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生本科畢業論文

醫學生本科畢業論文

時間:2022-09-05 16:25: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生本科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生本科畢業論文

第1篇

畢業論文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實踐環節,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個重要指標,是對醫學院校培養目標和教學質量的評價。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的手段,通過參加畢業論文完整的綜合訓練,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及嚴肅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為學生畢業后開展進一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畢業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1緊張的畢業實習、沉重的就業壓力和各種各樣的考試等沖擊,造成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投入明顯不足。畢業論文是本科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就業對國家和個人也同樣重要,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后,其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而畢業論文怡好安排在用人單位招聘高峰期。對于醫學生而言,一方面,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實習任務較重,時間緊;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都認同找到好工作比寫好論文更為重要,因此,在為了能及時完成臨床工作和謀求一份好工作的前提之下,畢業生不得不拖延和怠慢畢業論文。原因之二,目前用人單位在聘用醫學檢驗專業的畢業生時,多注重臨床實驗室操作技能,一些英語、計算機的等級證書以及學生個體的綜合社交素質等諸方面,而對于畢業論文的狀況和質量一般都無人問津,這就促使在校大學生花費較多的精力在追求各種單位所要求的技能資格上。同時,考研、考公務員等各類考試也將分散學生的大量精力。

1.2學生畢業論文的基本技能訓練不到位

醫學院盡管開設了文獻檢索、文獻綜述、醫學統計學等畢業論文的相關課程,制訂了畢業論文的撰寫要求和撰寫格式,但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及相關配套的訓練,在正式做畢業論文時仍然有不少學生不會文獻檢索、數據的統計處理、制作圖表等基本技能,不知畢業論文的框架結構和如何構思畢業論文,語言表達不夠專業化和學術化,邏輯性不強,文字不通順,所提供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甚至前后矛盾,書寫格式不規范,對文獻的引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圖表繪制的說明等都不符合醫學科研論文的要求。有些學生英文摘要不是通過逐字逐句翻譯,而是通過計算機軟件翻譯。

1.3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主觀上不少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要求認識不清,對畢業論文的寫作存在極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對畢業以及工作無明顯影響,用處不大,因此,對畢業論文的撰寫應付了事。

教師資質的好壞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由于指導教師專業水平、科研能力及論文指導經驗參差不齊,導致畢業論文質量也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由于有其他教學、科研任務,精力的有限性自然導致教師指導畢業論文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師對畢業論文缺乏指導經驗,影響了整體的指導水平。

1.5畢業論文經費投入不足經費問題是目前困擾醫學檢驗

專業畢業論文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一定的經費才能保證實驗順利進行,才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畢業論文。由于目前醫學院投入的畢業論文經費有限,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所需的試劑費用基本上只能由實習基地承擔,而實習基地的許多帶教教師沒有科研經費,試劑費用最終只有實習科室承擔,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畢業論文的進度和質量。

2.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與措施

2.1健全完善畢業論文管理的規章制度根據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實踐過程,對指導教師、學生的職責以及畢業論文撰寫要求包括文獻資料查閱、選題、論文格式、收集、數據處理、成績評定等作出具體規定,對畢業論文的選題審批、開題、中期檢查、評閱和答辯等環節的管理和監控提出具體和明確的要求,并行之成文,使畢業論文的管理有章可循。通過畢業論文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的制訂、完善和執行,為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2.2強化醫學科研論文基本技能訓練在實習前加強醫學科研論文基本技能訓練,將知識傳授與科研探索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根據檢驗專業特點,開設更多與科研相關的課程,其中包括教授學生文獻檢索的技巧及對數據處理的方法(如醫學統計學的基礎知識和一些很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統計軟件的使用)等,培養學生英文文獻檢索、翻譯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講座,主要內容包括:論文開展的基本步驟和內容、論文選題和開題報告、論文的撰寫格式和要求等,為做好畢業課題、文獻查詢、撰寫綜述及畢業論文打下良好基礎。

2.3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教育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教育,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使學生明確完成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作用,理解撰寫畢業論文不僅有利于良好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而且可以提高科研素質,為今后的臨床和科研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只有遵循嚴謹、求實的作風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人才。

2.4重視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畢業論文質量的好壞與指導教師有重要關系,因此,指導教師要求為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由有較強科研能力、較高學術水平、具有嚴謹、科學的學術態度和高度責任意識的教師承擔。同時加強指導教師梯隊建設,大力引進優秀人才,補充師資的不足,注重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讓更多的年輕教師參與論文指導。對于首次指導、缺乏帶教經驗的青年教師可以采用聯合指導的模式,即由中級以上職稱的資深帶教教師與青年教師聯合指導實習生完成畢業論文,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通過聯合帶教本科畢業論文使青年教師提高了文獻檢索、科研論文撰寫和科研思維能力。

2.5處理好就業與撰寫畢業論文的關系,合理安排畢業論文撰寫時間

2.5.1由于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實習計劃中沒有專門安排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時間,畢業論文都是在實習過程中完成。經過多年的帶教實踐,本科室在畢業實習計劃中安排了4?6周為畢業論文設計、撰寫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為畢業論文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2.5.2進一步提高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使大家充分認識到畢業論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取代的。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認真處理好畢業論文與就業、考研等的關系,合理安排各項工作,適當延長科研周期和撰寫時間,做到主次分明,統籌安排。

3.結語

第2篇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形式。它規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式和途徑,包括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考核評價等[1]。因歷史或體制等原因,世界各國的高等醫學教育模式不盡相同。本文擬從畢業后第一學位(或證書)授予情況角度對國外的醫學教育模式進行分類,分析其可資借鑒之處,并結合目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建議。

1國外醫學教育模式分類與借鑒

高等醫學教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大學專業之一。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國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教育層次和形式有所變化,或強調學歷,或注重資格,或突出學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況看,按畢業后的第一學位或證書的授予情況,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1博士學位授予型

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補充資料)為依據統計,全球有近半數(49.36%)的國家和地區為醫學畢業生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有的國家授予內科學博士或外科學博士學位)[2]。其中美國和加拿大是此類型的代表。美國和加拿大的高等醫學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后進行的。醫學院校的招生對象為已取得學士學位的本科畢業生,通過入學考試進入醫學院再攻讀4年醫學課程,畢業授予醫學博士(MD)學位。它們的醫學教育制度中有三個可值借鑒之處:設置入學考試。世界各國高校的入學制度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考試制度”,一種是“證書制度”。考試作為一種標準,被用于決定學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證書制度是學生憑中學畢業證書或其他證書就有進入大學的資格[3]。美國的本科畢業生在申請進入醫學院前必須通過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學生入醫學院前也要通過文、理和面試三方面的考試[4]。醫學院特設的入學考試,保證了醫學生的水平和質量,也保證了醫學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學期間參加國家統一考試。美國醫師考試委員會組織的美國醫學執照考試(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為三個階段,學生在第二學年結束時必須通過第一階段的考試(USMLEStepⅠ),在第四學年結束時必須通過第二階段的考試(USMLEStepⅡ),否則他們將不能進入臨床實習(Clerkship),不能畢業,也不能成為住院醫師。實際上,參加并通過國家統一考試,使學生獲得實習期間和日后行醫所必須具備的合法資格,也是避免引發醫療爭議和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醫學生在畢業時也要通過一次標準化考試,以標志其知識和技術達到了一定水平,否則不能從事醫療工作。畢業后區分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崗位。美國和加拿大的醫學生畢業后,需申請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完成培訓后,其身份還只是全科醫師,若想成為專科醫師則需再經過幾年時間的專科培訓以獲得資格。這樣一來,由全科醫師負責社區居民的普通疾病診治和專科疾病轉診,不僅提高了醫療保健系統的運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醫療費用。

1.2學士學位授予型

據統計,授予醫學學士類學位的國家占總數的21.79%,其中以授予內科學學士學位或外科學學士學位的占絕大多數[2]。此類國家主要以英國、瑞典、新加坡等為代表。高中或大學預科畢業生進入醫學院校學習5-6年,完成規定的課程和臨床實習后,即可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作為5或6年的本科醫學教育,其課程體系和教學安排大體上與我國現行5年制的醫學本科教育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盡管醫學也屬于普通本科教育形式,但由于有一整套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以及對醫學院校每年的招生嚴格控制,因此在其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醫學教育仍然能夠保持較好的精英教育水準;醫學生畢業后,區分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就業崗位。嚴格限制招生名額與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比如,英國高校的招生對象為獲得高中會考畢業證書的人,但其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等專業由于名額有限,一般都采取篩選淘汰制招收大學新生[3]。瑞典高等醫學院校的招生對象只為自然科學班級畢業且成績達到4.8分以上的高中畢業生[5]。新加坡醫學院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本科教育采取“嚴進嚴出”的方式,入學后還要通過每年的年考,由于最后一年的學位考試要求很高,評分極為嚴格,因此通過率較低,而未通過全數考試就不能被授予學士學位[6]。從另一項措施來說,英國、瑞典、美國等國家都已建立起一套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強調標準的嚴格性、統一性,把精英教育的質量標準擴展到大眾化高等教育中[7]。畢業后區分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崗位。據調查統計,英國的醫學畢業生中,除10%改行或不能畢業外,大約有30%的人傾向于選擇繼續深造成為專科醫師,30%選擇成為全科醫師(Gen-eralPractitioner,GP),其余30%不詳[8]。全科醫師的培訓是從注冊前住院醫師(JHO)訓練開始,由皇家全科醫學學院來管理,為期3年。而專科醫師的培養是由諸如皇家內科學院、皇家外科學院等各專科性皇家學院承擔,從高中畢業進入醫學院學習直到完成專科醫師訓練期共計需要12-14年時間,周期非常長[8]。瑞典醫學院5年半的學習只是成為注冊醫師之前的訓練過程,要想成為注冊醫師,要通過考試獲得醫師執照,還要做18個月的助理醫師。之后,如果要選擇從事專科工作,要繼續接受4-6年的專科訓練,方能成為專科醫師[5]。在新加坡,其第一醫學學位為內科學或外科學學士學位,學士學位是行醫的必需資格。學生獲得學士學位后可以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而碩士學位是成為專科醫師的必需資格之一。也就是說它將學位培養與專科醫師培養適當地銜接,區分了全科和專科醫師的培養途徑[6]。實際上,上述幾個國家都建立了相當完善的國家公費醫療保障制度,如英國的全民醫療服務系統(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瑞典的全民醫療保險政策和新加坡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為提高醫療保障制度的成效并有效降低國家財政在衛生保健領域的浪費,通過設置全科醫師作為初級保健服務系統的“守門員”,使絕大多數居民對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可入性大大提高,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明智之舉[9]。

1.3醫師證書授予型

高等醫學教育只注重資格、資歷或實際能力的訓練,而不將學位問題放在第一位,醫學生畢業后,獲得醫師執業證書,或畢業后通過國家醫學考試成為注冊醫師。這種類型的高等醫學教育形式在全球約占18.59%[2],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德國大學的醫學專業實行定額報名,高中畢業生要參加醫學生入學考試(TMS)。醫學院學制為6年,期間分為4個教學階段,并參加4次全國統考。畢業后能否成為臨床醫師,不在乎是否獲得學位,而必須通過兩個階段的國家醫師考試,拿到結業證書;之后必須進行2年臨床培訓,獲實習證明書者可申請開業許可證,成為正式合格醫生[10]。對部分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而且答辯合格者,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1]。法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分學校理論學習6年和臨床住院醫生實踐2-5年,沒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層次之分。6年理論學習結束后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根據成績按比例分流為兩個培養方向,未通過者轉入2年的全科住院醫生臨床訓練,通過者(1995年通過率為50%)繼續攻讀專科醫學文憑,需要4-5年。“專科醫學文憑”為法國臨床醫學的最高學歷[10,12]。可見,德國、法國的醫學生主要以獲得證書或文憑的形式畢業,雖然也設醫學博士學位,但這并非是從事醫師職業所必需的。德國、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特別設置的入學考試。德國的醫學生入學考試,采用定額形式,其競爭十分激烈,這樣能保證生源的質量,也確立了高等醫學教育繼續保持精英性的品質地位。多次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在德國,醫學生在校6年的理論學習期間,每個學習階段都要通過國家統考,畢業后還要通過國家醫師考試,才能獲得資格進入臨床訓練[10]。法國醫學院的學生在6年的理論學習結束后也要參加國家統一考試[13]。在校期間參加國家設立的醫學考試,從而獲得一定的行醫資格,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醫學教育的必需過程,這可以讓實習醫師合法地接觸病人而不引起患者及其家屬的投訴。區分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就業崗位性質。法國醫學生畢業后,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并根據考試成績,按比例分流成培養全科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兩個渠道[13],有趣的是,博士學位不是成為專科醫師的必需資格,恰恰相反,特別注重技能訓練的專科醫學文憑,才是醫學教育的最高身份證明。另外,其按比例的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分流方式,是國家確保有足夠衛生人力資源在基層服務的重要手段。#p#分頁標題#e#

2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制度分析

2.1基本情況

相對而言,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制度其過程比較復雜,但結果十分簡單。學位類型。目前我國的醫學學位為三級:學士、碩士和博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又分為注重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科研學術型和以臨床技能訓練為主的專業技能型兩種。學習年限。主要有3年制醫學專科教育(畢業時不授予學位)、5年制(部分學校是6年制)醫學本科教育(畢業時授予醫學學士學位)、7年制本碩連讀醫學教育(前5年為醫學本科教育,完成者可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后兩年為碩士研究生教育,畢業授予醫學碩士學位)和8年制本博連讀醫學教育(畢業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純粹的研究生教育(碩士或博士)學習年限為2-4年。獲得學位的途徑。在我國,高中畢業生根據高考成績和填報的志愿可能就讀三年制高職專科,也可能就讀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碩連讀或八年制本博連讀。大專文憑的學生可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本科學習2-3年后獲得學士學位。學士學位獲得者和碩士學位獲得者也可以繼續深造,通過考取上一級學位的醫學研究生,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實際上,學位的攻讀也可以是不連續的,例如,專科畢業生可以采用同等學力的形式攻讀碩士學位,本科畢業生也可以采用同等學力的形式攻讀博士學位。另外,在我國,并不嚴格限制非醫學專業人員報考醫學研究生,有些在職人員也可通過申請在職學習獲得相應的醫學學位。臨床實習資格問題。現行的醫學教育制度中,臨床醫學的專科生和本科生最后一學年進入臨床實習,七年制本碩連讀或八年制本博連讀的學生最后三個學年均在臨床實習,此外,大部分臨床專業的研究生也至少有1年時間在臨床工作。這些學生在進入醫院之前均缺乏必要的合法身份,因為他們一般在畢業第一年后方有資格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在讀期間沒有設立國家統一考試,使臨床實習生從事診療活動的合法性受到質疑。畢業后的身份。在我國,不論醫學學位的有無,無論學習年限長短,也無論學習方式如何,任何一個醫學畢業生,都是當然的專科醫師。這就是我國醫學教育制度唯一最簡單的地方。

2.2存在的問題

入學門檻太低造成醫師培養質量的魚龍混雜。目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許多醫學院校將臨床醫學等精英性質的專業,也進行無限制的規模擴大。如此一來,所有的高中畢業生只要參加高考,達到相應層次的錄取分數線,都有可能成為醫學生。此外,入學門檻低還體現在專升本考試中,專業戒的跳轉并無限制;醫學研究生的報考也不受其原先專業的限制,甚至也可以通過同等學力的方式跨越學位。培養層次過雜形成醫學教育的唯學位錯誤傾向。我國目前醫學專業的學習年限長短差異過大。毫無疑問,短學制由于時間有限,理科基礎、人文社會科學等素質類課程偏少,即使是醫學基礎課程也是“短平快”,因此其發展后勁有限,即使通過專升本或考研,也無法根本性地改變起點學歷的水平。另一方面,從專科到專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為了追求學歷和學位,許多醫學生不斷地應付入學考試、不停地重復學習相同的醫學課程,也造成學生時間和精力、學校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臨床實習合法性缺乏引發醫療糾紛事件增加。我國醫學生在校期間,未安排任何涉及醫療合法性的國家統一考試,亦即在臨床實習前并未獲得作為實習醫師的基本資格。實習生因為缺乏合法身份,連了解患者的病情都屬于侵犯患者隱私權,更不用提實際的醫療操作了。畢業后從業崗位相同導致社會不公現象加劇。應該說全科醫師和專科醫師的培養要求有較大差別,掌握知識的偏重不同,而我國醫師培養的出口單一,沒有明確的崗位分流。這將帶來多個方面的不公平性問題:①無論學習年限、受教育層次的差別,都是當然的專科醫師,教育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②所有專科醫師都只愿意留在高等級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得不到也留不住專科醫師,實際上也不需要專科醫師,導致醫療機構人力資源配置的不平衡;③決策者主觀上希望大專層次的醫學畢業生去緩解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狀況,但衛生保健服務屬于公共產品,農村居民沒有理由只能享受低水平的醫療服務。

第3篇

幾年前,肉芽腫性乳腺炎的發病率與乳腺癌的比例是1:25,人群中出現25個乳腺癌患者才會有一例肉芽腫性乳腺炎。但是,近年來它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乳腺炎專家杜玉堂在接受《方圓》記者采訪時說,“這個病比普通的乳腺炎、漿細胞乳腺炎、乳腺結核等要多得多。”他估計,幾年后它與乳腺癌的發病率比例會上升至1:2,呈現一個大爆發的狀況。

肉芽腫性乳腺炎與普通乳腺炎不同,它是無菌性的,由自身免疫系統對自己的身體過敏而致,而且它造成的結果也和普通乳腺炎不同,患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像一個多層多通道的地道。故針對它的治療不能用治普通乳腺炎的方法,像引流、穿刺、激素治療等等都不行。目前研究成功的西醫治療方法,只有通過手術去除病灶。

我國首席乳腺疾病專家、北京協和醫院乳腺首席教授黃漢源對前來看病的鄒穎說,“你想治這個病,要么是我,要么是他,不要亂跑了。”黃漢源說的他,就是杜玉堂。這兩個醫生,一位79歲,一位71歲。其他醫生常常把肉芽腫性乳腺炎誤診為其他乳腺疾病,從而也導致誤治。

治療的醫生少、誤診誤治多,這就是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治療現狀,也是許多新病種的醫治之難。

肉芽腫是新病種嗎

醫學專家介紹,肉芽腫性乳腺炎這個名稱實際包括乳腺結核在內的多種肉芽腫性疾病,但以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GLM)最常見,有的醫院穿刺或病理報告也常這樣寫,可以認同就是GLM。小孩3-5歲的經產婦,突發腫塊,有人微脹,有人劇痛,繼之紅腫破潰,數月難愈,早期與乳癌難辨,晚期與擴張癥難分。

但問題是,自1972年發現該病至今已是三十年,病史并不算短。可為什么現在醫生對肉芽腫性乳腺炎仍然認識不夠?即使不是癌癥,不危及生命,但它發病率高,關乎女性的身心健康,而且有這么大的社會需求,醫生為什么不去研究它?

杜玉堂解釋說,“一是認識不夠,它畢竟是一個新病種;二是醫生不重視,他認為不是癌就沒關系,死不了,就不像對癌那么重視,在思想上輕視這種病;再者,它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因為這個病復發率高,沒醫生愿意去治。”

事實上,我國提出“病種”的概念近三十年,作為一種“普通人的對病的種類的認識”,已被衛生部、各級行政機關和醫院普遍接受,指代每種病例所患疾病的第一診斷確定的疾病名稱。

那么,一個發現三十年的病還能算新病種嗎?

東南大學法學教授、衛生法學科領頭人張贊寧介紹說,我國現代漢語及醫學詞典對此并無明確解釋,各人各地理解均有不同。“據我考證,目前對新病種的理解是混亂的,沒有統一解釋。”

張贊寧將其歸納成三種:第一種是新發現的。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非典(SARS)從2003年到現在已有8年,但它相對其他甲乙型傳染病而言,也許在30年-50年后也仍可被稱為新病種,艾滋病也是這樣。“但我個人認為,新病種一般應以10年為限較好。”

第二種是原來未被列入,現在被列入了的病種。如手足口病,是個老病種,過去不認為是傳染病,但最近衛生部將其列入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在傳染病這一領域,手足口病就是新病種。還有新修訂的《傳染病防治法》將原來丙類傳染病中的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調整為乙類傳染病,將原來乙類傳染病中的黑熱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調整為丙類傳染病。那么在乙類傳染病中,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就是作為新病種加入的。

第三種則是新認識的病種。有些疾病比較古老,但未被人們所認識,現在被醫界認識了,有的還被重新命名。如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這種病過去就有,但人們對它沒有認識,將其統稱為“乳腺炎”,并作一般的乳腺炎治療。近30年人們對它才有所認識,將它從“乳腺炎”中分出來,所以它就是新病種。

即便是認可張贊寧的三種觀點,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新病種都能像非典一樣得到社會與醫學界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視。類似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的新病種,面臨著醫院不愿意收、醫生不愿意治、新培養的醫學生不懂得治三個方面的難題。

醫院的“保守治療病”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開始推行醫療市場化政策,要求醫院要重視經濟效益和經濟管理。直到2005年5月24日,衛生部下屬的《醫院報》頭版頭條刊出了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的一次最新講話,并冠以《市場化非醫改方向》的題目,醫改的方向才慢慢扭轉。

“盡管我們已經不再主張醫療市場化,但在醫療市場化政策的指導和影響下形成的醫院管理制度并沒有改變,且其危害正在持續和放大。” 山東省聊城大學法學院教授孔繁軍說。

張贊寧提出我國的醫療收費體制上存在重器械、重儀器、重藥品,輕知識、輕技術、輕勞動的“三輕三重”現象。一個病人到了醫院診療,掛號費、診療費、手術費往往收得很低,而藥品費、器械費、儀器使用費卻很貴。

這種弊病的直接后果是“政府拿不出醫院應該得到的利益,導致醫院向患者要,而這種機制使得醫患關系越來越糟糕,但政府短時間內確實又拿不出來這么多的錢。難呀!”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直言。

另外,由于當前醫患關系的緊張態勢,醫院針對一些較為復雜的疾病,通常采取“防衛性”治療措施(如保守治療,遵循所謂的醫學常規),不愿做帶有一定風險性的手術,以避免自身陷入醫療糾紛甚至醫療事故中去。江蘇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夏民認為這也是醫院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患者都曾被醫生建議過進行“單純性切除手術”,因為對于疾病來講,那是最直接、最少風險的治療方法,而且列入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但如果使用新技術或藥品來治療,就會因該技術或藥品不在醫保目錄中而無法報銷。杜玉堂則認為,治療漿乳、 肉芽腫等乳腺疾病,是應當保留的,即使切除了腺體也要保留乳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以后想鼓起來很容易。我們要強調的是為漿乳或肉芽腫犧牲整個是不值得的,我不贊成做‘單純切除術’,我知道全國各地有人在做,但我呼吁刀下留乳。”

利益預期較少導致的醫生缺乏

醫院畢竟只是接受病患的載體,最直接診病的還是醫生。

杜玉堂認為,即使醫生確診病人患了肉芽腫性乳腺炎,也不愿意治這樣的病。做手術時,劃開表皮之前,里面的病灶如何沒辦法預測的,只能手術時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所以手術常常需要三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且手術后病情容易復發,因為只要有一點病灶未清除干凈這個病就會再發。復發的病人找回醫院,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所以,醫生、醫院都不愿意接收肉芽腫性乳腺炎病人。

杜玉堂將他的手術過程形容為“如履薄冰”。但是這樣的手術,據杜玉堂醫生說,他每做一次收入是一千元。

“在當前形式化的科研考核和以資歷為主要標準的職稱晉升制度下,醫師的科別選擇就有了包括個人發展在內的長遠利益和經濟效益為主的眼前利益的綜合考量的理由,”孔繁軍說。

醫生的職稱包括初級職稱(醫士、醫師/住院醫師)、中級職稱(主治醫師)、副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正高級職稱(主任醫師)。一位正規醫學院本科畢業的學生的職稱之路是這樣的:完成五年的醫學本科之后到醫院進行一年的實習,申報執業醫師,在通過了全國統一的考試之后,第二年可獲得執業醫師證書,成為醫師;繼而,參加并通過全國英語考試和計算機考試,申報醫師資格,評審通過后獲得主治醫師職稱;五年后,發表三篇省級論文,參加兩項科技進步獎活動,再通過計算機考試和英語考試,可申報副主任醫師職稱,也就是高級職稱。

“職稱晉升和職務升遷的壓力,科研造假和論文抄襲替代了嚴謹的學術研習,因此,對新病種的忽略或漠視也就是自然的了,”孔繁軍說。而從眼前利益來看,“醫療美容、眼科、腦科、腫瘤科、皮膚科、性病、輔助生殖等科別利益水平高,專科醫師就更愿意關注,但像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一些需要下大力氣研究而利益預期較小的,便很少有人涉足。”

缺乏癥的另一面是醫生的先天不足

盡管利益導向出現了失衡,但倘若更多的醫生能夠在正式進入行業之前,就選擇一些新病種作為學習、研究方向,顯然也不會在醫治新病種方面出現醫生匱乏的現象。可是,我國醫生培養制度卻存在著先天不足。

以杜玉堂為例,作為一名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專家,他一開始也不知道如何治療這種病。

2002年,杜玉堂第一次看到這種病,而且發現醫生們總治不好它,作為一個治療乳腺疾病已經25年的醫生,他好奇了,開始泡圖書館、做筆記、畫手術圖,把全國關于這個病的病歷、論文字字句句研究了個遍。一研究就是五年。

閉關不出診、篇篇論文仔細琢磨、做統計病歷表……這樣的專注和探索在醫學界已經很少。

缺少了專注和研究精神,醫生們就很難認識到這種發病率不斷攀升的病。孔繁軍認為,醫生的培訓多是以師承方式進行,缺少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討。“由此造成培訓后的醫師在其后的自主從醫過程中,經驗型的模仿治療多,研究型的創新治療少,”那么,“新病種出現認識不足、誤診誤治也就不出奇了,”孔繁軍說。

不足癥一:基礎教育缺位

記者翻閱了一些醫學院的教材,發現很多教科書的版本還停留在10年前,甚至30年前,而醫學是“一個醫生如果5年不學習,將有30%的知識淘汰”的學科;醫學院的教學受傳統觀念影響,采用灌輸式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生搬課本里的條條框框。

正是這樣的醫學教育體制使得醫生認識不到肉芽腫性乳腺炎與其他普通乳腺炎的區別,誤診誤治,即使治不好病人,也沒有進一步研究。

對此,王岳提倡“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做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方式。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疑難問題情景”中,通過老師與學生的合作來解決真正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問題的學習”的關鍵是培養出具有實證精神和質疑、批判精神的“人”,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

即假設醫學院能夠在學習期間,就對一些新病種,進行針對性教學,顯然會直接影響他們日后的科別選擇。

另外,王岳認為在醫學教育中要凸顯職業教育的特點。在發達國家,醫學教育首先確立為職業教育,即在完成大學高等教育后針對有志于醫療服務的畢業生進行的重在培養職業能力的教育。學生報考醫學院時往往有非常明確、成熟的人生理想,他們選擇讀醫學院校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為患者排憂解難,共同面臨生死的考驗。這種職業精神使醫生在其執業的過程中立足患者的利益,努力研究如何為患者治療。

事實上,從杜玉堂進入肉芽腫性乳腺炎這個領域的過程看,大多數醫學院的學生在這一階段并沒有專業的選擇性意識,使得對于類似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新型、更為精專的疾病沒有針對性學習。 “我國的醫學教育僅僅針對高中生,其報考的學校和專業受到父母的較大影響乃至干預,”王岳對《方圓》記者說。

不足癥之二:醫學實踐的傾向性不夠

醫學是一門實踐學科,醫學院的學生必須經過實習才能畢業。而成為一名執業醫生的前提也是必需通過實踐技能考試。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規定,通過醫師資格考試評價申請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執業所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這個考試包括了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這足見對醫生實踐技能的重視。

但是在醫生培養的過程中,這種重視卻沒有其他配套制度來保證。張贊寧告訴記者,醫學院的實習時間安排過短,名義上有一年,實際上只有不到半年時間,因為這一年的實習還包括了寫畢業論文的時間和畢業生找工作的時間,而實習成績所占畢業生成績的比重過輕,一般只作參考成績考慮,幾乎沒有誰因為實習成績差而畢不了業。

“在不少醫療損害案件中,就是由于醫務人員缺乏實證精神,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經驗判斷草率作出診斷。這很可能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釀成終生的痛苦。”王岳說。

對此,孔繁軍總結道,要真正體現出醫學專業的實踐性特點,“是否可以用臨床觀察或病例調查等方式來替代畢業論文,實習教學與理論學習是否可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等,都值得考慮。”

醫學教育中的問題使醫學院學生難有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實踐技能培訓的種種缺陷又使他們缺乏動手能力,而這兩方面是醫生培養制度中最關鍵的兩個環節。

新病種的研究

是否需要上升到制度層面

我國2009年新修訂的《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履行努力鉆研業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義務。但該義務并沒有相關法律責任的規定。相反,從事醫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學術團體,參加專業培訓,接受繼續醫學教育,是醫師在執業活動中的權利規定。

也就是說,沒有哪個制度或者法規約束醫生對像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的新病種進行研究。

孔繁軍也并不贊同以防患性的管理制度來約束醫生。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或完善應然性的引導制度,即讓醫生明白應該怎么做,可以怎么做,而不是過多地強調不能怎么做,即變防患性管理機制為鼓勵和引導性管理機制。要鼓勵醫生形成“向善”的思維定式,而不是“向錢”。但他也明確,這不僅需要一部法律的修改,而更多的是微觀層面上的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變革。

在王岳看來,曾經醫生講究“懸壺濟世”、“仁心仁術”,現在則是不考量疾病自身或患者利益只立足自身利益最大化;更有甚者醫患雙方反目成仇、對簿公堂,也發展出職業“醫鬧”。 醫療法律關系源于委托行為。而委托行為往往具有人身依附性,即委托人與被委托人間的委托行為是建立在對對方人格信任基礎上的,如法諺所云:“無信任即無委托。”所以,在社會上,原本很難找到比醫患關系更應穩固、信任對方的法律關系了。但是這些年的臨床工作中,我們漠視、放縱醫院、醫生的種種逐利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醫患賴以和諧共存的信任基礎徹底被毀壞了。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衛生部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孫東東就認為沒有必要上升到制度問題的層面,因為完全可以通過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指南來解決。“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指南是醫生手術的標準,醫生必須按這個方法來治,反之,沒有指南,醫生這么去做,病人可能會反過來告醫生超出技術標準操作、違反診療規范。”孫東東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通化县| 长沙县| 武安市| 偏关县| 喀喇沁旗| 万年县| 岫岩| 申扎县| 三门县| 伊川县| 南澳县| 肇庆市| 东宁县| 淳安县| 岳西县| 丹阳市| 赣榆县| 昌图县| 大同县| 灵台县| 弥勒县| 资阳市| 湖南省| 禹城市| 长宁区| 高碑店市| 高雄县| 车致| 自治县| 石棉县| 西华县| 永泰县| 大关县| 常德市| 仙居县| 盐亭县| 白朗县| 宁陵县| 垣曲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