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7 14:59: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歷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歷史學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社會、家庭對于這一點都有共識,然而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方面的原因: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二是當前使用的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方面的原因: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生的個性,影響學生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
當前的歷史教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進行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可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味著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我們要尋求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即從教學方法人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從上學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教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和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生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教師能以講故事的方法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形式。誠然。教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一下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人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生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教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不僅可以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故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戰國七雄》一課講“商鞅變法”時,可以編一個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還是守祖宗之法:講遠古人類時??梢宰寣W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親臨歷史的情境中感受逝去久遠的歷史。從而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形象的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了豐富可靠的想象和判斷依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并能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各門課程的電教方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真實。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在歷史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錄音機的作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不僅能加強歷史的生動性,還可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這要求教師平時注意搜集與教學有關的音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地復現出來,從而達到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
當然,以上的這些教學手段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趨勢,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探索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它主要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但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事件,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會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舉辦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寫歷史論文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學生對某些歷史問題的看法是相當深刻的。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布置家庭作業時,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寫自己感興趣的歷史問題的論文。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