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1 18:10: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星星變奏曲課后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詩歌問題對策
引言
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問題由來已久,為了改善學生對現代詩歌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習效果,有針對性的解決現代詩歌教學中的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闡述現代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形式過分關注
受新課改影響,國內初中語文學科現代詩歌內容在教學中的形式變得豐富多樣,常見的有集體朗誦、小組合作學習等。但是,光憑豐富教學形式依舊不能使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得到提升。
2.傳統教學模式實用性較差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期間,受教學進度、要求等影響,教師會在教學中對詩歌主旨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忽略了詩歌美感的教學過程。很多時候都會將現代詩歌教學變成程序化的僵化的填鴨式或灌輸式教學,更有甚者直接將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詩中的情感體驗直接灌輸給學生們,讓他們在課堂上記筆記,在課后死記硬背。這種落后的傳統教學法,無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涵,也無法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詩歌知識的本質。
3.現代詩歌教學課堂僵硬死板
由于現代詩歌教學并非初中語文教學重點內容,所以很多教師對現代詩歌教學并不重視。往往在教學中沿用僵化的教學流程,通過對題目的解釋、詩人的介紹、集體朗誦、情感分析等流程,草草的完成了現代詩歌教學。雖然該過程看似標準,不過卻缺乏情感的交流,根本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解決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問題的對策
1.重復吟誦,將真情實感讀出來
教師可以利用對現代詩歌重復吟誦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現代詩歌的內涵與本質。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現代詩歌特點,在鼓勵學生吟誦前拋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吟誦。第一步,教師應要求學生掌握現代詩歌字詞讀音,感悟詩歌潛在的音樂美,要利用語調的變化將詩歌情感展現出來。比如,在講解人教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集體朗誦課文,接著將學生吟誦的語速、情感等問題點明,并進行指正。然后,在要求學生結合教師要求重新吟誦,此時學生吟誦水平明顯取得了進步。[1]第二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良好氛圍口詩歌中表達的意境,從而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比如,應提前設計問題,吸引學生目光,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創作環境、并播放相應的音樂,接著在詩歌部分親自為學生展示詩歌情感部分的吟誦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作者創作詩歌時的情感變化,讓學生在吟誦中讀出真情實感。
2.帶領學生感受現代詩歌之美
為學生培養閱讀能力是新課改后語文教學的重點,做好語文閱讀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素養情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能力,積極的為學生培養主動學習及思考能力,教師要放棄傳統的填鴨式等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感悟現代詩歌的意象美,提高學生對現代詩歌的理解水平。比如,教師在《星星變奏曲》一課教學中,“星星”就是本文的意象表達形式,他讓詩歌的意境變得更加優美、詩詞更加含蓄朦朧。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星星”入手,通過朗誦、分析創作背景、小組討論等形式,鼓勵學生自主賞析詩歌,然后通過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掌握整首詩歌的意象美、感悟作者追求理想信念的那份執著。
3.提高對現代詩歌個性化解讀的關注度
教師在現代詩歌教學中要發掘詩歌之間的相似點及個性。比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的所有詩歌都和“愛國主題”有關,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詩歌特點、感悟詩歌之美,提高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水平。例如,教師在講解《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期間,要充分和同單元《我愛這土地》一課進行比較分析,如前者意象應用繁瑣復雜,大多意象學生都未接觸過,如“老水車”“礦燈”,教師可在上課前,將這首詩中所有意象的具體實物以幻燈片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親眼見到詩中意象后便很容易進入詩中場景。[2]然后,教師可拋出“礦燈與路基象征著什么意義”等問題,為學生指明意象分析的具體路徑,從而提高學生的現代詩歌意象的理解水平,實現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目標。
整個初中階段,現代詩歌教學一直扮演著十分尷尬的角色。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繪聲繪色的朗讀總能使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并產生創作的欲望,然而現代詩歌內容較深廣,手法較多樣,意境較高遠,往往使學生在認知解讀上形成一定的難度。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解決問題一味地“就詩論詩”,習慣于照本宣科,層層剖析,“把閱讀作為肢解作品的過程,忽視對作品的整體把握和美的感受”,使得“讀不懂”“講不好”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完全抹殺了學生原本非常純真、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
為了突破現代詩歌教學這種尷尬的局面,筆者在對整個初中階段現代詩歌教學的實踐中進行反思,總結出以下幾條途經以實現突圍。
一、讓朗讀使現代詩歌如出學生之口,如出學生之心
朗讀,是基于將相對抽象的文字,經過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體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聲音表達出來。相對于文字來說,它是具體的,形象化的。教學中,緊緊圍繞現代詩歌的特點反復誦讀,幫助學生進入到藝術氛圍中,加強對詩歌美的感受。
筆者在教學艾青《我愛這土地》一課時,用了最樸素卻又最有效的朗讀法。朗讀時,形式是多樣的:分散讀、個別讀、教師范讀、齊讀、齊背。筆者先讓學生自由讀幾分鐘,初步感受詩的停頓、節奏、重音。這個時候,學生還不是把握得很準。然后由一兩個同學來讀,其他同學參與評議。評議也是多種形式,師評生,生評生,生評師。讀讀議議中,學生逐漸體會到文中的感情。然后齊聲朗讀。一次次地朗讀,學生對語調、語速的快慢、音長音短、節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較好了。這個時候,教師再來一次范讀。
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都是對文本的推敲,對詩歌的理解也就更深了。而教師的范讀則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情的先導。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詩歌,通過教師范讀,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意境。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反復而不重復地誦讀這些詩句,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感情的音響,能使語言更富有活力,更能使詩句的生命力跳躍出來。
在教學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筆者放手讓學生進行朗讀體驗,發現學生完全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握詩人情感的脈搏。有學生說:“我從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貧窮、悲哀、痛苦的希望等詞語看到了祖國所遭受的磨難,所以我在讀這些詩句的時候要表情沉重,聲音舒緩低沉。”還有學生說:“祖國的過去再痛苦,詩人也從來沒有悲觀失望,我看到了緋紅的黎明、雪白的起跑線、含著眼淚的笑臉,所以讀這些詩句的時候我的表情是歡欣愉悅的,聲音高亢激昂。”都說詩人善于捕捉新的意象,使讀者產生新鮮的聯想,而我們的學生卻能通過他們的朗讀,他們的吟誦玩味,進入詩歌高遠的意境,領悟深遠的意味,感受真實的情感。課堂中,教師沒有對詩歌作任何的講解,但是還有什么比饒有興致的朗讀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就像特級教師余漪說的那樣:“要反復讀,把無聲的文學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二、讓意境帶領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魅力
詩歌,是用意象來思維的,詩人那些簡短的文字所傳遞出的無比豐富的內在信息都要透過詩歌中的意象去把握。這一規律決定了詩歌必然有意境。意境是客觀物象同作家主觀情感高度融合的結晶和語言呈現。我們知道,現代詩歌往往不對社會現實作全面具體細致的描繪,而是選取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抓住這些片段努力讓學生了解觸發詩人抒情的那些因素,找準詩人抒情憑借的對象,感受在這些生活畫面和藝術形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與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而逐步進入詩人所創造的意境。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巧妙地將景與情融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景與情中去品味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詩歌中出現的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由近及遠,由微到巨,由淺入深,營造了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以及由此延伸的對祖國的思念。四個意象不僅催生出了作者無限遐想的空間,更是給了讀者——我們的學生無限品味的空間,從而使學生領會了詩人的思想和詩歌的主題。
很多時候,現代詩歌呈現出“形象新奇,用語奇特,句法松散,情感跳躍”的特點,要想把握詩歌主旨,品味詩歌意境,就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聯想的途徑來完成。《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詩人江河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詩句意境新奇,學生很難理解,如:“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中游動”。為了讓學生能體會這幾句詩的意境,筆者讓學生將這幾句詩擴展成一段話,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將詩歌中缺失的形象補充完整,這樣,在他們的頭腦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幅安寧、平靜、柔和、溫馨的夏夜圖。
總的來說,我們所追求的詩歌教學,還是應該引導學生從鑒賞的角度出發,從尋找意象走進詩境,到品味情、景進入詩境,到通過想象、聯想感悟詩境,直至推敲詞句內化詩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詩歌的魅力所在,從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學修養。
三、讓拓展豐富學生的積累,激發學生的創作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詩歌就像是個礦藏,開采起來很艱難,但它卻蘊藏著最美最晶瑩的寶石……”,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積極向學生推薦課外優秀詩作,不斷增加學生詩歌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鼓勵學生大膽創作,把自己的想法用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出來。
當然,推薦的作品不是無選擇的堆積,也不是游離于教材的標新立異、漫無目的,而是既有重點、統一點,又有涉獵廣度的點面結合。
比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后,筆者開設了一堂專題詩歌欣賞課。先請學生列舉了古代詩歌中與思鄉之情有關的詩句,再向學生推薦了德國詩人艾興多爾夫《思鄉》、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我的心兒在高原》等經典外國詩歌,最后在悠揚的《鄉愁四韻》歌聲中,同時展示余光中、李廣田、席慕蓉等詩人的同題《鄉愁》,這些詩與歌都深情無限且不難理解,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意象卻能傳遞出同樣的感情,既開闊了視野,也深刻了思想,甚至有學生主動提議也讓他們寫寫鄉愁。
語言的精粹——詩歌的學習,就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積累中,在不斷的熏陶中尋求質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維方式,最終達到對詩境的“感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些拓展性積累和訓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聯想和想象,使他們能領悟到詩歌的神韻,激發他們學習詩歌、學寫詩歌的興趣。
教師抓住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和“神往”,引導學生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和體味生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意味的形象,傳達一種特定的意境,來表現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課后練習在詩歌閱讀環節有一首小詩《野草》(范若丁):
——在沒有冬天的地方,野草
你會枯亡嗎?
——我將枯亡
為了肥沃那生我養我的土壤
——在被火燒過的地方,野草
你會復生嗎?
——我定復生
為了撫慰那眷我念我的母親
這是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更是一首容易模仿的小詩。課后筆者以此為契機要求學生仿照《野草》一問一答的寫法,試著寫一首短詩。有學生寫——《流星》
——如果沒有黑夜的陪襯,流星
你還會如此閃光嗎?
——我會閃光
因為我燃燒的是一顆純潔的心
——如果不是機遇的巧合,流星
你會情愿如此犧牲嗎?
——我定犧牲
劃過星際的那一刻是我生命最幸福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