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微生物學理論論文

微生物學理論論文

時間:2022-07-17 14:08: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生物學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微生物學理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 微生物學實驗 課程體系 教學改革

當前生物科學已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新紀元。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微生物學實驗是生物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微生物學實驗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工具課,其獨特的實驗方法和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后續生命科學各學科的學習[1]。我院雖然一直較為重視微生物學實驗的教學,但由于采用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方法比較傳統,教學內容、手段、測評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技能得不到良好的訓練,因此我院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亟待改革,需要建立獨立的科學的課程體系。近幾年,在任課老師和實驗員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對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革,收效較為明顯,現將經驗匯報如下。

1.教學內容改革,建設科學的課程體系

實驗內容上,開設的實驗大多為微生物學理論教學內容的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較少[2]。雖然實驗內容較多,也較全面,基本上可覆蓋微生物學的基本技術部分,但是由于部分學生學習興趣差,加上實驗課考核、成績評定等方面存在問題,因此實際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比如微生物實驗最基本、關鍵的無菌操作環節,許多學生在實際操作時不按要求執行,而實驗老師在有限的實驗時間里也無法糾正每個人的不規范操作,結果在全部實驗課程結束后,很多學生的無菌操作技術仍然不過關,無菌操作的意識仍然非常薄弱。還有微生物學實驗雖然設置了一些綜合性的實驗,老師也布置了課前預習,但很多學生由于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不夠重視,課前預習僅僅是抄寫書本上的東西以求完成實驗報告,做實驗時也是機械地照搬書本上的步驟,實驗效果大打折扣。如食品專業在做完水中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的檢測這一綜合實驗后,還有很多學生仍然不明白EMB平板與乳糖蛋白胨發酵管的作用和陽性結果特征。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首先改變了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將實驗課獨立設置,微生物學實驗不再是理論課的附庸,保證了實驗教學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建設成以教授微生物學各種重要技術、訓練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一門獨立的課程,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上與理論課成為既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兩個支柱。

其次,我們在課程內容上進行了適當的改革和調整。我院在新修訂的教學大綱中將微生物實驗課程由原來的40學時增加到48學時,并對實驗重新進行了設置,增加了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使之占到50%以上,并對開設的實驗進行了系統化。在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上,突出技術學的特點,突出能力的培養。將實驗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1)基礎性實驗,突出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把顯微技術、染色技術、無菌技術、純培養技術等微生物學的四大基本技術貫穿于整個實驗過程,使學生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微生物學形態學概念[3]―[4],增強了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2)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知識的實驗,是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上,運用某一課程或多門課程知識,對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性實驗。(2)設計性實驗,安排在微生物實驗后期時間,此時學生既具有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又掌握了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老師只講解實驗目的、要求和基本原理,學生自行理解、甄別、判斷,將所領悟到的零散知識一點點串聯起來,寫出實驗方案;以小組為單位,一般4―6人為一組,自己準備實驗材料和配制試劑,自己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和結果;自行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撰寫出規范的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方案思路,以及具體的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實驗結果、實驗報告綜合評分。完成這樣一個實驗需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知識重新進行消化、吸收、重組,還要用到前面所學的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增強微生物實驗技能,而且可以讓學生獲得一個真實的實驗研究過程鍛煉。

2.教學方法改革,配合課程體系的建設

我院原來的實驗教學方法都比較傳統、陳舊,一般都是由教師先講解和示范本次實驗的內容、流程和操作技巧,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教師在教室里四處巡查,解答疑難問題。在課堂教學時間內,除了負責教學外,在所剩不多的時間內,教師只能指導有限的幾個學生,大部分同學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時的輔導,這樣教學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很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講過的東西學后就忘。

近幾年,我院重視微生物實驗教學,加大了實驗設備的投入,將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工具運用到微生物實驗教學上,如采用多媒體、顯微成像示教系統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不但豐富了實驗教學手段,而且規范了實驗教學內容,圖文并茂,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增強了教學效果。此外,采用現代教學工具,利于改革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我院微生物學實驗課開設了幾個微生物的形態學觀察實驗,由于做實驗的班級多,實驗員準備實驗的工作量很大,因此每個形態學觀察實驗都只選取了幾樣典型菌作代表,讓學生自己制備標本,其余由實驗員準備標本,學生直接進行觀察。我院在改革教學方法后,對微生物學實驗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如將原來單獨設置的幾個形態學觀察實驗合并在一起,作為一個完整的實驗,在做實驗前先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各種微生物典型菌的形態照片,在剩下的時間里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制備標本,掌握一些簡單的標本制備法。實驗中利用顯微成像示教系統,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在觀察中思考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5]。例如在觀察根霉的形態時,先引導學生觀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然后順著孢囊根尋找假根和匍匐枝。將從教師顯微鏡看到的特殊、典型的微生物圖像切換到大屏幕,讓全體同學共享。這樣既減輕了實驗員的工作負荷,又讓學生直觀地觀看到了更多種類的微生物的形態圖片,擴大了知識面,還減少了原來實驗設置中的重復操作,節省下來的課時可用于安排更多的研究設計型實驗,增加了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

3.實驗評價方法改革,完善實驗課程體系建設

微生物學實驗本來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應該以學生動手能力的表現和實驗效果為評價指標,但學生多,教師少,教師對學生缺乏了解。有的實驗教師在上完一學期的實驗課后,還認識不了幾個學生,所以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評分都是以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為主要依據,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輕實驗操作,重實驗報告的不良局面。問題包括:不少學生僅追求實驗報告寫得長和整潔,部分學生抄襲他人的實驗報告,甚至少數學生為得到一個所謂的“好”結果而篡改數據,等等。因此,建立合理的多重考核體系對樹立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創新能力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對現有的實驗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平時實驗中的參與和表現的考核,如微生物畫線分離法,要求每位學生進行平板和斜面畫線,分離出單個菌落。在課程結束之后通過實驗技能考試對學生逐一進行考核。這樣就避免了部分學生始終處于支配角色,一些學生機械操作,消極地應付實驗,沒有學習到實驗技能的問題。

4.強化學生科研意識,科研活動與教學相結合

緊跟學科發展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途徑,激發科學研究的興趣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動力,實驗技能的訓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石。在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初期,我們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盡量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加深印象;在大三、大四期間,我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或結合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自主選題,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綜合型、設計型、探索型實驗進行研究性和創新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及創新精神。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申報開放實驗室項目,讓他們的濃厚興趣得以延伸。進入實驗室學習的學生都能提前完成畢業論文,而且畢業論文質量較高,部分學生的論文或綜述已正式發表。這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細致、長期的工作。只有不斷學習和實踐,及時總結,進一步在微生物實驗教學上改革和探索,才能更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美香,馬同索,劉坤,張紅兵.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普通微生物學實驗點滴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6):963-966.

[2]葛紅蓮,王紅星.微生物學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探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1,27:189-190.

[3]汪正清,胡曉梅.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微生物實驗教學體系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83-85.

[4]趙斌,何紹江.生物學實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38-139.

第2篇

關鍵詞:微生物學 教學改革 教學體會 時代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029-02

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可以用飛速來形容,其對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其中的微生物學又是發展最為活躍的學科之一。微生物學是一門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并將其應用于工業發酵、醫藥衛生、生物工程和環境保護等實踐領域的科學[1]。不難看出,理論結合實踐,是這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因此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和醫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而如何使學生一方面能夠牢固的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又能樹立起將所學理論用于實際應用的意識,是每個從事微生物教學的老師所要承擔的基本責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生的思想認識、相關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何在微生物教學過程中做到緊跟時展,是擺在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因此,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與科研實踐相結合三個方面講述筆者有關現代微生物教學改革的觀點和體會。

1 豐富和更新微生物教學內容

1.1 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微生物相關其它課程內容的補充

微生物學的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微生物的代謝,微生物的生態,微生物的遺傳等幾大部分??梢钥闯觯⑸飳W實際上缺乏自身所獨有的理論體系,從某種層面上講,其是綜合講述具體與微生物關聯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以及生態學等學科的內容。雖然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學生會在相應的課程中學到,但若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需及時引導學生復習鞏固有關背景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指出該理論下有關微生物的特性,即與高等生物的不同之處。比如:在講述光能營養微生物時,老師需帶領學生復習循環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環光合磷酸化,以及ATP合成酶等生物化學知識,在此基礎上點出相對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存在著更為豐富的磷酸化途徑,如紫膜光和磷酸化,就是嗜鹽古菌所獨有的途徑。這樣才能在學生腦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1.2 不斷追蹤微生物最新的研究結果,及時補充到課堂教學中

本文開篇中已經提到,微生物的學科發展速度是飛快的,而知識的快速更新已經使人們感到有些“應接不暇”。這可從微生物學教材的修訂速度得到充分體現。如周德慶先生編寫的《微生物學教程》于1993年第一次出版,而第二版于2002年面世,僅僅8年后作者就進行了第三次的修訂。然而這種修訂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難與學科發展同步。例如:目前的教材中有關微生物CO2固定的內容提及了4種已知的代謝途徑,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結果,已經有兩條全新的固定途徑在微生物中被發現[2]。再比如,在微生物的生態這一章中涉及的有關微生物的地球化學作用的內容中提到:硝化作用是由亞硝化細菌引起的,但當前的研究表明:古菌在硝化過程中似乎發揮了比細菌更大的作用[3]。諸如這些最新的內容,是非常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的。一方面可使學生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們的熱情。雖然追蹤微生物最新的研究進展對于授課老師來說無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這確實可得到較好的授課效果。

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活躍、個性獨立和叛逆性強是現代大學生的普遍共性。學生們往往憑借個人喜好而專注于個別課程,同時也很容易對某些科目產生較強的厭學情緒。因此,在如今的微生物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需緊密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中心。

2.1 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

2.1.1設置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

吸引學生簡單而有效地辦法就是提出問題,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可多問“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答案。例如,在講解革蘭氏染色的原理時,可提出如下問題:(1)為什么完全相同的染色步驟,不同的細菌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2)而為什么有些革蘭陽性細菌會呈現出陰性,而有些革蘭氏陰性細菌又會呈現出陽性的結果?(3)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些錯誤結果的出現?通過設置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來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成就感不斷得到積累,身心得到鼓舞,自然也就產生了學習興趣。

2.1.2 設置特定話題,師生共同討論

教師在全面而詳細的講授完一個知識點后,可圍繞該知識點,并結合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案例,設置某一話題,展開課堂討論,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話題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時鮮性或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講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這一內容后,可設置如下話題:為什么國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該話題本質是在討論海底資源的開發,通過討論學生會對海洋微生物的資源價值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甚至對微生物資源學也會有自己的思考。

2.2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多媒體課件正在或已經成為微生物學的主流教學手段[4]。這是由于多媒體的以下優點決定的:

(1)圖文結合,生動形象。多媒體將圖像、聲音、動畫和文字等集中于一體,可把抽象、微觀的東西變得直觀生動。事物的具體結構、變化過程直接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氣氛活躍融洽。例如,在講解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時,由于其結構微小,肉眼很難識別,因此學生并不像學習高等生物的形態那樣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如果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掃描或投射電鏡照片,把微生物的實際結構直接呈現給學生,化微觀為主觀,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變得更容易,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被激發,教學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明顯提高。

(2)包含的信息量大,可節省講解時間。微生物學的知識點繁多,而運用板書的教學方法將這些分散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則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從而使得教學進度變得緩慢,而且學生也無法形成連貫和系統的思維,這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使師生雙方都從繁重的板書或記錄中解脫出來,縮短了講述時間,同時也使得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補充最新的微生物學知識,舉更多的實例,更好的突出教學重點,更清晰的講述教學難點。

當然,在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授課老師去解決或避免。

(1)課件的制作相對簡單,許多課件都包含過多的文字。教師往往把大部分自己要說的話直接呈現在多媒體中,而在課堂上直接朗讀,學生閱讀的速度比老師講的速度還要快,這種授課方式不但失去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反而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授課老師需在課件制作上下功夫,多用圖標和動畫,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由于多媒體教學可縮短講述時間,老師們很容易忽略學生對內容的接受速度,這樣在快速的知識灌輸過程中,學生很難跟上老師的節奏,這樣反而無法使學生對知識點有充分的理解。

另外,當一節課的內容講完后,多媒體課件中一定要有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就像傳統的板書授課那樣,學生可最后對整節課的內容有一個回顧,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認識。

3 增強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

如前文所述,微生物學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科,因此微生物實驗課在微生物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科研實踐的開展可鍛煉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其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

礎[5]。所以,是否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知識,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是評價微生物學教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

3.1 注重培養學生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任何一項研究性實驗都是由若干個基礎實驗構成的。因此基本實驗操作是開展科研實踐的前提。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需特別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首先,教師需詳細講解實驗的操作原理,著重指出關鍵操作步驟,特別強調重要的操作細節。然后自己親自演示操作流程,在操作過程中可將前面講到的原理、步驟和細節重新重復一遍,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如細菌的劃線純化操作,教師按照規范完成培養皿的打開,接種環的拿放,特別強調當劃完第一個區域后,需灼燒接種針,然后進行后續劃線。當學生親自操作時,需細心觀察學生的操作,及時指出不規范的地方。

3.2開展設計性實驗

3.2.1指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教師先提出某一特定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并撰寫實驗方案。方案的內容具體包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實驗流程,所需試劑和器材,推測可能存在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案,最后是預期的結果。完成方案設計后,老師需認真審閱,和學生討論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并確定最終方案。

3.2.2 全程監督實驗過程

由于在制定實驗方案時,學生已經對實驗內容有著比較深入的思考,因此對出現的問題會主動解決,但學生畢竟缺乏經驗,很有可能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所以,老師需以監督和指導者的身份全程參與到實驗中去,啟發學生如何解決意外情況,切不可撒手不管。

3.2.3 引導學生嘗試撰寫實驗性論文

當整個實驗結束后,帶領學生對結果開展討論,提高其邏輯性思維。并鼓勵學生將實驗以論文的形式展現出來,以鍛煉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

4 結語

相對于其他科學,“日新月異”是包括微生物學在內的所有生命科學學科最為鮮明的特征。在這種形勢下,授課過程中如何采用先進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傳授更新更全面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這將是需要長期和深入討論的話題。在本文中,作者只是談談在微生物教學中的個人觀點和體會,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能和廣大同行相互探討,共同進步??傊?,微生物學還是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的,只要授課教師在業務上努力鉆研,做好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周德慶. 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Berg I, Kockelkorn D, Ramos-Vera W, Say R, et al. Autotrophic carbon fixation in archaea[J]. Nat Rev Microbiol, 2010, 8(6): 447-460.

[3]Leininger S, Urich T, Schloter M, et al. Archaea predominate among ammonia-oxidizing prokaryotes in soils[J]. Nature, 2006,442(7104).

[4]鄭毅.微生物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05,32(1): 123–125.

第3篇

(赤峰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在學分制下的如何進行微生物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從學生、教師和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學分制;微生物學理論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235-04

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重大基礎理論和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也是我校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微生物理論課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從中學到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還要為后續的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分制下的課堂已經由原來的行政班轉變為自由組合的班級, 這種課堂組織的松散性決定了課堂紀律和學習效果的不確定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我們必須尋求既能提高學習效率, 又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微生物學知識要求的教學行為,力爭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基礎扎實、能力突出和素質全面的綜合性生物技術人才.對微生物學理論課的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的必然選擇.

1 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學習素質

1.1 深入了解學生建立學習小組[1]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我們深入了解的對象,對于教師而言,教學內容相對固定而學生是在不斷地變換中的,所以了解學生是我們教師一項重要的課題.要了解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學生中去,不僅要摸清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通過談話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況.依據對學生的了解,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組4左右人,這樣就保證每個學習小組成員既存在差異,又能互相補充,并且使得每個合作學習小組的平均水平不會相差太遠,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相互促進學習,也有利于各小組之間公平競爭.

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不但有利于在討論教學中,通過小組各成員組織之間充分的合作交流,還是學生課下學習的組織形式.相對中小學教育,大學生有更多可支配的課下時間,如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給自己充電,也是我們大學教師的一項任務,為此每章都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人類生活密切有關的微生物方面的小課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文獻及參考資料,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尋求答案,以課程論文的形式呈現,或者對于學生有能力自學的章節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備課,以講課的形式呈現,并且每次都要有一名學生為主要負責人代表本小組進行論文寫作或課程講解,所得成績是整個小組的,并計入期末成績.這樣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的小組學習中,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將同組其他學生的認知成果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來,進一步深化自己的認知結構,并且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博采眾家之長,并在遇到挫折時能相互鼓勵,團結協作,從而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并在相互的協作中完善自己.

1.2 建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

我校是一所地方二本院校,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生源總體質量逐年下降,學生的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想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首先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認知興趣,才能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全身心配合教師的教學,積極投入課堂教學.

為了激發學生興趣精彩的課堂開頭是必備的,微生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備課過程中深入研究教材內容與身邊、國內外的時事的聯系,在課堂上可以此為切入點引入教學內容,如在講述朊病毒時,可以用談“?!鄙儊硪?,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入課堂;再如講解微生物生態,以超級細菌在石油污染中的應用等問題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自發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意向,是興趣的先驅,課堂之初引發學生的好奇和疑問,會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會使學生迅速興奮起來,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進入學習情境.

除了在教學開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教學內容要盡量多的引入與內容相關的前沿知識,通過教學內容的新鮮度和思想的高層次來吸引并激勵學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保持學習應激狀態,而且能拓寬他們的學科視野,更能誘導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如講光能營養微生物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微生物蓄電池的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還要把微生物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解釋生活中與微生物有關現象,如“鬼火”的出現,化糞池蓋爆炸的原因等,這些都會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1.3 通過課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

在培養興趣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即教學的任務在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生成,而不在于傳授知識本身.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沒有人會成為通曉所有知識的博學者,只有成為學習能力強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因此,大學課堂不僅僅要有知識的傳授,更應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學習能力的生成.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預習采取不同的要求,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中與前期學科知識內容重疊的章節(如真核微生物一章),采用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所以這類內容的預習以備課為主.每個學習小組負責一部分教學內容的準備,各組成員輪流上講臺講解相應的內容,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肯定其優點并其有創新的地方予以鼓勵,指出不足的地方,并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評課.這樣既復習鞏固了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其它教學內容,在學期初將教師的授課計劃及每節課詳細的教學目標都交給學生,并提供預習提綱,其中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并能引發學生對未學知識的思考和探究興趣,并以課堂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預習效果,將提問結果記入平時成績.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使學生對本節要學習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能夠帶著問題疑問進課堂,減少了學習盲目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提高教師教學素質,進行課堂的有效教學

2.1 科學整合教材,拓展知識視野[3]

由于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度綜合,致使大學教學內容也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因此,大學教學內容應該體現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的原則[4].教學內容的改革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中心[5].《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秦秀麗 孫佳巖.

歷來教材都是只有一本,但是本次我們選擇兩本,在授課過程中依據大綱的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不是依據某本教材.兩本教材分別是:武漢大學沈萍主編的《微生物學》和復旦大學周德慶編寫的《微生物學教程》,這兩本書都體現了微生物學近期的研究進展,但兩本書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在內容上可以互為補充,這樣既有利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其基礎知識也更加扎實.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會自覺地將知識進行綜合整理,夯實學生的學科知識基礎,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微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突出本課程所特有的內容,如“微生物的代謝”一章,生物共同的代謝途徑是生化課的重點內容,這里主要以提問的形式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重點講解微生物特有代謝途徑及其應用意義,如肽聚糖的合成、生物固氮等.在教學過程要加強基礎教學,充分挖掘教材章節間內在的聯系,這樣能使學生獲得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細菌細胞壁的結構與細菌革蘭氏染色法、細菌肽聚糖的形成過程及抗生素的作用機制相結合起來作系統化講解,能使學生擁有完整的知識脈絡,掌握起來比較容易而且不易記混淆.

在選擇教學內容上還要注重知識的專業性、前沿性,更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還要聯系學科的最前沿發展趨勢,給學生帶來前沿的學科信息,例如微生物轉基因育種,廢水的生物凈化,植物秸桿的微生物再利用,有效微生物利用研究等.大學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不僅看到當前知識的立足點,也看到學科知識未來的發展方向,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經歷智慧的陶冶與心智的培養.并向學生介紹有關微生物學的學習網站和課程網絡課件地址,例如:武漢大學微生物教學專題網站(202. 114. 65. 51/fzjx/wsw);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學教學網站(http: //nhjy. hzau. edu. cn/kech/biology);四川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http: //202. 115. 176. 40/wswx);江南大學微生物學教學網站(http: //foodsc.i sytu. edu. cn/wsw/dzja. htm)等,供學生進行查閱.為了多方向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向學生提供一些查閱資料的網站和方法,包括我校常用的中文期刊網(CNKI、萬方等),引導學生在充分利用網絡獲取微生物學信息和資料,并鼓勵他們“逛逛”小木蟲、丁香園、生物谷等專業論壇,學習如何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和討論,培養其獲取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2 改變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基本途徑.而現行的授課方式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弊端,即教師壟斷了全部學時,師生關系基本處于單向傳輸狀態,在教學活動中“教”占據了主導地位,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教與學之間難以互動,這往往使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缺乏自主學習和再學習的能力.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6].所以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學生參與度高為依據,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專注程度,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更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樂于學習.

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學過程中盡量采取能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型的教學模式.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是經過廣泛論證和認可的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7],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啟發式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重點.如在微生物的課程中涉及很多經典的實驗,分析每個實驗的設計、理解實驗的過程與結論,再講解出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如彷徨實驗,在講解的前一周布置下去,要求學生進行講解,并以小組的形式“備課”,在此期間學生必須借助圖書館、網絡等查閱大量資料來學習和擴展知識,經整理、歸納、總結[8],最終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以講稿呈現;在評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課,并鼓勵大家就某一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最后,由教師上臺進行最后評述,同學們頓感豁然開朗.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程度高,能有效的激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反思彼此之間的認知差異,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領悟學習方法,增強自主意識,從而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非常顯著.

對于知識點零亂、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內容,可以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歸納與比較其間的異同,使知識點層次清晰,也能減少學生記憶的難度.如在講病毒繁殖方式時,詳細講授烈性噬菌體的增殖過程后,再以動畫的形式呈現植物和動物的增殖過程,讓學生具體總結歸納其他兩類生物體中病毒的增殖過程,并比較相互間的差異;再如G+細菌與G-細菌細胞壁的結構在講授結束后,把比較的項目逐一呈現引導學生進行總結,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能提高其歸納總結能力.并在每章結束要求學生寫一份關于本章內容的讀書筆記,既可以寫本章內容總結,也可以寫本章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這樣調動和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

微生物的微觀形態特點使得微生物學的教學抽象,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將在顯微鏡下的影像搬到教室中,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如講解細菌、放線菌、霉菌、酵母菌結構時,可以利用幻燈片展示不同微生物的形態、構造,使學生能有感性認識,更直觀地理解相關知識,而一些動態的內容如鞭毛運動、噬菌體復制的過程可以通過色彩豐富、生動形象的視頻展示,提高授課效率.

3 改變考核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3.1 發揮考核評價的指導作用,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

閉卷考試一直是考核教學效果最常用的評價方式.傳統的教學效果評價只是注重考試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輕視學習過程,減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造成學生平時不學習、期末突擊的現狀,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大多數情況是學生在考試交卷的同時也把老師交給的知識還給老師,根本談不上把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更談不上創新.最終我們的大學教育培養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只會死記硬背的考試型“人才”,不能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

正確的考核評價方式對促進學生學習有指導和激勵作用,教師必須轉變以往的考核評價方式,學生的學年總成績組成為平時成績包括課堂提問、課堂測驗、平時作業(占20%),討論課成績包括小組課下討論、課堂討論(占15%),課程論文包括讀書報告、調查報告(占15%),期末考試成績(占50%).課堂提問和課堂測驗可以督促學生及時地對學科知識進行預習和復習,引導把學習的功夫用在平時,有利于知識的掌握.把課堂討論列入總成績是為了調動學生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是學生與老師進行直接交流的場所,是老師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的主要陣地.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且在討論課上學生為了展示自己的風采,都進行了認真的準備.這樣促進了學生對相關知識有全面的掌握,同時又培養了自學能力、鍛煉了查閱資料與口頭表達等多方面的才能,課堂中實現了全班同學之間知識與信息的共享.增加能關注學生課下學習狀態的考試形式如撰寫讀書報告及調查報告等課程論文,其中的調查報告學生可以自主選題,主要方向是對微生物學課本中的某一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包括對現有觀點的質疑),并提供自己調查到支持其觀點的論據,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學生尋找論據時鞏固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培養了他的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從記憶型的學習向思考型、探究型學習轉變.

3.2 進行多角度的評價,關注課上課外的學習狀態

以往評價實施主體是教師,這樣多少會受教師本身的主觀意見的影響,為了使評價更加的公平、全面、合理與科學,在評價過程中加入學生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在討論課成績中教師的評價(占40%)、學生自我評價(占30%)、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占30%).討論不僅發生在課堂教學中,也發生在課下的各小組的學習討論中,在討論中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從而轉變為主動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每次討論后,都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內各成員間的自評和互評,分出等級還要給出評價的原因并填寫相應的評價單,這樣學生為了能打出合理的分數,必須要認真聽講,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討論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實現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共享.由教師在每章結束時進行反饋,這樣既可使學生能及時發現自己學習的弱點,也會有效的緩解僅僅由教師進行評價所造成的由個人主觀能動性所帶來的評價偏差,而且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過程中能夠進行自省,鞭策彼此進步.

這樣的評價不僅是對其知識掌握水平的評價,更是對其學習狀態的評價,在這種多角度的動態評價中,可以使教師依據學生的狀態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問題能及時解決,使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一直保持緊張狀態,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積累,也可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微生物學在工農業、醫藥衛生、環保能源等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何將豐富多彩的微生物學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需要教師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投入精力進行教學改革.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注重能力以及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重視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時刻關注學科前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傳省.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D].2003.6.

〔2〕衛功元.完全學分制下微生物教學的“破”與“立”[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8):1283-1287.

〔3〕胡廷章,黃小云,劉仁華.提高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效果的體驗[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4):812-815.

〔4〕羅啟.大學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2012.12.

〔5〕秦秀麗,孫佳巖.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1,20(1):79-81.

〔6〕劉新勝,張會芬,孫連海,等.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網絡輔助教學探索[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1):100-101.

第4篇

論文關鍵詞:微生物學;能力培養;基礎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科研創新能力

加強大學生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方法,采取何種有效的途徑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教育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如何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能力培養,是我們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一直努力的方向。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科學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應用范圍已經滲透到農業、工業、醫藥、環保、生物工程等各個領域。多年的教學中,我們在對學生的基礎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及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礎能力培養

基礎能力是一種積極學習的態度、自主學習能力及團結協作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就要讓學生有目標,有興趣,帶著問題去主動學習,在主動學習中培養團結協作能力。

1.上好緒論課,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的態度

要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的態度,首要問題是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最持久的內在動力,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因素,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緒論課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作用。俗話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往往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緒論課教學,既是課程入門的向導,又是師生合作的開始。如果緒論課的教學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就等于抓住牛鼻子,后面的“戲”就好唱了。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充分發揮第一堂課的作用。一是廣泛收集材料,精心準備教案,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不輕易放過。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導出微生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如從日常生活中的衣物發霉、剩飯變酸現象,到生產中釀酒、做面包饅頭、制醬、制腐乳、豆豉等等引出微生物概念。三是以講故事的方式引出微生物的發展史、關鍵人物及其貢獻。由荷蘭一個小鎮上的布商列文·虎克從小喜歡磨制透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透鏡能將小東西放大,在這個基礎上,研制出了顯微鏡,至此引出了微生物的發現;由當今譽滿全球的法國白蘭地、巴黎時裝引出巴斯德解決酒變質、家蠶病害等貢獻,導出微生物的發展。四是采用形象的比喻與生動的語言列舉大量的數據和典型的事例說明微生物的特性。由空氣、土壤、水體、人體表面、人體消化道、人民幣紙幣等攜帶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介紹微生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五是以充滿激情和向往的語氣介紹微生物學的發展動態和熱門話題。向學生展示微生物學研究的前緣領域如DNA芯片、微生物傳感器、微生物燃料電池、定向藥物、基因導入等,拉近學生與現代科學發展的距離,使學生知道本學科當前發展的趨勢、研究的熱點及爭論的問題……。讓學生在老師富有感召力的教學中,深切感受到科學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機會是給一個時刻準備著的人,從而對微生物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熱切地希望跟隨老師去探討奧妙無窮的微生物世界。

2.采用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微生物學是我校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與檢測等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有關微生物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內容如微生物的純培養方法、微生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微生物的營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控制、病毒等內容進行重點闡述,讓學生對微生物學知識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對資料性、一般演繹性的內容則“點講”,即在介紹基本概念后,老師引導出章節內容主題和重點,留有更多的未知知識空間,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討論,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微生物多樣性這一章學習時,學生已經系統學習了微生物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課堂上,我們提出問題:微生物在工業、農業、醫藥、環保方面的應用情況怎樣?哪些微生物在這些領域有應用?微生物在這些領域的應用前景怎樣?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微生物資源?課堂外,讓學生帶著問題分組討論:學生就某一個方面的問題分組(2~3人)討論,通過查找資料,得出答案,每組確定一名代表公開作答,其他同學提問補充,教師講評。由于課堂知識的學習是有限的,課外知識的學習是無限的,這種方法的采用增強了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性,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識范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終生受益。

3.開設大型綜合實驗,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

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搞好微生物實驗教學對加深學生對微生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提高學生實驗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在實驗課教學中,將微生物學實驗課的內容分為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創新實驗三大部分。學生在完成基本技能訓練實驗,對培養基的配制、常用的滅菌方法及無菌操作要點、微生物標本片制作、顯微鏡使用、細胞大小測定及細胞計數、十倍稀釋法、平板活菌計數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掌握后,開設大新綜合實驗,以提高學生實驗能力及團結協作能力。實驗內容大多來源于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課題。如窖池窖泥的微生物檢測及優勢菌分析;不同大曲中微生物檢測與鑒定及其糖化力、發酵力測定;發酵酸奶活性菌分離、培養與鑒定及發酵酸奶的制備;常見食品衛生指標檢測及食品衛生質量標準指定等等。實驗期間,全天候開放實驗室,教師提要求、理思路,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3~5人一組,利用業余時間,集體智慧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分工合作完成藥品材料與儀器準備以及取樣、接種、分離、滅菌、培養基配制等一系列工作,遇到困難,在教師啟發下,小組成員分析討論并予以解決。每一步、每一個環節操作不規范或小組成員之間配合不默契,均會導致前功盡棄。大型綜合實驗的開設,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小組成員間的分工與協作能力。

二、綜合運用能力培養

綜合運用能力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引導使問題呈現出來,讓學生看到問題,進而提出問題;通過介紹一些典型問題的探索過程和分析方法,啟迪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最終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法與策略。

如講解病毒一章時,講完烈性噬菌體與溫和噬菌體定義與特點后,老師介紹工業發酵生產中出現的異常發酵現象——菌細胞生長緩慢,甚至沒有生長;耗糖緩慢或停止,發酵緩慢,周期長;PH不降反而上升;有大量泡沫產生,發酵液粘度增加;產物積累少甚至不積累;發酵液逐漸變清,鏡檢時發現菌數顯著減少,菌體不規則,有“云霧狀”碎片等,從而使問題呈現出來。學生通過教師的介紹與引導,在腦海中提出疑問:似乎菌細胞慢慢被吃掉,留下一些碎片,什么原因導致細胞裂解呢?教師適時導出:細胞裂解原因之一是細胞走向衰老凋亡,原因之二是遭受噬菌體感染。學生分析:根據生產菌生產周期和發酵時間,排出細胞自然衰老,細胞的裂解可能是遭受噬菌體感染。教師提問:如何證明你的判斷是正確的?噬菌體在光學顯微鏡下不見?學生得出:通過檢測噬菌斑有無判斷。教師提出:噬菌體是如何污染的(污染途徑)?在發酵生產中如何防止噬菌體污染?學生紛紛利用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從污染途徑著手,提出這樣防止噬菌體污染的若干種方法,教師加以總結和完善。老師的循循善誘,為學生打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求解未知領域,從而讓學生的學習由感知、記憶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維高度,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大學是每個學生打基礎的階段,這是高等教育的一種共識。大學打基礎階段內涵是很豐富的,她強調全方位的基礎建設,其中重要一環就是科研能力的鍛煉培養和提升。在教學中,我們不但將科研意識、思維方式和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融入教學中,還通過學生申報和參與大學生創新試驗項目來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時,教師介紹知識點:碳在各種微生物細胞中約占50%,N在各類微生物細胞中含量差異較大,期中細菌、酵母含N較高,占7%~13%,霉菌含氮量較低,約占5%,因此細菌與酵母常作單細胞蛋白(scp)生產菌。教師由此拓展授課內容:利用微生物生產單細胞蛋白的重要意義、單細胞蛋白的應用范圍及其局限性等,然后提問學生:如何大規模發酵生產單細胞飼料蛋白?要發酵生產單細胞蛋白,三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發酵生產菌的選擇問題。必須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菌細胞,這樣的菌細胞可以從自然界篩選,也可以從菌種保藏中心購買。如果希望產量有所提高,可以通過誘變(選擇合適誘變劑、誘變方法,對突變菌株進行粗篩、復篩等等)以篩選高產突變株用于發酵生產。二是原料問題。由于大規模發酵生產原料使用量大,要選擇價格低廉、來源廣泛的原料,最好是微生物能分解利用的農副產品及其廢料。三是發酵生產工藝優化問題。發酵生產中要控制好酸堿度、通氣量、接種量、培養溫度、培養時間以獲得最高產量。由此導出教師的科研課題——“微生物發酵再生曲酒丟糟的研究”選題思路及科研開展——教師如何選擇菌種,通過正交試驗進行純種發酵、雙菌共酵、兩步發酵、多菌種混合發酵、添加纖維素酶再發酵等生產單細胞蛋白。這種在繼承、傳授知識的同時,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將學生引進科學領域,學習科研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微生物的興趣,促進了“教學帶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方式,促進了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5篇

1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實驗內容較單一,探索性、設計性實驗缺乏

以往,我們微生物實驗大多數是根據實驗教材內容安排微生物形態觀察、微生物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生理生化試驗、微生物計數、培養基的配制及滅菌等驗證性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沒有或較少,實驗內容多是對理論課程的簡單驗證,缺少創新性。當然,這部分驗證性實驗對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起重要作用[3],但各個實驗彼此之間孤立進行、缺乏內在的聯系, 學生對各個實驗的用途及地位認識不足, 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缺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能力[4~5]。

1.2 教師包辦多,學生被動接受

以往我院學生雖然也參與了實驗活動,但實際上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都受到限制。原因是實驗課教學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實驗思路的設計、到實驗器材的準備都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的步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而且容易造成學生課前不預習,實驗過程中不認真、不主動,實驗結果分析不到位,課后不認真總結思考,甚至出現缺課、抄襲報告等不良現象。

1.3 考核方法單一,學生忽視實驗操作過程

以往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看實驗報告,但實驗報告只單純的顯示出了實驗結果,并不能完全體現學生的實際實驗操作情況。在實驗中,一旦操作出現錯誤或沒有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有的學生不是就此尋根追源、討論分析、總結教訓,而是為了實驗報告得到教師的“好評”而編造數據。更有甚者,有的學生不親手做實驗,只做實驗的旁觀者,最后為了完成實驗報告抄襲他人的結果。這樣學生不僅錯過了熟練掌握實驗技能、培養動手能力的機會,而且容易養成投機取巧的壞習慣,這種考核方式也導致了學生對實驗過程的不重視。

2教學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2.1 優化實驗內容,合理安排實驗內容,合理利用現有條件

我們在多年工作的經驗基礎上,分析問題、集思廣益,對微生物實驗內容進行了優化。目前,我院的微生物實驗內容分為課程實驗和綜合實驗兩部分。課程實驗30學時,包含了驗證性實驗,專業方向實驗和綜合實驗。在這些實驗中,我們既開設了培養學生基本微生物操作技能的驗證性實驗,如顯微鏡使用技術、細菌的染色技術、無菌操作技術、微生物分離、純培養技術等實驗,又開設了集綜合能力及創新思維為一體的綜合實驗“土壤中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等實驗。同時,針對各專業特點,我們開設了不同的方向性設計試驗,如食品專業根據本身特點,開設了“牛乳中微生物的檢測,酸乳的制備”實驗,生物工程專業開設了“酵母細胞的固定化”實驗,生技專業開設了“微生物的誘變育種”實驗。這些實驗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在課程實驗的基礎上,在學期的后期,我們又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微生物綜合實驗,教師給與學生一定的輔助指導,但從藥品配制、菌種篩選到菌種鑒定等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都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進行了一個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微生物學大實驗。通過這些實驗的進行,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知識運用的綜合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又培養了他們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重視課前預習課后小結,注重實驗過程指導,讓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準備工作

微生物實驗內容比較繁雜,加之因課時限制,往往一次課要做多個實驗項目,學生如果實驗前不進行充分的預習,只能按老師板書內容和教師所講悶頭去做,對實驗的全過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勢必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們強調:(1)每次實驗前,學生必須閱讀有關內容,了解實驗目的、原理和內容,寫好預習報告。在實驗開始之前,堅持抽查預習報告,提問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對要做什么、怎么做、關鍵步驟是什么?減少了實驗的盲目性,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2)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滌、包扎,無菌水的分裝、滅菌,試劑和培養基的配制,儀器的調試、保養等工作,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和實驗課之外的知識,同時,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3)在實驗過程中,實驗指導教師要深入學生實驗操作,對動手能力差的學生應該作為重點巡查的對象,指導他們耐心細致地完成實驗。另一方面,實驗教師要善于根據實驗內容給學生提示觀察要點,對學生觀察到的反?,F象或實驗失敗,教師應及予提示,找出原因,使之重新把實驗做成功。(4)每次實驗課結束前,教師一定要安排時間對本次實驗進行小結:揚長避短、解釋某些實驗現象、表揚實驗做得好的小組或學生。實驗結束后學生要堅持做到將用過的物品清洗干凈,擺放整齊,原始數據經教師看過簽字后才能離開實驗室,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

2.3 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驗課因受課時、資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基本的內容,較深的內容、耗時較多的內容、顯示專業特色的內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6]。因此,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寬松的實驗和研究環境,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創新項目[7]。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提倡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申請學校和省部級立項的學生課題,或者組建興趣小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實驗室也全天候為他們開放,教師積極為他們指導。目前,我院大學生先后參加了國家級創新項目如“利用噬菌體肽庫高通量篩選水產品致病菌特異親和多肽的研究”、“用配體絡合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穩定肉制品色澤研究”等,校級創新實驗項目“魚皮膠原蛋白美容肽” “面條品質改良劑的研制及應用研究”等。另外還參加了第三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高校首屆“創意創新創業”電子商務挑戰賽以及“2009年美國大杏仁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等,其中有4人獲大學生創新國家級獎勵,5人獲省級一等獎,學生參加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

2.4 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實驗報告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學生的實驗課成績大都根據實驗報告的質量來評定。為什么呢?由于許多實驗分組進行,有時2~3人一組,不少學生應付了事,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我們采用考試的辦法來檢驗學生獲得知識的程度、評價教學效果和水平,達到促進學生認真學習[10]。我們對微生物實驗考核采用了實驗理論筆試、操作考試、平時成績、和實驗報告總評的辦法,明確規定:實驗理論筆試內容包括實驗原理、試劑用途、實驗方案的設計、注意事項等。實驗操作考核由教師確定實驗題目,內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種和制片技術、顯微觀察等,學生通過抽簽選取題目進行操作考試,教師根據規范程度進行評分。平時成績根據學生上課的出勤率、上課實際動手操作情況來評定,實驗報告根據學生書寫的內容、分析討論的情況來給分。以3∶3∶2∶2的比例來對學生的實驗成績進行考核,即實驗理論筆試成績占30%,實驗操作考試占30%,平時成績占20%、實驗報告占20%。總之,通過采用多層次的系統考核體系,督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對微生物實驗課的重視,增強了實驗效果。

3結語

如何更快、更好地推進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如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是我們實驗教學改革的宗旨,也是一個任重而道遠、 逐步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重視和全力支持。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堅持不斷地總結經驗、交流心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明.微生物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2] 錢存柔,黃儀秀.微生物學實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設,2003.

[3] 李云琴.高校實驗教學改革淺儀[J].科技信息導報,2010:153~154.

[4] 張家棟,路勇.加強實驗室開放管理,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8):167~168.

[5] 郭鑫.論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四個”關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214~215.

[6] 李靖,周玉林,關杰.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9,36(11):1766~1771.

第6篇

關鍵詞:課堂教學 成績評定 綜合素質

根據我校培養方案,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是生物工程專業質檢方向以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選修課之一。計劃課時為37(約三分之一的實驗課時),總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檢測的基本原理、國家標準方法及內容體系,各種食品、飲料等的采樣原則及前處理方法等;了解國內外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現狀及發展情況,理解各種快速檢測新技術的原理、使用范圍和方法等。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以及生工專業質檢方向的專業選修課,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它是一門操作性、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其教學的直接目的是教會學生掌握目前使用的國家標準方法、知識以及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教會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應對實戰的能力。

考核成績評定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對教學的效果、課堂的效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學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課程以微生物檢驗基礎理論知識、快速檢測技術和檢驗實驗三部分構成課程結構框架,分別在三部分中設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下表1,以其在課程學時數較少的有限時間內為學生傳授完善的知識體系,確保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掌握,并獲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是筆者對教學進行不斷改革的追求。

一、以“考勤和提問”方式督促學生形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

學生的學習出勤和課堂提問的表現能夠間接地反映他們的學習態度。如有的學生上課經常遲到或借故缺勤,甚至曠課;有的學生雖然每次出勤,但在上課時,不專心聽老師講課,而是看與本課程無關的書,或者做其他專業課的作業,可謂“出工不出力”。持這樣學習態度的學生,上課心不在焉,往往不能正確回答或回答不出老師的課堂提問,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從考勤和提問中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出勤包括遲到、缺課(病假和事假)、曠課三種行為,遲到1次扣0.5分,曠課1次扣1分,缺課需要病假或事假證明,病假不扣分,事假扣0.5分。“提問”以隨機提名方式進行,一個學期每個學生1~2次,答不出扣1分,答的不好酌情扣分,出勤和提問占課程總成績的10%。全勤、學習態度端正、認真聽講學生得10分。

二、以“隨堂作業”形式考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

占總評權重的10%,即10分。在教學進行到某一章節或某一部分的結束時,適時對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定時隨堂測試,讓學生獨立完成。測試題目以知識測試為主,能力測試為輔,主要考查學生對于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知識測試題目事先擬好標準答案,而能力測試題目可是開放性的,可事先制定答題給分的檔次標準隨堂測試具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檢測學生的習效果,促進學生平時的學習;二是對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教師可據測試的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的節奏、方法和深度。一般以3~4次為宜,各次得分相加換算成10分,再計入總評成績。

三、以“PPT準備與匯報”形式掌握學科前沿技術

占總評權重的20%,即20分。本課程的教材為自編教材,其中大部分內容介紹了微生物快速檢測的新技術,學生分兩人一組準備PPT匯報,學生介紹內容涵蓋了“微量多項實驗鑒定系統”、“快速自動化微生物檢測儀器和設備”、“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技術的采用(包括DNA探針、PCR、DNA芯片、ELESA、免疫熒光技術、放射免疫和全自動免疫診斷系統)”、“生物傳感器”等。通過對不同新技術的精心準備和交流,學生基本上掌握了這些新技術在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以“PPT準備與匯報”開展教學,不盡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也大大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以及交流(匯報結束,臺下老師、同學提問)應變能力。

四、以“課程論文撰寫”形式培養科研思維

課程論文的撰寫需要學生融合貫通微生物檢測技術中理論知識和快速檢測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指導學生如何查閱和有效利用資料,并將其轉化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以外,關注學科前沿技術,開創教學內容新領域教學過程中,在保證現有國標主要內容和知識體系的前提下,使學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學科領域(目前雖沒有放入GB中)的其他知識及技術和前沿知識及新技術,并了解獲得它們的途徑和方法。學生論文有以某種病原菌為例,介紹對此致病菌的各種檢測方法,也有以某種檢測方法為手段,介紹此方法在不同病原菌中的檢測及特點等各種方式展開的綜述,不但鍛煉了學生檢索文獻、利用文獻的能力,開闊了學生視眼,學習了科研論文的撰寫,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

五、注重實驗設計和操作過程,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和良好的研究思維能力

綜合考慮微生物檢驗的教學特點及實驗條件,以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為目標,引導學生對實驗材料進行選擇(如有些同學選擇放置不同天數的牛奶,也有選擇不同貨架期的各種食品等),對實驗內容、步驟等各個環節進行設計,并自己計算所需要的耗材和玻璃器皿,樹立學生對自己的實驗全權負責的信念。在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擴展學生的實驗設計形成研究論文,因條件不允許的實驗內容,鼓勵學生申請校開放實驗室項目、學生科研計劃項目及大學生創新設計大賽等。建立培養學生學習的長效機制,學生學完課程后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平臺,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增強學生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意識。

另外,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各項注意事項,儀器、設備、藥品、試劑的使用,甚至包括衣帽、操作姿勢、言行、手法、材料處理、善后清潔等都嚴格按要求進行。通過嚴格的要求培養學生細膩、嚴謹的科學作風。

第7篇

【關鍵詞】產學研 生物工程 應用型本科 培養模式

生物工程專業是一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生物學理論知識,還應掌握生物工程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且應用性強。因此,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的生物工程專業,不管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社會經濟需求出發,都應當與產學研全面結合。本文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及生物工程專業的特點,以賀州學院為例,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

一、“產學研”合作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

為了加強學生的專業基礎、生物工程學基礎和基本技能訓練,生物工程專業主要培養從事生物發酵、生物制藥以及環境生物處理和食品加工和設備的生產、研發等工作的應用創新型人才。構建了由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三大類課程構成的理論課程體系。課程原專業以微生物體系為主,拓寬至包括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酶在內的整個生物體系,并適當增加了上游技術(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和下游加工過程(生物分離工程等)的課程。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發酵工廠設計和生物工程設備等專業課程組成的工程學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設計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實現了“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5]。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賀州學院生物工程專業構建了包括由實驗課、課程設計、課程實習、認知實習、專業見習和畢業實習(工廠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組成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對于基礎課程如《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等開設32學時的獨立實驗,對于《化工原理》《發酵工程原理》和《工程制圖》等學科基礎課程,開設24學時的實驗。對于專業課程《細胞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開設24學時的實驗。對于《生物工程設備》《生物分離工程》和《發酵工程設計》等專業課,開設16學時的實驗。增設了3門特色專業選修課程:《馬蹄脫毒技術》《山楂發酵產品工藝學》和《制茶工藝學》。為了提高生物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專業素養,開設了《生物工程綜合實驗》。專業實踐模塊由課程設計、專業見習、課程實習、認知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模塊構成。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不僅提高了學生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產學研教育的縱深發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產學研為依托的專業實習基地建設

生物工程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實踐教學的基本條件,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校內實習基地建設

以生物工程創新實驗、專業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等為主要依托,建立生物工程專業校內實習基地。賀州學院一直很重視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新建了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院,購置了全自動果蔬生產線、微生物發酵系統和生化檢測系統等儀器設備,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平臺。

(二)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

以市內外生物工程企業和相關科研單位為依托,構建生物工程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認知實習、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已與達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廠、嘉寶速凍食品公司、廣州花卉中心、廣西農科院、廣西科學院、賀州市農業局等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簽訂了相關的合作協議書。同時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學校兼職教師,定期到學校授課或開展講座。實習基地每年都接納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實習工作,在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下,教師的科研課題與企業需要相結合,有利于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能提高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對于學校來說,豐富了教師的科研課題,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三)依托實習基地,構建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新模式

以產學研合作課題為切入點,安排一定數量的學生走出校門進入企業和科研單位,完成畢業論文(設計)。通過深入基地,進行完全現場環境的實踐訓練,建立校內校外“雙導師”的培養機制[6],在老師和基地技術人員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這樣既可以把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又可以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些技術難題,提高學生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雙贏。在2016屆的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班的學生中,有10多名學生直接到達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廠、廣西農科院等企業和科研單位,在企業和科研單位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三、科研引入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科研帶動了生物工程行業的發展,沒有科研就沒有創新。將科研滲透到教學中去,以科研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學平臺,使科研工作成為提升專業特色建設的有效手段。將教師的科研課題引入實驗課或畢業論文的選題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目前生物工程專業老師申請的項目有“中田大山楂高產栽培與育苗技術研究”“雞血藤懸浮細胞培養及異黃酮類合成的代謝機理研究”“賀州馬蹄優質品種選育、有機規范栽培技術研究”“賀州油茶優良品種離體再生技術研究”等20多項省級、廳市級項目。在2016屆的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班的學生中,有60%的畢業論文課題來自教師科研項目。學校還設置了由學生自主申請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目前生物工程專業班的學生每年都有2~3項大學生創新項目,且一些成果已在高水平的科學雜志上發表。

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綜合素質

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還要不斷地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獲取更多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實施專業和職業資格教育有機結合,以職業資格證書來檢驗學生對專業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學生主要通過化學檢驗工、微生物檢驗工和食品檢驗工等資格培訓與考核,為學生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結合企業和市場需求,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產學研背景下,學校十分重視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也鼓勵教師到相關企業或科研單位實習和鍛煉。目前,生物工程專業的教師已有4人掛職到相關企業進行鍛煉,5人參與企業“特派員”工作。“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將有力促進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六、結束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采用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解決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縮小了學校和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有利于培養應用型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曉娟,陳文強,霍科科,等.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創新及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5,35(1): 103-106.

[2]王娣,石中,曹珂珂,等.以就業為導向, “產學研”培養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J].廣州化工,2011,39(23): 159-160.

[3]王陶,李文,陳宏偉.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5,42(3): 591-597.

[4]何滿輝,趙宏霞,萬君.通過產學研合作強化實踐教學[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1,13(2): 194-196.

第8篇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體系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簡稱微免)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學、免疫學與寄生蟲學三大內容,是基礎醫學科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根據我國最新醫學人才培養原則“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和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目標“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微免教學應當緊跟時代腳步,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新教學體系。此外,微免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內容極為復雜的學科,而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死記硬背,不善于總結,最終導致學習積極性較差、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素質,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1以學生為中心創新微免實驗教學方法

1.1優化實驗內容,合理安排實驗課程

初次實驗課程時,有些學生可能因為主動性不夠,興趣不濃,對實驗內容不了解而出現課堂紀律渙散,養成不良實驗習慣。教師應當嚴格要求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強調實驗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并認真講解實驗室規章制度,實驗儀器使用方法,讓學生在潛意識中重視微免實驗學習并且對微免實驗課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良好的實驗習慣不僅體現學生嚴謹的科學素養,而且對學生日后學習工作有很大益處。因而剛開始教師就應當嚴格要求學生做好實驗前準備預習、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和規范操作以及實驗過程的認真觀察、詳細記錄等。微免實驗教學內容多而復雜,因而合理地安排課時,優化實驗內容,才能培養學生對實驗課程的學習興趣。轉化“以教師為主”為“以學生為主”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實驗目的、原理以及實驗結果有更加深入的感性認識。實驗課可以由簡入難,由簡入繁地進行安排,如:ABO血型、類風濕因子乳膠凝集等實驗原理簡單,實驗結果易于觀察,并且可以讓每個學生動手參與。這些實驗過程均較為簡單,自主性較強,可以使學生對抗原異物性、特異性以及抗原抗體反應特異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可為以后學習免疫學打下扎實基礎。或者結合學生身邊最常見的“細菌”開始,開展細菌形態、接種培養、生化反應、革蘭氏染色和消毒滅菌方法等相關課程,讓同學對微生物有更多全面的了解。在學生對微生物與免疫實驗原理有了初步理解后,可以安排一些實驗過程相對復雜的實驗教學,如藥物敏感實驗、革蘭氏染色實驗。教師循循善誘教導學生這些實驗的目的、原理,并認真示范實驗中關鍵操作規范后,要求學生自己再重新操作,在其過程中不斷觀察學生的操作并對不規范操作進行指導改正,不斷改進學生的操作技能。

1.2開發研究設計性實驗,鍛煉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

研究設計性實驗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實驗問題的能力。目前較多實驗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了解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機械地完成實驗過程,最終無法真正掌握基本知識。集成眾多老師科研經驗,結合本校專業特色,引導學生參與中醫對病原微生物或者免疫機能相關設計性實驗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設計、操作、分析、總結的綜合能力[1]。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在指定范圍內選定課題,分工自行上網搜索文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完成實驗過程,認真觀察并討論分析實驗結果,最終以論文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切實體會參與科研的全過程。開發研究設計性實驗不僅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習思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學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分工協作,充分認識團隊合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3多種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豐富實驗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認真利用好每一次實驗課。教師根據不同實驗內容制定不同教學模式,鼓勵推動學生成為實驗課主力核心,將學生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對于原理簡單,實驗過程簡單易懂的實驗,教師可以采用師生角色互換的模式,讓學生自己組織實驗課,如備課、實驗前準備、實驗操作、實驗分析總結。這樣既可讓學生體會老師的辛苦,也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更多知識。然而對于實驗原理抽象,復雜難懂的實驗課程,教師應當因勢利導,巧妙利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生動地向同學展示肉眼觀察不到的實驗過程。此外,還可利用PBL教學模式[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打破學生潛意識中的專業知識“條塊劃分”體系,使之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生整體、系統、綜合地解決問題。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學內容,綜合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理解能力。

2加強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強化理論知識基礎

2.1積極開展課堂討論,將主動權交給學生

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由來已久,其最重要的是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讓學生不斷自己去探索和創造知識。微免理論課程內容復雜,專業知識枯燥乏味,抽象不易懂,導致學生對學習缺乏積極性。教學中形象思維及直觀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將實驗課程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給學生以深刻印象,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教師可在每章結束前設置一節課堂討論,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學習,最終以報告形式提交討論結果,將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使用多媒體教學,革新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目前已經開始應用于教學工作中。微免學中許多研究對象或教學內容看不見摸不著,非常抽象復雜,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將文本、圖片、聲音融為一體,圖文并茂使學生對微生物形態結構、免疫機理有更加感性地認識[3]。當今屬于高科技智能化時代,智能手機與互聯網的普及使用,可以實現移動學習模式,實現教師與學生間的隨時交流學習活動。微信已經成為目前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社交軟件,有教學實踐探索通過建立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微免學教學移動學習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提高微免學的教學質量[4]。另外,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絡教學”成為教學手段的創新點,建立多資源的網絡教學,可包括教學視頻、教案、課件或者章節討論、在線測評等幾個板塊,學生隨時隨地可以自主學習。對教學軟件進行升級,在線跟進學生學習進度,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便捷有效的網絡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及時解決學習上的疑問,還可以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

3堅持完善考試考核體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體系不僅可以考核學生對微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還可以檢驗教學質量,對教學體系的創新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傳統教學中,多采用常規的試卷考試對學生理論學習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方式會讓學生被動地死記硬背一些重點知識,但往往缺乏主動性和自主創新性。建立健全的考核評價系統不僅可以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立多元的考核體系,可以規避傳統單一考核方式的弊端,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傳統教學對于平時學習態度為給與重視,使得學生在實驗與理論學習過程中養成了不良習慣,因而可將學生平時出勤、課堂學習態度,實驗報告書寫情況納入成績考核中。此外單獨出題單獨操作、實驗技能的掌握熟練程度以及規范性考核應當成為考核的一部分,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可以讓學生對實驗規范操作更加記憶深刻,還能讓學生鞏固和提高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傳統教學考核常用的試卷考試仍然應當是成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試卷考試可以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實驗原理目的的了解有客觀的了解,且在試卷中可增加實驗設計問答,觀察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熟悉程度。一個行之有效的考核體系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督促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微免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許冬青,詹瑧,佟書娟,等.中醫藥院校微生物學創新性實踐教學探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43-45.

[2]劉金生.PBL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7):1109-1110.

[3]袁力.多媒體技術在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5(8):196.

[4]李林珂.微信應用于微生物免疫學輔助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中華少年,2015(17):220-221.

第9篇

關鍵詞:生物化學;糖類;實驗教學

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一般從糖類、蛋白質、核酸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開始講授,隨后再介紹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同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分開,不但使教學工作相對枯燥難懂,而且學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學的知識結構和重點內容。許多專家學者在課堂教學方法和理念上對生物化學的教學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創新[1-4],也有許多教學工作者在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探討[5-7],為生物化學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如何將生物化學的部分實驗合理的融入教學課堂,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恰當的融為一體,此類教改文獻較少。本文以糖類教學過程為案例。

一構建糖類的知識結構體系

學習生物化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有機化學》課程中關于糖類的章節,對重要的單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糖類講授側重點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講述要為糖代謝的章節做好鋪墊,而糖代謝則是糖的化學的延伸。雖然課程設計上是先講完糖類、蛋白質、脂類、核酸、酶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后,再講述糖代謝、脂代謝、蛋白質代謝。但教師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學和糖代謝的關系。因此,圍繞糖類一章要為糖代謝章節服務的思路,重新構建《生物化學》中糖類的知識體系,做到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在講完糖的概念和分類后,由“最簡單的糖是什么”的問題導入,通過介紹甘油醛過渡到同分異構的講解,重點介紹D/L構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如果每延長一個碳,會增加多少同分異構體的同時,引出重要的單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針對性的介紹單糖的化學性質,為糖代謝做鋪墊。如葡萄糖半縮醛羥基上可發生酯化反應,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體內糖代謝的重要中間產物。在從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鍵轉變為學生所熟知的麥芽糖開始,講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紹多糖的化學性質。

二課堂教學中加入演示實驗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可加深理解專業知識,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可將抽象的生物化學理論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這些化學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產生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往往理論和實驗分離,教師普遍認為演示實驗簡單,培養不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忽視演示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效果在提高學生興趣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糖的演示實驗為例,課堂氣氛明顯活躍,學生對糖的一些化學性質比傳統的講授記憶更為深刻。如在講糖類的還原作用方面,教師在上課前可提前準備好斐林試劑和本尼迪特試劑、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麥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試管、加熱設備等。通過實驗,向5支試管中加入菲林試劑,再分別加入上述五種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熱數分鐘,取出冷卻后觀察顏色變化[8]。這樣可直觀的觀察不同的糖類顏色有何不同,讓學生思考造成這種顏色差異的原因。引出還原糖和非還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對糖官能團進行了直觀的講解。學生課堂反饋積極,可明顯感覺到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和互動是有效的。

三啟發學生設計綜合性試驗

化學實驗通常分為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然而本科生教學過程中,很少涉及到綜合性實驗,由于教師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動性,加上學生自身知識水平所限,綜合性實驗在實施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綜合性實驗帶有一定的綜合應用性質或部分設計性任務。它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理論、實驗技能以及各種檢測手和實驗方法,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方法、選用配套儀器設備、獨立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并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寫出比較完整的實驗報告或學術論文[9]。為了進一步使學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學,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詳細講解糖的化學性質及這些化學性質和什么官能團相關后,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加以完成。如還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堿性條件下,還原糖可與黃色的3,5-二硝基水楊酸(DNS)共熱,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質,3,5-二硝基水楊酸則被還原成棕紅色的3-氨基-5-硝基水楊酸。棕紅色的深淺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計在540nm波長下測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標準曲線,可求出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由此,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結合糖類的化學性質,思考并設計其它的測定還原糖的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室中完成。不管實驗方案是否可行,實驗是否進行順利,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這樣的引導和啟發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設計實驗的能力,也使學生對糖的化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四總結

以實驗為導向,結合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學學習變得具象化,也容易引發學生興趣,通過自己設計實驗,增強學生成就感的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吳震洋 邱嵐 李麗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宋威,鄭玉娟.思維導圖在生物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4,(28):258-259.

[2]楊志偉,張瑋瑋,陳志玲,等.生物化學探究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J].生命的化學.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蘭.創新理念,培養能力—生物化學教學之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0,37(08),1238-1242.

[5]舒樂新,苗戎,楊琳,等.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實驗室科學.2013,16(05):53-55.

[6]程馳.生物化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24):242-244.

[7]史鋒,周楠迪,田亞平.淺談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在高校生物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247-248.

第10篇

1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改革的基本情況

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屆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科專業,實施的教學計劃是《貴州省師范高等??茖W校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試行),并于2000年、2003年兩次修訂。2005年學校升格為銅仁學院,于2007年申報了師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學本科專業。在原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制定了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計劃。

2教學計劃改革應反映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時,中學的生物學教師十分緊缺,同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學教師。在此形勢下,把培養目標確定為:面向21世紀,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初中生物教師。

與此培養目標相對應,所實施教學計劃的課程結構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著眼點,該教學計劃的課程由公共課、學科課程、教育課程、特設課程和實踐構成。各部分學時占總學時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專業課程有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為了使培養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初中生物教師的角色,2000年對該教學計劃進行了首次修訂,把學科課程中的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動物生理學刪除,而增加與中學生物聯系更為緊密的動物學、植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微生物學。2003年又再次修訂,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師已日趨飽和,同時隨著高校擴招,學生就業日益困難。這次修訂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強化實踐的思路,著重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在課程結構上新開設了選修課。

2.2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

在確定生物科學專業培養目標時,考慮培養的學生既要充實中學生物教師,又能對本地區生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對高效生態農業和蓄牧養殖的進一步發展有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為此,把培養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實驗技能,具備在中學進行生物學教學、研究的教師以及農、林、牧、漁、衛生、環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為目標。

該教學計劃的課程結構包括普通教育類課程、師范教育類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與專科教學計劃相比,該計劃的特點是:每類課程都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占總學時的17.04%;專業課程的門數增多,范圍更廣;實驗學時增多;開設與生產結合的選修課程。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計劃中,不僅加強基礎、突出師范教育,也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

3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中體現的重要關系

教學計劃的修訂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根本原則,就生物科學專業而言,修訂的教學計劃要突出體現傳統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生物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理論與實踐、職前學習與終身學習及就業的重要關系。

3.1體現傳統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的關系

生物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形成了眾多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同時生物學的發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紀的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生物科學知識應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和先進性等特點。在眾多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如何選擇課程體現這一要求,是在修訂教學計劃中必須解決的。

3.2體現生物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的關系

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實踐。生物科學專業以培養中學生物教師為重要目標,因而加強教學技能的培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作為一名中學生物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扎實的生物學專業知識,更要掌握教育理論,懂得運用教育的基本規律,教學的方法、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會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學計劃中突出了師范性,除開設師范教育必修課程外,還開設選修課程如中學生心理咨詢、學校管理學等。師范教育課程306學時,占總學時的10.97%。

3.3體現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學從來就是一門實踐性學科,生物科學專業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更要加強學生實踐。實踐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鞏固掌握,也是對理論的運用,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學風的生動課堂。新的教學計劃中,實踐課程包括:實驗教學420學時,占專業必修課學時的35.35%,專業實習4周,教育實習6周,畢業論文6周,軍事訓練與國防教育2周。

3.4體現職前學習與終身學習及就業的關系

21世紀,知識老化周期日益縮短,傳統的“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經過時,“一張文憑,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個人在大學畢業時實際上只學到他今后幾十年所需知識的10%,其余的90%的知識還需要邊工作邊學習。21世紀,終身學習將不僅代表一個人的優良品德,同時也成為生存發展所必須的手段。因此,教學計劃中設置的課程不僅是職前學習所必須的,更要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第11篇

關鍵詞:醫學檢驗 分子診斷 應用型實驗 整體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09-02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臨床醫學的發展,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間橋梁的檢驗醫學也得到了空前活躍的學科建設,其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飛速發展。醫學檢驗是一門專業學科,一直以來就被認為只是臨床醫學的輔助學科,而在醫院,檢驗科也一直被認為只是為臨床提供檢測結果的輔助科室。醫學技術在不斷創新,21世紀迅猛發展的醫學檢驗已經不再只是簡單地進行常規檢測,而是正朝著自動化、高效化、小型化、標準化和個體化發展,不再只是簡單地為臨床提供檢測數據,而是在向著可提供臨床咨詢和參與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檢驗醫學的方向進行轉變。檢驗醫學不同于醫學檢驗,后者是側重于應用技術,以標本為中心,而前者檢驗醫學則綜合了科學、技術、臨床三方面,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疾病的診療或為評估人體健康程度為目的,對來自人體的材料進行血清學、免疫學、化學、微生物學和細胞學等檢驗,并提供檢查范圍內的醫學咨詢服務,包括對于結果的解釋和提供進一步診療建議的學科[1]。

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寬廣扎實的醫學檢驗、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臨床溝通能力,能勝任各級醫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門醫學檢驗及醫學實驗室工作的創新型和復合型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2]。20世紀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學即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與生長點,隨著其理論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已逐漸成為臨床檢驗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診斷學”這一重要的學科分支。分子診斷學是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基礎,利用免疫學、生化、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分子診斷的前瞻性、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使得其臨床意義在于不僅能夠對疾病做出早期診斷和確切診斷,而且還能確定個體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風險評估、預后判斷以及療效的動態監測等,因此分子診斷學實驗技能的訓練就直接決定了培養的醫學檢驗學生能否勝任未來的工作[3]。

1 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整體上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根據課本講義上的內容進行灌輸式講授,粉筆+黑板+口頭講授,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內容陳舊,在學生來看,是以背書為主,較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2)實驗室硬件條件相對不足。分子診斷學實驗在所需的硬件設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經費較高,加之對授課教師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要求也較高等原因,使得實驗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3)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實驗教學不僅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目的,單純地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專業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傳統的分子診斷學實驗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術,以驗證理論為目的,學生機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驟進行,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無法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為了后續學科的學習和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級檢驗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趨于綜合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關鍵環節。

2 優化實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模

根據多年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經驗,筆者認為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體組合教學

醫檢專業本科教育開設分子診斷學時間不長,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其中實驗教學軟件這方面就比較欠缺,國內目前難以購置較好的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影像教學片,創作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教學多媒體課件將提高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并為暫時尚不具備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提供較為理想的課件,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組合教學就是在教學工作中運用數碼相機、攝像機、錄像機、大屏幕投影儀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進行整體組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和電視教學片等教學軟件,在課堂上講解實驗理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等方式,為學生演示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規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實驗原理和步驟等,這樣學生可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實驗技能的理解。教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外,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聯合應用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向學生展示現代分子診斷學研究設備、新的研究技術以及受實驗條件、學時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掌握規范正確的操作,又可在網絡上模擬整個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加深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整體認識和掌握常用疾病針對性實驗室檢測的目的,實現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大家共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環境發生了改變,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并可實時進行[4]。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2.2 分組討論

在實驗前可設置與實驗相關的臨床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以及結束后,針對預設性問題、實際遇到的問題和異常的結果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討論不僅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實驗原理、操作和結果的理解,還可加強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2.3 雙語教學

根據實驗相關內容,結合分子診斷的最新知識和學生外語水平實施雙語教學,同時教師向學生講授查閱文獻的途徑、技能和方法,并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的論文文獻。雙語教學有利于鞭策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有利于學生提高運用專業英語水平的能力,指導學生查閱國際最新的文獻資料,及時了解前沿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豐富課外科研知識。

2.4 實驗報告論文

采用論文的形式寫實驗報告,根據原理、操作步驟,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文獻,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充分論述,借以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可為日后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2.5 完善實驗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不斷加入的、隨技術發展的、能與臨床學科通匯貫通的先進性、臨床型實驗,以疾病為主線,以國家批準的臨床常用的診斷試劑盒為材料。另外還可以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到綜合性實驗中,用新穎、前沿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實驗課的興趣和主動性。經過這些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強化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

按教學規律和大綱要求安排實驗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整體優化選擇臨床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中最常用的關鍵技術為題材。

擬為:(1)質粒DNA的提?。唬?)真核細胞DNA和mRNA的分離純化;(3)限制性內切酶的應用;(4)DN段的連接;(5)核酸的鑒定;(6)重組質粒在體外的表達;(7)表達產物的分離和純化;(8)Western blot;(9)轉化與轉染;(10)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乙肝病毒DNA;(11)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丙肝病毒RNA;(12)流式細胞術分析淋巴細胞亞群;(13)CD4+CD8+絕對計數;(14)流式細胞術檢測HLA-B27;(15)DNA指紋分析;(16)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離、純化、酶切、連接、鑒定與表達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的技能訓練,實時熒光定量PCR是臨床上用于絕對定量病患體內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細胞術屬于臨床常用的是一種在功能水平上對生物分子進行定量分析的檢測手段,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是綜合性實驗,包括提取小鼠組織DNA、勻漿、測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

3 結語

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涉及的醫學領域和檢驗項目日益增多,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需要密切聯系,加強溝通,所以針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實驗教學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方式以及教學意識也要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勝任和適應現代檢驗醫學的臨床實踐工作的創新型和復合型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醫學檢驗向檢驗醫學轉變的教育改革[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2,2(1):12-14.

[2] 張玉心,段巧玲,石瑩,等.醫學檢驗專業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0):920-922.

第12篇

關鍵詞:水生動物醫學;相關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實踐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9-0118-02

水生動物醫學相關課程體系包含了水產養殖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是綜合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課程體系,故其實驗和實踐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進入生產第一線后的專業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課程而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水產養殖及相關專業的共同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本教學團隊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交流中發現,很多學生對水生動物病害很感興趣,但也擔憂所學課堂知識與實際生產需要脫節,非常希望有機會參與疾病診療全過程,提高實戰能力。天津農學院水生動物醫學教學團隊通過多年的實驗實踐教學積累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和生產單位的認可。

一、整合與臨床診療直接相關實驗內容,使技術連貫完整

水產動物病害一個完整的病例臨床診療涉及到的內容和技術包括:疾病發生

時水體和水生動物現場調查和觀察方法;關鍵內容問診及信息收集記錄,養殖記錄表格分析;水樣和病料的采集和運輸;病料的實驗室檢查內容和方法;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綜合分析疾病發生原因,初步診斷疾病種類;根據診斷結果,篩選、制定治療方案并小范圍實施;治療效果的觀察和評判;總結疾病診療流程和主要技術點,形成病例診療報告。因此,一個完整的病例臨床診療涉及到最緊密相關和最連貫的技術分別包含在水產微生物學、水產病理學,水產動物免疫學,水產藥理學和水產動物病害學等緊密相關課程實驗里,故水產動物病害學臨床診療技術勢必與這些課程實驗和實踐教學有相交和重疊內容。將分散地包含在《微生物學》、《病理學》和《水產動物病害學》等課程里的實驗內容整合成獨立開課的《水產動物疾病實驗》課程,并進一步優化實驗項目設計,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將病例檢查和診斷技術連貫,既可避免實驗和實踐教學內容相交和重疊,又可彌補各自課程實驗時間不連貫和實驗時間不足問題,避免實驗檢材浪費,更重要的是讓原來碎片化的水產微生物學、水產病理學、水產免疫學和水產動物病害現場診療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增強了水產動物病害實驗和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和技術的連貫性、完整性,使學生所學技術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強。

二、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整合提升

以天津市水產養殖和生態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水產養殖重點學科為依托,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為平臺,建立了儀器設備完備的水生動物病害實驗室和設備先進的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室,并有組織有計劃地吸收對水生動物病害感興趣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實驗教學活動,實行實驗室對本科生開放制度,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業余科研活動提供方便。

三、廣泛收集、精心制作實驗教學素材

水生動物病害實驗教學需要大量而齊全的第一手教學素材,如病變標本、病理和病原體裝片等,由于各種原因,這類素材已很難購買到。本教學團隊充分發動學生在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實習等實踐環節,甚至通過畢業后進入生產一線的校友廣泛收集第一手病例材料用于實驗室診療教學,并盡可能地將其制作成能長期保存的病變標本、病理切片和病原體裝片用于以后的實驗室教學。

四、建立持久穩定的現場實踐教學基地

水生動物病例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幾乎很難在被安排的實驗課上見到被計劃和被安排的活體病料,更談不上現場實踐教學,再加上水生動物病害發生的原因復雜,病原體只是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實驗室有限的標本和裝片觀察與實際生產中疾病的綜合診療能力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學生面對實際生產出現的疾病問題時缺乏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膽識。因此,通過與養殖企業(戶)長期穩定合作,將水生動物病害教學空間和時間延伸到生產第一線,讓學生現場實地參與水生動物疾病診療的全過程,對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以及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膽識的培養是十分有效的。

1.疾病發生時現場診療及采樣實踐。天津農學院水產養殖專業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已與很多水產養殖企業(戶)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這些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水生動物病害的現場實踐教學提供場地和方便。

現場實踐教學操作流程如下:組織對水生動物病害感興趣的大三學生報名將學生分組設計日常養殖管理表格每組對應聯系水產養殖企業(戶)發放養殖表格并不定期地走訪養殖基地,了解養殖情況。

疾病發生時,指導學生現場對水生動物病害病例全程跟蹤及診療,創新動物病害實踐教學與養殖企業(戶)的合作模式,將課堂、實驗室和生產實踐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大大拓寬了水生動物病害的實踐教學內容,增強了水生動物病害教學的客觀真實和實用性,訓練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獨立、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協調和團隊合作能力,形成一套科學規范的水生動物病害實踐教學體系。

2.水產動物生產全程疾病預防管理實踐。將部分即將畢業的學生組成創新創業團隊駐點養殖企業(戶)全程深入參與企業生產、管理和經營活動,為日后就業和自主創業熱身。在日常管理中,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每天需生態防病管理、疾病發生前判斷與預警、防治藥物購買、儲存及使用等全程病害監控和防治,并通過該平臺在病害防治方面開展了多項創新性實驗研究,顯著提高了其獨立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最大限度地將收集制作的實驗實踐教學素材數字化

最大限度地將收集制作的實驗實踐教學素材數字化,充實水生動物醫學實驗實踐教學素材資源庫,不斷更新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加病例圖片及影音內容,進一步充實實驗內容,形成立體化的教學體系。完善教學資源庫系統的架構和信息檢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資源獲取方式,推進教學資源的共享,使之成為能夠為多層次教學――科研共享的水生動物醫學資源庫。通過多媒體放映數字化素材及圖片,學生不僅對病癥和病原體有形象、具體生動的認識,對病害的特征印象深刻,更是使水生動物醫學病例教學擺脫了病害發生的季節和地域限制,使學生對病例的見識更多更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

六、建立公正客觀可量化的實驗實踐考核標準

實驗考核是實驗教學的重要環節,科學的實驗考核辦法能對學生的實驗教學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以實踐能力考核為重點,建立融知識、能力與素質為一體的實驗考核體系,重點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應用、實驗操作、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實驗成績由過程考核成績、實驗操作成績、基礎內容實驗報告成績、實踐性綜合診療報告和實驗考試命題五部分組成。過程考核成績包括出勤、回答問題、操作規范等方面,在設定的平均基礎分上增減。實驗操作成績主要是考核學生的操作正確規范與否,操作速度及細節,每個考試項目設定時間,在設定時間內外增減分。如隨機抽取沒有標簽的病原裝片、病理切片或病害標本,通過肉眼和顯微鏡對樣本進行觀察后,現場回答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等。基礎內容實驗報告和綜合診療報告成績包括結果過程描述、數據處理、結論準確度、結果分析和對實驗的不合理性提出的改進意見,提高學生對實驗結果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實驗考試命題旨在檢驗學生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的程度、邏輯分析及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五部分考核先獨立后統一,考試成績分別計分,再根據各部分成績在總成績里所占一定比例,得出實驗實踐總成績。

參考文獻:

[1]楊道兵,陶鵬,楊秀芹.水產類本科實驗教學改革的目標與措施[J].高等農業教育,2012,(8):64-67.

[2]丁淑荃,魏建忠,等.水產養殖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5(5):8l-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技| 驻马店市| 视频| 永昌县| 花莲县| 禄丰县| 山西省| 岱山县| 梅河口市| 永善县| 进贤县| 隆化县| 固始县| 类乌齐县| 中方县| 同仁县| 濉溪县| 东方市| 景宁| 福鼎市| 江津市| 琼中| 濉溪县| 上犹县| 花垣县| 札达县| 三河市| 朔州市| 邳州市| 瑞金市| 梨树县| 泉州市| 涡阳县| 漯河市| 嘉禾县| 昆明市| 新疆| 镇赉县| 清徐县| 格尔木市|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