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20:12: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蜀道難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外語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摘要】中國古詩英譯是當今翻譯界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在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由于翻譯家們不懈的努力,對于中國古詩的英譯已經產生了許多優秀的譯本。然而由于語言本身的特點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于古詩的翻譯總是不能完全的傳達原詩的音、形、意美。比較鑒賞楊憲益和孫大雨兩位翻譯家對李白詩歌“蜀道難”的翻譯,我們發現兩種譯文各有千秋,但就詩歌的“三美再現”而言,楊譯本在充分詮釋原詩意義的基礎上更好地向讀者傳遞了詩歌的意境之美;盡管如此,缺憾仍是有的,這要歸咎于古詩英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關鍵詞 古詩英譯;蜀道難;譯詩三美論;局限性
作者簡介:李園園,女,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外語學院,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0引言
翻譯不易,譯詩尤難,翻譯中國古詩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因為漢語言本身具有許多和別的民族語言不同的特點,特別是漢語和西方拉丁語系的差異,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差異,以及詩歌語言本身的獨特性,都給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帶來了許多困難。但是譯詩雖難,由于中國古典詩歌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且詩歌本身所承載的中國古典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古詩的翻譯越來越多地受到了整個翻譯界的關注,尤其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更為頻繁的今天,中西翻譯家們都在為更好地表現和傳遞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做著不懈的努力,也由此誕生了更多的古詩譯本。
楊憲益先生多年從事中國古詩的翻譯,尤其是唐宋詩詞的翻譯,成就顯著,他的許多古詩譯文都被收錄在《朝花夕拾之中國古代詩歌卷》,其中李白的“蜀道難”這一“驚風雨、泣鬼神”之作的英譯也在其列;孫大雨先生,中國古詩詞翻譯家,他的《古詩文英譯集》里包含了他對傳播中國古典文化所付出的心血,為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也包括李白的“蜀道難”;本文試圖以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教授的古詩英譯“三美”論和翁顯良教授的譯詩理論為指導,比較鑒賞楊、孫二位的“蜀道難”英譯,并結合漢英語言的特點來看古詩英譯的阻隔點和局限性。
1李白的詩風以及“蜀道難”一詩的語言和風格特點
李白,中國盛唐時期詩壇上的泰斗級星座,被世人尊譽為“詩仙”、“酒仙、“謫仙”。他的詩歌明快豪放,雄奇飄逸,不拘泥于形式,多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為主;高度個性化的語言,往往自始至終都帶著強烈的情感,體現著詩人豪放不羈的性格特點,其抒情主人翁的態度十分鮮明,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例如他的“蜀道難”,從開頭的一連串驚嘆,到中間描寫蜀道的險峻,再到結尾再次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語言綺麗,氣勢磅礴,抒發了作者面臨蜀道的驚異、驚悸、驚嘆之情,讀來給人以震撼心靈的美的感受。這首詩從形式上看不拘一格,韻律多變,句法自由;句式長短不一,參差錯落,融散文句式和韻文句式于一體;句式自由但又不損詩意,反而給人一種跌宕起伏的自然情趣美。意境上,這首詩立意新奇,感情濃烈,采用一詠三嘆的寫法,直接抒情,借反復詠嘆蜀道之難抒發詩人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那闊達的意境、逼人的氣勢使人怵目驚心,嘆為觀止。因而翻譯這首詩時,必須深刻理解詩人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用心感受并爭取傳達詩的聲韻美和意境美。
2比較鑒賞楊、孫英譯“蜀道難”
根據許先生的翻譯“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三美”是譯詩的最高標準。“三美”論認為保持原詩的意美最重要、最根本,音美次之,形美又次之,三者得兼最善。而“蜀道難”這首詩,由于其本身在韻律上不像以往詩歌通篇押韻,句式上又不限于純粹的五言或七言,所以翻譯時正如許先生的“三美”論所言,如果能夠生動真實地傳達原詩的意境之美,則可稱得上佳譯了。
以下我們從標題到詩文來鑒賞兩位先生的“蜀道難”英譯,文中“譯文一”代表楊譯本,“譯文二”代表孫譯本:
蜀道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譯文一:
The Sichuan Road
WHAT heights!
It is easier to climb to Heaven
Than take the Sichuan Road.
Long ago Can Cong and Yu Fu founded the kingdom of Shu;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went by,
Yet no road linked it with the land of Qin.①
譯文二:
Difficult Is the Way to Shu — A Pindaric Ode
—The Poem in Triple-syllabic Measures —
Yi-Xu-Xi!
How dangerously high and steep, the way to Shu
Is more difficult than ascending the blue sky!
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 unknown how
They began to found their remotely ancient state.
Since then for forty-eight millennia
It had been separated from the Qin terrain.②
一首詩的標題往往短小精練,直奔主題,“蜀道難”三個字正是整首詩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千古傳頌的警句是貫穿全詩的基調,詩人一詠三嘆,通篇都在描寫蜀道之難,因而這首詩的標題關鍵就在突出一個“難”字。譯文一中,只譯了“蜀道”二字,可謂短小精練,但不足以表達原詩中所強調的“難”;而譯文二所譯標題采用倒裝句式,突出強調了蜀道之“難”,而且后又解釋了這首詩的詩體,雖然句式較長,略顯拖沓,但卻完整地表達出了全詩的主題。因而,就標題的翻譯而言,以筆者拙見,后者更貼切,更能傳達原詩的意境。
從詩歌內容的翻譯來看,兩種譯文都是采用自由體譯詩,很好地詮釋了原文的意義,也符合原詩句式多變,不拘一格的特點。然而在語氣和情感的傳達方面,由于英語本身的語言特點,只能靠重讀音節來體現節奏,而無平仄音調之分,故兩種英譯文都很難在語氣上達到和原作一樣的效果。由于李白天生性格豪放,長于直抒胸臆,直接自然地在詩中表達自己的情感,他的“蜀道難”在一開始便接連三句驚嘆,勢如火山爆發,烈焰沖天,充滿了熾烈的情懷。譯文一采用了更適合于英文表達習慣的處理方法,直接用一句英語感嘆句“What heights!”驚嘆蜀山之高危;而且變換句式,通過反面比較說登天都比走蜀道容易,比原詩更增添了幾分詼諧。相比之下,譯文二將詩人直接發出的驚異之嘆音譯為“Yi-Xu-Xi!”,不能充分向讀者傳達原文的語用意義;另外中國人講“比登天還難”,“登天”用climb比ascend更生動一些,而且Heaven也比the blue sky更符合以基督教為信仰的西方國度人民的思維習慣。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鵠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涂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譯文一:
Westward from Taibai Mountain a bird track
Wandered to the summit of Mount Emei;
But not until brave men had perished in the great land-slide
Were bridges hooked together in the air
And a path hacked through the rocks.
Above, high peaks turn back the sun’s chariot drawn by six dragons;
Below, the charging waves are caught in whirlpools;
Not even yellow cranes dare fly this way,
Monkeys cannot leap those gorges.
At Green Mud Ridge the path winds back and forth,
With nine twists for every hundred steps.
Touching the stars, the traveler looks up and gasps,
Then sinks down, clutching his heart, to groan aloud.
Friend, when will you return from this westward journey?
This is a fearful way. You can not cross these cliffs.
The only living things are birds crying in ancient trees,
Male wooing female up and down the woods,
And the cuckoo, weary of empty hills,
Singing to the moon.
It is easier to climb to heaven
Than take the Sichuan Road.
The mere telling of its perils blanches youthful cheeks.③
該譯文關于蜀道之“險”的描述,用翁顯良教授的話說,基本上可謂“情信、詞達”。作者這段描述性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了一副副波瀾壯闊的宏渾畫圖,那鳥道橫絕的太白、峨嵋;那地崩山摧的悲壯場景;那天梯、石棧的陡峭途徑;那聳入云天、令六龍回日的巍峨高標;那千巖萬轉,令沖波逆折的洶涌回川,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譯者并沒有過分拘泥于原文句式,而是抓住了描寫性文字本身可以傳神的特點,選用一些十分形象生動的英語小動詞,例如“hook, hack, turn back, catch”等等,并采用更貼近生活、易于理解的簡單句式進行翻譯。這樣,言辭上雖然不像原詩語言那樣句式工整,韻律和諧,語氣上較之于原文略顯弱化,但如此處理更符合英文本身的表達習慣,而詩中意境也能夠生動地體現出來。特別是上文中黑體部分,也是李詩關于蜀道之險描述的精華部分,譯文充分顯示了譯者深厚的英文功底,并透漏了譯者對原詩的充分理解和把握。筆者認為該譯文中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于“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一句的處理,即譯文中的斜體部分。詩人此句采用的是夸張手法,以狀山之高峻;以“坐長嘆”的悲涼情調來渲染“畏涂巉巖不可攀”的恐怖氣氛;而譯文中以一個現在分詞短語作狀語,“Touching the stars, the traveler…”,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行人手摸星辰的誤解。這一點上譯文二表達地更準確一些:
譯文二:
In the west, it connecteth Noble White Alp with a bird’s
Flight route, and joineth with the topmost peak of E-mei.
The earth yawned, the mountain crumbled, the five giants died;
And then heavenward steps and rock-hewn flights of stairs are thus conjoined.
Up above there is the highest clift for Xihe
To drive and turn his six dragons of the sun-chariot round,
And down below there are the clashing currents of the whirling stream.
Yellow storks could not fly over that and gibbons and hapales
Would be troubled by trying to climb up over it.
The Blue Sod Alps twist and turn in winding about;
They twine round nine times to form peaks and pinnacles while whirling forth.
They pierce into the sky; on them you could touch the brilliant stars
While holding your breath and pressing a palm against your breast for heaving sighs.
Let me ask you when you would turn back from journeying west-wards;
The fearful way and the sheer precipitous clifts are impassable
and insurmountable.
You would only see sad birds crying on old trees;
The males followed by their females round the forests.
You would hear the cuckoos wailing at the moon, gasping out their griefs on bare mountain crests;
The way to Shu is more difficult than ascending the azure sky;
The sad cries of the cuckoos would make their hearers hasten to become old.④
對這部分的翻譯,譯文二更像是散文體譯詩。詩歌區別于散文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文字的精煉,不管是韻體詩還是自由體詩,都是用最少的文字傳達最豐富的意境。該譯文在風格上不像前者那樣明快、簡練,少了些許詩歌的意味;而在句式上也不若譯文一那般自由靈活、揮寫自如,“地崩山摧壯士死”被譯成了三個并列的主謂短語,按照原文的結構進行羅列,要講明這其中的典故,還須加以注釋。比較兩位先生對這部分的譯文,筆者認為,譯文一更符合英文自由詩體的表達習慣,但若以散文體譯詩,第二種譯文則屬佳譯,因為他的內容更詳盡,表達也更具體。
詩的最后幾句話描述的是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詩人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猛虎”、“長蛇”,是“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真是讓人怵目驚心,不寒而栗。最后詩人筆鋒一轉,規勸行人“不如早還家”,再一次慨嘆蜀道之難,抒發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情懷。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一:
Sword Pass is steep and narrow,
One man could hold this pass against ten thousand;
And sometimes its defenders
Are not mortal men but wolves and jackals.
By day we dread the savage tiger, by night the serpent,
Sharp-fanged sucker of blood
Who chops men down like stalks of hemp.
The City of Brocade may be a pleasant place,
But it is best to seek your home.
For it is easier to climb to heaven
Than take the Sichuan Road.
I gaze into the west, and sigh.⑤
譯文二:
The Sword Steeple towereth high up over dizzy flights of steps;
Let one valiant man block the pass, and ten thousand others can-not go through.
It the keeper is not an imperil kin, he might turn out to be a wolf
or a hyena.
At morn, beware of tigers fierce; at dusk, look out for gigantic ser-pents!
They would grind their teeth and swallow blood, and butcher peo-ple like mowing down hemp.
Although the city of officials robed in gold-threaded brocade is a
city pleasurable,
It is better to forgo it for your own homes.
The way to Shu is more difficult than ascending the blue;
One turning to look west ward could but heave long sighs.⑥
形式上,原作詩歌不拘一格,不受格律和字數的限制,因而對其譯文沒有太多形式上的要求;譯文一仍舊以其簡單明快的譯筆完成了從漢語古詩到英文自由體詩的轉變,李白的反復詠嘆在此譯文中也以三個相同的句子體現了出來;譯文二也完整地傳達了原詩的意義,但句式相對冗長,各別字句的處理不像第一種譯文那樣形象生動,例如對于“猛虎”、“長蛇”之“磨牙吮血”的翻譯,譯文二取其字面意思譯為“grind their teeth and swallow blood”不如前者所譯“Sharp-fanged sucker of blood”后加一個定語從句來得自然明了。另外,由于漢語為意合語言,句子的意義常常不受嚴格的句子形式的束縛,因而主語常常省略;而英語本是形合語言,除了祈使句外一個句子中萬不能沒有主語;這樣,在翻譯主語很少出現的中國古詩時,一定要追本溯源地譯出句子的主語。原詩最后一句話“側身西望長咨嗟”是說作者自己向西方望去不禁長嘆息,抒發的是作者自己的悲憤情懷,而譯文二主語是泛指任何一個人的“one”,與原詩意義不相符合。
中國古詩英譯的大手筆翁顯良先生認為,漢詩英譯要保持中國古典詩歌的本色。
“這本色,一不在于詞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強其藝術效果的節奏。只要能再現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⑦
兩種譯文對“蜀道難”的翻譯都沒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意象的再現也都比較具體完整,句法上譯文一更靈活一些;但是就保持中國古典詩歌的本色而言,原詩意境之美的傳達在兩種譯文中都有所缺失,這是由中國古代詩歌語言和英文詩歌語言本身的巨大差異造成的。中國古詩注重音美、意美、形美與韻腳,這點很難在以格律詩為主、沒有平仄聲調的英文中找到共鳴;而其特有的文化意象和文化背景要譯成其他語言顯然也是非常艱難的,因而有“古詩的不可譯性”之說。事實上,所謂的“不可譯”也不過是翻譯過程中很難完全保留原詩的風格和韻味。由此可見古詩英譯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3古詩英譯的局限性
理論上,譯詩要實現“三美”才為善,但實際操作中,這“三美”的實現都存在一定的限度。
首先是音美翻譯的局限。由于語言的特點不同,英漢詩歌形成音美的表現形式也大不一樣。漢語一字一音,且永遠以元音收尾,再加上平、仄、去、入四種聲調,便可奏出變化無端的樂章;而英語由多音節詞組合而成,詞有音調起伏,音有長短之論,所以英詩的音韻美主要由輕重音交替產生的節奏和寬松的押運方式形成。詩歌音韻美的不同表現形式決定了古詩英譯中能傳達的音美只能是在譯文中重新調整出基本合乎譯文的韻律,正如楊先生所譯“蜀道難”,只能采用合乎英文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這樣,原詩中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聲韻美便不復存在了。
其次是形美翻譯的局限。古典漢詩的形美主要是詩體的建行形式美。“蜀道難”一詩雖然不像其他五言或七言律詩或絕句那樣整齊劃一,但在結構上,四言、五言、七言安排得錯落有致,且多為對稱句式,讀起來朗朗上口,絲毫沒有損掉詩的意味;而英詩的音步以發音為依據,且英語單詞長短不一,這就造成建行形式長短不均的現象,如此一來,古詩譯成英文時勢必打破原詩的結構形式,雖說譯詩最重要的是意境的傳達和風格的再現,但由于詩歌本身的美是由音、形、意三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才能表現出來的,若不計較音美和意美,只怕意境的美也很難再現出來。
最后,意美傳譯時的局限是最突出的。譯詩要傳神傳情,而每個詩人的風格又是不一樣的。李白的詩風熱情奔放,雄奇飄逸,他的詩風是渾然天成的,是后人無法模仿的,更何況要用另一種語言再現李詩的風格,那更是難上加難。另外,每種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都有其獨特性,詩歌中經常引用一些典故,而且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和情感,這些都給詩歌的意境翻譯帶來了重重困難。
楊先生和孫先生都有著很深的英文造詣,且有多年的譯詩經驗,在中國翻譯界久享盛名,然而其譯詩之作也難免不能完全令讀者感受到如原詩般的意境,譯詩之難可見一斑。也許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譯詩之難,難于上青天!
參考文獻
[1]Yang Xianyi,Gladys,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2]孫大雨.古詩文英譯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翁顯良.本色與變相——漢詩英譯瑣議之三[M]//詩詞翻譯的藝術.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285-286.
[4]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一百五十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中國文學出版社,編.朝花夕拾:中國文學古代詩歌卷[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注釋:
①③⑤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楊憲益,Gladys,譯.
②④⑥古詩文英譯集[M].孫大雨,譯.
不是,為網友惡搞馬蓉出軌所做的藏頭詩。
原文:馬馳塞外孤煙起,蓉開半朵冬已至;出師五載安天下,軌轍半淺瘦駒贏;經緯滄桑天下事,紀史初衷戒后生;人本菩提事事輕。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所寫,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來源:文章屋網 )
隨著文化高考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更多的學生把藝考作為走進大學的捷徑。很多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畫畫、聲樂或舞蹈等,對專業課學習興趣濃厚,對文化課,尤其是語文課不屑一顧,認為語文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學與不學都一樣,所以出現了課堂上睡覺、講話、玩手機三大現象,課后作業基本絕收。考試時,選擇基本靠蒙、默寫基本靠抄、作文基本靠編。成績慘不忍睹,不堪入目。
二、藝術生心理特點
在“421”家庭結構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中學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意識上非常自主,甚至偏執,很難聽進教師的忠告與勸誡,但喜歡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整天與電腦、手機為友,把網絡游戲、電子小說、QQ聊天當做精神食糧,覺得教師所講的語文知識很簡單、很繁瑣、很落伍。所以,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對傳統課堂模式的厭倦,對所學課本內容無絲毫興趣。因此,藝術生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藝術生語文教學方法新探
1.改變課堂模式
改變以往教師自說自話、自導自演的局面,讓學生動起來。將班上學生按專業相近原則分成6組,每組6~8人。從形式上進行改革,“桌子圍起來―屁股抬起來―腦子動起來―嘴巴說起來―課堂活起來―能力高起來”。學習方法上,最大的不同則是突出展示的地位,因為要上臺展示,很多學生都會為了不在同學中丟面子,所以在課前會做充分的準備。如在教學《選讀》時,我便將每一專題下的若干則語錄分配給各組學生自主負責,展示時要求對每則語錄的大意、重點字詞、句式特點、現實意義做講解,要求組長做好組內分工,搜集資料、組織整理、板書原文、上臺講解等,每項任務落實到人,輪流承擔。每次上課前他們都會利用課間或晚自習時間將原文工工整整地抄寫在黑板上,有些學生還會將重點畫出來,試講幾遍。展示時,實行組內補充,組間“挑刺”原則,組與組之間競爭,教師只做終點裁判,負責加分,必要時給予導撥點評。所以在學生展示時,組內同學積極查漏補缺,組外同學拼命“雞蛋里挑骨頭”,這樣就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
2.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藝術元素
如在《蜀道難》的教學中,可讓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字正腔圓慷慨激昂地來朗讀,給其他學生以示范;讓繪畫專業的學生來談談作者在描繪蜀道奇險時的選景與構思(意象解讀);素描專業的學生結合詩歌風格特點,通過想象為李白繪制肖像(速寫感知詩人形象);學習音樂的學生根據樂理知識,從韻律的角度對詩歌做出解讀和評價;書法專業的學生則可以遒勁筆法來展現李白豪放的詩風。
3.引入源頭活水
語文的外延是非常寬泛的,不應該只局限于課本,而應該貫古今、通中外。所以在進行較為枯燥的文言文教學時,大可將古代書、畫、音樂等藝術大家的傳記作為教學載體,如《顏真卿傳》《宋史?蘇軾傳》《舊唐書?王維傳》等,在趣味講解過程中將課標所規定的字詞知識點等貫穿于其中并重點強調,如此既增加了學生的專業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可引入一些藝術類視頻,如《巴黎藝術之旅》《意大利藝術之旅》,讓學生看后寫觀后感,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異域那濃厚的藝術氣息,還拓寬了學生的藝術視野,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作文能力。
4.改變語文能力訓練模式
有人說,“閩道更比蜀道難”。在黃山開完一個會,我就驅車直奔福建的省會福州,目的就是要實地考察一下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到福建境內的路是新修的,路況很好,不過隧道卻出奇的多,一個山洞接著一個山洞,據說福建全省有隧道三百五多個。隧道多,說明山的相對高度高。從浙江進入福建要翻越龐大的武夷山系。武夷山是中國東南地區最高大的山系了,這里群峰林立,重巒疊嶂,最高峰黃崗山海拔2157米;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峰數不清。翻過武夷山,還有一個與武夷山相當的龐大山系——戴云山橫亙在福建的中央地帶。
隧道多還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山的“破碎化”。福建的大地斷裂線呈網格狀。福建降水豐富,河流眾多,這些湍急的河流沿著網格狀的斷裂線把一座座大山切割得好像“豆腐塊”一樣,山成了一塊塊“豆腐”,水則成了“格子狀水系”。路在這一塊塊“豆腐塊”和“格子狀水系”中穿行。可以想象古時從中原到福建之艱難。
閩道與蜀道究竟誰更難?我覺得對古人而言,可能閩道更難,因為蜀道翻越的是像秦嶺、大巴山、米倉山那樣的大山,行走在這樣的大山上,是在一個斜面上不斷地前行,閩道上的山雖然不如蜀道上的山高,但其支離破碎,走在閩道上會不斷地與懸崖峭壁遭遇,就像走在一個個鋸齒之上。
山地省的封閉與海洋省的開放
我們都知道貴州山多,被稱為中國的山地省。其實福建也是名副其實的山地省,福建的山連綿不斷,至海未絕。福建的山地加丘陵,占到全省面積的90%多。但福建的特殊性在于它還是一個海洋省,是中國最具海洋文明精神的一個省。福建海洋文明的發育,也和福建的山地有關,正是這些大山,阻礙了福建與中原的聯系,面向大海尋找出路是福建的最好選擇。
福建的山地直逼入海,或者說大海入侵,直抵山腳,造成了福建的海岸水深崖陡,岸線曲折,海灣、海島眾多。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海岸,最適合建設大的港口,停靠大船。但是很遺憾,造物主給了福建最適合建造港口的海岸,卻沒有給它與之相配的腹地。這是福建的第一個矛盾。
福建的矛盾還有許多。破碎的山地,高大的山脈,造成了封閉;曲折的海岸,優良的港灣,又哺育了福建人面向大海的開放意識。這就是福建的又一個矛盾。閩西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土樓與廈門鼓浪嶼上那一幢幢有著希臘式廊柱的洋房是這個矛盾最好的注腳。
理解福建不僅要了解福建的矛盾性,還要理解福建的兩極性。福建在矛盾對立的兩方都趨向極端。
比如海洋文明,福建比中國濱海的其他省區要發達得多,我覺得,如果把海洋文明理解為面對大海無所畏懼,敢于向海外移民和敢于出海通番經商的話,福建人就是中國最敢闖海的人。福建人是最早“下南洋”“闖東洋”的,東南亞遍布祖籍是福建的人;福建人又是最早出海做生意的人。有人說廣州人是“坐商”,自古就會招天下人來廣州開“廣交會”,而福建人是“行商”,自古就會乘著季風駕著帆船“下南洋”。《福布斯》雜志曾刊出全球前十大華人富豪,其中四人祖籍是福建。福建籍的華僑有一千多萬,分布在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如果我們說福建的文化是面向大海的開放的海洋文明,立刻就會招來反對,因為中華的傳統文化在福建根基牢固,被保存得十分完好。
因為破碎化的山地,格子狀的水系,造成了一個個割據的語言孤島,一塊塊格子狀的文化飛地,因此中華文化在這些孤島和飛地中避免了被同化的命運。
就語言而言,至今福建還保留有漢語的七大方言。甚至在同一方言區內,語言也不盡相同,如在閩南方言中,廈門話、龍巖話、大田話等也有很大差別,甚至一縣之內,過了一座山、一條河就不能通話了。這在全國是很罕見的。
許多古老的文化,到了福建破碎的山地中,就像化石一樣被保留了下來。比如福建各地都有自己的戲,除了流行于各城市的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五大劇種外,還有二十多個大小劇種流行于各地。直至今天仍舊可以查到一萬五千多個劇目,一些宋、元朝代的古劇本和古曲目在全國早已成了絕響,但在福建卻還保留著。
福建也是造神最多的省。從各地遷移至此的移民,往往以家族為單位,各自帶來了他們崇拜的神,并且擁有屬于自己的神廟。因此福建的神五花八門,有禪宗、有道教、有儒、有釋,有崇拜蛇的、有崇拜蛙的、有崇拜媽祖的、有崇拜太上老君的……據《福建民間信仰》一書統計,福建民間信仰的神達一千多種。
福建不僅神多,民間的民俗節慶日也多得令人眼花繚亂。
這就是福建。在不同時代、從不同地方進入福建的移民帶來異彩紛呈的中華文化,這些文化在福建封閉的山間盆地中留存和持續下來。而本地原住民閩越人的文化早已喪失了主導地位,讓位于移民文化。不過由于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的階段性和多元性,福建并沒有形成一種正統的具有強大征服和同化能力的主流文化。在福建,中華文明呈現出一種時空多元的破碎狀態。閩北的理學文化、閩中的三山文化、莆仙的媽祖文化、閩東的畬族文化、閩西的客家文化,這些文化在福建平分秋色,誰也征服不了誰。由于這些與中原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的分散與孤立,有一種文化在福建就顯得格外突出,呈現出鶴立雞群之態,這就是來自閩南的海洋文明。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感受鑒賞”方面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亞里士多德曾說:“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了想象,也就很難會有什么發明創造。想象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活動。在閱讀教學中,它能夠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補充作品的“言外之意”,創造出廣闊的藝術空間。同時想象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先天素質,而是后天開拓的結果,它是完全能夠培養的一種能力。因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1.深挖美文,把握細節
再優美的文章,它的每句每字,對學生而言,如果不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頭腦中進行再創造,那它就只是詞匯的簡單堆積,學生根本不會形成生動、深刻的理解,也就不可能進入作者創設的意境之中,也就難以有自我的感悟和升華。因此,想象是一種及其重要的思維品質。因而,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曾感慨地說:“想象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
如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崖轉石萬壑雷。”教師可帶領學生想象詩人所創造的詩境。詩人先寫了山巒連綿起伏,高聳入天,通過“不盈尺”這個極致的夸張,由此可以想見山的“高險”。之后寫枯松倒掛于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讓人不禁想象枯松在烈烈山風中搖搖欲墜、森嚴欲撲之態。然后詩人由靜到動,寫出水石相擊,山谷轟鳴的驚險,“飛湍”、“瀑流”、“懸崖”、“轉石”在“萬壑雷”的音響背景之下,驚險萬分,震人心魄,排山倒海般地沖擊著讀者的心靈,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使蜀道之難的“險”的描寫,形神具備,意蘊悠長。李白的詩歌素有“驚天地,泣鬼神”之稱,要準確理解,就要能理解其浪漫主義的手法,就要能理解其想象的大膽豐富。
文章作者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和學生在一個水平上,此時,就需要在閱讀中運用想象架設二者心靈的橋梁,以領悟文章內涵。
如閱讀青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作者提出的觀點是:“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個觀點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必須失去,二是必須失去的是雙臂。學生初讀的時候不理解兩個“必須”的原因。所以先讓學生想象:“如果給維納斯補上雙臂,那她的雙臂應該是什么姿勢呢?”通過對手臂的種種姿勢想象的完成,而又難以達成一致的結論中,學生逐漸明白正是因為“無”,才能讓失去雙臂的維納斯有著如此豐富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另外,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失去的不是雙臂,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學生想象比較之后就懂得只有手的變化是最豐富的,留給每一個欣賞者的空間是最大的,這也就使維納斯成為真正的藝術瑰寶。由此,學生就能準確地明白作者的美學觀點,從而提高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美學觀。
2.補續文章,展開想象
作家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由于闡發主題的需要或者受表達手段的限制,常常在作品里省略一些內容,留下了“空白”,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完整,而這種“補白”能使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讀寫結合,讓學生借助想象,用筆去補充作品的空白,使他們切實體味到文章的精彩所在。
有的佳作,原文里有許多略寫的部分或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沒寫的內容,如魯迅的《祝福》,文中對祥林嫂的改嫁后短暫的“交了好運”的生活是通過衛老婆子的簡單敘述得知的,不夠詳細。而祥林嫂在祝福的年夜中死去是通過四叔的痛罵“謬種”,“不早不遲,偏偏在這個時候”揭示的。這里沒有正面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加以合理想象,補充完整,讓學生理解其“幸福”的短暫,其離開人世時的凄涼,懂得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更能明白作品的主旨所在。
另外還有一些故事性很強的文章,在情節的的時候戛然而止,其豐富的文意盡在不言之中,讓人生發出許多想象來。這時,指導學生遵循小說的發展的脈絡,按照人物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想象,續寫它往后發展的情節,有利于調動他們的想象潛能。如在閱讀莫泊桑的《項鏈》這篇小說時,它最后講路瓦栽夫人丟失鉆石項鏈后,為了賠償,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地干了十年。可是當她終于還清債務之后,好友佛來思節夫人卻告訴她借給她的那掛項鏈是假的,小說在此突然收筆。我組織學生續寫《項鏈》,學生的續寫各有不同,有的同學認為主人公用十年的辛苦勞動去還借來的項鏈,可見其誠信的美好品性,所以給她設計了“一笑抿十年”的結局。還有的同學就想象路瓦栽夫人知道項鏈是假的后,把好友告上了法庭,最后爭到了項鏈,得到了利益,卻失去了友情。種種不同的想象,只要能夠言之有理,就是對想象能力的成功培養。
3.結合實踐,理解內涵
《辭海》給“想象”下的定義是:“心理學名詞。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結合自己的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透過每篇文章的文字,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就像美國的安東尼?羅賓斯所說:“想象力能帶領我們超越以往范圍的把握和視野。”
羅丹的這件作品形象地勾勒出了青銅器所走過的數千年苦旅。
青銅器家族
中國古代史研究專家李健民認為,青銅時代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夏商周三代――夏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初始期,商晚期是青銅時代的興盛期,西周是青銅禮器制度的成熟期。至秦漢時期,青銅器賦予禮器的比重大大減少,已經逐漸衍化為貴族乃至百姓的生活用品。
遙想數千年前的“公元前”時代,那里有一個我們難以想象的龐大的青銅器家族。那些門類眾多,形狀怪異的青銅器,根據用途的不同,大體分為酒器、飲食器、水器等。盛大的祭祀場合中,祭壇上會陳列出爵、觚、尊、卣等大小錯落的各種酒具,盛滿酒漿,烹煮好的祭肉從大鼎中取出,盛在小鼎、簋等器具中供飲饌。
爵、角、觚、觶是飲酒器。其中爵和角為三足器,便于生火加溫。觚和觶為圈足器。酒器中的很多器類,都是從這兩種造型衍生發展的。械男翁灞冉洗螅是用來給酒加溫的。尊、、壺、方彝和兕觥主要是盛酒器;B用來調水于酒。
飲食器的分工也極其嚴格。鼎是煮肉用的;鬲可以煮粥或盛粥,它的袋形腹可以擴大受火面積,較快煮熟食物;簋可以盛放黍、稷、稻等飯食;[用作蒸食物,分上下兩部分,上面用來盛放食物,下面用來煮水,中間有箅可以通蒸氣。
商時祭祀多以酒器為主,周時多用食器。歷史學者易中天以此形象地解讀,商人請神喝酒,周人請神吃飯;商人是酒鬼,周人是食客;商靈性,周理性;商浪漫,周嚴謹;商重巫官,周重史官;商重鬼神,周重人文。
這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青銅時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作為重要標志,青銅器把人類拉進文明社會,同時也鑄就了中國古代燦爛的青銅文明。
青銅器與禮樂文明
青銅器經過夏朝的鑄煉,到商朝達到高峰,西周則更加豐富。而能夠遺存下來供我們今天膜拜的,商代青銅文明最為輝煌。
歐洲、美洲和西亞誕生的青銅器,多以面具、人像、生產工具為主。商朝的青銅器卻多為重型禮器,其中體量最大、造型最莊嚴的是方鼎,它們用莊重的造型傳遞著神圣感。最為典型的,要數陳列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后母戊鼎了,這件高1.33米,重832.84公斤的巨型之物,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被專家視為殷商時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的代表。
這些龐然大物的背后,共同指向一個關鍵字――禮。
古代中國,祭禮的形式,不但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倫理―政治”性的。《禮記?祭統》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這是說祭為禮之大者。
用規范化的青銅器系統來表現祭祀中虛幻的“禮”字,實際上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權力分配與等級評定的一種表現。這個系統直觀、實用、一目了然且易于復制。商周的青銅器在鼎中恰到好處地體現了“虛幻”的思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平民則不許。
一部專門為祖先服務的《周禮》沿襲千年,一絲不茍地規范了青銅器的功能。
青銅器與禮樂文明,見證著器與道的融合與悖反。盡管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克己復禮”,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姬周政權,維持封建秩序,但此時人的努力、人的力量、人的意識已經開始覺醒,他們至少清楚,內心的平靜祥和才是社會最好的穩定器。為了追求心中和世俗的穩定,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正因如此,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才形成了自身的歷史周期律:夏有“少康中興”,商有“武丁中興”,周有“宣王中興”,漢有“光武中興”,歷史行至南北朝時期,最為著名的有“孝文帝中興”,唐有“元和中興”,宋有“建炎中興”,明有“弘治中興”,清有“同治中興”,或許這就是帝王將相從那些冷冰冰的青銅器中所悟出的“天命”。
“以禮治國”是古代政治的獨特之處,倘若追“禮”溯源,禮最早便是被凝固在絕無僅有的大宗青銅禮器之中。
青銅時代的世界體系
活躍于夏商周三代的青銅之路,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主要是由西向東傳播青銅與游牧文化。由東向西傳播絲綢與定居農業文化的絲綢之路,繁忙于漢唐宋元時代,卻史不絕書、汗牛充棟。
可以說,最初是青銅之路誘發了絲綢之路,而到后來絲綢之路則取代了青銅之路。而誘發青銅之路的,是更為悠久的玉石之路,那應該是人類文明的嬰孩時代。
這一傳承與邏輯,可以從古蜀國三星堆輝煌的青銅文明中一覽無余。李白的千古名作《蜀道難》反映了古代中原人對古蜀國的直觀認識,由于交通的不便和地理上的距離,古蜀國文化與中原文化一直保持著神秘的距離。但詩人沒有想到的是,他過世一千多年以后,在距離成都幾十公里的一個地方,一大批人們聞所未聞如天外來客般的青銅神器得以重見天日。遠離中原的西南一隅,竟存在有如此輝煌發達的古代青銅文明。古蜀人用青銅器表現了人和神交流的全過程。而正是古蜀國燦爛的文明,走出了一條獨辟蹊徑的南方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要比后來舉世聞名的北方絲綢之路要古老得多,豐富得多,艱辛得多。
考古是我們認識古代最直接的證據,一次次重大的考古發現,重新豐富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版圖。從三星堆等級森嚴的那一件件帶著熱血的冰冷之物,我們可以看出,青銅器早已成為物質性標注等級秩序的禮制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之外,還有不少來自印度洋的貝殼。不難看出,那時的古蜀國,文明觸覺已經走得很遠了。三星堆留下諸多的謎團,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都未能完全讀懂。
由于語言的古今演變,讀文言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的疏通理解問題。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匯和文言知識,為以后自己能獨立進行課外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語言的積累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對課文的“肢解”,而是在對課文進行語言分析的過程中培養文言意識和語境意識,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詞義的異同,能夠根據語境合理推斷詞義。具備這樣的能力,才具備了“讀”文言文的基礎。
從文化和思想的層面去解讀文本,從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營養,這是讀文言的關鍵一環。文言文以簡約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讀的時候要學會用“泡”的方法去豐富還原,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悅。如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與“勸學”的關系,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古代知識分子“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對立統一,魏晉士人的生死觀、韓愈“抗顏為師”的開拓性等等,如果在這些方面多少有了自己的一點兒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文言閱讀的目的之三是品味鑒賞古人為文之精妙,學習古人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敘述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的為文之道。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是從幾千年的文化寶庫中優中選優的精品,含英咀華,學習借鑒,無疑是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的一個捷徑。如《勾踐滅吳》的詳略取舍就很耐人咀嚼,詳寫勾踐“十年生聚”的具體措施,尤其是勾踐的言行可以說是神情畢肖,但對滅吳的戰略部署與作戰經過卻寫的很略,詳略的安排并不與“時間”成比例(勾踐積蓄力量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滅吳之戰斷斷續續打了近十年)。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就要結合作者寫作的目的去分析,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誰得到百姓的擁戴說就能成就大業”這一歷史經驗。
那么,高考文言文考查什么呢?
文言文測試以語言考查為基礎,但更加關注對內容的理解、分析。
文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設置在文言基礎知識上。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要著就是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都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么,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對已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30首,《勸學》《滕王閣序》《前赤壁賦》等古文1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能把背誦課文的目的歸結為為了高考試卷中得到4分的成績。
提高閱讀文言文水平僅停留在積累上面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
實詞主要掌握古今異義的詞、多義詞、通假字和詞性活用的詞。
古今異義的詞的難點,是那些古今都有的、但在意義上卻有了較大變化的詞。初學者往往用它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去套。多義詞的難點是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義,多的達十多種義項,怎樣選準其含義并不容易。
詞性活用是文言語言的一大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詞上,且有一定規律。
如2003年第11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答案為c。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所考查的四個文言實詞,在課內都學過。“諷”,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都作“規勸”講。“哂”,見“夫子哂之。”(《論語·侍坐》)作“微笑”(含譏笑義)。“遇”, 見“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列傳》)都作“對待”,與“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中的“遇”同義。“遇”在文言中不作“優待”;如果遇“殊”結合,“殊遇”那就是優惠的待遇了。“務”,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作“致力”。 由此可見,高考涉及到的常用實詞,一般在課內都見過,只要學好課文,掌握這些常用實詞,解答高考試題還會有困難嗎?
文言虛詞,主要掌握虛詞的語法功能。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于虛詞常常分屬于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后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大綱》規定要掌握15個虛詞,《考試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于”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但僅掌握著18個虛詞也是不夠的。
如全國題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b.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
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c.宜戮訟者,以謝冤魂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即刑訟女而祭掃墓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答案為c。 c項上句的“以”為連詞,表示后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下句的“以”也是連詞,表修飾關系。考查“遂”“因”“以”“而”四個虛詞,其中“遂”字雖屬常用虛詞,但不在《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范圍之內。這就說明高考命題是以文本為基礎,只要文本中出現適合考查的詞,就可能突破考綱的限制。
文言中的句式與現代漢語大體是相同的,我們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近幾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加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試題比例也有所增長;2003年試卷中更有“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設題明顯,還有“對作者評價的評價”等,這就說明高考在對考生的素質要求上又上升了一步,進一步開拓了考生的思維空間。這一導向將會影響到今后的命題方向,值得考生重視。
讀懂古文,這是高考對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用于考查的文本,一般式,一段四五百字的紀傳性文字(如2004年全國題《后漢書·孟嘗傳》片斷),寫了某人(東漢孟嘗)的幾件事。再看全國和其他各省市的試卷,文言文的文本最具傳統性:與往年(甚至可以推到十年前,1995年古文的測試文本《鄭善果》、1994年的《何子平》等一直到前兩年的如2003 年的《裴矩傳》、2002年的《李將軍列傳》等)的文言文測試文本沒有太大區別,都屬于淺易文言文。
考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讀懂文字。把一長段劃分解閱讀。
2004年《孟嘗傳》這段文字說了四件事:
第一件在先介紹孟嘗是一個怎樣的人后,介紹了上虞的一位寡婦在婆母去世后,受小姑子的誣告負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嘗挺身而出,為她洗白冤情,最終天降大雨,五谷豐登。第二件事,孟嘗在當合浦太守時,革除前任留下的弊病,移風改正,終于使失去的珠寶又回來了,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件事,孟嘗深受百姓愛戴,當要離任時,百姓牽著他的車請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鄉民的船趁著夜色偷偷地離開。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第四件事,寫尚書楊喬十分賞識孟嘗,并竭力向桓帝推薦他,但沒有受到重用,最后老死于家中。
讀懂了這段文字,其中兩道題會一目了然。
學習文言文還要明確文言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文字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富有表現力。一般考試的要求,能達到前兩條,即可得分。
一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如全國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答案為: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答案要點是:實——果實(草木之實,足實也《采草藥》); 比——并列,挨靠在一起;比境,兩地很靠近; 貿糴——貿易,買進糧食。糴,買進糧食。
(2)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答案為: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答案要點是:窮澤——貧困的湖澤,自——親自, 就——來到
二是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無語病。如乙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這個句子分兩句翻譯,整段文字分為“乃疑……然也”、“及得……知也”兩句。
答案為: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要點:“特”“壯其說”“得”“誣”“本”“但不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