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認知語言學論文

認知語言學論文

時間:2022-05-05 14:34: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認知語言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認知語言學論文

第1篇

一、介詞at的初始含義探討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介詞at的基本空間含義為:“在(某處)”。它表示出了事物之間的一種靜態關系。其原型意象圖示為。其中TR為射體,LM為路標,路徑為零。例如:(1)Sheisstandingatthecornerofthestreet.她站在街角。(2)Theyarrivedlateattheairport.他們晚到了機場。其中she和they都為射體,thecornerofthestreet和theairport為路標,路徑為零,表示射體和路標的靜態關系。然而,隨著語言的發展,at的用法也在不斷變化。例如:(3)Theycamehomeatsunrise.他們天亮才到家。(4)HeismaddingatMary.他正生瑪麗的氣。(5)Canyoudriveacaratfiftymilesanhour?你能以五十英里每小時開車嗎?在例(3)~(5)中,they,he和you為射體,sunrise和Ma-ry和fiftymilesanhour仍為路標,但是根據句子含義,表示的不再是空間“在(某處)”的基本意義,而是隱喻拓展意義。

二、介詞at的隱喻拓展

通過對新概念英語四本教材中含有at的句子進行統計分析,共查詢出126個符合要求的例句,其中具有初始空間含義的例句為43個,占比例剩余83個例句含有隱喻拓展含義。由此可以看出,隱喻拓展含義的使用已經高于空間含義,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語言的隱喻性。根據例句可以統計出at的隱喻拓展含義有7種,分別為: 根據概念隱喻源域到目標域映射理論,對以上隱喻拓展含義進行分析:1.時間目標域的映射:表示“在(某時刻某時間)”“在……幾歲時”。介詞at初始空間含義為“在(某處)”,當它映射到時間概念域時有表示空間某一點,隱喻為時間軸上的每一點,從而得到新的含義。(6)MrCooperwillbehereat9o’clock.庫伯先生會九點到。(7)Weworkatdawn.我們在黎明醒來。(8)Hedidnotknowatthetimeofwriting.他寫的時候并不知道。2.方向目標域的映射:表示“朝……向……”。介詞at從空間含義映射到方向目標域時,介詞at后面跟的涉及事物為表示動作對象的詞語。這時,介詞at表示的是動詞的作用范圍和目標。(9)Whatareyoulookingat?你在看什么?(10)Theboyaimsatabirdandfire.男孩瞄準小鳥并開槍。3.狀態目標域的映射:表達“處于……狀態”“在……方面”。介詞at映射到狀態域,表示主語的狀態,從“空間某一點”隱喻為事件的“某一情景”,從而“某一點”就變成“某種狀態”。(11)Thecountryisnowatwar.國家正在打仗。(12)Hefeltatadisadvantage.他處于不利地位。4.方式目標域:“以……”。介詞at初始空間含義映射到方式目標域時,介詞at后面的“某一點”隱喻為“某種方式”,即介詞at所涉及的射體和界標間關系為使用者和所用方式方法。(13)Heisdrivingat30mph.他以每小時30英里速度駕駛。(14)Thenoisecameattwo-minuteintervals.噪音每兩分鐘傳來一次。5.邏輯目標域:“因為……由于……”。邏輯目標域包含許多子域,這里所涉及的是因果邏輯目標域,當at的空間含義隱喻到某件事情的原因或結果上時,那么at就失去原本“在(某處)”的含義,表示射體與界標間的因果關系。(15)Thewereimpatientatthedelay.他們對拖延不耐煩了。(16)Shewasdelightedattheresult.她對這個結果很高興。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t的含義從空間意義“在(某一點)”隱喻拓展出7個含義,歸納如5個目標域,即時間、方向、方式、狀態、邏輯。這就說明人類的思維是隱喻性的,體現在語言中就會出現字含義的隱喻含義拓展,豐富了我們的語言。該研究以新概念教材為語料進行的研究,所選實例數量上和探究深度方面肯定有許多不足,但是筆者會繼續努力以認知語言為基礎,科學地分析語言現象,從而揭示語言背后人類認知思維的特點。

作者:張蕾單位:河南大學外語系

第2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湖北某高校2010屆266名英專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發現,25%的論文選題是語言學和關于語言學方向。該結果又一次證實了近些年對“英語語言學”教學效果不佳現狀的描述。本文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討論了如何通過撰寫語言學方面畢業論文的角度討論了改善該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1 引言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專業目錄(1998版)和(2003版),“英語語言學”屬外國語言文學類下英專本科高年級主要課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專陸續開設該課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卻仍存在教與學效果不甚理想等問題。如潘之欣(2002)選取部分南開大學和上海交大在讀英專碩士研究生,采用問卷形式,對該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表明:該課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語語言為主的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效果不佳;且學生普遍體會不到學習該課程所帶來的樂趣,主要原因有理論性太強、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不當等。吳格奇(2005)反思該課程時也提到,“教師不滿意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目的很茫然”是主要問題。本文則從英專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角度出發,試圖探討該課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緩解“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狀況。

2 調查研究

266位2010屆英專本科畢業論文是從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學科的電子數據庫中拷貝的。該調查屬于二手資料研究。筆者根據論文題目、摘要、提綱、主要內容按語言學方向、文學方向和翻譯方向進行歸類,其中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學文體語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歸納為語言學方向。結論是:58%的論文屬于英語文學方向,25%為語言學方向,17%為翻譯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語言學”未能引起學生太多的關注和興趣;其次,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未能引起師生足夠地注意;再次,教師在課程內容處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將課程學習與畢業論文聯系起來。總之這個數據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描述。這與教學、引導不無關系。

3 對策分析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畢業論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試圖在前人創造的知識的基礎上有自己新的認識與發現,并將這種認識與發現以一種可易時易地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因而撰寫論文是學用結合的大好時機,從英專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來看課程教學具有一定說服力。

3.1課程定位

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其研究分類越來越細、分工越來越明確,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過去的語言學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家百貨公司。對于林林總總的學科分類和研究流派,結合教學大綱和英專學生本科階段知識體系的形成,對該課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認為語言學目標是寬泛的而非具體的,即培養學生的理論修養和對語言的熱愛。而本文則認為既應有寬泛目標,也應有具體目標?!罢Z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及其相關對象的人文科學。它的研究領域分為共時的和歷時的,理論的和應用的,微觀的和宏觀的3個對立方面,其任務是描述語言事實,尋找并解釋語言發展的規律,發掘語言學理論,總結語言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語言研究和其他領域(楊自儉,2002)。”因此寬泛目標是培養理性思維,即對理論的理解、背景、歷史貢獻與發展不足及實踐運用。具體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應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語言技能。楊教授定義也明確了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習和應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尤其是微觀方面的理論成果,對英專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有檢驗作用;在跨學科或橫向方面,將語言學相關理論用到英美文學和英漢翻譯中,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提升英漢對譯技巧,形成論文即為具體目標。誠然,理論與實踐結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寫論文乃一種嘗試。故在介紹理論時,必要補充對理論的應用與研究,適當拋磚引玉,可有效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故,具體目標使學生看到學習成效,寬泛目標鍛煉了學生理性思維,既調動心靈又提高素質,教學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學內容

傳統課本基本上以微觀語言學為主,按結構語言學思路編排內容,從語音學、音系學、形式學、句法、語義學,一直到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大多數學者的主張,如白郁(2007)認為應以語言哲學意義、語言與大腦及認知關系、語言學發展簡史、宏觀把握語言學真正意義等四方面為重。還有學者認為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改進教學內容,如王揚(2004)和吳格奇(2005)主張選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材料、輔之以拓寬視野的補充材料。還有以宏觀還是微觀語言學內容作為教學重點的爭論:“微觀”派認為語言內部分支是語言學的基礎內容,課時分配比重要大;“宏觀”派認為基礎部分簡單,學生可自學,重點應是宏觀介紹;“中間”派是既注重基礎又考慮涉獵面。

但筆者認為,各高校層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統一規定教學內容不足取。近5年教學實踐告知以微觀語言學為主,即語言學內部分支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如在處理詞形學時,適當介紹詞的研究現狀,對象我校這種以師范專業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專學生而言,無論是提高職業技能還是英語水平都相當重要。我校地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添加西部少數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如方言特點、語言遷移現象、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也應在緒論部分增加語言學史和語言哲學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的發展趨勢及語言與哲學的密切關系。此外適當介紹結構、認知和功能語言學這三大學派的相關內容也有必要??傊拖癜儇浬虉龅年惲袉T,教師將所有商品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展示,學生自然會依據具體情況取舍。教師侍機提供論文命題,使學生的探索與發現隨著課堂內容的進行而深化。著名學者趙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級生》就曾列出了20個作為語言哲學研究對象的話題,且認為是“震撼靈魂”,不可能不為之心動的命題。

3.3教學方法

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有關研究一致認為必須改進該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建構語言及語言學知識。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動典型例子,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理論要點和難點;王揚(2004)主張采用傳授型和討論型相結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張研究型教學模式,“設境”以激發學生興趣和強烈求知欲。

總之,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努力激發學習動力。啟發式和發現式方法講解基礎知識和理論要難點;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務(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大課堂講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步驟;小課堂任務分配型方法,使教學達到“魚”、“漁”兼授效果。如語言學緒論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個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時間準備15分鐘ppt陳述,5分鐘小組同學共同回答相關問題,并建立QQ群,隨時聯系。教師僅為任務的布置者、監督者、幫助者和評定者,并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推薦給學術期刊,或為畢業論文的一部分。如一組學生在講“語用失誤”時,列舉了電影、小說、校園、網絡等許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夠透徹,教師可適時適當加以補充、提示和參加討論,既融洽了氣氛和師生關系,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

讓學生隨時記錄和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和語言事情,并聯系到語言學理論,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詞新語收集,以討論詞的構詞理據。雖在探索中有難度,可介紹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資源;也可大膽與相關領域的教授或專家電郵尋找答案。為形成質量較高的論文打下了基礎。這些都說明:語言學課程的終極目的不是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能意識到語言現象的存在,能對之產生興趣,并發表自己一定的見解,使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語言研究的大環境中去。

4 結束語

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三方面,適當有效地聯系到學士畢業論文的選題,既能改善單一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學習,也達到了教學大綱能力培養的要求。畢業論文的撰寫就是提供一次培養創新意識、實踐“做學問”的機會。將課程教學與論文寫作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就找到了畢業論文的素材,這也是學習思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實踐,相對于借助他人的文章獲得二手資料而完成的畢業論文來講,學生的獲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體現學生真正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另外,這種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態度更會為學生走向社會,誠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郁,英語本科語言學教學的重新定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語言學導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7,(8):36

3 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狀和研究領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4):14-24

5 王揚,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課程教學初探[J],外語研究,2004,(5):57—60

6 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2):32—36

第3篇

      論文標題:

1.2012-2013年中國的日語語言學研究

2.現代日語語言學

3.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研究生

4.2014年中國日語語言學研究綜述

5.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6.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對日語語言學發展的影響

7.《日語語言學》述評

8.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9.新時期我國高校日語人才培養研究《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0.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學新嘗試

11.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12.關于日語語言學教育——結合音像資料的教學嘗試

13.日語語言學家劉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支架教學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層次視角下的日語語言研究《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16.日語語言學舉隅文化

17.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18.日語語言學論文

19.博士(日語語言學)畢業后的去路工作

20.淺談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21.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22.支架式教學法在高校日語語言學課程中的應用      

23.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4.日本語言文化背景對日語語言學習的影響

25.現代日語語言學概論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薦:日語語言學

27.日語專業高年級《日語語言學概論》課

28.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29.日語語言學概論期末報告

30.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認知語言學入門

31.2007年日語語言學研究現狀與動向

32.《日語語言學》課程教學大綱

33.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34.研究日語外來語的特點,日語語言學論文

35.日語語言學期末試卷

36.理論與應用(日語語言學研究入門)/考研必讀系列

37.日語語言學叢書/會話分析

38.淺談日語語言學畢業論文_日語語言學研究畢業論文

39.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育

40.日語語言學歷年真題中文版

41.日語語言學中瞬間動詞的語義分析

42.學習日語語言學的意義與收獲

43.探討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的實際應用和影響分析

44.日語語言學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理論與實踐

45.日語語言學復習題

46.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47.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

48.日語語言學和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二)

49.日語語言學研究計劃

50.現代日語語言學叢書:文化語言學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日語語言學

52.日語語言學課堂重點題型

53.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54.東北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介紹

55.廣外日語本科 日語語言學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語語言學論文

57.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

58.新日本語學入門:考察語言的結構

59.深圳大學2015年考研大綱(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

60.日語語言學考研調劑

61.日語語言學第十一章言語情報処理

62.日語語言國情學初探

63.日語語言學畢業論文答辯一般會問什么問題

64.日語語言學:慣用語的構成形式

65.語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語語言學論文

66.日語語言文學

67.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68.18考研咨詢帖日語語言文學考研

69.日語語言學考點歸納

70.日語語言學入門教案

71.日語語言學講義

72.從原型理論看日語語言學術語“外來語”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師大日語語言學考研真題

74.日語語言學應用研究

75.語言學中的科學方法論

76.日語語言學碩士論文精彩:《分析日語語言"沉默"文化的特點》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學習主干課程描述

78.日語語言學前沿叢書:日語敬語新說    

79.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80.2008年日語語言學研究動態

81.2012年深圳大學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考試大綱

82.江西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83.深圳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培養方案

85.言外的語言學:日語語用學

86.南京大學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參考書目

87.日語語言文學碩士點專業介紹及導師簡介

88.2015云南大學050205日語語言文學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89.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考研日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1.adobe日語語言包

92.華中師范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93.華中師范大學考研日語語言文學好嗎

94.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5.2014年笹川杯全國高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大賽

96.日語語言文學在職研究生

97.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商務日語方向在職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98.浙江工商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第4篇

關鍵詞:心理空間,概念,映射,解釋力

 

一、引言

翻譯的過程包括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對原文本的理解,另一個階段是譯者的重新闡釋。理解是一種認知活動,那理解的基礎是什么呢?譯者通過什么來正確地對原文本加以理解呢?由此我們需要提到心理空間理論和概念映射理論。這兩個理論都是由認知語言學家Fauconnier, G. 提出的,重點闡釋了翻譯過程中譯者對原文理解的語言學基礎。本文主要抓住這兩個理論對心理空間和投射的闡釋,試探這兩個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對宋詞《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翻譯中譯本分析的解釋力??萍颊撐摹?萍颊撐?。

二、 心理空間與概念映射理論概述

心理空間理論和概念映射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方向。該方向的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 Turner, Grady和Coulson等人。

1.心理空間理論

心理空間理論是由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間》(Mental Spaces)中提出的,并將其定義為“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概念包。”[1]。該理論指出,話語的形成和理解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間的連續的層級結構,這些結構隨著話語的展開而不斷調整,并受到語義、語用和認知等多種因素的約束。話語的建構起始于現實世界中的事件與狀態引發的基礎空間(base space),隨著話語的不斷展開,不同視角或者是焦點的心理空間就會隨之產生。這些心理空間都是有空間建構語(space builder)建立并聯系起來的。不同的心理空間的內部成分或概念相互對應,相互映射,從而形成了交錯的空間結構。

2.概念映射理論

概念映射理論的主旨在于說明意義是說話者在語符信號刺激下所進行的概念的跨空間映射的結果。該理論運用數學中的映射原理來分析聯想和認知運算過程,并認為這一過程就是使一個心理空間中的一個或一些概念與另一個或一些心理空間中的一個或一些概念產生映射關系。即“人們在進行思考和交際時,就是在構建心理空間的映射關系。”[2] 概念映射理論可分為三類:投射映射,語用功能映射和圖示映射。

投射映射相當于聯想類似的事物,也就是通過現實或基礎空間來領悟另一個心理空間的概念。語用功能映射近似于聯想,簡單地說,它是概念結構內部的相互映射。不同心理空間之間的概念由于先驗、文化和經驗等作用構成聯想關系。只要發話者提到其中一個概念,受話者就有可能啟動另一個或另一些概念。[3]圖示映射指用抽象的圖示框架或模型來理解話語,是認知圖示的自上而下的投射。也可以說,說話人的一個概念會引發聽話人對多種概念的映射。

心理空間理論和概念映射理論都是針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心理空間而進行的。概念映射理論是建立在心理空間理論的基礎上的,并對其加以補充。下面試探討這兩個理論在英譯本分析中的作用。

三、 兩理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英譯本分析中的應用

心理空間理論和概念映射理論雖然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但是對翻譯也有一定的解釋力。《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作者陸游南宋詩人。[4] 譯者許淵沖是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The Storm on the Fourth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Yuanchong Xu

Forlorn in a cold bed, I’m grieved not for my plight,

Still thinking of recovering our lost frontiers.

Hearing the stormy wind blow rain at dead of night,

I dreamed of frozen River crossed by cavaliers.

這首詩是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是年六十八歲。這首詩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夢見自己騎著披著盔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5]

詩的第一句“僵臥孤村不自哀”描寫的是詩人的現實生活狀況,其中“僵”、“臥”、“孤”、“村”四個字深切的描繪出詩人窘迫、凄苦的生活??萍颊撐?。“孤”字表示孤苦,不僅居所偏僻孤單,而且思想很苦悶。譯者根據對這幾個字的表面意思,引發自己對孤苦的知識框架,建構新的意義空間,抓住了思想之“孤苦”用“forlorn”和“grieve”詮釋出凄苦狀態。“不自哀”情緒急轉,體現出詩人豪放之氣,譯者根據投射關系用“my plight”來表達詩人并非為己苦,而是另有所思。

第二句中的“尚思”屬于空間構造語,以詩人的現狀為基點空間,建立起了新的空間,該空間包含著詩人想要為祖國收復失地,守衛邊疆的壯志。譯者根據充分的背景知識和對新空間的理解用“recovering the lost frontiers”譯出了“still thinking”的內容。根據現實的基點空間的概念結構去領悟另一個心理空間的概念,去領悟詩人愛國的情懷。兩句較好地翻譯出原詩的實虛結合,起承有秩,同時“thinking”也讓兩空間產生多種意義投射映射,拓寬了讀者的想象力。另外“戍輪臺”,“ recovering the lost frontiers” 很好的體現出語用功能映射,會引導讀者想到與之相近的情況,如岳飛的“踏破賀蘭山闕”。

第三句又是主要寫實,“atdead of night”詩人因不能成眠而聽到外面的風雨飄搖,這個“風雨飄搖”由現實的風雨映射到國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戰事不斷,“風雨飄搖”。譯者用自然的“wind blow rain”來激發讀者聯想構建新的空間意象。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認知空間去揣測是人當時凄苦為國的處境。

最后一句“鐵馬冰河入夢來”寫的是夢境,當然不為實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夢里也心系祖國統一大事。現實空間的國破山河、無志的軍隊,在夢的新空間內變成了“冰河”、“ 鐵馬”。譯者也恰到好處的抓住了“夢”所起的重要作用,用“dream”建構新的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夢境。在譯文中也用“frozen River”、“cavaliers”映射出祖國統一的美好愿望。原詩和譯詩體現一位年邁老者心系國危的愛國情懷,激起讀者對“愛國者”的認知圖示,讓讀者自己補充原詩和譯詩所省略的信息,感悟“匹夫”的愛國思緒。

四、 結語

本文介紹認知語言學的兩個重要理論----心理空間理論和概念映射理論,并試將兩個理論應用到宋詞的英譯本分析上。這兩個理論對翻譯的第一個過程即譯者理解原詩有很大幫助,同時也有助于拓寬了讀者對譯詩的理解空間。但是,這只是嘗試將這兩個理論應用到翻譯上,必定會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糾正。心理空間理論和概念映射理論對譯本分析的解釋力還有待其他理論補充豐富以便于譯詩更好地表達原詩的意境,使讀者更容易接受。

參考文獻:

[1] 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 [M]. Cambridge: MIT, 1985.

[2] Fauconnier,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97.

[3] William Croft, D. Alan Cruse. CognitiveLinguistics [C].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Press. 2006.

[4] 吳莉. 心理空間理論關照下的語篇分析認知圖示解讀[J]. 外語學刊, 2006(3).

[5] 項成東. 語篇模糊與空間映射理論[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 (6).

[6]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賞析

第5篇

關鍵詞: 圖表作文 議論文 情態隱喻

英語寫作是英語學習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寫作的過程就是用英語表達思想的過程,即便對英語為母語者來說有時候也是挑戰,更不用說對于外語學習者了。因而,英語寫作在學習和教學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視,并且引起了諸多學科的關注,如修辭學、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這些學科中有的關注的是寫作微觀層次的修辭手段、語篇銜接手段,有的關注寫作宏觀層次的題材、語義的連貫、語篇結構和認知框架。然而,針對雅思考試中的圖表作文和議論文,在系統功能的框架內從語法隱喻的角度研究圖表作文和議論文特征的文章鮮有。因此,本文從語法隱喻的角度揭示雅思寫作中圖表作文與議論文的情態隱喻的特征。

一、語法隱喻理論與人際隱喻

(一)語法隱喻理論。語法隱喻概念由韓禮德首次提出,他專門用一章,超越小句:表達的隱喻模式,論述了語法隱喻概念。韓禮德認為語法隱喻是與傳統的詞匯隱喻互補的一種隱喻模式,通過與詞匯隱喻的類比,將語法隱喻界定為意義實現形式的隱喻變體。也就是,從意義和語法實現形式的體現關系上界定了語法隱喻,語法隱喻是同一意義的不同語法實現形式,即“隱喻式”?!半[喻式”與“一致式”,組成一個不能截然分開的連續體,它們分別位于實現形式的兩極。依照語言的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語法隱喻可以分為三類:概念隱喻、人際隱喻和語篇隱喻。

(二)人際隱喻。人際隱喻是表達人際意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情態隱喻和語氣隱喻。語言能夠表達人際意義的手段有很多,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語氣和情態。Thompson指出語氣就是“主語和限定成分共同構成的小句成分”,是語義交換功能的核心,能夠實現不同的言語功能:陳述、疑問、感嘆和命令。依照言語功能的不同,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這些句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實現形式上主要表現為主語和限定成分順序的不同。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與它們所表達的言語功能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有時會出現違反默認的言語功能,錯位表達的現象,這就為語氣隱喻提供了可能。情態就是講話人對自己講的命題的成功性或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斷,或在命令中要求對方承擔的義務,或在提議中要表達的個人意愿,這些語義資源由語法的情態系統實現。依照交換的物品類型不同,情態可分為兩類:情態化(modalization)和意態化(modulation)。如果交換的物品是信息,情態可以從可能性(probability)和經常性(usuality)的角度考查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交換的物品是貨物或服務,情態就是說話人對交換的最終成功性的自信度。在命令中,這涉及說話人執行命令的義務程度,而在提供中,它關系說話人完成提供的意愿(willingness)或傾向(inclination)的程度。為了更好地區分二者,前者被稱為“情態化”,后者被稱為“意態化”。根據情態的取向性,情態可分為:顯性主觀(explicit subjective)、隱性主觀(implicit subjective)、顯性客觀(explicit objective)和隱性客觀(implicit objective)。不難看出,顯性主觀和顯性客觀情態的實現形式不同于隱性主觀和隱性客觀情態的實現形式,前者以小句的形式實現,后者以詞組的形式實現。以詞組的形式實現的就是情態的“一致式”,以小句的形式實現的就是情態的“隱喻式”,因而,情態隱喻就是情態在語義和詞匯語法實現關系的重新組合(realignment),即體現為以其他的語法手段實現情態的表達,包括顯性主觀和顯性客觀兩類。就轉級向度而言,情態隱喻表現為情態的評價由詞組級階上升到小句級階,即簡單小句中的副詞詞組或介詞短語變為復合句中起投射作用的小句,簡言之就是級階的上升。這是情態隱喻的重要特征,可以作為區分情態的“一致式”和“隱喻式”的重要標準。

二、情態類型出現頻次與題材的關系

圖表作文和議論文分別屬于不同的寫作體裁,前者屬于說明文,后者屬于議論文。圖表作文作為說明文的一種類型,就是通過語言的形式客觀真實地再現圖表中的信息,無需添加作者任何的評價或觀點;而議論文就是作者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運用充分的論據挑戰別人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以求得讀者的贊同和支持。說明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描述和傳遞信息;而議論文最主要的寫作目的就是說服讀者,以贊同或支持的作者的觀點或主張。不同的體裁和寫作目的或交際目的,決定了語言表達不同。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意義潛勢決定語言實現形式,不同的意義潛勢體現在詞匯語法層就會有不同的實現形式。

圖表作文為了達到客觀真實地再現圖表中信息的交際目的,縮小了人際意義協商的范圍,幾乎不使用情態隱喻,有時可能會少量使用隱形主觀情態。議論文為了達到說服讀者的目的,則大量使用各類情態手段,尤其是隱形主觀情態,以慢慢地與讀者進行意義協商,逐步讓讀者贊同或支持自己的觀點。另外,使用較多的就是顯性主觀隱喻,對于這類隱喻情態的使用,多出現在需要明確亮明作者觀點的地方,多為文章的開頭段或結尾段,這也符合議論文寫作的基本結構和策略。顯性客觀隱喻的使用較少,主要出現以科學技術為主題的議論文中,隱匿了說話人,使這些被轉述的命題或提議包裹上了客觀的外衣,降低了人際意義的協商。

三、寫作教學的啟示

在教學中要明確圖表作文和議論文的特點,明確告知學生這兩類作文在情態隱喻上的使用特點。圖表作文中,盡量不使用凸顯主觀意志的情態隱喻;在議論文中,要正確地使用各類情態:明確亮明觀點時使用顯性主觀隱喻,較多地用在開頭和結尾段;與讀者進行意義協商時,較多地使用主觀隱性情態;客觀地轉述事實或評價時,較多地使用顯性客觀隱喻。通過對雅思寫作中圖表作文和議論文小量語料的分析發現,情態隱喻的使用在兩類不同體裁的作文中出現的頻率是不同的,圖表作文中情態隱喻幾乎沒有出現,只有出現了少量的隱性主觀情態;議論文中情態隱喻出現較多,而且呈現出有規律的分布特征。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M.I.M.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M].London:Arnold,2004:620.

第6篇

【論文摘 要】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簡要介紹了與詞匯教學有關的認知語言學方面的理論,提出詞匯教學的新思路,即結合單詞的深層意義和所在語境幫助學生記憶單詞,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在英語應試中,往往存在下面的情況,即對某些英語單詞的意思模棱兩可,從而影響做題的準確率。這就需要我們從詞匯教學中尋找原因。實際上,從詞匯教與學的現狀分析來看,教師和學生對于詞匯意義的了解極其有限。因此要想很好地掌握詞匯的教與學,教師有必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有關詞匯意義方面的理論。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認為教師在講解時應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存在于其心理表征與語言表征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正好可以幫助學生去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詞匯的意義。認知語言學對語言的解釋可以幫助語言教學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闡釋語言,幫助學習者更好的來理解和習得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并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語言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詞匯表面上,而是使其在掌握表面層次的基礎之上深入到語言內部去。所以此文旨在討論認知語言學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教師如何運用其理論來指導具體的詞匯教學。

一、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大綱》中提出對高校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畢業時所必須達到的要求:能聽懂英語授課、能聽懂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講座;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推薦詞匯量掌握單詞4500個、詞組700個。從大綱要求可以看出,對于已經成為中級英語學習者的大學生來說,英語基本詞匯的學習仍然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是整個英語學習的基石。 通過分析以上幾種方式,我們發現存在以下5大問題:1)學生預習生詞時,通常會將音、形、義結合起來,似乎全面預習了生詞。但是,這種意義是靜止的意義,因為沒有與其所使用的上下文結合;2)教師的例句也是為了對詞條中羅列的意義作解釋,卻沒有給學生講解如何聯系某個詞的上下文確定其意義;3)講解同義詞時,沒有將同義詞的細微差別從語義理論的角度及其使用的語境加以分析;4)構詞法只能幫助學生較快地記憶單詞的拼寫和詞性,不能徹底掌握詞匯的用法;5)所謂快速記憶其實是掌握一些“只言片語”,對單詞的意義會有種“似曾相識”而“不知所云”的感覺。

二、詞匯教學的理論基礎

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學習者在學習詞匯時,應該超越語言的表面體系,深入到語言的深層概念體系當中,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來理解和記憶新的詞匯最終構建一個更加完整和完善的知識體系。

語義學是對語言單位的意義研究,尤其是對詞和句子的意義的研究。Leech 在 1974 年提出了七種意義理論,即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感情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及主題意義。語言作為人們的交流工具,一方面隨著社會新事物和新概念的出現,不斷增添和補充新的詞匯;另一方面,原有的詞匯基本意義不變,但詞義有了新的擴展。詞與詞之間的意義關系理論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詞義。一般來說,詞與詞之間存在三種的涵義關系,即:相同關系、對立關系和內包關系。由于這三種涵義關系的存在,英語中有很多同義詞、反義詞、上坐標詞和下義詞。比如當學生學習stride這一生詞時,教師應注重去講解stride與它的最原型的概念walk之間的關系;向學生闡述清楚在以walk為核心和典型中,stride為一非典型成員,同樣和stride處于同一地位的單詞有:march,pace,stagger,amble,stroll,wander,ramble,hobble等單詞。講授的目的在于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并且激活學生大腦當中已經存在的認知結構,即詞匯形成的語言范疇。如果所列出的單詞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生詞,那么單詞的講解都應該圍繞walk這一范疇中的典型詞匯展開。作為概念的中心詞walk相對于其他的詞匯來說具有更多的概念意義,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詞匯,而隨著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提高,學生會更多的去掌握和使用其他的非典型詞匯,這代表著學生對語言靈活運用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學以致用。

三、認知語言學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

對于浩瀚如大海的英語詞匯體系,死記硬背顯然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真正記憶英語單詞。相比較而言,運用人類的一些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來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強化對詞匯的記憶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在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的英語詞匯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了對于中心詞匯的相關聯想,及其意義的拓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對于在詞匯教學中學生難以記憶的詞匯,我們可以把它們的詞源作為媒介,來幫助學生記憶。不過,這需要教師多涉獵詞源學方面的知識,并做一定的積累。詞的動態意義給我們提供了有趣而豐富的詞匯發展史資料,透過這漫長的文字史,我們可以對古代和近代各民族在政治、文化、戰爭及日常生活方面有所了解。但語言是動態意義和靜態意義的綜合體現,一詞多義現象便是詞的動態意義的表現。例如palm既是“棕櫚樹”,又是“手掌”,bar既是“橫桿、條、塊”,又是“酒吧”。由此可見,詞匯教學中我們對詞匯意義的關注還很膚淺,不僅沒有從語義理論的高度理解詞匯的靜態意義,而且對動態意義也不夠重視,這是導致詞匯教學效果欠佳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們還發現,有時即使我們對某個詞的意義了解很多,也很難確定其在某個句子中的意義。比如在“He has got a lot of dates”這個句子中,我們無法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說出date的意義。因為它有“約會”和“椰棗”等意義。因此,語境對詞匯意義的理解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一個單詞有多少種概念意義,一旦把它放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就不會有誤解其意義的危險??梢?,語境意義同樣是詞匯教學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7篇

不僅頻繁出現在日常用語中,亦存在于專業領域語言中。從普通用途英語(EGP)和特殊用途英語(ESP)的角度,我們認為涉及的隱喻還可分為普通隱喻和專業領域隱喻。例如,針對英漢體育報道、英漢財經報道、英漢學術書評、英漢科技語言等領域內隱喻的對比研究,大大拓展了隱喻研究的范疇。綜上分析,近年對英漢隱喻類型的對比研究仍相對缺乏。未來研究應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已有的隱喻分類和標準,同時應更多關注英漢隱喻類型的對應和不對應關系。

二、研究層面為實現特定的研究目標

跨層面多維的隱喻研究已成為必要。早期的隱喻研究主要限于詞匯層面,近年越來越多的國外研究擴展到了語法、語用、語篇、非語言等不同層面[4]。國內英漢隱喻對比研究主要涉及認知層面、文化層面、詞匯層面、語法層面、語篇層面,基本跟上了國外隱喻研究的步伐??陀^來說,不同的研究層面本質上并無優劣之分,均有其價值所在。隱喻研究層面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具體的研究目標、研究條件、研究方法、理論框架等因素。

三、隱喻理論與英漢隱喻異同的闡釋

英漢隱喻對比研究的核心任務是揭示英漢隱喻異同的規律,并對造成異同的相關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解釋。隱喻類型研究和跨層面研究為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英漢隱喻對比研究也離不開相關理論的支撐。因此,有必要理順近年研究中隱喻理論的應用,探討其對英漢隱喻“異”和“同”的闡釋力。

(一)隱喻理論的應用和探索

近年研究對英漢隱喻異同的闡釋,主要涉及現代隱喻理論、語法隱喻理論及國內學者的理論探索。1.現代隱喻學理論。具體主要有Lakoff與Johnson(1980)的概念域映射理論,Lakoff(1987)的理想化認知模型[5],Johnson(1987)的意象圖式理論[6],Fauconnier(1994)的心理空間理論[7],Fauconnier與Turner(1998[8];2002[9])的概念合成理論。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圖式理論是用來闡釋隱喻語言的常規模式。由于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是單一的,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圖式理論對隱喻的解釋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概念合成理論則從兩個心理空間開始,建立跨空間映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識、認知和文化模式、建立層創結構以實現認知運演,彌補了意象圖式理論映射單一性的不足。此外,Talmy(2000)的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理論[10]在英漢隱喻運動表達的對比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2.語法隱喻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Halliday首次提出該理論,極大地擴展了隱喻研究的范圍。他認為隱喻不僅出現在詞匯層面,也發生在語法層面;當語法形式或語法范疇發生轉換時,就產生了語法隱喻。1999年,Halliday和Mathiessen提出新的語法隱喻體系[11],詳細地論述了語法隱喻的本質、種類、意義等。從本研究選取的論文看,語法隱喻理論在英漢隱喻對比研究中的應用還不多。因此,從語法隱喻角度進行英漢隱喻(類型)對比研究仍有極大的拓展空間。3.英漢隱喻對比研究的理論探索——語言世界觀。很多學者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隱喻認知作了對比研究,但對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哲學基礎則很少被論及。陳家旭(2006)[12]認為語言世界觀是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主要哲學基礎:語言世界觀揭示了語言的本質,反映了語言和思維的辯證關系,能從哲學的高度解釋語言研究和語言學習的許多根本性問題。語言世界觀的問題是由德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普通語言學的創始人威廉•洪堡特提出來的。概括地講,語言世界觀的主要觀點是:思維影響并決定語言;語言影響思維和思維方式,不同語言認識世界的圖像和方式不同;語言世界觀與語言的民族性是一致的。語言世界觀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語言是各個民族的世界觀,語言間的對比就意味著世界觀的對比。因此,應更加注重從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隱喻認知進行對比研究。第二,語言世界觀不僅承認語言的共性,更強調語言的個性和民族性。由此可見,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研究不僅要注重共性的對比,更要注重個性差異的對比。本研究選取的論文中,約79%采用了現代隱喻學理論,從詞匯、語法、語篇、認知,文化等層面探討了英漢隱喻的構建與作用機制,并闡釋了造成異同的動因;約15%的論文采用了語法隱喻理論,主要對英漢情態隱喻、英漢語氣隱喻、英漢科技語篇中的名詞化隱喻,以及英漢科技語篇中的語法隱喻類型進行了對比研究;理論探索方面的論文則僅占6%,可見英漢隱喻對比研究的理論構建方面略顯薄弱。

(二)英漢隱喻異同的闡釋

綜合上述英漢隱喻對比研究的相關理論,近年研究對英漢隱喻異同的闡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語言方面的共性和差異,導致英漢隱喻存在“同”和“異”。例如,漢語中能夠被隱喻為名詞的動詞總數明顯低于英語,英語具有“名詞優勢”,而漢語有“動詞中心”的特征,因而英漢學術書評中的語法隱喻存在差異。2.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大環境不同。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心理狀態、歷史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異,故英漢兩族人民在進行隱喻認知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例如,漢語中對情感的概念隱喻化認知深受中國古典哲學、傳統文化及中醫理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漢語中獨特的人類基本情感的隱喻化認知。3.人類的生理構造、客觀事物的屬性和功能具有相似性,使人類在認識世界中獲得類似的身體體驗及物質經驗。因此,不同民族會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積累,從而產生共識文化,基于共識文化就產生了語言和認知上相似的隱喻。例如,許多與身體部位相關的隱喻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體現出相同的認知策略。4.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趨同傾向,勢必造成更多的共識文化語義[13]。人類語言不是自我封閉的系統,而是處于開放的狀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交往日益頻繁??缥幕浑H得以迅速發展,某種語言特有的隱喻映射會進入另一種語言,為他國人民所接受[14]。比如,中國人常說的“風水”已經融入英語詞匯(fengshui);英語中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軟著陸”(softlanding)、“牛市”(abullmarket)、“熊市”(abearmarket)、“峰會”(summitmeeting)等隱喻已經在多種語言中體現。

四、跨學科視角及研究方法

在當今跨學科研究的大趨勢下,英漢隱喻對比研究還應在跨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上尋求突破。雖然隱喻研究早已成為一門跨學科的學問[15],但是近年英漢隱喻對比研究基本屬于語言學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分支。由此可見,跨學科視角的隱喻研究仍有提升的空間,有助于擴充和完善隱喻理論,可為英漢隱喻對比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例如,對隱喻的語用特性及其翻譯的研究等。

五、結語

第8篇

浙江財經學院畢業論文 (或畢業設計)    英漢廣告辭與翻譯 (小二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二級學院   外國語學院

專業名稱  英語   班

XX 英語 X 班 學

號  XXXXXX   提交日期  20XX年XX月XX日答辯日期 20XX年XX月XX日   20XX 年XX 月XX 日   (此頁可從教務處網站下載)   Advertisemen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Their Translations (Times New Roman小二號加粗)   by Liu Hangzhou (Times New Roman四號加粗)   Registered No. XXXXXXXX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May, 20XX (Times New Roman四號加粗)   聲明及論文使用的授權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我個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除了文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發表或撰寫的研究成果。    論文作者簽名:                 年   月   日   本人同意浙江財經學院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定,即:學校有權保留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學??梢陨暇W公布全部內容,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其他復制手段保存論文。    論文作者簽名:                 年   月   日   Advertisemen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Their Translations  (Times New Roman三號居中加粗,中英文摘要單獨一頁)   Abstract: (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Advertisement develops very fast in modern society and many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panies extend their products to different markets of target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target culture will influence the market and make the effect of advertisement different from others. So,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should not only refer to the surface layer of language, but also approach to the connection of culture. There are many methods in translating advertisement.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ation of transliteration & free translation, and adapted translation are the main fou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logan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ement, and discuss about acculturation in stylistic translation(Times New Roman小四,單倍行距) Key words: (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 slogans; target culture; acculturation;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Times New Roman小四,單倍行距)       英漢廣告辭與翻譯 (宋體三號加粗)     摘  要:(宋體四號中間空二個空格加粗)廣告在現代社會增長的步幅很快,而很多國際化大公司也在采用不同的語言將自己的產品推廣到不同的目標市場上。在這個目標市場上還會帶來影響和廣告效果差別的還有目標文化。因此,對于廣告的翻譯就不僅僅停留在語言的層面,而更多的是文化的交融。廣告的翻譯也有多種技巧:直譯,音譯,音意兼譯,編譯是主要的四種。本文通過對廣告標題句語言特點的分析入手,在如何把握翻譯技巧的同時,將實踐提高到“文化轉向翻譯”的高度。(宋體小四,單倍行距) 關鍵詞:(宋體四號中間空二個空格加粗)廣告標題句;目標文化;文化轉向翻譯;意譯法; 直譯法(宋體小四,單倍行距)   Contents (Times New Roman字體小二號居中加粗,目錄占一頁)  1. Introduction  ……………………………………………………………………1  (一級標題,Times New Roman小四,后面頁碼應排齊,下同) 2. The Slogan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1  3. The Discrepancy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Rising from Language  Discrepancy……………………………………………………………………....2  3.1 Pragmatic Meaning Discrepancy…………………………...……………….2  (二級標題向里縮一格)  3.2 Rhetoric Technique Discrepancy …………………………………………....3  3.3 Sentence Pattern Discrepancy  ……………………………………………. 4 4. Trans-culture Factor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 4  4.1 Value Viewpoint.................................................................................................5  4.2 Social History Background.............………………………………….6  4.3 Esthetic Idea......................................................................................................7  4.4 Social Custom ...................................................................................................7 5. Translation Technique of Advertisements ……………………...…....………….8  5.1 Literal Translation ………………………………………………..…………..8  5.2 Free Translation …………………………………….……………………….10  5.3 Combination of Transliteration & Free Translation ………………….…..10  5.4 Adapted Translation  ………………………………………………….……10  5.5 Other Translations …………………………………………………….…….11 6. Conclusion………………………………………………………………………..12 References…………………………………………………………………………..13   (標題用Times New Roman四號加粗,英文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漢字用宋體小四,標題與段落間空一行, 每段首句空四個字母,1.5倍行距)    1. Introduction   Advertisement is a kind of art, which provides the best marketing suggestion in news or magazines. It makes people buy the economical things in lowest price. Because of this special task, advertisement should mobilize every measure to serve for the purpose, and has various manifestations. But, as Vester-gaard and Schrder (1989) said in their article “The Language of Advertisement”: “Among the various type of advertisement,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nd to the language us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creativity and novelty.”(Dan-Hijing,1-993:2)So, it can place a premium on one’s association, encourage one’s emotion, arouse one’s desire of purchase.    2. The Slogans and Their Translations(英語畢業論文實義詞首字母大寫)  In slogans’ translation, it should refer to the advertisement products and some aspects which show the company’s pretty and activity, especially the acculturation. It should intensify the basic language message in maximization and give customers the great impression. For example “Arrive in better shape”, maybe you’ve heard of it in the movie or TV. “Arrive in better shape” is a slogan used for many years in the aerial company. If you work in an advertisement company in the future, please translate this slogan in a direct way. Advertisement customer familiar with marketing, they all understand it is wrong to translate slogans in direct way in Hong Kong. The reason is that the custom and culture are differen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uccessful advertisements in Europe and America may not be accepted in Asia. For instance in 1970s: Coca Cola used to be an only company, however other drinks grow up, in order to promote that Coca Cola was the only best one, it creates the slogan “It is the real thing”. At that time, Hong Kong people like Coca Cola, but do not care about whether it is the best or not, it is easy to translate the slogan into Chinese in a direct way. Hong Kong people may not accept it. So Mr. Li Zuoyu who was an advertisement creator translates into“認真好”. Advertisement songs were always sent from America to Hong Kong, “it’s the real thing. Coca Cola’s the best.” As Chinese saying: “認真好,可口可樂最好.” It’s the best translation at that time. Modern advertisement used adjectives and adverbs extensively. In addition to nouns, it used verbs, descriptive adjectives and many kinds of none adjectives(劉宓慶,1998: 421-427). However, we should consider the culture that was seen in Chinese when we translate them, so it is no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second pronoun to point out the advertisement object. Besides, a lot of rhetorical devices are used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such as “personification, metaphor, pun, repetition”(趙靜,1993:279-283), but when translating them into Chinese, mostly considering whether it matches the Chinese Culture or not: the features of symmetry which match the sense of beauty of Chinese culture, make customers purchase the products. In Chinese culture, such methods are seen to be aggressive, and have a good result. For example, the slogan of Nike “Just do it”, if you don’t consider the aspect of culture, you will misunderstand the customers. Meanwhile, advertisemen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lso use some aphorism to make people think,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goods in promotion. For instance, “to smoke or not to smoke, that is a question” is from the famous sentence-“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But if you don’t consider Chinese culture, it will be translated as “抽還是不抽,這是個問題.” It’s hard to make people realize it is a promotion, instead, it will make people think that it persuades them to give up smoking, it doesn’t have sense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slogan has more scope of freedom, but should show its article feature of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1) Buick: 別克汽車    A modern classic   譯:現代的經典 (2) GE:通用電器-we bring good things to life.   譯:哦,通用!便利生活通通用 (3) 7-UP:七喜飲料    Slogan: Fresh up with 7-up   譯:喝七喜,有活力   (4) Tides: 汰漬洗衣粉    Tides is in; Dirt is out.   譯:汰漬進門,清除灰塵。真真正正,干干凈凈。    3. The Discrepancy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Rising from Language Discrepancy  An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should be oral and easy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practice. Because it is eas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imple words, they can finish reading in a short time. And oral words can make people feel tender and relaxed, and win the good sense of readers. However,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have some discrepancies, and there are pragmatic meaning, rhetorical technique, and sentence pattern.  3.1 Pragmatic Meaning Discrepancy  Estrangement of words is the obstacle of trans-cultural advertisement transmission. The basics and pledges of trans-cultural language use are familiar to every language, adapting language habit and characteristic. So, it is not enough to translate advertisement depending on dictionary. Pay attention to the example, an advertisement turned up in Hong Kong in 1995: “She wants to put her tongue in your mouth”. At first, you may think that it is an advertisement about marriage service company. In fact, it is about the Hong Kong learning language center. The key word is “tongue”, if you translate it into “舌頭”, it could be “她要把舌頭放進你的嘴里”, and it definitely makes people associate. So, we should dredge up another meaning—“language”. So, that it becomes “她要把她的語言教給你”-so clear. Sometimes, in translation, we find such complexion: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show the same concept have their meaning in one language system, but have nothing or show nothing in another one. If you are in the street of America, you will find such cars which are painted “I am yellow”. In fact, they are not yellow. It makes many Chinese people feel puzzled for painting in the cars. In fact, “yellow” has turn to another meaning. One is taxi, and the other is timid. Obviously, “I am yellow”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我是出租車”. This sentence has changed into ataxi self-recommend advertisement.                …    6.  Conclusion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slogans of advertisem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heir impact o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 of advertisements. It tells us that when translating advertisement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acculturation. And only do this, can we get to the purpose of advertisement of translation and scheme in target group. From this significanc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has already been the second scheme.  

(參考文獻單獨一頁) References (Times New Roman四號加粗)               

參考文獻不應少于10條,參考文獻應按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排列,先列英文文獻后列中文文獻,中文用宋體小四,外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期刊論文標記為[J],專著為[M],論文集為[C],論文集收錄的論文為[A],博士論文為[D],詞典為[Z]。參考文獻另起頁附于文末。 參考文獻例如: [1] Brown, D. H.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Langman, 2000. [2] Chomsky, N. Syntactic Structure[M].TheHague:Mouton,1957. [3]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UP,1994.  [4] Gass, S. 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J].AppliedLinguisties,1988(9):198-217. [5] 程琪龍. 認知語言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6] 藍  純. 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   …… [9] 王  寅.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 [10]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

關鍵詞: 情景教學法 情景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 理解性輸入

筆者在閱讀大量有關情景教學法的文獻后,發現情景教學法的定義和理論基礎錯綜復雜,不同的作者給予不同的定義和理論基礎,筆者依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對情景教學的理解提出它的定義并探尋它的理論基礎。

一、情景教學法的定義

情景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又稱視聽法,它源于20世紀30年代,語言學家帕爾默和霍恩比是杰出的代表。他們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在語言方面進行了有效的研究工作,最后創立了一整套教學法理論原則。它具有以下特點:語言教學應從口語開始,先聽說、后讀寫;以外語教授外語;以情景方式把新語言點引出;詞匯選擇以常用為原則,先教常用詞匯,保證最常用的2000個單詞先教(何廣慳,2004)。

還有學者從語言學家那兒找到靈感,對情景教學法進行分析和描述。如文嘉玲(2008)在《情景教學法探源》一文中指出:情景教學法是將語言看成一個結構、一個有規則的系統,深受結構主義的影響,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要按語法結構、句型,由易到難來安排的。而于瑤(2003)認為所謂情景教學法主要是指在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指導下,在從認知方面教授語言結構要素和功能的同時,利用并創造各種情景,使學生沉浸在豐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言語習慣環境之中進行學習并用言語表達自己認知和內心的情感。

筆者依據自己對上述定義和其他文獻中關于情景教學法定義的理解,以及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認為情景教學法就是在教學中教育者根據教學目標需要創設具體生動的一連串有聯系的場景,利用具體的形象或根據語言描述使受教育者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從而有效地調動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情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語言論認為語言是人們在勞動中,由于交際的需要而產生,它和情景不可分離。外語教學也同樣需要情景。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要學的詞法、句法等內容,借助于實物、動作、圖像或多媒體等各種手段,合理設計教學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快樂學習英語于情景之中。本文將從當代心理學、教育學和語言學三個方面探索其理論依據。

(一)情景教學法心理學理論基礎

從當代心理學角度看,情景認知理論是情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之一。它認為個體的情感對認識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個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識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識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和進行起阻礙或抑制作用。情感的調節功能對認知活動具有組織或瓦解作用。而情景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情景認知理論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的又一重要研究取向。它已成為一種能提供有意義學習并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景轉化的重要學習理論。情景認知理論認為,所有的知識都和語言一樣,其組成部分都是對世界的索引。知識源于真實的活動和情景,并且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真實活動是學習者進行有意義、有目的學習的重要途徑,對于中國學生要把語言習得的方式加以引進并與學得的語言學習方式相結合,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轉引自劉曲,2008)。為此,很多學者進行了情景認知理論和學科的整合研究。如王艷萍、張靜(2003:3)在《情景認知理論與英語教學的整合》中提出,根據情景認知理論,教師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從情境、內容、激勵及評價這四個方面進行整體設計英語教學環境。即教師要設計出與學生自身經驗相一致的情境;設計出類似于日常實踐中連貫性的、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設計出能促進學生知識遷移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

(二)情景教學法教育學理論基礎

從教育學角度看,情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學生的認識規律。人的認知過程是人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觀的特性、聯系或關系的過程,感覺是最簡單、最低級的心理現象。而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心身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

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是經驗的不斷改造,一切均來自經驗,“行”先于“知”,要遵循這種自然的途徑,就得設置一定情境,因此整個教學過程應分為以下幾個步驟:情景―問題―觀察―解決―應用。大師胡春洞(1998,14)也指出,學習是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的復雜系統,實踐就是最直觀的認知行為。認知是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情景教學法就是通過給學生設置情景,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形象和間接形象),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理性的頓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自覺的活動。

(三)情景教學法語言學理論基礎

從語言學角度看,情景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語言習得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語言情境論和系統語言學。

1.語言習得理論

語言習得理論是Chomsky(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和Krashen(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假設。Chomsky認為:人具有天生習得語言的本能,因為人腦中存在一個遺傳的“語言習得機制”(LAD)(龍文珍,2003)。它對二語習得同樣有效。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主要是輸入假說模式。具體而言,“輸入假說模式”由五個互相聯系的核心假說構成,它們分別是:①語言習得―學得假說;②自然順序假說;③監控假說;④語言輸入假說;⑤情感過濾假說。這五個假說彼此聯系、互相補充,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S.Krashen(1981:1a)在二語習得理論假設指出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他定義為: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subconscious Process:...The resul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quired competence,is also subconscious.Other ways of describing acquisition include implicit learning,informal learning,and natural learning.In non-technical language,acquisition is “Picking-up” language.

學會語言是潛意識的、不知不覺的,稱為“語言習得”。關于“學得”。他是這樣敘述的:“We will use the term ‘learning’ henceforth to refer to conscious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knowing the rules,being aware of them;and being able to talk about them.Non-technical terms,learning is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known to most people as ‘grammar’,or ‘rules’.Some synonyms include formal knowledge of a language,or eplicit learning.”

Krashen在語言輸入論中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語言輸入來完成的,教學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從而促進語言習得。Krashen又列舉了最佳語言輸入的四個必要條件之一:輸入應該是能夠理解的。克拉申(1982:64)曾把能否提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作為一個優秀語言教師的標準,習得的最佳語言輸入應是真正自然的語言。習得理論認為,人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大量接觸或輸入自然的、可理解的語言材料后才逐步習得語言能力的,語言不能脫離具體的環境而孤立存在,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無法習得語言。因此語言習得理論對情景有著很高的要求。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的思想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知識的獲得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過程,知識由學習者自己構建的,而不是他人傳遞的,學習是一種自己主動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主體、情境、協作和資源是促進教學的四個條件。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提倡情景教學,他們認為教學應該使學習在與現實情景相類似的情景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不能對其作簡單化的處理,使其遠離現實的問題情景(陳琦、劉儒德,2002:103)。根據他倆的描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及其他手段創造情境,在一連串的情景中,可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化抽象為具體,化乏味為興趣,化單調為形象直觀,使學生樂學、會學,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就能主動地、輕松地獲取知識,實現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觀。

3.語言情景論

當代語言學家M.A.K.Halliday的系統語言學(Systematic Linguistics)是根據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的語言情境論創造的。這個學說的中心思想是:如果要掌握一門語言,必須系統地從各種場合學習,缺少某種場合的語言經驗,你便不能在此種場合下準確地表達或描述(轉引自龍文珍,2003)。

三、結語

在當今的外語教學中,情景教學法作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廣泛的被一線的教師所采用,它與任務型教學途徑一樣被大家所喜歡。它之所以還能在教學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我們一貫提倡在教學法的選擇上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還與它自身的優點和堅實的理論基礎有關,不管是從心理學、教育學還是語言學都有它的理論基礎。情景認知理論、認知規律、語言習得假設和語言情景論都是它的理論依據。我相信情景教學法在融入新時代的因素后將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3.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

[3]英語教學法基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30-31.

[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EB/OL].http://baike.省略/view/630921.htm,2009-08-08.

[5]劉曲.情景的再現――初中英語情景教學法探討[碩士學位論文][D].河北:華中師范大學,2008.

[6]龍文珍.中學英語情景教學的設計與運用[碩士學位論文][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7]文嘉玲.情景教學法探源[J].科技信息.外語教研,2008:23.

[8]王艷萍.情景認知理論與英語教學的整.http://218.22.0.27/lwk/dianziban/200303/17.htm,2009-08-08.

第10篇

    論文摘要: 本文以高職學生為受試對象,運用定量研究方法,調查了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英語聽力能力之間的關系,并用spss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學習策略運用頻率與英語聽力能力之間有顯著關系。 

一、引言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通常指母語習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語言學習。對于漢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一外語的大多數中國學生而言,第二語言習得即英語習得。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關于“善學者”的學習策略理論在國外出現。這一理論的出現、研究以及發展促使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重點從“教”偏向“學”。關于語言策略的定義,由于各研究者側重點不同,其定義也不同。其中較為著名的有:rubin(1987)給學習策略所下的定義是“語言學習者通過自我組織來發展語言系統的策略”;wenstein和mayer(1886)則認為“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語言時的做法或想法,這些做法或想法旨在影響學習者的編碼過程”;oxford(1989)提出“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使語言學習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為或行動”。而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也由于定義側重點不同而不同。其中,被認為最全面的當屬oxford的分類。oxford將學習策略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兩大類,直接策略中又分為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間接策略被分為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 

我國國內外語教學界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探索也頗多。研究成果大多是對國外理論的學習和對國內個案的分析、調查和實驗研究。吳增生、莊智象、束定芳、秦曉晴、張日美、王初明、文秋芳等都是我國著名的學習策略研究學者,他們或介紹國外學歷策略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主題、成果,或對國內外語學習方法進行了調查、分析、實驗研究。 

基于上述理論和研究,本文對某交通職業學院汽車工程系汽車營銷專業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策略進行了調查。目的是研究他們如何運用學習策略,以及學習策略的運用對他們的英語聽力能力有何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次參與調查研究的學生是某交通職業學院汽車工程系汽車營銷專業二年級高職高專學生共49人。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1.美國第二語言習得學習策略專家rebecca oxford(1989)所設計的語言學習策略分類問卷調查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2.某交通職業學院聽力能力測試成績。3.excel和spss軟件。 

學習策略分類問卷調查表共計六大類50個問題,分別為記憶(1—9)、認知(10—23)、補償(24—29)、元認知(30—38)、情感(39—44)和社交(45—50)。問題以選擇題的方式獲取答案。問卷被譯成中文以方便學生理解調查表的內容。于2007年上半年利用課間時間發放給某交通職業學院汽車工程系汽車營銷專業二年級高職高專學生,上課前收回。問卷調查表共收回47份,其中有效問卷47份。 

聽力能力測試試卷根據“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考試大綱和樣題”編寫,并于2007年上半年利用課堂時間以隨堂考試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聽力能力。其中發放試卷共49份,收回49份,有效份數49份。 

數據分析運用excel軟件和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進行,分別算出學生六大策略的總分、平均數和標準差,以及各單項策略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三、結果與討論 

 

(一)總體結果描述。 

從表一可以看出,根據問卷調查表數據顯示學生學習策略運用狀況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其平均分值大多在2.5—3.5之間,其中情感策略運用頻率最高3.11分,認知策略運用頻率最低2.50分。各學習策略運用頻率從高到低排序為:情感策略、補償策略、記憶策略、元認知策略、社交策略、認知策略。在各小題平均分中,第4小題“我用重復多變的方法來記憶單詞”平均分數最高3.80分,第15小題“為了改進自己的語音、語調,我反復聽外國人灌制的錄音磁帶”平均分最低只有1.98分。 

表一 

(二)聽力測試高低分組與學習策略問卷調查得分總分之間的關系。 

從分析數據表明,學生聽力能力測試高分組和低分組在學習策略的運用上具有顯著性差異。高分組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高于低分組學生(t=8.205,p<0.001),差異顯著。根據ellis(1994)對學習策略的定義——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用于發展過渡語(interlanguage,即形成中的第二語言或外語體系)的手段或步驟。那么學習策略這個手段在被試者學習過程中的運用頻率關系著其英語聽力能力的高低。 

表二聽力能力測試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習策略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四、結語 

 

本次研究發現:1.高職學生在學習策略方面運用最多的是情感策略和補償策略,運用頻率較少的是社交策略和認知策略。2.聽力能力測試高、低分組在學習策略總體運用方面有顯著差異,低分組學習策略的使用水平明顯低于高分組,且與學生英語能力有顯著關系。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注重加強學生的學習策略訓練,尤其是社交和認知策略方面的訓練。 

本次研究分析因對象數量、專業和地域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對高職學生二語習得學習策略使用狀況等結果和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參考文獻: 

[1]rubin,j.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tesol quarterly,1975. 

[2]wenstein,mayer.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in wittrock,1986. 

[3]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4]oxford,r.l.語言學習策略——教師必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第11篇

論文摘 要 目前隱喻研究已超越了語言學范圍,從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建立了不同的隱喻理論。隱喻即人類通過一個概念域的事體來理解和經歷另一個概念域事體的方式,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映合,這種映合對人們的日常思維、推理和想象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隱喻擁有普遍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隱喻產生于認知,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認知的結果,同時又促進了認知的發展。

一、引言

隱喻的本質問題一直是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等所共同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隱喻更多地是作為橫跨心理學、哲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多維性研究課題。從古希臘Aris-totle以來,修辭學都將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格來進行研究,認為隱喻能夠給文章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學效果。Richards等人對隱喻的研究當然要比Aristotle的認識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有一個事實是不能回避的:無論是Aristotle的“類比理論”,還是Richards的“相互作用理論”,都始終把研究的視角和層次放在語言本身,沒有能夠深刻地揭示隱喻的本質問題。認知語言學家立足于“現實—認知—語言”這一基本原則,在人們經驗感知的基礎上,從人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隱喻認知機制的實質和特點。

二、隱喻研究

隱喻的研究由來已久,是“舊得不能再舊的題目”(葉子南,2008)。但是很多時候,問題的解決與否并不是取決于研究所投入的時間的。而且語言的創造性本質決定了新的隱喻必定會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也要不斷跟進。

Lakeoff和Johnson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隱喻意義的實質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映射關系。Lakoff 和 Johnson 將隱喻分成了三種: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結構隱喻是將一個域中的概念轉化到另一個域中,比如“Argument is a war”。方位隱喻是用諸如上下、內外、前后、左右等表達空間方位的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癐’m falling asleep”、“he dropped dead”及“You are under my control”

此類隱喻提供了人類主體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間的一種空間關系。本體隱喻指的是用實體詞來表達一些非物質性的概念,比如感情、活動和想法,從而對其進行分類、量化和引用。

三、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

(一)隱喻的關聯性解釋的依據。

關聯理論之所以能對隱喻做出闡釋,筆者認為要基于它對隱喻的兩點認識:其一,隱喻是一種更廣闊的語境出現的話語現象;其二,在隱喻中,說話人的意義是間接表達的,因此作者真實的交際意圖需借助于相關性推理才能獲得。Sperber和Wilson(1986:237)認為,隱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釋能力和程序,它是語言交際中一般認知推理能力自然發展的結果。關聯理論將隱喻歸入一般話語,因而也就為其解釋隱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 用關聯理論解釋隱喻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說話是在實施一種行為,它可以是直接的或間接的。關聯理論認為隱喻屬于間接的言語行為,其命題形式和命題態度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關聯”。這種“關聯”需要聽話人借助于語境進行語用推理才能獲得。

(二)關聯理論對隱喻的產生和理解過程的闡述。

隱喻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關聯理論認為,在語言交際時,發言者總是遵守關聯原則,尋求對其思想的最佳關聯表達,既讓話語具有足夠的語境效應又盡量節省聽者的處理努力。但是最佳關聯表達并非總是精確的表達,這時候取而代之的是模糊表達。隱喻正是人們使用模糊表達法的產物,表達了用語言的字面意義無法表達的意義。這種表達需要本體與喻體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這種關聯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里的相似聯想,而人認知能力的共性使人們趨向于對同一事物有著相似的聯想。

一般來說,對隱喻的理解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隱喻的識別,二是對隱喻含意的推導(束定芳,2000:232)。對隱喻的識別主要依據其字面意義與語境沖突的性質,而且這種沖突原則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在擴展了的更大的語境中才能消除。關聯理論認為人們是根據人類認知假設去理解話語的,人們對于話語的理解不是被動地接受語言信息,而是在共有認知語境的基礎上去尋找關聯,從而推斷出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

四、結語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顯示了人們在使用語言時的一種認知方式。由于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各個國家的隱喻也互不相同。隱喻的翻譯涉及兩種語言文化的互換,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詞語轉化。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語言中的隱喻在另外一種語言中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相對等的隱喻。因此,譯者在翻譯隱喻的時候就需要將其他方面的因素考慮在內,比如文化和歷史。最后,筆者建議了三種處理隱喻的翻譯方法,即直譯、等值翻譯和意譯。譯者可以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選擇一種或者多種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時空觀;翻譯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formal point of view,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as the conversion process, the form, there is nothing wrong, however, this translation theory is a completely in the form of the language to understand on the basis of ignoring the fundament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ime and space; translation

中圖分類號:H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引 言

認知語言學從認知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新的語言觀和語言研究方法。從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角度出發,任何語言現象都是有理有據的且都要關心的問題,如在思維和語言中個人體驗的作用、語言使用者對修辭性語言(如隱喻、反話、習語等)的理解,以及體驗和語言意義之間關系的探討,可以從人的心理和認知的角度加以解釋。認知語言學研究受到哲學、語言學和比較文學理論的啟發,其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如何在認知系統內部得到加工的并強調內在體驗對于理解語言的重要性。認知語言學把意義看作是由個體語言使用者通過認知加工過程所建構的表征,從而,認知對于意義的產生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譯者的任務就是努力使原語所體現的認知范疇在目標語中得以移植,原語與目標語對等的翻譯是相同認知范疇的載體或表征,是否準確再現原語所承載的認知范疇為譯者的翻譯原則,也就是說,認知的準確性決定了翻譯的忠實性。由此可見,認知時空觀翻譯研究是認知取向的翻譯研究。早在蘇格拉底之前就有人宣稱,“凡是存在的都存在于某處;凡是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都不存在”所有存在的物體都存在于某一處所。而且,人的存在與人所在的處所緊密相關,相互依存。這種相互關系就構成了“存在就是位于這里”這一基本隱喻的基礎。因此,“存在”可以概念化為“呈現于人周圍某一有界范圍之中”。

因為任何事物都必須存在于一定的時空范圍之中,所以需要考慮事物與時間和空間之間的關系。翻譯的過程離不開理解和表達這兩個最重要的環節,因此翻譯的過程也是認知過程。譯者在翻譯理解的過程中,需對源語語言和文化進行感知,并進行語用、語義或句法分析,在表達階段,要對目的語讀者所處的語言和文化環境進行充分的認知,從而可以看出翻譯的過程不是線性的而是混合交錯的認知過程。

2.認知語言學時空觀與翻譯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表達的意義是心理性的,認知結構的映現是語義到語言表達,語言是認知結構的組成部分。奈達(1999)在《論翻譯》一書中指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信息”。這正體現了認知語言學原則中的后三點原則。也是翻譯忠實原則的的體現。翻譯家金隄(1998)在《等效翻譯探索》專著中明確指出,“主要精神、具體事實、意境氣氛3大要素是否全面掌握,實質上就是翻譯過程中是否真正以等效為目標”。這里的等效正好與認知原則的前三點相對應。這也是翻譯原文本域譯本等效原則的體現。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提出了4種主要語言理論:語言運用就是功能運用,功能產生意義,意義受到社會文化語境的影響,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運用符號學的過程,即通過選擇產生意義的過程。這種系統功能方法集中表現在“語義、功能、語境、符號學”4個方面,其根本目的在于探討人們如何使用語言,人們在使用語言過程中又是如何組織語言產生理解、認知重合、和產生新的表達形式。翻譯研究的發展史表明,當代翻譯研究己進入多元理論、跨學科的綜合研究階段。翻譯研究己不再局限于翻譯文本本身的研究,傳統的研究方法己日漸力不從心。許多翻譯理論家已經認識到,翻譯已不僅僅是“比較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從兩種語言結構的差異上來分析翻譯是“過于狹隘”的研究方法。從認知視角來把原語認知信息譯為目標語認知信息,認知的正確與否、客觀與否直接影響翻譯的成敗,因為認知真確與否決定翻譯的成功與否,翻譯對等與否是認知透徹與否的體現。以翻譯食品為例中國沒有漢堡、牛排、意大利面等等就沒有它們的做法和吃法,不同的認知空間產生了不同的事物,在中國讀者的認知空間中這是一個空白認知,在翻譯時要填補讀者這方面的空白。然而,西方人也不了解中國的美食,在基督教的影響下很多外國人對于中國人很喜歡吃動物內臟感到不能理解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當他們品嘗到用動物內臟做好的美味就對此有所領會了。不同地域、時空,不同民族、風俗,不同的生活習慣、;很多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認知,就會產生多空間多空間概念映射,在翻譯時首先遇到的是認知空間的轉換,成功的轉換認知空間是等效翻譯的開端。就如我們不能把意大利面等同于牛肉面,因為他們是不同認知空間下完全不同的產物。

王斌先生將“多空間”模式和“概念整合”用于闡釋翻譯,則更深刻地揭示了翻譯這種思維活動(陳道明,2001)。詩歌翻譯,中國的詩歌多是用意境來傳情達意,有些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種種情況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認知不同,譯本不同。因此在翻譯中譯者需考慮原文本與譯本的認知差別從而有所取舍,以保持文本的準確性又融入讀者的認知空間。

3.結 語

由此可見,在文學翻譯中,采用認知時空觀的翻譯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當然,無論采取什么翻譯方法,都應該遵循下列原則。完整的保持原作的意義;其次盡力表達出原作所需要表達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的精髓,再次使譯文的表述貼切地符合譯語的要求,而后最大限度使譯文讀者對原文的認知反應與原文讀者一致抓住了語言的認知特點,站對了時空觀,在把中文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做到恰當地翻譯出原文就是把翻譯原則與時空觀完美的結合使譯本盡可即能達到與讀者認知上的共鳴又譯出與原文本最貼合的譯本。

參考文獻

[1] Fauconnier, G. &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1998(2): 133-187.

[2] Gardenfors, P. Some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A]. In J. Allood, & P. Gardenfors (ends.) congnitive semantics: Meaning and Cogni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3] Turner, M & Fauconnier, 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 [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95,(10):183-204.

[4] Turner, M & Fauconnier, 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 [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95,(10):183-204.

[5]陳道明. 翻譯中的“部分功能對等”與“功能相似”[J].外國語,1999(4):63-68.

[6] 戴煒棟. 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 [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3.

[7] 金隄. 等效翻譯探索 [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8] 馬. 翻譯批評散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9] 王文斌. 概念、整合與翻譯 [J].中國翻譯,2001(3):17-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兰溪市| 湖南省| 尼木县| 泌阳县| 平邑县| 永修县| 绵竹市| 长丰县| 金寨县| 常德市| 察隅县| 高陵县| 太谷县| 东乌珠穆沁旗| 红河县| 赤水市| 两当县| 东乡| 罗甸县| 洪雅县| 舞钢市| 张北县| 花莲市| 大方县| 密山市| 香河县| 云龙县| 宁乡县| 河曲县| 皋兰县| 内乡县| 当涂县| 民勤县| 岳阳市| 分宜县| 红河县| 古交市| 周至县| 稷山县|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