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19:43: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實驗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們做七年級生物實驗報告題時要仔細認真的做,直道自己能舉一反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生物實驗報告答案,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下生物實驗報告答案(一)
七年級下生物實驗報告答案(二)
七年級下生物實驗報告答案(三)
看了“七年級下生物實驗報告答案”的人還看了:
1.生物實驗報告格式范文
2.七年級下冊生物實驗教學總結
3.初中生物實驗報告范文
4.七年級生物實驗目錄
5.初一生物實驗教學總結
(1)了解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及原理,掌握顯微鏡的操作及保養(yǎng)方法。(2)觀察、識別幾種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個體形態(tài),學會生物圖的繪制。
二、實驗器皿與材料
(1)器皿:顯微鏡、擦鏡紙、二甲苯。
(2)材料:示范片:細菌三形(球狀、桿狀、螺旋狀)、弧狀(硫酸鹽還原菌)、絲狀(浮游球衣菌等)、細菌鞭毛及細菌莢膜。放線菌、顫藍細菌、微囊藍細菌或念珠藍細菌等。
三、實驗步驟
(1)將標本片放在載物臺上,使觀察的目的物置于圓孔正中央。(2)將鏡頭換成低倍鏡,將粗調節(jié)器向下旋轉(或載物臺向上旋轉),眼睛注視物鏡。當物鏡的尖端距離載玻片約0.5cm處時停止旋轉。
(3)左眼對著目鏡觀察,將粗調節(jié)器向上旋轉,如果見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細調節(jié)器調節(jié),直至目的物清晰。此時找到目的物并移至中央。(4)換成高倍鏡,觀察目的物,旋轉細調節(jié)鈕,直至視野清晰。(5)觀察示范片,繪出其形態(tài)圖。
四、思考題
(1)使用油鏡時,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答:為了找到目的物并移動到中央。
(2)要使視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還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調大孔徑光闌,調整光源。如果是用反光鏡的顯微鏡,用凹面鏡可使視野明亮。
五、生物圖
實驗二、微生物培養(yǎng)基的配制與滅菌
一、實驗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滌和滅菌前的準備工作。
(2)了解配置微生物培養(yǎng)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置、分裝培養(yǎng)基的方法。(3)學會各類物品的包裝、配置(稀釋水等)和滅菌技術。
二、實驗器皿與材料
(1)實驗器皿:高壓蒸汽滅菌器、干燥箱、煤氣燈、培養(yǎng)皿、試管、刻度移液管、錐形瓶、燒杯、兩桶、藥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石棉網、藥匙、鐵架、表面皿、pH試紙和棉花等。
(2)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瓊脂等。
三、實驗原理
培養(yǎng)基是微生物生長的基質,是按照微生物營養(yǎng)、生長繁殖的需要,由碳、氫、氧、氮、磷、硫、鉀、鈉、鈣、鎂、鐵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體積分數配置而成。調整合適的pH,經高溫滅菌后以備培養(yǎng)微生物之用。由于微生物種類及代謝類型的多樣性,因而培養(yǎng)基種類也多,它們的配方及配制方法也各有差異,但一般的配制過程大致相同。
四、實驗步驟
1、取100mL蒸餾水倒入錐形瓶;
2、稱取牛肉膏0.5g,蛋白胨1g,NaCl0.5g,瓊脂20g;3、用100g/LNaOH調節(jié)pH至7.2~7.4;4、蓋上棉塞,121℃下滅菌15~20min。
五、思考題
1、固體培養(yǎng)基加瓊脂后加熱溶化時要注意哪些問題?答:(1)加熱器功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容易沸騰和把培養(yǎng)基燒
焦;太低,培養(yǎng)基容易凝固。
(2)受熱要均勻,可以墊上石棉網,要用玻璃棒不停緩慢攪拌。
(3)加熱完畢后,要在合適的溫度(60℃左右)倒平板,防止凝固。2、培養(yǎng)基中加瓊脂的作用是什么?答:瓊脂的作用就是讓培養(yǎng)基凝固。3、如何檢查培養(yǎng)基滅菌是否徹底?
答:將滅菌后的培養(yǎng)基按滅菌鍋內不同位置,每處抽取數管標號,置25至30
攝氏度培養(yǎng)一周左右進行檢查,若培養(yǎng)基無什么變化說明滅菌效果較好
實驗三、細菌的革蘭氏染色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細菌的涂片及染色在微生物學實驗中的重要性。
(2)學會細菌染色的基本操作技術,從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
微生物細胞由蛋白質、核酸等兩性電解質及其他化合物組成。所以,微生物表現(xiàn)出兩性電解質的性質。兩性電解質兼有堿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解離出堿性基,呈堿性帶正電;在堿性溶液中解離出酸性基,呈酸性帶負電。經測定,細菌等電點(pI)在2~5之間時,大多以兩性離子存在,當細菌在中性、堿性或偏酸性溶液中時,細菌帶負電荷,所以容易與帶正電荷的堿性染料結合,故用堿性染料染色的為多。
微生物體內各結構與染料結合力不同,故可用各染料分別染微生物的各結構以便觀察。
三、實驗器皿、試劑、材料
(1)器皿:顯微鏡、接種環(huán)、載玻片、酒精燈。
(2)試劑:草酸銨結晶紫染液、革蘭氏碘液、體積分數為95%的乙醇、質量濃度為5g/L的沙黃染色液等。
(3)材料:枯草桿菌、大腸桿菌。
四、實驗步驟
(1)涂片:載玻片滴一滴蒸餾水蘸菌染勻(2)初染:用草酸銨結晶紫染液染色1~2min后水洗(3)媒染:用革蘭氏碘液染色1~2min后水洗
(4)脫色:滴加體積分數為95%的乙醇,約45s后水洗(5)復染:滴加番紅染色2~3min后水洗并干燥(6)鏡檢:用顯微鏡觀察菌體形態(tài)
五、思考題
1.1對象與分組
從2010級中西結合專業(yè)隨機抽取4個班,每班各隨機抽取50人后,隨機分為2組,每組25人,其中一組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實驗報告的批改,稱為對照組,共100人;另一組在學生做完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后,老師當面批改實驗報告并就實驗內容隨機提問,稱為實驗組,共100人。
1.2成績評定方法
給每個班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授課的老師、內容與方式都相同。期末實驗完成后進行實驗操作與實驗理論考試,實驗操作考試占50分,實驗理論考試占50分,學生實驗總成績分為60~69分、70~79分、80~89分、90~100分4個等級,最后通過比較兩組總成績,分析隨機提問式批改實驗報告的效果。
1.3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錄入數據,采用秩和檢驗比較分析兩組實驗對象成績的差異。
2結果
所有實驗完成后,對學生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理論各50分進行考核,統(tǒng)計得分情況如表1所示。采用秩和檢驗分析,Z=-2.999,P=0.003,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成績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學生成績較對照組學生成績有明顯提高。
3討論
關鍵詞: 《獸醫(yī)微生物學》 動手能力 教學改革
《獸醫(yī)微生物學》是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學好該門課程可以提高學生對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的興趣,并為專業(yè)課的學習奠定牢固基礎。動手能力是學生考研、就業(yè)面臨的一項重要考查指標,其能力反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許多高校本科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較差[1],某些畢業(yè)生在獸醫(yī)微生物學實驗室和研究室的畢業(yè)實習就反映出許多問題。雖然微生物學的大多數實驗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內進行,有人戲稱微生物學實驗為“小兒科”或“過家家”,但不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將給科研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導致臨床微生物學檢查誤診。本文從獸醫(yī)微生物學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分析造成學生動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動手能力的幾種措施。
一、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國許多高校面臨著學生綜合素質下降的問題,尤其是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明顯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原因多種多樣,現(xiàn)就往年我校獸醫(yī)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1.學生課余時間少,實驗課安排緊張。
獸醫(yī)微生物學是動物醫(yī)學和動物科學專業(yè)的必修課,在第五學期或第四學期開設,由于課程多,學生的實驗課安排往往很緊張,有時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進行。疲勞戰(zhàn)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許多學生逃課,或為了應付了事而照抄實驗報告的現(xiàn)象非常突出。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準備了實驗,學生的反映卻并不積極,這種現(xiàn)象也打擊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2.實驗課缺乏有效的考核、監(jiān)督方法。
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加上許多實驗的考核需要經過二十四小時培養(yǎng)后才可以檢查操作效果,實驗結束后進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難度。除了開展過幾次實驗課考核外,通常情況下根據實驗報告和實驗出勤情況評定學生的實驗成績。由于沒有切實可行的考核監(jiān)督辦法,學生對待實驗課的態(tài)度明顯不認真。
3.學生片面追求英語過關,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獸醫(yī)微生物學實驗課開設的學期,學生正好面臨英語四、六級考試。這一時期的學生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實驗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學生認為可利用的時間都用在了英語學習上,片面追求英語高分,相對忽視了專業(yè)課的學習,許多學生經常不上實驗課。
4.實驗教學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中,實驗員準備好實驗試劑、器械、材料、培養(yǎng)基等,教師將實驗原理、目的、操作步驟講解清楚,學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驟進行即可[2]。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很少能主動參與到實驗中,袖手旁觀者居多,動手能力提高緩慢。許多高校的《微生物學》實驗課也暴露出類似的問題[3]。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
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獸醫(yī)微生物學課程組進行了《獸醫(yī)微生物學》A類課程的建設,同時承擔了校級教改課題“獸醫(yī)微生物學師生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導下,我們先后進行了如下改革。
1.新學期開始就制訂本學期實驗課安排計劃。
根據學生的課程表,開學第一周就對全學期的實驗課進行了統(tǒng)籌安排,每個班級的實驗時間均固定,同時在學時安排上充分考慮了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和實驗設計的要求。實驗計劃性更強,避免了往年與學生聯(lián)系實驗課時與臨時增加的某些課程和活動發(fā)生沖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
2.制定切實有效的實驗監(jiān)督檢查方法。
課程小組教師和實驗員經共同商定,對每個實驗都制定了相應的監(jiān)督檢查方法。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中,學生練習了無菌操作倒平板后,為了節(jié)省時間,后續(xù)實驗用的平板大多由實驗員或課代表將全班同學用的平板倒好,再分發(fā)下去。由于缺乏鍛煉,學生的無菌觀念較差,不嚴格按照規(guī)定進行操作,對實驗草草了事。改革后,實驗用的平板由學生在實驗課上輪流到講臺進行無菌灌制,并同時對學生的操作打分。許多學生平時沒有認真鍛煉實踐技能,上了講臺不知所措,抓耳撓腮,不是讓酒精燈火焰燒了手,就是把培養(yǎng)基撒滿桌子。通過檢查刺激,大多數學生端正了實驗態(tài)度,在實驗課堂中經??梢妼W生以組為單位認真討論實驗問題的現(xiàn)象。
3.調動教師的責任心。
教師的責任心與學生的認真態(tài)度密切相關。在傳統(tǒng)的實驗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出勤檢查不嚴,有的學生點完名后就溜號。改革后課程組教師統(tǒng)一認識,每次實驗課至少兩次檢查學生的出勤率。課程組規(guī)定,實驗平時成績占該門課程總成績的15%,其中實驗出勤占10%,實驗報告占5%;缺課一次扣1分,缺課兩次扣2分,缺課三次扣10分,同時實驗報告計0分。由于制度嚴格,學生再沒有了缺課的情況,保證了學生有提高動手能力的機會。
4.開設綜合性實驗和大型設計實驗。
將實驗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容易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在傳統(tǒng)實驗的基礎上開設了綜合性及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中需要的實驗技術在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都以孤立實驗的形式開設,新的教學模式下將幾個實驗內容進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離鑒定中反復練習微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術。例如我們開設了綜合性實驗“腸桿菌科細菌的分離鑒定”,改革前該內容分兩個獨立的實驗:“細菌的生化試驗”及“腸桿菌科”,按照教師準備、學生操作的方法,學生往往對實驗印象不深。改革后該實驗的開設方法為:以臨床癥狀疑似大腸桿菌病的病死雞為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設計大腸桿菌病的微生物學診斷方法,從實驗準備到具體操作均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這種實驗需要應用細菌的抹片制備及染色、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細菌的生化反應、腸桿菌科及藥敏實驗等多個方面的實驗知識,學生從培養(yǎng)基的配制著手,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制訂出實驗計劃并逐步作出診斷。通過“腸桿菌科細菌的分離鑒定”、“葡萄球菌與鏈球菌的分離鑒定”、“病原真菌的分離鑒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離鑒定”等四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生基本上對分離鑒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動手能力,鍛煉了綜合運用微生物學實驗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與生產實踐的聯(lián)系。在綜合性實驗中,我們盡可能要求學生到教學基地采樣,熟悉采樣原則、臨床疾病的類型和特征等,學生對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較強的責任心,更愿意親自用微生物學的實驗方法對疾病進行系統(tǒng)的診斷,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習積極性。
5.改變實驗報告的書寫格式。
針對學生抄襲實驗報告的現(xiàn)象,實驗課教師經過交流,統(tǒng)一了實驗報告的書寫格式。以往的實驗報告內容分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結果、思考題等內容,由于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較小,給學生抄襲報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實驗報告的內容進行了如下規(guī)范:對開設的四個基礎實驗(細菌培養(yǎng)基的配制、細菌的染色及形態(tài)觀察、細菌的移植及分離培養(yǎng)、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實驗報告按原格式書寫,對開設的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按照研究論文的格式書寫,包括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討論、參考文獻等內容,實驗報告增加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內容,并規(guī)定如有抄襲現(xiàn)象,不論抄與被抄,實驗報告一律計0分。改革后的實驗報告書寫格式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寫作科研論文的鍛煉機會,為學生的課程論文及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目前,獸醫(yī)微生物學課程已完成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在課程組教師的一致努力下,獸醫(yī)微生物學的實驗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教師的責任心大大增強,實驗設計更加合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在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文治,孫曄,俞岑等.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微生物學》重點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微生物學通報,2007,34,(2):386-389.
[2]柯野,黃曉敏,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學教學質量的幾點體會.生物學雜志,2008,25,(3):73-74.
[3]劉建玲,陳文強,鄧百萬.建設高質量的微生物實驗課程探析.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4,(1):88-90.
【論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中,本文從精心選擇實驗內容,有效組織管理實驗教學,引進綜合考評機制并加強開放管理實驗室方面進行思考和總結,以期確保實驗課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達到教學目的。
實驗教學是高等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鞏固已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活躍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課,是普通微生物學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系統(tǒng)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鑒定技術、發(fā)酵食品的制備技術、食品加工與保鮮技術以及現(xiàn)代分子微生物學實驗方法等。通過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培養(yǎng)出不僅具有豐富理論知識,而且能掌握現(xiàn)代生物技術并熟練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強食品微生物實踐教學的組織指導,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實驗教學效果一直是我們關注和探索的問題。下面簡單談一下我們在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1精心選擇實驗內容,調動學習積極性
隨著食品工業(yè)和微生物檢測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食品微生物學及其實驗課的內容也不斷擴展,而實驗課既受理論課內容進度的限制,又受課時及實驗室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課時內,系統(tǒng)、科學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實驗項目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實驗教師在掌握微生物學教學大綱的前提下,結合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動態(tài),精心設計實驗課教學體系,合理選擇實驗項目。
選擇實驗內容,我們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學生對食品中常見細菌、酵母菌、霉菌、乳酸菌進行觀察,掌握其性狀特征和培養(yǎng)生長條件。學會識別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謝活動制造更多的發(fā)酵產品,提高食品的質量,同時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敗變質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選擇有代表性的發(fā)酵食品作為實驗內容,使學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產發(fā)酵食品的整個過程,通過這些實驗使同學們對食品發(fā)酵有一個總體印象,并能舉一反三。最后對不同的食品和發(fā)酵食品設計實驗,讓學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鑒定技術。并在課堂上結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熱點介紹食品工業(yè)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
實驗設計過程中,不僅有驗證性實驗,更多地引進了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學生分成幾人一組,讓學生從實驗設計,自己選擇原材料,準備實驗材料,試劑的配置,培養(yǎng)基的制備和滅菌等都由學生自己完成,最后寫成規(guī)范的實驗報告。學生對此積極性很高,甜酒釀、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學們喜歡并制作的發(fā)酵食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所學內容貫通,并熟悉掌握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步驟,這對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獨立開展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2強化基礎技能的訓練,有效組織管理實驗教學
食品微生物學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生無菌操作觀念的培養(yǎng)、正確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實驗儀器,如光學顯微鏡、滅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于很多原因,學生的這些基礎技能還是很薄弱,所以我們在進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個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中只要涉及這些基礎性的知識,都會給予強調,親自演示。
學生微生物基礎技能培養(yǎng)和形成,不是一兩堂課能完成,也不是單單有老師演示后學生就可以掌握,必須讓學生每人親自動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人數的增加,硬件等條件限制,人手一套實驗器材不現(xiàn)實,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資源情況下,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動手操作并熟悉實驗過程,有效組織和管理實驗教學過程就尤為重要。
(1)首先任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充分做好預實驗,對實驗的關鍵步驟和關鍵操作點都做到心中有數,在授課過程中有重點地強調,并分析某步驟出現(xiàn)問題可能會出現(xiàn)的結果。
(2)每次實驗之前任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就實驗進行積極的溝通,不僅對實驗準備的物品和材料溝通,更要對實驗的組織過程協(xié)商。
(3)在實驗過程中則需要任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相互協(xié)作,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班干部和小組長的作用。課堂理論教學課和實驗課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實驗課更注重學生的動手參與,以及實驗過程出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及時解決。
(4)教師要嚴于律已,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實驗過程中耐心指導,熱情幫助,回答好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并隨時糾正不正確或不規(guī)范操作。
3加強實驗課考核,引進綜合實驗考評
實驗課的成績給定,往往包括實驗課出勤率和實驗報告成績兩方面綜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師認真考勤,只有學生的出勤率有保證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其次,要求實驗報告書寫規(guī)范,詳細完成實驗報告,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實驗失敗要分析原因。同時教師也對實驗報告認真批改,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總結,也是對實驗課質量高低的檢驗。通過對實驗報告的批改,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實際教學中,實驗報告雷同和抄襲的現(xiàn)象比較多見,為綜合考評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對實驗技能的掌握,建議今后引進期末的綜合實驗考評:即將各個試驗項目設計成不同的實驗題目,讓每個學生隨機抽取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操作,視完成的情況給予評分。比如:“食品中常見菌類的平板培養(yǎng)”考察了無菌操作、培養(yǎng)基的制備,對食品中常見菌類平板接菌技術;“食品中常見菌類的形態(tài)觀察”考察了革蘭氏染色,各真菌形態(tài)辨別等。在進行具體考核過程中,可把每個考核的內容進行量化定出詳細的評分標準,根據學生的每一個操作環(huán)節(jié)現(xiàn)場打分,并對同學進行現(xiàn)場提問,讓學生進行答辯。
4有計劃推進實驗室的開放加強實驗室開放管理
微生物實驗室的開放是對食品微生物實驗課的有益補充,能強化、鞏固、提升對食品微生物課程內容的理解,我們鼓勵學生設計和開發(fā)自己的科研項目,而且學校有很優(yōu)厚的資金加以支持。但是開放實驗室不是無條件的,有時因實驗操作不當引起的安全隱患是很嚴重和難以預料。因此實驗室開放時管理須給予加強。
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利用校園網建設實驗網站,公布開放實驗項目的題目、時間和地點,供學生選擇和預約。
專人負責學生的科研隊伍,對菌種、標準品、和學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質要有專人負責,注意保管,不隨意丟棄,做好無害化處理。對使用儀器學生做好使用登記,實驗物品注意清洗、歸還、交接。
總之,食品微生物實驗課,只有提高對實驗教學活動的認識,精心選擇實驗內容,合理有效組織和管理實驗過程,并加強實驗課的考核,在此基礎上,推進實驗室對學生的開放,加強開放實驗室的管理,就能確保實驗課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達到教學目的,也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賴建平.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入手加強化學院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07,2:77~79.
生物是衛(wèi)生學校的一門基礎學科。生物實驗教學在培養(yǎng)中等衛(wèi)生實用型技術人才中顯得十分重要,這就為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們目前的生物實驗教學卻存在著很多誤區(qū)?!爸乩碚撦p實驗”的現(xiàn)象還十分嚴重。因此,加強生物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實操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生物實驗教學改革的焦點問題,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傳統(tǒng)的生物實驗教學所存在問題
1、對實驗教學重視不夠。傳統(tǒng)的中等教育大多存在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教學為輔的現(xiàn)象。實驗教學的計劃是緊緊圍繞理論教學而制定的.從內容到進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理論課,沒有形成獨立而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實驗內容陳舊,多是驗證課堂理論實驗,忽略了對學生的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實驗設備落后,實驗用品不夠。從而使學生缺乏獨立實驗操作的機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操能力。
2、缺乏專職的生物實驗教學人員。實驗技術人員肩負著學生實驗的準備、實驗儀器的維護保養(yǎng)、實驗場所的管理、疑難技術的操作與指導.其重要作用往往是理論教師所無法達到的。然而,目前學校缺乏專職的生物實驗技術人員.生物實驗人員是兼職的.業(yè)務不夠精通,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操技術和能力。
3、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對學生實驗成績的評定僅以實驗報告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而當前學生實驗報告卻存在一些問題:如固定書寫框架太多,對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分析過少,相互抄襲實驗報告的現(xiàn)象普遍,只按教材內容填寫而不按實際實驗結果完成實驗報告的也大有人在.這些都會造成評價結果不準確,真正做過實驗的學生和沒做過實驗的學生成績相差不多,不利于提高學生對實驗的積極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能。
二、衛(wèi)校生物實驗教學改革措施
1、思想上重視實驗教學。教育者應以“重理論輕實驗”的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和實操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實驗教學是實驗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實驗研究被納入教學過程的具體體現(xiàn)。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是兩個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中職教育來說,更應該重視實驗教學,這樣才更有利于培養(yǎng)實操型人才。重視實驗教學,還應加大實驗室的投入,更新實驗設備,使人人都有實驗實際操作的機會,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2、加強實驗室?guī)熧Y隊伍建設。生物實驗室應配備一名專職的實驗技術人員,加強實驗技術人員的素質培訓,給實驗人員提供出外進修和學習新技術新方法的機會,提高實踐教學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調動實驗人員積極性,從制度上解決實驗人員的職稱晉升和待遇問題。
3、改良實驗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中多采用“抱著走”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僅告訴學生實驗原理,實驗所用儀器及藥品實驗方法和步驟,甚至將實驗結果及誤差分析全都告訴了學生,將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個人認為,生物實驗教學中更多地應采用啟發(fā)誘導教授學生的實驗方法。例如,在蛋白質電泳實驗中,多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采取多媒體教學,首先讓學生觀看視頻,要求學生注意電泳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仔細觀察電泳緩沖液的配制、加樣、電泳及染色等重要步驟,觀看視頻之后,教師有針對性地對該實驗的一些重點問題和難點加以強調和解釋,之后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回答。這樣學生對電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就有了一個較為清楚的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即可進入實驗操作階段,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加強輔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加強動腦、動手,掌握方法,提高實操能力。
4、建立多元考核評價體系。這是生物實驗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保證。實驗成績由平時成績和實驗操作考試成績組成,各占50%,其中平時成績由課前預習(1O%)、課堂表現(xiàn)(2O%)和實驗報告(2O%)組成。在課前預習中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原理與方法,做到實驗時心中有數,以課堂隨機提問方式進行;課堂表現(xiàn)只是考核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學習態(tài)度和協(xié)作能力;實驗報告中重點考查學生的從實驗中學到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和想法。實驗操作考試主要選取基本操作與能力驗證兩方面的小實驗進行操作考試,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了學生的實操能力。
總之,改革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適用于中等衛(wèi)生技術人才綜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實驗教學新模式是時展的需要。在實驗教學中必須時刻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操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更好地為國家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
關鍵詞: 普通生物學實驗 教學改革 體系構建
《普通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必修專業(yè)基礎課程[1],也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課程。近年來,許多高校均已開設這門綜合課程。該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為總目標。如何能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課程目標?如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圍繞這些問題,我在普通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實驗考核辦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精選內容,構建合理的《普通生物學》實驗項目體系
精選實驗內容,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完善修改,構建合理的《普通生物學實驗》項目體系。精選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內容的經典性和基礎性。
在精選實驗內容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實驗項目取舍。有些經典的實驗內容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錘煉,對學生加深基礎知識的理解、增加基本技能的鍛煉有很好的幫助,像這樣的經典實驗內容一定要保留。在保留的基礎上,還要特別注意實驗內容的創(chuàng)新。例如:“顯微鏡的使用”是一個很基礎、很經典的實驗,并為后續(xù)課程的實驗提供一定的基本技能,在這個實驗中可結合細胞形態(tài)觀察,動物和植物細胞結構比較、組織器官的制片和觀察等內容[2]。
(二)注重內容的連續(xù)性和層次性。
為了改變目前實驗項目驗證性實驗過多,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過少的情況,在內容層次化結構中,要注意根據各自的教學目標,反映從認知層面到應用層面再到創(chuàng)新層面的逐步提高的過程,這樣符合學知識、用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的循序漸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在認知層面上的實驗如“常見動植物基本組織結構的制片觀察”、“生物繪圖”等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層次實驗,如“魚的系列實驗”、“植物群落特征調查”等。在基礎和綜合實驗基礎上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實驗。在完成必做實驗以后,布置學生進行設計實驗,可學生自選題目,也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行探究,鍛煉學生思維,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三)注意內容的可行性和實際性。
在確定實驗內容時,不僅要根據課程的需要,而且要根據實際情況,包括要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情況,以及結合當地實驗材料采集、培養(yǎng)的難易程度等方面的因素選擇可操作性強的實驗內容。如“水螅、渦蟲、蛔蟲”等實驗材料,如今越來越難找到,但又有其典型性,于是,將其列為選做實驗,或者換作其他易于獲得的實驗材料進行相關實驗。
二、修訂大綱,構建合理的《普通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
修訂實驗教學大綱是實驗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對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水平,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3]。依據我院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yè)教學計劃和《普通生物學》課程的要求,本實驗課程共有20個課時,在編制本課程實驗教學大綱的過程中,應明確實驗類型(必修、選修)、實驗屬性(演示性、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與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生物工程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側重于細胞、生化、微生物、遺傳等工廠化操作領域。生物技術專業(yè)則側重于在動植物個體生物學方面內容,因此,在編寫實驗教學大綱時,針對不同專業(yè),進行內容取舍。生物工程專業(yè)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在動物學、植物學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實驗基本技能,生物技術專業(yè)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在動物學、植物學發(fā)展和應用方面的實驗基本技能。
三、規(guī)范教學,構建多元化的《普通生物學》實驗教學指導體系
為了規(guī)范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編寫實驗教學指導書。并從操作、實驗報告的撰寫等各個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努力構建多元化的實驗教學指導體系。
(一)完善課程體系,編寫適用的實驗指導書。
隨著普通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實驗教材的編寫也在發(fā)展中。目前,仍然很難找到一本適合我院實際的普通生物學實驗指導書,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不便。因此,根據本課程改革的需要和我國高校生物科學實驗的教學改革思路,在近幾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努力編寫普通生物學實驗指導書,希望能力求做到完整、系統(tǒng)、實用、可操作,滿足普通生物學實驗的教學需要。目前只有部分手稿,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
(二)加強實驗報告撰寫的指導。
撰寫實驗報告是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衡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要重視學生實驗報告的撰寫質量,在認真批改實驗報告后,對學生進行集體指導和個別指導,對不符合要求及不認真撰寫的實驗報告,堅決要求返工改正。通過實驗報告的撰寫讓學生展開多維度的思考。
四、注重以人為本,改革《普通生物學》實驗教學方法
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以人為本意識,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一)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作風。
從實驗的準備到完成,指導學生直接參與實驗的準備和整理工作,在學生預習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所用物品的準備工作。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對實驗全部過程有系統(tǒng)的認識,獨立地完成實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實踐技能、使學生在嚴格、系統(tǒng)的訓練中,提高動手能力,為將來就業(yè)或繼續(xù)深造創(chuàng)造條件。
(二)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實驗課常規(guī)由教師演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材料用具、操作步驟及結論等按要求進行,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只重視最后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而忽視實驗過程中儀器的正確使用。針對這種情況,實驗指導教師每次上課,都要自始至終認真指導學生的操作技能訓練,加強在課堂中的現(xiàn)場指導,保證學生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對于綜合性實驗,除了課內知識外,還要積極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一些感興趣的課外實驗來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植物園、動物園、生態(tài)學野外實習所獲得的實踐知識,會對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習中融入實訓的內容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4]。
五、規(guī)范實驗考核模式,建立完善的《普通生物學》實驗評價體系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實驗成績主要以實驗報告成績來評定,這樣做不能全面考核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水平。在《普通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中,采取考勤、實驗態(tài)度、實驗預習、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等多項考核定成績的方法,并堅持實驗操作考核。具體考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平時的實驗態(tài)度與實驗操作占30%;實驗報告的書寫與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占30%;隨機抽取題目并獨立完成的實驗考試占40%。三種方式綜合評定實驗成績,避免了教師只看平時表現(xiàn)打分的過分主觀性,以及不同教師不同的評定標準;更正了學生只注重操作,忽視對實驗結果分析和總結的錯誤觀念;真正有利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普通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涉及面廣,環(huán)節(jié)多,比較復雜。我們只是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通過實驗教學改革,學生的實驗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和提高,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培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了在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倪秀珍.普通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嘗試[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3)136-137.
[2]馬麗霞.普通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嘗試[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6,(3):121-124.
關鍵詞: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244-02
植物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1],是生物技術專業(yè)的學生進入大學后首先接觸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學好細胞生物學、遺傳學、藥用植物學、細胞工程、植物組織培養(yǎng)實驗等課程的基礎。該課程包含了植物學與植物生理學等學科的內容,與植物學課程相比,內容比較廣泛。而植物生物學課程必須通過實驗和野外實習環(huán)節(jié)進行鞏固。植物生物學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植物生命活動的現(xiàn)象、規(guī)律及其本質的科學[2]。下面就筆者多年來在植物生物學及實驗教學上的經驗談談植物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改革。
一、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設備不足。由于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建專業(yè),而且開設的時間較短,設備相對不足,有時儀器套數不能滿足學生數,必須將學生進行分組,否則不能滿足每一名學生一臺儀器。另外,實驗室內缺乏多媒體設備,不能采用進行PPT進行講解,視頻也不能播放給學生看,只能在理論課上彌補。
2.研究性、綜合性實驗較少。以前的植物生物學實驗,大多數是驗證性的實驗,如植物細胞結構、植物各組織、器官的觀察,而研究性、綜合性或創(chuàng)新性實驗較少。驗證性實驗雖然能鞏固所學知識,但是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fā),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3.實驗教學考核和教學方法不完善。實驗考核一般是:實驗操作+實驗報告,但是考核實驗操作比較少,而是比較注重實驗報告。有時實驗報告是將在顯微鏡下所看到的圖片畫在實驗報告上,學生為了完成實驗報告去臨摹課本上的圖,學生動手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反而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一般是先準備好各種材料,讓學生按照教師或課本上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這樣,學生按照既定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養(yǎng)成了依賴教師和教材的習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限制。
二、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途徑
1.將植物生物學實驗單獨設課。將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附屬于理論課之下,存在一定的不足[3],因此將實驗課改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這也順應學校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標。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增加實踐課程。把植物生物學實驗列為單獨的一門課程,既增加了實驗課時,也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加強。
2.優(yōu)化整合實驗教學內容。首先,根據植物學學科發(fā)展的要求,結合中學生物教學,將有關實驗內容做了相應的調整和補充,并對相關的實驗項目加以優(yōu)化整合,將原來的實驗項目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要求做了適當合并、整合,分成必做、選做和自主實驗三類,并根據認知原理,將實驗項目劃分為驗證性、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三個層次。其次,根據學科發(fā)展需要,增加實驗內容,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如根據中學生物的教學特點,增加了種子萌發(fā)動態(tài)過程的觀察,根據植物學科的發(fā)展,增加了被子植物莖、葉生長動態(tài)的觀察,植物生態(tài)、群落多樣性的觀察等。再次,將教師科研課題整合進實驗項目,引導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驗。
3.加大資金投入。學校應加大對新建專業(yè)的投入力度,在儀器購買及師資上應適當傾斜,以建設好新設置的專業(yè)。儀器設備充足后,可以對整個班級進行教學,而不需要分組,這樣可以減少教學次數,減少教師的工作量。目前,大多數人認為實驗室不必建設多媒體,其實實驗室也必須像一般教室那樣建設多媒體,將實驗中相關的理論、技術給學生進行講解,使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和直觀。
4.采用直觀化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技術,使學生突破時空限制直觀了解植物的自然形態(tài)和變化規(guī)律。充分利用大量的實物切片的顯微照片真實再現(xiàn)特定季節(jié)、特定區(qū)域、特定環(huán)境下的植物解剖結構,使學生有條件了解和研究植物微觀世界的奧秘[4]。教學模式掛圖、動畫仿真模擬與錄像再現(xiàn)等多種教學手段與具體的實驗操作緊密結合,以其形象、生動、真實的信息輸入,加強了學生對實驗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將實驗材料的切片直接投影于大屏幕,由指導教師結合實驗內容重點講解,幫助學生正確地判斷和準確定位,這種直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微觀世界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僅使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有了深刻理解,也提高了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興趣,培養(yǎng)出學生的探索精神。又如: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時,采用動畫模擬形式將連貫的細胞分裂各個時期中染色體變化的特點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把學生觀察到的靜止的畫面與動態(tài)的細胞分裂過程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對細胞分裂的完整過程有了充分理解。
5.增加綜合性及研究性實驗。驗證性的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實驗操作,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fā)[5],因此在實驗教學中,增加綜合性的實驗,循序漸進地引導開展實驗。根據課程性質可將實驗劃分為基礎實驗和提高實驗兩個教學體系[6],根據學生的潛質分為基本型和提高型兩個層次,如培養(yǎng)洋蔥根尖,利用壓片法觀察有絲分裂過程,及分生組織的細胞特點和分布位置;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比較和觀察不同成熟組織的細胞特點和分布位置;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觀察、比較單雙子葉植物根的構造;測定植物的葉綠素含量;讓學生開展水培實驗等。
6.開設第二課堂。帶領學生游覽校園,初步認識一些植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采集校園植物標本,對校園植物進行檢索、分類,參與校園植物命名掛牌,牌上寫明植物的中文名、學名、形態(tài)特征、分布范圍和用途等方面的內容。由于校園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地方,方便學生認識和記憶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別植物的效率和鑒定植物的能力。此外,在校外選擇了幾處植物種類較豐富的地區(qū)來充實教學實習資源。如帶領學生到澄碧湖水庫附近的山地開展現(xiàn)場式教學,讓學生采集和鑒定標本,加強學生對植物分類知識的鞏固。
7.設置植物野外實習。每年暑假,生物技術專業(yè)都要進行一年一次為期2周的植物野外實習,通過野外實習這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鞏固了所學的植物學分類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增進了學生之間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友誼。
8.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首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鼓勵和吸納學生參與老師學術研究,如學生參加教師的“全國第四次中草藥資源調查”的項目,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科前沿知識。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整理資料,制定研究方案,開展科學研究,統(tǒng)計、分析科研數據,撰寫論文或綜述,并組織交流討論等。再次,指導學生自主開展科學研究、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挑戰(zhàn)杯”科技制作競賽等。
9.改革考核辦法。過去實驗考核方式是以實驗報告作為平時成績,占實驗總成績的70%;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程度和實驗態(tài)度,占實驗總成績的30%。對于實驗的考核的改革,首先在所占的比例上進行改革,由原來以實驗報告為主的形式改為以實驗操作為主的考核方法,如實驗操作可占總成績的60%~70%,主要考核學生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狀況、熟練程度,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7]。平時成績包括實驗出勤、實驗準備、預習報告、課堂紀律,實驗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實驗報告成績等,占總成績的40%~30%。由以上兩項所構成實驗總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指導教師通過口試面對面與學生交流,獲得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給出其余70%的成績。在教學方法上,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發(fā)現(xiàn)并糾正問題。在課堂上可就有關的一些問題提問學生,可避免學生不認真預習。另外,可讓學生參與一部分實驗準備工作,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次實驗報告,均要求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要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進行改革。優(yōu)化和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增加創(chuàng)新性實驗,采用直觀化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完善考核方法。通過上述措施,不僅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科研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8]。然而實驗教學改革沒有止步,我們要不斷摸索,使實驗課內容和教學方法更能讓學生滿意。
參考文獻:
[1]龔紅梅,于洪飛.理工科院校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黑龍江教育,2010,(3):90-92.
[2]龔紅梅,于洪飛.生物技術專業(yè)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8):167-170.
[3]韓多紅,張勇,張芬琴,等.淺談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J].甘肅科技,2005,21(9):192-193.
[4]陳模舜,呂賢,毛曉翠,等.虛擬植物生物學實驗室教學實踐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2,15(3):43-45.
[5]陳林姣.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8):963-965.
[6]梁曉華,李璐,李國樹.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2,(S2):48-49.
【關鍵詞】大類招生;生物工程;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
我校15級新生實行大類招生,使用新教學計劃,而教學計劃中實習實踐部分除了生物化學實驗和微生物學實驗之外基本使用都是綜合實驗,加上教育部一直以來都要求高校加強實習實踐育人,作為我校生物工程基礎專業(yè)必修課的一門基礎專業(yè)課程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一、明確實驗課程地位
根據我校生物工程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生物工程專業(yè)的教學計劃修訂后將微生物學作為生物工程的主要專業(yè)基礎課,但是還是沒有將實驗課列為單獨的實驗技術課程,因此微生物實驗在整個生物工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地位也被忽略了,所以應該將實驗課列為單獨的實驗技術課程,使得教研室全體教師都明確考試大綱,進行獨立的課程建設,網站建設等等。同時使教師對實驗教學更加引起重視,使得教師更好地為實驗教學拓展思路和進行實驗指導。也是學生對實驗以足夠的重視,使得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平衡和提升,以至于能夠很好的完成后面的生物工程綜合實驗。
二、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是驗證微生物學講授的理論內容,因此,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存在諸多不足,如學生實驗興趣低下、驗證實驗過多等,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低,缺乏規(guī)范,受到忽視。教師在指導實驗過程也存在的問題及學生參與實驗是被動的應付,對實驗缺少主動思考,對遇到的問題缺少分析或僅進行簡單的分析。而隨著單獨設課的實施,我們還引入多媒體技術,加上學校現(xiàn)有的網絡教學平臺,甚至可以利用微信建立一個以微生物實驗為平臺微信群直接讓學生一起參與實驗的討論,這樣就能解決了以上問題且從而還能提高微生物實驗教學成效。
三、實驗項目改革
從事微生物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術,包括經典的培養(yǎng)基的制備和滅菌、顯微鏡技術、無菌操作技術、染色技術、各種微生物培養(yǎng)特征及形態(tài)特征、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計數等。其次,我校生物工程專業(yè)按大類招生后實習實踐課基本都是綜合實驗,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綜合實驗能力。因此,學生在完成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實驗后,結合我校實際條件和教師研究方向開展小型綜合性實驗,教師給出數個10個學時左右可完成的題目,學生自己設計,經和教師討論確定可行后作為實驗題目,題目要求要用到前面的基本實驗技術,如八角內生細菌的分離篩選及其轉化茴腦的初探等,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組4-5人。由小組寫出實驗方案,所需試劑儀器等等等。小組獨立完成,教師跟進指導。這實驗期間要求學生節(jié)省耗材,愛護儀器,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以實驗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查。
四、考核方式改革
傳統(tǒng)微生物實驗課成績僅反映平時上課考勤和實驗報告情況,而實驗的過程沒有體現(xiàn),且實驗是每個小組4個,部分學生沒有動手操作或應付式的完成了實驗。因此,我們要求課前預習,提前了解實驗的原理、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實驗過程中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并要求每一次實驗的原始數據要老師檢查并簽名;實驗結束后分析整理結果、上交實驗報告。而且還要引入實驗考試:包括口試和實驗操作考試,均以抽簽取題的形式,口試內容涉及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設計等內容;實驗操作考試在規(guī)定時間內對某個實驗部分操作考試,如大腸桿菌的簡單染色等若干操作。我們對微生物學實驗考試按這個方式進行了兩年的試驗,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尤其是實驗操作。這樣實驗實驗成績就是:平時成績包括預習報告、平時操作等內容,占30%;實驗報告占30%;考試成績包括口試、規(guī)定操作等內容,占40%。以上實驗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改善學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森林.微生物學實驗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微生物學通報[J],2005,32(4).
[2]譚海剛,李靜.基于大類招生的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33).
[關鍵詞]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留學生
[中圖分類號]R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a)-084-02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n biochemistry laboratory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medicine university
ZHANG Wen-li,XU Yue-fei,DONG Xu,MA Yu-fang
(The Biochemist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Abstract] Biochemisty laboratory cour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for the undergraduate i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it has the same importa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During 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biochemisty laboratory course, followings were observed: ①The most important is fre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lab teacher.②Mos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active in the lab class. ③Mos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id the lab report carefully and scientifically, to some extent, even better than national students.Therein the observ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biochemistry lab course was gathered to discuss with the fellow member of a profession, so that a further improvement in biochemisty lab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ould be achieved.
[Key words] Biochemistry;Laboratory course;International students
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程,是一門實驗與理論并重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生物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牢固掌握生物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實驗技術;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提高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風[1,2]。
1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特點
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程主要內容是三大技術(分光光度法、電泳法、色譜法)和基礎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及其應用。其中這三大技術的原理和操作貫穿了本科實驗課,充分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對核酸和蛋白質進行研究的基礎與前沿技術,是醫(yī)學本科學生的重點實驗內容。實驗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對理論課的內容有直觀的認識,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常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所以實驗課內容安排盡量和理論課內容同步進行,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對理論課的內容進行回顧和驗證,強化記憶和理解。我校重視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大力增加生物化學實驗室設備與耗材的投入,為每一個同學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實驗操作的機會;更新舊的實驗講義,以便每一個學生所學到的是真正能用于實踐的、并和理論知識密切相關的技術知識??傊倚R淹ㄟ^各種改革措施提高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2留學生教育現(xiàn)狀
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和我國醫(yī)學事業(yè)的不斷進步,來華學習醫(yī)學的外國留學生日益增多,對這些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具有特殊性。作為學生,他們與在校的大學生一樣,必須完成在校期間的學習任務,遵守我國的有關法律及所在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尊敬教師。但是,留學生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等均與我國不同,這使得其個體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不盡相同。他們跨國、跨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對留學生教學不同于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其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問題都具有極大的探索價值[3,4]。
我校招收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留學生為五年制本科生,大部分來源于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還有小部分來自于日本和韓國等其他周邊國家。絕大多數留學生漢語基礎很差,盡管學院也為他們開設了漢語課,但其水平僅限于日常的對話和交流,很難滿足對專業(yè)課的學習,因此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我校采用全英文的授課方式。
3留學生在生物化學實驗教育中的點滴
在留學生生物化學實驗課帶教過程中,我們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總結,以期與其他的參與此類課程的同行們進行探討,從而提高留學生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3.1師生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性
自參與留學生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以來,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與老師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之間的理解及相互之間的溝通,因此要求授課的老師要有一定的英文語言水平,包括熟練的英語聽說能力、對各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等。而生物化學實驗課又具有特殊性,它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直接面對面的交流,因此留學生們和教師之間能夠溝通顯得更加重要。而留學生們也渴望能和教師之間能夠自如地交流。如果老師能夠很好地理解他們,并且輔之豐富的理論知識,也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學生們也喜歡參加相應課程的學習。
在我校就讀的留學生們,盡管他們的國家有的長期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以及他們在接受教育時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都能講非常出色的英語,例如在印度有些不發(fā)達的地區(qū),一些教育程度低的人也聽不懂英語。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夠來到我國留學的這些學生,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是好的,但也存在差別。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若有的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課堂上老師所講的話,其他的同學會用他們當地的語言翻譯出來,這樣可能會更容易使他理解。此外,這些留學生在講英語時有著濃重的地方口音,這要求授課的老師要能適應不同國家人講英語時所帶有的本國特色的口音。作為中國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而且漢語與英語語系相差太遠,在用英語授課過程中,最大不足之處不在于單詞量的不足,而在于語法、語調多數時候都是濫用的,這很容易使人產生迷惑。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在闡述過去發(fā)生的事件中,很自然用到的不是過去時態(tài)。因此,在全英文授課過程中,就對中國的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適應留學生們的口音,能很好地理解他們;又要盡量克服自己語言上的不足,使自己的授課內容能被學生們聽懂。師生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是能否上好生化實驗課的基礎,它也決定了課程中能否激起留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及使留學生們在操作過程中能否順利完成。
3.2實驗操作過程的表現(xiàn)
教師要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在學生開始操作之前,盡可能地解釋清楚相關的原理以及操作的詳細步驟。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因此要求每一位代課老師認真?zhèn)湔n,并糾正自己可能的錯誤發(fā)音;如果每次在授課時能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講解整個實驗內容,則會事半功倍。但無論通過何種手段,都要使學生們理解每一課的操作內容,使得整個實驗流程在學生的頭腦中比較清晰,操作時能做到有條不紊。在講實驗準備時要介紹實驗中需要用到的儀器和試劑;對于一些適合示教的內容,盡量給學生演示一下實驗操作的過程,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對于不適合演示的內容,要盡量詳細地介紹實驗操作步驟。對于課堂上的表現(xiàn),多數的留學生都能和國內的同學一樣,積極踴躍地參與實驗的操作,并試圖多掌握些實驗的技能及其相關的理論知識。但多數中也有個別,有些同學懶得動手,課堂上自己不動手,或者看別的同學操作,或者只自顧自地做些自己喜歡的工作,實際上這種情況也見于國內的學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此,要求教師在代課過程中嚴格要求學生們,盡可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實際上,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也是實驗課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而且我校的生物化學實驗課也為每一個留學生都提供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并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3.3實驗報告的書寫
實驗課學生操作完畢后,教師對實驗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并要求學生書寫完整的實驗報告。通過書寫實驗報告,可以使學生熟悉撰寫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學會應用有關理論知識和相關文獻資料,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結論;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這樣在學生動手操作、積極動腦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對實驗報告批改的過程,也是清楚學生對該實驗理解程度的過程。在實驗報告的書寫上,對于中外學生的要求是沒有差別的,但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所有的留學生都非常認真地對待實驗報告,多數同學實驗報告完成的非常漂亮,他們會用不同顏色對不同部分進行標注,重要部分一目了然,并且對結果的分析合理,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還是值得國內學生借鑒的。
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大力發(fā)展海外留學生教育已成為各國的共識。接收與培養(yǎng)外國留學生是維護和提升國家政治地位的一項外交策略,是拉動本國經濟發(fā)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促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提升國內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教育國際化與現(xiàn)代化的重要途徑[3~4]。招收和培養(yǎng)外國留學生已經成為我國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提高留學生的教學質量,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已經成為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新課題,在此對我校留學生的生物化學實驗中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觀察、總結和探討,希望我們的教學經驗和體會能與其他學科及同行進行交流,以共同提高我國的留學生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成凡.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體會及存在的問題[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3,5(4), 398-399.
[2]李有杰,孫允霄,王桂蘭,等. 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體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 25(9):121-122.
[3]李華戎.發(fā)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 航海教育研究, 2006, 3: 107-108.
【關鍵詞】生化實驗 ;教學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0-1827-01前言:生物化學實驗在整個生物化學教學體系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強化理論知識。并且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優(yōu)勢。但是,在我國目前的許多高校當中,生化實驗的課程仍然擺脫不了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重形式的傾向仍然非常的嚴重。并且在生化實驗中存在著大量的限制性的問題及其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新的教育體制之下,必須對生化實驗的教學進行改革,從而能夠適應時展的潮流。
1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我國目前的生化實驗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1教學手段的單一化:現(xiàn)行的生化實驗教學模式仍然照搬傳統(tǒng)的方式,即由實驗人員在實驗之前做好實驗的準備,實驗時老師對實驗的原理、步驟及其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和交代,之后學生再按著實驗指導書上的內容進行實驗。
1.2實驗內容比較的陳舊:實驗的內容主要是對上課所學的理論知識做一個鞏固,并沒有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東西在里面,因而不利于學生實驗思維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實驗的內容大都受到了理論課得約束,實驗內容顯得比較的僵化,沒有什么聯(lián)系性,實驗的儀器也比較的落后,實驗方法簡單。
1.3實驗考試的模式不合理:學生的期末成績構成還是以平時成績?yōu)橹?,實驗的成績所占的分值比重比較的小,而且實驗成績主要是以實驗報告為主。而實驗報告中的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和實驗數據之間的抄襲現(xiàn)象比較的嚴重,因此一份簡單的實驗報告并不能夠真實的反應出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數據的分析能力。
1.4大家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所有的課程當中,基本上都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生物化學也是如此。有的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就是一種觀望的態(tài)度。這種輕實踐、重理論的教學培養(yǎng)方式抑制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生物化學實驗的改革措施
2.1對實驗內容進行改革:在生物化學實驗中,應該善于總結過去生化實驗的教學經驗,并且在這基礎之上對兄弟院校的優(yōu)秀生物化學實驗內容進行吸收整合,并且對這些成果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重新制定實驗教學的內容。比如說某學校的生物化學實驗就是以分光光度技術、電泳技術、層析技術等生物化學實驗技術為基礎,在內容上包含了糖類、蛋白質、核酸等方面的內容,并且盡可能的選擇有多種技術相結合的實驗,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另一方面,實驗的安排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基本技能的培訓,并且在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能夠發(fā)揮出一定的作用,其次還應該讓學生掌握一些常規(guī)儀器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項,在簡單的基礎之上適當的增加一些復雜的內容。
2.2 對教學手段進行優(yōu)化:在新的教育體制之下,實驗教學手段不能再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做什么,這種教學模式肯定會影響學生的自主動手的能力。應該為生化實驗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有著一定的發(fā)展空間,并且應該積極的鼓勵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優(yōu)化,在善于利用書本上的知識點的基礎之上再次進行深度的挖掘。
實驗案例:在影響酶促反應速度因素的實驗當中,在實驗指導書中用NaCl 和 CuS04作比較,這種比較方式只能夠反映出鈉離子或者氯離子為唾液淀粉酶的促進劑,銅離子為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劑,但是卻不能更進一步的加以區(qū)分。經過同學們的討論研究,決定通過加入Na2S的方法進行對照。這樣就能使結果顯得更加的明確,即氯離子是促進劑,而銅離子是抑制劑。通過這種實驗方案的簡單修改,使得實驗結構顯得更加的合理,同時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顯著的加強。
2.3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首先,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等內容應該改為由學生來講解,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夠顯著的促進學生進行認真的實驗復習。之后,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實驗當中的注意事項及其有關的問題進行提問,通過這一步驟能夠使學生在實驗之前對實驗的過程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能夠積極的思考,激發(fā)求知的欲望。在實驗的過程當中,老師應該仔細的觀察,對學生在實驗過程當中的一些錯誤操作進行及時的糾正,并且對錯誤進行分析。
最后,對生物化學實驗的實驗報告內容進行整合,擺脫以往的那種報告形式。實驗報告的第一部分內容可以對實驗進行綜合的概述,主要是對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的敘述,這部分的內容不能夠從實驗指導書上進行照搬,而是應該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第二部分的報告內容主要是包括實驗現(xiàn)象及其相關實驗數據的記錄,這部分的實驗數據要求科學嚴謹,而且不同組的學生的實驗數據應該是不一樣的。第三部分就是分析和討論部分了,第三部分是整個報告的關鍵部分,主要包括實驗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且對問題的分析、實驗的改進及其討論等內容,這部分的內容還應該有著一些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分析,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3小結
綜上所述,本文簡單的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在如何通過生物化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措施。
總之,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是多方面的,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及其學校條件的實際情況考慮,綜合選擇一條或者多條最佳的實驗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孫玉軍,周正義,王松華,張曉龍. 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 提高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J]. 安徽農學通報. 2007(17)
醫(yī)學生物化學是一門為醫(yī)學院各專業(yè)開設的主干課程,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重要學科,在醫(yī)學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是一門可以自成體系,有其豐富的理論、技術內容的課程,在醫(y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僅可以以生動形象的實驗現(xiàn)象幫助學生加深掌握醫(yī)學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實驗中的各種技術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主要性能與操作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傳統(tǒng)的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弊端
我們以前進行的生物化學實驗,其實驗內容和考核方法都有弊端。
1.實驗內容弊端。我們以前給學生開設的實驗基本上都是驗證性實驗,一般是理論課講述了相關知識,接著安排這個知識點的實驗課。例如,理論課講述了蛋白質的理化性質,這次實驗課的內容就為“蛋白質的沉淀凝固”。課本上的理論都是前人的實驗結果,對于這樣的實驗學生認為缺乏挑戰(zhàn)性,實驗操作中也不主動思考。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的驗證性實驗太多,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2.考核方法的弊端。我們以前的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考核成績主要是學生的實驗報告,忽略了學生在寫實驗報告的過程中存在抄襲現(xiàn)象。有的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很差,抄襲別人的實驗報告也可得高分。這種考核標準導致學生不重視實驗過程,只注重實驗報告的書寫,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
1.構建新的實驗教學內容。對實驗項目進行改革。我們以前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內容:生物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蛋白質的沉淀和凝固、雙縮脲法測定蛋白質的含量、還原糖含量的測定、氨基酸紙層析、尿淀粉酶活性的測定、血清尿素氮含量的測定、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DNA的提取與鑒定、丙二酸對琥珀酸脫氫酶的抑制作用等。改革后的實驗內為:蛋白質含量的測定(考馬斯亮藍法)、氨基酸紙層析、酶促反應動力學實驗、丙二酸對琥珀酸脫氫酶的抑制作用、葡萄糖含量的測定(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組織DNA的提取與鑒定、堿性磷酸酶提取與鑒定等。經過對實驗項目的改革,去掉部分淘汰實驗和部分驗證性實驗,增加了分子生物學實驗比例,增加了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
綜合設計性實驗,就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提出實驗的總體要求,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學生先進行分組,實驗小組的各成員經過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所用試劑儀器、設計實驗步驟、進行預實驗、制作幻燈片、小組課堂匯報這樣的程序完成整個綜合設計性實驗。實驗成功了,學生會有極大的成就感;如果有些實驗不成功,帶教老師進行引導,分析失敗原因,再重復實驗。這樣,每位學生在整個實驗中一直處于主體地位,避免了個別學生不動手操作、抄襲實驗報告等不良行為,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的目的。
2.自編生化實驗指導教材。我們以前所使用的實驗教材有的內容目前已淘汰,有的內容不適合醫(yī)學生,因此,我們參考了周愛儒主編的《生物化學》,藥立波主編的《醫(yī)學分子生物學》,趙亞華主編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教程》,劉吉民主編的《醫(y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程》等,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編寫了《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技術》實驗講義。對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的基本實驗內容進行精心的取舍,保留經典的實驗內容如葡萄糖含量的測定、氨基酸紙層析、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等外,增加了綜合設計性實驗如組織DNA的提取與鑒定、堿性磷酸酶的提取與鑒定實驗等的比例。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掌握生物化學實驗的分光技術、層析技術、電泳技術等基本實驗技術,另一方面通過綜合設計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傳統(tǒng)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注重知識傳遞和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上實驗時,老師先講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準備好試劑,調試好實驗儀器,學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完全剝奪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個實驗的各個準備階段,例如試劑的配制、試劑的分裝、儀器的調試等,在準備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要去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從實驗中得到更多的收獲。
4.先做后講。我們以前的實驗大多為驗證性實驗,一般是老師講完后學生再做,有時為了得到明確的實驗結果教師參與過多,學生對實驗印象不深。為此,我們決定采用先做后講的歸納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更適用于綜合設計性實驗,讓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觀察討論,整個實驗做完后,讓學生總結規(guī)律,老師只做歸納性、提高式講解。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知識的發(fā)生過程,體驗獲得真知的喜悅。
5.應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實驗課教學。醫(yī)學生物化學這門課的知識很抽象,教師講課難度較大。多媒體技術通過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傳遞信息。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醫(yī)學生物化學的教學,可以生動、形象地傳遞較多的知識,還可以幫助師生共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我們以前上實驗課時都采用黑板板書,操作也只做一些簡單的示范。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有一些學生看不到操作示范。現(xiàn)在我們把多媒體技術也運用在醫(yī)學生物化學實驗課堂上,教師把實驗原理、實驗試劑、實驗儀器、操作步驟等做成幻燈片,比板書看起來更清晰,把實驗操作也錄成視頻,做實驗前先看一段實驗操作步驟的錄像,然后再操作,避免了學生看不到操作示范,這樣可提高學生實驗動手能力。
6.開放實驗室。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我們決定進行實驗室開放,便于學生進行綜合設計性實驗的預實驗及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實驗。(1)帶教老師給學生講解一些常用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例如:電子天平、臺式低速離心機、超低溫離心機、恒溫培養(yǎng)箱、水浴箱、電泳儀、烤箱、手提式不銹鋼消毒器、分光光度計、PCR儀等。由實驗技術人員管理、維護實驗室及其儀器。(2)實驗室開放時間:周一到周五從18∶00~22∶00,周六、周日全天開放。帶教老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輪流值班,隨時解決學生實驗過程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