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2 08:59: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保護區宣傳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自然保護區管護站站長競職演講
文章標題:自然保護區管護站站長競職演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新年好!很榮幸能夠在同一戰線上,為森林生態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本人加入這個隊伍差不多有兩年,對貓兒山保護區管護站的工作已經有所了解,所以我覺得我能夠勝任管護站站長職位,如果有幸能夠競聘成功的話,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加強巡護路線的巡邏和開辟新的路線。比如說容易發案的地區和火警易發區,對這些地區加強巡邏和監控,爭取將事故和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之狀態。
第二,加大宣傳力度。使周邊社區的群眾知道我們保護區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在這方面我會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達到目的:1、協助管理局在周邊社區的宣傳工作,比如防火宣傳,發放宣傳資料等;2、與周邊社區的團委、學校、老年協會等單位以節日聯歡的形式來宣傳保護區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元旦等節日,我們將聯合當地學校搞文藝聯歡活動,這樣可以達到,教育當地老百姓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們,使生態教育深入人心。
第三,組織本站人員、護林員、協管員認真學習法律法規,利用護林員、協管員在當地的威性來宣傳保護區,讓當地群眾真正能以行動參與到保護貓兒山,保護漓江源工作中來,并在新的一年內能夠熟悉一般行政案件的處理程序,以便今后能夠更好的協助派出所處理林業行政案件。
第四,制定本站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計劃,在工作過程中我會舉起我的左手來警示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在一年努力下爭取將我所在站建設成20xx度的優秀管護站。
如果能夠競聘成功的話,我會用盡全力來把這個崗位的工作做好,讓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來目睹我真正的能力吧!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自然保護區管護站站長競職演講》來源于查字典網,歡迎閱讀自然保護區管護站站長競職演講。
為深入推進__河流域污染整治工作,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結合__河流域污染整治2014年“__美化年”專項行動和工作目標,特制定本工作計劃。
一、工作目標
2014年__河流域整治工作目標:開展“錦江美化年”專項行動,到年底,__河流域污水排放基本完成工程性措施整治,沿岸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基本形成體系,即“村寨收集、鄉鎮轉運、區縣處理”長效機制,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優)以上。
二、工作重點
(一)推進__整治工程項目建設,完成排污口整治
1.__市城區排水管網工程、__區謝橋新區污水管網工程、__市污水處理二期工程、漩水灣污水處理擴建工程、__縣污水處理二期工程項目、太平河景區污水處理工程、第二污水處理廠、__區壩黃鎮污水處理廠和漾頭鎮污水處理廠、__縣__鎮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2014年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市水司、各區縣人民政府)
2.__市中心城區段所有排污口全部納入污水收集管網,2014年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市水司)
3.__縣城區排污口截污治理和流域內各區縣沿河村寨排污口實行生物降解工程處理。2014年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
4.__區漾頭鎮九龍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和江口縣官壩、平落和云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2014年9月底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責任單位:碧江區、江口縣水務局)
5.__區的大江右岸防洪工程、寨桂防洪工程和官莊防洪工程、萬山區下溪河道治理工程和石竹防洪工程、__縣桃映、__鄉防洪堤工程建設,2014年4月底前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責任單位:__區、__縣水務局)
(二)積極爭取生活污水處理及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項目,提高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能力
1.爭取__縣寨英鎮污水處理廠、大興新區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項目,爭取2014年內開工建設。(責任單位:__區人民政府,協作單位:市發改委)
2.爭取__市第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__縣寨英鎮、__縣閔孝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及其轉運系統,以及__縣太平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的項目申報,爭取2014年內開工建設。(責任單位:__區人民政府,協作單位:市發改委)
3.各區縣已納入生活污水處理、垃圾及醫療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置項目建設的,工程在2014年11月完工并投入運行;沒有納入的列入“美麗鄉村四在農家”項目,啟動項目工程并完成2處以上,2014年12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
(三)繼續加強對__河流域進行集中整治,開展河道綜合執法
成立綜合執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以水務局、發展局、城管局、交通運輸局、國土局、環保局、畜牧獸醫局、城鄉規劃局等有關部門組成,綜合執法行動由市錦江河整治辦牽頭,建立河道管理綜合執法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綜合執法每季度開展一次,部門專項執法行動每月開展一次。(責任單位:市__河整治辦,協作單位:市直各相關部門)
2.對__河流域內電、毒、炸魚,網魚,非法取水、采砂,亂傾倒渣土、建筑垃圾,擅自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進行打井、鉆探、爆破、挖筑魚塘、采石等違法違規現象和行為的依法進行查處,2014年5月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直各相關部門)
(四)繼續完成畜牧水產養殖污染整治
1.將400米禁養區的養殖場實行關停或搬遷,禁養區養殖場必須完成搬遷或關停,2014年6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協作單位:市畜牧獸醫局)
2.規范養殖場建設。在養殖區建設的養殖場,各部門應加強溝通合作,爭取項目支持,加快養殖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養殖場畜禽糞便處理和綜合利用,2014年*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協作單位:市畜牧獸醫局)
3.繼續加大力度完成撻扒洞網箱養殖取締工作,2014年6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萬山區人民政府,協作單位:市畜牧獸醫局)
(五)加強河道保潔管理,確保河道清潔
1.加大對河長段長考核力度,建立河道管理常態機制。2014年__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
2.建設河道保潔日常管理辦法,2014年*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
3.建立河道巡查信息員,2014年__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
4.建立河道河岸保潔員,2014年__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
(六)進一步加大輿論宣傳,營造整治工作氛圍。繼續做好__河流域污染整治宣傳工作,廣泛宣傳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及時報道錦江河流域污染整治工作情況,對污染水環境的行為予以公開曝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1.市、區縣各新聞、網絡、電臺、廣播每月報到__河整治工作2次以上,__日報社每月專版報到__河污染整治工作1次,各網絡及時更新錦江河專題內容。(責任單位:__日報社、__廣播電視臺、__網站、今日__)
2.市委宣傳部制作錦江流域環境保護進 機關、進社區、進村寨專題宣傳光碟,2014年__月底前完成。(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
3.市教育局制作__流域環境保護走進校園專題宣傳光碟,2014年__月底前完成;流域內各類高校、職業技術學校、中小學校、幼兒園每個班級至少召開一次__流域環境保護主題班會,各區縣教育局要定期組織檢查。(責任單位:市、區縣教育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不斷強化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1.定期召開整治工作月調度會議,研究整治工作形勢,部署任務,明確責任,細化措施。
2.落實整治工作責任,將整治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位。
3.制定月度、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工作目標任務、時間安排和工作措施。
4.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和督查力度,按照職責分工抓好整治工作落實,對于工作滯后、整治不力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
5.加大聯合執法,通過開展各類行政執法工作和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各類違法行為。
(二)納入目標管理,嚴格考核
一是進一步推進了機構建設。為了進一步明確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海洋環境監測和預報的職能,今年,我市在原來海洋環境監測站的基礎上成立了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該中心的建立使我市的海洋環境監測、預報職能以及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的職能得到進一步明確。二是大力提高了能力建設。為了保證我市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今年,我局在進行了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咨詢有關專家,制定了實驗室建設方案,對已有實驗室進行了改造裝修,并將實驗室建設面積擴大到400多平方米,目前市的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在技術設備上已建立六個實驗室,擁有43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為了提高現有科技人員的工作能力,選派了8名技術人員參加了技術培訓,人員培訓率達57%。
二、進一步加大了海洋環保經費的投入,確保海洋環保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
年市用于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經費累計達到1043.2萬元。其中,賽區的海洋浮標系統建設投入573.2萬元,海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投入350萬元,海洋環境監測經費投入120萬元。海洋浮標系統主要包括三套浮標系統、一套波流測量系統和一套常規單要素監測系統。監測儀器設備上添置了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精密儀器。在監測上主要的投入為:海洋環境監測經費38.5萬元,漁業環境監測經費11.5萬元,賽區海洋水文、水質監測預報系統建設可行性研究前期經費35萬元,文昌魚水生野生動物市級自然保護區建區監測、調查經費10萬元,海洋環境執法檢查和巡視以及“白泥”污染治理前期調研的經費5萬元,各區(市)海洋及漁業環境監測經費約20萬元。
三、我市開展的環保工作
(一)制定了地方性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規劃、標準并做到了嚴格執行
1、進一步完善了市海洋環境保護法規
為保護和改善我市海洋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推動我市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健康發展,今年我市完善了一系列市地方性海洋環保法制法規。起草并送審了《市無居民海島利用與保護管理辦法(草案)》;按照市政府的立法工作計劃,完成了《市海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立法調研和草案的編寫工作、完成了《市漁業資源增殖管理辦法》、《市灣海域管理規定》的起草工作。
2、以制度和規劃來規范和指導海洋環保工作的開展
為了促進我市海洋環保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施行,制定了《海洋與漁業系統實施〈行政許可法〉辦法》;結合市海洋環保工作的實際需要,開展了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的前期調研,在市編制的《海洋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委托中國海洋大學擬定了《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方案》。準備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海洋生態保護為重點,以海域環境容量控制陸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入海總量為手段,進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及海洋環境管理的對策研究,為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海洋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和諧發展。
3、制定了標準并做到了嚴格執行
為了推廣生態養殖,減少因養殖而造成的海洋環境污染損害,年市重點制定了《市無公害食品日本對蝦生態養殖技術規范》、《市無公害食品刺參池塘養殖技術規范》、《市無公害食品菲律賓蛤仔底播增養殖技術規范》等10個技術標準,并嚴格執行了已有的現行標準。
(二)認真組織落實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海洋信息、海洋工程、保護區等方面的工作
1、建設了海洋水文、水質監測暨預報系統,準確提供了海洋環境預報信息
為了保證年賽的順利舉辦,滿足國際帆聯關于賽對海洋水文的專業需求和對水質的要求,市積極組織開展賽區海洋環境監測預報系統建設工作,完成了海洋水文數據通信系統改造擴容和“波浪騎士”浮標的電池更新改造工作,初步完成了小麥島海洋環境監測站的技術改造,進行了通訊試驗。自年月日起每天小麥島監測站的部分海洋環境監測信息,并應委的要求,在雅典奧運會期間和殘奧會期間同步向委提供小麥島監測站逐時海洋環境監測信息。
2、海洋環境保護信息工作全面加強
為了提高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對政府、公眾等各方面的服務作用,今年海洋環境保護的信息工作得到長足發展。主要工作有:為了讓公眾及時了解海水浴場的海洋環境狀況,暑期在新聞媒體、浴場顯示屏上每天了海水浴場的現場監測數據;向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省海洋與漁業廳等部門報送了12篇海洋環保信息;籌建了市海洋與漁業網海洋環保專欄,專欄內將定期有關海洋環境保護的各類信息,目前該網站已投入試運行,市民可以上網查看;在各類報紙上了20多篇市的海洋環保信息;在中央電視臺、電視臺、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上了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共同開展奧運會帆船賽場海洋環境保護合作安排等內容的大量海洋環保工作信息。
3、強化了對海洋、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
隨著海洋環保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灣及鄰近海岸帶功能區劃》的實施,對涉海工程項目的管理已逐步完善。今年對7項涉海工程項目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初審、審批,對在建涉海工程項目進行了跟蹤檢查,開展了施工期監測,實施了對涉海工程的全過程管理。
4、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開展
年,文昌魚水生野生動物市級自然保護區獲市政府批準建立,該保護區的建立推動了我市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展了大公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聯合有關部門加強了對保護區海域的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制止各種違法行為,有效地保護了保護區的環境和資源。開展對保護區的資源環境調查,在綜合調研的基礎上開始選劃長吻蟲珍稀動物保護區和灣特別保護區。
5、海洋標準計量工作
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關于海洋方面的標準,根據國家標準公布市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總體狀況。
(三)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依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1、進一步強化了海洋執法監督和巡查力度
加強了海上執法隊伍的建設,加大海上執法的力度,認真貫徹《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涉海工程項目實行嚴格控制和監督檢查,建立起了海洋與漁業環境監視舉報信息網和聯動共管機制,重點打擊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資源的違法行為。我們今年開展了保護海洋國土“藍箭專項執法行動”,有效地保護了我市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在“海盾”專項執法行動中,查出了多起圍填海和海洋污染案件,并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處罰。
開展海域使用、海洋生態保護執法檢查,查處沿海一線的亂圈、亂占等違法養殖行為,對與市海洋功能區劃相抵觸和違規破壞海岸自然景觀的海水養殖建設項目堅決予以打擊,爆破清理了在前海一線非法筑造的3000余平方米鮑(參)池。通過執法行動維護了法律的尊嚴,規范了海域使用秩序,樹立了海洋執法部門依法管海的權威,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嚴厲打擊了非法采挖海砂行為,保護了我市的海洋資源和海洋生物棲息地。在海砂執法檢查中,我們堅持長期檢查和階段性突擊檢查相結合,專項執法與聯合執法相結合,做到常抓不懈,從嚴打擊。自開展示范工作以來,共查處了多起船舶非法采砂行為。
2、強化了海洋赤潮防災減災工作
我們開展了赤潮防災減災和應急監測工作,編制并實施了《市赤潮監控方案》,建立了市赤潮監視信息網,成立了全市海洋赤潮防災減災領導小組。為避免赤潮對年賽帶來不利影響,我市編制并開始實施了《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動項目建設方案》。主要內容包括赤潮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反應預案等內容。
3、進一步強化了海洋環境監視監測工作力度
我市已經建立了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新建了常規、微生物、病毒及生化等實驗室,先后開展了近岸海域養殖區的環境監測和水產品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養殖產品藥殘監測和貝類殘毒監控等工作,初步發揮了監測機構為賽區服務的職能。制定并實施《年市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開展了近岸海域海洋環境污染現狀與趨勢監測,海水浴場泳期環境監測預報、灣底部重點底播養殖功能區等海域海洋環境監測和小麥島污水處理廠、堿廠、團島污水處理廠排污口監視性監測及鄰近海域環境狀況監測,重點加強對奧運帆船賽區的監測,目前,各項監測已按計劃要求完成任務。《年市近岸重點海域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報告》也已編制完成。
4、如期了海洋環境質量公報
今年上半年,按照國家海洋局的要求,以年市海洋環境監測結果為依據,對海洋環境質量狀況進行了綜合分析和評價,完成了年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的編制工作,并進行了,同時將質量公報上報了市政府、國家海洋局等上級部門和相關單位,為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進一步了解海洋環境質量狀況提供了保證。
5、開展監測機構計量認證
市的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在技術設備上已建立了六個實驗室,擁有43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其中2名技術人員獲得了省技術監督局實驗室內審員資質,并組織多人參加了培訓;我市的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中心與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和北海監測中心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實行邊監測邊建設邊發展的原則,目前主要工作依托北海分局預報中心和監測中心來開展。與省計量認證委員會簽訂了計量認證咨詢合同,由對方指導進行計量認證申請工作,正在積極申請進行我市海洋環境檢測、漁業養殖水質的監(檢)測和水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監控能力的計量認證資質,
(四)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
為了提高全社會海洋與漁業法律意識,保護海洋環境。在“兩會”召開之際和“海洋節”開幕前夕,我們通過日報、招商周刊等新聞媒體,以“提高海洋綜合管理水平,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職能”、“大力發展高效漁業、加快漁業現代化進程”等為標題,分別以6個整版的篇幅進行報道,宣傳效果明顯。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利用重大節慶活動和深入基層召開環保知識宣講現場會等廣泛宣傳環保知識。利用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對嚴重的違規行為予以曝光。我們還多次在開展海洋和漁業環境監測時,邀請記者進行現場采訪,向群眾直觀、詳細地介紹監測的方法、過程,以及環境監測對海水養殖的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提高了全民海洋與漁業生態環保意識。
(五)積極開拓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領域
1、開展了我市首例海洋生態污染損害整治恢復工程項目
根據歷年對灣東岸堿業公司排污口附近海域的監測結果,在征求我市海洋環境保護咨詢委員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治理灣東部海域“白泥”污染的方案》,提出在政府的扶持下,由污染單位進行“白泥”污染治理的建議,力求通過“白泥”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市實際的海洋生態恢復的路子。目前,市政府正在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該建議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2、建立了我市范圍內的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
自去年開始籌建文昌魚水生野生動物市級自然保護區以來,我局開展了一系列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的申報工作。委托海洋大學編制了《文昌魚水生野生動物市級自然保護區論證報告》;組織專家對論證報告進行了評審,并通過了評審;協調了市環保局、市規劃局、海事局、部隊等有關單位的意見,并獲得了相關單位的支持;將建立該自然保護區的建議提報了市長辦公會,并獲得了市領導的支持;今年又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中“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需經省政府批準”的要求,將建立該自然保護區的建議提報了省政府及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環保局等相關單位,獲得了省政府及有關單位的支持。月日市政府正式批復同意建立文昌魚水生野生動物市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為野生動物類型,保護區面積61.81平方公里。文昌魚保護區的建立標志著該保護區申報工作的完成,建設、管理工作的開始,成為我市范圍內(包括陸地)建立的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四、我市積極開展開創性工作
1、推進了國家級海洋環境監控區建設
為做好賽區海洋環境保障工作,市政府和國家海洋局積極磋商,于今年月日,在國際新聞中心簽署了《共同開展奧運帆船賽場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合作安排》。通過雙方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大賽場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監督和整治,為使承辦一屆最出色的賽,實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總體目標將產生積極作用。這是全國沿海地方政府首次與國家海洋局合作共同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工作。
協議簽署后,為保證該項合作的順利開展,我局又會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就合作具體方案進行了認真地論證,編制并上報了《賽場及鄰近海域國家級海洋環境監控區實施方案》,準備在國家海洋局和市政府同意后,盡早組織實施。
2、在國內首次開展了大面積赤潮的監測、科研及防治項目
為從根本上改善我市前海海域環境質量,杜絕赤潮的發生,根據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我局會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科研單位編制和上報了《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動項目建設方案》,準備在前段赤潮研究和監控的基礎上,整合和優化我市赤潮研究、監控資源和力量,聯合開展“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動項目”,該項目目前已經立項。
我們針對目前近海赤潮發生特點和發展趨勢,在賽場及鄰近海域布設37個站位,進行了大面積的監測,監測項目包括水環境、沉積物環境、生物環境指標。據此,我們編制了《奧運帆船賽區及鄰近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和《浮山灣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專題報告。
另外,我們還強化了海洋赤潮的日常監督監視工作,組織項目承擔單位不定期地對賽區的重點區域實施了不間斷的監視和監測,并對近岸海域發生的兩起赤潮現象進行了應急跟蹤監測監視,對赤潮可能發生的概率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
3、開展賽區海洋監測預報系統建設項目,建成我國近海岸最先進的海洋環境監測和預報系統
(一)重視科研,規范管理,監測預報能力進一步提高
一是繼續完善建設地震觀測設施,提升地震監測能力縣級臺網中心達到13個,實現全覆蓋;在新設行政區——昆崳山保護區選擇了一處深井作為測震、前兆、地下水觀測使用,待儀器到位即可開始觀測;在長島新上黑石嘴、南域村兩處地下水觀測點和長島地震臺流動磁通門,使新建行政區和重點區域臺點分布得到優化完善。
二是加強縣級臺網中心的規范管理。集中兩個月時間,由市局監測臺網中心、技術保障科技術人員組成培訓小組,采取“上門服務,輪流培訓,全面覆蓋”的辦法,赴各縣市區臺網中心現場講課,解決管理和技術難題,使縣市區地震工作人員扎實掌握臺網中心維護管理、數據處理等業務技能,為縣級臺網中心實時監測、信息快報、初步分析,有效服務等各項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是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基礎性研究。在監測設施日趨完備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預報科研工作,促進專業人員逐步由“值班型”向“研究型”轉變。按照“著眼,先易后難,多方參與,政策引導,長期堅持”的工作思路,從省地震局及聘請7名專家為導師進行學術指導,并專門出臺配套政策,下達7項科研課題任務,鼓勵全局科研人員積極開展基礎性研究工作,對區域地震活動規律、地震觀測方法等展開了有益探索。目前已完成《地區主要活動斷裂及其地震活動性研究》,另有6項課題也進度過半。
(二)立足長效,依法行政,綜合防御能力進一步提高
一是繼續推動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嚴把審核、審批關。4月在招遠召開全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會議,交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暨地震行政審批工作經驗,研究部署下步工作;5月份下發《關于開展全市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集中在全市開展一次專項檢查活動,截至目前,市局執法大隊對全市的40多個重點項目進行了執法檢查,取得明顯成效。
二是積極完成國家震害防御數據采集項目工作任務,專門成立了工作組,3月以市政府名義召開會議,對全市64個相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動員部署,并提請市府辦下發了《關于開展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數據采集工作的通知》,使該項工作得到穩步推進。
三是堅持以點代面,繼續推進農村民居和城市社區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向各縣市區發放《省農村民居建筑抗震設計優秀方案圖集》,積極推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創建,在龍口市召開了全市農村民居和城市社區地震安全工作會議,部署了任務,提出了要求,明確了目標,其中招遠玲瓏鎮歐家夼村省級示范工程已報省局待批。
(三)立足震情,以練促戰,地震應急能力進一步提高
一是突出抓好實戰應急演練。在完成縣級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建設與應急指揮(監測)車配套的基礎上,為檢驗實戰效果,全市地震系統分二次集中9天時間,以震時通訊聯絡為重點,開展了震時應急指揮和現場演練。期間,局主要領導親自指揮,分管領導帶隊,地震系統40人參與,應急指揮(監測)車行程900公里,覆蓋全市14個縣市區,市、縣兩級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指揮車進行了不同時段、不同氣候條件、各類地形的實地聯通演練,并與省局進行聯通,收到良好效果。省局晁洪太局長親自參與視頻通話,對演練提出充分肯定。其后,對演練進行全系統總結,為地震應急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4月份,完成了地震局應急指揮平臺與市政府應急指揮中心的對接,實現了地震部門與政府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了應急指揮中心功能。
二是繼續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和地震志愿者隊伍建設。完成了對市級1000多名應急志愿者的登記、注冊和證照發放。各縣市區也按照要求積極開展志愿者隊伍的更新、充實,對應急救援隊伍開展了經常性的培訓和演練。
三是堅持抓好地震應急預案修訂。為適應當前地震應急工作和人員調整變化的需要,對《市地震局地震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完善,可操作性更強。及時對市級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和聯系方式重新進行核對、更新;各縣市區也根據各地實際,修訂完善了縣級地震應急預案。
(四)創新形式,高點定位,科普宣傳效果進一步提高
一是加大投入,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陣地建設取得新突破。占地4000平方米、投資1000余萬元的科普教育基地于6月中旬全面竣工開館,6月21日試運營以來接待參觀者已突破20多萬人次,中國地震局、省局領導、市領導分別到基地參觀指導,省內外地震系統的領導也紛紛到基地參觀,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效益,先后被市科協、省科協,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授予其“省級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稱號。縣級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也已啟動,年內將建成龍口市地震科普教育示范點。
二是抓好“五進”,地震科普常規宣傳堅持不懈。積極推進地震科普進黨校,縣市區均已將地震科普列入黨校授課計劃;堅持抓好地震科普示范學校推廣,今年全市又有16所中小學被命名為省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充分發揮優勢載體作用,《地震科普報》每月發放數量達到5000份。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建國家和省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為載體(以下簡稱“創模”),以城市環境質量上水平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跨越趕超”為出發點,融入“上水平、出品位、生財富、惠民生”戰略當中,進一步優化縣城功能和產業布局,著力解決全縣突出的環境問題,優化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文化,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生態宜居縣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雙贏。
二、總體目標
按照創建國家和省市環境保護模范縣規劃的有關要求,力爭年建成省環境保護模范縣城;力爭到年把我縣建設成為經濟快速發展、資源合理利用、環境質量好轉、生態良性循環、城市優美潔凈的國家環境保護模范縣。
三、指標分解及責任分工
認真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實施細則(第六階段)》及《省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環保工作實施方案》中明確的相關指標要求。
(一)3項基本條件
1.按期完成國家和省、市下達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縣環保局負責,縣發改局、住建局、工信局、工商局、供電局、統計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2.縣域內未發生重大、特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事故,未有重大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案件,制定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進行演練。(縣環保局負責,縣公安局、人社局、財政局、安監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3.縣城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近三年連續名列全市前列(前5名)。(縣環保局負責,縣統計局、水務局、發改局、交通局、住建局、農牧局、財政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二)4項社會經濟指標
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為基數,年均增長10%,到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0元;到年環境保護投資指數≥3%。(縣發改局、環保局負責,縣財政局、統計局、人社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5.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以年為基數逐年下降。(縣工信局負責,縣發改局、統計局、環保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6.單位GDP用水量以年為基數逐年下降。(縣水務局負責,縣發改局、工信局、統計局、農牧局、住建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7.萬元工業增加值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強度以年為基數逐年下降。(縣環保局負責,縣發改局、工信局、住建局,各鄉鎮政府,指標范圍:全縣域)
(三)5項環境質量指標
8.城區空氣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濃度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且主要污染物日平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占全年總天數的85%以上。(縣環保局負責,住建局、交通局,槐陽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指標范圍:建成區)
9.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各鄉鎮政府負責,縣財政局、防疫站、水務局、環保局配合,指標范圍:縣轄區)
10.轄區內水質達到相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全縣域跨界斷面出境水質達到國家或省考核目標要求。(縣環保局負責,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
11.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60分貝。(縣環保局負責,縣公安局、住建局、文廣新局配合,指標范圍:建成區)
12.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70分貝。(縣交通局負責,縣公安局、住建局、環保局配合,指標范圍:建成區)
(四)8項環境建設指標
1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縣住建局負責,槐陽鎮配合)
14.城區污水處理率≥95%,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80%,城區污水再生利用率≥20%。(縣環保局、住建局負責,縣財政局、水務局、槐陽污水處理廠配合,指標范圍:建成區)
15.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縣環保局負責,縣發改局、工信局,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16.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50%。(縣發改局負責,縣工信局、住建局、環保局、財政局、統計局,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17.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80%(縣環保局負責,縣交通局、公安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1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5%。(縣住建局負責,指標范圍:城區)
19.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90%。(縣發改局負責,縣環保局、工信局、統計局,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20.危險廢物依法安全處置。(縣環保局負責,縣住建局、發改局、衛生局,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五)6項環境管理指標
21.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實到位,環境指標納入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制定創模規劃并分解實施,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國家重點環保項目落實率80%以上。(縣環保局負責,縣考核辦、財政局、住建局、農牧局、水務局,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22.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100%,建設項目“三同時”執行率100%,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100%。(縣環保局負責,縣發改局、工商局、住建局、統計局,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23.環境保護機構獨立建制,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達到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縣人社局、編辦、財政局負責,縣環保局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24.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80%。(縣環保局負責,縣委宣傳部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25.中小學有統一的環境教育專題教材,每年環境教育在12課時以上,環境教育普及率≥85%(縣教育局負責,縣環保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全縣域)
26.獲得省、市級衛生城市稱號,并開展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城區環境衛生工作落實到位,城鄉結合部及周邊地區環境管理符合要求。(縣衛生局負責,縣住建局、環保局,各鄉鎮政府配合,指標范圍:城區)
四、工作重點和主要措施
在全面推進創模各項工作的基礎上,加大縣城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環境問題的解決力度,重點實施環境宣傳工程、節能減排工程、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靜工程、潔凈工程、綠色生態工程、環境能力建設工程工程,確保創模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一)實施以促進全民保護環境為重點的環境宣傳教育工程。落實環保教育教材和教育課時,建設3個環保教育基地。建立街道社區環境宣傳教育機制,抓住基層社區的特點,開展綠色社區、安靜社區、人文社區、潔凈社區和環境友好型社區建設。建立環保志愿者發展機制,組織和引導環保志愿者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宣傳和公益行動。在電視臺開辟創模專欄,制定環保宣傳教育和創模新聞評獎方案,通過諸多形式形成全縣良好的創模氛圍。(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環保局、教育局、文廣新局、街道辦)
(二)實施以減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為重點的節能減排工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服務業快速發展。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嚴格控制新開工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對企業搬遷、改造嚴格能耗、排放準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大力提高高效清潔能源使用效率。突出抓好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排污企業的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工作。推進建筑節能,建成1個以上綠色建筑示范小區。積極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做好農村節能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間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嚴格控制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重點做好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以及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工作,增強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功能,提高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兩種主要污染物處理效率,到年底前全部完成升級改造任務并通過驗收(升級改造達到一級B標準,中水回用達到一級A標準)。建立污泥臺賬,規范污泥運輸和處置。到年,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60%;化學需氧量在年水平上削減9.0%、氨氮在年水平上削減12.5%、二氧化硫在年水平上削減21.2%、氮氧化物在年水平上削減0%。(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環保局、住建局、工信局,各鄉鎮政府和工業區管委會)
(三)實施以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為重點的藍天工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現有燃煤企業搬遷或改用清潔能源,拆除集中供熱范圍內的所有分散燃煤鍋爐,逐年削減縣中心區燃煤總量。對在用燃煤設備實施脫硫、脫硝治理和燃用低硫優質煤雙重治理。加強對城區施工揚塵、道路二次揚塵、堆場和貨場的管理,落實揚塵污染措施。(責任單位:縣環保局、發改局、住建局、交通局、工信局)
(四)實施以保護飲用水源和河流為重點的碧水工程。完成地下水源水質監測井建設,在重點鄉鎮建設污水處理廠,全面提升水源地保護能力。依法加強水源地保護,在水源保護區、準保護區內及上游地區運載、裝卸和儲存油類和危險化學品的企業和單位,其設施必須完善防溢流、防滲漏、防污染措施。進一步完善水源地污染來源預警、水質安全應急處理和水廠應急處理安全保障體系,杜絕重大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的發生。加強企業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偷排偷放行為。跨界水體斷面出境水質達到國家或省考核要求。加快實施中水利用項目,提高污水資源化水平。(責任單位:縣環保局、水務局、住建局、工業區管委會、各有關鄉鎮政府)
(五)實施以控制區域環境噪聲污染為重點的安靜工程。加強對飲食、服務行業的環境管理,清理居民區擾民噪聲源,控制生活噪聲,區域環境噪聲保持在60分貝以下。嚴格執行機動車禁鳴規定,限制大噸位車輛進入城區,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控制在70分貝以下。加強建筑施工噪聲管理,嚴格控制施工噪聲污染。做好環境噪聲達標區建設和復查工作,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80%以上。開展寧靜居住小區創建活動,每年至少創建2個“寧靜社區”。(責任單位:交通局、環保局、公安局、住建局、街道辦)
(六)實施以城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重點的潔凈工程。以縣城環境無衛生死角,無衛生盲區為目標,繼續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徹底解決城區環境衛生臟、亂、差的問題。加強工業企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所有危險廢物必須依法安全集中處置。加大生活垃圾回用和處理力度,在轄區內建成生活垃圾處理場,到年,建立起“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垃圾處理體系;到年,力爭創建成國家衛生城市。(責任單位:愛衛會、發改局、環保局、各鄉鎮政府、街道辦)
(七)實施以生態園林建設為重點的綠色生態工程。以城區公園為主體,以構建城區園林精品為主線,以庭院、社區綠化為細胞,開展綠化美化和生態景觀建設。到年,縣城主干道綠地率達到22%,20%的單位和小區達到省級“園林式單位”和“園林式小區”標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到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責任單位:縣住建局、鎮、街道辦)
(八)實施以提高環境執法能力為重點的環保能力建設工程。加快環保系統電子政務及重點污染源在線檢測控制平臺建設,提高環境信息化建設水平。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示范點建設,對污染企業強制實行清潔生產審核,推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建設。加強環保機構建設和人員力量,裝備配置齊全,設備購置先進,全縣環境監察、監測、信息、應急和宣傳教育網絡健全。到年,全縣環境監察、監測、宣教、信息、應急能力力爭達到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到年達到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責任單位:縣環保局、人社局、編辦、財政局、工業區管委會、各鄉鎮政府)
五、工作步驟
(一)宣傳動員階段。年10月份召開創模動員大會,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深入廣泛的宣傳,形成良好的創模氛圍。
(二)組織實施階段。年10月至年6月為創建省環境保護模范縣實施階段;年10月至年底為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縣實施階段。各責任單位要本著重過程、重特點、重難點,求務實、求扎實、求真實的工作態度,依據創模規劃和年度方案組織實施創模工作,針對創模指標找差距,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自查驗收階段。年6月至9月為創建省環境保護模范縣自查驗收階段;年1月至5月為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縣自查驗收階段。各責任單位對“創模”活動達標工作進行自查,對自查驗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和完善。自查合格后及時申請驗收。
(四)申報考核階段。年9月,縣政府向省、市環保廳(局)提出驗收申請;年8月,縣政府向國家環保部提出驗收申請,迎接國家環保部對我縣創模工作的考核、驗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縣生態文明建設暨環保模范縣創建指導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和專家咨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由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鄭巍兼任,副主任由縣委辦副主任張立飛、縣政府方志辦副主任李飛、縣環保局局長王占軍兼任。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負責承辦環保模范縣創建規劃的實施,督導環保模范縣創建日常工作,落實“周督周報”、“月分析月調度”、“季總結年考評”工作機制。辦公室下設技術資料組、宣傳教育組、協調督導組、社會經濟組、環境建設組、污染控制組,分別按照相應職責開展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由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模范縣創建指導委員會聘任,負責對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模范縣創建工作提出指導意見。各鄉、鎮要成立相應機構,加強對創模工作的組織領導,協調解決問題,推進工作開展。
(二)分解落實責任。將創模工作作為對各單位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把創模各項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牽頭部門,將年度工作計劃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各責任單位。各牽頭部門要圍繞各自指標任務,制定年度指標完成實施方案,將工作任務詳細分解到科室,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局面。要加強各項工作的協調調度,研究解決工作進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
關鍵詞 國家戰略;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 F127;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2-0079-07
30多年來,尤其是近2年來,國家批準了20個國家發展戰略經濟區。所謂國家戰略,國內外尚無統一認定,國家戰略是建設和運用國家各方面的實力和人力,以實現國家總目標而采用的方略卻是一致的。國家戰略就是為實現國家的總目標而制定的。國家戰略是這一地區的發展在全國大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包括大的支撐作用。發展是有風險的。除了社會風險外,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災害風險。研究國家戰略經濟區域的風險,是為了規避風險。只有很好地把握每個國家戰略經濟區的風險來源、風險特點和風險規模,才能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規避方法和改進措施,盡量減少風險對發展的影響。
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基于對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的歷史(1949-2009年)災情調查統計,對于發展區域的人均損失、地均損失和損失占GDP的比重,構成了災害風險;而人均GDP、地均GDP(區域單位面積的GDP)構成了防范風險的能力,將兩者相組合,就形成了發展區域的自然災害風險評價體系(見表1)。
2 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結果
對自然災害風險評價體系作相對指標分析,即20個區域的5項指標(見表1)。其中,前三項是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相對指標,后兩項是減災能力的相對指標。每一項指標作大小排序,再作橫向指標相加,即得出該區域的風險指數。規定風險指數在30以內者為低度風險,指數在30-50之間者為中度風險,指數在50-70之間者為較高度風險,指數在70以上為高度風險。
由表1可以看出:低度風險區2個,分別是天津市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中度風險區8個,分別是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江蘇沿海地區,沈陽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較高度風險區6個,分別是關中-天水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廣西北部灣,中部地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海南國際旅游島綜合試驗區;高度風險區4個,分別是成渝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甘肅省,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3 國家發展戰略經濟區的主要風險及對策3.1 天津市濱海新區
天津濱海新區是全國惟一聚集了港口、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區港聯動運作區和大型工業基地的地區,具有體制創新優勢,是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地震、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保障濱海新區的防潮、排瀝安全和防治病蟲害,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建港、筑堤、清水、造地、開發”的總體目標。
(2)健全天津沿海的防潮體系,做好防潮預案,制定應急措施。加強防潮工作的科技管理。嚴格控制地面沉降。加強風暴潮的情報、預報工作。加強非海擋保護區和險工險段的防潮措施。
(3)建立儲備物資更新機制。加強救災物資儲備,科學合理的安排救災物資的儲備數量、規模和品種結構。建立和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形成市、區(縣)救災物資的計劃儲備和調度制度。
(4)充分發揮社區在綜合減災領域的基礎作用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組織運行模式。
3.2 遼寧沿海經濟帶
遼寧沿海經濟帶地處環渤海地區重要位置和東北亞經濟圈關鍵地帶,資源稟賦優良,工業實力較強,交通體系發達。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森林病蟲害、農作物病蟲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把資本運營方式引入水利。統一制定流域內各行政區的分水方案,對流域內的水源工程實施統一調度,合理、有效、充分地管理和開發利用水資源[6]。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實行資本經營,利用全社會的力量,才能使水資源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2)針對以遼河為主的各主要江河防洪標準還偏低的狀況,提出使其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的水平。
(3)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技術,抗旱體系建設中提高治水的科技含量。每年經過遼寧省的云水資源總量約5 000億m3,由降水云系落到地面的自然降水,只占遼寧云水資源的27%,尚有73%可待開發。
(4)進一步調整完善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網點。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點尚缺256個,主要是存在嚴重的監測空白區,以及監測空白項目問題。
(5)對泥石流的防治也要實行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整治。發揮植物措施。加強對現有森林的保護,陡坡耕地應逐步退耕還林。合理利用蠶場。全面落實工程措施。溝道的防治工程可分為如下三大類:溝道治理、攔擋和排導工程。
3.3 沈陽經濟區
沈陽經濟區內擁有重化工業基地城市、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全國密度較高的一小時城際交通網絡,是國內乃至東北亞地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的工業型城市密集區。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森林病蟲害、農作物病蟲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城市型水災害及其減災對策。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的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相結合。采取各種雨水滲透與雨水蓄滯措施。需要建設防災減災信息系統。進一步健全水災應急管理體系。
(2)遼河流域減少泥沙的建議。柳河流域上游采取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搞好地表植被,保護現狀濕地,修建小塘壩等截沙工程,控制泥沙下泄;在提高河道泄流能力方面,考慮采取工程措施對險段護岸,全面規劃治導線穩定中水河槽,進行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
3.4 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
長吉圖地區是中國唯一的沿邊近海地區,是中國內陸距離日本海最近的地區,地處東北亞地理中心。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水、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設。對已建成的楊家崴子、明月溝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工程效益;抓緊長春、四平、遼源等中部城市群從豐滿水庫引水工程立項的前期準備工作。
(2)加強農業干旱災害的防御與調控技術研究。節水灌溉設備的研制開發及依據作物、土壤確定科學的節水灌溉規程。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研究。加強抗旱品種的選育,依據區域特點,優化作物布局。新型化學抗旱制劑的研制與利用。加強技術集成,建立不同區域的抗旱技術體系。
(3)加強自主創新,把吉林建設成國家級的人影基地。開展多層次、多學科、多領域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4)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建立由市、鄉(鎮)、村三級監測體系組成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大部分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治理宜采取以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生物工程措施為主,并輔以適當的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即泥石流溝上游區應以退耕還林等生物工程措施為主,以修建谷坊等攔擋工程措施為輔,下游區則以修建導流槽等排導工程措施為主,必要時采取避讓搬遷措施。
3.5 上海浦東新區
該去的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強化監測預報能力和隊伍建設。組成的全天候、立體化、多參數海洋環境監視、監測網絡,監測自然災害,實現對海流、海浪、風暴增水、海嘯、海底地震等的有效監測。
(2)針對沿海海塘有25 km分別由28個企業自行管理,對企業雨水泵站和沿海一線海塘必須加強專業化管理。
(3)加強上海市應急避難所建設。
3.6 長江三角洲地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水、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地質災害、地震、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開展太湖流域中長期洪水保險規劃的建議。
(2)農業防災、減災、抗災的措施建議。
3.7 江蘇沿海地區
江蘇沿海地區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農作物病蟲害、地質災害、地震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提高海洋災害預報能力。要提高海洋觀測水平,加強和完善預測預報系統。
(2)加強海岸防護工程的建設,提高防災標準。改進海堤的結構,加強現有海堤的工程與生物護坡,以提高其抗御風暴潮水沖刷和淘蝕的能力。對地勢低洼岸段新建工程要加高起始高度,打好地基。海堤建設要達到使江蘇海岸整體上達到抗御50年一遇加10級風浪的標準。
(3)立足棉花安全栽培,防抗自然災害。推廣防災減災技術。穩定種植密度,立足抗災穩產。建設棉田水系,增強抗災能力。
3.8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積極貫徹國務院提出根治水患的方針政策,實行“平垸行洪、退田還湖”。雙退徹底放棄耕作,還圩區為湖面,這是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變被動抗御洪澇為主動防災減災、根治水患的重大措施。
(2)仿都江堰式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概念方案。遵循河流湖泊自然規律,在不影響防洪和江湖聯通性的前提下,適度調控鄱陽湖與長江之間的水力聯系,盡量保持湖區水位變化平緩、延緩汛后湖水外泄,以避免湖區出現極端洪澇和干旱。
(3)從根本上處理好鄱陽湖圩區的治澇問題。設立蓄洪區,修建水庫。改善鄱陽湖與“五河”的水文聯系。科學調度“五河”干支流現有水庫和新建一系列水利設施。利用水利設施在汛期來臨之前,盡量排除部分存水,騰出庫容準備容納各支流匯入的洪水。
(4)在饒河、信江流域河曲較多較大的地區人工拉直河道,拓寬出水口。
(5)將漬害田分為初步治理和高標準治理兩個治理標準。初步治理工程措施:田間排水型式采用明溝或暗溝結合、盲溝或鼠道等形式,建立以明溝為主的排水溝網。高標準治理措施:田間排水采用暗管排漬,明溝集水兼排田間的地表水,建立明暗結合、健全田間排水系統和相應的配套工程。
(6)完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政策法規。
(7)以地養堤,管養分離。要真正建立起圩堤管理單位對圩堤養護人員咨詢、控制,對圩堤養護結果評估、驗收的嚴格、公正、合理且可操作性強的機制或體系。
(8)做好移民建鎮后新居民點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3.9 海峽西岸經濟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凍害、地震、地質災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防御旱澇的近期重點任務。近期,福建省重點推進全省洪水預警報系統的升級改造和縣級洪水預警報系統的建設,加大縣級防汛指揮中心和防汛軟件的開發推廣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揮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構建全省寬帶高速信息網絡,保證信息的暢通,提高防汛的現代化指揮決策水平。
(2)關鍵技術研究。暴雨洪水預報技術;流域水庫調度技術;山洪災害防御技術;防汛應急搶險技術;洪水風險圖技術。
(3)赤潮災害的防治措施。加強赤潮災害宣傳工作。減少沿海的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福建省赤潮監測及預報工作。深入開展各種赤潮機制的研究。減少養殖環境的自身污染。
3.10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干旱、洪澇、溫帶風暴潮、風雹、凍害、海水入侵、海冰、地面沉降、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全面調查研究黃河三角洲的整體自然環境。系統查明黃河三角洲自然環境演變規律與機制,科學預測自然災害,提出防災減災措施,為三角洲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黃河三角洲風暴潮防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采用水力插板樁專用技術加固根基,利用黃河泥沙填海造陸。非工程措施是加強防潮堤工程管理,建立觀測、預報、預警通信系統。
(3)合理開發沿海自然資源,趨利避害,發展沿海經濟。開發地下鹵水資源,發展鹽業,建成鹽化工基地。開發旅游資源,建成旅游基地。
3.11 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農作物病蟲害、風雹、森林病蟲害、凍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治理洞庭湖的幾點建議。整治長江,確保江堤安全。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標準。疏通洪道,提高行洪能力。抓緊城鎮防洪建設。加快蓄洪安全建設。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提高洞庭湖調蓄能力。
(2)山洪災害防治近期確保生命安全,遠期減少財產損失。近期應先建立山洪易發區監測預警通訊系統、落實緊急防洪預案、逐步建成避災躲災轉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為主的工程項目建設。
(3)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要加大改革力度,實施政策推動,科學合理地制定有關投資、管理、價格等有效推動節水的政策法規;要抓住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主要環節,重點投資、重點突破。
(4)注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庫區地質環境管理。開展群測群防工作,做好三峽庫區移民遷建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堅持做好城鎮建設和各項工程建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把好“源頭關”。
(5)建立外來入侵種防御體系。國家能力建設是成功解決入侵生物種問題的關鍵。加強預防能力。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增強信息處理能力。協調教育宣傳能力。
3.12 武漢城市圈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開展三峽工程建成后的武漢沿線災害和生態環境變化研究。三峽工程建成后,調節了長江的徑流量,這一變化導致長江中下游地下水位的上升,從而加重了武漢沿線湖區的漬害,使土壤潛育化沼澤化和耕地堿化。
(2)武漢城市圈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城市圈各級政府應將氣象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列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綜合管理。加強城市圈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建設。
3.13 長株潭城市群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綜合治理,綜合防治,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高全社會對水土保持的認識。構筑強有力的執法組織。落實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申報審批制度。維護生態環境,抓好封山育林。堅持不懈地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資金投入。
(2)氣象與水文相結臺、增長洪水預見期。走水文與氣象相結合的道路。在業務上如防災減災的措施、水文氣象資料的交換(實時和非實時)、業務系統的聯網等方面能有更為全面的合作。
3.14 深圳經濟特區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凍害、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提高江海堤圍的防洪(潮)標準。在重點防洪(潮)地段(如市區)防洪(潮)標準要達到200年一遇;次重要地段(如黃田機場等)防洪(潮)標準要達到100年一遇。
(2)提高城市的防洪(潮)排澇標準。內澇危險依然存在。根據實際情況深圳市的防洪標準最少應達到200年一遇。
(3)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好現有的山體缺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計劃治理率90%以上,并與環境美化、綠化有機結合。
(4)深圳滑坡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要加強滑坡類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和滑坡類地質災害知識有關法制、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地質環境的惡化和破壞;落實監測責任人,傳授監測預報知識;對重大隱患點,要編制防災預案。
(5)擴大紅樹林種植面積可防災。進一步擴大紅樹林的人工種植面積。在西部的福永、西鄉、沙井以及東部臨海區加快基干林帶的建設進度,并加強沿海濕地保護工程。
3.15 珠江三角洲地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風雹、干旱、地震、地質災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修筑分洪渠道,減輕珠江三角洲洪澇災害壓力。修筑分洪渠道除應考慮減少三角洲的洪澇災害之外,還應與鄰近缺水流域的引水結合起來,既可減少三角洲的洪峰流量,又可充分利用水資源,節約開支,發展經濟。
(2)建設蓄滯洪區保障,北江三角洲防洪安全。在北江飛來峽水庫下游建設江滯洪區,對北江50,100和300年一遇洪水可分別滯蓄洪水3.66,3.70和4.11億m3;在西江下游的聯安圍和金安圍建設蓄滯洪區,聯安圍滯洪5.9億m3。
(3)整治三角洲水道、整治珠江河口。制定河口規劃治導線和三角洲水道防洪控制線。整治三角洲水道和珠江河口。
(4)控制采砂,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珠三角環境。在珠江三角洲及相鄰的上游河段控制采砂活動。
(5)進一步加強完善監測、通訊和預報系統建設,做好風暴潮監測和預報服務。在監測方面除做好潮位變化監測外,還要開展諸如地殼形變、地面非構造沉降、海岸侵蝕、河道淤積、地基軟化、大型圍海造地工程和其他重要工程建筑的沉降等。
(6)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建議。預防為主,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有效防治的工作體系和機制。強化汛期和重點地區災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的正常經費保障。
(7)加強對雷電災害的立法。
3.16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定位于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意在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水、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地震、海嘯、臺風等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北部灣千余km大陸岸線平均100 km還沒有1個觀測站(點),測點遠遠不夠,應增設茅嶺、大山、百曲、青山頭、西場、康熙嶺、犁頭嘴等7個潮位觀測站。
(2)健全基層堤圍管理機構。地(市)、縣(區)級應設置海河堤工程管理站(科),并按工程規模配置專職管理人員。配置完善的通訊設備。配備一定數量的專用施工器具。
(3)利用高層建筑物防洪減災。應在鄉村規劃中把中心學校、村公所、醫院、專業觀測站、汽車站等建于高程較高的地點,宜建3層以上樓房并與各村落間修通輻射式的道路,一遇洪潮災,可以作撤退點。
(4)全面開發、利用各種水資源。加大地表水開發和利用力度。大力開發空中水資源。加大地下水資源開發力度。
(5)全面規劃,加速建設“四道防線”(紅樹林帶、海堤堤圍、防護林帶、農田防護林網)。
(6)有關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保護建設的政策建議。落實林地權屬。將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保護建設納入林業重點工程。加大宣傳力度,嚴懲違法毀林行為。提高林分質量和防護效能。加快立法,適應保護發展需要。
3.17 海南國際旅游島綜合試驗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風雹、干旱、凍害、農作物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有效降低海洋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將《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上升為國家專項應急預案,盡快建造3-4艘新型破冰船,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2)建立省林火撲救中心的建議。省級成立專業撲火隊,市縣級成立半專業撲火隊,鄉鎮級成立群眾骨干撲火隊,實行分級建設、分級管理,從整體上實行專群結合。
3.18 成渝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較大的城鄉差距,使成渝兩市具有與我國中西部省區相似的基本特點,因而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驗區,體現了內生型“探路者”意義。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地震、滑坡、泥石流、農作物、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認真貫徹森林城市戰略,實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設。主城區水利系統要全力推進水系森林工程建設。盡快編制完成區級水系森林工程建設詳細規劃。突出以在建及已成大中小型水庫和江河兩岸為重點。落實專項資金和工作措施,有序實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設。力爭到2017年,水系森林工程規劃區域的綠化率達到80%,基本形成“水系相伴森林,森林護衛水系”的良性水生態環境。
3.19 關中-天水經濟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干旱、洪澇、風雹、森林病蟲害、農作物病蟲害、地質災害、地震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實行干旱監控、做好干旱預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掌握氣候的基本規律,進行降水概率分析,利用天氣預報手段來預報某一年度能否發生干旱。利用土壤水分的測定,來監視干旱能否發生。當土壤水分達田間持水量60%以下時,發生旱情跡象,以引起有關決策者的重視,作好抗旱的準備工作。
(2)實施山洪災害分區防治措施。關中斷陷盆地:關中盆地南側支流多短小,坡降大,為山洪災害的多發區。宜采取溝道工程、水庫工程以及堤防工程等措施。其他山洪災害易發區,均以生態工程為主,在有利地段輔以水庫工程。
(3)盡快制定《陜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力爭列入國家重點防治項目。突出“農村以居民搬遷為主,城市以重點治理為主”和“嚴禁在地質災害征兆區搞工程建設”等原則。
3.20 甘肅省
甘肅省地處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陸路交通樞紐,資源蘊藏豐富,戰略地位重要,發展潛力巨大。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干旱、森林病蟲害、洪澇、風雹、農作物病蟲害、凍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防旱抗旱的農業技術措施。加強干旱災害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預測。做好干旱災害監測和預測。加強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與評估。培肥地力,以肥調水。調整種植結構,選用抗旱品種。種草種樹,堅持農田基本建設。開源節流,充分合理利用現有水資源。
(2)抗旱救災農作制度的內容和目標中,納入科學的輪作制度和循環農業的理念。進一步納入科學的輪作制度和循環農業的理念,建立在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耕地質量保育基礎上的抗旱減災農作制度,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達到生態安全的目的,真正實現抗旱救災、節本增效的目標。
(3)將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國土整治、城市規劃和環境治理結合推進。以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在2010年至2015年重點建設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基礎調查及應急救災五個工程。
(4)農村小城鎮地質災害防治建議。加強規劃,合理布置小城鎮選址和工程,采用科學合理的避認措施。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持生態平衡,要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加強法制建設,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護甘肅的生態地質環境。建立地質災害預防、預報體系,進行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
(5)加強用衛星空間技術對沙塵暴進行監測和評估的能力。發揮衛星空間技術作用,進行及時高效沙塵暴監測、預警和災害評估,并及時信息,以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
(6)構筑完整的農村突發應急救助系統。特殊情況產生貧困的救助,包括:因洪澇、干旱、地震、冰雹、風暴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災民生活危機的緊急救助;突發疫情、化學災害事故、災害性天氣氣象等響應預案中的生活救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馬浩.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以山東省為例[J].中國流通經濟,2010,(8).[MaHao.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ordin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Imbalance:Take Shandong as the Example[J].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2010,(8).]
[2]劉安爐.九江推進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對策思考[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Liu Anlu.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PoyangLake[J].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
[3]李釗,彭迪云.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互動合作的思考[J]科技廣場,2010,(6).[LiZhao,Peng Diyun.The Thinking of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yang Lake EeoeconomicZone and the Economic Zone in West Bank of Taiwan Strait[J].Science Mosaic,2010,(6).]
[4]朱有志,張勝軍.湖南臨空經濟區的戰略定位與產業發展:以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為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Zhu Youzhi,Zhang Shengjun.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IndustryDevelopment of Hunan Airportrelated Economic Area:Talking Changsha Huanghua InternationalAirpor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
[5]李延強.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及發展前景[J].欽州學院學報,2010,(1).[Li Yanqiang.on the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QinzhouUniversity,2010,(1).]
[6]邵侃,商兆奎.傳統農業時代的農業減災技術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Shao Kan,Shang Zhaokui.A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eriod[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5).]
[7]張政宏,陳曦.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0,(18).[Zhang Zhenghong,Chen Xi.Study o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J].ValueEngineering,2010,(18).]
[8]姜淮,劉元芳.我國南方地區抗自然災害風險機制的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9,(5).[JiangHuai,Liu Yuanfang.Research on Risk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Southern China Region[J].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5).]
[9]初建宇,蘇幼坡.城市綜合防災管理保障體系的完善[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ChuJianyu,SuYoupo.ABriefCommentonPerfectingUrbanComprehensiveDisaster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
[10]管友海,張嬡,王耀.生命線工程綜合防災規劃決策方法研究與應用[J].災害學,2010,(3).[Guan Youhai,Zhang Yuan,Wang Yao.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Decis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for Lifeline Project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0,(3).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GAO Jianguo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