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22:32: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稚園老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日本大阪綜合保育大學,大阪;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針對當前日本教師缺乏“實踐指導能力”的現狀,以培養保育員、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為主的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致力于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其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以培養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者為目的的“基礎科目”和以培養實踐指導能力為目的的“學科科目”兩大類。一至四年級的系統實習指導體制是其教育課程編制的軸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個學生“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的體驗實習計劃”與由專職教師每周指導實習學生一次、學生每周必須提交“體驗實習日志”用于交流討論的專題研討會。同時學校還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個人學習檔案卡”,根據學生的資質能力提供在校的學習指導以及畢業后的擇業幫助。
[
關鍵詞 ] 實踐指導能力;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育課程
日本長期以來在教師培養課程中多注重理論,缺少與實踐的融合,造成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弱的弊端。大學畢業被錄用的新任保育員和教師,在保育教育現場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缺乏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0年9月公開發表的題為《重新評估提高教師資質對策》的研究報告顯示,新畢業就職的保育員和教師往往無法很好地解決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對學校校長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在回答“是否必須提高教師的資質能力”時,認為新任教師能力“不足”或“非常不足”的綜合評分為62.1%,其中與“實踐指導能力”相關的不足事項高達50%以上,如認為教師“指導兒童/學生的能力”不足者占58.7%;認為教師“班級組織能力”不足者占58.6%;認為教師“學習指導/授課能力”不足者占54.8%;認為教師“解釋教材的能力”不足者占53.7%;認為教師“理解孩子的能力”不足者占51.6%。為解決上述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新目標,要求2010年所有的學校在教育教學中使用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師資力量培養方面則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
20世紀80年代,日本把“實踐指導能力”作為改革教師培養的
關鍵詞 。1987年教育職員培養審議會的報告《有關提高教師資質能力的對策》就指出:對教師而言,應該深刻理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對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對幼兒、兒童和學生的教育要充滿熱愛,同時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品行教養以及與本職工作相適應的能力。這種資質能力的培養要通過錄取、培訓、在職研修等各個階段來完成。為提高教師綜合能力制定的各項對策也應綜合考慮,使之能夠貫穿于各個培訓階段的始終。
為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大阪綜合保育大學提出了具體的應對舉措。對志愿選擇教師職業的學生,除了重視作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互作用的重要場所”的教育實習外,還通過選修課、課外各項活動(福祉體驗、義工體驗、大自然體驗)等,提供更多機會鼓勵學生與孩子接觸,了解觀察孩子。為此,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與地方教育委員會、中小學校聯合協作,保證志愿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每周可去實習一天,以此作為學校的輔助課程。中國的教師教育同樣存在著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弱的問題,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創辦于2006年4月,是以培養保育員、幼稚園教師以及小學教師為目標的四年制專門大學。該大學在注重保育員、幼稚園教師以及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的同時,還注重與保育教育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保育所、幼稚園和小學攜手合作”(保幼小一體化)的呼聲下,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設置了可以同時獲取保育員、幼師以及小學教師三種資格的課程。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自創辦以來發展順利,根據2012年度的數據,學生由創辦時的80名定員增加到現在的110名定員;能夠取得的資格證除原來的保育員資格和幼稚園教師資格外,又增加了小學教師資格。該校根據障礙者權利條約的理念,構建了障礙兒童與健康兒童共同學習的“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體系。針對近年來患LD(學習障礙)、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等障礙的兒童增多的趨勢,考慮到擔當特殊教育的老師明顯不夠,該校還設立了一種為特殊支援學校服務的教師資格證。當然,對當今的日本大學來說,課程安排是有“上限制”(CAP制)的。為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學習時間,該校規定了一個學年選修課程數量的上限,因此也不是全部的學生都能獲取這四種資格證。但大阪綜合保育大學還同時享受“上限制”的例外規定,即該校可根據學生一、二年級的成績,為其提供獲取四種資格證的可能性。例如,對沒能取得特殊支援學校教師資格證的學生,只要認識到“全納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獎勵,獲得與特殊支援教育相關的學分。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是培養從事嬰幼兒/兒童教育的人才的專門大學,原則上要求學生必須獲得保育員、幼師或小學教師中任意一種國家資格證作為畢業條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鼓勵學生獲取多種資格證。在日本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必要條件,是在大學或者文部省指定的培養機構修完規定的課程,獲得相應學分,完成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后,即可向大學所在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提出申請,由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審批同意后頒發教師資格證書。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要求畢業生必須修滿124個學分以上,其中基礎科目24個學分,學科科目100個學分。取得保育員資格的必須修滿87個學分以上,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需修滿64個學分以上,取得小學教師資格證需修滿79個學分以上。學生取得規定的學分后,可向大阪府教育委員會提出獲取教師資格證的申請,由大阪府教育委員會審批決定授予教師資格證。
二、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課程設置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以培養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者為目的的“基礎科目”和以培養實踐指導能力為目的的“學科科目”兩大類。下面根據2012年度該大學的教育課程、兒童保育學部與兒童保育學科課程選修科目表對照討論。
(一)以培養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者為目的的基礎科目
基礎科目是學生的必修課,共設14個科目,24個學分(見表1)。通過學習教育學概論、社會學、日本國憲法、兒童文學、信息處理、專題研究討論等課程,培養學生具有寬廣豐富的常識與教養,提高學生的對話交流能力(其中包括外語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同時,還特別設有哲學科目,但不是純哲學,而是作為實踐哲學的倫理學、人間論。設置這些科目的目的是要把學生作為“人的教育者”來培養。
(二)以培養實踐指導能力為目的的學科科目
學科科目設置主要分為保育系科目、幼兒園/小學相關科目、實習相關科目和特別研究科目四種。
1.保育系科目。
保育系科目是在保育所以及一些保育設施開設的實習課目,從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開始。一年級的課程和二年級的前期課程多以《保育原理》《保育內容(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綜合表現、造型表現)》《表現技術(音樂、基礎造型、兒童體育)》《幼兒保健》《幼兒飲食和營養》等為主,還設有與實習相關的科目。在四年級開設《家庭支援論》和《保育內容總論(I.Ⅱ)》,這樣可以使學生以更加綜合的視角來全面審視在課堂或實習中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包括理論)。
2.幼兒園川、學相關科目。
與幼兒園/小學相關的科目,幼兒園及小學的教育實習都是從三年級開始的。有關各科實習的指導方法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重點設置在二、三年級。學校對四年級的學生開設《保育指導法I - II》,作為實習后的指導;對2010年入學的學生,開設作為獲取教師資格證的必修課《教職實踐專題研究討論》。在此專題研討會上,學生要回顧實習生活,查找自己成為一名教師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哪些知識和技能需要彌補,通過對自身的反思,為拓展未來提供機會。當然,在幼兒園/小學的相關科目中,還設置了其他課程,如為培養學生對教育職業的熱愛與自豪感、一體感的科目《保育者論》《教育者論》;為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幼兒/兒童成長發展能力的科目《保育心理學》《幼兒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為培養學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能力的科目《學校咨詢》(I.II);為培養學生具備所需的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的科目《保育指導法》《學生升學或就業的指導》等。
3.實習相關科目。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設置的實習相關科目,以培養具有高度專業化知識的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特殊支援學校教師為目標,十分重視課程的設置。學校從一年級至四年級的系統實習指導體制是教育課程編制的軸心。作為獲取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特殊支援學校教師資格的必備實習條件,分別設有二年級(與保育相關設施/保育所)保育實習和三年級(與保育相關設施/保育所)保育實習兩種。教育實習安排在三、四年級(幼兒園或小學)。特殊支援學校的教育實習將于四年級實施。
4.特別研究科目。
特別研究科目是與實習相關科目有著緊密聯系的項目。一年級設有“綜合基礎專題研究討論”,二年級設有“綜合專題研究討論”,三年級設有“畢業論文I”,四年級設有“畢業論文Ⅱ”。這些都是由專職教師以討論課的形式進行的小班授課,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來達到兩者的融合。同時,它還為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研究各種學習方法、培養不斷鉆研求索的學習態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三年級期末舉行“畢業論文中期發表會”,四年級期末舉行“畢業會”,學生發表各自一年來的研究成果,將此作為總結性的學習成績。
三、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特色教育課程
如上所述,實習相關科目是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特色,一年級至四年級的系統實習指導體制是其教育課程編制的軸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孩子們的實際狀態,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編制了理論與實踐能夠融合的教育課程。學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往返于現場實習和學校理論學習之間,使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此學校實施了被稱為“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的體驗實習計劃”,同時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個人學習檔案卡”。
(一)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的體驗實習計劃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特色實習課程,是在一年級設置的《保育實踐學習I》、二年級設置的《保育實踐學習II》,并且每周組織一次相應年級的學生到保育所、幼兒園、小學,進行“現場實踐實習”。該大學還將另一種“保育/教育實習”置于重要地位——職前體驗,就是為學生畢業后選擇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或特殊支援學校教師等職業進行的擇業前培訓。學校與附近都道府縣的教育委員會(大阪市、京都市、堺市、池田市、門真市、寢屋川市等)以及私立保育所或幼兒園簽訂協議,積極指導學生選擇在被指定的保育所、幼稚園或小學進行“體驗實踐學習”。學校還負責與相關的公立和私立機關、保育相關設施的接受部門,確認條件、委托接受、掌握實習活動狀況,應對解決體驗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與“職業生活支援室”和相關授課(包含討論科目)的單位共同合作,將職前體驗培訓納入到學校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總的來說,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體驗實習”具有以下特點:自一年級起就安排學生去體驗實習;體驗實習固定時間,每周一次;在一年時間里,每周去同一場所實習;通過一年的體驗實習,學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學會組織現場教學活動,熟悉相應的工作流程;學校對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體驗實習,進行學分評定;每一學年有8位擔當體驗實習的教員,負責體驗指導和實習體會的交流。
從一年級就開始的保育/現場教學的體驗( Practice),是與各科理論課程的學習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達到融合兩者的目的。體驗實習計劃被稱為“與孩子共度1700個小時計劃”。1700個小時包括獲取畢業資格所需的740個小時以及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學生每周用時一天,總共960個小時(見表2)。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三、四年級的學生主動參加體驗實習的時間在逐漸減少。這部分學生多采取在保育所、教育現場等做義工的方式,獲取相應的學分和工作體驗。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為保障體驗實習取得更好的效果,作為相關的授課科目,在一年級設置《保育實踐學習I》《綜合基礎專題研究討論》;在二年級設置《保育實踐學習Ⅱ》《綜合專題研究討論》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由專職教師以討論課的形式進行的小班教學(大概人數為14~15名),學生每周必須提交“體驗實習日志”(日志以填寫表格的形式提交,詳細記載參加次數、學籍號碼、實習生姓名;詳細日期、當日天氣、實習單位名、詳細時間段;觀察對象兒童、指導者/實習生的活動;考察與反省;指導擔任者的指導意見等)。通過這樣的總結和交流,加強學生對孩子、保育、教育的共同理解,從而使個人的體驗能與他人共同分享。同時,通過體驗實習,還能使學生對保育員、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的職務有基本的理解。主持研究討論會的老師要對學生提交的“體驗實習日志”給予點評和修改,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在下周的研究討論會上反饋給學生,同時進行講評,其評價基準為5分制,它將作為學生學分評定的依據之一。
(二)個人學習檔案卡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充分發揮小規模學校的特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為每位學生定制了“個人學習檔案卡”,內容包括學生的高中畢業校、畢業年份、合格人試種別、畢業后的去向、體驗實習場所(單位)、實習單位的評價、希望取得的資格證的種類以及就職內定去向等。通過這張“個人學習檔案卡”,學校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夢想與目標,還可根據學生的資質能力,提供在校的學習指導以及畢業后的擇業幫助。學生通過體驗實習和保育教育實習,與孩子面對面的相處,了解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過程,可以把握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理解不同孩子的要求,培養與孩子同喜同悲的情感,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指導和生活幫助。
四、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模式的特征
建立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模式是大勢所趨。雖然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的教師培養改革剛剛起步,還在探索階段,但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上述討論我們不難看出,該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除理論課程學習外,體驗實踐的學習始終貫穿于四年的大學教育中。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互動,有助于達到融合兩者的目的。
大阪綜合保育大學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師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四個顯著特征:其一,其課程設置可以讓學生同時獲取保育員、幼師以及小學教師三種資格,同時學校盡可能鼓勵學生獲取多種資格證;其二,體驗實踐的學習始終貫穿于四年的大學教育中。從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至四年級持續每周一次的體驗實習和保育教育實習,為學生直接接觸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其三,為每位學生定制“個人學習檔案卡”。從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根據學生的資質能力,提供在校的學習指導以及畢業后的擇業幫助;其四,設置與體驗實習相關的專題討論課程。該課程由專職教師以討論課的形式進行小班教學。在體驗實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及時在研究討論會上,與教師、同學一起討論、分享、交流,解決問題,提高“實踐指導能力”。
【論文摘要】:幼兒男教師歷來都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種特殊性簡而言之決定于我國當前社會的基本屬性。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專業的男生,我不禁要問:幼兒男教師何時登上了歷史舞臺?當今社會幼兒男教師的生存境況又是怎樣?他們面臨著怎樣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又是怎樣在社會不理解的大環境下工作和學習?他們的發展前景在哪里?賴以生存的職業價值在哪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將一一探究,并力圖做出解答。
一、幼兒男教師是時代的產兒
幼兒教師與護士一樣,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只有女性才能從事的職業。這種觀點無疑是偏激的,也是錯誤的。但是要徹底改變社會對它們的看法,卻并非易事。可喜的是近些年來,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注重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逐漸意識到幼兒教師單性別化與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諸多不和諧之處,認為男性在幼教工作中可以彌補幼兒園中“陰盛陽衰”的狀況,對幼兒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發展等多方面都可起到女性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于是社會上開始出現鼓勵男性加入到幼教行列中去的聲音,幼兒園的大門也開始紛紛向男教師們敞開,越來越多的幼兒男教師由此誕生。私以為,幼兒男教師這項職業的出現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時代的產物。
其實,幼兒男教師在中國早已有之。上溯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教育界就涌現出了一大批為學前教育奮斗的有志之士,陳鶴琴、陶行知、張宗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為學前教育的發展和理論建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張宗麟先生更是有著“中國第一位男幼師”的稱號,他在對現實學前教育狀況不滿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前往陳鶴琴先生創辦的南京鼓樓幼稚園做教師,一邊教學一邊研究,并于1926年到1928年間先后發表《幼稚教育概論》等數十篇論文和譯著,震動了中國教育界。張宗麟先生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他的事跡無疑為當今社會的男幼師們樹立了楷模。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張宗麟先生那個迷茫和探索的時代已經過去,學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國社會主義雖然只處在初級階段,但國家重視教育,改良政策向教育傾斜,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充分發展壯大。學前教育作為教育領域里最基礎的部分,它的發展和建設理所當然地被提上計事議程。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21世紀最關鍵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從幼兒抓起。于是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如雨后春筍般噴薄而出。許多女性開始從事幼教工作,并一度占據了幼兒教師頭銜的主導地位。
可是隨著幼兒的主體地位的越來越被重視,如何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成了所有幼教工作者頭疼的問題。逐漸地又有人開始反映許多男幼兒具有女性化傾向,矛頭直指幼兒園教師性別單一化問題。人們開始覺察到幼兒園里應該擁有一定比例的男幼師。因為“男性有陽剛之氣,其外表剛毅、果斷,若揉合了女教師的耐心、細致、溫柔、能歌善舞、富于表現力等優點,將會使幼兒園茶館暖氣以來的‘陰盛陽衰’現象逐漸得到平衡、調和,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此之外,他們認為男性在電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配套使用、名目繁雜的體育設施方面將大有用武之地。或認為男教師的心理特點及行為方式對幼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或認為男教師會對幼兒的性別意識起到積極影響;更有甚者稱其為“為兒童的精神世界補鈣”。總而言之,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男性開始打破傳統的思想偏見,逐步邁向幼兒教師的行列,肩負起培養后代的責任和義務,成為了學前教育研究領域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幼兒男教師的職業價值和職業尊嚴
客觀地講,幼兒男教師在社會的呼聲是越來越高的。許多大城市的幼兒園和家庭都認識到男性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也都歡迎男性前來擔任這一職業;絕大多數學者也都呼吁廣大熱愛學前教育的男性青年參加到這一工作中來,共同為學前教育和幼兒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從長遠的角度上看,這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現階段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幼兒男教師們卻遇到了諸多困難。他們一方面被人們用空洞的褒揚拋向高空,一方面又被現實的重力拉回地面——可謂結結實實地摔了個“重傷”。在對武漢市內幾所幼兒園里僅有的六名男幼師的一項專項訪談中,作者發現六名“園寶級人物”均或多或少對現實有所抱怨,而抱怨的最關鍵問題還不是事先意料中的低薪問題,而是社會對幼兒男教師這項職業的認同感問題。
有著兩年工作經驗的李明(化名)告訴我,盡管每年的年終評選他都會有獎項歸入囊中,但是他由衷地感覺到“我的職業價值在世俗的眼中是一文不值的”;“從而我的人身價值也似乎因此貶值”;“感到很沒有尊嚴”;“等到真正工作了之后才發現原來這個社會上更多的是對幼兒男教師這項職業的嘲笑和譏諷,絕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
這樣的現狀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尤其是當作者滿懷豪情地采訪一位“武漢市先進幼兒教師”的時候,聽到他這樣說,心里更是久久不能平靜。幼兒男教師這項職業是社會需要的職業,但在它為社會服務的時候卻遭到社會無情地鞭笞。究其原因依舊是傳統社會觀點的束縛問題。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教育孩子是女兒家的事情,社會、包括家人對男性從事幼兒教育的角色認識不足。這對他們的工作、生活以至于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如戀愛、婚姻、社會地位……同時,人們心理普遍存在著學校等級制度,認為從幼兒園到大學,肯定是越高級越好,學校的老師水平也理應是一層比一層高;反過來,幼兒園里的老師就被認為是能力和水平低下,自身修養不夠了。
我們說,職業價值的體現不僅僅在于這項職業是否為社會所需要,同時社會和周圍人的眼光以及他們對待這項職業的看法也正是職業價值的側面反映。幼兒男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受限的現實狀況,仿若有人在他們背上貼上了一道標簽,這對幼兒男教師這項職業本身的發展是不利的,對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正如前面所說,幼兒男教師需要來自社會各方面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三、幼兒男教師的發展前景展望
如今,21世紀即將邁入第九個年頭,學前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在各個領域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進步之一便是幼兒的地位日漸被抬升,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幼兒在幼兒園中的主體性地位,還了幼兒在學前教育中的“本來面目”。可是,在幼兒的主體性越來越被社會認可的時候,人們對于幼兒男教師的關注程度卻并沒有因此而遞增,相反,似乎還有削弱的趨勢。“以人為本”的口號喊了幾十年,卻僅僅局限在了學生這個主體上面,卻沒有涉及到學校、幼兒園的另一個主體——教師,特別是男教師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悲的現象。
也正是由于不關注導致了培養機制的不完善,國內迄今為止沒有系統的培養男幼師的方案和理論;對男幼師的生存狀況、園外生活、社會和心理問題等關注極少,致使國內沒有一所培養男幼師的專業學校和有關的院系設置;而一些學前教育專業中男生招生名額又有限,招進來之后又不與女生區別對待,不能合理地利用男女性別特點因材施教,譬如教男學生跳女性化的古典舞蹈、穿女性化服裝等等,都是由于對他們自身特點分析不夠所致。
總而言之,幼兒男教師的前進道路依舊是曲折的,要想得到社會和家庭的共同認可,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體育游戲;幼兒;健康人格
學前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已被人們逐漸認識和接受,但學前體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卻還沒有得到人們的充分重視。幼兒由于動作和語言發展,生活范圍擴大,獨立性增長,他們有渴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
但是,他們的經驗和能力水平又限制了他們去參加真正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只有通過游戲這種獨特的社會活動來滿足其需要。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陳鶴琴說:“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從事教育研究的戈德斯·沃思也說過,游戲是正在成長中的兒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兒童需要游戲,如植物需要陽光一樣,是不可或缺的東西。所以,體育游戲活動理所當然成了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決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一項嚴肅的教育活動,是整個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體育游戲到底有什么價值,對幼兒健康人格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本文試圖對其進行探討,旨在為幼兒的體育教學充實內容和提供參考依據。
1 游戲的若干理論流派及體育游戲的本質特征
游戲是兒童運用一定的知識和語言,借助各種物品并通過身體運動和心智反映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活動。游戲(包括體育游戲)是兒童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它已成為兒童教育的手段,同時也成為幼兒的權利。這是因為,游戲是兒童向成人發展過程中的行為,游戲伴隨著童年的生活,兒童的發展在游戲中實現。而游戲之所以有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功能或作用,是游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所決定的,而這些特征也是體育游戲所具有的。從現有的各種游戲理論分析看,國內外學者們雖然沒有關于游戲本質的統一的定義,也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學者們大都主要是從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兒童游戲進行觀察、描述和解釋,試圖揭示游戲的本質和功能。他們對游戲的不同定義及對若干游戲理論問題的不同解釋,就成了若干游戲理論流派,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游戲準備說。德國心理學家K·格羅斯認為:游戲是本能動作,兒童游戲是為將來生活做準備的。第二種,剩余精力說。英國哲學家、教育家H·斯賓塞認為:游戲是兒童在使用剩余的精力。這種學說是根據他的剩余能量積聚后必須得到釋放的假設提出的。第三種,游戲復演說。美國心理學家G·S·霍爾認為:兒童游戲反映了從史前的人類祖先到現代人的進化過程,游戲活動是祖先最早活動的再現,是復演祖先的動作和活動。第五種,社會情緒表現說。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奧地利的弗洛伊德與新精神分析派德國的F·H·埃里克森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解釋游戲:游戲能幫助兒童發展自我力量,是欲望和需要的表現。當兒童欲望受到阻礙時就以游戲方式來發泄或通過游戲改造被壓抑的體驗。第四種,認知動力說。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杰認為:游戲是學習新的復雜客體和事件的方法,是鞏固和擴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也是使思維和行為相結合的方法。在研究兒童思維結構中,他認為游戲的特征是同化現實世界中的要素,而不需要對接受順應這些要素的限度進行平衡約束。即游戲時不發展新的認識結構(順應),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于先前存在的結構(同化)。當兒童形成概念的能力發展后,能更精確地認識現實,游戲的重要性就逐漸降低。
2 體育游戲對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發展的作用
體育游戲是與體育相聯系的一種游戲,畢業論文是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特殊的體育活動,它具有體育活動的基本特點。體育游戲的顯著特點是體育與游戲的結合,它不是簡單的走走、跑跑、跳跳,而是要完成一些規定的情節與相互聯系的動作,故而不是僅僅靠體力活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緊密結合。理論界早就發出呼吁:體育游戲是幼兒整個活動中的主導活動,幼兒活動的規律就是游戲的規律。實踐證明,體育游戲具有幼兒教育的整體功能,是融體、智、德、美于一體的有效形式。概括地說,體育游戲對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發展的影響,除了對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和身體基本能力的發展,幼兒智力的發展,增強幼兒的體質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增進幼兒社會化的發展。
2.1 體育游戲能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
幼兒的交往是幼兒生長發育和個性發展的基本需要,是實現個體社會化發展過程所必需的。體育游戲中包含很強的社會交往成分。游戲為幼兒創造了良好的集體環境,在游戲過程中,“以兒童教育兒童”是對兒童早期進行良好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說體育游戲是幼兒進行社會交往的起點。做體育游戲就必然有同伴間及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兒童一方面要表達自己的意愿、主張、態度,一方面要理解他人的意愿、主張和態度,并做出回應。兒童在體育游戲中形成了兩種類型的交往關系,一種是現實的伙伴關系,一種是游戲中的角色關系,無論哪種交往關系,都為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體育游戲還能幫助兒童在交往活動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
2.2 體育游戲為幼兒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
幼兒正處于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重要時期,他們要不斷地學會所面臨的現實社會生活,包括學習社會所必需的生活知識,學習和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遵守社會規范準則與行為方式等,這一切都可以在體育游戲中得到實踐。例如,兒童可通過在體育游戲中的角色扮演學習社會角色,掌握社會行為規范,這是幼兒最好的實踐機會和學習過程。
2.3 體育游戲能幫助幼兒擺脫自我中心傾向
體育游戲的規則可以幫助幼兒逐步擺脫自我中心傾向,樹立群體意識,向社會合作發展,其發展的機制是游戲中兒童日益覺醒的自我意識。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就可以以他人的立場看自己,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意識到自己在相互關系中的位置,而逐步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體育游戲的規則就是促使兒童學會運用規則來協調關系。
2.4 體育游戲能培養道德感及理智感
幼兒時期是奠定人的性格雛形的時期,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時期。《幼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的形象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剛剛萌芽,生活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較差,還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觀念理論。而在體育游戲中卻能有效地進行道德感及理智感的培養。例如,在“搬椅子過河”的體育游戲中,幼兒中班里有新舊兩種椅子,孩子們在游戲中都喜歡挑新的搬,拿到新椅子的孩子滿臉笑容,拿不到的則繃緊了小臉。針對這種現象,老師沒有批評任何小朋友,而是編了一個讓椅子的故事,聽完故事后又與小朋友一起玩“讓椅子”的游戲,并引導孩子與故事中的人物對照,分析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而且表揚那些不爭椅子、互相謙讓的幼兒,使孩子們逐漸形成互相謙讓的道德觀念。
2.5 體育游戲能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
體育游戲,一般都是組織兒童集體進行,這就有利于集體的形成和教育。碩士論文而體育游戲中的規則,不僅調劑著游戲者相互之間的關系,而對防止傷害事故,加強組織性、紀律性起著良好影響。這樣,在游戲中兒童就逐漸發展了道德責任感及對成人角色的認識和對他人的關心,開始學會與他人合作。幼兒園最常見的體育游戲“接力賽”就要求一個組的幼兒必須齊心合力地去爭取第一,在游戲中他們明白了只有每個人都去奮力爭取,才能使集體獲得勝利。
2.6 體育游戲能增加幼兒的信息量
如今的社會是信息的社會。這是相對而言的,其實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信息,每個社會成員都需要掌握信息,只不過如今的信息量是以前無法相比的。如果把我們的幼兒時期與今天的幼兒相比較,他們腦中存儲的信息量是“586”,而我們當初充其量僅夠“286”,但是游戲(包括體育游戲)增加了我們兒時和如今幼兒的信息量這一點是相同的。
3 在體育游戲中實施幼兒健康人格發展的對策
3.1 提高幼兒教師的體育教育專業水平
幼兒園是實施幼兒體育教育和體育游戲的主要場所。幼兒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其專業水平、自身素質直接影響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育效果的取得。當前,幼兒體育教育工作和體育游戲的教學多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知識和經驗明顯不足。隨著社會對幼兒體育教育越來越重視,幼兒教師的素質急需進一步提高。一方面,可通過加大培訓力度來提高在職幼兒教師的體育專業水平。另一方面,職業學校應為幼兒體育教育培養更多合格的專業人才。同時,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相關單位的幼兒體育教育專業人員也要積極介入幼兒體育教育,推動幼兒體育教育工作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幼兒體育教學、體育游戲的質量。
3.2 提高對體育游戲功效的認識
體育游戲不同于一般的體育活動,它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內容,以游戲活動為形式,以發展身心為目的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它能把幼兒難以理解的動作變成具體的游戲情節,提高幼兒練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條件下開展活動并達到鍛煉和增強體質的目的。我們要樹立體育游戲是培養“完整兒童”的教育觀念。“完整兒童”是為適應未來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全方位的社會競爭的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它要求幼兒能在教育影響下,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體育游戲作為幼兒體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對幼兒的人格健康發展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3.3 加大體育游戲的改革力度
在幼兒園體育游戲中要體現“完整兒童”的教育觀,必須緊密結合幼兒和幼兒教育的特點,要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3.1體育游戲應考慮課程的融合性。“完整兒童”的教育、素質與創新教育要求幼兒園的體育游戲與課程之間應該是一種辯證的、相互融合的關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互相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綱要》還強調了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指出“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這里指出“健康”是身心并重的,二者缺一不可。
3.3.2體育游戲的內容、方法應體現針對性、多樣性、趣味性。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及教育內容與要求,采用適宜有效的方法,要考慮到幼兒年齡大小、體力強弱、個別差異,以及幼兒發展水平差異、能力傾向差異、學習方式差異和活動經驗差異等等,采用有針對性的活動內容,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要搞“一刀切”。這就要求教師組織的游戲內容和方式不但要有針對性,而且要有多樣性、趣味性。
3.3.3體育游戲過程應體現主體性和創造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培養幼兒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幼兒是幼兒教育的主體,教育的重要條件就是要尊重主體、認識主體、熱愛主體。教師只有相信幼兒,尊重幼兒,充分發揮幼兒應有的主體性,才能激發幼兒的濃厚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參加活動,變幼兒是“被動的接受者”為“主動的參與者”。而教師則應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幼兒體育游戲的“引導者、合作者”,形成“師幼互動”關系。這樣,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3.3.4體育游戲活動強度應注意量力性和調適性。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醫學論文幼兒的健康是生長發育和今后從事一切學習活動、工作的必要前提。但在實際活動中,有的教師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不顧幼兒身體發育特點而濫施比賽、表演或訓練等現象。這樣的體育游戲效果是適得其反的。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組織指導幼兒參加體育游戲時應從幼兒身心的承受能力出發,考慮活動強度的量力性和調適性。既要防止事故的發生,還要創設幼兒參加體育游戲的歡樂氛圍,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3.3.5體育游戲應重視情感和環境的教育潛移性。在體育游戲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幼兒情感的熏陶,要充滿熱情,使幼兒活動情緒高漲,從而感到愉快、自在,興趣盎然地參與游戲。場地環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在組織幼兒體育游戲之前,應全面地、合理地周密設計良好的環境氛圍,讓每個幼兒都以愉悅的情緒參與游戲。這樣,熱情的教師情感和良好的氛圍更能充分發揮教育氛圍的潛移性,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
總之,當前的幼兒身處在一個時時處處都發生劇烈變革的時代,在各種新信息、新觀念的作用下,會產生許多新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色彩,因此,幼兒教師應該更加深入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狀況,研究當代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幼兒在體育游戲等教學活動中,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為將來“做人”、“做事”、“做學問”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雪玲.體育游戲在幼兒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體育學刊,2003,(4).
你不要睡著啦
我看看你受傷的尾巴
想去觸碰你傷口的疤
想掀起你的頭發……
一
葉小棠給自己改成這個名字,已經有好幾年了。
因為在一部日本動漫里看過小棠這個名字,當時她去一家書店面試的時候,腦門一熱就把名字寫成了葉小棠。
其實,她原本的名字并不難聽,甚至有幾分詩意,但卻是個十足的男生名字,而且還跟那個與她在幼稚園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男生的名字一樣。
當店里所有人都信了她叫葉小棠的時候,他卻突然出現毀了這一切。那天她正在跟書店的同事們一起開下午會議,站在書店的院子里,陽光透過枝椏灑落一地光斑,正在葉小棠發言的時候,院子外響起一記震天響的呼喊。
“葉春風!葉春風!”
葉小棠頓時一臉黑線,同事們紛紛順著聲音望去,只見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一頭流行的棕褐色頭發,正一臉傻笑地望著葉小棠。
“葉春風?”
同事們一致看向葉小棠,當然知道少年喊的人是她了。
葉小棠想這下完了。因為謊報名字不誠實,她被書店拒絕錄用,連她想假裝是小名的機會都不給,就被趕出了書店。
“欒春風!”一出書店,葉小棠就大步沖著少年奔去,少年見情況不妙,拔腿就跑。
四月的春風,透過郁郁蔥蔥的樹葉,灑落在他們身上,光輝燦爛。
這已經是欒春風毀掉她的第三個兼職了,之前她給自己取過阿花小芳混進了奶茶店,后來都是這樣被欒春風毀掉了。那時候,她才知道原來名字是這么重要的東西,可是好不容易想到一個自己滿意的名字,沒想到最終還是毀在欒春風手上。
欒春風用一副老先生做派,教育她人家在意的不是名字,就算叫二狗傻蛋也沒事,重要的是誠實。
葉小棠白了他一眼,心里暗下決定,不管怎么樣她都決定叫葉小棠這個名字了。可是當她爸媽去給她申請身份證的時候,不管她如何死乞白賴地嚎哭,爸媽依然給她申請的是葉春風,還說,那是她爺爺臨終前給她取的名字,要尊重老人的遺愿。
葉小棠想,為什么她的名字要她從出生就沒見過的爺爺來決定,可是卻也毫無辦法。她跟欒春風說,不管怎么樣,反正他不準叫她葉春風,她也總是自詡葉小棠。
二
葉小棠不喜歡欒春風,不僅僅是因為他總是拆穿她的假名字,更多的是他們從小到大都神奇地分在同一班,連大四開始的實習,他也出現在她上班公司的同一個部門里。
每當部門主管叫“春風春風”的時候,他們倆總是齊齊起身,主管一愣說了一句“我叫的是那個斑馬”。那天,葉小棠穿了一身時下最流行的黑白條紋及腳長裙,欒春風上下打量她一眼,噗嗤笑出聲來。
下班回學校的時候,欒春風沒叫她葉春風,也沒叫她葉小棠,而是朝她喊:斑馬斑馬。盡管葉小棠再也沒穿過那條裙子,但斑馬依然成了她的專屬綽號。
到學校時,食堂只剩下一家撈面館還開著,他倆只能一起吃面。葉小棠看著對面大口吃面的欒春風,越想越生氣,她突然挑起眉賊兮兮地問道:“欒春風,我說你該不是喜歡我吧,不然你干嘛做什么都跟著我。”
葉小棠的話音還沒落,欒春風就一口面條噴出來,他趕緊喝了一大口白開水,可臉卻還是被嗆得通紅。他正打算開口的時候,葉小棠又自顧自地否定了自己的問題,她漫不經心地說,“你怎么可能喜歡我呢?你現在可是全班女生的男神。”
葉小棠說完看著欒春風,不知道為什么,以前那個土得掉渣的傻小子,在這幾年突然蛻變成了帥氣的少年。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高出她半個頭,腿也長得快趕上李敏鎬,一張原本黑瘦的臉,現在卻可以媲美廣告模特了。
而她呢?還是個子小小的,瘦得像根竹竿,好像時光只在美少女身上起變化。
三
從很小的時候,他就認識她了,他們都叫春風,幼兒園老師為了區分他們倆,分別叫他們大春風,小春風。好像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在潛意識里認為他這個大春風,是要保護這個小春風的。可是,葉小棠天性好強,從不肯接受他的照顧,那他只得用破壞的方式來靠近她,只希望保護她不受一丁點兒的傷害。
周末,學校組織學生做義工看望失獨老人,葉小棠不知道為什么欒春風會跟她分在一組,但是她對他總是突然出現已經習慣了。
葉小棠跟欒春風被分去郊區看望一對失獨老夫婦,欒春風特地帶了一把吉他,一臉自豪地說要給老人唱歌。
葉小棠瞥了他一眼,不屑地說:“老人家最怕吵了,你真是不懂事。”
欒春風只笑笑不說話,等去了老夫婦家里之后,他們帶去了義工們送的小禮物,但老夫婦兩人卻盯上了欒春風手里的吉他,雙雙紅了眼眶。葉小棠那時候才知道,原來欒春風早就查過了失獨老人的資料,知道他們唯一的兒子生前是一位吉他老師,所以他才會抱著吉他來。
葉小棠看著坐在院子里的欒春風一邊彈吉他一邊唱歌,身后是一樹正盛開的薔薇,陽光從花葉間灑落在他身上,美好得像一幅畫。
而他面前的老人,互相緊握著雙手,嘴角蔓延出清淺幸福的微笑。葉小棠有生以來第一次明白,原來欒春風不犯二的時候,還真是帥得發光。
四
自從葉小棠夸他唱歌好聽后,欒春風就成了一個自動播放機,一有空就在葉小棠耳邊吹拉彈唱。她聽得耳朵都起繭了,但班上的女生卻都像著了魔一樣圍著欒春風轉悠,葉小棠不知道哪里來的醋意,往欒春風面前一橫,說道:“以后欒春風只給我唱歌!”
說完這話葉小棠就后悔了,女生們一愣紛紛漫天口水罵過來,她身后的欒春風卻笑了,笑得臉都快抽筋了,心里也暖暖的。
從這個時候開始,葉小棠不知道為什么有些害怕見到欒春風了,因為一見到他就會莫名地心跳加速。他們認識二十多年來,她第一次有這種感受。
但是欒春風還是像以前一樣纏著她,當宋冬野那首《斑馬斑馬》火遍全國的時候,欒春風在下班的路上攔著葉小棠非要唱給她聽。
斑馬斑馬
你不要睡著啦
我看看你受傷的尾巴
想去觸碰你傷口的疤
想掀起你的頭發
……
欒春風不僅給葉小棠唱了這首歌,還把自己唱的版本刻成光盤,簽上自己的大名塞進她的包里,說要讓她好好保存,說不定他火遍全球,她可以拿去拍賣大賺一筆。
葉小棠當時只顧著吐槽,完全沒注意到欒春風笑容背后的一絲苦澀,她把光盤放在自己家的床頭柜里,再也沒打開看過。
時間一晃到了大四下學期,葉小棠因為要準備答辯和畢業論文結束了公司的實習,欒春風卻突然說要去北京了,等答辯的時候再回來。
他背著一把吉他和雙肩包在葉小棠寢室下面跟她告別,葉小棠手里正捧著答辯的資料,準備跑下樓,他卻咧嘴笑著沖她喊道:“斑馬你別下來了!我知道你最不喜歡爬樓梯了!”
葉小棠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從心底里涌出一股傷心難過,瞬間紅了眼眶,她更不知道從小就纏著她的人,為什么突然就要離開了。
葉小棠最后還是干啞著嗓子說了一聲再見,欒春風走得很慢,但最終還是在校門拐角處消失了。
突如其來的分別,讓葉小棠有些措手不及,她呆呆地坐在寢室里,不知不覺想起她跟欒春風過往中的細枝末節。大概每個人都有身在其中不明所以的時候,但一旦回想起來,曾經不確定的事情突然就變得明朗了。
就像葉小棠發現,其實她不知在什么時候已經喜歡上了欒春風。
五
葉小棠一直等到答辯也沒等到欒春風,然后跟爸媽出去旅游。欒春風正好在她走的那天回來,趕上最后一場答辯,然后又回了北京。
后來葉小棠選擇了之前實習的那家公司上班,不僅因為熟悉,還因為這里有她跟欒春風的回憶。她不是沒想過去北京找欒春風,但是她不確定他是否跟她一樣喜歡對方。
夏天很快過去,秋風席卷整座城市,欒春風已經離開這個城市、離開葉小棠大半年了。葉小棠第一次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快到讓她有些害怕,害怕萬一她還沒攢夠勇氣跟欒春風表白,她就老了,害怕欒春風在這快速流逝的時間里有了喜歡的姑娘。
冬天的時候,葉小棠翻出欒春風送她的那盤光碟,習慣了每天聽一聽。
她想欒春風一定不喜歡她吧,如果喜歡一定不舍得離開她。
周末,葉小棠在陽臺上曬太陽,老媽拿著雞毛撣子給她打掃房間。就在葉小棠昏昏欲睡的時候,老媽突然拿著那盤光碟跑出來。
“春風你快看,難怪大春風媽媽整天說她兒子笨,你看他連自己名字都能寫錯。”
葉小棠抬起臉看著光盤上的簽名,欒春風被寫成戀春風,她反反復復看了許多遍,才明白了其中的玄機。
“果然是傻子,竟然寫錯。” 葉小棠輕輕地笑了。
她終于確定,原來欒春風也一直喜歡著她。現在,她終于確定了他對自己的心意,但他卻已遠走他鄉。
其實,葉小棠知道欒春風為什么要去北京,她想起有一天他們從郊區失獨老人那里回來,路上欒春風突然問她以后想嫁給什么樣的男生。當時,葉小棠望著一盞盞路燈說:“我媽說至少得事業有成吧,不然我這么懶的人肯定會餓死。”
葉小棠想一定是因為這句話,他才選擇離開她身邊,獨自去遙遠而陌生的北京。
六
葉小棠訂了最近一班去北京的機票,她不想再浪費這樣美好的年華,也不想再夜夜無眠的時候,想欒春風想到在被窩里淚流滿面。
兩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她就用鏡子看無數次自己的發型,她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去見認識了小半輩子的欒春風竟會緊張得手足無措。
欒春風在后海的一家清吧駐唱,葉小棠是從他微博上顯示的地理位置找到他的,她拖著行李箱出現的時候,他正被一群花癡圍著拍照,而欒春風抱著吉他坐在微光的舞臺上,帥得發光的臉正深情地唱著:
斑馬斑馬
你不要睡著啦
我看看你受傷的尾巴
想去觸碰你傷口的疤
想掀起你的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