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土地科學論文

土地科學論文

時間:2023-01-08 10:07: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土地科學論文

第1篇

英文名稱: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林業經濟學會;福建農林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9709

國內刊號:35-1060/F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和福建農林大學共同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中國核心期刊磷選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數據庫確定為來源期刊,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精品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等全文收錄。

第2篇

王小魯:現任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收入分配、市場化改革等。兩次獲孫治方經濟科學論文獎,獲首屆中國軟科學獎,博士論文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杰出博士論文獎。主要著作及論文有:《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結構矛盾》(第一作者)、《中國各地區市場化指數》(合作)、《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第一作者)、《收入分配與公共政策》(合作)、《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第一作者)、《灰色收入與發展陷阱》等。

不能繼續搞擴張性投資政策

《國企》:通貨膨脹問題剛剛得到控制,經濟下滑壓力又成為當前經濟運行的難題。中國經濟似乎總是充斥著抑制通脹和保增長的悖論。這些中國經濟形勢問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小魯: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一直在下行,增長速度在放緩。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更要看到背后的原因――中國經濟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

結構失衡的突出表現是內需不足,消費占GDP的比重過低。我們的經濟已經形成了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格局。從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機,我國的出口增長非???,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國內需求的不足。但是因為現在國際形勢不好,所以國內經濟失衡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另一方面是投資增長快,消費增長慢,投資增長帶動產能持續擴張,緊接著出現的問題就是內需越來越不足,產能擴張后產品在市場上找不到出路,就造成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其實在過去一些年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國企》:那么,應對這一階段的經濟下滑,能不能繼續刺激投資來保增長?

王小魯:面對經濟增速下滑,如果重復大尺度的寬松貨幣政策和擴張性投資政策,勢必使結構失衡繼續擴大,給未來造成更嚴重、更難解決的問題?,F在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已經幾乎到50%了。如果繼續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即使短期內增長率上去了,明年、后年增長還是會掉下來的,而且非??赡芟萑霚?、漲并存的局面。

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過度地追求經濟增長,而應該把重點放在調整結構、推進改革方面,為長期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國企》:您如何看待這一階段政府宏觀層面的應對?

王小魯:現在官方已經把穩增長放在第一位。但我認為經濟政策的方向需要扭轉,從大量的錢放在投資上,轉而放在為小企業減稅,改善社會保障,改善和擴大公共服務等方面上來。這些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樣能夠拉動經濟。現在再搞繼續大規模投資擴張,不僅是浪費,而且會更加惡化結構問題。

首先,我們國家的小企業一直面臨很多方面的經營困難,面臨融資難等問題。所以,通過給小企業全面減稅,改善他們的經營狀況,刺激就業,帶動內需,應該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其次,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這些年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確實有很快提高,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個很大的遺漏,就是農民工。到現在農民工在城鎮的勞動力中是半邊天,幾乎支撐一半的城鎮就業,這些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沒有解決,當然會對內需有重大的影響,也會影響下一步的城市化進程。政府要多拿出一些資金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真正做到社會保障全面覆蓋。解決了這部分人的問題 ,他們才會有消費需求。

第三,改善醫療教育,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醫療教育支出在增加,但我國的政府教育支出和醫療衛生支出占GDP比重仍然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們各級政府在投資上很舍得花錢,但在改善老百姓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上好像不大舍得花錢。我們的公共教育和醫療費用在城鄉間、各地間、不同人群間的分配也很不均等,厚此薄彼。這種情況急需改變,而且教育醫療投資對經濟的長遠帶動作用要遠遠好于繼續把錢投在鋼筋水泥上。

凱恩斯主義并非一概有效

《國企》:經濟形勢每年都很困難,經濟發展每年都還不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過分的擔憂中國經濟的未來?

王小魯:中國經濟的生命力是很強的,過去有很多困難都過來了。但并不是說你不用努力,或者往錯誤的方向努力,這些困難也會自然而然過去。目前我們面臨結構失衡的問題,并且還在加劇。就算今年和明年經濟發展能夠保持一個比較好的成績,未來經濟的長期發展也不能保障。

我們不能只著眼于解決眼下經濟增長的問題,而應當系統地解決經濟結構內在失衡的問題。惟其如此,才能夠保證未來經濟的健康發展。

《國企》:回顧過去幾年,似乎又是一個“經濟刺激―通脹―經濟緊縮―通縮―再刺激”的輪回。是否需要反思現行的宏觀調控方式、方法?

王小魯:這個問題也不僅僅是中國遇到,西方國家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我想這里面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大家應對經濟緊縮的手段基本上都采取凱恩斯主義的政策。而凱恩斯主義的特點就是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民間投資,或者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直接進行政府投資。但是對于中國來講,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消費不足的結構失衡,而且過去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期已經采取的大幅度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引起的問題還沒有根本消化,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繼續用大規模刺激投資的方法,否則不僅會造成滯、脹循環,還有可能陷入滯、脹并存的局面。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我是贊成的。但是在目前情況下,宏觀政策不能繼續單走擴張投資這條道路了。

《國企》:這些調控的理論源自西方,而今他們形勢更為困難――美國引發金融危機,歐洲正在發生歐債危機。那么,是否理論本身也值得反思?

王小魯:我認為是這樣的。凱恩斯這套理論出來以后,在上個世紀30年代解決西方的經濟蕭條問題時是有效的。但是后來發現這些政策短期有效,中長期的效果往往不好。而且這個政策采用得越多,它的效果就越差,經常會同時引起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我想這個問題和經濟結構有關,根據不同類型的經濟結構失衡,要采取不同的解決方式。所以凱恩斯主義也并不是一概有效,特別是刺激投資的政策。

我們現在是消費不足,儲蓄過高,投資過高,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地照搬凱恩斯刺激投資的政策,我認為結構失衡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收入分配失衡導致結構失衡

《國企》: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改革到現在,已經創造了歷史。如何評價他的成績與缺陷?下一階段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難點是什么?

王小魯:我們國家的市場化改革是成功的,中國這3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市場化帶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從舊的計劃經濟模式轉軌到市場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大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也改進了微觀層面生產者的激勵機制,所以對經濟增長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過去這方面的作用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但是我認為還有一系列問題沒有解決。因為改革不單純涉及經濟改革,還有政治體制改革,在這方面我認為是滯后的。

我們這套政府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這些政府職能很大程度上是從過去的計劃體制下延續下來的,在市場化的條件下又發生了很多變形。政府雖然不能指揮一切,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權力可以壟斷資源的分配,可以操控市場,但同時并沒有通過改革建立一套社會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的機制,因此圍繞權力滋生出大量既得利益,甚至自身朝既得利益集團的方向演變。政治體制改革的落后,造成了現在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之間存在很大的沖突。比如腐敗和大量的尋租問題、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大量公共資源流失、收入分配不均等等,我認為都和政治體制改革落后是有直接關系的。

實際上中國經濟層面所面臨的問題,比如剛才說到的結構失衡的問題,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失衡。結構失衡的表現形式是消費和儲蓄之間失衡,而背后原因是收入分配。什么原因造成收入分配失衡、差距過大?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遲緩,導致政府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相關的壟斷性收入,灰色收入等問題,這些方面都是需要加快改革的。

下一階段改革的重點,我認為應該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高政府透明度,強化社會監督,嚴厲打擊腐敗,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和完善資本市場和土地市場管理,繼續推進資源稅改革和國有企業紅利上繳制度改革,有效使用公共資源,合理分配壟斷性收益。

這些方面的改革是中長期的任務,然而是解決結構失衡的關鍵所在,需要一步一步做起。第一,現行的土地出讓制度需要改革,我們的房產稅改革需要推進,還需要推進更加全面的財稅體制改革;第二,需要改善資本市場監管,進一步改革資源和壟斷性收益的分配方式;第三,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改善公共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第四,實現基本社會保障的全社會覆蓋和公共服務的全民共享;第五,我們需要進一步改善醫療和教育,促進人力資本積累。

改革的難點在于,現在需要改革的問題都是深層次、牽扯面廣、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所以比較復雜,也肯定會遭遇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因為改革必然會觸及他們的利益。這些人很可能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來阻礙改革,這點我想恐怕是最大的難點了。

《國企》:中國市場經濟中一大股力量是中國國企、央企,這是研究中國經濟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您認為國企尤其是正在不斷強大的央企在中國經濟中應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更好的發揮作用?

王小魯:各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在內,都存在國企。不能說國企不必要,因為在經濟領域中,涉及公共產品的領域、具有外部性的領域,單純靠市場來調節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所以通過國有企業的來彌補這些不足,我認為還是需要的。

在一些資源性領域,比如石油,不可能實現完全的市場競爭。如果不是政府壟斷,就會是私人壟斷。但私人壟斷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模式。當年俄羅斯實行“休克療法”,通過一夜之間的私有化,結果從國家壟斷變成了私人寡頭壟斷。這樣并沒有解決公平分配的問題,反而也沒有解決效率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國企在一些領域里具有壟斷地位,國家通過一些政策來合理地調整壟斷收益,調整收入分配,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比如在石油領域,仍保持國家對大的石油公司的占有,但通過征收資源稅等方式來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我認為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模式。不過,現在石油領域資源稅改革力度還是太小,還有一些領域(例如煤炭)沒有動,沒有真正解決資源收益合理分配的問題。

第3篇

有關分配領域的改革從2004年就開始起草方案,但一直未能實行,2012年末各界期盼的分配改革方案最終亦未能出臺。雖然如此,官方正式提出了收入倍增計劃,顯示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意愿。為什么收入分配改革如此之難?收入分配更為公平、均衡又有著怎樣的意義?筆者特地專訪了經濟學家、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

【收入分配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

李靖云:收入分配改革喊了快十年了,在這十年中,收入差距仍在擴大。為什么收入分配改革這么難實現?

王小魯:收入分配差距是一個結果,也是很復雜的經濟現象。一國居民收入懸殊,反映的是社會公平問題,不單純是經濟學問題,也不單純是經濟體制方面的問題,不是一個或幾個經濟政策就能解決的。要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首先需要有決心推動多個方面的體制改革,同時也涉及改什么、怎么改等認識上的問題。

收入分配的改革,我覺得沒有什么成本特別小、特別容易搞的改革方案。不能指望靠一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解決這么多問題,而是需要大力度、多方面的體制改革。這實際上是一個改革攻堅。當然其中有幾個方面的體制問題影響比較大,問題比較突出,也是應該盡快改革的領域:一是政府的行政體制,一是財稅體制,另外還有像土地制度、資本市場的管理以及壟斷行業的問題。

李靖云:現在輿論爭論的一個焦點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問題,大量進城的農民工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享受不了公共服務。

王小魯:社保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社保和公共服務都與收入分配有很大的關系,其中農民工的問題最為突出。一億六千萬農民工在城市里打工,但從最近的統計看,其中大部分人沒有被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也基本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務。這種情況不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很不利,還有很多其他的負面影響,不利于社會和諧、擴大內需和城鎮化的繼續發展等,這方面的改革也需要優先考慮。

以上一系列改革的相關程度都很高,比如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和財稅體制的關系非常明顯,要改革財稅體制,不能不推動行政體制改革。還有土地制度,關于土地征用、出讓、土地出讓收入的分配,也都與財稅體制有關系。不可能只動一個不動另一個,需要有配套的改革措施。

【社會服務均等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

李靖云:目前經濟下行,且2013年一季度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都在下降,而提供更為健全的公共服務的壓力又在增加,這種情況下財稅體制怎么改,政府處理這一問題是否難度很大?

王小魯: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并沒有減少,只是增長速度放慢。現在更突出的問題是政府的支出結構不合理,目前解決這個問題是第一位的。政府支出中有大量的錢用來投資,其中有不少是不必要的、低效率的投資,還有大量的錢用在維持政府自身的運轉和政府消費,包括大量的三公消費,這里存在著大量的浪費。如果通過財稅體制改革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說增加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是完全可能的。

李靖云:有一種意見認為,過去十年,通過城市化、房地產開發形成的財富轉移,農民收入已有了很大改善,受損最大的是城市中等收入群體:房價在抬高,各方面的支出也在增加,然而收入沒有增加。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王小魯:說房價漲了、地價漲了,農民得到好處了,這恐怕是個誤解,實際上農民能夠拿到的是非常小的部分。但按目前這套制度,征地不是按市場價,而是政府低價從農民手里拿地,然后高價拍賣,由此產生的土地溢價農民是拿不到的,征地補償常常嚴重偏低。當然也有大城市郊區的農民得到很大好處甚至一夜暴富,但這是少數情況。

李靖云:以此來看,是否在過去十年的增長中,企業、政府、私人這三個部門,政府的收入增長是最快的,收入分配的實際問題是企業和私人部門的收入增長慢、政府部門增長過快的問題?而農民之所以有增收,恰恰是因為在農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分配改革。

王小魯:是這樣的。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在GDP份額中,政府和企業的收入增長基本上要大于私人收入的增長。但政府和企業的收入有相當部分發生流失,變成了少數人的灰色收入。這幾年農民收入增長加快,與房地產沒什么關系,而是因為這樣幾個因素:一是食品、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二是一些惠民政策起了作用。從取消農業稅開始,農民的負擔減輕,另外這些年農村建立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新農合普及了,農村養老保險也正在普及,各地區基本建立了農村低保,再加上對種糧農戶的補貼,這些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一次分配、二次分配都有改革余地】

李靖云:很多學者指出,現在一次收入分配之后基尼系數接近0.5,收入分配較為懸殊的情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并不是特殊的情況,甚至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的普遍情況,改善收入分配,一次收入分配改革可能不如二次收入分配改革有效。你的看法如何?

王小魯:我對這個說法有一定保留。現在收入分配的問題,很難簡單地區分它屬于一次分配還是二次分配。比如稅收,要考慮對企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嚴格來說還要分不同的稅種。像增值稅,嚴格說是一次分配的問題,而所得稅又變成二次分配。其實兩個領域里的問題都存在。

我們的一次分配改進的余地非常大,比如壟斷收入、資源性收入。現在資源性行業,拿石油行業來說,與一般競爭性行業相比利潤率可能高出七八倍,這實際上是來自資源性收益,而不該被看作常規利潤。如果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企業在同等的、公平的起跑線上進行競爭,其利潤率應該是大致均等的。

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進行資源稅改革?,F在針對石油、天然氣有5%的從價稅,但我認為遠遠沒有到位。應該把資源收入的大部分納入公共財政,用于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為全民提供服務。資源稅因為涉及資源收益,所以可以說是初次分配問題。

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比如金融業,比如一些壟斷性行業,就有國有企業紅利上交的問題,或者說需要有更合理更均衡的辦法,對壟斷性利潤進行征稅。如果要在所得稅的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又變成二次分配了。

土地收益不是二次分配的問題,土地進入市場是生產要素資本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土地溢價,溢價怎么分配現在是很尖銳的問題。按目前的體制,政府拿走很多,而且花得不透明,房地產開發商也得到很大部分好處,這樣分配顯然不合理。目前收入分配扭曲也和現階段的土地制度關系非常大。這方面的問題,可能還是初次分配的問題。當然二次分配改善的潛力也很大,主要是解決全社會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及合理有效的轉移支付問題。

李靖云:前面提到灰色收入的問題,解決灰色收入是否也是對一次分配的一種修正,也就是嚴厲的反腐敗就能解決不少問題?

王小魯:灰色收入涉及的問題比較多,但其中最突出的是腐敗。當然還有其他問題,比如有些事情究竟是合法收入還是不合法收入,法律沒有清楚的界定,就成為灰色收入,或者因為逃稅等形成灰色收入。但現在第一位的問題是腐敗,不恰當地使用權力形成權錢交易,因此造成收入分配扭曲。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腐敗問題,用制度限制政府權力,用制度監督掌握權力的人。

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從低收入國家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但大量老百姓的收入沒有跟隨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少部分人收入增長過快,特別是非正常收入增長過快,所以才有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蛋糕在不斷地做大,那么做大了的蛋糕到底怎么切,是越來越往少數人傾斜,還是向多數人傾斜,如何讓大部分人都從經濟發展中得到好處,是現在突出的問題。

為什么會造成這個局面?在我看來是因為在很多方面沿襲了改革以前的舊體制。收入分配問題和政治體制相關,特別是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相關?,F在政府權力過大,缺乏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導致濫用權力和腐敗,既得利益集團不斷坐大。只有進一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但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并不意味著搞俄羅斯式的“休克療法”,政改完全可以一步步通過漸進的方式推進,避免大的社會震蕩,逐漸建立民主和法治的社會。

【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須更公平】

李靖云:我們跨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經驗上看,收入差距過大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這方面我們如何借鑒國際經驗?

王小魯: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代表就是拉美國家,特別是上世紀最后30年,大部分拉美國家經濟增長極其緩慢甚至停滯。現在有些拉美國家出現了一些好轉,但整體看還是沒有走出來。跟拉美國家相比,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情況要好得多,像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上世紀50年代人均GDP只有八個拉美國家人均的一半,現在已經兩三倍于這些拉美國家。

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很多,我認為收入分配問題是首要原因。拉美國家的基尼系數長期在0.5以上,而像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基尼系數長期保持在0.3到0.4之間,多數時候在0.35以下,這說明收入分配較為均衡,在增長中大部分人得益,這樣的收入分配是保持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社會尖銳沖突,政權不斷更換,政策搖來擺去,就沒法保持持續增長。

李靖云:當前城鎮化成為重要的政策抓手,從一般的經濟規律看,城市化都會有一個收入兩極化的過程,現在的城市化是否會拉大收入差距?

王小魯:城鎮化不意味著必然拉大收入差距。大家在講“庫茲涅茨曲線”的時候,沒有太注意他關于城市化對收入分配影響的看法。他認為通過城市化,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短期內可能導致收入差距擴大,但在更長的時間內會減少收入差距。原因是,城市化初期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是城市的低收入群體,拉大了城市內居民的收入差距,但隨著融入城市后變成穩定的城市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改善,最終會減少收入差距。對中國來說,這個意義很明顯:本來農村人口收入低于城市居民,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轉移到城市會提高收入,同時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和土地的關系改變,人均土地增加,農業經營規模擴大,這些都有利于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所以,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城鄉間差距也會減小。

李靖云:很多學者指出,收入分配均等化有利于提高消費能力,拉動經濟增長。是否可以說,收入更為均衡,對國家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競爭力提高都有幫助?

王小魯:我不贊成“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提法,但主張縮小收入差距。公共服務應該均等化,但收入分配不能搞大鍋飯,只能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進行限制。

公平和效率并不總是替代關系,兩者常有協同關系。收入差距過大,一方面影響居民消費,造成內需不足,因此改善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擴大內需,有利于經濟增長更可持續。另一方面,從人力資本生產的角度看,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人力資本的形成。因為收入差距過大時,低收入人群眾多,他們沒有足夠的收入進行自我教育和培訓,以改善人力資本狀況,而如果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長加快,則有利于進行人力資本的積累。所以改善收入分配也意味著增加對人力資源的支出,包括用于全體居民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支出的增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海淀区| 子洲县| 叙永县| 碌曲县| 牡丹江市| 贺兰县| 清水河县| 巴塘县| 科技| 阿尔山市| 隆安县| 平安县| 礼泉县| 孝义市| 丰顺县| 安宁市| 澄城县| 静宁县| 伽师县| 钦州市| 岳池县| 凤庆县| 昆明市| 万宁市| 桃江县| 惠东县| 固镇县| 涟水县| 文安县| 乌鲁木齐县| 龙泉市| 东海县| 西乌珠穆沁旗| 邵武市| 海林市| 新巴尔虎左旗| 高尔夫| 师宗县| 恩施市|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