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國農業論文

英國農業論文

時間:2022-08-28 10:44: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國農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國農業論文

第1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單位:安徽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352X

國內刊號:34-1162/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5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第2篇

(本刊訊)正值第十二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開幕之際,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二屆“2011中國?壽光國際設施園藝高層學術論壇”于4月20~22日在我國蔬菜之鄉一一山東省壽光市溫泉大酒店隆重召開。來自荷蘭、日本、英國、意大利、希臘和丹麥等國家,以及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臺灣地區的150余位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屆論壇。農業部、科技部、山東省政府等相關部門代表出席了論壇。

本屆論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溫室網、《溫室園藝》雜志、維普資訊網協辦,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梅旭榮所長主持開幕式。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政府桑文軍副市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旭副院長、科技部賈敬敦主任、農業部總經濟師張玉香女士先后在開幕式上致辭。桑文軍副市長代表壽光市委、壽光市人民政府,對與會來賓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說,壽光是中國的蔬菜之鄉,也是中國冬暖式大棚的發源地之一。多年來,壽光以設施園藝為平臺與國內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國內外專家、學者再次共聚一堂,就設施園藝的熱點問題、新技術的應用、最新的科技進展進行研討,必將對國內外設施園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作為舉辦地,壽光市愿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在設施園藝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世界設施園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劉旭副院長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對本屆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對出席論壇的國內外嘉賓表示歡迎!劉旭副院長指出,近年來,我國設施栽培面積逐年擴大,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然而,我國設施園藝的技術水平與國際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迫切需要向國際同行學習。本屆論壇又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為國內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希望各位專家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共同推進設施園藝產業的發展。此外,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壽光市人民政府共同商定,每兩年與“萊博會”同期舉辦一屆“中國?壽光國際設施園藝高層學術論壇”,努力把論壇辦成國內外設施園藝同行交流的平臺、創新成果共享的盛會。

賈故敦主任代表科技部(農村中心)對本屆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他說,設施園藝是一個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離不開現代科技強有力的支撐。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在全國設施園藝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設施園藝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設施栽培面積已發展到350多萬公頃,產值達到了7500多億元。設施園藝產業的快速發展,成功解決了我國冬季蔬菜的供給難題,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目前我國設施園藝的技術水平與國際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95%以上的設施仍為簡易型結構,環境調控能力較差,配套技術仍不完善,單產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仍較低。希望國內外同行借助論壇這一平臺進行廣泛交流,并針對中國設施園藝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討,為促進設施園藝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張玉香總經濟師代表農業部對出席論壇的國內外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她指出,設施園藝是一個高效農業產業,是農業部重點支持和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設施栽培面積已發展到350多萬公頃,產值達到了7500多億元。今后一段時期,農業部仍將不斷加大對設施園藝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設施園藝產業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本屆論壇為國內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希望各位專家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尤其是針對中國設施園藝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共同推進設施園藝產業的快速發展。

本屆論壇以“節能高效、綠色安全”為主題,3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以主題報告和專題報告的形式報告了國際設施園藝動態,以及節能與新能源利用、環境優化控制、高效栽培與清潔生產、植物工廠日光溫室結構與材料、組培快繁與工廠化育苗、溫室遠程監控等領域的最新科技進展。與會專家還就當前設施園藝的熱點科技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并對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成果解決設施園藝生產中面臨的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是對當前能源緊缺和溫室氣體減排形勢下如何解決設施園藝產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交流了各自國家的經驗和做法。與會國外專家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節能目光溫室倍加推崇,認為是設施園藝清潔生產的重要方式,值得各國借鑒。利用植物工廠開展植物大規模生產也成為了本屆論壇討論的熱點之一。

論壇還出版了由國內外專家匯集的論文專集《設施園藝:創新與進展》,收集了近50篇中外學者的研究論文。

本屆論壇是在我國大力發展設施園藝產業的背景下召開的,論壇的舉辦對推動我國設施園藝的科技進步、產業發展以及促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都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3篇

關鍵詞 國外現代農業;管理;安徽農墾

中圖分類號 F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294-02

農墾企業是大型國有農業企業,在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示范帶動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研究和借鑒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加強機制體制創新,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促進農墾現代農業的建設和發展。

1 建立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是墾區加快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制,完成預期目標,體制就是組織制度。管理體制就是保證某項工作順利完成的組織制度??v觀世界農業管理體制設置個案,比較成功的當數美國。美國農業非常發達,其成功的原因除充分利用科技進步和政策扶持外,還得益于設置了農、工、貿一體化,靈活高效的農業管理體制。

美國農業管理特點:一是管理機構大。美國農業部是僅次于美國國防部的第二大部,其在聯邦政府的財政預算支出中,僅次于國防部和衛生部。二是管理范圍廣。美國農業部除管理一般意義上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外,還管理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其他產業。三是管理內容寬。美國農業部除負責農產品生產,還負責為農產品提供生產資料、生產資金投資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進出口貿易等。四是管理調控手段多樣。財政、金融、稅收、外貿、法律等措施綜合運用,這些調控手段高度一致,有效避免了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和扯皮,提高了農業宏觀調控的質量和效率[1-3]。五是管理具體到位。美國農業部在每個縣都設有辦公室或委員會,在各農業縣設有1個研究所,還派人員常駐肉類食品加工廠、到田間地頭檢驗農產品質量、頒發農產品上市安全檢測合格證等。六是分工明細。美國農業部下設6位主管,工作直接對部長負責。農業部各機構通過運行7個任務領域的200多個計劃完成其各項職能。每個任務領域都是一個獨立的管理組織,每個組織下設1個或多個管理處,每個管理處將其全部作用集中于農業部整體并與其他任務領域共同協作完成目標。

當前,安徽農墾的管理體制總體上是靈活高效、運行有序的,但仍需借鑒美國管理體制設置的基本經驗,按照集團化、專業化、現代化的要求,更加合理地設置職能部門,組建專業集團企業,明確各部門分工,協調部門內部職能,理順農場管理體制,發揮有限的財力、物力作用,大力發展農墾現代農業[4-5]。

2 政策制度設計應符合現階段墾區發展的實際

政策是為完成特定任務而規定的行動準則,是路線方針的具體化。制度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范。根據地區發展的不同類型,設計安排符合實際需要的政策制度,是各國農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例如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面對淡水資源嚴重缺乏的現狀,以色列政府著眼于國家的長遠發展,把節約用水、發展節水高效農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并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依靠農業興國的國家之一,依靠豐富的自然條件,高度重視發展農牧業,大力扶持農業機械化,使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農業機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澳大利亞農業的質量和效率。日本由于土地分散和勞動力機械高,依托發達的裝備制造業,大量使用機械化耕作,于1966年已經基本應用拖拉機,相當于法國的35倍、英國的80倍。

可見,推動安徽農墾發展的政策設計與制定,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宜加工則加工,宜林(果)則林(果),宜種業則種業,宜機(機械)則機,形成“一場一策”、“一地一專(專業化)”的大農場布局。

3 產業布局應該做到基地化、集約化、專業化

基地化、集約化、特色化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一般趨勢和必然規律,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鼗季志褪且羞B片發展,追求規模經濟,發揮集聚效應;集約化布局就是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即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來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專業化布局就是要立足資源和特色的優勢,大力培育適銷對路的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6-7]。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的發展,無一不是遵循這一規律,如美國玉米生產帶,產量占全國的45%;小麥生產帶,產量占全國的50%,大豆生產帶,產量占全國的60%。黑龍江通過推廣標準化生產,形成了連片、集中的優勢種植業基地。

安徽農墾的發展,也要按照基地化、集約化、專業化布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農業生產和管理水平,促進優勢產區率先走向農業現代化[8]。安徽農墾要加快皖墾種業、皖墾茶業、皖墾棉業、皖墾果業、皖墾食品、皖墾米業等板塊專業公司的整合、提升和規范運作,提升農墾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4 科學技術是提升現代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要求

科學技術、人才素質、制度政策、企業文化等都是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要素,其中科學技術居于各要素之首,處于統領、核心地位。世界上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美國的現代農業現代化起核心作用的是科研力量,科技是美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力量。英國農業在世界上不占顯著地位,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比較低,但是在比較完善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的支持下,已發展成為先進的現代農業國。目前,英國是世界上農業科學技術發達國家之一,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細胞學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荷蘭是一個依靠科技發展農業的國家。荷蘭人口1 550萬人,人均耕地只有0.09 hm2。二戰后,荷蘭依據本國優勢,運用高科技,發展溫室農業。工業技術植入農業生產中,使荷蘭溫室農業具備了工廠化生產的內涵,成為工業化大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生產觀葉園藝植物的現代化大型自控溫室中,全程實現機械運作,且全部由計算機監控[9-10]。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安徽農墾只有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加大對科技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效益,才能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11]。

5 拓展市場是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重要法寶

市場包括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拓展市場就是拓展未來,拓展企業發展的空間。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無一不是基本滿足了本國市場后,大力拓寬國際市場的國家。近十幾年來,美國農業的生產率大幅提高,產量不斷增加,使各種農產品的產量大大超出國內市場需求。美國政府根據世界市場的新特點調整政策,努力開辟世界各國市場,把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作為調整重點,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內市場供大于求和農產品過剩的問題[12-13]。

安徽農墾要充分利用農業大省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墾地合作、需求土地流轉,開展強強聯合,組建大型專業企業集團,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壯大自身力量,依托津巴布韋為突破口和試驗基地,積極穩妥開發海外市場,拓展市場空間。

6 參考文獻

[1] 李園.美國農業管理體制的特點[J].江西飼料,2004(5):35.

[2] 李園.美國農業管理體制的特點[N].農民日報,2004-08-04(3).

[3] 蔣和平,宋莉莉.美國建設現代農業模式的借鑒及啟示[C]//建設我國現代化農業的技術經濟問題研究—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2007:12.

[4] 胡正梁,王均文.國外現代農業發展借鑒[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7(3):13-18.

[5] 楊超.發展現代農業: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6] 雷震宇,李布青,周婷婷.能源農業與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1662-1664.

[7] 楊敏麗,白人樸.我國新型農業機械化道路的內涵與基本特征[J].農機化研究,2006(1):5-8.

[8] 申茂向,何革華,張平.荷蘭設施農業的考察與中國工廠化農業建設的思考[J].農業工程學報,2000(5):1-7.

[9] 荷蘭現代設施農業的特點及發展趨向[J].機電信息,2003(19):26-28.

[10] 黃真國,黃秀敏.對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思考[J].河南農業科學,1999(7):16-17.

[11] 聶岳森.美國農產品出口政策的調整及啟示[J].對外經貿實務,2002(6):34-36.

第4篇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資本化,問題,影響因素

科學技術代表第一生產力,經過長時間實踐證明,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要想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必須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才鞥你夠實現向現代農業轉變,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每年我國大約只有40%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了轉化,只占美國轉化率的一半,英國、法國等國家平均也有60%的農業科技成果得到了及時的轉化,所以,需要對轉化過程中的制約因素進行仔細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從而推進資本化的進程。

一、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實現資本化的現狀

農業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的含義是:將農業科技成果作為經濟資本,然后投放到農民或者企業手中,統一經營農業科技成果和其他資本,并承擔共同的風險,享有共同的利潤,形成經濟一體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具備兩種屬性,第一:從技術層面而言,它將作為知識形態的成果轉化為了實際生產力,屬于技術范疇,第二:從經濟層面而言,它是成果擁有者為了取得更大經濟效益的一種投資,其中還包含了貨幣資本、人力資本以及其他資本。

隨著我國逐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農業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業科技成果的資本化逐漸得到發展,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初級階段:在該階段內,各個科室著手開發農業科技成果;第二階段:由各個院系、研究所共同創辦科技企業;第三階段:經過院內統一,和外部共同興辦科技企業。

在我國政策的良好引導下,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地區發展不均衡,在經濟發達的區域,其資本化的程度就越好,相反,經濟較為落后的區域,其資本化程度就偏低;另外,不同農業生產單位的發展狀況也不同?,F代農業企業一般擁有較大的規模和資金數量,所以需要使用較多的科技成果,但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農戶并沒有投入加多的科技成果。上述兩個問題都導致了成果資本化的進程緩慢。

二、農業科技成果資本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成果資本化存在的問題

其一,缺乏典型個例。在我國,缺乏典型的農業科技成果資本化的例子,有些企業有隱藏的資本化形式,但是沒有做出評估,同樣也沒有完成資本的注冊,只是通過簽訂協議的方式將技術作為基礎進行分紅,大部分的科技成果遺留在檔案室內,一小部分的成果通過樣品、專利、論文等其他形式被擱置,不具備農業生產的性質,很難形成生產力,無法對農業現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二,資本化環境的不完善。目前,我國許多科研單位只注重自身科研成果的研究,農民只注重莊稼的耕種,二者并沒有實現合作經營,科技成果沒有發揮其紐帶作用,一方面:科研院有用許多科研成果,但是都留在檔案室內沒有得到利用,另一方面,農民企業的擁有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沒有合適的渠道搜尋新的科技成果。另外,科技中介沒有發揮自身的作用,沒有將科技成果進行整理,然后向農業企業進行推薦。有些評估業務人員的素質較低,操作過程不符合規范,導致評估結果不公正,缺乏實際的意義,加上政策的不完善,在新聞媒體上,農業科技成本資本化這個專業名詞出現率較低,相關部門沒有完善其操作規程,導致缺乏資本化的大環境。

其三,成果投資意識的缺乏。近年來,農業科學的研究成果產生的前提僅僅是研究人員對利益以及前途的渴望。而對于成果的資本化以及成果的后期利用,他們并不關心,這就直接導致了科研人員對成果資本化的認識不夠。雖然部分科研人員對成果資本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其具體的過程,如手續的辦理、成果入股等依然較陌生,甚至有些農業類企業員工以及農民根本沒有科技成果入股這一概念。

(二)成果資本化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其一,經驗缺乏,阻礙管理有效性。當科技成果成功實現了資本化,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對相關人員提出了挑戰。就目前絮叨的問題而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效益方面??萍汲晒厝粫斫洕б娴奶嵘擁椖繋淼奶嵘潭葻o從得知。目前研究缺乏相關案例的分析,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上無法獲取準確信息,因此相關人員無從知曉效益范圍與程度。

2、虧損問題。科研人員并沒有在經濟上有所投入,如果科研項目出現差錯或其效益無法與投入成正比,那么這部分損失應該以怎樣的比例來分擔?目前科研人員只是單純的技術入股,如果項目失敗,也只會撤銷這項科研項目,農業人員承擔的損失較大。

3、實際操作。技術投入僅僅是理論層面,設備如何操作、技術如何運用都是農業人員尚未涉及到的專業性較強知識。因此,若科研人員沒有時間或資金投入人力來展開現場指導,那么所謂的科研也只能夠流于形式。在沒有相關經驗與技術能力的情況下,農業人員在實際操作中受到的阻力較大。

其二,農業企業不愿意對成果進行投資,農業科技成果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它能為企業創造多少經濟利益以及價值貶值后比例的計算問題等不確定性讓農業企業不愿意將其入股,寧愿花大量的資金去購買。所以,需要建立規范的操作流程,進行公平的評估,從而提高評估的準確性,放寬政策,制定完善的處理規則解決成果貶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玉蘭,王秀果.農業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風險識別與防范[J].農業科技管理,2009,(03).

[2]楊曙輝、宋天慶.淺談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問題[J].農業科技管理,2008,(06).

第5篇

衛紅,1963年生于北京,現為北京曠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研發副總裁,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工場領軍人才。中國農業大學學士,碩士,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先后在英國的Oxagen,丹麥的諾維信公司和美國的孟山都等知名跨國公司擔任資深科學家,研發經理和研發總監。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間的7年中,主要從事鴨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和痘苗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防治研究,在行業一流雜志上20篇。在公司工作期間,先后主持了小分子藥物篩選;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果膠酶等工業用酶的研發等公司重大項目,積累了跨國公司的研發管理及運營經驗。其中小分子藥物已經完成了臨床I期試驗,開發的工業酶制劑也已經成功上市。加入曠博生物以來,作為首席科學家和負責研發的副總裁,主持公司同科研院所合作,轉化了多個成熟技術,獲得了9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同時還在申報6個發明專利,建立了國際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流式抗體、microRNA、ELISA/ELISPOT產品線、四聚體等4條產品線,及重組蛋白制備、重組蛋白生物活性檢測、單克隆抗體制備等檢測服務平臺。成功申報并獲得了三項國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專項(其中兩項為主持單位),兩項衛生行業專項,一項863項目及其他多個地方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其中一項國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專項“結核和耐藥結核快速檢測試劑的研發”。

北京曠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曠博或曠博公司)位于北京東南部的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一家在2009年由一批海歸創業人員發起,國內外幾家著名投資機構或企業集團共同投資成立,以研發、生產用于科研和臨床診斷用的生物試劑產品為主營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在這樣一家高新技術企業里,技術研發無疑是企業最重要、最關鍵的工作,而主管這家企業技術研發,在企業擔當科研團隊領軍人的就是該公司首席科學家、公司副總裁張衛紅博士。

沒報志愿卻被招進了農大

1963年張衛紅出生于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北京一所中學的老師。北京濃厚的文化氛圍,加上家庭環境的熏陶,讓張衛紅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很多一般兒童不知道的文化知識。張衛紅從小聰明伶俐,雖然是個女孩,但卻活潑開朗,用她的話說,那時就是膽兒大。在學習方面,雖然她并不特別用功,但成績總是不錯。讀小學一二年級時,每當課堂上她覺得自己聽懂了老師的講課,就開始不太注意聽講,或與同學閑聊,或做與上課無關的事了,這讓她也沒少挨過老師的批評。后來,班上新來了一位班主任,她認為張衛紅這個孩子聰明可愛,有正義感,就安排她當了一名班干部?!坝捎谶@位老師的鼓勵,我便開始對自己有信心了,對自己的要求也高了,上課時也不再隨便說話了,我就從那時起真的開始變自信了!小孩兒就需要鼓勵。后來,我逐漸有了人生的夢想――幻想長大后當一名像居里夫人那樣的大科學家。”張衛紅娓娓道來地講述著她的童年生活。

張衛紅的中學階段是在北京師范大學試驗中學上的。1981年,她參加了高考,報考了師范院校。但結果卻是被招進了“農大”(即中國農業大學)。直到后來我到了農大,才了解到,原來農大獸醫系因為當時沒有招滿學生,招生老師看我填的志愿是服從分配,就直接把我的檔案給調過去了,我就這樣被招到農大的獸醫系(現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系”)?!?/p>

對于被農大招去,而且讀獸醫專業,張衛紅的父母感到很是失望,想勸說張衛紅不去,或將來到學校再要求改專業。但張衛紅卻了解到,學獸醫將來也不一定只是給動物治病,還可能從事比如疾病防控,食品安全檢疫等職業,所以她決定接受現實,欣然走進了農大。從上大學之初開始,張衛紅就下決心,等大學畢業后她要讀碩士,考博士。所以,整個大學期間,張衛紅對專業學習很努力,而且成績十分優秀。在農大,她不僅學習方面成績突出,還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文體活動,入選了學校田徑隊,成為一名短跑選手,后來她還擔任了獸醫系學生會的學習部長。如今談及在農大的大學生活,張衛紅很是感慨。“其實農大是所特別好的大學!我們學校教授的學術水平都特別高,而且英文也很好。我記得,有個教胚胎學的老師,叫李寶仁,他的課講得特別好,不僅課講得邏輯性很強,而且他說話的聲音也很好聽,每堂課上他掌握的時間從來都是不早不晚,恰到好處。只可惜他后來因患癌癥過早地去逝了?!睆埿l紅動情地說。

大學畢業時,張衛紅如愿考上了農大的研究生,專業是動物傳染病學研究。由于做動物傳染病研究和研究人類傳染病在很多方面很相近,張衛紅后來的研究方向便從研究動物轉為做人類傳染病的研究了。然而,在張衛紅心里始終有個夢想――讀博士,當科學家。在她讀完碩士后,張衛紅幸運地被留校工作,這是很多女性羨慕的職業,但她卻不滿于現狀,夢想有機會繼續深造,讀博士。

陪讀期間攻下了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

1991年張衛紅的丈夫因公派到英國牛津大學讀博士。翌年,作為妻子的張衛紅以陪讀丈夫留學的身份也到了英國,而且她這一待便是好多年。在英國,張衛紅不想讓自己像其他陪同愛人留學的妻子那樣在當地隨便打零工,她想自己應該抓住在英國的機會,爭取在學業方面進一步深造。“一個人一定要有理想,決不能對自己放松要求?!睆埿l紅說。這天,張衛紅只身一人,來到了英國國家環境委員會(NERC)設在牛津大學城里的一個病毒與環境微生物研究所,一位看上去四十來歲,高鼻子、大個子,金發碧眼的英國教授紳士般地接待了這位來自東方的女子。張衛紅向這位年輕教授說明來意,她表示期望能在該研究所的病毒和微生物試驗室做一名助理研究員。憑借病毒學實驗的經驗和超強的學習能力,她得到了這個工作。從此,作為這名教授的研究助理,張衛紅便在英國試驗室里開始了她探索科學、研究人類傳染病的人生之路。一年后,張衛紅向導師表達她希望在牛津大學深造讀博士的愿望。為此,這位導師還給她寫了推薦信,并幫她向英國的大學校長委員會(CVCP)申請到了外國留學生獎學金(ORS)。

由于牛津大學允許研究人員在全職做研究工作的同時注冊攻讀學位,張衛紅在作研究助理的同r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三年以后,我拿到博士學位,并在這期間發表第一作者的論文兩篇,與其他作者合作的論文四篇,沒有辜負教授對我的信任和期待,多少年以后在國際學術會議上見到導師,他還夸贊我是他最好的學生。”1996年張衛紅在英國讀完博士,拿到夢想中的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為了進一步攀登科學高峰,學習西方的尖端科技,同年,張衛紅又到牛津大學病理系讀“博士后”了,1999年她又去美國哈佛大學讀了2年半的 “博士后”。從最初到英國作為照顧丈夫的陪讀夫人,到后來自己讀完博士,而且做了英國、美國兩所世界名校的博士后,隨后又在英國的生物技術公司擔任資深科學家,此時的她已經在海外生活學習了13年了,這些經歷都為她日后攀登上更高的科學高峰奠定了基礎。

毅然辭去外企工作到民企創業

為了吸引人才,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鼓勵海歸人員創業的政策,這些深深地吸引著張衛紅,使得她人是國外,心卻留在祖國。然而,國內科研的條件畢竟落后,所以當她2005年從英國的生物技術公司回到國內時,張衛紅還是應聘到丹麥和美國在北京的兩家跨國公司,并且做了5年的研發管理工作。

張衛紅告訴記者,“回國后在外企打工的那幾年,我發現,國內用的科研試劑和臨床診斷試劑的90%以上都是進口產品,而且這類產品在中國的賣價要比在國外貴得多,進貨周期長,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科研事業和臨床診斷的發展。這讓我感覺我要為國家出力,不能再在外企干了。把我的學識用來為國家、民族做點事兒?!鼻『镁驮?011年的一次朋友聚會上,張衛紅遇到了北京曠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寶石,雙方交流后一拍即合,張衛紅加盟曠博生物。

曠博公司在2009年最初成立時,還只能研發生產用于科研的各種試劑產品,但科研用途的試劑產品在市場上需要的品種多,需求量卻不大,致使企業在經營初期便遇到困難。后來,公司堅決調整了經營方向,在保持科研實力的同時,他們開始轉變經營方向,企業從此把研發生產臨床診斷試劑作為主營業務,而且經營規模越做越大。迄今,曠博公司已經擁有員工200多人,除了在亦莊開發區的總部外,公司在北京大興區還建有專門的生產基地,擁有5條產品生產線,從事腫瘤檢測試劑、傳染病試劑研發、生產、經營業務,產品類別多達50余種。

“在曠博,我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干自己想干的事,感覺自己在這里可以發揮的空間更大,不像以前我給外企打工,做科研還要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國家的一些重大科研項目對于外企就不能申請到。現在,自己在曠博還擔任了副總裁,這讓我的人脈、知識等資源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發揮?!?/p>

如今,張衛紅在曠博公司帶領著一支由30多個中青年人組成的研發團隊。這支年輕的科研隊伍近些年來參與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衛生部的衛生行業專項等多個科研課題。短短數年中,他們研發了結核診斷試劑、流式抗體等多個臨床診斷試劑,擁有了自己的十余項發明專利,而且填補了國家在技術上的空白。目前,他們研發的許多試劑產品已經進入國內醫院,并應用于臨床診斷。

“公司從一開始做科研試劑,到現在做臨床試劑,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研發課題。雖然我們感到做研發確實很難,但我看到曠博公司在逐步發展,在一點點長大,在向更好的方面發展!”張衛紅信心滿滿地說。她告訴記者,“現在人們重視健康,我們就提供提腫瘤早期診斷產品,目前我們的肝臟腫瘤診斷試劑研發水平在國際上領先。例如,我們可以把用影像技術不能檢查出的腫瘤,提前用我們的試劑檢測出來?!?/p>

值得一提的是,曠博參與了國家“十二五”重大專項課題研發工作――艾滋病診斷試劑,并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在這方面,曠博的技術成果在國際上已經處于領先水平,“最起碼說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做的是應用研究,所以我們的產品會有更廣闊的市場?!睆埿l紅說。

據了解,曠博公司承擔和參與了“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衛生行業科研專項等政府部門多個科研開發課題,已經擁有13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個注冊商標、45個產品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書并投放市場、20余項在研產品,未來三年預計有100多項產品進入市場,為醫院臨床檢驗、第三方體檢機構提供體外診斷試劑產品。

第6篇

[論文摘要]從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戰略、我國農業科技與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等方面,對我國的農業科技對農村經濟的作用提出對策和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面對目前的國內外形勢,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農業可否通過科技革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一、發展農業科技的十項戰略對策

(一)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

既積極推進改革,又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點。一是優化專業結構,使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學合理,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產前,特別是產后的科技力量;二是優化布局,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態類型區為基礎的新型科研組織體系;三是擴大開放,更多的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進資金和先進的設備、設施。

(二)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

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形式的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在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下大力氣把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宏大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

(三)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針對農業產業化對技術的需求,篩選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適當引進進行組裝配套,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并通過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大成果推廣計劃、星火計劃,大力推進農村的科技進步,積極引導東部鄉鎮企業上水平、上規模、出效益。

(四)切實提高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能力

一是突出應用研究,努力解決嚴重制約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戰略性技術難題;二是抓好基礎研究與基礎性工作,為農業科技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特別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機理、雜交優勢機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與產業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農業高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四是要針對21世紀養活16億人口對技術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與技術儲備。

(五)建立一個宏大的、高質量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幅度地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我國的人口多,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還很低,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大。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體系。

(六)加速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新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應由研究開發、技術服務、科技管理和科技企業等部分組成。針對農業科技多頭管理、重復和分散的現狀,建立協調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分類重組,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機構。將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分為技術開發類、科技服務類和基礎公益類三大類,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術開發類機構轉變為科技企業或進入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發展;科技服務類機構轉變為企業或實行企業化管理;公益類農業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項目和基地的形式給予支持。對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進行改革,建立隊伍多元化、運行市場化、形式多樣化的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民營農業科技企業,逐步形成國家、地方、企業、民營等多元化的農業科技體系,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擇優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培養一批世界知名的農業科學家。

(七)增加科教興農的投入

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各級政府、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特別要增加各級財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撥款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重點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設。到20世紀末,使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

二、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從以下六個方面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一)農作物品種

我國擁有豐富的品種資源,但在種質資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發掘利用,野生種、邊緣種優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術保存種質資源和人工創造新種質等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資源鑒定和品種資源工作體系也不夠完善。另外,在良種繁育體系與制度方面,不如發達國家規范化、科學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個體、器官或細胞水平上,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1.植物生物技術。目前國外的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程度相當高,形成產業的產品主要有:細胞和組織培養產業,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試管苗和脫毒苗;微生物農藥,如蘇蕓金桿菌;生物技術農產品;獸醫治療藥物和防治疫苗品;農用診斷試劑;家畜胚胎移植技術;單細胞蛋白;人工種子和胚芽等。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仍然較低,研究設備和手段,工業化生產還相當落后,生物產品商業化生產、產業化發展還不夠。

2.畜牧業科技。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水平只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總體上落后10-15年。特別是在畜牧業基礎學科研究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較明顯。有些研究還幾乎是空白。

3.農田灌溉技術。瑞典、英國、奧地利、羅馬尼亞、法國等國的噴灌面積均已超過80%,美國、俄羅斯約為40%,美國微灌面積到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達到總灌溉面積的3%,以色列灌溉面積中約2/3為微灌,1/3為噴灌。我國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無論在材質、性能、自動化程度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自動控制設備方面差距更大。

4.農業機械化技術。從大量生產的現有產品來看,機具性能、質量技術水平,只相當于20世紀60年代國際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應用方面,農業機械化程度,機耕率為80%,機播率為77%,機收率為70%,而發達國家則全面實現機械化。超級秘書網

5.林業科學技術。我國現有的林業技術水平同林業發達國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茖W技術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頃蓄積只有33.3立方米,遠遠低于我國森林總蓄積每公頃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國有林地面積只占全部林業用地的50%,而美國為95%,瑞典為98%,日本為96%;我國的樹木利用率很低,樹林出材率只占全樹的25%,而林業發達國家已從原來的全樹利用發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利用;我國每公頃森林年均凈生長量僅為2.7立方米,而德國是6立方米,芬蘭是4立方米,美國和日本是3.1立方米。

第7篇

論文關鍵詞:物理學科 農業學科 學科交叉 物理農業 人才培養

論文摘 要:通過在農業科研中把物理學科知識與農業學科知識相結合的實踐,探索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結合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有利作用。展望學科交叉對培養新世紀具有全新知識結構人才的廣闊前景,推動物理農業的穩步發展,充分發揮學科交叉的潛能。 

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實施科教興農不僅要善于創造新知識,吸取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且要善于把新知識、新成果轉化成新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知識和科技的價值[1]。農業院校在科研中,考慮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把基礎學科與優勢學科整合,通過學科邊緣交叉是技術創新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本文結合魔芋科研項目中物理技術在控制病害發生、提高產量等方面的應用,就物理學科知識與農業學科結合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優勢展開論述。探索通過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的有益結合,思考對培養新世紀合格農業人才、推動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等問題。

一、學科交叉,優勢互補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推進了科學技術向縱深方向發展,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是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現代科技發展的學科高達分化基礎上的高達綜合的特點說明,科技的發展需要不同學科和技術的橫向聯合就能形成整體優勢,邊緣交叉容易出現新的生長點 [2]。尤其是物理學這一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更是越來越突出,如計算物理學、數學物理、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學等,這些交叉學科的出現,無疑促進了物理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和延伸。其中物理學與農業科學的交叉滲透,使“物理農業”脫穎而出,并且有效推動了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二、物理學科與農科知識結合的必然與優勢

1物理學科與農科生物科學相結合的必然

(1)自然科學領域內必然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聯系。20世紀以來,以數學為工具、物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學科發展,已逐步把除生物學以外的其他學科同一起來[3]。而物理學研究的物理運動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種現象,它滲透于自然界的任何生命系統,因此物理學也要研究生命、時間和空間的性質、聯系等,它與生物學科也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聯系,這一點也是被歷史證明了的。1943年,物理學家薛定諤寫下了《生命是什么》一書,從物理學的角度對生命現象進行了詳細的闡述?,F今生命科學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如“遺傳密碼”,就是由薛定諤首次提出的;21世紀關于生命現象的描述性信息太多了,新的工作框架——定量生物學的應運而生,使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數學這些基礎學科聯系起來;同時在農科教材中也不乏許多物理科學知識,如離心分離技術、宏觀、微觀方法——氣體分子熱運動理論、紅外測溫、衛星遙感、生物與熵、正常細胞的電模型、衍射現象、生物體的旋光現象、核磁共振技術和物質的放射性,等等,涉及了物理學的力、熱、電、光、磁,原子物理、相對論、量子力學等許多方面??梢?,物理科學與農科知識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2)物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實驗方法已日益滲透和應用于各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農科的生物科學。20世紀50年代以物理學的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的成就與發展技術被引進了生物學,從而確定了DNA的雙螺旋結構,至今X射線衍射晶體分析法仍是分析生物大分子立體結構最精確的技術[3];物理學和生物學的交叉學科生物物理學在研究思路、應用的理論和方法方面就突出了物理學的特點。

從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規律以及走在國際前沿開展科學研究的美國、英國的趨勢來看,21世紀生命科學與物理科學之間的融會貫通已經勢不可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聯手資助大學建立了多個跨學科的Bio-X中心,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基金會在2003年也建立了以10年為期的重大研究計劃——預測生物學。這個蓬勃發展的交叉學科正在成為大量學術會議、高質量學術雜志以及基金資助機構的主角。可見,物理學科與農科生物科學間的交叉融合是必然的。

2把物理知識用于農業的現代物理農業的優勢

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等國就已開始研究現代物理農業工程的單項技術;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物理農業—物理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應用物理學技術、方法和基礎理論研究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生物生命過程中的物理規律,以及物理因素對生物系統的作用機制,涉及物理學、材料學、動植物學及農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綜合的一門新生學科[4]。隨著國際貿易農藥殘留標準越來越嚴格的動態趨勢,消費者對農產品健康、安全的高要求,“物理農業”的精英們在中國應用物理農業技術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近5年來,在天津、大連等地已開展得如火如荼且已取得驕人的成績,有力地說明把物理科技應用于農業領域,能推動傳統農業的變革,是一種獨特有效的生產方式。

在我國,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有:磁化、電場處理種子技術、電子殺蟲技術、空間電場防病促生技術,等等,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相對于化學農業來說是一種高效、無環境污染且成本低廉,易實現效益轉化的農業技術 [5] ,可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并且能達到提高品質、抗病增產的目的,保證農產品達到質量、綠色、無污染的標準,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見,把物理科學知識參與農業生產過程,利用物理因素和物理技術應用于農業,有著誘人的前景與潛力。

三、在農業科研中,進行物理技術與農業栽培措施有機結合的探索

前人把物理技術應用于科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低溫和紫外線輻射植株地上部分后能有效抑制病害發生,并對植株生長產生良好的影響,這在小麥、大豆、玉米、郁金香、百合、大蒜等作物上已得到證實。

魔芋是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近年已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然而,在魔芋生產中,魔芋軟腐病已成為魔芋生產和魔芋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鑒于魔芋軟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種芋及土壤,種芋帶菌是引起植株發病的主要原因這一特性,以及溫度、紫外線等物理因子影響魔芋生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因此,筆者于2008年至2010年間開展了“低溫、紫外線對魔芋種芋生長的影響”研究,通過對魔芋種芋進行不同強度的低溫冷藏和不同時長的紫外線輻射,研究不同處理對魔芋生長過程中軟腐病的控制及產量表現的影響,把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知識結合應用于科研生產。通過此研究得出結論:用低溫冷刺激、紫外線殺菌處理魔芋種芋能降低病害,提高產量,把物理因子低溫、紫外線這樣應用對魔芋的影響是正向的;試驗中不施用化學農藥,保證了生產的魔芋沒有藥物殘留,綠色環保。

筆者在科研中把物理科學與農業科學結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這種生產成本低、簡便易行的生產方式對改善和提高魔芋品質、保護生態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四、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結合的展望與思考

1加強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創業)與升造

農業院校教學與科研中注意物理科學與農業科學的融合,有利于教師的農業科研拓展,更好地服務“三農”的同時能加強學生交叉學科知識素養,能拓寬農科學生的農業生產技術。畢業生面對需要大量知識和技術的市場就業更具有絕對的優勢;對于畢業且有志于繼續深造的學生,可選擇由交叉學科而產生的新興領域為方向,而現代新興的物理農業中所涉及的有關食品安全、生態農業等諸多問題有待應用科學理念和現代技術加以解決,農業院校的學生由此領域為方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中加強物理學科與農業學科融合的培養對他們的知識積累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推動。

中國理論生物物理學家歐陽鐘燦院士呼吁:“為培養具有全新知識結構的研究人員,首先應革新大學生命科學相關的教學”,呼吁高校生物系反省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適當增加數學、物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與美國著名的倡議“培養21世紀的科學家:本科生的生物學教育”(Undergraduate biology education to prepare research scientists for the 21st century,簡稱Bio2010)相呼應[3]?,F在中國的一些高等院校已開設了生物物理學等交叉學科專業,希望“培養出來的跨學科學生能操同一種語言去建造生命科學的通天塔”。

2提高農業生產技術,走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

在“綠色革命”“轉基因作物”的糧食增產模式一一亮相的時候,物理知識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物理增產技術也在低碳農業、節水農業的倡導環境中備受關注。把物理中的力、熱、光、電、磁等知識與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物理農業”,區別于傳統的“化學農業”,不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環境污染,恢復耕地質量,阻止環境惡化與生態退化,是解決“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治理”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近年物理農業已展示了它的“神奇”,相信物理農業在未來的發展中,不僅在糧食生產的健康安全、增產增收方面能取得輝煌的成績,也能兼顧到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相容,同時為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杰出的貢獻,在農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充分發揮物理科學知識的作用,充分展示交叉學科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吳文勝,程立佳.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優勢,努力為科教興農服務[J].高等農業教育,1999(4):29—31.

[2]胡躍高主編.農業總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9).

[3]袁觀宇.生物物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第8篇

 

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科學。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生產,及與其相聯系的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學科。其內容包括農業中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組織與開發利用的規律及應用等。對于農業中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進行研究,起源于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管理莊園經濟的需要,在封建社會時期又有所發展。過去30年中,在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一直在掙扎著轉型,在不斷細分的學術市場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轉型目前顯現了一些曙光,但整個過程還遠未結束。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政府將農業置于其決策目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農業經濟學科在短期內仍備受重視,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存在還沒有遇到挑戰。然而,西方經驗告訴我們,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完成、農業小部門化的推進以及其它學科的快速擴張,如果不及早跟隨市場經濟發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調整,農業經濟學科在中國的未來命運,很可能類似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境遇。因此,農業經濟學者必須思考如何推動整個學科做好轉型的準備。

 

二、研頗象之變

 

農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社會科學,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意義是為研究對象服務,并培養大量能夠學以致用的學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農業經濟學從誕生之初,其研究對象就在不斷演變之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最早以農場經營為核心,后來轉變為以政策研究為核心,繼而轉變為市場研究與政策研究并重。具體而言,第一階段以農場經營為核心。農業經濟學起源于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促進作物和畜產品產量增加,以達到增加農場利潤的目的,現代農業經濟學稱之為“農場經營管理”(faimmanagement)。農業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農業占經濟比重很高的農業社會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統化和學歡主要起始于18世紀工業革命之后的歐一國家。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農場規模非常大,此階段農業經濟學集中于研究農場的經營管理,主要任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經營管理的農場主。第二階段以政策研究為核心。從農業的角度看,經濟起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食物問題階段、貧困問題階段、農業調整問題階段(YuandZhao,2009)。在經濟起飛過程中,農業的主要作用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隨著經濟起飛和城市化推進,食物需求不斷增加。食物價格上漲會推動產業工人工資增長,影響非農產業資本積累和經濟起飛,出現“食物問題”(foodproblem)。此時政府通常會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從農業中榨取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同時推進城市化進程。

 

由于政府對農業進行了大規模補貼,造成農業生產嚴重扭曲,需要調整政策以使農業生產遵循市場規律、減少扭曲。然而,減少補貼會造成農民不滿。西方國家由于已經完成了城市化,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變得很小,農業政策的核心開始表現為農業調整,即減少政策對生產的扭曲,讓農業服從市場規律;同時,開始注重農業的非食物供給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環境生態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教育功能等。這時農業問題通常被稱為“農業調整問題”(femproblem)。相應地,農業經濟學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場研究并重。由于農業小部門化,以及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例如工廠化養殖以及溫室種植的推廣和普及),農業的特殊性逐步消失,農業政策部門的人才需求開始減弱。然而,隨著市場化的不斷纖以及食品產業的快速擴張,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成為主導力量。此時,農業經濟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農業政策研究人才與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并重。

 

三、學科危機

 

農業經濟學科在發達國家的命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農業經濟學科在中國未來的命運。實際上,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一些深層次結構問題已經露出苗頭。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現在存在的問題,正是西方農業經濟學科過去30年中遇到的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在改革開放后得以蓬勃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發軔于農業,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需要大量農業經濟人才。伴隨著政府對農業經濟人才需求的飽和,農業經濟學科發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體而言,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可以分為短期危機和長期危機。

 

(一)短期危機

 

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當前面臨的危機,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長此以往,很可能出現“溫水煮青蛙”效應,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基礎可能會慢慢消退。

 

1.農業經濟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正被其它學科所擠壓。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農業經濟學的理論和工具主要來源于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環境科學等基礎學科。最近幾十年,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開始覆蓋農業經濟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擠壓了農業經濟學的生存空間。從純學術的角度看,上述基礎學科研究的影響力通常大于農業經濟學科。例如,全球農業經濟學的頂尖學術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國農業經濟期刊》)放在整個經濟學領域里,其學術影響力非常有限,很難排進全球經濟學權威期刊前20名。將這些基礎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應用到農業問題中,在等方面更具優勢。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歷年資助的研究課題清單看,2011?2014年期間,農林經濟學科以外的學者獲得管理科學學部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課題資助的比例約為30%,明顯高于2006?2010年期間的17%。農業經濟學科向這些基礎學科的擴張卻受到技術限制,這種不對稱式發展使得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基礎發生動搖。

 

2.政策研究的影響力下降。傳統的中國農業經濟學科以政策研究為導向,研究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糧食安全、制度和農民收入等問題的研究,目前在中國仍然大有可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確實需要很多農業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國農業政策核心決策圈卻非常小,政府擁有自己的智庫或咨詢機構(例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數農業經濟學者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充當了政策解釋者的角色,在中國農業經濟決策領域并沒有很強的影響力。由于農業經濟學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響力下降,農業經濟學科專業在與其它專業競爭研究和教學資源時,尤其是在競靴秀生源時,賺越處于不利位置。

 

3.對優秀學生逐漸失去吸引力。一個學科的延續和發展,必須依靠優秀人才,尤其是優秀本科從。目前,優秀學子通常不會主動選擇農業經濟學科作為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響力下降、傳統研究領域被其它學科蠶食以及農業的天然劣勢,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與經濟學、商學和環境科學學科的畢業生之間存在不對稱競爭劣勢。這些基礎學科的畢業生,很容易爭奪農業經濟學科畢業生的傳統就業市場;而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很難去和這些基礎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例如,近年來中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飲食業以及食品加工規模在過去20年中快速擴張。這種擴張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場的管理從,其就業方向本來是農業經濟學科專業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國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仍以理論與政策為中心,學生在企業實務方面的訓練遠遠不足,因而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處于下風。這就啟示農業經濟學的研究者,必須轉換研究重心,從以政策研究為主,過渡到以市場研究為主。就業統計表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中國已經成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鄧國焱、張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農業經濟學科對優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業的考慮,很多大學已經縮減了農業經濟學專業本科招生數量,有些大學甚至已經停止招收該專業本科生。按照這種趨勢,中國農業經濟學科未來會陷入一種后繼無人的狀態。

 

(二)長期危機

 

隨著農業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越來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來越高,長期來看,農業經濟學科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1.研究經費和研究人員長期內下降。過去30年中,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增加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政府預算變得異常充裕,為農業科研投入了大筆資金。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后,財政預算通常會變得緊張,政府往往會削減農業經濟學科等社會科學領域的麵投入。根據歐美經驗,長期而言,國家對農業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續擴張的。過去20多年中,美國政府對農業科研的名義投入金額基本沒有增加。由于科研經費投入減少,美國政府部門不斷削減農業經濟研究崗位。例如,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雇傭的農業經濟學家,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超過600人,而現在萎縮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學者人數也在萎縮。例如,198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會的會員數量超過5000人,2006年已經萎縮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萎縮和失焦。現階段,中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方面的研究,是因為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過1/3人口的就業依靠農業,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穩定農業生產和穩定農村社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完成城市化,農村社會趨于穩定,農業變成一個很小的經濟部門,城市人口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政府的工作重心也會隨之轉移到城市。此時,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就會變得更低。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被邊緣化,傳統的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意義就會受到挑戰。這正是現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為生存而掙扎的原因。

 

3.優秀研究生進一步流失。在經濟成熟階段,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之一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下降。研究對象失焦以及就業市場對農業的歧視,使得優秀研究生不再選擇農業經濟作為研究方向。如果沒有優秀研究生的持續加入,農業經濟學科將進一步萎縮。2012年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高校農業經濟學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為外國留學生,本國學生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國大學中農業經濟學科專業主要依靠外國留學生(以中國和印度為主)來維持?,F階段,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對研究生還有較強的吸引力。然而,隨著海歸博士的回流,國內博士在高校就職的競爭變得非常激烈,打擊了一部分國內優秀碩士研究生攻讀國內農業經濟學科博士的積極性??梢灶A見,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15?20年后進入成熟期,農業萎縮為國民經濟中的小部門,以研究政策為中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將難以保持對研究生的足夠吸引力。

 

過去30年中,歐美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經歷了非常痛苦的調整過程,有些調整徹底失敗了,有些調整初步成功。其經驗和教訓,對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及早轉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以美國為例,農業經濟學科在調整過程中,大體分為5個方向:①部分農業經濟系轉型為應用經濟系,例如康奈爾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等。雖然在新的應用經濟系中,農業經濟研究仍占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現下降趨勢。②部分農業經濟系合并入經濟系,例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等。經過合并的農業經濟學科,在新的經濟系中難以避免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③大部分農業經濟系主動更改名稱以調整研究與教學方向,比如在系或者專業名稱中引入食物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消費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以及涉農企業管理等字樣,從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向更現代的食品、資源或者環境經濟學等方向靠攏。④某些農業大州的大學中農業經濟系仍堅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以及堪薩斯州立大學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點已經發生了轉變,例如,堪薩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的研究重心轉變為涉農企業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場營銷(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學農業經濟系轉型沒有成功,甚至整個系被關閉,導致所有教師失業。例如,內華達大學于2010年關閉了Reno分校農業經濟系。在歐洲和日本,農業經濟學科的命運與美國大抵相同:在英國,農業經濟系已經難覓蹤影;在德國和日本,農業經濟學科的教授職位在逐年減少。

 

五、轉型之痛

 

中國學術界不少有識之士早已提出農業經濟學科研究和教學的轉型,即從政策研究為主向市場研究為主轉型。由于傳統路徑依賴,這種轉型顯得異常,主要存在三個障礙:制度障礙、技術障礙和就業市場障礙。

 

1.制度障礙。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己經形成一套固有的學術評價和考核體系。在這套體系中,和申請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話題性政策為標準,而以涉農企業供應鏈為研究對象的新型農業經濟學科,由于研究問題較微觀,其學術論文很難在現有體系中的期刊上發表,申請科研項目也很難獲得批準。這種制度障礙導致學術的“逆向淘汰”問題~做涉農企業研究的學者通常因為論文難以發表,或者很難申請到科研基金資助,在學術升遷中處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農業經濟學者不愿意開拓以涉農企業為研究對象的領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體系中生存。要打破這種路徑依賴,學術界必須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并在現有期刊體系中分出一部分資源或者創辦新的期刊,鼓勵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人員轉向與涉農企業管理相關的研究。同時,借鑒歐美經驗,設立專門的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教授職位,并且鼓勵同行競爭。

 

2.技術障礙。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適用于企業分析。研究涉農企業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產業組織、食品市場營銷等理論,以及高級計量經濟學等數量化工具,對中國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者而言,學習成本非常高,他們短時間內很難熟練掌握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夠熟練運用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礙,他們仍很難在一流期刊上,其學術能力得不到客觀評價。要突破上述技術障礙,短期內最好的手段是引進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海歸博士,突破國內固有的評價體系并積極在國際期刊上。

 

3.就業市場障礙。一個新的專業方向,從誕生到被社會大眾接受,需要很長時間。美國大學的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還在不斷開拓就業市場。過去20多年中,雖然中國食品行業擴張迅速,但是,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大型涉農企業的就業市場上,并沒有很好的記錄和很強的競爭力,很多崗位都被其它專業(尤其是管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所占據。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要想在就業市場上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機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障礙要超越,但這一定是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經濟學科相關大學與研究所,一定要聯雜來,綜飯用行業以及媒體等資源,雛新酵科的推廣。

 

六、結論

 

應用學科存在的意義取決于其研究對象的重要性。伴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完成,經濟走向成熟,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相對規模的萎縮,以及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的推進,農業的特殊性逐漸喪失,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喪失了研究對象的重要性。同時,一般經濟學的擴張、管理學的繁榮以及環境科學的興起,其研象擴展到農業,造成傳統農業經濟對斗開始萎縮。在過去30多年中,西方農業經濟學科一直在掙扎中轉型。部分農業經濟學院(系)退出了農業經濟教學和研究,轉變為進行應用經濟教學和研究的院系;主流農業經濟學科則把研究擴展到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整個食物供應縣統,把農業經濟學演化為“食物經濟與管理,’;另外一部分則把研究擴展到所有與農業資源相關的整個生產、消費以及供應鏈系統,演化為“生物經濟學”。

 

歐美經驗表明,傳統的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農業經濟學科在萎縮,新型的以企業研究為重心的農業經濟學科蓬勃興起,成為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新方向。歐美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過程,映照出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未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和市場化的繼續深入,食品產業快速擴大,使得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產生了轉型的客觀要求。一個學科的再定義及其推廣并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及早實現轉型,農業經濟學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遭遇萎縮的命運。目前,農業經濟學科對優秀本科生己經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下降到5%以下,并且農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農業在政府決策目標體系中的重要性下降,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時,農業經濟學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體。

第9篇

[關鍵詞]下層民眾;農業工人;制造業工人;仆傭

在近現代社會以前,下層民眾都是數量上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群體,是社會財富的直接生產者,也是社會苦難的主要承受者,無論社會做如何轉型,社會結構如何分化整合,絕大多數的下層定位是很難改變的。工業革命期間的歷史仍然是統治者的歷史,是精英的歷史,下層民眾作為一直以來的被統治者,是被歷史所遺忘的群體。關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下層民眾的構成,大多史學家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勞倫斯·斯通就將近代早期的英國社會分為許多不同的群體,包括“宮廷貴族、郡紳士階級、教區紳士階級、商人/專業人員階級、城鄉小資產擁有者、雇傭勞動者,及靠救濟金過活的赤貧階級”,[1]其中在社會階層的歸類上,除了上述的后兩者,他通常把“農工、農夫及工匠”歸為社會下層。舒小昀在研究1688-1783年的英國社會結構時指出:“英國社會下層既包括農業工人、城市工人、礦工和仆人等一批出賣勞力的工資勞動者,又包括游民和乞丐等一些潛在的工資勞動者,還包括漁民、牧民等一些個體勞動者?!盵2]這兩種觀點都是針對英國前工業社會時期社會結構的劃分,而隨著工業革命的逐步推進,英國的社會結構也在不斷調整,進入新一輪的分化與整合時期。就社會下層而言,隨著工人隊伍的不斷擴大,工人群體因種種“共同利益”而逐步形成一種群體意識,正如英國歷史學家E. P. 湯普森所說:“事實上,這種群體意識是工業革命了不起的精神成果,它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也是針對工業革命發生的一種裂變。也許這就是1832年英國工人階級形成的特立獨行的地方?!盵3]因此,我們認為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社會下層群體以工人為主體,還應包括乞丐、流浪漢、小偷及妓等其它下層成員?!坝墓と耍╳orking men, labouring men)即從事體力勞動,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人,到18世紀時,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業工人、從事家務勞動的仆傭以及從事加工制造的各種工人”,而“制造業中的工人,包括作坊中的工匠及幫工、家庭手工業制中的手工工人,大型工作場地中的工人及工廠工人?!盵4]下面,筆者就下層民眾的生存情況做一個基本的展現。

一、農業工人

農業工人是因農業改良特別是圈地運動而直接產生的一個社會群體。圈地運動打破了英國農村原有的社會經濟基礎,大批農民被剝奪了土地,土地隨之逐漸地集中于少數人的手中,無地農民淪為可以自由流動的雇工。小農意識、與生俱來的土地之戀以及對城市工廠陌生生活方式的恐懼等諸多因素,使部分農民留在農村,淪為農業工人。國會派遣的圈地委員們也常常給小戶村民們些許金錢以作圈地的補償,給小地主們留下一小部分土地,但是多數失去生活來源的村民只能坐吃山空,小地主多半也沒有錢作籬圍地并下本錢耕種,往往只能把地賣給大地主了事。這些人有的淪為佃農,有的去城市或殖民地謀生,多數淪為鄉村無產者。殘酷的現實使他們再也不能夠到公地上去放養牛、豬、鵝群,在小塊地上開荒種菜,拾泥炭或草柴作燃料,或尋找木頭作豬圈了。在南部和西部英格蘭產煤的地方,他們連面包也不能烘烤,冬天只得挨凍。而沒有牛和豬,他們一日三餐就單調了,南部只能吃面包和酪,北部則只能吃麥片粥和雀麥。[5]18世紀的英國保持著一種獨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則是大量沒有土地以工資為生的勞動者。[6]這些沒有土地,只靠一雙手,以工資為生的勞動者就是農業工人,工業革命前后農業工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767年密德蘭的一個小冊子的作者寫道:“在幾乎全部的開放教區里,都會有一些有房子的人,他們擁有數量不多的小塊土地,并且有權利可以共同飼養一頭母?;蛉闹谎颍恐@些牲畜,同時經營小買賣和日常勞動得到的收入,他們過著一種非常舒服的生活?!盵7]在圈地運動以前的多數情況下,大多數小農能夠以一定數量的農牧產品來滿足自身的衣食需求,過著自給自足、基本穩定的生活,這種生活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情況就不大一樣了?!?804年一位茅舍農曾告訴楊,‘正在進行的圈地運動將會瓦解英格蘭;它要糟糕過十次戰爭造成的傷害?!诮虆^被圈占前,我有四頭母牛,而現在我就連一只鵝也養不起了’。……在1793年劍橋郡馬池的已圈地中,曾經有20個家庭的擠奶工人‘完全靠此來養活整個家庭;——而現在,他們則被降格為日工或被迫外出移民。這些人完全成為被雇傭者,他們自己沒有任何共有的權利”。[8]處在工業革命社會轉型時期的農村下層群體在圈地運動中成為了社會最早的犧牲品,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沖擊力使他們身心俱碎、奄奄一息,農業時代正在被一點點的侵蝕掉,他們在無情的命運面只能發出“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的哀嘆和無奈。

二、仆傭

仆傭是英國社會下層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人數眾多。早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段時期內,英國仆役就為數不少。1694年,倫敦的40個教區里一共生活著28507人,其中就有5805人是仆役,占倫敦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在被統計的一百個村莊的總人口中,仆役所占的比例達13%,……家庭服務已經成為一種茁壯成長的產業。[9]到工業革命時期,仆傭的數量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增長,他們成為社會中上階層的附庸。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女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工作機會,而看似比較清閑又可以學到人情世故的家政工作便成為了她們的首選。“家政服務是最為普遍的工作,甚至連中產階級家庭也經常送他們的女兒去做家政服務,而聘請其他人為仆人?!盵10]也正如斯通所說:“近代初期,住在東家的傭工并不像今天這樣稀罕,而是一正?,F象,只有最窮的家庭才雇不起傭工。從16世紀初第一次人口普查起到19世紀中葉,所有家戶中約三分之一包含住在東家的傭工?!盵11]這些仆傭在主人家中承擔一切家務,包括喂養孩子、服侍主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打理庭院……隨時服務于主人的一切需求,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在日復一日中永無休止。仆人做家務,領工資,以此出賣勞動力為生,與農業工人、制造業工人相似,雇主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嚴格的要求,他們居住在主人宅院中最簡陋的房子里,與雇主有明顯的等級差別。仆傭們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許多人有著類似18世紀初一個15歲女孩的經歷,那個女孩告訴法官,她的女主人不僅用非常粗野的名字,如母狗、等等來稱呼她,并且還無緣無故地下死手打她?!盵12]作家理查遜在《帕梅拉》中描述的女仆帕梅拉的最初遭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仆人在主人家中的境遇,由于主人B先生對帕梅拉仆人地位的蔑視,便動不動對她進行羞辱,甚至拘禁帕梅拉。

三、制造業工人

制造業中的工人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社會下層的主體,它包括手工工人和工廠工人。手工工人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大量存在。18世紀中期以前,英國從事制造業的手工業者,絕大多數還生活在大城市的郊區或是更偏遠的鄉村,其手工勞動主要在家庭里完成,偶爾還做些農活,能夠相對自由地進行生產,收入也能滿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手工工人的日常生活比較單調,他們更多地專注于自己的小天地,不愿受外來影響,“閉關自守,與世隔絕,沒有精神活動,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沒有激烈的波動。他們當中能讀書的很少,能寫寫東西的就更少了;他們按時上教堂去,不談政治,不搞陰謀活動,不動腦筋,熱衷于體育活動……”[13]他們那簡單而默默無聞的手工技術哺育著工業技術的最初發展,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機器越來越多地代替手工工具,工廠越來越多地代替手工作坊,他們的生活開始逐漸被打亂,家庭手工業逐漸失去了市場,大批手工工人喪失了維持基本生活的收入,衣食沒有來源、生活沒有著落,不得不帶著全家成群結隊地從鄉村涌入城市。在城市里,他們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住在城市里最糟糕地區的最破爛的房屋,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工人們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犧牲品,手工工人在這場變革中幾近凋零,而工廠工人雖然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而興起的群體,并且是工業革命順利開展的主力軍,但他們在工業革命中所創造的巨大財富與自身獲得的些許利益是極不相稱的。對工人們而言,工廠這一新興的事物不僅不能使其發財致富,甚至是極其可怕的,“在棉紡工廠,這些人不分冬夏,每天14個小時被禁錮在(華氏)80至84度的高溫之中。他們受到的各種規定的束縛連黑人也未曾遭遇過……我們屢次看到已婚的、懷孕后期的女工在這些永不疲乏的機器旁邊從早到晚受奴役,耗盡了體力而不得不坐下來歇一會兒,這時,要是被經理看見了,就要因這個過錯罰款6便士。”[14]工廠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他們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工廠工人既不得不在這里謀生,同時也害怕并討厭這里的一切。童工在工廠里的待遇則是更加悲慘,一戰后的一位英國衛生部的官員喬治·紐曼曾提到工業革命的早期童工問題是英國社會史當中最黑暗的一章。[15]“他們被鞭打,戴上鐐銬,受盡挖空心思的殘酷虐待;他們大多餓得骨瘦如柴,但還得在皮鞭下干活,有時甚至被逼得自殺,以逃避這一生的受虐待?!盵16]可見,工廠工人的生活及工作條件極為惡劣,工廠工人與其他下層群體一樣,都受到中上階層的殘酷壓榨。

四、其它成員

乞丐、流浪漢、小偷、妓等其他社會下層成員也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社會下層民眾的組成部分。這類社會群體沒有穩定的收入,居無定所,依靠其它社會成員所不齒的方式維持基本的生存,是最為邊緣的社會群體,也成為社會問題的焦點。圈地運動、人口增長帶來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而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大批勞動者無法就業,相對滯后的保障機制無法從根本上救濟這批人,于是他們不得不淪為乞丐、流浪漢、小偷、妓,當然在他們中間也不乏那些好吃懶做之徒,無依無靠的老年人以及被病患折磨的人。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大多數英國人,可能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曾在其生命周期的某一段時期內生活在收入微薄、營養失調、居住極差、衣衫襤褸、病痛困擾的狀況中。以致“在倫敦,1780年前后,的數目高達5萬人,其中不包括那些外室。僅僅在倫敦梅里本區一地,就有1萬3千人之多,其中有1700人合租了若干整幢的房子。”[17]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單倫敦就有……5千多名酒館主和1萬名小偷,總共犯罪的人數估計為11.5萬人,而當時倫敦的人口還不到100萬……而全國該階層的總數估計為1320716人(包含100萬受教區救濟的人)?!盵18]此外,一些窮人鋌而走險、以劫掠為生,“像在安菲爾德獵場周邊住著的人那樣,‘他們臭味相投、成群結隊地帶著斧子、鋸子、尖嘴鋤、手推車和馬匹出沒于夜晚,上躥下跳地去搶奪老實人的綿羊、羔羊、家禽……’”[19]

注釋:

(1)[英]勞倫斯·斯通,著.刁筱華,譯.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1500-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

(2)舒小昀.分化與整合:1688-1783年英國社會結構分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57。

(3)E.P.Thomps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6, p.830.[英]湯普森,著.錢乘旦,等譯.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979。

(4)錢乘旦.工業革命與英國工人階級.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3,11。

(5)[美]戴維·羅伯茲,著.魯光桓,譯.英國史1688年至今.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75-76。

(6)[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第二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92。

(7)Anon,[S. Addington?], An Enquiry into the Reasons for and against Inclosing the Common Field (Coventry, 1768). Cf. John Cowper, An Essay Proving that Inclosing Commons and Common-field-Lands is Contrary to the Interest of the Nation(1732), p.8.轉引自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London: Merlin Press Ltd., 1991, pp.176-177. 漢文版見【英】愛德華·湯普森著,沈漢、王加豐譯:《共有的習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頁。

(8)Annals of Agriculture, xlii(1804), pp.27, 39, 323.轉引自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pp.177-178.[英]愛德華·湯普森,著.沈漢,王加豐,譯.共有的習慣:166。

(9)W. A. Speck, Stability and Strife: England 1714-1760, London: Edward Anold, 1984, p.57.

(10)[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第二卷:422。

(11)[英]勞倫斯·斯通,著.刁筱華,譯.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1500-1800:11。

(12)[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第二卷:423。

(13)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3。

(14)[英]E.羅伊斯頓·派克,編.蔡師雄,吳宣豪,莊解憂,譯.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的人文實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39,41。

(15)Hugh Cunningham,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Representations of Childhood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1991:17。

(16)[英]E.羅伊斯頓·派克,編.蔡師雄,吳宣豪,莊解憂,譯.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的人文實錄:55。

(17)[德]愛德華·傅克斯,著.侯煥閎,譯.歐洲風化史:風流世紀.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400。

(18)E.P.Thomps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p.55. [英]湯普森,著.錢乘旦,等譯.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47-48。

(19)Mernorial of John Hale ,Clerk of Enfield Manor Court,to GeorgeII n.d.,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 Cjolmondeley(Houghton)Mss,45/40. 轉引自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p.41. 漢文版見[英]愛德華·湯普森,著.沈漢,王加豐,譯.共有的習慣:37。

參考文獻:

[1][英]勞倫斯·斯通,著.刁筱華,譯.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1500-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舒小昀.分化與整合:1688-1783年英國社會結構分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E.P.Thomps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6.[英]湯普森,著.錢乘旦,等譯.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錢乘旦.工業革命與英國工人階級.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5][美]戴維·羅伯茲,著.魯光桓,譯.英國史1688年至今.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

[6][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第二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London: Merlin Press Ltd., 1991. 漢文版見[英]愛德華·湯普森,著.沈漢,王加豐,譯.共有的習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W. A. Speck, Stability and Strife: England 1714-1760, London: Edward Anold, 1984.

[9]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0][英]E.羅伊斯頓·派克,編.蔡師雄,吳宣豪,莊解憂,譯.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的人文實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1]Hugh Cunningham,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Representations of Childhood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1991.

第10篇

1937年爆發,日軍侵占了華東,隨著該地區部分大學和蠶業學校的內遷,國內不少從事蠶桑研究的科研人員也紛紛來到貴州遵義,我國生物、動物學家,動物學會創始人之一的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高橋頭人)就是其中一員。到了遵義,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員分析了遵義的地理、氣候和中國蠶桑發展的需要,決定籌辦中國蠶桑研究所。經多方呼吁,他的設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即中英庚款董事會資助和海外愛國華僑的幫助。1939年秋,中國蠶桑研究所在貴州省宣布成立,所址設在遵義山城南郊來熏門外“百藝廠”舊址(現遵義第三中學前操場一片),研究所所長由原國立浙江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擔任。與此同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采納了蔡堡的建議,亦將浙江大學遷至遵義,至此,浙江大學和中國蠶桑研究所成了當時遵城的最高文化學術單位。

中國蠶桑研究所主要研究桑蠶,同時也研究柞蠶。所內工作分育蠶及栽桑兩大塊,另設組織胚胎研究室、細胞遺傳研究室、分析化學實驗室、細菌實驗室、生理實驗室等,當時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依靠一批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教育界的科研人員,遷入內地從事蠶桑研究的專業人員以及當時浙江大學、中央大學、西南聯大理學院及農學院畢業生。除蔡堡是研究員兼所長外,以下還有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技術員等20余人,還有工人10余人。

出于科研工作需要,研究所成立后所領導就設法安排資金派專人到上海及各地購置了大量必需的儀器設備、化學試劑及圖書資料(其中大部分是外文版專業研究書籍)。據曾在研究所工作過的高守仁撰寫的材料回憶,當時的化驗室和細菌室已擁有顯微鏡20臺,其中高倍鏡占半數以上,另還配有微米尺、切片機、分析天平、自動消毒器、自動調溫箱、計數器、伸度測量儀、氣象測量儀等,這些儀器現在看來很平常,但在科學落后的舊中國,特別是交通閉塞的黔北,擁有這樣的先進儀器,確屬稀罕。

創建之初的研究所十分重視對桑蠶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利用工作,當時從全國各地包括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收集到的家蠶品種資源已達50余種,并進行了大量的雜交育種試驗。有些家蠶品種經過多次配種飼養,遺傳控制,已基本上達到了高產優質的生產要求。如“華臨白”號,不僅出蛾率高,抗病性強,生活周期短,結繭率高,而且繭層厚,繭絲長,絲質好,很受蠶農及繅絲廠歡迎。此外還進行了家蠶遺傳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家蠶組織胚胎、細胞、生理、生化、病害等方面研究。在栽桑方面,收集了當時可能收集到的桑樹品種數十個,在研究所附近還建立了20余畝的桑品種標本園和實驗桑園。

研究所還十分重視研究數據的記載和統計工作,研究工作深入細致,如:研究各種蠶卵卵形的特征,一個雌蛾的產卵一般有500-800粒,統計五個雌蛾蠶卵就要測量3000多粒,在顯微鏡上安裝上微米尺,一顆小小的蠶卵,可以量出60-80微米單位。各種桑樹梢頭的第2-3葉,除了每天量出它生長的長、寬,還要量出它的厚度,計算它的日產量。各種抽絲,要測量它的伸度,觀察它的橫斷面。蠶室內外的溫濕度,每天24小時都有專人記載,室外的氣壓、雨量、風云、霜雪也有詳細記載,當時已能夠粗略預報2-3天的氣象,盡量避免雨天采葉,不喂濕葉等等。

為培養人才,提高遵義地區參與輔助工作的練習生養蠶管理水平,1940-1944年,研究所每年開辦兩個班,設置語文、英語、數學、生物、化學、遺傳、栽桑七門課程,所長蔡堡親自擔當遺傳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實習,這批練習生逐步成為研究所新生力量,有的還成為業務骨干。

雖然當時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差,但在抗戰精神激勵下,從事栽桑、養蠶、實驗、調查、研究的工作人員情緒極高。研究所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職工的工作、學習、科研蔚然成風。建所第三年,即1941年,研究所開始編輯出版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將本所當年的研究成果收錄其中,第一卷第一期,收錄研究論文、工作報告、研究簡報共20篇;1942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二期,收錄研究論文10篇;1943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三期,收錄研究論文9篇?!秴R報》在當時的遵義可以說是唯一的一種科研雜志,反映良好,曾引起過多方重視。

研究所創辦的第四年,即1942年,英國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會英方代表身份來遵義中國蠶桑研究所視察時贊揚說:“在艱苦的抗日環境中,竟能在山城遵義辦起一座像樣的又節約的研究機構是難得的?!?/p>

1945年抗戰勝利后,很多機關紛紛遷返江浙,因中英庚款逐漸短缺,1946年中國蠶桑研究所遷到杭州。在杭州慶春門外華家池借浙江大學土地建立新址,繼續開展工作。1949年該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接管,改為省農林廳蠶桑試驗場。1954年該場并入江蘇鎮江華東蠶業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前身)。

(責任編輯:張英嬌)

第11篇

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生產力的具體表現,是衡量農民生產能力的量化指標。在長三角地區,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近百年間,常年下農民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較為低下,而且處于停滯狀態。影響農民生產能力的因素很多,從經濟方面分析,主要的原因在于農民負擔過重。由于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低下,常年下一家人生產的食物不能支撐兩戶以上的人家,近代長三角地區的農業和非農產業分工難以實現。

關鍵詞:近代;長三角;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產業分工

中圖分類號:F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2)04-0143-10

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勞動者或勞動群體在單位時間內生產農產品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性指標。長期以來,中國歷史上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中西學者關注的熱門話題。僅就觀點而論,這些研究可大致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南宋至清代中后期,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呈下降(或停滯)趨勢,這是史學界的主流看法。下面簡單羅列這一派別的研究成果。根據陳振漢的研究,明清之際,在太湖流域,一個壯年農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在長時期里停頓在每年20石米的一個光景①。吳慧的研究表明,中國每一勞動力的糧食生產效率折合成品糧,戰國中晚期為2027市斤、西漢末2151市斤、唐2396市斤、宋2179市斤、明2255市斤、清中葉1260市斤②。龐卓恒的研究表明,“公元前5世紀……有一個主勞力的農戶能夠年產糧2025公斤”,至清末,江南吳中地區的“上農”年產稻谷1750公斤③。根據侯建新的研究,宋代農戶的農業勞動效率為1267.5公斤④,明中葉南方農戶的農業勞動效率為2173公斤,清中葉南方農戶的農業勞動效率為1941公斤⑤。英國學者安格斯?麥迪遜的研究表明,中國的人均GDP,在公元1300-1800年處于停滯狀態,公元1800-1950年處于下降狀態

[英]安格斯?麥迪遜:《世界經濟千年史》,吳曉鷹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頁;安格斯?麥迪遜:《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吳曉鷹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

。在麥迪遜研究的這兩個時段,中國處于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收入在人均GDP中占絕對優勢,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應與人均GDP趨同。美國學者黃宗智提出了“過密型增長”的理論,詮釋明清時期長三角地區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停滯

[美]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3、77-78頁。。英國學者尹懋可歸納出了“高水平均衡陷阱”的理論,解釋明清時期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停滯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London: Eyre Methuen, 1973, preface, p. 318, p. 298, pp. 312-313.

。另一派以李伯重為代表,認為南宋至清代前中期,江南的農業勞動效率處于增長狀態,他的研究表明,在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中期,每個勞動力的谷物年產量分別為17、18、21、28石,而且,“在1850年以后的一個世紀中……江南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并沒有見提高”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83、336、343頁。

。

以上綜述表明,中西學者關于中國歷史上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爭論,主要集中在近代之前。盡管麥迪遜、李伯重的上述研究涉及到了近代時期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但他們并沒有量化出具體的數據。本文擬以農家為單位,對其一年內生產的谷物數量進行量化,分析近代長三角地區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變化趨勢,探究影響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因素,并詮釋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對產業分工的影響。

一、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量化

首先,探討這一時期長三角地區農家田場的使用情況。根據方行的研究,“松江府、太倉州一帶,在明代,棉田約只占耕地面積的50%左右,到清代中葉,則已占到60-70%……蘇州的常熟、昆山各縣,常州的江陰、靖江、武進各縣,也都生產棉花……蘇杭嘉湖四府共三十余縣,其中種桑養蠶的達二十五個,幾乎縣縣都業蠶桑”

方行、經君健、魏金玉:《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415頁。

。根據李伯重的研究,“明清時期……在江南最主要的部分――江南平原(或稱太湖平原上),逐漸形成了三個相對集中的作物區:東部和北部沿江沿海地帶的棉區、太湖南部低洼地帶的桑區和太湖北部地帶的稻區”

李伯重:《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考古》1985年第2期。

。在桑區,一個普通農戶“須治桑2畝……種稻6畝”;在棉區,“種棉5畝……種稻2.5畝”;“桑區和棉區不種桑、棉的農戶以及稻區的農戶……各地種稻農戶耕作能力……都趨向于每戶10畝左右”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第264-265頁。

。前人的研究表明,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田場的使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種植谷類等糧食作物,另一部分種植棉、桑等經濟作物。如果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方行、李伯重研究成果中,稻田、棉田、桑田三者的比重基本上是一致的。以李伯重上述研究中清代太湖平原上三個作物區三種作物面積的大致比例為基準,可得出稻田面積與桑、棉田的面積之比為6.17∶2.33。

其次,估算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谷類作物的畝產量。清代中后期,長三角地區的復種指數得以提高。在蘇州府,谷物類作物包括:“稻之屬:箭子稻、香子稻、黃粳、紅蓮稻、雪里、稻翁、天落黃、芋艿黃、再熟稻……;麥之屬:大麥、小麥、蕎麥、紫桿麥、舜歌麥;豆之屬:黃豆、黑豆、綠豆、白扁豆、豇豆、蠶豆”

《同治蘇州府志》卷二十《物產》。

。在江寧、上元兩縣,“秋種麥來牟仲夏種粳稻糯稻”

《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七《食貨二》。

。在靖江縣,“麥有大麥、小麥、元麥、蕎麥,稻有糯秫也,米皆九十月獲”

《光緒靖江縣志》卷五。

。在六合縣,“谷之屬”包括“稻、麥、稷、黍、梁、豆、麻、芝麻”

《光緒六合縣志》卷二《田賦志》。

。這些資料表明,清代中后期,長三角地區的谷類作物主要分為夏收的麥類和秋收作物的稻、豆類

需要說明的是,“麥之屬”的蕎麥卻是秋收作物,“七月種九月熟”(《同治蘇州府志》卷二十《物產》)。根據吳承明的研究成果,“在南方,江、浙明代已行麥(豆)、稻一年兩熟制,即水旱輪作。清代推廣到湖南、江西,兩省地方志和《撫郡農產考略》均有記載”(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頁)。

。根據趙岡等人的統計,“清代南方水田復種指數為131.1%”

趙岡等編著:《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

。同時,在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江寧以東、崇明島以西這個范圍內,各個縣份的水稻畝產量各不相同。由表1,這個區域稻谷的平均畝產量為3.09石。趙岡等人認為,“高產達畝米3石的也僅占其一部分,還有其他中田下田畝產并不這么多,畝產米3石的在這里與低產田的畝產起抵消作用而出現平均化的傾向”

趙岡等編著:《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第16-18、39-40頁。

。吳承明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根據其研究“清代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的畝產量一般在米1.5-2石間,按1.5石計,合谷3石,即400斤”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頁。

。由此可以肯定,稻谷畝產3.09石(合412斤)是一個較為可信的數據。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粗略地估計,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糧食作物的全年畝產量為412×131.1%=540斤。

再次,分析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普通農家種植谷類作物的面積。由于沒有直接的資料,從人口狀況入手,逐步推算農家種植谷物的土地面積。先看看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的戶均人口狀況。在六合縣,“乾隆四十六年民衛共戶陸萬四千四百九十,共口叁拾一萬八千六百八十三”

《光緒六合縣志》卷二《田賦志》。

,戶均4.94人;“光緒三十四年,冊報戶三萬九千有余,口二十四萬三千九十六”

《民國六合縣續志稿》卷四。

,戶均6.23人。在吳縣,“康熙五年版籍,吳縣戶六萬五千七百十二,口二十六萬五百六十七;宣統二年,警察局調查吳縣正戶六萬八百五十八,附戶九千三百二十二,男十七萬七千五百九十五,女七萬一千七百二十九”

《民國吳縣志》卷四十九《田賦六?戶口》。

,可以推算,康熙至宣統年間,吳縣戶均人口在3.97-3.55間波動,其中間值為3.76。在江陰縣,“宣統三年編查戶口,總其全縣戶計十二萬四千六百三十四,口計六十二萬三千四百八十七”

《民國江陰縣續志》卷五《民賦?戶口》。

,戶均5口,該數據可以反映出江陰縣在十九世紀中期的人口概況。1838年,嘉興府的總戶數為541386,總口數為2933764

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0頁。

,戶均5.42人。在嘉興府下轄的7個縣中,戶均人口在4.80-6.37之間波動

光緒《嘉興府志》卷20《戶口》。

。在吳江縣,“舊乾隆九年,戶六萬四千七,口二十四萬七千二百十一”

《光緒吳江縣續志》卷九《賦役二?丁口》。

,戶均3.82口。從以上府縣的人口資料,可以推測,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農家戶均人口在3.76-6.2間波動,中間值為5,戶均5口可視為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農家規模的一般狀況

李伯重的研究表明,“從明清江南的情況看,一個普通的小農家庭,一般僅包括一對夫婦及其未成年的子女和喪失勞動能力的父母,總人口約在五口上下”(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第241頁)。

。

再看看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城鎮人口的比重狀況。二十世紀晚期以來,江南城鎮人口的比重問題引起了中外學者廣泛的關注。劉石吉修正了饒濟凡、施堅雅的數據,他以竺可楨根據寄華傳教士1920年報告所作的統計為藍本,對江浙兩省大城邑占總人口的比例進行計量,認為“江蘇省一萬以上城邑人口占總人口的19%,十萬以上則占了13.1%……浙江的比率亦占14.4%,大半都市均集中于浙西及寧紹平原”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140頁。

。從研究地域和時間上,可以判斷,劉石吉的統計數據不能反映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城市人口的比重。徐新吾估計1860年松江府“非農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約為15%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212頁。

。徐新吾的數據限定于十九世紀的松江府,以此為基礎,李伯重研究了江南地區城市人口的比重,“1850年除去蘇、杭、寧三大城市外的整個江南地區的城鎮人口所占比重與1860年松江府的水平(15%)相當,然后再加上三大城市的人口(約占江南總人口的5%),那么江南城鎮人口的比重應當在20%左右”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245-246頁。

。據此看來,李伯重的估計反映了十九世紀中期長三角地區城市人口的比重。這樣,根據表2中的數據以及以上分析,十九世紀中葉,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揚州六府(即長三角的江蘇部分)的農村人口應該為19336904×80%=15469523人。

根據上述計量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揚州六府的農村人口數量以及估算的長三角的戶均人口,可以推算出十九世紀中葉這六府的總戶數為15469523/5=3093905戶。

根據上文推算出的長三角地區江蘇省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揚州6府的農戶總數以及表3所示浙江省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5府的農戶總數,可以得出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的農戶總數為5968697戶;同一時期這11府的土地總量為59681764畝(如表3)。進而,可推算出這一時期長三角地區普通農家的田場規模為59681764/5968697=10畝

李伯重教授關于明清時期江南農家田場規模的研究表明,“在1620年前后大約是每戶(即一個家庭農場)平均有耕地14.5畝,而1850年時則是每戶約耕8.5畝。以‘戶耕十畝’為標準來看,前者比這個標準多出45%,而后者則僅只少了15%……因此,就清代中期的情況而言,‘戶耕十畝’之說是可以大致成立的”(李伯重:《“人耕十畝”與明清江南農民的經營規?!罚吨袊r史》1996年第1期)。

。再根據上述估算的農家田場用于谷類作物面積和與經濟作物面積大致為6.17∶2.33的比率,可以推算,十九世紀中葉戶均谷類作物的面積大致為7.3畝。

這樣,根據以上估計的戶均稻田面積7.3畝、谷物全年畝產量540斤,可以計量出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一個普通農家全年生產稻谷的數量,即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為:7.3×540=3942斤(合1971公斤)

靳輔指出,蘇松嘉湖地區,一夫只耕十二三畝,“其歲收粒米,肥田不過三十余石,瘠地亦可得二十石” (靳輔:《生財裕餉第一疏》,陸耀《且問齋文鈔》卷十五;轉引自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第204頁)。按照這個標準,清初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地帶蘇松嘉湖地區耕種一般田地的農家每年可收稻谷25石左右,合3333斤(1667公斤)。靳輔的估計沒有考慮農家植桑、棉的狀況。

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三角地區農業勞動效率的量化

分析這一時期長三角地區農家耕地的利用情況。根據1936年的江村調查,“開弦弓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種植水稻……桑樹在農民的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江村經濟》,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1頁。

。根據李霈玉的調查,在江寧縣淳化鎮,“稻麥為……主要作物,耕種地面最廣,副要作物有豆類、瓜類、山芋、芝麻、棉花等”

李霈玉:《江蘇省江寧縣淳化鎮農家生產的研究》,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論文,1938年。

。根據石其全的調查,在浙江省吳興縣,“栽培作物,除桑樹為常年作物,其他計有水稻、小麥、菜籽、蠶豆、豌豆及芋頭等”

石其全:《浙江省吳興縣菱湖鎮一百農家四種主要作物生產成本與收益》,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畢業論文,1948年。

。根據王樹榮的調查,在江都縣,“作物種類主要者有小麥、大麥、稻、黃豆、蠶豆等。各種作物在總作物面積中之比率,以小麥為最高,共占47.6%,稻次之,占37.2%。故此兩種作物,為本區之主要作物也”

王樹榮:《江蘇省江都縣九十三農家土地利用之研究》,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論文,1936年。

。以上社會調查表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三角地區的耕地利用與十九世紀中葉大致相同,糧食作物為主,輔以經濟作物。張心一按照作物的用途,把這一時期長三角地區的農作物大致分為食糧類、工業原料類。依照他的劃分,在長三角的蘇南部分和浙北部分,食糧類、工業原料類作物大致相同,但有微小差異。在蘇南,“食糧類――稻、小麥、大麥、豌豆、玉米、高粱、甘薯、小豆、蠶豆、小米;工業原料類――大豆、花生、油菜、棉花”

張心一:《各省農業概況估計報告?江蘇省》,《統計月報》(立法院統計處刊行)第二卷第七期(1930年),第41-42頁。

。在浙北,“食糧類――稻、小麥、大麥、蠶豆、豌豆、玉米、甘薯、小米、芋、高粱、馬鈴薯;工業原料類――大豆、棉花、煙葉、油菜、甘蔗”

張心一:《各省農業概況估計報告?浙江省》,《統計月報》(立法院統計處刊行)第二卷第八期(1930年),第45-46頁。

這里,筆者以1929年4月至1930年6月由張心一負責、立法院統計處進行的全國各縣農業調查數據為基準,擬從中抽取長三角各縣農家的戶數加總,得出長三角地區的農戶總數;再抽取各類食糧類作物的產量,對照稻谷進行折算加總,求出長三角地區食糧類的總產量,并折合為稻谷的重量;進一步推算出單個農家年生產稻谷的數量。不過,須注意的是,不同的谷物類別提供的營養成分和熱量迥異。如果采取按營養成分折算的方法,把若干種谷物折算為同一種谷物,難度較大。筆者擬采用按熱量折算的方法,將一些發熱量較低的谷物類別折算為相對較高的谷物類別。如表4,秈米、粳米、糯米、小麥粉、高粱米、蠶豆、豌豆、小米、玉米的發熱量相對較高,且差別不大;而芋頭、土豆、甘薯的發熱量相對較低??蛇x擇粳米作為發熱量相對較高谷物的統一標準,將芋頭等的產量折合為粳米。由表4,可推算出,4338單位芋頭、4506單位土豆、2732單位甘薯可折合為1000單位粳米。

根據張心一先生在1930年進行的調查統計,如表5,筆者選取長三角江蘇地區38縣、浙江地區16縣進行量化。在這54縣內,江蘇、浙江地區的農戶數量分別為2844193戶和644981戶,合計3489174戶;江蘇、浙江地區折合后的混合稻谷數量分別為11439843千斤和2589846千斤,合計14029689千斤。根據這些數據,可以計量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三角地區每戶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為14029689千斤/3489174戶=4020斤(合2010公斤)。需要說明的是,在張心一的調查中,“農產等的數量只指平常年間的情形”

張心一:《各縣農業概況調查》,《統計月報》(立法院統計處刊行)第二卷第七期(1930年),第3頁。

。因而,筆者的計量結果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常年下的戶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

三、影響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主要原因的分析

根據上述計量,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地區一個普通農家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為折合混合谷物1971公斤,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了2010公斤;近百年間,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增長幾乎停滯。按照筆者的計量,在工業化時期(1700-1880)的英格蘭,常年下農家的農業勞動效率由工業化初始階段的5198公斤飆升到工業化晚期的78056公斤

See The Growth of Rural Households’ Production Ability and Social Changes , lse.ac.uk/collections/CCPN/newsAndEvents/CCPN.htm#generated-subheading2, December 9th , 2009.

。和工業化時期的英格蘭相比,近代長三角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極為低下。按照唯物史觀的理論,“生產力就是人們從事物質生產的實踐能力。從生產者個人來看,生產力……表現為他在一定時間內生產出來的有形產品或無形產品(即“服務”)的總量”

龐卓恒:《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第103頁。

。同時,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農業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生產農產品的數量,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產力主要而具體的體現。以上關于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縱向比較和橫向聯系表明,近代時期,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生產力處于停頓狀態,農民的生產能力沒有發揮出來。

影響農民生產能力的因素多種多樣,諸如政治、法律、文化、戰爭等。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主要與農民長期受到政府和地主的壓制程度有關。在長三角地區,首先,農民要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交納沉重的捐稅。稅收包括正稅和附稅。以武進縣為個案,看看民國期間正稅和附稅的關系。表6說明,1925-1932年,武進縣附稅的額度逐漸提高,幾乎與正稅等額。其次,農民還要向地主交納沉重的地租。在長三角地區,永佃制流行。按照趙岡的研究,永佃田占江南地區土地面積的90%

趙岡:《永佃制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頁。

。按照的調查,戶均農場面積10畝,“正常年景,每畝地能生產6蒲式耳稻米……平均每畝地約交2.4浦式耳租米”

:《江村經濟》,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33頁。

。這樣,在開弦弓村,農民的地租負擔為24蒲式耳,稻米的年總產量為60蒲式耳;同時,賦稅負擔為9.43元(折合3蒲式耳)

詳見郭愛民《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三角農家收支、凈余率與商品率的計量考察》,《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梢愿鶕@些數據計量出農家的地租負擔為24/60=40%,地租和賦稅負擔的比重為(24+3)/60=45%。長三角農家負擔之重,可見一斑。

在近代的長三角地區,由于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低下,農民的負擔極其沉重,在正常的年景下,普通農家的凈余基本為負數

詳見郭愛民《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三角農家收支、凈余率與商品率的計量考察》。

。因此,民國期間,盡管已經開始從海外進口農業機械(如表7),但普通農民對農業生產方面的仍是投資微乎其微,他們的生產工具十分簡陋。在江寧縣淳化鎮,農具僅限于犁、刀耙、水車、糞斗、斧頭、榔頭、鋤頭、鐮刀等類別

李霈玉:《江蘇省江寧縣淳化鎮農家生產的研究》。

。在毗鄰蘇南的浙江,農具包括犁、方耙、大鋤、小鋤、稻筒、手車、腳車、牛車等

趙興民:《浙江省杭縣余杭臨安于潛四縣農具之研究》,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論文,1936年。

。當時的有識之士哀嘆道:“清至現在……此二三百年中,我國農具,無甚變化,仍處于停滯狀態中?!?/p>

曾啟宏:《中國農具略史》,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論文,1937年。

同時,由于凈余率為負數,普通農家節衣縮食,很少購買工業用品,致使內需缺乏,新興的鄉村工業難以發展壯大,農民的生產能力被牢牢地限制在狹小的空間之內。當時,開弦弓生絲產銷有限合作社擁有資金9386元,屬吳江縣實力最為雄厚的新式蠶絲企業,名列第二的蠶絲企業――八都信用無限合作社擁有股金420元

《調查統計?吳江縣合作社社務概況表》,《吳江縣政》第3卷第3期(1936年9月),第126-132頁。

。由于缺乏內需,僅靠國際市場拉動,1930年后,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這個合作社年年虧損

:《江村經濟》,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頁。

。生產投資些小、生活消費低下,使農民的生產能力停留在小農生產的范疇。

由于經濟上受到壓制,剩余很少,農家對教育方面的投資微乎其微。即使有些農家子弟獲得了識字的機會,受教育的年限也頗為短暫,整個鄉村還是以文盲半文盲為主的社會。在江蘇金壇縣王母觀村,共有學齡兒童163人,求學兒童有92人,占全數之57%;求學之年數為兩年半

參見馮銳《江蘇金壇縣王母觀村鄉村調查報告》,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科鄉村教育及生活研究所,第23-24頁。

。在開弦弓,“據徐德昌老人的回憶,當時……村上大多數孩子從小就幫助家里打理農活,割草養羊,能夠讀完小學的人很少,談不上什么入學率。十來個適齡兒童能經常去上學的不過有三四個,能讀完五六年級補習班的就算是很不容易了”

周泉奎:《開弦弓村教育狀況調查報告1930-2007年》,存放于吳江市開弦弓小學。

。在松江縣,在調查的63戶285名農民中,男子占124名,女子占161名,文盲比率達90%

南滿洲鐵路株式會社:《江蘇省松江縣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上海事務所調查室,1940年,第225頁。

。在句容縣,進過私塾的男子為22000人,占10歲以上男子的22%;進過新式學校的男子為9800人,占10歲以上男子總數的10%。進過私塾的女子500人,占10歲以上女子總數的6.5%;進過新式學校的女子1000人,占10歲以上女子的10%

[日]大令三:《江蘇省句容縣人口農業調查報告》,中支建設資料整備委員會,1940年,第11頁。

。由于政府和地主的壓制,農民把幾乎半數的產品都作為地租和賦稅上交,按照松江縣和句容縣的數據,大約90%的人口連受教育的機會都被剝奪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民自身的發展和生產能力的提高。

結 語

以上研究表明,在近代的長三角地區,耕地以種植谷類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常年下,普通農家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所折合的混合谷物由十九世紀中葉的1971公斤提高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2010公斤,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生產力是勞動者物質生產的能力,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轉型時期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是農民生產能力的量化數據。影響近代長三角地區農民生產能力的因素很多,從經濟方面考慮,關鍵在于負擔過重,壓抑了他們的生產能力。根據亞當?斯密的農業和非農產業分工理論,“由于土地改良和耕作的結果,一家的勞動,能供給二家的食物,于是半數人口的勞動便足以生產供給全社會的食物,所以其余半數,至少其中的大部分的勞動,能用來生產其他物品,即用以滿足人類其他欲望和嗜好”

[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等譯,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157頁。

。同時,根據帕金斯的研究

“過去中國按人計算的糧食產量規定下限和上限似乎也是合理的。下限似乎應該在二百公斤左右,上限可能是三百五十公斤”([美]德?希?帕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宋海文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11頁)。在帕金斯按人計算糧食的上限和下限之間,中間值為275公斤。

,可以推算,中國人均年消費谷物275公斤;根據上文數據,近代長三角戶均人數5口;戶均年消費谷物275×5=1375公斤。因而,十九世紀中葉,長三角一個普通農戶生產的谷物可以養活1971/1375=1.43戶,除了自家,可為另外的0.43戶提供糧食;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可養活2010/1375=1.46戶,可為另外的0.46戶提供糧食。由斯密的分工理論和筆者計量的近代長三角農家生產的糧食可以支撐的戶數,可以找到近代長三角地區農業和非農產業難于分工的內在原因――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低下。

The Cal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in Yangzi Delta in Modern Times

Guo Aimin

Abstract: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is not only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 but also the quantization index of the production ability of rural household. In Yangzi Delta, from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years around 1930, the rural house’s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in an ordinary year was low , which was in the state of stagnation. There we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ability of rural household and from the prospect of economy, the main one of those was that the burden is too heavy. Since agricultural labour productivity was low, one household had no ability to provide food for two and more families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divorce from agriculture.

第12篇

摘要:農業咨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已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本文認為,西方國家在農業咨詢業發展過程中,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扶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咨詢人員的知識更新、重視規范的咨詢程序、不斷改進咨詢手段、高效的市場機制運作等基本經驗,值得中國借鑒。文章針對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發展中國農業咨詢業的政策建議及措施。

現代農業咨詢業是指以信息為基礎,依靠專家們的知識、能力、經驗、閱歷,系統運用現代科學知識、現代技術手段和技術方法,為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各類社會組織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提供各種智力服務的行業。農業咨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行業,成為了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中國的農業咨詢業,對于合理配置中國農村生產力要素,加速農業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村社會經濟效益,加快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農業咨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國際工程咨詢業的發展已有近200年歷史,國際管理咨詢業的發展也有100多年歷史,而國際農業咨詢業則是二戰后發展起來的。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丹麥、巴西、以色列、加拿大、荷蘭等西方國家的農業咨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建立起了市場運作規范、專業化程度高、服務質量好、收費合理、管理規范的農業咨詢行業與服務體系。

(一)政府從政策上重視對農業咨詢業的扶持

美國政府將咨詢程序作為決策過程的法定程序,政府項目的論證、投資、運作、完成各個階段都必須要有不同的咨詢報告,區域規劃決策出臺前都要有詳細的2份以上的咨詢報告;還規定企業的咨詢費用可打人成本,不計征所得稅,以此來刺激企業的咨詢需求,鼓勵咨詢業的發展。德國對中小企業進行咨詢所需費用根據年銷售額,直接給予25%~75%的補貼。日本政府在推動咨詢業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一是由政府立法,并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對科技中介與信息咨詢業的社會地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給予明確肯定;二是由政府指定事業法人,由通商產業大臣委托具體咨詢機構負責國家項目咨詢和企業重大業務;三是根據政府指定法人及通商產業大臣委托事業的分工,各事業法人依法推動相關的企業援助工作,并具體承擔政府專項撥款的實施;四是建立相應的國家資格考試制度和資格認定制度,為咨詢業的隊伍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普遍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結構優化

在國際上著名的蘭德公司、麥肯錫、羅蘭貝格等咨詢公司里,工作人員是百里挑一的“精

英”。在蘭德公司的600名專業人員中,有博士200人,占33%,碩士178人,占30%。在麥肯錫來自78個國家的4500名工作人員中,均具有世界著名學府的高等學位,七成擁有MBA學歷,三成獲得博士學位。英國最大的農業咨詢服務機構——ADAS,有1800名咨詢人員和科學家,他們幾乎全部具有大學以上文憑,并擁有非常廣泛的經驗和不同學科的知識。

(三)加強對咨詢人員知識的更新和提高

日本把強化咨詢研究看成是產業界生存、競爭和發展的重要國策之一,每年的咨詢研究費約占日本科研經費的1%。美國的麥肯錫公司每年用于積累知識的開支超過5000萬美元,他們對商業企業的研究,比哈佛、斯坦福和沃頓這三家商學院加在一起還要多。在德國,咨詢公司每年必須抽出一定時間對公司所有人員進行培訓,讓其學習最新知識、技巧、方法和政府政策意向等,使其積累系統的知識。丹麥的國家農業咨詢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項目開發、科研和實驗方面,對有關農業開發的情報、信息、技術進行收集、篩選和完善,然后交給地方咨詢員直接向農業生產者傳授和轉讓,同時,對地方咨詢人員所遇到的難題直接給予高級專家咨詢。

(四)十分重視科學規范的咨詢程序

發達國家的咨詢公司從與客戶簽約開始就進入規范化的程序。首先,簽訂合同時,明確各方當事人的責權利,從而保證了咨詢目標的準確性。其次,咨詢公司根據公司的要求,制訂工作進度表,并落實到每位咨詢員,從而明確了每位咨詢員的責任和咨詢進度。第三,對于咨詢業來講,經驗是最為寶貴的財富,集體的力量尤為重要,集體智慧的結晶才是高質量咨詢結果的保證。第四,掌握“咨詢員是在客戶身邊為其服務,而不是在辦公室為客戶服務”的原則,十分注重與客戶加強溝通,讓客戶以合作關系參與咨詢項目,理解咨詢意見,因而保證了咨詢服務切合實際,具有可行性。

(五)不斷提高和改進咨詢手段和方法

麥肯錫之所以成為世界公認的咨詢業巨頭,其優勢就在于大量相關案例的歷史積淀與數據庫的不斷充實。目前,美、英、德、法、日等發達國家的農業咨詢機構,已有80%以上實現了聯網,他們有龐大的國際網絡,豐富的案例庫,還廣泛采用電子計算機等先進管理手段、投資組合、固定成本分析等先進工作方法,使咨詢活動更加科學、高效。

(六)農業咨詢企業的管理完全按市場機制運作

盡管美國的咨詢機構80%是非營利性的,盡管日本的咨詢有強烈的政府色彩,盡管丹麥等國的農業咨詢機構在財政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但這些發達國家農業咨詢機構都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完全自主經營和管理,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規范化、科學化和高效運作,靠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措施,靠誠實、公正、客觀、科學的咨詢精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信息資源網絡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豐富自己的咨詢實踐經驗,保證高水平的咨詢結果,從而使自己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國際農業咨詢業的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的農業咨詢業由于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規模較小、基礎較差、手段較落后的初級階段,無論是發展規模、技術水平,還是管理水平、服務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從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農業咨詢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一)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咨詢意識

要采取多種措施,在全社會倡導“先咨詢,后決策,有問題找咨詢”的現代管理理念。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和普及咨詢知識,介紹咨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摒棄“萬事不求人”的傳統觀念,強化“借腦”、“融智”意識。要通過成功咨詢案例的宣傳和示范,使咨詢用戶和潛在用戶樹立咨詢意識、咨詢先行意識、咨詢有償意識和咨詢產業意識,逐步營造有利于農業咨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提高農業咨詢業的社會地位。

(二)加大政府的宏觀管理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的宏觀管理和政策扶持是農業咨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政府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在為農業基層提供咨詢方面還要繼續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政府要盡快明確農業咨詢業歸口管理部門,制定農業咨詢業發展計劃,組織、管理、協調農業咨詢業的發展。成立農業咨詢行業協會,制定咨詢機構和咨詢人員資質與資格考核和認證標準,建立咨詢機構的準入制度和咨詢人員從業標準。明確農業咨詢業的法律地位,制定規范市場行為的各種咨詢法規,清理咨詢機構,整頓咨詢市場。制定優惠的稅收、信貸、價格、分配政策,鼓勵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其他集體和個人積極興辦農業咨詢實體。借鑒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的經驗,采取實切可行的措施,對進行咨詢的農業中小企業,由政府給予適當的咨詢補貼,以刺激農業企業的咨詢需求。要通過重點扶持和政策傾斜,逐步培養和造就一批國內知名的農業咨詢機構。鼓勵若干中小咨詢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組建有一定規模、一定影響的產業集團。

(三)加快高素質咨詢人才隊伍建設

一支結構合理、經驗豐富、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咨詢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的關鍵。西方發達國家對咨詢從業人員要求極高,一個高素質的咨詢人員,不僅要有較高水準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有關法律、心理、社會、經濟及相關科學知識;不僅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具有很強的創造性、靈活性、上進心和事業心;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和協調組織能力,而且要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盡快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咨詢人才隊伍,已成為中國農業咨詢業加快發展的當務之急。咨詢機構要引進一些經濟、法律、管理等專業技術人才,優化專業結構。要通過引進或在職培養碩士、博士等方式,不斷提高高層次咨詢人員的比例。建立咨詢專家系統,加強與經常參加咨詢工作的專家的聯系,及時給他們補充各方面的現代咨詢業務知識和社會信息。建立和完善在職咨詢人員的培訓制度,對現有從業人員分期分批地進行專業、外語和其他相關知識的培訓,聘請外國咨詢專家來華講學或培訓,定期舉辦各類講座,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選派有前途的中青年咨詢人員出國進修、考察或合作研究,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完善咨詢機構自身的運營機制

運營機制是咨詢機構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盡快建立一套既有激勵又有約束、符合咨詢業發展規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運營機制,是中國農業咨詢機構的必然選擇。中國農業咨詢機構要從“依附關系”中分離出來,走獨立的企業化經營之路。要有明確的經營戰略和經營理念,建設高效的工作團隊。健全組織機構,設立專家委員會或咨詢核心組織,采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和矩陣式的組織形式,采取項目經理制。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包括項目合同、咨詢活動、咨詢成果等在內的分工明確、科學規范的咨詢程序管理。建立有效的內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咨詢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加強農業咨詢基礎建設

科學的咨詢方法和高效的咨詢手段是咨詢活動更加科學、高效的根本保證。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各種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只有充分運用科學的咨詢方法和高效的咨詢手段才能產生一流的咨詢成果。要采取措施,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信息社會化,努力提高信息儲存的社會共享程度。要大力加強中文數據庫的建設,提高數據庫產品的質量,推進網上中文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咨詢機構建立自己專門的數據庫和案例庫。要打破地區行業壁壘,溝通信息資源,促進信息流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大膽采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等國外普遍采用的先進咨詢分析手段和方法,提高咨詢的效率和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晋城| 乌鲁木齐县| 类乌齐县| 华安县| 阳谷县| 富裕县| 东莞市| 潼南县| 巩留县| 阿勒泰市| 清远市| 邵武市| 平度市| 永和县| 武威市| 惠水县| 东兴市| 通江县| 文山县| 屏东县| 和田县| 通辽市| 双桥区| 永州市| 建始县| 鹤壁市| 南京市| 任丘市| 南皮县| 宜章县| 景德镇市| 鞍山市| 棋牌| 墨竹工卡县| 北海市| 扎鲁特旗| 辽阳县| 丹棱县| 牡丹江市| 深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