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6 08:24: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外來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外語教育 教育理念 和諧文化建設
和諧文化建設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推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培育人的和諧文化精神、營造社會的和諧文化氛圍,使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教育應重視培育人的和諧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理念上,要認真研究和諧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重視人文教育、文化建設,切實提升辦學品位。外語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是擺脫了各種功利性目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外語教育應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上突出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在和諧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外語教育應堅持“和而不同”的教育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而積淀的現代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是包含經過合理揚棄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有別于西方腐朽沒落文化的先進文化。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和而不同”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差別,很早就認為“不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作為一個思想體系,其根本特征就是“和而不同”,即承認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差異,在堅持文化建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追求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達到和諧的統一、全面發展、共同繁榮的目標。
我國高等外語教育要以傳統文化為根本,汲取外來文化的精髓,進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與和諧發展。借鑒和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要遵循和諧文化的理念,運用“和而不同”的發展策略。將和諧理念運用于外語與外語文化的學習,就是既不丟棄民族文化,也不拒絕外來文化。學習借鑒不是盲目模仿和照搬,更不是以取代本民族文化為代價,而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首先要對自己民族的語言與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自覺保持我國文化的獨立性,同時,還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外國文化,進而促進本民族的文化創新與和諧發展。外語教學要從我國的現實出發,對外來文化做具體分析,大膽學習和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快我國和諧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使中華文化不僅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而且能充分汲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精華,不斷繁榮發展。
二、外語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教育需要培養與經濟建設、和諧社會構建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外語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是溝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橋梁。但是,我國高等外語教育中片面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從根本上削弱了人文主義教育的傾向,結果導致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得不到提高,文化素質的淺薄日益顯現。在跨文化交際中,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
教育首先應該是關注人的發展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外語教育應與人文教育相互結合,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2年提出,人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在“身體與靈魂、智力與情感、創造力與敏感性、自主與責任、社會良知與契約以及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等各個方面”。學習者不僅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同時,還要學會與人相處,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因為一個只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而無人文素質的人,就像一個工具,始終還是一個不完整的人。只有具備了必要人文素質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外語教育是一門人文學科,不是純粹的工具課程。外語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上,而要把培養和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放在首要的位置,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正如許國璋先生所說:“我教學生從來不以教會學生幾句英語或教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是教會怎樣做人。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币虼?,外語教育不但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外語教育應樹立文化自覺意識
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費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也可以說,文化自覺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的一種具體體現?!蔽覀兛梢岳斫鉃?,文化自覺就是深刻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并發展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確認自己文化價值中與他文化共建人類文化。高永晨教授認為,具有文化自覺意識,在認識上主要表現為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正視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能自覺反思和調整民族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之間的差距。因此,外語教育要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學習外國語言與文化要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繼承的基礎上,并且要把追求文化自覺意識,作為外語教育重要的重要價值目標,讓多樣文明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如果沒有這種文化自覺意識,我們就很難完成對外來文化的理解、消化和傳播。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育尤其是外語類大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和教學內容上一直未將本民族文化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沒有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本民族的語言與文化。這使許多青年學生認為“西方文明優于中國文明,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盲目地“與國際接軌”,導致一些青年學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屢屢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實際上,國際化并不是完全西方化,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來思考問題和看待事務,而是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有更深刻的認識,然后才能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否則就會食洋不化。外語課程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自覺性。正如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先生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在多元化環境中,要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保證文化的和諧發展,提高文化自覺意識顯得十分重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育,還肩負有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價值觀念不同程度地侵擾、解構我們的國家意識形態、民族認同和價值觀念。外語教育處在文化交流的前沿,要自覺抵制腐朽文化,為我國建設和諧文化把好關。教學中在學習與借鑒外國語言文化的同時,還要引導人們摒棄一切外來的腐朽文化和一切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發展的思想。以文化安全的警覺對待世界文化。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大國奉行文化霸權主義,加緊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尤其是美國運用經濟、文化教育等手段向我國滲透其文化、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等,千方百計地推行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以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我們在學習外語和外來文化的同時,要把確保民族傳統文化擺到重要的位置。在文化交流中始終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則,抵制西方腐朽沒落文化的侵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四、外語教育應樹立平等的語言文化觀
外語教育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化觀,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各民族的語言與文化。賈玉新教授提出“文化相對主義”,即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作為其他文化的評價參數,一種文化的言行應該按照自己的文化標準來理解和評判。王宗炎先生說:“對自己的文化、語言和人家的文化、語言該怎么看待,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強國或強大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不如自己,這是民族中心主義;弱國或弱小民族自卑,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比自己好,這是懼外心理?!笔澜缟细髅褡宓奈幕加凶约罕久褡宓奈幕卣?,有著自身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它們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優劣之分。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將不同民族的文化看做是人類文化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并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比較和學習。
[論文摘要]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必然會對目的地的各方面產生影響,旅游地文化變遷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它的發展方向關系到旅游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本文探討了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原因、表現形式,并提出了使旅游地文化能夠良性變遷的方法,以期對我國的旅游接待地尤其是民族旅游地區提供一定的指導。
文化變遷,是西方人類學理論學派提出的理論,起源于人類學家對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與外界文化接觸的研究,是人類學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后,對于文化變遷的研究視野不斷擴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并應用到了旅游業上。隨著旅游的發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閉塞的旅游地,給當地的文化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帶來的異文化沖擊下,旅游地文化變遷從物質層面開始,逐漸滲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層面,最后促使整個旅游地民族文化趨同于現代化城市文化,導致許多傳統文化遺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這些即將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來文化所同化,可能導致當地旅游業的蕭條甚至停滯。因此,從文化變遷理論出發,研究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動因和策略選擇,不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護的需要,也是當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文化變遷與旅游地文化變遷
人類學家認為“文化變遷”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內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過文化內部的整合而出現的有別于過去的文化形態,表現在技術、工藝、食物、服裝等方面,包括價值觀、習慣和社會關系。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則常用“社會變遷”來指代非物質文化的變化,其中包括價值觀、習俗、制度和社會行為。本文所指的文化變遷側重于指較為明顯的變遷——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下產生的文化變遷。
基于以上觀點,本文認為,旅游地文化變遷是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個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在多種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勢差的客觀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較多地“流向”目的地,長此以往潛移默化地影響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發展成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會文化形態。文化變遷的核心是價值觀的變遷,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文化變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同于暫時的文化變化,當暫時的文化變化逐步改變原有的文化形態,就產生了變遷。
二、旅游地文化變遷動因分析
在現代社會,旅游業發展所產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導致旅游地文化變遷的最主要動因:
1.文化傳播、交流中主客雙方接觸的不對等性
一般情況下,旅游者與接待地居民的接觸是短暫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個接待地的逗留時間是短暫的,與當地居民實際接觸的時間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時間里,他們所接觸到的多為旅游接待人員,雙方分別扮演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角色,旅游者難以通過旅游企業工作人員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但是對于旅游地居民來說,他們接觸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體,是長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體的直接或間接接觸。所以說,盡管旅游文化傳播和交流是雙向的,但卻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給接待地帶來的影響遠比他們接受接待地的影響大的多。
2.文化傳播、交流中主客雙方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觀地說,區域間的文化傳播無淪采取哪種傳播形式,都是以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向較后進的地區傳播為主導的。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來自發達國家或地區游客所攜帶的強勢文化的沖擊,在文化交流融匯中更多地居于一種被動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一個在休閑,另一個則為這個有錢的休閑人忙碌;一個在臺上表演,另一個則在臺下欣賞、拍照、錄像,雙方形成一種明顯的非對稱性關系。由于經濟上的不對稱,使旅游活動變得不單單是旅游經歷的買賣,還會給當地人帶來金錢等觀念的改變,從而使當地人改變自己去迎合游客,淪為“被旅游者”,影響到當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認同,然后在不知不覺當中慢慢地發生文化變遷。
3.文化傳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區間的擴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范圍會較一般情況有很大的擴展。旅游地為了招徠游客,必須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價值取向相悖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但出于經濟利益方面的考慮,就會有意識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虛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虛意接受”的東西便會逐漸擴散,潛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發生變遷。
三、旅游地文化變遷的具體表現
文化的變遷是永恒的現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見,摸得著,而有些文化現象,是在深層發生變化的。一般說來,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于非物質文化,而從非物質文化的變遷看,一般說來總是制度首先變遷,其次是風俗、民德,最后才是價值觀。
1.物質文化變遷。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顯的數量結構或物質形態的變化。直接由于旅游業發展而引起的生計方式、居住習俗、生活方式等的改變,都屬于這一類變遷。例如,九寨溝以“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絕聞名于世,其內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傳統的手工藝為生;1984年九寨溝對外開放,部分居民開始經營旅游業。至2002年,景區內居民都徹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從事旅游經營或與旅游相關的工作。
2.非物質文化變遷。指因旅游活動產生但無法觀察到其直觀的物質形態的變化。由于旅游的發展而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旅游地居民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文化意識和生活方式,都屬于非物質文化變遷的表現。例如,四川與云南交界的滬沽湖地區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母系文化。改革開放后,摩梭人積極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滬沽湖很快成為旅游勝地。外來不同文化形態人群與當地人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對摩梭母系文化產生了沖擊,使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婦女在家庭中的傳統地位開始下降,出現固定專偶走婚,家庭管理實權開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變遷的策略選擇
眾所周知,旅游業發展對旅游地文化變遷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變遷,從而在保持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不變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外在表現形式,擴充文化傳承媒介的種類和數量,使傳統文化得以永久延續。也可能使文化負態變遷,使其嚴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個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積極方向還是向消極方向變遷,文化變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變遷才能持續吸引旅游者的到訪。綜上分析,為了實現旅游地文化的合理變遷,促進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強旅游業的宏觀管理。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在旅游業發展初期的規劃、引導以及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監管工作,規范文化旅游產品市場的生產和消費行為。針對目前旅游市場上少數為謀求短期利益的生產者生產劣質文化產品、破壞傳統文化、損害旅游者利益的行為,要積極進行監管查處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區內部建立起傳統文化自我建設長效機制,增強旅游地合理開發、生產及創新的自覺性。只有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和管理職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規,加大對發生消極文化變遷現象的旅游社區的引導監管力度,才能保證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強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覺性。一個民族沒有“自我”的概念,就會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覺缺失的民族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這樣,本民族文化的良性發展就無從談起。當然,強化文化自覺,并不是主張文化中心主義,而排斥其他文化,關鍵在于與它文化接觸、交流的時候,本民族成員如何實現文化自覺,取其精華,排其糟粕,真正做到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
因此,要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現“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為;并且要鼓勵接待地居民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文化鑒別能力,以自覺吸收外來文化中先進的東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強文化交流,實現文化補償。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區域性決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類歷史的前進,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于任何一種傳統文化而言,擁有文化輸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機制,方能獲得文化補償,贏得空間上的拓展和時間上的延展”。歷史上中華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動,如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國各民族文化內部交流、互動的同時,還廣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華內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蕩,實現文化整合和創新,才締造了有容乃大的中華文化,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發揮文化交流的平臺作用,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拓寬范圍,疏通渠道,提高交流水平。加強民族文化發展的宣傳工作,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來擴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現并吸收外來文化精華,促進民族文化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關鍵詞:佛教 園林植物 文化構成影響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1.佛教與植物象征文化
1.1佛教的“中國化”概述
作為外來文化的印度佛教,它在中國的傳播先后經歷了兩漢時期的初步接觸、魏晉南北朝的激揚交融,最終于隋唐時期創建宗派,才真正成為“中國佛教”(用中國語言和中國概念解釋佛經,稱為中國佛教)。不過,直至宋明理學大盛時期,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才完全融為一爐(外來文化傳播的真正完成)。這個過程昭示了文化的輸入沖突、選擇發展及創新的內在規律,因為一種文化要入主(或入流)于另一個文化圈之中,首先得依附于當時當地的傳統文化,尋找一個立足點,與其發生契合,之后才有可能進一步謀求自身的獨立發展,這是傳播的先決條件;一旦特定的歷史條件來臨,隨即隨機而動,躋身于本土文化之林,或彌補其不足,或參與其文化(心理結構)的建構。
當然,以上是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探討佛教的“中國化”,實際上,佛教在其觀念上依托了黃老道術和魏晉玄學以宣明其旨;在宗教教義上為適應中國的儒學而屢次改變其形式;在思想理論上,經過與儒、道兩家的依附、對抗和吸收,在隋唐達鼎盛時期,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論。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禪宗”將煩瑣的佛教教義歸于簡易,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此外,唐朝統治階級倡行的儒、道、釋三教并行的政策也從客觀上促進了三家的融合。于是,唐宋之際,三教之間的相互影響進一步加深,逐漸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潮,佛教終于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為一,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佛教的傳入對傳統園林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后,受到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逐漸孕育出“禪宗”這一強調“我佛一體”、自稱“教外別傳”的高度思辨化的佛教派別,成為中國佛教的代表。而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與其說是“釋迦牟尼舍園為精舍”的傳說(《上品大戒經》說“施佛塔廟,得以千倍報”)導致當時“以園為寺、舍宅為寺”風起云涌,不如說是其教義中的某些思想對于人們的鼓動和麻痹所產生的作用。此外,在其興建初始,“由于衙署園林和達官貴人的宅園的舍作寺院,加深了寺廟與園林的特殊關系,也奠定了寺園一體這個中國寺廟的基本特色?!盵1]。這往往與宗教所追求的“凈化心靈”和“蕩滌塵俗”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其建園一般都追求著和私家園林相似的“淡泊”、“寧靜”的意境。即使建于“鬧市”,也會通過植物和建筑等來營造出名山秀水的感覺。而向著“文人園”發展的寺觀園林,其“園主”往往都是學者型的得道高僧。他們“既沒有漢魏時的方士氣,也沒有后世佛教徒的虔誠,而是與魏晉名士毫無二致的倜儻名流?!盵1]此時的他們,與“士”經常近距離接觸,探討哲理,體味“風流”,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合而為一,為中國的寺觀園林頻添“禪”的意境。如蘇州的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原名為“菩提正宗寺”,后由天如禪師改為今名?!蔼{子林”既無佛殿,亦無造像,反映的正是“心外無佛”;再如“滄浪亭” 曾為大云庵,住持是個詩僧,他追慕第一代“園主”蘇舜欽,自稱滄浪翁,著名文學家歸有光還曾為他寫過《滄浪亭記》。不僅寺觀園林如此,江南私家園林中一些景點也多取意于佛經,如“無隱山房”、“聞木樨香”,……,不一而舉。
1.3佛教的“中國化”對植物構成的影響
佛教典籍浩若煙海,理論博大精深,說教、寓言、戒律、故事等等無不和世間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一些植物往往被寓以靈性,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和神秘的禪宗神韻:
一、蓮花
蓮花之于佛教,一如十字架之于基督教,新月之于伊斯蘭教,已成為佛教的標志和代名詞,佛家也常取蓮花自喻,如《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取蓮花之“出淤泥而不染”以象征佛性的清凈高潔;相傳摩耶夫人坐于蓮花座上生下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降生的時候,池中生出千葉蓮花;《觀音菩薩授記經》中也提到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都生于蓮花且都住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妙法蓮花經》、《雜寶藏經》、《無量清凈塵經》等也多有蓮花的記載......
二、菩提樹
“菩提”一詞為梵文的譯音,意為“覺”、“智”、“道”。相傳釋迦牟尼嘗于菩提樹下證得菩提(覺悟),菩提樹遂成為佛教圣樹。對于其典故也較多:“傳說悉達多太子出家后,潛心修了六年苦行,衣衫襤褸,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后悟出明智之法,獨自去菩提迦耶,在一顆菩提樹下打坐,豁然開悟,證得菩提果而成佛?!盵46]隨著佛教的傳入,菩提樹也廣布我國南朝的寺院中,深得人們的尊敬與崇拜,僧侶們常常焚香散花,繞菩提樹作禮。
三、銀杏
由于我國北方地區無法栽種菩提樹,僧人們為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和敬仰,于是選擇了我國古老而珍貴的銀杏來代替。
四、娑羅樹
娑羅樹又名“無憂樹”、“摩訶娑羅樹”,與釋迦牟尼的誕辰與入寂相關。傳說“王后摩耶夫人產期將近,凈飯王派宮女和衛隊送護她歸寧,當王后行至娑羅樹下,想去攀扶樹枝,忽見一枝自動下垂至手邊,王后伸手握住,端然而立,悉達多太子就從她右肋出生了。佛陀在娑羅樹下出生,也在娑羅樹下圓寂,相傳釋迦牟尼傳道40多年,屆時80高齡,自感時日不多,想去看看眾寺院。在路途中疲病交加,力不可支,最終在一片娑羅樹下圓寂?!盵2]。所以娑羅樹堪稱佛家圣樹之一。
五、閻浮樹
閻浮樹也是佛教圣樹之一。相傳悉達多太子最初就是在此樹下開始思索世間及人生真諦的。馬鳴的《佛所行贊》中就有關于閻浮樹的敘述:“凈飯王帶悉達多太子去舉行下種儀式,安排太子在場邊一株閻浮樹下,鋪設坐具,上覆鏤金天幕罩,四周圍上帷幕,囑咐侍從小心看護,凈飯王率眾臣舉行下種儀式,引得侍女們走出帷幕去觀望,只留下太子一人。當悉達多太子掀開帷幕,看到青草被犁翻起。散布著許多蟲卵和被殺死的幼蟲,他不勝悲哀,仿佛目睹他的百姓遭受屠戮,又見農夫受風塵日曬,面容憔悴,便起了深深的憐憫之心,他坐在閻浮樹下,默想到世間的苦難和煩惱,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后來太子出家成道,創立佛教?!盵2]
六、其他
除上述外,佛教還涉及如茉莉、金銀花、石榴、無患子、棕櫚、牡丹、等。如茉莉在印度因其純潔、芬芳而作為佛教的吉祥物,在菩薩的寶冠上常裝飾有鏤金的茉莉花;金銀花被寓以“靈魂不滅,輪回永生”的佛理,在我國魏晉南北朝佛教的裝飾圖案中常有“忍冬紋”;石榴則常與棕櫚葉和蓮花結合在一起,象征吉祥如意。
參考文獻:
[1]曹林娣等著. 中日傳統園林文化比較[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84~8587~88 85~86 19~20 121~124 91~94
[2] 陳重明等編著. 民族植物與文化[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8:22~27 226~227 230~231 213~214 213 214~215
論文摘要:我國幼兒生活領域呈現的文化多樣性在幼兒園教育巾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為幫助幼兒適應文化多樣性,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應在找準幼兒多元文化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從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實施和家園共建三個角度進行思考。
當前我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復雜文化環境之中:時代的進步衍一出新的文化理念,對內對外經濟聯系刺激了不同文化問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國內文化領域呈現多元狀態,幼兒作為我國公民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文化價f直取向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國家發展的未來,囚此,如何在幼兒園情境中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文化多樣性,使他們的選擇既有利于個體發展又有利于社會進步,是當前幼兒教育而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它對促進我國幼教改革,增強我國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1幼兒生活中繁雜的文化多樣性
文化多樣性是指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群體內部或不同群體之問傳喇。通常我們會利用網家、地區、種族、民族、性別等元素來區分不同文化群體。文化多樣性不僅可以借助語言、文字、占跡遺址等常規形式來表達,也可以借助藝術創造、商業生產與銷售等較為隱晦的形式進行了剖。
我國幼兒正生活在一個多種文化匯一集的多彩時代:傳統文化與新文化;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放文化等。這些文化通過生活體驗、電視節日、網絡資訊、動漫產品、服裝、文具和食品等形式進人幼兒的生命之中。不同文化問的交流與碰撞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感知和認知,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選擇機會,他們眼中的世界遠比過去的幼兒更為寬廣、復雜。
然而幼兒對文化的選擇多憑主觀感受,缺乏客觀標準,有的選擇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缺乏營養的漢堡包憑借其美味成為他們最喜愛的食品之一;宣揚美學暴力的奧德曼以其地球衛士的形象成為他們效仿的對象;受社會環境影響部分幼兒熱衷于物質資源上的相互攀比〔因此,成人必須幫助心恕發展尚未健全的幼兒做出.確的文化選擇。
2幼兒園情境中狹隘的文化多樣性
幼兒園是幼兒始接受正規教育的場所,也是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最佳地點。不少幼兒園也有意識地在教育教學中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文化取向,如:很多幼兒教師會有意引導孩子尊幣和關愛來自不完整家庭的同伴,避免他們產生孤立感。但社會現實因素的影響和理念理解上的差異造成了不少對文化多樣性的誤讀與歪曲。幼兒園教育沒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接受和傳播文化多樣性。
首先是在市場效應和西方強勢文化的驅使下,幼兒教育出現日西化的現象。大多特色幼兒園都以西方教育理念為支撐,打出瑞歐幼兒教育、“蒙臺梭利教學”等招牌以吸引生源;幼兒教師在介紹國外文化時多以英美等大國為例;幼兒圖書上的人物大都是西方卡通形象,如:米老鼠、湯姆貓等;幼兒熟悉西方的圣誕節、萬圣,卻不大清楚中國的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外教學就是指英語教學:音樂教師多擅長西洋樂器、現代舞蹈,不懂中國民俗樂器、不介紹中國戲曲
其次,幼兒教育傾向于主流文化,忽視非主流文化。文化多樣性介紹多側垂西方主流文化,忽視非主流文化,對非洲文化、美洲文化等介紹不多在而對本國民族文化時忽視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幼兒除了知道傣族潑水節和彝族火把節外,對其他少數民族習俗所知不多。即便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由于家長要求也傾向于傳授漢族文化以幫助幼兒在成年后能適應主流社會。一項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地區接受了教育的人中更多的人遠離本土文化。
3幼兒教育該如何應對文化多樣性
物種的多樣性造就了美麗多姿的生物世界;同樣,文化的多樣性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類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幫助我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準自己的精神定位。
教育文化大師李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木民族特性的本質、精神力量的構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陳鶴琴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正確認識和接受文化多樣性這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對他文化的尊重,對世界整體的責任意識,對訓練幼兒發散思維能力的深刻認識。幼兒文化教育的實質就是立足本土文化認同的世界啟蒙教育。
我國幼兒身處在中國文化這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漢民族文化居主導地位的文化氛圍之中,但每個幼兒身上所隱含的民族和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等多方而的背景使得每個幼兒眼中的世界都不盡相同。教師要做的就是走進幼兒的世界,幫助他們適應他們心目中這個混合著真實與假想的世界。這個“適應”包括兩個方而的內容:構建以本民族或本土文化為主,以個人經驗為支撐的文化多樣性理解,形成文化歸屬感;以客觀、公正、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培養其初步的文化認知感與判斷力。
4幼兒園該如何應對文化多樣性
當前的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出現的盲月西化和忽視非主流文化的現象,從現實層而上看與西方強國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文化滲透有極大關系,但也隱含了我國教育者在而對外來文化是缺乏文化自覺,即不能清楚地認識到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異同和各自的優劣。
孔子曾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睉玫奖疚募匆馕哆@要求我們在“民族自尊’,與“民族尊重”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做到“”。以本族優秀文化為主體,吸納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具體到幼兒園教育教學之中,幫助幼兒適應文化多樣性可以從以卜兒個方面著手。
4.1教師教育
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實際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文化價值取將直接影響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的文化選擇和教學活動實施,同時教師自身對于文化多樣性的理解也會透過日常活動潛移默化為幼兒所感知和接受。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公平對待每一位幼兒,避免明顯的感情傾向;認識到幼兒生活中的文化復雜性,了解幼兒的文化理解水平,并以此為起點,設法了解幼兒所而臨的文化多樣性是對他的學習過程有什么影響。
同時教師應該加強自身多元文化教育,加強與多元文化對話與理解。通過閱讀與多元文化相關的書籍來了解它文化,審視自己的文化;設法體驗他文化;以謙恭的姿態反省自身文化背景,通過自我對話解析自己的多元文化教學。
4.2教學活動設計實施
幼兒活撥好動的天性和形象思維的發展特征決定了幫助其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教育不能依靠理淪說教,只有將多元文化教育寓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引導他們去總結和概括,進而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關于文化多樣性的理解。
幼兒工作者,包括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管理者應建構多元文化教育網絡,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把豐富的內容傳達給幼兒。利用國內外不同民族的節日為契機,開展相關主題活動,進行文化多樣性宣傳;利用故事講述、戲劇表演、兒歌、等形式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活動;引人不同民族民問傳統游戲,帶領幼兒感受不同文化氛圍把活動內容融人五大領域學習之中,滲透于日常生活生活,做到真正的多元文化教學設汁本土化;創設有利于文化多樣性教育宣傳的幼兒園環境。
淺談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
語文無疑在任何學生時代,都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如今新課改的情況下,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甚至在以后高考時會變成200分滿分。它是基本的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經說過,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語文能力的高低還決定著其他科目的成績,所以學好語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好成績,更是為了有一個良好的文學素養。在走入社會以后,你會發現文化素養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為你的談吐優雅而得到好的發展機會,也可能因為你的出言不遜而被他人拒之門外。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課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從小學時期就開始重視語文學科的教育和培養,這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和成長有著十分巨大的積極作用。本人作為一名小學的語文教師,有著較為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歸納和總結出語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幾個方面,供各位同行參考。
一、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包括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代表著中國的軟實力,體現著仁義禮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學。小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起步階段,是學習和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這個時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會使他們日后有一個良好的發展。
“才如江海文始壯,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學習中,他們會接觸到古詩的魅力,比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钡臑⒚?,又比如“天蒼蒼,野茫茫,風草地見牛羊”的遼闊。還會體會到宋詞的所表現詩人的感情,如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無奈,又如岳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彼憩F的他為報效的祖國的滿腔熱血。經過對這些古詩詞的學習,學生們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積月累會使他們打下一個良好的語文基礎,加深文化底蘊。
二、提高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
語文是一門十分廣泛的學科,它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還有語言組織能力等等。語文的學習不單單是為了語文學科的成績提高,還是為了培養其他方面的能力。語文的學習甚至可以影響到政治、歷史、地理、甚至英語學科的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語文基礎上才能學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維能力。如果沒有良好的語文基礎,是無法去學習一些相關的科目的。語文這一學科就好比是一種工具,你只有有了這個工具才可以去學習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當今的社會上,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感嘆:現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看的是日本、韓國動畫片,過的是圣誕節,而留下來傳統的東西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中國的年輕一代正越來越遠離我們的傳統文化。目前外語學習越來越紅火,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學英語。但是對能否準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卻不夠重視,存在不少問題,現在有的大學生連寫書信都感到困難。這清晰的指出,我們正在受到外來文化的嚴重侵蝕。當代的學生們如果再這樣下去,那中華的古老文明則無法繼續傳承下去。
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它更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縮影。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國文化。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幾千年漫長的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五千年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希望,小學生學習語文,了解傳統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過對語文的學習,他們會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歡上中華文化,可以培養出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來文化對我們侵略,使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當今的社會上,寫作水平是一項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處都需要,假如一個人沒有良好的文筆和寫作基礎,是無法再社會上立足的。然而,寫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良好的語文基礎,更需要長期的積累。所以,越早的積累就會有更多的發揮和提升的空間。
語文的學習會涉及到很多的文學名著,學生在學習和了解的過程,必定會受到一些名著的影響,會積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詞。從小就開始耳濡目染的灌輸這種教育,會讓學生們在腦海中積累大量的素材,可以為以后的寫作提供靈感,有效的提高寫作的水平。
【論文關鍵詞】:文化認同;接近性;刻板印象;文化偏見
【論文摘要】:自20世紀以來,"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之勢進入每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議程,日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作為傳統媒體中影響最大的電視,也席卷進了全球化的風暴之中。文章主要是從文化認同這個方面,來分析電視全球化過程中也有穩定性的一面。
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在20世紀末期明顯加快。電視傳媒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同樣面臨著全球化問題。電視作為全球化時代的風向標,對整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過程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日益成為一種影響政治的社會公器。
從世界范圍來看,自1984年美國新聞總署開辦世界電視網,首次把電視節目推向全球以來,美國的三大廣播網、英國BBC、德國官方的衛星電視臺,以及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西方國家相繼實施了發展衛星電視的全球戰略。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馬來西亞和拉美的一些國家也紛紛發射和租用衛星,進行節目跨國乃至跨州覆蓋。
而以我國為例,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順利加入,電視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人們也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外國的電視節目或受到外國電視文化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的下,國內的許多研究者們紛紛高呼"狼來了",呼吁建構電視文化主權。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些人對外國的電視節目持完全排斥的觀點,認為在這些節目面前,受眾沒有任何抵抗力。文章就單從文化認同這個方面出發,來批判這種觀點的不合理之處。
首先要明了的是文化認同的概念。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 )指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形成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及內心的承諾(commitment),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屬性的社會心理過程。[1]
文化認同往往以某種象征而與不同的民族、歷史、傳統和觀念聯系起來,成為集體動員的符號和標志。如國旗的布料與顏色與其他的布料和顏色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可是一旦獲得文化象征的地位,它就具有了某種魔力,代表了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認同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有了文化認同的保護,即使在外來文化猛烈襲擊的今天,本土文化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崩潰。
一般而言,在電視全球化過程中,文化認同的穩定性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 本土節目吸引力
新聞價值具有"五性"原則,其中包括接近性。接近性又分為地理性接近和心理性接近。[2]文化產品也是一樣。本土文化產品的競爭優勢在于它們擁有文化相近性,熟悉的語言及文化背景使本土傳媒產品更容易被受眾理解和產生共鳴。一般而言,在文化層次相當的情況下,觀眾對本土的電視節目總是有所偏愛的,只有當他們發現外國的電視節目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內容上都比本土電視節目要優越時,觀眾才可能放棄本土的電視節目而選擇外來的。不少研究表明,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主要都是本土生產的。在亞洲7個國家中,名列前20名的電視節目絕大多數都是本土制作的。[3]
在我國,本土節目吸引力主要體現在民生新聞和方言節目兩個節目形式中。這兩種節目都是近幾年興起的節目形式。這兩種節目的收視率都創下了新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與受眾的生活接近,有著共同的生活基礎,同處于一個文化環境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受眾的興趣。
民生新聞中有很大部分是關注老百姓的生活瑣事,而且這些瑣事經常與觀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督瓭h風》就是這樣的一檔民生新聞。雖然它只是荊州電視臺這樣一個市級電視臺的一個子欄目,卻是江漢平原家喻戶曉的一個電視新聞品牌。自從2004年改革以來,它以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根據AC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江漢風》在荊州地區所能收看到的所有節目中收視率排名位居第一,在荊州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農村,不知道《焦點訪談》的大有人在,沒看過《江漢風》的則寥寥無幾。為什么在荊州,一個地區電視臺的新聞欄目壓倒了眾多名牌新聞欄目呢?編排合理形式多樣功不可沒,但最主要的還是內容的貼近性。地方電視臺的受眾范圍可以說就是這個地域內的觀眾,這樣它的收視群體是相對狹小的,在這個地域內的觀眾對這個地域的文化有著一種潛在的文化認同的心理。在同樣的文化背景下,觀眾當然更愿意看那些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電視節目。
另外,方言電視節目也正在各地升溫:四川話、陜西話、廣東話、湖南話等各地方言紛紛登上熒屏,其收視率不斷攀升。如重慶衛視的《霧都夜話》用濃郁、地道的四川話演繹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當地觀眾稱其"比連續劇還要好看"。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其原汁原味的杭州話,不僅使節目成為"票房冠軍",還贏得了"全國百佳電視欄目"榮譽。
方言節目為什么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績呢?方言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不同地方的方言就是這個地方文化的一種表征。這種文化往往是被區域范圍內的普通民眾普遍接受的文化,該區域的民眾也對承擔這類文化的方言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傳播范圍大、傳播效果好的電視媒體將方言的這個作用發揚光大,為當地受眾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能夠引發文化和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了傳播的效果。
2. 受眾能動性
受眾在觀看電視時,并不像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沒有自己的思想,為電視所左右,僅僅只是"沙發上的土豆(potato on sofa)"。相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受眾還常常對外來節目進行本土化和個人化的解讀。
如美國學者凱茨與利比斯對于《豪門恩怨》的解讀研究就體現了這一點。他們把觀眾依據階級背景、教育程度與種族分成50個組群,每個組群三對夫婦,這樣做的理論假設是:看電視的過程是一個社會互動過程而不只是個人行為。研究的結果表明,在穿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時候,文本的意義、內容與效果都必然產生極大的變化。不同種族的人在觀看同一劇作的時候都把自己所屬之種族的價值觀帶了進去,比如有一個摩洛哥的猶太人看后的評論是:"雖然他們有錢,但是我的生活方式比他們高明"。
由此可以看出,觀眾是主動而積極的,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般被動、消極、無能且愚昧,他們建構意義的行為實際上是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與文本進行的"協商"。這一協商的過程相當細膩復雜,觀眾的反省批判能力、他們的文化價值對于外來文化的操縱與"洗腦"功能的抵抗能力,比某些學者想象中的要強很多。正如湯林森指出的:"認為文本能夠穿越各個文化疆界而仍然分毫無差的說法,并不可信。"[4]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霍爾的《編碼/解碼》一文中也涉及到了這個方面的內容?;魻栒J為,電視內容可視為由符號構成的文本,任何文本都不止一個單一的意義,多數文本都能被不同的觀眾以不同的方式解讀。霍爾一再強調"編碼與譯碼之間沒有必然的一致性"。人們的社會處境同他們從電視節目中得出的意義之間存有必然的相關性,對此,霍爾舉出三種假想的解讀立場,即"支配-霸權立場"、"協商代碼或協商立場"和"對抗代碼或對抗立場"。[5]與此對應的三種解讀方式為"支配式解讀"、"協商式解讀"和"對抗式解讀"。受眾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對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讀。
事實也是這樣。即使同是中國的觀眾,由于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的身份和處境不一樣,也會采用多樣的方式來解讀電視節目。如果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傳播中,這種現象體現得更為明顯。例如,在"9.11"事件中世界各地人民看到的電視畫面大致是一樣的,但是彼此對世貿大樓倒塌造成巨大傷亡的反映則不同。有人同情,有人慶幸,尤其是比較一些與美國敵對和友好的國家人們的反映后,更是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帶來的巨大差異。
3. 刻板印象與文化偏見
刻板印象(Stereotype)即社會刻板印象,也稱"固定的成見",由美國政論家和輿論學家李普曼在《輿論學》中首先提出,后來又有人將此提法泛化為"澆鑄鉛版論"、"刻板印象論"等,主要是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刻板印象與其他文化現象一樣,也具有歷史繼承性。因此,在同一社會文化群體中,刻板印象具有相當的一致性。由于歷史的沉淀,每個民族都可能對其他民族或整個世界形成一些相對固定甚至獨有的看法,這些看法可能會隨著民族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成為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一個民族的刻板印象往往與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心理等各種因素復雜地交織著。因此,即使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以電視為代表的強勢媒體對受眾狂轟亂炸,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他們本民族的刻板印象。
文化偏見與刻板印象類似,也是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不同的是,文化偏見更多地體現在族群之間,同時也具有歷史繼承性。在電視全球化的過程中,文化偏見通過傳者更加明顯地體現在受眾面前。如
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電視節目中,要么有意無意地忽視發展中國家的存在,要么只是報道其陰暗的一面,而對其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視而不見。正如塞繆爾·亨廷頓所認為的那樣,"每一個文明都把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歷史當做人類歷史主要的戲劇性場面來撰寫。與其他文明相比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 [6]
4. 民族國家限制外來傳播
自世界經濟趨于全球化,民族國家的自主性稍有轉弱的傾向,但它對于人們的文化認同仍然是最具決定性的。
在文化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民族國家為了使國家不至于被外界同化,除在軍事上加大資金投入外,也會注重對傳媒的控制。尤其是電視這個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效果好的媒體。盡管電視全球化已經逐漸成為現實,但很多國家尤其是亞洲仍然維持著"防外"的傳統,害怕它們的社會和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污染。
為了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民族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規定外來節目的最高比例,或者縮短外來節目的播出時間,有選擇地引進外來節目,等等。
在民族國家權力控制之下,傳播媒介通過對自身主體文化和其他文化進行有意識的甄別遴選,強化或淘汰某種特定的文化構成,使特定的文化體系表現出合乎其目的性的總體景觀,從而發揮出賦予文化身份、制造文化認同的涵化功能,加強了社會成員的全體歸屬感,實現了其社會整合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電視全球化的影響下,一個國家的本土文化雖然可能會隨著文化移轉和文化雜交而演變,但它的文化基因仍然是相當穩定的。經過長久的歷史積淀形成的文化邊界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源自種族、歷史、血緣、宗教的文化認同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楊宜音. 《文化認同的獨立性和動力性: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的演進和創新為例》, 張存武, 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 第三卷《文化、教育、與認同》,臺北華僑協會總會出版,第407-420頁.
[2] 李良榮. 《新聞學概論》.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291頁.
[3] 陳韜文. 《電視全球化與文化認同:亞洲背景下的理論思考》,《全球化與文化間傳播》, 郭震之主編.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4.
[4] [美]湯林森. 《文化帝國主義》,馮健三譯,臺北時報文化企業公司,1993年,第95頁.
關鍵詞:中式英語 漢英翻譯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81
1 概述
中式英語,即中國式的英語,是一種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中國使用者以漢語思維方式將漢語規則和習慣運用到英語中而產生的不標準的、畸形英語。
美國作家Pinkham [1]指出,中式英語就是一種既不屬于英語也不屬于漢語的畸形的混合語,也可被稱作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從本質上說,中式英語就是受漢語思維方式影響的畸形英語。在漢譯英中,也存在著大量的中式英語,它嚴重影響著漢英翻譯的質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漸消除。
2 中式英語的成因及表現
漢英翻譯中,中式英語出現的頻率很高,主要原因是譯者基本功不過硬、忽視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以及經驗不足等。
2.1 中式思維造成的中式英語
受母語的影響,中國的英語使用者通常用中式思維來造句。例如,“中國的經濟曾經非常落后”翻譯成“The Chinese economy used to be very backward”,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語。譯文沒有語法錯誤,但是不符合英語的習慣。譯者沒有注意到漢語跟英語在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2]因此,需要進行主語轉換,翻譯成“China used to be very backward in its economy”。
2.2 搭配不當造成的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搭配不當。在漢語中可以搭配的說法,直譯成英語后就可能不符合英語的習慣,造成搭配不當。例如,不能把“學習知識”翻譯成“learn knowledge”或者“study knowledge”,而應該說“acquire knowledge”。再如:把“這篇論文需要最新的資料”翻譯成“This paper needs the newest materials”,其中“最新的資料”在英語中一般就要說“the latest materials”。再如“白卷”翻譯成“white paper”就是錯誤的,而應該說“blank paper”。
2.3 重復冗余造成的中式英語
中國人喜歡利用重復來強調說話內容,而英語中恰好相反。漢語中重復的東西在英語中通常省略或者使用替代成分。[3]兩種語言之間的語法和使用差異常常會引起不必要的重復。這種重復冗余也是造成中式英語的重要因素。
比如:“她一直陷于消極的狀態”翻譯成“She has long been in the state of inactiveness”,其中“inactiveness”一詞本身就是一種狀態,因此直接翻譯成“in inactiveness”就可以。又如:“我們已經成功解決了就業問題”如果翻譯為“We have successful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就包含了副詞冗余現象?!皊olve”一詞已經包括了“成功”的意思,因此可以改譯為“We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3 克服中式英語的對策
中式英語是不符合譯入語習慣的英語,必須采取措施消除,提高漢英翻譯的質量。
3.1 學習外來文化和英語思維方式
語言和文化差異是中式英語產生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有意識地使用英語思維模式進行翻譯是避免中式英語的重要方法。比如“在今后的歲月中”翻譯成“in the years ahead”。漢語中的“后”卻成了英語中的“前”。同樣,熟悉中英兩種文化也有助于避免中式英語。在翻譯“紅塵”時,如果知道英語文化中沒有“red dust”的說法,那么就可以譯成“this human world”。
3.2 養成閱讀英語原作的良好習慣
閱讀是英語學習者習得目標語的重要途徑。也是漢英翻譯者增強語感、積累地道句型和表達方式的有效途徑,還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搭配、英語習語、俚語、諺語等,體會和總結西方人的寫作特點和思維。翻譯泰斗楊憲益就是因為讀了大量英語作品才譯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張培基談到自己漢英翻譯之所以做得出色,就是因為以前讀了大量的英文。譬如:“到徐州見到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他翻譯出地道的英文:“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4]
3.3 多與母語為英語者交流
對于英語學習者和漢英翻譯者來說,要使自己的英語地道自然,就需要多跟母語為英語的人交流,讓他們修改自己的譯文。一個漢英翻譯者如果只憑自己閉門造車,不把自己的譯作拿出去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恐怕很難取得進步。這樣的交流和學習積累了一定的量,就會發生質變,譯出地道的英文。
4 總結
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中式英語時刻影響著漢英譯作的質量。通過分析中式英語的基本表現和主要成因,我們得出了學習英語文化和思維方式、多閱讀英語原作和多請教英美人等幾條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如果譯者能持之以恒,就能慢慢克服中式英語,譯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參考文獻:
[1]Pinkham, Joan. 中式英語之鑒[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4.
[2]孫靜芳.漢英翻譯中的詞匯層面的中式英語剖析[J].海外英語,2011.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3-184.
[關鍵詞] 創新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文化經典;素質教育;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2?0014?02
中國人作為交際主體往往沒有能力用英語較為準確地表述出中國歷史文化的某些核心觀念,這一現象被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Chinese culture aphasia)。這也是目前許多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所遇到的價值困惑。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創新教育要轉變外語教育教學的觀念,在英語文化傳遞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做到“中西合璧”。
經典是古代圣哲們思想與人生原則的文本載體,是人的心性明哲不可缺少的教益資源,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中華文化經典涵蓋儒、道、佛三大思想學說,這些學說是我們文化思考的基礎和源泉,以客觀精神本體的特有形態存在,其開放性仍繼續向后繼者們提出問題并等待后世人們依據該文原理做出新時代精神需求的學習與詮釋。在英語人才培養中,強調中國文化經典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一、文化經典學習的時代意義
全球化進程是大學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一方面,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要在延續民族傳統的同時培育一種適應現代文明發展要求且超越民族狹隘視界的未來精神,體現教育的本質――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啟蒙、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創新。當前,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西方哲學的重要學者(如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都先后把目光轉向中國,希望從中國哲學中得到某些啟示。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文化主體意識,尊重并維護古往今來所積累的中華文化資源。
就目前而言,可以說英語仍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工具。在日益頻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很多人敏銳地發現其中隱含著交流的“逆差”,“統計數字表明我國大約有3.5萬種古典書籍,但時至今日翻譯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盵1](56)文化“逆差”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外國人不了解現代中國,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僅止于文化領域,更會輻射到政治、經濟等多個層面。中國特色的英語教育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對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在充分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的同時,重視本土文化知識的語言輸出,才能真正達到利用英語能力進行平等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當下,典籍外譯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儒學需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用不同的語言來詮釋儒家的經典。假如不能用英文或古代漢語以外的現代語來傳達儒家的信息,那么就表明它不能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如基督教的圣經,不僅用希伯來文,還可用韓文、英文、中文傳道。佛教的經典也可以用多種語言表達。那么儒家經典為什么一定要用古代漢語傳達呢?雖然使用英文絕對會導致很多核心價值喪失原汁原味,但是卻有很多新的可能性被開發出來[2](197)?!耙谌蛞惑w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多元化,就只有將各種文化‘譯出’到國際共同語(英語),從而成為全球文化的組成部分。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的本色,二是要譯介到世界上去,沒有‘譯出’,就沒有世界可言。”[3](42)
英語教學作為溝通中外文化的一種形式,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超越,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以此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開設典籍英譯課程和推行典籍文本校園化是學習經典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其全球化利益,并培養中國大學生的經典文化意識,將經典的觀念文化通過受教過程而轉化成為人與為學的思想理念,為人文理性培養帶來深遠的教益。美國學者南樂山(Robert Neville)就深感儒學經典、儒家的禮儀實踐及儒家自我的觀念對當代美國教育的相關性,推薦四書和《荀子》及宋明儒學大師(朱熹、王陽明等)的著作和語錄的選集作為美國大學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典籍翻譯的課程設置應讓本科生從大學第一個學期開始就直接進入經典文本英譯閱讀,加強文化平等對話的自覺意識,成為能夠傳達中國聲音的精英。從世界范圍來看,重視經典教育,加強古典語言和古典文化的訓練是當前許多國家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文化經典學習的作用
(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更高、更新的要求,更符合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課程應該走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而就大學生而言,人文則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正處于重要的人格發展期和社會關系建立期,需要人文教育來幫助他們完善人格,發展個性,為他們立身、處世、做人提供基本準則。人文精神是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核心,且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精神。作為中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今天所進行的大學英語素質教育改革可以向傳統文化尋找智慧之光,尤其是典籍所具有的諸多優良品質恰能滿足其需要。西方通識教育理論里,永恒主義教育主要代表人物赫欽斯就認為經典名著應當成為學校教育中的永恒學科[4](65)。典籍英譯教學不是把這些典籍作為純粹的客觀知識來傳授,而是從當代精神文明建設和英語教育的現狀出發,著眼于文化重建和新型教育人才的素質,尤其是精神境界的培養,把英語作為文化載體,傳承人類的文明和智慧。今天我們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須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另一方面,在大學英語創新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佳途徑就是以研讀中西文化經典為突破口,在人文精神陶冶中鍛煉思維,啟迪智慧,最終形成能力。與文化經典的直接交流,可以使學生受到人文意境的感染和創造性思路的啟示。通過典籍英譯研究性學習,將讀、思、寫三者結合,在研讀中發現并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最終培養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大學英語教師要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原則,讓大學英語課堂成為師生能力發展的場所,人性養育的殿堂,培養學習者的社會責任感。
(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先生學術反思的結晶,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5](190)。費先生曾說:達到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首先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文化自覺論”雖然著眼點在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歸根結底還是落腳在文化傳承主體身上。大學英語中的典籍外譯學習恰是主體文化精神從自在走向自覺,從潛在走向現實,從感悟轉化為創造的過程。通過典籍英譯教學的實施,將民族文化的財富內化,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培養學生的文化發展和創新能力。當代大學生如果對傳統文化缺乏理解和自信,在面臨強大的外來文化時,一方面陷入一種文化自卑情結,另一方面則產生缺少批判的“簡單拿來主義”,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文化失根”的情況下陷入新殖民主義的陷阱。
參考文獻:
[1] 陸振慧.從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看典籍英譯問題[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51-55.
[2] 杜維明.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潘文國.譯入與譯出――談中國譯者從事漢籍英譯的意義[J].中國翻譯,2004(2):40-43.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足企業界一個新的管理理念。將知識管理的理念應用于翻譯,討論文化傳遞中文化信息的失落與變形是一個較新觀點。翻譯的過程是知識管理的過程,任何文化信息的失落與變形都是知識管理的結果。如果異域義化的產品被當做資產來管理、利用、創造和投資,那么對翻譯的知識管理將會變得積極和敏銳。
傳統翻譯研究的重點多放在原著與譯作之間的文本對比上,追求譯文與原作全方位契合。傳統譯論一方面推崇“忠實”,另一方面又無法否認那些“不忠實”,甚至“叛逆”譯作的文學和歷史價值,使翻譯陷人兩難的境地。20世紀70年代,西方翻譯理論界的“文化轉向”為譯學研究開辟了新視角,人們對翻譯又有了新的認識重新評價翻譯中出現的誤譯、偏譯、改譯等文化信息的失落與變形,重新定位譯者,都是近年來隨著翻譯文化學派的興起而日益引人注日的課題。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原作在從文本到譯本的轉化中,文化信息的失落與變形是知識管理的結果,翻譯的過程是知識管理的過程。
一、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的種新的管理理念,為企業界普遍看好。按照知識管理的理論,在信息的增殖鏈上,分布著數據、信息加識和智慧四個層次每·個層次代表著信息加工的不同階段:要使數據提升為信息,需要對信息采集與選擇,壓縮與提煉。而將信息提升為知識,還需要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對信息內容進行提煉、比較、挖掘、分析、概括、判斷和推論,對于這個過程的管理就是知識管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知識管理日前有多種定義,如:知識管理是一種有目的的管理進程,它通過對信息管理和學習組織的合理實施,加強組織內部知識的運用,服務于組織的整體利益;知識管理是企業面臨不斷變化的非連續性環境時,針對組織的適應、生存和競爭能力所采取的一種迎合性措施;知識管理是利用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藝術。鑒于知識是資訊、文化背景和經驗的組合,筆者理解為知識管理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根據實際需求,憑借經驗,對信息進行的加工與提煉,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傊R管理一方面把知識作為產品來利用,另一方面利用知識來生產產品,亦即開發組織信息和利用人的知識創新地接受信息,其核心集中在知識產品和創新能力上。
二、知識管理與翻譯
如同企業把知識作為產品利用并生產產品,翻譯是對文化知識產品的利用與再創造。從根本上講,原作是信息或文化資源,翻譯的根本任務就是把源文化產品改造成目標文化產品。文化的產品結構不同,文化的生態環境也各異,所以一定程度上它是對跨文化產品進行文化本土化,是跨文化交流必須經過的程序。原作從文本到譯本所經歷的“文化信息的資源供給到接納”的過程,正是由信息上升為知識的過程。其間,過濾和加工是最重要的環節,亦即對信息內容的提煉、比較、挖掘、分析、概括、判斷和推論。如果說知識管理的目標是使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合適的人,以實現最佳的決策,那么翻譯的文化日標則是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過濾和加工,把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以最恰當的方式傳遞給最合適的讀者,以達到最佳目的。
翻譯中的知識管理過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對文化產品的過濾與翻譯中的文化失落
不同的社會,文化也是千差萬別。異質文化相遇必然會出現碰撞、沖突。意大利學者翁貝爾托·??圃赋鰞煞N不同文化相遇產生的二種可能:一種是“征服”,或是教化(即按照A文化模式改造B文化),或是毀滅;·種是“文化掠奪”;再就是“交流”(互相影響和尊重的雙方流程)。翻譯并非是直線型的簡單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無論如何也不能與他所處的文化框架或文化范式相隔絕。譯者面對文化的多樣性,翻譯起來就難免陷入兩難的困境。他必須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兩極之間做出某些選擇和取舍。傳統文化因素、文化心理結構等,都會左右譯者對其選擇和取舍:過濾掉自身不理解、不需要的東西,吸收異文化有用且能與自身傳統相結合的部分。譯者對源語文本的解讀,信息的傳遞處處受到目標語文化強烈的文化過濾,這必然導致一部分源語文化的失落。
以林纖的翻譯為例。在很多人眼里,林纖的翻譯是算不上翻譯的,因為他總是對原文進行任意的增補、刪節。《黑奴吁天錄》是林纖與魏易合作翻譯的作品,原作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對19世紀50年代的美國影響極大,而譯作同樣對當時的中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不過,這并非因為譯者的“忠實”翻譯,正相反,譯者對“負載著原著主導意識形態的宗教內容做了許多的裁剪—或是刪除,或是淡化,或非宗教化”,他們是用“微妙的自設的審查機制”對知識進行了強烈過濾,進而創造出“一部強烈顛覆原文的翻譯小說”,以告知人們:基督教能提供的,中國傳統道德觀也可以提供。
2.對文化產品再創造與翻譯中的文化變形
在翻譯的知識管理中,創造性翻譯是翻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說過濾注重的是對信息的采集與選擇,那么,創造性則是文化過濾基礎上的叛逆,是對信息的升華,它是知識管理的主要體現。翻譯所必然涉及到的文化上的差異和表述上的困境,使得任何翻譯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原作的叛逆。翻譯的創造性叛逆這一說法是法國文學社會家埃斯卡皮(Robort Escarpit)提出來的。他說:“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叛逆。”又說:“說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參照體系(指語言)里;說翻譯是創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一個嶄新的文學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賦予它第二次生命。”對一部作品,譯者不可能把原作完整無誤地轉換過來。由于翻譯總是跟建立在譯者本人風格基礎上的創造性思考有關,至少它表現了、強化了、論釋了原作中為譯者所感悟、所接受的一面,所以這一過程也就必然的是一個能動的再創造過程,是在某種明確的再創作動機驅使下完成的創造性翻譯行為。屠國元在他的《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一文中,較為詳細地闡述了翻譯的創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他認為創造性叛逆已經超出了不同語言系統之間單純語際轉換的范疇,而是一種涉及到原作者、譯者、讀者、接受環境等因素的復雜的活動,翻譯創造性叛逆的最根本的特點在于,它把原作引人了一個原作者沒有預料到的接受環境,并且改變了原作者原先賦予作品的形式甚至理念,也正是因為這種創造性的改變,使原作在新語境文化中獲得新生。創造性是翻譯的意義所在,它使得文化在從源語到目的語的轉化過程中發生了合理的變形。
在中國翻譯史上,嚴復所譯《天演論》算得上是最典型的創造性叛逆翻譯的譯例了。原本名叫“Evolution and Ethics"(《進化論與倫理學》)的這本小冊子,是英國生物學家赫青黎所著。在原作中,赫青黎認為自然規律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人類社會的倫理關系因其道德標準而不同于自然法則。他寫這本書的主旨是為了維護進化論的“純正”,反對斯賓塞關于進化論適用于人類社會的曲解。出于自身所處的話語環境,嚴復在翻譯此書時,明顯表現出了別具一格的創意,對原作進行選擇、取舍和創造。書名只保留了前半部分的“進化論”,卻砍掉了后半部分的“倫理學”,并處處以斯賓塞的理論來反對赫氏強調“道德”的理論。不僅如此,為了讓當時的讀者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想,在語言表達上,他還采用適合當時中國知識分子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的古文體,并添加大量按語以發揮、強調自己的見解。1898年,《天演論》正式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國人一時競談“天擇”、“適存”?!拔锞固鞊裰恚迦划斢谌诵?,中國民氣為之一變?!笨梢哉f,嚴復在當時將最恰當的知識傳遞給最合適的人,在最恰當的時間實現了最佳目的。嚴復在他的諸多譯著中對異域文化都進行過極精心的過濾和創造。一位外國評論家說,“嚴復站在尚未經歷現代化變化的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一下子就發現并抓住了散落在歐洲著作中闡述的‘集體的能力’這一主題,并認為這是中國擺脫落后所必不可少的”。這一主題在經過了嚴復的“本土價值觀的調和與改寫”后,成功地震撼了國人。任何時候,譯者都肩負著兩種文化的中介人的職責,通過翻譯的具體過程,量體裁衣,增刪去補,甚至把個人的主觀意志融入譯本中。從某種程度上講,此種行為不但是譯者的責任,也是他們的義務,而任何文本的意義和價值也都不是永恒、封閉、絕對的,而是暫時、開放、相對的,它給譯者對作品的過濾加工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3.政治目的明確
知識管理是項高度政治性的任務?!爸R即權力”并非秘密。既然知識與權力、金錢和成功有關,那么,知識也與游說、陰謀和密室交易有關。如果圍繞知識管理的倡議沒有政治活動,這清楚地表明沒有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正在發生。操縱學派的“翻譯就是文化改寫”,也就是操縱的觀點,使我們更加明確“翻譯從來就不是透明的”。自從翻譯不可避免地進入我們的文化之后,“文化政治實踐”的操縱就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在階級社會,當翻譯不可避免地同上層建筑發生關系之后,翻譯就成了精英文化的一部分。社會的精英階層在從事翻譯活動時,他們的目的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外來文化翻譯:即漢唐時期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近現代的西學翻譯。眾所周知,這三次翻譯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三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輸人,都是處于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的統攝之下進行的。中國以強烈的文化主體姿態,將外來文化作為文化利用的“他者”而加以文化過濾和加工改造,以實現安民治國的政治意圖。仍以嚴復翻譯為例。高惠群和烏傳衰認為,嚴復的翻譯具有五大特點,其一就是嚴復明確的政治目的—“介紹‘西學’的精髓,宣傳他自己的政治主張,啟迪民眾共赴救亡圖存大業。正因為如此,他選擇的翻譯都是反映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社會科學著作。王東風認為嚴復的政治目的表現在兩個方面:個人的政治意識和上層建筑的政治意識相互交織。他成功地通過翻譯,利用異域的意識形態顛覆了中國當時的封建傳統意識形態,喚醒了知識分子的革命和民主意識。
4、失落與變形的度
既然翻譯不可能是一種完全的復制行為,它會不可避免地伴隨文化信息的失落與變形,而且,這種失落與變形本身也不是永遠固定不變和唯一的。那么,失落與變形的度又該如何把握呢?伽達默爾在闡釋對作品的理解時說:“理解始終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作品的義場永遠是一種不斷開放的結構,其意義需要讀者的不斷闡釋來激活它,闡釋的最好方法是使作者視界和讀者視界融合。翻譯的創造性叛逆,也視創造性為其價值的主要表現。所謂“于拘限中掌握自由”,即接受文本(原作)限制,同時必須超越文本。但譯者的創造性叛逆并非全然決定于譯者本身。在更大程度上,這種叛逆是由譯入語讀者及其闡釋環境共同造成的。以上兩種說法其實表明同一個觀點:闡釋活動并非純粹個人主觀活動,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狀況本身所造成的闡釋環境,以及譯入語讀者的反應,都可以決定外來文化的榮枯。只有當譯作適應了譯入語的文化語境并得到讀者的認可接受,創新才能得以實現。正如《天演論》譯序所云:“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嚴復選擇典雅的古文,也是囚為主體文化的規范和文化環境的制約。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信息失落與變形的度,恰恰體現在知識管理的運作中。把握好翻譯的知識管理,也就把握住了信息失落與變形的度。
論文摘要:我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引發了爭論,中國藝術界只有立足當下,正確理解“現代性”,客觀地對待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揚“拿來主義”精神,區別對待西方的現代科技文化與文化藝術。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辯證、有機的結合起來,方能實現傳統藝術真正的現代化。
前言
由于“現代性”的內涵是隨著時代、地區、民族等因素而產生不同,所以我們要將這個概念運用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問題中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用辯證、發展的方法將西方的“現代性”與中國的傳統藝術中“民族性”的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藝術“現代性”的產生與發展
對于什么是“現代性”,??略谄洹妒裁词菃⒚伞分姓f:“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把現代性想象成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期。所謂態度,我指的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系的模式;一種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資源的選擇;最后,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因此,“現代性”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發展傳統的行為或觀念。黑格爾更認識到了現代性對于藝術的現實意義:藝術家擁有創作的自由:
l9世紀中后期至今的現代、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就是藝術家們自由的進行藝術創作,不停突破傳統、進行各種藝術實驗的表現。但是,二者所表現出的“現代性”含義又是有所不同的?,F代主義藝術中的“現代性”與歐洲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動蕩有著不可磨滅的關系。工業革命導致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話思維被現代科技理性所取代。這種宗教整一性意識遭到徹底破壞,必然帶來了全社會性的困惑、混亂和焦慮。藝術領域中先后出現了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以及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各種我行我素的實驗藝術,就是藝術家面對這種社會劇變所作出的反應。而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以及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后,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完全淹沒在現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紀的痛苦掙扎,通過回歸自我來對抗科技壓力,而是開始滿心喜悅的享受了,后現代主義也就是因此現了。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后現代主義的出現與風靡,標志著統治西方200多年的“現代”世界觀的危機,但實際上“后現代”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現代”觀呢,它們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了與傳統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們是有著本質的聯系的。因此,當我們借鑒西方的“現代性”觀念時,必須用辨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而不可斷章取義。
二、西方“現代性”的擴張
除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看“現代性”,還要注意由于發展先后、經濟基礎不同、社會制度差異等因素所造成的東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強勢和弱勢之分。注意到這個因素,就不會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發端于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這么一個源自西方世界的強勢文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不僅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也成為“文化全球化”的主導;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扮演著弱勢的角色,傳統文化不得不面對著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叭蚧钡拿绹幕恍蜗蟮馗爬椤叭?,即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薯片”、代表著美國電影文化的好萊塢“大片”、代表美國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藝術領域,美國在二戰后借助其霸權化的科技、經濟、政治地位向滿目瘡痍的歐洲推廣美國式藝術,先后樹立起了滴灑抽象表現主義、集合主義、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主義等符合美國意識形態需求的藝術流派,并使之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張到世界各地。在二戰后3O年內,美國式藝術成為世界性藝術,成為世界藝術發展的風向標。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相對于政治經濟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種軟力量,但是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卻是持續不斷的。英國學者湯林森更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在全球的擴張。雖然湯林森說的看起來有點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傳播的力度和強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其發展勢頭不容忽視。
因此,面對從西方蜂擁而來的現代、后現代藝術文化,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成就的中國,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是相當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
如何實現中同傳統藝術的現代化,現在存在三種觀點:一,立足于過去。贊同這種選擇的人主張用“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部分”去“抵制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西方腐敗的意識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與自尊”。二,立足于未來。贊同這種選擇的人,強調“中同畫可以推向世界,為了世界性、歷史性的需要,讓世界接受中國畫”,立足于現在。這批論者傾向于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面對嚴峻的現實,對傳統進行深刻的反思。很明顯,前兩種觀點不僅忽略了傳統的實踐性或延續性,把傳統看作靜止的、凝固著的東西,還屬于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觀,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種觀點是較為符合現實需要的,岡為它是以發展和辯證的方法去看待和解決我國藝術目前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國藝術必須是要發展的,而來自外部的促動和營養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華民族視為悠久歷史傳統的象征的“塔”這種建筑形式,其實是來自印度的舶來品,是隨著佛教在東晉傳人后才在中困遍地開花的。中世紀時期的伊斯蘭圍家之所以獲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發展,是因為他們翻譯了大量卉希羅的文化典籍,而歐洲的文藝復興也是以這些著作作為啟蒙和基奠的?,F代的美國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傳播,除了其科技、經濟高度發達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雜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沒有什么純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義膜拜;文化藝術的發展,除了在自身尋找發展規律外,尋求外來文化的幫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以何種態度對待隨經濟、科技、傳媒浪潮奔襲而來所謂“強勢文化”,是傳統藝術現代化的一個關鍵:美同在世界上確實占有領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論家所說的“美國當代藝術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技術的表現”在它的后現代藝術里,從集合主義、波普、超級現實主義、構成主義、大地主義、裝置藝術以及廣泛化的觀念主義藝術,無不充斥了美國科技文化語境中的圖像和技術產品,科技文化的產物成為藝術家創作的表現對象和手段以新奇體驗代替審美,混跡于生活取代藝術的精英意識成為藝術的新內涵此,這種藝術已經完全脫離藝術的文化傳統只是高度發達的科技、經濟甚至政治的產物。以這種認識為前提,就不會將“非藝術化”的后現代藝術與發達的科技文化混為一談,不會盲目的崇拜或反對外來的現當代文化一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對于我圍經濟科技發展有利的先進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盤接受,而對不符合我閏發聰現實,與我周藝術傳統形式或意識完全割裂的后現代芝術.就要小心謹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內核”了。
除了純藝術領域,在應朋藝術領域也要特別注意防止中國本土文化識別特征的喪失、從西方傳到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由于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及它本身所具備的易推廣、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幾十年內廣泛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這種“繁殖”迅速的現代藝術設計,卻會因為他的標準化、可量化、科學化的特性卻極容易使一個國家民族的傳統藝術設計喪失殆盡。在現代藝術設計剛剛在歐洲推廣的時代,莫里斯的新工藝美術運動就是歐洲傳統手工藝在遭到幾乎是滅頂之災時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反抗。我國目前的藝術設計正在重蹈覆轍,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已被許多開口包豪斯、后現代的現代設計師拋擲腦后,難怪一位日本設計師看過了浦東蔓延的摩天大樓后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中國沒有現代設計!”。因此,在學習利用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時,不僅要看到它的優勢,更要認識到他的局限:過于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沒有文化底蘊,放之各國皆準卻而沒有民族特色。這種統一的設計思路和模式將會使我們的現代文化完全失去中國的民族特色。只有采取雙贏的結合戰略,將源自西方的“現代性”與我國的“民族性”相結合,將西方現代藝術思想和中國傳統藝術有機的結合,才既能實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又能保持了藝術的中國身份。將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注重功能、標準、量化的特點與我國傳統設計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審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傳統藝術設計的現代化;認清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實際上是西方工業革命、現代科技革命的產物這個事實,就會知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不僅要吸收西方現代藝術思想,更要考慮到我國的當下社會發展階段,更要考慮我國本身的藝術傳統。只有這樣,才既不會陷入設計領域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又不會失去藝術的中國身份。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外語教學中‘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jyxm421。
【依托項目】該論文也是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英語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編號:2013zy08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05-01
一、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隨著科技、經濟和多元文化的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不論是哪種類型或層次的外語教育,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目標。趙芳分別對河南大學、鄭州師范學院和瓊州學院的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學生的國外文化知識主要來自于外語教學,其中50%的學生表示也經常通過媒體了解外國文化,19%的學生表示經常和學校的外交接觸,17%的學生偶爾參加文化活動或培訓,8%的學生偶爾參加駐華外國機構的活動,3%的學生與學校外交以外的其他外國人接觸。97%的學生從未去國外旅游、探親或游學。外語教育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國家未來跨文化人力資本的語言與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務。課程是教學的內核,鑒于此,本論文聚焦于“大學英語精讀”和“美國文學” 兩門必修課程,從微觀層面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滲透式”培養模式的具體應用。
二、“精讀”和“美國文學”中的文化滲透
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由意識、知識、能力、態度和素養五部分組成?!皾B透式”模式是將跨文化能力培養主線貫穿每一個教學環節,滲透到學生的個體發展中,形成完整的跨文化能力培養體系。
“大學英語精讀” 課程是專業基礎模塊的第一門課程,總學時最多,貫穿整個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因此抓好這門課程文化教學的合理滲透對整個專業建設至關重要。我們分別整理出各單元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內容,將其與該單元語言點緊密融合進行教學。這些內容具體包括中美教育中的交流與獨立、中美談話方式的差異、中美銀行發展及特點、說說中美偵探小說和間諜形象、中美思想文化淵源、說說“天人合一”、 自然對人的精神與性格的作用(中美對比)、說說儒教和基督教對“人性”的理解、犬儒主義與老莊思想、認識及中美對犯罪的懲治、希臘神話故事和中國神話故事、中國俠士與西方騎士、透視中國民族政策與西方種族政策、美國的獨立革命與中國的、文明與欲望等。
“美國文學”在我校是第四學年第一學期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該門課程以陶潔主編的《美國文學選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為教材,我們精心設置第一文化課堂和第二文化課堂,構建跨文化語境,提供文化信息和開展文化體驗。第一文化課堂每個單元結合文學文本進行一定程度的中美文學、文化比較,包括富蘭克林道德倫理觀的中國淵源、愛倫?坡與魯迅小說創作之比較、愛默生與中國當代文學、陳小青與《霍桑探案集》、《白鯨》中的辯證法、梭羅與海子、葦岸、朗費羅詩歌對中國新詩的影響、馬克?吐溫的中國情節、從《海上扁舟》反思人文主義、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老莊思想、村上春樹對菲茨杰拉德的繼承與創新、??思{與莫言作品比較、白先勇與田納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對當代中國戲劇的意義等。第二文化課堂包括學習匯報表演(以辯論賽、詩歌朗誦、演講、戲劇形式)、“我說名著”讀書報告會、自習古希臘古羅馬神話故事和圣經故事(制作PPT展示)等。
三、總結
本論文研究在“精讀”和“美國文學”課程中,結合各單元的課文語言點和文學文本,有針對性地進行中西文化比較,一方面展示并討論中西文化中固有的建構代碼,注重文化核心層――心理/意識形態層,一定程度上接觸中西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和信仰;另一方面,有效克服EFL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文化身份焦慮,即對本民族文化的迷失、擔憂、自卑、懷疑、排斥,甚至厭惡和對外來文化的過度欣賞、向往、追捧和模仿??缥幕浑H能力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綜合工程,以上兩門課程的“滲透式”跨文化教學僅僅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希望這一研究為其它各門課程和各個環節的“滲透式”跨文化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論文摘要】自古以來,“修身”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對其進行闡釋的經史典籍也數量繁多。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的《法言》就是其中一個杰出代表,尤其是《法言·修身》篇中對“四重”的總結可謂精煉傳神。該總結詞約義豐、便宜傳頌對后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從“四重”的內涵入手,分析其在當代的現實意義。
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儒家文化一直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比“齊家治國平天下”更重要的位置,可見“修身”之重要。我國有無數經史典籍多樣化的闡釋著對“修身”的理解。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的《法言》就是其中一個杰出代表,尤其是《法言·修身》篇對“四重”的總結可謂精煉傳神。該總結詞約義豐、便宜傳頌對后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對其加以分析:
一、“四重”的涵義
所謂“四重”指的是西漢文學家揚雄在《法言·修身》篇中對修身法則總結的一種合稱,指的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它分別從言行舉止、儀表喜好上對人們提出了要求,倡導人們要重視自己的語言、行為、外貌、喜好,是一種內外兼修的修身法則。該總結詞約義豐、通俗易懂、便于記憶操作可謂經典之作,雖時隔千年,但仍久盛不衰,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二、“四重”的新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不斷賦予“四重”新的內涵。在當今一個經濟全球化、政治一體化的時代,中外交流不斷廣泛深入的同時也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深受外國思想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繼越來越少。使得現在很多有識之士,極力倡導恢復國學、拯救中國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賦予“四重”新的時代使命。
(一) 重言:指人們要重視自己的語言。從宏觀上指要重視自己的民族語言。民族語言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標志,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有力支撐。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本身的語言沒有了,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一個連本民族語言都掌握不好的人將是民族的罪人、歷史的罪人。如果我們不重視學習保護自己的民族語言,使我們的傳統民族語言逐步被外來文化吞噬融合直至消亡,那我們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靈魂也在隨之消亡。當今很多年輕人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學習外語、了解外來文化上,而對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知之甚少,寫錯別字、寫文章有語病、對成語典故理解不透徹、讀不懂古文資料的現象屢見不鮮。很多人往往意識不到,這些行為都在嚴重的損害著我們的民族語言。所以我們不得不“重言”。
從微觀上指要重視個人語言修養。語言是展示人整體素質和修養的主要媒介,因此人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應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修養,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話。
(二) 重行:指人們要重視自己的行為。從宏觀上指要重視帶有民族特點的行為。
帶有民族特點的行為同樣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標志。如果一個民族帶有民族特點的行為消逝了,這個民族也就消亡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國很多帶有民族特點的行為逐漸為人們所淡化,尤其是在大城市表現更為明顯。春節、端午、中秋、婚禮、壽辰等很多重大節日及慶典也逐漸喪失了很多傳統的習俗與活動,趨于簡單化。這同樣也嚴重的損害著祖國的傳統民族文化。
從微觀上指要重視個人行為修養。行為活動是反映人各方面素質和修養的主要方式。人的行為活動要道德、文明、積極、向上。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做正直、善良、孝順、有上進心、有責任感的人。
(三) 重貌:指人們要重視自己的外在形象。外在形象是我們對人或事物的第一外在印象,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皭勖乐?,人皆有之”美的外貌可以給人身心愉悅的審美感受、同時重視自己的外貌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和重視?!懊赖耐饷病辈⒎菃渭冎竿庠陂L相,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獨特氣質。它需要具有內外兼修的素質與修養。人的長相無法選擇,但人的氣質和修養卻可以不斷培養和提高?!爸孛病币膊⒎菃渭円饬x上的善于打扮、穿著入時。而是能夠在適當的場合、穿著得體大方、讓別人感到自己的尊重與重視,讓人感到身心愉悅的一種能力。很多人只重視內在品性的修養而忽略了外貌的修飾,這是不夠的。如果在某些重要的場合,我們穿著隨意不得體,往往給人不夠重視的感覺,往往會影響到整體效果。也有一些人有很多價值不菲的服飾,但搭配起來卻效果不好。因此會美也是一種能力,也是需要學習的。“重貌”往往會在“重言”、“ 重行”的基礎上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 重好:指人們要重視自己的嗜好。愛好在人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好的愛好可以使人脫離低級趣味、變得志向高遠、博學多才。相反不好的愛好則可以使人懶散懈怠、不思進取、誤入歧途。比如讀書可以使人博學睿智、而賭博則會容易讓人傾家蕩產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擇好”也如擇偶,人們要高度重視嗜好對人發展的影響力,慎重選擇自己的愛好。才能使自己具備高潔的品性與才能。
三、“四重”之間的關系及作用
《法言·修身》中的“四重”是一個彼此之間既有一定獨立性、同時又關系密切、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它
們分別強調著“修身”的不同側面,同時又共同支撐起一個完整的優秀品格。這“四重”概況精煉準確、全面質樸,缺一不可,對后世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揚雄認為“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歡。” 的確,如果我們在修身時用這“四重”作為時刻提醒自己的行為準則,不但可以使自己過的充實快樂、增長自己的品德才干、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還能贏得別人的認可與尊重,為自己贏得良好的發展機會,更能較好的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使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揚雄〈法言〉思想研究》郭君銘廣西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