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1 04:44: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學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文化視野 口號 意象分類
口號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多種多樣的意象,從最初的古詩詞標題用語到一種詩歌、作口號詩、打油詩、順口溜、暗號、外號等等。站在文化的視野下研究口號的意象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詩歌體裁
口號本為古詩詞標題用語,表示隨口吟成之詩,始見于南朝梁簡文帝 《仰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這種用法為歷來的詩人沿用,作了很多類似的詩,如唐李白有《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杜甫有《晚行口號》,宋舒有《減字木蘭花?蔣園口號》,直到清朝秋瑾還有《風雨口號》、《春暮口號》等。后來多用口號表示口號詩,如:
(1)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唐?王維 《凝碧池?詩題》)
(2)文忠公親作口號,有‘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人’之句,天下傳之。
(宋?王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二、頌詩
口號是頌詩的一種,多是獻給皇帝的。《宋史?樂志十七》:“每春秋圣節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進酒……第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這一意義在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屢次出現。
(1)伴射得捷,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
(2)參軍色作語問隊,杖子頭者進[口號],且舞且唱。
(3)第四盞如上儀舞畢,發譚子,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念致語[口號],諸雜劇色打和,再作語,勾合大曲舞。
《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其中有兩章是專門描述朝廷朝會、郊祭大典的,因而口號作為獻給皇帝的頌詩在這一文獻中是很常見的。
口號除了是獻給皇帝的頌詩外,也可以是寫給身份地位高貴之人的頌詩,宋朝彭乘的《墨客揮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時呂晦叔以金華學士知潁州,啟宴以招二公。于是歐共自為優人,致語及[口號]。高誼清才,紳以為美談。”這里的口號應該是歐陽修贈予呂晦叔的。
三、隨口作詩
在表示某種詩歌的基礎上,口號慢慢用作動詞,表示隨口作出的詩句,相當于口占。但結合語料庫所檢索出的語料看,這一意義主要用于明清。比如:
(1)李即席[口號]曰:“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明?馮夢龍 《情史》)
(2)薛如卞[口號]一首詩道:孔門三千徒弟,誰如狄姓希陳?染鼻溺尿拔橛,專一侮弄西賓。
(明? 西周生 《醒世姻緣傳》)
(3)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號]一絕云:“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清?曹雪芹 《紅樓夢》)
(4)鄒東瀛道:“大刀王五的名聲,我時常聽人說過。譚嗣同就義時候,[口號]的那首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兩昆侖’就是指康有為和王五。
(民國?不肖生《留東外史續集》)
四、打油詩和順口溜
由于口號開始時就是隨口作的詩,隨著口語的日益發展,創作口號的人越來越多,其性質也由原來的高雅、正式而漸漸通俗化。因而發展到明時,口號的詩漸漸變為打油詩、順口溜。有一些口號具有一定的深意,就成了俗諺。這一意義在明代的文獻中極為普遍,主要出現在“三言二拍”、《今古奇觀》等小說中。
(1)棗陽縣中,人人稱羨,造出四句[口號],道是∶天下婦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 著他,勝似為駙馬。 (明?馮夢龍 《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2)嘉靖間,吾郡城縉紳有遭大禍,及窮窘挫辱者,里中士人為[口號]誚之,反古語以示意曰:“書中自有千鐘粟,湯通判家中啜薄粥。”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3)后來崔生出仕,討了前妻封誥,遺命三人合葬。曾有四句[口號],道著這本話文:大姊精靈,小姨身體。到得圓成,無此無彼。
(明?凌初《二刻拍案驚奇》)
五、暗號和口令
口號后來也被用于特定的群體,表示“暗號、口令”之義。表示這一意義出現于明,清文獻用例較多。
(1)正沉吟間,夏侯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2)時城內猶于西街演戲。有奸人為內應,打[口號]三聲,賊遂攻入。
(清?三余氏《南明野史》)
(3)預定以紅帶為號,[口號]是‘除暴安良’四字。
(清?曾樸《孽海花》)
六、外號和諢號
明清時期我國的小說題材進一步增多,而表示外號這一意義的口號一詞主要用于一些俠義小說中,如:
(1)話說兩山之人,善于貨殖,八方四路,去為商為賈。所以江湖上有個[口號],叫做“鉆天洞庭”。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2)笑說道:“你可是龐三夾?如今咱老子替你改個[口號],叫做龐一刀罷!”提起斧來,一斧砍為兩段。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此外在《野叟曝言》中“飛娘道:‘此二人本領,雖不能深知;而江湖[口號],豪杰評論,大約介乎白兄、舍弟之間。’”這里的“口號”大約和“評論”同義。
在清小說《楊家將》有“二人戰上數合,天神佯敗遲走,引杜夫人追來,作起妖法,念幾句[口號],忽天昏地暗,狂風怒起,空中四十九個黑煞魔君,各執利刃飛下。”這里的“口號”應是我們現在說的“咒語”。
參考文獻:
[1]龔琰:《審美視野下的意象研究》,新疆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朱全福著:《“三言”、“二拍”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關鍵詞 以生為本 教學 啟發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tudents-based Teaching Principle
JIA Haitao, LI Yadong
(Songshan SHaolin Wushu Vocational Institute, DengfenG, He'nan 452470)
Abstract "Student-based" principle in teaching is a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people-based" philosophy. "Student-based" principle emphasizes the initiative of teachers, which,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mindful of students, and keep students' interests, matters, especially their developments in mind and strive to guide and cultivate them. Meanwhile, the principle,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demands that teachers take all possible effective student-centered measure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instruct students so to facilitate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in a healthy way. Thanks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everal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is able to discuss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student-based" principle and succeeds in fulfilling it.
Key words students-based; teaching; implications
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們強調培養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成為自由人、完整的人,通過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來開發潛能。又注重人的價值體驗, 形成師生間合作的良好關系,營造寬松的氣氛。而“以人為本”體現在當下課堂教學活動中,就形成了“以生為本”。
1 “以生為本”研究的現狀與意義
首都師范大學謝維和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是否把學生作為主體,在教育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是當前高等學校內部體制管理改革和教學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它涉及到對整個高等學校管理、建設以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認識。”而“以生為本”,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以學生群體為本,沒有學生就沒有大學,學生是大學的根本;二是以學生個體為本,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就思想淵源而言,“以生為本”的教育觀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其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的差異,因材施教。當今研究的范圍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如王學海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發表《以生為本的理念與高校學籍管理改革》和官小燕的《高校“問題學生”教育轉化中如何堅持“以生為本”理念的思考》,它們主要是在高校管理方面做高瞻遠矚的探討,提出了學籍管理的經典之論,而很少涉及教學方面。戴聚坤的碩士論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 以生為本的視角》是從人性化的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較全面,但主要還是在高校管理方面的研究。而筆者的課題側重課堂教學與應用方面,這是筆者作為一個一線教師的優勢所在。
其二,“以人為本”理論性探討。如吳光輝的《試論“以生為本”的教育觀》,主要介紹以生為本由來以及其理論價值。智勇、孫岳兵、邢亮的《學生就是大學――以生為本促進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在主要內容方面:一是探討以學生群體為本,學生是大學的根本,沒有學生就沒有大學;二是探討以學生個體為本,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思想淵源方面,指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其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的差異,因材施教等。竇靜,劉娜靖的《淺議教師如何做到“以生為本”》理論性也很強,可謂面面俱到,但實踐中例子卻欠缺,實踐性結合不強。這一類型的文章大多數理論性偏強,而實踐性闡述弱,這是本人在拙著中突出實踐,經驗性例子的一個特色,這也是我科研的一個重點。
其三,“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如傅瑤的碩士論文《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理論性強、全面,或許由于剛研究生畢業,實踐經驗不足,課堂教學例子欠缺。曹惠亞碩士論文《一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在中國教學背景下的誤區研究》主要是學外語的經驗總結,而袁詩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基石――以生為本》主要談政治的經驗總結,林小艷的《高校建構“以生為本”教學模式的對策研究》強調其必要性。馬俊杰、文書鋒、黃文彬《論堅持“以生為本”的高校學生工作理念》,對其具體措施沒做深入的探討。史海潔、劉吉利《尊重學生以生為本》和徐喬《以生為本教學――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就一個方面深入探討,值得借鑒。朱壯利的《“以生為本,合作探究”課堂模式的困境及對策》提出其中的一些弊端,令人深思。
這三個方面的探討,可謂各有千秋。由于側重點不同,也在該領域作出可喜的成就。而筆者的拙著側重課堂教學中怎樣做到,是自己幾年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怎樣去做,現在各個研究的實踐性欠缺,尤其是關于課堂教學中幾篇研究生論文,拜讀他們大作以后,感觸尤深。
2 我院學生(本科部)各種不良表現的分析
《大學》中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①正因為學生有不完美的地方,才需要去上學。學生更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考試作弊、厭學、上課睡覺、上課搞亂等,這也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解決的。以下就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探討:
2.1 學生考試作弊
大學生考試作弊理由可謂多種多樣。就我院學生的情況調查結果如表1:
表1
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作弊的原因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考場監考不嚴、社會風氣、家人壓力、僥幸,討厭老師講的課等。這就要求我們加大監考力度,扭轉不正之風。
2.2 學生厭學
學生厭學就我校而言,也是有多種因素造成。在整體上,公共課厭學情緒比專業課要強。但專業課厭學情緒也比較嚴重,個別學生由于高考成績不太理想,來到我院。這就需要我們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法,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從根本上解決其厭學問題。
2.3 學生上課經常性睡覺
大量課余時間用在打游戲上,較少的師生交流與舉行有意義的活動,這是在調查中涉及到的主要原因。
2.4 學生上課搞亂
由于老師帶的班級多,不可能把全部同學的姓名都記住。有些默默無聞的學生,就會出此下策。這也是學生在初中、高中慣用,但在初中、高中老師畢竟比較固定,故延續到大學,尤其是大一的新生。
2.5 學生基本禮儀缺失的分析
部分學生在家里嬌寵慣了,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俗話說:沒眼色。案例一:從超市回來的路上,一個學生碰到老師,老師手里也提著許多東西,學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喊一聲:“老師,你把這幫我提回去,我有點事。”
案例二:下雨了,教學樓積水,前面好心人放幾塊磚,形成獨木橋,老校長準備過去,但沒有一個學生給其讓路,令人心寒。
綜上分析,就我院學生出現的情況來說,學生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在教學過程中關注他們,解決諸如作弊,厭學,禮儀缺失等問題,應是迫在眉睫的。
3 教學過程做到“以生為本”的措施與方法
3.1 師心細謹,關注每一個學生
既然選擇了老師,就要做一個細心的老師。看看學生對老師關注她的反應,我們可得知。案例一:在課堂,我表揚了一個學生,說她很細心,有愛心。她后來給我發個短信:老師,您是一位非常認真負責的人。當您向我說起那次我在路邊找樹葉的時候,吃驚,高興一涌而來。嘿嘿,也許其他老師都不知道我的存在呢。總之,謝謝您,老師。
案例二:講舒婷的《神女峰》,我先是先從頭至尾背一遍。當背到最精彩的部分“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時。我看到坐在第一排右邊的一位同學眼里噙著淚,最后趴在桌上。事后,我覺得蹊蹺,找同學們間接打聽一下,原來這個同學剛剛失戀。
3.2 真誠篤厚,相信學生
我記得自己畢業時,導師給我做了個評價:真誠篤厚。在教學中,才發現其彌足珍貴。案例:2011年,教幾個班的《古代文學》,由于課太多,顧不過來,領導讓我決定,你舍棄兩個班。我當時隨口說出:“俄、日”。學生們知道以后,尤以日語班班長反應最強烈,先是找了本科部主任,當我從本科部辦公室出來以后,碰到了他,他無助地看著我,我也沒辦法,搖了搖頭,走過后收到一條短信:“老師,別放棄我們……”而后,俄語班班長也找到了我:“為什么又是我們俄語班?”我當時很無語,學生們太真誠,而我卻在一次很隨意的決定中深深地傷了他們的心。
3.3 啟發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孔子曰:賢賢易色。②這就是擇偶選對象的問題。而在我講《紅樓夢》時,就讓學生探討一下這個既古老又現實的問題――林薛優劣論。
學生1:我不選林黛玉,我聽著別人說林黛玉的名字我就害怕,因為我感覺她太有才華了。
學生2:我擇偶有四個標準:一,看家庭;二,看長相;三,看才華;四,看性格。結合這四個方面,我選擇薛寶釵。
學生3:我寧愿身體挨餓消瘦,也不愿精神枯竭,故我選擇林黛玉。我覺得可以和她在精神上溝通。
學生4:我要娶薛寶釵做太太,讓林黛玉做情人。(學生起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學生5:林黛玉身體不好,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娶林黛玉會影響下一代。
學生6:現在醫學這么發達,沒有什么治不好的,我還是娶林黛玉。“病如西子勝三分”嗎,林黛玉太美了。
學生7:我覺得,她們兩個都太完美了。這就要看緣分了,如果我先碰上林黛玉,我就要把她視為自己的掌中寶,小心翼翼去呵護一輩子;反之,如果我先碰到薛寶釵,她就是我的賢內助,我們共同去開創我們美好的未來。
學生8:如果讓我選老婆,我選林黛玉;如果讓父母選兒媳,選薛寶釵。談戀愛,我可以決定,但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族的事。
學生9:我不喜歡薛寶釵,因為書中記載了一件事,金釧死以后的一段時間,王夫人悶悶不樂。這時,薛寶釵去勸王夫人。意思大概是:金釧只是個丫鬟,給些錢打發算了。這說明:薛寶釵無視人的生命,心狠,所以不喜歡她。
學生10:緊接第九位同學,不能說明薛寶釵心狠,這正好說明薛善解人意,為什么林黛玉不去勸王夫人,替她分憂解難?而偏偏是薛寶釵?這正好說明薛的過人之處,所以我選薛寶釵,可以為父母分憂,減輕自己的負擔,何樂而不為!
學生11:(搞笑版)一個學生站起來,后面學生起哄:老師,他誰都不喜歡,他選劉姥姥。
學生12:(搞笑版)一個學生站起來,有些緊張:老師,我選賈寶玉。
學生13:(游離版)一個學生站起來,她們兩個我都不喜歡。我選秦可卿。(太有眼光了,秦可卿是也許是書上所描述最漂亮的)
學生14:(游離版)我選史湘云,我感覺我的性格很像她。
學生15:(游離版)我選王熙鳳,我就想做她那樣的人物,可謂叱咤風云,也就是現代版的女強人。
……
在同學的激烈討論中,老師作適當的引導,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婚姻觀的引導,也就是“以生為本”的具體應用。
3.4 人無完人,表揚與批評的方法
教師,教書育人。荀子曰:人性惡。正因為人身上有“惡”,所以我們才要去學習。但是,人無完人,在教育中彌補缺陷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如何挖掘一個人身上的優點。我們不是常說,學有所專,術有所精。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需要的就是專家,所以現在國學大師少了,這也許就是時代之使然。案例:某學生,經常性不舒服,上課經常性遲到,考試基本上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但是我在班里讓他進行課前演講時,他根據《史記》記載的內容,自編了一段評書,與眾不同,語言抑揚頓挫,贏得了滿堂喝彩。這也許就是其身上的閃光之處吧。下去以后,我對其大贊一番。從此,他在課堂上表現非常積極,也不像以前那樣渙散不堪了。
3.5 依法施教,盡心盡職
“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等,我們如何對得起這些稱號,也是讓我們要注意的。案例:考試之前,學生來勁了,電話一個接一個,意思都一樣:老師,一學期了,咱交流一下,去外面坐坐。其中的意思我們可想而知。這時,我們要堅持一個老師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3.6 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和學生思想潮流
筆者從事的是古代文學與古代漢語的教學。眾所周知,古代與現代畢竟有一層隔閡。如何使古為今用,用傳統的文化來解釋現代話語中出現的現象,這是我們尤其要注意的。現代網絡遍布世界各個角落,那我們就用網絡用語做個案例:待我長發及腰,2013年9月,在網路上爆紅。在它爆紅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腰,是今字,它的古字是“要”,代表的是一個人雙手交叉,立在地上的樣子,本義就是人的腰部。然后稍微一引申我們就可以明白,從頭頂到腰部,從腰部到腳,故“待我長發及腰”不正是中間的意思。在網上一些惡搞在照片,如長發托地,長發及臀等等則給人一種俗不可耐的感覺,而“及腰”則體現了一種恰到好處之美。又有長發飄飄,長發之美,那可謂古今一也。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以生為本”在教學中人的調查研究,以尋找切實有效的,獲得最大效益的方法與措施。通過對此的研究,也希望自己對“以生為本”的認識能“更上一層樓”,達到與各位仁人志士共勉,心所安也。
基金項目:嵩山少林武術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校級課題[2013]--SSJY--009
注釋
①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3.
②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5.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論文關鍵詞:軍隊院校網絡教學應用系統,網絡課程,航材供應,應用效果
由于任職教育的培訓層次和類型多樣化,同一層次的培訓對象多類型,同一類型的培訓對象多層次,這對軍隊院校辦學理念、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摘要的實踐意義[5-6]。下面就以《航材供應》網絡課程(如圖1所示)為例來介紹網絡課程的建設和應用。
圖1 《航材供應》網絡課程界面
1 課程資源的建設
1.1 素材庫的建設
網絡課程是建立在各類素材庫基礎之上的,所以素材庫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網絡課程的建設質量。根據《航材供應》課程的特點,素材類型主要有視頻、圖片和文本。
1.1.1 視頻
由于視頻文件是比較直觀的教學素材,更容易受到學員的歡迎。要對各段視頻分別進行剪輯處理和再加工應用效果,制作每段視頻的預示文件,并對視頻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說明,以方便瀏覽查閱。
1.1.2 圖片
與該課程相關的圖片由于數量較多,先將近三百張圖片進行分類,如航材接收、航材發付、航材大發、自動化倉庫收發、年度匯總、參觀見學、實操練習等,同時每張圖片也制作了預示文件和簡短的文字說明,便于學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1.1.3 文本
由于學員的水平參差不齊,為了避免有的學員有“吃不飽”的現象,我們將收集到的部分有關航材供應的優秀博碩士論文,為學員自學提供了更多的參考資料。
1.2 教材庫的建設
最基本的教材庫建設包括網絡教材、電子教案、講授教材,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功能模塊的擴展。網絡教材與電子教案就是將原先完整的內容通過相應的軟件“化整為零”的過程,不僅要按照章節進行劃分,而且要細到名詞的定義,使學員在自主學習時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內容應用效果,從而提高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 網絡課程的構建與應用
2.1 網絡課程的構建
《航材供應》網絡課程的基本功能模塊包括各章節的網絡教材、電子教案、講授教材,而案例分析、拓展講座、航材法規、學術文章和英漢航材縮略語詞匯等模塊都是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擴展出來的。
網絡教材實際上就是網頁形式的教材,每章都細分到節,是形式靈活的教材,能吸引學員進行課程學習。
電子教案是教材中所有章節的PPT教案,學員可以在課后進行及時的復習和預習,有助于對課程的掌握。
講授教材是教員的視頻教學,拓寬了學員學習的空間,解除了傳統課程學習的時間限制。
案例分析是針對本章的重點難點內容選取案例,提前布置給每個小組的學員,讓學員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分析,教員給予適當的指導,最后將學員講解過程進行錄像并上傳供大家討論學習。
拓展講座是將教材上沒有但又與學員畢業后的任職崗位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視頻講授,有利于學員有選擇性地學習。
圖2 講授教材界面
航材法規將與航材管理工作息息相關的幾部重要法規以電子文檔的形式上傳應用效果,便于學員在課程學習中隨時查閱。
學術文章收錄了有關航材管理各個方面發表的文章共計一百余篇,以便進行交流學習。
英漢航材縮略語詞匯選取了與航材專業相關的大量詞匯進行了英漢互譯,為查閱英文文章提供了便利,如圖3所示。
圖3 英漢航材縮略語詞匯界面
2.2 網絡課程的應用
本網絡課程的開發是依托軍隊院校網絡教學應用系統這個教學平臺來進行的,兩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它作為任職教育的輔助教學手段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7-8]。
2.2.1 因材施教,符合學員個性發展
由于任職教育學員的任職經歷不同,學歷和專業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于這門必修的專業課,學員所需掌握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可以從各個知識點來促進學員學好本課程。
2.2.2 開闊眼界,拓寬學員知識結構
在網絡課程中,每章節都配置有相關資源應用效果,如視頻、圖片及文本等,既使學員開闊了眼界,又能輔助學員學習課程,消除疑惑;同時,本課程還增加了多個不同的功能模塊,如拓展講座、航材法規和學術文章等,有助于學員知識面的擴展。
2.2.3 互動交流,增強學員學習效果
教學系統中答疑和討論交流等模塊,縮短了教員與學員的距離。教員不僅能及時反饋學員信息,還可以引導學員思考問題,給出正確的思路,讓學員在正確的思路上去發揮和創新,即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2.2.4 形式靈活應用效果,擺脫傳統教學束縛
在課堂學習之余,學員可以在學院的校園網中學習網絡課程,完全不受課堂教學時間地點等的限制。在“公告欄”中已經對教學的進度做好規劃,指明課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使學員在進行課前預習和自主學習時能夠有向可尋。另外,教員根據每節課的知識點布置作業,對每次作業完成的情況要進行總結,針對問題突出的將其放到常見問題里面解答。通過分析作業或測驗統計圖形,能夠輕松地掌握每個學員的學習情況,從而可以較好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輔導。
3 結束語
網絡課程與傳統教學并不相悖,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過程。通過網絡課程進行教學,學習者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登錄網絡課堂,參與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應用效果,而且既可同步學習,也可異步學習,既能點播網絡課件又能重播教學實況,還可以在線作業、討論、釋疑和測試,充分體現網絡教學活動的跨時空性。網絡課程的學習能充分解決任職教育學員個性差異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有助于任職教育對象的培養。因此,網絡課程在任職教育中的應用將會成為一條有效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解決任職教育對象個性差異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關尚杰.網絡課程建設探析[J]. 職業技術教育, 2009 (14):24-25.
2.巫濱,劉建壽.關于網絡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和探討[J].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 15(2):65-67.
3.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開發需求和建設現狀的調查研究[J]. 電話教育研究, 2009 (12):45-45.
4.王春平,陳克明,林丹.成教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教學論, 2009(23):125.
5.曹玉寶.淺談網絡課程教學系統開發[J]. 濰坊學院學報, 2009,9(5):134-139.
6.鄧果麗,孫曉華,等.網絡課程平臺建設的創新與實踐[J].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 7(4):83-86.
7.華建新.《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網絡課程設計研究[J].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 7(4):66-69.
8.楊青,駱斌.網絡課程開發中教學設計人文化的實踐與探討[J]. 中國電化教育, 2009(274):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