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生外出考察報告

大學生外出考察報告

時間:2022-08-31 20:5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外出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從課程設置的整體結構出發,主要從公共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三方面入手,對如何構建新時期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做了一些探討研究。

一、公共課程體系建設

(一)公共必修課程模塊:包括政治理論、形式與政策、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大學體育、應用文寫作、計算機基礎及應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讀書活動。該模塊對實現大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創造性的能力和專業發展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公共選修課程模塊: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教育、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該模塊培養學生要具有寬闊的視野、積極樂觀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全的人格品質。

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一)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包括設計素描、專業透視、建筑速寫、數字圖像、設計色彩、立體構成、專業制圖、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人體工程學、設計概論、建筑概論、室內設計原理、建筑外立面設計、CAD制圖、MAX建模基礎、渲染技法、效果圖表現技法。該模塊是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專業理論素養、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專業設計技能,為創新設計奠定基礎。

(二)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包括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工程預算與報價、陳設設計、家具設計、家居設計、別墅設計、辦公空間設計、餐飲空間設計、娛樂空間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規劃設計。該模塊是讓學生認識行業發展特點,掌握設計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導和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因材施教,培養應用型的設計人才,為學生就業指引方向。

(三)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包括攝影基礎、裝飾畫、民間美術、廣場景觀設計、小區景觀設計、植物景觀設計、城市環境景觀雕塑、快題設計、模型制作。該模塊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同時,拓寬專業層面,豐富更加全面的知識體系。

三、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一)課程設計模塊:計算輔助設計與核心設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設計。例如,在辦公空間設計課程中,將課程分為兩部分進行,一部分理論基礎課程;一部分設計課程,并使用設計軟件完成最終作品,題目應來源于實際工程,使學生直接或間接參與工程實踐。同時,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并指導學生參與設計競賽活動。該模塊是使學生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并像真正的設計師一樣獨立完成整套設計方案,為更早的進入工作角色,奠定堅實基礎。

(二)社會實踐模塊:積極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學習,學有所用的同時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學習再實踐,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自我完善。該模塊是使學生考察市場,認識社會,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專業考察模塊:此課程為外出考察課程,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考察線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準備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計劃,并指導學生學會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報告。該模塊是讓學生盡可能接觸更多的事物,使學生學會收集專業信息,加強對專業的理解,開拓眼界,并親身感受專業與設計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正確審視自己的前途。

(四)畢業設計模塊:該模塊是對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及應用的考察和全面總結,結合專業特色,其內容包含設計作品和設計說明兩部分,并強調其設計的創新性。實行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畢業答辯、畢業展覽制度。該模塊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做好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三大課程設置的分析與評價,是構建合理化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的基礎,是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將不斷結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對課程體系建設作出調整并加以改進,使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評價體系的設置更加科學、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第2篇

2005年,帶著這一系列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帶著她的團隊進駐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開始了為期三年的考察調研,團隊的成員從不同的角度記錄長角苗。有人專門記錄巫術,有人專門記錄音樂,有人專門記錄禮儀、服飾、建筑、工藝等,他們想盡可能完整地記錄長角苗整個的歷史文化和生活。他們從繁瑣的材料中整理出珍貴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出版了《梭嘎日記――一位女人類學家眼中的苗家生活》、《梭嘎生態博物館研究》等幾百萬字的研究成果。

方李莉認為,從遺產到資源創新是一種更深刻的保護。在后工業社會里,事實上文化產業已經帶動經濟發展了,而且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當中,每個民族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所以方李莉團隊考察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的報告書定名為《從遺產到資源》。他們發現,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種資源,成為一種政治認同的資源、民族認同的資源,還可以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各種力量都在運用這些資源,然后又呈現新的民間文化。

方李莉研究團隊的諸多理論都來源于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的啟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完全為了尋找精神家園。方李莉認為,最重要的是尋找我們未來的路,尋找我們的民族理想。梭嘎在當代的遭遇正是一面反映中華民族昨日的鏡子――我們曾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甚至出現全盤否定的極端態度。

現代化的進程不可逆轉。方李莉試圖忠實地記錄長角苗文化的變遷過程。她在考察中親歷了一個少數民族文化劇烈變遷和重構的過程,也不得不面對種種復雜的心理矛盾。方李莉通過考察看到的是,在生態博物館沒有建立以前,當地的文化一直在緩慢地變遷,但它的文化還活著,還在繼續發展,甚至有很強的消化外來文化的能力,但生態博物館建立后,它的文化表面上是被保護了,但事實上只是被曝光,被展示出來,其文化的內涵,文化自身的創造力、生命力卻逐漸萎縮。

生態博物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但對于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來說,外出打工已經成為當地人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2006年春節期間,方李莉的研究團隊再次來到梭嘎,對回來團聚的中青年人進行了深度采訪。她了解到他們的生活困境,在外地打工的長角苗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最危險、最累或是工資最低、勞動時間最長的那種工作,其中挖煤是他們從事最多的工作。方李莉在的考察報告中說道,挖煤的工資相對高一些,也不過是每月1000元左右,而且他們不懂得簽訂合同,一旦出事了,能夠獲得多少賠償只能聽憑老板的良心。

2006年,方李莉團隊統計了長角苗的年收入,大多數人年收入在5000元至6000元之間,其中有一半是通過打工得來的。方李莉認為,這些不識字的苗族兄弟,進入城市,就像在黑夜中行走,他們害怕這種黑暗,想驅逐這種黑暗,但他們又無能為力,只好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們的下一代不要再做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所以他們無論如何也要供孩子們讀書,這是生活教給他們的真理。但據本刊記者了解,長角苗念完高中和大學的費用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能上高中和大學的很少。

生存權和話語權孰輕孰重,這也是方李莉在考察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期間思考的問題,一個群體在生存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能夠擁有自嗎?“我到過世界上最苦的地方,梭嘎我覺得是世界上最苦的地方之一,然后到過世界最富裕的地方,只有經歷這樣的反差你才可以理解這個世界。”2011年8月24日,本刊記者專訪了剛從美國考察回來的方李莉。

寨子里90%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面打工

文化月刊:您剛從美國回來,最富裕的地方和最貧窮的地方,通過這個反差你能認識什么呢?

方李莉:它讓我了解世界的多面性,太多元化,差距也太大。

文化月刊: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探究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

方李莉: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是挪威政府和中國政府簽訂的保護項目,我就想歐洲的經驗到中國這塊土地上來實踐,有沒有這個可能性。如果失敗了,我們找出失敗的原因,那么對我們今后的保護工作可能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成功的話,這個經驗可以作為一個典型來推廣。另外一個原因是我了解到長角苗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族群,這個民族沒有文字,所以他們的歷史沒有文獻記載,所有的歷史都靠口傳心授。在我的想象當中,生態博物館肯定有很多記錄,但是當我問他們要資料的時候,我才發現只有很少的資料,我就覺得很危險。

文化月刊:2005年你們剛到梭嘎的情景是怎樣的?

方李莉:2005年,我們課題組第一次到梭嘎,住了一個多月,那時候寨子里90%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面打工,我們接觸的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我們了解到自從建立博物館后,寨子最大的變化就是90%的女孩子紛紛開始上學念書了,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這些讀了書的女孩子不僅不想穿民族服裝了,甚至想嫁給漢族人,讀書讓她們變成了民族文化的叛逆者。

文化月刊: 10年的時間讓梭嘎變化很大。

方李莉:怎么叫變化很大呢?就是說很多年輕人對他們的生活已經不熟悉了,因為他們感受到他們的文化在這樣一個時代已經沒用了。以前梭嘎是一個封閉的地方,他們跟外界接觸很少,活動的范圍大約在方圓50里。但是我們去把這個封閉的社區給打開了。一個是很多的外來的人到了那里,另一個就是電視進入他們的生活,所以他們忽然意識到了他們的貧困落后。

長角苗沒有把自己當成文化的主體

文化月刊:教育水平的提高讓他們接受了現代文明,這也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方李莉:只有讀書他們才能順利進入另一個文化體系。以前他們沒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以他們只會牢牢地被捆在他們的土地上,但生態博物館的建立首先就是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解決教育問題也是一把雙刃劍,當你解決了他們的教育問題以后,他們就有了離開這塊土地的能力,到外面去打工,而且他們也有了不再繼續傳承他們文化的能力了。我們做了很多統計,我們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走的就越遠。這么多人離開了這塊土地,那么誰來傳承文化?人離開了之后它就沒有傳承的主體了,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文化月刊:那么對于留在當地的人來說,文化意味著什么?

方李莉:當然,還有留下來的這些人,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表演。如跳花坡本是長角苗年輕人聚在一起的愛情活動,但就是這樣一個僅限于年輕男女之間的愛情活動,在梭嘎生態博物館建立以后,卻讓其成為一年一度寨子里所有人,包括外來游客都參加的盛大的表演活動,人數最多的一年達到5000人,以至于找不到表演場所。之后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當一種文化還是生活的指南的時候,或者跟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時候,它不會進博物館,也不會用來表演。一旦它進了博物館,一旦被表演,就證明這個文化已經失效了,所以我們看到那么多少數民族文化在被表演,那么多的民間文化在被博物館化,實際上就是意味著他們的文化已經消失了。

文化月刊:2008年考察結束至今,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您有關注嗎?

方李莉:我們現在一直在追蹤考察。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形式上已經脫離了政府,現狀并不是很樂觀,還是很冷落,當地的民眾覺得生態博物館跟他們生活關系不大,沒有當地民眾參與,這是很遺憾的。我去考察的時候,我就想象接待我的人肯定是他們當地的村長,最后發現接待我們的是文化干部。我以為跟我們解釋這個村莊來由的人肯定是他們當地的村干部,但是給我們解釋一切并帶著我們參觀的,也都是當地的文化干部。這就表明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跟他們當地的村民沒有關系。2005年在貴陽舉辦的生態博物館研討會上,發言的人并不是他們當地的干部和村里邊最有權威的人,而是一個女中學生。為什么沒有讓他們當地的村干部來發言?因為當地的村干部不會講普通話。

文化月刊:所以您特別想為他們培養一個研究生?

方李莉:當時我們很想培養一個大學生,發揮他們自己的力量記錄民族文化。我們說服當地領導安排梭嘎的第一個大學生小熊在博物館工作,但他現在到外邊工作去了。

文化月刊:我了解到他考上大學的時候,他家里一連擺了十幾天的酒席。

方李莉:對,我問他有什么理想,他說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想法,上高中的時候,他曾想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寫一本關于自己民族的書,非常想改變家鄉的貧窮落后。但上大學后,他覺得自己高中時的理想不現實,就想早點畢業,找工作,還助學貸款。我當時希望他來報考我的研究生,這個想法也無法變成現實,讀研究生的學費很貴,他根本讀不起。現在我們失去了聯系。

文化月刊:是否可以說,生態博物館在客觀上加劇了當地的文化流失?

方李莉:應該說加速了它的流失程度。其實生態博物館不是不可以建,但是國外的生態博物館是一個民眾自發性的保護,它強調的是,只有當地的民眾才有文化解釋的權利,才是他們的文化的主體。但是,我們現在反過來了,當地人沒有把自己當成文化的主體,而且他們希望丟掉這個文化。對于在外地打工的長角苗來說,他們發現不懂他們的文化沒有關系,只要懂漢族文化就可以生存下去。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文化的不平等性”

文化月刊:在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考察期間,有沒有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些事情?

方李莉:那當然有呀,就是對那的人印象非常好,他們非常純樸。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文化的不平等性。人類學講文化是平等的,所謂的平等就是大家都是一樣的,但事實上我在那里看到的是文化的不平等。當一種文化非常強勢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弱勢的文化群體看成是沒文化的。因為他們的自卑心理,他們也覺得他們是沒文化的人。但相對于他們的文化,我們才是沒有文化的人。他們要是不懂漢族文化的時候來問我們,我們會瞧不起他,你怎么這么沒文化。但是我不懂他們的文化時,我去問他們,他們會非常高興,而且非常熱情地告訴我。所以每次在他們的婚禮上,或者葬禮上,本來別人非常忙的時候,我還去問東問西,打擾別人,但他們非常尊重我,而且領我們吃飯。

文化月刊: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反映了中國非遺保護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封閉與開放的矛盾,保護與開發的矛盾,這么多年似乎都沒有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

方李莉: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一個就是把流動的、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化、物質化,要用物質載體把它記錄下來。第二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跟整個社會的發展緊密相結合。如果它跟現實生活沒有關系,它就沒有生存的可能性,它只能留在博物館。以前我們老覺得文化創新和文化保護是矛盾的,事實上現在看來不是矛盾的,其實這個問題要解決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成為我們文化創新的資源,把它融入到我們當今民族的機體里邊,變成民族機體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要把它跟創新對立起來。

文化月刊:我們經常是把它們對立起來的。

方李莉:如果把它們對立起來就會發現有很大的矛盾,實際上這也是后工業文明的一個狀態。在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往往認為傳統和現代是對立的,發展與保護是對立的,但是到了后現代社會,人們發現其實這兩個東西已經不再對立了,它們已經成為一體化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今后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建設,沒有文化建設的經濟發展怕是很難有持續性的,所以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

文化月刊:您之前也認為它們是對立的,您的思想和結論前后也是有變化的。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的觀點發生了變化?

方李莉:梭嘎它確實是一個太貧困的地區,所以考察梭嘎的時候,我很失望,我記得當時我對《新京報》的記者說,發展和保護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當時我確實覺得兩難,但是后來考察了很多案例以后,我發現并不是兩難。在研究梭嘎以后,我在景德鎮看到了另外一個景象,就是傳統的魅力。景德鎮是世界的一個藝術陶瓷中心,很多國外藝術家都到景德鎮做陶瓷。吸引他們的是什么?吸引他們的是景德鎮的傳統手工技藝,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有全世界最優秀的陶瓷技術,最優秀的陶瓷藝人,他們把自己的思想和傳統的技藝結合在一起,創作了新的作品。這些傳統的工匠有他們新的生存方式,很多的傳統工匠工資很高。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必須要有它生存的空間。像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更多地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但事實上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它們已經融為一體了。

“一個失去了理想的民族是很可怕的”

文化月刊:是否可以說,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里的長角苗的生活與文化正在經歷著一場蛻變?

方李莉:從傳統走向現代,他們確實要經歷一個蛻變和陣痛的過程。其實我們整個民族都有這樣一個痛苦期。從以為我們是強大的國家到發現我們其實變成了一個落后的國家的痛苦與迷惘,為了走向現代化,我們也曾經否定我們的傳統,但是到了今天突然發現其實這個傳統是寶貴的。遺憾的是,當我們發現的時候,其實傳統已經沒有了。歐洲為什么能夠發展起來,事實上它有過文藝復興的運動,而我們中國沒有這樣一個過程。

文化月刊:我們從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獲得的最重要的啟示是什么?

方李莉:現代中國遇到的所有問題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問題,還有文化的問題,如果文化的問題不解決就很麻煩。我們的民族還有沒有共同的理想?我們共同的理想是什么?一個失去了理想的民族是很可怕的。舊的評價體系已經被我們否定了,新的評價體系是什么?新的價值觀念是什么?新的道德準則是什么?如果我們對這些東西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那么我們這個民族就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我們要尋找一個民族的理想,一個民族立足的根底。所以我覺得文化建設很重要,我們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要回到過去,我們要讓傳統不變,事實上是通過回到過去重新尋找通向未來的路,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僅是為保護而保護,我覺得意義不大,如果說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未來文化的重構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會有意義。

文化月刊:這樣才有生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海城市| 五台县| 甘孜| 宿迁市| 肇庆市| 凤山市| 英德市| 禹州市| 清丰县| 津南区| 东海县| 嵊泗县| 山东省| 汉源县| 辽阳县| 玉溪市| 巫山县| 黄大仙区| 长丰县| 安岳县| 卢龙县| 台安县| 乐东| 夏津县| 桐城市| 名山县| 运城市| 金乡县| 大英县| 平江县| 金华市| 碌曲县| 桐乡市| 吉林市| 齐河县| 福鼎市| 丹凤县| 白玉县| 明光市|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