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3 08:37: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炒股技巧心得體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為此,本刊特地向“掘金之王”洪海智先生提出了一系列投資者可能比較關注的問題,請他一一作答。當然,我們要正告所有讀者的是,黃金市場的風險絲毫不遜色于股市、樓市,他的建議不能代替您自己的投資決策。
黃金市場最“三公”
《理財周刊》:首先請您分析一下,黃金市場的特殊性,也就是它和股市、樓市之間的區別。
洪海智:我比較推崇投資黃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是國內最接近“三公”的市場,也就是公平、公開、公正。雖然我國的黃金實盤價格和國際幾大交易所的價格還不完全接軌,期貨的交易差距更大,但是一個很明確的定價依據是存在的,那就是基本圍繞“倫敦金”等幾個主要國際市場波動,不會偏離太遠,否則必然有大資金從中套利。
那么國際市場金價呢,雖然也不排除有大資金坐莊的可能,但是首先它的交易規則相對比較透明,沒有人會遇到什么黑箱事件。其次,它的交易規模大、時間長,全球各大金交所的交易時間互相交叉,規模都很大,基本沒有任何國家和機構敢說自己能壟斷這個市場。再次,黃金市場坐莊太難了,因為參與它的主力是各國央行,誰要是真的把黃金價格拉到遠離合理價值的區域,哪些央行出手買或者拋,誰都抗不住。當然,央行之間也有互相博弈的過程,總之是沒法“一股獨大”的。最后,黃金市場沒有“造假”,黃金本身是標準件,沒聽說過誰從金交所里領出來的現貨金是摻假的,而且它不用出財務報告,不用開股東大會。A股市場我為什么不敢投資,就是說不清哪家公司不造假,買黃金沒有這些顧慮。
以上種種因素決定了黃金投資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只有大勢沒有個股,而分析大勢就必然要清楚地搞明白影響價格的幾個主要因素,而且都是宏觀因素。可以說,炒股可以鉆研公司基本面而忽略宏觀因素,但是投資黃金絕對不行。
消費因素對價格影響較小
《理財周刊》:有一種說法,當今世界的黃金供求關系很緊張,不僅中國、印度的消費需求旺盛,更重要的是抗通脹的投資性需求也很高漲,所以黃金的價格會一直牛下去,是這樣嗎?
洪海智:應該說,你說對了一半,說錯了一半。黃金價格跟消費的關系其實并不大,價格波動基本取決于投資需求。我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給大家分析一下簡單的供求關系。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2006年為止,人類一共采集了15.5萬噸黃金,也就是目前的存量。這些黃金以四種形式被保有著,一是首飾,有8.18萬噸左右;二是央行儲備,有2.86萬噸左右;三是工業庫存,有1.88萬噸;四是投資者持有,有2.59萬噸左右。
剛才說了,人類一共采集了15.5萬噸黃金,但是其中近15萬噸都是19世紀以后被采集出來的,這主要是技術進步的因素造就的。進入20世紀,人類采金的能力突飛猛進,20世紀初最高年產量是700噸,30年代最高達到1300噸,60年代是1500噸,80年代突破2000噸,現在每年基本在2500噸左右,2007年的最新數據是2471.1噸。
以上這些數據就說明了一個事實:黃金的產量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不斷增大。我還看過一個地質報告,說地殼中的黃金資源其實蘊藏非常豐富,大約有60萬億噸。當然,這個理論值不可能都挖出來,但是目前探明的儲量也有10來萬噸,按現在的速度挖40年沒問題。最近雖然也有傳說南非的很多老金礦可能要減產,但是中國、俄羅斯卻增加得很快,而且我相信隨著探礦和采掘技術的進步,加上黃金價格不斷上升,會刺激采礦量的進一步增加。
我看到一些國內私募基金等投資者在不同場合宣傳這樣一種論點:古代中國一兩金可以買房子,現在根本買不了,所以黃金的價值還遠遠沒有回歸。這種觀點是不嚴肅的,黃金永遠不可能回到古代那種購買力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18世紀100年只能采金200噸,現在一個月就采這個數了。而且黃金不是石油,越用越少,黃金可以不斷融化再造,幾乎可以說在資源供應上永遠不會短缺。
簡單了解了黃金的存量和增量,我們就可以再了解一下黃金的市場需求量。同樣是來自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以年度測算,最近5年的均值在3692噸左右,其中首飾加工需求占7成,工業用的占1成,其他2成就是被央行和投資者買去“保值”用了。
《理財周刊》:您剛才講,黃金以四種形式被保有,那么這四種力量分別對黃金價格有怎樣的影響?
洪海智:首先,世界各國的央行就是黃金的最大“拋售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黃金走了大熊市,最主要原因就是不少歐洲國家的央行在拼命拋售黃金。沒辦法,誰叫它們當年從美國買回去這么多庫存。而且央行們也是“追漲殺跌”的,它們看黃金價格越跌就越拋,逼得金礦企業活不下去,紛紛簽訂了很大量的套保合約,在當時看來是“鎖定”了風險,現在看來則是“限死”了自己的利潤空間,故此反彈壓力很大。
1999年,歐洲11國央行和歐盟央行簽署了有效期5年的“央行售金協定”,約好每年只能拋售400噸黃金,2004年續簽5年協議時增加到了16國、500噸。這個舉動被認為是黃金重新走入牛市的最根本性因素。此后,市場的所有投資者看到了黃金價格的回升,才紛紛動手買入。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歐洲央行目前大概還有1.5萬噸黃金在手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庫存者,而那個協議是2009年到期,假如黃金價格不斷突破高位,歐洲人到時候會不會放量出售黃金買入被低估的美元?這是個重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其次,工業用黃金者和首飾商表面上看是單純的需求者,實際上某種時刻它們也會變成供應者。這種供應模式就是“再生金”。據統計,2005年的再生金總量大約為860噸,這個數字并不小,它意味著全部的工業用金都可以來自再生金且綽綽有余。最關鍵的因素是,再生金的供應量與黃金的價格息息相關。開個玩笑說,現在有色金屬價格高了,馬路上的電纜被盜案件也就越來越頻繁,黃金回收也是同樣道理。據我了解,現在那些專事從電腦零件與假牙中提取黃金的產業規模已經遠遠大于前幾年的水平,這都會促使黃金供應量的增加。
同時,我們還要關注的是金首飾的供需狀況。要知道,70%以上的黃金都是用于這部分消費的。印度是全世界最喜歡消費黃金的國家,過去近10年內,印度每年都能消費掉600多噸黃金,因為當地人不僅婚喪嫁娶必須有黃金參與,還有很多宗教儀式也要使用。這種需求對黃金價格的影響很大,通常接近印度的重大節日前夕,金價都會上揚。這個時間往往是每年的2、3月間,因為4月和5月分別有一系列重大節日。另一個金價就是每年的9、10月間,因為新年是全球的一個黃金消費旺季。
但是仔細想想,其實消費對黃金價格的長期影響又不是很大。因為印度人,包括咱們中國人,喜歡黃金是自古以來的
事情,并不因為黃金價格變動而劇烈波動。這些年來,印度市場消費黃金的總量基本都保持5%以內的增長,所以他們刺激金價變化只是季節性的,而非跨年度的。真正劇烈影響黃金價格的其實還是投資者心理。
每盎司1000美元的金價非理性
《理財周刊》:投資心理具體是如何影響黃金價格的?請舉一些實例告訴我們。
洪海智:黃金投資者和股市、匯市等其他市場的投資者一樣,一個基本的心理因素就是“追漲殺跌”。而且心理趨勢一旦形成,往往延續的時間更長,反轉很難。
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國際上的黃金價格幾乎都被對沖基金控制。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對沖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COMEX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筑大量的空倉有關。在1999年7月份黃金價格跌至20年低點的時候,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COMEX投機性空頭接近900萬盎司。當觸發大量的止損賣盤后,黃金價格下瀉,基金公司乘機回補獲利;當金價略有反彈時,來自生產商的套期保值遠期賣盤壓制黃金價格進一步上升,同時給基金公司新的機會重新建立沽空頭寸,形成了當時黃金價格一浪低于一浪的下跌格局。
這幾年的交易方向則跟當時反了一個個兒。一方面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讓黃金價格上升顯得“理由很足”,另一方面流動性過剩環境下,2004年開始,全球各地的個人投資者通過ETF等形式投資現貨金的倉位越來越大,甚至逐漸逼近對沖基金的資金量,在這種形勢下,對沖基金們自然不會跟市場對著干,順勢掉頭做多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而當黃金遠期價格與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聯動循環上攻時,終于逼使黃金生產企業紛紛撕毀套保合約,高價賣金,甚至不惜減產囤積。這樣一個循環形成后,黃金價格想不走一個數年的大牛市也難。
不過,我想提醒所有投資者注意的是,現在對沖基金的大本營出了問題,唯一支撐黃金的動力就是美聯儲降息和美元貶值。但是巨大倉位背后的資金鏈卻出現了裂痕,哪天只要有一個輕微的小震蕩,就足以令他們作出連鎖反應,天量拋售這些多頭倉位,并且極有可能加速金礦企業和央行們加入拋售黃金現貨的陣營。從這個意義上說,每盎司黃金1000美元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數字。
(不幸的是,洪海智此話出口后的第二天,黃金即跌至920美元附近――編者注)
“掘金之王”的操作心經
《理財周刊》:能不能向投資者介紹一下黃金投資的一些判斷原則,比如和美元、石油、通脹的關系等。
洪海智:黃金和美元的關系最密切,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互相標價的。比如說每盎司黃金值多少美元,或者每美元內含有多少“含金量”。
從最近10年左右的數據分析看,美元指數與紐約期貨黃金價格的負相關關系越來越趨近于-1,大概10年前是-0.4,現在是-0.9左右。這是有根據的,因為過去美元的波動不大,貶值不明顯,最重要的是人們并不強烈預期美元貶值,所以即使美元指數下跌了,購金的意愿也不會太強烈。現在對美元的貶值預期非常強烈,黃金就自然身價倍漲了。
再看通脹,和黃金的關系也很密切。因為黃金是“硬通貨”,我們從小就學習馬克思講的那句話,“金銀天然是貨幣”嘛。極端情況下,比如戰爭爆發,紙幣基本上沒用了,但是黃金不會。
然而,黃金的抗通脹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考慮貨幣貶值因素。單看通脹與黃金的關系的話,你會發現,只有當實際利率為負,黃金才有高于紙幣的抗通脹性。道理很簡單,即使一國的CPI高達20%,只要央行規定的存款利率是21%,那我拿錢還是比拿沒有利息的黃金合算。當然,這是理想狀態,實際上考慮到人們的心理因素和貨幣貶值預期,愿意持有黃金的人肯定會很多。根據很多統計數據測算,這個“正利率臨界點”大約是一個多百分點,即存款基準利率高于年通脹均值1.5個百分點,那黃金就基本沒有抗通脹價值了。像現在的世界格局,美國、日本和中國是負利率,歐洲國家正利率的也很少,黃金不牛才奇怪。
不過,總體而言,我并不認為黃金是什么“抗通脹之王”。就像前面講的,人類挖黃金的速度增長太快了,比印鈔票慢不了多少。黃金最多是抗“通脹預期”罷了,心理上的作用更主要一些。真的為了抗通脹,實際上最好的投資是那些資源型國家的貨幣,如澳元、加元之類,甚至是掛鉤一籃子農產品之類的新西蘭等國的貨幣。
最后看看大宗商品和黃金的關聯關系。相關性也非常強,尤其是原油,大概有80%的時間是同漲同跌的。其實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決定石油和黃金價格的最主要因素都不是實際的供求關系,而是心理層面的,因為這兩者的供應和需求方幾乎是完全不相關的,最多能扯上一句“印度和中國的需求都很旺盛”,基本也是扯淡。
在我的投資心得中,很少考慮大宗商品和黃金之間的關聯性,因為它們之間到底是誰決定誰的價格很難說。而且大宗商品的價格本身也很難預料,甚至比預測黃金價格更困難,有什么道理把一樣更難琢磨的事物當參照物呢?
值得一提的還有股市。從美國的歷史經驗看,股市和黃金市場的負相關性也是比較強的。黃金行情比較好的時候通常美國股市都不行,經濟也衰退。但是這個規律有很多例外的情況,比如2001年美國股市泡沫破滅,經濟形勢也很差,但是黃金價格也跌得厲害,因為資金都給消滅了嘛。所以這次美國股市岌岌可危,我倒不覺得黃金市場能從中獲得益處,也是這個原因。
順便說一說“戰爭因素”。這通常是一個絕好的炒作黃金的借口,但其實是一個很誤導人的理由。二戰以后,歷次爆發或者可能爆發國際戰爭的時候,的確都會導致金價暴漲,兩次海灣戰爭前都暴漲過,但開打后形勢一明朗,金價立刻回到過去的水平,甚至更低。投資者不可盲目跟風。
《理財周刊》:能不能透露一點您在具體操作時的心得體會?
洪海智:作時其實也沒有什么很特別的方法,比如說用技術走勢判斷等,偶爾也會參考一些,但是重大決策從不用這種虛幻的方法來做,最重要的是對風險的控制以及對心態的把握。
金價的波幅不太會像股票那樣劇烈,通常是1%左右的波動為主,但是趨勢形成后日積月累也不是小數目。由于國內銀行開辦個人紙黃金業務中存在著交易點差大、只能單向操作、沒杠桿作用等缺陷,造成實盤交易的虧損往往具有鈍刀割肉的特性,一旦陷入將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