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1 18:57: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進修校工作經驗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學校內涵式發展 學校管理 創新 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The Management Idea of School Content-type Development
XIE Wenq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East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mote school recognize that, to achieve the content-type development, becoming elite, high school will have to improve school management level. Although in reality the situ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but we still want to enhance the school's driving force, cohesion, creativity to start, continue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the school'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school management, managers should take an advanc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s a guide, create 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lement mechanisms to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chool's content-typ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hool content type development; scho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new curriculum reform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中小學逐漸認識到通過教育家辦學實現內涵式發展,是打造一流名校的必由之路。不管是學校教育資源的豐富,還是教學質量的提高,內涵式發展都對學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教育政策的貫徹、新課程改革的實行、學校教育教學的實施、素質教育的落實等,都要依靠學校管理來實現,學校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發展的高度。如何創新管理模式、改變管理思路,成為擺在每一位校長面前的必修課題,雖然這稱不上是新的任務,但在教育改革的時代、在學校內涵式發展中卻蘊涵了新的意義。然而在現實中,由于民主機制的缺位和人文情懷的缺失,有些學校尤其是基層中小學的管理水平不容樂觀。
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學校管理,讓每一位教師心情舒暢地投入到新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中去,發揮每一位教育者的主體性,是擺在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將對學校管理的方向與實施策略進行分析,且側重于行政管理(職能科室、教研組、教職工等)。
1 學校管理的目標與現狀
1.1 增強推動力
推動力,指引導教師積極向上、不斷鉆研教育理論、提高教學水平和主動參與配合學校管理的一種力量。“稱職教師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毅力和能力。”①但是,現在許多教師存在職業倦怠感。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伴隨長期壓力體驗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每天除了繁忙的教學工作之外,教師不愿進行其他的學習和進修活動,不愿主動嘗試或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每天都在進行慣性的工作。學校要從根本上給教師提供向上發展的助力和階梯,使教師從內心中希望提升教學能力,這就要從教師的需要入手。
研究發現,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優勢需要依次表現為:一是提高社會地位的需要;二是改善生活條件的需要;三是發揮專長、取得成就的需要;四是業務進修、專業發展的需要;五是受到尊重和信任的需要。②這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相似的。學校應該逐步滿足教師的這些需要,并不斷提出教師(至少是部分教師)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新要求,引領教師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和不斷進取的動力。這不僅局限于職稱評定、提高工資和獎金、提拔升官等,因為職稱、工資、官位終究雖是必須的但也是有限的,有些人經過努力也得不到就放棄了,而有些人得到以后沒有新的目標也不再努力了。激勵要形式與內容、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給予有能力、水平的教師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動力,并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激勵機制,使教師感受到努力的成果被別人認可和賞識,自己得到了尊重和回報。
1.2 提高凝聚力
學校的政令暢通、教育理念為每一個教職員工所理解,并能齊心協力地貫徹執行,需要高超的管理藝術,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學校管理的凝聚力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橫向的凝聚力。即各職能科室、各年級、各教研組、各位教師之間都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來完成好學校的每一項工作。有些學校工作往往是各干各的,很少出現默契的配合,有了功勞大家搶,有了問題互相推,造成工作責任心不強、工作上進心不足,極大地影響了學校的工作效率。這主要是由于工作分工不細、工作責任不清、獎罰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二是縱向的凝聚力。從管理序列上看,許多學校官僚作風依舊,上級領導決定的事情既不經過民主決策,還要求下級無條件執行,給一線工作的教師、班主任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由于管理層面的條塊分割,每一個部門都有權對教師和班主任發號施令、施加壓力,使教師、班主任疲于應付,沒有相互協調和適應減壓的措施,導致基層教育者怨聲載道。這就造成了整個學校缺乏必要的凝聚力。
三是時序性的凝聚力。各職能科室、教研組、老師們要總結好自己的工作經驗教訓,為下一屆教育者或繼承者提供借鑒,成功者的不斷接力才能使學校不斷進步。但現在一些學校采用工廠式的獎懲制度,只注重個人教學成績,使得教育者不愿意相互交流,有好的經驗也相互保密,即使被迫寫經驗總結也是敷衍了事,生怕別人超過自己。這就造成了有些學校的教師、班主任、管理者都是靠自己單打獨斗式的努力來完成工作,不能很好地吸取和利用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教師的成長過程也很緩慢,甚至一生都不能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只能是一個疲于奔命的教書匠。
1.3 提升創新力
學校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學校自身應該是創新型學校,這就要求學校的管理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內外環境。比如:鼓勵創新的民主管理機制、教師教學創新的保障與激勵機制、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文化氛圍,都是學校管理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學校的變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學校工作多是常規性的,各種評比、考核制度使教師不敢創新以避免自己學生成績的下降,諸如此類的因素都是學校創新能力提高的障礙。試想,如果不是教育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全國推行新課程改革,能夠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學校有幾所呢?而創新改革初見成效、形成自身特色的學校所占比例更是有限。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極大地提升學校的創新力,要想通過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只能是畫餅充饑。
1.4 打造核心競爭力
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高升學率,也不是高待遇,更不是嚴柯的制度,而是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指導下形成的以教學為中心、以教研為基礎、以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旨歸的競爭力。這才是學校保持長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學校的發展進步、教學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等都依賴于高素質的教師,而高素質的教師植根于教育教研當中。只有不斷地研究教學和管理,才能在學習先進學校的經驗時避免邯鄲學步,才能在學校教學與管理中有所創新,才能為教學成績的提高打下良好地基礎,才能為學校成為強校和名校創造必要的條件。新課程的理念是“為了每一所學校的發展、為了第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實際上,先進學校與落后學校還是保持著差距,關鍵就在于有沒有核心競爭力。
先進的學校必定會有優秀的學校文化,并且深入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人心,他們主動地去感悟、去實踐、去追求。優秀的學校文化會成為學校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永恒動力。學校在進行強硬管理的同時,還要有人文關懷,關注一下教師中的“弱勢群體”,既要給他們壓力和動力,又要給他們機會和幫助,使他們盡快成熟起來,這對學校的整體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只有教師成長,學校才能發展,學生才能成才。學校管理者要有意識地使教師盡快成長起來。
有些學校將教育科研看作是沒用的花架子,只能對學校工作業績起襯托作用,根本不能發揮實際的效用。也有一些學校的領導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便不鼓勵教師進行教研活動。甚至因人定制、因人設崗,保護某些個別人的利益,但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學校發展的長期滯后。
2 學校管理的原則與策略
首先,思想引領。樹立正確的教育管理觀,確立學校發展的長遠目標,規劃好學校發展的步驟,構建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充滿著人與人的交流,學校管理一定要以人為本,既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成長。圍繞著學校發展藍圖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管理文化建設,以文化力來打造和諧校園、實現內涵式發展。
其次,健全制度。建立健全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創立民主、和諧、創新的管理模式,形成認真干事、團結進取的管理團隊。“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制度體系變革中,重建制度建設,凸現民主色彩,建立綜合互動、和諧發展的制度體系,是20世紀末以來,越來越清晰的改革思路。”③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經過民主程序,體現教職工的積極參與,讓他們認識這是自己的制度,就應該自覺遵守;管理制度的內容要體現人文關懷,避免一味地強制、懲罰等內容,做到寬嚴適度;制度的原則是鼓勵創新爭先、加強團結合作、增強推動力和凝聚力。
第三,落實到位。制度的實施要責任到人,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糾正問題與偏差,并形成監督機制、糾偏機制和更新機制。在各項管理制度落實中,學校要以教學和教研為中心,促進制度不斷創新,使教師自覺成長、自我管理,增強管理制度的實施效果。在管理中增加教師自身的效能感,使教師實現內涵式發展,從而促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
第四,創造條件。學校要努力創造管理制度實施的條件,改善教師教學、生活條件,為內涵式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比如:李希貴在擔任高密市教委主任時,在全市設立了學科帶頭人、市內特級教師和特聘教師制度,“使那些學術上有造就的教師不再僅僅從管理崗位方面找出路,而是把適合自己的道路拓得更寬。”④從而使教師們找到了不同的提升和發展的路徑。
學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要打造強校、名校,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一個學校從管理入手、從日常小事抓起,積極進取、努力奮進,重視制度建設和人文關懷,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就一定能走在新課程改革的前列。
注釋
① 王斌華.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2.
② 黃志成,程晉寬.教育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