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6:43: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獻檢索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各高校大多都開設了本課程,但重視程度普遍不夠,幾乎都將其定位為選修課,課時數偏少,多為24-32個課時左右,使得老師講授時無法向學生進行深入、詳盡的講解和演示,造成理論課講不深,實踐課又太少,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同時,現在的學生往往很早就接觸網絡,對網絡上的Google、百度等公共搜索引擎并不陌生,很多人認為現在查找資料通過搜索引擎即可實現,沒有必要專門安排這門課程來學習檢索技巧和知識。
1.2教材內容不盡合理
目前各高校選用的教材盡管版本繁多,但編排內容卻基本雷同,多為通識性內容,缺乏明確專業屬性。如數據庫部分,主要介紹國內的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和國外的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化學文摘(CA)等通用數據庫,缺乏專業數據庫的相關內容和檢索方法,專業性不突出,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吸引力不夠。
1.3教學硬件設施不完善
由于各院校條件不同,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學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如圖書館是本門課程必須的實習場所,但部分院校目前往往缺乏專用于進行科技文獻檢索課程的實習室,檢索實習一般都安排在開放閱覽室進行,因此,為不影響其他正在查閱資料和學習的老師或學生,授課老師往往無法隨時向學生進行講解;其次,由于數據庫版權費用高昂,部分院校受經費所限往往只能購買較少的檢索資源,無法有效地支撐課程的學習及實踐,老師只能是紙上談兵;更有甚者,有些高校盡管購買了為數不少的數據庫資源,但校園網卻不對學生開放,學生即使自備電腦也無法連接校內網,更不能有效利用校內數據庫資源。
1.4實踐課時占比過低
目前各院校在實踐課的安排上普遍存在著課時數少、占總課時比較低等現象,洛陽理工學院目前開設的該門課程總課時數僅有24學時,其中實踐學時8個,占比不足40%,這樣的課時分配既難以讓學生通過上機消化理解所學的大量理論知識并掌握檢索技能,也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強調的實踐性、可操作性明顯脫節。
2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及建議
2.1提高重視程度
由于種種原因,很多院校在本科階段對本課程重視程度較低,學生也對課程在畢業學位論文撰寫及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采取多種措施,切實加強對本課程重要性的宣傳普及,以引起學校職能部門及教學單位的重視,使學生了解信息意識和信息素質的高低將會對每個人的工作就業及成才發揮長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優化教材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
為突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在總結多年教學成果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改革:
2.2.1教材及授課內容的選擇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目標,遵循“實用”原則,結合不同專業的特色和學生的專業方向及實際需求,選擇難易程度相當、專業特色鮮明、內容新穎、能反映最新學科前沿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或專題,增強課程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必要時,可根據專業設置情況和特色自行組織力量編寫相應的教材和配套習題集、實習指導書等資料,實現本門課程與專業課的緊密結合。此外,在科技文獻檢索與利用過程中必然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等前沿問題,而學生們往往對該領域不甚了了,因此,授課時應結合具體案例向學生灌輸一些知識產權方面的基本內容,培養學生知識產權意識,做到既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又具備必要的維權意識。
2.2.2教學方式及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優化本門課程以課堂講授和上機實踐為主要形式。在理論授課過程中,既要以學生為主體,靈活安排授課內容,發揮多媒體教學圖形、圖像、聲音、文字形式多樣、快捷、直觀的優勢,將教學內容生動地呈現給學生,還要注意利用小組討論、案例教學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2.3加強實踐部分的教學
科技文獻檢索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在完成一個專題的理論授課后,應及時和圖書館或計算中心提前約好實習實踐的時間、地點,并編寫內容相適應的上機實習(踐)指導書,讓學生按照指導書的要求進行上機實踐練習,鍛煉學生檢索能力,熟練掌握相關檢索方法與技巧。在條件適宜時,可向學校建議調整該課程的實踐學時數及校園網開放,增加學生上機實踐和使用校內資源的機會。
2.4完善考核方式
關鍵詞:醫院管理;文獻檢索;方法;應用
近年來,我國各項研究工作進展迅速并累累碩果,文獻在不同行業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顯突出,尤其對醫院而言,怎樣快速進行相關文獻的檢索,為醫院管理工作提供可行性指導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就目前來看,醫院管理人員除熟練掌握管理文獻檢索的常用方法外,還應及時了解出現的新方法,并結合醫院實際加以合理利用,為提高文獻檢索方法管理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文獻檢索工具
醫院管理中文獻檢索方法包括較多內容,其中檢索方式、檢索工具是影響檢索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著重從分析了在醫院管理中,最適用于醫院醫務人員的常用的文獻檢索工具與檢索方法。
1.1 檢索方式
文獻檢索方式可分為計算機文獻檢索、手工檢索兩種方式,其中手工檢索并不需要特殊設備,由管理人員人工查找,方法相對簡單,但工作量較大,檢索效率較低。計算機文獻檢索基于計算機快速的運算能力及查找功能,直接從信息量龐大的管理文獻中檢索出所需文獻。計算機文獻檢索不僅檢索效率高,大大減少勞動量,而且查找精準度較高,檢索方法靈活,是當前醫院管理文獻檢索應用的主要方法。
文獻數據庫有時并非是對全部的臨床試驗文獻進行了收錄,即便被收錄,也可能由于在數據庫中使用的術語不易被識別出是臨床試驗而不能被檢索出來。因此,手工文獻檢索可以作為計算機文獻檢索的一個補充。
1.2 檢索工具
不同的管理文獻檢索方式采用的檢索工具有所區別,其中手工檢索方式中荷蘭的《醫學文摘》、美國的《醫學索引》以及《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等是主要的檢索數據庫。計算機檢索方式中比較常用的中文檢索數據庫有《維普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路》、《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NKI中國知識資源數據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讀秀學術搜索》等。常用的外文檢索數據庫有《Medline》、《Embase》、《OVID》、《Pubmed》、《Clinical Trinals》、《Cochrane Library》等。
在文獻檢索時無論采用何種檢索工具,與文獻原文存在一定的時差,例如,手工檢索需要等待一定的時間待刊物出版后才能檢索到最新文章,而計算機檢索需要事先對文獻原文進行掃描處理存儲到特定的數據庫才能被檢索到。
1.3 免費醫學信息資源
網絡免費醫學信息資源是指可以在線免費獲得的,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信息資源,能極大的方便用戶對學術信息的獲取,降低成本。在醫院管理中,是用戶首要的文獻檢索方法。
(1)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自動從互聯網搜集信息,可以滿足用戶檢索所需內容的網頁索引,是用戶獲得免費醫學信息資源最快捷的工具。網絡上免費學術搜索引擎主要有“谷歌學術”、“微軟學術”、“百度”等。更為專業一點的醫學類搜索引擎有“Medical World Search”、“Medical Matrix”、“MedSite”、“Healthlinks”,專業類搜索引擎收錄了與醫療衛生相關的服務、商業、科研、教育、臨床試驗、視聽等信息的查詢,便更能幫助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快速準確地在互聯網上查找醫學信息。
(2)開放存取學術資源。開放存取學術文獻具有數字化、網絡存檔、免費獲取的特點。網絡上綜合類開放存取資源有“DOAJ”、“Socolar”、“High Wire Press”、“國家科學圖書館機構知識庫”、“MIT Open Course Ware”、“OADT”等。作為醫院醫務人員,更常用的是醫學類開放存取資源,如“PUBMED”、“生物醫學中心”、“公共醫學中心”、“Free Medical Journals”、“Medscape”、“BMJ”、“科學公共圖書館”、“HINARI”等,這類專業類信息資源,內容涵蓋面廣,是專門為臨床醫學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
2 文獻檢索方法應用原則
醫學文獻資源豐富、數量龐大,因此檢索時應遵守一定的原則,縮短文獻檢索時間,提高檢索效率。經大量實踐表明,進行醫學文獻檢索時注重遵守以下原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獻檢索效率。
2.1 目的明確
醫學文獻檢索應遵守目的明確原則,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檢索效果。眾所周知,醫學文獻是諸多專家智慧的集中,內容涵蓋范圍廣,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從浩瀚的文獻中檢索到所需資源并非易事,因此,明確所要檢索文獻的目的,在涵蓋范圍廣的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可顯著提高檢索效率。
2.2 思路清晰
調查發現,部分人員進行文獻檢索時,沒有明確的思路指引,結果雖然檢索到所需文獻,但花費較長時間。為防止這一不良情況的發生,檢索醫學文獻時應遵守思路清晰原則,即,檢索之前應明確檢索方式、采用何種檢索工具、以及怎樣設置檢索條件等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要到要檢索的內容。
另外,醫學文獻檢索時還應注重臨近文獻的檢索。檢索過程中可能出現與待檢索題目或條件未安全匹配的情況,這就需要檢索人員注重臨近時間文獻的檢索。
3 文獻檢索方法應用
文獻檢索方法實際應用時可采取以下策略,以提高文獻檢索效率與質量。
3.1 明確信息資源分類
醫學信息資源按其使用性質分為RCT(CCT)信息源、系統綜述信息源、循證醫學研究方法信息源三類。不同類別的信息資源檢索工具略有不同。原始研究是指根據隨機對照試驗(RCT)與臨床對照試驗(CCT)得出研究結果的文獻,這類信息源主要分布在各種科技期刊、會議文獻、科技報告、學位論文及其他內部刊物。 系統綜述是一種全新的文獻綜合方法,是指針對某一具體的臨床問題,系統全面的搜索已發表的臨床研究,采用臨床流行病學嚴格評價文獻的原則和方法,篩選出符合質量標準的文獻進行定量或定性合并,得出可靠的綜合結論。系統綜述信息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綜合類數據庫如Medline, Pubmed,及Cochrane系統綜述數據庫等。循證醫學則強調任何醫療決策應建立在臨床研究證據的基礎上,并結合個人經驗制定出病人治療措施。其研究方法包括證據摘要、綜合證據、系統證據,信息源主要分布在UP TO DATE, BMJ-Clinical Evidence數據庫等。
3.2 把握文獻檢索細節
檢索醫學文獻時應根據不同的檢索目的,充分把握文獻檢索細節。一般情況下,每年均會出現一些新的醫學內容的文獻,為使檢索到的文獻與當今醫院發展實際適應,檢索時應將重點放在最近1~2年的文獻上。同時,保證了文獻時間外,還應選擇權威性較高的文獻,這樣以來檢索出的文獻基本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不過如檢索文獻的目的是科研選題,針對性會大大提高,對文獻檢索的要求較高,此時檢索文獻應注重兩點:其一,檢索文獻的內容應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文獻研究內容深入;其二,擴大檢索文獻范圍。另外,如為研究某個實際問題而撰寫論文,分兩種檢索情況:如果撰寫的論文為綜述,應根據綜述研究的范圍,詳細列出檢索提綱,而后逐一針對性的檢索相關文獻;如果撰寫的是一般論文,可結合論文研究實際,直接檢索相關的文獻,以支撐某個觀點。
3.3 注意檢索途徑與檢索詞
文獻檢索一般會涉及檢索詞,所謂檢索詞主要指文獻關鍵詞、主題詞以及內容分類號等,為人們檢索提供便利。目前計算機文獻檢索方法應用率較高,其中檢索詞包括提名、關鍵詞、刊名、作者、機構、文摘等內容,達到提高文獻檢索效率。另外,在選擇文獻檢索途徑時應注重考慮以下內容:首先,選擇合適的檢索詞。合適的檢索詞能夠幫助人們迅速找到所需文獻,減少系統檢索文獻工作量及時間。例如,當需要檢索有關“腎上腺素”類的文獻時,將關鍵詞設置為“腎上腺素”便能迅速找到有關腎上腺素的文獻。其次,規范檢索語言。通常情況下,文獻檢索數據庫都有相關的檢索說明,為保證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應嚴格依據檢索說明進行操作;最后,靈活設置檢索時間范圍。文獻檢索數據中會記錄文獻發表時間,因此,進行文獻檢索操作時應結合檢索內容特點,適當的擴大或縮小檢索文獻時間范圍,以達到最快找到所需文獻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獻檢索中,有時因為數據庫中一些新入庫的記錄有的無主題詞,有的歲進行了計算機標引,但不規范,這就需要將主題詞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結合起來制定檢索策略。另外,有些研究者為了獲取與文獻中的研究結果相反的文章,也會對原始研究文獻后面所列的參考文獻進行檢索。
3.4 靈活采用檢索方法
醫學文獻檢索方法包括分段法、倒查法以及順查法,其中順查法的檢索時間起點為課題起始時間,由遠到近對文獻進行檢索。此種文獻檢索方法具有檢索全面的優點,但因檢索時會將時間段內所有文獻檢索出來,檢索工作量較大,投入的時間成本較高。倒查法與順查法剛好相反,其優點在于能及時檢索出近期文獻,尤其對于研究新課題時可采用此種檢索方法。分段法檢索可以是時間的分段,也可以是內容的分段,其中時間的分段通過設置檢索時間段實現,內容的分段一般先利用順查法檢索出部分文獻,而后對其參考文獻進行檢索,最終達到找到所需文獻的目的。
4 總結
醫院管理中工作的實施及相關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通常需要檢索相關文獻,以找到相關參考做法,以及現階段醫院科研方面獲得的成果。當今醫學文獻數量龐大,怎樣快速及時找到所需文獻是人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一方面需要人們明確檢索目的,熟練掌握先進的文獻檢索方法。另一方面,不斷總結文獻檢索技巧,結合自身實際加以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儲曉紅. 安徽省醫院管理文獻計量學分析及其對醫院管理創新研究的啟示[D].安徽醫科大學,2003.
[2]呂冰. 我國醫學文獻檢索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東北大學,2010.
[3]陳新紅,孫雅欣. 論知識管理理念下醫學文獻檢索教學改革[J]. 醫學信息學雜志,2009,06:82-85.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書館 文獻檢索課 信息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254-02
“信息素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提出,是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的有機統一,已成為現代信息社會“高素質應用性技術人才”[1]的重要指標。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行業性、技能性,學生更需要及時關注專業知識、技術的更新以及在行業領域的實際應用情況。對高職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大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基本組成”[2],是高職學生實現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文獻檢索課作為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體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文獻和信息檢索教育、提升自學和創新能力、謀求職業發展的關鍵。因此,高職圖書館在通過采編、典藏、流通等方式組織、管理文獻和信息的同時,必須關注讀者尤其是學生讀者信息素養的培養,實現“圖書館服務”與“讀者綜合素質”之間的雙向提升。
1 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現狀特點與分析
傳統中學教育模式對中學生未進行系統的信息素養教育,造成大多數中學生沒有成熟的信息素養教育理論、方法、實踐和綜合評價體系,導致了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現狀普遍不理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信息意識淡薄。
大多數高職學生對現代信息的價值與作用知之甚少,對學校以圖書館為中心的文獻、信息資源不想用、不敢用,往往沒有明確而具體的信息應用目標和文獻檢索要求,信息情感和信息意識淡薄。
(2)信息知識匱乏。
高職學生不了解圖書館館藏體系、基本檢索工具、文獻和信息資源,對文獻、信息基本知識的構成要素、主要特點不熟悉,在信息檢索技術的基本原理、本質特性、變化規律、構成原則、主要功能、效率評價等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
(3)信息技能低下。
大部分高職學生雖然對計算機和網絡興趣濃厚,但卻缺乏必要的信息檢索技能,不懂得如何熟練運用文獻檢索的方法和技巧來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缺乏自身信息技能的有效實踐和訓練,不能創造性的使用文獻和信息。
(4)信息道德堪憂。
“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交互性、隱秘性等特點”[3],現代信息、技術的負面陰影正對高職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產生著巨大的負作用,加強高職學生信息凈化、信息倫理等信息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2 高職圖書館利用文獻檢索課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高職圖書館是高職院校的信息中心,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場所”[4],其獨特的人員、環境和資源優勢為文獻檢索課的開設、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高職圖書館在勇于打破傳統文獻檢索課的藩籬的基礎上,把文獻檢索課深入到學生學習、實訓、專題設計、畢業論文、就業指導等過程中去,分層次、多角度的實現對高職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中主戰場、主陣地的作用。
(1)把文獻檢索課和新生入館教育相結合,率先樹立高職學生積極、主動的信息意識。
文獻檢索課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圖書館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為此,高職圖書館可通過精心組織專業人員講解、觀看演示片、實地參觀書庫、編寫和發放圖書館宣傳手冊等新生入館教育的方式,把文獻檢索課融入到新生入館教育中去。入館教育主要介紹圖書館的職能、規章制度、服務項目、文獻類型、分布規律、信息檢索常識等,使新生從感性認識上把如何利用圖書館和各種文獻檢索工具的檢索原理、方法、策略等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最基本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接受意識”[5],為信息素養教育深入開展做好鋪墊。
(2)把文獻檢索課和不同專業、不同階段學生的信息需求相結合,夯實學生文獻、信息知識和技能。
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具有明確的職業性和階段性特點”[6],學生信息需求因專業不同而帶有特定職業傾向,并隨著學年的變動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點: 高職一年級新生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剛剛起步,文獻、信息檢索要求比較低;高職二年級專業課教學全面展開,學生逐步需要了解本專業的前沿信息,這一階段成為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關鍵時期;高職三年級學生以實習、寫論文、找工作為主,信息需求多與專業論文、就業信息和社會熱點等息息相關。
為此,高職文獻檢索課的主體教學應集中安排在專業課全面展開的二年級,以適應學生的知識結構、專業課程和培養方向的實際需求。承擔文獻檢索課實施的圖書館要從學院系別和專業特色出發,積極構建與本校的主干院系、主要專業相結合的文獻檢索課課程框架。實施過程中要結合專業教師布置的課程任務有針對性地講授與專業相關的常用工具書、數據庫、專業文獻(如與專業相關的科技服務、標準、專利等)以及網絡信息的檢索方法、步驟和規則等。尤其要突出根據專業需要來確定檢索思路,確保學生根據專業特點、靈活運用檢索知識和檢索技能,培養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高效收集和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3)把文獻檢索課和圖書館數字、網絡資源培訓結合,扎實開展學生信息檢索技能實踐訓練。
高職院校的主干院系和主體專業普遍帶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用性(以我院為例,主要為會計、物流、市場營銷、機電數控、汽車、園林、食品檢驗與營養等),學生需要掌握的是實用性、操作性強的專業信息檢索技能。為此,高職文獻檢索課可以借助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資源(如知網、萬方、維普、超星)優勢,針對不同專業的讀者開設相應專業數據庫的實用講座,輔之以根據專業特點設計的檢索實例,保證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在微機上進行實踐和練習,突顯文獻檢索課的專業特色和實踐特性。
同時,“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7],現代圖書館網站主頁正逐漸成為讀者網上利用圖書館的重要平臺。高職圖書館網站在充分發揮宣傳、教育功能的基礎上,“提供全面而豐富的供不同層次讀者學習的專業知識教育和信息檢索的內容”[8],真正實現圖書館專業信息推介與查詢、電子出版物閱覽和下載、數據庫檢索實訓、讀者指南與交流等服務的網絡化進行,提升圖書館信息資源的讀者利用率,實現高職學生信息素養的綜合提升。
(4)把文獻檢索課和圖書館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相結合,營建良好的信息素質教育環境。
高職圖書館歷來都重視開展各種形式的信息宣傳、教育活動,使學生現在和將來都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保證信息素質教育的可持續進行。如,圖書館通過開展針對計算機病毒、網絡欺詐、網絡黑客等方面的個案講解,剖析現代信息不良因素的負面影響,加強學生信息道德教育;邀請企業或行業的知名人士、專家來學校開展講座,使學生了解相關專業或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針對某一群體關注的問題進行文獻信息搜集、整理與運用比拼,實現學生之間文獻檢索方法和技能的交流;開展畢業論文寫作指導講座,讓學生結合論文寫作進行信息的搜集、鑒別、篩選、評價、加工、處理。
總之,高職圖書館結合文獻檢索課教育對學生所進行的一切服務,都是圍繞“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利用信息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與創新能力”[9]而進行的。高職圖書館文獻檢索課的探索與實踐,為學生獲取繼續教育、增強信息素養能力創造了必要條件,為高職學生成為信息社會出色的終身學習者和未來勞動者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 趙建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江蘇高職教育的科學發展[J].江蘇教育研究,2010(2):40.
[2] 包祖軍.從2000-2009年論文統計看我國高職院校文檢課教學的發展[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20(3):78.
[3] 祝悅紅.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缺失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240.
[4] 高福寧,陳宇紅.高職圖書館開展讀者信息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以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18):84.
[5] 劉敬賢.高職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3):44.
[6] 劉秀華.高職圖書館圍繞學生閱讀特點開展工作的思考[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0,6(4):72.
[7] 朱華平,高健.圖書館學通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7:384.
關鍵詞:文獻檢索;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042-02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理念處于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的轉型期,教育質量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一方面,教師的數量不斷增加,其業務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學生的理論基礎差異較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欠缺,這就要求教師尋求更為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學習指導。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文獻檢索》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都難以適應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本論文針對我校《文獻檢索》課程目前的教學過程、教學手段仍停留在傳統口授的方式,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就本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一、《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改革是文獻內容及文獻形式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國內外各種期刊全文數據庫的出現,文獻的形式已經超越了傳統理論中對文獻等級的劃分,此外,智能檢索系統也日趨完善,總之,世界范圍內的文獻檢索正向著及時、高效、全面的方向發展,并且已經有一大批的傳統印刷本及光盤版的檢索工具被取代。但目前高校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是在教學安排方面仍以教師的口授、筆述為主。此外,傳統的《文獻檢索》的考核方式還仍以試卷考試為主,上述的內容都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文件檢索發展的要求。為了充分發揮文獻檢索應有的作用,培養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本科畢業生,對傳統的《文獻檢索》課進行改革勢在必行,但在進行具體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對目前《文獻檢索》課程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明確,以便更加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改革。
2.傳統《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足。一種教學模式對學習者來說就是創設了一種學習環境。目前,《文獻檢索》課程仍多采用傳統教學的模式,該模式給學生創設的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學習環境,課堂教學模式的陳舊,課堂氣氛的沉悶,教師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不廣,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意識不夠,單調、枯燥、乏味的課堂給學生成功感甚少,自然求知熱情日益銳減。②基礎設施配置不足。隨著高校的擴招,導致各校的公用微機數量捉襟見肘。此外,以我校為例,公用機房除需要承擔《文獻檢索》課程的上機實踐外,換需要承擔其他課程的上機內容,從而導致教學硬件設施建設不足。
二、《文獻檢索》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
1.教學學時的改革。以我校為例,目前高校的《文獻檢索》基本都分為理論教學和上機實踐兩部分,每部分的學時數在18學時左右。此外,目前各高校《文獻檢索》開設的目的基本是為了滿足本科學生畢業論文撰寫的需要,而忽略了文獻檢索的學習對各專業專業知識學習的重要作用。此外,由于《文獻檢索》課時較少的問題,目前《文獻檢索》課程主要集中在介紹國內外主要的檢索工具及數據庫,而對數據庫對各專業的應用介紹卻較少,從而在本質上割裂了《文獻檢索》與專業論文撰寫的關系。基于上述分析,以我校為例,擬將《文獻檢索》學時增加為54學時,其中18學時用于介紹各大數據庫,18學時依據各專業的特點介紹各數據庫在專業中的具體應用,18學時用于上機實踐。
2.教學模式的改革。目前我校的《文獻檢索》課程仍以教師為中心,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班級授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點是學生學習被動,學習效果差,教學過程的互動交流少。隨著當今高校圖書館電子化、網絡化發展的實際,對《文獻檢索》課程可以嘗試采用網上教學的模式,這樣可以大大減輕高校師資、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此外,網上教學模式還具有極強的交互功能,便于學生按照自身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也便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
3.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我校為例,目前高校常見的《文獻檢索》課程主要是以平時成績+閉卷/開卷考試的形式考核,但上述的考核形式偏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對學生的上機檢索能力以及檢索結果對本專業專業知識的相關性難以考核,因而,難以客觀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因而,對《文獻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須綜合考慮學生對基礎數據庫的掌握、上機檢索以及檢索結果與專業的相關性三部分內容。為了綜合考查上述內容,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文獻檢索》課程考核方式擬改革為平時成績+閉卷考試+開題綜合檢索,其中閉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各大數據庫的掌握程度,而開題綜合檢索則是依據本科生畢業課題的需要而進行相關的文獻檢索,本課程最后的成績則由上述三者成績按照30%、40%、30%的比例加和而得。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文獻檢索》課程很難適應信息時代背景下文獻的增長速度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對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就勢在必行,使本課程的工具性和應用性得以更好的體現,同時課程改革也可以更好地使本課程滿足信息時代對本科生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梁花俠,杜香莉,王慧瑩.文獻檢索課網絡教學模式的探討[J].現代情報,2008,(1).
[2]劉玉敏,何麗梅,滕穎,等.談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教學改革[J].圖書館雜志,2003,(10).
[3]孫書平,呼慶媛.文獻檢索課課程體系與教學改革初探[J].圖書館學研究,2005,(9).
[4]韓亞蘭,鄧海平.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索[D].西北師范大學,2001,(05).
[5]梁興英.試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J].理論學刊,2001,(4).
[6]孫克輝,等.理科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7]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勢下培養提高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認識與實踐[J].高教探索,2007,(1).
[8]姚巧紅.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索[D].西北師范大學,2001,(05).
[9]張琪,陳琳.《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課程改革與創新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7).
[10]李玉斌,姚巧紅.雙向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高師院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
[11]雷成勇,孫澤文.課堂互動教學的構成要素與支持因素探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2).
[12]陳麗.術語“教學交互”的本質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4,(3):26-29.
[13]王陸.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內容――互動關系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1):11-17.
[14]孫衛國,呂蘭蘭,李愛民.課堂互動技術成為信息化教學新平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0):83-85.
[15]張建瓊.國內外課堂教學行為研究之比較[J].外國教育研究,2005,(3).
[16]徐文萍.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3).
高起點的科學研究方堪寄予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厚望。學術研究沒有國界之分。高屋建瓴式的科研必須緊緊把握學科發展的脈搏,充分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欲達此目的,就必須系統搜集相關文獻,經甄別、篩選,使其在課題選定、實驗操作、論文撰寫中發揮作用。理科文獻的系統搜集可采用這樣幾種方法。
一、從電子版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電子版工具書刊載有大量文獻信息,一般以檢索型光盤、網上數據庫等形式存在,是較理想的文獻檢索工具。
1.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常用的綜合性電子版檢索工具書刊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中國學術期刊網》(同方)。該庫遴選國內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6600余種,收錄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近1800萬篇。該數據庫共分為8個專輯,查找理科文獻應利用理工a輯、理工b輯、理工c輯、農業專輯、醫藥衛生專輯。
(2)《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萬方)本文由收集這是一個綜合性信息資源系統,主要收錄理科文獻,包括少量文科文獻。系統中的全文期刊庫涉及期刊5500余種,其中理科期刊為3876種。
(3)《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該庫涉及期刊1.2萬余種,收錄上述刊物上發表的論文1700余萬篇,引文2400萬條。理科文獻是其收錄的主體。
(4)《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該庫精選國內1949年以來的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總量已達31萬余篇。分為9大專輯,查找理科論文應利用理工a(數理科學)、理工b(化學、化工、能源與材料)、理工c(工業技術)、農業、醫藥衛生以及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等6個專輯。
(5)《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該庫收錄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已達73萬余篇,其中理科論文為51萬余篇,約占總量的71%。與該庫互為表里的《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摘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也有一定的檢索意義與參考價值。
(6)《calis高校學位論文數據庫》。該庫是文摘索引型數據庫,其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各個學科領域,目前已收錄由全國80余所高校提交的自1998年以來發表的4萬多篇學位論文的題錄數據,并在cernet上提供試檢索服務。
(7)elsevier、ebsco、spring link等外文期刊數據庫。這些國外研制的數據庫收錄了大量的理科文獻,國內數量可觀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都購買了使用權。這些電子檢索工具比較集中地體現了科研動態與科技水平,應予以充分利用。
(8)《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出版的綜合性檢索工具刊物。收錄約40個國家的大約3000種高質量的期刊。
(9)《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即《工程索引》,是美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收錄50多個國家、20多種文字的3500多種期刊和1000多種相關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
(10)《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簡稱istp,即《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適用于檢索會議論文,內容涵蓋工程技術、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和化學、生物和環境科學。
(11)《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簡稱isr,即《科學評論索引》。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1974年開始編輯出版。涉及3600多種期刊、100多個學科。每年提供近3萬篇評論文章、科技發展動態綜述。
(12)《science abstracts》。簡稱sa,即《科學文摘》,是英國出版的檢索工具刊物。創刊于1898年,分輯出版,如a輯為“物理文摘”。其中的資料選自3000多種高質量的期刊。
2.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綜合性的檢索型光盤、數據庫是常用的理科文獻檢索工具,但在檢索某些學科的文獻時,利用相應的電子版專科、專題文獻檢索工具書刊更得心應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類檢索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mathematical reviews》。簡稱mr,即《數學評論》。
(2)《physical abstracts》。簡稱pa,即《物理學文摘》。
(3)《chemical abstracts》。簡稱ca,即《化學文摘》。收錄15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的約1.6萬種期刊、會議錄、學位論文等。年報道70萬篇,約占化學文獻總量的98%。
(4)《biological abstracts》。簡稱ba,即《生物學文摘》。
由于國內開發的統一檢索平臺目前在檢索效果上還不夠理想
轉貼于
,所以系統搜集相關理科文獻時還需逐庫檢索。
二、從紙型工具書刊中系統搜集
論文摘要:信息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文獻檢索課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本文對文獻檢索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教學層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角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一、引言
隨著人類跨入21世紀,人類社會也跨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全球信息化成為了時代的重要特征。信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對整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日益重要。面對社會信息化潮流,對在校本科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成為了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初,各高校相繼開設了“科技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以下簡稱“文獻檢索課”)。這門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科技信息檢索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長期以來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問題,已經影響了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利于信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開展。本文擬對文獻檢索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二、文獻檢索課自身存在的問題
1.教學層次不明朗,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
信息素質是一種綜合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道德、信息技能、信息心理等多方面,是一種了解、搜集、評價和使用信息的知識結構。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信息需求程度有差別,因此應該對他們開展不同層次的信息素質教育。信息素質教育體系的層次是連續提升和相互銜接的,但是當前的信息素質教育還沒有一個科學的分層,不利于信息素質教育的開展與發展,更不利于達到全面的信息素質教育目標。
2.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教學缺乏生動性和感染力
文獻檢索課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采取“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單向灌輸方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只重視認知過程,忽視感受及體驗過程;只重視單向的傳遞過程,忽視雙向的交流啟迪過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不利于學生創造力和主體意識的發展。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教學普遍熱情不高,教學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3.教學內容空洞,與實際應用聯系不緊密
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對象是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但是目前的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大多缺乏針對性,內容上偏重學科資源的獲取,用的多是經典的數據庫,學術性強而目的性弱,導致學生不太介意檢索的結果,對課程內容不感興趣。教學內容中,過于注重理論基礎知識的闡述,以及學科文獻信息獲取的講述,本課程的實用性沒有很好地體現。
三、文獻檢索課教學創新的對策
1.明確教學層次,分層次設置教學內容
根據不同對象和需要,高等院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需要劃分為多個層次,有必要根據不同層次和不同學科的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內容。具體來說,針對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應該進行圖書館基礎能力教育和信息技術基礎能力教育。重點加強學生對網絡工具以及軟件的使用能力,幫助他們盡快熟悉圖書館的布局、館藏和服務,聯機目錄的使用等等。針對除新生外的其他各年級學生,需要進行通用信息素質教育。指導學生了解信息源的特點,根據需求選擇信息源,以及使用檢索方法和策略,并對獲得的信息作出評價。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合法地檢索與利用信息。針對高年級學生,尤其是大四畢業生,則要進行基于學科的專門的信息素質教育。指導學生了解本學科信息的類型、常用信息資源,為學生的畢業論好準備。
2.引入情境化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適當地模糊專業界限,并凸顯文獻檢索在日常生活及實際應用中的作用。如參加學生的專業論文綜述指導,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掌握信息檢索、收集和組織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另外,還可以從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需要出發,如可以幫助學生準備一次旅行,指導學生通過利用導航工具、bbs等工具來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以便為出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總之,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引入情境化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檢索的知識和技巧是學習和生活的工具,才能使學生重視信息檢索課程,認真學習相關內容,并不斷提升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研究型學習,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學習意識
研究型學習是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實踐活動獲取知識、得出結論,而不是由教師通過“講解——接受式”教學方式教授給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一方面強調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來學習,另一方面還強調個體從探索性的研究學習活動中,獲取對個體成長與發展具有獨特價值的“學習經驗”或“直接經驗”。比如進行檢索策略部分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操作,親自使用擴檢、縮檢等方法來不斷地調整檢索策略,然后引導學生比較檢索結果的多少,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和不斷嘗試,可以啟發創造性思維,提高對文獻檢索的興趣。這樣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實際操作達成共識,可以使問題在演示過程中得以有效解決。
四、結語
文獻檢索課是高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新的網絡環境下,傳統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必須與時俱進,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實現與現代信息環境的接軌,培養適應現代信息社會需要的、具備較高信息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夢麗,杜慰純.信息檢索與網絡利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文獻檢索課;學科館員
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教學實踐和理論探討都取得豐碩的成果,其內容和形式有了較大的深化和豐富。1984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高等院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1992年,原國家教委以高教司(1992)44號文件的形式,印發了《文獻檢索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文檢課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各自專業及相關專業文獻的基本知識,學會常用檢索工具與參考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掌握獲得與利用文獻的基本技能,增強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2002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積極“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文獻檢索課程的內容向信息素質教育方向演變,由單一的信息檢索技能培訓向信息意識、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能力培養,并分化出了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各高校出現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科、醫科、藥學、工科等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信息素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日漸豐富,如:新生入學教育、定期專題講座、院系專場講座、文獻檢索課、與學科課程整合等信息素養教育形式;有案例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專業文獻閱讀與研討模式、項目驅動和專業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自主學習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網絡交互式教學(在線教育)模式等。
1 開設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是信息素質教育逐漸成熟的表現和發展的必然結果依據《2008中國大學評價》,對具有代表性的前百名中國高校的圖書館進行網絡調查,發現一些高校已開設了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文獻檢索課程,大致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科、醫科、藥學、工科等。開設本科專業選修課程的高校,如山東大學圖書館設有人文、社科、醫學選修;清華大學圖書館設有化工、理科、工科選修;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設有理工、文科、醫學、臨床醫學選修課。由于研究生層面開設的專業課程較少,華東師范大學針對文科博、碩士生開設了“數字信息資源檢索(文科班)”,理工科開設了“數字信息資源檢索(理科班)”和“科技查新基礎與實踐”。西安交通大學開設了“醫學文獻檢索”研究生選修課。僅有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將選修課明確為生物學、材料學、外語等專業限選,并且根據專業或側重點不同,課程名稱分別稱為“信息檢索與利用”“文獻檢索”“科技文獻檢索”“情報檢索”等[1]。
在信息素質養教育的教材中,論述學科(專業)信息素質教育的教材數量不少,門類眾多。筆者在“讀秀學術搜索”數據庫中檢索發現,2000年以后出版的以文獻檢索或信息素質教育命名的教材有174種,其中有68種為學科(專業)信息素養課程的教材,涉及的學科(專業)有醫藥學、化學化工、環境、電力、法律、軍事、音樂、體育等,這還不包括以文史、社科和理工、自科命名的教材。而通過對文獻檢索課或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的研究論文調查,我們發現論述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的文章也并不鮮見,其中論述較多的專業是醫學、化工等專業。這些都說明學科信息素養的教育已被許多高校圖書館重視,并已經開始實施了一些有益的教學探索。這種探索的深度和廣度可能并不統一,可能是專業信息素養培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的構建,也可以體現在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學習之中,或者是文獻檢索課程中專業內容的局部充實。
學科信息素質教育之所以逐漸引起大家的重視,是信息素質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應該說,出現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課程是信息素質教育逐漸成熟的表現。目前在高校開設的信息素養課程大部分體現為通識教育,不能充分體現學科專業特點,也不能充分體現不同用戶層次的專業需求特性。這種現象與各高校所設專業門類眾多,各學科資源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的現狀不相適應,并且,也無法滿足信息素養課程的授予對象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一、二年級的本科生、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如果以“一本通”的教學內容和模式“以不變應萬變”,顯然無法滿足眾多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本科三、四年級學生和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已有一定基礎,他們對獲得專業相關信息有較高的期望值和興趣點。在學習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過程中,他們可以了解和自己專業有關的基礎知識以及有關的檢索工具,在學科問題的解決中深刻地感受信息檢索知識對學科專業學習的作用,有助于真正提高信息素養,從而在以后的畢業班論文寫作和科研活動中大顯身手。脫離學科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其實用性、趣味性和教學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信息素質教育有多種形式,既有新生入學教育、定期專題講座、院系專場講座等靈活的“游擊”教育形式,也有開設專門信息素養課程的“正規部隊”。從內容上、受眾面上來說,后者更能達成系統的、全面的信息素養教育效果。近幾年來,一些高校圖書館在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在課程內容上突出專業特色,有的與學科教師合作開展嵌入式教學。筆者認為,由于目前我國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管理體制等和西方的差異,歐美基于研究式學習的圖書館員與學科老師合作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在我國有些水土不服,在教學實踐中鮮有大規模的應用及成熟的成功案例。而高校文獻檢索課已開設20多年,以此為基礎發展基于學科的信息素養教育,優化信息素養課程,更易取得明顯的成效。
2 學科館員是承擔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的最佳人選在高校,以院系為單位的學科與專業成為劃分用戶群最自然、最基本的依據。在相同學科領域中的用戶,有著相近的知識結構、科研環境、研究傾向,對于學科知識與服務有著相對集中的共同需求。繼清華大學圖書館1998年率先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以來,國內眾多高校圖書館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等相繼開展了此項工作。目前,國內已有100余所大學實行學科館員制度,包括重點大學和部分地方高校,由學科館員負責對口院系(學科或專業)的信息服務工作[2。從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等方面來看,學科館員是承擔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的最佳人選,是圖書館信息資源與服務統一的理想實現者。
2.1 信息素養教育是學科館員的重要職責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主要職責包括:(1)聯絡與溝通;(2)學科資源建設與服務;(3)咨詢服務;(4)用戶教育;(5)建立學科網絡導航;(6)跟蹤科研課題,提供全程服務等[2]。
如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清華大學圖書館明確規定學科館員職責有“開辦相關圖書館講座,解答深度課題咨詢,逐步提高對口院系師生的信息素養”。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學科服務項目之一為“為對口院系師生提供利用圖書館的指導和培訓”。
國外學科館員的職責中,信息素養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學科館員一方面對教師進行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指導,同時與教師合作,開展基于學科主題的信息素質教育。如美國康奈爾大學(CUL)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四大職責被鮮明地概括為“CRIO”,分別代表:Collection(C)――館藏建設;Reference(R)――參考咨詢;Instruction(I)――教學培訓;Outreach(O)――院系聯絡。該校學科館員承擔相關學科的教學培訓任務。用戶教育形式主要有:與教師合作授課(Course-related Sessions)、講座(Workshops)等。陶森大學的“高效信息利用課程”(Using Information Effectively,簡稱UIE)是該校學科館員與學科教師共同開發的、服務新生的通識課程[3]。
從以上可以看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針對用戶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都是學科館員的主要的工作職責之一。
2.2 學科信息資源是學科信息素養課程與學科館員服務共同的核心內容1992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給信息素養下的定義是“信息素養是人能夠判斷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信息的了解是第一位的,以此為基礎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遞創造信息的能力。歐美國家制訂的信息素養標準中,美國的ACRL標準、澳大利亞的ANZIIL標準、英國的SCONUL標準以及國際圖聯組織的IFLA標準中,用戶有效、高效地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4]。
在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中,了解不同信息資源的知識是最為基礎、核心的部分。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文檢課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各自專業及相關專業文獻的基本知識,學會常用檢索工具與參考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掌握獲得與利用文獻的基本技能,增強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高校的文檢課在培養學生通用信息素養能力的同時,還要與學生的專業課程相結合,著眼于專業信息素養能力的構建。對本科生、研究生的專業信息素養能力培養,必須首先使其了解本學科信息的范疇、類型、常用的信息資源,對本學科文獻的內容做出有效的評價并對其中的舉證做出判斷,才能隨后根據課題選擇利用相應的學科資源,完成本學科學術論文的寫作等。
在學科館員的工作任務中,對于學科資源的了解、開發、利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網頁上,關于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有8項,其中“深入了解對口院系的教學科研情況和發展動態,熟悉該學科的文獻資源分布”、“參與對口學科的資源建設,提供參考意見,推動對口院系與圖書館合作訂購資源”、“試用、評價、搜集相關學科的文獻資源”直接與學科信息資源相關。由于清華大學是我國最早設立學科館員的高等學校,對學科館員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的主流思維。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國內很多高校圖書館在制定學科館員職責的時候,都不同程度地借鑒過這些條款,有關工作職責的描述與此類似。
由于學科館員在工作中必須經常接觸、研究相關學科資源,對于學科信息資源的品種、數量、分布等比較熟悉,從而有助于學科信息資源的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和深化。學科館員擔任教師可以全面把握專業信息資源,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或深入或淺顯地講解各類型的學科信息資源,包括綜合數據庫中本專業資源、專業數據庫、專業網站,講授不同學科文獻的編制特點,對學生專業密切的數據庫重點講授,對授課學生所學專業不密切的數據庫做一般介紹;檢索學科特點明顯的數據庫對相關專業學生講到講透。對于研究生等到學科基礎較好的群體,可以更為深入地展開學科資源的講解和討論。
2.3 學科服務實踐有助于加強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實用性,保證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學科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是在反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信息素養課程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實用性。而學科館員的工作任務之一是幫助院系教師查找學科課題的相關信息。他們長年戰斗在學科化服務的前沿,積累了豐富的學科信息檢索實踐經驗和心得。從檢索課題的提出,到檢索技術的運用、檢索結果的修正輸出,直至對檢索者心理的了解,對于整個檢索過程的循序漸進,他們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教學中容易做到對課題的合理設置、對案例的信手拈來、對過程的解析講述。
將學科特色融入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基于資源的、問題驅動的、探究型的學習。從學生的角度看,面向不同專業學科的學生,聯系不同學科的實際,從課題分析、找出隱含概念、確定檢索詞、檢索語言的表達方法到檢索策略的調整,教師結合具體學科課題實例分別講解訓練,使學生通過學科問題的解決,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檢索知識對學科專業的學有幫助。事例的相關性和直觀性,容易激發學生的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教師的角度來講,以生動豐富的檢索實踐為基礎,教師可以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如案例教學法、專業文獻閱讀與研討模式、項目驅動法、自主學習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等,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2.4 工作對象的同質性有助于教學與服務的互動
學科館員的工作對象主要是對口院系的教師、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授課對象是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兩者的工作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重合。
研究生教育注重對某一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而信息素質是開展學術研究必備的基礎能力。研究生必須具備更加全面和專業的信息素質,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科研任務。因此,在研究生中開展學科信息素養教育十分重要。本科高年級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已經基本完成,他們對所學的學科有了相當的了解,不少學生已經確定了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研究方向。此時開設學科信息素養課程,可以實用性為特點,以和專業緊密結合的學生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作為教學主線,貫穿信息檢索課程全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學科館員一方面履行著用戶信息素質教育的職責,另一方面與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用戶群體建立了緊密的聯系,讓學科館員即使在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結束后,仍然在學生以后的學習中扮演著信息顧問和導師的角色,同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學科館員可更真切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從而調整學科館員服務的方向和方法,還可以研究生為助手從事一些學科資源開發工作,深化和拓展學科化服務。
通過培養院系學生,學科館員與院系的學科教師的聯系更加緊密,彼此信任度增強,由此可以做一些教學改革的嘗試,探索與院系教師的合作教學、嵌入式教學、在線教學等,從而增強了學科信息素養教學的活力。
3 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改革探索
目前,承擔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師,來源比較廣泛。由于開設的文獻檢索課專業性不強,各高校圖書館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不同,教師們來源較多的是參考咨詢部,也有來源于采編、流通等其他業務部門的。較為常見的情況是,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師不一定是學科館員。當然,對于只針對低年級本科生開設文獻檢索通識課程,這樣還是可行的,但對于馬上面臨論文寫作、畢業求職的高年級本科生以及從事學科研究的研究生,課程內容中增添學科或專業內容就必不可少了。為此,建議各圖書館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漸做出改革:
3.1 因地制宜設計信息素養課程加入學科特色的改革進程,將學科信息素養教學納入學科館員工作的管理范圍根據本館實際情況,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安排學科館員承擔對口的學科信息素養課程,讓學科館員發揮專業優勢和檢索實踐優勢,提高檢索教學的實效。目前,學科館員有兼職與專職、集中與分散幾種管理模式。在某些學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相對集中在參考咨詢部。這種情況比較適合安排由學科館員承擔對口院系的學科信息素養課程教學,但同時要注意各學科館員工作量的均衡安排問題,將學科信息素養課程的開設納入學科館員的工作范疇之中,并制訂相應的考核措施,以保證教學工作發展的活力。對于學科館員分散在各部門的圖書館,可以在部分學科館員中試行此項改革,條件成熟時再行推廣。
3.2 積極倡導信息素養課程的個性化,鼓勵課程教師教學中的特色表現各圖書館應重視文獻檢索課程中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提倡文獻檢索課教師的在授課內容和教學形式上的個性化。在講授綜合性通用數據庫檢索的基礎上,對專業性數據庫根據報道文獻學科的不同按專業分別講授;講解不同學科文獻的編制特點和檢索特點,學科特點明顯的數據庫應對相關專業學生講到講透;選取和專業相關的檢索實例講解和演示。對文科、理工科、管理類學生講授內容應有所區別,如在講特種文獻的時候,理工科就應該重點講科技報告、會議文獻、專利文獻、技術檔案、產品樣本、標準文獻和學位論文,而文科就是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政府出版物和檔案文獻。在講常用中外文檢索工具時,理工科重點講三大檢索《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文科講《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講授信息利用等內容應結合具體學科課題實例,聯系不同學科的實際,從課題分析、找出隱含概念,確定檢索詞、檢索語言的表達方法、檢索策略的調整等方面講解訓練,從而激發學生的檢索欲望,使學生產生綜合思維和立體思維方法[5]。
3.3 加強教學方法的研討和探索,并通過一定的管理考核手段規范教學進程,保證學科信息素養教學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雖然學科信息素養教學提倡個性化教學,但各教師仍需遵守一些共同的教學標準和規程,保證教學質量。在制訂規程之前,提倡各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多方試驗、互相觀摩、研討教學內容和形式,形成課程要求、環節設置等方面的共識,并逐漸形成內容和形式上共性和個性并存的學科信息素養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李金芳.論以學科館員為主體的專業信息素養教育[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6):1-2.
[2]馬玉玲.中美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比較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0,(4):107-110.
[3]吳曉慧,王晶,盧慶田,等.中美高校學科館員服務比較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196-201.
[4]張曉娟.信息素養:標準、模式及實現[J].圖書情報知識,2009,(1):17-23.
[5]王澤琪,周鳳飛.體現本科專業特點的信息檢索課程教學內容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3):95-97.
[6]涂穎哲,唐艷春.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與專業課程整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11):22-26.
關鍵詞:蒙藥學;畢業生;帶教;PBL
蒙藥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實習主要包括專業選題、文獻檢索、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數據處理以及撰寫論文等多個環節,成熟完善的實習帶教方法會使畢業生從畢業實習的各個環節中得到培養與鍛煉,可提高蒙藥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 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法不同,PBL 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結合,使學生投入到問題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此,筆者擬在蒙藥學專業畢業生實習帶教中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畢業生實習帶教的各個環節中,提出基于PBL的蒙藥學畢業實習帶教模式,為蒙藥學及其他學科實習生帶教方法的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1 基于PBL的專業選題
蒙藥學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包括掌握蒙醫藥學的基本理論、熟悉臨床用藥的基本知識;掌握蒙藥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檢測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蒙藥藥理學與毒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熟悉藥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熟悉藥事管理的基本知識;具有蒙藥炮制加工、制劑制備和制劑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掌握蒙藥及其制劑質量的控制和鑒定分析;了解現代蒙藥學發展的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的科研和實踐工作能力。即蒙藥學專業畢業生在實習期間主要從事蒙藥化學、蒙藥藥理、蒙藥方劑及蒙藥制劑等相關方面的實驗研究。
因此,在實習之初,帶教老師可多通過PBL啟發學生去思考如何選題。比如,引導學生首先根據自己的專業選取待研究的蒙藥,啟發學生思考研究選用蒙藥的哪方面內容,是傾向于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含量測定,還是傾向于藥物的質量控制標準,是傾向于蒙藥的藥理方面研究,還是蒙藥的劑型改革研究等,若是藥理方面的研究,是研究抗炎、解熱、抗癌還是其他等問題。
2 基于PBL的文獻檢索與閱讀
在初步確立研究課題后,檢索文獻與閱讀文獻是接著要進行的重要環節。由于蒙藥的相關資料一部分被電子數據庫收錄,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在電子數據庫中查找;而一部分由于蒙文文字的特殊性存在于印刷版的工具書或者材料中。教師基于PBL啟發學生搜索當前常用的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有哪些,并指導通過哪些數據庫能下載到蒙藥的相關文章的全文而哪些數據庫只能看到蒙藥相關文章的摘要等;在了解文獻數據庫的正確使用之后.就要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數據庫檢索文獻的方法和技巧。同時,指導學生去圖書館或者資料室查找印刷版蒙藥相關資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文獻查閱方法之后,對所下載、復印及借閱的文獻資料進行系統的閱讀,并進行總結、歸納。同時舉辦專題研討會讓學生通過講解文獻的方式對所選課題的相關內容初步熟悉,并隨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并在糾正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文獻閱讀的能力,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將文獻內容與所選課題聯系起來。
3 基于PBL的實驗設計
在專業選題、文獻檢索與閱讀之后,即進入實驗設計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安排實驗時間、準備哪些實驗材料、采用哪些實驗方法、需要哪些實驗條件等問題。從而使學生為即將開始的實驗奠定扎實的實驗設計基礎。
4 基于PBL的實驗操作
實驗設計后馬上要進入的是具體的實驗操作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需要培訓哪些實驗方法操作、具體操作時的注意事項等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抽出專門的時間給學生演示實驗操作,并邊演示操作邊講解要點,并指出操作的注意事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從而能更好地完成實驗。
5 基于PBL的實驗數據處理與實驗結果分析
在實驗操作階段完成之后,即進入了實驗數據的處理、結果分析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選擇何種統計軟件、利用所選統計軟件中的何種檢驗方法來分析、如何分析統計結果是否存在統計差異、如何制作圖表來表示實驗結果等問題。通過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對實習期間獲得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6 基于PBL的論文撰寫
最后一步進入畢業論文的撰寫階段。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畢業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要求,每一部分的撰寫要點、注意事項等問題。之后,教師抽出專門時間對學生撰寫的論文進行修改、指出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撰寫出更專業的符合要求的畢業論文。
關鍵詞:文獻檢索課;意識開放;知識開放;體系開放;手段開放
一、背景研究
文獻檢索課的課堂依然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封閉的講授思維,缺少專業和現代信息支撐,被逐漸邊緣化,甚至被戲稱為“凹凸曼”(out man)。筆者認為文檢課應該是一個集大成的體現信息技術前沿的“潮人”課堂,但是因為意識不夠開放,使得文檢課的發展遇到了種種困難。因此,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二、建立開放意識主導下的開放課堂
1.意識開放
所謂意識開放,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坦然的、對等的,在意識上相互是敞開的。教師敢于敞開地接受學生的正確觀點,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學生敢于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張。筆者提出使用課堂QQ在線互動教學方法與YY語音網絡課堂,實時收集受眾的反應來適時調整。這樣,使用實時溝通,感覺會是直接的、面對面的,但是有時在課堂上是自由的,學生判定課程價值,自我決定是否聽課。同時,提出使用誠信系數來約束成績。成績=誠信系數*(考試成績+發表成績)。如果出現三次誠信問題,誠信系數就為0,無論成績如何都是不行的。在意識開放的主導下,課堂基調是和諧的,為開放式課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知識開放
知識是開放的,是指知識是共建的。筆者擔任全校本科生文獻檢索課教學,跨越文理多專業,因此,本校文獻檢索是綜合的、具有橫斷性的、學科交叉的。信息的檢索具有針對性,既需要有扎實的檢索功底,又依賴一定的知識背景,涉及到不斷更新的新元素。而與此不匹配的是教師只有一個獨立專業,因此在文獻檢索課中進行知識共建是必須的。筆者提出采用“發表制自助教學法”來進行知識共建,各組以專業不同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通過查閱文獻并進行分析整合,制作PPT進行發表。在發表的過程中,各小組互相提問。
例如,在近兩年中,我們共發表過生態綠色建筑、量子屏幕、手機安全與防護、腦機接口、生物通訊等35個題目的材料。這些題目都較為前沿,體現的文獻檢索技術也較為多樣。學生積極性較高,文獻檢索課課堂內容得到了有效拓展。教師在歷年發表的內容上,再選擇部分課題做進一步的資料搜集與整理,教師依托文獻檢索不斷進步,文獻檢索課依托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也不斷成長,形成良性循環。基于上述兩點,發表制自助學習在建立開放課堂上是較有成效的,是建立開放思想主導下的開放課堂的中心部分。
3.體系開放
文檢課存在不可逾越的問題,即教師專業背景單一,在課題進一步向更深層次推進上尤顯力不從心。因此,發表制可以為開放式課堂建立基礎。然而,從根本上改變文獻檢索課的現狀還必須進行體系開放。而對全國27所高校做調查顯示,92.59%的高校由圖書館單獨負責文獻檢索課,由圖書館與各院系協作開設的僅占3.70%。
筆者嘗試對本校檢索課進行體系開放化改革。土木工程為我校重點專業,首先嘗試土木工程專業的體系開放式改革。改革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是邀請橋梁健康檢測專家做前沿報告以及輔助參與土木方向的小課題定題,基于主題深入討論文獻檢索的進行過程以及信息的組織;二是對土木分院涉外研究室學生進行專題的文獻檢索輔導與講座。經過改革,土木方向學生深刻感覺到文獻檢索課的意義并掌握了信息獲取與評價技術。體系開放是對知識開放的深化,不足之處是仍未在管理層建立文獻檢索的開放式體系。
文獻檢索課既是一門綜合、橫斷叉學科,又是一門實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應用學科,進行體系開放是建立開放性的根本解決方法,但需多部門配合,由圖書館單一推進較為困難。
4.手段開放
所謂手段開放是指在不斷鞏固原有檢索的基礎上,加入信息檢索的新手段。除現有數據庫,網絡也是文獻與信息獲取的重要方式。而網絡功能在下圖網絡拓撲圖中有較好的描述。
■
網絡功能拓撲圖
筆者在內容上基于拓撲圖做了多種嘗試,如百科、播客、微博、簽到等,使學生認識到檢索無處不在,并且可以是邊玩邊檢索。這樣,通過新鮮的手段能使學生認識到信息素質的含義。另一方面,嘗試使用微信、ipad、智能手機等新鮮的工具進行教學,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淑華.網絡環境下文獻檢索課教學的現狀與創新思考[J].圖書館學
研究,2009,(02):50.
21世紀是信息時代,隨著信息資源網絡化的普及和數字化,信息作為人類可以利用、社會得以發展的基本資源重要資源之一,對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網絡、通訊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信息系統的虛擬化使人們檢索和獲取信息變得日益方便、簡單和普遍,用戶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直接搜尋、檢索和獲取所需信息資源。在當今的信息網絡化時代,各學科之間出現既高度綜合又相互交叉、滲透,導致各種知識、信息傳播與交流呈多載體、多元化發展之勢,各種信息、知識的產生呈“爆炸”狀態。面對這紛繁的信息世界,如何從中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呢?提高信息素養,這已成為進行知識創新、推進社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一、什么是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一個內容豐富和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包括對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識以及為解決面臨問題確定、查詢、評價、組織和有效生產、使用與交流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
1.信息意識。是信息素養的前提,是人對信息敏銳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對信息價值的洞察力、判斷力等。它決定人們捕捉、判斷和利用信息的自覺程度。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現象、行為、理論觀點等,從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評價。
2.信息知識。是信息素養的基礎,是有關信息的特點與類型、信息交流和傳播的基本規律與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應、信息檢索等方面的知識。
3.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重點和核心,指能夠有效地利用各種工具以及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及創造新信息的能力,包括能主動確定所需信息范圍和程度,能夠利用合適的方式有效地獲取所需信息,能夠分析信息資源,并能獨立、有效、準確地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
4.信息道德。是信息素養的準則。信息道德,是指人們在獲取、利用信息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信息道德,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增加信息安全意識,了解與信息和信息技術有關的道德問題,遵守法規和有關獲取及使用信息資源的行為規范。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要讓學生學會對媒體信息進行判斷和選擇,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內容,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不利用計算機網絡從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統的活動。這也是大學生信息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信息素養的四個要素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信息意識是先導,
二、信息素養的七大綜合框架
1.信息技術信息素養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檢索和交流的能力。
2.信息資源信息素養可以看作是在信息資源中尋找所需信息的能力。
3.信息處理過程信息素養可以看作是執行一個信息利用及信息處理過程的能力。
4.信息控制信息控制可以看作是控制信息的能力。
5.知識建構信息素養可以看作是在一個新的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貯藏的能力。
6.知識擴展信息素養可以看作是從個人觀點角度對信息進行研究從而獲得新的理解。
7.智慧信息素養可以看作是為了別人的便利而靈活地利用信息、組織信息的能力。
三、文獻檢索課程在高校開展的困境
1.高校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不夠重視。我國高校在1984年就開設文獻檢索課。2002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中明確提出了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只把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門選修課看待,并沒有把文獻檢索課當成一門方法課來重視。
2.文獻檢索課開設的時間。目前大多數高校把文獻檢索課設在大學一年級,作為選修課來學習。但文獻檢索課除了文獻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文獻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它是一門工具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別在文獻檢索課的后期學習重點是學習各種數據庫檢索方法和檢索途徑,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到一些具體的專業名詞術語,如果大學生沒有一定的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有些高校把文獻檢索課在高年級開設,雖然解決了專業知識上的不足,但學生們又要為畢業忙,心思不在學習上,所以也不能達到文獻檢索課開設的目的。
3.大學生對文獻檢索課的認識不足。雖然全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但大學生對信息的重視遠遠不足,沒有真正認識到在信息時代信息是多么的重要。信息意識薄弱,信息反應不夠敏銳,面對海量的文獻信息資料不能有效達到檢索要求,想檢索的信息資料不能準確全面檢索,不具備相關的檢索技能。而且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不會使用索引、文摘,專利文獻、學位論文數據庫等,來獲取自己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料,獲取文獻信息面較窄,主要是在自己常用的幾個數據庫里來檢索文獻信息。這些都為以后的繼續教育帶來不利影響。這也說明了文獻檢索課在高校中的現狀。
4.教學條件不足,教學內容淺顯枯燥。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文獻檢索課,但對該課的教學條件重視不夠,教學層次不明確,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及成教生共用一套教材。據調查,全國沒有一套適應高校研究生信息用戶教育的專門教程。貴陽醫學院醫學文獻檢索課教學課在本科生、研究生、專科生和成教生中開設,但都是共用一套教材。擔任我校的文獻檢索課的老師都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他們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要完成我校醫學文獻檢索課的教學任務。雖然老師們也認真負責地完成教學任務,但精力有限,教學創新上不夠,加之教學投資匱乏,數據庫有限,教學的內容缺乏新穎性。另外,目前大多數高校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文獻檢索的理論基礎知識、國內外重要的手工檢索工具書的使用及本館訂購的專業數據庫的檢索方法介紹等,這些教學內容不分層次,內容統一,本科生、研究生、專科生和成教生教學方法上沒有區別,即使有區別也不太大,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達不到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也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四、對文獻檢索課程的幾點建議
1.提高高校教學主管部門對文獻檢索課程的重視。我國高校已普遍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但普遍對文獻檢索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如教學課時少,教學條件差,教學人員匱乏等。貴陽醫學院對文獻檢索課程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好,把文獻檢索課程納入學校整體基礎教學,每年對文獻檢索課程進行教學質量檢查,內容包括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有無事故記錄制度、任課老師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情況、教師培養計劃、教師聽課制度、學生對教師教學評估等,提高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學課時比較固定,本科生、專科生是36學時;研究生是40個學時,成教生是18學時。要求教師上課時采用PPT教學,對教學中出現的情況及時解決,教學主管部門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協同其他管理解決,對不足之處提出整改意見,促進了我校文獻課的發展。另外,我校文獻檢索課實習階段的學習,安排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專用教室上,保證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在實習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教學同步教學軟件,大大方便了教學,學生們也能清楚看到教師的每一個教學步驟,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受到了同學的歡迎。
2.文獻檢索課程的設置設想。文獻檢索課在我國高校開設也近三十幾年了,但文獻檢索課的發展建設較慢。目前,我國國內高校在大學信息素養教育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信息素養教育體系。雖然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但只講述一些文獻檢索方面的技巧和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對信息意識、情報意識和信息能力方面的教育涉及較少,跟實際工作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脫節,達不到教學目的。因此要根據大學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層次開展不同的教學模式,把文獻檢索課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初級階段主要是針對大學一二年級的大學生、專科生來開設,內容主要是有關圖書館的基本功能、《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文獻檢索的基本理論學習、國內外重要手工檢索工具書的檢索方法介紹,信息意識、情報意識和信息能力的初級培養,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跟學生會聯合舉辦講座,也可跟學校的政治教研室聯合來開展信息素養的培訓,或通過校園視頻向學生介紹概念、檢索方法和技巧,來達到學習要求,為下個階段的學習打下一個基礎。中級階段的學習主要在高年級的大學生中以必選課的形式來開設,以數據庫為主,介紹各種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和檢索技巧。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實習來實施,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熟悉各種數據庫的不同檢索方法,收錄范圍及各數據庫的特點,結合自己的畢業論文來檢索,提高學習興趣,進步提高對文獻檢索課的認識。高級階段的學習主要在研究生第一個學期開設,很多研究生在本科生學習過程中已經學過文獻檢索課的基本知識和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因此在這一階段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幫助研究生準確、全面檢索文獻信息,擴大檢索范圍,提高檢索效率和檢索能力,讓學生在檢索中充分認識到文獻檢索的重要性和實用性,為以后繼續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上所設想的文獻檢索課的設置,都要結合自己學校教學條件、教學設備和教師力量情況來設置,不能盲目跟從。
[關鍵詞] PBL;教學法;實習;藥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2(a)-0135-02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build innovative research capability in pharmacy trainees
LIU Ya ZHANG Haigang SU Min LI Xiaohu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Pharmac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rain pharmacy trainees'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ies by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their teaching. Metho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was used in topic selecting, literature searching, experimental designing, results analyzing and paper writing. Results The pharmacy student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 were trained, their graduated replies were successfully finished.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can effectly elevate pharmacy trainee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Pharmacy education
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學醫學院首創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直譯為“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中得到推薦,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1]。PBL教學法樹立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教學理念,它與傳統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模式有著根本區別。在PBL實施過程中,學習者作為問題的解決者和意義的建構者,這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所產生的教學效果能夠顯著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的激發了學習者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2]。目前,PBL的教學方法已在世界多所醫學院校逐漸推廣應用,在國內也逐漸成為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3]。傳統的PBL教學法主要應用于課堂教學,筆者在藥學專業實習學員創新性科研能力的培養中,利用PBL教學法并對其內涵加以豐富和拓展,貫穿于藥學專業學員的實習帶教中。作為一種培養學習內部動機、鼓勵有效合作、發展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技能的廣義方法,不僅僅落實了PBL模式的理念與要素,同時使PBL教學理論更具體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第三軍醫大學2007級藥學專業本科實習生10名,其中,女學員4名,男學員6名。實習時間2010年11月~2011年5月。
1.2 研究方法
將PBL的教學理念貫穿于學員教研室專題實習的全過程,包括科研選題、文獻檢索、實驗設計、試驗實施、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力爭做到“立足學員、重在引導”。通過PBL式帶教,注重培養學員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1.2.1 科研選題 不同于傳統帶教方式由帶教老師為學員指定一個課題,學員只是跟著做而沒有機會或很少有機會思考為什么做和怎么做,PBL教學理念把選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員,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員進行課題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習帶教負責人首先向實習學員詳細介紹教研室的科研方向、擬開展的實驗內容以及對從事這些實驗課題人員的各項要求,供學員在選題時進行參考。隨后學員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專業特長選擇帶教老師和實驗選題。學員在實習中對自己的課題方向擁有決定權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課題,使學員在實習一開始就具有興趣、熱情和信心。
1.2.2 文獻檢索 知道了做什么,下一步就是讓學員明白為什么做和怎么做。利用網絡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是獲取相關背景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培養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獲取足夠的、前沿性的與問題相關以及準確的文獻,對于PBL實施的效果至關重要。雖然在本科階段學員已經學習了《醫學文獻檢索》課程,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不能準確的選定檢索的關鍵詞,導致檢索的文獻太過于寬泛或者檢索不到有價值的文獻。在這個過程中貫穿PBL的教學理念,就要求帶教老師不是簡單地將自己準備好的文獻直接交給學員,而是應該鼓勵學員根據課題的研究領域和內容,對課題的理論依據和研究背景進行仔細分析、討論,確定準確的關鍵詞,應用Pubmed、Google schoolar、Drug Information Fulltext(DIFT)、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IPA)等網絡數據庫檢索文獻,并嘗試著把檢索到的文獻進一步精選。經過這個過程的培訓,學員對文獻檢索有了新的認識和進一步的掌握,同時通過閱讀檢索到的文獻,對自己所要完成的課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2.3 實驗設計 藥學科研工作中,一個課題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進入實習階段的學員雖然已經完成了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但是將理論知識準確恰當地應用到實踐中、解決科研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則是學員在實習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培養學員創新性科研能力的重要步驟。學員在進行課題實驗設計的初期會有畏難情緒,帶教老師應首先給予鼓勵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鼓勵他們廣泛閱讀文獻并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獨立設計完整的實驗方案,包括實驗材料、儀器設備、實驗方法、預期結果、結果分析等。然后組織整個教研室的實習學員舉行“課題開題報告會”,邀請從事相關研究的老師和研究生參加。請學員自己闡述課題的研究背景、實驗設計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行性,大家一起進行討論,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學員進一步檢索文獻或是請教老師對這些問題予以解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這種“腦力激蕩”,理清了學員的思路,明確了研究目標和實驗方法,充分發掘了學員的潛能,激發學員自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而真正體現出PBL理念的精髓。
1.2.4 結果分析 帶教老師要在平時的科研素養訓練中教導學員重視自己每次的實驗結果,尤其是與預期實驗結果相左的實驗數據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認真分析,找出原因,這是培養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可忽視的方面。例如,有一組實習學員進行中藥復方制劑抗大鼠疲勞的研究,始終只能從疲勞大鼠外周血中提取到極微量的RNA,不能滿足實驗需求。對此,帶教老師引導學員進行了詳細分析。首先肯定學員提取RNA的步驟及操作都是規范的,因為對照組大鼠外周血RNA提取很成功;通過查閱資料并結合前期已有的實驗結果,學員們了解到疲勞大鼠血液流變性與正常大鼠不同,是高凝和高黏的狀態,造成白細胞在最初的提取中被摒棄,直接導致RNA提取量的減少;接著鼓勵學員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通過多次嘗試最終確定首先用0.9%氯化鈉溶液對血樣洗滌之后再提取RNA并獲得了成功。類似的經歷貫穿著整個課題研究的過程,引導學生不要輕易放棄不理想的實驗結果,而是通過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實習階段,大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5 論文撰寫 由于論文是答辯時的唯一書面材料,本科畢業生對撰寫論文的格式、寫作技巧、專業性把握等各方面均非常欠缺,帶教老師要及時修改點評論文,鼓勵學員依據實驗數據大膽進行合理性推測和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可組織預答辯環節,經過全體教研室人員的討論及建議,往往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及時改進,同時也常常迸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性設想。
2 結果
10名學員均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其中3名學員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
3 討論
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員畢業后主要從事藥品的生產、質量檢測、銷售、新藥研發等方面的應用工作。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與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發展迅速,對新時期的藥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應地,院校培養目標不應僅僅著眼于單一藥品生產或銷售的人員,更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的綜合型人才[4-5]。實習是培養復合型藥學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教研室實習主要圍繞課題研究展開,涉及選題、開題、實驗、論文撰寫及答辯等多個環節。因此,要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高科技藥學人才培養的需要,就必須創新藥學專業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尤其是在教研室實習中注重藥學專業學員創新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培養。
PBL不僅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已成為世界醫學教學改革的趨勢之一。近年來我國對其研究不斷深入,開展PBL教學的院校也逐漸增多。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多、常為大班授課的實際情況,使實現經典的PBL教學模式存在很大困難。筆者將PBL教學法探索性地應用于藥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帶教中,將PBL教育理念貫穿于科研選題、文獻檢索、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實習全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BL教學法體現了以學員為主體的新的教育理念,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學員創新性科研能力。與傳統教育理念相比,PBL教學法在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終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因此,將PBL教學法逐步應用于國內的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亞玲,鄭孝清,金潤銘,等. PBL教學模式探索[J]. 醫學與社會,2005, 18(6):56-57.
[2] Azila NM,Sim SM,Atiya AS. Encouraging learning how to fish:an uphill but worthwhile battle[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1,30(4):375-378.
[3] 梁曉燕,楊世民. 提高我國高等藥學教育質量的探討[J]. 西北醫學教育,2007,15(1):4-6.
[4] 羅煥敏. 我國藥學教育的現狀及應注意的問題[J]. 藥學教育,2005,21(3):8-10.
關鍵詞文檢課;科學道德;人文精神;文理兼容
【中圖分類號】G640
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予以培養和提高的,兩種教育的融合特別是在課程中的滲透,可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1、高等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和方法
高等教育的終始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正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內在需求。人的全面教育發展的根本特征,不僅體現在物質創造與精神文明的結合上,也體現了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知識的結合上。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一切的能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兩種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教會學生“做人”,培養其人文精神。兩者各有側重,不可或缺。科學教育使人求真,人文教育使人求善、求美,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是人全面發展的標志。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通過加大人文課程的比例和課程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等途徑予以實現。哈佛大學的學士學位課程,人文學科幾乎占了一半。理工類學士學位必須修習的課程中人文學科占了25%,主修人文學科的專業課也僅占40%。由此可見,國外著名大學中人文教育占的比重是相當高的。我們還應該看到,人文教育可以培養人文精神,而科學教育中同樣蘊含有人文精神。所以科學教育中,教師應注重課程中人文精神的發掘,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和共同發展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認識社會和自然,將有利于他們對課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的領悟。因此,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樣重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時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在文檢課中的融合
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簡稱文檢課)作為一門公共課,8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高校普遍開設,是與英語、計算機同等重要的工具性課程。但是,文檢課卻沒有受到學校管理者和學生同等的重視,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課程本身的局限。筆者認為,文檢課不應過于強調課程的工具性,應該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借此凸現課程的價值。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在文檢課中得以實現。首先,文獻檢索學是一門科學,則必然有其知識內涵,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學生必須掌握。其次,文檢課是科學方法課,學生可以掌握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方法,即“學會學習”,從而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因此,文檢課對大學生進行的主要是科學教育。同時,大學生掌握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更為自覺地從課堂以外的途徑,能動地學習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為成為社會需要的、既全面發展又有個性特點的,富有主體性的人才而努力。
大學生學習知識主要憑借興趣,他們關心環境保護、計算機網絡安全等社會及科技問題,現代著名作家、作品以及古典名著,藝術與美等課題也始終讓大學生們著迷。在文檢課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對自己真正有興趣探究的課題,在遵循認識規律和文獻檢索與利用規律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地自行探究,形成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認識和觀點。
3、文理兼容是文檢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方法
季羨林教授指出,21世紀文理不分家。近年我國高校非常重視理工科學生的人文教育,以清華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為代表的理工院校紛紛設立了人文學院,開設人文課程。同樣,文科學生也需要吸收自然科學的養分,接受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的熏陶,借鑒科學思維的方法,實現兩者的相通和融合。對于大學生來說,掌握了文獻檢索與利用的方法,就等于擁有了兩者相通的鑰匙。文檢課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并且反復強調這一點,強化學生的認識。具體應該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實現文檢課中兩種教育的融合。
3.1激發學生利用文獻檢索技能進性科學探究的動力
大部分學生在學文檢課以前,對課程的了解均十分有限,對為什么開課的理解也很模糊。因此,在開課伊始教師應該對課程的全貌做一個概括性的介紹。闡明課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及信息素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素養教育應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人必備的基本素養,信息意識、信息查找和利用能力是信息素養重要的組成部分。信息評價能力也是信息素養的構成要素,是文檢課教學中應該補充的內容。當然,要激發學生學習文獻檢索知識,掌握文獻檢索技能,進行科學探究的強烈欲望,僅靠課堂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由學生親手進行文獻檢索和利用的實踐,方能夠體會其中的艱辛和快樂。引導學生對檢索課題自行探究,運用數學和邏輯等科研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和推理,總結課題發展的規律,預見其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據此撰寫出課題綜述或述評,得到科學探究的結果。檢索報告和論文是文檢課程考核的主要依據。
3.2進行正確的思維訓練
文檢課的前期課程,除了計算機基本知識和外語,還應學習哲學。用科學哲學方法論和認識論,來指導文獻檢索與利用方法的學習。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念就是實踐。所以,學生必須在掌握科學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過檢索實踐,掌握文獻檢索和利用的方法和技能。檢索實踐既是檢索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辯證思維能力的鍛煉。需要判斷檢辯證思維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檢索實踐過程中有判斷過程,需要判斷檢索類型,根據課題判斷適用的光盤型、網絡型和印刷型的檢索工具,并且加以選擇及綜合運用。檢索實踐也存在科學的推理,需要運用演繹、歸納和類比推理的方法,對檢索結果進行新穎性、真實性和適用性的評價。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利用文獻檢索的結果得出創造性的結論。
3.3教學相長,與學生平等討論的教學方式
文檢課教師需要主動自覺地學習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理論,課程教學才不至游離于改革的總體規劃之外。建構主義是切合文檢課教學的理論指導。該理論認為,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文檢課教師設立的問題情境,可以與科研人員從事研究活動的過程完全相同。同時采用與學生平等對話和協商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由于存在有學科和專業的障礙,文檢課教師并不總是萬能的。通過協商與繪畫進行的思維碰撞,始終存在于文檢課的師生之間,從而可以是雙方不斷的修正錯誤,接近教與學共同的目標。教師應改成拿高分利用獲取信息技能上的優勢,在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檢索技能的同時,有目的的學習各種學科專業知識,給學生樹立一個不斷學習的榜樣。這樣學生可以從課程當中,從教師身上,學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同時學到謙虛謹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3.4 教師人格的力量
文檢課教師同樣是高等教育教師隊伍的組成部分,同樣擔負有教書育人的崇高職責。事實證明,教師對教學認真負責的態度,啟發學生與之進行思想交流的熱情和方法,現代教學理念、方法及手段不斷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會深深的影響著學生,對其產生綜合的影響。不能想象,一個本身即認為文檢課可有可無的教師,會教出有活力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從事文檢課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有高度的熱情,才能強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自己也會從中得到強烈的滿足感。
4、 加強哲學教育和德育在文檢課中的滲透
4.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文檢課中的滲透
如上所述,哲學是文檢課的前期課程。與之相應地,文檢課的學習也可以促進學生對哲學理論的深入理解和自覺運用。通過文檢檢索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實現人的認識與實踐的相互統一。文檢課應用“引導-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自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始終都離不開邏輯思維方法,也離不開形象思維方的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方式,設計自己的研究課題。然后,運用發散性思維方法對該課題進行縱橫比較,宏微兼顧地思考和實踐。最后,在合理利用他人成果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創新。教師需要與學生保持積極有效的聯系,始終參與學生課題調研的全過程,并且給以適時適當的點撥。作為文檢課的教師,應該自覺運用認識論的基本理論組織教學,妥善處理重點與一般、普通與特殊的關系,以及認識的局限性和發展的無限性的關系,以利于學生的意義建構。
4.2科學道德教育在文檢課中的滲透
高等教育中的德育不僅僅是德育課程的任務,高校教師應該以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包括科學道德教育。科學道德主要表現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對待科技成果利用的嚴肅態度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現在文獻檢索實踐過程中,按照教師預先設計的規范的檢索報告格式,學生要對檢索過程做準確、詳細的記錄。這樣既可以揭示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掌握的情況,又利于總體的意義建構。學生會意識到求知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投機取巧也不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在利用文獻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合理使用他人成果與創新的關系。鼓勵學生,敢于而且善于在總結他人成果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通過文獻調研,較為全面地掌握前人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調查結果、觀點等)應在論文(及綜述)中予以明示。潛移默化的科學道德教育,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可以課題小組的形式進行課題調研,以培養與人協作的精神,這也是科學道德的一項內容。
參考文獻
1肖峰.論兩種教育的融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報,2000(2):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