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新聞專業論文

新聞專業論文

時間:2022-03-02 06:08: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聞專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聞專業論文

第1篇

1.1充分發揮實驗室教學、科研、服務的三大功能與學術型研究生相比,專業碩士生更重視實驗課程。雖然學術型研究生也有一些類似的實驗課程,但教學效果的優劣往往不會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重視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視理論和學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課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專業碩士生則不同,學會技能是其就業的“看家本領”之一,因而學生和教師都格外重視。實驗室精良的設備、完善的服務、科學規范的管理為教師課堂演示、操作和學生實際模擬、操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實事求是地說,良好的實驗教學是培養新聞傳播學專業型碩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實驗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場所。專業型研究生可以承擔或參與媒體或導師的部分課題,并在實驗室完成。教師的涉及實驗的課題也可以在實驗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關傳媒的課題絕大多數也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傳媒實驗室是學生和教師科研成果的重要出產地和科研的基本場所,為學生和教師的科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驗室也同樣很好地發揮了服務的功能。除了服務師生的教學科研以外,至少還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服務。對內,專業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聞中心兼職做主持人、編輯、記者,通過策劃、采訪、攝像、剪輯、制作、播出等環節,展示了學校的風貌,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服務了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對外,專業型研究生可以把實習崗位的部分工作轉移到實驗室來做,或是承擔的媒體的課題也拿到實驗室來完成,這既緩解了社會媒體的資源緊張狀況,又使社會媒體受益,同時也達到了服務社會的目的。

1.2專業碩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學生就業前自信心相對于學術型的碩士來講,專業碩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體找到工作。這是因為媒體固然需要學有專長的研究人員,但更需要上手快、會操作的復合型人才,且這部分人占媒體聘用人的大部,如編輯、記者等。專業型研究生在實驗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參加省里組織的“DV作品大賽”、“專題片大賽”、“圖書裝幀設計大賽”、“雜志封面大賽”、“廣告創意大賽”、“網頁制作大賽”等,獲獎作品可以作為就業求職的成果,用人單位自然愿意錄用有成果的應聘者。也就是說,在學校就實現了由“校園傳媒人”向“社會傳媒人”的轉變。專業碩士生有自己的獲獎成果,就為求職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從而緩解了以往許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沒有“過硬的成果”,面對用人單位的種種提問,倍加忐忑的尷尬狀況。

1.3倒逼了導師的實踐能力專業型研究生的實驗課一部分由校外實踐型導師來上,但大部分實驗課是由校內理論型導師和一部分非導師來上。校內導師一般理論水平較高,但媒體實踐經驗、操作技能相對缺乏,帶學術型的研究生還能湊合過關,帶專業型的研究生就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導師必須適應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要求,強化技能。新聞類的實驗課要掌握電視片的拍攝、剪輯、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傳播類的實驗課要掌握廣告的設計和制作,圖書的裝幀設計、排版和印刷等技能,報紙、雜志的排版,雜志的封面設計,網頁的制作等相關技能,這對學術型的導師來說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虛心學習并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達到。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倒逼理論型導師強化自己的實踐技能,使導師自身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雙贏。

2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中的實施方案

2.1實驗室的配備要實現全媒體模擬培養職業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沒有裝備精良的實驗室是難于奏效的,實驗室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一是從規模上看,實驗室要實現全媒體模擬。也就是說媒體有什么設備,實驗室也要有什么設備。媒體大體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實驗室也需要具備同樣的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只是程度、精準度不同而已。二是從水平上說,實驗室設備的型號、參數、配置要與現代媒體同步,至少要不低于當下媒體的水平。具備了這2個要件,學生才能把媒體的工作拿到實驗室來做,才能實現媒體與實驗室的“兼容”。實驗室的全媒體模擬,為相關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關高校要高度重視,舍得投入,要像建設工科實驗室一樣建設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如果仍然沿用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方法來建實驗室,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便無法實現。

2.2完成平時作業、結課成果和社會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專業碩士生考查的重點,因而教師在布置平時作業和結課成果時,一般是選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題目供學生選擇,既可以是媒體或導師課題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擬題目完成一項應用性的成果,而這些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室又為專業碩士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必備條件。學術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個別研究生找個單位開個證明蒙混過關。專業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須扎扎實實做好。依托實驗室這個平臺可以很好地完成社會實踐的任務。實驗室既是學校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專業型研究生可以在學校的新聞中心兼職,擔任主持人、編輯、記者,通過在實驗室拍攝制作節目,為校報、雜志社排版,承擔校報和雜志社的部分編輯任務,設計、校園公益廣告等社會實踐活動,使研究生親身感受校園傳媒的實際情況,增長見識,積累經驗,為進入社會媒體崗位實習打下基礎。

2.3完成畢業論文專業碩士生的畢業論文大致分為畢業設計和調研報告2類。其中畢業設計可以采取“作品+報告”的形式,如新聞學專業的可以是“新聞調查片+報告”,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可以是“專題片+報告”,廣告專業的可以是“廣告設計+報告”,編輯專業的可以是“圖書裝幀設計+報告”等,這些離開了實驗室是難于完成的[9]。調研報告可以以媒體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選題,重點考查研究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報告不僅要有調研采訪,更要有相關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這些內容也離不開實驗室。實驗室是畢業論文的出產地和加工廠。

2.4吸納社會資源,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保障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的長遠發展,學校要樹立服務意識,切實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如實驗室與社會媒體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學生學習、實踐、創業等提供良好條件;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建立“實驗室+媒體”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這是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長效機制[11]。另外,聯合培養基地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應該在掛牌之后切實發揮基地的培養作用。導師在平時作業、崗位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要加強和社會媒體培養基地的合作,多吸納先進的社會經驗,與時俱進。

3結束語

第2篇

1、馮廣超方飪純:《數字電視廣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周鴻鐸:《傳媒產業資本運營》,2003年8月第一版,經濟管理出版社。

3、周鴻鐸:《傳媒產業經營實務》,2000年12月第一版,新華出版社。

4、周鴻鐸:《電視節目營銷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5、曾華國:《媒體的擴張》,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報出版社。

6、米歇爾·森格特瑞:《大眾傳播研究:現代方法與應用》,2000年,華夏出版社。

7、陸地:《中國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2002年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周鴻鐸胡傳林刑建毅著:《傳媒經濟》,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營銷學導論》(俞利軍譯),1998年第一版,華夏出版社。

10、趙曙光禹建強張小爭:《中國著名媒體經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華出版社。

11、楊步國張金海著《整合一報業集團化背景下的報業廣告經營》,2005年l月第一版,武漢大學出版社。

12、朱海松:《麥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廣東經濟出版社。

13、黃升民等著:《數字電視產業經營與商業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國物價出版社。

14、高振強:《全球著名媒體經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5、鐘海帆:《走進美國廣電傳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報出版社。

16、曹璐胡正榮等著:《衛星電視傳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7、喻國明:《解析傳媒變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18、郭慶光:《傳播學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張海鷹騰謙著:《網絡傳播概論》,2001年5月第一版,復旦大學出版社。

20、周偉:《媒體前沿報告—一個行業的變革全景和未來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報出版社。

21、鄭保國:《論媒體經濟與傳媒集團化發展(論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2、胡正榮主編:《中國傳播論壇2001一變動中的全球廣播電視》,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3、歐陽國忠著:《中國媒體大轉折》,2003年8月第一版,團結出版社。

第3篇

作者:央視評論員楊禹

自從四川大學新聞系“擬取消本科生畢業論文”一說傳出后,社會上褒貶不一,爭議很大。10月22日,央視《朝聞天下》節目播出了記者對四川大學領導和新聞系負責人的采訪。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在直播節目中隨即發表評論指出,不贊成川大新聞系“以新聞作品代替本科生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不僅不應取消,還應加強,因為本科論文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

楊禹指出,近年來我國新聞學高等教育發展很快,遍地開花。大量的新聞系新聞系畢業生雖然總體水平不錯,但暴露出一個普遍缺陷,就是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脫節。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新聞學師資和課程設置脫離新聞實踐。川大有關負責人希望學生能夠更多地、更早地進入到新聞實踐當中,這是有益的。但如果按照川大的新規定,可以用學生學習期間發表的新聞作品來替代畢業論文,就值得商榷。新聞教學增強實踐性,和新聞教學保持學術性,這之間并不矛盾。現在很多走上職業崗位的記者,把新聞寫成了論文;而他們在學校里,又把論文搞成了新聞。不能簡單地以學生的新聞作品就代替了畢業論文的重要作用。我們要珍惜高校里的新聞學教育和學習,在增強實踐的基礎上,提高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要求,而不是把二者對立起來,用一種形式代替另一種形式。

針對校園里普遍存在的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輕視現象,楊禹指出,當我們抱怨學生們“剪刀+漿糊”來糊弄畢業論文時,要探究一下,如何加強對這種現象的約束,而不是因此而取消論文;當我們抱怨老師不重視本科生畢業論文時,也應探究一下,這些老師為什么不能來完成自己的教育職責。楊禹認為,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現在從大學畢業生里,找到一個英文說得利索的,比找到一個中文寫的利索的人,要容易得多。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無論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不太會用中文寫作的方式,將自己對一個問題的系統的邏輯思考表達出來。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地放棄本科畢業論文這一要求,而是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用更多的辦法來提高本科學習中實踐與理論學習的結合度,最終使本科畢業論文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引導和檢驗作用。

第4篇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第5篇

關鍵詞 新聞 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 G210 文獻標識碼 A

On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Ethics Study in China

Zheng BaoweiFan YapingShu Shu

(The 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School of Journal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School of Journal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ethics study in China.

Key wordsjournalismprofessional ethics

新聞職業道德研究于今已有20余年,研究歷史已較長,但研究熱情卻始終不減。尤其是近年來,由于媒體從業者職業道德問題屢屢發生,職業道德問題因此屢屢受到社會關注,也引起了研究者更廣范圍、更深入的探討。

一、對研究狀況與歷史的簡單掃描

對新聞職業道德的關注最早始于80年代初,基本是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的。從那時到現在,相關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不僅產生數量龐大的論文和各類文章,而且已出版相關教材和專著10余部。

就專著與教材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周鴻書《新聞倫理學論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協會編《新聞職業道德》、陳桂蘭主編《新聞職業道德教程》、王軍《新聞工作者與法律》、黃瑚《新聞倫理學》、王天定《新聞道德與規范》、黃瑚編《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陳汝東《傳播倫理學》等。這些撰著已經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的歷史、基本理論、原則規范、內涵等各方面內容,較系統地介紹了新聞職業道德的方方面面。

就研究論文來看,僅以CNKI收錄文章為考察對象,就可獲得專門研究“新聞職業道德”的論文617篇和涉及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文章近千篇,這還不包括CNKI未收錄期刊上的文章及國內出版的論文集中的文章等。可以看出,研究論文數量巨大。

就研究開始的具體時間來看,1979年12月,復旦大學新聞系編印的《外國新聞事業資料》(1979年第4期)上發表的《新聞道德的準則》首次將新聞職業道德引入我國新聞學研究中。但當時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并未引起更多人關注,直到1982年,由于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各行各業加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的教育”,從而大大促進了新聞領域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新聞職業道德概念隨之開始在新聞界流行和普及,并為各界所認同。

總括1979年至今的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可以看出這樣幾個階段:

1、1979年―1991年:這一時期,新聞界經過撥亂反正,在理論上弄清了新聞事業的性質、社會定位等帶有根本性意義的大問題,意識到了新聞事業既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現代社會中一門具有獨特的社會職能的職業。既然是職業,就必然有其職業道德要求。同時,這個時期新聞失實這種新聞實踐領域的老問題依舊存在,而追求不正當物質利益的行業不正之風這類新問題又接踵而來。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逐漸興起。當然,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相關研究內容還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反對新聞失實、虛假新聞,提倡新聞工作者追求新聞真實性等方面;也出現了少量研究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反對有償新聞、新聞倫理學等的論文,但數量很少。

2、1992年-1997年:這個時期,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無論從論文數量還是從研究強度來看都明顯加強,論文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到1997年達到第一個研究高峰。之所以出現這樣一個研究,一方面與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出臺與不斷修訂有關系――1991年1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出臺,1994年4月、1997年1月兩次修訂,《準則》的出臺明顯推動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與這個時期新聞界在市場化中片面追逐利潤、淡化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有關,另外,這個時期“有償新聞”的泛濫也促使了人們對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熱潮。與此相應,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內容明顯豐富了;而且,與有償新聞有關的研究明顯成為一個重點。

3、1998年-2004年:這一階段,有償新聞研究在繼續,但與前一階段相比,對有償新聞的研究大都與突發事件結合起來論述。突發事件成為促進這個階段新聞職業道德研究不斷延續的重要因素。《東周刊》事件、2003年山西繁峙礦難事件引出的受賄事件等,都促使了新聞學術界對職業道德研究的重視,新聞職業道德研究走入又一個高峰,僅2004年一年的研究論文就達百余篇。同時,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審視新聞職業道德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其次,新聞倫理學研究也在繼續:除了對國內新聞倫理問題進行研究外,對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新聞倫理研究的介紹和論述增多。另外,對新聞職業道德觀的相關研究也受到了重視。除此以外,研究者開始從新聞娛樂化、炒新聞、新聞策劃等角度研究新聞職業道德。還有,網絡道德的相關研究也開始出現。

4、2005年至今:這個時期,從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炒新聞、新聞專業主義等切入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在繼續。同時,新聞職業道德與我國的相關政策相聯系(如新聞職業道德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三個代表與新聞職業道德等)的研究,也占不小比重。隨著2006年網絡傳播研究成為熱點,對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職業道德的關注度明顯增大。另外,研究者對新聞自律的研究越來越重視了。

二、研究的主要視角和內容

總括20多年來有關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可以發現以下研究視點和內容:

1.新聞失實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新聞失實是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一個最常見的切入點,也是從80年代初新聞學界一開始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問題至今一直持續關注的一個點。當然,隨著不同時期新聞失實形式的不斷變化,研究的認識和結論也在不斷地更新。就內容來看,對新聞失實的研究主要圍繞失實的表現、失實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失實等層面來展開;從目前來看,不同層面的研究論文數量都很龐大,所獲得的認識和具體內容也較為系統、深入。從研究成果的形態和類型來看,也相當豐富和多樣,有新聞理論著作中較全面、系統的梳理和闡述,有研究論文中就某一認識視點所做的深度分析與論述,也有大量來自業界的對某些失實個案的解剖和反思。

2.“有償新聞”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有償新聞”在新聞職業道德研究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與“有償新聞”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償新聞”的成因、后果及如何防治等方面。

關于“有償新聞”的成因,研究者的觀點較為統一,普遍認為,“有償新聞”的成因主要分為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從主觀看,新聞工作者社會良知的喪失,對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追逐是重要原因。①從客觀因素看,市場化背景下形成的新聞產品市場交易的不規范,為“有償新聞”的出現提供了機制和土壤;企業或其他組織在市場競爭中的宣傳需求,則為“有償新聞”提供了買方市場。

關于如何防治“有償新聞”,研究者主要圍繞“自律”、“領導”、“監督”、“改革”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對策。從近年的研究來看,加強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自律,似乎受到更多人的強調。如有學者認為,無論是監督、評議還是懲罰,起到的無非是一種修枝剪葉的功效,只有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才是從根做起,才能夯實新聞職業道德理念的根基。②當然,也有學者提出通過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待遇的方法來杜絕“有償新聞”。③

3.新聞炒作、新聞媚俗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90年代以來,新聞炒作與媚俗之風盛行。一些媒體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一味媚俗,大肆炒作,引起許多社會公眾的反感。新聞實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界和業界對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問題的關注。

新聞炒作與媚俗和新聞職業道德的聯系在于:首先,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是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的原因之一;其次,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是減少和避免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的重要條件。一些對新聞炒作與媚俗問題的研究者正是由此出發對新聞新聞炒作與媚俗問題進行強調和關注的。

4.典型案例與新聞職業道德研究

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常以新聞界發生的某些違反職業道德的典型案例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某些案例,呈現新聞職業道德的現狀與問題,并進一步提出對策。這類研究的路徑一般是:案例介紹引出新聞道德缺失話題,然后就新聞道德問題的相關內容、對策進行論述。

如,著名的山西繁峙礦難中11名記者受賄事件,就曾成為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一個典型案例,引發了許多研究文章。另外,“茶水發炎”事件、“楊麗娟事件”等也都曾引起眾多學者由此出發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有學者指出,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和職業良知的記者,必須做到:絕不有意編造虛假新聞,這是新聞工作者的一條最基本的道德底線。④

5.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從新聞專業主義切入來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是近年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出現的一個重要特點。圍繞二者間的關聯,有學者指出:新聞專業主義從本質上說,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新聞從業者的使命和社會責任、新聞從業者的行業準則。⑤ 還有學者認為,新聞專業主義中的媒體社會功能、新聞從業者使命和社會責任應該對應著新聞職業道德中的職業職責和職業權利;同樣,新聞專業主義中的行為準則和新聞職業道德中的職業利益也密切相關,新聞從業者只有在滿足一定的行業準則前提下,才能夠獲得其應有的職業利益,獲得別人的賞識和尊重。因此,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新聞成為一項專業的必要條件。同時,新聞職業道德也對新聞專業主義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⑥ 另外一些學者把新聞專業主義視為解決新聞職業道德缺失問題的治本之策。如陳力丹認為,通過長期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內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角色,是解決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長遠之計。⑦

6.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制關系研究

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規,一個涉及新聞自律,一個涉及新聞他律,兩者密不可分,故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必然要涉及新聞法制問題。在這方面,一個基本的認識是,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制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新聞職業道德為新聞法規提供存在的價值基礎,對新聞法規具有多方面補充;反過來,新聞法規又可以保障新聞道德規則的實施。⑧ 從現有研究看,學界往往是將自律和他律同時作為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來看待的。如有研究者就強調:新聞傳媒職業道德建設一要靠他律,二要靠自律。⑨

7.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措施研究

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措施者也不少,取得的認識也較為多樣。如有研究者強調,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自律監督機制;二是建立健全重視職業道德修養的機制;三是完善和加強有關職業道德修養的學習制度等。⑩另有研究者則提出,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應當促使新聞職業道德內化;促使宏觀管理和調控體制良性整合;優化新聞職業道德的外部監督體系;提升社會公共道德水準和道德判斷力,鏟除違背職業道德的社會土壤等。11

8.外國新聞職業道德狀況研究

對外國新聞職業道德的介紹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相關研究視角和內容主要分為這樣幾類:

(1)美國新聞職業道德狀況研究。這方面研究相當多,有些研究也較深入。如關巖德的《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一文,對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的情況作了較全面、深入的介紹,具體涉及到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與發展,美國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美國新聞行業的內部監督機制(如新聞評議會、媒介內部專職督察員或道德顧問的設置、新聞評價活動)等;另外還介紹了美國新聞院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情況。12

(2)各國新聞職業道德準則比較研究。這方面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陳中原的《形象與信譽的基石――81個國家(地區)、7個國際組織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初步比較分析》。該文從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出現時間、價值標準、新聞生命、采寫原則、版面安排等五個方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進行全面比較,分析了各國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共性和個性。13

(3)中外新聞職業道德狀況比較研究。此類研究的路徑一般是先介紹西方新聞自律情況,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做說明。以肖志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一文為例,文章首先介紹了西方新聞職業道德發展的歷程,然后轉向西方新聞自律發展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的探討。14

9.網絡媒體職業道德研究

網絡媒體職業道德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網絡給新聞職業道德帶來的影響和網絡環境中的職業道德要求等方面。就第一方面的研究來看,很多人的認識已經比較明確,如認識到網絡媒體在真實性、抄襲、把關人缺失、新聞保密、隱私權等方面都更有可能出現諸多問題。15就對網絡新聞職業道德要求的研究看,研究者多從強化職業責任和自我約束能力、依靠自律原則規范從業者的行為、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等方面進行強調。16可以看出,目前這方面研究的層次還比較淺,主要停留在傳統職業道德理論與網絡傳播特點的機械對照與分析層面。

三、小結

綜觀近年來有關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認識:

1、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涉及新聞傳媒的公信力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因此對其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2、從現有研究成果看,研究成績總體來看是不錯的。對一些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也獲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視野比較開闊,涉及面比較廣,研究內容也比較深入。在新的研究視角的開拓方面,研究者也較為注意。如近年來,新聞倫理學、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職業道德、新聞自律等新的研究視角被不斷開掘出來。

3、從現有研究來看,問題也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有關新聞職業道德問題出現原因和對策的研究中前后邏輯與可行性分析的缺失。具體來說:在成因分析方面,大多著重于原因的說明,而缺乏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的論證和分析;在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缺失的后果時,偏重于情緒性的宣泄和簡單層次的描述,且理論視野較為狹窄;在對策研究方面,學界提出的種種對策往往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持,也缺乏可操作性,多為自說自話和拍腦袋的產物。當然,這些問題已經獲得了一些學者的重視。

注釋

鄧名瑛:《“有償新聞”的倫理批判》《倫理學研究》, 2005年第6期。

胡忠青:《西方新聞自律的理論與實踐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今傳媒》 ,2006年第6期。

曾凡斌:《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與重構》,《視聽界》,2005年第3期。

鄭保衛:《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8期。

陸曄,潘中黨:《成名的想象: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學研究》(臺),2002年第4期。

景剛:《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專業主義》, 《當代傳播》,2004年第4期。

陳力丹:《新聞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3期。

黃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馬秋楓,張晉升,王天權:《論廣東新聞傳媒職業道德的他律與自律》,《暨南學報》,2005年第5期。

周宗杰:《簡論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職業時空》2007年第2期。

陳敏:《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關鍵性因素分析》,《新聞界》 2006年第1期。

關巖德:《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1期。

陳中原:《形象與信譽的基石――81個國家(地區)、7個國際組織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初步比較分析》,《新聞記者》2001年第11期。

肖志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鄭瑜:《互聯網對新聞職業道德的影響》,《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方玲玲:《試論網絡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修養》,《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國內首個研究西部報業經濟發展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西部大開發與西部報業經濟發展研究》結項出版

第6篇

科技創新大賽論文格式

論文簡介300字左右就差不多了。不足之處可以寫由于時間有限還有什么不足的,以后會繼續努力的。如果做的時間本來就很長的話就盡量不要寫了,免得讓老師沒想到,反而讓你提醒了。你做了一啥東西?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格式的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并指出論文.我想問一下我在寫論文的時候論文格式如下:一、論文題目二、論文簡介(多少字比較合適)三、關鍵詞四、正文1、課題的由來2、研究方案(方法、步驟、材料••••••)3、研究過程(實驗、觀察的過程.

新聞學的畢業論文格式是怎么樣的?

如果你要,我可以給你我們現在寫的論文標準格式(最起碼是我們學校的標準)汗啊!我也是在寫新聞學的畢業論文。學習了我把我的賣給你吧,我的論文是新聞史的,題目是鄒韜奮的新聞活動和政治思想的流變QQ論文主要格式封面,包括:題目,作者姓名,學院,指導老師目錄中文摘要關鍵詞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包括:緒論,問題的提出,研究現狀,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研究結論參考文獻致謝格式一般學校都有模板的,根據模板來就行參考資料:自考畢業論文格式又是怎么樣的?畢業論文格式怎么樣的畢業論文格式是怎么樣的啊?最近開始寫論文感覺論文格式聽復雜的,老達求畢業論文格式,平面設計專業要寫畢業論文了,可是不太清楚一個完整的畢業論文都需要哪些部分,還有格式是怎么樣的,最好能從封面說起哈,呵呵,好心人啦.

論文的言下之意及格式

*出版社,2001(三)文稿最后應有附件頁,注明作者個人信息,內容見下表:作者基本情況表姓名性別職稱 工作單位職務 聯系電話 (固定電話請注明本地區號) 傳真 通信地址郵編 E-mail 總書記同志4日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提出,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這一重要論述的熱烈反響表明,廣大人民群眾急切盼望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以“八榮八恥”為具體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桿,將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以熱愛祖國為榮.初中政治論文可選題材及格式碩士論文的具體格式及英文格式論文的標準格式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求科技論文的基本格式及寫作方法山東濟南2010年下半年自考行政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要求及格式要求?

 

 

第7篇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二)、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張。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傳播業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道德不規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新領域。

(三)、新聞傳播學的內涵不斷拓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從行政、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的市場格局,中國電視產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域性傳播中心。

二、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歷史淵源。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在近現代新聞傳媒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聞傳播學教育源遠流長。

(一)、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起步較早。

英國最早的日報《每日新聞》創辦于1702年,是世界上較早采用雙面印刷并分欄、較早形成近代日報形式的報紙;1851年出現在倫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誕生的新聞通訊社之一;1922年以民營形式組建的英國廣播公司于1927年改組為公立(BBC)以來,已成為西方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機構;1936英國廣播公司(BBC)建立的電視臺是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英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也伴隨著新聞媒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英國人的觀念中,掌握實際本領的最好辦法就是實踐,從實際接觸中學習其中的技巧,新聞傳播教育也不例外。這種理念影響著早期的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奠定了英國新聞傳播學的地位。

(二)、傳播學發展先于新聞學。英國的傳播學出現在新聞學之前。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一些社會科學家便開始對媒體效果研究產生興趣,傳播研究與傳媒研究院系應運而生。西方新聞學的研究領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傳播學,范圍更加寬泛,設計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在英國傳媒教育領域頗具盛名的城市大學新聞系被規劃入該校的藝術學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維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和大眾傳播卻在同一個學院,還有一些院校的傳播學被劃入英語學院和商學院。

(三)、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起始較晚。在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方面,倫敦大學曾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非學位教育);最早開設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學,于1971年開始進行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倫敦城市大學于1976年開始辨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學位教育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英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較晚,但英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學教育傳統和發達的傳媒業等基礎,在新聞與傳播教育/媒介教育與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三、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層面的教育,新聞學教育與傳播學教育區別較明顯,而且整個學科領域的教育總體上也形成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聞傳播學強調專業實踐性。從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的區別角度來講,英國新聞學教育領域的學位點,雖然提供寬厚的理論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強化專業新聞實踐。無論是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實務細分的專業方向設置,還是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劃分較寬的專業方向設置,均要求學生深入某種媒介領域進行大量練習。而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生課程設置,則側重于傳播學、文化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角、爭議點、研究方法等,以便為研究生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奠定寬廣的理論基礎。

(二)、新聞傳播學教學要求嚴格。關于整個學科領域形成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有歐美較為常見的研究型、課程(教學)型之分,而且還有研究與課程(教學)型,而且對課程學習的數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來說,不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點在時間分配上以研究為主,并對開題報告、研究項目和博士學位論文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論文達到8~10萬,并強調博士論文對于專業的獨創性貢獻,而且該專業的哲學碩士點(A型)也要求學生聚焦于選定的研究領域并撰寫4萬詞的學位論文。而該專業屬于教學型(“TaughtProgrammes”)的碩士學位點,則要求研究生修滿4門課,撰寫1萬詞的學位論文。

(三)、社會科學特征明顯。英國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研究新聞和傳播活動的規律,表現出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從理論課授課內容也可以看出其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比如《新聞理論》,涉及戰爭與新聞、新聞業市場結構與新聞實踐、新聞從業者為誰而工作、新聞與政治、國際新聞流與通訊社等專題。與英國相比,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新聞學教育表現出較強的人文學科特點,新聞學更多地“體現出政治與文學雜揉的特點”,“更具人文學科的特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新聞學教育視角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超級秘書網

但是,“當新聞活動越來越表現為一種文化消費活動時,以社會科學的態度對待新聞學已是一種必然選擇。”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把握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律,可以讓新聞學教育更貼近現實操作。

(四)、學校教育國際化特色突出。此類學校師資構成較為國際化,不少教師來自國外;其學生結構更呈現出國際化特征,約50%的研究生是外國留學生。這種師、生構成的國際化特點帶來的文化間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間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對于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時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帶著其對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學習而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社會傳播現象和傳播學科的跨學科性質,在當今時代傳媒的傳播活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跨學科、個性特色突出的專業方向,有利于培養寬口徑、復合型的傳媒人才,也有利于對于傳媒實踐的深刻理解。

四、結束語。

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新聞傳播學強調專業實踐性、新聞傳播學教學要求嚴格、社會科學特征明顯、學校教育國際化特色突出等,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特點,抓住了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精髓,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GarnhamNicholas,CapitalismandCommunication:GlobalCultureand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London1990.

第8篇

最近接觸了兩個數據,對“傳播效果”的問題又有一些新的思考。一是對受眾做的關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的一個網上調查,其中在回答“你認為《焦點訪談》對準的焦點是真正大眾關注的焦點嗎”問題時,選擇“是”的為38.54%,選擇“否”的為51.5%。雖然這樣的調查未必全面和準確,但至少說明,即使廣泛受到歡迎和好評的《焦點訪談》,也還有不少受眾是不滿意的,覺得她并沒有真正關注大眾所關注的焦點。另一個就是我們在本期發表的“新聞調查檔案”中披露的數字,反映了受眾認知與媒介建構之間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盡管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多,卻也反映出我們的媒體與大眾的期待、大眾的需求尚有差距。我們常說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但動機的正確并不一定會導致理想的結果。倘若我們的媒體距離受眾的心理感受太大,怎么能真正地去引導人?這里就有宣傳的藝術和引導的水平問題。希望新聞傳播界同仁對這個問題有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和認識,共同探討如何提高我們引導的藝術性和傳播的實效性。

本期可讀的內容不少,建議讀者別忘了讀讀《申江服務導報》的“揭秘”文章。都市類、生活類報紙應該怎么辦,她的讀者定位、功能定位、內容定位怎樣,報道的價值取向、文化品位如何,以及怎么把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等等,此文均有涉及。借用時髦詞藻,可以把這篇文章視作一本“辦報完全手冊”、“實用小辭典”。因此不妨去“點擊”一下,或許會對改進傳播效果和辦報效果有所借鑒。

前幾天,應邀去杭州參加一個新聞業務論文筆會,與杭州新聞界的朋友們座談交流。不少記者編輯都將寫好的論文帶來,大家一起切磋采編藝術,探討新聞理論。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我為杭州同行的真誠、好學和鉆研精神所感動。由此又想到新聞論文問題。應該說,論文的發表固然是評定技術職稱的標準之一,但寫論文決不僅僅為了評職稱。靠突擊炮制論文,未免太急功近利。假如平時在采編實踐之余,就有一點探索研究意識,寫出一些有感而發、有所見地的論文,盡可以從容應對。而我們的新聞專業期刊也能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得以“減負”“降壓”。這樣的實際效果是否會更好些呢?

第9篇

作者:洪丹

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川大取消畢業論文”一事有了實質性的新進展。四川大學已決定,以文學與新聞學院作為試點,從2006級學生開始,加入社會調查報告、策劃和在媒體上發表的文章、通訊、評論等新的方式來部分取代畢業論文。下周起,學生們可提出申請,自行選擇畢業考核方式。從起初傳聞的“取消畢業論文”,最終定性為“優化畢業論文設計”。

不管輿論贊同也好,吐口水也罷,川大是下定決心要第一個“吃螃蟹”。該校新聞系主任張小元解釋說,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的真正意義,還不僅僅在于目前的本科畢業論文“太水”,形同雞肋,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學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本科畢業論文注水嚴重是個不爭的事實,多數論文都是由“ctrl+c”和“ctrl+v”搭建而成。好一點的,還會后期制作處理一下;糟糕一點的,直接就是論文整體挪窩;更惡劣的,連最后“畢業論文致謝”都不放過,署名也不帶更改的。通篇找不到自己的語言,好不容易自己發表了點想法,卻又文句不通、辭不達意。啼笑皆非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所以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的呼聲一直很高,非常高。

很多人都說,要求一個本科生的論文能有真知灼見、洞悉問題核心,顯然是強人所難。此言不假。但是,準備論文的過程就是一個對專業知識溫故知新的過程(連致謝都不改名字的人除外),還可以強迫你掌握規范的論文寫作格式(盡管這個要求很低,低到不能再低,但本科生連注釋都不知怎么下手的大有人在)。退一步講,本科生抄襲也不過是最低層次的抄襲,連研究生、教授、院長,乃至一校之長都抄襲,又怎能要求小小本科生能獨善其身?說到底,論文抄襲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事情,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整個學術氛圍被浮躁、功利的情緒籠罩。

川大“優化畢業論文設計”好像是正途,卻難逃一個邏輯問題。既然本科畢業論文可以取消,沒有“非留不可”的理由,那碩士畢業論文、博士畢業論文,甚至職稱論文,是不是都可以一概取消,直至論文制度不再復現?那就實在讓人納悶了,為何這一制度在國外能顯示真才實學,惟獨在我國就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呢?用社會調查報告、策劃和在媒體上發表的文章、通訊、評論等新的方式來部分取代畢業論文,似乎是在給論文制度另辟蹊徑,但是,又如何能保證大學生在報刊雜志上發表新聞作品、文學作品就一定是親自操作,而不是出自或者花錢買來?在目前“版面費”林立、投機取巧成風的學術背景下,實在不敢作出太過樂觀的判斷,甚至還頗有將重蹈“畢業論文”覆轍之感。

不能取消本科畢業論文,如同不能因為“三鹿”奶粉有毒就廢棄奶粉這種食品一樣,還是應該從奶粉本身多考量考量,否則并不解決問題。

第10篇

我現任雞東縣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電視臺臺長,負責雞東電臺、電視臺的新聞宣傳工作。1989年7月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主任編輯。參加工作十六年來,始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業績突出,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發揮了應有作用,是當地新聞宣傳的業務骨干,多次獲得省、市、縣級的各種獎勵。四年的大學學習,使我自覺地接受了黨的理論、文化知識的熏陶,因而具備了較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工作十六年來,我將滿腔的政治熱情付諸我所深愛的新聞實踐工作中,無論是從事記者、編輯工作、戰斗在新聞采訪第一線,還是負責廣播電視的組織把關以及兩臺的宣傳工作,我都能把握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堅持黨的“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積極主動地宣傳黨、政府改革開放和三個文明建設的成就,熱情地反映群眾的愿望和呼聲,是上級組織和領導滿意放心的“新聞宣傳和新聞把關人”。為切實抓好兩臺的新聞宣傳和對上報道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經常性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無論日常工作多繁忙,我總是抽出時間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專業知識,經常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理論和業務培訓,豐富和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此同時,我把提高兩臺人員素質、充分發揮好新聞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作為工作重點,狠抓編、采、播人員的政治理論和專業知識學習。制定了學習制度及目標獎懲責任制,按時定期檢查各項計劃任務完成情況,不斷加強對新記者的業務指導,鍛煉他們的業務能力。通過多方面培養,兩臺編、采、播人員的綜合素質有了極大提高,成為非常有戰斗力的集體,多次被縣委、縣政府和雞西市評為先進集體。

在十六年的新聞實踐中,我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專長,不斷地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科學冷靜地分析新情況、新問題。在全力做好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的新聞宣傳同時,適時開辦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如《關注熱點》等,真正做到讓領導滿意,讓群眾滿意。凡是全縣重大的活動,我都親臨參加、親自采寫、親自編輯,每次都能圓滿地完成報道任務。電臺全年發稿1300多篇,電視臺發稿1200多篇,從未出現任何失誤。在抓好本臺新聞宣傳工作的同時,我十分注重對上報道工作,成績突出。雞東電臺連續十年對上報道在全省名列前茅,20__年發稿154篇,20__年發稿134篇。雞東電視臺的對上報道數量和質量也逐年提高,20__年在省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播發稿件53篇,20__年播發56篇,處于縣級臺前列。其中《五下鄉活動農民點題》和《雞東縣黨員干部幫助非典疑似病人解難題》等消息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播出,《領航工程、帶民致富》、《公司聯農戶、共同奔小康》等消息在黑龍江電視臺《新聞聯播》頭題配編后播發,在縣級臺非常罕見,反映強烈。20__—20__年在雞西電視臺發稿名列三市縣、六區第一位。雞東臺的創優工作和廣告創收工作也成效顯著。兩臺每年都有5—6篇新聞作品在全省廣播電視好新聞評比中獲獎。

在深入實際,搞好新聞的采寫和組織工作同時,我還不斷學習和鉆研業務理論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新聞實踐,并積極撰寫論文。20__年,我寫的《切實辦好縣級臺輿論監督類節目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獲全省優秀廣播電視論文一等獎,是雞西地區唯一的一個一等獎。《辦好對農節目是縣級臺的主要職責》、《適應形勢要求,搞好縣級臺深度報道》獲全省廣播電視論文二等獎。20__、20__年度先后被評為雞西市廣播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雞東縣“十大杰出婦女”、“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標兵等榮譽。

多年的工作實踐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有所進步。今后,我還要在學習與實踐上多下苦功夫、真功夫,保證創作質量。

20__年,兩臺的新聞宣傳要圍繞縣委九屆二次全會的要求來進行,緊扣“三年進入全省富縣行列”這個主題,為跨越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進一步激發全縣干部群眾奮發向上、積極進取、腳踏實地、奮力拼搏的工作熱情,同時繼續加大對上報道力度,增加雞東的知名度,切實發揮好新聞工作者應有的作用,不負縣委、縣政府的重托,不負全縣人民的期望。

第11篇

美國是世界上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也許是美國市場經濟的作用,100多年來,在美國經濟社會中出現過許多廣告或含廣告職能的專業性組織。如:美國廣告聯合會(AmericanAdvertisingFederation,簡稱AAF,1908)、全國廣告主協會(AssociationofNationalAdvertisers,簡稱ANA,1910)、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簡稱AEJMC,1912)、全國廣告教師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TeachersofAdvertising,簡稱NATA,1915)s全國廣告(AlphaDeltaSigma,簡稱ADS,1913)、美國廣告公司協會(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簡稱AAAA,1917)、全國廣告女子(GammaAlphaChi,簡稱GAX,1920)、美國廣告學會(AmericanAcademyofAdvertising,簡稱AAA,1958),廣告教育基金會(AdvertisingEducationalFoundation,簡稱AEF,1983),以及按媒體特性劃分的各種媒體廣告協會等。雖然許多廣告組織發生過重組與合并,但是,現有的美國廣告組織保留了行業高度自治的特點;

美國政府并不直接干預各個廣告協會的事務,只是通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一些法規對廣告行業進行約束。到目前為止,美國還沒有像在中國、曰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那樣,出現一個全國性廣告協會將其他廣告組織歸于其麾下的強大組織。各個廣告組織都是相對獨立、平行發展的。

從美國廣告組織的發展歷史和使命看,它們雖然組織很多,但其基本職能和市場定位卻十分明確;雖有交叉,但沖突不大。為了讓國內廣告同仁了解美國廣告協會的發展,下面介紹美國幾個主要的廣告協會組織的市場定位和發展狀況。

美國廣告聯合會(AAF)成立于1905年。經過百年的發展,目前該會有50000多名集體和個人會員。AAF的會員有許多業內有影響的廣告公司、廣告專家、廣告公司、媒介公司、地方廣告聯合會和地方高校廣告分會。AAF將全美劃分為15個區域。AAF的基本職責就是促使上述單位與廣告產業發展保持一致。1973年該協會促成全國廣告(ADS)與全國廣告女子(GAX)的合并,成立了美國廣告聯合會高校學術分會(AAFAcademicDivision)。ADS成立于1913年。該成立時確立了三大目標:組成一個由學生和實際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體,這些工作人員從事于橫跨多個行業、被大眾廣泛認知的廣告業。由大學的管理部門和從事廣告業的人士舉辦廣告學培訓,使廣告學得到更廣泛的認識。用各種合法的手段提高廣告學和廣告業界人士的聲望。該組織設立了很多面向學生、教師和實踐者的獎項,對美國廣告教學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上世紀60年代,ADS謀求與GAX合作;雙方于1971年正式合并為(美國)“全國專業廣告社團”(NationalProfessionalAdvertisingSociety,簡稱ADS)。1973年,新的ADS又易名為“美國廣告聯合會高校學術分會”。學術分會的基本職責就是促使高校與廣告產業發展保持一致。

(美國)全國廣告主協會(ANA)成立于1910年。現有400多家公司會員,9000多個品牌。協會的宗旨是促進區域性和全國性的廣告業、制造業和零售業之間的合作及協同發展,提高廣告公司的水平,測量廣告投放的效果,建立廣告測定的標準等。1936年,ANA與AAAA共同創建了(美國)廣告研究基金會(AdvertisingResearchFoundation,簡稱ARF)。ARF除了為廣告業幵發新的研究課題外,還出版在廣告業界與學術界極有影響的《廣告研究學刊》(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成立于1912年。該協會現有3000多名來自高校的教師和實務界的研究成員,其中300多人是該協會廣告分會(AdvertisingDivision)的成員;AEJMC廣告分會正式成立于1966年。廣告分會的宗旨是架設廣告學術研究與廣告實務界之間的橋梁。該分會的目標為:鼓勵將廣告學作為傳播學和營銷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從事的研究;加強對廣告與其他社會建制關系方面的研究;鼓勵成員在教學和研究中注入廣告學整體概念,而非僅僅局限于廣告學的各個部分;提供其會員與在其他領域中的對廣告學及其社會角色感興趣的學者之間的聯絡平臺。分會的目的還包括通過定期的新聞披露、會議和期刊,幫助教師們接觸廣告領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出版物以及研究基金機會。

全國廣告教師協會(MATA)成立于1915年。該協會成立的出發點是協調和解決全國高校廣告課程的設置及內容。當時,美國很多學者認為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傳授廣告,另一些人認為要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講授廣告,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應該從新聞學的角度講授廣告。該協會在促進廣告教育正常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該組織把好的廣告案例和其他有價值的信息及時提供給全國廣告教師協會的成員,促進了教育和實業界的溝通合作。1926年該組織更名為“全國營銷與廣告教師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TeachersofMarketingandAdvertising,簡稱NATMA);1933年,該協會名稱又更改為“全國營銷教師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MarketingTeachers,簡稱NAMT);1937年,這個協會和“美國營銷社團,,(AmericanMarketingSociety,簡稱AMS)聯合重組成了現在的“美國營銷協會”(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簡稱AMA)。

美國廣告公司協會(AAAA)又稱美國廣告公司協會,成立于1917年。協會由美國500多家大廣告商及1200多個分商會員組成;協會成員的廣告從業年限均在20年以上,成員單位的從業人員占全美52%;協會商在美國本土占約80%的廣告業務份額,其中60%的組織成員單位的年收益在1億美元以上。美國廣告公司協會是一個經營導向組織,專門為其成員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廣告行業信息和廣泛的可行。協會主要靠會費收入和提供服務收取一些費用維持自身運營。協會由董事會領導,協會還建有各種理事會;協會設有45個專業委員會,如戶外、廣播、金融委員會等等。主要工作是為會員提供信息服務,包括網上信息服務,一般是應會員的要求就某個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然后向會員提出研究報告等。

美國廣告學會(AAA)成立于1958年。非常有意思的是,該組織的創立是由當時的美國廣告聯合會主席提議的。創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經濟類和新聞類高校中,缺少為廣告學教師服務的組織。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中的許多有影響力的廣告專家學者大都未參與美國廣告聯合會的活動。所以美國廣告聯合會中的許多專家認為有必要創立一個新的組織。該組織成立后,立即接受了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做了廣告教育中最早的兩項研究。第一項是關于美國廣告教育發展的綜合研究;第二項是對擁有規模較大的廣告專業的高校進行的單獨研究。該項研究結果阻止了美國廣告專業發展無限制向商學院發展和專業越分越細的趨勢,并確立了廣告在新聞和傳播學專業中設置的主導地位。同時該學會也接受廣告主對學校的捐助;接受對大學本科學習和研究生學習期間獎學金的捐贈;接受對1972年學會創辦的《廣告學刊》(JournalofAdvertising)的出版經費不足的捐助等。另外,該學會成立以來設立了許多專門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的“突出貢獻”獎項,鼓勵對該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士。

(美國)廣告教育基金會(AEF)成立于1983年。該基金會旨在向全社會,尤其是大學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關廣告方面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材料,以期豐富他們對廣告在社會、文化和經濟中的作用的了解。

由上述分析可見,美國的廣告組織雖然很多,但是市場定位不同,相互職責之間既有分工,也有合作。雖然在部分交叉領域有競爭,但總體上是獨立運營,平行發展。這種差異化定位有利于各協會在美國廣告行業中各自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美國廣告協會對廣告教育支持的狀況

美國是廣告教育起步最早的國家之_。從1905年紐約大學首家開設廣告課程算起,100多年來美國廣告教育為美國廣告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由于人才培養是廣告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保障,美國各個廣告協會對廣告教育都高度重視。

1. 美國廣告聯合會為高校設立的主要獎項。美國廣告聯合會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加強了對高校的關注和投入。1973年,AAF促成了全國廣告(ADS)與全國廣告女子(GAX)的合并,成立了“AAF學術部”,目的是推動大學廣告學術計劃發展。一開始學術部建立時僅有40個大學參加,目前已經有200多所大學加入到該組織。1987年,AAF設立了“廣告教師獎”(AdvertisingEducatorAward),以表彰在廣告教學、廣告研究、廣告寫作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教師。2004年,AAF舉辦了“第一屆麥當勞杯:美國大學生論壇”(TheFirstMcDonald*sCorp:AAFStudentConference),由學生在論壇上發表和討論自己撰寫的學術論文。該論壇目前已經制度化。并由美國一些大學廣告系主任和廣告實務界專家組成了優秀論文評比委員會。美國廣告聯合會的學術分會承擔許多廣告教育的責任,保證分會履行推動廣告教育發展的義務。為此,AAF在全國設立了大量的廣告聯合會學術分會的校園分部,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除了承認廣告教育家和學生們的成就外,還提供競賽、實習和廣告專業網絡。并與企業聯合定期舉辦廣告人才招聘會,為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

2. 美國廣告聯合會高校學術分會組織的全國大學生競賽。美國廣告聯合會高校學術分會在各地院校非常活躍。如前所述,目前美國已有200多所高校成立了美國廣告聯合會的校園分會(collegechapters)。要想成立分會,學校必須開設至少兩門廣告課程或與廣告相關的科目,如市場營銷學、促銷學等。地方學院或大學分會需要經過廣告聯合會的確認和授權;合格的大學分會作為會員被保留下來。每個校園分會都要配有指導教師。本文第一作者在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同時擔任著美國廣告聯合會俄亥俄大學校園分會的指導教師。作為指導教師,他除了參加和指導該校園分會每周舉行的各種活動外,還帶領該校園分會會員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大學生廣告競賽。

1973年,AAF第七區搞了一種“圓珠筆廣告計劃”,讓學生對品牌市場的運作進行策劃。該競賽很快得到廣告實務界的認同,并在美國迅速推廣開來,發展為一年一度的美國“全國大學生廣告競賽”(NationalStudentAdvertisingCompetition,簡稱NSAC)。參賽的高校先在各自所在地區初賽,優勝者再集中到全國決賽。比賽采取命題方式;命題以當年大賽贊助商的品牌為題。參賽學生必須是一個團隊,對如何推廣贊助商的品牌撰寫“創意策劃書”(campaignplansbook)。創意要獨特,方案必須可行,并且答辯時必須能說服大賽評委;創意策劃書和比稿(presentation)的綜合分數決定了參賽團隊的名次。30多年來,陸續有許多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廣告品牌主辦了競賽。如:寶潔、可口可樂、麥當勞、雪佛蘭、凱洛格、美國航空、戴姆勒-克萊斯勒、VISA和紐約時代等。賽后公司競相選用學生作品。主辦2008年NSAC大賽的品牌是A0L。美國廣告界當今的不少杰出人物都曾是當年NSAC的參與者和美國廣告聯合會高校分會的會員。

3.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廣告分會對廣告教育的貢獻。該分會于1996年創辦的《廣告教育學刊》(JournalofAdvertisingEducation)是美國迄今唯 本專門發表廣告教育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該分會每年都為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的年會舉辦五項有關廣告的論文比賽:學術論文比賽、學生論文比賽、教學論文比賽、職業自由與責任(professionalfreedomandresponsibility)論文比賽以及特別專題論文比賽。該分會還每年在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的年會正式召開的前一天舉行一整天的廣告教學研討會。

此外,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于1924年創辦的會刊《新聞學季刊》(JournalismQuarterly),現稱《新聞與大眾傳播學季刊》(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和該協會辦的另外三份出版物《新聞與傳播學專論》(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Monographs)、〈〈新聞與傳播學教育者》(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Educator).以及《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摘要》(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Abstracts)都常刊登有關廣告研究的學術文章,已成為美國廣告研究成果和資料檢索的重要學術刊物。

4. 美國廣告學會對廣告教育發展的促進。該學會于1972創辦的《廣告學刊》(JournalofAdvertising)是美國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廣告學術刊物。最近,AAA已決定將《互動廣告學刊》(JournalofInteractiveAdvertising)定為該學會的另一學術刊物。此外,美國廣告學會于1960年設立了學會“院士”(Fellows)的稱號;到2007年為止,該學會只有33位歷屆會員獲得過這_殊譽。學會還于1982年設立了“(廣告)研究杰出貢獻獎”(OutstandingContributiontoResearchAward);于1988年設立了“《廣告學刊》最佳文章獎”(J0u「na|ofAdvertisingBestArticleAward);于1999年設立了“比利羅斯廣告教育獎”(BillyI.RossAdvertisingEducationAward),專門獎勵在廣告教育中有突出成就的教師。為了紀念美國廣告教育之父Cha「lesH.Sandage,學會于2003年增設了“查爾斯H桑德杰杰出廣告教學獎”(CharlesH.SandageAwardforTeachingExcellence)。之后,學會于2003年設立了“博士生論文獎”(DoctoralDissertationAward),獎勵優秀博士論文;于2005年設立了“吉姆洛特-加龍省左爾廣告道德與社會責任獎”(KimRotzollAwardforAdvertisingEthnicsandSocialResponsibility),專門獎勵為廣告道德和社會責任做出杰出貢獻的廣告教育工作者。學會設立的“杰出服務獎”(DistinguishedServiceAward)則用來獎勵為該學會或廣告教育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自2001年起,學會還組織了兩年一度的亞太地區國際會議。2001年和2003年的兩屆會議都在日本東京附近的千葉縣木更津市(Kisa「azu)舉行;2005和2007年的兩屆會議分別在香港和韓國的首爾召開。本文第一作者是2005年亞太地區會議的聯合主席。2009年亞太會議將在北京舉行。

4. (美國)廣告教育基金會對廣告教育提供的服務。該基金會創建于1998年。從2000開始,基金會出版了網上學刊《廣告與社會評論》(AdvertisingandSocietyReview)。與此同時,基金會還在其網頁上登載一些經典的廣告案例和各校教師自愿提供的廣告課程大綱。最值得一提的是基金會每年組織的“業內廣告演講者計劃”(InsideAdvertisingSpeakersProgram)和“來訪教授計劃”(VisitingProfessorProgram)0

“業內廣告演講者項目”通常從全國各廣告公司選拔100多名資深廣告從業者到高校進行一兩天的專題講座。

“來訪教授計劃”則從全國高校報名教師中選拔15名左右送到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大廣告公司進行暑期培訓。培訓期間,教師除了熟悉當今廣告公司的運作和發展以外,也要為公司員工就廣告方面的研究進行專題演講。本文第一作者曾參加過在紐約的“來訪教授計劃”,受益匪淺。

5. 美國廣告公司協會對各類種族高校大學生的專業

第12篇

媒體的競爭能力,包括人才、采編、經營、創新、制度、文化等諸多方面。用管理學中著名的“木桶理論”來分析,上述每一塊“木板”都關乎大局,都短不得,斷不得。而其中人才這塊“木板”最有可能短小不足,最能影響媒體的可持續發展。無數經驗與教訓告誡我們,人才永遠是報業的根基,是媒體競爭力的核心。增強地市黨報的核心競爭力,加大人才建設力度尤為關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培養學習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隨著報業的發展,近幾年,一些非新聞專業的太學生來到報社。為了能在新聞領域有更大作為,他們中的不少人參加了新聞或與新聞相關專業的自學考試。為了鼓勵這些同志完善知識結構,周口日報社規定在取得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證后,報社給予獎勵,至今已有多位同志領到獎金。在鼓勵自學的同時,報社還搭建學習平臺,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2005年以來,周口日報社利用周末開辦新聞業務培訓班。從報社總編到有高級職稱的部室主任,每人確定一個主題,結合自己新聞實踐中的得與失,為全體采編人員授課。這種學習有兩大益處,一是普通采編人員能學到實戰性的經驗,易于消化吸收。二是作為報社骨干力量,主講人為了備課,要查閱大量資料,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師生之間都能得到提高。報社還把眼光放得更遠,不定期請省級、中央級媒體的專家學者講課,請當地經濟部門、統計部門的專家講課。開闊了視野,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

下笨功夫磨礪精品

下笨功夫寫精品。所謂笨功夫,就是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發現新聞線索,采掘新聞資料,完成新聞作品的功夫。而物質條件的變化,只會使記者在深入采訪時更快、更好、更準地反映社會生活。《周口日報》針對部分采編人員“眼高手低”、“飄浮在上”的不良現象,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下笨功夫寫精品”的理念。讓采編人員到火熱的第一線,置身社會生活的最前沿、最深層,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知其輕重、冷暖、緩急。2008年,為配合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周口日報》實施了“幸福百村記者行”大型新聞采訪活動。報社在市縣組織、宣傳部門的配合下,從全市選出100個行政村作為采訪點。5月份開始到9月底,報社派出百名采編人員用百天時間,利用雙休日到100個村進行采訪。從2008年5月中旬到12月底,《周口日報》在顯著位置開設“幸福百村記者行”專欄。陸續刊發了百篇系列新聞作品,文風樸實,語言生動,洋溢著新時代的農村生活氣息,讀起來清新可人。這項活動產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同時,也鍛煉了隊伍,一些年輕的采編人員在農村找到了靈感,懂得了“只有深入才有新聞”的道理,老編輯記者們找到了“寶刀不老”的感覺。

打造精品意識。地市報要有核心競爭力,就要培養一批具有精品意識的編輯、記者、評論員,打造一批精品專欄。報社需要新聞,報社更需要精品新聞。造就精品新聞,必須有精品意識。精品意識是報社辦報理念、輿論引導水平的最佳反映。最近幾年,周口日報社開展了評報員每日評報、季評好新聞、總編基金獎、新聞理論研討周等活動,為精品意識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季報好新聞制度,就是每季度進行一次社級好新聞評選。參評作品分類、獲獎標準、評選程序等完全比照河南省新聞獎參評程序辦法進行。報社業務部室的骨干組成評委會,分組對推薦上來的作品嚴格評定,有正面肯定贊揚,也有反面批評提出不足。評委們參評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定評的作品附上有關人員的點評后,貼到閱報欄上讓全體采編人員觀摩。季評好新聞獲獎作品作為每年上報省級新聞獎的候選作品。有些作品雖不符合好新聞評選的標準,但是采訪難度大、寫作有新意,也給予總編基金獎。由于工作開展得扎實、有效,采編人員爭寫精品爭編精品成為一種風尚,從而精品佳作頻出,采編人員也以獲獎為榮。最近兩年,周口日報獲得河南省新聞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中國晚報新聞獎的作品比前幾年明顯增加。

打造人才金字塔

地市報地處一地一市,被稱為“地方小報”,一般來講,這多指宣傳報道半徑、服務的人數、發行的數量、經營的總量等。但是。地市報只是規模小,而不是辦不好,只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同樣能做到小而精。人才培養等方面,地市報要與大報一樣大氣、敢為。有人曾把新聞人才的層次形象地比作一個金字塔。第一層面的較多,比較容易達到。第二層面較少,經過努力也可達到。第三層面稀少,更不易攀登上去。如果只有第一第二層次的人才,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才金字塔,沒有采編高手的報社,就不能上檔次,不能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幾年來,《周口日報》在提高整體辦報水平的同時,站得高看得遠,為一部分大業務水平“拔尖”創造條件,引導他們向名編輯、名記者、名評論員的隊伍邁進。一些業務能力較強者以成“名”為最大目標,心無旁騖,獻身新聞。精英戰略,使得采編人員之間相互影響激勵,報社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隊,為今后的發展儲備了強大的力量。

新聞理論水平是報紙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著名記者梁衡在談到名記者的四條標準時,特別提到要有一定的新聞理論修養。他認為,新聞記者如果只停留在實踐層面,只是重復、熟練、快速而已,并不能創新。真正能突破、創新,有自己的個性,必須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掌握理論思維。一個成熟的新聞工作者不僅會寫能編,還應當學會總結,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水平。用理論指導自己、指導他人。然而,對于大多數采編人員來說,做到這些是有困難的。周口日報社注重引導采編人員增強新聞理論修養,為他們搭建“提升”的平臺。2008年,報社開展了新聞理論宣傳周活動。把一年來采編人員撰寫的新聞論文、采訪心得集中展示,相互交流。并特意舉行由全體人員參加的論文研討會,有多名同志上臺宣讀論文。這樣的活動既渲染了報社濃厚的理論氛圍,也提升了采編人員研討理論的積極性。

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報業帶來陣陣寒風,作為我國報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市報,如何渡過難關,并在困境中增強競爭能力,尤為重要。在復雜的生存環境中,地市報紛紛推出應對手段,比如,報紙漲價、減少發行數量、減員增效、優化分配制度、強化品牌建設等。其中,最為核心的還是要增強報紙的競爭力。在面臨重新洗牌的關口,地市報尤需建立有效機制,激勵培養競爭能力強的人才隊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編校:張紅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溧阳市| 湄潭县| 巫溪县| 偃师市| 迁西县| 塔河县| 潮州市| 三原县| 东安县| 河源市| 江口县| 奉新县| 漳浦县| 双城市| 聂拉木县| 连江县| 靖西县| 郓城县| 嘉禾县| 安丘市| 锡林郭勒盟| 永泰县| 成都市| 多伦县| 潼关县| 沁源县| 武胜县| 长治县| 新竹市| 咸宁市| 佛学| 郴州市| 昌都县| 霍山县| 尼玛县| 且末县| 张家港市| 兴隆县| 云和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