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0 06:40: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本文淺談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作家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以其代表詩作《過故人莊》等闡述詩人詩歌的自然美。
[關鍵詞]孟浩然;山水田園詩;自然美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至唐代詩歌藝術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涌現出了許多聞名于世的詩人和眾多的詩歌流派。山水田園詩派便是其中影響深遠的一大詩歌流派,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山水田園詩及其詩派之所以盛行于盛唐時期,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盛唐時期,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天下太平,這些都為山水田園詩派詩人提供了悠閑生活的物質條件。再加之當時儒學、道教、佛教的全面發展,形成了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局面,也形成了思想解放,致使某些知識分子追求個人自由生活、追求個人精神上的解放超脫:有些詩人受到佛教的影響;有些詩人在政治上受挫,于是他們便隱居于山林、田園。山水田園就成為了他們的小天地,也成為了他們詩歌作品中的主要題材??v觀山水田園詩的傳統,山水詩源于南朝的謝靈運,田園詩源于晉代的陶淵明。山水田園詩以描繪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靜的田園風光為主,并且表達詩人的隱逸思想:向往平和寧靜的生活以及對現實社會和現實生活的不滿。因此,繼承陶淵明和謝靈運傳統的山水田園詩作便大量問世了,并且逐漸形成了詩歌流派。山水田園詩派詩人的詩歌藝術技巧頗高,但是有一定的超脫現實和個人消極傾向。孟浩然即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740年,名不詳,有一種說法說他名浩、字浩然,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孟浩然的一生相當平靜,絕大多數的時間過著隱居生活。四十歲時孟浩然曾西入長安求仕,但失意而歸,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幾年之后又重返故鄉隱居。孟浩然的生活雖然很平靜,但他的內心卻充滿矛盾,這主要表現在隱退與進取的斗爭上。張九齡鎮荊州時,孟浩然曾被召為從事,但不久就又歸家。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生活于“開元盛世”卻以布衣而終。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歌的詩人,現存詩歌二百六十余首,大多為五言詩,其中又多為五律。孟浩然的五言詩在當時頗富盛譽,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對他評價很高,也很敬仰。李白就在《贈孟浩然》一詩中贊美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泵虾迫坏脑娮鞔蠖?a href="http://www.fhxhlc.com/haowen/63981.html" target="_blank">描寫幽靜山林的景物,農家怡然自樂的生活,潔身自好的情趣,羈旅他鄉的客愁等。他的詩歌風格明朗,語言清澈,感情純摯,寫景優美自然。但是由于他的生活較為單調,詩歌的形式比較單一,內容稍顯貧乏,詩歌的意境也不夠壯闊。蘇軾曾評孟浩然“韻高才短”,十分中肯地指出了他的詩作的不足之處。但是這并不影響孟浩然成為繼謝靈運、陶淵明之后,開王維之先聲的著名山水田園詩人。
孟浩然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隱居中度過的,始終過著清心寡欲、淡泊寧靜的生活。求仕不得,政治上的失意,使詩人萬念俱灰。于是詩人就寄情于山水之間,陶醉于美麗的大自然之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園詩顯現著一種質樸的自然美,始終保持著自然美的詩歌境界。我們來看詩人的一首輕快的描寫田園生活的小詩《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痹姼枰婚_頭就極平凡、樸實、自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迸笥严嘌?,詩人欣然前往,不作任何渲染,簡潔、隨意。朋友用雞黍待客頗具田家特有的風味,同時也說明故人與詩人是至交,所以簡樸、隨便。詩歌的開頭十分平靜、自然?!熬G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詩人信步走進村中四顧,但見綠樹懷抱別有一番天地。極目眺望所見,座座青山相連。此處的自然景物描寫近景幽美,遠景開闊,讀來令人油然而生輕松愉快之感。村莊、綠樹、青山,大自然的景物和一切事物都顯得那么親切美好,清淡幽靜。好一片升平景象,使人置身于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達到天人合一忘我的境界?!伴_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蓖拼坝^望,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打谷場和在綠樹環抱中的菜園。眼前之景令人心情格外暢快,又頗富農村田園風光。主客端著酒杯暢談,話題是桑麻等農事,更加使人深深感受到是在田園中做客。通過談論農事,主客共同享受了收獲的喜悅,具有強烈的勞動生產氣息和濃郁的農村田園風味。詩人在詩中所反映的社會現實與現實生活相差無幾,不禁使人們對美好自然的農村田園生活無限向往。使人置身于如此美好自然的天地中,將功名、煩惱,統統拋在腦后,充分體現出隱居生活的巨大吸引力。這種自然美的境界令詩人流連忘返,于是直言:“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等到重陽節之時還要故地重游,前來觀賞。《過故人莊》是孟浩然五律中的佳作,讀來清新質樸、自然淡雅,不堆砌華麗的詞藻,無雕飾之痕跡,如出水芙蓉清潔秀美。全詩筆調輕松自然,風格平易,運用口頭語將農村田園描寫得樸實平淡,在平淡之中又蘊含著深厚的情味,故人熱情待客,詩人做客愉快,主客之間親切融洽,道出了朋友之間真摯、深厚、淳樸的友誼,體現出歡悅的氣氛。詩人將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通過賓主的言談歡笑,將恬靜秀美的農村田園風光與淳樸誠摯的情誼融為一體,在詩情畫意中顯現出詩人坦蕩熱情的胸懷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充分體現出詩歌的自然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斌w現出詩歌的自然美,自然美是古詩歌的美學概念,也是審美要求,是古詩審美理論中重要的美學特征之一。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秀美華麗。體現在詩歌中,則是強調詩歌既要華美,又要具有自然天質,是華麗出予自然天成的詩歌藝術風格。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就恰如其分地體現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边@一詩歌藝術風格特色,體現出清新的自然美。最能體現孟詩自然美的當推他的《春曉》。這首小詩流傳最廣,婦孺皆知。詩歌敘寫詩人一覺醒來的片刻情景,表現出詩人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憐惜之心?!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烏?!贝核瘔艉?,不覺天曉,處處鳥鳴將詩人從夢中喚醒?!耙箒盹L雨聲,花落知多少?!痹娙诵押蠡貞浧鹱蛞挂粓鲲L雨,應是落紅無數。詩人因是醒而未起,并未眼見,所以是料想昨夜之情景,惜花之情油然而生?!洞簳浴肥且皇准兇饷鑼懽匀痪拔锏男≡姡浻腥丝燎筮@首小詩,責備詩人在大好春光中睡懶覺、不早起,不顧及一場風雨對地里的莊稼會產生什么影響,而只是一味惜花。這種求全責備未免過分?!洞簳?一詩實屬妙手偶得,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作讀來清新淡雅,恰如出水芙蓉般秀麗,絕無雕飾之美,充滿濃郁的自然美。
宿新市徐公店的詩意思是在稀稀落落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已經凋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樹陰。兒童們奔跑著,追撲翩翩飛舞的黃色的蝴蝶,可是黃色的蝴蝶飛到黃色的菜花叢中,孩子們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們了。
詩歌描寫的是暮春農村的景色,詩人在徐公店住宿時見到的田園風光。一道稀疏的籬笆,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樹上的花紛紛凋落,新葉剛剛冒芽,還沒形成樹蔭。孩子們奔跑著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可是黃蝴蝶飛入金黃的菜花叢中后,孩子們再也找不見它們了。詩歌將農村的生活和景致描繪得惟妙惟肖,真實感人。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弗羅斯特 田園詩歌 情感美學 審美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美國20世紀最受公眾歡迎的民族詩人,他的詩歌以描寫鄉村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為主,以自然界中的種種日常事物為載體,如花草、鋤頭、鐮刀等自然事物,也有對底層勞動人民生存狀態的剖析。弗羅斯特的詩歌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描寫,展現了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和自然情感,這種情感的釋放,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審美的愉悅?!缎睦韺W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蘇珊?朗格認為:“呈現情感不是為了欣賞(甚至是古希臘后期文化意義上的欣賞),而是為了某種概念;難以獲得的不是情感經驗(它是在喚起記憶時預想的),而是情感的知識?!笨梢姡膶W藝術創作表現了審美情感,那么詩歌中的情感釋放同樣彰顯了情感的美學意義,本文擬從情感美學的角度來解讀分析闡釋羅伯特?弗羅斯特的田園詩歌,詩歌中釋放出的情感的張揚和皈依帶給人類生動豐富的情感世界,同時也帶來了情感的審美愉悅。
1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中情感的特征
羅伯特?弗羅斯特大器晚成,從小并未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因而從未接受過關于詩歌的美學思想的熏陶,然而詩人的詩作卻始終保持著最純真,最天然的情感色彩。他筆下的現實世界是用他情感化的視角用審美的方式對人生對世界的一種自然地傾吐。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說過:“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备チ_斯特的詩歌是詩人自我情感的釋放。從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鐘情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尋找心靈的回歸。弗羅斯特詩歌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情感真摯,用情感在書寫詩歌,用詩歌來張揚情感。
《沒有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是弗羅斯特最耳熟能詳的作品之一,詩人回憶了在兩條路中所作的選擇,詩人在森林中行走,到了岔路口處停下來沉思,到底該選擇哪條路呢,良久,終于選擇了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詩人談論往事,對未來遇到的種種境遇由衷地感慨。弗羅斯特借助描寫林間的兩條小路來抒發真摯的情感,由情感出發來表白內心的追求,用情感化的內心來描述現實。而詩人流露出的情感不是病態的,不是軟弱的,不是消極的,他用一種平和的語調,用一種含蓄的方式,用大自然中的林間小路作為載體來探尋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
“兩條路在黃色的林子里岔開,可惜作為一個過路人,我不能同時踏上它們”,這樣的開始淺顯直白,既描寫了自然,又映射了內心,將現實中的困境與內心的情感結合,“我站了很久嗎,盡力向一條望去,直到它拐進了那片叢林。”弗羅斯特筆下的自然景色是闡釋情感理想的一種方式,這兩條路,一條代表了真實的大自然,另外一條卻直接通向了詩人心靈深處的王國,“而在那個清晨它們同樣都鋪滿了葉子,沒有留下踏過的痕跡”, 大自然經過了弗羅斯特情感的過濾,把詩人在人生的岔路口中的種種猶疑轉向了大自然中的一種真實的場景,我們的讀者順著詩人的思路走向了真實的大自然,而在真實的大自然中體味著詩人進行心靈剖析和人生選擇的情感歷程。弗羅斯特鐘情于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景色中表達著詩人的情感世界,尋找著心靈的皈依。
2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中情感的本質
《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朱光潛在引用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關于詩歌的起源時認為:詩歌的起源有兩層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樂??傊?,縱觀整個世界歷史,人類詩歌的起源從多方的證據看,就是表現人類情感的,這種情感依據一定的外在載體表現對現實世界的感受。弗羅斯特筆下的現實世界也正是詩人借助于大自然的載體來抒發對現實的情感理解。弗羅斯特一直生活在新英格蘭的農場上,他本人也算是一位農夫,加之出身于并不富裕的家庭,這些都對弗羅斯特的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的詩歌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同時也賦予詩歌一種濃郁的民族活力。他對工業化社會中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使他在創作詩歌時保持著一種本真、純潔的情感色彩,在對人類孜孜不倦地追求終極幸福的道路上遭遇的各種現實的困擾,用一種純真、天然的浪漫情感去解讀、去闡釋。弗羅斯特窮一生去追求“詩歌以歡欣開始,以智慧結束”的境界,弗羅斯特的詩歌直白易讀,但用詩歌構造出的情感化世界卻不易懂。弗羅斯特在寫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但是透過這些自然景物在傳達自己的人生經驗,在宣泄自己的感情歷程,因此詩歌中并不是單純的田園風光的描寫,而是隱含了多重寓意,他能夠洞悉人性,了解人性的弱點,因此詩歌中的情感充滿了深刻的涵義,那些充滿智慧的語句是對情感因素的有力放縱。
3結論
弗羅斯特詩歌中不僅直接抒發自然帶給他的歡欣快樂,也將這些自然之物轉向內心,追尋情感表達的升華,弗羅斯特以自然為載體,從自然中尋求情感解放的方式,從自然中構建了自己的心靈之旅,弗羅斯特通過歌唱自然,來探索情感歸屬的另一世界,給讀者帶來了情感的審美愉悅。
基金項目:此文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類育苗項目課題:“20世紀美國詩歌中的情感研究”(16SKYM15)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古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進入其描寫的意境,僅靠分析幾個字詞、理解句子意思,是很難達到的。教師應該通過讓學生賞析字詞句后,創設與之相符的情境,才能讓學生走進詩詞,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閱讀能力。
了解背景,把握基調
詩詞是作者內心的情感表露,詩人在創作時的時代背景、所處的環境、個人的生活經歷對于其文風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想讓學生正確把握詩詞的情感基調,要讓學生了解詩人,了解詩詞創作的背景。例如: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讓學生了解他所處的南宋的歷史情況,那么,學生就不難理解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喜極而泣,在絕筆詩《示兒》中所寫的臨終遺言為“但悲不見九州同”。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約派詞人,但她的《夏日絕句》卻又是這樣慷慨激昂,原因在于她生活在動蕩不安的北宋滅亡之時,金兵殘暴掠奪,而宋王朝腐朽昏庸,在戰亂中,李清照遭遇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因此,她就通過這首詞表達了她對南宋統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滿。還有王安石被召回京時所誦“春風又綠江南岸”、柳宗元遭貶時所吟“千萬孤獨”等,都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課前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以及課堂上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從而讓學生了解了作者的經歷,寫作時的歷史,就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婉約或豪放、悠然或悲憤……這樣的一種把握,對于學生深入地理解詩詞,體味詩詞之意韻,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結合生活,展現情境
古詩詞意境悠遠,具有“畫”的特點,這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學習古詩詞,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村居》一詩中,迷人而富有生機的二月田園風光豈是“草”“鶯”“柳”所能言盡的,“醉春煙”三字,更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如下的引導。筆者說:“是楊柳醉了嗎?”學生答:“不是,是詩人通過擬人的方法,借楊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是詩人自己陶醉在這迷人的二月風光中。”筆者接著說:“這春煙之中,只有這草、這鶯、這柳嗎?”學生們紛紛說:“是那朦朧飄渺的春煙,籠罩住了春天的田園風光?!薄皯撚心潜叹G的麥苗和油菜?!薄拔铱吹搅四镣谂1成?,吹著橫笛,慢悠悠地向我走來?!惫P者順勢引導:“你不僅看到了美景,還聽到了音樂!”一位學生說:“我還聽到了黃鶯那宛轉動聽的歌聲?!痹姼璧囊饩?,就這樣被學生們有聲有色地展現了出來。對于這樣一些描景抒情、意境優美的詩詞,教師不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對詩詞進行補白。此外,還有一些詩詞中所展現的景象,學生僅憑想象是無法構建出畫面的。此時,教師就可借助于視覺手段,把詩詞中的景象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交流對話,體會心境
“微言大義”是古詩詞的顯著特點。大多數古詩詞語言精煉,含義深刻,且跳躍性大,寥寥數筆就能涵蓋深意。學習古詩詞時,需要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走進詩人的內心,去填補詩中的一個個空白。例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一位教師說:“渭城在現在陜西渭河之北,安西在現在的新疆,兩地之間相距大約三千多公里路程。如果當時元二是騎馬去的話,大約要走半年的時間。這一路上,大漠荒蕪,滿目蒼涼。好友即將遠行,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某學生說:“元二,這一路上,自己要多多保重啊!”老師及時引導:“一聲保重,飽含著朋友多少情意??!端起這第一杯酒――”(學生初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學生說:“元二,沙漠中風沙很大,要當心自己的身體,不要受寒生病?!崩蠋熃又龑В骸按竽臎?,缺衣少藥,當心身體是朋友最真切的叮嚀,端起這第二杯酒――”(學生二讀)還有學生說:“元二,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我會永遠思念你的!”老師再引導:“友情會飛越千山萬水,這是朋友內心的一片表白,端起這第三杯酒――”(學生三讀)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追溯至別離的場景,把自己當作是即將與元二離別的詩人,展開情境對話。在學生的聲聲叮嚀之中,詩人對朋友的那份關切、那份不舍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音樂渲染,感受意境
古詩詞節奏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音樂又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在詩詞教學中,為詩詞配上恰當的音樂,通過音樂設置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奏響詩詞的主旋律。例如:筆者在教學《墨梅》一課時,配上了《梅花三弄》的簫曲,讓學生伴著空靈悠揚的音樂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又聞到了什么?”聽著優美的音樂,孩子們眼前浮現出了一幅幅疏影橫斜的畫面,暗香隨著音樂在寂靜的教室內清淺浮動。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配上《陽關三疊》,教學《望洞庭》時配上《平湖秋月》等等。只要我們選配上合適的由古箏、琵琶、二胡、簫等為主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都可營造古詩詞的意境。還有一些古詩詞,本身就有相配的古曲,如《水調歌頭》《虞美人》等,這些歌曲可在學習詩詞前讓學生欣賞,也可在鑒賞詩詞后讓學生隨著歌曲或吟或唱。
關鍵詞:王維;山水田園詩;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259-02
美學家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發現,而是缺少表現?!比巳硕寄芸吹绞篱g萬事萬物。能把它呈現出來的才是大師?!蓖蹙S就是這樣一位大師。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觀世界中。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語言清新凝煉、含蓄生動;作物精細、狀寫傳神,色彩鮮明如畫,故最能代表他的詩歌藝術風格。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歌詠自然界的山水田園。王維詩中鏡花水月般空靈意境的創造,除了與他的人生經歷和思維方式有關,也與他獨特的才藝氣質密不可分。王維不僅在文學上有極高的造詣,而且還精通音樂,擅長繪畫,因而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往往是以詩人的氣質入詩,以畫家的氣質入詩。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他的山水詩意境優美而意味雋永。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從而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田園詩的意境美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維的《田園樂》一詩: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在王維筆下,這首詩簡直像一幅蕭疏清淡的水墨畫。從渲染的氛圍來看,毫無城市喧囂繁華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莊。詩人雖沒有正面表現人物的活動,但從“孤煙”一詞的點化中,卻襯托出人氣的存在。尤其是“獨樹”與“孤煙”相對,“高原”與“遠村”相連,就更感蒼涼孤寂了。在畫面上,色彩淡薄,可以領悟到那遠處的孤煙尚帶一縷淡灰,那天邊高原似有一層淡黃。在此清靜的天地中,有顏回、陶潛那樣的雅興,恬適安閑、自由自在。倘若沒有淡到極致的修養,豈能臻此妙境?王維筆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沖淡的心情。詩人將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這種消融,意味著沖淡,詩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在物中。詩人所追求的,正是這種忘我、無我、有我的空靈境界。
至于王維的田園詩,則是以畫家的眼光和繪畫的筆調,來描繪田園風光的淡雅優美,其著色不濃,卻意境清遠。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雛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選,悵然吟《式微》。
這首詩像一幅田園風景圖:夕陽的余暉給這幅畫打上淡黃色的底色;牛羊從野外歸來,筆墨遂勾連到墟落;接下來是村口的一個特寫:“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這是一個充滿田園親情的永恒塑像,有著永不衰竭的藝術魅力。再下來又是一個原野的遠景:雉錐在已經抽穗的麥田里歡叫,蠶兒已經快要作繭,桑樹卜的葉子也開始稀疏;緊接著又是一個近處特寫:“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勞作歸來,碰到一起親切交談。
二、山水詩的意境美
王維山水詩最具典型意義的一首代表作是《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寫他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詩作抒發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與高潔人品,同時也籠罩著一股幽冷、孤清的氣氛,成為于維后期寫景詩的代表作之一,歷來為世人所重。詩中有描寫詩人自在自得的一面,如彈琴及長嘯,還能欣賞到幽篦的美景,甚至連明月也來作伴,這些意象都是詩人舒暢的心緒有關,表現了隱居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包含著同外部污濁世界抗拒時的堅定意志。這首小詩僅20字,詩人運用了回應、比襯和映對的結構手段,使全詩成為一個統一整體,讀來使人產生回蕩呼照之美:“竹林”“明月”與詩人情景相照,意境悠遠。
在山水詩的描寫中他追求一種空靈的意境,寄寓一種醇雅的意趣。如五律《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首聯是遠眺,如繪畫中先以大筆濡染,勾畫出終南山的總輪廊,說“連山到海隅”,乃由近到遠,漸遠漸無窮;筆意在于夸張其綿延不絕。頷聯寫近景,步入終甫山中,白云彌漫,時分時聚,飄忽不定;青靄在蒙蒙煙嵐中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移步換形,美不勝收。頸聯義跳到一個更高的視角上,俯視整個山景,以中峰分野,變化陰晴,千山萬壑,千姿百態。尾聯又收結到“隔水問樵夫”的一個具體的畫面上。像這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復玩味中,才能像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所體味到的那樣:“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庇秩纭渡骄忧镪浴返那鞍胧讓懙溃?/p>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新課標推薦的120篇(段)古詩文是詩中精華,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詩教學,首先應解決讓學生從古詩中學什么的問題,其次是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以達到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目的。本文以新課標推薦的部分古詩文為例,進行簡要分析??傮w而言,它們所表達的思想積極向上,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對親情友情的歌頌,對快樂童年的回憶。
1 愛國詩
如陸游的《示兒》,該詩是陸游的絕筆,在彌留之際,作者還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著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可以領會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2 寫景狀物詩
寫景狀物詩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風光,如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作者不僅描寫了山的奇偉(中斷),而且描寫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一片熱情,并且于無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進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懷激蕩、思緒奔放,迎太陽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詩人對壯麗河山的滿腔熱愛和他豪邁個性的精神力量,在詩行間洋溢,全詩充滿陽剛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絕句》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多彩、廣闊、深遠而迷離的江南春色圖,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如果詩人沒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絕不會描繪出這樣一幅飽含深情的江南春圖。
3 親情、友情、鄉情詩
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開元四年(716年)重陽節,作者在長安遙望家鄉,思念兄弟作的節日思親詩。首句兩用“異”字,倍覺與親人的別離凄苦;“獨”字更突出懷鄉之情的強烈。對親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節才有,但以逢佳節時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又以“每”字點出這種激情綿綿不斷,表現出他離家時間的長久。又如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借月寫旅中思鄉之情的五言絕句,客中靜夜不寐,忽見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頭望見窗外明月高掛,家鄉、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頓生思鄉之情。作者緊緊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觸發的瞬息之間的靈感,以傳神之筆寫出這首千古絕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詩是游子出門臨行思親人恩情之作,詩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深入表現母親在游子臨行時的心理狀態,作者以極平淡的語言寫極平凡瑣屑的家常,卻道出人類最偉大而永恒的愛――母愛。
4 田園生活詩
如王維的《鹿柴》,這首詩寫鹿柴傍晚景致,前兩句寫幽深山境,靜中寓動,愈顯其靜;后兩句一派生機,以動托靜,意境優美。這首詩的特點就是用極其平淡之語營造出一種恬靜的境界,表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5 童趣詩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筆觸描寫了小孩采蓮歸來的情景。一個“偷”字使小孩的“頑皮”躍然紙上,一個“藏”字寫出兒時的無憂無慮,“浮萍一道開”不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還勾起人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更給人留下時光一去不復返的無限惆悵。又如袁枚的《所見》,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6 歌頌勞動人民的詩
如李紳的《憫農》,兩首詩生動地表現了農夫勞作之艱辛,同時也暗寓了糧食之得來不易,作者通過“鋤禾”“汗滴”“種粟”“收子”等典型的勞動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反映了千百萬農民的疾苦,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哀憐。
從以上看出,中小學語言教材中的古詩,雖然數量少,篇幅短,但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卻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古詩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充分理解古詩內含的思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筆者認為,理想的古詩教學,不應該是學生學習此首古詩的終點,而應該是學生閱讀大量古詩,進而接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起點,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愛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質的起點。
參考文獻
[1]汪堂家.“論學”之識[N].文匯讀書周報,2007-7-13
[關鍵詞] 節奏和韻律;意境;比喻和象征
素有“新英格蘭詩人”之稱的著名詩人羅伯特?費羅斯特是美國歷史上杰出的詩人,他一生贏得了四次普利策獎,深受人們所喜歡。他的詩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不復雜的結構、簡約的韻律、司空見慣的比喻和熟悉的象征手法,描寫新英格蘭地區寧靜鄉村的特有環境。弗羅斯特的詩歌樸素無華,但他對大自然的描寫常常蘊涵深刻的、象征性的意義和幾近深不可測的意境?!堆┮沽种行●v》也許是費羅斯特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小詩,被他稱為“我最堪記憶的一首詩”,首次出現于1923年出版的詩集New Hampshire 。下面我們試著從詩的節奏與韻律、意境和比喻與象征意義等方面來分析Frost的這首詩。
一、節奏與韻律特點
Frost的這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完整、押韻,很有意境,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節奏感。全詩共分四小節,每小節四行,每行八個音節,用抑揚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的格律寫成。該詩的韻律結構為aaba bbcb ccdc dddd,例如,在詩歌的第一節, know, though和snow押韻, 第三節的sweep與deep,keep,和sleep押韻。有規律的節奏和韻律產生一種令人愉快的效應,推動詩的發展。這種組成模式的例外出現在最后一小節,引起了讀者的注意。第三行與前面兩行押韻,而第四行重復講了一次。在英語詩歌的四個主要音步,抑揚格、抑抑揚格、揚抑格和揚抑抑格中,抑揚格在英語詩歌中是最常見的音步,從而也被稱為最自然的韻律,用這種音步寫就的詩行,其節奏鮮明而又持續平緩、暢如流水,更適于表現田園風光恬靜素淡的美。
二、意境
這首詩以新英格蘭為作寫背景, 描寫了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詩人佇立在大雪覆蓋的叢林旁,這兒沒有村落,沒有炊煙,有的只是靜謐祥和,在深林與結冰的湖泊之間,大自然顯得是那樣的富有吸引力,詩人渾然忘我,停步不前,詩人欣賞著黑暗中的浪漫森林雪景, 寓情于景,表述著更為生動的內涵哲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幽深的森林里,詩人的馬兒搖動著鈴鐺,忍不住問詩人為何停歇下來,這兒如此寒冷,如此漆黑,森林的湖邊已結冰塊,況且也毫無村落。馬兒搖晃著鈴鐺問詩人有何差錯,唯一的回復是微風與飄雪。
三、象征,比喻意義
這是一首充滿浪漫情調和淡淡憂思的詩歌。費羅斯特本人認為這首詩是他所有創作的詩作中他本人最喜歡的一首詩。這首詩有5組意象連綴起來表達了一種夢幻迷離,依依不舍的情調。第1組意象是大雪紛飛的夜晚。這是潔白與幽暗,寒冷與唯美的結合,詩中的 “It is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象征著詩人在寒冷的雪夜心情凄美,極度壓抑的意境。第 2組意象是森林,提到森林,我們馬上會與神秘,靜謐,幽深,未知的世界聯系起來,象征著詩人的夢幻心境,也預示著詩人的某種寄托。第3組意象是掛著鈴鐺的馬兒,這是自由不羈,理想追尋的生命象征,馬兒搖鈴鐺,象征著周遭的一切,人,動物,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諧一體化。第4組意象是結著冰的湖泊,象征著冰冷與無情的絕決,也是詩人未來不可避免的冰冷歸宿。第5組意象是漫天飛舞的雪花,“the easy wind”and “downy flake”, 我們可以想象該場景,微風撫觸著雪花,詩人的心情也和飄落的雪花一樣,自己也不確定為何佇立下來,不繼續趕路,同時該意境輕柔靜謐,靜中有動,飄逸夢幻,是詩人追求唯美的寫照。
在這首《雪夜林中小駐》中,詩歌中一些意像體現了詩歌的隱喻修辭手法。有些單詞的字面意思,如“森林、房舍、雪花、馬兒、冰、湖、佩鈴、旅程”都十分普通,但在詩里他們都具有隱喻含義。比如將“睡覺”作“死亡”解,則結合上下文,可以說,白雪茫茫一片,蓋掉了一切有限之物的界限,就好比死亡抹平了一切。還有詩中的“樹林”是可愛、幽黑和深邃的,森林旁邊還有一個“冰湖”,附近杳無人煙,萬籟俱寂,一片荒涼,這些都是死寂、危險、不祥之象征,并使詩人聯想到“死”,但又忽地醒來,自己還有很多路要趕,還用很多約定要信守,因此現在不能結束生命,得讓生命繼續。
四、結語
費羅斯特使用最淺顯的語言、最直接的景象和意象,寫出多層次的詩。在這首詩里,普通而具體的事物負載了深刻而抽象的意義。這首詩運用象征,比喻手法,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以具體生動的形象表達抽象深刻的哲理,寫出了人們普遍具有的人生感受,情味濃郁,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1]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理論與翻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霍曉軍.從文體學的角度看Frost的詩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12).
[3]章超.詩歌《雪夜林中小駐》的文體學分析[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8).
一、描寫天氣與氣候的詩句:
1、描寫平原與山地氣候差異的詩句如: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
2、描寫季風和降水的詩句如: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的《涼州詞》)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指夏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黎花開”描繪的是天氣特征,“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個時節反映我國春末夏初的時節,其降雨類型屬于:鋒面雨中準靜止鋒。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理解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有關知識。
二、描寫地形的詩句如: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渲,崖轉石萬壑雷。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李白的《蜀道難》) 此詩生動地描寫了四川省西部崎嶇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崍山等山脈屬于橫斷山脈的部分,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地形非常復雜?!耙簧接兴募?,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該地區的地形特征。地勢高低起伏,導致道路只能圍繞山峰盤旋,所以歷來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
三、描寫河湖的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的《將進酒》),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2、“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由于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四、描寫自然景觀的: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坡的《題西林壁》),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教材依據】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
【內容簡析】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整首詞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作者將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目標預設】
1.知識目標: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醉、無賴、臥剝、相媚好"等。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古詩詞學習的方法。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感受詞中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學重點】
理解詞意,感悟詞境,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詞。
【教學難點】
理解"醉",入情入境,誦讀詩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今天要學古詩詞,我們先來以詩會友。老師來自漢字、漢朝、漢文化的發祥地——漢中。這是我的家鄉漢中洋縣,這里不僅有最美油菜花海,還有萬畝梨園。春暖花開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悠悠漢江從我家鄉流過,每當看到夕陽晚霞看水天相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是漢中的桔園,這個季節漫山遍野金桔飄香。這正是——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草長鶯飛二月天,當你看到田野上,一群孩子在歡快地放著風箏,你會想到什么樣的詩句?
一、引——以詩會友,導入新課。
1、對比發現:出示高鼎《村居》和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高鼎的村居我們大家都要很熟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村居,不過,它是一首詞《清平樂.村居》。觀察一下,詩和詞,在表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多了一個詞牌名。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它的題目。詞牌,即曲調。
②、詞分為上下兩闋。
③、句子有長有短,字數不一。所以,我們也把詞叫做長短句。
一對比,詞的三個特點就顯而易見了。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南宋詞人辛棄疾筆下的描寫田園風光的經典詞作《清平樂。村居》
2、讀題解題。樂在這里讀作 yuè。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
二、讀——讀通讀順,體會詞韻。
1.自讀課文。就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詞,結合注釋讀準字音,要求是讀得通順。
2.檢查初讀:指名讀課文。師:評一評,他讀得怎么樣?
3、隨機正音。
①、適時指導“剝”的讀音:“剝”是個多音字,在這讀“bao”。
②、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關注注釋)
師:詞中的“翁媼”是什么意思?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爺爺;“媼”指的是老婦人,也就是老奶奶。
你怎么知道?借助注釋是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讀準字音,還能幫我們了解意思。請你來讀讀這句。(板貼:看注釋)
4、反復誦讀。
詩詞誦讀有它特有的韻味和節奏,下面老師來和大家一起讀,細細體會一下:
第一種:師生對讀,我讀你接。
第二種:同學讀,老師重疊。
過渡小結:詞為歌吟,好的詞就是一首好的歌,一唱三嘆余味悠長。(板貼:多誦讀)誦讀是學習古詩詞最基本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著讀著,看到了哪些畫面呢?
三、品——想象畫面,感悟意境。
1、交流匯報。預設:鄉景圖、相媚圖、鋤豆圖、織籠圖、臥剝圖等
2、抓住畫面,細品詞意。
預設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看:這是一條怎樣的小溪?
生1: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還有一條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生2:這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清得可以看到溪底的沙石和游動小魚。
生3:小溪里還開滿著美麗荷花,清香四溢,美麗極了。
(清澈小溪邊,伴隨著小魚的游動請你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②、聽:置身其中,你還能聽到什么?
生1:我能聽到潺潺的溪水聲,像小溪在彈琴。
生2:我聽到小鳥的鳴叫聲。
生3:我仿佛聽到稻田的陣陣蛙鳴。
(伴隨著溪水、鳥鳴和蛙聲,請你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③、聞。在這清新的大自然中用力吸氣,你聞到了什么?
生1:我聞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2:我聞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氣息。
(伴著這樣清香,帶著你的美好感受。請你讀一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④、播放音樂,小結再讀:
一讀:荷花飄香,溪水潺潺,蛙聲蟲鳴,我們就是就是溪邊的一棵小草——
二讀:把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送到句中讀出來?!?/p>
三讀:閉上眼睛,想象中茅屋、青草、小溪的美麗,再來讀——
師:(板書:景美)僅僅九個字,卻把這樣一幅田園美景留在心中。我們看到了,我們聽到了,我們聞到了。這就是詩詞的魅力,這是想象的力量。
預設二: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①、指導看圖:
師:我們繼續來打開畫卷,由遠及近,把目光投向這屋檐下。兩個人物來,他們是?
生:這一翁一媼正在舉杯同飲。看他們邊喝邊聊興致盎然,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板書:酒濃)
②、指導寫字:出示“醉”字。在古代的篆書中,“醉”字是這樣寫的。漢字演變到今天,依然酉字和卒字組成。教師范寫,學生聯系,規范書寫。
酉字稍窄在左邊,
一個短橫藏中間,
人字一捺變一點,
穿插錯讓才美觀。
師:文中翁媼,為何而醉?(學生發言)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屋外,投向可愛的孩子們。齊讀下闋——
預設三:大兒鋤豆溪東
①、指名朗讀。
②、三個兒子都在做什么?你最喜歡哪個兒子?作者最喜歡哪個兒子?
③、抓住“臥”字,感受小兒無賴之態。
引發想象:這個調皮的孩子會怎樣“臥”?什動作,什么神態等。
生1、只見那個孩子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瞧著二郎腿一幅悠閑的摸樣。
生2、你看那調皮的小兒子正趴在草地上,兩只腿左右晃蕩,突然他開心的在草地上打了個滾,該是想到什么趣事了吧?
生3、這個三兒子真是調皮極了,你看躺在草地上,把剝好的蓮子輕輕扔上天空,腦袋一伸編穩穩的接在嘴巴里,慢慢咀嚼起來。
④、小結: 一個“臥”字,加上豐富的想象,就讓這樣一個無賴小兒的形象躍然紙上。好的詞就是一幅好的畫,讓我們身臨其境。(板書:人和)
四、誦——交流體驗,升華情感。
師:這窗外美景,這杯中美酒,這盡享天倫之樂的老夫妻怎能不醉呢?再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1、創設情境,想象說話。
第一組:
翁:你看,窗外的景色真美呀。
媼:是呀,你看那綠油油的小草,青草的芳香真讓人陶醉啊!
翁:我們住在這里,雖然沒有城市的繁華,可這田園風光確是城市不能比擬的啊。
媼:對,這就是傳說中世外桃源!這清新的空氣,可是城里人夢寐以求的呢。
翁:說得好!來,為我們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再喝一杯吧!(干杯)
第二組:
翁:老伴呀,你看我們的大兒子多能干呀,把豆苗里草鋤得干干凈凈。
媼:這都是你手把手教得好呀!
翁:這些年,你也辛苦了。你看們身的衣裳,都是你紡線織布,親手縫制的。
媼:沒什么,為了這個家,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翁:雖然日子不富裕,可是我們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我已經很滿足了。
2、情感升華:
師:這就叫——相媚好。聽著他們聊天的話語,看著他們聊天的樣子,看著這對幸福恩愛的白發夫妻,我要送給他們八個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心安茅屋穩,家貧菜根香,這就是貧寒當中蘊含著最美的真情!(板書:情真)
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是一種怎樣的村居生活?
世外桃源,一家團圓,安居樂業,無憂無慮,安靜閑適…… (畫房子)
師:這美景、這酒,這人,這情怎能不令人陶醉呢?好詞就如同一壺好酒,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讓我們再來讀!
3、熟讀成誦。
一個“醉”字,醉了畫中的老夫妻,醉了詞人辛棄疾,也醉了無數的吟誦者。千百年來,人們都想我們為何而醉?
也許,我們陶醉于那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也許,我們陶醉與老夫妻白首相伴的幸福生活,背——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也許,我怕們陶醉于一家團圓,父慈子孝的天倫之樂。背——大兒鋤豆溪東,中二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五、拓---了解背景,閱讀延伸。
1、介紹詩人。
師:然而南宋時期世界并不太平,金人入侵中原戰火連天。辛棄疾十分渴望百姓能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 21歲參加抗金義軍, 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課件出示)
在這段馳騁沙場的艱苦的歲月里,多少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面對國破家忘,他也曾經憂郁萬分——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面對強敵,他也曾經立下這樣的誓言——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
師:可是,這樣一位滿懷愛國之志的詞中將軍,中年卻屢遭讒劾,被貶江西上饒一帶,一住就20年。這時的他,身上沒有戰甲,腰間沒有利劍,手中沒有兵權,但心中卻念念不忘的是他滿目創痍的國家。無奈的他只能這樣寫道: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2、對比“醉”字。
①、出示
一醉:“醉里吳音相媚好。”
二醉:“醉里挑燈看劍?!?/p>
此時,他又為何而醉?
②、感受:
這一醉,醉在世外桃園的美景;那一醉卻是內心愁苦,借酒消愁。
這一醉,醉在吳音相媚好的柔情;那一醉只能重溫當年的豪邁,嘆息現實的悲涼的壯志難酬。
這一醉,醉在安居樂業的安適生活;那一醉卻是夜深人靜,思潮洶涌時不滅的信念。
師:這樣一個愛國詞人,他盼望的就是,天下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都能有這樣一座房子,他盼望的就是——(看板書)。北伐夢碎,這一切只能在夢中了,留下這曲安居樂業之夢,天下清平之樂。
(清平樂唱詞)
匾額
匾額最早見于南朝宋羊欣《筆陣圖》,具有文學形象的匾額始于中唐,宋后題額多擷歷代詩文名句而成。園林中的匾額主要被用作題刻園名、景名,陶情寫情詠景或頌人寫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辭、賦、詩、文意境于一爐,系詩情畫意于一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藝小品。
匾額使物景獲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獲得靈魂和生氣,人們得以涵詠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園楠木廳懸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澂篆書匾額“五峰仙館”,將人們的注意力投向廳南的湖石峰巒上,“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風流。
匾額為游人點出景觀的美學特點,可“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文”,獲得綿綿無窮的深永意蘊。如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西嶺晨霞”,觀朝暉夕影;避暑山莊“月色江聲”,賞月色波粼;拙政園“倒影樓”,看池中倒影;頤和園“玉琴峽”、耦園“聽櫓樓”,聽水聲淙淙;避暑山莊“曲水荷香”、獅子林“雙香仙館”、滄浪亭的“聞妙香室”聞鮮花馨香,等等。
寫意式的抽象題詠更催人遐思:擁翠山莊的“月駕軒”、滄浪亭的“陸舟水屋”、避暑山莊的“云帆月舫”,馳舫游之思;耦園的“宛虹舡”、拙政園的“小飛虹”、“依虹亭”,騁彩虹之想。點出了虛實相濟的園林欣賞空間主題,為風景傳神寫意。
匾額升華了創作情感,耐人品味、涵詠,給人以種種美感:
哲理美。留園書房額“汲古得綆處”,短繩難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學問,也必須找一根長繩子。網師園“集虛齋”,“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出《莊子。人間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虛靜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圓明園“坦坦蕩蕩”,擷《易經》“履道坦白”和《尚書》“王道蕩蕩”之意,表達帝王愉悅坦蕩的心態。圓明園“魚躍鳶飛”、留園“活潑潑地”,都是講天機活潑,怡然自得的心理。哲理盎然。
理想美。有政治理想:帝王希望“天樂人和”(頤和園)、“萬方安和”、“九洲清宴”(圓明園)、“四海承平”(頤和園);有社會理想:士大夫愿意在“小桃塢”(留園)、“人境廬”中,采菊東籬,“悠然見南山”(拙政園、獅子林的“見山樓”),登東皋舒嘯(留園“舒嘯亭”),愜意地成為桃源子民;有宗教理想:或入“別有洞天”(拙政園半亭額)、“小蓬萊”(留園)、“方壺勝境”(圓明園),成方外仙客;或在佛國勝境“月地云居”(圓明園)、“四大部洲”(頤和園),大做夢中佛事;或在“參禪處”(留園)“面壁”(怡園)修行,參悟“亦不仁”(留園)法門;或夫婦“枕波雙隱”(耦園),眠云臥石(退思園“眠云亭”),與清風明月為伍(拙政園“與誰同坐軒”),扁舟一葉,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網師園”等),象莊子般濠梁觀魚、濮水釣魚(留園“濠濮亭”、北?!板╁чg想”)。
人格美。帝王追求“淡泊寧靜”(圓明園),注意“澡身浴德”(圓明園),景仰嚴子陵之風范如“山高水長”(圓明園),要學習三代有道明君,“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承德山莊“靜含太古山房”),選賢任能,君臣和諧,如周代召、成卷阿之游(東宮“卷阿勝境”),常念創業之艱,感到熱去涼來(頤和園“無暑清涼”);文人追求人格完善,懷冰握玉(拙政園“玉壺冰”)。
人倫美。娛親的“豫園”、愛侶的“耦園”、兄弟怡怡的“怡園”,以及“敦宗”、“睦族”、“宜家受?!保í{子林)等。與朋友“詩酒聯歡”(耦園“載酒堂”)、聚飲于南雪亭梅花下(怡園“南雪”)等。
樸野美。頤和園如意的“樂農軒”、“豳風橋”、延賞齋、蠶神廟、織染局、水村居等,圓明園的“多稼如云”,一片田園風光;承德山莊有占地58公頃的天然草原、“萬樹園”,占地440公頃的山區,深山密林,一派天然野趣。私家園林中也有反映田園野趣的題名,如拙政園有“勸耕亭”、“菜花樓”,蘆荻、葦葉,棚架、花徑,一派田園風光。明祁彪佳的寓山園建有山村“豐莊”、“豳圃”,種有桑樹、梨、橘、桃、杏、李等果樹。展現了優美的耕樂圖。
園林許多門洞磚刻題名,大多是四字分刻兩首,或刻在門宕的正反門楣上,也有三字、四字的,文采飛揚,內涵豐富:點景、引景:如“入勝”、“通幽”;點出廳堂方位特色:如“迎旭”(東)、“延爽”(西):“東甾”、“西爽”。抒情寫志的:如“可以棲遲”:“巖扉”、“松徑”:“緣溪”、“開徑”等,大多典故出自古詩文名句,耐人咀嚼玩詠。當然建筑物本身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符合這種取之象外的藝術氛圍,詩境和物境相通,才能使審美意境溶為一體,從而獲得綿綿無窮的深永意境。
中國寺廟園林匾額,帶有題撰者主觀認識與情感的題額,也都頗富文學色彩。如四川云陽張飛廟壁匾“江上清風”,刻畫了寺廟臨江坐落的別致布局,醒人耳目。有的題額巧妙地包容了許多內容,如杭州靈隱寺“靈鷲飛來”匾,兼佛教盛事和寺前飛來峰,言簡意賅,催人遐思。其他如“養心若魚”、“即景遐思”(四川成都武侯祠水榍、愛樹山房匾額)、“香國莊嚴”(云南晉寧盤龍寺)、“風流天下聞”(云南通海秀山武侯祠殿匾)等,或刻畫情感,或描寫環境,或蘊涵哲理,也足令人回味。
懸掛在廳館楹柱上的叫楹聯。它是隨著駢文和律詩成熟起來的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融散文氣勢與韻文節奏于一爐,淺貌深衷,蓄意深遠,既具工整、對仗、平仄、整齊對稱的形式美,又具抑揚頓挫的韻律美、寫景狀物的意境美和抒懷吟志的哲理美,是具有民族傳統性的一種文學樣式。
人文景觀的聯對,評說歷史人物,數語關情,使人感發懷古幽思。如蘇州滄浪亭原有清。齊彥槐的一幅對聯:
四萬青錢,明月清風今有價;
一雙白璧,詩人名將古無儔。
出句化用宋。歐陽修《滄浪亭》詩句,詠滄浪勝景及蘇舜欽當年買園本事。對句歌頌了先后成為滄浪亭園主的詩人蘇舜欽和抗金名將韓世忠。名人名園,相得益彰。
園林中的風景聯對,寫景狀物,可“使游者入其地,攬景而生情文”,成為美育輔導的生動指南。如頤和園南湖島月波樓對聯:
一徑竹陰云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沙。
上聯特寫云影徘徊的園林竹徑,那叢叢幽篁、朵朵行云,幽雅、清朗、靜謐。下聯則將視線移往樓內:門簾半卷,可納天地清曠,花影月色嵌入窗框,恰成一幅朦朧清冷的圖畫。全聯寫景聚焦在虛景“影”上:竹影、云影、花影、月影,天地之“影”渾融,形象超妙,給人以無盡美感。
寫景的對聯妙在切景,移他處不得,方稱佳構,如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北窗對聯:
山勢盤陀真是畫,
泉流宛委遂成書。
對聯懸掛在“小山叢桂軒”北面正中一扇正方形大窗的兩側。窗外假山一角恰如鑲嵌在窗上的一幅天然畫圖:但見山勢盤旋曲折,喬木叢生,畫意橫生。東側引靜石拱微形小橋下有一狹長溝壑,水流蜿蜒遠去?!巴鹞币辉~又恰為傳說中夏禹得金簡玉字之書的山名,寓變化于工穩之中,想象豐富而奇妙。
有的對聯緊扣園名內涵,也頗耐咀嚼,如避暑山莊有條對聯:
六月無暑,九夏生風;
峰回路轉,曲徑通幽。
上聯扣“避暑”之意:六月徐徐清風,毫無暑熱,清爽可人;下聯切“山莊”之景:山峰重巒起伏,峰回路轉,曲徑通幽,花木深邃,一片清涼世界!讀之頓覺遍體生涼。
園林對聯大量的是古代知識分子攬景抒情之作,可以使今人洞見古人的情感世界;如網師園琴室對聯:
山前倚杖看云起,
松下橫琴待鶴歸。
聯語將言志、抒情、狀景交融為一,充滿佛理禪機,表現出一派高人逸士那種脫離塵世、浮游于萬物之表的心境和隱適情調,意境淡遠怡美。上聯與唐。王維《終南別業》詩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同一韻致;下聯則有宋。坡《放鶴亭記》的神采:“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比嗽诖笞匀恢?,任意停留觀賞那山光、松影、飛鶴、白云,清閑愜意,悠然自得。倚杖、橫琴,風神超邁。
有些園主自撰聯,或抒情,或敘事,或寫景,或寫景抒情結合,別有一種人文的美感。坐落在廣東梅州市楊桃墩小溪邊的“人境廬”是清著名詩人黃遵憲私園,自撰對聯一幅,懸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
上聯寫園中山水、植物以及自然風月,下聯寫園內的建筑及遠借長江之景色。聯語巧用基數字連接,虛實之景相互映襯,“七分明月”、“百步長江”,給人以境域浩淼聯廣宇的開闊之感,同時感受到主人欣喜自得的心情和開朗的襟懷。
名人名園,對聯往往映照出名主人的影子,如南京袁枚的隨園,有這樣一條對聯: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上聯用王羲之《蘭亭序》中句描寫隨園園景美色,下聯寫在這樣的園林美景中可以盡情飽攬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全聯并未一字實寫園景,而是以虛補實;以古人名句相襯、以園主的飽學相映,既突出了名園幽雅宜人的環境,又令人相見著名文人袁枚的風采。
園林中有些對聯在技巧上頗下功夫。有采用雙關、象聲、疊字,或者嵌字、拆字、回文等形式和修辭手法,含蓄又俊逸,既成為一種清新奇巧的文化娛樂,人們又不禁為它的新穎構思和深遠意趣所折服。
如怡園石聽琴室一幅嵌字聯:
素壁寫歸來,畫舫行齋,細雨斜風時候;
瑤琴才聽徹,鈞天廣樂,高山流水知音。
聯語為園主顧文彬從辛棄疾詞中集出。上聯寫隱逸之趣,跌宕瀟灑;下聯以琴為中心,室內主人彈琴,窗外二石聽琴,高山流水得知音,且嵌進“聽琴”二字。既表達了園主的造景意圖,又顯得典雅、宛轉,韻味澄淡。
上海豫園對聯:
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風風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這是一幅回環聯,仿杭州西湖花神廟聯,順讀、倒讀都合韻律,自然流麗。全聯用十四對疊字組成,節奏鮮明,如美玉雙叩聲聲入耳,極富音樂感。聯文把形、色、聲、情集于一體,以狀艷冶之景;由于聯中語詞來自人們熟悉的詩文,這些詩文意境也增加了聯語的韻味和涵量。
拙政園荷風四面亭抱柱聯: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聯出句仿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劉鳳誥所撰名聯,對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見訪》詩名句,有移花接木之妙;巧蘊“一、二、三、四”之數;描繪了四季之景;且切合此亭之景。
著名的溫州江心寺聯以同音假借的手法,寫出了妙趣: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詩三首》是人教版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略讀課文,因此教師的自主性非常大。本課雖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難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同時漢魏晉時期的詩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此時詩歌風格、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變化,因此不能忽視。
由此,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短歌行》中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
2.掌握《涉江采芙蓉》中以樂景寫哀情的抒情方法。
3.學會復述詩歌中描寫的句子。
4.培養學生積極求索的人生態度。
我所制訂的教學重難點有:
教學重點:掌握誦讀詩歌的方法。
教學難點:描摹詩歌畫面,把握作者情感變化。
二、說教法
1.評點法:評點學生的朗讀是詩歌教學中的重點。
2.談話法:問題有時候不是直接拋給學生,而是在和學生的互動中發現,用談話的方式最利于學生接受。
3.練習法:我將本課的講授重點放在《短歌行》上,因為它的難度最大,《涉江》則作為對比練習,因為同樣是抒情的詩歌,二者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歸園田居》作為課后練習完成。
三、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過去的兩周里,我們共同學習了三首風格各異的中國古典詩歌,我們領略到了《詩經》賦比興的創作手法和回環往復的韻律美,以及《離騷》充滿想象力的詩意語言和屈原心憂天下的決絕和吶喊,還有就是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暢快淋漓的敘事手法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這些作品不僅為我們展現了中國詩歌強大的藝術魅力,還為我們較為清晰地概括了中國詩歌的發展脈絡。那么到了漢末魏晉時期,又有哪些優秀的詩人為我們呈現更多元的詩歌風貌呢?下面我們走進第一位詩人,曹操,領略他的《短歌行》。
(二)初讀詩歌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詩歌。(正音)
2.學生齊讀詩歌。(確認)
3.找多名男同學朗讀詩歌,反復感受,品味,5遍左右。帶著問題聆聽,并評價讀得如何。
評價: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語速讀?為什么?你通過文章哪些詞句感受到的?
提問: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你會用哪個字?
明確:憂。(出現3次。)
追問:憂什么?(這個問題是本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推導出曹操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同時兩個問題相輔相成,難度不大,也能從中發現問題引出下一環節。)
明確: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結合自己對曹操的印象。
(三) 再讀詩歌 梳理探究
1.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學生互相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教學難點,面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則師生共同研討。)
預設A: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找修辭)
明確1:比喻(譬如朝露)、借代(杜康,以人代酒)
追問:開篇就問人生幾何,大氣磅礴。作者為何會發出如此感慨呢?
明確2:人生如此之短,而所要做的事情卻如此之多。結合時代背景,作者生逢亂世,看到百姓顛沛流離,渴望建功立業,但功業未就。執著于理想,但卻無法實現的苦悶心境。這種悲苦是英雄人物的悲心。
啟發:酒真能解憂嗎?發表你的看法。
聯想:李白的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總結:憂――人生短暫,功業未就。
預設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找表現手法)
明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詩經?鄭風?子衿》)寫法最巧妙的地方就在這后半句,看似寫自己憂心于沒有賢才,其實他更盼望著賢才能識勇士。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曹操很大膽地將自己比喻成了姑娘,將自己對賢才的渴望比喻成姑娘對戀人的盼望。但又沒有陰柔之感,更突顯英雄壯士求賢若渴,也點明“憂”從何處來。
明確2: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引用《詩經?小雅?鹿鳴》)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
總結:憂――求賢若渴,如何對待賢才。
預設C: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提1:月指誰呢?
明確1:賢才(比喻)。聯想: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中自比明月,說自己和叔云都是賢能之人,只不過沒有被伯樂遇到,因此發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嘆。而曹操是求賢才而不得,更準確地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團隊之中,共同成就霸業。因此,“憂”又一次涌上心頭。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描繪了一種歡樂的宴飲場面。
提問2:這種悲喜交加的情感大家如何理解?
明確2:可以從形式上與內容上分別理解。(1)形式上,這是與前十六句重復的,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2)內容上,是說“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
總結:喜憂參半,仰慕賢士。
預設D: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找修辭、表現手法)
明確1:比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賢才喻烏鵲,樹枝喻自己。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地刻畫了那些猶豫徨者的處境與心情。
明確2: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北磉_出曹操廣招賢才的決心和海納百川的心胸。
明確3:用典(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喻,希望可以招納賢才,然后天下歸心――統一天下。
總結:廣招賢才,統一天下。
2.齊讀課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情緒上由低沉到高昂)先抑后揚的寫法。
3.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求賢若渴,有著積極求索的人生態度的人。)
(四)對比訓練――涉江采芙蓉
1.教師范讀。2.學生齊讀。3.用優美的語言復述全詩。(為作業做準備)4.帶著問題自讀。
提問1:《短歌行》中,作者的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并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那么《涉江采芙蓉》中,作者的抒情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1: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景:涉江采芙蓉之境)(情:對家鄉愛人的思念之情。)
提問2:二者又是什么關系呢?
明確2:以樂景寫哀情,更突顯詩人的寂寞凄涼。
(五)作業
自學《歸園田居》(其一)完成以下問題:
有籬笆的歲月,是一段難忘的日子。
從前,我家的小院前有一塊自留地,自留地周邊種有樹,有香樟、香柳……后來周邊種上了竹子,雜竹叢生。我記得父親極愛修籬笆,自留地里的籬笆能修則修,一則防牛羊偷吃作物,二則對作物有擋風保暖之功能,三則是心理因素,仿佛做了籬笆,里面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心里踏實。我揣摩父親的心態,籬笆就是他心里的“長城”。
我印象最深的籬笆是住在我家南邊的阿金姑婆家的。因為阿金姑婆家的籬笆跟吃的有關,所以至今難忘。阿金姑婆丈夫去世早,從我記事起就寡居,人長得胖胖黑黑的,臉上凹凸一片,是麻子,眼睛也大,平時少笑且言語不多,常戴著副老花眼鏡,在自家的木窗下納鞋底、縫補衣服,所以看人“下掏眼”,眼睛一瞪是很嚇人的。不過,最吸引我的卻是她家的活籬笆,因為籬笆上種著矮李。每年初夏時節,結出紅紅的小果實,甜中帶酸,酸中帶甜,還有澀澀的味道,想起這些我的口中至今仍會生出酸味。
阿金姑婆管“籬笆”是管得很緊的,白天做針線活,時不時用眼瞟一下;她耳朵又很靈光,一有響動,立馬出門,知道我們這幫“饞鬼”會來偷吃。有一年,阿金姑婆家的矮李又紅了,我們幾個小伙伴商量著晚上去偷吃。半夜,我們三個小伙伴躡手躡腳地來到籬笆前,三個人同時下手,從樹上抓來一把往嘴里塞?!巴邸钡囊宦?,有個小伙伴吃到了青的,忍不住吐了出來,響聲驚動了阿金姑婆家的狗,狗狂吠著竄出來,我們只得撒腿就逃,我路熟,溜之大吉。有一個小伙伴,慌不擇路,一頭掉進土墩邊的淺水潭,爬上水潭時,已變成了一個泥人。
我們不甘心失敗。沒幾日阿金姑婆去親戚家喝喜酒,那條狗也跟她去“開葷”。那天下午,我們三個小伙伴呼地竄到籬笆前,霎時,籬笆上的矮李不是進了我們的肚子,就是塞進口袋里。臨走還回過頭看,一樹的紅矮李只剩下青的了。我們不敢回家,在溪邊三個人繼續享受“勝利果實”,可惜袋里的那些矮李已“血肉模糊”了。由于一下子吃了太多,我們三人腸胃開始“抗議”,一會兒,都“哇哇”地吐出了青水……
小時候聽伯父講過一個跟籬笆有關的聰明少年的故事。帶尖刺的枸橘密密麻麻地圍住了一大戶人家的橘園,連小動物也鉆不進去,又有人日夜看守。可是,還是會有橘子丟失。守園人躲在暗處整整守了一周,才發現一個小男孩,并把他交給了主人。主人見少年身上不僅衣褲完好連臉上也沒有被枸橘劃破刺傷,一再追問少年原因,并答應他說出怎么進的橘園,就可隨便來吃園中的橘子。于是,少年演示了他用魚筌塞進刺籬笆,從魚筌中鉆進了橘園。主人看了稱贊少年的聰明;又了解到原來少年因病重的母親喊要橘子吃,少年才動了偷園中橘子的想法。主人感念少年的孝心,信守了讓少年摘橘子給母親吃的諾言。
有籬笆的歲月,確是一段難忘的日子。
那時,盡管有籬笆,家家戶戶的門上卻很少上鎖,要借用鋤頭什么的農具,主人不在,只要用后放回原處便可。桌上有涼開水,渴了,推門進去,喝一口。半道上要是碰到主人,說一聲,主人會很開心,因為這是看得起人家。
籬笆是一道樸素而沒有隔閡的屏障,是鄉村特有的景致和標志,是田園風光的重要元素,更是詩人眼中美好家園的象征。從杜甫的“肯與鄰舍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荒苔野蔓上籬笆,客至多疑不在家”……
出生江南的詩人艾青在《獻給鄉村的詩》中也說:“外面圍著石砌的圍墻或竹編的籬笆,墻上和籬笆上爬滿了蔦蘿和紡車花……”
我以為,他寫的不僅是活籬笆,而且是籬笆的活。
(選自2014年1月3日《茂名晚報》,有刪改)
【注】①矮李:野生小櫻桃。②筌:捕魚用的竹器。
【思考練習】
1.閱讀課文,概括出跟“籬笆”相關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簡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妙處。
半夜,我們三個小伙伴躡手躡腳地來到籬笆前,三個人同時下手,從樹上抓來一把往嘴里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全文,談談你對最后一段中加點詞“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偷矮李”是這段難忘日子中的典型事件,寫得曲折有趣,很吸引人。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偷矮李”描寫得那么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