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30 08:12: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學研究生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越南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學生本科畢業之后繼續進行深造和學習的一種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在培養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與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稱為大學后教育,主要包括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進入21世紀以來,越南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養機構146個,其中碩士研究生培養機構95個,博士研究生培養機構116個。越南研究生教育覆蓋學科面廣,培養人才數量逐年上升,為越南各行各業輸送了高素質的人才。根據越南教育培訓部2002年號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學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學、藝術、人文、經管、法律、醫學等22個學科門類,其中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專業270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專業404個。
一、越南研究生培養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養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形式,根據招生對象的不同,培養形式不同,培養年限也不同。根據越南國家教育培訓部2000年頒布的《研究生教育規章制度》,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形式、課程設置及考核評價等方面做了相關的規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學生本科畢業之后繼續進行深造和學習的一種教育形式,旨在培養科學研究隊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場堅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養,具有服務人民的意識,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能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碩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進修班三種形式。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屬于學歷教育,研究生進修班屬于非學歷教育。根據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養目標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為學歷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現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養形式及學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養形式根據受教育對象的不同而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全日制主要對象是從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學生,非全日制主要對象為已參加工作需要繼續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學生學習期間全程參加學校的教學安排,而非全日制學生只要能完成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學時、課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時間可自由安排。但不論是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在培養規格上都是一樣的,都要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內容。
由此可見,在同一培養層次中,不同的培養形式所需培養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隨之不同,招生對象較為靈活,起點不同,學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課程設置及學分
1.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
越南碩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學分制,根據專業教學計劃,完成相應學分(80~100個學分,具體學分要求根據具體專業而定)方可畢業,其中1學分對應的理論學時為15小時。除了理論學時,還有相應的實踐學時要求,通常為理論學時的2~3倍。
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公共課程。此部分課程包括哲學和外語兩門課程,占總學分的20%。根據教學計劃要求,所有研究生學員要完成哲學和外語課程的學習并考試合格后方可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
(2)專業課程。此部分課程主要為提高專業素養和技能的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學分要求上,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學分要求也不一樣。對于注重培養專業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來說,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65%~70%,對于注重科學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50%~55%。必修課程為專業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訓部根據各個專業委員會的意見統一規定,選修課程由學生根據個人情況而選擇修讀相應科目,只要所修課程達到學分要求即可。
(3)畢業論文。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工作在入學時即可進行,但要畢業論文的學分則必須在完成了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并獲得相應學分、通過論文答辯之后方可獲取。畢業論文分為兩類,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學分比重為10%~15%,科研型學分比重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對碩士研究生教育來說在課程設置構成方面無太大區別,但要求卻比碩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許多。課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組成,碩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博士專題和博士畢業論文。
(1)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規定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如果學生選擇的同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碩士研究生階段所修讀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即可直接帶入博士研究生階段,但如果不是同一專業只是碩士階段的相近專業,那么就要按照規定修讀相應的課程以補足。
(2)博士專題。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讀3個博士專業,專題修讀形式主要是專題集中學習,按照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并進行專題答辯,專題答辯通過后視為獲得該專題成績。如果專題答辯未通過的,將進行第二次學習、答辯。
(3)博士論文。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分校級答辯和國家級答辯兩個步驟。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兩項的學習并獲得學分,且達到其他附加條件(在正規刊物上公開發表至少2篇與論文內容相關的學術論文)要求時,方可申請校級畢業論文答辯。通過校級答辯,方可參加國家級答辯。在完成了國家級的論文答辯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學習過程即視為全部結束,可獲取畢業證書。
(三)課程考核及評價
越南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根據0到10分不同的等級來進行評定,5分為合格,即5分達到考核要求,視為考核通過。
1.碩士研究生考核評價
碩士研究生考核評價主要涉及課程考核和論文考核。
越南碩士研究生教育課程考核形式多樣,總的看來,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寫課程論文和考試兩種,其中考試根據課程特點又分為筆試和口試兩種。每門課程的最終成績至少要由兩次成績組成,即每門課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如果學生出勤率沒有達到理論學時的80%的則不能參加該門課程的考試,若未按要求參加討論、實踐活動,未獲得教學計劃規定的平時成績的,也將無法獲得此門課程的最終成績。
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辯的實形式完成,當學生完成了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分,論文撰寫符合碩士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經導師同意可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答辯由答辯委員會組織進行,答辯委員會成員根據論文寫作情況和答辯情況給出相應成績,取這些成績的平均值即為論文考核的最終成績。
學生只有在通過了公共課程考核、專業課程考核和畢業論文考核并均達到要求后才視為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才能獲得畢業證書。
2.博士研究生考核評價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評價更多注重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碩博同專業的情況下,碩士階段的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即可直接帶入博士研究生階段,無需單獨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專業只是碩士階段的相近專業,那么就要按照規定修讀相應的課程以補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課題組答辯的方式。
與碩士研究生專題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專題考核方式較為單一,主要采取專題答辯形式,專題答辯通過后視為獲得該專題成績,才視為修讀完成該專題。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畢業論文答辯可以說是最為艱難的一個環節,除了入學時的開題答辯外,還要進行兩次答辯:校級答辯和國家級答辯。答辯考核方式與碩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過了校級答辯和國家級答辯后,博士研究生方可獲得畢業論文學分。
與碩士研究生一樣,只有通過了各個部分的考核后才視為完成所有課程學分,才能獲得畢業證書。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特點
(一)重視英語和政治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未來的信息交流勢必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英語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作為發展中國家,越南一直比較重視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英語成為越南從小學直到大學、研究生的主要科目,體現了越南教育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階段,英語已被列為必修課程之一,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順利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才能開始進行后續課程的學習。由此,英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視政治教育,政治課程與英語課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階段的政治課程學習形式多樣,教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課程考核也充分結合教學內容,采用筆試和口試兩種方法,兼顧對政治理論的理解及表達。
(二)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
根據越南國家教育培訓部2000年頒布的號文件關于《研究生教育規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論是在碩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還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階段,對課程教學、考核等主要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學術上有個人的造詣。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從專題的答辯到畢業條件設置(發表學術論文方可畢業),都充分體現了對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重視。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分布不合理
根據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在22個學科門類中,招生專業數相對較多的學科為人文、社會行為科學、自然科學、工藝技術、醫學等5個學科,在這5個學科中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數為154個,占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總數(270個)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數為255個,占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總數(404個)的63%。而其他部分學科如傳媒、計算機、藥學、體育、加工制造等招生專業數極少,如傳媒碩士和博士的招生專業數分別為7和4,與社會行為科學(26和31)、自然科學(37和49)、工藝技術(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門應從全局考慮,對研究生招生專業做適當調整,在世界一體化的背景下,為了能盡快加入一體化的行列,應增加技能型、應用型專業的比重,在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的同時,注重研究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資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別是培養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國內的分布極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河內市、胡志明市等。而在農村或是其他邊遠山區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區只有一所太原大學,整個西南地區只有一所芹苴大學,而國土面積相對遼闊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學。教學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無法為經濟不發達地區提供充足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不能促進對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盡量均衡教學資源在越南全國的分布,國家應在高校分布較少的地區建立更多的大學,同時鼓勵研究生培養機構在這些地區實行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促進經濟發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養上的經費投入少,人均培養費用低,因此對研究生的培養規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響培養質量。同時,越南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不高,國家財政發放的工資約為150萬越盾左右,相當于人民幣500多元,這樣的收入對于越南不低的物價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越南的大學教師們經常下了班或是空閑時間都到其他學?;蚴且恍┡嘤枡C構做兼職,以維持正常生活開支。這樣,教師們對研究生的指導時間就變少,影響了對研究生的教育培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越南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時增加高校教師的薪酬,為教師專心教學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
四、結論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素質人才的教育,不論培養的類型、培養的目標及培養的規格,都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培養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廣度,不能只求數量而不求專業。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還缺乏一定的物質保障,國家投入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門的主觀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觀因素。面對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勢,越南應結合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形勢,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養質量,將人才培養目標的重心轉移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科研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就業能力;研究生;文科;素質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關乎社會穩定、家庭和諧、個人發展的重要大事。[1]每逢畢業季,畢業生們都會面臨學習生涯中的最后一門課――就業,研究生也是如此。很多研究生甚至會認為,較之于本科生,讀了三年的研究生就業壓力反而更大了,尤其是文科類畢業研究生。如果你留意每場大大小小的招聘會,放眼望去,文科類專業的招聘職位達不到招聘職位總數的三分之一。面對如此大的就業壓力,文科類研究生就業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顯得越發重要。
一、文科類研究生就業現狀分析
2009年至2013年間我國研究生就業率僅為80%。[2]2014年,研究生報考人數的下降,考研熱的降溫,也從側面反映了研究生就業率低的現象。2014年的統計數據,知名高校的就業率達到90%以上,但是有些普通院校;一些冷門專業的就業率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就業情況仍然不容樂觀。而文科類的研究生由于專業背景限制以及自身擇業能力不足等原因,就業率更加低,顯而易見,文科類研究生就業難變為不爭的事實。
二、文科類研究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分析
(一)高校的擴招,以及大批留學生歸國求職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家陸續推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此可見,我們國家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把人才工作抓好,讓人才事業興旺,當然最離不開高校,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擴招勢在必行,尤其是2009年環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教育部開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調節。雖然2012年開始本科擴招叫停,但是研究生招生不減反增,并且隨著高校擴招的畢業生陸續進入求職市場,再加上現在歸國留學生的“鍍金”優勢,國內僅憑“高學歷”研究生的競爭力明顯不足。
(二)文科類的專業背景限制
文科專業千差萬別,有的人追逐金融、會計等熱門專業,有的人則懷著博學的宏偉之志向往“國學”魅力而選擇了中文、哲學等學科。但是文科專業是不是“華而不實”,比較難找工作?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選擇這些專業并不是“華而不實”,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選擇這些專業的同學可能需要更加的努力,在滿足了學這門專業的興趣的同時,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學法學專業的同學,學習這門專業滿足了你對法律基本知識的渴求,但是如果你不加倍的努力去積極準備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可能就很難滿足你的律師夢,法官、檢察官夢。無獨有偶,選擇會計學這門專業的同學,如果你僅僅只學習基本會計學的知識也是不夠的,你需要考出會計證,國家注冊會計師證,才能滿足你當一個會計師的夢想。還有,比如英語專業你要過專業八級,哲學、歷史專業要想當老師必須考取教師資格證等等。文科類的專業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如果你不重視你的專業背景,就業的時候就很可能被專業背景限制,也正是基于專業背景限制,就業壓力也變得更大。
(三)自身擇業能力不足及就業心理預期值過高
眾所周知,理工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畢業以后,因為本身具備一技之長再加上市場需求量是比較好就業的,而文科類的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后往往更加追求甚至追捧公務員、事業編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而變得一業難求。尤其是研究生,由于比本科生的學歷更高,更喜歡把自己束之高閣,不愿意到基層,到企業去選擇一個合適的崗位去努力工作,而是一心扎到公務員、事業編的考試當中,有些同學因為準備考試耽誤了畢業論文的寫作,最后延期畢業,哪怕通過考試也變得不償失。還有一些同學不去投簡歷、準備面試,一心扎在準備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考試中,最后導致畢業即失業的慘劇。還有一些文科類研究生也投簡歷,也積極去面試,最后還是落得沒有工作的下場,原因就是這部分同學只針對薪酬高的單位去投簡歷、面試,而這些單位恰恰對員工的資歷、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而這部分研究生的自身能力卻欠缺很多。
(四)另外,畢業季各種擇業技巧不足
就業信息不暢通;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制作簡歷、準備面試的技巧方面的欠缺等綜合素養也是很多同學最后與比較心儀的崗位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
三、文科類研究生就業能力培養途徑
面對如此大的就業壓力,文科類研究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以便在就業應聘中叩開成功的大門,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游刃有余,實現自己的理想。
(一)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在就業指導中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文科類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觀念必須適應市場的需求,碩士研究生們要充分認識到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就業的期望值要做適時地調整。要確立自身的職業定位,找到最適合發揮的崗位,而不一定追風隨大流,人云亦云,僅僅追求公務員、事業編這種熱門崗位。對于那些一心撲在熱門崗位的人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在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實踐能力后,再去選擇理想的工作,這樣做相對于“一步到位”的高期望值來說要容易的多。還要拓寬就業視野,不要把就業選擇的范疇僅限于大城市,大公司,國家機關單位,而應該具有大局意識、前瞻意識,從我國的國情和社會需求出發,將個人理想和價值的實現與奉獻社會結合起來;應該具有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把個人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的進程聯系起來,關注一些新興城市,新興產業等更有利施展自己本身才華的地方。
(二)提高溝通能力,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處理好人際關系。
職場中,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帶來工作上的便利,還能讓你在同事之間保持良好的口碑,給上級留下良好的印象,從而在職位競爭時,占據更多的優勢。無論是哪個專業的研究生,無論哪種行業,對我們溝通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都有比較高的要求,但是作為文科類的研究生又格外的重要,因為我們的專業門類、專業背景決定了我們的就業方向,文秘;法官;老師;記者等等這些文科類的研究生的職業,對于溝通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的要求都不是一般就可以的溝通的形式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方式是語言的溝通,除了語言外非語言的溝通也是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人的穿衣打扮、舉手投足間傳遞出各種不同的信息。作為碩士生,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夠準確、高效的將信息傳遞給信息的接收方,并能正確接收對方傳遞的信息。研究生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比如: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注重非語言的溝通;采用合理的溝通方式,對于同級人員采取橫向方式溝通,對于有上下級隸屬關系的,采取縱向溝通。溝通能力的提高,必然能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的提高必然能處理好人際關系。
(三)提升文科類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文科類的研究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在導師的引導下進行專業研究,大部分時間由其個人安排,在學習研究之余,要參加學校的實踐活動。常見的學校實踐活動有學生模擬法庭、演講、講座、沙龍、俱樂部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豐富研究生的課余生活,同時能逐步增強社會交往的能力,以及團隊配合意識,是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環節和必要組成部分。另外,多實習,珍惜實習機會也是提升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生來說,要想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除了保持專業上的優勢外,還應該有針對性地參加實習,多了解行業內部的信息。[3]不要等到畢業季來臨,當其他同學的簡歷上滿滿地寫著某某公司的實習經歷,獲得某某經理的推薦時,你才意識到,自己已完全沒有了競爭力。
(四)提升與學校、社會接軌的能力,齊頭并進,就業信息要暢通。
在畢業前的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各單位就開始陸續招兵買馬了,所以,一個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必須保持就業信息暢通,才能不錯失就業良機。首先,要時刻關注自己所在學校、學院的就業信息網站,時刻關注學校、學院為學生提供的各種就業信息。第二,要自己多多關注各大知名招聘網站以及一些博客和論壇,儲備各種就業信息。[4]第三,作為研究生,及時的和自己的導師溝通,掌握導師給你的就業信息以及珍惜導師給你推薦的就業機會。第四,要不間斷的和同學、朋友、家人溝通就業情況,多咨詢、多了解,以免錯失一些重要信息,只有多方面的獲取更多的就業信息,才能不錯失就業良機,才能在眾多的就業機會中選取自己最喜歡,最適合自己的。
參考文獻:
[1]陳聞.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
[2]孫章麗.對當前碩士研究生就業形勢的探究與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9(S1).
關鍵詞:在職研究生;發展情況;社會意義
1.在職研究生概念界定
1.1概念界定
在職研究生(又稱:非全日制研究生)通常指的是進入社會工作的人員,在不離開工作崗位的前提下,進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在職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在職人員提升其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它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為補充。
1.2基本特性
雖然在職研究生教育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都是研究生教育范疇,但因為培養對象、培養模式存在不同,所以在職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培養對象上,在職研究生培養的是在職人員,其目標是提升在職人員的文化素養、知識結構和工作技能。在教育形式上,在職研究生的上課和學習方式與全日制研究生有很大的區別,在職研究生的學習時間只能安排在周末,而學習方式采用集中授課。在學位獲取上,在職研究生只要修滿學分,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就可獲取學位,這與全日制研究生有所不同。
2.在職研究生進修教育發展情況分析
在職研究生的進修教育政策,國家已經執行多年,使得在職研究生教育發展十分迅速,但同時也遇到了一定的問題。
2.1在職研究生進修教育發展現狀
(1)學生人數迅速擴大。從表2.1可知,2009年開始起,在職研究生招生人數開始攀升,從2009年招生11.52萬人,增加到2013年有16.76萬在職研究生入學;這也使得在校學生數量也大幅度提升,2009年在校生僅有39.13萬人,到了2013年已經有55.87萬人,4年間增加了16.74萬人。相對于歷年增加的招生數和在校生人數,歷年被授予學位的學生數一直比較穩定,人數維持在10萬人左右;其中,女性學員人數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大致維持在40%左右,可見女性的在職研究生教育市場需求也非常巨大。
表2.1近幾年在職碩士研究生數量變化(萬人)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3》統計數據計算而得。
(2)學科發展不均衡。由表2.2所示,2011年至2012年,在職研究生教育學科數量只有12個;到了2013年增加了一個“藝術學”學科,其招生情況還比較理想,第一年招生就擁有1674名學生入學。在職研究生教育領域,“工學”、“管理學”和“教育學”是顯學,擁有大量的學生就讀,2013年上述三個學科授予學位人數為8.2萬人;而“哲學”、“歷史學”,特別是“軍事學”擁有較少的學員,2013年上述三個學科授予學位人數緊為64名。
表2.2:近幾年在職研究生教育學科數量變化
數據來源:根據2011年至2013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統計數據計算而得。
2.2在職研究生進修教育發展問題
雖然,在職研究生進修教育近幾年得到了大力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
(1)上課出勤率低。在職研究生基本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并且處于事業發展階段,一方面有較強的學習欲望,另一方面對于上課又有些力不從心,經常由于工作而不能按時參加課程學習,使學習效果受到影響。一些學生由于出差等原因甚至錯過了正常的考試,學校不得不安排緩考。這種情況不僅增加了教學管理工作的難度,而且也影響了課程教學與考試的嚴肅性。當然,也有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較差,聽課效果不佳,或者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逐漸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愛上課。
(2)教學觀念落后。雖然現代社會發展迅速,但是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是偏向傳統的教學觀念,即重視傳授理論,而忽視培養能力。在職研究生教育內容與實際脫節,學習效果被嚴重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課程體系松散,結構失衡;課程設置不合理,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不能反映熱點領域的前沿問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過于簡單呆板,沒有激烈的討論互動,缺乏案例分析,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些都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3)師資力量薄弱。我國不斷擴大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導致師生比例失調,有的導師要帶十幾個脫產以及在職研究生。研究生導師一方面要承擔本科教學工作,另一方面還得兼顧研究生的指導工作,難免顧此失彼,力不從心。繁重的工作可能使導師不能及時發現在職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妥善處理,這樣就不能對在職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在職研究生的培養效果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2.3在職研究生進修教育發展對策
根據上述發展中的問題,對于在職研究生進修教育發展,可落實以下對策:
(1)嚴格上課考勤。學生的到課率影響整體教學水平,所以嚴格學生考勤狀況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上課時間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安排在晚間或者雙休日,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其次,授課教師要有責任心,堅持課前點名,并將學生課堂表現納入成績考核的范圍。最后,維護課程考試的嚴肅性,任課老師在考核環節不送人情分,考前答疑不能劃范圍及做重點輔導。
(2)轉變觀念,強化服務。對于在職研究生教育,要具備很強的服務意識,采取常規化、系統化、特色化的服務措施。在日常服務工作方面,每個班級要設立專門的班主任,負責教學組織、學生管理、班級活動等;各班建立班委和小組負責制,方便事項的通知和課外活動;建立專門的在職研究生工作流程,培養工作制度化。除了課程教學,還應積極組織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如開學典禮、學術講座、到企業參觀實習、學員沙龍、新年聯誼等,促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增強凝聚力。
(3)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我國實行導師負責制,這就決定了導師承擔著在職研究生教育和培養的重要責任,其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造就高質量的專業人才。首先,研究生導師的遴選要嚴格按照審核程序;其次,制定研究生導師管理辦法,詳細規定導師的責任、義務和獎懲制度,打破終身制,形成動態競爭機制。
3.在職研究生進修教育社會意義分析
在職研究生教育近幾年在我國得到大力發展,使得在職研究生數量有大幅度提升。雖然,在這種擴張性發展形勢下,在職研究生發展遇到了很多問題,但在高校和國家層面產生積極的意義,對于推動整個社會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1學校層面積極意義分析
(1)加強“產學研”結合程度。“產學研”的結合是現代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高校今后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前文已述,“工學”、“管理學”和“教育學”是顯學,所以上述學科的畢業學生也非常多,特別是“工學”。2011年至2013年,“工學”合計畢業人數為15.02萬人,占了所有學科三年畢業人數(31.38萬人)的47.87%。而“工學”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處于工作崗位上的研究生無疑會將工作中的問題帶到學習中,能夠有效推動“產學研”的結合。
表3.1近幾年主要學科授予在職碩士生學位人數變化(萬人)
數據來源:根據2011年至2013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統計數據計算而得。
(2)緩解高校的資金投資壓力。除了在職研究生以外,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勢頭也非常好,2001研究生畢業人數只有6.8萬人,到了2014年已經達到53.6萬人,這14年間研究生畢業人數有423.4萬人。但是,在我國總體人口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數比例還是十分低的,我國勞動力中擁有研究生教育背景的人數還是很少。
表3.22001年至2014年研究生畢業人數變化(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統計數據計算而得。
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還是持續擴大,這就使得研究生教育的投資規模也會大規模增加,如果僅僅依靠國家財政撥款,有可能很難滿足投資需求。如表3.3所示,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比例仍然不高(不足5%)。并且,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了對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資,研究生教育領域能分配到的投資金額則會更少。
表3.3近幾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變化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統計數據整理而得。
在職研究生的教育是針對在職人員的研究生進修教育,其培養費用主要由個人或者是企業承擔,它的存在可以形成以社會資金為投資主體的多元教育投資體系,在減少政府財政負擔的情況下,擴大我國研究生規模。
3.2國家層面積極意義分析
(1)推動研究生教育體系發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與在職研究生教育之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如全日制研究生雖然管理規范,培養質量較好,但是重書本知識輕實踐經驗,且培養模式單一,不利于對在職人員的培養。而在職研究生教育具有辦學形式靈活,重視與社會緊密結合等優勢,尤其是專業學位為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因此,在職研究生教育是對現有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補充和發展,是研究生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調整國家的人力資源結構。前文已述,我國研究生的人數占全國總人數比例還是十分低的,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和研究生培養條件的局限,研究生的培養效率低和培養對象受眾面窄。通過開展在職研究生教育,可以快速提升我國人力資源結構。如表3.4所示,2013年我國在職碩士生人數為55.87萬人,合計碩士生在校學生人數為149.57萬人,在職碩士生占總碩士生人數的37%,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職碩士生人數從數量和比例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長。通過持續開展在職研究生教育,必定能提升我國人口中研究生教育人數,調整國家的人力資源結構。
表3.4近幾年在職碩士生在校學生數占全國總碩士生學生數比例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統計數據計算而得。
4.結束語
[關鍵詞] 中醫院校;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R-0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6(b)-101-02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中醫的發展,中醫研究生培養正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近年來,由于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報考中醫院校研究生的數量日益俱增,這在某種程度有利于中醫的發展,但數量并不代表質量,醫學研究生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與健康,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出高層次的中醫人才仍然值得我們深思。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中醫藥高級人才,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培養教育:
1 注重人文素質教育
1.1 人文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日益現代化,人文精神在醫學中的地位越來越不可忽視。中醫研究生作為中醫藥界的高層次人才,人文教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中醫學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研究生階段應該開設相關方面的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②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形成樂觀積極心態的前提。③加強醫德醫風的教育,古人云:“醫無德者,不堪為醫。”醫德作為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醫務工作者在其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和準則,對臨床醫學研究生要強調把良好的醫德醫風,高度的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熱愛生命、救死扶傷、淡薄名利的思想始終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之中[1]。④重視禮儀教育,中醫研究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臨床、科研、教學這三個方面的工作,因此文明的言談舉止,高雅的的行為、寬廣的胸懷等也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⑤加強就業觀教育,由于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就業形勢日趨緊張,同學們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同學在選擇工作崗位的時候都會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因此,學校應該定期邀請一些相關方面的專家開展一些就業講座、就業指導,組織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以及導師與學生的交流等活動來幫助同學們擺脫就業迷茫狀態。
1.2 提高學生自身基本能力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只有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基本技能,才能讓其在社會上有一席立足之地,因此,注重培養學生自身基本能力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自身基本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自學能力及相關專業能力等[2]。學校定期的開展一些活動如教學比武大賽、臨床技能大賽、科技作品大賽、創業大賽或者相關的學術競賽等,邀請相關的專家作指導,設立一定的獎勵機制,以鼓勵更多的同學參與其中。
1.3 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培養過程中導師應該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質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面對現實,放棄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堅持自己合理的見解。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3]。創新思維具有多向、靈活變通、新穎獨特的特點。創新能力包括知識與經驗的使用能力、假設與方案的想象能力、對不同假設方案的評價判斷能力、對所選擇的方案與假設的邏輯證明與驗證能力[4]。任何創新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得重抓學生基礎知識,鼓勵學生多看一些醫學雜志,擴大視野。
2 加強臨床培養
2.1 基礎與臨床相結合
很多學生為了考研,忙于理論復習而忽視了本科階段的臨床實習,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準備考研,雖然考試分數很高,但是實際動手能力卻很低,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而中醫本身又是一門經驗學科,它的任何一套理論體系的形成都是幾千年古人經驗的積累。望、聞、問、切四診都是以臨床實踐為基礎的,因此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臨床機會,多臨床,早臨床,理論聯系實際,這對中醫研究生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2.2 加強研究生培養督導工作
首先我們應該規范臨床考核制度,臨床培養是醫學教育的核心,規范臨床考核制度,加強臨床培養環節,重視臨床能力的訓練和實踐,是提高中醫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研究生階段,有些學生思想散漫、遲到、早退、逃課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醫院的相應科室應該成立評估小組,主要由帶教老師和科室主任組成,在學生出科之前進行該科室常見病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操作技能、病例分析能力及其工作態度等的考核和評估。考核不及格者延長該科室的輪轉時間并進行補考。輪科結束之后院系領導還應該組織相關老師,系統的對學生所輪科室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辨證論治、處理能力和臨床思維進行考核。其次我們應加強對學生在學術上的更深層次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老師們同時得注意處理好“督”和“導”的相互關系。
2.3 臨床經驗交流
學校在每次輪科之前以班或者以院系為單位開展臨床實踐經驗交流會,每個科室至少派兩名代表談談自己在臨床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或者自己覺得比較有收獲的方面,以便其他的同學了解相關科室的情況,也可以給后面去該科室實習的同學提供一些參考。
3 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
3.1 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培養
“態度決定一切”。任何事情要想成功,沒有嚴謹的思維和端正的態度絕對行不通??茖W更是如此,要想培養出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首先得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實現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上增加“發現問題”的能力[4]??蒲心芰Φ呐囵B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導師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應該嚴格要求,無論是實驗之前還是實驗之后以及實驗過程的每一個過程都要有詳細的安排,周到的考慮,對每一次實驗結果都要求要有詳細、真實、明確的記錄。
3.2 動手能力的培養
一般科研設計都是以動物為實驗對象,而在實驗過程中對動物的飼養、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動物取材都需要比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在真正進入實驗之前導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3 培養研究生利用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的意識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及時了解并獲取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對醫學生的科學研究十分重要,而在研究生階段,無論是科研課題選擇、還是科研數據的分析或是畢業論文的撰寫,資料的搜尋都是必不可少的,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則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方便簡捷之路。因此培養學生利用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的意識是科研能力培養所必需的,同時導師在培養過程中還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能力及篩選能力,使他們能從大量的文獻資料中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這對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
中醫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決定著中醫院校發展的興衰,要造就一流的學生,就要制訂出最佳的、合理可行的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夏建龍.中醫骨傷科臨床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討[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1):4-6.
[2]張士娥,高德海,李勝.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9,6(17):158-159.
[3]徐亞清,王怡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述評[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2):98-101.
[4]毛曉光,王挺,毛新軍.變化驅動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32(1):84.
關鍵詞 七年制 中醫學 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26
Abstract Currently seven-year training model in medicine has matured, but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lso shows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ven-year medical training model in the current problems that exist,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propose a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of seven-year medicine.
Key words Seven-year training mode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才市場對中醫人才的創新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雖然目前的中醫長學制的培養模式已漸趨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目前,如何培養中醫拔尖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中醫學七年制拔尖人才培養問題
1.1 專業意識淡化,課程設置冗雜
目前,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較冗雜,除了中醫類的專業課,還包含了較多公共課、基礎課,西醫學臨床課。例如,我校2011級中醫學七年制專業在入學后的第一年,中醫學類的基礎課程卻安排較少,卻開設了大量公共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有機化學、大學物理等,及西醫的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等,而這些公共基礎課程對中醫拔尖人才的專業化培養并沒有什么作用。在第二學年至第四學年,才真正開始系統學習中醫學,這樣在無形中就加重了中醫院校學生后三年的學習負擔;新生剛入學后,中醫學基本思維方法尚未建立,便開始學習西醫基礎課程,較早地建立了西醫的臨床思維體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臨床思維體系的培養與鞏固,等到接觸“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藏象學說”等中醫傳統理論,容易抵觸。導致中醫專業意識淡薄,或是對專業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厭倦。
1.2 忽視師承教育,缺乏中醫思堆
師承教育是中醫學教育不斷發展的基礎與動力及鮮明特色。①但是目前的中醫學教育,主要是以課堂授課為主,以老師講授和教材為主,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沒能夠較好地重視中醫思維能力訓練,是一種灌輸式被動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缺乏整體的中醫辯證思維,無法領會中醫學的精髓所在。臨床思維是指醫生運用醫學理論和醫療經驗認識和處理疾病的認識活動,其本身病不屬于醫學理論范疇,而是一種基于醫學理論的思維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活動過程。其認識基礎是中醫的整體觀和恒動觀,講究天人相應,五臟一體,形神合一,其臨床是一種協調的活動及過程,并講究理、法、方、藥環環相扣,其思維方式和邏輯線路是一個獨特的認知程式。②七年制學生應善于開拓和擴展思路,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具有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把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知識的高度。中醫學是一門以臨床實踐為基礎的經驗醫學,要體會其中的奧秘,缺少臨床經驗豐富的老師的指點,很難發現其中的精深奧妙,中醫學精髓的發揚和繼承主要依靠師承教育。
1.3 臨床技能不足,實踐經驗匱乏
中醫學是一門臨床經驗學科,無論是基礎或是臨床課程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中醫的教學模式體現“早臨床、多臨床”和“理論與實踐反復結合”的特點,具備了教學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特點。③而中醫學從整體入手的診斷模式以及獨特診斷方法,只有在長期的臨床實踐診療和操作中才能培養起來,閉門造車或照本宜科是不行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目前在中醫學七年制實際教學中,普遍采用“基礎一臨床一實習”三段式的培養模式,學生臨床實習的機會相對較少。
1.4 專業學習有限,科研創新不足
中醫學七年制拔尖人才培養目的是在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理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高質量人才。七年制本碩連讀學生作為中醫院校中一個的特殊群體,不同于本科生,也有別于研究生,不是照抄照搬研究生培養模式,也不是五年制年限的延長和課程數的增加,而是對中醫學臨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而目前七年制教學模式存在著諸多不足,如在課程銜接、管理方式等方面,在五年的本科學習階段中,實際學習醫學的年限只有三年時間,因為要除去一年的公共基礎課和一年的本科階段實習。進入研究生階段后,課程學習半年,這就要求七年制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研究生學習,臨床實踐學習一年,這就要求七年制學生掌握臨床辨證思維能力,而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要想熟練掌握臨床辯證思維能力,則有很大的難度。在最后的半年里,他們在忙于畢業論文的設計的同時,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找工作,這樣很難保證他們的學習效果,容易使得他們放松了臨床實踐能力的學習和培養。④
2 培養中醫學七年制拔尖創新人才途徑
2.1 重視中醫經典,強化中醫基礎
中醫經典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石和源頭,學習經典是中醫的特色,可以幫助后來者體悟中醫理論中一些難以言傳的內容。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流,不僅包含獨特的中醫理論、蘊含寶貴的經驗,更是集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一體的寶貴財富。建立了“陰陽五行”、“藏象五系統”、“五行六氣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等學說。首先應注意不要操之過急,經典之所以經典就是要我們慢慢去啃,如《內經》在學習時可以在讀每一章節時配合翻譯書,歷代名家的解讀,還有網上視頻可以配著看,切忌浮躁,學一點是一點,搞通一點。培養中醫拔尖人才就要加強中醫基本功,強化其對經典的掌握。因此,我校中醫學院每年通過舉辦經典誦讀月,國醫節,讀經典、用經典知識大賽等活動,強化學生對經典的反復研讀。
2.2 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創新科研能力
2.2.1 優化課程設置, 改革教學模式
教學課程是培養人才及提高教學質量的重心所在,是影響培養對象的直接因素。為了適應醫療市場實際需求的不同,迫切要求我們優化課程體系。優化課程體系要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為一體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與所分設的專業方向相適應的課程。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增強適應性及提高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為此我校共設置了四個層次的課程:首先是第一學年的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有中醫哲學、中醫文化、大學計算機基礎等課程,不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是醫學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人體解剖學、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等課程,以使學生掌握中西醫學基礎知識,強化中西基本功形成中醫的學習體系。然后是臨床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外科學、內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課程,以使學生在掌握臨床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臨床的思維模式。最后是專業課程,根據不同方向的實際需要,設置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如針灸推拿方向增設針灸和推拿方面的課程,如針灸治療學、推拿治療學等針推臨床課程,骨傷外科方向增設骨傷方面的課程,如中醫骨傷學、創傷骨科學、中醫筋傷學等骨傷臨床課程,體現不同專業方向的臨床特色。采用小班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模式,開展自主性學習,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將教學與臨床,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
2.2.2 加強科研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科研能力是在的創新思維中不斷提高的,及早地給學生灌輸科研思想,為學生科研能力打好基礎。在第六學年,開設科研思路與方法、統計學方法等相關課程,組織有經驗的教授進行與相關科研的講座,對每1~2名七年制學生配備一名導師,指導中醫七年制學生開始選擇研究方向,閱讀和整理相關綜述,并在學期末組織開題報告,對其可行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培養學生對前沿知識的捕捉能力,使學生掌握醫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⑤從而巧妙地解決了七年制學生時間短的弊端,使得學生的臨床實踐時間和課題研究時間相一致,都達到一年半。
2.3 加強臨床訓練,突出個性化培養
中醫學的實踐性體現在,其理論、教學效果、價值均要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臨床實踐能力是培養中醫臨床型拔尖人才的關鍵。而臨床教學質量是關系到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直接因素,脫離臨床而一味地理論教學往往容易出現問題。首先,讓學生早期接觸醫學,精簡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在第一學期就開設中醫基礎、人體解剖學等醫學基礎,從而增加學生臨床實踐的時間。從大一至大三每年暑假可以安排暑期見習,真正實現早臨床。師承名醫,少走彎路,縮短成才周期。名老中醫以自己的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中醫經典理論學習,經典與臨證的相結合,繼承和發揚名老中醫經驗。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探索,尋找中醫方證對應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其次,對于中醫拔尖人才管理采取基礎和臨床雙導師制培養的小組式管理模式,不僅注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同時還提高中醫拔尖人才的科研與臨床實踐等能力。⑦研究生階段學生可以向基礎導師請教理論問題,還可以跟臨床導師臨床學習,跟小組老師請教其他問題,充分彰顯“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培養模式,而且能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注釋
① 姚魁武,薛燕星,熊興江,等.師承教育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探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9):952-954.
② 陳楚淘,李點,何清湖.中醫專業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6):39-43.
③ 王嵐,劉中興,郭靜,等.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技能考核模式探索[J].中醫教育,2014.33(3):56-58.
④ 李友白,郭勝偉,李愛民.中醫學七年制學生臨床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4(10):115-116.
⑤ 劉慧萍,喻嶸,葛金文等.基于研究性教學培養七年制學生創新能力的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6):62-63.
近代以來,印度文明在與西方不斷碰撞接觸的過程中,不但催生了印度民族主義意識,還促使一部分得風氣之先的文化精英如泰戈爾與室利?奧羅賓多兩位被視為印度比較文學先驅的大家,在東西文化大框架下進行自覺的文化比較,比較文學意識隨之產生。印度獨立以來,作為一門學科的比較文學不斷向前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比較文學進入全新發展時期,印度學界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互動進行得有條不紊,加之印度學者的英語優勢,以及海外印度學者如加亞特里?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等人的獨特聲音,他們在當今國際比較文學界的聲音不可忽視。可以說,印度是目前比較文學研究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印度聲音在世界比較文學界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筆者根據在印留學期間的訪學和研究,在此就獨立以來印度比較文學發展概況做一簡介。
一、獨立后比較文學發展的一般情況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獨立。從此,印度比較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49年,加爾各答大學聘請了R.哈克勒主講比較文學。1956年,與加爾各答大學同處一城的賈達瓦普爾大學設立比較文學系。比較文學正式成為印度大學里的一門獨立課程。賈達瓦普爾大學比較文學系由提爾亞德教授主講比較文學,還聘請了兩位美國的比較文學教授。該系1958至1959年共招生25人。該系教學大綱規定,本科生三年內必須學習梵語和法語或德語或孟加拉語,并學習印度文學史與西方文學史。碩士生還需進行專題研究并撰寫相關論文,同時攻讀美學,并研究各國文學之間的影響關系。1961年,《賈達瓦普爾比較文學雜志》(Jadavpur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創刊,到2005年為止,共出版年刊42期。該雜志主要涉及比較文學研究方面的學術問題,同時也介紹歐美等地比較文學發展的近況。該系還定期舉辦比較文學專題講座。不過,該系的設立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印度比較文學界的元老S.K.達斯先生曾回憶道,當比較文學系首次在印度落地生根時,許多人皺起眉頭,更多的人則質疑其學術地位的合理性。①但無論如何,賈達瓦普爾大學比較文學系的設立是印度比較文學發展史上的一樁盛事。(2005年8月19日,筆者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訪問該系的學者,同該系退休教授、前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阿米亞?德夫先生、現任系主任I.錢德教授和該系教師S.C.達斯古普塔女士進行了學術對話。據了解,2005年該系招收45人攻讀學士學位,60人攻讀碩士學位,25人攻讀博士學位。該系目前有12位教師,其中女教師5人。該系主要教學以下課程,如印度文學、歐洲文學、梵語詩學、民間文學、佛教及耆那教文學,還有關于不同國家文學如加拿大文學等的“區域研究”。)
進入70年代,印度比較文學研究穩步發展。1977年,德里大學沙拉萬學院英語系組織了一次比較文學專題討論會。這是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全國性學術討論會,與會者初步醞釀成立印度比較文學學會。1979年,印度南方的馬德拉斯(今金奈)成立了比較文學研究院,該院于翌年出版了系列講座文集《比較文學》。
1980年,德里大學成立了比較印度文學學會(Comparative Indi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風格獨特的“比較印度文學”即印度不同語言文學的比較研究開始進行。比較印度文學學會于1984年舉辦了首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1983年,印度全國比較文學學會(Indian National ComparativeLiterature Association)正式誕生,同年:在賈達瓦普爾大學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1984年,印度南方喀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瑯成立比較文學學會。1985年,泰米爾納杜邦的馬杜賴成立達羅毗荼比較文學協會。1987年,印度北方西姆拉的印度高級研究學院組織召開了為期一周的國際比較文學討論會。中國學者樂黛云先生向大會提交論文《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兩年后出版會議論文集《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1988年,比較印度文學學會與印度全國比較文學學會攜手成立印度比較文學學會(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eiation of India,簡稱CLAI),學會誕生地是海德拉巴。這一歷史性事件宣告印度比較文學已走過乍暖還寒的春季和陰晴不定的夏季,來到屬于收獲的秋季。
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里,印度比較文學界進行了大量的學科理論探討,出版了一批相關專著,如前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阿米亞?德夫的《印度比較文學觀念》(1984)、N.D.森的《比較文學論文選》(1985)、S。馬宗達的《印度視野中的比較文學/(1987)等。一些學者如阿米亞?德夫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比較文學印度學派”的口號,以與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抗衡:“25年前,艾金伯勒在辯論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文學性時說過:‘比較不是理由’。或許在比較文學印度學派即將誕生之際,我們應該提出一個口號:‘比較正是理由’。因為,我們的主張是,在一個多語種國家,特別是在一個既為多語種又屬第三世界的國家,文學研究必然是以比較方式而展開?!雹儆《葘W者關于比較文學的探討,某種程度上為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比較文學印度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進入90年代以后,印度比較文學發展的一個新動向是開始組織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這顯示印度比較文學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1990年,印度比較文學學會在喀拉拉邦的圣雄甘地大學舉行了兩個學會合并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學術會議。次年,按照1860年印度學會注冊法案,印度比較文學學會正式注冊為全印學術團體,其地位得到法律形式的承認。1993年,印度比較文學學會在德里大學舉辦了第二次全國學術會議。同年,古吉拉特邦蘇拉特市的南古吉拉特大學成立了印度歷史上迄今為止第二個比較文學系。該系有三名教員,系主任是阿斯文?德賽教授。筆者2005年7月訪問該系時了解到,該系的最大特色主要是進行印度不同語言文學之間的比較研究。該系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也多與此相關。該系只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1994年,喀拉拉大學成立比較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在安得拉邦海德拉巴的泰盧固大學舉行了第三次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此后,印度比較文學會議開始固定為兩年召開一次。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分別在德里大學藝術與
商業學院、喀拉那大學、邁索爾印度語言中央研究學院和南古吉拉特大學比較文學系舉辦了第四、五、六、七屆印度比較文學會議。幾乎每屆都有國外學者參加,反映了印度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放性,也體現了世界學術界對于印度比較文學研究的高度重視??傮w而言,90年代以來的印度比較文學發展勢頭良好,呈現出興旺景象。據了解,印度現在已有十多個比較文學研究中心,除賈達瓦普爾大學和南古吉拉特大學設立單獨的比較文學系外,還有相當一些大學的英語系、印地語系等教學機構也在進行比較文學研究,培養比較文學專業的人才。
下面分別就近年舉行的第六屆和第七屆印度比較文學會議做一簡介。2003年在邁索爾舉行的第六屆印度比較文學會議,實際上也是一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與會者中有歐陽楨和來自西方的D.菲格拉和A.洛佩斯等人。會議主題是:Lin-guistics Hegemony and Identity(語言霸權與身份認同),子議題分別是霸權與翻譯、英語霸權與印度語言、文化身份與語言、詩學傳統與區域身份、全球化、移民、政治與闡釋學、風格與性別等等。2005年3月在南古吉拉特大學舉行第七屆印度比較文學會議。該次會議主題是:Poetics of the Margins:Reinventi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邊緣詩學:重構比較文學)。子議題分別是:文化身份與文學,全球化與特殊性,雜糅文學;移居與流亡,流散文學,殖民與后殖民范式,中心與邊緣質疑,女性寫作與屬下研究,翻譯,部落文學;霸權的威脅,古吉拉特文化身份,古吉拉特部落文學,等等。從這兩屆會議來看,除了保持傳統的印度自身文學比較研究外,印度比較文學研究關注的焦點緊跟世界比較文流。第七屆會議出版的紀念文集《交流》,將1906年泰戈爾發表的關于比較文學的演講列為印度比較文學發展史重大事件的第一項,將室利?奧羅賓多1920年發表的系列論文《印度文學》列為第三項。
由于英語的優勢,印度學者融入世界比較文學圈是非常得心應手的事情。近年來,熱衷比較文學研究的印度學者積極參與國際對話。例如,2004年8月,第十七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在香港舉行,印度比較文學學會派出9人代表團參加,其中有德里大學的C.莫漢(此次會議上被選為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南古吉拉特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A.德賽、賈達瓦普爾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S.C.達斯古普塔博士等人。
二、“比較印度文學”簡介
在印度,單就語言而論,其地位重要且擁有自己文學的至少在20種以上。因此,印度學者認為,印度文學既是單數(一元)也是復數(多元)。如S.K.達斯便以“Indian literatures”和“Indian litera―ture”兩個并列術語來指稱“印度文學”。①印度不同語言文學的內部比較研究(印度學者所謂的“Comparative Indian literature”即“比較印度文學”)正是在這種單數與復數印度文學并存的基礎上產生的。所謂“比較印度文學”,是指印度內部不同語言文學如印地語文學、孟加拉語文學、泰米爾語文學、古吉拉特語文學等之間的比較研究。從時間上來看,20世紀70年代屬于印度不同語言文學比較研究的形成期。
1974.年,印度大學基金委員會接受R.K.達斯古普塔的建議,在德里大學現代語言系開設“比較印度文學”碩士課程,后又變更為級別稍高的哲學碩士課程。1976年,納根德拉教授在德里大學組織了一場比較印度文學學術討論會,次年出版論文集。1980年,比較印度文學學會在德里大學宣告成立,它于1984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學術會議。1988年,比較印度文學學會并入新成立的印度比較文學學會中,從此它以新的面貌繼續著自己的使命。1992年,南古吉拉特大學成立比較文學系,該系教師主要擅長印度內部文學比較。2003年印度比較文學學會會議上,A.K.莫哈巴特拉博士在第一場專題講演中演講的內容便是有關奧里雅語、印地語和孟加拉語文學中的語言身份認同問題。2005年3月第七屆印度比較文學會議上,關于比較印度文學研究的論文有增無減。
就比較印度文學的代表性著作而言,可以略舉幾例。1984年,由K.M.喬治主編策劃的大部頭著作《比較印度文學》第一卷出版,次年出版第二卷。1991年和1995年,S.K.達斯先后出版《印度文學史》第一、二卷。1992年,I.N.喬杜里出版《比較印度文學:幾種視角》,對印度性等與比較印度文學相關的核心概念做了分析。近年來,比較印度文學研究的專著不斷涌現。
比較印度文學研究的大力提倡者阿米亞?德夫認為:“正是S.K.達斯提出這樣一種觀點,比較印度文學可以提供一種必要的方法,使文學研究以印度視角而展開?!雹赟.K.達斯在《為何比較印度文學》一文中為比較印度文學尋找學理依據。他認為:“我們的比較文學必須成為比較印度文學,因為沒有任何其他東西能夠成為我們文學研究的基礎?!彼f,多語言是印度社會和文學的一個事實。印度文學史即為一部多語種文學史。其次,印度屬于第三世界,這一事實提醒印度學界,不能輕易取法西方比較文學,因為:“為了使印度文學規避這些心理限制,我們必須從內部考察自己的文學,從而使我們不帶偏見地觀察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學?!盨.K.達斯向印度學界說明:“我們不是從比較文學走向比較印度文學,而是從比較印度文學走向比較文學?!雹?005年8月,阿米亞?德夫先生在接受筆者訪問時說,比較印度文學是真正的比較文學。它對于研究互有關聯的印度不同語言文學是一種正確的方式。因為印度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學。他認為:“比較印度文學是比較文學印度學派的重要特征之一?!雹赟.C.達斯古普塔女士則認為,應以“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India”的名稱來取代“Corn―parative Indian literature”。因為前者既注重印度區域文學之間的比較,又關注印度與國外文學的比較。這表明了部分印度學者對于比較印度文學內涵的進一步思考。
S.K.達斯為比較印度文學正名的誠心可鑒,但若按照目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提倡的跨文明研究標準來衡量,它至少要在跨文化和跨國界上栽兩個學術跟斗。實際上,多語言和第三世界語境只是印度學者自說自話,比較印度文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尋找一種所謂的“Indianness”(印度性),為多語言、多宗教、多人種、社會問題復雜的印度尋找文化紐帶,從而促進全印人民的凝聚。
印度學者認為,印度文學存在一種“泛印度意識”。盡管印度文學是由不同語言創作的,但其間的“泛印度意識”清晰可辨。這種意識暗示了一種
內在的印度性:“這種泛印度意識來自于某些原型觀念,這些觀念是印度文化、歷史和思想的產物?!雹圻€有學者認為:“最容易理解的是印度文學體現的差異性,最難明白的是它的一致性,這是一種內在和觀念的東西……我們的問題是十五種或更多的語言怎么能夠創造一種文學?我們怎么適應語言的復雜性與文學的單一性?”該學者認為,比較文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為印度這樣一個多語種國家的文學的民族性定位:“印度性體現在這個國家的多種文學中?!雹蹹.S.米什拉先生告訴筆者:“我不認為印度比較文學僅僅比較印度區域文學。因此,馬拉提文學和印地語文學的比較不是地道的比較文學,但是這種比較卻是眼下發現印度性的一種必要手段。因為這畢竟是印度?!雹菰谶@種借比較研究尋找印度性的過程中,比較印度文學研究的目的一目了然。
憑心而論,比較印度文學研究對于當今世界程度不同地與印度有同樣語言和社會問題的國家而言,不失其借鑒意義。例如,中國文學除了漢族文學外,還存在藏族文學、蒙古族文學等少數民族文學。如果將這些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進行比較研究,或者在少數民族文學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將會給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使我們更好地書寫一部完整的多民族中國文學史。當然,這種借鑒只能是一定的方法論借鑒,不能將之上升到與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同等的水平。畢竟,這種內部文學比較的局限性非常明顯。
三、梵語詩學批評簡介
獨立以來,印度學者在印度詩學與西方詩學比較上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在這種深層比較中,印度學者獲得了一種文化自信。M.S.庫斯瓦哈指出:“如果在亞里士多德的火炬光焰照耀下能夠發現印度古典文學的價值的話,為何不可按照《舞論》和《韻光》的標準來闡釋斯賓塞、肖伯納、艾略特、尤金?奧尼爾或華萊士?斯蒂文森?”⑥一些學者認為,古典梵語詩學與西方現代詩學一樣,皆具現代運用價值,二者可以互補,前者可以解決后者力所不逮的問題。這就涉及當代印度部分學者大力提倡的具有跨文明性質的梵語詩學批評。它是指以梵語詩學原理如味論、韻論、莊嚴論、曲語論、合適論等分析鑒賞西方與東方文學。
1991年,由印度文學院與邁索爾韻光文學標準中心聯合主辦了一次歷史性的學術討論會,主題為“East West Poetics at Work”(運作中的東西方詩學),體現了印度學者化古典為實用的清晰思路。I.N.喬杜里在開幕式致詞中呼吁印度學界重建文學評論標準,以利西方讀者以恰當方式欣賞印度文學。這次會議是梵語詩學批評發展道路上的一件大事。與會者來自印度各地。他們提交的論文多是以梵語詩學為工具分析闡釋印度與西方的文學作品。自此,梵語詩學批評在印度學界不斷展開。
1997年,印度學者P.帕特納克出版了新著《美學中的味:味論之于現代西方文學的運用》。該書分別利用梵語詩學味論中的九種味(味、滑稽味、悲憫味、英勇味、暴戾味、奇異味、恐懼味、厭惡味和平靜味)批評西方文學,偶爾也涉及中日印文學。作者認為,在一個理論正變得越來越技術化的學術世界里,干巴無味而又錯綜復雜的辯論正困擾著現代文論家。幸運的是,“味論使人感到神清氣爽,明白易解?!边\用味論評價當代作品,肯定會遇上一些困難。但理論是活生生的,它會在成長變化中適應時代的需要。作者說:“希望味論這一寶貴理論能被現代論者繼續采用,以使古老傳統長存于世?!雹?/p>
2004年,S.K.沙爾馬教授出版新作《恭多迦的曲語論在英語詩歌鑒賞中的運用》。沙爾馬利用曲語論體系,對英國詩人雪萊、拜倫、濟慈、華茲華斯、柯勒律治等人的詩歌進行闡釋。該書比前述那本運用味論進行梵語詩學批評的著作更見功力,也更具梵語詩學批評的示范價值。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印度梵語詩學批評已成一定氣候,但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有的學者認為,梵語詩學必須進行自身的現代轉化。單就味論而言,九種味的處理太過簡單化,不能完全包容現代作品。用味論闡釋西方作品可能導致削足適履的結局。因此,在運用于評論之前,對味的概念必須進行修正。②
梵語詩學批評在目前印度學術界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它的發展前景怎樣,人們將拭目以待。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