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數字影像技術

數字影像技術

時間:2022-06-07 00:20: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影像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數字影像技術

第1篇

關鍵詞:數字影像技術;產品設計傳播;應用

轉變數字影像技術在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不僅給產品設計師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給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體驗,讓用戶對產品設計的認識更加深刻,在一定層面上提高用戶的設計審美能力。筆者希望通過探析數字影像技術發展給產品設計傳播帶來的轉變以及應用,能夠對體驗經濟時代下的社會大眾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1數字影像技術的概念

影像有兩個層面的定義,傳統狹義層面的影像是我們熟知的一種以靜態畫面形式呈現的形象,不包括那些通過攝像拍攝的動態活動影像,比如照片、書刊、報紙等。而廣義上的影像是指物體通過光學裝置,電子裝置等成像轉換后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的形象。本篇文章所指的影像則是廣義層面上的影像。數字影像技術就是一個數字影像的系統構成,數字影像在采集或加工過程中,經過計算機數字語言編碼的影像,更多地依賴于計算機、數碼相機、攝影機等數字化硬件產品,通過這些硬件對影像進行方便、快捷、高效、多樣的加工處理,使人們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就能夠快速地得到更好的影像。完整的數字影像系統包括數字影像的采集、加工處理、存儲、呈現、傳播、應用等幾方面。數字影像的采集可以通過數碼相機拍攝、掃描儀掃描、智能手機拍攝等方式完成。早期的時候數字影像采集主要是用平面掃描儀掃描一些像照片、書籍、包裝上的影像。如今數字影像采集則主要通過數碼相機或智能相機拍攝簡單的平面影像;用3D掃描儀、攝像機等先進設備拍攝立體影像。后期的影像加工處理、呈現則是借助于計算機的圖像處理軟件、影像投影技術等一些現代化先進技術的合成進行的。

2數字影像技術在產品設計傳播中的發展應用

工業產品設計從造型層面來說就是一門產品外觀造型的視覺藝術,尤其在現代化社會中,功能已不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最求的是那些具有設計審美價值的產品。所以如果沒有先進的數字影像技術作為產品傳播過程中的支撐,許多產品設計師即使擁有再好的天賦和想象力也無法讓消費者去認識他們的產品,去為他們設計的產品買單,而數字影像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傳統產品設計提供許多實現產品設計師想法的應用途徑。

2.1數字影像技術早期階段

數字影像技術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在那個不成熟的早期階段,數字影像技術在產品設計傳播中的應用很少。在產品設計階段,主要的應用就是通過掃描儀獲得簡單的產品圖像的采集。設計公司沿用的是傳統的產品設計流程,如手繪草圖,簡單的電腦工程制圖,團隊成員之間也是通過大量的紙質媒介進行產品設計理念的傳播。更多的應用則主要在產品的后期生產和推廣階段,在這個階段,為了能夠讓產品被消費者所知道會借助于報紙、雜志等靜態書刊影像,也會有電視廣告等動態影像。

2.2數字影像技術現階段

進入了21世紀后,隨著數字影像技術在各個行業的發展,許多數碼相機、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大眾手中必需品,專業的設計公司也有了專業的計算機、攝像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數字影像設備。智能手機讓設計師可以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進行設計靈感的抓拍,而且可以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將設計的產品草圖、效果圖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瀏覽,讓設計師的產品被更多人欣賞、評論,進而給設計工作上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可供參考的建議。甚至許多不會手繪的人員通過一些計算機圖形軟件也可實現自己的設計師之夢。在后期的產品推廣上有的公司更是用到了像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影像等最新的影像技術,讓整個產品的在宣傳中能夠被更多人認識。正是因為相機、攝像機、智能手機等組成數字影像系統的各個應用的發展,才讓傳統的產品設計傳播流程擁有更多變化。一款產品從需求、設計、生產到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產品調研階段、中期產品設計階段、后期產品生產及推廣階段。有些產品可能因為因為資金、人員、設備等因素而在時間、工作量上有所區別,但依舊遵循這樣的三個階段順序。下面以智能手機設計為例,列出具體的產品設計傳播流程及每個階段所涉及的數字影像技術的應用(見圖1)。

3數字影像技術給產品設計傳播帶來的轉變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近些年來數字影像技術在產品設計傳播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相機、手機、計算機等硬件已成為產品設計傳播中的主要載體,另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影像等先進技術也在不斷地深入到產品設計中來。正是這些數字影像技術的應用使得產品設計傳播的內容、方式、模式及受眾接受程度發生了顯著的轉變。

3.1產品設計傳播內容更具真實性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設計師在進行產品概念設計時,為了能夠在同事之間以及和客戶之間很好地傳達設計的理念,主要采用手繪草圖和一些實物模型等表現形式。在后期的產品市場推廣中,為了能夠向普通大眾傳達產品設計理念主要以書刊雜志、電視廣告、網絡廣告等簡單的傳播方式。正是由于這些落后的數字影像技術使得傳播的內容不夠生動形象,使得最終到達用戶手中的產品與宣傳的內容存在較大的偏差。如今隨著各種先進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給產品的設計帶來了福音。在一些企業內部設計和產品推廣展覽中,通過借助像那些3D掃描、虛擬現實、5D電影等新的數字影像技術,使得產品設計理念更加具體形象。比如在產品的設計、開發過程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通過仿真、模型創建和交互模塊制作等使設計表現具體化。用戶界面模型的設計與制作能夠對數字媒體產品的造型、功能、用戶環境、人機交互模式、交互環境等多方面進行模擬,通過人機交互模擬演示,使得產品設計傳播內容更具真實性,從而提前預知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前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決策和優化方案,從而避免設計缺陷,提高數字媒體產品的成功率,縮短設計周期,降低開發成本,降低制造風險。

3.2產品設計傳播方式更具互動性

早期時候,設計人員只有在產品樣機做出來之后,才會深入地對產品進行更深入體驗,并對有損于用戶體驗效果的地方做出了的修改。而用戶只有在產品正式面向市場時,才會親身接觸產品、體驗產品。如今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一些設計公司為了促進企業內部設計人員與管理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為了更好地向用戶傳達產品的設計理念,以及為了更好地提高產品的用戶體驗,公司通過與一些虛擬現實技術公司合作將一些未來概念產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一些管理人員、設計人員以及用戶實現產品設計階段的角色的虛擬互動體驗。比如在2014年,福特汽車公司將OculusRift和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產生了新的應用:借助于OculusRift可以來預覽新車的三維立體模型,為了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福特公司又將OculusRift和Autodesk的3D虛擬樣機軟件結合在一起(見圖2)。這樣的3D虛擬樣機軟件可以將設計圖轉化成三維模型。只要工作人員在借助于虛擬現實眼鏡,就可實現逼真的仿真觀察,設計師可以事先進行體驗進而對有損于用戶體驗的地方進行修改,工程師也可以借此身臨其境地觀察新車的內外部環境,對這款剛設計出來的新車有直觀的認識,并為車的制造提供參考意見。當然最終的用戶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設備預先對新車的整體外觀、性能進行了解,而不需要等到真車上市才能體驗。在產品設計傳播過程中,虛擬現實的應用不僅在時間的進程上將人與產品的互動環節提前,同時也在傳播的形式上更具互動性,讓產品體驗的效果更加豐富多彩。

3.3產品設計傳播模式更具開放性

在過去,消費者一般都是在產品投入市場后才會接觸到,如果產品前期調研充實,設計師對用戶的需求抓得準,那么產品獲得成功的概率就會越大;如果調研不實、設計不好,就很有可能影響到該產品下一代的迭代。因為在產品投向市場之前,很少有消費者知道該產品的研發設計信息,更別說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去,所以這也會導致設計師沒有抓住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而花費更多精力在沒用的設計中,這無形中就會增加了產品的成本,再加上一些其他不確定因素,很容易導致產品設計的失敗。如今通過相機、手機、數字影像處理軟件等一些數字媒體技術,借助于通信網絡平臺,設計師可以在產品的前期設計階段就可以很好地與消費者進行溝通,通過網絡大數據的分析,獲得更加真實的消費者需求。在一些科技網絡平臺上經常有新產品的專業測評視頻或文字評論,還有一些網友通過計算機圖形軟件制作的概念產品在平臺上,更重要的是許多產品的粉絲還會發表自己的觀點。消費者通過這樣的形式參與到產品設計中去,打破原有封閉設計模式。比如國內著名的手機制造商小米手機的設計,設計師通過與各大社交平臺“米粉”群的深入互動,吸取“米粉”意見,再根據市場情況,設計出讓大多數消費者滿意的產品,這樣的設計創新模式可以說是極具開放性。許多產品在還沒有量產之前就已經面向大眾,借助一些數字影像技術將這些產品的設計理念在大眾中傳播,如果已經得到用戶的認可,用戶也能夠接受這樣的設計,然后再投入生產,避免產品設計的失敗率,減少公司的經濟損失。

3.4產品設計傳播受眾更具差異性

雖然新的數字影像技術已經在產品設計中得到應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這些新的數字影像技術在企業內部的應用遠遠落后于在后期產品的市場推廣環節。許多新的數字影像技術往往最先應用于產品的宣傳推廣中并大放異彩,使得產品獲得更多用戶的信賴,而在公司內部的應用卻顯得滯后。在許多設計公司內部產品設計傳播的方式依然沒有太多的變化;雖然計算機已經誕生了好多年,也衍生出許多新的數字產品,像iPadPro、數位板、3D掃描儀、各種計算機圖形處理軟件等,但依然有很多設計師依舊沿用傳統的設計方式,比如傳統紙質手繪、實物模型。通過實地訪談,總結以下三點原因:首先、設計人員與用戶之間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專業的設計師對產品的一些主要功能、設計理念、產品品牌等都有較深的認識,而普通用戶關注的卻大多是產品所能帶給他的切身利益相關的部分,對于產品的設計思想、生產流程都不是很了解;但是產品的購買者卻是這些普通大眾,所以要想讓這些消費者能夠很好地了解產品,僅僅通過靜態畫面展示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想把產品的設計理念很好地灌輸給消費者,只有借助那些數字影像技術讓產品設計理念顯得更直觀形象,讓消費者更好地理解。其次、由于設計師長期地依賴于手繪和固定的設計軟件,對這些都使用得很順手,足以能夠滿足他們的工作需求,這也是許多老一輩設計師感情的寄托,就好像古老手工藝一樣具有某種情愫。另外,那些先進的數字影像技術雖然能夠很好地展現產品,但需要設計師花費更多的學習成本。最后、數字影像技術的設備成本高。一些小的設計公司根本無力購買那些正版的設計軟件及硬件設備,就更別說實用那些新的3D虛擬技術、全息影像技術的設備了,而且即使在大的企業使用這些設備的成本也是可觀的,所以一些能夠通過簡單的設計手段就能解決的產品設計就沒有必要使用那些設備,所以也只有在最終的產品演示中會使用這些大型的數字影像設備。

4小結

第2篇

關鍵詞: 空中三角測量; 數字正射影像圖; 數字攝影測量; 數字高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 TP31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63(2013)03-0087-04

Large Scale Aerial Digital Image Ortho-image Map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ed Research

HE Hengliang, LI Linhui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onvenience of measuring stand forest factors, to develop the advantage of aerial photogrammetry an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fores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e paper uses 2008.9.22 shot of cold water experimental forest 1:8000 aviation digital imaging applies ERDAS platform for the study, and discusses the use of aerial triangulation method to generate cold water area south of freedom with the digital terrain model and orthophoto map process. This study makes the further forest terrai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query possible, provides the basic data for the production of digital imaging, and follow-up studies.

Key words: Aerial Triangulation; Digital Orthophoto Map;Digital Photogrammetr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1 數字攝影測量

攝影測量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像片與所攝物體之間的內在幾何和物理的關系。攝影測量學的發展歷經模擬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兩個階段。目前廣泛使用的是數字攝影測量方法,并以其來開展研究。本文使用數字攝影測量的方法制作數字正射影像圖,為后續內容的研究,如林分因子的提取、森林資源信息的正確表達提供基礎數據和實施保證。

利用航片制作正射影像圖,可以改變由地形起伏和傳感器誤差而引起的像點位移。數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就是利用數字高程模型對掃描處理的數字化的航空像片/遙感影像(單色/彩色),通過去除由于傳感器和相機旋轉、地形起伏等因素引起的位置誤差,即經逐個象元所進行的投影差改正,而最終生成平面無變形的數字正射影像。

2 研究區域概況

研究區域為黑龍江省涼水自然保護區,所屬中國東北東部山地小興安嶺山脈的東南段,位置跨越從東經128°47′8″到東經128°57′19″,從北緯47°6′49″至北緯47°16′10″。所涉及區域的總面積為12 133hm2,森林總蓄積量170.0萬m3,森林覆被率98%。

本研究應用2008年秋季(9月22日)涼水林場數字航空像片和航攝成果報告書及2009年5月所進行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數據加上角規點的調查數據,也包括相應帶有控制點的刺點照片。攝影比例尺為1:8 000, 航攝儀類型為RC-10,每張航片占用空間467MB,共約89G。本次研究采用涼水實驗林場的一個航帶進行分析,涉及像片號范圍166~179,共13張像片,約5G數據。

3 數字正射校正原理

數字校正的實現就是將中心投影的影像經過數字校正而形成正射投影的過程,其具體原理就是以投影中心點、像點和相應的地面點三點共線為條件,以單張像片為解算單元,借助像片之間的公共點和野外控制點,將各張像片的光束連成一個區域進行整體平差,求得解算模型,再利用數字地形高程模型對原始非正射影像進行糾正,使其轉換為正射影像。

航空攝影測量的幾何處理任務是根據像片上的像點位置確定相應地面點的空間位置。要使用數字圖像方法處理用相機攝取的像片,首先需要將航空像片進行掃描,形成數字圖像。數字圖像在計算機屏幕上使用的是像素平面坐標系,而成像的航空像片則是相機膠片,使用的坐標系是影像平面坐標系,其坐標原點一般位于影像中心。因此,就要進行像素坐標和影像坐標的變換,兩個坐標系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像素坐標與影像坐標轉換示意圖

Fig.1 Conversion diagram of pixel

coordinates and image coordinates 第3期 何恒亮:等,大比例尺航空數字影像正射影像圖的制作技術及應用研究 智能計算機與應用 第3卷

影像上的點均對應著具有地圖投影的坐標,即大地坐標,如果要根據影像上的點求取對應的大地坐標,還需要在地面空間坐標系統和影像空間坐標系統之間進行轉換。地面坐標系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影像空間坐標系統和地面空間坐標系統

Fig.2 Image space coordinate system and the

ground space coordinate system

為實現這些點坐標間的轉換,還要進行內外定向。通過內定向,可以恢復像片和攝影機的相對位置。框標為攝影機焦平面上固定位置的光學機械標志,用于建立影像坐標系。內方位元素一般由攝影機制造商提供在儀器說明書上。內方位元素包括像主點在影像坐標系中的坐標(x0,y0)和焦距f。通過外定向,可以建立影像空間坐標系與地面空間坐標系的變換方程,求解內外方位元素,進而得到所研究的像片與所攝物體間的幾何和物理關系。

4 數字正射影像制作過程

數字正影像制作過程主要有三個步驟。第一步,使用光束法進行空中三角測量求解內外方位元素;第二步,根據區域文件,產生研究區域的數字化高程模型;第三步,生成區域正射影像平面圖,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數字正射影像圖制作流程

Fig.3 Digital orthophoto map production process

4.1 數據準備

(1)大地坐標參數:投影類型為:ransverse Mercator;橢球體類型:Krasovsky;基準面類型:Krasovsky定義的基準面;中央子午線比例尺因子:1;研究區所在的投影帶:第22帶;帶的中央子午線的經度:129度;投影原點的緯度:0度;坐標原點西偏:500 000m;坐標原點北偏: 0。

(2)內方位元素:攝影機型號: RMK 15/23;焦距:F=153.268 72(mm);框標:格式為(X,Y),具體四個框標值為(106.005,-106.001)、(-106.010, -106.000)、(-105.999 106.001)、(106.001,106.002);像主點坐標:OX=0.006 63、OY=-0.002 76。

(3)地面控制點:地面控制點為已知X、Y、Z的可識別地物,本研究區地面控制點為通過GPS實地測量得到的。在每個控制點的地理位置上用GPS測得X、Y、Z的同時,在航空像片的硬拷貝上則是對每個選定的地面控制點影像刺點,獲得刺點像片,再通過掃描獲得數字圖像。本研究區域所涉及的航片號從166~179。具體的控制點坐標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區域控制點信息

Tab.1 Control point information in study area

控制點號 X Y Z 含控制點的刺點像片

0 316 601 22 495 638.642 5 223 551.346 313.844 166、167

0 316 602 22 495 240.522 5 223 260.697 307.473 166、167、168

0 316 603 22 495 111.051 5 223 161.311 306.485 166、167、168

0 317 401 22 490 702.199 5 5 223 128.658 6 290.784 3 174、175、176

0 317 801 22 488 404.229 9 5 223 151.000 3 297.367 9 177、178、179

0 317 802 22 488 787.792 7 5 223 851.220 5 299.791 6 176、177、178

0 317 803 22 489 015.830 4 5 223 544.459 297.543 8 176、177、178

4.2 應用LPS模塊制作正射影像圖

4.2.1 空中三角測量

(1)首先創建工程文件,選定進行空中三角測量的大地坐標參數,加載圖像,可是一幅或多幅圖像,輸入內方位元素的值。需要注意的是,要確定飛行的路線是從東向西飛行,還是從西向東飛行,本次研究的航帶為從東向西飛行,所以其方向選擇為。設置平均飛行高度為3 000米。當框標數據輸入完畢后,LPS模塊會自動計算誤差,如果結果小于0.33個像素,表明可以接受,如果大于,需要重新調整框標位置。本研究中誤差為0.06。結果如圖4所示。在內定向中完成像素坐標系和影像平面坐標系的轉換。

圖4 內定向中框標的輸入

Fig.4 Inputting the fiducials values

(2)輸入地面控制點,目的是獲取航空的外方位元素。控制點可分為3種:平高控制點、平面控制點和高程控制點,在控制點類型欄中要分別設置為Full、Horizontal、Vertical。FULL控制點為地面坐標X、Y、Z已知的點,Horizontal控制點為水平控制點,只需知道X、Y坐標即可,Vertical控制點為豎直控制點,僅要求Z坐標。外方位元素共有6個,在空中三角測量時通過共線方程進行求解,要求已知最少3個控制點(X,Y,Z)才能解出外方位元素,為了得到較好的精度,需要采用更多的控制點來進行平差。

(3)連接點的自動化采集。連接點是同一個地物在相鄰兩幅或多幅航片上的同名像點。連接點的地面坐標未知,既可以手工量測,也可以自動量測。一般采用自動量測。在LPS模塊中,可以實現連接點的自動化采集。自動量測后,還可以對每一個連接點通過左右窗口查看該連接點是否符合精度,如果精度沒有達到要求,就要對其進行刪除,或者像定位控制點一樣進行重新定位。圖5為兩張相鄰圖像自動化采集連接點后的結果。圖6為研究航帶中全部13張圖像連接在一起的連接點自動化采集結果。

(4)執行空中三角測量。經過以上操作,已經獲得了圖像上的控制點和相鄰圖像上的連接點。具備了利用LPS模塊進行空三加密所需要的完整信息,就可以求取每張航片的外方位元素、各連接點、平面控制點、以及高程控制點的三維坐標。通過三角測量的結果,查看其方差,若達到精度要求,則選擇accept,接受此測量結果。至此,得到了正射影像圖,如圖7所示。

圖5 兩張相鄰圖像自動化采集連接點效果圖

Fig.5 The result of check points automated

collection in two images

圖6 研究區域所有13張圖像的連接點自動化采集結果

Fig.6 The result of check points automated

collection in thirteen images

圖7 執行空三加密結果

Fig.7 The results of triangulation

4.2.2 DEM的獲取

原始數據有涼水實驗林場的DEM數據,通過在ArcView軟件中進行掩膜處理,得到研究航帶的區域DEM數據。

第3篇

關鍵詞 數字影像 數字電影 影像發展

中圖分類號:TP391.4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不斷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也在發展和提高。而在數字影像也作為另一種計算機藝術發面也在潛移默化的發展。

1數字媒體定義

數字影像又稱數字圖像。即數字化的影像。基本上是一個二維矩陣,每個點稱為像元。像元空間坐標和灰度值均已離散化,且灰度值隨其點位坐標而異。數字影像可直接在航天或航空遙感的掃描式傳感器成像時產生,并記錄在磁帶上;也可利用影像數字化裝置對模擬像片進行數字化,也記錄在數字磁帶上。數字影像像元數及像元灰度的量化級數,通常取2的整數冪。一般灰度量化級數最多為28即256級。數字影像表達方式可通過傅里葉變換由“空間域”形式轉變為“頻率域”形式,且可進行各種數字圖像處理,如數據壓縮、影像增強、自動分類等。

2數字媒體應用

數字影像技術在今天已無可阻擋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廣泛運用于電影、電視、錄像、攝影、互聯網、廣告等傳播媒介,左右著社會的視覺語言。不管你拒絕與否,你都不可避免地與它遭遇,在不知不覺中,它改變了人們觀察事物的方式,獲取知識的手段,以及人們的思維與觀念。它改善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到社會結構的調整,并有力推動了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

例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出舉世震驚,眩目的影像、獨特的設計、高科技含量讓全世界看到了新穎而成功的開幕式。數字影像的大量運用是此次奧運會開幕式的一大特色,形成與傳統藝術創作手段完全不同的媒介方式,從而大大拓展了藝術創作語言和表現手法。

它幾乎可以使一切藝術想象變為現實。以數字影像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藝術已然成為當今國際藝壇的生力軍。數字影像技術在動畫片制作上更是發揮了無可比擬的威力。數字影像技術在中國起步晚,但起點高,可以預見的是,數字影像技術將會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其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數字影像是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包括CG插畫、影視、影視等。

影視有特效音樂短片《I Lived On The Moon》,楊瑞作品《盲符》,黃君鵬作品《謀殺是情形》等,都是新媒體方面的。

3數字電影

數字電影也是其中一方面。所謂數字電影,通俗一點地講,就是用鼠標和鍵盤就能制作一部電影。數字電影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中國已有很多人在關注和制作數字電影,美術專業人才從事這個行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優勢要強于計算機的技術人員。國內已有故事片運用一些數字手段,有些是在國外加工的,是一種嘗試。國外也在關注中國的動畫電影。數字電影會全面取代普通的電影制作方式,只有數字電影才能大大超越以往的電影制作手段。――李東(中國電影集團國產影片發行公司經理)

100多年帶來了西方文化的文明樣式。蒙太奇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欣賞好好萊蕪大片的基本的影象語言。當然,中國人還不太會使用蒙太奇這種語言樣式在手機視頻里,甚至只有少數馮小剛、陳凱歌們把這種語言用在雅虎廣告里講故事時使用,作為少數會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在中國成為了稀缺的資源。他們象當年的屈原李白一樣稀缺。但是如今數字影象技術給中國百姓提供了一個學會用影象說話的機會,也許我們就要會象寫散文一樣,用影象抒情,象馮小剛他們一樣用影象講故事,象屈原李白一樣用影象寫詩。這一天不遠吧。就在明天,拿起你手中的攝象機,那怕只是手機,學會用影象表達自己的意思吧,這一天到來了。去年不會英語還是文盲呢,明天可能不會用手機攝象就變的不會說白話文一樣太古舊了。

4數字媒體發展態勢

至于數字影像的發展態勢,引用張駿(北京廣播學院動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的話:數字影像藝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最前衛的藝術,它的大部分視覺效果取決于軟硬件的不斷更新,有很多尚待開拓的領地。同時它又是一種“民間藝術”,因為它具有最廣泛的社會接受群與創作群,尤其是青少年。數字影像的出現給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評判標準,新的工作方式,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術學院在從事數字影像創作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上責無旁貸。在數字影像的教學上,商業片與實驗片應該兼顧。

5影像發展歷史

人類采集信息其實就是從影象開始的。一塊石頭上畫著垂死的牛或者被劫殺的猛獸。我國公元5世紀的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著錄了黃河由寧夏流入內蒙古途中的巖畫,“河水又東北,歷石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石上之自然有紋,盡著虎馬之狀,粲然成群,類似圖馬。故亦謂之畫石山也。”他的描寫應該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巖畫的文學作品了。可見,人們要記錄影象的沖動,并不是出現在DV時代,而是出現在遙遠的從前。只是那時沒有實現記錄活動畫面的手段而已。遠古的人類遺留在巖石上的繪畫,最早的據說已有四萬年的歷史,綿延至現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今天被人們發現的巖畫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資本的積累,20世紀末開始的產業革命,則以信息流革命為主,它是虛擬的,沒有物質,也不用大量的資本。信息革命將一切都數碼化了。有人問互聯網到底掙不掙錢,我說互聯網不是掙錢是省錢,省去了中介的過程,只要一點鼠標就行了。藝術與技術在信息時代有很多相交的地方,在數碼影像教學中必須注意藝術與科學不要脫節。中國管理人才奇缺,缺乏對東西方兩種社會和文化都了解的管理人才。中國要快速趕上發達國家,急需管理人才與先進的管理體制。――查立(美國UnivercitiCorp)

中國的數字技術已發展至國際前端,希望我們的影像技術會有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郭斌.影視多媒體[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第4篇

【關鍵詞】數字影像;奇觀;藝術表現;特征

一、數字影像奇觀的藝術表現特征

(一)想象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期那數字影像奇觀的表現幾乎到了無所不能的程度,唯一的制約僅僅是人們的想象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是你能夠所想到的,都能夠通過科學的技術水平利用數字影像奇觀所表現出來。值得提到的是,正是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因此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數字影像奇觀藝術表現的核心價值就是人類的想象力所在。

任何影像奇觀的制作都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的,優秀的電影大片、精致的器官造型、震撼人心的影像場景都需要創作者具備高度豐富的想象力。正如《阿凡達》中所描述的另一個世界――潘多拉星球,在距地球遙遠的另一顆星球上,幽深的森林中居住著藍色皮膚的納美人,它的頭發可以實現與樹枝思想的溝通、巨大的山脈漂浮在天空當中、植物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等等,這些奇特的影視造型都是卡梅隆導演通過發揮自身想象力所虛構出來的,可以說,電影《阿凡達》最大的成功、它所彰顯的巨大價值其實就是人類想象力的進一步綻放。

(二)陌生化

“陌生化”在傳統文學理論當中是如此解釋的:陌生化主要用于稱謂,由于從未見過此事物,因此為消除套版反應通常以人或物作為對象并以陌生眼光加以描述,從而吸引讀者的研究并引發新的思考方式,讓讀者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來調動讀者積極性、激發想象力。同樣的,在影視作品當中“陌生化”也是如此,電影創作者通過制作影像奇觀首先讓觀眾產生一種陌生感,打破觀眾傳統的思維限制,最大限度的滿足觀眾的窺探欲,最后再運用豐富的藝術表現來獲得精神上的審美。

以電影《阿凡達》為例,該篇利用高科技給廣大電影觀眾營造了一個虛擬的奇幻世界,觀眾通過佩戴3D立體眼鏡,一幅幅靚麗的陌生場景引來了觀眾的一陣陣鏡湖,在數字影像奇觀技術的支持下,卡梅隆導演不僅僅讓自己的想象成為了現實,觀眾的心靈也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充分體驗到了數字影像奇觀特有的藝術魅力。

(三)逼真性

眾所周知,影視技術的特性決定了數字影像奇觀的逼真性。正因如此,影像奇觀也憑借現代科學技術所提供的科學技術手段,準確、精細的在熒幕上將影像奇觀逼真的加以展現。從而不但讓觀眾看到事物的整體,同時也讓觀眾觀看到他們平日無法體會到的、想象中的美麗景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影視技術的特點所決定的。但仍然需要注意的是,逼真性不能等同于真實性,觀眾從熒幕上所看看到的景象僅僅屬于一種視覺上的沖擊與個人體驗上的真實感。

比如電影《明日之后》,該片的電影創作者為了讓觀眾體驗到逼真的奇觀影響,對紐約曼哈頓地區的標志性建筑采用全數字制作的手法,讓CG模型與實景的吻合程度幾乎驚喜道每一條街、每一棟建筑,即使在影片中沒有做出任何的解釋說明,但是美國大部分觀眾都能夠從中立即辨認出曼哈頓城市。如果人們在觀影時看到他們如此熟識的地方為冰雪所覆蓋、地震所破壞、海嘯所吞噬,那么該影片所展現出的震撼力不言而喻。

二、數字影像奇觀的藝術表現技巧

(一)數字光學造型

數字時代的來臨和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數字影像奇觀表現上解決了數字光學造型手段,這一方法解決了很多傳統影像奇觀制作上的困難,尤其是在場面調度上的自由程度方面,景深遠景之外的焦點一樣能夠在熒屏上清晰的展現出來,并將眾多的視覺元素有機的融合在一個畫面當中,從而得到傳統光學攝影鏡頭所不能達到的視覺效果。

影片《變相怪杰》中一些較為夸張的鏡頭,就是將傳統攝影光學拍攝鏡頭所拍攝的主人公采用數字光學造型手段融合而成的,正是由于虛擬攝像機的超廣角所生成的夸張畫面,主人公凱瑞的頭部就具有了極為強烈的卡通動物形象,乃至凱瑞吞下炸彈在腹中爆炸的畫面這一連續鏡頭都是創作者采用數字光學造型手段所制造和完成的。

(二)數字色彩造型

一般來說,傳統調光、調色、影調上的調整范圍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單鏡頭畫面內的色彩與光效很難做出二次調整。這一問題對于創作者、導演和攝影師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問題,而數字色彩造型則就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以我國導演張藝謀作品《英雄》來看,他對影片色彩的調整就極具代表意義,影片當中先后出現了五種色彩,紅綠藍白黑五種顏色和畫面都代表了不同的寓意,這些色彩對于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形象起到了極為重要的襯托。

但不論是對于傳統色彩造型還是數字色彩造型而言,它并不是像畫畫一樣僅體現于一個畫面當中,電影影像的色彩是處于流動當中的,畫面與畫面間的切換、場景與場景的對接都需要創作者和導演根據影片內容動態的去運用、組織和捕捉色彩,只有這樣才能夠制作高質量的影像奇觀。

(三)虛擬場景造型

從整體來看,通過影像奇觀的制作能夠擺脫拍攝地域的限制,只要創作者能夠想到的,故事都能夠在其場景中發展,這是因為通過CG技術能夠創造出一種虛擬的場景與環境。需要注意的是,虛擬的場景也要做到真是,實景與虛擬景觀的有機融合很難分辨二者區別。例如將實景做“舊”就完全可以通過數字影像合成實現,從而省去現實中大量繁瑣步驟。比如影片《世界末日》,該影片利用大量時間描繪了太空船進入太空、撞擊隕石的過程,這些太空場景的虛擬描述與藝術表現極大的滿足了人類的獵奇心理。

三、結語

總而言之,科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并應用于影視作品當中,能夠豐富人類的情感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技術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與發展將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科學技術會隨之發展,同樣的通過高科技所制作出的影像奇觀在插上人類智慧與想象的翅膀后,影視藝術也必將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榮美.解讀張藝謀電影中色彩的運用――以《紅高粱》為例[J].電影文學.2010(23).

[2]王玨.色彩在動畫電影中的敘事作用[J].電影文學.2011(15) .

第5篇

關鍵詞:跨媒介,數字影像,媒資管理;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206-F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傳播產業也發生了革命性巨變,數字傳媒技術應運而生,傳媒方式也由紙質傳媒發展到現在的數字傳媒。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快,人們的信息獲取途徑也變得復雜多樣,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手機、筆記本、移動網絡、公共場所宣傳牌、宣傳屏幕等媒介對信息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在為了搶占更多的廣告市場和媒介地位,媒體競爭激烈。為了更好的發展,跨媒介合作方式成了媒體發展的主流。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數碼產品和廣播電視設備成為了城市家庭的必備產品。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影像制作技術朝著簡單、精美等方向發展。許多傳媒公司開始組建自己的數字制作團隊,加強數字短片和影視的拍攝和后期制作。許多傳媒公司開始大量拍攝數字短片、制作數字專題片或微電影,獨立電影人的投資也開始向傳媒公司拍攝制作的低成本電影、電視劇和微電影方向傾斜,這無疑給數字傳媒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1 數字媒體時代的跨媒介的發展

在數字技術的推動和數碼產品的技術革新,傳統的傳媒方式和觀念在不斷的轉變。傳統媒介的優點就是內容豐富和真實,陶冶著我們的精神情操。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受人們的喜愛,改變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時間和空間性不受控制,但是信息量太大,虛假信息和信息垃圾較多。目前,媒體的多重跨界復合成為了媒體發展的主流方式。數字媒體的跨媒介也影響著非傳媒機構的工作方式,以往的會議現場會議和面對面交流,對于大型集團來說,分廠于總產距離遠,會議精神通過文件或電話進行傳達,現在,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實時視頻會議的召開,企業文化也由傳統的口號變成了現在的立體動畫。企業宣傳也由相片和文字介紹發展到現在的影像宣傳。使得企業辦公效率進一步提高,同時也使得企業內涵和文化進一步深入內心。很多非傳媒機構利用運用數碼設備、后期制作軟件及技術制作宣傳片、專題片。而隨著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非傳媒機構可以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引入到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采用數字化影像設備、數字編輯軟件,結合工作和生活特點采集圖像,經過簡單的后期加工處理制作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媒體產品。

2 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媒資系統對數字作品的影響

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播渠道的呈現多元化走向,空間的增大從客觀上導致了市場數字影像作品內容需求的增多。由于市場上數字影像作品的增多,作品給人們帶來了煩惱,如作品內容膚淺、空洞、重復率多,不能給人們帶來視覺的沖擊。因此如何提高作品的市場占有率成為了媒體研究的重點。對跨界數字影像作品開發,成為了市場的占有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如近期,國內各大衛視臺,為提高節目收視率,紛紛擴大節目資源的利用率,暑期播放經典老電影和影視作品,同時開發新的娛樂節目,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開辦了第三季選秀節目,正是該衛視有一套完整的媒體資源數據管理平臺,根據收視率和調查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對于收視高的節目和影視作品和廣告進行分析,實現對數字影像的管理。該媒體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平臺,實現數字作品的存儲和處理,對前期和后期制作以及管理進行分類。同時對同期國內外先進的制作技術和內容進行分析,開發新的數字作品,迅速搶占國內市場的收視率。

眾所周知,以往電視媒體大多以采編人員所生產出的內容本身為重心,這一工作模式在媒資系統建成后將轉變為以具有策劃性質的新聞信息收集為基礎的,以資源集成為中心的生產流程。因此,如何高效地組織資源、整合資源、調動資源,成為跨媒介數字影像制作過程中的關鍵所在。采編人員的工作思路也應由生產一條好素材轉變為盡可能地采集到更多可使用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被集成中心采用的頻率將成為衡量他們工作優劣程度的標準。這種增強合作、集中管理的模式降低了內容生產的成本和周期,使內容產品進行市場重新定位和制作所需的時間和工作量降至最低,達到高效率與高質量的統一。熟練使用這種生產模式的媒體除了能輕松生產出所有媒體都有的現場報道、分析和評論之外,還能迅速從媒資系統中檢索到與該作品相關的所有內容,并利用數據庫平臺據此進行詳盡、快速的編排,第一時間傳達給受眾,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從而提升作品自身的品牌效應,并集聚受眾對于品牌的忠誠度。而這一切的實現則有賴于媒資系統的完善建立,正是它實現了跨媒介數字影像作品內容的多維度開發,也是它,在內容產品形成的各個過程中實現了大規模存儲、大規模處理,使各類信息的匯聚、共享和增值利用成為現實,從而最終把從內容資源推向了大規模流通的產業化之路。

3 跨媒介數字影像制作下的媒資系統管理策略

3.1 媒資系統的管理建立的方法。媒資系統建立的目的是對數字影像作品進行更好的管理和開發。跨媒介數字影響作品涵蓋媒介、設備、攝制、后期制作、技術處理和策劃等多方面的內容,范圍廣,環節多,不論那個環節出現問題,數字作品都將是失敗的作品。因此米子系統管理方法首先在建立前應該進行充分的設計與規劃,建立數據平臺,提高了員工的效率。同時應該加大技術投資,設計出更合理和更方便快捷的管理系統和數據庫,通過數據庫進行查詢時可以很快捷的查詢出要想要的結果,根據作品的特點和內容進行分類,方便數字影像制品的查閱和處理,如果在制作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及時的發現問題的根源,進行補救。

3.2 媒資系統的管理加密處理。市場上的數字影像作品珠目混雜,加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同行業競爭加劇,數字影像作品容易復制,只有增強其神秘色彩才能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和提高作品的市場占有率。因此,保密環節尤為重要。對媒資管理系統進行加密處理,可以設置口令、員工身份認證、水印處理、技術加密和終端加密相結合,增強員工的保密意識,這樣在作品在制作過程中就可以完全掌控,提高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和競爭能力。

3.3 媒資系統的管理人才培養。媒資管理系統是更合理的配置資源,人才是其核心,要想使得企業在市場上擁有核心競爭能力,就應該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媒資企業充分保護和利用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并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經濟條件,將會吸引更多更又創新能力的人才,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核心競爭作品。媒資管理和影像制作人才一般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目前,我國對于這方面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國內相關人才極其匱乏。媒體可以通過員工技術交叉任職、相關院校和媒體交流培訓和獵頭公司全球范圍內選拔人才等措施來增強媒資管理和影像制作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畢翔.跨媒介數字影像制作與媒資管理研究[J].傳媒論壇,2014(380):91-92.

[2]盧碩.跨媒介的時尚攝影表現研究[M].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3.

[3]宋毅.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內容生產的轉型路徑[J].媒介研究,88-92.

[4]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4.

[5]馬歇爾?麥克盧漢(加拿大).何道寬,譯.理解媒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6]百度百科.跨媒介傳播的定義[OL].http:///view/2169262.htm

第6篇

關鍵詞:衛星雷達;數字影像;礦區;沉降

中圖分類號: [TU19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容易破壞礦區地下地質結構,引發地表沉降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和地面積水等事故,甚至導致礦區透水事故,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甚至人員傷亡。通過對礦區長期、動態的沉降監測,對礦區沉降規律進行分析,可及時掌握礦區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從而針對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應急處理方案。同時,礦區沉降監測獲取到的地表形變數據信息可為礦區的規劃、治理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有利于促進礦山地質災害環境的一體化管理。因此,礦區沉降監測是礦區開采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預防潛在地質災害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將探討一種衛星雷達數字影像應用領域中的地面沉降監測方法[1]。

1衛星雷達數字影像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利用同一礦區范圍的多幅衛星雷達數字影像組成干涉圖,干涉圖中不僅包含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干涉相位,還包含由地表位移引起的形變相位,通過對干涉圖進行差分處理(去除地形影響)來獲取地表微量形變。對于一幅干涉圖而言,形變相位的干涉影像是通過已配準的主輔衛星雷達數字影像的共軛相乘所得到的:

式中:(r, n)表示像素坐標;M和S分別為復數形式的主輔衛星雷達數字影像;IF為復數形式的干涉影像,而其相位Δφ可以寫成以下的形式:

式中:λ 表示雷達波長;R 為斜距;θ 為雷達入射角;k 為整周模糊度;B 和B//分別為干涉對的垂直基線和平行基線;φnoise代表相位噪聲;φatm為大氣相位。

等號右側第一項表示形變相位,是指在主輔影像所間隔的時間范圍內,地表在雷達視線方向上的位移D所引起的干涉相位。第二項表示由地表高程H引起的相位變化,即地形相位。去除地形相位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僅包含地形信息的衛星雷達數字影像對生成干涉圖進而得到地形相位;另一種是利用已有的外部DEM模擬地形信息從而實現地形相位的去除。因此差分干涉方法可歸結為兩種模式:使用外部DEM的二軌方法;使用多圖像干涉生成地形影像對的三軌或四軌方法。第三項表示平地相位,是由不同像素在參考橢球面的斜距差所引起的。B//可通過衛星精密軌道數據求得。大氣相位(φatm)可以使用干涉圖堆疊的方法來去除。相位噪聲(φnoise)包括熱噪聲、時空失相關噪聲、多普勒失相關噪聲以及數據處理過程產生的噪聲等,多視和濾波都可以達到去噪的效果[2]。

圖1 衛星雷達數字影像技術實施程序

2衛星雷達數字影像在礦區地表沉降監測中的應用

衛星遙感影像具有覆蓋范圍大、更新周期短、費用少及多光譜信息量大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大范國、多用途、多時域的城市綜合調查和研究。由于遙感衛星的軌道高、分辨率較低、光譜波段較多等原因,因此,衛星影像上記錄礦區地表信息也有其特點。

地下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采,破壞了上覆巖層的穩定性,從而破碎、垮落,導致地表的下沉、塌陷。這些地表沉降區造成大面積土地資源的破壞,在高潛水位地區甚至出現大量積水,導致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因此,對煤礦沉降區因地制宜進行復墾、治理,對恢復被破壞的土地資源,維護區域的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為此,需要掌握沉降區地隨開采活動的擴展規律,沉降區面積、破壞程度,積水區范圍和深度,水污染狀況等數據資料。采用常規的技術手段,如地形測量是難以勝任的,特別是對于積水沉降區來說更是如此。遙感圖像則能快速、周期性地提供沉降區的大量有關信息,為礦區土地復墾工程服務。衛星雷達影像的空間配準是干涉影像處理中關鍵的一步。由于地形對相位的影響非常敏感,如果兩幅圖像所對應的同名點有所錯開,將會產生很大的測量誤差。因此,要求主輔圖像空間配準精度一定要達到亞像元級的水平。配準的關鍵在于計算兩幅復圖像所對應的同名點的相對偏移量,一旦確定了兩幅圖像同名點之間的相對偏移量,就可以對一幅圖像進行插值重采樣,完成兩幅圖像的配準。根據所選取的兩幅衛星雷達影像數據,采用基于幾何模型的同名點預測自動配準算法,兩幅圖像經過該算法處理后,得到匹配點。記下相關系數最大時窗口中心像元的行列偏移量,將其作為控制點進行二階多項式擬合來確定兩幅圖像中任何一個匹配位置的相對偏移量,即可以確定幾何變換模型,最后根據相對偏移量用雙線性插值法對輔圖像作插值重采樣,從而完成配準操作。配準后控制點殘差的方均根誤差為0.1~0.2像元且有效控制點一般至少在20以上,基本均勻分布在圖像中[3]。

對于地表沉降區以的動態擴展研究,最有效的遙感調查方法是利用礦區的多時相航空遙感圖像,進行疊合分析。在某礦,我們使用時間差為十年左右的多時相、不同片種的航空攝影圖像,包括全色黑白像片、彩色紅外像片和多光譜圖像,對這些圖像進行計算機處理,提取沉降區擴展規律,其處理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礦區地表沉降動態擴展遙感研究圖像處理過程圖

沉降區積水區在黑白像片上呈現為深灰一灰黑色調,而在彩紅外像片上則為深黑色,邊界清晰可辨積水的深淺在彩紅外像片上表現為不同的色調,通過圖像分析和實地采樣,可以圈定不同的積水類型和深度。通常將這種積水區分為四種類型:深水區、淺水區、沼澤區和浸潤區。

非積水沉降區的沉降區邊界、形態也可從彩紅外像片上提取。將提取的有關信息。數據轉繪到地形圖或地理圖上可以編制成有關沉降區狀況的專題圖,利用計算機或電子求積儀還可以求算各類沉降區的而積。這些圖件和數據資料是制定沉降區治理方案的重要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1]寧樹正,萬余慶,孫順新. 礦區沉降與遙感監測方法探討[J]. 中國煤炭地質,2008.01:125-126.

第7篇

關鍵詞:科技 數字化技術 數字影像技術 動漫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c)-0031-01

1 數字影像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數字化技術為我國影像創作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數字影像技術一直在進行不斷地革新,其主要發展方向具體如以下幾點。

1.1 圖像和視頻的繪制

在數字化技術的影響下,藝術家們可創建多樣化的虛擬數字影像,該技術有效節約了影像制作的成本,并且數字技術使得影片的修改更加方便,能使得超現實表現手法變得更容易。

1.2 動態影像移除和跟蹤匹配

在數字影像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影像修整和跟蹤成為該領域的一項新成就,這對我國影片制作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當前影片制作中使用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之一。

1.3 三維數字技術的應用與現實匹配

三維數字技術的問世和應用有效加大了藝術家對影像原始文件的處理能力,該技術的應用與現實匹配有效解決了三維數字角色的拍攝和相應的素材匹配問題,并有效解決了因拍攝器材和拍攝條件引起的技術難題。

2 中國動漫設計的現狀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動漫這種文化產品已經融入到社會大環境中,深受廣大青少年朋友的喜愛。動漫設計產業的大力發展,有效增強了少年兒童的藝術教育和愛國教育,豐富了社會人們群眾的精神文化,并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近幾年來我國的動漫產業一直在進行不斷地革新,經歷了動漫設計的突破期,動漫設計產業的迅速崛起和產業鏈的形成,使得動漫產品成為家庭消費的主要項目之一。我國的動漫設計吸取了大量國外動漫作品的設計元素,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國目前的動漫設計得到多元化的發展,全能型動漫人才正在不斷成長,動漫設計的不斷革新使得我國的動漫產品實現了數量和技術上的又一大突破。目前,我國形形的動漫設計產品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動漫作品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人們的生活增色添彩,其中動漫產品在電影、電視、服裝、工藝品等領域的應用最廣。

3 數字化技術對動漫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

3.1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動漫藝術的全方位數字化

近幾年來,中國的動漫產業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革新速度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中國的動漫藝術中計算機的圖像處理技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水平能夠將動漫素材記錄到計算機中,然后進行相應的剪輯,將圖像數據提取出來經過一定的處理,能夠有效實現動畫的生成,該做成只需用鼠標和鍵盤操作即可,無需使用剪刀加漿糊的傳統的手工操作,其操作過程簡單便捷。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動畫剪輯軟件也得到優化和完善,能有效將傳統動漫的簡單畫面轉變為具有特效的復雜動畫技巧的畫面。計算機的大量使用為我國的動漫制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有效手段,傳統的動畫制作過程中,需要使用模型或者通過相應的攝影手段才能完成,數字化技術的投入使用使得動漫作品的視覺傳達過程更簡單,效果更顯著。數字化技術下的動漫藝術能夠有效完善人物的活動,其視覺系統表達的視覺感受更真實,并且數字化技術能夠有效代替傳統的膠片部分視覺效果的合成,在極大程度上節約了資源。現代化的動漫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制作過程都采用了數字化技術,該技術涉及到動漫制作的整個過程中,隨著全方位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特技動漫也呈現在受眾面前,這對我國的動漫藝術的全方位數字化進程就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2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得動漫藝術觀念和形式得到革新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技術和動漫藝術得到有效融合,現代化的動漫藝術不僅體現在數字化技術操作上,數字化技術的使用也影響了動漫藝術的觀念和形式,實現了我國動漫風格的巨大轉變,使得新的動漫藝術觀念和形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業水平的逐步提高,技術和藝術得以有效結合,大多數技術操作中都反映著藝術思維,藝術創作中又體現了技術思維。我國目前的動漫藝術發展和動漫產品的生產離不開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的存在才使得動漫形象的塑造更完美,其熒幕表現形式才能深受受眾的喜愛。數字化技術的使用,使得我國的動漫藝術由靜態的視覺傳達逐漸轉變成動態的視覺傳達,并且有效實現了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轉換,使得傳統的聲像藝術轉變成虛擬的信息形象,帶給受眾更加豐富的視覺感受。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馬廷·坎伯說過:“計算機制圖、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激光手段使各種可以利用的技術為再現和處理空間、光線、色彩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形成無窮的靜態和動態的變化。”也就是說數字化技術在動漫藝術中的應用是動漫發展的必然結果,計算機動畫制作成為當今最為高科技、高智力、高藝術價值的一項工作,并且該工作具有很強的創造性。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效加快了現代化動漫產品的生產速度,使得動漫藝術觀念和形式都得到突破和革新,有效加快了動漫藝術風格的新陳代謝,動漫藝術的不斷發展和數字化技術的進步具有互相促進的作用,二者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革新和進步,必將推動動漫藝術不斷發展的步伐,人們對動漫藝術需求的不斷增加,必然會帶動數字化技術的革新,這樣就是的動漫藝術和數字化技術呈現日益優化的趨勢,使得我國的數字化技術發展空間逐漸擴大,并產生多樣化的動漫藝術表現形式,為我國動漫藝術開辟了全新的全方面的數字領域。

4 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動漫產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數字化技術對動漫藝術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動漫設計不斷革新的今天,數字化技術使得動漫藝術的表達手法更加多樣化,動漫產品呈現出多元化特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參考文獻

第8篇

科技發展最重要的體現就是“看得到”,所以每一次讓人驚嘆的技術進步都要伴隨影像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影像科技的進步更是日新月異,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享受也愈加震撼。本刊特評出10個比較重要的創新影像技術,以饗讀者。

N 1 數字影像技術

數字影像技術是現在所有影像技術創新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數字影像,很多技術都是水中月、鏡中花。數字影像早在30年前就出現了,不過那時候還僅僅是一個概念,到21世紀之后才被廣泛應用。現在,數碼相機已經徹底取代了傳統膠片相機,數字攝像也在逐漸取代膠片攝像。甚至,數字放映技術也在短短幾年內占據了電影院的主流,膠片放映機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正因為數字影像技術是基礎,所以以下技術可能會有和此技術重合部分。

N 2 多點觸屏

自從蘋果第一代iPhone以來,多點觸摸技術就成為手機屏幕的標配,現在這項技術又開始擴張到電腦甚至電視上。為什么要多點觸摸?當然還是為了讓視覺、影像看上去更爽。現在,多點觸屏技術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可在當年剛剛流行起來的時候,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視覺震撼。

N 3

本刊已經在幾個月前做了一期關于3D的封面專題,里面詳盡介紹了3D的來龍去脈,所以在此不再贅述。3D影像的出現迅速改變了電影的格局,成為近年來最讓人期待的技術之一。電影和照相機的發明改變了人們記錄世界的方式,3D的出現則改變了人們觀看影像的維度。3D再次證明了:人類是永遠不會滿足于現狀的。當人們看厭了平面影像之后,必然會追求更加立體的視覺體驗。

N 4 電子墨水

雖然蘋果的iPad如日中天,讓很多習慣于紙質書的人開始用iPad閱讀,但更多喜歡閱讀的人還是喜歡有電子墨水效果的電子閱讀器。電子墨水可以在電子閱讀器上實現類似于傳統紙質媒介的效果,看起來更像是書,所以讓很多本不愿接受龜子閱讀的人轉變了思想。不過,現在配備電子墨水技術的閱讀器越來越不受人們的重視了,相信未來的閱讀器還會集成這種更像書的現實技術。

N 5 微單相機

現在數碼相機越來越尷尬:專業的人用單反,普通人用手機。就在手機像素越來越高,甚至開始搶占數碼相機市場的時候,一種名為微單的相機出現了。這種相機集合了單反的快速、可換鏡頭等優點以及普通數碼相機體積輕薄的優點,被很多人認為是未來相機的發展趨勢。未來是否是微單的天下暫且不說,但這種相機確實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是真的。

N 6 全息影傷

現在的影像多數還受到顯示屏的限制,《星球大戰》則為我們描繪了未來不需要顯示屏的全息影像技術。目前,這種技術已經出現,但還沒有大規模應用。有了這種技術,我們不再需要物理的顯示屏了,而且一切都是真正的3D,看上去更鮮活、更立體。相信這種技術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普及。

N 7 超高像素

像素的提升直接帶來感官體驗的提升,這些年來,無論影像技術有多么大的變革,像素的提升一直是不變的主題。無論從攝影攝像設備還是從顯示設備來看,像素的提升都是配套的。相機從N多年前就達到千萬像素的級別了,現在的手機攝影都可以達到4000萬像素了。顯示設備更明顯,從原來的DVD到今天的1080P,再到以后的2K、4K,每一次像素的提升都會讓世界更加細膩逼真。

N 8 眼控相機

其實這也不是什么多么高的技術了,不過現在仍然沒能大規模商業應用。實際上,眼控的原理就是取景器會掃描眼球的對焦方向,而后實時確定你選擇了哪個對焦點。能夠在對焦點選擇速度上超越眼控對焦的恐怕只剩下意念對焦了,不過佳能當年的眼控對焦也留下了諸多問題,首先是對焦點判斷不夠準確,第二眼控對焦和對焦屏等物體配合要求很高,裝配起來也是不容易。

N 9

相機無線傳輸

目前已有多款相機在助推Wi-Fi功能,畢竟在所有的電子設備都可以聯網的今天,相機如果還是孤孤單單地遺世獨立,會顯得太不入流了。其實,相機添加無線傳輸功能也算不得什么高科技,但這在微博以及手機拍照盛行的時代可以說是相機的救命稻草。

第9篇

【摘要】 作為一項新興而又成熟的醫學影像技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未來臨床應用上具有很大的前景。而對于這么一項高新技術,我們更有必要了解其技術原理以及重要應用,從而才能在未來更好地為人來服務。

【關鍵詞】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原理;應用

引言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又稱數字血管成像,是一項基于X射線成像與電子計算機數字圖像處理綜合應用技術,能使血管增強到肉眼可見水平。

1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簡介及發展史

傳統的血管造影影像是由許多的解剖機構相互重疊構成的復合影像,特別是解剖較為復雜的部位,血管影像難以辨認,給臨床診斷帶來困難。對于X射線的減影原理,在倫琴發現了X射線不久后,Haschck和 Lindenthal就在尸體上進行了手的動脈血管造影的實驗研究。1923年,Berberich和Hirsh 首次在人體上了做了血管造影檢查。20世紀50年代初期,Seldinger對動脈插管的方法進行改進。計算機圖像的出現后,使DSA檢查技術迅速發展,作為一種新的醫學影像診斷和治療技術。DSA技術操作簡單,對患者也比較安全,影像顯示很清楚,它不只限于血管造影(靜脈與動脈造影),目前已經有數字關節造影以及數字喉結造影等各種應用的報告。隨著數字圖像減影技術的完善,它已取代了大多數常規血管造影,并在不斷擴大應用領域。

在模擬影像減影的基礎上,數字減影血管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而三個主要的研究機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首先是亞利桑那大學的Nudelman教授等于1977-1979年應用影像增強器和數字X線成像技術獲得了第一張狗的頸動脈時間減影圖像;其次是Heintzen和Brennecke等人于1977-1978年研制成第一臺可作實時減影的設備,對狗的心臟造影進行了數字視頻處理后獲得的減影圖像;第三是Winsconsin大學的Mistretta和Kruger等于1970-1978年間對各種數字減影方法和有關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如碘的K緣成像等,從而促進了數字視頻運算處理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2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原理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原理的基本步驟包括1)X射線數字影像的獲取 2) 血管造影技術 3)數字減影處理技術 4)圖像的輸出與儲存。

DSA是數字X線成像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數字X線成像技術是通過電子計算機將X線重疊的圖像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

2.1 X射線數字影像的獲取:DSA技術中X射線影像一定要是數字圖像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減影處理,因此,采集數字圖像的X光機自然是數字X射線照相機。對于數字影像的采集次數,由于DSA與普通的X射線照相不同,所以要求采集同一部位造影前后兩次不同的影像資料,以便進行對比減影。

2.2 血管造影技術:血管造影技術就是向血液中注射顯影劑,使血管在X射線的照射下能夠被顯示出來。現在血管造影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普遍使用的血管造影劑為碘試劑,在少見的有使用碘試劑禁忌癥的病例中,會使用二氧化碳作為造影劑。在倫琴發現X射線后兩個月,Lindental首次在離體上肢的動脈內注入白堊溶液進行動脈造影的嘗試,并取得了成功。

2.3 數字減影處理技術:所謂DSA的技術核心就是數字減影處理技術,就是利用計算機數字圖像運算中的減法函數進行計算分析的。數字圖像的減法運算:兩個不同時間拍攝的圖片(T1和T2),T1減去T2即為在T1中去除含有T2的圖像內容。在實際的臨床操作就是用注射顯影劑之后的數字影像減去沒注射顯影劑之前的數字圖像(蒙版),所得的圖像就是注射顯影劑之后與注射顯影劑之前信號強度不同組織,從而你可以得到清晰的血管圖像。

2.4 圖像的輸出與儲存:經模轉換器(A converter)處理后數字減影像既可轉換為模擬圖像,并以不同灰階度的影像顯示于電視監視屏上。由計算機瞬間完成減影的過程,當造影劑在血管內移動的同時,陸續輸入計算機的造影像瞬間與蒙片自行順次減影并形成一系列減影像,從而可實時觀察到其動態,即實時顯像。

3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的應用

3.1 高血壓的診斷:DSA對于發現青年人的大動脈炎價值最大,它可發現主動脈或(和)主要分支的管腔邊緣比較光滑、粗細不均或比較均勻的向心性狹窄,以至完全阻塞。在中老年高血壓病人有主動脈粥樣硬化時,可發現動脈管腔不規則,邊緣粗糙,進而管腔狹窄直至閉塞。DSA還可診斷腎動脈纖維肌結構不良,造影主要顯示腎動脈遠端2/3及分支狹窄。總之,DSA對繼發性高血壓和長期高血壓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有診斷和鑒別診斷的價值,且操作較簡單,損傷小,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

3.2 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對于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定性定位診斷,DSA是最佳的診斷手段。不但能提供病變的確切部位,而且亦可清楚地了解病變的范圍及嚴重程度,為手術提供較可靠的客觀依據。另外,DSA可清楚地顯示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側支循環建立情況等,對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可進一步查明導致出血的病因,如動脈瘤、血管畸形、海綿狀血管瘤等。

3.3 肝癌介入治療中的運用:原發性肝癌由于其多中心發生的特點及肝內轉移,在主要病灶外還往往有較小的子灶和微小病灶;另外肝癌手術切除或介入術后,肝動脈正常的血管走行大都發生改變,腫瘤復發或局部轉移病灶常存在腫瘤新生血管和肝內外的多支腫瘤異常供血動脈。常規DSA攝影的空間分辨力很高,可使用各種后處理功能提高圖像質量,能充分顯示細小血管結構和較小腫瘤病灶,利于觀察腫瘤血管和腫瘤染色。而且不同角度DSA在肝癌的肝段及亞肝段的栓塞治療中對腫瘤的供血動脈以及小病灶的顯示效果顯著,對小肝癌和APS的鑒別診斷很有幫助。

4 結語

綜上所述,DSA技術是醫學影像高尖科技的綜合應用的產物,從膠片成像到數字成像,從普通的數據復制到數字減影處理,幾乎每一步都是里程碑式的飛躍。而且未來DSA的發展方向將向高度一體化、系統化、程序化、自動化、網絡智能化的方向發展。DSA對腦血管病診斷,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診斷方法。然而,由于它是一種創傷性檢查,所以對腦血管病不應作為首選或常規檢查方法,需要掌握好適應癥和禁忌癥,并做好有關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 Kyoichi Hiroshim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 Registra―tion Method with Local Distortion Vectors to Decrease Motion Artifact,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01:182―194.

[2] Erik H.W.Meqefing,Retrospective Motion Correction i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A Review,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18(1),1999:2-21.

[3] 徐躍,黃泉榮,沈克涵等.醫學影像設備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24~255.

第10篇

數字高科技時代,網絡影響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以方便、快捷等諸多優勢,日漸成為新聞傳播的第一時間媒介,網絡對于紙質傳媒的挑戰顯而易見。近年來“互聯網+”行動計劃新概念的提出,必將加速推進互聯網與傳統媒體融合的歷史進程。

兩年前,美國《芝加哥太陽時報》就宣布取消攝影部,包括一位普利策獎得主在內的28位攝影記者面臨失業危機。這只是一個個案,但它傳遞的信息是十分明顯的。深圳一家報社總編輯撰寫了《攝影記者之殤?——對<芝加哥太陽時報>取消攝影部的思考》一文,極力安慰攝影記者。他說:“具有專業水準的職業攝影記者是否已經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至少五年內不是。”意思是5年以后就難說。這多少有點無可奈何的意思。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型,表面看來,新聞攝影的確面臨雙重的挑戰,一是新聞攝影已經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記者”;二是紙媒行業下滑,專業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施展空間受限。但是從深層次看來,“紙”與“網”的融合實際上為攝影記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網絡媒體將是下一代的主流媒體,但紙質媒體和紙質文化一樣不會消亡。紙質媒體會在“紙”與“網”之間“兩手抓”。近年來,傳統媒體紛紛開辦新聞網,它代表了單一的傳統新聞媒體尋找網絡化發展進程中的途徑與規律的模式。由來自傳統媒體的受過專業化訓練的記者編輯掌管的網絡媒體會進入主流媒體,這也是無可置疑的。所以,關鍵在于攝影記者能否在“紙”與“網”之間華麗轉身,轉型為網絡時代的新聞影像專家,而不是消極無奈。

追求精品

數碼時代,專業攝影記者已經失去采訪、拍攝和的壟斷,和普通拍攝者同處一個發稿平臺。據一家省報統計,記者與普通來稿采用比例,10年前為7:3,如今為4:6,且呈遞升趨勢。普通攝影愛好者人數眾多、分布廣,有更多親眼目睹突發新聞事件的機遇,很多時候記者還未趕到現場,攝影愛好者的照片就發到網上或傳到報社。

數碼攝影太容易,也難免圖像泛濫,拍好就更難。正像生產在生產對象的同時生產主體一樣,圖像的迅速、大量傳播,也提高了公眾的審美眼光和鑒別力,對于圖像的新穎性、視覺沖擊力都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認識。

新聞圖片資源的豐富,對專業攝影記者無疑是個強大的沖擊,但專業和業余攝影者的拍攝和報道質量往往有較大的差距。不是擁有了第一時間,就能獲得優秀的稿件。比如,目前報社來稿多,主要多在一般性的稿件上,組稿時,往往是編排完重點稿件后,再將普通類稿件填空補缺。面對鋪天蓋地來稿,專業攝影記者需要實現突圍,跳出普通來稿的覆蓋層.站在更高的層面找新聞、報新聞,更好地把握網絡時代媒體的需求,揚長避短,避免簡單的重復,力求表現出新、出彩。動態報道求精,靜態報道求深,以質勝量。

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普通攝影者有第一時間拍攝和報道的優勢,但由于攝影愛好者多數未受過新聞專業訓練,不熟悉新聞攝影報道的要求和規律,有即時性的優勢,卻也難免表面化、隨意性。其次,自由來稿多處于無序狀態,由于缺乏新聞職業的道德觀念,少數人員或追求上稿率,或追求娛樂、炒作和轟動的效應,客觀性和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會導致少數質量低劣、失真的照片被采用。在突發性、災難性題材的拍攝報道中,專業攝影記者無疑有更大的優勢,同時也向專業攝影人提出了更好把握信息,更加機敏、勤勉的要求。

在突發新聞報道質量求新求精方面,獲得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銀獎的《廢墟中的生活》,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在汶川地震發生后,難以數計的專業和業余攝影者通入拍攝,災區傳出成千上萬張新聞圖片,深圳晚報攝影記者趙青沒有停留在場面的表面的記錄,而是獨具慧眼地攝取了一片瓦礫廢墟中,一對青年男女正在生火做飯,背景中的莊稼生機勃勃,這讓讀者看到災區民眾堅強的生活信念,看到災區生活新生的希望。

縱覽近年來新聞攝影優秀作品不難發現,無論是全國好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比賽,還是省市及各報社的年度、月度好新聞,獲獎作品甚至稍有一定影響的新聞攝影報道,絕大多數出自專業攝影記者之手。但由于網絡的迅猛發展,手機攝影的普及,專業攝影記者如果仍然“按步就班”。那也就會好景不常,甚至被被淘汰出局。近年在荷賽中常有兼職、業余攝影人人圍、獲獎,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

專業攝影記者要有緊迫感、責任感和更強的事業心,盡力不斷在圖像質量方面下功夫,精益求精,揚長避短,以質勝量。對于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不同要求和規律也應該積極探討。

追求深度

專題化、系列化是專業新聞記者報道的重要優勢,作為主流媒體,無論傳統和網絡在適應傳播快捷與時效的同時,都需要在報道深度上做足文章。專題化、系列化的連續、深入報道,也是專業攝影記者應對新媒體時展需要的重要課題。

在稿源不斷增長的情勢下,一些紙媒體早就開始減少一般性的新聞報道,而騰出版面做深度報道,專業攝影記者更是要順勢而變。主動退出一般性的稿件競爭領域,不是立足于和攝影愛好者爭見報率,爭“工分”,而是避開“體制內”的平坦大道,沿崎嶇山路,攀登高峰。騰出時間和精力搞策劃、做專題,做系列、跟蹤深入報導,或是精心挑選新聞選題,或是深入采訪發掘新聞內容,拉開與普通稿件的競爭差距,脫穎而出。這是網絡時代專業攝影記者本分,也是新媒體對攝影記者寄于的厚望。

在網絡傳播、大眾參與的情勢下,圖像的傳播及時、快捷,涵蓋面廣,但也可能大多是靠機遇,見好就拍,“信手拈來”,時過境遷。專業攝影記者應該有長遠的眼光長期關注有一定時間、空間跨度拍的新聞題材,進行深入、系列的報道,使報道有深度、有厚度。在《貫通界嶺》(湖北日報2014年10月15日1版)的系列報道中,筆者深有體會。界嶺隧道是滬蓉高速公路最后一項未完工的工程。原以為是個普通的隧道,施工中期發現,山體巖石破碎,隧道垮塌嚴重,就連一些已經完成支護的隧道因垮塌再次發生扭曲變形,5000多米的隧道打了5年,是正常工期的兩倍,為工程建設所罕見。記者通過3年多的跟蹤,拍攝了大量的建設過程、大的垮塌和重要的節點、時間段,在不同的施工現場,先后拍下了泥濘中掘進、搶救垮塌現場一系列艱難施工場景,并有心儲備一批施工過程精彩瞬間,當隧道貫通時集中推出,縱向、立體、直觀地展現隧道層層推進的艱難歷程,突出報道了隧道施工的難度和建設者們的艱辛,這一組稿件受到業內外普遍稱贊。

圖像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但由于瞬間的局限,在全過程、多方位的報道方面,除了做好“圖”的文章,“文”的功底不可輕視。深度報道需要有較好的文字描寫做配合,專業攝影記者還要實現“兩翼齊飛”,獨立完成新聞稿件的拍攝和采寫,圖文并茂。

追求技術

我們常說今天的現實就是明天的歷史,許多圖像都將是歷史的見證,科學地存儲影像就是存儲歷史。數碼時代攝影藝術面臨的挑戰是全面的,遠不只是新聞造假、圖像泛濫、影德淪喪,還有更為可怕的是數字影像的風險,記憶的缺失,對此似乎并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與警覺。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的世界,其實數碼影像也是虛擬的。如果說銀鹽影像受損以后還多少留有殘痕,而數字影像一旦流失就無影無蹤,了無痕跡。因此,數字影像的科學存儲是一個亟待重視的課題。長期從事檔案工作的攝影家孟煒煒在《“記憶黑洞”——新傳媒時代攝影的危言》一文中,充分地論述了數字影像的虛擬性與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指出“數字影像從生成之時直到最終歸宿,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可以說是險象環生,遍布風險。比起傳統攝影的底片、照片的保存,數碼影像文件所面臨的問題要復雜、嚴重得多,而且動輒就是批量的、毀滅性的,幾率很大。”“如果我們拍攝的是難得一見、極具歷史文獻價值的場景,影像一旦流失,就造成‘記憶黑洞’,我們將何以面對歷史,面對后人!”為了不給歷史留下空白,我們要有影像獲取的熱情,更要有影像儲存的科學知識,并對數碼影像存儲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有清醒的認識。

銀鹽膠片時代攝影記者往往是數著張數,一張一張拍攝,而數碼時代的拍攝卻是連續的、海量的,一次采訪拍攝動輒就是若干G,乃至若干T。“重拍輕存”,這幾乎是攝影人的通病,攝影記者也不例外。數字影像的獲取是海量的、整體的,有許多影像的獲取可能十分卻艱辛,其中有許多是不可重復的,而數字影像的流失往往也是批量的。因此,對于攝影記者來講,拍攝和科學存儲同樣重要。

數碼影像的存儲包括“存”和“編”兩方面。存儲是數碼照片的生命所在,存儲介質是數碼影像的生命載體。數字影像的存儲方式與傳統攝影完全不同,存儲量大,只有使用計算機才可以讀出,市場競爭使得存儲硬件、軟件不到三、五年就會被淘汰。為了確保數字文獻長期可存取,需要將數字文獻不斷地轉換到新的數字平臺、新的媒體與操作系統上。這就意味著存儲介質要不斷更新。無論采取哪種措施進行更新處理,不僅操作麻煩。其累積成本也是高額的。技術發展速率越快,維護數字文獻長期存取的累積費用也會隨之增高。專業攝影人在這方面應該適時掌握相關信息與操作技術,包括硬件的更新與資料的備份。

其次,有必要數字圖像檔案目錄、索引的編纂方面多下功夫。影像檔案的編篡攝影人往往拍攝時激情滿懷,發稿、參賽、交流都很積極,至于編輯、存資,包括必要的文字說明就都置之腦后。年長月久,待到用時根本無法查找。數字時代專業攝影記者要在圖像的編輯整理、撰寫圖片說明以及相關文字資料方面多做細致的工作。竭力避免一些重要的圖像資料,由于我們對于數碼影像的儲存、管理不當而流失,或者無從查找,這樣就難免給后人留下“記憶的黑洞”、“歷史的空白”。

第11篇

大畫幅攝影具有操作精細、片幅大、影像品質高、細節豐富等特點,我們在制作高品質影像作品的時候,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特點,發揮大畫幅像質的優勢。目前制作大畫幅圖片的方式主要包括:傳統銀鹽放大和數字藝術微噴兩種工藝。

傳統銀鹽制作照片,要求制作技師對暗房工藝的熟練掌握。相比較傳統手工銀鹽制作,數字微噴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輸出精度高、色彩還原真實、保存時間更長久、重復制作品質統一等;(2)頂級的打印設備配合專用紙張、墨水,其色彩范圍已經超過了傳統沖印色域,色彩保存期限更是達到了百年以上,是革命性的技術進步。(3)數字微噴能夠實現精確的色彩控制、豐富的細節表現和長期的保存年限,是高品質影像作品制作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大畫幅的數字影像的采集

1.掃描文件的數據量如何計算

掃描文件的數據量取決于實際輸出的尺寸。例如您想制作一幅尺寸為100×80厘米的圖片,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在Photoshop中,新建一個文件,在寬度和高度欄內輸入您要制作圖片的相應數據,如100×80厘米,分辨率使用300像素/英寸,那么,右下角就得到您需要掃描的數據量應為319兆(圖2)。

以下是在RGB顏色、8位、300像素/英寸的條件下,根據輸出圖片的不同大小,給出掃描文件量的參考:

2.電子分色掃描還是平板掃描

(1)電子分色掃描與平板掃描的特點

不同類型大畫幅攝影膠片,有各自適合的掃描方式,不可一概而論。現在質量較高的底片掃描,主要就是電子分色掃描(俗稱“電分”)和平板掃描兩種方式,它們各具特點:電子分色掃描采用光電倍增管技術(PMT)完成光電信號的轉換,進行逐點掃描,通過設定圖像高光和暗調部分的密度值,可以很好地表現圖片的細節;但是電子分色掃描對黑白負片、彩色負片的色彩表現不夠豐富,且顆粒偏粗,在這一點上,平板底片掃描的優勢更大一些;

現在國內的電子分色掃描設備,都只能夠掃描8位圖像,而柯達iQsmart平板掃描儀,可以掃描16位圖像文件,16位數字文件,在Photoshop中調整時,文件質量更高、損失更小,我們工作室經過實際使用,證明這款掃描儀掃描質量出眾、色彩豐富、分辨率高,完全符合制作高品質圖片的要求;另外,平板底片掃描的操作比電子分色掃描要簡單的多,也是很大的一個優勢。

(2)電子分色掃描及平板底片掃描的工作狀況

電子分色掃描操作起來比較復雜,從底片方面來說,主要要經歷以下3個過程,過油、將底片安裝到滾筒上、進行點式掃描(圖3-4)。

柯達iQsmart平板掃描儀一次可以掃描2張8×10底片,通過對膠片的選擇、黑白場的設定等操作,可以使色彩還原真實,影調及層次豐富展現(圖6-7)。

三、數字影像的調整和輸出

大畫幅攝影,是一個系統工程。后期的調整和輸出是這個系統工程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性不亞于前期的拍攝。

1. 影像的后期調整

(1)基礎修整。主要是對片子修臟和修劃痕,雖然技術含量并不高,但卻需要付出耐心和大量的工作,這個步驟是圖片最終質量的基礎。

(2)調整影調和反差。這一步驟是影像后期調整的靈魂,相當于傳統暗房中放大時對片子進行整體反差的控制以及局部的增光或減光,從而表達作者對影像的感覺、想法、詮釋和理解,這步其實是前期拍攝創作的一個延伸。

(3)色彩調整。經過掃描形成的電子文件,或多或少都有些色彩上的偏差,后期需要對色彩進行一些校正,如果使用彩色反轉片,一般在標準觀片器上,以底片色彩為準進行調整;如果使用彩色負片,需要了解不同膠片的色彩還原特性,同時根據作者對拍攝對象的色彩感覺為參考作調整。

以上后期調整,應注意調整的步驟越少越好,因為每一步調整,都有可能造成圖像質量的損失。

2. 數字影像的輸出

(1)選擇輸出介質

輸出介質一般有照片紙、藝術紙、油畫布、宣紙和絹布等,我們工作室現在有包括以上材料的超過20種常用介質。根據影像的內容和作者的表現意圖,結合介質的反光和無光、光滑和紋理、展覽級和收藏級、介質的吸墨性等特性、需要為不同的圖像選擇合適的輸出介質。輸出介質不但是影像的載體,更能提升影像的價值。

例如大畫幅黑白風光作品,影調細膩,細節豐富,選擇收藏級攝影純棉超平滑美術紙是很不錯的,可以營造出繪畫的感覺;而大畫幅建筑圖片,層次豐富,選擇收藏級純藝術?硫化鋇的紙張表現的會很出色,與傳統銀鹽紙基紙的感覺很接近。

(2)輸出前影像微調

輸出介質選擇完畢后,因為每種介質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在輸出之前,還要針對所選介質,進行有針對性的影像微調,比如使用吸墨量大的介質,要適當提亮一點暗部,以便暗部細節更好地表現;但這步微調的前提,需要我們對顯示器、打印機和介質進行細致的色彩管理,保障硬件設備對影像還原的忠實可靠性。

(3)收藏級影像的制作標準

大畫幅攝影,具有操作精細、片幅大、影像品質高、細節豐富等特點,因此很多攝影人選擇收藏級制作標準來輸出影像。

收藏級影像制作,首先要保證使用的是顏料型墨水,而不是平常沖印店使用的染料型墨水,顏料型墨水不溶于水,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我們工作室使用的大幅面打印機的原廠墨水,都是顏料型墨水;其次,需要使用收藏級的介質,比如純棉無酸的紙張,這些介質也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以上兩者結合在一起使用,才能達到影像上百年不褪色的收藏要求。

影像輸出建議到有官方認證的藝術微噴工作室,能夠提供輸出介質的收藏證書和收藏鋼印,這樣可以保證在使用介質和耗材方面都有嚴格的控制(圖9-10)。

(4)收藏級作品的晾干與保護

收藏級作品輸出完成后,由于很多介質吸墨量較大,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晾干,有些作品,還需要再表面噴上無色透明的保護劑,進一步保護畫面表面,并增強抗氧化性。

3.輸出作品的查看

輸出作品后,查看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圖11所示,在標準光源下,雙手持片,與光源形成45度左右的角度,上下傾斜進行查看,為最佳的觀看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戴上手套進行查看,以免手汗對作品造成不良影響。

4.輸出后影像的保存

高品質的收藏級影像在輸出后,需要進行很好地保護,主要應該采用無酸袋和無酸盒進行保存,以保證圖片能夠在多年后還能完好如初(圖12)。

四、收藏級影像的裝裱要求

展覽展示,是影像被收藏的主要途徑;而裝裱,是展覽展示的必要條件。下面,配合圖片介紹幾種主要的裝裱形式:

1.無酸卡紙裝裱,最容易攜帶和被收藏保存的裝裱方式(圖14-15)。

2.鏡框裝裱:最常見的裝裱形式,以木框和鋁合金框居多(圖16)。

3.鋁塑板裝裱(圖17)。

4.“三明治”裝裱(圖18)。

五、收藏級影像作品的運輸

第12篇

關鍵詞: 工程測量 數字化測繪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

傳統工程測量技術的服務領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業,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測量儀器的智能化,數字化測繪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而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攝影測量與遙感(RS)及數字化測繪和地面測量先進技術的發展,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的自動化、實時化和數字化,工程測量的服務領域進一步延伸,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社會需要。

一、數字化技術在地圖處理中的應用

(一)地圖數字化處理。在建立各種GIS系統時,需要對原有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對于原始地圖,若其現勢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滿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數字化儀對其進行數字化處理工作。當前主要有手扶跟蹤數字化和掃描矢量化、GPS數據輸入三種方法,主要是應用RTK(Real Time Kinematics-實時動態)技術,它是在GP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能夠實時提供流動站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在一定范圍內達到厘米級精度的一種新的GPS定位測量方式。通過將1臺GPS接收機安裝在已知點上對GPS衛星進行觀測,將采集的載波相位觀測量調制到基準站電臺的載波上,再通過基準站電臺發射出去;流動站在對GPS衛星進行觀測并采集載波相位觀測量的同時,也接收由基準站電臺發射的信號,經解調得到基準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流動站的GPS接收機再利用0TF(運動中求解整周模糊度)技術由基準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和流動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厘米級精度流動站的位置。應用這種測量方法測量,可以不布設各級控制點,依據一定數量的基準控制點,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測定圖根控制點、界址點、地形點、地物點的坐標,利用測圖軟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電子地圖。同時也可以根據已有的數據成果快速地進行施工放樣。而實際應用得較多的主要是數字掃描矢量化軟件,針對大比例尺地形圖,大多數掃描矢量化軟件能自動提取多邊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地對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

(二)數字化地圖作業流程。因為GIS軟件掃描矢量化輸入方法具有圖像清晰、編輯方便、易于轉換等特點,一般外設精度都能滿足,所以地形圖的精度主要取決于人工跟蹤精度和輸出設備精度,而人工跟蹤精度主要取決于作業人員熟練程度和工作態度,必須在加強作業人員基本技能培訓上下工夫,要求工作人員嚴格按矢量化方案作業,確保圖件的精度和質量高于國家現行數字化測圖規范所規定的數字化精度和質量。

二、數字化繪圖

(一)數字化繪圖的特點。數字化繪圖克服了手工繪圖存在的許多弊端,如工作量大、作業艱苦、作業程序復雜、煩瑣的內業數據處理和繪圖、成圖周期長、產品單一等,符合現代飛速發展的工程需要。數字化成圖技術主要有內外業一體化和電子平板兩種模式。內外業一體化是一種外業數據采集方法,主要設備是全站儀、電子手簿等,其特點是精度高、內外業分工明確、便于人員分配,從而具有較高的成圖效率及以下特點:(1)利用效率高:如在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工程中需要對同一地形圖繪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數字化測圖可以同時根據完成的地形圖繪制不同比例尺的多個地形圖,滿足各不同專業人員對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的需要。(2)精度高:數字化成圖系統在外業采集數據時,利用全站儀現場自動采集地形地物點的三維坐標,并自動存儲,完全保持外業測量的精度,省略了讀數、計算、展點繪圖等外業工序,外業工效提高。(3)勞動強度小:數字化成圖的過程,減輕作業人員的數量和勞動強度,使生產周期縮短,生產成本降低。(4)便于保存管理及更新:數字化產品可以存儲在軟盤上,或通過繪圖儀繪在所需的圖紙上,線條、線劃粗細均勻,注記字體工整、美觀,便于修改,更好地保證圖形的現勢性和不變形性。

(二)外業數據的采集。在采集數據時,數據采集人員要準確應用地物代碼,以免在內業成圖時出現錯誤;在觀測開始時,相關工作人員需嚴格按照要求對測站點進行檢查,跑尺人員應嚴格按照自動成圖的要求作業,確保能完整地描述地形地貌的特征點,必須通過繪制草圖來表明各個地物碎部點的屬性及相互關系。測量坎子時,要量取坎子比高,坎下也要進行地形點采集,當一個測區完成后,可把數據備份。

(三)繪制內業數據處理。無論是工程進程各階段的測量工作,還是不同工程的測量工作,都需要根據誤差分析和測量平差理論選擇適當的測量手段,并對測量成果進行處理和分析。

三、工程測量中的數字攝影測量技術

數字攝影測量是基于數字影像與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影像處理、影像匹配、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就攝影測量本身而言,從測繪的角度上看,數字攝影測量還是利用影像進行測繪的科學技術;而從信息科學和計算機視覺科學的角度看,它是利用影像來重建三維表面模型的科學技術,也就是在“室內”重建地形的三維表面模型,然后在模型上進行測繪;從本質上來說,它與原來的攝影測量沒有區別。因而,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中,整個的生產流程與作業方式,和傳統的攝影測量差別似乎不大,但是它給傳統的攝影測量帶來重大的變革。

目前通過在空中利用數字攝影機所獲得的數字影像,內業使用專門的航測軟件處理,進行的航空攝影測量是大面積、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地籍測量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在計算機上對數字影像進行像對匹配,建立地面的數字模型,再通過專用的軟件來獲得數字地圖。該方法的特點是可將大量的外業測量工作移到室內完成,具有成圖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勻、成本低,不受氣候及季節的限制等優點,特別適合于城市密集地區的大面積成圖。但是該方法的初期投入較大,如果一個測區較小,它的成本就顯得較高。但可以說其是今后數字測圖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并且隨著全數字攝影工作站的出現,加上GPS技術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使得攝影測量向自動化、數字化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劉學,張弘.工程測量[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7.

[2]李金啟.數字化測繪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測繪科學,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广安市| 新绛县| 太康县| 桓台县| 法库县| 石门县| 大渡口区| 子长县| 琼中| 营口市| 海林市| 乌兰浩特市| 梧州市| 剑河县| 南岸区| 上蔡县| 东辽县| 遂平县| 哈尔滨市| 延吉市| 无极县| 阿勒泰市| 昌都县| 梁山县| 齐齐哈尔市| 阜城县| 略阳县| 永兴县| 公主岭市| 亚东县| 武陟县| 明光市| 揭东县| 图们市| 大英县| 通榆县| 河源市| 新巴尔虎右旗| 汉沽区|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