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中體育研修總結

高中體育研修總結

時間:2022-08-10 19:52: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體育研修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中體育研修總結

第1篇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6-0083-01

體育學科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關乎學生的健康成長,關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P乎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當前,很多高中的體育教學面臨著教學質量和有效性低下的現狀,無法滿足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因此,打造高效的高中體育課堂顯得尤為重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師應致力于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研究,將教學經驗與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起來,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現針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展開探討并提出相關教學策略,以不斷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轉變傳統體育教學理念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中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扮演灌輸者角色,教師權威色彩極為濃厚。在教師權威思想的影響下,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不僅呆板、沉悶且缺乏生氣。這樣的教學氛圍顯然不利于學生的體育學習,不利于學生濃厚體育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因此,為使體育課堂更加高效,體育教師必須切實轉變傳統體育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堂中做到以生為本,摒棄傳統的教師權威思想。在這樣的要求下,體育教師應積極做好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引導學生對相關體育知識及技能展開廣泛探究,通過探究獲取更多體育知識與技能。此外,教師還應以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為重要教學目標,在該目標的引領下有的放矢地開展體育教學。事實上,在新課程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體育教師需要轉變的教學理念還有很多。因此,教師應對體育新課程改革標準進行深入研修與解讀,并以此為根據有的放矢地更新自己的體育教學理念,進而不斷引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積極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為促使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更加高效,高中體育教師應積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激發高中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首先,游戲教學法的應用。游戲教學法寓教于樂,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在傳統高中體育課堂上,很多教師總是一板一眼地依據教材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不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基于此種情況,為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可適時采用游戲教學法進行教學。例如,學習“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時,同學們經過反復的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練習已然顯得很疲憊。看到此種情況,教師隨即說道:“同學們,我們玩個游戲好不好?”聽到教師的提議,同學們立刻振奮起來。教師宣布游戲規則:幾名同學呈圓圈站立,圓圈中央站一名同學。游戲開始后,站在圓圈邊緣的學生做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動作,圓圈中央的同學快速接球。一輪投球結束后,換另外一名同學站在圓圈中央。這游戲雖然簡單,卻在極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合作學習法的應用。合作學習法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礎,以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為引領,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現代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中體育教師亦可應用合作學習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執教“途中跑”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并未深入掌握途中跑技術,于是,便將學生分為若干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各小組積極對途中跑技術進行探索與討論。通過探索與討論,學生們最終掌握了正確的途中跑技術。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再次對途中跑技術進行總結歸納,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合作學習法在高中體育課堂的應用看似費時費力,其實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除了上述兩種教學方法之外,體育教師在課堂上還可適時應用分層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法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讓高中體育課堂教學呈現高效性。

三、科學應用課堂教學評價

高效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離不開科學的教學評價。為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摒棄傳統單一的結果性評價方式,應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有些高中生的體育成績雖差些,但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卻表現得很積極。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如果對其單一采用結果性評價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還應采用過程性評價,讓過程性評價激勵更多的學生提升體育學習積極性。在過程性評價過程中,教師應以賞識性評價為主,積極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有的放矢地開展賞識性評價。同時,教師還應將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方式有效融入評價體系,不斷提高評價水平。另外,教師應適時應用檔案袋評價的方式,讓檔案袋評價成為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主要評價方式。

四、結束語

總之,讓高中體育課堂教學呈現高效性是體育教師的普遍追求。目前,國內關于高中體育課堂高效性的探索與研究越來越多,各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提出的觀點也極為豐富。體育教師只要認真把握上述三點,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踐行,并積極關注提高體育課堂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積極探索教學經驗,就必定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體育課堂。

第2篇

關鍵詞: 體育教學 相似技術 合理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體育項目在教材的縱的系統中和橫的聯系上存在基本動作相同或動作結構相似的共同規律――相似技術。盡管它們在動作外形或動作順序上有所差別,但我們仍可根據共同之處合理安排教學順序和靈活組織教學,以加快教學進程,幫助學生更快體驗運動參與的愉悅感、成功感,促進運動愛好與專長的形成。

一、利用同類教材的共同基本動作安排教學順序

同一體育項目存在同類教材,同類教材顯然存在共同的基本動作。只要我們以共同的基本動作作為基礎,根據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原則先后安排教學順序、合理搭配教材,就可以達到承上啟下,新舊技能的銜接和積極轉移的目的。例如,體操項目的前滾翻類教材,我以前滾翻這個共同的基本動作作為基礎安排教學順序:前滾翻魚躍前滾翻頭手倒立前滾翻手倒立前滾翻。這樣以前滾翻為基礎,促使各動作內在聯系更加緊密,舊動作的條件聯系成為新動作的動力定型基礎,學生在鞏固舊動作的同時容易掌握新動作。

二、利用異類教材的相似動作結構安排教學順序

在同一體育項目中也存在異類的教材,而異類教材也存在相似的動作結構,不同體育項目的異類教材也存在相似的動作結構。由此,我們在制定教學進度表時,可把有相似技術的兩個教材安排在同一個教學階段,起到相輔相成、觸類旁通的作用,使教學工作計劃和課堂教學更實用。例如,跳遠的助跑是一個加速的過程,故而在跳遠教學前安排加速跑顯然有利于跳遠的助跑。跳遠和跨欄跑的最后兩步的助跑節奏基本相似,倒數第二步大,最后一步小。三個教材雖然不同類型,但存在“擺動腿高抬和助跑節奏相似”的動作結構。因此,把加速跑、跨欄跑和跳遠搭配在同一個教學系列中,能利用原有的相似動作結構作為新的動力定型的基礎,從而促使技能的積極遷移,顯然有利于三者的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三、利用相似技術作為誘導練習與輔助練習

在“導入”部分應用相似技術針對性地安排同類教材或異類教材作為準備活動和輔助練習,使動作結構、節奏、強度、速度與教材的專項練習相似,達到準備活動和鞏固基本技術的目的。因此,在圍繞教學目標選取和組合教學內容時,教師可根據課的學習目標確定主教材,從同類教材或異類教材的縱向或橫向上選取1―2個具有相似技術動作的輔助教材作為誘導練習和輔助練習。例如,在加速跑、跨欄跑、蹲踞式跳遠、跨越式跳高等教材的一系列教學中,我在“導入”部分把原地或行進間的高抬腿跑作為專門性準備活動,把助跑觸不同高度的標志物作為輔助練習,把健身操作為輔助教材。強化“高抬腿”、“助跑踏跳”和健身操的“提膝吸腿”等相似動作結構的連續,既能克服人體的生理機能惰性,又能使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多樣化,有利于主教材的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快地體驗運動參與的愉悅感、成功感。

四、利用相似技術改進教學指導

由于運動技巧形成時,條件反射是在兩個信號系統相互作用下進行的,人的運動技巧是在聽覺、視覺、動覺和本體感覺等的強化下實現的。因此,利用相似技術進行教學指導,能加快新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指導,主要運用以下五種方法。

1.對比綜合法。

啟發學生對兩個相似技術動作進行分析、對比和概括,使學生區別技能間的技術細節,找出共同點和本質差別,從而形成相似的運動表象,促進技能的積極轉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綜合能力。例如,原地側向推鉛球與滑步側向推鉛球的對比;籃球單手肩上傳球、單手肩上投籃和行進間高手上籃三者的對比。

2.分拆合并法。

讓學生分別完成所學技能的單個技術結構,以促進動覺表象明確化,形成分化知覺,然后及時進行各環節的連接。例如,學習手倒立前滾翻時,先讓學生練習靠墻手倒立,然后進行快速或連續前滾翻練習,最后進行手倒立前滾翻的完整教學。

3.替代示范法。

讓教師或體育骨干給示范相似技術的動作結構或基礎動作,使學習后進生形成相似的運動表象,達到無聲勝有聲、觸類旁通的效果。

4.替代語言法。

教師點明另一相似技術動作的要點,收到一語頓悟、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學生掌握了鉛球的左側支撐動作后,學習鐵餅的左側支撐時,運用語言法:“與鉛球左側支撐相似”,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動作。

5.替代糾錯法。

讓學生通過相似技術動作的練習,加強身體素質和薄弱技術動作,以有利于正確掌握技術動作,糾正錯誤動作。例如,通過后蹬跑練習來改進跑時屈腿蹬地的錯誤;通過高抬腿、原地縱跳屈膝等素質練習改正蹲距式跳遠抬腿不高的錯誤。

五、運用相似技術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遵循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以促進技能的積極轉移。

兩個技能越鞏固則越容易產生相互的積極轉移,相反,則容易產生技能間的消極轉移。因此,在技術、技能學習的過程中要貫徹循序漸進和鞏固與提高的體育教學原則。

2.發展身體素質與掌握、鞏固、提高動作的技術、技能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

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技術、技能的積極轉移。

3.創設良好的主客觀環境,以促進技術、技能的積極轉移。

因為,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時如果缺乏自信心和興趣,或過于緊張、恐懼,或注意力不集中,都會妨礙運動技能的遷移。

4.正確對待技能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防止把技能教學變成“訓練課”和“競技運動”。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將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以及培養學生運動愛好和運動專長放在中心位置,但學生的運動技術、技能水平多與少、高與低,動作是否規范并不十分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與專長,才是體育教學中最重要的。

總之,相似技術教學符合運動技巧、條件反射的生理機制,建立在運動技能積極轉移的原則上。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分析和歸納,大膽嘗試和認真總結經驗,把相似技術合理運用于教學,以加快教學進程,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形成運動愛好與運動專長,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于素梅.中學體育教材教法.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8.

第3篇

【關鍵詞】廣西中小學 壯漢雙語 教師隊伍建設 基本途徑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82-03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指出:“少數民族和西部地區教師隊伍建設要把培養、培訓‘雙語’教師作為重點,建設一支合格的‘雙語型’教師隊伍,要大力推進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學。”近年來,廣西在實踐中對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途徑進行了探索。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還需要正確把握其發展趨勢。

一、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途徑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為了提高中小學壯漢雙語教育質量,廣西通過定向免費培養、名師培養工程、學歷繼續教育、分類分層培訓、舉辦教研活動、機構專業引領等多種途徑加強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

(一)定向免費培養。2013年,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存在的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廣西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和編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的通知》,決定從2014年至2018年,每年從壯漢雙語鄉鎮招收100名初、高中優秀畢業生,由廣西師范學院設置小學教育專業(壯漢雙語方向),定向培養專科層次的小學全科壯漢雙語教師,學制兩年(自2016年9月開始,學制調整為三年)。學生在修讀年限內,免除學費,免收住宿費,并按照有關政策發放生活費補助,畢業后回定向錄取鄉鎮壯漢雙語小學或教學點從事小學壯漢雙語教學。

2014年9月,廣西師范學院開始招收小學教育專業(壯漢雙語方向)學生,通過課程設置、專業競賽、實踐活動、專家講座等形式培養小學壯漢雙語師資。

1.課程設置。廣西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壯漢雙語方向)培養方案設置了4種課程類型,第一類是包括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B與法律基礎、教師職業道德與教育政策法規、壯族文化概論等在內的通識教育課程;第二類是包括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EEPO有效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普通話訓練、教師口語、朗讀技能指導與訓練、三筆字、簡筆畫、“五課”活動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在內的教師教育課程;第三類是學科專業教育課程,分為學科專業教育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圍繞小學壯語文、小學漢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藝術、小學體育四個方向開設相應的學科知識課程,選修課程主要圍繞小學階段各學科的教學設計及心理健康輔導、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等內容設計,學生任選四門課程修讀;第四類是包括軍事訓練、社會調查與實踐、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基本功訓練與考核(項目包括壯語、普通話、簡筆畫、美術字、粉筆字和鋼筆字等)在內的實踐類課程。本專業學生須修滿95學分方可畢業,其中通識教育課程10學分,教師教育課程1分,學科專業教育必修課程42學分,專業選修課程4學分,教育實踐課程20學分。

2.專業競賽。廣西師范學院舉辦漢字聽寫與漢字文化知識競賽、標準壯文聽寫大賽、標準壯語朗讀比賽等專業競賽活動,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壯漢雙語方向)學生的壯漢雙語能力。其中,漢字聽寫與漢字文化知識競賽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深入地了解漢字,領略漢字的形態美、文化美,體會到中華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為規范書寫漢字打好基礎。標準壯文聽寫大賽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壯文書寫水平,還能培養學生學習壯文的興趣與自信。標準壯語朗讀比賽展示了壯語的獨特魅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壯語的樂趣,提高了他們學習壯語的積極性。

3.實踐活動。廣西師范學院組織小學教育專業(壯漢雙語方向)學生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參加壯族文化傳承節、觀摩全區小學生講標準壯語故事比賽等實踐活動。其中,組織學生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學生體會到廣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到武鳴縣太平鎮慶樂小學參加以“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傳遞幸福”為主題的壯族文化傳承節,觀看壯族盤歌、嘹歌等原生態的壯族歌舞,并參與竹竿舞、拋繡球、三人板鞋、頂竹杠等具有濃厚壯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壯族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組織觀摩第三屆全區小學生講標準壯語故事比賽,增強學生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扎實的壯語教學技能、為壯語教育貢獻力量的決心。

4.學術講座。邀請區內民族教育管理人員及專家學者開展題為“學好本領,為民族教育科學發展做貢獻”“關于漢語文學習策略”“壯漢雙語教學現狀與對策”等學術講座。其中“學好本領,為民族教育科學發展做貢獻”介紹了廣西壯漢雙語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詳細解讀了定向培養小學壯漢雙語教師的政策;“關于漢語文學習策略”從加強記憶的角度來談漢語文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提高漢語文學習效率;“壯漢雙語教學現狀與對策”解讀了《壯語文課程標準》,介紹了壯文標點符號的用法。學術講座生動具體、深入淺出,加深了學生對壯漢雙語教學現狀的了解,使學生掌握壯漢雙語教育教學的方法,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二)名師培養工程。為了培養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壯漢雙語骨干教師,2013年3月,廣西教育廳啟動“百名壯漢雙語名師培養工程”,并委托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實施。采取學校推薦或自愿報名參加方式,在壯漢雙語小學骨干教師中遴選100名優秀教師作為名師培養對象,通過集中培訓、個性化指導、跟崗研修、名師引領等多種方式培養。

1.集中培訓。對遴選出的壯漢雙語骨干教師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基礎教育與雙語教育理論、教學設計、課題研究、校本課程開發等方面的通識性培訓,提升他們的理論素養、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時,還舉辦信息技術微課、教師素養提升等方面的專題培訓。

2.個性化指導。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為遴選出的壯漢雙語教師配備理論導師、實踐導師各1名,借助網絡或面對面的方式指導壯漢雙語教師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且規定培養對象直接跟從導師學時間每年不能少于兩個月。學習結束后,導師通過聽課、查閱培養對象的有關資料,以及訪談培養對象所在學校的領導、教師和學生,了解培養對象的成長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優勢,有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意見。

3.名師引領。2014年2月,組織學員參加“全國小學名師課堂教學現場觀摩會”,培養對象通過名師現場教學觀摩、案例分析、理論講座、與名師面對面討論等形式,探討有效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研究總結教育教學新經驗,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4.跟崗研修。2015年9月,為了學習區外民族雙語教育教學的先進經驗,組織壯漢雙語教師到吉林省延吉市的中央小學、建工小學、延北小學、延南小學等7所朝漢雙語學校開展跟崗研修。研修期間,壯漢雙語教師觀摩朝漢雙語課堂教學,學習這些學校的文化建設和班級管理,參與導師及所在教研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議課、微教研、教材梳理等教研活動。7所雙語學校鮮明的朝鮮族教育特色、優美的育人環境創設、成熟的雙語教學模式、生動的課堂師生互動、濃厚的教學研討氛圍,使學員們收獲匪淺。

(三)學歷繼續教育。針對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低學歷比例較高的現狀,廣西教育廳委托廣西民族大學成人高等教育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壯文)專業,招收具有國民教育系列大專及以上學歷、參加并達到全國成人高考錄取分數線,且有志于從事壯漢雙語教學的壯漢雙語教學實驗學校和民族中小學校在編教師,發揮培訓專題針對性和學歷教育系統性的優勢,量身定制課程,聘請區內外的壯漢雙語教育教學專家在寒暑假時間集中面授。2013年開始招生,教師每次參加培訓均計算學分,修滿學分并過自治區壯文水平測試中級以上水平后即可獲得本科學歷文憑。

(四)分類分層培訓。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精神,廣西教育廳以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特殊補助經費為主,以自治區民族雙語教育專項經費為輔,多方籌集資金,委托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范學院等高等院校開展壯漢雙語教師壯語文知識培訓、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等,不斷提高壯漢雙語教師的專業水平。在開展培訓過程中,針對培訓對象的差異性,分層次安排培訓活動。例如,廣西民族大學舉辦的壯漢雙語教師壯文知識培訓,針對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的壯語文基礎的差異,設置壯語文知識初級培訓班、提高培訓班和高級培訓班,通過三個層次的壯語文知識培訓,實現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壯語文水平的A梯式提升。同時,針對這三個層次的培訓分別編寫了初級、中級、高級壯漢雙語教師培訓教材――《壯語文教程》,為今后繼續開展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壯語文知識培訓打下堅實基礎。

(五)各種教研活動。廣西教育廳每年召開一次全區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學現場觀摩暨教學研討會,以專題研討的形式不斷提升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例如,2014年5月、12月分別召開南部方言區、北部方言區壯漢雙語教學研討會。2016年6月,召開全區中學壯漢雙語教學觀摩研討會,探討在新課改形勢下中學壯漢雙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新思維、新理念、新舉措。同時,定期舉辦全區壯漢雙語教學優質課評選、壯漢雙語教師說課比賽、壯漢雙語教學論文比賽、壯漢雙語教學多媒體課件比賽等各種競賽活動,形成以“賽”促“研”,以“研”促“教”的壯漢雙語教師專業發展形式。

(六)機構專業引領。2015年6月,廣西教育廳在廣西師范學院成立“廣西壯漢雙語教學指導中心”,中心下設辦公室,設立專項建設資金。2016年10月,廣西壯漢雙語教學指導中心組織11支由高校專家、壯漢雙語教研人員、一線壯漢雙語教師構成的專業團隊,對全區壯漢雙語小學的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開展實地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制訂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案,由課改專家、壯漢雙語專家對壯漢雙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研究、專業成長等方面開展專業引領,幫助他們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其專業成長。

通過以上幾種基本途徑,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定向免費培養逐步改善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的現狀,參與“百名壯漢雙語名師培養工程”學習的教師回到工作崗位后,經常代表所在學校參加自治區級、縣(市)級的公開課、觀摩示范課等活動,先后有56名教師在區內外報紙雜志上67篇,申報國家級子課題2項,省級課題15項,廳、市級課題43項,有72人次獲得各級各類比賽獎勵。但是,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也存在諸如中小學參與度不高、專業標準缺位、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

二、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趨勢

廣西自1980年恢復推行使用壯文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壯漢雙語教育事業的發展,現有160多所中小學開展壯漢雙語教學,共有在校學生93176人、專任教師5380人。2016年4月,廣西教育廳、民委、財政廳、人社廳、編辦、民語委等六部門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漢雙語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區實施壯漢雙語教育的中小學校達到300所以上,在校學生達到15萬人以上”。為了實現《規劃》提出的壯漢雙語教育發展規模翻一番的目標,廣西還需進一步加大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一方面要不斷補充教師隊伍的數量,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針對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目前除了繼續實施壯漢雙語教師定向免費培養計劃、選派在職教師進行壯漢雙語專業培養培訓以及學歷繼續教育等方式外,還需要正確把握其發展趨勢

(一)政府、高校、中小學三方聯動,協同推進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順利實施有賴于教育行政部門、高等院校和中小學校等多方責任主體的協同參與。因此,要依托廣西壯漢雙語教學改革指導中心,構建“政府政策保障―高校專業支持―中小學基地實踐”三方聯動機制:相關政府部門為壯漢雙語師資培養、培訓提供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與中小學壯漢雙語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積極變革培養、培訓方式以滿足中小學校對壯漢雙語教師的規格要求;中小學校作為實訓基地要加大壯漢雙語教育教學的改革力度,為高等院校培養、培訓壯漢雙語提供豐富的實踐性教學資源。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管轄的電教中心、高等院校的資源優勢,加快信息技術建設與資源優勢整合,提高壯漢雙語教師遠程培訓資源的建設與使用能力,協同推動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二)建立壯漢雙語學校教師專業標準,推動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O的意見》要求出臺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專業標準,作為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一直以來,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專業標準的缺失,導致壯漢雙語教師的培養、培訓等環節處于失范狀態,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難以保證。因此,要參照國外雙語教師專業標準的范本(如美國1974年制定的雙語教師入職標準和認證指南)、國內其他少數民族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小學壯漢雙語教育教學的實際要求,從思想政治素養、雙語雙文化素養、學科專業素養、個性心理品質、雙語教學實踐能力等方面構建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專業標準,為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培養、培訓等工作提供依據,切實推進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三)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的跨文化能力。專家指出,壯漢雙語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教育。壯族學生通過雙語教育學習本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不僅可以了解和認同本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還可以從中學習、了解漢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從而學會欣賞、理解和接納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師是壯漢雙語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為了滿足壯漢雙語教育的師資規格需求,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應該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為此,在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培養、培訓過程中應該夯實文化基礎,通過加大壯族文化和漢族文化課程開設的比例、加大跨文化教育及活動的開展力度等方式,提高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的文化修養,以適應壯漢雙語教育的要求。

(四)創設實踐性知識共享機制,促進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專業成長。研究認為,豐富的實踐性知識是專家型教師區別于新教師的關鍵因素,實踐性知識共享是獲取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必要路徑。因此,加強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還應考慮利用網絡平臺創設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共享機制,將每個壯漢雙語教師的實踐性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幫助未來教師和新教師不斷積累實踐性知識,有助于他們盡快成長為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學的專家型教師。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2020年壯漢雙語學校達300所、在校生達15萬人廣西出臺壯漢雙語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EB/OL].(2016-04-26)[2016-10-22].http:///Item/13024.aspx

[2]滕星.壯漢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13(2)

[3]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2

[4]劉東敏,田小杭.教師實踐性知識獲取路徑的思考與探究[J].教師教育研究,2008(4)

【基金項目】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壯漢文化融合趨勢下壯漢雙語教師培養對策研究”(14BMZ094);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廣西中小學壯漢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及其保障機制研究”(KY2015LX2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商城县| 孝感市| 凌源市| 芜湖县| 彝良县| 收藏| 长泰县| 石棉县| 酒泉市| 梨树县| 洛宁县| 兰州市| 彭水| 宝山区| 濮阳市| 永德县| 陆河县| 汶川县| 台前县| 彩票| 望城县| 荔浦县| 古丈县| 丹棱县| 江孜县| 六枝特区| 清水县| 易门县| 灌阳县| 永德县| 万载县| 乌拉特中旗| 盐津县| 庆云县| 繁昌县| 区。| 凤台县| 湟中县| 荥经县|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