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8 04:4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革命英雄寫的詩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價值。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化個性的核心內(nèi)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是我國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由此可見,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一種人文關懷
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接受新知。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diào)動起來。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對答錯的同學也不要批評。例如,學生在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課的階段,播放一段秦始皇登基大典的一段視頻,然后教師引用視頻中秦始皇說的一句話:“朕為始皇帝,后世以數(shù)計,二世、三世至于萬世。朕的大秦江山,將傳之永世。”設問:“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自稱朕,以示至高無上、至尊無比,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而且他要千秋萬代傳承下去他的功業(yè)。那么,面對如此廣大的疆土,眾多的百姓,滿目的戰(zhàn)爭瘡痍,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來治理國家呢?”這樣設疑,就自然而然把學生引入探究的教學情境。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使學生充分了解秦始皇的治國方略,讓學生分組排演歷史短劇,名為秦始皇宮廷辯論會。讓小組中的一個同學扮演秦始皇,其他的同學飾演群臣,讓皇帝和大臣們討論治國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因而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展示自己的機會,培養(yǎng)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也鍛煉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歷史的認識,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學生只有置身于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文熏陶。
二、鼓勵學生從歷史杰出人物身上汲取人文精神,從中受到啟發(fā)教育
歷史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處事態(tài)度,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胸懷,再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國士子愛國情懷。這些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可以說為我們學生樹立了人格方面的榜樣。因此,我們要利用好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同時也要補充一些課外的歷史材料,使人文教育變得更加充實。例如,在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時,我們就可以從《論語》中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補充到教材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歷史文化名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生要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原則學好后,再學習文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三、和語文等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例如,我們在講二萬五千里時,就可以把有關的詩詞引用到課堂上來,增強課堂教學的人文色彩。•七律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戰(zhàn)士擊潰了敵軍無數(shù)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過岷山,歷經(jīng)十一個省。這首詩是在越過岷山,攻占臘子口后,到達六盤山前寫的。精確地描述了的戰(zhàn)斗歷程,形象地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精神。弘揚精神有利于弘揚學生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fā)展,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從而有利于發(fā)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為實現(xiàn)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努力,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希望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人文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作者:邸明春 吳洪生 單位:南京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