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7 16:03: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殖醫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婦產科 臨床實踐學習的困境 維權
在醫學這個科學領域,婦產科的臨床工作與其他臨床學科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次,它專門研究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常常涉及隱私問題。隨著社會以及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婦產科的臨床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走出困境,提高醫治水平,是每位婦產科醫生認真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一、婦產科臨床實踐與學習的困境
1.維權意識的認知與體現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各項法律日趨健全,人們的維權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現代醫學模式也由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的醫患關系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關系。在醫療過程中,病人享有平等的醫療服務權利,享有知情權、同意權、決定權、隱私權等等合法權益。每位患者都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所要接受的檢查和治療是最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也希望減少就醫過程中心理上的壓力和生理上的痛苦和。因此,很多患者都片面地認為實習生參與檢查和操作,是將患者視為“實驗品”而回避或不配合;甚至認為實習生的觀摩學習,是將自己作為“活標本”而反感或拒絕。尤其婦產科的病史及檢查往往涉及隱私,常遭到患者強烈排斥;倘若未征求意見更是認為其知情權受到了侵犯。由此引發了許多糾纏不清的醫患糾紛,致使婦產臨床實踐受到限制,婦產科的醫學技術發展舉步維艱。
2.醫療風險意識的增強
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條文的相繼出臺,一些患者及家屬過激行為時有發生,臨床醫師的醫療風險意識也明顯提高了。據統計,近年來醫療糾紛每年以30 的速度遞增,注重了維護患者的權益,但卻沒有相應的制度配套,為醫師提供保障,只能導致醫師自我保護。臨床實習工作變得更加謹小慎微。醫生不得不在為數極少的愿意配合的病人中進行教學實踐。男醫生幾乎就沒有機會實踐婦科檢查。為了避免發生這些不必要的糾紛,帶教醫師往往采取回避態度,致使許多實踐課變為理論課,實習變為見習,見習變為聽習,一些重要的臨床教學內容只能“紙上談兵”、“沙盤操作”,實習生的實踐越來越少,臨床醫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面對現實出臺相應對策
1.正確引導患者對權利和義務認識
臨床醫學是實踐性科學,任何一個醫生在成為正是醫生之前,都必須經過臨床見習和實習這個階段,這是不可逾越的階梯。醫生治病,尤其是婦產科,不可能不涉及患者的隱私。臨床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和檢查患者,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醫生,如病人不能配合醫生的見習或實習,勢必導致醫生在上崗前業務基礎不扎實、醫術不精,今后如何去醫治病人?那么,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將又如何產生?沒有精湛的醫技,頂尖的科學醫師,受損失的還是病人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因此,有必要指導患者樹立正確的維權意識,認識到配合臨床教學是一種社會責任和義務。有關部門也應考慮做出相應的明確規定,使臨床教學得以順暢開展。
2.帶教醫師要以人為本,做好醫患溝通工作
帶教醫師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帶教時,不應把病人簡單地作為教學的道具或單一的疾病載體,而是要把病人看成需要關心愛護的弱勢群體。臨床醫師不僅要有高超的醫學知識,還應具備社會學、哲學、醫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廣博的知識,要懂得站在患者的角度換位思考。病人到醫院的目的是治病,沒有規定要求其必須配合教學。而作為醫生及培養醫生的醫院,卻承擔著培養醫生的責任和任務,這就形成了矛盾。目前,解決這對矛盾需要靠醫患雙方的溝通和理解。首先在尊重病人維護病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對病人多一些理性關懷,與病人接觸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態度要和藹,動作要輕柔;增加親切感和信任感;在友善的氣氛下,病人才會愿意配合完成帶教任務;醫患過程中往往舉手投足間的一件小事,就會讓病人體會到醫務人員的關愛,用耐心和真誠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與合作,才能潛移默化地改變醫患關系。在治療中起到了最具體、最生動的表率作用和教育作用。此外,醫院應對配合帶教的病人給予一定的精神與物質的獎勵,對一些典型病例或經濟困難的病人,可以考慮減免其一定的醫療費用,作為配合教學的回報,這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3.加強醫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一名醫學工作者一旦進入臨床見習、實習階段,就是一名準醫師。就應從思想認識上把自己當成一名真正的醫生。
首先是塑造自我形象,良好的形象是獲取病人信任的前提。衣冠整潔,儀表端莊。若醫生衣著隨便或濃妝艷抹,會給病人留下不負責任的印象。其次是對病人要謹言慎行,態度認真,不得有不良刺激的表情和語言,避免粗暴剛硬手法,不隨意解答患者關于病情的詢問,不擅自做規定以外的診療操作。三是對病人要富于同情心,尊重病人的隱私權,不得把病人的隱私作為課余的談資笑料。四是婦產科見習檢查和操作時,學生盡可能做到男女搭配。
4.利用先進的醫科技設備,增加醫治的準確性
多媒體的使用為婦產科臨床注入了生機。多媒體融語言、圖像、音響、視頻于一體,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在“正常分娩”中,關于分娩機制中人體內看不見、摸不著,復雜抽象,一直是婦產科工中的重點和難點,應用多媒體可以直觀屏幕上胎兒先露部分在母體骨盆內完成“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等一系列適應性轉動以及產婦正常分娩整個過程和接產技術操作。既便于學生理解,減輕授課難度,又避免了將大批學生帶入無菌的產房,對產婦進行“圍觀”,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
采用視頻監控系統,在征得病人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遮住病人面部,只對需要觀察或操作的部位予以視頻監控,可使學生身臨其境。
對于一些典型體征、少見體征,應積極制作CAI課件用于教學,可避免以往見習中遇到什么看什么的“碰運氣”方式,讓學生能夠觀察到更多的陽性體征。此外,還可利用網絡技術,各個教學醫院、醫學院校資源共享,以進一步緩解見習難的問題。
各種仿真模型、模擬人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可反復操練、允許犯錯誤的臨床場景。雖然模型仍有別于真人,但可讓學生方便地練習婦科雙合診,產科骨盆測量等基本手法,減少在病人身上的操作。借助這種醫學模擬實驗室,我們就不用擔心受訓者的訓練操作會傷害別人,也不再被目前教學實踐資源緊張的局面所困。
標準化病人(SP)的培訓和應用,可增加學生接觸病人的機會,解決見習時病員不足,不易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問題,使學生有更多的練習機會,幫助完成基本臨床訓練。但受傳統觀念影響,作為婦科檢查教學之用的女性SP招收并非易事。
日本著名學者、石原結實博士最近提出,應該注意“鍛煉下半身”問題。他指出,人體的肌肉約占體重40%,其中70%以上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如果下半身的肌肉開始衰退,就會出現各種病兆,身體也會開始老化。
老化與疾病 多從下半身開始引發
如果說腦中風是下半身肌肉衰退引發的,你可能要驚訝。腦內出血的原因,就是下半身肌肉減少,導致下半身血量減少,血液滯留上半身,與其說腦中風是腦部的病變,不如說它是下半身肌肉減少所引發的疾病。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從外觀來分辨,特征是下半身比上半身瘦弱許多。一般認為,糖尿病是“胰臟的β細胞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話雖沒錯,但有趣的是,“下半身比上半身瘦弱”的人,就是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幾乎沒有例外。
腰部以下的肌肉衰退,表示腰部以下的內臟也會變弱。也就是說,腎臟、腎上腺、泌尿器官、生殖器官的功能都變得衰弱。下半身各器官的健康狀態和機能,和下半身的肌肉機能成正比。
醫生曾留意到,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等慢性病(運動不足病)就醫的患者中,駕駛員位居第一。就健康檢查來看,負責線路維修的巡道工人一點慢性病的病征也沒有。巡道工每天從早到晚、來回沿路巡視,充分使用了下肢肌肉,這就是他們不容易生病的原因。
健步行走是預防一切慢性病的良方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每天走1萬步以上可以有效促進高密度膽固醇的增加。有醫學論文指出,每天走1. 25萬步以上的人“絕對不會心肌梗塞”。
我們日常的行走動作基本上日復一日沒什么變化,就是說,我們使用的幾乎都是同一部位的肌肉。那么,偶爾試一試倒退走、橫著走等反方向運動,可促使常用肌肉也跟著往相反的方向運動,造成相當程度的刺激,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肌肉最大的鍛煉效果。
找不到走路的時間或場所的人,可改采屈膝或踮腳這種簡單的室內運動。
屈膝運動對于促進腰部、大腿、下肢的肌肉強化與發達,是最具效果也是最基本的運動:1.兩腳打開比肩稍寬,雙手托住后腦勺。2.背部挺直,邊吸氣邊往下蹲,再邊吐氣邊站起來。
同樣的動作慢慢重復5~10次,休息一下(數秒至數十秒),等到呼吸回復正常后再重復同樣的動作,大約重復5個回合。
這個動作的秘訣是,運動結束前要把胸部盡量往前挺,臀部則盡量往后伸。等到肌力夠大,覺得可以再多做一點的時候,每回合的動作可以增加為10~20次,重復做7~10回合,等到變得更有力氣時,可以雙手握啞鈴將手彎曲成ㄑ字形,再配合屈膝動作一起進行。可以預先準備1公斤、2公斤、5公斤的啞鈴各一組,配合肌肉發達的程度逐次增加分量。
踮腳運動則是:1.雙腳稍微張開。2.重復腳跟提起、放下的動作。和屈膝運動一樣,每回合做5~10次,先從5回合做起,再逐次增加每回合的次數和回數。此外,如果能配合啞鈴,并且慢慢增加啞鈴的重量,效果會更好。踮腳運動可以鍛煉小腿及下肢全部的肌肉。
很多人沒有健步走路的意愿,這需要采取措施予以鼓勵。
加拿大的研究者進行了一個實驗,將計步器發給106個不愛運動的人,要他們記下12周內每天的步行數。
一開始這些受驗者似乎完全沒有走路的意愿,但是戴上了計步器后,行走的步數從7029步增加到10480步。
目前已知的是,每天多走個3400步,3個月下來,體重平均可以減少1. 5公斤 、腰圍平均減少1公分、每分鐘的脈搏跳動次數則可以減少4次(表示心臟機能變強)等等。
鍛煉下半身肌肉可達到的13個好處
效果一:促進基礎代謝,殺滅癌細胞。
疾病都可歸因于現代人的低體溫化,體溫一下降,體內的糖分及脂肪就會因為燃燒不完全而殘留在體內,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癥等癥狀就會出現。只要鍛煉,體溫就會隨之上升。目前已知,一般程度的運動可以使直腸溫度大約提高2℃。目前已知道,癌細胞在35℃的環境下最容易繁殖,在到達39.6℃的時候,就會瀕臨死亡。也就是說,透過運動,確實能夠有效預防及改善癌癥、糖尿病、高血脂癥、自體免疫疾病等以低體溫為發病主因的文明病。
效果二:改善并預防狹心癥、心肌梗塞。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或運動員,他們的冠狀動脈內徑比一般人來得粗,心肌的微血管數和冠狀動脈的分支也比較多。換句話說,鍛煉肌肉有助于降低狹心癥及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效果三:改善并預防骨質疏松癥。
運動能夠增加骨量,主要是因為運動可以改善小腸吸收鈣質的狀況,促使骨骼充分吸收到鈣質。因此,借運動獲取的骨質,一旦停止運動后又會回復到原本的狀態。
我們同時也發現,即使長期臥病在床,只要一天利用15~25分鐘從事肌肉訓練,就能夠預防肌肉萎縮及肌肉活動機能的降低。
效果四:改善并預防糖尿病。
專家說,運動產生胰島素。肌肉運動可以促進肌肉細胞內葡萄糖運輸蛋白的活性化,加強肌肉細胞對血液中糖分的吸收,使血糖值下降,肌肉活力增加,體力隨之大增。
效果五: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
1998年,美國的哈雷博士等人發表實驗報告指出:“在經過16周的肌肉訓練后,體內預防動脈硬化的高密度膽固醇都增加了。”顯然,肌肉運動可以減少中性脂肪、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進而預防及改善動脈硬化,及因動脈硬化引起的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
效果六:擺脫肥胖。
許多實驗都證明,持續的運動可使脂肪細胞的容積變小,進而改善肥胖。
效果七:改善血壓。
1997年美 國凱利博士證實,隨著肌肉運動的進行,高(收縮壓)、低(擴張壓)血壓都會下降3%~4%。這是因為肌肉運動使周邊的微血管增加,來自末梢血管的阻力隨之減低的結果。
效果八:縮短消化道運送時間。
1992年,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克夫勒博士等人證實:“讓高齡者連續3個月做肌內訓練,結果顯示受驗者的消化道運送時間比實驗前平均縮短56%。”
1994年,哈雷博士證實:“消化道運送時間越長,致癌物質對大腸細胞刺激的時間越長,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也就越高。”
效果九:減輕憂郁癥狀。
1995年,魏斯考特博士等人發表了以下的論點:讓48位高齡者從事八周的肌肉訓練后,受驗者的自信心顯著增加,生活變得很有活力。1997年哈佛大學的信博士在他的報告中指出:“對32位年紀介于60歲~84歲、有潛在憂郁癥狀的高齡者實施肌肉訓練的課程,10周之后,其中有25人的癥狀獲得明顯改善。”
效果十:減輕各種疼痛。
1994年,美國塔弗茲大學得出結論:肌肉運動使得肌肉強健,進而減輕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
效果十一:預防癌癥與癌癥的復發。
有關運動和癌癥預防之間的關系,早在半世紀之前就已經由動物實驗證實。
美國哈佛大學的 霍姆斯博士等人指出:以3000名乳癌患者為對象調查的結果,只要每周行走大約三到四個小時(平均一天三十分鐘),死亡率就會降低50%。這篇報告明確指出,即使罹患癌癥,靠運動仍可降低死亡率。
許多研究都已證實,健走對于乳癌、卵巢癌、子宮癌、前列腺癌等等與荷爾蒙有關的癌癥都有幫助。
效果十二:提升記憶力、預防老年癡呆。
美國伊諾利大學的克拉馬教授證實:針對較常運動者和不常運動者做腦部斷層,結果顯示,相較于從事健走、慢跑、網球、游泳等有氧運動的人,不運動的人腦部退化(老化)的情形相當嚴重。
當運動不足、引起血糖值失調的時候,大腦的記憶中樞海馬體就會開始萎縮。從事運動的人則因為血糖值獲得適當的調節,可以預防海馬體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