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

時間:2023-01-28 22:46: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建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建筑

第1篇

城市,瞬息萬變的高級文明形態。

城市的建筑就是城市的靈魂,代表著城市的個性、品位、現狀。上一代人離去了,上一代的城市建筑卻把上一代這個城市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韻味記錄了下來,周而復始。

她沒有終止,總是在不斷變化著高度或者風貌。有時,她會像凝固的音樂,有時,又仿佛是流動的影像……

如果把城市比做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從外表上看,便應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無論他是工人、學生、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城市的性質,也正如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和內在素質,會從根本上決定城市形象,當然也包括建筑的形象。

一個人背著相機,游走在這城市里,留意身邊的建筑,用相機隨意或不隨意地記錄著所見,再將這些記錄下的所見與攝友們分享。

每一代人似乎都可以說出自己和城市的故事,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

游走在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森林里,要想捕捉某個影像,需要你每時每刻保持觀察力,也許在你上班的路上,就可以看見有意思的畫面。

拍攝建筑并不那樣容易。在拍攝之前要觀察光源,還要考慮建筑周圍的環境,因為建筑需要襯托才顯得生動。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在人流車流中往往站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才能捕捉到一個理想的瞬間,有時還要冒險去爬高下低。

富有個性的建筑,這種個性可以表現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規模、形體上,也可以表現在材料的質感和色彩上,還可以表現在具體的構件上,如屋頂、柱廊、門窗等等。

以下是一些關于拍攝城市建筑的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和讀者分享。

1.巴黎新區的建筑,非常典型的一張建筑攝影圖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因透視和廣角鏡頭效果造成的變形。

2.透過民居往上看現代的高樓,是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對比。

使用Nikon D70相機,19mm超廣角鏡頭。

3.冬天早晨暖暖的陽光,淡淡的霧氣,遠處的高樓輪廓依稀可見,和川流的行人與車輛組成了一幅很有趣的畫面。使用Nikon D70相機,135mm鏡頭,光圈F8,快門1/250s, 用Photoshop后期調整色溫為偏暖。

通過二維空間的平面形式來表現建筑

當攝影師用相機取景時,只有當相機保持水平,建筑的垂直線才會在照片中保持垂直。這就限制了用相機拍攝建筑的靈活性,特別是在地面拍攝高層建筑時,畫面下半部的地面往往會顯得過多,而建筑的頂部又無法被攝入畫面。如果相機向上仰拍,雖然建筑的頂部被攝進了畫面,但原本垂直地面的線條卻會向上會聚,攝影中把它俗稱為“透視變形”。所以一些專業的攝影師會使用特殊的移軸鏡頭和相機調整這樣的變形,可是大多數的攝影愛好者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可以使用廣角或超廣角鏡頭刻意突出傾斜線來表達視覺的沖擊力或戲劇性構圖(見圖1、圖2),或者使用長焦鏡頭壓縮畫面,使變形減少,使畫面更富層次感(見圖3)。對于取景,豎幅畫面拍攝有利于表現建筑物的高大雄偉和街道的縱深感,橫幅畫面拍攝能較好地表現建筑群的林立。

用光線的變化表現立體空間

正確用光的含義是指控制光的方向、強度和光質,既要表現出受光面材料的紋理質感,又要能顯示出陰影的層次而又不失細節。通常說,拍攝建筑物時,45度側光是比較適合和常用的光線,但在表現外墻裝飾為玻璃材料等現代建筑時,光照的角度就要靈活掌握了,要根據光線來表達你的主題(見圖4、圖5、圖6、圖7)。

4.夕陽在大廈的墻面上留下了柔和的金色陽光,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70-300G,300端,光圈F8,因為明暗反差比較大,曝光-1。

5.逆光下,城市的道路就像河流一樣,穿行的人們像是流動的音符。光圈F8,快門1/500s。

6.圣新大教堂的白色和藍色天空,構成簡單明快的色調,側光的運用使得建筑的立體感非常突出。

7.教堂尖頂在樹葉的背影中,指向深邃的藍天,光與影體會的不就是那份信仰嗎?使用Nikon D70相機,28mm~105mm鏡頭,105mm端,光圈F8,快門1/500s。

表現城市建筑中重復的線條和形狀

畫面上的線條是由相鄰兩種影調的分界線勾畫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概括力和表現力,在構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線條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如直線(包括水平線、垂直線、斜線)、曲線、折線、圓弧線以及重復線等等。還有就是像迷宮一樣重復的形狀,方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等等。

如何在這些繁雜的線條和重復的形狀中尋找美感就是攝影者所要考慮的,包括線條的粗與細、實與虛、淡與濃之分等等。粗線條強,細線條弱;實線條靜,虛線條動;淡線條輕,濃線條重。在構圖中應盡可能充分利用線條的形式美和它們的藝術感染力,通過精心設計來提高畫面的藝術性。在重復中尋找細微的變化,找到色彩或形狀的搭配,使照片更具趣味(見圖8、圖9、圖10、圖11)。

8、羅馬角斗場,由三道弧線和豎線構成的畫面,使建筑表現出一種張力,宏偉而壯觀,讓人感嘆人類文明的偉大。

10、四個重復的窗,就像四幅裝飾畫一樣,仔細看,每個窗里的圣誕花都不太一樣。

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門1/125s。

9、11、有時色彩或者塊、面,就是照片的主題,留意都市里那些時尚的樓群,你會發現像七巧板一樣的畫面。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70-300G。

發現建筑與人的關系

建筑是一個讓人活動的空間,在拍攝城市建筑的過程中去發現建筑與人的關系是必要的,建筑的目的是服務于人,有時人的活動可以襯托建筑。建筑的個性可以表現在人對于建筑的使用功能、規模、形體的各方面,也可以表現在具體的構件上,如屋頂、柱廊、門窗等等(見圖12、圖13、圖14)。

12.在水泥森林里,忙碌的人們從這片林子到那片林子……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Nikkor-H Auto 50mm F2,光圈F8,快門1/500s。

13.人們在節日里裝點自己的居室,窗口的鈴鐺、雪花,還有窗玻璃映出的房子形成了一副很有意思的畫面。使用Nikon D70相機,鏡頭Nikkor-H Auto 50mm F2。

14.悠閑的下午,慵懶的夕陽,照射在人們的臉上和斑駁的舊門上。使用Nikon D70,135mm鏡頭,光圈F8,快門1/200s。

以上就是一些拍攝城市建筑的心得,還有很多拍攝技巧和構思是在拍攝過程中總結出經驗的,城市建筑那有趣的畫面永遠都拍不完。你是不是也躍躍欲試了?

第2篇

關鍵詞: 商業建筑;藝術處理;購物空間;城市風格

商業建筑是當今面積僅次于居住建筑的第二大建筑門類,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窗口,是各種經濟信息交匯與交流的重要場所,是塑造城市整體環境最具活力,最亮麗的風景線。

一、商業建筑的購物空間

購物空間是商業空間中面積較大,人流最集中,對城市環境設施配套要求較高的建筑空間分類,其環境與室內外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也越來越多的影響人們的情感,趣味與生活方式。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等現代通信,管理方式的介入,網上購物和現代生活節奏的快速變化也使得商業購物空間環境于室內設計中對新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變化,我以下方面做出闡述和說明:1.作為商業空間,在參與城市整體環境的塑造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是有關管理工作者和城市規劃設計師所重點解決的問題,但是作為室內設計師了解了這些問題對整體的規劃概念有一個綜合的認識,會更好地融入商業環境整體設計中去。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購物行為從單一的“需求型“,更多的向”休閑娛樂型“發展,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休息、放松、娛樂活動所選擇的空間,因此,作為公眾活動空間,其環境的設計,創造也越來越多考慮這一種傾向。

二、商業建筑的藝術處理

商業建筑雖然屬于一種高度市場化、商業化的建筑類型,但在創造體驗消費場所方面,應特別重視建筑的藝術處理。這里不僅僅是指專業角度的藝術追求,還包括大眾藝術、流行時尚等。建筑藝術是一個地區和一個時代文化藝術表現中最宏大、壯觀也最生活化的載體。直接對人們的心理、生理施加影響。對于大型商業地產項目而言,應成為當地的具有鮮明文化內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體甚至城市區域,并創造延續建筑文脈與時代感想溝通的氛圍。

三、商業建筑的城市風格

商業建筑作為城市中分布最廣,種類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公共建筑,由它們所組成的城市商業空間往往成為市民公共生活的匯聚點和關注點,是市民生活的舞臺,也是城市風貌的展現點。而商業建筑入口空間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單體建筑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間與商業空間的過度、中介和融合點。由于中國的城市擁擠的特點和開放空間本身的規模的限制,大多商業空間的入口空間設計和建筑上出現了許多缺陷和不足。本文從商業建筑及其入口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歷史出發,探討商業建筑的物質形態—入口空間的建構方式,分析了商業性入口空間的心里需要以及入口各組成要素的特點,并在宏觀上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對商業建筑的入口空間及其形態設計進行了探討,最后,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得出總結性的對策和原則。

四、商業建筑的城市定位

商業區是一個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不僅是城市經濟活動的核心又常常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區和歷史區中,因此,它既標志著城市的興衰,又反映城市的形象特征,城市的人文歷史風貌,甚至城市的社會觀念。我國在這一方面也已迎頭趕上,繼續建成和規劃了一些購物中心和步行商業街。大大改善了我國城市購物環境。在我國的某一些地區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效果卻不是很樂觀。因為是我國的東北地區屬溫帶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季候風明顯,冬季長且氣溫低,日照不足,寒風冰雪多。所以冬季的氣候對商業環境有很大影響。大型購物中心可以強大的技術力量營造出四季如春的室內環境,可步行商業街受氣候影響較大。而我們建筑師和規劃師在設計步行商業街環境時往往是夏季筆墨濃重,而對冬季則關照不足。設施常常照搬南方的,全然不顧一年四季的綜合使用效率,不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沒突出北國城市的自身特征,且手法和設計思想往往違背冬季人們行為的規律,難以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我認為東北地區的冬季雖然室外環境惡劣,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畫面又是讓南方人們羨慕而為我們特有的景觀資源。這種氣候特征既給環境設計帶來難題,同時又有自身的特點和發展的潛力。所以冬季的商業步行街環境設計問題是我們應該重視和特殊對待的。況且,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中國乃至全球公認的設計原則。而遵循“氣候”和“地方特色”進行設計又是這一原則中的重要理念,加上我國正處于步行系統的熱點建設時期在這一階段,我國不僅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同時可以結合我國國情和自己的特色高一些特殊地段的研究,這又是我國在這一領域趕超其他國家的契機。所以對這些有強烈氣候特點的地段的商業步行街進行研究在我國是及其必要且很有發展前景的。而商業建筑入口空間作為其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單體建筑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間和商業空間的過度、中介和融合點。由于中國的城市擁擠的特點和開放空間本身的規模的限制,大多商業建筑的入口空間設計和建設上出現了許多缺陷和不足。只有尊重當地的文化,項目的宣傳、招商才能更容商業建筑空間形態規劃、市場推廣、問題型商業項目的重新定位。

五、結束語

市場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遵循商業發展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市場必須通過不斷升級來滿足商業的經營需求和消費者的購買便利。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優勝劣汰永遠是市場的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接受市場的檢驗,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優化自身的購物環境提高配套服務水平,才能利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城市建筑;建筑設計;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城市建筑作為城市經濟和文化的集中反映, 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F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須要注意將城市建筑的各個因素有機結合起來,包括其歷史文化、地域特點、風俗習慣等等,既要考慮到城市發展的速度、規模和功用,又要關注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和文化傳統,自覺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環境中去設計, 在繼承和深入研究當地建筑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風格創新, 推動城市建筑設計的不斷發展。

城市建筑設計的概念分析

一個城市的特色,應該是其地域文化與具體建筑元素完美的結合,使得建筑與人的活動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建筑是城市規劃中的主體部分,是最為顯眼的吸引物,它的外觀設計和色彩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設計就不僅僅是對建筑物本身的設計,還應該包括對建筑周圍空間環境的設計,對城市建筑傳統文化的設計,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對建筑本身的設計。對于建筑設計,如果片面強調建筑設計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將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每個城市的規劃設計還應該考慮到自身城市的特點,把地域性、氣候性、人為性因素也考慮進去。當然自然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環境都不可比擬的,城市的景觀建筑也應該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自然資源和條件,使人工系統和自然資源協調和諧,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格局。

二、搞好城市建筑設計的意義

1、建筑設計對城市和諧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建筑業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它為城市的高速運行貢獻了巨大力量。人類在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城市的出現。人們從村莊聚居到形成鄉鎮,隨著經濟活動的繁榮,不同功能的建筑開始出現,慢慢演變成了一定規模的城市。不難發現,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組成元素,它與城市是相統一的關系,如同水滴之于大海,樹木之于森林。因此建筑設計要先考慮城市發展的要求,在城市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具體需要發展建筑,同時建筑設計本身要符合城市的整體特色,彰顯本城文化,形成獨特魅力。城市的發展為建筑設計提供經濟基礎和戰略指導,建筑設計對于促進城市發展又具有積極的發作用,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2、建筑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從功能上講,建筑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人創造設計了建筑,建筑反過來又影響人。所以,城市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特色。建筑設計首先要注重解決人的生理問題,如坐、臥、行、遮陽、避寒、進食、排泄等。其次還應滿足社會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劇院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設立母嬰候車室考慮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間等。

3、建筑對社會文明進步的作用

建筑設計是結合了科學、藝術,邏輯、形象等多學科,來組織空間、創造環境的勞動。建筑會超越它本身形象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傳承。任何一幢建筑都會受到社會狀況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而這些方面對建筑的影響又是綜合的,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義上的知識文化概念那樣通俗,它本身更為博大,縱觀古今中外的建筑實例,都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是建筑與文化同構的例證。

三、城市建筑設計中應遵循的原則

1、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建筑與人達到自然和諧建筑最終是服務于人類的,創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現實、未來的需求都能得以滿足且具有健康特質的建筑是設計師的一個原則。城市與建筑的核心是人,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城市建筑中必須遵守的設計法則。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居住空間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升。在歐洲, 大量可見的是與自然山水非常和諧的城市和建筑, 它們的尺度、空間、功能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呼應都堪稱典范。這是由于對建筑空間的合理安排,各得其所,分區明確,并使各功能的空間有詩意的尺度比例方便物品的擺放和人的活動以及相對的私密性,體現一定的藝術性和超前性。建筑的意義, 不在于是何種設計, 采用何種材料, 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適合當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符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 隨著人類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興起,自然能(太陽能,風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種技術裝置的風車和太陽能收集裝置,將太陽能和風能直接轉化為人們生活的動力。

2、延續城市歷史文化和與時俱進、創新傳統城市建筑特色一個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信息的載體, 特別是傳統文化信息載體的沉淀, 一個城市的城市建筑構成這個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 城市建筑的發展對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義,而一個城市的歷史性建筑是其歷史文化特色的點睛之筆,在保護歷史性建筑以延續城市文化的同時,新的建筑設計應考慮其對周圍歷史古建筑的影響,盡量做到少影響甚至不影響到古建筑。另外,在修建新建筑時要符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在此基礎上力求創新與進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時強調高雅,講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大部分城市建筑為了達到設計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處理建筑形式語言與功能上下功夫,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現代主義建筑發展方向的延續。立足于民族文化傳統土壤與現代觀念的多元化,實現本土現代主義設計,創新發展本土設計理念,這是世紀之交城市建筑領域的主流,在新的主流還沒到來之前,這一本土性質的現代主義建筑還將繼續下去。

3、堅持生態環保節能原則,綠色建筑概念傳入我國僅有不到10 年時間, 同時基礎研究起步較晚、區域差異很大、制度體系不完善、綠色環保觀念欠缺以及建筑質量等諸多因素使我國在發展綠色建筑的過程中較發達國家有更多的困難。目前,環境污染給城市居民帶來巨大的危害,使得廣大居民迫切要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以改善生活與工作的環境。因此,我國在綠色建筑設計、自然通風、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環保建材、室內環境技術、資源回用技術、綠化配置技術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應用研究。同時,建筑設計還要要充分考慮設計區域的自然條件,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水體,花卉等本著保護和恢復原始生態的原則,按照體現不同城市特點的要求,盡可能的協調綠地,水體和建筑物之間的關系。以大型公園,植物園為“面”以小型的街心綠地為“點”以建筑物之間的通道為“線”對建筑與環境進行緊密的結合。體現出現代城市的建筑特征。

結束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設正處于一個快速增長期。一個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信息的載體, 城市建筑構成這個城市的基本特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城市建筑設計規劃的和諧性,必然成為了高揚和諧社會這個主旋律所必需的最堅固、最永恒的物質基礎和最寬闊、最美麗的演奏場所。因此,從生態、和諧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姜華,李敏.住宅建筑設計發展方向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8(29).

第4篇

【關鍵詞】城市建筑規劃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對城市建筑進行合理的規劃,對內部的空間進行有效利用,是為城市經濟及文化的發展提供的前提之一。在現階段的城市發展中需要將環境問題設置為首要的問題,以此來保證城市的快速發展。

一、城市建筑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就現階段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情況而言,在執行的過程之中,其中存在的問題表現為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規劃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城市的建筑規劃之中,城市的發展目標定有一定的時限需要在預計的時間內完成,同時還需根據城市未來的發展需求而設定相應的計劃。然而,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之中,城市建筑的規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城市建設的要求未必能夠全面的達到,因為城市原有建筑或是一些基礎設施等因素,導致規劃不能夠完全的依照規劃進行,造成建筑規劃實施性加大難度,未自上而下的高度統一的系統,不能到達規劃的最終目標,出現有力而無法施展的情況。

(二)城市建筑規劃的人為支持不足

進行城市建筑規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城市居民更好的生活,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居住生活環境,可在建筑規劃具體的實施過程之中卻會遇到一些居民的不支持行為,其為了保障個人利益進而妨礙城市建筑規劃的順利實施,對規劃后的結果不進行任何的考慮,僅僅關注于眼前的利用,對于城市建筑規劃沒有正確的認識,進度意識相對缺乏。

(三)設計上有一定的欠缺性

設計是城市建筑規劃的執行準則,設計是按照實際的需求進行的,然而有些設計卻存在著不能立足長遠的問題,并且與現有建筑的統一性能不高,未能達到城市發展的實際需求,僅單純的對個體項目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未根據城市的全面發展需求進行動態的分析,造成部分建筑在落成之后不僅沒有發揮其應用的功能,還對城市整體的建設規劃形成了阻礙。

(四)法制的保障不完善

城市建筑規劃的順利實施需要法制進行有效的保障,對法律的高效率應用可以保證規劃的順利進行,并且具有真實性及必要性。然而在實際的規劃過程之中,出現問題時的處理辦法同違法行為有著一定的偏差或是差異,不能夠對違法建筑進行有效的制裁。還存在著規劃關系戶,從多渠道了解到規劃信息,在短期內私搭亂建,進而在規劃時謀其盈利,這樣的問題也給城市建筑的規劃帶了相應的困難,在此過程中,平民百姓的利益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政府對于法律的運用力度不足,進而導致城市建筑規劃無法按照預期的計劃二進行,甚至出現了一些項目因此而擱淺或是停止的情況。

(五)城市建筑規劃沒有形成系統化

在城市建筑規劃是對整個城市的發展進行動態的分析,將整個城市居民的實際生活情況作為依據,進行一階段內城市建設的發展規劃設計,以此來實現城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持續發展及城市設施的完善。然而在實際的過程中,對現有的情況勘察不夠細致,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現了工程施工資金的浪費,各個城市之中都存在一部分爛尾樓,不僅沒有對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反而給城市的整體美觀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對城市的正常發展也有相應的阻礙,無法達到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并且政府部門在此過程之中沒有構建統一的管理體系,政府自身的職能需要其對此項目進行監管,對規劃內容進行多方面的考察,造成城市規劃的程序較為繁雜,加大了實施的難度。

二、城市建筑規劃的改良方法

要想讓城市建設更好、更快的發展,必須要對城市建筑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改良,以此來推進城市的發展的進程,打造成高性能的城市建筑,滿足人民對生活的需求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一)對城市建筑規劃有關的法規進行完善,并且有效落實

法律法規的完善是城市建筑規劃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之一,并且是執行情況最有利的保障,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將規劃的內容更為透明化人性化、合理化。

1、透明化

將城市建筑規劃透明化就可以使居民參入到城市建筑的規劃,對規劃的整個內容有所了解,提升其對于城市建筑規劃的認識,加之以正確、強大的宣傳手段,方可減少規劃進行中居民對規劃的阻礙。另外,還可以阻斷以營利為目的的亂搭亂建的情況,提升政府的職能,加強人們對于政府的支持,有了明確的法律法規最為有力的依托,也將的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建筑規劃的實行步伐才不會受到妨礙,杜絕了不法行為的出現。

2、合理化

對城市建筑進行合理的規劃指的是依據城市建設的實際需求而出發,在保證城市建筑規劃實施的前提之下對相關的活動進行合理化的調節,對法律法規的內容進行充分的利用,不僅能夠保證建筑規劃的順利進行,還提升人們的法律意識。

3、人性化

人性化最為城市建筑規劃的根本,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根本需要,缺少的人的支持的萬萬做不到的,有了法律的支持也不可忽視人在建筑規劃中的作用,并且的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到人們的使用情況。

(二)對城市建筑規劃設計進行完善

對城市建筑規劃設計進行完善需要將城市發展的目標作為出發點,與城市建筑的整體形態相結合,而非是進行小區域或是單一項目的規劃設計,對城市規劃進行動態的、細致的分析,對城市的整體規劃目標進行完善,唯有如此方能保證在城市不斷更新、進步之中城市新舊建筑的統一,保證了進行發展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居住、生活的需求,打造了良好的民居環境,也使城市的整體規劃無偏差。

(三)對城市建筑規劃的管理制度進行完善、統一

城市建筑規劃的進行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規劃不是一個單一部門可以獨自完成的工作,需要多個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是為了達到城市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需求的一項政府活動,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職能,保證人們利益不受到危害的同時堅決杜絕不法行為的出現。對規劃實施統一管理及部門明細分工,構建完善的規劃制度,保證各部門能夠盡其職責,促進規劃的順利實施。

結語

在城市的建設之中,要將國家的發展作為目標,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以人為本,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目標,構建現代化文明城市,解決城市建筑規劃中的問題,打造良好的城市發展大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微,周天野.關于城市建設規劃存在問題的思考[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2 (02) .

[2]岳小春. 城市商業建筑綜合體公共空間的秩序研究[D].新疆大學,2012.

[3] 劉書林,楊秋生.城市規劃行為對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宏觀作用與意義[J]. 現代裝飾(理論). 2011 (06) .

第5篇

對20世紀以來的“經濟全球化”沒有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城市建筑在中心商務區的理念指引下日益趨同化。使得一個城市往往具有其它城市的影子,一座座城市都好像是似曾相識的面孔,具有千年文化的地域特色被高樓大廈刻制成一塊模板,建筑的民族特色被建筑的趨同性所取代,缺失了中國城市建筑中文化各異的地方性和系統性,使人產生了嚴重的視覺審美疲勞。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中的日益消解使得“高樓大廈”似乎成為了眾多城市的唯一精神。城市精神并非是僅僅四個字就能概括的抽象概念,相反它是融合著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社會風氣、價值觀念等的文化統一體,在城市建筑中還必須反映在各自不同的規劃、設計、管理、建設理念中。城市精神凝聚著城市的靈魂,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彰顯著城市的特色,引領著城市的未來,如果千城一面,無個性可言,城市精神就會在日漸趨同化的高樓大廈里走失,那么這個城市就會成為死板的一座雕像,再無生命力可言。文化的多樣性、環境的差異性造就了不同地區文化的豐富多彩,因此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區應有不同的建筑處理方式。中國文化底蘊豐厚,建筑形式多樣,從北京的四合院到云南“一顆印”,再到福建“五鳳樓”,以及客家土樓、窯洞、吊腳樓等都彰顯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們不能一味地聚焦于“高樓大廈”,要重構城市建筑中地域文化滲透交融的先進理念,使城市建筑同中有異,彰顯地方特色。如何讓城市建筑既擁有現代化的都市氣息,又獨具自己城市建筑的文化理念,找到一種可以同時表達自己城市文化傳統和現代性的設計思路,重構城市建筑的地域文化?!吧嫌刑焯?,下有蘇杭”給人展現出的濃郁的地域風情,蘇州園林結合本土文化的獨特設計帶給城市的是不斷的鄉情和生命力,可謂是現代城市建筑中值得借鑒的思維模式,它提供了一整套包括田園、藝術、建筑,以及融合了當地文化傳統特質的體系,讓人不但看到了城市的特色,又領略到了城市建筑中傳達出的地域文化和城市自身獨具的精神品味。

一座城市的建筑要彰顯自己城市的精神,就要做好傳統建筑的保護和開發,制定自己的發展理念。不能是一個個模塊式的建筑,只有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理念和設計風格才能使一座城市擁有特色建筑,才不會出現所謂的城市建筑“特色危機”,使得地域文化越來越陌生化,使人逐漸產生疏離感和孤獨感,因此打造屬于城市的城市文化是急迫的,而城市建筑在城市文化的重構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所以在城市建筑雷同化趨勢日益加快的形勢下,保護傳統的地域文化刻不容緩。高層建筑在傳統建筑中的穿梭破壞了傳統建筑固有的完整性,肢解了傳統建筑的藝術整體,造成大量古建筑互相難以連貫呼應,失去了原有文化基調,在高樓大廈下變得支離破碎。[3]我國許多城市是有著千百年文化傳統的歷史名城,如果僅僅將老城區限制在幾小片地區加以保護,四周都是高樓大廈,就看不出歷史文化的全貌,而在高樓夾縫里保留幾個孤零零的歷史建筑,讓建筑本身失去了依托的文化氛圍,缺失了人文情趣和城市品格。所以在現代化的城市中要注重傳統古建筑的整合重組,確保地方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同時在現代城市建筑中既要融入傳統文化又要具有現代風格,這樣才能使城市建筑體現地域特質,才能使一座城市永葆生命的活力,重構城市精神的文化意義。西安在修建陶瓷博物館時,博物館的一幢主建筑像是一個大型陶瓷的外形,而另外一幢建筑雖然看似抽象寫意的外表,但內部采用的卻是本地立磚拱頂的打窯工藝,使整個博物館成為既融入傳統文化,又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特色打造,相得益彰。這樣的建筑設計將地域文化融入到規劃設計當中,懂得尊重和保護歷史文化,同時又不乏現代藝術設計的立體感,給人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相結合的雙重感受。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都有著無形的影響,是城市建筑的靈魂和精神所在。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地域文化不應該在城市建筑中消解和式微,所以在城市建筑中適當融合當地文化可以保存歷史厚重感,又能凸顯城市文化和建筑特色,重新建構屬于城市建筑的特質。

總之,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是深遠的,城市作為一種聚落景觀,是人類文化的體現,城市建筑景觀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設上凸顯我國城市風貌的靈魂,反映著城市的時代、地方和文化特征,因此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注意挖掘傳統文化遺產,反映地方文化特色,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在城市建筑中滲透地方文化和現代先進理念,避免模式化、豆腐塊化,形成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建筑,重構城市建筑文化的多元化,走一條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道路。另外,我們應當意識到城市建筑趨同化并非當代建筑才具有,所以不應過分絕對化和夸大化。[4]我們可以把這種城市建筑的雷同作為一種客觀現象,但是建筑應當反映民族性和地方的特點及需求,尋求自我發展的新空間,未來的城市建筑領域應該是一個建筑趨同與多元化共生的新格局,是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得益彰的新視野,未來的城市也應該是建筑文化與旅游文化穿插滲透,文化的多樣性在城市建設中得到有機統一的新城市。

作者:楊紅霞 單位:西南大學 文學院

第6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整體性

吳良鏞先生在“21世紀建筑學展望”一文中指出,近百年來,世界建筑學術提出了種種思想和理論,其總體趨勢是:建筑環境觀念逐漸擴大,由單獨的房子擴大到聚居;從單棟建筑擴大到村鎮、城市、大城市以至特大城市地區。歸根結底,新時代建筑學要集大成,兼容并包更多內容。其提出的“廣義建筑學”概念從學科內涵上講,就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將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進行有機融合形成建筑―地景―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創造。

由此可見,建筑學與城市設計要放在一個整體的層面上進行考慮,這種整體性的問題不只是作為一種美學問題在視覺層次上得以解決,這種創作城市整體性的任務還必須作為一個過程來處理,它不能單獨靠設計某一單體建筑來解決,也就是說整體性是由過程得來的,過程必須保證每一種新的建設行為在深層次意義上都與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相聯系。在實際操作中,這就要求不僅規劃、設計,還要有土地、交通、園林、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各部門各方面共同協作,但這種設計思想所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建筑創作與建設正日益突破建筑自身的范疇,建筑的社會化和城市化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但人們通常所采取的決策是一種向內的決策,即只考慮個人那塊土地的利益,而不是向外的決策,及城市環境的利益。換句話說,建筑設計趨于用建筑內部規律來探討和解決設計問題。正是這種強烈的“內視”觀念阻礙了都市生活在建筑與城市之間的有機連續。

為了在建筑設計中兼顧城市設計,形成整體性,就要爭取由建筑物創造的空間具有正向空間的特征。這一點往往很難做到,因為在房屋建成后城市空間已經具有負向特征,即剩余空間。然而,在不同建筑文化里,人們都把空間理解為是由建筑物產生的正向事物,這就要求每座建筑在其附近都必須創建既有機聯系又優美典雅的公共場所,讓“建筑物環繞空地”而不是“空地環繞建筑物”。但建筑物又不能簡單地去迎合已有的環境,正像安藤所指出的“建筑和環境之間一定要有以摩擦和沖突為特征的刺激性的對話。這也正是有可能創造新價值的地方?!薄拔蚁嘈?,消除一些變化性的元素并將其簡單化反而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性,去實現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世界。盡管這種說法乍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是我相信,只有不斷地在抽象和具象這兩極之間猶豫搖擺,尋找二者之間保持緊張感的重合點,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既擁有作為單個建筑物所應有的自律性,而從影響環境能力方面來講又具有開放性?!?/p>

另外,把城市設計引入建筑就要求建筑室內空間具有城市交通職能,這是建筑轉向接納城市職能實現與城市職能交叉的環節和顯著特征。這種室內城市運動系統包括聯結街區、建筑的空中步行系統、地下商業街、室內商業街、室內多功能廣場等。作為建筑對城市職能的吸納表明了建筑內部空間在建筑與城市兩個環境層次之間的復合,因而其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對于建筑中庭來講,由于立體化的城市步道系統需要穿越建筑內部,作為室內廣場的建筑中庭既是建筑內部交通的組織形式,同時又連結著城市空中步道和地下商業街或地鐵出入口,它因而成為城市步行系統的重要環節而具有城市廣場的角色意味。在當代,建筑空間正在突破建筑自身的封閉狀態而演變為一種多層次,多要素復合的動態開放系統,建筑積極介入城市環境系統,其職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體系的范疇而越來越多地接納原來屬于城市的職能。建筑空間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為城市交通的集散樞紐,屋面成為城市廣場,建筑空間真正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筑與城市相互咬合、聯接、滲透,使得兩個環境層次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從城市設計角度看,要求化解各種職能矛盾,建立新的城市空間,實現城市空間的多維度利用。例如,城市交通系統中不同交通方式的立體切換,建筑跨越交通路線形成整體群組,城市廣場高抬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的環境質量,自然要素、生態景觀與建筑、交通、市政設施的上下層疊等等。這就要求建筑設計要具有城市的視野。

另一類比較典型的運用城市設計思想的建筑類型就是交通建筑。傳統交通建筑的設計理念是將基于不同交通工具的站房分布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或地塊。在流動人口劇增,生活工作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這種不同交通站點獨立設置的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交通建筑的主要變革就在于將單一站房概念轉變為由不同交通方式有機結合的綜合換乘中心。選擇不同交通工具的旅客,快線交通與慢線交通、市際交通與市內交通都在這樣的綜合換乘中心內部完成不同交通方式的轉換,從而實現緊湊、高效、便捷的轉運系統。在這種綜合換乘系統中,旅客滯留的時間大大縮短,因此其空間組織也出現相應的變化,候車廳相應萎縮,而立體化流線組織的復雜性較之單一站房將會大大增加。交通建筑與室內地鐵、地下步行通道、高架干線、公交、的士等形成聯運體系,疏解地面街道壓力。即使不是以交通職能為主的建筑也可以與城市交通體系密切結合而成為其中的重要環節。每日吞吐大量人流的商業、商務、辦公建筑在地下或二層直接與地鐵站和高架輕軌站相接,建筑下部架空形成公交換乘站點,建筑成為城市街道系統的一部分。

隨著汽車工業在全球的迅速發展,汽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家庭。然而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人們越來越依賴汽車,城市交通擁擠特別是在城市中心區,空氣質量下降等等。這就迫切要求城市特別是城市中心區形成以城市步道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因為一個完善的步道系統可以減少市中心區對汽車的依賴程度,增加人們前往市中心的次數,提升人文尺度,強化都市環境,創造更多商業零售活動,也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這種城市公共空間體系要求城市中的行人設施不再僅僅是單一要素,如獨立設置的人行天橋等,而是要構成彼此連續的線性空間,并與城市中公共建筑緊密結合,與城市建筑內部空間相互交織穿插,公共領域深入建筑內部,使城市中重要公共建筑成為整體公共空間網絡中一連串活動的節點,建筑中庭外廊或是建筑與街道的中介“灰空間”成為公私交接轉和的重要節點,從而形成能包容城市流動人群相關活動的便捷且富有生氣的空間網絡。

建筑中的城市設計不是空泛的理論研究,對其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必將導致建筑和城市的深刻變革,進一步擴大建筑和城市設計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韓冬青等編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7

[2]城市的演變─21世紀之初的城市建筑/[英]肯尼斯?鮑威爾著;王鈺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田銀生 劉紹軍編著.―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1

[4]城市規劃導論/鄒德慈主編.―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城市設計新理論/(美)亞歷山大等著;陳治業、童麗萍譯.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2

[6]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董衛等編著.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8

第7篇

1當代城市建筑色彩設計的概況

1)在同一個地域里,人們的彩色意識相似,致使在色彩的設計與選擇中有雷同的趨向。2)建筑材料本身的色彩對建筑色彩的限制越來越大,當代城市的建筑外墻大都采用涂料和面磚作為飾面的材料,這些材料的顏色大同小異,可供選擇的范圍大大縮小,這樣就使建筑色彩設計時對顏色的選擇性降低了。3)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數據庫中收集了無數的建筑設計,人們所認同的建筑風格和色彩快速普及,這就導致了地域的文化特色無形中被削弱。這種單追求現代化,不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色彩設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城市個性化、民族化的發展。20世紀初,一些發達國家在城市建筑的色彩設計方面就提出了相應的規劃,日本東京的建筑色彩參照古建筑的色彩,用淡茶色作為顏色的基調;法國巴黎城市建筑的屋面以黑色為主體,墻面也是用淡茶色為顏色的基調。雖然我國在建筑規劃和設計上也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對整個城市的色彩設計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某些城市,能看到很多造型新穎的建筑,建筑的色彩也極其亮麗,可是與周圍其他的建筑不能有效的做到呼應,從而使該建筑失去了色彩的和諧性。例如,北京清華大學的校園內的各系樓房,墻面使用的幾乎都是白瓷磚,色彩單調乏味,只是強調色彩對比,而忽視建筑色彩的和諧性,會嚴重破壞建筑周圍的環境氛圍。還有些城市,在建筑色彩上一味的復制其他城市的色彩設計,使其與周圍的建筑不融合,成為城市建筑中的敗筆。

2當代建筑色彩設計需要注意的因素

2.1在色彩設計時要注重建筑的象征性一座有設計理念的建筑都有自己的象征意義,要體現出這座建筑的象征意義,不僅要靠獨具特色的外形,還要靠極具智慧的色彩設計。色彩不光是一種簡單的視覺因素,不同的建筑所呈現出的不同色彩會給人們提供某種象征意義。在我國,黃色被稱為帝王之色,有富貴、威嚴的象征,只有那些位高權重的皇室貴族才能使用。把目光轉向外國的建筑,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筑悉尼歌劇院,外形是帆型,白天海面上有無數的船,這樣形成了眾星拱月的效果。它外觀的色彩設計成白色,體現了藝術的高雅,也與悉尼港灣大橋以及海水渾然天成,給人以美的震撼。改革開放后的今天,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城市的發展也蒸蒸日上,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我國也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建筑工地,獨具匠心的建筑設計正在改變著城市的面貌,但建筑的色彩設計越來越差,給廣大市民帶來視覺污染。2.2在色彩設計時要注重和諧統一在進行建筑色彩設計時,要因地制宜,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那些時尚的色彩與材料在現實利用中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能用的,像面積較大的反光材料和較為鮮艷的色彩,在商業化的建筑上確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在居住小區這樣的色彩設計就容易讓人無法接受,因為鮮艷的暖色容易破壞人們居住的安靜氛圍,顏色的強烈反差容易造成人們視覺的疲勞,無法給人們以真正的視覺享受。成功的建筑色彩設計應該是和諧統一的,有豐富內涵的,有文化品位的,有親和力和藝術感染力。一個建筑的色彩設計要使自身的色彩和周圍的環境色彩相統一,美的色彩與美的環境相結合,才能給人帶來溫馨、愉悅的感受,才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建筑色彩的美能夠有效實現建筑本身的美,而建筑的和諧美能夠實現城市的美。2.3在色彩設計時要注重情感的表達建筑的色彩應該是有表情的、有變化的,不是蒼白無力的,色彩就是建筑的臉面,用途不同、格調不同的建筑,它們的表情和情感也不一樣。而現在,隨著小區樓房高度的不斷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日趨淡漠,往日里出門找鄰居拉家常的親切自然,到現在住上高樓相見的無奈,那些建筑的色彩也在逐漸影響著人們的心情,不同的色彩會導致擇居者的心情,藍色的寧靜,黃色的尊貴,青灰色的優雅,這些色彩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溫馨、穩重、熱烈、淡雅,無一不體現著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同感受。通常情況下,面積較大的居住區建筑的色彩應該以祥和、溫煦為主,樓房墻面的色彩不能太鮮艷,也不能太抑郁;那些高檔住房的色彩除穩重、和諧外,還應該具有明朗的特征。設計建筑色彩,應當先把主色調確定下來,在主色調的基礎上再輔助其他的色彩進行補充和點綴,從而讓人們能夠理解該建筑所體現出來的情感。2.4在色彩設計時要注重所在位置的環境由于每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文化氛圍不同、氣候類型不同,所以建筑的色彩和外形也不相同。北方城市建筑的色彩偏重一些,顯得雄偉壯觀,南方城市建筑的色彩偏淡一些,顯得清秀俊麗,這些建筑色彩的不同選擇,體現著地域文化的不同。建筑位置的環境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1)建筑和大自然的融合,也就是建筑有效利用天然資源(大自然中的峭壁、山崖、湖泊、溪水)作為建筑的環境,從而增加該建筑優美的自然風光。2)建筑與庭院的融合。這種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庭、院的自然融合。在我國,庭有很多種,水庭、石庭、旱庭,水石庭,環繞庭院來建的建筑被稱為繞庭建筑。把庭院引進室內,是近期較為有新意的設計方案,具體的步驟是:將庭院引入大廳,將庭院引進房間內,將庭院引進屋頂層(也叫天臺花園或屋頂花園),還有的將庭院引進支柱層,也叫做底層花園。建筑要針對不同的位置,選擇不同的色彩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既凸顯該建筑的個性,又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

3結語

總之,當代城市建筑色彩設計需要對各種色彩進行合理的平衡和駕馭,城市建筑的色彩設計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設計建筑的色彩時,不僅要注重建筑的象征性,還要要注重和諧統一,不僅要注重情感的表達,還要注重所在位置的環境。

作者:倪悅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第8篇

1 設計理念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著手進行設計:

1.1城市中任何作為實體存在的建筑都是城市整體的組成部分,建筑與城市己越來越不可分離。勞動力大樓作為同安區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鄰城市主要干道,必須對其進行引導、處理好其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使得建筑環境和城市空間融匯一體,成為城市景觀軸上的亮點。

1.2作為同安區新建重要公建之一,勞動力大樓不僅應具有使用功能,而且必須體現時代的文化取向和藝術品位,在滿足功能的條件下取得建筑外觀美學上的新突破,并注重環境設計。

1.3建筑是“器”與“意”表達的綜合體;建筑創作是建筑的技術構成與文化的結合而又融人情感的過程。作為一個功能化很強的建筑,勞動力大樓應體現其特有的場所精神和建筑文化,表達使用者的精神意愿。

2 總體布局:(圖1-2)

建筑集中布置在基地西側,這樣既避免了主要道路一側的噪聲干擾又使得沿環城話路一邊得以打開,形成開闊的人口廣場,方便人流集散。北邊的不規則地塊被利用起來作為公共停車場,東北角則被開辟為綠化休閑場地。主體建筑分為三部分,均南北向布置,并由一片大弧墻統一起來成為一個整體?;χ胁堪歼M,起到自然引導人流的作用,并擴大了入口廣場,是建筑主人口所在。次入口結合公共停車場設在北側,方便停車后直接進入建筑,公共人車流得以完全分開。內部人車流則由西側入口解決,車輛就近建筑物停放。

3 功能性與形式美的體現

3.1理性的功能布局(圖3-4)

整座建筑按功能分為三個部分,采用E字形布局,按正南北方向依次排列。中間是招聘大廳,兩翼部分是辦公用房和職工生活用房,三者間通過一個貫通的空間連接起來。其中最主要的招聘大廳設在弧墻的凹段部分,正對人口廣場,方便人流進出。部分采用三層通高的中廳來組織空間,大廳上空采用玻璃蓋頂,使整個大廳更加通透、采光更加充足。招聘大廳同時兼做交通和人流大廳,由此把人流引向各個功能分區。功能體塊分區清晰、明確;空間規整、南北朝向、自然通風采光良好。

3.2個性化建筑造型(圖5-6)

沿環城西路設置的弧墻完全包裹了南北向主體建筑山墻,賦予城市干道一個完整的界面。它長約140m,高約12m,具有一種運動的趨勢,使整做建筑看起來生氣勃勃,是整座建筑最具特色和個性的地方。圍和形態的大尺度弧墻滿足了崇尚“簡約之美”的現代人的審美心理,體現出建筑造型的創新和時代性。

建筑的美在于它本身的風格,我們在造型設計中,注重采用建筑本身要素的對比取得豐富的視覺效果。大面積的石材墻面和玻璃的對比、硬朗的直線雨蓬與弧墻的對比、大小方向不同的條窗的對比,產生了豐富的光影變化,營造出充滿現代感的個性化建筑風格。

4 場所精神的塑造

場所就是指建筑所處的客觀的自然環境和主觀的人文環境相互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個整體“力場”。建筑的場所精神要求建筑在滿足基本的功能的基礎上,能反映出場所環境的特征,并創造出容納人們活動的具有強烈的人文氣氛的建筑空間。

我們認為勞動力大廈作為服務性建筑首先應該具有開放性和親和性的特點。主立面的弧墻面對城市主干道呈擁抱的趨勢,既暗示勞動力市場廣納賢士、吸引人才之意,又體現了開放性。開放性的特點還表現在不同大小的空間范圍的通透性。對界面的處理如門、窗、隔斷等強調的是保持一定的視覺聯系的處理方法,以增強心里感知范圍的擴大。此外,沿外墻布置并向內延伸的淺水池、完全通透的一層立面等處理手法增強了建筑的親和性,拉近了建筑與人的距離。

其次,其造型應體現出文化特性,并轉化為精神象征性的表達。建筑正立面由一塊自由曲線墻構成,即暗示勞動力市場的自由性和吸引人才之意;而其上隨意開洞、開窗的方式更進一步體現勞動力市場雙向自由選擇的內涵;墻上安裝的巨幅電子顯示屏即時播放有關人事信息,更加強了勞動力市場這一場所精神的表達。

此外,弧形外墻的不確定性使得不論外部空間還是內部空間都變得豐富起來,展示了一種戲劇性的效果,也展示了一種精神的沖動。積極的室內外空間使建筑環境充滿生氣,場所精神得以最后實現。整座建筑充滿視覺;中擊、活力和動感,這正與建筑所要體現的蓬勃向上、勤勞奮斗的性格相呼應。

5 結語

第9篇

關鍵詞:建筑美;美意;單體建筑

建筑的美是個老而常新的話題,復雜而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不盡相同的建筑美。就建筑本身而言,建筑不是純之又純的環繞遮蔽物,而是綜合了社會性、技術性和藝術性因素在內的人造空間。因此有其多重屬性,人們關于建筑美的談論有不同的角度。如功能論者認為實用即美,提倡形式追隨功能,內部功能決定外部形式;形式論者認為建筑的美在于建筑本身的形體、結構、材料、色彩等構圖要素及其所構成的相互關系上所見出的和諧美;表現論者認為建筑的美主要在于其所蘊含的內容、意蘊美,其基本理論是通過建筑的形式表現某種內容、意蘊,進而表現某種情感、烘托某種氣氛;另外還有兩結合論即“形式美”和“藝術美”于一體者,認為前者只有一般形式的審美性質如對比、對稱、協調、均衡、多樣統一等,后者重在強調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重在某種氣氛的渲染和意境的創造,并且后者才是高層次的建筑美。汪正章綜合多種觀點,給建筑美下了一個全面性定義;“建筑美是由建筑的美‘因’(物質功能‘因’和科學技術‘因’)、美‘形’(審美形式和藝術形式)、美‘意’(精神和意蘊)、美‘境’(自然環境和藝術環境)、美‘感’(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等要素所構成的‘開放式索多邊形網絡’。”這一建筑美定義突破了建筑之千古圭臬:適用、堅固、美觀,將建筑美延伸至意蘊、意境的高度。依此,我們將維特魯威的建筑三觀點發展為“適用、堅固、美觀、美意”以便更全面的把握建筑美,從而把此前所謂建筑的美推向藝術層面,把形式的美推向實質的美以見出其藝術性。

單體建筑作為人工景觀,其美必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這主要表現在“適用、堅固、美觀、美意”四個方面。一切人造物都是為了我們人,人類的創造并不是為了創造而創造,而是為了服務人類而創造,不管是物質服務抑或精神服務,建筑亦不例外。我國著名建筑師林徽因說:“一種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個要點:實用;堅固;美觀。實用者:切合于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適合于當地地理環境。堅固者: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含有相當永久性的。美觀者:具有合理的權衡(不是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或孤聳高峙或細長突出等等違背自然規律的狀態)要呈現穩重,舒展,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合實用,堅穩,兩點之自然結果”。的確就建筑而言,不合用,人們便不會投之以情感,就無美可言;同樣一座建筑給人“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之感,也不能產生美。當然建筑之適用、堅固是產生美的基礎,但它首先給人的是安全感、舒適感。建筑要顯得美,還必須使其形悅目,即符合“形式美規律”,如運用“比例、對稱、對比、對立、尺度、虛實、明暗、色彩、質感等一系列手法,對建筑的一種純形式的處理,以造成建筑的形式美”,這就是所謂的美觀。其實建筑給人的美感,就一般人而言大致基于這三個層面。但建筑畢竟是藝術家族的一員,要成為真正的藝術,顯然不限于此三方面,建筑美還應該體現出更多的東西。

人既是_種物質性存在物,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性存在物。建筑作為人類的創造物,作為精神存在之所,凝結著人們的思想、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情感,因此說,建筑美除其實用、堅固、美觀的特性外,還必須有美意。如果說實用、堅固、美觀是指建筑美的物質性因素即建筑美的客觀方面,那么美意則是建筑美的精神性因素即建筑美的主觀方面。也就是說建筑美包括了物質形式本身的美與人所賦予的意義的美,建筑的美必須是這二者的統一,這才算是真正的藝術。當然建筑的物質形式之所以美,并不是其物質材料本身就美,而主要有賴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創作。夏夫茲博里說:“美的、漂亮的、好看的都不在物質(材料)上面,而在藝術和構圖設計上面;絕不在物質本身,而在形式或賦予形式的力量。”此話未免絕對,其實優質的建材對建筑之形式美起很大作用的,但正如夏夫茲博里所言,真正美的建筑藝術,美的建筑造型都不會憑空產生的,而是智慧人類孜孜以求的結果。黑格爾也說:“建筑所采用的一切形狀不是來自現成自然事物而是來自精神創造的,它塑造這些形狀一部分是按照重力規律,一部分是按照對稱和諧的規則”創造的結果。建筑美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結果,當然這還只是淺層次的美,高層次的美必須要見出“理念”。

審美具有超越性,是在滿足現實基礎上對現實的超越。如果說建筑之適用、堅固主要是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從而給人安全感與舒適感,是產生美的現實基礎的話,那么美形、美意則是人們在滿足現實基礎之上對現實的超越也就是展開對美的追求。因此,這里所謂建筑的美主要是指建筑之造型美、建筑之意味美。美形者:建筑師面對物質建材,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意匠經營的建筑外形美;美意者:凝結、寄托、蘊含在建筑美形里的人們的某種美好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性內容。因此,一座建筑美不美,就看其形式是否符合形式美的規律,其形式是否蘊含著某種建筑“意”。臺灣建筑學家漢寶德曾遺憾高樓林立的上海時說:“我不能說這些造型不好,或不美觀,可是我無法了解他們除了驚世駭俗之外,在思想上,或在情意上,為人類帶來了些什么?!邩侨缌值纳虾?,只使人感到奇形怪狀的精神壓力,卻看不出任何情意,難道建筑的技術完全克服了地心引力之后,建筑家也就因此失掉了詩情了嗎?”這就說美觀并不等于藝術,也就是說光是美觀的建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建筑藝術,建筑藝術有比美觀“更多的東西”,這就是文化?!啊幕撬囆g的內涵,藝術是‘文化’的外觀,沒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內涵,這座建筑頂多也就只可能達到美觀,不能上升到真正藝術的高度”北京國家大劇院由外國人設計而成,曾遭到建筑界冷嘲熱諷,因為它沒有相當深刻的文化內涵,通體現代科技的展現,既與周圍極富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筑環境不符,又缺乏泱泱中華偉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建筑決不能趕時髦,必須在追求形式悅目的同時,更注重其文化內涵展現,建筑必須從形式美層次提升到精神屬性的最高層次。關于單體建筑美的判斷,大致可依上述兩個層面進行審美判斷。

總之建筑作為城市的主體性景觀之一,作為城市基質性景觀,其美不是單一的形式美,也不是純粹的內容美,而是形質內在的統一美,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因此就創建美的城市景觀而言,要求城市建筑設計師既要因地制宣,又要兼顧人們審美心理需求,同時還要把握建筑藝術之本質以創造出美的單體建筑。

注 釋

[1]汪正章.建筑美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67

[2]林徽固.等著.建筑之美[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10

[3]蕭 默.建筑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9

[4]v?c?奧爾德里奇.藝術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1

[5]黑格爾美學(三卷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335

[6]漢寶德.透視建筑[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241-246.

[7]蕭 默.建筑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3. 132

第10篇

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是人類社會權利和歷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種最大限度的匯聚體”。城市的設計是人類文明的體現,而市立圖書館則是體現城市文化的建筑符號之一。

一、圖書館的由來

現今最有名的圖書館當屬公元前7世紀亞述巴尼拔國王在尼尼微建立的皇宮圖書館,該圖書館藏有約2.5萬塊泥板文獻。我國古代就有各種名稱的藏書機構,它們常以“閣、館、樓、堂、齋、室”等來命名。一直到了19世紀末,“圖書館”一詞才從日本傳到我國。雖然藏書機構的名稱各不相同,但因其收藏書籍較多,所以現代人常用“藏書樓”來形容中國古代圖書館。在古代,藏書樓多采用封閉式建筑模式,為青磚砌墻,青瓦蓋頂的2層或3層對稱樓閣,功能單一,布局簡明。樓內開鑿水池,取水防火,栽種綠植,美化環境。為了方便人們取書、看書,其舒適性和便捷性也是修建藏書樓時所考慮的重要條件。借閱空間需要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所以在取得良好朝向的同時,窗戶和櫥幔的位置、大小等的設計都需要設計建造者的精心考究。從私家藏書樓到公共藏書樓再到圖書館的演變過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經之路。如今,現代化圖書館的建造不僅反映了當今時代的發展路程,還反映了圖書館建筑的文化藝術水平,更體現出精神、物質、美學的三重內涵,為創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作了很大貢獻。

二、圖書館的功能及結構

圖書館是供人借閱書籍的專門場所。當代圖書館設計首先是要滿足其功能性的條件,其次,圖書館設計要突出時代精神,展現人性之美,響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地理分布上,市立圖書館多選擇建于城市的文化中心。如,它毗鄰城市的政治中心、文化娛樂中心、體育中心以及高等教育學府等,其形成的文化圈不僅提升了市立圖書館的人文形象,還有利于綜合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時,交通便利是市立圖書館的選址需要考慮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捷的交通樞紐可以滿足各地閱讀者的到來。在內部空間設計上,市立圖書館的大廳應寬大、明亮,大型落地玻璃窗的使用可以使空間具有通透感。同樣,功能分區的劃分和流線設計對于圖書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廳設置借還書處、檢索區域和服務臺,可以方便讀者快速查閱信息和借還圖書。

三、個案分析

建筑最終的表現是在美學上,圖書館建筑應具有時代感和文學氣息,要保持與當地獨特文化相互影響的聯系,并且要與當地的城市文化風格相適應。在這里,我們以某市立圖書館為例進行分析。在圖1中,圖書館外觀呈立面的波浪延展,打破了一貫的平整,在建筑本身上體現出一種曲線美。方硬的立方體更賦有生命力,暗示了書本中的知識是一種柔美的力量。建筑兩翼高聳的柱式適當的融入到建筑的整體性中,使整個建筑外形煥發出活力。曲面與平面的銜接得當,妙趣橫生,使建筑更具有多樣性。整個建筑采用了橫梁與柱式結構的構造方式,水泥澆筑而成的鋼架結構,堅固穩定,玻璃與鋼架結構組成建筑的外墻,是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理念。在該圖書館的建筑材料上,玻璃、塑膠板的采用,使得圖書館的采光性較為優越,減少了室內對電源的依賴,方便人們閱讀。這種特殊的玻璃與塑料板造價便宜,較為實用,可以減少紫外線對圖書的損壞。建筑表面直接采用白色的塑料擋光板,配上紅色的主題字,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能吸引人們的注意。米白色的油漆賦予在高大的柱式與后墻上,十分簡練直白,與其它白色材質的使用相互呼應,使建筑更具有整體性。也就是圖書館的二樓區域,電子閱覽室、外借部、古籍書庫等一些新區域的劃分使得整個圖書館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在圖書館內部空間的設計上,樓梯的設計十分重要。樓梯平緩的坡度,適合中老年人與兒童的行走,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兩邊高大的扶手,保護了行人行走時候的安全。為了方便上下行人相互穿越,樓梯的寬度也要非常充足。同時在緊急情況下,寬大的樓梯也能為疏散人群提供便利。在圖書館的采光設計上,采用了以下三大主要形式。立窗式——工作區部分大多是封閉的,只有局部小面積開窗。開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風,并且工作區部分自然光線不穩定且多變,所以對電源的采光要求高。高立窗式——閱覽室部分,采光要求高。大面積的高立窗式,以達到充足的光源要求,保持閱覽室的明亮,使閱讀者更加方便的閱讀。頂立高式——大廳公共區,頂立高式的玻璃墻壁使得大廳的寬敞始終保持明亮,光線充足,采光性較好?,F代圖書館的建造設計不僅要從選址環境、空間布局、材料與技術等方面來充分體現出建筑的功能性與實用性,而且還要從建筑外觀、內部空間、周邊環境以及配套設計來表現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專業化特色,體現出建筑的審美性。圖書館建筑是靜態的表現藝術,它是功能性、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統一,具有滿足社會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功能。當代圖書館設計中,功能性的設計體現了美學中的“善”。同時,科學性的建設和規劃滿足其規律性,體現了美學中的“真”,功能性和規律性在人的自由創造基礎上最終構建了美。

作者:唐媛媛 李明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第11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 空間結構 建筑設計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只的關系的協調。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時代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在這里,我試圖對城市空間進行解析,以空間為主導因素,討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和制約。

解析城市空間

空間:城市空間是空間的一種,但空間是什么呢?空間一詞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來對城市進行設計,空間便移植入城市中,成為城市空間……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作塑造的主體,建筑師們如同雕塑雕像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上世紀末,建筑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先前的理念殿堂轟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顛倒”過來。杰出的現代建筑代表人物賴特曾拿出中國老子的一段話來說明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

這里的“無”賴特以之為空間。一個全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筑師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按撕?,建筑逐漸成為空間的藝術,被認為是一連串聯系的空間。

中西異同: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曾把建筑單體當作主體來刻畫。中國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體上,李允銖曾在《華夏意匠》中講到:“ 中國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建筑工匠考慮的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院落”。中國古代建筑,以“院”為中心組織單座建筑,“院”被稱為一個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所謂“無院不成群”,而院與院的空間感受是絕不相同的,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效果。西方建筑師則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單體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單體的形體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體要比中國古代建筑形體復雜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上,中國是城市較早的,中國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上了。北京故宮、江南園林都是鐵證!

空間概念: 一直以來,西方建筑師這樣教授我們什么是空間:這是一種圖底關系。把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環境作底,我們只看得見房子;如果把房子當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便是空間。舉四合院的空間為例。

許多前人已給過我們明示。G.尼奇凱(G.Nitsche)為空間提出以下定義:“這個空間有個中心,就是知覺它的人。因此在這個空間里具有隨人體活動而變化的方向體系,這個空間,絕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換句話說,它是有限、非均質、被主觀知覺所決定的……”這是其所謂知覺空間。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間論序論》中講:“建筑空間是可以作為體驗空間來談的,”還說,“建筑空間同人及其知覺作用聯系在一起,所謂空間就是繼場所而起的知覺的總和。”海迪加也提出過:“不能把人和空間割裂開來,空間既不是外部對象,也不是內部體驗,人與空間是不能分開考慮的……”舒伯格。舒爾茲也在《存在空間建筑》中說:“單純的現實主義者認為世界對我們一切人來說是共同的、一樣的,但我們所知覺道的卻不是那樣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動機和過去各種體驗所產生的形形的世界?!?/p>

然而,這關系和空間限定說的是什么?是空間本身嗎?不是,它們只是平面的圖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變化,它代表不了空間。空間怎能與平面等同?

建筑空間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質感、材料、光影和色彩,這一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清晰的表現空間的品質或精神。甚至于一聲呼嘯,一聲聲回音,也會讓人感到空間的存在。因而,現在所闡述的空間概念,不只是視覺感受,必須包括行動、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補充,它應是一種感覺,就如同我們全身的皮膚都可以感覺到“辣” 一樣,“辣”不只是一個味道,不只是味覺,而是一種感覺。

空間意識遠不止是腦力活動,它占據意識和感覺的全部, 要求整個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應,因而對空間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臻g就是某種因場所而產生的人的知覺感受。如同人的聽覺,不能用物體振動或聲波曲線來概括聲音;如同人的色覺,無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譜來描述顏色一樣,空間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來概括。空間就是人的一種感覺,人對周圍環境場所的感受,對自身定位的感覺。

城市空間:城市中的空間,即城市中的人們所體會到的包羅萬象的感受。德國建筑師Robert Krier提出過城市空間的概念:它僅是城市內和其它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以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的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允許人們自覺的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城市空間。簡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間的可被人們領會的所有的空間。人在任何時候都在領會城市,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的構成 :研究城市空間,必然要對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構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間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從人的知覺、心理、行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爾茲在《存在空間建筑》中在談及空間時講到“如果把知覺心理學所帶來的這些基本成果用常見詞匯來表示,那就是初期組織化的圖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場所(place,近接關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線(Path,連續關系),區域(Area)亦即領域(Domain,閉合關系)的成立而確立。人為了給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這些?!笔鏍柶澾@里把空間用知覺心理學的方法分為了中心、方向、區域三部分。

美國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從領域角度在居住環境中提出了一個由私密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辦公共性空間及公共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的設想,這種構成是從人的行為心理來分類的。

從人的認知意向來研究城市空間,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歸納了城市形象的五個要素: 路(Paths)、邊沿(Edges)、區域(Districts)、結點(Node)、標志(Landmarks) .這個分析是真正從人的認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間,盡管凱文。林奇本人也許并沒有把城市空間當作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種感受,但他的城市五個構成要素恰恰是從城市所提供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即他所謂的人對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發而得出的。

城市空間的本質: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見其表面,而應究其本質,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的設計。一直以來,建筑師在談論建筑時,常用平面、模型來說明設計,經常費盡心機在設計平面、模型上。習慣性的,當建筑師、規劃師們談及城市規劃、城市空間時,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來。對建筑設計來說,也許確實離不開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設計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夠說明什么呢?按照圖紙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設計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間嗎?平面與模型,只能表現一種二維的形態,當然,以建筑師的眼光來看,平面上的建筑符號能代表特殊的涵義,在他們的頭腦中由具體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繪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圖來。而這一過程是足以耗費許多寶貴時光,且沒法保存下來;模型,似乎是對設計對象一個整體直觀的表現,但人們觀看模型的視角形成的印象是鳥瞰的效果,而建筑設計要解決人的尺度感受、規劃也解決的是人走在大馬路上視覺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錯落和周圍的環境相映成趣的效果,這些,模型體現不出來。如昌迪加爾城市中心,這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大師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這張精美的總平面圖,我們感到它的構圖十分嚴謹,極富現代風格,難怪曾有人評價它:“整體的構圖是華麗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盡管圖中加了陰影,使人感到其立體的效果,無非是讓人看到在高空看這個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幾個人能從這個角度欣賞這個偉大杰作呢?人們只能在城市中欣賞和體驗,同時城市空間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亞新都三權廣場及政府建筑群一經問世,震驚全世界,從高空俯瞰十分壯觀,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設計者奧斯卡·尼邁也爾(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視覺藝術是他的創作源泉,無疑這又是一個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從視覺出發,與昌迪加爾類似,他的城市空間需要還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顯其美麗,也就是在高空中觀察才見其壯觀。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當作雕塑來欣賞的。一位曾在那里住過的建筑師這樣評價:“住在旅館里,周圍一個孩子也見不到。整個城市沒有生氣?!背鞘锌臻g要提供給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覺,不能只是視覺。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干道與母城來聯系,用地170公頃,人口2.3萬。中心商業區占地700×800米為島是布局,由兩個大型百貨商店、70個小型專業商店、咖啡店、飯店等組成。其規劃模型使我們得到了極為良好的圖形感受,由空中鳥瞰效果如同模型,“從飛機上看,完成的設計給人印象極深,它將觀者放在設計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樣位置上。然而當一個人實際從地面進入魏林比并在城鎮內走動時,他要想找一個統一組織的空間是徒勞的。事實上,從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絕不如在空中那樣令人滿意?!?/p>

因而,我們現在不能再抱著傳統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許時上半個世紀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這樣的設計典范起了改變,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羅(Colin Rowe)等人的理論,都暗示了一個重返街道生活,有歷史感與地點感的全新的城市設計范例的浮現我們應該尋求城市空間的本質以便找到更準確更實際的設計城市空間的方法。

本原問題即第一性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城市空間的本原,也就是探討城市空間從哪里來的,是什么東西決定城市空間的問題,從而知道城市設計者的任務,知道設計師應該設計的是什么。

城市空間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們去親身體驗,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們深入,親歷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動的人們的感受。當水花飛濺,汩汩作聲,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飛來時,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說必須這樣。設計者的課題并不在于創作建筑立面和體量,而是要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感受,以促成人們的介入。

城市空間就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那種包羅萬象的感受,城市設計者就應千方百計的創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種感受。什么決定這種感受呢?根據什么來設計呢?城市空間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們知道,城市與社會生活,與經濟、工程技術;與思想意識;與運動;與時間等都有密切聯系。各種因素都影響著城市空間的變化。究其共性,這些全都是“人的行動”——人在城市中的行為運動決定了城市提供給人們的感受,人們在城市中的行動方式的變化決定了城市空間的變化,“人的行動”即城市空間的本質。

空間就是人的空間,為行人考慮是設計的全部。城市設計是為人的,正如J.O.西蒙茲所說:“ 作為計劃著,我們不僅要處理地域、空間和素材,不僅要應付本能等屬于心靈方面的東西……僅僅適應人是不夠的,好的設計必須滿足他,取悅他,提高他,并且鼓勵他。”從城市空間的本質出發,即從“人的行動”出發,我們才能設計出杰出的城市,從而避免重蹈覆轍。設計城市空間,不再是空空的設計,實際是在設計人的行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心理感受;設計在城市中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設計不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這才是設計城市者的任務。中國園林設計師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甚至中國設計師一直致力于在設計游人的心理、聯想及運動中的感受。當今的城市設計師應該向我們的先輩取法,細心體會中國園林的精妙之處,探究先輩們是如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和心情,運用何種方法設計出那種豐富的空間。而在具體建筑的形體刻畫和理論設計上則應該取道于西方的先進內理論設計思潮。

空間發展的研究與城市規劃學

城市規劃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空間地域的規劃,其總任務是為各種活動(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間結構。這種規劃也稱“實體環境規劃”。但在研究對象上,城市規劃需要滿足城市綜合發展的需要與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觀形式、性質與分工產業發展與布局、社會發展與設施、規模投資及城市各部分的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間應該是更為基礎的理論,它與城市規劃的結合,是從一個側面研究城市的形態。

現代城市發展與空間研究趨向

城市空間向區域空間轉化:區域交通和信息化發展促使現代城市空間從封閉結構向開放結構轉化,信息的溝通加速了城市網絡化的建設,使每個城市都與所處區域空間的整體密切相關,城市密集地區的出現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現象。世界上已經有六大城市密集區,美國東北沿海地區、美國五大湖地區、日本東京地區、英國倫敦地區、歐洲西北部、中國滬寧地區等。

從廣度來說,以往的認為由產業布局的點狀規劃到交通布局的線狀發展再到以創造更好的環境,改善居住與工作套間為目標的面狀規劃的三次時間并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社會病癥,應該探索更整體與立體的規劃,即在國土范圍內建立“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的整體割據和發展模式。特別應注重城鄉空間一體化的發展,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作用和關系,強調在大城市地區和城市密集地區建立一種共同發展的秩序,從而促使區域的整體良性發展。

空間意識與行為模式

文化觀念與理想空間: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準則,由此而形成社會空間,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普遍的事實。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與文化》一書中有大量例證闡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區,種族群體的文化傳統及其演進對城市空間的組織與發展產生影響,形成了城市空間的文化特色,空間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其空間物質形體積淀和延續了歷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歲居民整體觀念和社會文化的邊而發展??臻g結構形成后又反過來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為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

以中國古代為例來說明這一點:中國古人“仰觀為天,俯察于地”是觀察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圓地方說”就是中國早期對宇宙萬物空間形態的基本看法?!疤靾A地方說”作為一種整體上的文化觀,方形成為人類居住空間的理想模式。它從深層次的文化意識上奠定了中國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態。

對中國傳統城市而言,天人感應思想也極為重要。它通過與書等表達方式將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過城市空間布局中象征主義傳統。所謂“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類建筑要素如宮室、宗廟、社稷等都與天相對應,同時由星辰的運動顯示禍福。

行為活動與空間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種社會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城市空間不僅是一個三維和四維的空間實體,而是包含社會過程的綜合場所。這是一個空間觀念的更新,這一更新進一步說明了空間形式背后的深層社會結構。行為科學的發展對此產生了強烈的促進作用。

20世紀心理學發展經理了兩個重大的挫折,首先從傳統心理學轉向注重行為研究的行為心理學,接著再到注重飲食的認知心理學,它們構成了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

傳統心理學重視研究意識觀念,而忽視了物質與社會環境的作用。而行為心理學注重行為,否認意識觀念,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否認存在著本能的心理特征遺傳,走入了環境決定論的歧途。后來認知心理學對行為心理學進行了修正,引入了“整體行為”和“中間變量”的概念?!罢w行為”是指共同趨向和目的,這種行為帶有選擇的性質,“中間變量”指行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結果,而和一系列中間變量有關,包括有目的性的認識,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經驗,它們與觀察的反應相聯系,構成行為的實際決定因素。環境雖然還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重要的原因。環境提供信息,通過人的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儲存和操作。重視過去實踐經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的最重要特征。

人為環境與空間建構

建成環境與空間的肌理:建成環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環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墻、街道、橋梁、建筑物、構筑物等構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間發展都與建成環境有關,城市是一個連續生長和不斷更新的有機體。

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環境能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間肌理。我國傳統城市由于交通形式、營建技術和生產、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細密和均質的空間肌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肌理不斷有新的變化。現代中國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間肌理特征,具有了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等功能劃分,每個區內的建筑密度、高度、體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異,形成了整體的不均質、粗獷的空間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都有新的變化。這說明空間肌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生產、生活和技術相適應。

歷史觀與舊城更新:對待已有建成環境和城市的不同觀念將產生不同的空間結果,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例。比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歷史擴展詭計,可以看出城市空間在整體建構上對已有建成環境的不同態度。古代中國的都城作為封建王朝的象征,“從項羽開了一個這樣的像消滅敵人一樣消滅錢鈔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特殊傳統,新的王朝興起就興筑新的城市,王朝的敗亡,就連同作為國都一起毀滅。”

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是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基礎上,組織場地中各組成要素(建筑無、交通系統、室外活動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工程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

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對于室內空間的要求是建設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使建筑物成為一個項目最主要的內容,建筑是場地設計中的核心內容)與其它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是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

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野豬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包括詳細培植項目的組成內容,并對這些內容的規模、形式等一些有關的問題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與業主協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見。

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一是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的切實反應。這些要求一般包括:“對用地性質和用地范圍的控制,對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對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它們會對場地設計尤其是布局形態的確定構成決定性影響。

⒈對用地性質的規劃:具體建設項目的選址上,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這一項目只能在某一允許區域內選擇基地地塊;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該地只能做一定性質的使用。

⒉對用地范圍的控制:規劃是有建筑紅線與道路紅線共同完成的。

⒊對用地強度的控制:是通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來實現的。對容積率、建筑覆蓋率最大值及綠化覆蓋率最小值來限定,可將基地使用強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疇之內。

⒋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由建筑范圍控制線來限定。即基地允許建造建筑物的區域。城規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圍控制線從紅線退后一定距離。

⒌規劃中對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場地設計中也應同時予以滿足。

我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

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中間環節,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和土地有償使用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控制力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同時也出現種種失控現象。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⒈開發商和建設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斷更改建設用地和增加建設密度。

⒉行政領導為了招商引資,強行干預控制性規劃。而美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典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規劃法規系統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的區劃。美國地方規劃管理工作的三種控制手段:區劃法、土地細分法、和設計指導原則。

其中,區劃法和土地細分法是真正的法規,設計指導原則只是一種引導性的控制手段。

美國的區劃以“保護公眾的衛生、健康和福利”為出發點,其結果是對土地經濟利益的嚴格控制。包括:

⒈允許的用途。

⒉地段的設計要求(地塊的最小面積和面寬、紅線退后、容積率等)。

⒊建筑設計要求(限高、層數、建筑面積等)。這些區位、用途和開發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地價,關系到房地產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開的法定程序來決定。即每一個影響地價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規中得到了明確控制,而沒有對視覺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國控規傳統做法忽略了經濟規律。目前,我國控規典型的做法是由規劃師在指定的大街區或幾個大街區內,參照甲方提供的容積率(密度),擺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現狀的前提下,追求空間體量的美學關系和視覺效果。然后以此來分割地塊、分配樓板面積、指定建筑紅線,以供將來批租土地之用。這種做法常常土地市場經濟規律。如,規劃師為了追求美的原則,把地塊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規定的高低不一,喪失了統一的標準和公平的原則。還違背了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

我國城市規劃的誤區。歷史上由于種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規劃設計與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的設計之間一直難以區分,這種現象造成我國的控規地從美學和視覺效果出發,缺乏對土地經濟體制的全面認識。在控規立法上,我覺得應該注意兩個原則:

⒈對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設開發的經濟規律。

⒉一切對地價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應該在立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求同與求異的原則。在同一區位的相鄰地段,美國區劃的控制原則是求同,即遵循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在同一區位,保證土地轉讓(批租)時地價相同,自然要把地塊的大小、建筑體量、容積率、紅線后退等做一視同仁的規定。這種控制手法在產生和諧的風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護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視覺美感的控制。美國的經驗:引導性手段。

以美國的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視,關心的是人在以街道為中心的公共空間的心理和視覺體驗。城市設計指導原則對一切影響街景透視的因素提出設計要求,包括建筑體量關系,廣場之間的圍塑關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關系等。

建筑設計之我見

起初,做設計時我經常的手法也是從主觀的感覺出發,通過形體、體量的造型來首先達到視覺上的審美要求,而且設計的大多數時間用在了這方面,對于細部則由于時間的限制而來不及仔細推敲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結合環境總體考慮。

在現今緊促的教學制度下,我學到了什么呢?學到了功能組織、流線分析、快速設計,

而創意真的難以發揮。即使有,也覺得自己的東西太少。我自己擅長的就是三維想象。在與現今教學環境的結合下,我在透視、空間分析方面有了很大進步。而這是不夠的。前段時間看了些論文書刊雜志,結合規劃考慮了設計的做法,逐漸明白建筑更應該怎樣做了。

⒈ 結合環境。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

⒉ 造型。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這方面我喜歡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輕佻。

第12篇

蘇荷中心位于鄭州市金水區,東依中州大道,南鄰農業路,規劃用地面積16123m2,總建筑面積112328m2,地上30層,地下2層,其中地下室為汽車庫及設備房,局部設戰時人防工程。1層,2層為商業步行街,3層~30層為酒店式辦公空間,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耐火等級為一級。本項目是集商業,辦公,酒店公寓為一體的高端商務地產項目。工程于2009年10月開始初步設計,2014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因其以獨有的“蝶”形,X建筑造型,層層空中花園、挑高10m五星級大堂、專屬會議中心及精心打造的夜景綜合照明,迅速成為中原新商務地標。

2總平面設計

建設用地呈方梯形,進深與面寬比較接近,設計在滿足規劃退地界要求及周邊建筑的消防,日照,衛生間距要求后,對可建設范圍用地內進行平面布局,建筑平面采用“蝶”形,爭取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同時,減小建筑進深,加長商業臨街面,使得建筑體型生動活潑。建筑基地主入口設在農業路,內部沿建筑周圍設環形通道,滿足使用及消防車道要求。由于采用“蝶”形平面,建筑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形成交通集散廣場,通過合理組織,有序安排各功能分區的交通,地下車庫在南北廣場設兩個出入口。室外地面做部分草坪式停車場。規劃平面結構采用內部商業街布局,形成環狀空間形態;酒店式辦公、商業、休閑、娛樂、餐飲等多種功能,各功能組群相互帶動,力求以辦公人群帶動商業的發展,以景觀商業增添住區活力,以商務、商業等功能促進酒店式公寓的開發,以多功能的復合式開發帶動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力求達到多相互動,最終帶動項目本身和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3功能設計

建筑平面采用“蝶”形,翅膀呈“X”形向四個方向展開,減小建筑進深,加長商業臨街面及通風采光面,建筑采用7.2×8.6標準柱網,同時兼顧地下停車及上部使用要求,建筑1層,2層為店鋪式商業,以7.2m面寬雙層為一經營單元,內部設樓梯。標準層為酒店式辦公空間,套型以3.6m寬單間及7.2m寬雙間為主,均設獨立衛生間,設計以“鬧中取靜的綜合商務辦公小環境”為設計理念,結合現代SOHO式辦公理念以及市場的需求,套型著重提升小型辦公空間的時尚品味,適當忽略朝向的要求,以通透明亮的辦公環境作為特點,同時整幢大樓便于統一管理,租售皆宜。電梯集中設置兩組,結合挑空的中庭,每組6部。根據設計要求,辦公采用分體式空調,為不破壞整體造型,每套房間均設置有隱蔽的空調主機位置,以白色鋁板百葉做統一協調處理。

4建筑造型與空間設計

建筑造型設計注重塑造建筑形態的可識別性,設計從平面到三維構圖,從外部立面到內部中庭空間,都具有強烈的個性,“蝶”形所展現的外沿與內涵是全方位的,從每個視角看上去都完整很精彩,找不到所謂的建筑次立面,體現整體造型藝術美,形成通暢的視覺通道,使之成為鄭州市一個新的建筑景觀標識點。建筑內部在“X”形交匯點采用豎向通高的共享空間,每層沿共享空間周圍設觀景平臺,每隔數層設透明空中走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魔幻感覺。設計中運用細膩、精致的細部和協調的比例關系,創造出良好的視覺效果,同時設計中結合時尚的設計理念,為建筑外部創造賞心悅目的視覺元素,為建筑內部創造了明亮、開放、健康的空間。建筑風格端莊大方,高雅脫俗又清朗簡潔、新穎奪目,創造了完整的建筑形體和與眾不同的氣勢。

5建筑景觀設計

商業界面和步行街主軸線上的廣場和景觀節點也當作視覺通道上的焦點處理,使之成為人們的休閑集散空間,提高空間品質和實用價值,辦公大堂、人行步道及廣場景觀的線性展開,形成一系列景觀節點,達到景向結合、步移景異的四度空間生態社區。

6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自治县| 蕉岭县| 那坡县| 静宁县| 体育| 鄂尔多斯市| 新安县| 丹寨县| 延川县| 精河县| 望都县| 津南区| 定远县| 莱西市| 怀仁县| 涞源县| 蓬溪县| 忻城县| 阳西县| 克什克腾旗| 修武县| 临海市| 中阳县| 达尔| 仁怀市| 东方市| 太湖县| 环江| 吴堡县| 潜江市| 舟山市| 盐亭县| 文登市| 循化| 元氏县| 北碚区| 高雄县| 四川省| 敖汉旗| 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