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2 22:00: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下英語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材插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1-0023
教材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現行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版面設計精美,圖文并茂,以卡通漫畫為主旋律配以多種顏色,使版面鮮活有趣。還配以真實的人物風景圖片,使讀者仿佛與書中人物在面對面交流,拉近了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密切關注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新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看圖。”這是劉兆義老師在浙江省初中英語課標教材“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會上說的。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對這些圖片棄之不用的現象比較多。認為在教學中使用這些圖片沒有新意,不能顯示自己的教學和創新水平。尤其在公開課和賽課活動中,更是難覓它們的蹤跡。《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然插圖是教材的組成部分,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它,發揮現有資源的最大優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他們的這種做法有悖于教材編寫者的初衷。一方面,不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對于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或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的農村教師來說,這種舍近求遠的做法不利于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和對教材的把握及運用能力,而且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因此,筆者對插圖在教學中的作用作了相關的總結,希能幫助他們走出認識誤區,重新開啟課堂教學智慧的大門。
一、利用插圖,落實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學方法形式多樣。但對于英語水平不高的中學生來說,用最直觀、最簡潔的方法進行教學不僅降低教學的難度,而且學生易于接受。在Go for it! 教材中,尤其在七年級,每單元都是以一幅展示新功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圖畫開篇。該圖描繪了學生在操練新語言時所需要用到的重點單詞或短語,因此學生不需教師過多的解釋或翻譯就能理解它們。例如,在教學七上Unit 2 Section B的1a 時,題目要求將詞語與圖中物品匹配,教師只需通過簡單的詢問:“What’s this?” (手指圖中鋼筆),“It’s a pen.” 再問:“What’s that?” (手指圖中手表) “It’s a watch.” 就能順利地進行新單詞的教學。又如,有些詞匯如形容詞等不容易解釋和描述,直接運用圖片就能很直觀地把詞義展現出來。在教學八上Unit 2 Section B的1a 時,教師只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人物的狀態和表情就能很好地教學thirsty、hungry、tired、stressed out這四個詞。除了用插圖來教學新詞和短語以外,教師還可以用插圖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教師可以采用定時看圖(有時只呈現圖片的部分)的方法,要求學生講出或猜出具體的單詞或短語;也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以后,講出圖中物品的名稱、位置、形狀或功能等;還可以讓學生模仿圖中的動作或狀態等來鞏固詞匯的學習。
二、利用插圖,開展句型操練
我們知道,Go for it! 教材每單元都是以一幅展示新功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圖畫開篇。它既引出了新的詞匯,又引出了新的句型表達方式并呈現在人物頭上的氣泡中,從而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操練新語言。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該插圖的話,就會使教學形象直觀、快捷方便、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七上Unit 2 重點句型Is this/ that your...? 時,教師就可以指著插圖問:“Where is it?”“In a classroom.”“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School things.” “Look! Is this your backpack?(教師手指插圖問班上任一學生)”“No, it isn’t. It’s his backpack.(學生就會指向插圖中的人物)”這時,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對圖中的物品逐一操練。也可以讓學生觀看插圖,對其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來進行對話練習。又如,在教學七上Unit 4 Where’s ...? It’s on/in /under...這一句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然后回答教師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提問,教師回答;還可以開展看圖記物品位置的比賽來鞏固所學的句型。當學生把插圖的內容盡收腦海的時候,他們對重點的知識已經了如指掌了。
三、利用插圖,突破語法難點
語法教學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常規的方法很難使學生準確理解該語法的內涵。這時我們不妨利用插圖使其形象化、直觀化,將語法的要點一覽無余。比如,八下Unit 6中的現在完成進行時態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有些教師花了很大力氣先解釋現在完成時(當時還沒有學過),再講解它和現在進行時態結合起來的關系。殊不知,沒等教師解釋清楚,學生已經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了。事實上,教材中的插圖已經明確了該語法的準確用法,我們只要對插圖稍作添加就能使該語法的教學事半功倍。以筆者的教學為例,筆者事先在插圖上注明參賽人員的姓名,比賽開始的時間(其中還包含兩位同學比賽結束的時間),還有就是記者采訪時的時間,筆者是這樣呈現的: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having a skating marathon at school.
T: What’s Celia doing? Is she skating?
Ss: No, she’s having a rest.
T: When did she start skating? When did she stop? How long did she skate?
Ss: She started at 7:00. She stopped skating at 9:00. So she skated for two hours.
T: What about Sam?
Ss: He started at 7:00. And he stopped skating at 11:00. So he skated for four hours.
T: Good. What about Alison? What’s she doing?
Ss: She’s still skating.
T: When did she start skating?
Ss: At 7:00.
T: When will she stop skating?
Ss: We don’t know.
T: That means, she started skating at 7:00, now she’s still skating. And she’s going on skating. So how long has she been skating?
(教師邊講邊板書:has been + doing)
Ss: She has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幫助學生一起回答并板書整個句子)
T: How about Victor? Is he skating now?
Ss: Yes.
T: How long has he been skating?
Ss: He has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too. (幫助學生一起回答并板書整個句子)
就這樣一來一回,教師就直接引出了本課的語法:現在完成進行時態的基本結構和意義。明確了動作從過去開始,持續到現在,而且動作還將繼續下去。既抓住了語法要點,又讓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切實體會到教材編寫者們的用苦良心。這樣一來,教學的難度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卻提高了。
四、利用插圖,預測閱讀內容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策略上,以閱讀能力訓練為中心展開教學。閱讀課教學的原則之一就是在學生開始閱讀課文之前,教師要善于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而課文的插圖,作為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引導看圖,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我們還可以憑借課文插圖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例如,在教學八下Unit 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這篇閱讀文章時,筆者針對閱讀策略和書本的插圖,作了以下導向性的提問: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2. Where can you see robots in our life?3. What do robots look like? 4. What can robots do? 5. Can robots do all the things for us? 6.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當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時,閱讀前的(pre-reading)活動就已經順利展開了,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后,教師又發出Now would you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促使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這樣一來,不僅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閱讀的興趣也被激發出來了。
又如,在教學八下Unit 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 這篇課文時,教師也可以事先呈現課文的插圖,即志愿者老師們和邊遠地區學生的合影,然后提出預測性的問題:(1) Who are they? (2) Where are they from? (3) What about the life there? (4) What’s the passage about ? How do you know? 這些問題,讓學生來預測課文的內容。這樣做不僅激活了學生大腦中存儲的相關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推理和想象能力。
五、利用插圖,滲透德育和文化意識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英語課程標準》在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建議中也明確要求教材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應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Go for it!教材在編寫上就深刻地體現了這一要點。除了課文的內容滲透這一原則外,教材中的插圖也蘊含了豐富的德育和文化意識。作為一線教師,更要將這一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例如:在教學七上Unit 4 Section B 1b時,除了讓學生記住湯米的物品之外,教師還可以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提出以下問題: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ommy’s room? Is it nice?
Ss: No, it’s really mess.
T: Do you like Tommy’s room?
Ss: No.
T: If you are Tommy, what will you do?
Ss:I will keep the room clean and tidy.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總結如下:We should keep our things clean and tidy. Habit is a second nature. 還可以讓學生回家畫一幅湯米房間理想的布置圖,通過這樣的引導活動,學生就能體會干凈整潔及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了。又如在教學七下Unit 5 Section A 4時,教師可以通過此圖片,告訴學生明辨是非,善于和不法分子作斗爭的道理。又如在教學七下Unit 12 Section A 1a-1c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插圖明白遵守規章制度的重要性,明確“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的道理。再如,在教學八下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這篇課文時,教師也通過插圖來明確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鑒別是非美丑的能力。還有在教學九年級Unit12 Section A 1a-1c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插圖來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既明白中國的傳統禮儀,又了解國外的風俗文化。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學策略;復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7-0091-01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如何提高九年級英語復習課的有效性,一直是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那么,如何避免英語復習教學只采取“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如何最大化提升每節復習課的有效性?在我日常的英語教學工作中,一直在困惑中反思并探索可行的方法,并愈加強烈的感受到改進復習模式的必要性。
(1)我們在進入英語的階段復習特別是中考沖刺的二輪復習時, 學生掌握的知識在語法上、詞匯上、四會能力的培養上依然是零散的、不系統的。這無法適應以話題(topic)為中心的新目標英語教材對英語語言綜合能力運用的評價需求。
(2)每到復習時,我總會感到枯燥的語言梳理中學生的無奈。乏味的復習侵蝕著學生們的復習興趣。而中考復習時間短暫,容不得馬虎。
如何高效復習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目標導學”是一種教與學的模式。它借鑒了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的“掌握理論”。“以學定教,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突出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主體參與意識和自主發展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加強能力培養。青島市李滄區教體局在區內重點推出目標導學的教學模式后,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取得了決勝課堂的良好效果。結合自己連續多年九年級英語教學的實踐,以及本市很多優秀教師的指點以及嘗試,我們對目標導學——話題情景式英語復習模式進行了研究。我成功舉行了以vacation為話題的多單元整合復習研究課,我們的課題研究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下面是一些具體做法:
通讀新目標英語的教學目錄,我們可以發現初中英語每單元都是以一個話題確定語言目標,然后分解任務核心,形成任務鏈。 這給我們以話題為主線進行英語復習提供了很好的依據。將目標導學模式與話題情景復習模式相結合,為階段英語復習特別是最終的中考復習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我們需要提前總結7-9年級的話題,并進行有效的篩選、整合,找出共同的任務鏈,這樣在指導學生復習時就可以游刃有余。比如,在復習vacation 這一話題時,我整合了七年級上Unit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八年級上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八年級下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三個單元。自然的連接使內容源于課本又不同于課本。在復習授課的過程中,我和學生配合默契,充分感受到了新授課似的活力。有利地展開了聽說讀寫訓練,落實了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又提高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How do you deal with problem ?這一話題涉及了八上Unit2 What's the matter? &八下What should I do ? & 九上Unit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幾個單元在同一話題下的聯系,為解決不同問題奠定了基礎,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便于學生直觀的復習。同時,我們還總結了有關future dream,有關weather ,有關direction,有關culture and gifts, environment and animals ,travel, makingpolite requests ,job等不同的話題,運用mind-map,采取不同的練習方式,達到更好的復習效果。
在目標導學模式中,我們提前設置“導學案”來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相關的復習任務。學案包含不同的課前(before-class)、課中(in-class)、課后(after-class) 任務。在復習過程中,整合完教材后,我會提前把學案下發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復習。學生以“導學學案”為依據,自主復習教材、查閱相關資料、筆記,回顧記錄與同一話題相關單元的重、難點,重要句型,以及語法。同時,在學案中學生可以隨時記錄自己的疑難困惑,便于老師在授課前隨時查閱,把握學情。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們普遍對“導學案”反映良好。課前的自主回顧,課中的落實提高,課后的鞏固拓展都給了孩子們以挑戰自己的機會。他們感覺自己不再被動的接受,而是學習的主人。
當然,我們要恰當運用教學策略,提高目標導學——話題情景式英語復習的有效性,真正讓學生動起來,營造良好的情景式復習模式。比如,可以讓學生采取男女生競賽,挑戰自我,計時搶答,模擬場景Pairwork&Groupwork等方式。在學案的引領下,運用mind-mapping輻射同一話題的不同方面。在綜合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生也就變得開口說、大膽做,大大提高了復習的效率。這樣一來,學生們就可以將英語復習與自己、與生活聯系起來,找到學習英語的樂趣與意義。
總之,正如“課程改革永遠沒有終點”(胡慶芳,2005)一樣,英語的復習教學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與探討的問題。在我們日常的英語教學工作當中,讓我們的復習課堂也能充滿活力,讓學生在享受課堂的同時,愉悅地掌握知識,溫故知新。
需要,同時,學生在游戲中也學會了迎接挑戰,承受挫折。創造游戲情境即讓小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施展特長,動手腳、動五官、動頭腦,隨心所欲地創設英語交際情景,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立足文本
閱讀教學旨在于培養學生從文本整體來理解作者的觀點、意圖及對文章進行綜合的解讀、評價。教師在關注文本、處理閱讀中的語言教學時始終應把握兩個要點:一是語言學習是為了加深對文本的解讀。二是語言學習和操練不能脫離文本語境。
一、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1.正確處理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的關系
閱讀文本,可以從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進行解讀。按照從單詞到句子,再到段,這是文字性解讀,重點學習有關目標語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載的寫作意圖、觀點和技巧進行分析,是對文本的文學性解讀,重點訓練閱讀技巧。而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的解讀,都離不開對文本語言的研讀,而這些文本語言也構成了閱讀課的目標語言。
2.優化文本資源,注重自主閱讀和主動探究
文本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學生獲取豐富語言信息的橋梁。這種優化文本資源的方式,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即要求學生能夠在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文本的核心詞匯來表達文章大意;其次是要求學生體味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培養其語言信息篩選能力;最后則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延伸能力,即要求學生在發揮自身想象思維的基礎上能夠深入體味文本的思想情感及其拓展價值和意義。
3.感悟文本內容,提高學習思維和感知能力
閱讀教學既然是基于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基礎之上,那么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養則是其中的核心。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感悟文本能力,應該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基礎上,注重對文本的語言信息、深層內涵等方面予以關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思維。學生感悟文本應該在閱讀的基礎上了解文章大意,并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其次是注重對文本主要信息的提煉,以此來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最后則是要求學生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學習思維中不斷總結。
二、新目標英語(Go for it)閱讀教學過程
一般分為三個階段: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三個階段各有側重。
1.Pre-reading
Pre-reading階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主要目的就是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為接受新知識做好準備。因此,這一階段要復習文本相關語言知識、設計有趣味性、體驗性、可說性的問題,拓展學生視野,預測文本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想象力和英語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2.While-reading
課文文本處理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關鍵所在,課文是文化背景、詞匯、語法、篇章等知識的載體。通過課文處理,要求學生能把握課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結構,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語篇理解能力。
這個階段要加強文本語言、文本內容和文本結構等的指導,使教學語言與閱讀相融,加強師生交流,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會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3.Post-reading
在課文文本處理完成以后,設計一些問題,對文本內容進行復習、復述、總結、表演、辯論、小組討論等進行鞏固,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掌握。這一階段的活動應與文本密切相關,但不能拘泥于文本本身。這一階段應讓學生發揮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原文,培養其思維和應用語言的能力。
三、操作實施
我選取了人教版新目標八下Unit 9 Section B 2b Singapore―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作為閱讀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重點詞匯(thousand,thousands of,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safe,simply,fear,whether,Indian,Japanese,fox,all year round,equator,whenever,spring );完成相應練習。
2.技能目標:
(1)Skimming技巧之――抓住語篇主題句了解語篇的主旨
大意。
(2)Scanning技巧之――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在語篇中尋找信息。
(3)結合語境猜測詞義能力的培養
3.學習策略: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學習策略共享。
4.情感態度:通過描述旅游交通,提高對旅游和英語的興趣。
5.文化意識:了解國外旅游景區。
閱讀教學程序設計:
Ⅰ.Pre-reading(激活知識,引出話題,激發興趣)(8分鐘)
活動一: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復習有關詞匯。
活動二:運用wordmap方式復現相關詞匯。
活動三:Background介紹:
課件呈現:(學生自讀下面信息)
走進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于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并以長堤相連于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因此,新加坡每天都吸引著將近12000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旅行者前來旅游觀光。
最佳季節:四季皆宜。新加坡一年四季差別很小,年平均溫度在23-33℃之間,全年都很溫暖。一年中的降水很多,全島經常會有陣雨及雷雨。不過下雨的時間都很短暫,雨后清涼舒爽,而且沒有臺風,日夜溫差不大。雖然沒有明顯四季,但是6、7、8月也會相對較熱,11月到次年2月是雨季,怕曬怕淋雨的朋友也可以選擇避開這些月份。
Ⅱ.While-reading(訓練閱讀技巧.理解語言知識;完成相關練習)(28分鐘過)
step 1:閱讀策略指導:(4分鐘過)
Skimming技巧之――抓住語篇主題句和文中標題了解語篇的主旨大意。
First reading:學生自讀課文運用Skimming技巧完成Activity 2的練習――為語篇的四段文字各選擇一個標題。完成后學生小組交流,核對答案。最后由老師在全班核對答案,答疑。
step 2:Second reading:(7分鐘過)
(1)首先瀏覽Activity3“check the true statements”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強化學生和文本的互動。運用Scanning 技巧之――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在語篇中尋找信息,獨立完成活動三的六個判斷題,最后在學習小組中交流討論,為小組匯報做準備。在活動中,老師在學生間巡回指導。
(2)由每個小組指派一名學生代表回答活動三中的問題,全班核對答案,老師對存在的問題點撥指導。總結scanning的技巧。
step 3:Third reading 猜測單詞詞義訓練(6分鐘過)
課件呈現需要猜測詞義的單詞:safe simply equator
三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的意思,猜出上述三個單詞的漢語
意思。
step 4:語言知識總結與運用(7分鐘過)
[完成練習]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ir meaning
1.ten hundred a. simply
2.people who are in India b.fear
3.people who are in Japan c.thousand
4.very easy d.Japanese
5.be afraid of e.Indian
Step5 Prounciation (4分鐘過)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戴花.小談語篇分析與英語閱讀[J].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年初到新西蘭中學留學,我因為英語不過關,十分懼怕考試,擔心成績出來后在同學面前丟面子。但是經過幾次考試后,我發現最初的擔心純屬多余。
每逢考試,不論科目,試卷都要上交,甚至連草稿紙老師都要求我們銷毀扔到垃圾桶里后,才能離開考場。然而更讓我安心的是,老師從來不在全班同學面前宣布考試成績。
我記得在第一次科學考試后領試卷時,心里忐忑不安。只見老師抱著一摞試卷走到講臺桌前,不作總結,也不直接開門見山宣布成績。她先叫了Jake的名字,從那一摞卷子中找出了他的卷子,然后悄然地把卷子反面翻過朝上,似乎并不急于說成績,而是等著Jake來拿試卷。Jake十分嚴肅地走上講臺,拿到試卷后看了一眼,臉上露出了笑容。老師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話,聲音小得只有他們兩個人可以聽清。隨后Jake似乎又低聲問了老師一些問題,才面帶喜色地回到座位。我雖然不知道他們師生二人說了什么,但根據我在國內的經驗,不想也知道Jake一定考了全班第一,于是我默默祈禱著下一個被叫到的是自己。誰知老師連點十多人后,居然還是沒有叫到我,我心里真是七上八下。我問了一下剛被老師叫去的同桌的成績,居然是c,心想這次自己肯定考砸了,只期望自己的成績不會被同學們知道。老師終于點到了我,我急忙趕到了老師身邊,顧不得說什么,就把卷子翻過來看了一下,沒想到我竟然得了個A。這一下我真是又興奮又驚異,十分不解地盯著老師。老師隨后也同之前一樣,把嘴湊到我耳邊來,輕輕地告訴我,我這次考得不錯,在班里算十分拔尖了,隨后又給我指點了幾處試卷中的語法錯誤,這才讓我回去。我在回座位的路上瞟了一眼Jake的卷子,發現他原來也僅僅得了個B,這時我才明白,老師并不按成績給同學們排名,而是隨機叫同學們上講臺來領取試卷,并且柔聲相告,所以就算同學們有考得不好的,也不至于在全班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而學校更視學生的考試成績為隱私,老師絕不會私自泄露學生的成績。
當然,對于成績十分優異的學生,學校會給予獎勵,只是這種獎勵,輕物質重精神。學校每個學期都會有校報,如果有哪位高年級同學考得了獎學金,或是考上了牛津、劍橋等一些名牌大學,校長都會親自為他們撰寫文章,并發表在校報的頭版頭條。這些同學就成為其他同學的榜樣,并贏得同學們的認可與尊敬。
在隨后的學習生活中,我發現我所提到的這種認可與尊敬,其實并不難得到,它可以來自于方方面面。我有一個同學,平時學習一般,但是體育特別好,是學校橄欖球隊的主力隊員。我還有一個同學,非常擅長辯論,在學校的辯論大賽中屢屢奪冠。而這兩個同學在班中所獲得的威信與尊重,也絕不比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獲得的少。對于這樣的學生,學校也會大加贊揚,并同樣以刊登校報的方式進行鼓勵。對老師與同學而言,你在任何領域獲得的一份成功,都會不分主次地贏得他們的尊敬與鼓勵。老師和同學從來不以考試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好學生壞學生的標準。
在我們學校,壞學生并不是那么簡單就能做的。我們班有一個同學,自打第一學期后就再也沒有來過學校。我開始以為他轉學了,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才了解到,原來他已經被學校開除了,他被開除的原因如下:上課從來不聽講;在黑板上涂鴉,使得老師無法正常講課;偷拿老師書包;最重要的一點是老師發現他抽煙和吸毒。這個同學的所作所為已經完完全全不能用“淘氣”兩字涵蓋,而且吸毒已經觸犯到了新西蘭的法律。這樣品行的學生,肯定被認為是壞學生。
在新西蘭,只要你身上有任何一個閃光點,那么你就是一個無可厚非的好學生。但是如果你品行上有問題,那么你毋庸置疑就是一個壞學生。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助學案即時評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新形勢對傳統英語課堂教學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英語課堂教學只有提高課堂的效率,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筆者以助學案為載體,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即時評價方案。
一、對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首先,教師要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貫穿英語教學全過程;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小組合作學習是與個體學習相對應的一種教學策略和學習組織形式。它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來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是一個有利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的教學流程。
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有效手段――助學案
助學案與傳統的教案不同,是服務于學生,是以生為本,以方便“學”為出發點的。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大的環節:
1.學習目標。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交給學生明確、恰當的學習目標,同時在助學案中指明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感覺到只要盡力就可為,從而大面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讓優生更優,差生成績得到提高,達到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
2.學習過程。設計者要立足課本,不能太難,讓大多數學生只要認真看了課本就會做。針對本課的重難點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并注明由哪些層次的學生完成。特別說明的是教師要精選一些中考真題,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就接觸中考,了解中考。
3.學后反思或疑問。學生學完一課之后,應該有一些體會和感受,自己會了的,懂了的,不很明白的,都可以寫在這個部分,便于復習提高。
三、借助助學案,以學定教
Go for it八下Unit 2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這篇文章難度大,有些句子學生不容易理解。如何降低學生閱讀的難度,又要激發他們的積極性,筆者先發助學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然后以小組合作調查為切入點,各小組合作調查。
Team 1&2:Middle School Studentsafter-school activitiesin a Week.
Team 3&4:Survey of Students’ Pressure in our class.
Team 5&6:Why do students have so much pressure?
根據Team 1&2在課堂上對調查活動的反饋,學生普遍反應學習很辛苦,每天早起晚睡,作業量大,很少有after-school activities,Team 3&4圍繞著pressure主題,調查學生的壓力,產生的緣由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學生能理性的分析壓力的來源:competition from students,complaint from parents and pressure from teacher,最終總結出來自于社會壓力。至于負面影響,小組組員歸納了很多(unpleasant,upset,anxious,disappointed,dislike study…)通過小組合作調查的反饋,學生對文章提到的The Taylors例子,能更形象,更具體的引起他們的共鳴,也拉近了學生和閱讀材料的距離。至于如何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學生討論就更激烈了,把課堂推向了。
借助助學案,以學定教,學生的收獲頗多,而我的感觸也不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踴躍地參與,積極地完成調查,學會交流與合作,培養了協作能力;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不再覺得閱讀課是枯燥的,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四、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輔助手段――課堂學生即時評價
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教育活動過程中,評價者對于評價對象的具體表現所做的即時的表揚或批評。”它通常與教學活動過程相結合。因此,評價也要發生改變。評價目標,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主體,從“重教”轉向“重學”;評價重點,從“形式”轉向“效果”。
新課標指出,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我認為,英語課堂評價的目的不是區別優生和差生,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發現自己學習中的問題,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以便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當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時候,當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時候,教學才具有真正的意義,教學才是真正的“回家”,課堂才正在做到有效和高效。只要我們教師能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生就能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綜合語言能力的提高打下較為扎實的基礎,為未來終生學習做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關鍵詞:游戲 高職學生 聽說能力
1.引言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07―2008學年的教研教改活動中,外語外貿學院的大學英語教研室對我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重新作了調整,其中一項內容是在第二學期面向所有在第一學期已經通過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的學生開設重點課程《英語聽說》,讀、寫、譯方面的學習則退居次要位置。作這樣調整一是根據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在正確處理聽、說、讀、寫、譯之間的關系時,要求在目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另外,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也是我校對學生推行博雅教育的要求之一。把對高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提到英語學習首要位置在我校尚屬首次,我們面臨著學生英語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的情況,特別是大部分高職學生還是處于“聾啞英語”這一狀態,上好這門課程成了一個新挑戰。基于以上這些情況,我們想到了把游戲引入教學過程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聽說課堂的壓迫感,既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使用語言,又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從而達到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目的。
2.研究述評
2.1理論依據
現在國內外的語言教育學理論都很注重興趣對學習的推動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游戲在聽說課堂上的引入首先是為了激發高職學生對這一課程的興趣。Schultz(1988)提到,壓力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障礙,傳統的學習方式本質上就是耗時和向學生施加壓力的,這種壓力影響了學生學習的專注程度和學習效率,而且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有助于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有機會在一個毫無壓力的狀態下使用語言,有利于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和自然程度(Uberman 1998)。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等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建構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Williams & Burden,1997)。“情境”這一要素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游戲在要求學生完成某項任務的同時也為他們建構了一個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這樣使得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協作”和“會話”都是達成“意義構建”的重要手段,游戲過程中學生們為了贏得競爭組,都會通力合作,在協作溝通中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學生不僅僅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建構起對知識的理解。
2.2游戲的定義
本文所討論的游戲專指引入課堂中的以學習語言為最終目的的一種課堂活動。Byrne(1995)認為游戲是一種帶有規則和娛樂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使用語言。規則、競爭、娛樂和學習都是游戲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學習部分,是我們引入課堂中的游戲和一般意義上所說游戲的主要區別。
2.3游戲在聽說課堂上的作用
2.3.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部分高職學生的英語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較低,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聽不懂,不敢開口的“聾啞英語”在他們當中極為常見。在課堂上引入游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游戲中用心聆聽,大膽開口。因為“這是一種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非常有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習興趣”(Richard-Amato,1996)。Avedon(1971)也指出,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的競爭性上,他們在為贏得游戲上所作的努力甚至超過在其他課程上所花的功夫。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當學生參加這些帶有競爭性的游戲時,他們迫切要贏對手的心情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非常積極地參與到這些游戲中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學于樂,游戲增加了原本枯燥的聽說課堂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3.2減少學生在聽說課堂上的壓力
我們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很怕當眾發言,這種恐懼感產生的壓力甚至讓他們不想去上課。讓學生忘記他們身處課堂的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參加可以讓其放松的游戲。游戲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歡樂和輕松的學習氛圍。身處課堂的學生面對的是不熟悉的單詞、句子結構和表達法,這造成他們在課堂上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放松和有趣,他們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有效地傳達信息上,大多數學生在游戲中都會盡力贏得游戲,而不是注意語言的形式是否正確,他們不再擔心犯錯誤和被糾正。擔心犯錯和被批評恰恰是讓學生不敢當眾講外語的主要原因。(Horwitz,Horwitz and Cope1986)
2.3.3給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
我們認為在課堂上玩游戲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是因為學生有機會在所提供的場景下有目的地使用語言。Hadfield(1997)認為,“游戲除了和傳統的練習一樣提供了大量的操練外,更重要的是它們提供了真實的溝通的機會。盡管這種真實性有人為作用的局限,但這起碼建起了一座從課堂通向現實世界的橋梁。”近年來隨著任務型教學的興起,很多教師把任務型的活動引入聽說課堂中,目的是給學生創造一個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游戲本身同樣是一種任務型的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溝通交流,它同樣也為學生進行聽說練習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場景。從表面上看來,所有的游戲都是為了讓學生使用語言,但是在游戲過程中學生會以自己的方式用英語溝通交流來達到想要的結果。這一過程就要求學生同時運用到聽和說兩種甚至更多的技能,這種真實的場景訓練了學生創造性和即時性運用語言的能力。把游戲和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有意義的語境中使用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語言,聽說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2.3.4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精神
聽說能力的提高不是單靠學生個人努力就能達到的,他們必須學會聆聽,包括標準的和帶有口音的發音;學會有效傳達信息,當眾表達個人的觀點,學會協商、妥協等溝通技巧。這些能力在一般的課堂上難以得到練習,把游戲引入課堂后,學生為了贏得游戲,自然就會努力和本團隊的成員同心協力,合作學習,這種團隊合作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
2.4游戲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準備游戲時要考慮到游戲是否同時具備娛樂性和教育性兩方面的特點。在選擇和設計游戲時應該明確游戲要達到的目標,仔細考慮游戲是否符合學生的水平、興趣、課堂的場地、時間等因素。游戲還應該能讓大部分的學生參與其中。
首先,游戲開始前教師應該清晰地向學生解釋游戲的規則、做法,并且確保學生完全領會,這才能保證游戲的有效性。
其次,教師在游戲過程中不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問題。教師應當充當一個組織者的角色,不要打斷游戲過程。
最后,游戲結束后,教師應該對結果進行一個公平合理、有意義的評價,表揚做得好的,鼓勵有進步的,總結不足之處。之后教師還應該反思游戲是否適用、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
2.5實際應用情況
Urberman(1998)所作的調查指出,大多數參加過課堂游戲的學生對這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目的游戲都是抱著肯定態度的。Huyen和Nga(2003)所做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學生表示他們喜歡游戲給課堂所帶來的這種輕松的、有競爭的和促進學習的氛圍;教師則反映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我們在本校隨機采訪了一些參加過游戲教學的師生,大部分受訪學生還是比較認可把游戲引入課堂的做法,主要覺得游戲讓本來非常緊張的聽說課堂變得輕松起來了,“以前上課時心里總是七上八下,因為總想著老師會提問,老師講新知識點的時候精神也無法集中。”“因為好玩啊,我現在逃課都少啦。”還有的學生說他現在敢開口說英語了,因為是“一大班人一起玩,沒那么緊張了。”教師們的意見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游戲的引入的確是讓課堂氣氛活躍不少,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則反映由于經驗不足,有時難以把握游戲所需要的時間,這對教學進度有一定的影響;備課時教師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準備才能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總的看來,我們把游戲引入聽說課堂的做法還處于摸索階段,有些游戲看上去很好,但是實際操作的效果卻不如人意;有些游戲適合文科專業的學生卻不受工科學生歡迎;有些游戲的難易程度還要作出調整。
3.結語
聽說能力是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最薄弱環節,而目前對高職人才的培養要求又需要他們能夠在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交流,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我們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引入了游戲教學。其好處在于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學生在聽說課堂上的壓力,提供語言練習的真實環境,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精神。從目前實踐的情況看來,我們看到了成績,也發現了問題,因此還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反思、改進,總結出適合面向高職學生聽說課堂上使用的游戲,從而作進一步的推廣。
參考文獻:
[1]Avedon,M.E.and B.S.Brian.Learning Through Games.The Study of Gam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71,315-321.
[2]Byrne,D.Games.Teaching Oral English.Harlow: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5,101-103.
[3]Hadfield,J.Advanced Communication Games:A Collection of Games and Activities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tudents of English(Teachers Resource Materials).New York: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7.
[4]Horwitz,E.K.Horwitz,M.B.and Cope,J.A.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2):125-132.
[5]Richard-Amato,P.A.Making It happen.New York: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Group,1996:192-199.
[6]Nuyen,N.T.T. & Nga,K.T.T.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vocabulary through games.Asian EFL Journal, 2003,5.
[7]Schultz,M.and A.Fisher.Interact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Games for All Reasons.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8.
[8]Uberman,A.The use of games:for vocabulary presentation and revision.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8,36,(1):20.
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習語翻譯
Abstract: An idiom is a phrase which is an established and fixed part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they bear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 nati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idioms are mainly shown in four aspects. They are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idiom 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idioms are difficult points in idiom transl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proper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both keep the national features and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idiom translation
1習語的含義及特點
1.1習語的含義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本文所指習語是就其廣義而言,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習語形成于使用過程中,經過實踐的考驗,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它們有著固定的結構和濃厚的歷史色彩。習語同文學作品一樣是語言的精華: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世界上凡歷史比較悠久的語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語,漢、英兩種語言即是如此。由于漢、英兩族在歷史文化背景、傳統習慣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顯著差異,反映在成語的形象、含義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P78)。習語中的文化因素給翻譯帶來了困難。只有通過適當的翻譯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譯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達意思。
1.2習語的特點
(1)習語具有固定的結構,不能任意拆開、替換。例如:在英語中我們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為“leave no brick unturned”,“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強糊口)”,不能寫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也不能寫作“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而在漢語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說成“六上七下”,把“亂七八糟”說成“亂八九糟”。
(2)由于語言、心理、社會和歷史的原因,成語的真實含義同字面意義之間往往有不同的差異。例如:英語習語“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場喝彩”;pull one's socks up (振作起來,鼓起勇氣,加緊努力),切不可根據組成這一習語的4個部分,把這個習語理解為“提起自己襪子”。漢語中“瓜田李下”也不是兩處地方,而是指行為讓人有所懷疑。其他的例子還有to cut no ice(毫無效果),a baker's dozen(格外優待),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知道困難所在)等。
(3)習語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有的包含有趣的歷史故事。例如,習語face the music與古代的演員有關。當時,只要音樂響起,準備出場的演員就要立即走到臺前,在觀眾面前進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準備好。因此,后來“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對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又如漢語中的“毛遂自薦”原指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客毛遂,見平原君挑選20名說客去聯楚抗秦尚缺一人,就自薦前往的故事。后來用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要求擔任職務或工作。
(4)習語大多有鮮明的形象。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習語則是語言的精髓,因而習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在表達方式上,就是習語往往采用與該文化緊密相關的事物作喻體,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理。例如,英語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與漢語中的“瘦得像猴”,“lead a dog's life”與“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與“窮得像乞丐”,“fishing in the air”與“水底撈月”。
2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P23)而我國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此可見,文化的涵蓋面十分廣泛。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所反映的文化現象也是豐富多彩的。在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環境差異
習語的形成與人們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人們的生活以航海打漁為主;而漢民族生活在亞洲大陸東部,地處北溫帶,氣候比較溫和,人們的生活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由于自然環境和地理上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同一詞匯的理解、聯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個人非常奢侈浪費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幅員遼闊,有許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許多與山有關的成語,如“安如泰山”,“開門見山”,“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等。而在英語中則有許多有關于船和海的習語,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完全對應的習語。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嚴重困境)”,“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當某人發財時)”,“water under the bridge(無法挽回的過去)”,“be of the first water(第一流的)”等。
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觀亦各有特點,具體反映在語言上也有所不同。在用自然景觀或物體來作比喻時,語言間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在漢語中有“有眼不識泰山”、“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長城非好漢”等。而在英語中則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Take a French leave”,“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紐卡斯爾,此地盛產煤,意為多此一舉)”,“go Dutch”等(P65)。
2.2傳統習俗差異
在英語和漢語習語中所反映的風俗習慣差異是多方面的。“狗”在漢英兩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價值觀念是截然不同的。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幾乎都帶有貶義,如“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尾續貂”等。而英美民族卻把狗看成忠誠的伙伴,常用狗來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無機會)”、“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
眾所周知,漢語中的“龍”與英語中的“dragon”在文化內涵上有很大不同。“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一種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是封建時代帝王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圖騰(P46)。“龍”在漢語成語中經常和吉祥的事物用在一起。例如,“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馬精神”等。而“dragon”在英語中指一種“有翅膀和爪子,能噴火”的猛獸,它與帝王毫無關系,而且還常用作貶義,指兇悍的人。因此,“dragon”在西方的習語中很少見到。
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因此在漢語中有許多與“吃”有關的習語,如“飯桶”、“吃不開”、“吃不了兜著走”、“吃老本”、“吃軟不吃硬”、“吃閑飯”、“吃香”等。這些習語因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英語中都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表達。
2.3宗教信仰差異
中國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漢語中有許多關于這兩種宗教的習語。與佛教有關的有:“借花獻佛”、“普度眾生”、“六根清凈”、“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及“半路出家”等;與道教有關的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而在英美國家,人們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許多源于基督教的習語,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之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 to hell(下地獄去)”及“God's mill goes slowly, but it grind well(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
2.4歷史典故差異
英國和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有大量英漢習語源于歷史典故。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在漢語中有“守株待兔”、“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四面楚歌”、“拔苗助長”、“亡羊補牢”、“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等。許多英語習語源于《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The Trojan Horse(木馬計;暗藏的危險;奸細)”、“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swan song(絕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3英漢習語翻譯方法
關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家們有著不同的見解。在中國,有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方面,一當然是其易解,二則保存這原作的風姿(P316)”,傅雷的“神似”以及錢鐘書的“化境”。而在西方,有Eugene A·Nida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則。而翻譯理論家Alexander F. Tytler 提出了3條翻譯標準:“①譯文應該完全傳達原文的思想;②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一致;③譯文應像原文一樣流暢。”上述各種主張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包含著一個基本的翻譯思想,即譯文要在內容和風格上忠實于原文。
作為語言的精髓,習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翻譯者的任務就是尋求適當途徑將習語中的文化特色以淺顯易懂的形式用譯語表達出來。按張培峰先生的話說,“翻譯工作者的任務就是由兩種語言中最富于民族個性成分而形成差異的這種表面上不可譯中擇出可譯的方法來”。
翻譯習語的方法主要有直譯法、套用法、意譯法和注釋法等。在翻譯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3.1直譯法
只要符合語法規則并且為讀者所接受,習語就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作為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要求譯者必須實事求是,不能帶有任何主觀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翻譯觀點(P14)。直譯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傳播了原語文化,因此是最佳譯法。有些習語的譯文已經進入了目標語,甚至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們源于國外。例如:
一帆風順smooth sailing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三三兩兩in twos and threes
不可理喻be impervious to reason
New wine in old bottles舊瓶裝新酒
to show one's card攤牌
clench one's teeth咬牙切齒
dark horse黑馬
3.2套用法
習語大都是名言警句,它們積累概括了人類文化的精華,觸及到人類生活最基本的問題。因此,在不同語言中能找到類似的習語。它們有著類似的內容與表達方式,如果把它們用在習語互譯中,看起來就像是直譯一樣。例如:
隔墻有耳Walls have ears
趁熱打鐵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說時容易做時難Easier said than done
福無雙至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irs.
Long hair and short wit.頭發長,見識短。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
Easier said than done. 說時容易做時難。
英語與漢語有著不同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因此在比喻中用到不同的事物,但它們的比喻義是類似的。在翻譯這些習語時,應該改變其形式以保留其靈魂。把這些相互對應的成語用在英漢互譯中,可以再現原文的語言效果,且能清楚地達意。如:
瘦得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
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3.3意譯法
有些習語不能直譯,因為另一種語言的讀者不了解這些習語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目標語中也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習語。這時,只能舍棄其形式和修辭手法,采用意譯的方法,以求能清楚地達意。例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譯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譯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譯為“明哲保身”比譯為“保持鼻子干凈”要好。
3.4注釋法
在英漢習語中有一些源于歷史典故。如果直譯,則很難理解;如果意譯,則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為了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給譯文加注釋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譯為“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門可羅雀”譯為“You can catch sparrows on the doorstep-visitors are few and far-between”,“Achilles' heel”譯為“阿喀琉斯的腳后跟——致命的弱點”,“Apple of discord”為“不和的金蘋果——引起仇恨爭吵的禍根”。
[論文摘要] 本文從課堂問題設計的重要性、問題設計的誤區為切入,舉例說明了課堂問題設計要“基于教學目標、基于有效觀察、基于發散思維”等的優化。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就是不斷引導學生生疑、解疑的過程。在呼喚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改中,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一、問題設計的重要性
初中科學課堂問題的設計關系著學生的思考質量,反作用于課堂教學的效率。初中生自我表現的心理需求較為強烈,但又存在著主動表現的心理障礙。因此,富有藝術性的課堂問題設計,既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表現,又有利于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從而使提問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其學習積極性,誘導其展開合理、適度的定向思維,推動知識發展和創新,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目標的效率,并突破重難點。然而,不少教師因種種原因使課堂提問陷入有悖于教學科學規律的誤區,問題設計缺乏系統性、目標性、思考性、導向性、基礎性等,結果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問題設計誤區例析
在各種各樣的課堂觀察中發現,部分老師并沒有對問題的設計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因提問目標不清、信口開河而導致學生乃至老師自身手足無措的現象并非個別。例如,有教師在上“地球上的水”時,以娛樂節目的形式把學生分成4組,通過一連串問題的搶答、鼓掌、增減分數等形式把課堂搞得“轟轟烈烈”。但細細品味不難發現,這樣的“熱鬧”到底有多少教學目標能得以落實?這種追求形式的活動,最終只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和抗拒心理。究其因是問題設計缺乏挑戰性。有一節科學公開課,課題是華師大版八年級(下)第三章“電”的第一節“自然界的電現象”,上課時教師提問:“暑假中你們遇到最煩惱的事是什么?”學生齊聲回答:“停電。”教師:“很好!我們今天就開始學習有關電的知識。”筆者聽到這,一種悲哀馬上襲上心頭:這哪里是教育?分明是一種扼殺!其問題根本沒有明確的指向。有一位老師在上“鳥類”時提問:飛機是模仿什么動物制造出來的?生答:鳥類。師:鳥為什么能飛?生答:因有翅膀。師:有翅膀就能飛嗎?生卡殼。這樣的提問根本無法達到教師的本意(引出本節課的重點:鳥類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點),原因在于問題的設計空洞浮泛,使學生茫然失措,其結果必然導致“冷場”。
此外,“為設疑而設疑”的提問也非常普遍,如常常問些“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使問題單調直露、缺乏思考性,而非“在不疑處設疑”。
縱觀以上事例不難發現,不合理的問題設計是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創造性被抑制的重要成因之一。如何有效設計問題?這是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深入研究的問題。
三、優化問題設計舉例
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設疑策略,先應了解設疑策略與教學模式間的辯證關系,即設疑策略應處于下位,應服從于教學模式的總體設計。現以具體實例加以說明。
1.問題設計要基于教學的具體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主要描述學習者在接受教學過程后所預期的行為變化,且須以課程標準所限定的范圍和教材內容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因此,基于教學目標的問題設計是教師必須遵守的一個原則。
2008年12月19日,在本縣農村中學的一堂公開課上,授課教師對華師大版《科學》九下第3章第3節《自然界的碳循環和氧循環》的教學引入是這樣設計的:教師在播放“種子萌發長成植株”的視頻后提問“感受到了什么”,結果出現“很神奇”、“美極了”、“種子發芽”、“植物生長”等各種答案。此時教師馬上把話題轉到“植物為什么會生長”這一話題上,許多學生的回答也就戛然而止,緊接著的是一些學生的不滿。問題在哪兒?是因為視頻和提問的目標指向不明確!若要生硬地得到“植物生長”這一答案,既有“定向思維”之嫌,又無法切入教學目標。若改為學生觀看“溫室效應”導致的利和弊的視頻(如氣溫升高使作物生長周期縮短,使海平面升高等)后,分組討論“地球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的原因”(引導學生從二氧化碳增減的原因進行分析),匯報交流討論成果,老師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和歸納,建構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和氧循環”,不但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更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問題設計要基于學生的有效觀察
觀察是知覺的高級形式,是一種受思維影響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化的持久知覺活動。觀察比一般知覺有更強的積極性和理解性,思維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觀察也叫“思維的知覺”。觀察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基礎,也是創造的開端。有效觀察除了需要良好的記錄習慣外,還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和任務,要有必要的知識準備和周密的觀察計劃等。而合理的問題設計有利于學生開展有效的觀察。
2009年3月17日,筆者在農村中學聽了華師大八下第3章第4節《電阻》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上課教師在演示“并聯在同一電路中的兩個小燈泡發光現象”(69~71頁“思考與討論”中的實驗)后提問:“兩個燈泡的燈絲長度與粗細一樣嗎?與亮度有何關系?”結果,學生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重新觀察后回答 “不一樣,燈絲粗而短的更亮”。以上例子從表面看,學生參與度很高,效果似乎不錯,但細細分析不難發現,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前的觀察是無效的,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提問后的重新觀察,且因問題過于明確,所以缺乏思考的深度,從而出現學生回答熱烈的教學假象。因此,這種提問對學生進行有效觀察并無多大價值。可做如下改進:在學生觀察活動前,先給予“觀察兩種電路中的燈泡亮度,比較并分析造成燈泡亮度不同的原因,并通過討論得出合理的結論”這一明確的觀察目標,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有明確的任務驅動,使其觀察的目的性更加明確(突出了比較分析的觀察成分),這種任務驅動下的討論也就更有思考性和挑戰性。當學生得出“燈泡亮度與燈絲的長度和粗細存在關系”時,再追問“怎樣的燈絲更亮?原因是什么?”其設問便隱含著學生觀察目標指向的引導,有利于學生通過主動觀察并獲得結論,這不但有利于學生觀察興趣的培養,也有利于相關內容的理解記憶。
3.問題設計要基于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相對,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特點,是測定創造力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課堂教學提問必須基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
在上例的“探究導線性質與導電性關系的實驗”中,學生通常用同一裝置進行實驗,然后根據燈泡的亮度說明哪一種導線的導電性好(電阻小)。若在學生實驗前設問:若用該裝置驗證銅、鐵、鉛筆芯等的電阻大小時,最好如何選擇材料的先后次序進行實驗?為何要這樣選擇?或在學生完成該實驗后,教師可能會發現不同學生選擇材料的次序是不同的,此時教師可以質疑“若同一裝置先觀察銅的導電性后觀察鉛筆芯的導電性,結果發現前者燈泡較后者亮,是否就可得出銅的電阻比鉛筆芯的電阻小的結論?為什么?”設計這樣的問題可讓學生發現,電源實際上也是一個變量因素,因為隨著實驗的進行,電源電量是要逐漸消耗的。因此,當教師問“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一設計缺陷”時,學生自然會想到調換材料的先后次序重復實驗即可解決這一問題。
當然,問題設計的優化方法不僅僅局限于上述三種,只要我們善于不斷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就會不斷優化設問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