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學

中醫學

時間:2022-05-31 13:23: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主管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

主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河南中醫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鄭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6839

國內刊號:41-1411/R

郵發代號:36-15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醫學報》由河南中醫學院主辦,定位于科技期刊學術類,以探討中醫藥基本理論,報道中醫藥科學實驗和臨床研究成果,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進展有以及河南中醫學院各學科學術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展示河南中醫學院學術發展風貌為己任。

第2篇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基礎問題,是近代以來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因此,應當認為這些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學反思的結果,因為任何文化形式的歷史和邏輯的過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體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來文化所可能進行的解釋。西方當代的分析哲學和解釋學表明,因為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困難重重,并且認為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所以,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和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以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并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其中國哲學自在的形式與這些“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后,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絕然不同的形式,而且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思維方式的統一⑴。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中國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的結果。而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體中尋求。那么,中醫У惱苧Ь烤故鞘裁蔥問降?于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在這一研究進路中,將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以時空的認識論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反思,發現在中國的知識形式中,《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最成熟的知識形式,也可以這樣認為,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的形式,而這也是研究中國哲學的首要的工作。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⑵,形而中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表明,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對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是哲學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的統一,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例如,有清一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論世間事跡,褒君子,貶小人,以明治亂之所由,原非論陰陽之理者。《易》象表陰陽進退消長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辭》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醫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醫經與易經,體同而用異,拙集屢申其義矣。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假年學易,不聞學醫,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不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猶先于大道,何故?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醫道也。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故體同而用異也。”(《章虛谷:《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哲學形式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因此,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外化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我們已經把中國哲學暨《易經》中的哲學模式以形而中論的原理進行概括和反思,由于在中醫學中主要體現出醫學的目的和方法論的統一──“保性命者,醫道也”,所以,對應和中是中醫學中主要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方法論。以對應和中的規律進行對中醫學的反思,其表明,在這一方法論的作用下產生的中醫學哲學的主要規律是: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下面對這三大規律進行具體的論述。

二、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就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而言,對應和中者,人對應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論之,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體中之中者,以藏象論之,脾胃也,以五行論之,中土也。以三焦論之,中焦也。而和于中者,人體健康之象也,而離偏于中者,疾病之所出矣!辨證施治者何以謂之?辨證者,由癥對應于陰陽、五行、三焦者也;施治者,和于中者也;和者,由治而達者;中者,陰陽、五行、三焦之中者也;和也者,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歲十二節,皆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于主體性而言,陰陽對應和于中者也,陰陽對應者,時空對應之機也,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于人而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和者,動靜之機。”(吳謙:《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以上的論述在基本的意義上闡明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所以,如果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張元素《醫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從而使之陰陽對應成為哲學本體論的依據,那么,我認為“陰陽和中之謂醫”。陰陽和中者,醫之大用也。“氣血之根皆在下,培養在中,發用在上。”(鄭壽全:《醫理真傳·卷三·問病人干咳周身癢者何故》)。“培養在中”者,“黃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氣,根基于腎,萌牙于肝,培養于脾,積貯于胸中為大氣,以斡旋全身。”(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卷·治氣學郁滯肢體疼痛方·培脾舒肝湯》)“培養在中”“培養于脾”,中之用也。所以,“凡人中氣充足,則署邪不能相犯;署氣入侵,皆氣虛招之也。”(陳士鐸《辨證錄·卷八·內傷門》)。所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陰陽、五行與三焦辯證而使之和于中者也。和于中者,后天而言,和于脾胃者也,先天而言,和于腎者也,和于脾胃者,血之用也,和于腎者也,氣之用也。所以,后天而言,“人以胃氣為本。”(李杲《脾胃論·卷中·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對中土的認識,歷代醫家都有深刻的認識:“脾為土臟,主乎運水,全身水道,賴脾為通調。”(吳克潛:《大眾醫藥·第二十四章·衛生門·健康要覽》),“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經·玉版第六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沈金鰲《婦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經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李杲《脾胃論·卷下·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胃受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王綸:《明醫雜著·卷一·枳術丸論》)。以哲學思維論中土者,以章虛谷為要,他說:“土本先天太極之廓,為后天萬物之母,故通貫四氣而主于中也……夫太極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土為太極之廓者,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該有形,則太極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該無形,則土為太極之廓矣。理氣有回環,故生成有順逆耳。……良以陰陽雖判而太極之體即具陰陽之中,四象雖分而太極之體即具四象之內。所以加土稱五行者,以表土中即太極之體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環無間者,以太極渾然之氣流行乎中也。渾然之氣無形而土居四象之中, 通貫四氣以顯太極之用,故其成物則土為太極之廓而渾然之氣即寓于中矣。”(章虛谷:《醫門棒喝·太極五行發揮》)。

關于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的概括,使之辨證施治成之所為也,是為中醫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規律也。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是以《周易》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因此,醫易相通者,哲學思維的統一性也。

三、中醫學的發展方向

由上可知,醫易相通是在哲學思維中的統一,因此,作為中醫學的文化形式而言,其本質性與中國文化的形式及本質性是統一的。所以,中醫學在當展方向的問題,宏觀而言,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是統一的,微觀而言,是由中醫學的自在的規律所決定的,而且與當代的哲學思維密切相關。

在西醫學已經于當代越來越顯現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時,伴隨著中國文化熱的出現,中國醫學的優異之處同時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對其進行的哲學反思表明,從問題的發生的根本原因而言,其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因為從目前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不僅僅表現在醫學方面,其更主要的問題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學方面。應當認為,兩種醫學模式的優劣是在其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形成的,這些優劣還要在以后的醫學和文化的進步中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來。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顯然已注意到中醫學的優勢,但是,除了中醫學的醫療實踐上的優勢以外,筆者認為,中醫學的優勢表現在哲學思維上,中醫學的成就是中國哲學思維所造成的。因此,正是在中國文化及哲學的統一下所生成的中醫學本體論,使中醫學的醫學理論和實踐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將成為人類醫學繼續發展的相當重要的參照系。但是,由于近代中國引進西方文化和哲學以來所造成的思維定勢和對中國哲學的判定的失誤,以至于造成對中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形成思維方式上的誤導,影響了中醫學的正確發展。因此,從哲學的高度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及其在實踐中的作用,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也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由于中國的哲學思維與西方的哲學思維的不同,以至于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從固有的中國文化形式中重視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即中國哲學是以怎樣的本體和本體論進行哲學思辯的。盡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學思維造就了西方文化,但是,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例如,對“道”范疇的研究,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觀點,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損;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因此,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非達到群書博覽,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舉凡歷史上的名醫,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就中醫學界而言,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歷史和邏輯均表明,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應當認為,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釋

⑴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乖詰囊孕問交吶Σ⒁源誦問繳系墓槔嗟姆椒?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購捅咎迓勱姓苧急緄摹>芪鞣降男問交惱苧嘉煬土宋鞣轎幕?但是,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例如,對“道”范疇的研究,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觀點,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損;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因此,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非達到群書博覽,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舉凡歷史上的名醫,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就中醫學界而言,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歷史和邏輯均表明,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應當認為,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釋

⑴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不但沉誦問鉸嘸墓媛桑ㄐ問郊安問降穆嘸肼嘸安嘸男問絞峭騁壞模?而且不可能從形式到邏輯進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正如英語和漢語不可能實現在形式到邏輯的統一一樣。人類文化的統一首先要求哲學的統一。筆者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文化形式和哲學思維只有在完成時空的形式和方式的還原以后,才有可能完成,這是筆者的“時空統一論”哲學體系所力圖完成的工作。

第3篇

傳統中醫學思維的形成,源于幾千年來先哲們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和感悟。它體現的整體、和諧、人性化、個性化、回歸自然、回歸本源的特征,更符合人類生命的本質規律。那么什么是傳統中醫學的思維呢?傳統中醫學思維就是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思想基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維方式,小而言之就是在傳統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診治疾病,大而言之可以用傳統中醫的思維加強自身的修養,處理復雜的社會和人際關系,所謂的“小醫治病,大醫治國”。傳統中醫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傳統哲學基礎之上,所以我們理解中醫問題是要從傳統哲學的角度出發的,而不是用西方醫學的思維模式。歸納傳統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我認為主要有四點,即整體的思維,個體化的思維,細致的思維,靈活的思維。

一、整體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以“天人合一”的哲學世界觀為基礎,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去把握整個世界,所謂“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傳統中醫學認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傳統中醫學追求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例如,望聞問切是中醫全面系統了解病情的手段,通過表面現象認識事物內部的本質,體現了整體的全面的哲學思想。中醫治病的思路就是從整體出發,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機制對抗疾病。中醫給予病人更多的時間和關注,它治病重在整個人體而不是人體的某個部分。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問題時,不僅著眼于人體自身,而且更注意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與現代的醫學模式相比較,傳統中醫學更早地從宏觀上勾畫了“生物-心理-社會”的生物醫學模式,并且給這一現代醫學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觀。

二、個體化的思維

個體化思維是傳統中醫學的獨有特點,辨證論治是傳統中醫學的精髓,它決定了傳統中醫學是一門個體化的醫學。辯證的證其實包括了兩個含義:一是癥狀,一個是證型。就一個病人而言,很多癥狀可以歸納為一個證型,但不是一個證型能包含這個病人所有的癥狀。雖然相同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具體到人表現出來的癥狀卻是不盡相同。傳統中醫學追求的是疾病與個體體質綜合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化差異,所謂的“一人一方”。例如,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治療的病癥大致相同,后三個方子都是在四君子湯得基礎上加味而成。但針對濕聚的輕重程度不一樣,病人表現出的癥狀不完全相同,所以選方也有相應的差別。四君子湯最平和,脾虛就有濕,四君子湯用茯苓來健脾利濕。若濕邪較重,胃脘不適,舌苔厚,就非四君子湯所能奏效,就要在四君子湯得基礎上加上陳皮,即五味異功散。若濕邪進一步加重,胃脘脹,舌苔厚膩,痰多,就要在五味異功散的基礎上加半夏,為六君子湯才是藥證相符。若濕邪夾雜寒邪,胃脘脹痛,舌苔厚膩,痰多,嘔逆,瀉泄,這時非六君子湯所能及,而要用香砂六君子湯。可見,同一種病,同一個證型,病情輕重程度不一樣,所用的藥物也不一樣。病重藥輕達不到治療效果,病輕藥重則損傷正氣。中醫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中醫個體化思維的特征。中醫重視個體化差異,集中表達了中醫以人為本的思想。

三、細致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需要細致的思維,細致的思維貫穿在傳統中醫學的整個診療過程中。西醫以病為核心,中醫以證為核心,證是千變萬化的,從而決定了傳統中醫學思維方式的細致性。傳統中醫學考慮的問題面面俱到,它不僅要考慮病的方方面面,還要考慮患者的方方面面,所謂“西醫治病,中醫治人”。在具體的用藥上,傳統中醫學既要考慮藥物的性味與歸經、作用,又重視組方的原則和配伍的技巧。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盆腔炎這個病,西醫認為是炎癥,治療以消炎抗菌為主。中醫則根據患者以白帶多為主癥,治以健脾祛濕為主。又考慮到病程遷延,反復發作,每勞累或經期加重的特點,認為與人體氣虛有關,佐以補氣。再者,慢性盆腔炎一般認為炎癥宜清熱解毒,但就中醫來看,寒涼太過則易戕伐脾胃,“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中醫的這些考慮,思維方式非常貼近病情。如果中醫用簡單的思維診病療病,只能使中醫庸俗化,從而失去中醫真正的魅力。

四、靈活的思維

傳統中醫學有很多的理論,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是非常靈活的。靈活的思維是中醫的靈魂。中醫學最活的地方就是組方和用藥。古人講“用藥如用兵”,“藥有個性之長,方有合群之妙”。有人據此說中醫沒有標準性,所以說中醫不科學。雖然中醫的理論確實不易掌握,但說中醫不科學者只是自己不懂罷了。以中醫內科學教材為例,《中醫內科學》對于每一個病從定義到病因、病機、臨床分型治療以及加減變化、預后調護都進行了相當詳細的論述,可以說無所不包。但不管你內科學書本背的如何滾過爛熟,一上臨床卻基本用不上,為什么呢?因為臨床上很多患者并不是按照書本上的那些證型發病的,有很多情況似乎這個證也符合,那個證也相似,到底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證。換句話說,來就診的病人年齡有大小,體質有強弱,臨床表現千差萬別,醫生則只能針對其病情動態變化,隨證加減。病人通過服藥,癥狀改善了,藥隨癥變,因此處方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中醫治病講究“三因制宜”,特別是因人制宜,這也是中醫學不易學好的原因所在。

當今是倡導中醫科學化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醫科學化是以科學的名義,在理論及意識形態上對傳統中醫學進行的一場“和平改造”。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醫工作者的思維方式,使中醫工作者的思維觀念日漸僵化,從而導致了致命的后果-中醫療效整體下降。離開傳統中醫思維方式的中醫科學化道路,使得中醫西化。西醫的觀念的滲透和影響,使許多中醫師在臨證之際,不知不覺的陷入了西醫的思維模式。繼承和發展傳統中醫學思維的特色與優勢,用中醫的思維診病,勢在必行。雖然真正的中醫思維方式不易把握,但也不是毫無規律可循。作為一個中醫院校的學生,要想培養良好的正確的中醫診病思維,這就得要求我們熟讀中醫經典和歷代的中醫名著,并且認真學習歷代醫家的醫案醫話。比如讀清代醫家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就能學到很多用藥經驗和真實的診治思路。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自身的臨證水平,為繼承和發展中醫作出積極地貢獻。

第4篇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晶,不僅對我國社會發展進步有促進作用,同時對世界科學進步發展也有深遠影響。因此,在積極搞好中西醫結合的同時,對中醫學進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式發展和確立,被公認為《內經》的問世,它標志著中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階段,發展到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內經》的醫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生理病理學說和診斷治療學說都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點,而這些學說和哲理觀念都可以從《周易》中看到它們的蹤影,因此說《內經》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內經》和《周易》的整體觀同出一轍及醫理源于《易》理實有一定道理。以下是整理的周易與中醫學論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陰陽五行學說,是自古發展的一種哲學思想,歷來為我國古代科學所運用,同時也為古代醫學所運用。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陰陽的概念,當時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為基礎,乾為天,坤為地,實際上就是陰陽的概念。《周易·系辭下》中說:“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周易·系辭上》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所謂陰陽,是人們把復雜的萬事萬物概括為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內經》吸取了《周易》有關陰陽理論的精華,并把這種陰陽辨證哲學思想應用于指導醫學實踐,成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陰陽離合i論〉、七篇大論等,對陰陽理論都有精辟論述。其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離合論》還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這些論述,都概括了陰陽之間的關系,并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物產生和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同樣,人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也不例外,都有陰陽一說。比如,人體背為陽,腹為陰;體表屬陽,內臟屬陰。同是內臟,又有陰陽之別,如六腑屬陽、五臟屬陰。同時,《素問。陰陽離合論》還以“陽予之正,陰為之生”來說陰陽是根本陽是主導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陰陽之間的主導關系,也說明了陰陽絕非一成不變的概念。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這些論述都說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兩個方面是相對平衡的,身體處于正常狀態;一旦陰陽失去平衡,人體就會生病。因此,中醫理論強調治病就是調節陰陽,使人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綜上所述,可見《內經》和《周易》的陰陽學說完全是一脈相承,而《內經》的陰陽學說比《周易》的陰陽學說更具體,更有實踐指導意義,也就是說,《內經》的陰陽學說既繼承了《周易》的辯證哲理思想,又發展了它認識事物的對立統一觀念。

五行的概念原始于《尚書·洪范>。該書在談到洪范九疇時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變)。土爰稼檣,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可見,五行就是五種基本物質,并認為客觀世界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組成,并各有屬性和功能,是客觀存在,一點也不神秘。但是,陰陽和五行,開始并無聯系。戰國后期,鄒衍首先將陰陽和五行學說相結合。《史記·孟子茍卿列傳》中記載:“鄒衍乃深觀陰陽消息……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其中既談陰陽,又談五德,而五德就是指的五行。《周易》納入了先秦時期陰陽五行學說的精髓,并被《內經》系統地引入了醫學領域,成為中醫學分析人的生理和病理及進行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五行學說所以引入醫學,不僅在于這五種物質本身,主要還在于它們的不同屬性和相生相克的關系。古人說為,客觀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并且水能使草木生長,叫做水生木;木能燃燒,故曰木生火;草木燃燒的灰燼可以化為泥土,因而稱火生土;土中可以埋藏金石及各種礦物質,故曰土生金;金屬又可以熔化為液體故曰金生水。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叫做相生。但又認為,水能滅火,稱為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屬,故曰火克金;金石可制成刀斧砍伐木,叫做金克木;樹木長入泥土吸取營養物質,或用木梨翻地,所以叫木克土;土又可以筑堤堵水,故曰土克水。這種相互制約的關系叫做相克。《內經H己載,世間各種事物,包括四季氣候變化,人的生理和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狀態,都可以拿五行相配。以四季而論,為了和五行相配,便從夏季分出一個長夏,于是春為木、夏為火、長夏為土、秋為金、冬為水。以五臟相配,則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以五志相配,則木主怒,火主喜,土主思,金主悲,水主恐。以五味相配,則木味酸、火味苦、土味甘、金味辛、水味咸。如此類推,還有很多。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內經》認為人的臟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承之”,都是說明人體各臟腑之間的功能要維持平衡;既不能不及,也不能太過。“亢則害,承乃制”,“害則敗死,生化大病”等論述也是講的五行生克理論,為了防止某一臟器功能太過,就得有所“承”,也就是有所制約,否則便會生病。陰陽五行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內經》把陰陽五行相提并論,用來說明人體臟腑各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相依,互有聯系。這種整體觀念和《周易》認為人和天地自然成為一個整體是完全一致的。

整體觀是系統論的核心,系統論是把握整體和部份動態關系的理論。中醫學的整體觀強調人和自然、社會為三維統一體并把這種統一的整體視為一個系統。因此,在重視人體自身統一的同時,更重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而《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完整的系統模式。其中六十四卦每一爻的變化都影響著六十四卦,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即任何一個局部的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變化,足以說明該系統的完整性和嚴密性。同時,這種系統模式又體現在對人、自然和社會的三維一體的認識上,這和中醫學的人和自然、社會的三維醫學理論完全吻合。

在《周易》中,整體觀的基礎是圓道,所謂圓道,是指宇宙存在著圓的運動規律。《周易》六十四卦是一個大圓,每一卦六爻是一個小圓,一切都充滿著圓的循環。《易·系辭》所言“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道。”這些論述都說明《周易》的圓道是一種動態的循環,宇宙萬物在進行著周期性往復,也說明人和自然、社會這個系統不僅是一個整體,而且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整體并在動態變化中得到調整和新的平衡。中醫學陰陽五行理論正是源于這種圓道思想,強調陰陽互輔、五行生克制約。可見,中醫學理論的形式和發展,也是一種圓道現象的理論升華。

《周易》的整體觀和圓道運動規律,其實質就是對立統一或平衡統一觀的體現。太極圖是一個典型的陰陽平衡對立統一的縮影,它不僅表現了事物的整體性和運動性,陰陽消長盛衰是均衡的、對稱的并且是相互補充的。中醫理論強調人體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和《周易》的陰陽平衡觀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周易》還提出“中和”觀,以此達到平衡。《內經》強調陰陽和調,正是受《周易》“中和”觀的影響。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些論述說明陰陽和調則治,陰陽不和則亂。和即平衡之意。糾正不和的方法是調和,SP“以平為期”。和法是中醫治療八法中的應用最廣的治療大法,如和解表里,調和營衛,調和肝脾等都屬于和的范疇。此外,調整陰陽,糾其偏衰,補偏救弊,適其寒溫以及和調氣血等亦屬于調和的治理方法。調和的目的就是平衡陰陽,而陰陽之道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靈魂,可見醫理源于《易》理是必然的結論。

《周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其豐富的內涵和唯物辯證思想理深意宏,它的思維模式和原理直接影響著我國各種學科的發展,中醫學更不例外。可以說,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等各種學說無一例外,都是源于《周易》的基本原理,故有“醫源于易”之說,也可以看出它們的相通之處。

《周易》以一陰一陽之為道,體現了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成為易學的基本哲學原理。《周易·系辭上》中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并以此來認識客觀世界,把天地、日月、晝夜和明暗等都用陰陽來概括,還提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其剛柔乃陰陽之義,說明陰陽是一切變化的根本。《國語·周語上》中記載了伯陽對地震的解釋,就是應用陰陽轉化的道理,他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從中可以看出,《周易》認為陰陽二氣的變化是宇宙運動的基本規律,同時還強調“交感”是變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天地交而萬物通,”而“天地不交萬物不興”,以及“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的思想靈魂。這些思想都說明了陰陽相易而化生萬物,并指出“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天地之交感而來,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交而萬物興”,強調通過變易交感而求新生和新興。

《內經》論述的基本原理,完全接受了《周易》的哲學思想,也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是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并以此來指導醫學實踐。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其中都體現了陰陽互相依存的規律。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納入陰陽對立統一的世界,并使這種哲學觀點成為中醫理論的基礎。

《內經》是一部醫學巨著,具有豐富精深的醫學哲理,是中醫理論的奠基,而《內經》中所有重要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化學說、生理病理學說、診斷治療學說及疾病預防養生學說等,皆源于《周易》的基本哲理。在《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陰陽離合論》和七篇大論中都可以看到醫理源于《易》理的蹤跡。由于《內經〉充分納入了《易》理,并創造性地得以發展,使中醫學成為一門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學。因此,在中醫學研究方面,不斷探索《內經》和《周易》的血緣關系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顧鳳琴\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

第5篇

【關鍵詞】便秘;中醫學;研究

0 概述

便秘是中醫學范疇中常見的癥狀,可以出現在多種疾病的病程中,便秘還是中醫學范疇中的一種病證。

1 病因認識

中醫對便秘的認識,早在《內經》中就有所記載[1]。《素問?厥論》說:“太陰之厥,則腹滿腹脹,后不利…”,《素問?舉痛論》說:“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癢熱焦竭,則堅于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漢代張仲景則稱便秘為“陰結”、“陽結”、“脾約”、“閉夕”,仲景認為其病與寒、熱、氣滯有關;《諸病源候論?大便難候》曰:“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故也”,又云:“渴利之家,大便亦難”、“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故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與五臟不調、陰陽虛實寒熱均有關系。

《丹溪心法燥結》則認為便秘是由于血少,或腸胃受風,涸燥秘澀所致;明代張景岳將便秘分為陰結、陽結兩類,認為無火是陰結,有火為陽結。《景岳全書?雜證漠?秘結》云:“大便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寒秘、濕秘等說,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大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床之言也。不知此證之當辨者惟二,則曰陰結、陽結而盡之矣”。《石室秘錄?大便秘結》曰:“大便秘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則強調:“大便秘結,腎病也”。

2 病機認識

便秘的病位在大腸,病機為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與脾、肺、腎關系密切。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常,糟粕內停而致便秘;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燥熱移于大腸,導致大腸傳導失職而形成便秘;腎主五液,司二便,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陰寒凝結,傳導失常,腎精虧耗則腸道干澀,亦形成便秘。故便秘雖屬大腸傳導失職,但與其他臟腑之功能亦密切相關。其病機可概括為以下四點[2]:

2.1 腸胃積熱

素體陽勝,內盛;或肺燥熱下移于大腸;或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過多,或誤服溫燥之藥而致熱毒或熱病之后,余熱留戀,均可導致胃積熱,耗傷津液,致腸道干澀燥結,形成熱結。《景岳全書?雜證漠? 秘結》曰:“陽結證,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

2.2 氣機郁滯

憂愁思慮過度;或跌打損傷,傷及腸胃;或久坐不動;或濁積腸;或肺失肅降,腑氣不通,可致大腸氣機郁滯,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形成氣秘。《金匾要略?便秘》曰:“氣秘者,氣內滯,而物不行也。

2.3 陰血虧少

病后、產后及年老體弱者,氣血虧虛;或過用汗、利、燥熱之劑,損傷陰津;或勞役過度,汗出較多;或房室勞倦損傷氣血陰津;或平素患消渴,虧耗。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陰虛血虧則腸道干澀,致大便秘結,排便困難。《醫宗必讀?大便不通》中云:“老年津液干枯,婦人產后亡血,乃發汗利小便、病后血氣未復,皆能秘結”。

2.4 陰寒凝滯

過用苦寒藥物,伐傷陽氣;或貪食寒涼生冷;或年老體弱,真陽不足;或脾腎陽氣虛弱,溫煦無權,蒸化津液不能,致陰寒內結,糟粕不行,凝結腸道而成冷秘。《金匾要略?便秘》曰:“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于下,此陽虛而陰結也”。

3 中醫處理手段

中醫處理便秘的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內治法、外治法等。

3.1 內治法

3.1.1 胃腸熱結

主證:心煩口干,腕腹脹滿,小便短黃,大便干燥。脈象:脈滑實。舌象:舌紅苔黃燥。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方藥:麻仁丸和增液承氣湯加減。川樸、生地、白芍、杏仁、枳實、元參、大黃、麥冬各10g、麻仁15g。每日一劑,三劑、水煎服。多吃水果蔬菜,禁忌吃辛辣的食物[3]。

3.1.2 氣機郁滯

主證:納食減少,噫氣,胸腕痞悶,大便澀滯不暢。脈象:脈t。舌象:苔薄膩。治法:順氣導滯,降逆通便。方藥:六磨湯。大黃15g、烏藥10g、檳榔10g、木香6g、沉香10g。每日一劑,三劑,水煎服。服藥期間,堅持適當運動。

3.1.3 陰血虧少

1)陰虛便秘:形體消瘦,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虛煩失眠,大便干結。脈象:脈細數。舌象:舌紅少苔。治法:滋陰通便。方藥,增液湯加減。柏子仁15g、火麻仁15g、當歸、生地、玄參、沙參、麥冬各10g。每日一劑,三劑、水煎服。

2)血虛腸燥:主證:面色萎黃,頭昏心悸,大便干結,極難排出。脈象:脈細澀。舌象:唇舌淡白,。治法:養血潤燥,滋陰通便。方藥:潤腸丸和五仁丸加減。麻仁15g、柏子仁15g、枳實、生地、當歸、郁李仁、杏仁、桃仁各10g。

3.1.4 陰寒凝滯

主證:呃逆嘔吐,脹滿據按,腹痛拘急,大便艱澀,手足不溫。脈象:脈旋緊。舌象:舌苔白膩。治法:溫理散寒,通便止痛。方藥:溫脾湯加減。甘草6g、當歸、肉蓯蓉、烏藥、干姜、大黃、黨參各10g。每日一劑,三劑,水煎服。[4]

3.2 外治法

外治通便法在中醫典籍中也比較常見[5]。①導引法:有蜜導、有香油導、豬膽導、和藥導等不同方法,也就是將這些中藥材直接作用于直腸以達到疏通便秘的作用。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就有以“食蜜“引導排便的論述。②藥摩法:即取相應劑型的中藥材用為介質進行按摩,通過按摩和中藥外治的二重影響,達到通便之目的。《理瀹駢文》中講“治大腸燥結,大黃一兩,當歸二兩,甘草、芒硝各五錢,煎湯摩腹”。③熱熨法:《古今醫統大全》中記載將中藥材先加熱再放置于腹部,或利用特制的熨引器對病人進行熱敷以調理氣機達到通腑瀉下的目的。④熏洗法:在《圣濟總錄》中記載將藥材洗滌煎湯熏蒸,使藥力和熱力在下腹部滲透,加速腸道的蠕動,促進血液的循環,從而通導大便。⑤敷貼法:《普濟方》中就記述了用甘遂、生面或若用田螺搗爛填臍中通便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力豐.瓜果蔬菜防治便秘的中醫學解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5):46.

[2]胡仲秋.五仁丸加味治療老年便秘[J].內蒙古中醫藥,2012(11):8.

[3]楊蒙粉.便秘的中醫治療[J].醫學瑣談,2012(15):121-122.

第6篇

【關鍵詞】 氣功;中醫學;內養功

中醫學中對氣的論述是權威的、實用的。千百年來在臨床運用中經過嚴格的實踐檢驗,對中醫的氣的理解有助于氣功練習和指導病人有效地習練功法健身祛病。歷來氣功的解釋多趨于使用佛家和道家術語,而使用中醫術語進行是對氣功詮釋有助于加深對氣功術語和氣功醫療操作的規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談到了主觀精神因素的平靜恬淡,會使氣機暢達回歸到原來的自然狀態,精神內守對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關于氣:何為氣?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具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氣的生成來自于:

1.1 先天之精氣: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稟賦之氣。其生理功能的發揮有賴于腎藏之精氣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氣:即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后所得的營養物質;

1.3 吸入之清氣: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

其中先天之精氣為基礎,奠定了總體的根基,后天之氣補充和滋養先天之氣使之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循環不止。水谷之精氣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氣匯聚于胸中形成宗氣,走息道司呼吸、貫心脈輔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運行直接影響氣血之運行,在氣功中呼吸調節能很好的調節氣血的運行可見一斑。

2 氣的分布與分類

根據所在的部位、功能及來源的不同,氣分可為以下三類。

2.1 元氣: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主要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氣的不斷補充和培養。元氣根源于腎,通過三焦而循行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無處不在。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因此說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會因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在氣功練習中,動功能使氣機調達,推動元氣敷布三焦。靜功意守丹田則有溫補元氣的功效,在練習中動靜結合達到完美的練功效果。

2.2 宗氣:宗氣是積于胸中之氣,屬后天之氣的范疇。由肺吸入之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與宗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

宗氣的主要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溫度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若宗氣不足,臨床可見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等癥。

呼吸的停閉調節有助于宗氣的生成和運行,改善氣血的運行,加強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脈、為一身之大主,肺主氣,為臟腑之華蓋,為相輔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對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習練氣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氣血狀態,氣功一詞由茲而生不足為奇。

2.3 營氣:營氣是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生。因其富有營養,于脈中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氣。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血關系密切,可分不可離,故常常將“營血”并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于陰,故又稱“營陰”。

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華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

2.4 衛氣:衛氣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防御、溫煦和調節三個方面,包括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調節控制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恒定。

調節脾胃功能的氣功練習方法內養功是首選,早期時候的科研和臨床都已證實。

3 氣的功能

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3.1 推動作用:氣的推動作用,是指氣具有激發和促進作用。氣是功能極強的精微物質,能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殖、生長與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動經氣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2 溫煦作用:是指氣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驅除寒冷。氣維持并調節著人體的正常體溫,保證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而不致凝滯、停聚。

3.3 防御作用:正如《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指氣具有護衛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氣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素問·評熱病論》),氣又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斗爭,以驅邪外出。

3.4 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指氣可以保持胃、腎、子宮、大腸等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統攝血液防止其溢于脈外;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以防遺精滑泄。

3.5 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生理功能效應,氣化過程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具體表現在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如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為氣、血、津液等;津液經過代謝,轉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氣的各種功能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比如,氣的推動作用和氣的固攝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氣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另一方面,氣又控制和調節著血液和津液的分泌、運行和排泄。推動和固攝的相互協調,使正常的功能活動得以維持。

4 氣機:氣的運動形式

氣機,即是氣的運動。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并體現在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之中。人體之氣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在,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因而氣的功能是通過氣機來實現的。升與降,出與入,以及升降與出入,相互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化過程。升者升其陽,降者降其陰,出者吐其故,入者納其新。升降出入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存在于生命過程的始終,是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五臟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出入的樞紐。如肺呼氣為出,吸氣為入,宣發為升,肅降為降。六腑則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氣機的升降出入應當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氣機失常又稱氣機失調,是氣的運動紊亂,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體內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紊亂,導致體內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的病理狀態。

氣機失常是人體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出現紊亂的概括,也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與轉歸的內在表現。

4.1 氣滯

“滯”是指阻塞,不暢之意。氣滯,是指氣機郁滯而阻塞不暢的病理狀態。

氣滯的發生多與情志不暢、痰飲、水濕、食積、瘀血、結石等阻滯有關。由于上述因素,影響到局部或全身氣的運行,形成氣機郁滯不暢,可出現脹滿、疼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因此氣滯可導致血行滯澀,而形成瘀血。若氣滯導致水濕停滯,則可形成痰飲。

氣滯還可以使某些臟腑功能失調而形成臟腑氣滯,常見的肺氣、肝氣和脾胃氣滯,可見脘腹脹痛,時作時止,得矢氣、噯氣則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癥。

4.2 氣逆

“逆”是違背,不順從之意。氣逆,是指體內氣機升降失常,當升者升之太過,或當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狀態。氣逆的發生,多由情志內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及外邪侵襲等所致,與肝、肺、胃等臟腑關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過,肝氣上逆,可見頭痛而脹、目赤面紅、煩躁易怒等癥狀,甚則導致血隨氣逆,出現咳血、吐血、中風、昏厥等癥。因肺主肅降,肺失肅降而致肺氣上逆,則見咳嗽、氣喘、痰鳴等癥。胃主降,胃失和降,則胃氣上逆,而見嘔吐、噯氣、呢逆、腹脹等癥狀。

4.3 氣陷

“陷”是升舉無力,不足之意。氣陷,是指在氣虛的情況下,以氣的上升不及和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病理狀態。氣陷的發生常因素體虛弱,久病耗傷或思慮勞倦等所致。氣陷多發生于脾臟,故又稱“中氣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輸水谷精微于頭目清竅,另一方面托舉維系人體內臟器官位置的相對恒定。因此,在氣虛升舉無力的情況下,既可導致清氣不能上養頭目清竅,而見頭暈、眼花、耳鳴等癥;又可出現臟腑器官的維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還可兼見脘腹或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癥。此外,因氣陷是因氣虛發展而來的,故臨床中常見疲乏無力、氣短聲低、少氣懶言、面色不華、脈弱無力等氣虛征象。

4.4 氣閉

“閉”為閉塞,不能外達之意。氣閉,是指氣之出入障礙,氣不能外達,閉郁結聚于內,而出現的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氣閉多于情志刺激而氣郁之極,或痰飲、外邪、穢濁之氣阻闊氣機所致。其發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陽郁而不達而無汗,感受穢濁之氣而致閉厥、外感熱病過程中的熱盛內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等。臨床上,還可因氣機閉郁,壅于心胸,閉塞清竅,可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則見四肢逆冷,拘攣、兩拳握固、牙關緊閉;肺氣閉郁,氣道阻滯,則見呼吸困難、氣急鼻煽、面青唇紫;氣閉于腑,則見二便不通。

4.5 氣脫

“脫”即脫落、不內守之意。氣脫,是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逸脫,從而導致全身性嚴重氣虛不足,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氣脫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正氣長期持續耗損而衰弱,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瀉等,使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所致。臨床上,因氣大量外散脫失,臟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冷、脈微欲絕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對于氣機的影響

七情的致病特性 過度的情志活動可以直接干擾氣機運動,造成氣機的紊亂,如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等,氣功的練習可以干預氣機運動,氣機平和則機體有機會得到修復,阻斷了致病因素。內養功初級靜功中松靜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時配合松靜的練習,使大腦和身體同時放松和入靜,改善和提高機體的內環境,使身體處于較舒適的狀態,而得到將息溫養。

七情內傷直接影響其相應內臟,使其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

5.1 直接傷及內臟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相應的臟腑。因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而心是五臟六腑的統帥,它主宰著人的心理、情志活動。為此,七情致病均可損及心,并影響到其他臟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導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臟失調為多見。如過喜、驚嚇、思慮勞神均可傷心,致心神不寧,癥見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郁怒傷肝,肝氣郁結,證見兩脅脹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異物梗阻;婦女可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肝氣上逆,出現嘔血、面紅耳赤、暈厥。思慮憂愁傷脾,脾失健運,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癥。若思慮勞神,不僅損傷心脾,而且可導致心脾兩虛,同時會出現上述心神不寧及脾失健運的兼癥。

5.2 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對內臟的直接損傷主要為影響臟腑氣機,氣血運行紊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致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并走于上,見頭脹痛、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喜則氣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可緩和精神緊張,營衛通利;二是暴喜過度,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見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悲則氣消,過度悲憂損傷肺氣,使肺氣抑郁,意志消沉,見氣短聲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則氣下,恐懼過度,使腎氣不固,氣泄于下,見溺頻、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則面白、昏厥、遺精。驚則氣亂,突受驚嚇,損傷心氣,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見心悸、驚惶失措。思則氣結,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致氣機郁結,脾運無力,見食欲減退、脘腹脹滿、便溏等。

5.3 七情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病情的發展

情緒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肝陽上亢證,情緒的波動可誘發中風偏癱,此時對于情緒的調攝,運用氣功調神之法使患者能處于安靜愉悅的狀態,則可以避免和阻斷,能處于安靜愉悅。

6 氣功對于氣機的干預

氣功練習中,調神運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斷不良情緒的侵擾,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動功的練習可以使身體的氣機得到調整,動功的練習在中醫里也與中醫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氣。

氣功通過三調的合理練習,對身心有序的調節,可以安神定志、養氣、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動功如內養功動功、五禽戲、八段錦等。吐納如內養功的停閉呼吸法、六字訣等功法,辨證選功、辨證練功,符合中醫學理論的規律,合理的使用三調為宗技術,指導患者通過調神、調息、調身高效而安全的練功、養生祛病,練養結合來調達氣機。

在氣功的練習中,隨著功夫的提高會逐漸形成自然的深長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氣的形成。使宗氣生成和氣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長呼吸更能獲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氣,使宗氣更加充足,氣血的運行動力更強勁。

在氣功練習中,由于是自我調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況下是很難完成這一技術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氣功的練習需要在緩則治本的階段來使用,對于氣功自我練習的適應癥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復期為主,總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夠完成操作為前提。

第7篇

    中醫學與印度醫學、阿拉伯醫學、古埃及醫學、歐洲醫學等等構成了世界傳統醫學。中國與印度互為毗鄰,同為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南北朝時期,兩國就互通來往,進行著商貿交易、文化交流,中醫學在這樣歷史背景下,除了自身發展不斷完善外,還吸收了部分印度傳統醫學的內容。印度傳統醫學包括阿輸吠陀(Ayur-veda)、尤納尼(Unani)西達(Siddha、瑜伽(Yoga)和自然療法等5部分。傳入我國且影響較大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印度醫學是阿輸吠陀,可以說只要一談起印度醫學,有熟悉相關知識的學者都會不經意地聯想到阿輸吠陀。“阿輸吠陀”本為“生命科學”之意,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3000年以前,倡導理論體系核心內容“三體液”(體風素、膽汁素和黏液素)、“五大”(地性、水性、火性、風性、空間性)的平衡,遠離疾病困苦,進一步達到肉體、精神、靈魂的幸福與充實狀態,被認為既是一門醫學體系,也代表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阿輸吠陀主要以草藥治病,采用煎湯、煮散、熬膏等多種劑型。另外,印度佛教也有部分阿輸吠陀認識魏晉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其中包括中醫學,后演變成一獨立的醫學,稱為佛教醫學。目前對于印度醫學與中醫學的關系研究相對較為片面。如陳氏認為,印度醫學與中醫學本質上屬于不同的兩種醫學體系,實際上“國粹”中醫學內有著許多印度醫學的成分,同時也表示要研究中印醫學文化的關系史,自然要對雙方的傳統醫學都有所體認,故文中擬以阿輸吠陀和佛教醫學中與阿輸吠陀相關的部分作為印度醫學的代表與中醫學進行一定的比較,找尋兩者的相同(似)之處,探尋互相影響(尤其是印度醫學對中醫學的影響),闡述兩者關系。

“天人合一”論相似

佛教醫學認為人體自我與宇宙是統一體。佛教醫學中的“百一”理論是其核心,認為宇宙間萬物皆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任何一種元素出現異常現象,即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四大不調可致四百四病,每大可致一百一病。盡管佛教醫學限制了人體生病只有四百四十種,有點偏執和不科學,但是中醫學卻在天人合一及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吸取了佛教中的“百一”理論,因為兩者都既把人體視為構成自然界的要素,又把自然界當作人體致病的因素。兩者都是屬于唯物主義范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佛教的“百一”理論與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整體觀念息息相通,都是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樸素唯物論思想,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具有生、長、化、收、藏的屬性。因而兩者都具有天人合一的共同觀點。孫思邈將這兩種醫學體系結合得較為緊密,《千金要方》明確記載:”地水火風,和合成人。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一病生。

 

“四大”豐富五行觀

印度醫學認為人體健康依仗“四大”,即“地、水、火、風”的協調,四大一旦失調,人就會患病,“四大”成為印度醫學病理生理觀的基礎,是導致人體患病的因素,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中國佛經《佛說佛醫經》中認為:“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四病,起四百四病。”告誡人們要與自然相應,飲食、七情、外傷等因素可使人體致病的道理。南北朝陶弘景增補《肘后備急方,華陽隱居〈補闕肘后百一方〉》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輒有一百一病。”孫思邈在繼承中華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融合了印度古醫學“四大”理論的病理生理觀,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火去則身冷,風止則氣絕,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然愚醫不思脈道,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熾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一病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他的醫學思想豐富了中華中醫藥學的理論思想,使中華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和鞏固。王燾《外臺秘要》曰:“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風,陰陽氣候,以成人身八尺。”《金匱玉函經》、《醫門法律》等著作中都有“四大”的引文和論述。傳統醫家是在陰陽五行理論基礎上吸取了佛教的“四大學說”,兩者都是把“四大”或者五行視為構成人體的要素和發病的緣由。“四大”學說豐富和補充了中醫學五行學說。

形間內異述病因

阿輸吠陀著作《妙聞集》講述:造成肉體性、精神性之苦者為疾病,此所謂“苦”中,有依內、依外、依天之三種,并變生七種“病”,即生殖力、胎育力、病素力、外傷力、時力、超自然力、自然力等因素引發的疾病。其中生殖力(因父母、經水之惡化的諸多癩病、痔疾等病)、胎育力(因母親不養生而造成的破、盲、聾、啞、鼻音、侏儒等疾病)和病素力(因精神性苦惱等引起疾病)三種屬于“依內苦”;外傷力(因偶然負傷、或弱者與強者爭斗導致的外傷,或因武器而受傷與因猛獸而受傷害等疾病)屬于“依外苦”;時力(指因寒暑風雨者,有順應發作和不順季節而發作的疾病之分0、超自然力(因惡咒、雷電者等引起的疾病)和自然力(因饑、渴、老、死、睡眠等病)屬于“依天苦”。此“依內苦”、“依外苦”和“依天苦”構成的三“苦”相似于中醫學的“千般疢難,不越三條”的病因,即與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之分有雷同處,但在病因上兩者是表面相同,內容有別,此分歧的存在主要與兩種醫學體系理論密切相關。正如廖氏所說,兩種醫學體系的三病因,在形式上相似,而理論基礎卻有所不同。

診同法異遇升華

診斷方面,阿輸吠陀主要考慮病人的年齡、居住環境、社會及文化背景及其體質等。診斷手段包括觸摸、檢查和交談,主要借助觀察疾病癥狀和征兆,具體方法是捫摸、切脈、舌苔、膚色,詢問并觀察眼睛、臉色和尿液,這與中醫診斷中的望、聞、問、切四診十分吻合,兩者基本一致。

治法方面,中醫學有開竅法、催吐法、瀉下法、發汗法、補益法等,方法多樣。在《佛說醫喻經》中也主張治病用開竅、催吐、瀉下、發汗等法,其醫理完全符合中醫理論。阿輸吠陀最大特點也可以說理論和治法的手段所在之處,就是對病人首先“凈身”,即是印度佛教“凈口”、“凈心”、“凈意”、“凈行”、“凈業”以及“無漏”、“無垢”佛教孕育下產生的醫學。有學者認為金元時期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治病以攻邪為主,主張汗、吐、下三法可治療一切疾病,就是受到印度醫學“凈身”的影響。如《儒門事親·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十三》中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有學者認為已與吠陀醫學同一口徑,其臨床治病手段,就是憑凈身四法來應付。甚至有學者分析認為張子和巳不是傳統中醫一脈中人,而是效法印度吠陀醫學的醫生?。但是張氏也并非就是單純的“印度”醫生,其著作中運用中醫理論和方藥比比皆是,只不過對汗吐下三法善于歸納,較之其他醫家更為顯著,將印度醫學與中醫學合用較為緊密,可以說是對兩種醫學的結合運用進行了一定的升華。

未病先防倡食療

《佛說醫喻經》曰:“如世良醫,知病識藥,有其四種,如具足者,得名醫王。何以為四?一者識其某病,應用其藥;二者知病所起,隨起用藥;三者已生諸病,治令病出;四者斷除病源,令不后生。”此種分類方法與中醫上工、中工、下工之分相似,而且由此可知佛教醫學與中醫基礎理論中“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治未病思想也息息相通。另外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載有“天竺國按摩”十八勢,并說明這是“婆羅門法”,是一套活動身體的自我按摩術,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和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箋》都收載了此法,證實這一源于佛經的健身方法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

飲食療法在中印兩國傳統醫學上都是以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來調節人體對內外環境的適應能力,以求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二者均提倡“春捂”、夏季飲食清淡、“冬令進補”的保健法,遵循春季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做到“春捂”,但中醫學主張食補和藥補,食補中又分為補陽和補陰,并強調藥補應遵醫囑。印度傳統醫學闡述的藥補與食補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

“萬物皆藥”全占驗

孫思邈《千金翼方》曰:“有天竺大醫耆婆云:‘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斯乃大醫也。’……所以述錄藥名品,欲令學徒知無物之非藥耳。”故見孫思邈接受了印度名醫耆婆的“萬物皆藥”的觀念。正是這種思想,導致其收集了民間或者外來藥物如玉泉、玉屑、丹砂、空青等,其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載的藥物比唐代官修《新修本草》還多出680種,對后世本草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明代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曰:“敝帷敝蓋,圣人不遺,木屑竹頭,賢者注意,無棄物也。”也同樣是受到耆婆此思想的影響,提出天下無一物不可為藥的觀點。

無論是中醫學還是印度醫學均認為植物、動物和礦物都是治病的藥物,如《千金要方》中載有的“耆婆萬病丸”,也是來源于印度藥方,包括牛黃、犀角、禹余糧、朱砂、川芎、當歸、芍藥等共計31味,中醫學所用的藥物來源更是豐富,在此不再贅述。中醫學將印度醫學傳來的藥方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以更加適應中國國情。如《千金翼方》“養老食療第四”的“耆婆湯”包含酥、生姜、薤白、白蜜、油、椒、胡麻仁等,又名酥蜜湯。又如陳明《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書,是近年出版的有關印度阿輸吠陀研究中具有相當深度和獨特視角的一部優秀作品,書中舉例了十多味如仙茅、肉豆蔻、阿魏、胡黃連、天竺黃、余甘子、訶梨勒等源于印度的藥物,并與唐宋時期多種晚于《醫理精華》出現的本草著作的藥物功效和使用進行了一定對比,認為在唐宋著作中能找到《醫理精華》使用的主要藥物。例如屬于吠陀時代藥草仙茅,具有滋養神經系統,使人在日常生活中精力充沛,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而在中醫著作中,如《海藥本草》記載:生西域。梵云呼為阿輸乾陀。……主風,補暖腰腳,清安五臟,強筋骨,消食。久服輕身,益顏色。……藥似茅,故名仙茅。主丈夫七傷,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陽不倦。是唐朝開元元年(713年)由印度婆羅門僧進貢給唐明皇的,因其功效如同中國的人參,故又稱為婆羅門參。其后的《證類本草》記載:仙茅,主新服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證類本草》記載仙茅“有毒”‘《醫理精華》并無記載’現代研究也證實了仙茅有毒是不成立的,印度醫生注重該藥增強精神、治療憂郁癥的效能,而中醫還有待開發|171。可見仙茅傳入到中國,《醫理精華》中的功效與唐宋時期著作記載該藥的功效有很多相同地方,正如吳氏認為,這些藥物在唐宋本草著作中的功效記載和《醫理精華》有相似之處,二者不同在于醫學理論體系和哲學背景的影響。

  五味療病汲藥方

佛教醫學主張“調五味以療病”的觀點與中醫食療學相關的理論是一致的。如《摩訶止觀輔行》第三十二卷載:“酸味對肝臟有益,卻會損脾臟;咸味對腎臟有益,卻會損心臟;辛味對肺臟有益,卻損肝臟;苦味對心臟有益,卻損肺臟;甘味對脾臟有益,卻損腎臟。”并認為調節“五味”就可以治病。佛教醫學主張“調五味以療病”的觀點與中醫食療學相關的理論是一致的。例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人胃,各歸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人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靈樞·五味》曰:“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均論述了飲食五味對五臟生理病理的影響。中醫食療學認為,五臟組織與五味之間具有親和性與排斥性。因此,各有所宜,也各有所忌。宜則五味調和,臟腑組織得益,真元充沛,形體壯實,人得康泰;不宜則精氣不足或衰敗,疾病叢生,形體受損。

在部分中醫著作中也吸取了印度醫學的藥方,如《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一·萬病》中的列出了印度耆婆的“治惡病三,方十一首,論七首”,列出了阿魏雷丸散方、大白膏方、大黑膏方等,包括湯、膏、丸、散多種劑型,內服外用相結合。

第8篇

中醫學的科研立足點在哪里?

我們認為中醫學的五大優勢,即:病因學優勢、理論優勢、治療優勢、藥物優勢、經驗優勢是中醫科研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以陰陽五行為基本理論的中醫學,在很多時候已經穿上了神秘主義的外衣,陰陽五行理論的應用幾乎與陰陽先生的應用沒有區別,或者難以劃清二者的界線,這是目前困擾中醫界的主要理論問題,也是中醫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中醫科研要不要涉及中醫學這一基本理論核心?這一理論核心又將如何指中醫學科研及其臨床。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中醫學的科研和臨床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否則中醫學真的會陷入近乎“玄學”的境地,為此,本人提出,還原我們先人的生產。

生活場境,認識中醫學的五大優勢,由此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在中醫學形成之前,我們的先人一定用他們的勞動和智慧觀察、分析了各種自然和生命現象,形成大量的“經驗”,同時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理論假設,并用勞動和生命驗證這些理論,其中不乏各種形式的“人體實驗”,部分假設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這就是中醫的科學精神之所在。陰陽五行就是其中的成果。它也是《臨癥中醫視角》的靈魂,也將是醫學科學,乃至現代科學的靈魂。“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陰陽應用永不會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觀點永遠是我們臨床思維的準則,“五行”關于系統的五個屬性的認識永遠具有指導意義。以陰陽為核心的哲學理論,以五行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注重整體平衡、注重整體調節、因人施治,這樣的理論在過去、當今和未來都具有相當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這就是醫學的理論優勢,把這樣的理論應用于現代醫學研究,這就是中醫學科研的重要內容。在病因學研究中,我們的先人無法明悉細菌及其屬性,但是,他們以“瘴氣”、“疬氣”命名之,這些認識在現代醫學科學條件下已經沒有優勢。但是,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認識到了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也認識到了飲食不當,如過度飲食、飲食失衡等對機體的影響,還認識到了過于安逸等生活方式對機體的影響,并積累相應的臨床診斷和干預方法,所有這些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都具有特殊的意義。關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所有致病因素,這與現代醫學模式不謀而合。這正是目前中醫學臨床及科研的重要領域。一直基于勞動和實踐的中醫學,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和方法,有些是上述中醫學理論的直接演繹,有些則是沒有經過理論的純粹經驗,形成了多樣化的臨床治療方法,中藥、食療、藥膳、針灸、推拿、貼敷,等等,對這些治療方法進行相關的現代醫學研究,規范其臨床應用,明確其臨床適應癥和副作用,這又是中醫學科研的重要內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在還原論基礎上的科學研究,沒有放在中醫學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之上,使得這樣的研究缺乏了中醫學的靈魂,也失去了中醫科研的意義,這是需要糾正的。中醫科研需要還原論,但不只是還原。中醫學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藥物應用經驗是現代醫學所不難比擬的,其范圍之廣、數量之多是當今醫學所不及的,這些藥物一是可以為現代藥理研究提供初選依據,二是,我們要利用陰陽五行理論,對藥物進行陰陽五行的基本分類,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先人的應用經驗,進行大膽的臨床應用研究。

對于后者,我們一方面需要對陰陽五行理論進行重新的認識,另一方面,應制定相應的藥物陰陽五行分類規范,《臨癥中醫視角》初步分類了常見藥物的基本屬性。希望同道進行更多、更科學的研究。面對中醫學浩瀚的經驗積累,有人認為是中醫學進步的蕃蘺。我以為,這些經驗一是基于勞動人民的真實勞動,二是基于我們先人的智慧,三是其中還有大量的“人體實驗”,這些經驗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是不可重復。所以,我們更應該本著敬畏之心研究這些經驗。當然,我們要承認這些經驗之本挾雜著很多的偶然,也挾雜著很多的隨意,甚至還挾雜著一些故弄玄虛的欺騙。所以整理經驗和發掘經驗是我們當代中醫學科研的又一重要內容。這樣的科研必將帶來中醫學進步。中醫學的科研任重而道遠,它既需要有現代還原論思想的深入,也需要有中醫學整體觀的指導。但是,無論如何,這一定基于勞動和實踐,一定基于物質和科學。在中醫學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各種技術手段的支持,科學研究注重理論上的演繹,甚至出現了人文化的傾向,文字記載注意文字上的優美,漸漸失去科學的邏輯性。為此,我們在中醫學科研中應重提“邏輯”二字,注意語言邏輯和哲學邏輯,最后實現數學邏輯,實現中醫學的現展。

最后,我們借用《臨癥中醫視角》的四句話結束本文的論述,希望中醫學有更大的發展。假如你愛中醫,請把握它的靈魂。假如你愛中醫,請你面對它的不足。假如你愛中醫,請允許我們對它的大膽。假如你愛中醫,請接受或批判這里的觀點。

第9篇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中醫學習現狀

    近幾年,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學生,其特點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中醫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基礎,而這正是這部分學生薄弱的環節。再加之筆者學校中醫學基礎教學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沒有任何有關醫學的知識,這就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中醫學基礎的學習更加困難。比如在講五臟的生理聯屬時,就要講到大量的臨床實例,學生聽起來就感覺非常吃力。

    二、明確中醫學基礎的教學特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中醫學基礎是非常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內容抽象、復雜,難以掌握。如對陰陽、五行、氣、精、經絡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生難以理解,但這些理論卻貫穿于所有的中醫課程中。二是思維差異。中醫的思維方式與西醫截然不同,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要同時接受兩種醫學模式,這對于基礎較差的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且學生從小接受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西醫,對中醫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內容容易混淆。中醫學習和西醫學習同時進行,學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這和西醫的解釋有很大差別,學生很容易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另一種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要求學生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的觀點。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

    1.提問式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需要,在課程結束前對下節課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在學習“氣”時,筆者提出問題:“武打電影中常常出現元氣大傷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氣?元氣又是什么?氣分為幾類?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提出問題,筆者對問題加以解釋,最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找出理解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程內容,而且能通過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臟腑學說與西醫參比教學法

    教師在中醫學基礎藏象教學中,講授生理功能時,與西醫的觀點對照講授。如心的生理功能為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在講述心主血脈時與解剖學聯系,可用血液循環途徑及心臟的腔室結構來理解心主血脈;講授心藏神時用日常與心相關的成語來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來說明心與神志有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觸類旁通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特點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人與自然界是統一體。自然環境與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周圍環境入手,觸類旁通地理解深奧的中醫理論。比如六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作為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感知,講解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區分自然現象與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教學法

第10篇

關鍵詞:《中醫學基礎》 教學改革 實踐

《中醫學基礎》作為一門涉及到中醫學專業的基礎入門課程,是學習中醫學以及其他專業的必修課,也是其他課程的基礎。因此,《中醫學基礎》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關系到本專業學科教學質量的高低,而且還關系到其他課程甚至其他專業學生的教學質量,也會影響到整個中醫學教學的順利進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也在發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所以對于《中醫學基礎》的教學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以便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當展的現狀。[1]

一、 《中醫學基礎》教學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學內容

1.1 理論聯系臨床經驗

一般醫學類的知識通常都比較枯燥,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臨床經驗結合起來,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記住所要學習的知識,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1.2 突出難點教學內容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挑選出重點與難點。對于重點問題,教師需要將文章中涉及到的內容進行具體講解,同時結合實際需要,將文章進行歸納,幫助學生培養解決重點問題的能力;對于難點問題,特別是一些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問題,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分析相似點與不同點,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下,充分體會。[2]

1.3 教學內容與專業相結合

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針對專業的不同進行針對講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是針灸專業,教師可以集中講解針灸應用的案例;如果學生是中醫戒毒專業,教師可以講解關于戒毒方面的實際案例。進行針對性講解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本專業對于《中醫學基礎》課程學習的要求,體會中醫學的重要性。

1.4 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中醫學是中國獨有的醫學體系,很多概念、觀點都是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結晶,所以很多時候學生并不能夠真正體會其中的奧秘,中醫學中生澀的名詞給學生造成虛假的感覺,尤其是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哲學思想,甚至覺得有些迷信,所以學生有時候會感覺迷惘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要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必須將中醫與現代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做到與時俱進。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講解中醫學在現代醫療、康復、保健、養生、美容等各方面的應用,增加學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確課程設置的目的

《中醫學基礎》的授課學生通常都是學習護理、中藥藥劑、中藥市場營銷、西醫臨床醫療、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等專業的學生,因此進行課程設置時,需要對中醫學上的基本知識、技能、概念以及理論進行分類,幫助學生從最基本的知識入手,為學習本專業的其他課程奠定基礎。

2.1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現代教學手段主要是體現在多媒體以及網絡教學上,適量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多媒體教學主要是通過音頻、文字、動畫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給學生帶來學習興趣。一般中醫學上的知識都比較抽象,所以多媒體的介入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習課程的印象,還能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網絡教學主要是一種輔助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查找資料,觀看教學視頻等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提高學習效率。

2.2改革評價方式

教學改革同樣涉及到學生成績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堂的發言中,因此評價方式由原來單一的理論知識的考核改變為:總成績=平時成績×40%+期末考核成績×60%,平時成績=階段性測驗成績+課堂發言成績+課程論文成績+分組討論成績+課余作業成績。經過各項指標的綜合考核,實現評價的目的。[3]

二、 《中醫學基礎》教學改革實踐效果

1.學生的成績均有所提高

根據教學的最終結果顯示,參與《中醫學基礎》教學改革的學生經過教學評估后,成績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績提高幅度超過10分,而且整體學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多數學生更積極、樂觀、主動、認真地面對考試,順利完成學業。[4]

2.對中醫學專業學生的后期影響較大

根據追蹤調查結果,《中醫學基礎》教學改革對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后期工作以及學習上的影響較大,并且在其他的學科學習中,也會涉及到很多內容。許多繼續深造的學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業的過程中,《中醫學基礎》為其以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無論是從自我發展以及責任感上,都能從中獲得知識與心得。本專業畢業的學生能夠獲得心理、護理以及專業的知識體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結語

《中醫基礎學》的教學改革實踐重點在于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課程的設置、教學手段的革新、評價方式的改變,關于中醫教學改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讓我國中醫學教學體系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朱喬青,來平凡,曾傳紅,等. 對綜合型高等中醫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2):229-230.

[2] 李如輝.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的實踐及理論依據[J] .中醫教育,2000,(6) .

第11篇

1、內容多,學時少

中醫學概論教學內容多,醫學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零碎、抽象,如望診、問診、切診的相關內容。中醫本科生300多學時的內容要在非醫學專業80學時講授完畢,并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大多在一年級、二年級接觸這門課程,沒有經過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組織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學的深淺度,成為一個難題。

2、學習認識不足,方法欠缺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甚至對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時產生疑問,如計算機專業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計算機編程就可以,體育健康專業學生認為練好自己的體育專項就行,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對其專業并不重要,對今后的就業也無幫助,因此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學生雖然對中醫學概論感興趣,但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思想精華,并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

3、實踐性強,操作難度大

中醫學是在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醫學科學,臨床實踐性很強。但由于中醫學概論學時非常有限,培養目標與醫學專業有所不同,沒有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與臨床病人相脫節,因此缺乏客觀性、具體性和操作性。如脈診中脈象的學習,問診的內容及技巧,用藥的規律及療效。

二、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1、結合文化背景,詮釋中醫理論

中醫學孕育于中國傳統人文土壤之中,與西方現代醫學有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講授時,要時時結合古代文化知識,如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病因學說中“風邪”與自然界中“風”的聯系;兵法在治法中的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中醫多元文化背景的討論與交流,從而讓學生逐步領悟到中醫學中陰陽、氣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內涵,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科學性,中醫臨床療效的特色優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從學生角度出發,換位思考,認真分析部分學生因內容多、學時少、醫學知識面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將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化,盡可能“博覽”,而不宜“精深”,以適應非醫學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層次深淺恰當,如詳講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內容,而略講中醫診斷學、方劑學內容;并將相關重復的內容合并,如病機學中“氣血失常”與辨證中“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與發病中“邪正與發病”與病機學中“邪正盛衰”、辨證中“八綱辨證-虛實辨證”。這樣不僅節約學時,還可使內容有機整合。針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如體育健康專業由于大強度的訓練容易引起損傷及疲勞,因此對祛風濕、活血化瘀、補益方藥等重點講授;醫學英語專業由于需要對中醫藥知識進行英語翻譯,因此對中醫藥文化背景、醫理的疏通、名醫名藥介紹及現代研究進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由于長期接觸電腦,頸椎病及視力下降較普遍,因此對經絡學說、按摩手法及養肝明目中藥進行重點介紹。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并購置了成套的VCD光盤,在課堂上運用了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如圖片、影片、動畫等,以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臨床常見病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學以致用,并向學生灌輸中醫對老齡化社會“治未病”、養生保健、藥膳、涼茶等所作的貢獻。在講授中醫望診、問診、脈診教學過程中,通過經過優化的情景演練,激發學習熱情。通過臨床模擬、病例分析學習辨證論治。對學習能力較強的醫學英語專業還留出1~2學時讓學生自行制作PPT,并上臺試講;對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計算機專業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網頁制作小競賽,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范圍。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我校中醫藥文化節,撰寫中醫藥在本專業中的應用構想等相關論文。

4、以導為教,發揮學習的自覺性

雖然中醫學概論課時縮減,但內容仍然博大精深,運用“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而且忽略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第一節課時就給出具體參考書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學,要求每周做兩次讀書筆記,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解答。在講授“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時引導學生學習《內經講義》;講授“氣血”功能時引導學生理解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方義;講授“臟腑辨證”時不僅引導學生翻閱臨床醫案、醫話,而且將醫案提前拷貝給他們,以便節約課堂時間,加強辨證思維能力;講授中藥學時帶領他們到我校藥王山辨識中藥性狀、功能。始終引導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給他們“灌輸”知識。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將中醫學宏觀、思辯的內容向直觀、形象化方向轉變。

5、加強溝通,服務就業

第12篇

【關鍵詞】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7-0238-02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rning teaching reform

Liang Hong Xu Lan Wu Xiufang Yang Xiaoxia

【Abstract】Since old times, as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d their own advantage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law as the basis, new teaching concept as an opportunity,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o explore new way of medical college and teaching approach Reform: a clear purpo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prepar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rrangement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Western medicin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自16世紀中葉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以來,就有了中醫與西醫的矛盾。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他們各有短長,難以相互包容,共同發展。中醫界不少前輩的融會貫通,改進、科學化,現代化等理論方法,均未解決這一矛盾。解放后,我黨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為依據,提出了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藥學派的方針,提倡中西醫結合,促進了中西醫學兩大體系相互滲透和吸收,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醫學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淵源,思辯與實踐方式,哲學依據,發展模式均不相同,西醫院校學生在接受了大量現代醫學教育以后,再接受中醫學教育,其學習態度、認同程度、思維方式等均明顯影響中醫學教學效果。如何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探討新時期中醫學的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1]。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 明確中醫學教學的目的

高等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目的已爭論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確。[2]目前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任務重,教學時數少,講解快,學生理解難,中西醫結合貫通差,最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學時左右的時間內,要從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辯證論治到中藥方劑,一字不漏地講解,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確實很困難,即使勉強死記硬背下來以應付考試,之后也都全忘了,別說運用和發展,這樣就毫無效果可言。因此,應該明確我們的教學要達到什么目標水平?我們教學培養的目的是什么?與高等中醫藥院校不同,它不是培養中醫藥專門人才,而是讓西醫院校學生在學習現代醫學的同時,了解祖國醫學的淵源、歷史傳統與成績,熟悉祖國醫學的特點,基本理論,發展狀況以及目前中西醫結合成就,為今后從事醫學事業打下基礎。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學生熟悉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病治療方法,了解中藥的作用及組方原則和常見病的中醫治療,將學生引入中醫學的門檻。并結合目前中西醫結合的成就作一些啟發式講授,適當作兩種理論的對照講解,提出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提起學生的興趣。目的明確了才能據此安排教學大綱,編寫實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和見習實習時數,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 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

幾十年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一直沿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模式。從概論、陰陽五行、臟腑 辯證到治則治法、中藥方劑等,引經據典,以經解經,一字不漏地全部講授,內容多,要求多,而學時少,學生學習困難,很難消化掌握,教學效果差。為此,應根據社會發展和教學目的,結合實際情況,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其進行改革。要根據教學目的制訂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確定改革的步驟和方法,分步實施,并進行必要的試點,以期取得成功。具體改革方法:

2.1 上好第一課堂。中醫學第一堂課是講中醫學緒論,也就是介紹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醫學的基本觀點。以往認為緒論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少,故不太重視,只作簡單介紹。實際上,上好第一堂課十分關鍵。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第一堂課上能激發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充分準備,在第一堂課上就抓住同學們的心,將他們引入中醫學的殿堂。

2.2 以系統器官為綱目,以中醫臟腑學說為核心,對中醫學相應的基礎理論、診斷、方劑中藥、辯證和治法進行一站式教學。以前中醫教學中將藏象、辯證、治法、方藥等分別講授,各章節之間相互獨立,基礎知識與臨床診斷、治療相分離,學生難以融會貫通。實際上,中醫學的藏象、辯證、治療、方藥是緊密聯系的。辯證是在對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的充分認識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辯證為基礎,同時指導方藥的擬定。因此以臟腑為綱,即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中心,分別講解其生理、病理、臨床癥候及辨證方法,并講授該臟腑最常見的一兩個疾病,介紹治法,方藥,可使學生融會貫通,既掌握中醫的基礎知識,又運用于臨床實踐,還可以舉一反三。例如講解脾胃,從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統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現脾胃氣血陰陽失調,諸如脾氣虛損,脾陽虛損,水濕中阻,脾胃濕熱,中焦實熱,腑氣不通等病變,結合臨床實際著重講解中焦實熱,即陰陽腑實證的病理機制,病情演變,可能的轉歸和預后,以及以大承氣湯為代表的通里攻下藥“急下存陰”的治療原則與方法,再在臨床見習和實習時結合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予以講解,使學生對該系統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臨床表現,治療與轉歸有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了解與掌握。以此類推,讓學生逐步適應,自己去認識辯證方法的全過程,從而掌握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3 中西醫結合。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和成就為主,既以中醫學為基礎,又以現代醫學為說理工具,同時用中醫整體觀和方法論來闡述,使學生容易理解。[3]首先講述中醫學的歷史淵源和成績,中醫基礎理論,簡要介紹中藥方劑和常見病的辯證論治方法,在此基礎上著重向學生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的成就和進展以及還有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如在全國取得了較好成績的針刺針麻技術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上海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關于腎本質的研究,初步闡明了腎陰虛和腎陽虛本質上與機體皮質醇量的高低相關,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找到了一種可靠的方法和途徑;青蒿素的研究開發成功,不僅是中藥開發的突破和新途徑,也是我國第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中醫血淤與現代醫學循環和微循環障礙關系的研究;證本質的研究,舌診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中藥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療效與西藥的關系和差別;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尤其是國家攀登計劃中的經絡實質研究,至今仍無明顯進展,都需要我們投身其中,為實現中醫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樣既有生動具體的成績和實例,也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極大地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 積極認真學習。

2.4 結合實際,以事實為依據。結合我國和我科的臨床實際情況,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的疾病。例如介紹我科中西醫結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內,比單純西醫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國急性胰泉炎的治療大多數都用中西醫結合方法;不全性腸梗阻的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效果確切;腦卒中及其后遺癥的中醫針灸治療;康復科的中醫理療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安排臨床見習,使學生看到確切的療效。通過這些成就與事實的介紹,使學生有中醫能治病,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醫,認真學習中醫,并可能投身于中西醫結合事業。

3 教材編寫于教學安排

為了達到徹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據此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大綱應該簡潔明晰,緊緊圍繞教學目的;教材應該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既要有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講解與介紹,又有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成就和相應的新理論與觀點方法,同時毫不忌諱的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以供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因此,在教學時數安排上,應多講中西醫結合的成就,少講經典中醫理論;多講臨床實際能解決的問題,少講懸而神秘的空洞理論;多結合臨床實踐,結合病人講中醫理論,少課堂講授,少給學生講“天書”;進一步加強臨床見習和實習的帶教工作,在實際運用中講理論。同時應針對不同專業編寫教材。例如:針對預防專業,著重介紹中醫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醫養生學;針對婦幼專業,重點講授中醫婦科學和兒課學。

總之,為適應時展的要求,為搞好中醫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應總結經驗,借鑒他人的成就,大膽改革,銳意進取,以促進我校中醫學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鄭蘭英.21世紀高等中醫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癥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9;4:28

[2] 喇萬英,蔣炳武.略論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客服| 泽州县| 建始县| 平舆县| 哈密市| 新野县| 长兴县| 汉沽区| 彭水| 依兰县| 岳阳市| 中西区| 南郑县| 宿迁市| 吴川市| 凤冈县| 和硕县| 德阳市| 新龙县| 陇南市| 峨边| 上栗县| 湛江市| 惠东县| 慈利县| 黄梅县| 佛山市| 招远市| 鄱阳县| 安丘市| 原平市| 陈巴尔虎旗| 台东县| 怀安县| 同心县| 固安县| 墨玉县| 安义县| 额尔古纳市| 抚州市|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