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3 02:52: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法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為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流打基礎的。語法是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手段,缺乏語法知識會嚴重影響運用能力。因此高中英語的語法教學是很必要的。關鍵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教語法。我認為,語法的教育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出發,再授之以良好的語法學習方法。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獲得成功,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英語語法教學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有效語法學習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證。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總結出幾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一)制定計劃
無論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須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為有計劃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學習也是一樣,有計劃就有了學習目標,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前預習
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來說,預習時相當重要的。如果不搞好課前預習,上新課時就會心中無數,不得要領,反之如果做好了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培養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老師要教導學生預習的方法,課前預習,找出不懂得問題,理解新文章中的生詞。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對新的一課有了基本的認識,對自己不懂得地方也有了準確的定位,帶著問題學習,是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三)專心上課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上課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認識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要求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積極思維,盡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積極培養有意注意,在課內有意識地識記該課生詞、短語、句型、重點句子,力爭在課內就把這節課最重要的學習內容記住,當堂消化。
三、英語語法學習
英語是一門語言教學課程,就課程本身來說,重點就在于對語言的運用,而語言運用的重點就是單詞和語法的運用,單詞是只需要不斷積累,對我國高中生而言,英語語法是一個難點,這是由于,我國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差異較大。所以要想教好英語,語法傳授方法是重點。
(一)加強實踐教學
語法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者能過合理使用語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口語交談能力和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基本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再日常的學習生活交流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當然是懂英語的家長)的交流中,盡量運用英語交流;在看國外電影,電視時,盡量聽英語,學習地道的口語;多給學生訂閱英文報刊、書籍,并就其中的內容提問。
(二)突出重點,精講易懂
外語語法教學要想重點突出,就要精講。一節課要解決哪個語法要點,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時老師發現參考書或語法書上有很多好例句,就搬到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起來,內容顯得很充實,但針對性不強,可能會適得其反。英語教師為了講明某個語法要點時,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列舉適當的例句,例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講得越細越好。教師應注意精講,教給學生的語法形式應盡量簡單明了。例如在定語從句的教學中,什么是定語從句,它的位置,定語從句應由哪些關系詞引導,什么情況下可以省略關系詞等,就不必祥講,因為課本上已經講清楚了,教師應該對學生最感困難的關于如何選擇關系詞講清楚講透徹。告訴學生選擇關系詞第一要點是看先行詞,第二是根據所要選擇的關系詞在定語從句中所作的句子成分。并給出合適的例句,另外還須重點講清定語從句在應用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三)運用歸納法
任何一門知識,都是系統性的,英語也不例外。在英語這門語言知識中,各個知識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系,都有他的共性和個性,我們教育學生學習英語,就是要在掌握它們的共性同時,區分了解它們的個性。而掌握和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歸納總結。從所學知識中招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并通過它們的共性、個性歸納出各項知識的規律,在以后的學習中,這種歸納出來的規律便成為了一種公式,可以套用。當出現例外情況時,老師在加以重點說明,就可以逐步完善這些歸納,從而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以新帶舊
“溫故而知新”高中新教材是以初中英語教材為基礎的,在語法編排上有連續性、反復性。為此,在學習高中新的語法項目的同時應注重以新帶舊,溫故知新,有計劃地復習鞏固學過的語法知識,向新的廣度和深度引導。例如: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部分,既有人稱、時態變換,也是復合句的再現與延伸。
(五)加強試題革新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業成績、反饋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書面解答技巧的一種教育手段。現行的英語試題雖已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仍存在著一些弊端,如基本上采用標準化試題模式,主客觀試題比例不合理等。在試題中嘗試調整主客觀的比例,加大主觀題的比重,增大客觀題的選擇項,優化試題類型,使考試考查既要有筆試,也要有口試和聽力測試,真正實現英語的全面測試,培養學生提高實際運用語言能力。語法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從自己的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選擇適當的語法呈現方式,并且要同時指導學生學習外語語法的方法,例如:(1)善于自己發現錯誤因為自己發現的錯誤,會記得更牢并能很好的糾正它,所以不要等別人來指出你的錯誤,要努力靠自己去發現它。(2)學習語法規則學生們一定要背會,記熟語法規則。(3)避免重復錯誤要幫助學生首先學會和理解這些規則,做些適當練習,多看看語法書和教科書,不懂就問,從而避免重復錯誤。(4)通過文章學語法學生們可以多閱讀文章,從活生生的語境中總結和復習已學過的語法規則。(5)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耐心學習,下苦功學語法,切不可操之過急。
論文關鍵詞:語言游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獨立學院
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與教育體制的變化,獨立學院無論從招生數量還是教學規模都呈上升擴張的趨勢,雖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同樣也帶來了許多教育質量問題,筆者作為某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有體會,比如學生的英語基礎、應用能力都相對比較薄弱,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在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課堂中引入“語言游戲”理論來指導教學計劃和課堂設計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語言游戲說
維特根斯坦在《藍皮書》里提出了“語言游戲”(Sprachspiel)這一概念,后來在《哲學研究》中,他把語言和那些與語言編織在一起的活動所組成的整體稱作“語言游戲”。他認為語言中的詞語只是些符號而已,只有通過使用教育教學論文,詞語才能在具體的用法中體現其意義。然而,詞語的使用要依據一定的用法規則,所以我們必須從具體的語境出發把握語義。另外,人們是在游戲的過程中習得游戲規則,學會玩游戲,而不是在研究游戲規則的過程中習得游戲規則,學會游戲。同樣,人們也是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的使用規則,而不是在研究字典和語法規則的過程中獲得語言的使用方法。
2.語言游戲說的理論要義
“語言游戲”說對語言定義的四個方面,即實踐觀,生活觀,規則觀和趣味觀,可用于指導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活動。以下詳細分析這四個方面。
2.1實踐觀
語言游戲作為一種活動歸根結底在于語言的使用,而語言實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語言游戲也必須隨之變化,表明語言具有實踐和發展的特性。在英語課堂中,教師以應試為目的光講解詞匯和語法規則,還不足以使學生成為語言使用者,相反只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習者只有在具體的場景下觀察語言、參與語言實踐,才能把已知的語言知識內化為語言運用能力。
2.2生活觀
語言源于生活,反應客觀的現實世界,并由現實世界決定語言的變化及發展。語言游戲是語言和現實的大面積交織,語言游戲源于多種生活形式,語言是生活形式的組成部分教育教學論文,只有融入生活形式的語言,才能被理解,才是真正的人類語言,這充分體現了語言的生活觀。因此,課堂教學的話題應該不斷更新,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同樣也必須盡量的貼近生活,而不是脫離生活,趨向于書面的固定形式的語言。課堂教學的內容也不應該是單一的詞匯、語法及習題的羅列,而是反映生活形式的真實材料,讓學生在觀察語言的使用中發現用法規則,學習活生生的語言。
同時,學生接受生活化的語言才能發現和更好的體會語言的功能性,可以了解和感受該語言的人文文化,以此激發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熱情,課堂氣氛才可能活躍,課堂教學效果才能提高。
2.3規則觀
“語言游戲說”在承認語言用法規則的同時,把語言從語法規則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既關注語言形式的規范性,又考慮語言形式在運用中的現實性問題,這就是語言的規則觀。語言用法規則實質上是語言使用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慢慢發展形成的,是各個語言使用者在不同的環境中對有關語句形成了相同的反應的結果。確定語詞用法正確與否的標準是語言使用者是否會做語言游戲,會做一場語言游戲就等于掌握了一個語詞的用法,而掌握了一個語詞的用法就意味著懂得了一個語詞的意義。所以,我們應該放下追求語言習慣用法的重擔,輕松自如地沉浸到語言游戲之中。
3.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
3.1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教育教學論文,學習積極性差
獨立學院學生多數按三類本科分數線招生,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語法知識不牢靠,詞匯儲存量少,平時自主學習英語材料的時間較少,導致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普遍感覺比較吃力。此外由于獨立學院教學更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因此學生專業課程與實際技能的培訓相對比較充足,每周安排的大學英語學習課時只有2~4課時,導致了非英語專業學習英語時積極性較差。
3.2英語課堂人數過于飽和,無法保證學生充足的語言輸出時間
由于獨立學院的招生條件相對寬松,生源相對比較飽和,因此多數專業,尤其是熱門專業的學生人數較多,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師相對缺乏,導致非英語專業英語課堂人數飽和,尤其是大學英語課堂基本以2個自然班組成,課堂人數超過40人,英語教師以語言知識點及考試大綱為主,課堂教學目的以提高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過級率為主,容易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熱情,在課堂上無法保證每個學生獲得充足的語言輸出時間,使得學生感覺學無以致用,課堂乏味。
3.3教學材料相對固定,教學目的以考試與書面為主
以筆者所工作的獨立學院為例,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材近3年一直沿用新世紀大學英語教程教育教學論文,教學內容和選取的文章多數是三年以前的文章,無法涉及時下熱門的話題和詞匯;盡管教育改革提出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過級與否不與畢業證學位證掛鉤,但是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學校的英語教學主要還是以應試為主。這就造成了教學與應用脫節。也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減弱。
4.語言游戲說關照下的獨立學院英語教學創新
根據語言游戲說提出的語言的四大特征及對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的分析,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及其他同行老師的心得,提出在語言游戲說關照下,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可進行如下創新改革:
4.1教學理念上突出語言的使用與實用
維特根斯坦提出的“語言游戲”理論,揭示出語言使用的基本特征。“語言游戲”觀把語言看作一種活動,即人類基本的和首要的活動。因而把語言的使用置于整體的社會語境中。這樣維氏把語言抽象的分析轉向了活生生的語用上來。
綜觀最近幾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案,雖然也提倡改革創新,也強調語言的實用性,然而成效甚微。教學的實質內容還是沒變,無非還是以語法,詞匯為主。誠然,語言知識點和詞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打牢固基礎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然而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應當以靈活運用語言,掌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為主。對于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更是如此。一味的強調語法詞匯的重要性會阻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語言游戲哲學的指導下,教師將課本中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轉變教學理念,而不是過分的重復考級考試的題型、重點、考點。而獨立學院的制定教學大綱時也應該盡量的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習特點,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區別對待。
4.2教學過程必須注重語言的生活性與趣味性
有經驗的教師總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及各種突變情況,適時調整甚至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教育教學論文,即課堂教學方式是靈活多變的,沒有統一的、固定不變的模式。據筆者調查,在筆者教授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中,70%的學生更傾向于結合生活中,尤其是當前發生的時事熱點來講授課文及詞匯。比如此前筆者在講授新世紀大學英語教程時,適逢日本9級強震的發生,結合當時的課文單元manand nature這一關鍵詞匯的背誦與用法的羅列,而是結合實例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生活性,并能時時感受到語言的變化與生命力。
此外語言游戲強調語言的趣味性,這里的趣味性貫穿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各種娛樂的手段,其中包括游戲,笑話,謎語,歇后語等各種形式。獨立學院的學生們希望在隨意自由的環境中學習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知識。結合這一特點,筆者在針對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講授英語時,也會適當的引入游戲、笑話、謎語,在課堂講授時,不斷的采用提問與回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掌握知識點。在此要強調的是在課堂中對游戲之類的趣味活動的比例的掌握。根據不同的專業、年級、班級,調整語言游戲的具體內容。
4.3提倡學生自主學習
在語言游戲說的關照下,針對獨立學院大學的外語教學更應提倡新型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要以語言輸出為特征,即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完成不同的交際任務達到掌握語言功能和提高語言技能的教學目的因此教育教學論文,學生角色要由被動的接受者轉換為主動參與者,積極參與教師設計的多種多樣的語言游戲,投入、參與到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使用中學會語言,在交際中學會交際。這才是語言學習的終極目的。
5.結論
獨立學院這種獨特的教學機構既給與學生更多的學習和提升機會,也給教學帶來眾多現實問題,如何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抓緊英語教學,既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寓教于樂的同時也能適當的改善學生的英語基礎,增加學生的考級考證的英語能力,而不是將語言的學習局限于書本和課堂,而是將這一過程延伸到生活中,體現語言實踐、生活趣味性及規則性。筆者以上只是就語言游戲說這一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中的心得體會,以期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方法。
[參考文獻]
[1]Wittgenstein, L.The Blue and Brown Books[M].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64.
[2]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3]Lantolf, J andS. 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6.
[4]Ape,l K O.Selected Essays:Towards a transcendental Smiotics [M].New Jersey:HumanitiesPress, 1994. 32.
[5]Krashen, S.Input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1985.
參考文獻
[1]王婷婷.多元智能理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研究及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1
[2]卓麗華.運用游戲教學法構建中職幼師專業特色的英語新課堂[D].遼寧師范大學2011
[3]劉俊.語法翻譯教學和交際法教學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
[4]邵丹.中國初中英語學習者二語心理詞匯的調查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08
[5]朱廣瑜.文化語境與高中英語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0
[6]孫敏.新課改下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7]曹劍波.英語交際教學法與英語傳統教學法在初中課堂的結合與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9
[8]孫麗娟.合作學習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9
[9]竇黎.高中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的相關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
[10]趙萍.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09
[11]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對第二文化習得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
[12]王璐.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傾向對成人英語學習者學習信念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09
[13]黃金子.三語教育背景下的朝鮮族英語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9
[14]朱瑩.雙重代碼理論在中專英語情景對話教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9
[15]劉秀花.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D].遼寧師范大學2009
[16]康丹華.大學英語四級測試中同義詞的研究及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09
[17]劉靜.個案研究:探索有效利用電影提高跨文化意識的途徑[D].遼寧師范大學2009
參考文獻
[1]陸婷.應用語言學學術語篇三詞立場詞塊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2]楊慧.詞塊運用與大學英語寫作水平關系的個案研究[D].延邊大學2010
[3]何濟生,王家云.“過程習作法”簡介[J].國外外語教學.1996(04)
[4]李燦.詞塊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3
[5]王錦霞.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的介入[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1(04)
[6]張艷紅.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動態評價體系建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01)
[7]王永林,卞永成.教師介入對提高學習者自主性的作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6(05)
[8]江慶心.論教師介入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J].外語界.2006(02)
[9](美)傅丹靈,王志軍,著.如何教寫作[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0]劉英賢.詞塊教學對大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影響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11]龔成紅.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在不同文體寫作中詞塊變體運用的實證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
[12]張素君,葉華.學生作文構思過程的教學干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07)
[13]儲愛華.詞塊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14]孔昭莉.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寫作中的詞塊使用發展模式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
[15]張攀.不同寫作水平的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詞塊使用情況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
[16]況博群.詞塊在中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17]周瑜.中外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的高頻四詞詞塊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18]膝春紅.英語語法與寫作--對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留學生英文水平的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04)
[19]SusanBosher.ThecomposingprocessesofthreeSoutheastAsianwritersatthepost-secondarylevel: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8(2)
參考文獻
[1]趙娜.真實性理論下對等師生關系對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4
[2]郭俊娜.關聯理論對主持人話語解釋的有效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3
[3]劉海英.習語的認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4]盧思函.概念整合理論下英漢新詞的語義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3
[5]宋丹妮.大學英語教材真實性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6]李旭新.現代英語和漢語中名動轉類詞現象的認知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
[7]田楊.初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8]馬龍玉.大學英語課堂沉默現象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9]張鐘予.澳洲原住民夢幻敘事語篇《卡彭塔利亞灣》連貫性解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3
[10]豈宇光.概念合成理論視角下廣告語言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11]王成偉.減負環境下初中英語作業布置的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12]高芳芹.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國家庭圖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13]吳佳麗.合作學習在農村高中英語練習課中的實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14]鄭麗華.框架理論視角下的婉約詞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
[15]孔祥雯.概念合成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1
[16]李成瑗.四維文化智商理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應用及其對跨文化教學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1
[17]董鑫.標記象似性和框架理論在言語幽默分析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1
[18]張婉音.真實性課外活動對大學英語教學反撥作用的實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19]尹宏博.關聯理論視角下形容詞詞義不確定性的詞匯語用充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20]郭蕊.概念整合框架下澳大利亞英語特色詞匯產生的認知機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21]劉妍.VOA在線聽寫系統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聽力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2]張琳琳.語言教學真實性原則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3]韓蕾.標準澳大利亞英語土著借詞的詞義變化解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
論文摘 要 漢語和德語兩種語言的句法對比是一個范圍很廣的課題。句子結構,句子成分都可以進行對比學習,這樣有利于對兩種語言都有理論上的認識,對語言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在平常的德語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做得很多句子,往往在結構上照搬了漢語的句式,造出的句子在德語語法要求下是錯誤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漢語和德語的句法做一個系統的比較。有利于我們從理論上理解和認識漢德兩種語言的句法差異,從而自覺使用德語句法規則。
學習語言就一定要和句子打交道。句子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由詞或短語構成?具有一定的語氣語調?表達一個相對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在德語中叫做“Satz”,漢語中叫做句子(juzi).在德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句子的定義相近,詞性基本相同,各個句子成分的作用也是基本相同的,即: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等。德語中分別叫做 Subjekt, Praedikal, Objekt, Adverbialbestimmung 等。德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句法的比較,主要是各組成部分以及他們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之間的比較。本文主要通過實例,對中德兩種語言中,簡單句中賓語的成分和位置進行了對比。
1.賓語位置的比較
a)漢語中賓語的位置習慣性的被置于謂語(基本是動詞)之后,例如以下的這個例句:
他打球。
Er spielt Ball.
在上面的兩個句子中,“球”和“報(紙)”是句子中的賓語。
b)漢語中的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是要區分開的。直接賓語永遠置于間接賓語的之后。例如:
他給他朋友一本書。
Er gibt seinem Freund ein Buch.
上面的例句中,間接賓語“他朋友”放在了直接賓語“一本書”的前面。
c)漢語中,賓語有時也可以置于主語和謂語的中間。這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例如:當賓語和表示“都alles”意義的副詞在一起出現時:
他什么都不懂。
Er versteht nichts.
他 什么 都 會。
Er kann alles.
例句中的謂語“懂”,“會”的賓語是“什么”。在漢語中直接放在了主語“他”的后面,謂語的前面。而德語句子中賓語仍然放在了謂語后面。
第二種情況是漢語句子中,當賓語前有“yi一”,后面有表示否定的單詞“bu 不,meiyou 沒” 時,賓語要前置,例如:.
他一口水都沒喝。
Er trank gar keinen Schluck Wasser.
我一分錢 也沒有。
Ich habe keinen Pfennig Geld.
第三種情況是在介詞ba把,lian連,dui對 之后時,賓語要前置,例如:.
請您把門開開!
Machen Sie bitte die Tür auf.
他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Er hat nicht einmal einen Freund.
2.賓語成分的比較
a)漢語中形容詞可以作為賓語來用,但是在德語句子中往往這些形容詞被名詞化了。例如:
不怕慢,就怕站。
Die Langsamkeit fürchtet man nicht, man fürchtet das Stehenbleiben.
漢語這句諺語中,“慢”這個形容詞做“怕”的賓語,而德語的句子中,將形容詞“慢(langsam)”名詞化為名詞“慢(Langsamkeit)”
b)漢語的“的”字結構做賓語
帶有“的”字的定語結構往往不指出它修飾的人或事,但是可以用來做賓語,在德語中,或者被名詞化,或者以定語從句的形式出現。例如以下例句中的“新鮮的”這個“的”字結構:
我要買新鮮的。
Ich mochte Frisches kaufen.
c)漢語中的雙賓語
漢語中的有一些要求雙賓語的動詞,例如:
大家都稱他小英雄。
Alle nenen ihn den kleinen Held.
漢語中只有賓語和雙賓語之分,賓語沒有“格”之分,而德語的句子中,雙賓語要按照實際情況使用第四個賓語,第三格賓語,第二格賓語或者介詞賓語來表達,例如:
給geben,jiao教lehren,求bitten馬先生 給我一支筆.
Herr Ma gibt mir einen Füller.
他教我德語。
Er lehrt mich Deutsch.
我求您一件重要的事情。
Ich bitte Sie um etwas Wichtiges.
以上的漢語句子,都是帶有雙賓語的,但是德語中,第一個例句中,geben(給)這個動詞要求一個間接賓語用第三格(mir),直接賓語用第四格(einen Füller),第二個例句中lehren(教)這個動詞要求兩個第四格的賓語(mich, Deutsch),而第三個例句中,要用介詞“um”來做直接賓語。
d)漢語句子中的地點賓語在德語中一般是用做狀語。例如:
他明天去上海。
Morgen fahrter nach Shanghai.
我進房間。
Ich gehe ins Zimmer.
綜述:
賓語分為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這在漢德兩種語言中都存在。但是漢語中要求雙賓語的動詞要更多一些。德語句子中的介詞賓語對漢語來說比較陌生,而漢語中的地點賓語在德語中也很少出現。
漢語和德語兩種語言的句法對比是一個范圍很廣的課題。句子結構,句子成分都可以進行對比學習,這樣有利于對兩種語言都有理論上的認識,對語言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Qian Wencai, Chinesisch-Deutsche Kontrastive Syntax, Helmut Buske Verlag 1985
[2]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京平,德語語言學教程.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中國德語教學論文集.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一、重大的進展
1.理論建樹初具規模。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賴以存在的基礎,是因為它建立在樸素的客觀規律之上。對外漢語教學盡管頭緒紛繁,卻是有規律可循,從理論上探索這些規律,把幾十年來國內外漢語教學的經驗加以總結,從中歸納出若干規律,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成熟的標志。已故的熙先生說:“現在世界上有各種理論,漢語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提出自己的一種理論來,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熙,1989)現在,“對外漢語教學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由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部分組成;基礎理論包括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和一般教育理論等;應用理論是指教學理論和教學法(教學法的部分內容具有理論性質,因此不妨把它也歸入理論范疇)。”(《紀要》,1995)至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理論,則是一種綜合的、跨學科的理論,它是建立在綜合應用語言研究、語言學習研究,語言教學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圍繞著理論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論文,其中呂必松、胡明揚是其代表。然而,框架雖然搭起,研究卻還不能說十分深入。真正稱得上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文章,為數并不多。當然,我們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從事理論研究,但我們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理論研究者。如果說,一個理論研究十分薄弱的學科,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決不為過。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對象更加明確。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賴以建立的前提。對特殊對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門學科朝著精密科學發展的必然途徑。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研究對象,熙在1989年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漢語研究,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是后備力量,離開漢語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就沒法前進;另一方面是對外漢語教學本身的研究,而這決不僅是教學經驗的問題。四年之后,盛炎、沙礫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有明確的研究對象,這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途徑和方法”。(盛炎、沙礫,1993)到了1995年,我們對特殊的研究對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就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即研究外國人學習和習得漢語的規律和相應的教學規律。研究的內容則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全過程。從“學”的角度,要研究學習者是如何學會并掌握漢語的;從“教”的角度要研究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語言測試等全部教學活動,其研究目的是為了揭示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內在規律,以便指導教學實踐。(《紀要》,1995)只有研究對象明確,才能產生具有指導意義的具體的研究成果。我們根據研究對象,可以分別開展學科理論研究、漢語本體研究和方法論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點。既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對象是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問題,那首先要把“學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漢語本體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側重點上不同于一般的漢語研究。
在漢語本體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點是運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進行漢外語的比較,從而找出學習的難點,“所謂難點,就是中國人看來容易,外國人學起來困難的地方。在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漢語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難點。”(王力,1985)研究語法結構,研究語音規律,對本國人來說,一般規律也就夠了,但對于外國人來說,只掌握一般規律是學不會漢語的,常常一用就錯,這種錯誤往往啟發研究者去注意中國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問題,于是促使我們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習慣用法”和“例外現象”的研究。這種從教學中發掘的研究課題,具有對外漢語教學本體研究的獨特視角。其研究,不僅推動了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也對現代漢語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在漢語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陸儉明、鄧守信、王還、劉月華、趙淑華、佟秉正、輿水優等。
至于研究“教”和“學”,與其他語言作為外語教學是有共性的。這也就是在創始階段,我們不斷引進、介紹各種外語教學法的原因。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在國外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關于這方面的著作已經很多。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無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法,吸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但在研究漢語教學法時,正如張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記漢語本身的特點,二不能忽略中國傳統語文教學千百年經驗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視國外某些教學法它們一方面顯示其優越性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一些嚴重問題的這種缺陷。”(張清常,1990)這是十分中肯的話。
下面我們對教學法研究略事回顧:1985年第一屆國際漢語討論會上,漢語教學法研究與國際上交際法原則盛行一時相同步,并開始探索結構與功能相結合、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教學法研究不斷創新,預計有可能形成“結構——功能——文化”三位一體的教學法新路子,并向綜合教學與分課型教學相結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人們對教學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歷史的態度對以往的教學法進行冷靜的分析和科學的總結,從而發現現在還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適用的。應該更加充分地考慮到不同的語言教學目的和不同的教學階段對教學有著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語言教學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楊覺勇)一文代表了這種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呂必松總結到:“更快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已成了各種語言教學法流派的共同目標,這也是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不可逆轉的一種發展趨勢。”(呂必松,1993)沒有一種教學法是全能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法是毫不足取的。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今后,我們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兼采眾長,摒棄其短,探索漢語教學的新路子。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近年來在研究中比較注重教和學的調查研究,注意統計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創造條件搞各種教學試驗等科學的方法。
4.研究領域正在拓寬。語言教學的研究,是受語言理論研究制約的。80—90年代,國外普通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向,是喬姆斯基的理論已經不似70—80年代那樣風靡一時,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研究。潮流所及,社會文化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用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開始是關注漢語教學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的介紹,繼而進入了跨文化交際的研究領域,開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領域。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語言教學中引入語言所表現的文化內涵,是將語言知識轉化為交際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胡裕樹等,1989)不同的語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異的,這種文化差異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障礙之一。近年來,關于如何在語言教學中排除跨文化交際障礙的討論,已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點之一。研究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文化對比,主要是以漢語為背景的中國文化和以英語為背景的歐美文化、以日語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較;另一個是在漢語教學中注入文化內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內容都與語言學習和教學直接有關。《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揚,1995)探討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響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文章認為,在語言教學中注入文化因素應考慮到外國學生的母語和漢語在文化上的異同,不要喧賓奪主,不要把語言課上成文化課。這篇文章廓清了在漢語教學中注入文化內容的一些不夠清晰的認識,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識。總的看來,語言和文化的研究還剛剛起步,討論漢民族文化特點的文章比較多,討論漢民族文化對漢語學習影響的文章還比較少。領域雖已打通,深入下去還值得探討。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觀。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漢語本體研究成績尤為突出,這是漢語研究專家與對外漢語教師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結果。對外漢語教學從一個新的角度開拓了漢語研究點,它受到漢語專家熱情的關注,從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研究提供幫助;而對外漢語教師,掌握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特點與難點,從那些中國人習焉不察的問題中,小處人手,大處著眼,發掘帶有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研究課題,體現了學科的特色,為漢語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在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篇章、漢外語對比以及與漢語教學有關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語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屆討論會的論文選中,有關漢語本體研究的論文共160篇,占全部論文總數363篇的44%,而其中僅語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總數160篇的56%。這些論文涉及下列三類內容:一是從宏觀上研究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路子,探討浯法教學的改革。二是針對外國人學漢語的難點,深入分析語言事實,發掘語言規律。三是在漢語語言現象的分析與描寫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種研究的勢頭,與80—90年代中國語言學界的語法研究不無關系。近年來,中國的語法研究異常活躍,呈現一片繁榮景象,碩果累累,新人輩出,成為語言學科各個部門中發展最快的一個。(龔千炎,1996)影響所及,對外漢語教學界的語法研究,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論和方法的多樣化,涉及到傳統語法、結構主義語法、功能語法等。二是體現了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的研究,特別是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形式與意義密切配合,交互驗證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響著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研究。三是結合漢語與外語的比較,深入發掘漢語的特點,滲透著理論的思考。
在教學研究方面,對漢語諸要素教學的研究更深入、更具體,有不少新的教學設想,得出不少有教學參考價值的結論。通觀教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可以說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不斷有新的進展。首先,對“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學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識;其次,進一步明確丁以總體設汁為主導的教學過程的四大環節。對各個語言教學環節和各種浯言技能訓練的研究,更有理論的深度,對教學也更具指導作用。對于各種語言技能從設課到訓練,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規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斷地完善有效的漢語水平考試系統等等。
自1987年中國對外漢語教材規劃會以來,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幾年來編出了上百種不同類型、不同課型、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漢語教材,可謂洋洋大觀。在這些教材中,大都能較好地體現漢語內部的結構規則,并帶有不同的教學法理論傾向,應該說各具特色和優勢。(楊慶華,1995)對外漢語教材的建設與發展,實際上反映了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聲日高,我們期待著新一代教材的盡快問世。
學會成立以來,研究的重點開始由“教”轉向“學”。學習者學習行為的過程和規律的研究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研究的范圍涉及到對學生特點和需要的分析,對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的描寫,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中的偏誤分析及中介語研究,外國人學習漢語行為過程的調查與實驗,以及對課堂上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的觀察研究,等等。學習規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論、模式和假設,對促進漢語教學研究由“經驗型”向“科學型”的轉變,將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的說來,研究成果應該重視,值得提及。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真正找到一條全面體現語言規律、語言學習規律和語言教學規律的教學路子,世界各國的同行們都處于探索過程中,力求逐漸加深認識,不斷地改進處理方法,爭取良好的教學質量。(呂必松,1993)這是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顯的不足
1.關于學術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問題座談會指出:“由于近年來我國涉外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和內涵等問題上便產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本身也產生了某些懷疑。”(《紀要》,1995)在理論和實踐上存在的分歧,不但關系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地位和研究對象,而且也關系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對課堂教學也不無影響。面對這種局面,學術方向出現搖擺。
這次座談會經過坦誠的切磋,在學術方向上可說達成共識,從而明確了學科的性質,規定了學科的內涵,維護丁“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名稱的唯一性、穩定性和嚴肅性。會議指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區別,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學,教學規律也沒有足夠的共同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屬于同一學科。”(《紀要》,1995)這樣就擺正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今后,發揮學科優勢,突出學科特色,把握住對外漢語教學的學術方向,仍是不容忽視的。
2.關于研究視角。從總體上看,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視角還略嫌偏窄,一個領域的各部門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漢語本體研究中,詞匯及其教學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幾年來毫無改善,極需加強。近年來,語音及其教學的研究,有滑坡現象,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質量有待提高。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其數量在歷屆論文集中呈遞減趨勢。漢語語段、篇章,漢語風格及其教學的研究,除個別文章,幾乎無人間津。
在教學研究中,探討一般教學法的文章較多,而探討具體語言要素教學的文章較少,能為單項語言技能訓練尋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學習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種教學實驗,也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行為的調查報告及相關的科學數據。由此看來,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視角還應更開闊些。
3.關于學術課題。在學術課題的選擇上,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課題還沒有被攻克。比如,我們還沒有一個科學的、統一的、具有國家水準的漢語語言能力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我們雖有《當代北京口語語料》,也還只是初級產品,還有待于系統地、全面地開發研究,我們迫切地需要通過開發研究為對外漢語口語教材找到真正的現代漢語口語標準。我們雖然有《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那還只是一個“暫擬”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論框架,似嫌陳舊,我們還應研制一個適合外國人學習漢語語法的應用型的教學大綱。有些基礎研究工作,個人難以完成,有關部門應組織人力,成立課題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來分散的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成果,分門別類,整理歸納,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一方面便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發現薄弱環節,以便補苴罅漏,填補空白。有些幾經繁難,辛勤勞動研制成功的基礎項目,對外漢浯教學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系統》、《現代漢語句型系統》、《現代漢語研究語料庫系統》等,要物盡其用,不可束之高閣。(張旺熹,1996)
4.關于論說方式。科學研究的成果應以嚴謹的形式來體現。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科研論文還只是教學總結,或斷想式的經驗之談,甚至寫成了工作報告,嚴格講來這都不能算作科學研究論文。有的論文選題不錯,然而或論證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邏輯層次紊亂,讓人難明事理;或淺嘗輒止,失之于膚淺。有的論文所用語言不是科學論說語言,過于散文化或口語化。有的文章不列“參考文獻”,也沒有注釋,引文也不注明出處,看不出自己的新見解,甚至對所研究的某一問題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問題所有的資料。這些都是對外漢語教學在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過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應該有一批水,平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三、樂觀的前景
1.語匯及其教學研究將邁入新起點。長期以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比較重視語法教學,把詞匯及其教學的研究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于是,詞匯的教學與研究就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是成年人、外國人這一根本特點,混同了對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的漢語教學。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齡前就掌握了漢語的基本語匯及其用法,他們在達意上沒有困難,以后的任務是擴大詞匯量及提高語言表達水平的問題。外國成年人學漢語要一個詞一個詞地學,要掌握每個詞的用法,日積月累,熟能生巧,最終才能掌握一種語言。如果只學一些干巴巴的語法規則,充其量只能表達一些簡單的標準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開口——動筆就錯誤難免。特別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外國人會覺得語法條條不管用,而一個個詞的用法才真正解決問題。以至于有的外國學者認為:“在學生看來,漢語語法規律不像其他語言那樣嚴密、系統,而且有不少語法規律不好歸納,甚至等于學一個個詞的用法。”(輿水優,1991)其實,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就說過:“學習中國語言有三大困難,其實只是一個,即中國語詞的問題。”(高本漢《中國語與中國文》)這是因為語匯是語言存在的唯—‘實體,語法也只有依托語匯才得以存在。語法也可以說是無數具體語匯的具體用法的概括與抽象。因此,胡明揚說:“語匯教學的重要性是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的。也正因為如此,加強語匯研究和語匯教學就成了當務之急。”(胡明揚,1996)現在,我們看到,語匯及其教學的研究已經邁入新起點。《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標志。這是一部為外國人編的漢語學習的原文詞典,它收詞3700多個,有準確的釋文,豐富的例證,簡明的用法,更寶貴的是備有錯用的提示。這是語匯及其教學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漢語學習和教學的需要。
最近,語言學領域新出現一個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論點,這一論點將各種語言之間的不同歸結為其虛詞成分和詞匯方面的差異。,(袁博平,1995)與此相關,又有“詞匯語法”(Lexicon-grammar)之說,認為:“語法理論,無論是轉換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詞匯分類相結合則不可能有任何實質意義的突破。”(鄭定歐,1995)理論語言學的這些新發展,必將對語匯和語匯教學研究產生一定的影響,帶來新的契機。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和教材編寫注入新的思想。
2.學習規律的研究將出現新推進。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重點多集中在“教”和“學”的內容,以及“怎么教”這兩方面,對“怎么學”的研究重視不夠。語言學習和獲得是一種特殊的心理過程,研究語言的學習和獲得的規律,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對提高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國內漢語學習規律研究起步較晚,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國較早的學習規律研究是對比分析,即從兩種語言本身的比較來預測學習中的難點,繼而是中介語研究。研究者認為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一個特定階段,學生使用的實際上是一套獨立的語言體系。這套體系既不是學生母語的語言體系,也不是第二語言的體系,而是學生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研究這套語言體系,可以了解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而學生的語言偏誤正可以觀察中介語在學生頭腦中的運作情況。七十年代,國外第二語言教學中,偏誤分析曾風靡一時,風尚所及,對外漢語教學界曾把錯誤分析、對比分析和中介語分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作為學習理論研究的突破口。(呂必松,1993)近年來,克拉申(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也曾影響學習理論的研究,如區分“習得”與“學習”,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輸入信息提高聽力教學的質量等。八十年代,喬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這不僅僅是一種語法理論,同時也是一種語言習得理論。普遍語法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著某些共同的語言原則,這些原則是天生的,人的頭腦中固有的。有人認為,目前世界上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發展趨勢是,以語言原則參數理論為基礎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已成為近年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習研究必將在這一趨勢影響下,展開新的研究未來。
3.電腦化教學研究將跨向新高度。應用現代技術進行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八十年代,視、聽材料進入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僅僅是利用電視機、收錄機的效能開展教學。近年來,計算機輔助漢語教學迅速發展,也僅限于以常見情景;常用句型為線索,配以常用語詞和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教學,還不能充分發揮這類設備為語言教學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綜合性、直觀性、可選擇性等,開辟教學的新路子。
現代信息技術的新發展,諸如筆輸入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出現,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新的希望。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這些先進技術,開辟教學的新途徑,研制新一代教材,促進科學研究,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
僅以多媒體為例,編寫多媒體教材應立即著手去做,多媒體是既能處理文本信息,又能處理圖像、圖形和聲音的多功能技術,并具有人機交互的能力。以這種技術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種文字、聲音、圖像立體發展的教材,必將給對外漢語的教學帶來一場革命。又因多媒體信息量大,具有跨時空特點,可變平面教學為多元立體化教學,因之也更符合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我們相信,必將會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一番新的景象。
參考文獻
熙1989《在紀念<語言教學與研究>創刊十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的講話》,《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胡裕樹1989《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兩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問題座談會紀要》,《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揚1995《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陳亞川1990《漢語教學研究的拓新與深化——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讀后》,《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鄭定歐1995《“凝固”析——詞匯語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討會論文
李憶民1995《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龔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漢語語法研究》,《漢語學習》第2期。
楊慶華1995《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初步構想》,《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評述》,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輿水優1991《通過常用語法錯誤來看處所詞的用法》,《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清常1990《對外漢語教學法·序》,現代出版社。
趙金銘1985《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舉要》,《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舉要》,《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1993《漢語教學與研究的發展與創獲——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綜述》,《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研究性學習即通過各種能力和方法取得最優學習途徑和理解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國家就對“研究性學習”這項學習能力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并且作為國家教育的重點舉措,希望通過這項能力使得21世紀青少年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當然,要培養這種能力,就必須通過不同于傳統手段的方式進行培養。
那么到底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學生在學習中進行主動學習和課堂教學活動交流的一種方法和理念,它不局限于某種特定學科,適用于任何學科教學。從深入的內在意義講,它是一門單獨成立的課程,可以通過學習過程中的設疑問答來進行與科學探索類似的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學生自己進行資料收集、分析、探索、交流等,培養學生的分析、探索、研究能力。
傳統教學是被動式的“填鴨式”教學,“研究性學習”是它的對立面,其宗旨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繼而影響其創造、實踐能力,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受到教育界的青睞。當然,這都是因為它與傳統教學相比較之下存在更多的優點。
1.研究性學習針對的載體是“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課題或者專題等,主要是根據問題本身引申出來的專題活動。問題的提出可以通過一個課堂案例或者是創設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出問題。
2.開發、自主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因素。問題多源于生活,涉獵極廣,很多都是學校提供不了的,所以就需要我們給予開放、自由的空間來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時期是大腦活躍的關鍵時期,每個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同的,最后的結果肯定是不一致的,甚至會突破原有的教學封閉性,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3.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研究性學習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或者自主學習進行的課堂活動,整個課堂的導入和實施都是通過學生完成,表現了學生的個人基本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也可以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特定時間內作為一個命題中“問題”的引出者和實施人,當然,這就表示他對于這個問題的責任,培養了學習責任感。
4.研究性學習側重點:多方面、多角度、多實踐。多方面就是可以依據一個學習內容從多個方面進行組織,更有利于知識的融合;多角度就是可以通過讓學生練習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性問題,或者聯系(甚至可以是一些大的方面: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等)和理論知識進行結合;多實踐就是在學習一種相對意義不是特別明顯的知識時,可以在其實踐的過程中直接獲得學習的經驗和途徑。
二、研究性學習在課堂中的設計
英語課堂中的語法教學很多都是直接展現的方式,而且范圍很廣,幾乎涉及英語課程的所有單元。這樣確實能加深學生的印象,記住、記牢,但這是一種笨拙的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大腦中不是對這一語法的理解,而只是單純地記憶,這樣不僅起不到提高學習興趣的作用,更加深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畏懼心理。“研究性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語法是有規律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結合這種自主的學習方式進行知識總結、再發現等,有利于解決問題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正確的做法是應用一些有趣的、學生感興趣的素材,由傳授轉變為引導性教學,教學中多設計一些教學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總結。對于學生的解答,正確時給予鼓勵,以此增強學習自信心;當不正確的時候,正確分析出錯的原因,用正確的方式演示一次。這樣學生對語法的學習和認識就更深刻,也為教師教學做很好的鋪墊、鞏固。
以學習倒裝為例,采用以下步驟:
1.創教學情境,將材料展示。
2.提出問題:展示兩組句子,讓學生觀察并分析不同。
3.得出結論:語句意思相同,其語序不同;發現前一句都是倒裝的句型。(如果這是學生首次遇到的句型,教師應當告訴。)
教師提問:什么是倒裝呢?
學生經過討論和總結之后說:其特點是主語和謂語進行了調換。
學生對這種句型掌握之后,教師應當直接引導學生進行接下來的問題分析:
問題1:倒裝在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問題2:倒裝句型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問題3:倒裝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那到底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適用呢?
舉幾組例子,然后將第一句進行連接,感受不同,回答問題1;將句子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進而讓學生回答問題2;仔細讀取幾組句子,然后小組進行分析、討論,并派代表回答問題3。完成以上問題之后,基本上學生對于這種倒裝句型已經完全掌握。以上的探究過程都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由教師進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就使得學生處于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英文報;英語閱讀;英語寫作
二語習得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想要學好也是不容易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來自語言本身,另一方面來自習得者的第二語言思維邏輯。應惠蘭,徐慧芳通過分析學習者的需求歸納出中國大學生對英語閱讀材料的有關要求:語言實用性強,難易度適中;話題有趣味性、知識性;增加敘事類文章的比例;標題本身有吸引力,激發好奇心。這為大學英語閱讀訓練的選材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與其他閱讀材料相比,英語報刊具有內容新穎、資料豐富、語言現代、詞語實用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英語報刊成為十分理想的英語教學資料,尤其是對于二十一世紀英文報刊來說。
一、二十一世紀英文報刊的特點
1.內容的廣泛性
二十一世紀英文報刊信息豐富,類型多樣。報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財經、人文、娛樂等多個領域。文章形式多樣化,不僅有新聞報道、評論,還有習作天地、優美選文、四六級專題,等等。
2.內容的專業性
二十一世紀英文報刊能給學生提供不同體裁的范文。就篇章結構而言,中國學生在閱讀時習慣以漢語思維去理解文章,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報刊中地道的、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范文來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報刊還列舉某些單詞、短語、句子的妙處,使學生能夠學會欣賞語言,逐漸積累語言知識并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從而切實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3.語言的與時俱進
二十一世紀英文報刊材料鮮活,緊追時政,與時俱進。閱讀英文報刊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天下大事,還可以接觸大量鮮活的英文表達方式。報刊上的文章總能迅速跟上時代步伐,及時采用新的詞匯、語言形式及語法結構。相比之下,單一的閱讀教材由于版本更新太慢,往往出現材料滯后的問題。
4.梯度的適用性
二十一世紀英文報刊難易適中,梯度不同。不同版面有難易程度不同、題材豐富的文章。例如,新聞熱點、歷史文化、現代科技等。這些文章篇幅長短靈活,語言文字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利用報刊進行閱讀教學
報刊課堂教學主要采用略讀、跳讀、細讀、精讀等形式,指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查找信息,推斷生詞含義,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分析文章的基本結構和作者意圖,并將教學方法和策略融入以下課堂形式。
1.新聞播報
進行新聞播報時,提前將班級以宿舍為單位分成5~6個小組。每節課由課代表提前安排兩個小組進行準備,準備內容及時間不限,分工進行單詞以及難句查詢。小組可以委派一名學生為播報員匯報學習內容,或組織多名學生進行串講。每次課由指定小組播報,教師記錄播報情況并適當點評。
2.小組辯論
小組辯論也以宿舍為單位。每次課由課代表提前指定一個宿舍,該宿舍就以每期報紙第三版的話題為主進行辯論。辯論由小組掌控,分為正反兩方,任何一方可以任意邀請班級其他成員參與討論,爭取成為人人參與、自由發言的班級大辯論。
3.報刊閱讀與課后作業相結合
英語閱讀每周一次作業。書寫作業時需要記錄日期以及版次,每天將閱讀中出現的難詞難、句積累在作業本中。學生也可以自行選擇一本英語讀物,可以自己做一個閱讀計劃,比如每天讀5頁,并將難詞記在作業本中。
三、報刊值入課堂教學的問卷調查統計分析
筆者根據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設計了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報紙植入課堂教學問卷調查表(學生用)。調查對象是2011、2012、2013、2014級英語專業的學生,共計100名,收集問卷,根據回答情況統計得出:
1.報紙使用率
每周學生平均專業英語課有10節,其中6節課植入了報刊教學。每節課報刊教學所占的時間比重為40%~50%。學生課后讀報的時間大約每周7~8個小時左右。
2.報紙難易度
20%的學生認為詞匯、句子偏難,有待提高。35%的學生認為某些版塊,比如財經、新聞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名詞太多,理解困難。23%的學生認為優美選文版塊文化常識以及歷史地理背景深奧難懂。22%的學生覺得閱讀速度過慢,閱讀不流暢。
參考文獻:
[1]應惠蘭,徐慧芳.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材料的選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3(3):206-209.
[2]Schmitt.R$R.Carter.The lexical advantages of narrow reading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TESOL Journa,20009(1).
[3]端木義萬.報刊教學與外語教改[J].外語研究,2005(1):36-39.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高職高專第二期重點課題“英文報刊植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4016)及院級課題“‘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職商務英語精品課程群中的實踐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2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口 楊春妹
(余姚市舜水中學,浙江余姚 315400)
一、引言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新課程實施已有相當時間的今天,有些教師依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方法,片面地認為學生學會了語法就等于學好了英語,許多課堂仍然熱衷于語法條目的羅列講解,割裂語言點,采用刻板、孤立、教條的句型操練及單句翻譯方法,迫使學生機械地模仿、記憶。而有些教師走到了教學的另一個極端,在課堂上完全拋開語法教學,或者一帶而過,以學生不斷的錯誤作為代價,盡管部分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語言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不能用準確、豐富的語言進行交流和運用。長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和促進學習上的進一步發展。
語法是語言的產物,是對語言現象的總結和描述。我們發現,即使學生能熟練地背誦語法規則,他們也不一定能正確運用這些語法規則。學習語法是為了運用,而不是為了解釋語法現象。語法的教學不能游離于語言的運用之外,必須遵循語言學習的認知規律。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學習語言時,學生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語言的意義上,然后他們才會注意語言形式和語言規則。
在任務活動過程中學習語法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使學生自然、主動、探究地接觸、了解和習得語法,運用所學的語法表達有意義的思想。(教學論文 7139.com)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進行交際活動的同時,學生需要適度地關注含有相關語法規則的語言表達,并在任務的結果評價中彰顯語法的規則和功能。“語法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更要使學生清楚形式的運用,賦予語法以交際意義。”
二、任務型語法教學的基本步驟
1.任務前
圍繞任務的主題展示語法項目,學生初步感知。這一過程主要包含三個內容:
(1)介紹新的語言。這是任務前階段的一個主要內容。
(2)激活語言。任務前的活動不僅可以給學習者輸入新的語言和語法知識,使之能重構語言系統,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更多的是激活和調動已有的語言資源。這樣有助于減輕學生認知上的困難。
(3)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任務。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話題,理解任務的要求,增加其對于任務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認識使用語言的復雜度。
2.任務中
確定內容合理、難度合適的任務,學生運用與所學語法相關的語言完成任務,鞏固運用。
3.任務后
根據學生任務完成過程中和結果展示中存在的語法問題有針對性地安排訓練活動,學生內化提高。任務后的活動并不是讓學生簡單、重復地表演,而是讓學生獨立、完整地完成任務,提高語言的準確度和流利度。通過再次完成任務,學生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錯誤之處,也會更加清晰地建立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之間的關系。
概括說來,左岸語法,右岸學生,任務便是從中傳遞的橋梁。而任務型語法教學的基本步驟中,任務中階段又是任務這一橋梁的重中之重。語法教學貴在習得過程,學生能否在自然的學習狀態下習得語法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語法教學的效果。在任務中階段,學生有明確的任務目標,有清晰的任務過程,有合作的任務平臺,并有預期的任務結果。學生借助語言的形式、語法的建構,完成任務活動,促使語法教學更真實、更深刻,從而達到形式和內容兼具,知識和能力俱得。
三、任務型語法教學任務中階段的實踐
1.搭建支架,建構語法
在語法學習的過程中,模仿與演練是常見的兩種方式,包括學生在觀察了任務之后,一開始也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然后在同伴面前演練。但模仿絕不是語法學習的歸宿或是機械的重復,無論語法教學的內容是什么,我們的關注點不僅僅是任務的形式和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確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實現任務的目標。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語言資源,如可能用到的句型結構、詞匯、固定的表達方法等,在以語法教學為目的的任務實施過程中,不但要有語言形式的支撐,還要提供任務建構的支架,這樣才能保證語法教學的順利開展。所謂搭建支架,簡單說來就是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通過這種分步建構的方式,教師一步步撤去給學生的學習支撐(所搭建的理解支架),把任務逐步交給學生,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和運用語法。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英語(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中“Could I…?""Could you please…?”時是這樣設計的。
(1)用以下問題與學生打招呼:Could I have your name? Could I make friends with you? Could I learn English with you? Could I borrow your Englishbook? Could I share a chant with you?
(2)與學生分享以下chant。
Could I have your names?
Could I make friends with you?
Yes, you can. Yes, you can.
Could I borrow your English book?
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Sorry, you can´t.S
orry, you can´t.
(3)展示該教師兒子Nemo的照片,并告訴學生“He is a polite boy. He can ask for agreement po-litely. He can do lots ofchores around home”。
(4)讓學生猜測Nemo能做哪些家務。猜測的同時展示Nemo做家務的照片,同時提供以下有關做家務的英語讓學生與照片一一對應:sweep the floor, take out the trash, fold the clothes, make the bed, do the dishes, do the laundry, water the plants.
(5)按以下要求完成書面表達。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各組學生分別拿到客廳、臥室、書房和廚房四張照片中的一張,然后在組內用“Could you please…?”提問組內同學能做哪些家務。小組合作后再把自己與組內成員的對話寫下來。
在這樣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所作的語用呈現就是為學生的語法輸出而搭建的腳手架,其關鍵是幫助學生在學習新語言之后掌握完成任務所需語言的語用內涵,并根據任務的需要組織語用要素,保證語法輸出的正確性與得體性。
2.創設情境,激活語法
在語法教學方面,外國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顯性語法教學)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隱性語法教學)。前者側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后者則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境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則。很多學生對語法課不感興趣,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采用了過多機械的練習方法,也就是過多地運用了顯性語法教學。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需求,教師應盡可能通過豐富的情境創設來活化語法,讓語法練習生動有趣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新學的語法項目轉化為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如一位教師在執教《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 6 It´s raining的Section B時,設計了“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后回答問題”的環節。要回答的問題是:
(1) How is the weatherin…?
(2)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
學生在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要用到本節課的重點語法——現在進行時。教師緊緊圍繞本節課的語言目標,引用了一個來自于學校當地的某個場景片段。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親切地融人情景的交流和反饋,活化了語法的操練。然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就校園內正在發生的事情接受電視記者采訪的小組合作任務。學生之間圍繞現在進行時組織語言進行小組活動。
被采訪的學生能夠非常自然流暢地表達,因為這個創設的情境無須想象,它就在身邊。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時候,語法不再是標簽,他們更加注意的是活動的內容和趣味,但他們訓練和運用的恰恰又是語法知識。也就是說學生不知不覺地把所學的語法知識直接運用到英語的思維當中。就像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認知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主張的,學生學習必須處于與學習主題基本內容相關、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豐富情景當中,既保證了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回顧和總結,又給學生提供了創造性運用語言的空間。
關鍵詞:C++程序設計;課程建設;負反饋教學法;實踐環節;特色教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2-0018-03
C++不僅是一門程序設計課程,而且是這些專業后續專業課程(如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微機原理、單片機及應用等)的重要基礎,更是這些專業開展計算機研究和應用的重要表達工具和開發工具。因此,Visual C++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下面從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研究、實踐環節建設、特色教材編寫等方面介紹我校VC++課程建設的一些做法。
1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形成頗具特色的負反饋教學法
負反饋教學法的原理是從教學過程中反饋(作業、實驗、答疑、單元測驗等)的問題入手,通過及時講評,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由于反饋的是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故稱此方法為負反饋教學法。負反饋教學法包括以下方面。
1.1用“范例”組織課堂教學,貫徹“發現式”教學思想
范例教學法由教育學家瓦根舍因提出,教師通過范例輔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和原理,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獨立地獲得判斷能力、推理能力、認識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能力。以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通常以一門具體語言為主線,圍繞語法知識展開。而實質上,設計程序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是一種縝密思維方式、創新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程序設計有興趣,必須親自感受并體驗程序設計的無限魅力。為此,我們改用范例組織課堂教學。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真實編程環境的支持下,課堂教學以程序(范例)為主線。所選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可擴展性,涉及基本語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調試技術。范例程序的講解首先符合“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的探索過程,使學生掌握基本語法、算法及應用。其次,通過對范例程序的啟發式擴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直到實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使學生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和編程的工程化思想,獲得實際編程能力。
1.2采集教學負反饋信息,做好分類、分析和講評
按負反饋教學法要求,任課教師做好作業和實驗報告的抽樣批改、單元測驗的全樣批改,重視實驗指導和答疑,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獲取足夠的負反饋信息后,任課教師及時做好問題的分類、分析和講評,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掌握。
1.3根據大班教學特點,推進強同步教學策略
大班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保持師生教與學的同步狀態。負反饋教學法的師生同步措施有授課、作業、實驗、講評和測驗等。其中,作業與實驗報告由于學生存在一定抄襲現象,同步效果欠佳,為弱同步措施。授課、講評和測驗同步效果較好,為強同步措施。為使大班教學取得較好效果,采用強同步措施是必要的。特別地,我們在每個單元安排一次測驗,以實現師生的強同步,及時取得真實的負反饋信息。
1.4編寫負反饋教學法配套教輔資料,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和自我完善能力
配套教輔資料主要有:①學習指導。注重概念理解、知識鞏固,設單元測試,便于學生學習和自測自查;②實驗指導。共有17個實驗,每個實驗包含調試技術介紹、程序調試題、程序設計題和選做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和調試能力,激發學生編程興趣;③典型問題和綜合問題編程。共8個專題,便于學生突破難點,融會貫通,體驗綜合編程的樂趣,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二級考試模擬試卷;⑤VC++ 6.0程序調試技術,包括使用VC++ 6.0 IDE編寫和調試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2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
VC++課程是一門難點多、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實驗是該課程至關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運用該語言。通過上機調試程序,會發現很多想不到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加深對語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調試和實際編程能力。為此,本課程設有課內實驗(32學時)和課程設計(兩周)實踐教學環節。
2.1課內實驗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編程和調試能力
基本編程和調試能力是深入學習本課程并取得實際編程能力的前提。課程實驗是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編寫了一套以調試技術、基本語法、基本算法、綜合編程為核心內容的同步實驗指導,共擬定了17個實驗,每個實驗通常包括調試題、編程題和選做題,可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
2.2課程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編程和實際應用能力
課程設計安排在課程結束以后,以綜合性程序設計訓練為主,選題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難點與實用價值,使學生體會到難點不難,難點在實際編程中非常有用。通過課程設計,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基本語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調試技術,養成良好程序設計風格(模塊化、結構化)和嚴謹的科學作風,初步形成軟件工程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程序組織能力。
課程設計的內容涉及基本算法和數據結構。基本算法包括窮舉、迭代、遞推、遞歸、排序和查找等。基本數據結構包括數組、結構、指針、動態內存分配、單向鏈表、對象、文件等。課程設計的實施,對非計算機專業采用小綜合方案,計算機專業采用大綜合方案。所謂小綜合是指程序規模在幾十到幾百行的小題目,大綜合則是程序的規模在數百行以上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題目。
2.3實踐教學認真實施,嚴格考核,確保效果
在課內實驗和課程設計的實施過程中,配備富有經驗的指導教師,現場實時進行輔導和答疑,指導學生解決編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考核,確保實踐教學質量。加強實踐環節的考核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預習和考勤占總成績的30%,上機檢查并回答提問占總成績的40%,課程實驗報告和課程設計報告占總成績的30%。
3積極開展教學內容研究,不斷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
根據程序設計課程本身發展快、更新快、綜合性強、存在問題多的特點,針對同類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積極開展教學內容的研究,先后發表 “C++運算符重載教學和編程中易被忽視的問題”、“C++中二維數組與指針關系的深入剖析”、“C++語言引用型變量的實現機制淺析”、“C/C++語言可變參數函數的參數傳遞機制剖析” 等論文,并及時把這些教研成果和學科最新進展引入教學。
3.1課程內容分為三個知識模塊
(1) 結構化程序設計基礎:包括C++概述、數據類型、運算符、表達式、簡單的輸入輸出、算法與流程控制語句等。
(2) 模塊化程序設計:包括函數、編譯預處理、程序的多文件組織、數組、結構體、共用體、枚舉類型、指針和引用。
(3)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包括類、對象、構造函數、析構函數、繼承、派生、友元、虛函數、靜態成員、運算符重載、I/O類庫、命名空間、模板和異常處理等。
3.2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 算法表達、結構化語句:結構化編程的基礎。注重講授算法的結構化表示法,結構化語句,常用基本算法,斷點+單步調試技術。
(2) 函數:模塊化編程基礎。注重講授程序的模塊化組織思想和方法,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設計思想,參數傳遞,變量作用域,程序的多文件組織。
(3) 數組、結構體、指針:數據的結構化和模塊化組織基礎。指針是重點和難點,應正確區分指針與地址,強調指針類型的作用,講清各類指針的含義及作用。特別注重講授指針在動態生成基本數據結構,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綜合實例。
(4)類、對象、繼承、運算符重載、虛函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基礎。運算符重載較易理解,但有些方面易忽視,應提請學生注意。虛函數是重點和難點,應注重講授虛函數的必要性、重要性、實現機制和綜合實例。
4改革考評方式,正確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
根據VC++課程的特點,正確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改革考評方式,實行考教分離,并使其與江蘇省大學生計算機等級(二級)考試方式接軌,采取筆試(50%)+機試(50%)的方式,理論與實踐并重。
試卷的試題源自題庫和現任教師的征卷,試卷由選題算法和軟件系統產生,難度與二級考試相當,提高了考評的科學性。
5總結提煉教學經驗和成果,積極開展特色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方面。幾年來,課程組對國內外流行C++教材進行研究、分析和試用,總結、積累和提煉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成果,從校內講義開始,逐步開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建設工作。2005年2月,自編教材《Visual C++程序設計習題、實驗與編程實踐》由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又第二次印刷,得到了社會讀者的認可。2005年10月,本課程獲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立項建設,課程組編著的體現“負反饋”教學特色的教材《C++程序設計實踐教程》一書目前已與清華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書稿已經交付,將于2007年上半年出版。
6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建設和總結,本課程已積累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經常更新,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網上教學資源包括:課程教學大綱、課程設計大綱、教學日歷、課程設計任務書、實驗指導書、教學課件、習題集、典型問題及參考程序、相關教學論文、英文版課外輔導材料、模擬試卷等。課程組成員開發的“基于WEB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系統”2006年11月獲得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課件評比二等獎。本課程網上教學資源的網址為:。
參考文獻:
[1] 劉維富,陳建平,王春明. 淺談“C++程序設計”課程的建設與實踐[C]. 第二屆全國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2006,11.
[2] 劉維富,丁衛平,沈學華. Visual C++程序設計習題、實驗與編程實踐[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
[3] 顧暉,劉維富,管致錦. 負反饋教學法的原理與實踐[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4): 102-104.
[4] 邱建林,劉維富,顧暉. 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3,(4):96-98.
[5] 劉維富. C++運算符重載教學和編程中易被忽視的問題[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56-59.
[6] 劉維富. C++語言引用型變量的實現機制淺析[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64-66.
[7] 顧暉. C/C++語言可變參數函數的參數傳遞機制剖析[J]. 電腦與信息技術, 2004,(3): 37-38.
[8] 丁衛平,劉維富,沈天晴. C++中二維數組與指針關系的深入剖析[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85-87.
投稿日期:2007-2-24
作者簡介:陳建平(1960-),男,江蘇南通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快速算法設計與實現等。
劉維富(1961-),男,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等。
通信地址:江蘇省南通市嗇園路9號南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建平郵編226019
E-mail:
電話:0513-85975405,13962955020
據報道,在對北京10所中學的1200名學生學習問卷調查中,敢于課后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占66.8%,敢于課堂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占21.5%,敢于當堂糾正老師錯誤的學生僅占5.5%。一位外籍老師在談到中外學生差異時說:“中國許多非常聰明的學生,為什么課堂上不踴躍提問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沒有什么可問的”。的確,在當代中學生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在農村中學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李政道博士曾說:“我們中國的傳統是做學問,你們為什么老是做學答?”。亞里士多德曾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勇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啟發學生開闊思路,多思善想,質疑問難。
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一個明智的老師不但要把“釋疑”作為天職,更要鼓勵學生大膽就學習上不懂的問題提問,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學生已習慣了只學不問,任何問題只求一個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因此,如何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質疑的信心和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至關重要。
一、啟發學生發現問題
SEFC新教材課文內容豐富多樣,信息量大,貼近社會生活和實際。在平時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觀察語言材料的異同,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SEFC Book I(上) Lesson 26中有這樣兩種表達方式,“…A large number of buildings were built.”、“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lost homes reached as many as 250,000.",我啟發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and “the number of”?”。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我國傳統教學往往注重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而忽略了學生的求異思維的訓練,無形之中使學生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觀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動性的培養。因此,老師應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如在SEFC
Book III(上) lesson 15
中列述了在世界糧食問題處理上的各種錯誤做法,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多角度地展開思考,各抒己見,談談如何糾正這些錯誤的做法。
三、教給學生質疑的技能
朱熹說:“始讀,未知有疑”。要想提出問題,提出好問題,就只有熟讀課文,鉆研課文,熟讀才能多思。為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一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要讓學生了解質疑的范圍,如:生字和新詞、詞語和句子的選用、段落的劃分、結構的安排、材料的選擇以及標點符號的使用;三是要培養學生在難點處求疑,困惑處求疑,關鍵處求疑,易錯處求疑的技能。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質疑水平。如在
SEFC Book I(下) Lesson 86 教學中,學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 two large islands of the British Isles?
How many regions are there in Great Britain? What are they? Please tell us their geographical positions.
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mountains and the rivers in Great Britain.
Which is one of the longest rivers in England?
Why do people like to go to Ireland for their holidays?
在課外,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把能否找出問題當作檢查學生是否對新課進行預習的標準。對學生在課外預習中所提出的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等方面的問題,應先由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互相解答,對解答不了的問題由小組長寫在紙條上,在課上進行集中解答。這樣學生在“質疑—釋疑—再質疑”的過程中學會了質疑的方法,提高了質疑的能力。
在發現問題,認識問題之后,我們需要學以致用,將問題給解決掉。寫工作總結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師自我工作總結范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高中教師自我工作總結范文1本人自工作以來,認真鉆研教育教學方法,學習新課程理念,研究課堂、研究學生,付出終有回報,在__市第四輪教育教學基本功競賽中我榮獲二等獎,在20__年度學校教師技能競賽榮獲二等獎。
在教學之余,我也思考著教學與科研,嘗試撰寫教學論文。由本人撰寫的論文《怎樣說好一節物理課》榮獲溧陽市職教論文二等獎。經過仔細修改后,論文《怎樣說好一節物理課》又榮獲20__年常州市職教論文一等獎,之后本人陸續撰寫了師德交流論文《紅專并進、為人師表》和《淺談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新模式》等校級交流論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經驗的老班主任學習,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陸續擔任__01班見習班主任和__16班見習班主任,兩個班級都被評為校文明班級。在20__年度本人被學校評為優秀見習班主任。從20__年9月至今,本人擔任__19電子商務專業綜職班班主任,在20__學年上半學期,班級被評為"保護財產先進集體""值周工作先進班級"在首屆校運會上,班級榮獲"精神文明風尚獎"
通過學習本人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多媒體制作技術,由本人制作的課件《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榮獲校課件評比三等獎。由本人設計的網站《走進電子商務》在20__年__市專題學習網頁評比中榮獲三等獎。在20__年3月開通個人主頁《教學與課件資源交流》(校主頁七色彩虹教師空間曲長利個人主頁)作為一個與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平臺。
本人積極參加各種繼續教育培訓,在20__年9月本人參加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被選為__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骨干培訓教師。
在畢業班教學中,所帶畢業班__16班和__01班一次性通過了高中物理實驗會考和理科綜合考試。所帶__17班一次性通過省單招技能考核。
高中教師自我工作總結范文2從20__年8月份參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經過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斷學習,我獲益良多。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一年來我堅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師德建設論著,提高自身的品德素養。形成自身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學習培訓活動,自學過不少社會哲學,這一些都對我很有幫助,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努力自己能做到。我除了做好自身行為規范、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以外,還對學生開展了多次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個特殊的學習階段:即對社會開始有所接觸,對人在社會中的作用開始逐漸了解,很多壞習慣也有很多好習慣都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的。因此,我班逐漸開展了《康乃馨之愛--獻給母親的愛》、《無言的愛--獻給父親的愛》、《心之約—親子對話》等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動。
另外,在專業教學技能方面,我也有很大提高。當了快一年的教師了,雖然教學方法還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學中學到了很多。在這一年里,我擔任高一年級十六、十七、十八三個班的物理教學工作,工作比較充實。我經常思考物理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設計,以及這樣設計是否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同時我也一直花比較多的時間在教學研究上。我研讀了許多物理教學書籍,并積極參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動,每次的活動我都感覺受益良多。還有,我覺得教學生如何學會自己學習是最重要的,因此每次的教學,我都努力往這方面靠攏,努力教會學生如何自學,如何選擇有意義的進行學習。同時,也不忘把知識教育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起來,培養新世紀合格的中學生。
當然,這一年來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作為老師,我的自身條件不足,聲音有一點障礙。剛剛來到廣東,對廣東的氣候條件適應的不是很好,影響了教學。因此,我以后會努力做好這些,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高中教學中去,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高中教師自我工作總結范文3隨著考試改革的發展,高考英語試題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強化了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更突出和能力的運用。為了提高高三英語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本著“培養主體意識,強化課堂訓練”的原則,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學生樹立信心。同時我認真研究考試說明與教學大綱,按照“突出語篇、強調應用,注重交際”這一主旋律進行教學和復習,提高實戰能力。我主要朝以下幾方面努力:合理制定、完善教學、復習計劃;合理處理教材、安排教學進度;注重精讀和泛讀相結合,加強限時閱讀的訓練,幫助和督促學生積累一定的詞匯量。加強聽力與寫作的力度與難度。下面是我的教學計劃和一些具體做法:
一、合理制定、完善教學、復習計劃
要想搞好三年級英語教學,沒有合理的教學和復習計劃是不行的。在開學初,我就制定了全年的教學和復習計劃,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計劃。立足教材,夯實基礎知識才是我們途徑。教學和復習都因該注重實效,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服務。
二、語篇為基礎,擴大學生詞匯量
光靠第三冊教材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還要精選精泛讀材料來彌補教材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精泛結合、精少泛多、精泛有序的原則。選擇的精讀材料要能夠在教學中發揮最大效益,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在教材的基礎上,精選泛讀材料,以鞏固和拓寬語言知識,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可以《英語周報》為基礎,用好《英語周報》,因為報上的文章比較新,時代氣息濃,篇幅多。每期精選一兩篇為精讀材料,兩三篇為泛讀材料。在平時教學新詞匯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由新翻舊,以舊帶新,通過形近、義近、同義、反義、固定搭配等手段串聯起大量有用的詞匯,讓學生從縱向,橫向及各個方面將詞匯的雪球滾大。對于所有精泛讀材料中碰到的生詞,要求學生摘錄下來,老師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如聽寫或再現認讀的方式進行檢查,以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三、加強寫作訓練,合理安排綜合訓練
加強寫作指導和訓練,是我們高考取得成績的重要保證。只有多練才可能有好的成績。但只是寫作還不能取得好成績,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集中訓練和指導。對于寫作,在寫作過程中,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對學生有明確的要求:1)繁簡適度2)有閃光點,要有較高級詞匯和較復雜語言結構3)層次分明,承上啟下4)細讀提示,寫全要點。5)書面干凈、整齊、規范。教師也要遵循“粗批,快改,及時發”的原則。否則,失去了時間意義,效果就不大了。同時讓學生背誦范文,模仿,運用,做好語言積累。提高高考的書面表達成績。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發揮自身水平、甚至是超水平發揮的基礎,是提高學生應變能力的必要條件。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帶著求知的興趣,不斷變換角色、對話,不僅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中都得到提升,而且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他們富于朝氣,充滿自信,使他們有了強烈的參與感,在課堂上敢于發言,師生之間互相合作。
五.加強考練結合,一周考練,一周講評。
總結得失,雖然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領導和同仁們對我的工作多提意見,我將努力克服不足,以爭取更大的進步。在20__年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高中教師自我工作總結范文4任教以來,我一貫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熱愛黨的教育事業,積極投身于教改,始終保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作風,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和進取欲望,不斷汲取現代教育理論的精華,無私奉獻,師德高尚。一學期終于結束了。下面簡單地回顧一下開學以來所做的一些英語教學工作。
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
2、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個空間。
3、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
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關注學生情感,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有積極的情態,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刻板的情態,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還會影響其它發展,情態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空間。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把英語教學與情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關注學習有困難的或性格內向的學習,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語言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關。
三、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適用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即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學習的。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和協調的方法進行學習。
即充分利用好詞典。
3、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即教會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新課程改革不是紙上談兵,后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即將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在課改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等有機結合起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會更加注重總結和積累,獲得更有效的、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
高中教師自我工作總結范文5這是高三的最后一學期了,時間短,任務重。這一學期來,本人更積極地去了解學生,去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對本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進行了英語學情分析。
這一學年教授兩個班為理科普通班的學生,英語基礎不太理想,沒有一個學生能達到優秀(120分)檔次,而且能及格的學生人數微乎其微。不少學生感到英語特別難學,對英語學習比較頭疼。開學之初即對學情進行了認真分析。在日常教學中認真落實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二、把教學計劃落到實處。
本年度教學工作重心即在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上鞏固和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學工作安排上把重心放在了對課本知識的復習上。三輪復習中,首輪復習是從20__年8月中旬到20__年3月中旬,內容是高一年級課本22個單元,高二年級課本20個單元,高三年級課本16個單元。對這58個單元的復習安排是第一學期復習到高三年級第6單元(20__年1月底)。課本復習安排是每單元課本復習用時1節課,優化設計1節課,英語周報1課時,單元基礎知識總結和反饋1課時。平時復習中把高中英語復習語法項目中的13個專題適當融合進去。通過練習和講解,增強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對英語用法的復習鞏固。
三、大量練習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
課本復習是學生能力提高的關鍵。從開學之初即對課本知識點認真歸納和總結,通過練習的形式進行學習反饋。主要是各地市的模擬試卷,認真把握教學工作中的練習環節。
四、聽力訓練作好提高成績保障。
征訂了兩套聽力風暴,共有80套,供學生在課上或課下時間進行聽力訓練之用。這兩套材料都是高考播音者錄制的,含金量高,所以標準的聽力材料成為學生最為得益的聽力助手。
五、擴大閱讀,培養英語能力。
課外閱讀必不可少。
六、認真批閱學生英語作文,推薦學生優秀作品。
【關鍵詞】英語教學趣味性親切感教學互動
英語教學是高中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較難的一個部分。英語教學的目的除了培養學生的感知力,文化理解力,語言運用能力以外,更多的是為了直面高考,這是一個眾所關注的教學目標。然而如何讓學生在高中三年內在英語學習上順利過渡,尤其是在升入高一時,適應高中英語學習并能持續英語學習的興趣則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因為它決定一個學生是否能有一個好的開頭。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說到這兒,筆者就以個人的教學經驗就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趣味性發表一些見解。
英語教學的趣味性,筆者認為,它大的方面就是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互相配合所營造出來的積極樂觀的學習氛圍,其中不乏輔佐資料以及知識的學習,小的方面具體一下,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中給學生以親切感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學中,要和學生拉近距離,增加親近感,這種親切感可以貫穿于教學的大部分內容,例如詞匯教學中,當需要就某個詞舉例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舉較為真實的例子,也就是就學生的實際拿學生舉例。當然這需要教師對學生有較深的認識和了解。語法教學亦然。其目的是使學生受關注并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在親切中加深記憶。
二、英語教學的新鮮感
其來源于教師講到一些與教學相關的,而對學生來說又很新的知識。(英語教學論文 )例如單詞change,動詞名詞都有”改變,變化”之意,而其中名詞還有“零錢”的意思。教師講的時候可以講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美國有一種機器,類似我們的提款機,這種機器下面有一個標識就是change,當你把10元錢放進去,就會出來10個1元,然后讓學生去大膽的猜詞義(當然教師也可以拿事物做演示),這個時候學生就會有正確的答案,而后教師又還可以拓寬:在美國也有一些調皮搗蛋分子,他們在這個標識change之后加了四個字母Bush,說道這時,反應快的孩子會立馬說出“換布什”,又如在講到crash的動詞性時,可以提到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句中式英語:Two car pengpeng ,one car die. 然后教師問學生pengpeng是兩個車怎么了,答案會有的,然后將句子改成正確的英文表述:Two car crashed, one of which broke down .這個時候就便于幫助記憶,當然這一點并不是獨立存在,它須于其他幾點融會貫通。但是它要求教師有較新較廣的知識以及較強的觀察力。
三、英語教學互動中的趣味性
1、緊扣課文的互動。教師要有較全面簡潔的指令,以便激發學生思考,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英語必修2的第五單元“報紙與雜志”第43頁,第四段提到中國是第三個將人送入太空的國家,并且楊利偉是32個國家的太空人當中的第438位。這個時候如果老師不問為什么中國是第三個將人送入太空的國家而卻有總共32個國家擁有太空人,那么學生就會容易忽視,并且課文過半學生或許會覺得稍有枯燥感。而此時在課文中場提到這個問題,恰恰可以使學生們眼前一亮,并適時增加民族自豪感,或者還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動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就此點,只要教師善于深思,就不乏與學生互相討論之話題。
2、語法項目的互動。剛進入新的班級老師可以用句式:Little do I know about you, 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introduce yourself. 不知不覺間灌輸本分倒裝句式。以及If 條件狀語從句虛擬,教師可以預先備好實物----一張百元小鈔和一張寫著one billion dollars 的白紙。預演:If I have one hundred RMB, I will go shopping. If I had one billion dollars, I would settle in north Europe.這樣不需多講,讓學生直接體驗虛擬語氣。之后還可以再說 If I hadn’t come here, I wouldn’t have known you. 來體會時間差異造成的句式差異……
3、高中課堂可操作的幾種學生間的互動活動(warming-up)。
第一,let’s have a bet. 教師須提前準備好幾道T or F 題目(ppt), 將學生分為四組,并給所有組同等的基數分,而后讓每組押分,錯扣對加(每一次所押分數以已有基數分封頂)。其中建議可以根據情況,涵蓋名人趣事,文史……
4、練習反應的T or F,反應最快者,可以適當獎勵一點小物件以激發學生。(老師說幾句文化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短句,一次一句)
第三,根據圖片提示猜內容,或者是根據部分圖片猜整體。這個可以預設一些詞匯,算是對詞匯的復習。比方說學到pour 的時候,可以提到cats and dogs----it rained cats and dogs……
5、在單元結束時,可以根據 ppt 模版編設一組全班本單元單詞競賽,就像開心辭典的模式那樣,學生選擇分數,而后分數后出現相對應的詞的英文解釋。算是對一單元詞匯的復習。
6、popular words.根據熱門詞匯的英文翻譯,比方說,裸婚,炫富,絲,預設場景/ 圖片,讓學生去猜其中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