日的發展狀態

德國從帝國時期的最高法院到后來的聯邦法院一貫采用的是條件理論,而且在理論上,大多數學者也主張條件理論,但是到20世紀末,客觀歸屬理論開始發展蔓延,現在基本上很少人反對客觀歸屬理論,而最終使之成為德國刑法理論的通說。日本判例的主流一直是主張條件說,但是在理論上只有像江家義男、齊藤金作、草野豹一郎主張條件說,現在日本刑法理論上的通說是折中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但都十分重視對客觀歸屬理論的研究。

客觀歸屬理論之所以成為的德國的通說,而在日本的通說仍然是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條件理論在德國一直處于主流,而在日本理論上只有少數學者支持。其次,在德國沒有成熟的實行行為的概念,而日本對實行行為的研究已經很深厚。再次,德國的目的行為論所提倡的主觀罪過作為客觀歸屬的對立面,二者相得益彰。

(三)客觀歸屬理論的評價

批評客觀歸屬理論的觀點有,一是,因為支持客觀歸屬理論的學者一直都認為客觀歸屬是屬于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問題,但是客觀歸屬理論又有涉及違法與責任這些規范的方面,超越了客觀構成要件理論的范圍;二是,客觀歸屬理論以因果關系為基礎,但是制造危險屬于行為論的問題,不是因果關系討論的范疇;三是,客觀歸屬論索要解決的,可以通過相關因果關系論、實行行為論來解決。

對批評內容的反駁,一,刑法就是規范化的理論,罪行法定原則基本內涵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對風險與結果的規范能夠體現罪行法定原則;二,制造危險與行為相關,但是行為制造危險的程度不同,所實現的危害結果也不同,而行為論沒有詳細區分危險的程度。三,相當因果關系有其自身的缺陷,它將判斷歸為概率論,具有非常不明確性。四,德國哲學發展有肥厚的土壤,對法哲學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從只追求客觀真理到關注人的共識的轉變,從而促進了客觀歸屬理論的發展。

三、向客觀歸屬論發展的必要

(一)風險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們所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多,一種觀點認為社會的總風險量是沒有變化的,只是我們的認識寬廣了,所以,我們認為風險就增多了,這種風險的增加是我們意識影像,這種觀點我們稱之為主觀風險理論;另一種觀點認為,現代社會風險的總量增加了,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制造著風險,這種觀點我們稱之為客觀風險論。

風險社會顛覆了風險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不再像工業社會那樣一切風險能夠憑借科學,確定地計算出來;現代化社會的風險是不可控制的,是科學所不能計算的。前現代社會中主張主體到客體地追求客觀真理,但是在后現代風險社會中,自然領域并不是處處都存在客觀真理,自然領域的科學方法不能應用到所有社會生活中去,而且主體性的前見理解也不能全部排除于知識之外。所以必須承認被容許的風險,被容許的風險來自人們的共識,而非僅僅是科學的規律,這種共識更加強調主體共識的能力與程序。

所以風險社會需要客觀歸屬理論,來規范被容許的風險和增加的風險,來歸責于行為主體。

(二)前現代范式的危機

前現代范式關注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認識,追求的是理性與客觀真理,而后現代范式不再只關注客體,不承認有客觀的真理。認為理解的主體要共同進入認識之中,在道德規范中只有一種相互主觀性的真理,而沒有客觀真理。

哲學由客觀真理的探討向合理性探討轉變。法學的發展必然建立在法哲學的基礎之上,部門法的建立和發展是隨著法哲學和法學范式的發展而變化的。當代的西方哲學家認為,“真理不是終極之物,真理本身還要從我們合理可接受性的標準那里獲得生命,”也就是說,我們追逐的真理是以我們的認識為限的,最終的真理的價值產生于是我們認識的共識。所以相互主觀性的對話成為真理價值追求的必須,規范成為真理價值的追求的工具。

社會認識的科學化為的就是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對社會的科學認識不僅僅是描述性的,而且更應該是規范性的??陀^歸屬理論的被容許的風險的規范就符合了這樣的要求,而傳統因果關系中偶然性必然性的特征,只是對客觀規律的一個追索,沒有將主體的交互性認識納入其理解范圍內。

(三)大陸法系因果關系學說的缺陷

我國傳統的因果關系存在上述的這些缺陷,那我們可以像大陸法系國家學習借鑒他們的因果關系學說,為什么必須要引進客觀歸屬理論呢?大陸法系中,德國現在的通說是客觀歸屬論,日本現在的通說,雖然是折中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但是也都很重視對客觀歸屬理論的研究。但是相當因果關系本身存在各種理不清的矛盾,就像山中敬一所說。

一,相當性判定的思維邏輯不妥,相當性的判斷基礎是行為時的客觀情況,而相當性的判斷方法確實行為后一般人的相當性預測,這種思維邏輯沒有在同一時空中存在,很難得出正義的判斷。二、相當因果關系建立目的是客觀的探討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的關系,但是對于“相當性”的判斷,最終決定于一般人與行為人的主觀預見,使因果關系的判斷最終歸于一種主觀認識程度,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實際上具有規范保護的目的。三,接上第二點的論證,相當因果關系運用的是一種概率的方法,具有經驗性和事實性的特點,但是,現在相當因果關系說加上了“預防”和“控制”的目的,其結果就是使相當因果關系說向客觀歸屬論轉變。

行文至此,筆者對客觀歸屬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是必然的,中國傳統因果關系過分追逐客觀真理,不去顧及主體交互的認識;大陸法系相當因果關系論自身的矛盾和向客觀歸屬論演進的現實。無不向我們揭示客觀歸屬理論的合理性和優越性。

參考文獻:

[1]陳家林:《外國刑法通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9.

[2][德] 考夫曼:《法律哲學》,劉幸義等譯,法律出版社, 2004.

第8篇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價格宏觀調控

一、引言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承載體,是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過程中興起、發展所形成的獨立產業,同時又推動了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展,己經成為現代社會經濟大系統中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都分。房地產業的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其自身特性決定了這一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中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在我國,住宅投資的增加,被帶動的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較大的產業有60多個,有力地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房地產業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基本的物質保證,是社會一切產業部門不可缺少的物質空間條件,并具體構成各個產業部門。房地產發展的規模、產品結構、布局是否合理、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的快慢,都將影響著各行業的規模、結構、布局、水平和速度。房地產作為產業部門固定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直接參與價值生產和價值實現的經濟過程,并形成商品生產和經營成本的重要內容。因此,房地產是構成整個社會財富的重要內容,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穩定而長遠的影響。房地產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它既有國民經濟一般行業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產業內涵及活動領域十分廣泛,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一個獨立且非常重要的部門,房地產業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和活動特點。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業,在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程,其中有著推動房地產業發展、成長的積極因素,又有影響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消極因素;每個國家根據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利用經濟杠桿來扶持及引導房地產業的發展;同時又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著房地產業。

二、房地產行業概述

(一)房地產業的概念

房地產業是進行房地產投資、開發、經營、管理、服務的行業,屬于第三產業,是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帶動性和風險性的產業。房地產業是與建筑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建筑業是物質生產部門,屬于第二產業;房地產業兼有生產(開發)、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多種性質,屬于第三產業。這兩個產業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它們的業務對象都是房地產。在房地產開發活動中,房地產業與建筑業往往是甲方與乙方的合作關系,房地產業是房地產開發和建設的甲方,建筑業是乙方;房地產業是策劃者、組織者和承擔發包任務;建筑業則是承包單位,按照承包合同的要求完成“三通一平”等土地開發和房屋建筑的生產任務。

(二)房地產業的分類

房地產業可分為房地產投資開發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房地產服務業又分為房地產咨詢、房地產價格評估、房地產經紀和物業管理等。其中,又將房地產咨詢、房地產價格評估、房地產經紀歸為房地產中介服務業。所以,房地產業的細分行業包括房地產投資開發業、房地產咨詢、房地產價格評估、房地產經紀和物業管理業。

房地產投資開發是指在依法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上投資進行基礎設施、房屋建設的行為。房地產投資開發需要土地、建筑材料、城市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勞動力、資金和專業人員經驗等諸多方面。

房地產投資開發除了取得土地、建造房屋、然后預售或出售新建的房屋這種方式,還有購買房屋后出租,購買房屋后出租一段時間再轉讓,或者購買房地產后等待一段時間再轉讓;開發也不僅是建造新房屋,還有把土地(生地、毛地)變為建設熟地之后轉讓,有對舊房屋進行裝修改造,有接手在建工程后繼續開發等。

房地產業具有資金量大、回報率高、風險大、附加值高、產業關聯性強等特點。

房地產咨詢業是指為有關房地產活動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法規、政策、信息、技術等方面服務的經營活動。

房地產價格評估是指以房地產為對象,由專業估價人員,根據估價目的,遵循估價原則,按照估價程序,選用適宜的估價方法,并在綜合分析影響房地產價格因素的基礎上,對房地產在估價時點的客觀合理價格或者價值進行估算和判定的活動。

房地產經紀是指向進行房地產投資開發、轉讓、抵押、租賃的當事人提供房地產居間介紹、的經營活動。

物業管理業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管理企業由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相關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秩序的活動。

(三)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的生產要素,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房地產業。反過來說,任何行業都擁有一定的房地產,都是房地產業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因此說,房地產業是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產業之一。由于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它的重要作用可以歸納如下:①可以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②可以改善人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③可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④通過綜合開發,避免分散建設的弊端,有利于城市規劃的實施;⑤可以為城市建設開辟重要的積累資金渠道;⑥可以帶動相關產業,如建筑、建材、化工、輕工、電器等工業的發展;⑦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⑧有利于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調整消費結構;⑨有利于吸引外資,加速經濟建設;⑩可以擴大就業面。以上這些重要作用,目前已初步顯示出來,隨著國民經濟和房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必將發揮更廣泛、更重要的作用。

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質量,滿足人民群眾物資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需求;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長,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的有力措施;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擴大社會就業的有利途徑。實現房地產業(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房地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1998年國家停止福利分房實行住房貨幣化后,房地產業開始真正發展起來。90年展壯大,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投資占GDP比例逐漸增加。隨著城鎮居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購房需求不斷增長,房地產業得到飛速發展,近20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城市達到20平方米,農村達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達到70%。住宅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達4%,城鄉合計達7.5%,房地產業己上升到支柱產業的地位。近兩年來住宅建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1.5個百分點左右。

(一)房地產的總體規模越來越大

第一,房地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4010.17億元,到2004年達到13158.25億元,房地產投資額平均每年增長1000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開發規??焖僭鲩L。2004年全國房地產施工面積從1999年的56858萬平方米上升到140451萬平方米,增加了83593萬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長25%,房地產開發規模逐步擴大。房地產開發的各項指標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詳見表3-2)。

(二)地區發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產發展規模和增長速度存在地區差異。主要表現在①無論是房屋施工面積還是房屋竣工面積,東部都占有很大比例。這是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房地產市場起步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長速度(除了銷售額)基本處于領先水平,并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東部地區土地資源偏緊,房地產價格的上升和競爭激烈,一些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向中、西部轉移,房地產的地區結構發生變化,尤其是隨著中部經濟的發展,中部的各項指標(除銷售額)的增長速度均高于其他兩部。③地區間差距正逐步縮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銷售面積占全國銷售面積的比例都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個人購買商品住宅在全國的份額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21.7%上升到15.7%,24.3%,中、西部居民購買商品住宅的增長比例較大,均高于全國平均的增長比例??梢钥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地區間正逐步縮小差距。

第二,城鎮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區差異。在中國人口增長的情況下,人均建筑面積仍在增長,反映了城鎮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區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從表3-4可以看出:從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的絕對數量上來看,東部地區24.91>西部地區23.25>中部地區22.06。這是因為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房地產市場比較活躍,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區雖然房地產發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較小,相對來說居住面積較為寬松,中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經濟又不很發達,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積最小;從其增長速度來看,西部地區5.1%>中部地區4.6%>東部地區3.6%。

(三)房價居高不下

近來,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三高”,房價高、居民購房熱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國商品房價格大幅攀升,達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長了355元,遠大于19982003年年平均售價的增長,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商品房均價分別達到8627元/平方米、6232元/平方米、6037元/平方米,與之對應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別為16683元、15638元和27596元。

四、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房地產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縱觀這20年的發展,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房地產行業正在逐步走向市場化。①房地產業開始注重品牌,這是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標志。2001年“地產品牌”在我國拉開了序幕,到2002年,各大地產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己經把品牌戰略作為重頭戲。雖然個別知名地產商與業主之間出現過不和諧音符,但這并沒有影響國內房地產公司實施品牌戰略的決心。更多的地產商開始重視品牌建設,重視產品品質,強化管理服務,這將有利于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經營,提升房地產的競爭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化程度的提高。②房地產局部投資市場開始形成。根據調查顯示,現在有大約406的潛在購房者購房的目的為“投資”。這一結果可以證明兩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人買房為了自住;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盡管目前的房地產投資額較少,但一個投資房地產的階層卻正在形成。③商品房對個人的銷售量增加。近幾年商品房對個人的銷售量每年都以很高的比例增加,到2001年,個人購房占商品房銷售量中已達到93.696,說明我國的消費者對于住房成為一種商品而不是福利品這一觀念己經接受,我國的房地產改革政策己經初見成效,這對于正在飛速發展的我國房地產業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起到了支持。④我國正在形成一些有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商。雖然我國房地產還是幼稚產業,房地產市場也剛有雛形,但我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迅速崛起及成熟,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形成。房地產企業的成熟,將使一批投機取巧、管理不規范、借助于政策或管理漏洞來趁機“撈一把”的企業受到制約和逐步淘汰。這樣有行業責任心的企業自然就能夠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

第二,房地產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更加緊密。我國房地產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經歷了營銷時代與產品時代后,正在進入資本經營時代,特別是2002年的房地產市場己經初步體現出這種態勢。由于房地產是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房地產的資本化程度是衡量房地產行業成熟的主要標準。過去的十幾年,由于國家在房地產金融政策上的不完備和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數房地產開發商經常處在缺乏資金的狀況下。而另一方面,眾多的金融機構又難以進入房地產業,造成資本與房地產市場的脫節,而銀行作為我國房地產單一的融資渠道,遠遠不能解決房地產業發展瓶頸的癥結。當前隨著房地產市場化程度的逐漸提高,國家對房地產企業上市融資、各類投資基金進入房地產以及房地產資產證券化政策的逐步實施與完備,更多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將為房地產企業的迅速發展提供巨的補血作用。當前這種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緊密接觸,將會把房地產市場帶入資本經營的時代。

第三,房地產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增長迅速,熱點擴散。從前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房地產業正在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其特點是增長迅速,熱點擴散。房地產業保持快速增長的原因有:①國家財力的增加,整體經濟發展的增長,為房地產業,特別是為住房消費、解決群眾的住房問題、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提供了根本的基礎和支撐力:②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的落實,為房地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③隨著人均GDP超過800美元這一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到來,汽車消費增加,交通工具改善,使城市中心以外的住宅出現新的吸引力和亮點;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小城鎮的改造,包括綠化隔離帶的建設,也為房地產的發展和擴大需求提供了條件;第五,從發展房地產業和鼓勵促進住房消費出發,二、三級市場的政策、土地政策適當進行了調整。為房地產的增長助力:最后,加入WTO和啟動奧運以及上海申博成功,對房地產業的發展,也會起很大的促進作用,提供了發展空間。

第四,國家房地產的政策正在逐漸完善。為適應我國房地產發展的需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化,規范房地產在市場化過程中的運作行為,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出臺并完善了一些對房地產市場化起到積極作用的政策,這些政策將促進我國房地產的良性發展。比如,2001年6月起,建設部的我國第一部《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將重點解決商品房銷售環節中存在的各種糾紛:2001年11月1日起,國家修訂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開始實施,保障房屋所有人的權益;2001年1月1日起,國家調整了住房租賃市場的稅收,對政府定價出租的住房,暫免征收房產稅、營業稅,對個人按市場價格出租的居民住房,減征營業稅(由5%降為3%)、房產稅(由12%降為4%)和個人所得稅(由20%降為10%)等等。一系列房地產行業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對房地產市場秩序的調整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育,以及政府可以合法、有效地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都起到重要作用。

未來10年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房地產市場將按國際慣例和我國在多邊談判中所做的承諾向WTO其他成員國開放,我國房地產市場在現有階段的基礎上將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其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房地產市場整體發展趨勢

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大量危舊房改造及房地產二級市場、租賃市場的加快發育,住房市場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②以城鎮人口人均增長10平方米計,就需增加住房近40億平方米。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1億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國的住房建設有持續的發展。

③一些機構對多個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現住房的滿意率尚不到20%,約有48%的居民提出在兩三年內愿意換購住房;己購公房戶中有67%希望通過換購住房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再加上還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資住房,因此,住房潛在需求量還相當大。

④加入WTO后,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逐漸由集團或機構消費為主,改變為個體消費者為主。個人買房的比例還會提高,住房質量會有進一步改善,銷售環節會加快規范,住房消費服務領域會有更大的拓展,住房個人貸款的總量還會上升,物業管理的覆蓋面還將擴大,住宅與房地產法制建設將得到加強。

(二)市場供給趨勢

在房地產過熱時期,房地產業的利潤率比較高,因而吸引了過多商家進入,但一些房地產公司規模較小,開發的樓盤規模偏小,配套設施不齊全。經過幾年的調整后,房地產業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趨勢,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此情況下,規模優勢、品牌優勢越來越成為企業贏得競爭的關鍵。許多綜合實力較強的房地產開發商將把發展成熟品牌管理體系、實現高效與科學管理、建設高品質服務體系作為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房地產供給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論文)

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國城鎮住房多渠道供應體系將逐步形成。房地產供給方面不僅有面向中高收入階層的商品房,而且還有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經濟適用房,以及面向貧困階層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產供給的多元化將大大地改善中國城市家庭的居住狀況。

(三)多元化的金融渠道

在銀行緊縮信貸規模的背景下,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房地產企業不得不尋求多元的融資方向,開拓新的融資渠道,以減少對商業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依賴。今年相繼出臺的相關舉措也為房地產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信托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相關制度的日臻完善,將有利于緩解銀行信貸緊縮與房地產企業大量的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能有效解決當前開發商所面臨的融資困境。WTO承諾的日漸實現及資本市場的逐漸放開將為房地產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將來,國內外各類社保基金、保險公司、投資信托公司、投資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都有可能成為房地產市場上主要的機構投資者。

(四)房地產服務加強

作為開發商來說,一是保證新項目的開發,二是加強售后服務。從早期的買地、規劃設計、市場定位到工程的建設過程、推廣過程,一直到賣出房子、業主入住后的物業管理,都要求開發商進行市場化運作,貼近客戶的需求。這是一個完整的、公開的過程。把服務做好了,通過業主與其他人士的交流,把品牌傳播出去,這比花費大量廣告宣傳費用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將來的市場競爭的是服務,如何選擇更好的地段,進行更加人性化的設計,讓業主居住感覺更舒服,這些不是空談就可以實現的。

(五)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資源在當代人群之間及代與代人群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房地產的各種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后代人的生產生活創造必要的空間發展條件。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應把房屋、業主和環境三要素作為一個整體,重視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保護,爭取實現向自然的索取與對自然的回報之間的平衡。其目標包括:房地產業的發展既要與整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相協調,也要與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相協調;房地產業的發展要與人口發展、環境發展、資源利用相協調;房地產業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還要考慮后人開發的余地,決不能進行掠奪性開發;房地產業的發展要使開發效益與資金效益得到較好的協調。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住宅業的穩定協調發展、房地產市場完善與人居環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標和要求。從而,推進中國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五、推動我國房地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土地市場規范化

土地是房地產業的命根,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前提下土地的供應狀況將左右房產市場的平衡。我國的土地所有權是國有制,一級土地使用權資源支配能力在于政府,簡單地說就是中國政府壟斷土地資源,這就要求政府在土地供應上具備高度的規范性和前瞻性。

第一,政府提前一個時間段,制定時間表,詳細說明未來期間內土地供應規模、土地供應范圍、供應土地的規劃,讓房地產市場能充分理解政府的計劃從而實現理性的開發。過去有過這方面負面的案例,開發商不知道未來時間內政府有多少供應土地,擔心下一步沒有土地可開發,于是,在就近的拍賣會上瘋狂競價,以超高價位得到土地,之后背負承重的壓力進行開發,市場以這樣的形式走下去是不健康的,政府也難以長久穩定地通過土地獲利。

第二,堅持土地招、掛、拍形式的公正性,實現交易全過程的透明化,接受市場和輿論的監督。在土地壟斷的前提下,招、掛、拍的公平操作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市場化是中國經濟的方向,市場化的前提就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實現和維持土地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

第三,政府應具備靈活、及時的土地調控、應對能力,以促進和穩定房地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俗話說,計劃沒有變化快,先前制定的計劃可以作為行事準繩,但是當環境出現明顯轉變后,就需要及時調整應對。形成一系列的應對機制,強化政府對地產市場的有序控制。

第四,按年收取土地出讓金,避免提前透支土地潛力。

(二)完善房地產融資渠道

我國政府過去對土地政策進行了大膽改革,但在地產融資上表現出相對的保守。在中國城市進程化和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提下,房地產業具有誘人的投資回報率,同時社會上積聚著相當規模的資金。有序地允許社會資金進入地產開發,有利于將行業提升到一個水平更高的階段、一個良性競爭的階段。

第一,實現地產投資證券化,允許民間建立地產基金。房地產業需要資金,社會上也有資金,投資人不必精通地產開發,只需把錢交給會做的人去做,余下的就是維持游戲規則。房地產業內也不必因為資金問題吊死在銀行一棵樹上而坐失機會,選擇通過有明確規則的途徑從民間獲得資金進行開發。

第二,推進商業性銀行股份改革,政府應從銀行運營中抽身出來。國家控股銀行在整個國家經濟中占據金融主導地位不是市場化,這樣的形態不是公平競爭體制。事實證明目前的國有銀行也不全認同和貫徹政府對市場的理解——央行提高貸款門檻希望給房地產投資降溫,而各銀行在操作中卻想方設法減少央行設限的影響,極力拓展市場份額。

第三,適當引入外資,達到鯰魚效應。這也就是防止閉門造車的出現,我們應該盡可能少走彎路,讓外資獲得適當利潤可以理解為繳納相應的學費。

第四,避免地方保護主義或過分優惠外來資本,也就是確保公平的資本環境。

(三)引導房地產企業開展多元化產品服務

有數據顯示90%的人群認為目前的樓價過高,而房地產商方面因為開發的高額投入不得不堅挺高價,這背后的問題在于:樓盤產品的同質化問題。購房者所面對的新房不外乎兩類產品——普通商品房和別墅。暫時拋開市場份額小的別墅不說?,F在市場上的所謂普通商品房,都有一個良好的外觀、不錯的綠化、合理的戶型,整體品質都差不多,所有的開發商都想把自己的“普通商品房”做得質量更好價格更高。試想一下,如果市場上的轎車從奧拓到奔馳他們的外觀、配置、價格都也差不多,讓顧客怎么選、怎么買?成熟完整的市場,其產品就應該存在明顯的分級差異。這個問題,應該不全賴開發商,最應該負責的是政府。

第一,政府在做土地規劃時就明確各塊土地未來的建筑形式體現分級概念,出讓土地時要求企業應遵循預先的規劃而行,全程監督土地的使用性質。

第二,嚴把各級產品質量標準,產品分級不等同于優劣區分,區分等級的標準是建立在需求市場的分化上,是需求的不同導致我們產品的多元。也許我們有顧慮,認為低端產品不容易贏利。但我們看看,是不是所有贏利的牙膏企業都賣20元一支的牙膏,是不是所有賣3元一支的牙膏企業都在虧損?市場的需求是多元的,我們沒有必要追求產品的一致化。在這里特別提一點的是,現行的經濟適用房辦法本質上沒有體現產品多元化,因為市場產品多元化的前提是市場化,現行的經濟適用房不是一個市場化運作的結果,存在太多的政府干預和不透明,事實證明多數人群并不能從經濟適用房推行中得到實惠。

(四)建立多元化的房地產市場體系

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熱點主要是集中在一級市場上,二級市場、三級市場的發展較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分級體系。政府在宏觀調控上也主要是針對一級開發市場,對二、三級市場缺乏有效地調控,因而導致二、三級市場幾乎完全市場化,并且受到不良經營商的控制,同時,二、三級市場是以一級市場的殘余產品和附屬物的價值存在,并未使其完成市場分級體系,實現滿足各個層面消費需求。因此其轉化并接受一級市場的需求、降低一級市場泡沫,為一級市場建立完整的產品價值體系的功能并未實現。因而,政府應當有意識地制定政策、開展措施幫助市場建立完善的分級體系,使房地產行業能夠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五)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第一,加快消化積壓空置商品房。政府必須控制房地產的空置量,促使空置房地產的消化。政府對長期空置的房地產要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如規定最高限價,強制拍賣。在項目審批上限制對房地產的開發速度,以免產生新的積壓。對于通過市場途徑不能消化的空置房地產,政府可以收購用作廉租屋。

第二,降低房地產稅費。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減輕企業的負擔,降低房地產開發建設成本,全面清理房地產開發建設過程中的各項受費,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費項目,合并重復多收的收費項目,降低偏高的收費標準,限制水、電行業的過分壟斷,防止權力尋租和腐敗行為,促進房價的下調,促進房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完善房地產市場法規。完善房地產產權、開發、交易、中介、稅費、價格和物業管理的法規,制定一套較為健全的政策法規,完善房地產市場的游戲規則,使房地產市場能有序發展,讓房地產市場有一個公平競爭的機制,給投資者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對土地的供應、閑置上地的回收、商品房的預售、房改房上市等作明確的規定。通過完善房地產市場法規,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體制,為房地產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使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美]鮑德威(RobinW.Boadway)、威爾遜(DavidE.Wildasin).公共部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曹振良.房地產經濟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全民.房地產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包亞鈞,汪洪.房地產經濟論——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周漢榮,張元端,王振宇.中國房地產業務大全[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3年版.

[6]匡平,楊燕敏.房地產業常用詞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版.

[7]楊慎.房地產與國民經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8]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9]謝經榮,呂萍,喬志敏.房地產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肖元真,徐闖,李茂榮.世界各國房地產發展現狀和政策調控[J].金融與經濟,2006,(8).

[11]王劍芳.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06,(8).

[12]黃小虎.當前房地產業的問題、原因與發展趨勢[J].中國土地,2006,(2).

[13]劉駿民,王千.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J].中國房地產,2006,(2).

[14]陳龍.中國房地產泡沫的歷史及現狀[J].經濟體制改革,200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京山县| 汝南县| 盈江县| 班玛县| 凤庆县| 乌海市| 句容市| 绥化市| 伊川县| 乐清市| 公主岭市| 临清市| 花垣县| 宜都市| 鄂尔多斯市| 马鞍山市| 保靖县| 新蔡县| 米林县| 平乐县| 罗江县| 晋州市| 内乡县| 万山特区| 姜堰市| 姚安县| 图片| 永安市| 岫岩| 衡水市| 苗栗县| 汕头市| 垣曲县| 陵川县| 乌兰察布市| 乡城县| 日土县| 丽江市| 江都市| 江津市|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