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神經外科論文

神經外科論文

時間:2022-09-22 16:34: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神經外科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神經外科論文

第1篇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7例神經外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58例,年齡32~76歲,平均(57±7)歲。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53例患者,男22例,女31例,平均年齡(56.3±6.2)歲;試驗組54例患者,男23例,女32例,平均年齡(57±7)歲。全部患者經過檢查均被確診為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同時尚無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為其實施統一集中化護理,主要包括詢問并記錄患者的基本病史與基礎疾病,對其進行相關的疾病檢查,對危重患者進行相關的手術或藥物治療,其他均采用常規護理。

1.2.2試驗組

對患者實施集中化護理的基礎上再給予細節化管理。具體內容為:加強護理人員的細節護理理念,提高其對細節護理的重視程度;對患者的入院、診斷、治療以及出院等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與隨訪,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與病因進行詳細的分類,從而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先進的診療設備與優秀的醫務人員,對患者的身體康復情況與生活狀況進行隨訪,及時發現存在的不良因素并給予有效解決;及時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的疑慮與不安;加強患者的合理用藥;護理人員還要注意禮儀細節,不斷提高個人的語言修養;而且還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與護理知識的培訓,不斷提供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等。

1.3觀察指標

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對兩種不同護理方式的滿意度(包括病史采集、關心患者、溝通能力、護理技能四項,滿分均為10分),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滿意度比較

通過問卷調查滿意度后,試驗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并發癥發生率及發生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有4例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7.4%,發生時間為(4.4±0.3)d;對照組患者有12例,發生率為22.6%,發生時間為(9.5±0.4)d,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患者對醫療護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細節護理不但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同時也對患者的生活與心理調節有重要意義。由于神經外科的疾病特點,決定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會比較重要且風險較高,極易在護理工作中出現差錯或失誤,因此在神經外科護理工作中實施細節護理是非常必要的。在細節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守三查七對原則,嚴以律己,尊重與關心患者,不斷提高個人修養素質與護理技能,豐富個人的護理經驗與知識,為患者提供優質的細節化護理服務。各個科室的管理階層必須要盡職盡責,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從而保證每名醫護人員都能做好本職工作。而且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及時為患者普及疾病知識,滿足患者的需求,從而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使護理工作更好開展。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及發生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結語

第2篇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收治療的神經外科患者108例,按照患者就診時間分為對照組及干預組,每組54例。對照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25.6~84.3歲,平均年齡(56±5)歲;觀察組:男26例,女28例;年齡27.1~85.5歲,平均年齡(56±5)歲。所有患者均經實驗室檢查以及臨床病理及影像學資料診斷為神經外科疾病,均排除嚴重心、腎、肝、脾功能嚴重損傷者,并且排除對抗生素等特殊藥物過敏的患者,2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情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工作缺陷:

根據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本課題研究員對本科室所接收治療的神經外科患者護理問題存在的缺陷,總結如下:①是不是能夠認真切實的執行護士管理規定,嚴格按照三查七對的制度要求自己。②護士盲目的對自己的專業素質自信,不注重細節之處,認為細節瑣碎之事無關大雅。③護士個人修養不夠,對患者態度不夠友善,并且不注重禮節,不注重嚴格尊重患者的感受。④忽視自身專業素養不夠,專業知識不夠、基礎不夠雜實。⑤科室對本科室護士管理不夠嚴謹,制度不太明確,使護士對自己的工作職責不夠清楚,具體護理環節沒做到位,對護理實施不明確,監督不力。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患者給予細節護理管理。細節護理管理方法主要從:強調細節護理的重要性,增強細節護理的理念;提高護士職業修養,注重禮儀細節;注重護理內容細化;加強培訓教育,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四個方面進行。

1.3評價標準

1.3.1病情變化:

比較2組患者病情狀態變化,包括患者的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變化、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變化。意識狀態用GCS評分測定,通過睜眼、語言、運動3個方面來評價意識狀態,每個方面5分,評分1~9分為不正常、≥9分為正常。生命體征變化測定包括患者,患者體溫、呼吸、脈搏、血壓、正常與否。肢體感覺功能變化包括患者肢體肌力、肌張力、病理反射、有無感覺障礙等多方面反射甚至有無障礙進行綜合分析以無效、好轉、顯效3個層次。

1.3.2情緒狀況:

比較2組患者愉悅、平靜、抑郁、焦慮、恐懼的心理狀態。

1.3.3患者滿意度:

比較2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程度。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病情變化比較

觀察組的意識較狀態、生命體征變化和肢體感覺功能變化正常率分別為94.4%、88.9%和8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7%、59.3%和6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情緒狀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情緒愉悅、平靜的良性變化者顯著低于于觀察組,對照組抑郁、焦慮、恐懼者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46.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9.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第3篇

關鍵詞:神經外科 微創手術 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106-01

神經外科教學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強調術中知識而忽略臨床實踐操作則難以培養合格的臨床外科醫生。神經外科病情復雜,手術操作難度較大[1]。近年隨著顯微技術的發展,顯微鏡及神經內鏡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給神經外科臨床教學帶來新的挑戰[2]。盡管近年我國神經外科技術取得一定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神經外科人才仍存在較大的缺口,因此在短時間內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神經外科臨床醫生尤為重要[3]。為了提高神經外科微創手術的教學質量,本醫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對神經外科專業學生在傳統教學的技術上進行教學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選取2009級神經外科1班醫學生45例為觀察組,同時選取神經外科2009級2班學生42例為對照組,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學習成績無統計學差異(P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教師按照大綱內容進行講課,并解答學生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成績考核,并讓學員完成臨床技能考核。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改革,具體措施如下:(1)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外科教學本身比較抽象,因此結合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得教學圖文并茂,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活躍課題學習氣氛,提高教學效果。此外,通過臨床病例、圖片信息、病例錄像使得臨床教學更加具體及豐富。(2)利用實驗動物進行顯微外科操作:顯微血管吻合技術是臨床外科醫生基本技能,通過加強顯微血管吻合操作,可更好地讓學生掌握無創顯微技術的技巧及理論知識。顯微血管吻合手術不僅可由于復雜的頭顱外科手術中,而且可由于缺血性腦病血運重建中,因此,通過加強學生這方面的操作技能對提高學生臨床操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3)加強學生儀器設備的應用能力:神經外科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因此,熟練掌握各種儀器設備對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臨床教學過程中,各醫學院應根據本院實際情況,合理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并提高學生對先進儀器設備的操作能力。(4)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外科手術尤其是操作過程復雜的外科手術,非常強調團隊合作精神,從手術準備、基本器械的應用、無菌操作、手術入路、止血等過程均需要外科醫生與臨床護士密切配合,因此應加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并有意地鍛煉學生團隊協調能力。(5)嚴格考核制度:嚴格考核制度才能保證學員充分掌握外科手術的操作技能,同時也是檢驗教學效果重要方法。因此,考試前應對神經外科學生制定相關考核表,并對主考老師加強培訓,做到嚴格考核。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計數資料采用c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期末知識理論考核成績、實驗操作分數、論文撰寫能力、團隊合作評分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神經外科是一門內容廣泛、專業性強的學科,其涉及內部包括神經生理、神經解剖、神經病理等縱多學科[4]。科目概念抽象,理解較困難,而部分醫學學生由于神經外科學習時間較短,因此對內容的掌握度不夠,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詳細,影響學生醫學技能的培訓,因此,培養復合性的神經外科學生是神經外科臨床帶教老師主要任務和責任。通過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可提高神經外科學生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外科操作技能。本研究中觀察組期末知識理論考核成績、實驗操作分數、論文撰寫能力、團隊合作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從而表明對神經微創手術外科醫學生應用新型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張恒柱,嚴正村,王曉東,等.神經內鏡鞘外手術在微創神經外科中的應用探討[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3,12(7):996.

[2] 趙繼宗.微創神經外科與轉化醫學[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31(4):456.

第4篇

一、概述

精神病是一種以情緒、認知、行為改變為特征,伴有痛苦體驗,和或功能損害的一種疾病,目前全球總患病率10%左右,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精神病分為輕癥和重癥兩種,我國目前重癥精神疾病的比例大約為1.3%,主要以精神分裂癥和情感障礙為主,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已超過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居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維、情感障礙,導致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尤其有攻擊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傷人、毀物、縱火,破壞性大,威脅家庭和社會安全,同時因其不能對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因而無法借助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控制,作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和國際社會的共識做,好精神衛生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精神病采用三大療法,即藥物治療、電休克、心理治療,約有20%的病人經過上述治療無效,發展成為難治性精神病。難治性精神病是指病史在3-5年以上,經過內科系統住院治療,連續使用3種化學結構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足量、足療程治療,且經過電休克、胰島素等方法治療后仍然效果不佳的患者, 這部分患者治療十分困難,國內外學者一直在探討新的治療方法。精神病的病因至今未闡明,但患者發病與遺傳因素,個體素質,器質性因素,及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發病機制也不明確,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精神癥狀的產生,與腦內某些神經遞質的的失衡有關,通過藥物或手術的方法使神經遞質恢復平衡,可減輕或消除癥狀。

二、精神外科的歷史

1935年,Fulton和Jackson對兩只黑猩猩施行額葉切除術后,發現其興奮性降低,術前恐怖狀態消失,該實驗結果在倫敦第二屆國際神經精神學術會上發表,1935年11月葡萄牙精神病學家Moniz與神經外科醫師Almeida Lima合作首次采用雙側額前葉腦白質切斷術治療精神病患者,獲得成功,精神外科從無到有,開始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1949年Moniz因首先介紹額葉前部白質切斷術治療嚴重精神病成功而獲得諾貝爾獎,故此,這位葡萄牙的精神病學家被認為是精神外科的創始人,額葉白質切斷術也被命名為Moniz- Lima手術。1936年在美國也開始了精神病的手術治療,美國精神學家Freeman和神經外科學家Watts逐步完善了Moniz的觀點,于1942年設計了標準前額葉白質切斷術,使精神外科迅速發展普及。當時在北美約作了50000例手術,在英國約作了10000例,這些病例中幾乎2/3為精神分裂癥,1/3為情感性精神病,治療結果:18%精神分裂癥效果好,50%情感性精神病得到改善或恢復,但有3.1%病人在術后出現嚴重人格障礙,1.3%發生癲癇,死亡為0.3%。英國衛生部回顧了1945-1955年間經手術治療10365例精神病患者的結局,其中3/4的患者進行了額前葉白質切斷術,結果證實手術對情感性精神癥狀療效最顯著,精神分裂癥最差,30%的精神分裂癥術后可“完全恢復”、“社會恢復”和“顯著進步”,3%的患者術后人格障礙達到不能出院的程度,2%病情惡化,4%死亡。前額葉白質切斷術當時曾被認為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然而該手術在取得療效的同時,部分患者遺留無可挽回的器質性精神障礙,如記憶、智能和人格缺陷等等,其后許多學者試圖在減少腦組織損害而又不降低療效的情況下對該手術進行了有限制地改良。該手術雖然幾經改良,副作用有所減少,但仍未超出腦白質切除或切斷的范疇,終因并發癥嚴重和缺乏明確的神經生理依據,精神外科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和批評。20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新合成的有效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應用,上述手術在世界范圍內急驟減少,額葉腦白質切除術幾乎完全被廢棄。

1949年Spiegel與Wycis首先報告采用立體定向行丘腦背正中核破壞治療精神病。1962年Foltz與White報告用立體定向扣帶回毀損術來治療惡痛、焦慮癥和其他精神病,所做16例手術,12例效果良好。Ballantine等也采用Foltz的定向方法治療各種嚴重精神病,共294例病人做了410次定向手術,無1例死亡。立體定向技術應用于精神外科,是現代精神外科誕生的標志,它將對腦組織進行纖維切斷或切除以阻斷神經傳導的方法,改為用定向技術進行電凝或射頻熱凝,使單部位單靶點手術發展為多部位多靶點手術,由一側半球手術發展為兩側半球同時手術,在減少腦組織損害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手術效率。近幾十年,隨著影像技術、電生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立體定向手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神經外科的各種手術中。

自1948年以后的歷屆國際精神病學會議關于精神外科的討論中,都肯定了精神外科的效果和成就,認為精神外科對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神經癥和癲癇伴發精神障礙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成立“人的生物醫學與行為研究保護國家委員會”,對美國1971年至于1973年間每年所進行的400例手術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結果半數患者療效肯定,手術并未導致明顯的精神缺陷;美國國會1977年在對手術病例歷經3年調查后發表了《關于精神外科的實踐和研究》的調查報告,肯定了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療中的地位,并駁斥了一些認為精神外科不人道、不安全和無效的臆測,為該學科的繼續開展提供了有力依據。目前,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經濟和醫療發達國家均有精神外科手術開展,每年報道約數百例,以躁狂抑郁癥,頑固性強迫癥和癲癇性精神障礙為主。

三、中國精神外科的歷史與現狀

我國的精神外科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前后國內有學者進行了少量的額葉白質切除術,因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快終止。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國內陸續開展了立體定向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病,1987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的首屆全國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學術會議上,交流了一些地區開展精神外科的經驗。1988年首屆精神外科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交流論文30余篇,手術病例542例,代表們對我國精神外科發展的現狀、學術上的分歧以及如何促進精神外科健康、穩定地開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一致認為,立體定向手術雖然有效,但仍處于探索階段,應該有限制和科學地開展。會議對精神外科手術病人的選擇、手術操作規程、并發癥的預防、量表的應用、療效評定的方法等提出了原則性意見,起草了《全國精神外科協作組關于現代精神外科手術治療的要求(草案)》。1991年10月在山東曲阜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精神外科研討會上,交流論文99篇,手術病例943人次。從這次交流論文看,我國精神外科手術病例選擇規范,普遍采用了大型定向儀和射頻儀進行手術,療效明顯提高,并發癥明顯減少。

目前通過精神外科手術治療的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頑固性強迫癥、癲癇、癲癇性精神障礙、藥物依賴等。近十年隨著大型定向儀,新型射頻儀,微電極,高精度螺旋CT及磁共振的應用,手術定為更準確,療效更佳,并發癥亦明顯減少。手術方法也由單靶點毀損發展到多靶點毀損,手術效率明顯提高,手術效果更好。

四、精神外科的局限與不足

精神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仍不確定,手術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盡管通過動物實驗,人們對邊緣系統的Papez環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確定這些結構與人類的情緒、行為等重要功能密切相關,但是,在動物實驗中無法制造出相應的精神病模型以模擬手術效果,因此精神外科實際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論基礎,這也是精神外科爭議的焦點之一。

早期精神外科進行的腦白質切斷或切除術,雖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出現記憶、智能和人格缺陷等嚴重并發癥,在社會輿論的過分渲染下,使人們對精神外科手術缺乏信心。另外,精神外科手術涉及多個學科,神經外科和精神科醫師從不同角度看待病人的利益,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精神外科手術的療效評價缺乏客觀指標,很多類型的精神病有自動緩解期,這往往被統計在手術療效內,使得療效評定欠客觀可靠。

精神外科不但存在醫學觀點的爭論,還涉及較多的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倫理道德問題及特殊的法律責任等問題,一些國家甚至將精神外科用于政治目的,選擇政治犯或有色人種進行精神科手術。科學家擔心一旦精神外科手術被政治野心所利用,就可能將反對他們的人們變成沒有獨立思考、盲目執行指令的工具,因此,有些國家曾立法加以禁止。盡管美國國會于1977年肯定了精神外科的療效,但某些州議會仍通過立法對精神外科手術嚴加限制或禁止。許多國家的精神外科手術需要一些繁雜的申報和審批程序,使多數神經外科醫師不愿涉及此領域。另外,許多權威性醫學雜志為了避免引起倫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爭論,不愿登載有關精神外科方面的文章,使得精神外科方面的論文大多只出現在學術會議的論文集中,影響了這一學科的正常學術交流和發展。

精神外科術后的隨防與評價也是精神外科中復雜、困難而又充滿爭議的環節,其原因在于,精神病本身即缺乏必要的客觀診斷標準及病情輕重的客觀衡量指標,精神科量表的評估也很容易受外部條件的干擾,精神外科的術后評價更是牽涉到精神科、神經外科及其他相關學科,標準統一困難,制定更科學、客觀和易行的療效評定標準,也是精神外科面臨問題之一。

精神外科是現代醫學中最復雜的學科之一,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當然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和立體定向技術的發展,精神外科的安全性有了極大提高,手術并發癥已降低至可被人們接受的程度,很多國家重新恢復了對精神外科的熱情。在精神外科的探索和發展過程中,神經外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應密切合作,對手術適應癥、手術部位及范圍達成共識,制定科學的、客觀的療效評定標準,深入進行多方位的合作研究,采取科學負責的態度,面對困難,不斷實踐,勇于探索,才能使精神外科沿著科學規范的方向穩步發展。

第5篇

[論文摘要] 目的:介紹神經外科俯臥手術的安置方法及其護理體會。方法:采用更具胸廓的寬窄調整俯臥位墊兩側外緣寬度。膝部、足背部墊海綿枕,頭轉向一側,墊頭圈,雙臂自然彎曲,固定于擱手架上。結果:術野暴露充分,術者滿意,患者舒適,無并發癥發生。結論:俯臥位的合理安置是手術室護士的基本功,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舒適與安全,降低因安置不當給患者和手術室護士帶來的風險。

手術室護士注重“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真正掌握手術中患者的實際需要,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安全合理的手術是手術成功的基本保證。全麻下俯臥位常用于神經外科幕上頂枕部、后顱窩中線區、腦干背側面等手術。俯臥位具有手術視野暴露充分、手術切口不偏離中線、便于手術醫生操作等優點,但此可能造成患者生理學的改變,易導致呼吸、循環障礙,神經損傷和皮膚壓瘡等并發癥。我院手術室2007年6~12月,對34例俯臥位手術患者采用此法擺放,手術視野暴露好,術者滿意,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齡16~58歲,平均37歲。其中,幕上頂枕部20例,后顱窩腫瘤6例,腦干腫瘤8例。

1.2擺放方法

在患者全麻后進行安置,手術床上鋪的單子要清潔、干燥、無碎屑,搬動患者時麻醉師站在患者頭部,負責觀察患者情況,保護氣管插管,托扶頭頸部,搬動患者時步調一致,將患者脊柱在同一縱軸位轉。大單將三圓形軟枕卷成管狀,折成三角形,尖角朝上置于手術床上,患者俯臥(使患者髂棘處臥于三角形底部橫枕上)胸腹部懸空以保持呼吸通暢,膝關節處墊以海綿軟枕,大腿與背部呈20°,雙小腿上翹與大腿呈30°~35°,雙小腿懸空避免腳趾受壓,約束帶固定下肢,頭轉向一側,墊一頭圈,兩臂自然彎曲置頭旁擱手架上或固定于身體兩側,約束帶固定,使其處于功能狀態,確保手術患者安全。擺放好,患者身上蓋手術巾,保暖并注意皮膚與金屬接觸。

2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2.1保持呼吸、循環通暢

盡可能使患者舒適,患者胸廓和腹部要留有空隙,達到胸廓和腹部不受壓,使患者在通氣時,胸腔和腹腔可自行舒縮,以維持正常的呼吸頻率、通氣功能及靜脈回流。

2.2防止壓瘡的發生

俯臥位時身體主要受力點是兩肩鋒前側面、兩側肋骨、髂前上棘、膝等部位。這些部位面積小,承受壓力大,脂肪肌肉包裹較少,易發生壓瘡。擺放時,這些受力點要墊海綿墊以緩解局部受壓,手術時間超過1 h的患者,常規進行檢查受壓部位的血液回流情況,并予以按摩。

2.3眼部和面部受壓的預防情況

雙眼用專用貼膜遮好,防止消毒時碘酒流入眼內,造成黏膜損傷。頭托固定頭頸時,要將眼部放于頭托凹陥處,避免眼瞼部皮膚接觸頭托,注意調整面部皮膚與頭托的接觸部位,使前額和兩側顴骨受力點均勻。對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巡回護士每1~2小時檢查1次患者眼睛、前額和雙側顴骨受壓情況,并調整受力點。

2.4避免神經牽拉傷

俯臥位時,患者伸展的雙臂與身體的夾角不超過90°,以65°~75°為宜,并墊以軟枕,防止過度外展造成臂叢神經牽拉而引起不適。

2.5保護器官避免受損

女性患者乳房因乳腺血運豐富,腺體有一定彈性,受擠壓易引起損傷。擺放時將兩側乳房護送至墊中空處并展平胸下中單,避免其受壓。男性和陰囊血運豐富,皮膚薄、嬌嫩,擺放時,使其不與枕接觸,避免受壓,水腫的發生。

2.6脊髓損傷的預防

患者全麻后,肌肉完全處于松弛狀態,在轉換時要使患者頭頸部與脊柱在同一縱軸同步轉動,并使脊髓維持在其功能位。

3結果

本組34例患者在手術室護士的細心呵護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合理安全、科學的擺放,充分暴露術野,給醫生操作帶來了方便,縮短了手術時間,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舒適與安全,無其他并發癥的出現。

4討論

正確的擺放,不僅有利于手術的順利完成,而且有利于對患者的觀察及護理,俯臥位是被迫姿勢術中的放置,是手術護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手術安置是否正確、合理,不僅直接影響手術操作,還會給患者造成手術以外的損傷,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所以俯臥位的合理安置是手術室護士的基本功,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不斷地改革和創新,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舒適需要,不斷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本組34例患者順利完成,均不同程度減少手術時間,降低了并發癥。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舒適與安全,降低因安置不當給患者和手術室護士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符利君,吳懷蘭,張南南,等.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殊的安置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69-470.

[2]李海如,宋烽,邊樹芳.使用弓行俯臥位支架的護理措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84-385.

[3]計惠民,徐歸燕.患者變換與移動的護理援助[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1999,18(4):158-159.

第6篇

*現任*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心黨支部書記、神經外科主任。

在工作中他刻苦鉆研業務技術,為了盡快掌握顯微技術,利用業余時間和晚上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地練,坐在顯微鏡前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沒有動物,就自費到肉店買豬排骨,利用其肋間動脈練習顯微吻合技術。他從事神經外科工作二十多年,具有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熟練進行神經外科的診治工作。

神經外科危重病人多、急診多,由于急診手術,他經常深夜被家里的電話鈴聲驚醒,但只要病人需要、工作需要,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趕到醫院。為了使病人盡快得到醫治和盡量減少病人開支,有時一天要做幾臺手術,最多時一天做了7臺;有時一臺手術從早晨做到晚上,十幾個小時下來身體疲憊不堪,頸部的僵硬和肩部的酸痛需要幾天才能恢復;有時手術進行到關鍵部位,需要屏住呼吸,以保證手部的穩定,此時稍有閃失,就意味著病人輕則致殘,重則喪命。每當這樣的手術結束時,由于腹肌過于緊張,他有時會出現腹痛難忍的現象。但當看到病人康復的笑容時,他心理上的滿足感便遠遠超過了生理上的不適。

他對病人態度和藹,服務熱情周到,不怕臟累,不擺架子。一次,有位老年病人由于術后長時間臥床,大便干結,排不出來。無論局部用藥還是灌腸都無效,病人痛苦難忍。如果持續下去,顱內壓增高繼而血壓增高,有可能導致顱內出血危急病人生命。此時,他毫不猶豫,立即戴上手套用手將干結的糞便一塊塊地從病人的中掏了出來,及時地解除了病人的痛苦,避免了危險狀況的出現。有時遇到無主病人或經濟特別困難的病人,他還主動和同事們為其捐款捐物,為病人解決燃眉之急,受到了病人和家屬的好評。

為保持專業技術領先,他始終堅持科研創新,不斷引進新技術,開展新項目,和同事們一道先后開展了經皮股動脈插管全腦血管照影術、手術導航系統在神經外科的應用等多項新技術項目,均填補了我市醫學技術空白。目前,他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參與編寫學術專著三部;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二項。

作為*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鄉醫學院兼職教授,他非常關心本地區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和實習學生的學習,除了本科室的工作及授課外,經常到各縣區甚至鄉衛生院講課和指導工作,為*市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市執業醫師考試首席主考官,對*市執業醫師的培訓和考試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省首席主考官及省衛生廳領導的好評,為*市爭得了榮譽。

擔任科室主任后,他以提高科室整體水平為目標,狠抓醫療質量,強調醫德醫風,注重梯隊建設。在科室工作中,提高醫療質量是根本,轉變服務理念是重點,注重科學管理是關鍵。首先完善科室各項規章制度,以保證科室工作的有序進行。利用檢查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利用行政和經濟手段保證制度的落實;明確責任,量化工作,引入激勵競爭機制,利用經濟杠桿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無情制度,有情管理,為大家創造寬松的工作環境,充分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性。他還積極探索轉變服務理念的新方法,如醫護人員上崗前進行相關培訓及目前醫院正在開展的形象工程等措施。

為提高醫療質量,科室先后派出多名醫護人員到全國各地進修學習,使科室技術兼收并蓄,科室專業百花齊放,科室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科室床位由最初的15張,與別的科室合一病區,發展到現在的兩個病區82張;醫生由3人發展到20人;技術職稱高、中、初級搭配合理;醫療器械不斷更新升級;目前,在技術、醫療設備、科室規模等方面在地市級醫院居領先水平。科室先后被評為*市“青年文明號”、市直機關“巾幗文明示范崗”、“*市衛生系統重點專科”。

第7篇

(1.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282;

2.韶關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 512005)

摘 要:統計比較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結果顯示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平均引文數、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均呈上升趨勢,分別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論文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論文比呈下降趨勢(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別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經解剖學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

關鍵詞 :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術影響力;期刊評價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項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項目”;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3B060200005)

學術期刊的評價是期刊質量發展的的“指揮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圖書情報研究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學術期刊質量的評價方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主要以指標評價為主。為探討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變化,本研究依據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的數據[1-5],統計比較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7項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并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以期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今后的辦刊和發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0~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中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為研究對象,統計比較其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的比較結果見表1.

來源文獻量即載文量,指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數量,來源文獻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豐富,代表期刊的生產能力越大,但期刊載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學術質量就越高,部分期刊發文量少、質量也較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載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載文量229,年均載文量215篇,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無大的變更。

平均引文數即期刊平均每篇論文所引用的文獻數,衡量科研工作者對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況,反應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就單項指標來說,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越高說明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高,期刊質量越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平均引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3.01,2013年最高為16.74,增加28.7%。提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學術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增強。

基金論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種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2009~2011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總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年達最高點后2013年又呈下降趨勢(0.362~0.338),提示近年來神經醫學領域的科研項目成果在國內發表量降低,可能與當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醫學研究成果進入到國際交流領域有關。

2.2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所載論文被引情況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引用計量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比較結果見表2.

總被引頻次是期刊刊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總次數,反應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頻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學術價值越大。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被引頻次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472,2013年最高為1968,增加33.7%。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明顯提升,在學術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評價當年被引用次數除以其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的值。目前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于比較同類型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穩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相關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創新性均增加,雖然各刊的專業側重點不同,但均在各自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

即年指標是期刊在統計當年在來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數除以期刊當年的數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標越高,期刊產生的學術影響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即年指標呈上升趨勢,而且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了實質性的增加。說明在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研究非常活躍,即時有效地傳播了新近的學術成果,反應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前沿。

期刊H指數與影響因子有較好的相關性,可以同時衡量期刊的發文數量和質量(被引量),反應了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2009年~2011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H指數無明顯變化(7~7),2011~2013年H指數呈上升趨勢(7~8)。

2.3 各項評價指標較高期刊的篩選及其評價指標的比較

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結果顯示:連續5年來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數較高;基礎類雜志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論文比較高;中華神經科雜志的總被引頻次連續排名第一。精神醫學領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影響因子較高,神經醫學領域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影響因子較高,2009~2011年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2011~2013年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影響力較大。計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項評價指標的平均值(因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體見表3.

3 討論

3.1 縮短出版周期,提高載文量

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沒有明顯的變化。隨著神經醫學相關學科的發展,優秀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大量的新論文等待發表,要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縮短刊期將是期刊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出版周期是信息傳播速度的一個決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較短的期刊易獲得較高的被引用次數。另外在保證每期論文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縮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載文量,從而獲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數,擴大期刊的影響力。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雙月刊很多(20種),可考慮改為月刊,季刊(3種)可考慮改為雙月刊,如果不具備變更條件可以考慮出版增刊、專輯或者增頁、改版、壓縮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過縮短審稿周期和編輯處理時間等提高的時效性。

3.2 重視基金論文的篩選,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

近年來關于基金論文比的爭議較大,俞立平等[7]認為科技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與影響因子幾乎無關,劉雪立等[8]認為基金論文比與科技期刊實際影響力之間并無直接關系,甚至建議舍棄此項來源指標,但也有作者證明了基金論文比作為科技期刊評價指標是科學合理的[9]。筆者認為基金論文比對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貢獻和作用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基金論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肯定不會低。基金論文仍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的變化趨勢與其他指標不一致,原因可能為:(1)基金論文比僅與統計當年已發表的論文有關。(2)近年來基金論文的掛名現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稱與論文內容不符的現象使很多基金論文的質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數下降,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下降,從而導致基金論文比與其他期刊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不一致。因此期刊編輯部一定要重視基金論文比,加大監管和審查力度,嚴格篩選高質量基金論文,因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論文才是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核心。

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論文比連續5年均較高,可能與這2本期刊刊載的均為基礎類研究,專業特色較強,我國神經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經費來源豐富有關,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學科優勢與其發展密切相關,各期刊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中要注重內容的專業化、特色化,定位適合本刊特色的讀者;緊密聯系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創辦特色欄目和策劃專題,從而贏得更多的優質基金論文。

3.3 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的平均引文數連續5年較高,一方面說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處于優勢地位。因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語種,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圍內的讀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與期刊編輯部正確地引導作者利用文獻有關。因此各期刊應鼓勵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國外讀者群對我國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譯文,設立英文專欄,引導作者正確的利用文獻。2009~2014年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總被引頻次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提示其在神經醫學界的重要學術地位及廣大作者對該刊論文的認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總被引頻次上升很快(22~417),與其較大的載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關;從影響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精神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在神經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各刊雖的專業側重點不同,均在相關學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即年指標最高的期刊為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論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應了該學科的學術前沿問題。說明編輯在挑選稿件的時候偏向于學術水平較高和讀者關注的熱點問題。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H指數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多年來積累了非常好的學術聲譽,影響力較大。但中華神經外科雜志H指數近3年增長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體影響力還不夠,但呈上升趨勢。優秀的學術期刊是學術前沿信息的及時者和提供者。學術期刊必須有渠道、有能力及時了解學術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現有的各種學術交流平臺外,各期刊編輯部還應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會或參觀訪問,交流和學習優秀的辦刊經驗,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5)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來源指標與影響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第8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45例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間在我院神經外科進行治療的危重患者,所選患者均經MRI或者CT確診,滿足急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且有明確外傷史,罹患嚴重心血管疾病、四肢創傷、胸腹部損傷、脊柱損傷和全身衰竭、殘疾的患者不納入本次選擇范圍。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20例,觀察組25例,其中,對照組女性占7例,男性占13例,年齡范圍居于18至77周歲,年齡平均值為(42.7±6.7)歲,4例腦梗死患者,11例顱腦損傷患者,5例腦出血患者,5例患者行保守治療,15例患者行開顱手術治療,觀察組女性占9例,男性占16例,年齡范圍居于19至72周歲,年齡平均值為(43.4±6.2)歲,6例腦梗死患者,13例顱腦損傷患者,6例腦出血患者,7例患者行保守治療,18例患者行開顱手術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常規康復護理

1.2.1.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1昏迷期護理 取健側臥位、仰臥位等合適,避免患肢受壓,定時幫助患者更換,通過家屬與患者溝通以及播放音樂等方式進行蘇醒治療,根據患者病情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四肢氣壓力治療、針灸治療和高壓氧治療。

1.2.1.2清醒期護理 指導患者行關節主動和被動運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大關節至小關節緩慢進行,同時行坐位、坐起以及床上移行和立位以及步行訓練,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同時鼓勵患者從事洗手、洗臉等簡單的日常生活活動以提高其自理能力,此外,還需對患者行智能、語言等訓練以及心理護理。

1.2.2亞低溫護理

1.2.2.1降溫期護理 于患者發病后24小時內行亞低溫護理,每小時降溫速度應保持在1.0至1.5℃之間,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的瞳孔、意識以及體溫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同時進行心功能和電解質監測,避免出現寒戰、局部凍傷以及再出血現象。

1.2.2.2恒溫期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血壓以及心率和體溫變化,監測頻率為1次/0.5至1.0小時,同時對患者的代謝變化和心肺功能進行監測,確保血氧分壓不低于15.96kPa,保證療程的持續性,不可隨意中斷。

1.2.2.3復溫期護理 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后應將降溫措施逐步撤離,發病后10至20天內即可行上述操作,確保溫度緩慢上升,避免出現反跳性高熱。

1.2.2.4并發癥護理 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異常需要立即告知臨床醫生并進行對癥處理,降低心律失常、心率減慢、凍傷、呼吸道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患者入院時以及康復護理3個月后采用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進行評價和分析,同時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死亡率進行觀察和比較。

1.4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完全能夠自理;有效:患者病情獲得一定緩解,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自理能力獲得改善;無效:患者病情沒有發生變化,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

1.5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的專業性軟件為SPSS13.0,采用t檢測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若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6例患者痊愈,占24%,13例患者有效,占52%,6例患者無效,占24%,總有效率為76%,2例患者死亡,占8%,對照組4例患者痊愈,占20%,8例患者有效,占40%,8例患者無效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占40%,總有效率為60%,7例患者死亡,占35%,兩組患者護理效果以及死亡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Barthel指數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和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大部分幸存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對患者行康復護理能夠使脊神經后角的感覺傳導輸入獲得增強,刺激大腦皮層代償重建,改善患者受損腦組織的缺血和缺氧現象,避免發生繼發性損傷。亞低溫療法主要通過物理方法使患者的體溫獲得提高,從而取得理想的治療和護理效果,能夠有效減少腦細胞損害,在臨床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6%,死亡率為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死亡率為35%,兩組患者護理效果以及護理后Barthel指數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對神經外科危重患者行亞低溫康復護理效果能夠使患者的臨床癥狀獲得有效緩解,改善其生活質量和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甘晚芳,李桂珍.循證護理在亞低溫治療并發癥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5):91-92.

徐曉霞,徐揚,胡桂芳,等.三級康復整體護理方案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ADL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3):5-7.

魏魯剛,金亞菊,王長捷,等.老年腦卒中住院康復治療患者營養狀況評價.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1,9(2):48-49.

第9篇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749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G832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G642 中國腫瘤

G133 中國腫瘤臨床

G636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G255 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

N072 中國鑄造裝備與技術

G667 中國綜合臨床

G529 中國卒中雜志

G299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G134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G502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G135 中華病理學雜志

G195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G136 中華傳染病雜志

G408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G137 中華創傷雜志

G138 中華兒科雜志

G139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G743 中華耳科學雜志

G140 中華放射學雜志

G141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

G251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G474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

G286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G142 中華婦產科雜志

G689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G262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G231 中華肝臟病雜志

G235 中華高血壓雜志

G143 中華骨科雜志

G728 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G691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G263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G335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

G144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G145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

G146 中華護理雜志

G555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G302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G174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G147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G159 中華精神科雜志

G579 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

G148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G280 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

G149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G639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G833 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

G876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G150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G692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

G693 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

G824 中華臨床營養雜志

G152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G153 中華麻醉學雜志

G154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G282 中華男科學雜志

G155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G736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156 中華內科雜志

G157 中華皮膚科雜志

G254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 G462 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

G158 中華器官移植雜志

G473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

* G463 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G526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G515 中華全科醫學

G505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G472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G900 中華燒傷雜志

G197 中華神經科雜志

G976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G160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G446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G161 中華腎臟病雜志

G737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G162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G703 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

G163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G773 中華實驗眼科雜志

G367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G848 中華手外科雜志

G506 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G739 中華糖尿病雜志

G164 中華外科雜志

* G761 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

G165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G296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

G740 中華衛生殺蟲藥械

G793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G166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G167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G847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G285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G978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G168 中華消化雜志

G169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G892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G170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G171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G172 中華血液學雜志

G191 中華眼底病雜志

G173 中華眼科雜志

G873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

G990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Q920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S590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G705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

G307 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

G489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

* G915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

G175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G176 中華醫學雜志

G194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G591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G610 中華胰腺病雜志

G177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第10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電解可脫性彈簧圈(GDC)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GDC材料進行栓塞。結果: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術后隨訪1~12個月,無一例再出血。結論:血管內栓塞治療動脈瘤是安全、微創、有效的治療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術并發癥少。

顱內動脈瘤是極其兇險的疾病,發生率0.2%~8.9%,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1]。我院2005年5月~2008年4月采用電解可脫彈簧圈(GDC)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8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齡35~58歲,平均47.5歲。8例中7例以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起病,1例以動眼神經麻痹入院。頸內動脈近端動脈瘤3例,頸內動脈遠端動脈瘤2例,前交通支動脈瘤2例,基底動脈頂端動脈瘤1例。動脈瘤直徑最小5mm,最大31mm。Hunt-Hess分級Ⅰ級1例,Ⅱ級3例,Ⅲ~Ⅳ級4例。

1.2治療方法

主要治療方法有:①在全身肝素化抗凝下,經股動脈插管行全腦血管造影,了解腦血管循環情況,清楚顯示動脈瘤的瘤頸和瘤體并進行測量;②根據動脈瘤的部位經股動脈血管鞘放置6F導引導管至頸內或椎動脈內,用Tracker-10微導管,配合Seeker10或Dasher10微導絲,沿導引導管將微導管的頭端放入動脈瘤內;③按照測量結果,選擇直徑與動脈瘤體大小相當的GDC,沿微導管緩緩放入動脈瘤內,并經導引導管造影確認GDC完全在動脈瘤內;④連接電源發生器,陽極與GDC輸送導絲尾端相接,陰極與插在腹股溝區皮下組織的7號針頭相接,啟動電源,開始解脫;⑤當電源發生器顯示已解脫,并經透視確認后,抽出輸送導絲,記錄解脫時間;⑥根據殘留動脈瘤腔的大小選擇GDC,如上法繼續栓塞,需繼續溶栓,直至導引導管造影顯示動脈瘤完全消失,撤出微導管;⑦再次經導引導管造影,并與栓塞前造影相比較無異常后,拔出導引導管,不中和肝素,6h后拔除股動脈的血管鞘,壓迫止血,加壓包扎。術后常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3d,3個月內口服腸溶阿司匹林75mg/d,術后腦血管痙攣者采用“3H”療法,即擴容、升壓、血液稀釋,并定期作腰穿,置換放出血性腦脊液。

2結果

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痊愈8例,其中,2例并發嚴重腦血管痙攣,1例前交通動脈瘤患者并發尿崩癥,治療3周后緩解,1例動眼神經麻痹術后隨訪12個月未恢復。

3討論

血管內栓塞治療動脈瘤是一種安全、微創、有效的治療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術并發癥少,但在操作過程中,尚需注意其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3.1GDC栓塞顱內動脈瘤的適應證

包括:①開顱可處理的囊狀動脈瘤;②顱內巨大動脈瘤;③梭形或基底較寬、缺乏清晰可辨的瘤頸者;④手術夾閉失敗或手術難以到達的部位;⑤全身情況不允許(如Hunt-Hess分級Ⅳ~Ⅴ級)或拒絕開顱手術者;⑥多次蛛網膜下腔出血,瘤周粘連明顯,開顱手術風險較大者。

3.2GDC栓塞操作注意事項

包括:①微導管在動脈瘤內的位置應據其大小而定,對于小動脈瘤而言,微導管頭端不應超過動脈瘤體長的2/3[2];②第一個微彈簧圈的大小應與動脈瘤囊的最大直徑相適應,不應小于瘤頸的寬度,使用三維微彈簧圈更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網籃狀支撐結構;③最后一個微彈簧圈的長短要合適,過長可能脫入載瘤動脈,過短可能填塞不完全,且其前半部分應與其他微彈簧圈緊密纏繞,以免移位;④近期破裂的動脈瘤應特別注意,操作要輕柔,用柔軟型GDC-10,或與標準型GDC-10聯合應用,雙直徑型的微彈簧圈更易纏繞且對動脈瘤壁的刺激小;⑤在栓塞過程中如出現血栓栓塞,溶栓要慎重,如尚未栓塞完畢,禁忌溶栓;如動脈瘤溶栓完畢,權衡利弊,如為重要功能區血栓形成,行微導管下局部溶栓。

3.3栓塞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主要有:①術中動脈瘤破裂,多因微導管及微導絲操作不當或GDC放置時刺破動脈瘤壁引起,如不及時處理可引起致命性后果。一旦發生,應立即中和肝素并降低血壓。如果微導管尖端已到位,繼續以GDC填塞動脈瘤至填實。②術中血管痙攣,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血管內操作均可誘發血管痙攣,術前使用尼莫同,術中良好的鎮痛麻醉,應用高分辨率透視和示蹤技術,操作輕柔以及術中使用罌粟堿,可有效防止和解除痙攣。③GDC發生移位,每次解脫GDC前,需經引導管造影證實微導管尖端位置及GDC的位置,確保兩者位于動脈瘤內。④動脈瘤再通,多為不完全栓塞所致,主要見于巨大或寬頸動脈瘤。因此,栓塞時強調致密填塞,并應長期隨訪,對動脈瘤再通者可再次栓塞,而達到治愈目的。

3.4術后治療

術后給予抗凝治療3d,祛聚治療4周。蛛網膜下腔出血者通過腰池持續釋放血性腦脊液、擴容、血液稀釋及提高血壓等方法來避免腦血管痙攣的發生[3]。

[參考文獻]

[1]吳中學,王忠誠,孫永權,等.電解可脫性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9,15(2):90-93.

[2]趙文元,劉建民,許奕,等.GDC栓塞顱內動脈瘤術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2,7(1):44-45.

第11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在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接受監護期間其家屬的心理需求。[方法]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形式對87例病人家屬進行調查并分析。[結果]病人家屬心理需求與醫療護理、醫務人員、ICU環境、疾病相關知識、心理安慰、了解醫療費用等有關。[結論]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護士要充分認識病人家屬的心理需求,及時提供各種信息,幫助家屬應對危機狀態,使病人家屬保持身心健康,為病人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

隨著交通和工傷事故的逐年增加,重型顱腦損傷病人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昏迷時間長、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同時病人受傷是在一瞬間發生,往往使病人家屬處于一種危機狀態,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變化,并由此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因此,對2006年1月-2006年10月入住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NICU)的重型顱腦病人家屬的心理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目的是了解他們在病人人住NICU期間的心理需求,以便采取有效的護理,幫助家屬應對危機,保持身心健康,從而為病人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促進病人的早日康復。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NICU2006年1月一2006年10月87例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家屬,每位病人調查1名家屬,男50例,女37例;年齡25歲~66歲;小學、文盲10例,初中37例,中專及高中25例,大專以上15例。

1.2方法對入住NICU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表為參照有關資料自行設計,內容是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入住NICU期間,家屬的心理需求,以問卷為基礎直接與被調查者交談。共發放問卷87份,回收率100%。

2 結果

對醫療護理的需求為全力搶救、治療方案、用藥情況、療效觀察、治療效果等,占98.24%;對醫務人員的需求為嫻熟的技術、高尚的醫德和醫務人員必要的溝通的需求,占95.12%;對ICU病室環境的需求為ICU模式、制度、探視、設備、聯系方法等,占91.22%;對疾病知識的需求為病因、并發癥的預防、預后情況等,占90.87%;心理安慰的需求為心理溝通、成功的病例介紹,占90.45%;對醫療費用了解的需求為醫療費用的承受力,計價合理,占87.46%;對康復的需求為飲食、用藥、康復訓練,占83.88%。

3 討論

上述結果表明,心理需求在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家屬普遍存在。傳統上,護士將所有精力放在對病人生命的搶救和病情監測上,往往忽視與病人家屬的交流,更無暇顧及對家屬心理需求的反饋。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病人心理影響的調節因素中,社會支持起重要作用,而家屬正是病人最重要和社會支持來源,家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僅影響家屬的自身健康,同時也會影響病人的情緒、救治和康復。因此宜從以下幾方面做好相應的護理。

3.1 NICU護士對病人家屬提供有效心理支持NICU護士應充分認識家屬需要的重要性,及時提供與病人相關的各種信息。調查結果顯示,知道病人治療預后是家屬最突出的心理需求,因此,NICU護士在搶救病人生命的同時,應及時向家屬提供有關病人的信息,滿足其需要,幫助家屬應對危機情況。女性家屬心理需求和行為改變較男性突出,這與女性的身心更敏感、更脆弱、更外露有關。護士對女性家屬,給予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讓其有哭泣和傾訴的機會,做好病人的生活護理,每天讓家屬有定時探視時間。對第一次入住NICU病人家屬,做好人院宣教,使其了解NICU環境、各種儀器和設備,為其提供休息場所。

第12篇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原名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始建于1949年,2000年與吉林大學合并,正式更名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該醫院是一所國家衛生部直屬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景色秀麗的新民大街,南與朝陽公園相連,北與文化廣場相望,建筑面積為36萬平方米。近年來,該醫院多次獲得“全國百佳醫院”、“全國愛嬰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目前,該醫院共設有53個臨床科室,11個門診科室,11個醫技科室,1個轉化醫學研究院和13個重點實驗室,其中神經內科是東北三省唯一一個國家重點臨床科室及國家神經內科培訓中心。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創建于1953年,在老一輩學科帶頭人、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和神經病理學專家劉多三教授的領導下,歷經60余年的風風雨雨,現已成為吉林省最大的神經內科診療中心,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神經內科之一。該科室在診治腦血管疾病、靜脈系統血栓、癡呆、朊蛋白病、脫髓鞘及周圍神經疾病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目前,該科室共開放住院床位250余張,擁有醫護人員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2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2人。自成立以來,該科室共為全國培訓神經內科醫師800余名,培養神經病學醫學博士169名,醫學碩士201名,為我國神經病學的發展輸送了大批高質量的人才。

吳江醫生簡介:吳江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常委、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委員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委、東北三省神經病學學術交流協會副主委。吳江主任1978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一直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她擅長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和危重病人的搶救,尤其在診治腦血管病、顱內靜脈系統血栓、老年癡呆、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吳江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并榮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吳階平醫學研究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楊弋醫生簡介:楊弋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青年委員會副主委、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全國中青年專家、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青年委員會主委、吉林省中西醫結合青年委員會主委、東北地區神經病學學術交流協會副主委、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楊弋院長200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曾赴加拿大薩省大學進修,回國后一直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頭暈、頭痛及各類腦血管疾病,尤其在診治腦出血、腦動脈狹窄、進展性卒中等腦血管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楊弋院長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大學醫療成果二等獎、吉林省青年科技獎等多種獎項及吉林省衛生系統有突出貢獻中青年技術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創新人才等光榮稱號。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的前身是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國家衛生部直屬的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該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經開區仙臺大街126號,占地面積為24.29萬平方米,共開放住院床位3178張。近年來,該醫院多次獲得“白求恩杯競賽最佳單位”、“首批長春市職業道德建設示范單位”、“吉林省文明服務單位”、“長春市創建文明城市最佳單位”等光榮稱號。目前,該醫院共設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顯微整形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風濕免疫科、腫瘤血液內科、放射治療科、感染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等48個臨床、醫技科室,其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國家衛生部重點學科,是長春市乃至吉林省最好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之一。該科室創建于1962年,擁有包括多功能纖維鼻咽喉鏡、鼻內窺鏡、多功能微波治療儀、超聲霧化儀、純音及阻抗測聽儀、中耳分析儀、腦干電位儀及多功能射頻治療儀在內的國內一流診療設備。近年來,該科室開展了以喉癌、鼻神經外科疾病為重點的頭頸腫瘤外科診療服務,每年收治省內外住院患者近千人,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和醫療成果獎,在省內外均具有極高的聲譽。

朱冬冬醫生簡介:朱冬冬醫生現為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吉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副主委。朱冬冬主任1993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此后一直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喉癌、下咽癌、腮腺頜下腺腫瘤、上頜竇癌、舌癌、口底癌,擅長進行小兒扁桃體腺樣體的手術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的治療。他在東北地區率先開展了鼻內窺鏡下視神經管減壓、腦垂體瘤摘除、嗅母細胞瘤切除及顱底修復等微創手術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吉林省唯一能開展此類手術的專家。

董震醫生簡介:董震醫生現為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學位委員會主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鼻變態反應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副總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擅長診治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始建于1936年11月,其前身是新京特別市立醫院(新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于1978年12月定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2000年6月與吉林大學和白求恩醫科大學等五校合并,正式更名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該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自強街218號,占地面積為1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萬平方米。該醫院擁有精良的醫療設備,包括飛利浦256排CT、西門子1.5T核磁儀、數字平板減影血管造影機、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全飛秒激光治療儀、銳影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等高精尖儀器設備300余臺。同時,該醫院還不斷加大投資,用于改善就醫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在日益激烈的醫療行業競爭中,吉林大學第二醫院以雄厚的實力、齊全的設施、一流的服務贏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成為一所國內外知名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近年來,該醫院多次榮獲“全國愛嬰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多項殊榮。目前,該醫院共設有43個臨床科室,6個醫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內科為吉林省臨床重點專科,是長春市最好的心血管內科之一。該科室始建于19世紀60年代,經過幾代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該科室現已成為長春市最大的心內科診療中心,擁有包括惠普CCU中央監護系統、Marquette運動平板系統、心臟監測儀、EP-Workmate多導生理記錄儀、心臟除顫器、Medtronic心臟起搏器、呼吸機、心導管室、數字減影機(DSA)、射頻消融儀、24小時動態血壓檢測儀、傾斜試驗機、高壓注射器等國際一流的診療設備。目前,該科室擁有醫護人員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10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

李淑梅醫生簡介:李淑梅醫生現為吉林省心臟病介入治療中心主任、吉林大學心臟病診療中心主任、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電生理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生物工程學會心律分會常委、吉林省醫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委、吉林省醫學會起搏電生理委員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李淑梅主任從事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十分堅實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她擅長心律失常、心衰、心臟驟停及冠心病的診治。近年來,李淑梅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榮獲吉林省衛生廳新技術一等獎、吉林省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省科委醫療成果獎等多種獎項。

楊東輝醫生簡介:楊東輝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學組成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學會青年委員。楊東輝主任1992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英語醫療專業,曾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心臟研究所進修,回國后一直從事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各種快速心律失常和緩慢心律失常的診治,擅長做有創和無創心臟電生理檢查、導管射頻消融手術及起搏器植入手術。近年來,楊東輝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并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長春中醫藥大學(原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2008年,該醫院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師資格認證基地、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以及全國中醫中風急癥醫療中心。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位于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工農大路1478號,建筑面積為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為2.9億元,共開放住院床位1000張,擁有在編職工近千人,其中有享有盛名的國家級名老中醫、終身教授4人,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205人,吉林省及長春市名醫17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74人。近年來,該醫院多次獲得“全國百佳醫院”、“最佳三級甲等中醫院”、“全國杏林示范中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目前,該醫院共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眼科、針灸科、推拿科、急診科等38個臨床科室及放射線科、電診科、檢驗科、病理科、內鏡科等8個醫技科室,其中中醫兒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是長春市最好的兒科之一。該科室創建于1958年,于2007年1月被確定為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同年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獲得全國及吉林省“巾幗文明示范崗”、“全國青年文明崗”、“優秀護理團隊”等榮譽稱號。該科室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發展專科特長,穩定研究方向,在臨床醫療實踐中注重突出中醫特色,長期以來逐步形成了對小兒反復感冒、肺炎、哮喘、病毒性心肌炎、過敏性紫癜、斜頸、腦癱、遺尿、厭食、腹瀉、抽動癥、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疾病的診療特色,并整理總結出一系列完善的診療方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江华| 三穗县| 巴中市| 巩留县| 舟山市| 色达县| 淳化县| 曲松县| 博湖县| 佛教| 丰台区| 辽源市| 屏南县| 平和县| 昌乐县| 岱山县| 连山| 平武县| 玉林市| 那曲县| 望奎县| 柳林县| 油尖旺区| 西峡县| 宁化县| 浑源县| 澄城县| 池州市| 太谷县| 阳朔县| 闵行区| 丽江市| 临朐县| 乐都县| 越西县| 宜丰县| 望都县| 新兴县| 葫芦岛市|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