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6 20:36: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藥物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抗衰老;藥物;進展
隨著我國日益進入老齡化社會,抗衰老藥物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抗衰老藥物是以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的一類藥物。其基本特點為具有整體多系統、多層次和多階段的調整作用,以改善或調整物質和能量代謝為主要手段,并以延長平均壽命和最高壽命以及提高生命質量為指標。由于衰老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也就沒有一種固定的衰老學說。近代衰老學說中較為公認的有自由基學說、免疫功能下降學說和大腦衰老中心學說等,每種學說都對應一類抗衰老藥物,下面就各類別抗衰老藥物研究進展進行論述。
1 抗氧化劑該類藥物
抗衰老的理論基礎是1965年由Harman D提出的自由基理論,現已成為最重要的衰老學說之一。該理論認為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細胞在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性質活潑、有極強氧化能力的自由基。自由基對細胞大分子核酸、脂類和蛋白質造成的氧化損傷是衰老過程的直接原因。抗氧化劑能清除自由基,防止其對生物膜及細胞器的破壞,具有一定延緩衰老的作用,但不能增加物種的最高壽限[1]。分為非酶類抗氧化劑和酶類抗氧化劑。
1.1 維生素類
研究發現,VitE、VitC、VitA及β-胡蘿卜素均有抗自由基效應因而應用于抗衰老。
1.1.1 VitE
維生素E是一種天然的脂溶性抗氧化劑,其本身極易被氧化,能捕捉體內脂質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類脂質自由基,發揮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褐素形成;保護膜磷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穩定生物膜結構,維持膜正常功能。此外,維生素E還能防止膽固醇沉積,從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硬化等多種老年性疾病。維生素E作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刺激物,具有推遲機體免疫系統衰退的作用,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實驗表明[2],人隨增齡各組織中維生素E含量進行性下降。維生素E和硒可共同維持機體內GSH-PX的活力。研究[3~5]顯示維生素E在體外能保護神經元免受活性氧的損傷,臨床觀察也提示,增加維生素E攝入能減慢老年性癡呆(AD)和帕金森病(PD)的發展,增強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
1.1.2 VitC
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是強還原劑,能抗氧化并參與細胞間質膠原蛋白合成,降低毛細血管脆性,防治壞血病。維護細胞膜的完整性,可使氧化型谷胱苷肽還原成還原型谷胱苷肽(GSH),維生素C和GSH是體內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劑。維生素C在腸腔內有利于鐵的吸收。維生素C能使維生素E自由基轉變為維生素E,使維生素E重新發揮作用。所以,維生素C也是一種自由基修復劑,為一種天然的水溶性抗氧化劑。維生素C能增強嗜中性白細胞的活性,改善免疫功能異常者嗜中性白細胞的游走和殺菌功能。維生素C還能提高腫瘤患者淋巴細胞對PHA的反應性。目前研究[6]還顯示,大劑量維生素C有降低血糖并改善糖代謝與脂代謝的作用。維生素C還能預防高血壓,增強機體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改善病毒性心肌炎等作用,增加補體C1產生,促干擾素合成。
1.1.3 β-胡蘿卜素
β-胡蘿卜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與膜脂雙層分子結合能保護細胞,免受細胞內外自由基損傷。β-胡蘿卜素具有阻止LDL被氧化形成氧化型LDL的作用,而有毒性的氧化型LDL會導致血管上皮細胞的損傷,從而加速脂質在損傷部位的沉積形成斑塊,以至阻塞血管,引發阻塞性動脈粥樣硬化等。因而具有防治阻塞性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中風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1.2 酶類抗氧化劑
酶類抗氧化劑研究比較多,頗受關注。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公認最重要的抗氧化酶,此外,還有輔酶Q、硫辛酸(LA)、過氧化氫酶(CAT)、過氧化物酶(POD)、谷胱苷肽過氧化物酶(GSH-Px)、還原型谷胱苷肽酶(GSH)、谷胱苷肽還原酶(GR)、酪氨酸磷脂酶-1B等[7]。
1.2.1 SOD
SOD可使氧自由基發生歧化反應而被清除。目前臨床使用其修飾衍生物和脂質體凍干劑。現已知O2是機體內最早形成的活性氧/自由基(ROS/FR),其他ROS/FR均由O2衍生而來,并引發機體內各種生物分子的過氧化損傷。SOD作為機體內清除O2的惟一金屬酶類,是機體內抗過氧化損傷的第一道十分重要的防線。故SOD可治療與O2有關的許多疾病和延緩衰老。實驗證實[8]機體內SOD活力隨增齡而逐漸下降,老年人(60歲以后)紅細胞SOD活力顯著低于中青年人。但目前SOD主要作為人局部抗衰老劑使用,已有含SOD成分的護膚品和牙膏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皮膚衰老,阻止脂褐質形成和防治炎癥。目前認為,眼晶狀體的氧化損傷是各類白內障(包括老年性白內障)發病的重要原因。Petkan等用SOD治療白內障獲得較好效果[9]。
1.2.2 LA
LA是二硫化合物,可通過線粒體硫辛酸酰胺脫氫酶還原成強的抗氧化劑二氫硫辛酸,能使一些被氧化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和維生素C再循環,并能提高細胞內GSH的含量。能改善老年機體的抗氧化狀態和代謝活性。
2 免疫調節劑
免疫調節劑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提高和調節免疫功能,延緩免疫老化,提高老年人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活力。常用制劑有轉移因子、免疫胸腺因子、胸腺素、核酸制劑、干擾素誘導劑等。
2.1 胸腺素
胸腺素(Thymosin)為人類胸腺的上皮細胞分泌。同時,胸腺也是生成淋巴細胞的重要器官。人或動物到性成熟期胸腺便開始退化,胸腺皮質減少,胸腺質量隨之減輕,T淋巴細胞減少,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同時, 胸腺素水平也逐漸降低,T細胞隨之加速衰老。胸腺素可使骨髓產生的T細胞軟化為干淋巴細胞,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故臨床上用胸腺素提高機體T細胞的免疫功能,防止或推遲衰老的到來,延緩一些老年性疾病的發生、發展。
2.2 植物血凝素
植物血凝素又稱為PHA,屬于高分子糖蛋白。它存在于一些豆類種子中,因對紅細胞有凝集作用而得此名。本品能活化淋巴細胞,后者分裂增殖并釋放出淋巴因子,進一步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而且,對病毒侵襲的細胞也有殺滅作用,并誘導產生干擾素。體外試驗表明[10],PHA能抑制多種癌細胞(如艾氏腹水癌)的生長。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因免疫功能受損傷引起的疾病,如急性肝炎等,也可用于抗衰老。
2.3 核酸類制劑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正常人一般從飲食中即可獲得足夠的核酸,并不需要額外加以補充。但是,在某些病理條件下,適量地加入或補充RNA和DNA,可作為對某些老年相關疾病的輔助治療。免疫核糖核酸(Immun RNA,i-RNA):可分為異種免疫核糖核酸、同種異體免疫核糖核酸和純系動物免疫核糖核酸等。臨床上,所用的i-RNA是從正常人或腫瘤痊愈患者的淋巴結中抽取或從被自體瘤細胞或相同組織的同種異體瘤細胞特異性致敏動物的淋巴細胞中提取。臨床主要用于某些老年相關疾病的輔助治療。
轉貼于
3 預防大腦衰老制劑
3.1 腦活素
為治療腦功能紊亂的新藥,腦活素是用生物技術標準化的酶降解純化的豬腦蛋白制成的一種肽制劑,為腦蛋白水解提取的游離氨基酸及低分子肽的混合注射液。其藥理作用機制: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進入腦神經細胞中,從而改善腦內能量代謝;尚可啟動腺苷酸環化酶及催化其他激素系統,改善學習及記憶等,提高應變反應能力。在臨床對照試驗中[11],腦活素能改善記憶、認知能力,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自我評價,在中風和顱腦損傷后用腦活素治療可以加速恢復。
3.2 都可喜
可提升動脈血氧濃度,增加肺部血液帶氧量,保證動脈管壁及大腦組織的持續性供氧,改善缺氧后的氧氣供應,保證神經細胞更好地發揮其功效。臨床主要用于亞急性及慢性大腦血管功能不全及其引起的各種癥狀,如記憶力喪失、智力及注意力下降、血管性視網膜及內耳功能紊亂等。
3.3 尼麥角林
是一種周圍血管擴張劑,具有α受體阻滯作用及促進腦部新陳代謝作用。主要藥理作用:(1)可減少腦血管阻力,增加動脈血流量和腦動脈血氧濃度及葡萄糖水平;(2)可減少肺血管阻力;(3)可增加肢體血流量,特別是對由于功能性血管病變引起的血液灌注不足癥狀的改善,效果顯著。臨床試驗[12]顯示, 尼麥角林可非常有效地改善大腦循環系統及肢體血流量不足的癥狀。在治療劑量時,通常不會影響正常血壓,對高血壓有一定的降壓功效。
3.4 吡拉西坦
為γ-氨基丁酸衍生物,能促進大腦對磷脂和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腦血流量,從而可改善腦缺氧。臨床主要用于腦動脈硬化及腦血管意外所致的記憶和思維障礙,亦用于藥物中毒、腦外傷所引起的腦損傷和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記憶和思維障礙,尚可用于老年退行性腦功能不全綜合征,如反應遲鈍、意識障礙、眩暈等。
3.5 吡硫醇
為維生素B6的衍生物,能促進腦內葡萄糖及氨基酸代謝,并能增加頸動脈血流量,從而改善腦供血。
4 其他類別
4.1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常用制劑是普魯卡因、益康寧、復方益康寧、福康樂、GH3(老年維生素H3)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提高兒茶酚胺水平,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平衡,增強記憶功能。普魯卡因臨床上主要用于局部麻醉。1957年,在德國國際治療學術大會上,羅馬尼亞巴洪老年病研究所所長阿斯蘭教授發表有關GH3研究結果,隨后50多個臨床醫療報告陸續得到報道,證實GH3對老年人病癥的預防和治療確實具有特殊的功效。世界各國醫學專家對GH3進行試驗后,均證明療效卓著,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自20世紀50年代初,人們發現普魯卡因是單胺氧化酶(MAO)的抑制劑后,對它作為抗氧化劑及MAO抑制劑的研究也開始受到人們的日益關注。因為MAO廣泛分布于人體各組織中,特別是肝、腎、腦等組織中含量較高,其作用是使機體內的胺類氧化形成醛類,同時產生H2O2和NH3。由于MPTP(1-甲基-4-苯基-1,2,5,6-4氫基吡啶)是MAO的底物, MPTP在單胺氧化酶B(MAO-B)作用下氧化生成MPP+(1-甲基-4-苯基吡啶)。后者引起細胞神經毒性,干擾線粒體呼吸功能,使細胞受氧化損傷,并對中樞多巴胺神經遞質有選擇性損害作用,引起帕金森氏病。大量實驗表明,人到35或45歲后機體內MAO -B活性顯著上升,而使單胺類遞質不足并產生大量H2O2,進而產生毒性更大的OH-,使機體處于氧化應激狀態。最終加速人體老化或患病。所以,普魯卡因作為MAO的抑制劑可阻斷MPTP的氧化和H2O2的產生,從而起到延緩衰老和改善老年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的作用[13]。
4.2 激素類制劑
4.2.1 褪黑激素
又稱為美拉托寧,可調節其他激素在機體內每天晝夜節律性變化,其作用如細胞內信號轉導的調節因子,能增強或抑制許多不同細胞對其他外來信號的反應性。褪黑激素也是一種自由基強有力的清除劑,能防止組織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氧化損傷。褪黑激素的增齡性下降及循環中褪黑激素的水平均可受到藥理和生理活動的影響。現已明確,限食能提高褪黑激素的水平,并可防止其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動物實驗及細胞培養都表明,褪黑激素可明顯影響老化的某些環節和老化的相關疾病[14]。褪黑激素能改善大腦和免疫系統功能,臨床主要用于改善大腦和免疫系統功能。
4.2.2 脫氫表雄酮
為正常成人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甾體,是性激素的前體,并不具有雄激素的生物活性。在血漿中以脫氫表雄酮硫酸酯(DS)形式存在,DS是一個具有高度特異性的個體指標,具有增齡性減低的特點。口服小劑量DS可降低血脂水平及食欲,提高腦記憶功能及機體免疫功能等,臨床主要用于老年人的抗衰防老。
4.2.3 人類生長激素
為由垂體前葉提取的水溶性蛋白,為191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多肽。靜脈注射本品后,在血循環中半衰期為20~30min,存留于組織內的時間較久,主要通過肝臟代謝。生長激素由垂體前葉產生,其分泌受到神經和體液的調控,包括下丘腦所分泌的生長激素釋放素、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等。促使生長激素分泌增加的因素有:睡眠、體力活動、精神激奮和低血糖等。生長激素可通過促進長骨的軟骨生長進而使動物骨骼長度增加,對于代謝也有廣泛作用,如促進蛋白質合成,拮抗胰島素的效應,妨礙葡萄糖的攝取與代謝(致糖尿病作用),引起氮、磷、鈉、鉀等滯留等。臨床主要用于生長激素缺乏性侏儒癥,也用于60歲以上老年人的抗衰老。
4.2.4 溴隱亭
為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促乳素分泌抑制劑,其應用范圍可分為內分泌病學適應證和神經病學適應證兩種。與抗衰老有關的是其神經病學作用,具有多巴胺能活性,可激動多巴胺受體,使紋狀體內的神經化學恢復平衡。在使用較高劑量時,能有效地治療因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缺乏引起的帕金森病,可改善震顫、僵直、活動遲緩和帕金森病任何階段的其他癥狀,通常療效可保持多年。與左旋多巴合用可加強抗帕金森病的作用,并可減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對長期使用左旋多巴發生療效減退或產生不隨意的異常運動(如舞蹈病樣運動障礙和疼痛性張力障礙),用藥末期失效和出現“開關”現象的患者,溴隱亭均可獲得滿意療效。溴隱亭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常有的抑郁癥,與其具有抗抑郁作用有關。
4.3 中醫藥
中醫理論中對衰老的機制也有多種不同的認識,但總的來說,認為衰老首要是腎虛,其次是脾虛,再次是氣血兩虛。所以補腎、健脾、益氣是延緩衰老的基本途徑,活血化瘀是延緩衰老的主要方法。近年來,國內外對抗衰老中藥進行了大量研究,初步提示了中藥抗衰老的優勢所在,但由于抗衰老本身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目前中醫藥的療效尚缺乏可靠的臨床研究資料。
5 結論
抗衰老已成為21世紀的重要課題之一,但衰老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的抗衰老藥物與衰老機制的學說一樣是多種多樣的,雖都有一定療效但很難有一種藥物能兼顧到衰老的多個方面。衰老本身是緩慢發生于整個機體多系統、多臟器的結構破壞和功能紊亂,這正與中醫藥的作用特點相契合,因而中醫藥在這一方面是有優勢的,應從中國古代醫籍中整理和發掘有效方法,并將傳統抗衰老理論與現代醫藥學測試手段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兼有傳統與現代特色,找到理想的抗衰老方法。
【參考文獻】
1 Adachih,Ishiin.Effects of tocotxienol on life span and pro-tein caxbonlation in Caenoxhabditis elegans.J Gexotol A Biol Sci Med Sch,2010,55(6):280-285.
2 Kathleen M Fairfield,Robert H Flethcher,于黎華.維生素與成人慢性疾病的預防 .美國醫學會雜志·中文版,2008,22(1):37-44.
3 Cantuti-Castelvetri I,Shukitt-hale B,Joseph JA.Neurobehavioral aspects of antioxidant in aging.Int J Dev Neurosci,2009,18(4-5):367-381 .
4 Floyd RA,Hensley K.Oxidative stress in brain aging.Im-plication for therapeutic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euro biolaging,2010,23(5):795-807.
5 Espoito E,Rotileo D,Dimatteo V, et al.A review of specific dietary antioxidants and the effects on biochemical mecha-nisms related to neurodegenerative procese.Neurobio aging,2009,23(5):719-735.
6 付三仙.糖尿病住院患者營養治療狀況及對血糖、血脂的影響.鄭州大學報醫學版,2005,40(1):142-144.
7 Zhu M,De Cabo R,Anson RM,et al.Caloric restriction modulates insulin receptor signaling in liver and skeletal muscle of rat.Nutrition,2005,21(3):378-388.
8 梁惠芳,柳啟沛.175例60~79歲老人核黃素營養狀況及抗氧化指標的研究.營養學報,2009,21(2):143-148.
9 劉欣,胡朝輝.氧化-抗氧化體系與不同類型白內障之間關系.廣東醫學,2007,22(7):594-595.
10 劉蕙珍,雷俊陽.PHA及rhIL-2對新鮮分離肝細胞體外實驗觀察.川北醫學院學報,2006,11(4):59-60.
11 張惠英.腦活素治療腦血管疾病臨床分析.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3(6):690-691.
12 任軍.尼麥角林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140例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4):128-129.
關鍵詞:兒科門診;抗菌藥物;藥物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235-01
1 材料與方法
我院是一所較大的綜合性二甲醫院,其用藥情況在全地區同行業中具有相對的代表性。隨機抽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河池市中醫醫院兒科門診處方,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統計處方中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數及抗菌藥物的種類,計算含抗菌藥物處方的比例和單用或聯用的處方數與含抗菌藥物處方總數的比例,并進行討論分析。
2 結果
2.1 含抗菌藥物處方的比例和抗菌藥物單用及聯用情況見分析。兒科門診使用抗菌藥物率為64.8%,所用的抗菌藥物分為九大類24種,其中青霉素類:芐星青霉素、青霉素鈉、氨芐西林、復方氨芐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頭孢菌素類:頭孢氨芐、頭孢唑啉、頭孢羥氨芐、頭孢噻肟鈉;大環內酯類:無味紅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麥迪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磺胺類:復方新諾明;喹諾酮類:氟哌酸;氨基糖甙類:慶大霉素;抗真菌類:制霉菌素;氯霉素類:氯霉素;其它類:甲硝唑、黃連素、磷霉素。其中β-內酰胺類處方藥品數所占的比例大,為41.24%。兩種常見抗菌藥物聯用,常見的配伍方式有7種,含復方新諾明的配伍方式最多有6種。
2.2 常用抗菌藥物前10種排序情況分析其中:青霉素類使用率最高(有5個品種),其次是磺胺類(復方新諾明),再次是大環內酯類(無味紅霉素)和頭孢菌素類(有2個品種)。擁有干糖漿劑型的抗菌藥物使用率較高。
3 討論
3.1 青霉素因其療效高、毒性小,價格低廉等優勢,仍作為革蘭氏陰性及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的首選藥,在臨床上一直被廣泛應用;復方新諾明抗菌譜廣,療效確切,使用方便,一般不良反應較少,在臨床上應用很多;頭孢菌素類對革蘭氏陽性球菌及革蘭氏陰性桿菌都有作用,而且對耐酸金葡菌有良好抗菌作用,在臨床上也很受歡迎。阿莫西林、羅紅霉素、頭孢氨芐、阿奇霉素等擁有干糖漿劑型,在我院兒科門診很受歡迎。因發病多是學齡前兒童,易于吞服的液體劑型,如干糖漿、糖漿劑、滴劑、合劑、混懸劑等比片劑膠囊劑更方便,口服比注射更易為小兒所接受,所以對這類型藥品開發意義重大,具有廣闊的前景和發展潛力。
3.2 抗菌藥物在我院兒科門診的應用是比較規范的、合理的,只有11.63%為兩聯用藥,基本未發現濫用抗菌藥物現象。來我院兒科就診的小兒患者多為急性呼吸道感染。WHO在控制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方案中推薦使用復方新諾明、氨芐和羥氨芐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和鄰氯青霉素、慶大霉素等氨基糖甙類以及氯霉素、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七種類抗生素,而對小兒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原則是休息、對癥治療和家庭護理,除非有明確的細菌感染病灶如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外,一般不選用抗生素[1]。本院治療呼吸道感染患兒所選用的抗生素與WHO推薦的基本一致,而且對抗菌藥物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β-內酰胺類的致敏性,氨基糖甙類的耳毒性,大環內酯類的肝腎毒性和氯霉素類的造血系統毒性等等,臨床醫師都給予高度充分的重視,但是由于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量多而廣,品種多,更新快,各類藥品之間相互作用復雜,所以在用藥上存在某些不足:如最常見的抑菌藥復方新諾明或紅霉素與繁殖期殺菌藥(如青霉素、頭孢菌素)聯用,由于前二藥使細菌處于靜止狀態,而青霉素對靜止期細菌作用弱,因此,這是一個藥理性配伍禁止的典型[2]。在兒科臨床上應用,有不合理傾向。在調查中還發現有9張小兒處方使用了氟哌酸,據有關文獻報道[3],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骨病變,對未成年兒童骨發育有影響,不宜用于孕婦及18歲以下兒童。另外,偶見青霉素鈉或頭孢唑啉鈉以10%GS作為溶媒靜滴,這往往能使主藥分解增快而導致療效降低。
3.3 處方中所用抗菌藥物用藥劑量基本符合常用量范圍。有關專家強調,青霉素鈉靜脈給藥應間歇給藥,每日劑量至少分為2~3次給藥[5],我院兒科門診基本上都是每日劑量分2次靜注,但偶爾也發現有青霉素鈉1日劑量1次靜脈給藥的方法,因廠家推薦一般感染劑量為每天2.5~5萬U/kg,分2~4次注射,所以一次性給藥使得用藥劑量偏大,而青霉素鈉偏大劑量用藥后,可致明顯的血液電解質變化。兒童的調節機能比成人差,應引起注意。另外,由于青霉素鈉在體內代謝及排泄極快,使1日內大部分時間血藥濃度低于MIC,有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故此種給藥方法應盡量避免應用。
3.4 某些新型的抗菌藥以其高效、廣譜、低毒等優勢逐漸應用于兒科臨床,如大環內酯類的阿奇霉素、羅紅霉素;頭孢菌素類的頭孢噻肟鈉,頭孢羥氨芐;青霉素類的哌拉西林,復方氨芐西林,還有其他類的磷霉素鈉。
3.5 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如預防用藥比重增大,致使耐藥菌株增加。因此對發熱患兒應摒棄經驗性抗生素治療;同一抗菌藥多種品牌使用混亂的情況,也應引起注意;作為臨床醫師在選用抗生素時,應充分考慮病原特點,藥物抗菌譜以及患兒機體情況,加強對致病菌的判斷,提高診斷率,嚴格掌握指征,慎重選擇使用,確需聯用時,也應充分考慮各藥物之間的生化活性和毒性的相互影響,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信聯.我院2009年1~9月基本藥物應用情況分析[J].中國藥房,2010,04,376-377
目前藥物性肝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已發現有600種以上的藥物可引起肝損害[1]。因此回顧分析56例藥物性肝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以能早期發現、早期停藥及合理治療藥物性肝病,從而提高對該病的診治水平。結果引起肝病的藥物品種繁多,以抗結核藥物最為常見,大多數單純性藥物性肝病經保肝及對癥治療2周,肝功能多能恢復正常。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不盲目使用保健品及減肥藥,對降低藥物性肝病的發病率有好處。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199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藥物性肝病患者56例,發病在用藥后1~10周,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16~75歲,平均46.8歲;病程4~23天。其中11例用藥前為乙肝病毒攜帶者,2例用藥前為丙肝病毒攜帶者,5例用藥前有輕重不一的脂肪肝,>60歲的患者14例。①引起肝病的藥物:抗結核藥物15例(26.78%),中藥13例(23.21%),抗生素10例(17.85%),解熱鎮痛藥7例(12.50%),保健品及減肥藥4例(7.14%),藥物不詳7例(12.50%)。②臨床表現及體征:乏力35例(62.50%),納差27例(48.21%),發熱15例(26.78%),惡心嘔吐19例(33.92%),皮膚瘙癢11例(19.64%),無任何癥狀7例(12.50%)。黃疸21例(37.50%),皮疹8例(14.28%),肝大15例(26.78%),脾大6例(10.71%),腹水征陽性2例(3.57%)。③輔助檢查:血常規提示嗜酸性粒細胞升高11例(19.64%);血生化肝功能中轉氨酶升高56例(100.00%),最高達1278U/L;白蛋白降低12例(21.42%,總膽紅素升高31例(55.35%),直接膽紅素升高31例(55.35%),堿性磷酸酶升高17例(30.35%)。B超示肝大15例(26.78%),脾大6例(10.71%),腹水2例(3.57%)。
診斷標準:有明確的應用藥物史;癥狀有惡心、納差、乏力、皮膚瘙癢、尿黃、發熱、關節痛等表現,體征有皮疹、肝大、皮膚鞏膜黃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有肝功能損害(ALT或AST增高,TB升高,DB升高、GGT、AKP增高);病毒性肝炎的標志物甲型及戊型肝炎病毒抗體陰性或原為HBSAG陽性及抗HCV陽性;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遺傳代謝性肝病、腫瘤結石等引起的梗阻性黃疸。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立即停用引起肝損害的藥物或可疑藥物,結核病患者肝功能損害不重的暫時不停用抗結核藥。所有患者使用保肝降酶,如甘草酸二胺注射液150mg+10%葡萄糖注射液靜滴,1次/日,還原性谷胱甘肽1.2~1.8g+10%葡萄糖注射液靜滴,1次/日,其他如維生素C、ATP、輔酶A等,根據患者病情對癥處理,治療2周,復查肝功能,對肝功能未恢復的繼續用藥治療,直至康復。
結 果
56例藥物性肝病患者經過2周治療,41例(73.21%)肝功能恢復正常,3例病情過重,治療效果差,轉上級醫院治療,其余12例肝功能均有明顯好轉,繼續治療2周,其中7例肝功能恢復正常,5例肝功能未完全恢復,繼續治療。
討 論
藥物性肝病的發生是藥物自身的毒性、藥物的劑量、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個體的免疫狀態、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基礎肝病等綜合作用的結果。藥物性肝病可引起所有類型的肝損傷病理變化,而肝內所有細胞均會受到藥物的影響,有些藥物甚至可能出現多種損傷表現。90%的病例表現為急性肝炎類型[1]。
本組病例,抗結核藥物引發的肝損傷占26.78%,居首位,應引起臨床醫師高度重視。抗結核藥物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文獻報道,使用含INH、RFP、PZA的治療方案時,藥物性肝炎的發生率可高達17.12%~25.10%,少數可發生重癥肝炎[2],本組病例抗結核藥物性肝病的發生率還要稍高一點。在抗結核治療前必須先檢查肝功能和肝炎病毒學指標,必要時進行肝膽B超檢查,慎重選擇合適的化療方案、化療藥物及劑量,嚴格掌握此類藥物的適應證和療程[3]。目前我國結核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而且患病的大多數是農民,老年患者也較多,由于文化水平及生活水平低,加之經濟困難,這就使得多數農民患者不能及時檢測肝功能,同時不遵守醫囑,用藥不規則,從而使抗結核藥物發生肝損害的幾率上升。
中藥引起的肝損害占23.21%,居第二位。既往大家認為,中草藥不良反應少,而忽視了其潛在的危害性。近年來有關中草藥肝毒性的報道日益增多。綜合文獻報道,黃藥子、雷公藤、千里光、蒼耳子、川株子,貫眾、一葉秋堿等均可引起肝損傷甚至導致患者死亡[4]。特別是廣大農村的乙肝病毒攜帶者肝功能正常,不需要治療,而盲目的采用中藥治療乙肝,結果一部分人用藥后發生肝損害,這與基層鄉村醫生技術水平不高,使用中藥配伍不合理,使之產生肝毒性,引起中藥性肝損傷。
抗生素引起的肝損傷占17.85%,居第三位,這可能與近幾年基層醫生濫用或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有關。
綜上述,由于藥物性肝病無特效治療,早期停用藥物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提醒廣大臨床醫生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則,遵守中藥配伍禁忌,特別是在使用抗結核藥物及使用中藥治療前常規檢查肝功能,盡量選用對肝臟損害小的藥物,而且在用藥的過程中應定期監測肝功能變化,以早期發現,早期停用藥物及進行相應治療;還應加強廣泛的宣傳教育,特別是要針對廣大農民進行衛生知識宣傳,教育他們一定要遵守醫囑,不要自行亂用藥,不要盲目使用保健品及減肥藥,以免造成肝損害,對原有肝病的患者用藥更要慎重,應嚴格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00-2001.
2 黃偉,黃漢平.53例結核藥致重癥藥物性肝炎的臨床分析[J].化療藥物雜志,2004,17(4):334.
資料與方法
選擇我院2000~2008年收治的結核病患者中1274例肝功能異常者,其中重癥藥物性肝炎106例。男82例,女24例,年齡35~78歲,平均56.5歲。106例中有肝臟病史34例,無肝臟病史72例;其原發性肺結核10例,繼發性肺結核88例,結核性胸膜炎8例;初治結核82例,復治結核24例。
診斷標準:①肝功能GPT在200UL以上(速率法),總膽紅素在17.1mmol以上:②臨床表現惡心、厭油、嘔吐、納差;③鞏膜及全身皮膚黃染;④B超示肝腫大或縮小。
方法 觀察患者有無基礎肝臟疾病史和初、復、難治中重癥藥物性肝炎發生情況,重點觀察重癥藥物性肝炎患者臨床表現、治愈情況等。
結果
106例患者臨床特點:①106例肝功能GPT均>200uL,膽紅素在20mmol以上:②106例均出現鞏膜皮膚黃染,惡心、嘔吐、厭油、納差、乏力、發熱癥狀;③96例有電解質紊亂;④76例有腹脹、腹瀉或大便干結:⑤B超示肝腫大48例,縮小58例,其中肝穿病理提示肝壞死24例:⑥死亡32例(18%),死亡中有肝病史者22例(68.8%),無肝病史者10例(1.2%)。
106例患者一般在用藥后1~3個月出現癥狀,部分病人因早期癥狀較輕而未引起重視,繼續用藥治療,還有部分病人早期出現惡心、嘔吐,甚至鞏膜輕度黃染,但由于害怕影響結核病治療而私自堅持用藥而導致重癥藥物性肝炎的發生。治療一般給予停用結核藥,給谷胱甘肽、甘利欣、茵梔黃、激素及對癥處理。一般肝功能GPT和膽紅素恢復正常至少需2個月以上,其中60~90天60例,91~150天14例,32例因急性肝衰竭治療無效而死亡。
討論
本文對106例重癥藥物性肝炎進行分析發現:①既往有無肝臟疾病史者出現重癥藥物性肝炎的比率無明顯差別,與一般肝功能損害比較有所不同,但有肝病史者死亡率明顯高于無肝病史者:②出現時間多在90天以內;③臨床癥狀較明顯,有發熱及黃疸等:④老年患者預后較差。輕癥藥物性肝炎采用護肝治療,一般都在1個月內肝功能恢復正常,而重癥藥物性肝炎并發癥多,患者死亡率高,本文報道為30.18%。有人報告抗結核藥物急性肝壞死5例,3例死亡,另2例經搶救治療130天以上肝功能恢復正常。
通過對結核藥物致重癥藥物性肝炎的臨床分析,提示在抗結核治療中,必須密切監測肝功能變化,及早發現肝功能異常,一旦發生嚴重肝功能損害者,必須停用全部抗結核藥,經治療正常后選用對肝臟毒性作用較小的藥完成抗結核治療療程。
【關鍵詞】
抗菌藥物;兒科;合理應用
作者單位:014040包頭市中心醫院藥劑科
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的應用日益普遍,其中藥物不合理應用所導致的抗藥菌株的出現和治療效果下降也日漸得到臨床藥物工作者的關注。兒童的組織器官處于發育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許多臟器發育尚不完善、肝、腎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有些藥物在嬰幼兒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與成人相比有明顯差別,在藥物臨床應用中缺乏足夠的科學實驗數據的指導,因而更易出現藥物尤其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臨床小兒抗菌藥物使用現狀
1 兒科抗菌藥物使用基本情況
兒科門診抗菌藥物應用率普遍高于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所要求的50%以下,明顯高于國際標準(WHO建議<30%)[1,8]。陳海燕[1]隨機抽取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2008年6至2008年12月門診兒科處方1196份,發現其中抗菌藥物處方824張,占68.60%。馬慶惠[2]對西昌市人民醫院兒科2008年10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門診及住院患兒隨機抽查1200張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有970張患兒處方使用了抗生素,占80%。朱紅麗等[3]抽取漯河市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2006年7~9月兒科門診處方2595張次, 含抗菌藥物處方1074張次,占抽取處方總數的41.39%。于曉凌和吳麗芳[4]收集廈門市第二醫院兒科2008年5~12月出院病歷2403份,回顧性分析其抗菌藥物應用情況,結果顯示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6.41%。吳宏衛等[5]隨機抽查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2005年1~12月出院兒科病歷579份, 結果顯示抗菌藥物使用率為80.3%。展翔[6]隨機調查鄭州市中心醫院兒科住院患兒200份病例,分析其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結果抗菌藥物使用率為90%。
2 兒科常用抗菌藥物的選擇
鑒于患兒解剖生理的特點[7],醫生在選用藥物時尤其注重選擇安全性和可靠性強的藥物,因此在醫院兒科涉及抗菌藥物的處方中以應用β-內酰胺類(尤其是二、三代頭孢類)和大環內酯類藥物為主。陳海燕[1]統計中未見使用喹諾酮類和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主要集中在β-內酰胺類,以廣譜青霉素與β-內酰胺類抑制劑組成的復方制劑和第2、3代頭孢菌素為主。馬慶惠[2]發現臨床使用以頭孢類藥物、大環內酯類藥物為主。朱紅麗等[3]調查發現使用頻率占據前5位的藥品分別是依托紅霉素片、頭孢克肟干混懸劑、頭孢克羅咀嚼片、阿奇霉素分散片、氨芐西林丙磺舒膠囊。于曉凌和吳麗芳[4]調查發現患兒住院期間使用抗菌藥物全部為靜脈滴注,靜脈用藥為頭孢唑肟、頭孢曲松、紅霉素等,出院帶口服抗菌藥,藥物的選擇多為阿奇霉素或頭孢菌素類。吳宏衛,等[5]調查統計發現兒科抗菌藥物的應用主要集中在β-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以第3代頭孢菌素和廣譜青霉素與β-內酰胺酶抑制劑組成的復方制劑為主;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以阿奇霉素為代表的第2代大環內酯類藥物為主。展翔[6]調查反映兒科抗菌藥物主要是β-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其中頭孢類應用最多。
3 兒科抗菌藥物聯合用藥情況
聯合用藥[5]的指征為病因未明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不能進行細菌學診斷的病例擴大抗菌范圍;較長期用藥,細菌有產生耐藥可能者;聯合用藥使毒性較大藥物的劑量得以減少等。其目的是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延緩或減少耐藥性的產生。對一般的細菌感染,使用一種敏感藥物比較好,這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但病因未明的嚴重感染或單用一種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嚴重混合感染,可考慮聯合用藥提高療效。調查發現,兒科抗菌藥物應用以單聯用藥為主,較少二聯用藥,基本無三聯或三聯以上用藥記錄,遵循了可用一種藥物治療時不用兩種藥物治療的原則[1,9]。朱紅麗等[3]統計發現聯合用藥占抗菌藥物總處方數的1.77%,其中二聯抗菌藥物的處方占抗菌藥物總處方數的1.68%,三聯抗菌藥物占抗菌藥物總處方數的0.09%。展翔[6]調查發現使用單一抗菌藥物的應用占全部使用抗菌藥物的90.2%,其他為二聯用藥,無三聯或三聯以上用藥。
4 兒科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分析
4.1 不合理的聯合用藥 聯合用藥的目的是使不同作用的藥物相互協調、加強藥物的療效,以期獲得最佳治療結果。但聯合用藥時應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青霉素為繁殖期殺菌劑,而紅霉素為速效抑菌劑,故不宜聯合用藥;青霉素與頭孢類抗菌藥物聯用,可對付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雙重感染,但同時殺死正常菌群[10]。因此不合理的聯合應用抗菌藥物不僅造成藥物的浪費,給患兒家長加重經濟負擔,更有可能增加耐藥菌株產生的風險,尤其對抵抗力弱的患兒,造成巨大危害,必須加強抗菌藥物聯合用藥的監測、分析制度。
4.2 劑型選擇不合適 由于患兒對藥物的順應性差,在兒科涉及抗菌藥物應用的處方中常使用針劑,對需要出院帶藥服用的抗菌藥物,給藥時應考慮使用口感較好、方便患兒使用的兒童劑型的藥物。
4.3 抗菌藥物錯用或濫用 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普遍表現出對抗生素的依賴,并且多為經驗用藥[3],表現為習慣將抗菌藥用于病毒感染或無明顯適應證的疾病[11]以及將抗菌藥物廣泛應用于預防性用藥。
抗菌藥物是兒科門診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藥,合理應用可治愈和挽救患兒的生命,但不合理應用甚至濫用則會導致一系列危害,如誘發細菌耐藥、損害人體器官、導致雙重感染、浪費藥物資源等。同時,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還體現醫院合理用藥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建議臨床醫師一定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充分運用藥物代謝動力學與藥效學特點,有針對地、穩妥地選用相應抗生素或聯合用藥。同時注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減少雙重感染機率。醫院注重監測控制菌株耐藥性,延緩用藥升級,嚴格執行抗生素分級管理制度,促進合理用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陳海燕.某院門診兒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09,7(17):82-83.
[2] 馬慶惠.我院兒科處方抗生素使用情況調查.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3):131-132.
[3] 朱紅麗,陳保紅,穆曉燕.兒科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分析.醫藥論壇雜志,2007,28(19):95-96.
[4] 于曉凌,吳麗芳.兒科住院病例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兒科藥學雜志,2009,15(2):42-43.
[5] 吳宏衛,蔡琳,鄭芳芳. 我院兒科抗菌藥物應用現狀調查分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8,28(3):240-241.
[6] 展翔. 抗菌藥物在兒科的應用情況調查分析.醫藥論壇雜志,2009,9(30):57-58.
[7] 王春華. 重視小兒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現代醫藥衛生,2009,25,(2):305.
[8] 胡昌勤.抗生素在濫用與質量監控之間游離.中國處方藥,2005,12(12):21-22.
[9] 楊玉鳳.兒科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3(8):2262-2263.
關鍵詞 藥物不良反應 回顧性 分析合理用藥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6月藥劑科臨床藥學室收集的藥物不良反應(ADR)患者166例,男76例,女90例。
方法:將收集的ADR報告,按患者年齡、不同給藥途徑、不良反應的藥物分布、藥品劑型、累及的器官、系統臨床表現等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結 果
年齡比例:不同年齡階段都有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年齡3個月~82歲。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的ADR發生高(30.72%)。
不同給藥途徑與ADR的發生:由統計結果可知,由靜脈滴注引起的ADR較高(63.25%),其次為口服給藥(33.13%)。
引起ADR的藥物種類:引起ADR的藥物共46種,其中,抗菌藥物引起的ADR居首位,92例(55.42%);其次是中藥注射劑引起的ADR,21例(12.65%);生物制劑引起的ADR排第3位,13例(7.83%)。
ADR的臨床表現:ADR累及的器官主要包括皮膚及附件、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其中,以皮膚及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最為常見,ADR通常是涉及多系統多器官的,具體累及的器官及系統,見表1。
引發ADR的前10種藥品及臨床表現,見表2。討 論
根據統計結果,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的ADR發生高(30.72%),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用藥較多,有80%以上的老人常年需要藥物維持。老年人藥動學參數的改變使血藥濃度常保持在較高水平,體內的自我穩定功能減弱,藥物效應相應增強,各系統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多種藥物敏感性增高,而機體免疫功能退化,易出現變態反應。
皮膚及附件損害最為常見。ADR的臨床表現居首位的是以皮疹、瘙癢、紅腫為主的皮膚及附件損害。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各種藥疹主要為變態反應所致,而且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的本身即為全抗原,有的則是半抗原,進入人體后較易引起變態反應[1]。
引起ADR的前10種藥物中抗菌藥物占7種。166例ADR報告中,由注射劑靜脈給藥引起的105例(不同給藥途徑比例的63.25%),說明我院注射藥物應用廣泛。注射藥物可直接進入體內,無肝臟首過效應,藥物作用強烈,ADR較其他給藥途徑多。該給藥方式本身存在注射部位刺激、輸液反應等。由于靜脈滴注給藥可使藥品直接進入人體,且靜脈滴注給藥產生ADR的直接誘因較多,如內毒素、PH值、滲透壓、微粒等,因此為預防或減少靜脈給藥的ADR,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病情正確選擇給藥途徑,確保用藥安全[2]。
報告統計中發現,克林霉素引起的16例不良反應中有口苦6例,(藥物用法為1次/日,1.5~1.8g/次,1.5小時滴完)。發生ADR可能與藥量過大有關。建議醫師應根據藥物說明書和藥物半衰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減少ADR的發生。本次調查中聯合用藥占20.83%。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可能產生協同作用,也可能產生拮抗作用,甚至引發ADR,對患者造成損害。醫師開處方時,要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166例ADR報告中,中藥注射劑引起的ADR報告有21例(12.65%),直接入血的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尤其復方注射液組分更繁雜,中藥的有效成分不明確,還混雜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中藥注射劑制備工藝相對簡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評價。
參考文獻
1 毛葉萌,劉建安,葛秀琴.上海大華醫院門急診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4,4(2):170-172.
2 梁建成,黃義昆,張三平,等.161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醫學文選,2005,24(2):48-49.
【關鍵詞】 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總結;系列病例分析
本文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168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及臨床表現,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對我院2006年上半年門診及病房收集上報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168例,按患者性別、年齡、藥物類別以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類型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病人基本情況及ADR發生率 168例發生ADR的病人中,男性患兒99例(58.93%),女性患兒69例(41.07%),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發生ADR的比例約為1.43∶1。各年齡組的ADR發生率不同,其年齡分布及構成比見表1。
2.2 不良反應涉及藥品種類及例數 168例不良反應中,單一用藥133例(79.17%),聯合用藥35例(20.83%),聯合用藥可增加ADR的發生率。引起ADR的藥物共計74個品種,其中中藥制劑3種,其余均為西藥制劑;口服藥品25種;按其藥理作用分13類(見表2)。抗菌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占首位,122例(72.62%),涉及39種藥物(見表3),其次為抗腫瘤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為9例(5.36%)。
2.3 不良反應分類及臨床表現 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較多,以皮膚系統的各種皮疹最多,病例127例,占75.60%,提示皮疹是臨床最常見的ADR;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次之(見表4)。表1 年齡分布及構成比表2 不良反應涉及藥物種類、病例數及構成比表3 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品種及例數 表4 不良反應分類及臨床表現
2.4 嚴重不良反應 嚴重不良反應5例,占總數的2.98%。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肝功能損害及嚴重藥疹。注射用阿奇霉素(齊宏)、頭孢呋辛(達力新)各引起過敏性休克1例,拉莫三嗪片(利必通)引起嚴重藥疹1例,布洛芬口服液(美林)引起肝損害1例,這4例嚴重不良反應經過搶救治療均恢復正常。另外1例為外院使用中藥注射劑穿琥寧引起過敏性休克來我院搶救,因多器官臟器衰竭搶救無效死亡。提示臨床醫生,兒童應用中藥注射劑應謹慎。
轉貼于
3 討論
3.1 本組不良反應報告中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占首位 主要是頭孢菌素類和大環內酯類藥物。抗菌藥物的廣泛大量應用,使其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多,提示臨床醫生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藥物前要詳細詢問患兒的過敏史,用藥后認真觀察,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3.2 從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來看,以皮膚過敏反應最多 這可能與兩個原因有關:一是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藥疹是變態反應所致,目前臨床上的一些常用藥物,如抗感染藥、解熱鎮痛藥、抗癲癇藥等,它們的抗原性較強,最易引起該類反應。盡管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但是病情較輕,一般予以停藥或治療癥狀即消失。其中1例為嚴重藥疹,經住院治療后痊愈。
3.3 聯合用藥不良反應 本次調查中,聯合用藥占20.83%。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可能產生協同作用,也可能產生拮抗作用,甚至引發ADR,對病人造成損害。臨床聯合用藥現象比較普遍,但潛伏巨大安全隱患。ADR的發生率常隨著聯合用藥種類的增加而增高,當聯合用藥超過4種時,ADR的發生率呈直線上升[1]。提醒臨床醫師給病人開處方時,要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3.4 中藥注射劑所致不良反應 唯一1例死亡病例為外院使用中藥制劑穿琥寧注射液所致,來我院急救中心搶救無效死亡。由于中藥成分比較復雜,其所含蛋白質或生物大分子作為過敏原導致過敏反應發生[2],另外,劑型的改變容易導致成分發生變化,很有可能也是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提示臨床醫生,兒童應用中藥注射劑應慎之又慎。
3.5 盡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預測性(B型ADR),但是多數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臨床醫生用藥前問清病人的ADR史,家族過敏史,注意藥物配伍禁忌等,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把安全用藥放在合理用藥的第一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藥物不良反應;探討分析
隨著藥物的更新換代,我們發現臨床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復雜、多變,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康復, 因此,醫務人員越來越重視和關注藥物的不良反應,通過全面了解藥品的相關知識,正確認識及科學對待藥品的不良反應,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的防范,從而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現就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入院的100例ADR患者進行回顧性統計和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入院的100例ADR患者,均按國家ADR監測中心的1998年版報告表進行填寫[1],依次登記患者的性別、年齡、ADR發生時間,引起ADR的藥物及臨床表現,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的因素,ADR既往史、家族史、用藥情況等。
12 方法 將我院2002年1月~2010年5月收入院的100例ADR患者按性別、年齡、用藥情況、ADR的臨床表現、致病因素等進行回顧性總結及分析,從而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2 結果
21 年齡與性別 男33例,女67例,年齡3~85歲。通過統計記錄:0~20歲占ADR總例數的158%,21~60歲占ADR總例數的65%,61歲以上占ADR總例數的192%
22 ADR的臨床表現
221 精神、神經癥狀 常表現為意識障礙、幻覺、類精神分裂癥狀態、類抑郁狀態、類躁狂態、類神經衰弱癥狀群(包括癔病發作)等。現在多通過一般治療法、抗精神癥狀藥物、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感染、治療精神異常。
222 過敏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多由抗微生物藥、中藥注射液、抗變態反應藥和等引起。它以發病迅速、病情重為主要特點,醫務人員應該秉承預防為主的原則,爭分奪秒的搶救患者。
223 錐體外系病變 錐體外系病變可發生肌張力改變和不自主運動兩大類癥狀[2]。多種抗精神病藥物、抗組胺藥物、抗癲藥物、中樞性鎮吐藥物及少數鈣離子拮抗劑等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通過對各種神經遞質功能的影響,使其發生肌張力障礙、震顫及肌陣攣等復雜多樣的錐體外系反應癥狀[3]。主要表現為急性肌張力障礙、肌陣攣、帕金森綜合征等。一旦發生,立即停止導致ADR的藥物,給予抗乙酰膽堿藥物等,從而緩解癥狀。
224 其他 還表現為胃腸道反應,由變態反應引起的藥疹,皮膚瘙癢、心悸、頭暈等。
23 ADR的藥物種類 包括抗感染藥物、循環系統藥、血液系統藥、中樞系統藥、激素類藥、抗腫瘤藥、中藥等。研究表明,抗感染藥物是導致不良反應的主要藥品。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①臨床應用非常廣泛;②醫護人員對抗感染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沒有足夠的認識。對臨床用藥的監測力度不夠,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從而導致用藥的不安全性;③臨床上不合理的用藥,加大了不良反應。另外,在使用各種藥物時,應該注意藥物的注意事項,如使用鎮靜、安定類藥物時,需忌酒,酒會嚴重抑制中樞,甚至導致呼吸困難、血壓下降。
24 ADR的誘導因素 ADR的發生多種多樣,導致它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藥理作用、藥物雜質、藥物添加劑、用藥的劑量和連續用藥時間等藥物方面的因素;患者生理改變、病理狀態的改變、敏感性、個體特異性及特異質反應等機體因素;飲食或環境因素等均會使藥物的吸收受到影響,從而使藥物的不良反應加重。如酒與利福平、紅霉素和抗血吸蟲藥等合用,使毒性加大,導致肝臟的損害等。
3 討論
藥物不良反應(ADR)是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4]。藥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導致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它由多方面因素調節和支配,以復雜、多變為特點, 隨著科學的進步 ,我們將會不斷研究,從而揭示藥物不良反應更深層次的發生機制。研究發現,藥物不良反應多見于女性,在21~60歲多發,老年人的比例也相對較大。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主要臟器功能逐漸減弱,胃腸及肝腎功能衰退,影響藥物的吸收、代謝和排泄,使藥物在體內的藥效學和藥動學發生明顯變化,使藥物半衰期延長,體內大量蓄積和毒性增加,極易產生藥物不良反應[5]。醫護人員在對待藥物不良反應時,應該以科學、嚴謹態度,認真監測和準確報告、記錄藥物的不良反應,認識和及時處理ADR的臨床癥狀,找出影響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等,為解決藥物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因此,醫護人員應廣泛、深入的加強ADR的宣傳教育,在必要的情況下輔以血藥濃度監測,以及心、肝、腎功能的監測,甚至進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以實現個體化給藥[6],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和避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參 考 文 獻
[1] 周知實用預防醫學,2009,16(2):529
[2] Peter Duus著.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劉宗惠,胡威夷,等譯.海洋出版社,1995:236247
[3] 安得仲神經系統疾病鑒別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18622
[4] 朱敏,王艷現代醫藥衛生,2008,24(3):448449
【關鍵詞】 抗菌藥物;限定日劑量;藥物利用指數;醫院;用藥分析
藥物利用研究是臨床藥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之一,目的是通過對醫院用藥現狀的調查分析,了解醫院抗菌藥物的合理利用情況,增強醫師合理用藥意識,提高醫院合理用藥水平。筆者采用WHO建議的限定日劑量(DDD)和藥物利用指數(DUI)[1]對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藥物的利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討論。
1 臨床資料
本組觀察病例為我院2006年3月1日~2006年9月1日住院病人,其中普外科21例,婦科15例,腔鏡科11例;男29例,女18例;年齡19歲~73歲;平均住院日(13±5)d。記錄病人以下情況:①病人一般情況,包括科別、性別、年齡、出入院時間、入院診斷;②用藥情況,包括用藥種類、藥名、劑型、劑量、給藥途徑、用藥目的、抗感染療效、聯合用藥及用藥合理性評價。
2 方 法
根據衛生部制定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分析用藥是否合理。要求:有絕對適應癥;藥物選擇正確;細菌對所選藥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確,用藥途徑正確;聯合用藥無拮抗、不增加毒性;圍手術期用藥時間合理;療程為病人感染癥狀、體征消失后體溫、白細胞計數正常后72 h~96 h。有規定療程的疾病,執行規定療程并達臨床治愈標準。在劑量方面以DDD和DUI作為判斷醫生是否合理用藥的標準,其中DDDs=藥物總量/DDD,DUI=DDDs/用藥總天數,DUI≤1為用藥合理,DUI>1為不合理用藥[2]。DDD值根據《新編藥物學》(第15版)和《中國藥典》(2000版)成人每日平均維持劑量確定。未收載的其他藥品按藥品說明書推薦劑量來確定。
3 結 果
3.1 抗菌藥物利用概況
本次調查的抗菌藥物DDDs居前17位的均為注射劑,口服抗菌藥物使用較少,其DDDs值排序位于20位之后,所用抗菌藥物涉及23個品種。主要抗菌藥物利用情況見表1。
3.2 不合理用藥情況
3.2.1 劑量不合理 有9例病人劑量過大,如頭孢曲松鈉半衰期為7 h~8 h,常規劑量每日2.0 g,一次靜脈滴注即可。可醫師處方中對大部分輕癥感染病例給予每日4.0 g~6.0 g,每日兩次靜脈滴注,不僅對疾病治療無益,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3.2.2 選藥不當 有12例病人抗菌藥物選擇不恰當,如病人過敏史記載對氨芐西林過敏,治療時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靜脈滴注。術前預防用藥選擇三代頭孢菌素類居多,如頭頸部四肢手術,應考慮葡萄球菌的感染,首選一代頭孢菌素類為預防用藥。
3.2.3 療程不當 有10例病人療程過長,8例病人療程過短。抗菌藥物的使用療程應根據病種、感染程度輕重和臨床情況而定,一般持續至體溫恢復正常、癥狀消退后3 d~5 d。用藥72 h后療效不明顯時,應及時更換藥物,可根據藥敏實驗結果調整用藥。本次調查抗生素使用療程過長主要表現為手術病人術后用藥時間長,如腔鏡科膽囊摘除術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療天數為4.2 d,普外科急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切除術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療天數為7.5 d,預防用藥時間過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規定接受清潔—污染手術的病人預防用藥時間為24 h,必要時可延長至48 h,而本次調查療程過短(用藥時間小于48 h)者8例。
3.2.4 用法不合理 在調查中鹽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為藥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體中靜脈滴注,正確用法應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體中緩慢靜脈滴注。用藥中應考慮經濟性原則,如呼吸科個別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從注射給藥轉換為口服給藥,不僅療效不降,還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3]。
3.2.5 其他不合理用藥 臨床上頻繁換藥7例,占6.48%。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況下,2 d~3 d更換一種抗菌素,特別是同類藥物之間的頻繁更換。調查病例中對特殊病理生理條件下的病人,未按抗菌藥物的藥動學特點選藥。
4 討 論
調查結果表明,頭孢菌素類藥物應用比例最高,但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頻繁使用會造成耐藥的流行。從我院細菌室細菌耐藥監測情況來看,頭孢他定、頭孢唑肟對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的耐藥率逐年增加,臨床醫生應給予重視。喹諾酮類藥物抗菌譜廣,但已有革蘭氏陰性桿菌耐藥流行的趨勢,使用也應謹慎。
參考文獻
[1]張崖冰,胡善聯. 限定日劑量在藥物經濟學研究中的應用[J]. 衛生經濟研究,2001(4):15.
[2]鄒豪,陳盛新. 藥物利用評價的內涵及方法[J]. 藥物實踐雜志,1996,14(5):305.
[關鍵詞] 藥物性肝病;臨床特點;分析;中藥
[中圖分類號] R5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2(a)-0021-02
Clinical analysis of 128 case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HU Zhi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Taoj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Taojiang 413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 case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various drugs which could result in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25.00%) an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20.31%) taking the maximum of proportion. There were 75 cases with liver cell type, 36 cases with bile stasis type, and 17 cases with the mixed type. As to the onset time, there were 5 cases (< 1 week), 11 cases (1-5 week), 46 cases (6-12 week), 35 cases(13-19 week), 7 cases (20-26 week), 15 cases (27-33 week) and 9 cases (> 33 week). 115 cases had good prognosis, while the other 13 cases had bad prognosis including 12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and one death.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re the main kinds of drugs, which can caus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and the liver function of patients taking these drugs should be regularly detected.
[Key words]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Analy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藥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在臨床上表現癥狀多樣,可表現為發熱、皮疹、黃疸以及轉氨酶升高等,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等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在西方國家,由藥物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占全部肝功能衰竭患者的10%~52%。有文獻報道顯示,藥物性肝病占所有藥物損害病例的10%~15%[1]。由于藥物性肝病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實驗室檢查又缺乏特異性,因此常常易導致漏診、誤治。現對本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128例藥物性肝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28例,均為本院于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藥物性肝病診斷標準[2],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齡15~73歲,平均年齡49.1歲。<20歲患者12例,占9.38%;20~40歲者38例,占29.69%;41~60歲者57例,占44.53%;61~80歲者21例,占16.41%。
1.2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其中無癥狀,僅查體發現肝功能異常者8例(6.25%),乏力、納差72例(56.25%),惡心、嘔吐43例(33.59%),發熱11例(8.59%),皮疹、皮膚瘙癢25例(19.53%),右上腹不適或脹痛38例(29.69%),尿黃8例(6.25%),不同程度黃疸45例(35.16%),所有患者病毒學指標均為陰性。
1.3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嗜酸粒細胞增高78例(60.94%);(2)肝功能:轉氨酶升高128例(100.00%),天門冬氨酸轉肽酶(AST)升高89例(69.53%),γ-谷氨酰轉肽酶升高55例(42.97%),堿性磷酸酶升高61例(47.66%),乳酸脫氫酶升高61例(47.66%);(3)血凝:凝血酶原時間
1.4 治療方法
本組128例藥物性肝病患者中,經臨床診斷為藥物性肝病后,立即停止了使用有關或可疑的藥物,臥床休息,采用高蛋白、高糖、低脂飲食,補充維生素B、C、E,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以補充肝內SH基因,淤膽可應用熊去氧膽酸、消膽胺、苯妥英鈉、短期糖皮質激素等支持、對癥等治療。
2結果
2.1治療結果
本組128例藥物性肝病患者中,經治療后,115例患者預后良好,12例發生重型肝炎,1例老年患者死亡。
2.2引起藥物性肝炎的藥物名稱及其構成百分比
本組128例患者中,引起藥物性肝病的藥物包括治療腎結石、風濕和皮膚病等應用中草藥及中成藥、抗結核藥、中樞神經系統用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藥、腫瘤化療藥、降血脂藥、降血糖藥和抗生素類藥物,所占比例如表1。
2.3臨床分型
128例患者中,肝細胞型患者75例,膽汁淤滯型36例,混合型17例。
2.4發病時間
從用藥到發病的時間,<1周患者5例,1~5周患者11例,6~12周患者46例,13~19周患者35例,20~26周患者7例,27~33周患者15例,>33周患者9例。
3 討論
藥物性肝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發生僅次于藥物疹和藥物熱,位居藥物反應的第三,發生率在藥物反應中占10%~15%。藥物性肝病是指在藥物治療過程中肝臟受藥物原型及其代謝產物損害或發生變態反應所致的醫源性疾病,它是由藥物對機體的毒性作用和變態反應而引起肝臟不同程度的損傷。其發生機制為藥物的直接毒性、代謝異常和變態反應,即代謝特異體質和過敏特異體質。藥物能夠對肝臟引起損害取決于許多因素。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藥物對肝臟的損害程度,二是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性[3-4]。
據相關資料統計,臨床上能夠引起肝損害的藥物至少有500~1 000種。各類藥物引起肝損傷的比例國內外報道不一致,在本組資料中在能夠引起肝臟損害的諸多藥物中,其中中草藥及中成藥(25.00%)、抗結核藥(20.31%)所占比例最多,分析其形成原因如下:(1)長期以來,人們的觀念里一直都存在著一個誤區,尤其在農村,他們認為中藥無毒、安全、可靠,其實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目前對中草藥的毒理學研究做得太少,中藥的肝毒性可以是藥物本身的或者是它的代謝產物直接對機體產生的毒性,因此中草藥的本身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5]。(2)抗結核藥物也存在著致病的多種因素,因為有大多數抗結核藥物都有不同程度損害肝臟的作用,彼此都可以增加肝毒性,并且目前抗結核治療的療程長,而且聯合用藥,這些都導致了藥物性肝炎的發生。文獻中報道,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對肝臟的損害作用明顯,聯合用藥其藥物性肝病的發生率高達17.2%~25.0%[6],少數能發生重癥肝炎。因此作為臨床醫師,應嚴格掌握此類藥物的適應證,密切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如發生不良反應應當及時處理。
藥物性肝病的預防極為重要。因此,應盡量少用藥,肝病患者對那些名目繁多的“護肝藥”更不可濫用,同時應改變中草藥無不良反應的觀點,對于肝臟受損害的患者以及老年人、新生兒與早產兒應更加謹慎用藥[7]。總之,我國是肝炎大國,更應該注意對藥物性肝病的預防。
[參考文獻]
[1] 朱鴻杰,李星,楊孝順,等. 38例藥物性肝炎的臨床分析[J]. 吉林醫學,2011,32(9):1730-1731.
[2] 陳成偉. 藥物性肝病發病機制及診治[J]. 傳染病信息,2007,20(3):147-150.
[3] 張世強,劉濤. 藥物性肝病診治分析[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12):1842.
[4] 歐大聯,何林方,吳小平. 膽汁淤積型藥物性肝炎128例臨床分析[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22):3319-3321.
[5] 劉平. 中草藥的肝損傷的問題[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9,4(12):2119.
[6] 李新成. 藥物性肝炎臨床治療體會[J]. 吉林醫藥,2011,32(15):3015.
[關鍵詞] 藥物性皮炎;致敏藥物
[中圖分類號] R758.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1-0152-02
藥物性皮炎即為藥疹[1],是不同的藥物經多種形式途徑進入人體后,引發不同黏膜、皮膚炎癥的反應現象,是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現象,屬于臨床常見皮膚疾病。由于各種藥物不斷增多,且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藥物性皮炎已經越來愈嚴重,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我院對2010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8例藥物性皮炎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108例藥物性皮炎患者,其中男44例,女64例,年齡4~86歲,平均(43.8±5.7)歲,其中有13例19歲以下患者,34例20~39歲患者,41例40~59歲患者,11例60~79歲患者,9例80歲以上患者。患者潛伏期平均13 min~8 d;主要原發病表現:肺部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急性咽喉炎、腹瀉、盆腔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其中有51例患者出現發熱現象,體溫波動范圍:37.2℃~40.0℃,皮損嚴重程度和熱度呈現正相關;41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痛;6例患者出現口、眼、、外陰黏膜累及,18例患者伴有胸悶、心慌、氣促癥狀;33例患者的周圍白細胞升高;18例患者轉氨酶升高;7例患者出現腎功能異常。
1.2 皮疹類型
依據《皮膚病學》對皮疹類型進行分型;依據《新編藥物學》對致敏藥物分類。108例患者中,有71例麻疹樣發疹型或猩紅熱型病例,抗生素類是主要的致敏藥物;24例蕁麻疹型病例,抗生素類是其主要致敏藥物;3例固定型紅斑病例,解熱鎮痛抗炎藥類是其主要致敏藥物;6例多形紅斑型病例,抗生素類是其主要致敏藥物;余下4例患者為紫癜、光感皮炎型。
1.3 治療方法
患者中有32例采用鈣劑、抗組胺藥等非激素進行治療,其他患者均采用地塞米松為主的激素治療。并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其實施電解質平衡、糾正水、控制感染等針對性支持治療[2]。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年齡段患者藥物性皮炎構成比情況
對不同性別組患者的藥物性皮炎構成比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中40~59歲年齡段的患者皮炎構成比最高,達38.0%,比其他各年齡段患者的皮炎構成比顯著要高(P < 0.05)。見表1。
2.2 致敏藥物和皮炎類型關系構成比
抗生素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引發藥物性皮炎的藥物類型,頭孢菌素、喹諾酮類及青霉素類具有較高的構成比例,分別為35.2%、19.4%和1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解熱鎮痛類藥物占據了13.0%的構成比,也是較常見的皮炎發生藥物類型。見表2。
3 討論
藥物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品種藥物,藥物性皮炎逐漸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頭孢菌素類藥物、喹諾酮類藥物、青霉素類以及解熱鎮痛類等均屬于主要的引發藥物性皮炎的藥物種類。藥物性皮炎也稱藥疹,藥物通過各種方式、途徑進入人體,引發黏膜、皮膚等出現急性炎癥反應現象即為藥物性皮炎。患者情況嚴重時可能會造成其他機體、系統的損傷。注射、口服是最常見的途徑,除此之外還有外用、灌注等方式。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藥物性皮炎發生和年齡、性別等有一定的關系。在本次調查中,108例患者中有64例女性患者,表明女性患者更容易引發藥物性皮炎過敏反應[3]。各個年齡階段的患者均有引發藥物性皮炎的可能,據上述研究發現,20~39歲、40~59歲階段發生皮炎的構成比較高,40~59歲年齡段的患者皮炎構成比最高,達到了38.0%,比其他各年齡段患者的皮炎構成比顯著要高(P < 0.05)。
抗生素類是引起藥物性皮炎的主要藥物類型,特別是青霉素注射液[4],能夠引發過敏休克遲緩反應,主要表現癥狀為麻疹樣紅斑、血管性水腫、瘙癢癥、蕁麻疹乃至剝脫性皮炎。研究中發現抗生素類藥品中,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以及青霉素等具有較高的構成比例,分別為35.2%、19.4%和15.7%,他們之間并無顯著差異。這應該和近些年頭孢菌素類藥物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有密切關系,且喹諾酮類屬于新型合成抗菌藥,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需引起臨床醫生充分的重視。
臨床應注意:①用藥前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用藥需謹慎,避免使用患者有過敏反應的結構相似藥物,盡可能選用具有較低致敏性的藥物[5]。②治療過程中密切注意藥物性皮炎早期癥狀,例如:發熱、紅斑、瘙癢等,一旦發現需立刻停止用藥,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并確定為致敏藥物。③對于確診的藥物性皮炎需及時進行登記,將其計入病例,叮囑患者牢記在就醫時提前通知醫生[6]。
綜上所述,藥物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近年來出現逐漸上升的趨勢,臨床治療的關鍵是早發現并停止使用可疑藥物,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對于不同患者的不同程度皮疹現象,應采取合理、積極治療,治療過程中需注意用藥合理性,積極預防交叉過敏和繼發感染癥狀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斌. 50例結核藥物性皮炎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24):120-121.
[2] 楊超美. 藥物性皮炎80例臨床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1):113-114.
[3] 林燕,陶紅. 我院364例藥物性皮炎回顧分析[J]. 中國藥事,2008,22(9):831-832.
[4] 吉自敏. 藥物性皮炎160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139.
[5] 朱桂花,宋緒彬,王春英. 藥物性皮炎的分類與防治[J]. 社區醫學雜志,2011,9(3):18-19.
【關鍵詞】藥物性皮損;致敏藥;臨床分析
隨著新藥的品種日益增多,臨床上引起藥物性皮損伴系統性損害的藥品種類也不斷增加。為了研究近5年來臨床應用藥物與藥物性皮損伴系統性損害發生的關系,本文分析了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藥物性皮損的患者173例,其中伴有肝、腎、心臟及血液等系統損害者83例,發生率為56.1%,為探討藥物性皮損伴系統損害患者的臨床特征,如年齡分布、皮疹類型及致敏藥物的變化趨勢等,我們對83例藥物性皮損伴系統損害患者的臨床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資料來源
資料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住院經確診為藥物皮炎伴系統損害的患者住院病歷,共83例,占同期住院人數的0.82%,其中男47例,女36例,男女之比為47:36。
2結果
2.1年齡分布
83例患者,年齡最小者為9個月,最大者為92歲,中位年齡為44歲。0歲~9歲年齡組(4.7%),10歲~19歲年齡組(5.3%),20歲~29歲年齡組(11.6%),30歲~39歲年齡組(16.7%),40歲~49歲年齡組(26.4%),50歲~59歲年齡組(15%),60歲~69年齡組(12%),70歲~79歲年齡組(4.8%),80歲~89歲及以上(3.5%)。其中30歲~49歲年齡占大部分(41.4%),老年齡60歲~89歲及以上(20.3%)組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2.2藥物性皮損類型與致敏藥物之間的關系。 藥物性皮損類型與致敏藥物之間的關系 (略)
從以上資料中我們得知抗生素類藥所致藥物性皮損發生率最高,占42.3%,其次為解熱鎮痛藥類,占38.1%,生物制品及血清制品占7.2%,中藥制劑類占6.1%,磺胺類僅占4.1%。抗生素類藥物中又以頭孢菌素類為首,占57.3%,解熱鎮痛類中以感冒藥引起者居多,占47%。另外,從死亡病例中分析得出:引起死亡的常見致敏藥以卡馬西平、酮康唑、苯妥英鈉、安乃近、別嘌呤醇等為主。
2.3皮疹類型
83例患者皮疹分型如表1所示,蕁麻疹型最多,為38例,占 47.4%;猩紅熱樣或麻疹型20例,占24.7%。另外,紅皮病型、重癥多形紅斑型,大皰性表皮松懈型,紫癜型分別為:6.1%、7.2%、6.1%、5.1%,其他型則少見。
2.4皮疹類型和系統損害。 皮疹類型和系統損害的關系
系統損害:伴腎臟損害者59例,其中伴蛋白尿者23例,蛋白尿伴血尿者22例;伴血尿者11例,伴腎功能不全者3例。伴肝臟損害者42例,均有肝功能異常,ALT增高(43 u~1 130 u),其中3例持續黃疸者,伴凝血酶原大量破壞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及DIC。伴心臟受損者43例,均有心電圖異常,包括心律失常者23例,心肌損害者9例,ST-T異常者8例,心肌缺血者2例,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者1例,心臟受損者僅1/3有臨床主訴,2/3無明顯臨床癥狀。血象異常者13例,其中白細胞減少(
2.5治療和轉歸
本組病例均采用糖皮質激素合用大劑量維生素C,及H1受體拮抗劑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激素用量(以潑尼松計)為0.5 mg/(kg.d)~1 mg/(kg.d),當病情好轉時逐漸減量,7例重癥患者用甲基強的松龍1g沖擊治療3d,其他治療措施包括停用致敏藥物,糾正水電解質平衡,保護受損臟器,能量支持療法,抗感染及加強口腔、尿道、生殖道的護理等。痊愈78例,平均住院19.4天,激素用量120 mg~2 160 mg,平均621.7 mg,死亡5例,其中大庖性表皮壞死松解型及紅皮病型各1例,重癥多形紅斑型1例,均屬重癥皮疹類型,麻疹型伴重癥肝炎類型2例。死亡病例中2例肝臟受損致重癥肝炎致DIC死亡,1例腎衰,2例均與激素的并發癥有關。
3討論
藥物性皮損是指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后,引起皮膚、黏膜的反應[1]。一般認為,藥物性皮損伴系統性損害的致敏藥物常見的為解熱鎮痛類、磺胺類、鎮靜安眠類、抗生素類藥。而本組致敏的藥物,與之相比,則有明顯的不同,排在前4位的分別為抗生素類、解熱鎮痛類、血清制品、喹諾酮類及中藥制劑。從表1中可見藥物過敏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以中青年多見,老年患者增加明顯。在本組抗生素類的致敏藥中,藥物性皮損發生率最高的是頭孢菌素類藥物,占17.1%,其次為氨芐青霉素,占11%,與近年謝淑霞報道的相似[2]。我們認為,這主要與近年頭孢菌素類藥物在各科廣泛應用及濫用有關,而磺胺類藥物幾乎被淘汰有關。
小兒藥物性皮損隨年齡增長呈增多趨勢,其原因可能與免疫功能日臻完善有關。老年藥物性皮損的明顯增加是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發展明顯,老年人年高體弱,免疫功能減退,用藥機會增多,導致藥物性皮損發病明顯上升。中藥藥物性皮損的快速增多,主要是中成藥的廣泛使用有關,其原因與中成藥多為復方制劑、成分復雜有關,應引起重視。
從臨床資料的病史及用藥史得知,引起藥物性皮損最常見原因是:患者不能如實反應過敏史;患者圖方便自購藥品(特別是感冒藥);藥店及廠家不負責任的宣傳;濫用抗生素(特別是頭孢類抗生素);藥品說明書過于簡單。綜上所述,臨床醫生在診療病人時須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的過敏史及過敏藥物,盡量勿濫用抗生素,提高人民群眾用藥的安全意識,避免藥物性皮損的發生。應特別觀察以常見的高危藥,如卡馬西平、酮康唑、苯妥英鈉、別嘌呤醇、安乃近和魯米那等,以免引起嚴重的臟器損害或死亡。
由表2可知引起藥物性皮炎的皮疹類型依次為蕁麻疹型,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紅斑,重癥多形紅斑型,剝脫性皮炎或紅皮病型。
資料表明,紅皮病型,剝脫性皮炎型,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重癥多形紅斑型及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紅斑型,均有半數以上的病例伴有肝腎損害,而蕁麻疹型均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病例累及心臟,紫癜型多伴有血尿和(或)血小板減少,這提示受累臟器與皮疹類型具有相關性。另外,從總體來說,腎臟受累高達59%,心臟受累達43.7%,肝臟達38.7%,血液系統達13.3%。肝、腎、血液系統受累常被注意,而心臟受累臨床上常常被忽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受累臟器中以心臟損害恢復最為滿意,肝、腎功能受損恢復較慢,并且容易造成不可逆性損害,導致死亡,是藥物性皮炎中第一位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