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

時間:2022-05-12 10:02: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賈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貧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賈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1、引言

    功能翻譯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一種較實用的翻譯理論。功能翻譯過程應該從語用的層面開始,先決定翻譯的目標功能(即是說紀實性翻譯還是工具性翻譯),然后將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現的內容和那些必須根據接受者的背景知識、心理期待、交際需要、媒介條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進行調整的內容區分開來。分析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是考慮的焦點。在翻譯教學中,對翻譯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有助于學員認識問題,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Nord,1997)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貿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貿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貿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2、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論及其延伸理論(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誠原則(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譯員培訓中有關功能方法論的著作。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翻譯的成功與否決定于欲達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講究翻譯目的的完備性,而不是對等。他們認為對等翻譯只是翻譯多種形式的一種。因而,他們提出了任何翻譯的最高原則是目的法則(skopos rule )。Vermeer認為目的法則是:每個文本為某個目的所生產,并應該服務于該目的。譯文的接收者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譯、日譯、講話和寫作必須讓你的文本在使用場合能對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從屬法則,這些法則來自翻譯要求,它是由發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譯者本人)給定的。翻譯要求規定需要什么樣的翻譯。至于原文,他們認為只是一種信息源,因為任何翻譯都是面對意向受眾,功能策略便可以解決翻譯問題。

    該理論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創立了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范式。該理論以目的為總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框架中,認為翻譯行為和翻譯的實質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它反映出了翻譯的三個性質:目的性、交際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譯理論以修辭功能等值為基礎,在翻譯實踐上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將文本按功能主要分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貿文件主要屬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傳達商貿交際信息。因此,功能翻譯理論適合于商貿翻譯的實踐,避免翻譯的盲目性,對于商貿翻譯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3、功能翻譯理論與商貿翻譯教材建設

    論文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商賈翻譯;商貿翻譯標準;商務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賈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貧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賈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1、引言

    功能翻譯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一種較實用的翻譯理論。功能翻譯過程應該從語用的層面開始,先決定翻譯的目標功能(即是說紀實性翻譯還是工具性翻譯),然后將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現的內容和那些必須根據接受者的背景知識、心理期待、交際需要、媒介條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進行調整的內容區分開來。分析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是考慮的焦點。在翻譯教學中,對翻譯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有助于學員認識問題,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Nord,1997)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貿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貿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貿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2、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論及其延伸理論(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誠原則(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譯員培訓中有關功能方法論的著作。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翻譯的成功與否決定于欲達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講究翻譯目的的完備性,而不是對等。他們認為對等翻譯只是翻譯多種形式的一種。因而,他們提出了任何翻譯的最高原則是目的法則(skopos rule )。Vermeer認為目的法則是:每個文本為某個目的所生產,并應該服務于該目的。譯文的接收者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譯、日譯、講話和寫作必須讓你的文本在使用場合能對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從屬法則,這些法則來自翻譯要求,它是由發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譯者本人)給定的。翻譯要求規定需要什么樣的翻譯。至于原文,他們認為只是一種信息源,因為任何翻譯都是面對意向受眾,功能策略便可以解決翻譯問題。

    該理論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創立了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范式。該理論以目的為總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框架中,認為翻譯行為和翻譯的實質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它反映出了翻譯的三個性質:目的性、交際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譯理論以修辭功能等值為基礎,在翻譯實踐上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將文本按功能主要分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貿文件主要屬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傳達商貿交際信息。因此,功能翻譯理論適合于商貿翻譯的實踐,避免翻譯的盲目性,對于商貿翻譯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3、功能翻譯理論與商貿翻譯教材建設

第2篇

關鍵詞:功能派翻譯理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66-01

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中,《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雖然遼寧省英語高考題型中沒有純粹的翻譯試題,但是翻譯的重要性早已貫穿于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的始終。《課標》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提出了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其中在七級和九級的“寫”中提到“能做簡單的書面翻譯”和“能作非專業性的筆頭翻譯”,足以顯示出翻譯是在聽、說、讀、寫技能之上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西譯界備受關注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

一、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探究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興起的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標志著翻譯研究已經從純語言類型學轉向對文化的思考,從功能和交際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功能翻譯理論主要包括萊斯提出的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論、賈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譯行動論、弗米爾的目的論,以及諾德的翻譯為本語篇分析理論。

二、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探究

高考英語閱讀常見的文體類型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閱讀理解時要根據不同的文章體裁,考慮不同的目標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在功能和交際上達到原文與譯文的統一。

1. 提高語言基礎知識,強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說一門語言是一座高樓,那么詞匯就是磚瓦,而語法就是鋼筋構架。詞匯可以讓語言更豐富,積句成章,而語法則讓語言更富有邏輯性,是組詞成句、連句成篇的紐帶。高考考綱規定考生要掌握3500詞匯,而中考考綱要求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這就需要學生在高中階段擴大詞匯量,而擴大詞匯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廣泛閱讀。在長難句的分析中培養學生對英語語法結構的解讀能力,劃分句子成分,提煉出句子主干。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母語的水平會制約外語發展,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實現語言學習的相互促進。

2. 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

《標準》提出:要特別注重提高學生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塊的“文化角”(Cultural Corner)部分也向學生逐步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龍”的文化意義在中西方差異很大,在中國文化中,龍與皇室緊密相連,古代帝王要穿“龍袍”,龍是高貴、勇敢、智慧和權威的象征,而中國人也自譽為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經》及英國古代史詩《貝奧武甫》中龍的形象的影響,龍在西方代表著邪惡和惡魔,是混亂、無信仰或原始獸性的象征。又如,在講到Module 6文化角中“The Universal Dragon”一文時,教師帶領學生通讀全篇之后,可讓學生用英語復述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及其文化意義的差異。這樣,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古通今翻譯

翻譯法一直以來是強化閱讀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遠遠超過他們的英文水平。教師發現,當講到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課時,學生能夠迅速運用凝練的古漢語翻譯課文中出現的句子,如Man is born 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眾生平等),Treat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民貴君輕)等相關的耳熟能詳的古漢語。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學情的古詩、文言文,讓他們將其翻譯成英文,使他們在漢譯英的練習中加深對中英文的理解。這樣,在加深學生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進而在目的語中弘揚中國文化,為閱讀理解中構建文化和交際的理解平臺。

三、結束語

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中,學生需要依據不同的文章體裁選擇恰當有效的翻譯方法,在頭腦中進行深層加工,從功能和交際角度理解譯文與原文的對等,在目的語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達的核心思想。這樣,學生對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對原文的忠實程度,而是譯文目的預期的實現程度。而在閱讀訓練中,加強中英雙語的語言功底,能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3篇

    [論文摘 要] 闡釋了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內容與特點,分別探討了文學翻譯中文本規約、忠誠理論和語義及交際翻譯策略的體現,提出了功能理論對文學翻譯也具有一定適用度的觀點。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于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J.Firth)和韓禮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為主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為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后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為主,從賴斯(K.Reiss)的文本類型學、弗米爾(H.Vermeer)的目的論和諾德(C.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不同語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本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功能派適用于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于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本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于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 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為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本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為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為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庫斯摩爾(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展。 

    2.2 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征。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啟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本是“創造性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發送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本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本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于表現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 文本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為文學文本屬表情型,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里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本規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 標題:“匆匆” 

    譯A:The Transient Days 

    譯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內涵為“暫短的,轉瞬即逝的” 而“go by” 為“逝去,過去” 。“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 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 中的“go by”體現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于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出表情型文本“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譯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譯A中“wear 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于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本規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原作情感,體現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 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為“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翻譯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 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P. Newm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鐘情于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語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于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信息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復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復雜的文學翻譯現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為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慶機. 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 

    [4]呂鳳儀,何慶機.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適用性的學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71-474. 

第4篇

關鍵詞:氣象科技 關聯理論 最佳關聯 語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來,氣候災害事件的頻繁發生,需要世界各國及時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氣象信息,攜手應對氣象災害。然而在科技翻譯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多從功能理論、目的論等角度展開研究,很少運用關聯理論探討氣象科技論文翻譯。趙彥春曾指出:“關聯理論不是翻譯理論,但可以有效地解釋翻譯活動,指導翻譯活動,奠定翻譯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基礎”(趙彥春,1999:276)。

二、讓中國氣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進西方先進的氣象科技時,我們也要讓中國的氣象科技“走出去”。氣象科技論文作為學術研究與信息傳播的載體,在科技合作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氣象論文英譯的需求日益突出。

氣象科技論文是科技文獻的一種,用以“陳述地球大氣圈、氣象科技領域所發生或出現的事情,描述其特點、規律、過程等,能有效記錄大氣科學和氣象科技界的動態”(壽邵文,姚永紅,2008:178),具有專業性、客觀性、科學性和準確性等特點。本文的研究案例――《邊界層參數化方案對邊界層熱力和動力結構特征影響的比較》是典型的氣象科技論文,具有代表性。

在漢語中,由動詞構成的動核結構是句子在語義平面上的結構。一個動核結構體現著一個事件或一個命題。因為氣象科技漢語描述的主體是從事研究、分析和觀測的研究者或設備,而客體往往是客觀的事物、自然現象、觀測的過程或實驗結果,所以在客觀描述氣象研究內容時,氣象科技漢語注重功能和意義,多用主動句,大量使用含動核結構的簡單句或分句描述邏輯事理。

三、關聯理論與翻譯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關交際與認知的關聯理論,在中西認知語用學領域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他們認為,“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將關聯理論運用于翻譯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系的推理過程”(Gutt,2004:107)。為了實現原語作者與譯語讀者之間的最佳交際,譯者在處理作者要傳遞的信息意圖時,要作出最佳語境假設,以尋求信息的關聯,然后再根據關聯度進行推理,取得最大語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圖與讀者的心理期待達到最佳關聯。氣象科技論文屬于信息文本,以傳播氣象科技信息為主。本質上講,氣象科技翻譯可視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譯者不僅要將原語作者的信息意圖推理出來,還要將此信息意圖展現給譯語讀者。

四、關聯理論指導下的氣象英譯

氣象科技論文英譯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準確地傳達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關聯理論指導下,為了滿足讀者的心理期待,譯者要準確分析原語邏輯關系,合理調整語序和劃分意群,靈活采用順譯法、倒譯法、合譯法及轉譯法等翻譯策略。下面從關聯理論角度,列舉幾個典型案例來研究氣象科技論文中句子的英譯。

(一)順譯法

氣象科技漢語中的句子較為簡單,句子間邏輯關系比較獨立。作者與讀者的認知語境雖有差別,但也存在共性。依據關聯理論,為了再現原語語境,可以采用順譯法,即按照漢語原句的語序進行翻譯。句與句之間的簡單對應必然不會對讀者的推理過程產生阻礙。但有一點不同,為了準確描述客觀規律,英語句子偏長,結構復雜,常常采用各種從句。

案例1:原文:YSU邊界層參數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進版本,次網格尺度擾動通量(w′c′)與平均量(C:u,v,θ,q)的關系為

(二)倒譯法

關聯理論認為,翻譯不能單純地根據字面意思進行翻譯,而是要準確推測原文的深層次語義,把握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意圖及最佳關聯。在描述一些氣象定義或實驗過程時,氣象科技漢語通常先敘述方法后呈現結果,而英語則先結果后方法。所以,為了準確傳遞作者的信息意圖,給讀者提供最大的語境效果,常采用倒譯法,根據譯文讀者的語境表達習慣,將內容忠實、規范地表達出來。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過改變邊界層參數化方案進行多組試驗②,評估③該模式對美國北部森林地區邊界層結構的模擬能力,同時比較④五種不同邊界層參數化方案模擬得出的邊界層熱力和動力結構。

譯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個氣象實驗過程,采用動核結構,分句較多,如果順著翻譯,譯文將生硬難懂。根據關聯理論,可以采用倒譯法。將“結果”譯成“目的”并置前,將中文動核結構譯成非謂語動詞結構,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動漢語分句整合為含有一個主謂結構的被動英語長句,描述“方法”。這樣句子結構嚴謹,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實現了原文與譯文的最佳關聯,準確清晰地將作者的信息意圖傳遞給讀者。

(三)合譯法及轉譯法

在關聯理論框架下,翻譯不僅要把握原語語義,還要考慮譯入語的邏輯表達習慣,實現話語語境的最佳關聯。比如,氣象科技文獻在解釋研究原理時,往往采用表示邏輯連詞“因為……所以”、“于是”等。但英語中,有些動詞(如cause)或動詞短語(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關系。此外,漢語習慣采用不同詞語(多為形容詞)表達同一個意思,若逐一翻譯,則顯得重復嗦。在描述氣象現象時,論文大量使用動核結構,含有多個主謂結構,這跟英語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這時,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原文邏輯,實現更大的交際效果,通常采用合譯法和轉移法,將重復的表達簡單化,并靈活轉換詞性,多使用名詞化結構。

案例3:原文:這主要是因為③太陽輻射不斷增強①,地表熱量也不斷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產生的湍流動能不斷增加④,邊界層內強的湍流混合能發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譯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依據關聯理論,采用合譯法和轉譯法,將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動詞轉換為形容詞,使信息明確。③中的連詞翻譯為動詞詞組“result in”,準確地體現了邏輯關系。同時④和⑤合譯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詞結構。這兩種譯法的巧妙結合實現了最佳關聯,為讀者提供了最大語境效果。

四、結語

和傳統的翻譯理論相比,關聯理論框架下的翻譯觀突破語義層面,更側重翻譯活動的認知與交際屬性,將作者的信息意圖與讀者的心理期待聯系起來,以實現最佳關聯為目的。這對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氣象科技論文翻譯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依據關聯理論,為了準確傳遞氣象科技論文的信息意圖,譯者應以最佳關聯原則為翻譯準則,使譯語讀者在推理過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處理努力,實現理想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文妍,范新勇,等人.邊界層參數化方案對邊界層熱力和動力結構特征影響的比較[J].北京:地球物理學報,2014(5):1400-1414.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0.

第5篇

關鍵詞: 關聯理論 關聯性 翻譯

一、關于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原是有較大影響力的認知語用學理論,由法國學者斯坡伯(Dan Sperb)和英國學者威爾遜(Deirdre Wilson)1986年在其合著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提出。他們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把語用學的重點轉移到認知理論上來,為研究人類信息交流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從交際和認知的角度為語用學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Sperber和Wilson對語言交際模式進行了重新認定,認為語言交際過程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而編碼―解碼的過程是從屬的。明示和推理是交際行為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話人用明白無誤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圖,而聽話人根據話語信息和語境從說話人明示的信息中推斷說話人暗含的意圖。比如:

A: Do you like Kongfu?

B: I’m a Chinese.

B明示的話語沒有直接回答A的提問,但為A提供了一個推理的認知語境。A從自己的認知語境確認中國人喜愛功夫這一語境假設,于是分析出B的暗含前提為:

Chinese like Kongfu.

I am a Chinese.

最終獲得B喜愛功夫這個語境效果。

與傳統的交際觀不同,關聯理論認為交際傳達的是意圖(intention),而不是意義(meaning)。“說話人在說話時,不僅要表明他有傳遞某種信息的意圖,更要向對方表明其有傳遞這種信息的意圖。”交際者明示行為的真正目的在于引發受體對信息意圖背后交際意圖的思考。而在這個過程中雙方之所以配合默契,主要是由于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即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含意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能理解,他只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

與關聯性相關的兩個重要概念是處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和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處理努力是指在認知與推理話語信息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提供的信息與語境假設的關聯性強,則受體需要付出的處理努力就小一些;而關聯性弱的信息,則需要付出的處理努力就大一些。人們希望花費在理解上所付出的努力能夠以某種方式改進他們用于交際的語境假設,即產生語境效果。語境效果有三種形式:推導出語境暗含意;加強或證實已有的假設;消除矛盾的假設。只有當新出現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能夠取得語境效果時,才說明該信息與該語境假設取得關聯,取得的語境效果越大,表明該信息與該語境假設的關聯性越強。

關聯理論的重要原則是最佳關聯原則。最佳關聯性就是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取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人類的行為都是尋求經濟省力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會產生一個最佳關聯的期待,體現在受體一方,即受體期望通過最小的努力得到足夠的語境效果。只有在說話者為其話語提供了最佳關聯時,聽話者才能比較輕松地對話語有一個正確理解。接受者要確定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就必須在交際雙方共知的認知環境中找到對方話語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的暗含意義,從而獲取語境效果,達到交際目的。

二、關聯理論的翻譯學轉向

通過對關聯理論主要內容的研究可以發現,該理論天生就具有解釋并指導翻譯活動的能力。關聯理論進入翻譯學轉向的關鍵人物是恩斯特-奧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作為Deirdre Wilson的學生,E.A.Gutt在1991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格特根據關聯理論對翻譯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翻譯是交際的一部分,也遵循著交際的一般原則即關聯原則。其他翻譯原則都是關聯原則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運用。它足以用來解釋已有的各種翻譯理論及各種看似矛盾的翻譯現象,根本沒有必要去創立一種新的翻譯理論。

Gutt指出關聯原則制約著翻譯的內容和方法。如果要問譯者要使譯文在哪些方面與原文相似,回答是在與譯文讀者的認知環境有足夠關聯的方面相似,即在能產生足夠語境效果的方面相似。如果要問譯文怎樣表達,回答是:所使用的表達方式能使譯文讀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而無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也就是說,譯者所追求的是最佳關聯性。

具體來看,翻譯既是一種交際行為,它也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但由于翻譯不僅涉及到兩種語言和文化,還牽涉到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因此,翻譯成為一種十分復雜的交際活動,它包括兩輪這樣的明示―推理活動。第一輪交際活動發生在原文作者與作為原文讀者的譯者之間。在這一輪交際活動中,譯者的主要任務是對原文作者的話語進行推理獲得最佳關聯。第二輪交際活動發生在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在該過程中,譯者的主要任務則是在關聯原則的制約下,根據譯文讀者的期待及對他們的語境來源和認知能力的估計,將原文作者的意圖用恰當的形式傳達給譯文讀者。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追求最佳關聯的傳遞。翻譯的第一步是正確理解原語,譯者必須研究原文的語言與認知環境。關聯理論所指的認知語境,“并不僅僅局限于交際雙方直接的外部環境、語段的上下文、還包括對未來的期待、科學假說、、對各種逸聞趣事的記憶,對文化的種種假定,對說話人思維狀態的各種推測”,等等(Sperber&Wilson,1986)。自然語言中的每一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譯者要認定一種理解而排除其他的理解,關鍵在于尋找最佳關聯。要做到這一點,譯者必須從原文字句和認知環境中體會原文作者的意圖。原文作者和譯者認知環境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給譯者正確理解原文造成困難。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對原語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充分了解原語與譯語在詞匯、句法、語篇上的差異,還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了解原文作者的認知環境,正確理解原文。

僅尋找最佳關聯是不夠的,在充分理解了原文之后,譯者要根據譯文讀者的期待把自己對原文的認知與理解用適當的方式和恰當的語句以最佳關聯的形式將原文的意義用譯語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譯者必須了解譯文讀者的認知環境,即譯者應從譯文讀者的潛在語境中調出原文作者欲傳達給讀者的語境假設,進而明示交際意圖。根據關聯理論,翻譯的過程就是對原語進行語際闡釋的過程。格特指出:“認為一個信息可以不管接受者的認知環境而傳達給他的觀點是絕對荒謬的。那些認為翻譯理所當然的是傳遞信息,認為問題的實質是為信息尋找恰當的語言形式的觀點,其根本錯誤即在于此。”交際要成功的一般要求之一是讓信息發出者的意圖為接受者認識。當譯者找到最佳關聯,以各種方式進行語言選擇,滿足譯文讀者的關聯期待和認知能力時,譯者的工作才真正完成。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是信息的中轉者,為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以促進兩者之間交際的成功。

總之,關聯理論翻譯觀一改傳統翻譯理論孤立靜止看語言的方法,它對翻譯問題的解釋是動態的、辯證的:語境是變量,而關聯性是常量,話語理解與翻譯都是在尋找一種最佳關聯,它能以關聯性抓住翻譯問題的本質特征,對指導翻譯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并且在關聯理論的關照下,譯者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即譯者不論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傳達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使譯文讀者找到譯文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就是一種合理的方法。關聯翻譯理論的提出表明翻譯實踐又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進行,即可以通過在語境中尋找關聯來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Gutt把關聯理論的核心觀點移植到翻譯研究中來,可以說是對翻譯研究的一大貢獻。關聯翻譯理論出現后受到了國內一些學者的關注,尤其是最近幾年在國內學術界,以關聯翻譯理論為理論框架來研究英漢翻譯方面的問題的學術論文逐漸增多。這也說明該理論在翻譯研究方面是有較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Sperb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2]Gutt Em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3]王斌.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中國翻譯,2000,(4).

第6篇

重任,因此更為重要的是對漢語言文化知識的靈活運用,所以對翻譯課程的講授,絕非僅通英文的泛泛之輩所能勝任。

21世紀培養翻譯人才,絕不能只是單純重“器”,而忽視“學、識”。翻譯專業的學生起碼要有比較廣博的知識和相當的思辨能力,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翻譯理論來武裝他們。而培養具有能力的翻譯人才的任務在于翻譯專業師資的強化。

4.改變翻譯范本為主導的課堂。翻譯范本在翻譯課堂上往往成為參照與賞析而已,而絕不是標準。但在實踐翻譯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模式是給學生幾個句子或篇章進行翻譯練習,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后,翻譯教師會把準備的范本拿給學生,或逐字逐句進行分析,或讓學生自己對照自己的翻譯,找差距,把范本抄寫下來。這樣的做法首先在認識上便是錯誤的,與科學相悖,語言能力并非翻譯能力,語言教學絕不能代替翻譯理論教學。翻譯技能的訓練不是翻譯技巧所能代替的。技能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與對翻譯理性認識的提高,不是課堂上幾個篇章能夠解決問題的。優秀的翻譯者需要長期對翻譯認知規律的思考與大量的實踐。技能指標的達標,起碼應該具有10 - 15萬字(外譯中8 - 10萬,中譯外5。8萬漢字)。

5.傳統翻譯教學轉向任務型立體化翻譯教學。“任務型”教學具有結構性特點,它由教學目標、信息輸入、活動方式、師生角色、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英語翻譯課堂教學應具有交互活動的優點,即配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在教學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正由于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上述性質和特點,在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倡導選擇和運用任務型教學以期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傳統教學中有許多活動不是來自真實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稱其為“準交際”活動,因此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真實任務教學強調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顯然,真實生活任務的關鍵在于任務要有真實生活的特征。運用在翻譯教學中,例如給學生提供適當難度的莎士比亞原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戲劇的感性認知,進行情境融人性薇譯并把翻譯文本聲情并茂地讀給大家聽,還可進行即情即景表演。另外還可以對已有的莎士比亞多個漢語文本進行評價,從而引導部分學生系統研讀莎士比亞戲劇的目標。

6.改變翻譯課時不足的現狀。承前所述,翻譯課程課時的不足也成為導致課堂練習材料單一,以文學文本的翻譯為主導的原因之一。這種翻譯范本為主導的課堂還對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中造成了很大影響,例如以翻譯方面為主題的論文,基本上是以翻譯實例填充論文,不符合論文基本的要求。這樣的結果證明了翻譯理論的重要性沒有被充分認識或是翻譯教學中教師忽視了翻譯理論的滲透,這是翻譯范本教學的后遺癥。因此增加翻譯課時已經成為一種必須解決的事實,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現狀還未改變。

7.改變測試文本中心。任何一類測試對學習者都具有導向作用,英語翻譯課程考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學習者翻譯觀的形成帶來一定影響。長期以來,英語翻譯課程的考試以文本為中心,造成學習者對翻譯有某種偏見,認為英語翻譯的學習與實踐僅有文本而已,無規則可言,只要記住詞匯,有幾本詞典,就可做好翻譯工作。這樣一來,翻譯理論在課堂上的講授不能引起學習者的重視。要打破這種對英語翻譯理論的成見,必須讓翻譯理論的學習復歸它應有的地位,即在英語翻譯測試中增加翻譯理論這一環節。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發現,對英語本科翻譯測試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以不同的側重加強對學生翻譯理論認知的考查均有良好成效。另外,在考試完結后的下一個學期開始,與學生進行交流,談談對翻譯理論的認識,學生大多表示能理解翻譯理論課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性,要重視翻譯理論的學習。

四、結論

理論知識是對事物本質的揭示。科學的翻譯理論有助于學習者對翻譯本質的掌握,從而從理性與宏觀上指導翻譯實踐活動。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進行翻譯理論教學,其主要目標旨在提高學生對翻譯本質的把握以及對翻譯實踐的理性認識,這將是對意識的培養。翻譯理論教學中的這種信息意識有助于把學習注意力集中在操控翻譯行為的宏觀層面上,使學習獲得更加接近翻譯實踐的能力。因此,英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一定要注重理論教學,積極倡導“任務型”立體化翻譯教學模式,為學生以后的翻譯實踐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第7篇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 英語體育新聞標題 翻譯方法

一、引言

體育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標志,是社會文化生活必不可分的一部分。尤其是競技體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體育新聞幾乎占了新聞報刊四分之一的版面。因此,對于體育新聞標題的翻譯也越來越受到翻譯學界的關注。目前,新聞標題翻譯一般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支撐(劉讓強,2008),它強調譯文與原文保持形式與內容的對等。但是,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及中英文兩種語言的差異,功能對等理論在體育新聞標題中很難實現,它已經滿足不了體育新聞標題翻譯的理論要求。

功能翻譯理論擺脫了“功能對等”的束縛,更適合體育新聞標題這種實用類文本的翻譯,目前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的研究相對匱乏。鑒于此,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結合一些翻譯實例,策略性地使用一些翻譯方法,力求能在翻譯實踐中起一定作用。

二、相關研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功能翻譯理論逐漸興起,推崇該理論的幾乎全是以凱瑟琳娜斯為首的德國人,被統稱為“德國學派”。他們認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

1978年,弗米爾在《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一書中首次提出“目的論”,成為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第一,翻譯策略必須根據翻譯達到的目的而決定。第二,原文本只有提供信息的作用,譯者應該重新審視翻譯過程,根據交際環境和為了適應目標讀者,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使得交流跨越文化語言障礙而順利進行。第三,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指譯文的交際目的。

之后,諾德在目的論(目的原則)基礎之上,豐富了功能翻譯理論。在《翻譯中的語篇分析》一書中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張美芳,2005),即忠誠原則。這里的“忠誠”不是功能對等中譯文與原文的關系,而是指當翻譯發起人、譯語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利益發生沖突時,譯者必須介入協調,尋求三方共識。此外,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理論應該遵循連貫性原則。連貫性原則是指譯文必須語內連貫,譯文必須對具有目的語交際環境和知識背景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

功能翻譯理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對翻譯進行了詮釋,并對如何翻譯進行了指導。它是一種以“翻譯目的為核心”,同時兼顧原文作者、翻譯發起者和譯文讀者多邊關系的的理論(張雪珠,2005)。它不再在對等理論基礎之上,對直譯和意譯進行無休止的爭辯,而是從功能和目的出發,選擇最合適的翻譯方法或翻譯策略,即不同的翻譯目的對應不同的翻譯方法,如音譯、零翻譯等不符合傳統的翻譯方法也可以使用。這些非傳統的翻譯方法恰好適用于體育新聞標題翻譯這種功能明確、特點鮮明的實用性翻譯。功能翻譯理論避免了翻譯的盲目性,對體育新聞標題翻譯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

三、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特點

對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特點的研究是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抓住新聞扼要的基石,也使對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翻譯策略的總結變得可能。

(一)詞匯

體育新聞標題經常會使用動詞,因為動詞顯得有活力且富有動感,這和體育運動相得益彰。所以,動詞出現在體育新聞標題中的頻率比其他詞性高得多。

在英語體育新聞標題中,動詞通常以主動語態的形式出現。動詞的主動語態形式可以打造出一個充滿能量的動態標題,透過這個標題,人們可以感受到競技體育的魅力。

體育新聞標題也常常使用外來詞。如:在標題China duo reaches 2nd round at US Open(中國女雙進入美網第二輪)中,duo是意大利語,表示“雙,雙人”。

另外,名詞在英語新聞標題中也占主導性地位,聯合名詞正越來越頻繁的運用在英語體育新聞標題中,如An African Adventure(非洲大冒險),Beck’s warning from McClaren(麥克拉倫警告小貝)。

由于標題空間的局限性,“小詞”也時常出現在標題中。這些詞雖然簡短卻可以表達豐富的意思,如“win”可以用來代替“succeed,triumph,prevail,beat,defeat,conquer”等詞;“bid”可以用來代替“try,attempt,endeavor,manage”等詞。再如:IOC(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FIFA(國際足球聯合會)等縮略詞也經常出現在英語體育新聞標題中。新造詞在體育新聞標題中也頻繁出現,如:“Roonaldo”,其實它是由Rooney和Ronaldo兩個足球明星組成的新造詞,以此表示魯尼在球場上擁有和羅納爾多相當的能力,有潛力成為下一個羅納爾多。

(二)時態

新聞報道的內容都是已經發生的事件。按照語法規則,謂語動詞應使用一般過去時。但是體育新聞為了保持真實感,給人現場感,多采用一般現在時。如:Sharapova rolls into Sony Ericsson final with ease(莎拉波娃擊敗對手輕松闖入決賽);Heart attacks increase during the World Cup(世界杯期間心臟病發病率上升)。標題中的事件雖然已經發生,但新聞標題依然使用現在時,保持了新聞的熱度。標題中出現的過去式往往讓讀者覺得該新聞已經過時了,自然就沒有讀下去的欲望。新聞中使用的現在時就如同文學創作中的“歷史現在時”一樣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即“報刊現在時”。

(三)句子結構

為節省空間,體育新聞標題通常是簡單句,在許多情況下省略功能詞(如系動詞)。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也會省略名詞、冠詞等。此外,用標點代替某些功能詞也是體育新聞標題節省空間的常見方法。

1.標題中的短語類句子

體育新聞最顯著的特點是簡潔。這種簡潔不僅僅通過使用“小詞”,或者通過直接使用單個詞作為標題表達意思,短語類句子的使用也可以使標題表意清晰流暢,緊湊簡潔,例如:Playtime(歡樂時光),Massacre(大屠殺)。

2.標題中的現在分詞

該類新聞標題的構式為“主語+現在分詞(doing)”的結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省略系動詞“be”,表示正在或即將發生的事件,如:Gibson Backing for Boss(吉布森歸隊在即),省略了“is”。Olympics Athletes turning science to stay cool(奧運會期間,運動員科學降溫),省略了“are”。

3.標題中的過去分詞

另一類新聞標題的構式為“主語+過去分詞(done)”,表示被動語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省略的是系動詞“be”,而非助動詞“have”,如:Ronaldinho named World player of the year again(羅納爾迪尼奧再次當選世界足球先生)標題中省略了“is”。Athletes banned from social activities(全力備戰奧運會,運動員禁止參加社會活動)標題省略了“are”。

4.標題中的省略

體育新聞標題為了節省空間,除了會使用短詞外還會省略一些詞。如:English shun Portugal as holiday resort(英國球迷傷透心,度假不去葡萄牙),此標題省略了名詞“fans”。Germany Wins 2014 World Cup Championship的原句應為Germany Wins the 2014 World Cup Championship,省略了定冠詞“the”。Nadal,Federer in same group for World Tour原句應為Nadal and Federer in same group for World Tour,用逗號代替了連詞“and”。另外,標題中的“say”和“be”還可以用冒號代替,如:Time for a woman to carry Australia’s flag:Cook的原句為Time for a woman to carry Austrilia’s flag says Cook。

四、功能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是一種“文化轉換”(cultural transfer)、“交際互動”(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跨文化活動”(cross-culture event),是一種涉及到原文作者、譯者、目標讀者的復雜行為。體育新聞標題的翻譯除了其本身的信息傳遞功能之外,還是信息文化交流互動的過程。所以,對體育新聞漢譯時,我們要充分考慮譯文交際功能和讀者期盼,以功能翻譯理論的三大基本原則為翻譯標準,根據體育新聞標題特點,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

(一)音譯

音譯主要指用發音近似的漢語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通過音譯的漢字不再有原義。在體育新聞標題翻譯中,音譯法可以解決部分體育新聞標題的詞匯翻譯問題,如一些新興運動項目的翻譯。在標題Parkour ready to woo Beijing中,“parkour”一詞源于法語,是一種正在興起的極限運動。譯者并不能從該詞中解讀出該項運動到底是什么,所以此處翻譯成“跑酷”是為了譯文的傳達目的而采用的特殊功能性翻譯方法。采用音譯法的體育運動項目不勝枚舉,如:bungee(蹦極)、yoga(瑜伽)。如果一些運動項目剛剛興起,很難從漢語中找到相對應的詞,那么最好的翻譯方法就是音譯法。

音譯法也廣泛的應用于運動員名字的翻譯。但是有些運動員名字的翻譯不僅僅是音譯,而是為了突出交際等目的。如:NBA球星Shaquille O’Neil經常被翻譯成“大鯊魚奧尼爾”,而不是“沙奎爾?奧尼爾”。第二個翻譯是正常音譯,但并不能凸顯奧尼爾的個人特點,而把“Shaquille”譯成“大鯊魚”,從語音上“sha”和“鯊”相近,語義上更能凸顯他高大強壯的身體、兇悍的球風,使得標題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

(二)零翻譯

“零翻譯”指譯者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詞語。這里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源語中的詞匯故意不譯;第二層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來翻譯源語中的詞語。例如英譯漢時會省略有些名詞或代詞,這就是第一種“故意不譯”的情況,這可以幫助讀者系統地解決由于語種差別而存在的語言結構問題。另外,縮略詞的使用也是英語體育新聞標題顯著的詞匯特征,這時我們往往直接使用源文本中的縮略詞來翻譯源語中的詞語。例如:NBA,F1,ATP,WTA。標題Former NBA Star Drowns in Aruba(前NBA明星朗菲爾德溺水身亡)在翻譯時直接使用NBA,不作任何改變。“NBA”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縮寫,若從功能對等原理出發,追求與原文本形式及內容的統一,譯本應為“美國及加拿大職業籃球聯盟”。但這樣不僅顯得標題頭重腳輕,且不符合新聞標題要求簡潔的特點。我們對“NBA”采取零翻譯是因為“NBA”在中國已是約定俗成的籃球聯賽代名詞,并不會成為理解障礙。零翻譯不僅達到了傳遞信息的目的,也符合功能翻譯理論的語內連貫性原則。

(三)直譯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直譯也可理解為逐字逐詞的翻譯。馬克?沙特爾沃思和莫伊拉?考伊所著的《翻譯研究詞典》一書中指出,“直譯”一直是數世紀以來翻譯領域爭論的核心,一直飽受著那些“意譯”擁護者的駁斥和攻擊。

對于英語體育新聞言語精簡、結構清晰的特點,直譯是所有翻譯方法的第一選擇。因為它不僅可以最忠實地傳達原文本的信息,也可以保持原文本意義和風格統一。最重要的是,直譯也是迎合中國讀者閱讀口味和閱讀習慣的最有效的方式。它可以用來指導簡單句或者短語類標題的翻譯。例如:England do not deserve to be in finals(英格蘭不配進決賽),該標題中沒有專業術語,也沒有特殊結構,過渡地強加譯者的思想會扭曲原標題意思。直譯該標題既符合中國人閱讀習慣,也體現了功能翻譯理論的忠誠原則。

直譯也可解決體育新聞標題翻譯的時態問題。如Mickelson blows big lead,wins in playoff(米克爾森遙遙領先,贏得季后賽)。譯文對動詞“blow”和“win”采取直譯,無須考慮其標記詞“s”。英語通過動詞形式表現時間先后,漢語的動詞則無時間標記,所以翻譯時只需直譯動詞詞意即可。

(四)意譯

意譯,即自由翻譯。它是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譯文可能和譯文接受者所處環境存在巨大差異。根據譯文目的,在不改變大意的情況下原文某些成分可以刪減、改寫。

在英語體育新聞標題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修辭,而翻譯這些修辭時很難從漢語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來達到同樣的修辭效果,如雙關、暗喻、押韻等。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舍棄原有的文本形式,對源文本標題進行再創造,如:標題Yao outscores Yi to power Rockets and Bucks。因為火箭和雄鹿兩隊比賽的主角是兩位中國球員姚明和易建聯,所以譯文“姚明得分超過易建聯幫助火箭勝雄鹿”雖可接受,但缺少創新,難吸引讀者。基于功能理論翻譯中交際目的原則,譯者應該結合源語信息語境的同時,充分考慮文本預期目的。所以譯文“中國德比姚明勝出助推火箭越過雄鹿”可以清晰地表現出該則新聞的新聞點“中國德比”,以提高該新聞對中國讀者的吸引力。

標題Daniel Agger nearing Livepool return若直譯,可譯為“阿格爾接近回歸利物浦”,但該譯文對中國讀者來說表達有些突兀,沒有達到譯文的語內連貫。功能翻譯要求遵循連貫性原則,譯文必須對具有目的語交際環境和知識背景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所以,將標題譯為“利物浦球員阿格爾回歸在即”更符合漢語表達。

(五)增譯

增譯指根據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增添詞、短句或句子,以更準確地表達原文所包含的意義。在體育新聞標題翻譯中,增譯主要指背景信息的添加。

英漢兩種語言由于詞義范圍不同,句子功能不同,各自根植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傳遞的信息也不一樣(錢葉萍,2006)。英語新聞標題一般不含背景知識,譯成中文時為了特定的目的就需要添加必要的背景。如果翻譯只是追求字面的對等,那么譯本難以取得和英語原文本同樣的傳播效果。只有通過添加背景知識,讀者才能更好地了解標題內容。在傳統翻譯理論中,這被視為“不忠”。在功能翻譯理論追求“功能加原則”及翻譯的文化轉向影響下,這一翻譯方法完全是合理的。如標題Rockets gain Lin’s skill and international fans。“international”原義為“國際的,世界的”。若將標題直譯應為“林書豪轉會火箭,既添球技又增加世界球迷”。但是林書豪是亞裔球員,而且由于姚明的原因,火箭隊在亞洲擁有強大的粉絲基礎。所以,此處“international”譯為“亞洲的”更加合適。英語標題中的“林”指代林書豪,這顯然不符合漢語標題的表達習慣,翻譯成漢語應還原成“林書豪”。所以該標題翻譯為“林書豪轉會火箭,既添球技又增加亞洲球迷”更為精確,既迎合了中國讀者的預期,又達到了語內連貫。

五、結語

一個好的體育新聞標題不僅能傳遞它本身的信息,也是讀者了解新聞梗概的窗口。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使“對等”和“忠誠”很難同時實現。翻譯英語體育新聞標題不僅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要求譯者從功能翻譯理論角度出發,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甚至在同時采用幾種翻譯方法使目標文本和源文本大意保持一致的情況下,讓體育新聞標題翻譯本身的目的性、交際性和跨文化特性顯現出來。

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2013年科研課題[項目編號:Y201326932]、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YGH016]、寧波大學科研基金(學科)[項目編號:JDW151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Nord,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蔡峰濤.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特點及翻譯對策[D].上海:上海外

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曹麗娟.體育新聞標題翻譯[J].時代文學,2008,(14):

50-51.

[5]曹喬卉.漫談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翻譯[J].南方論刊,2008,

(6):61-62.

[6]段自力.翻譯目的論評價[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2):81-83.

[7]郝勤.體育新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黃順紅.功能翻譯理論與變譯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5,(4):57-59.

[9]黃偉新,Livesey.英語文體與修辭概論[M].北京:警官教育出

版社,1998.

[10]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4.

[11]賈文波.功能翻譯理論對應用翻譯的啟示[J].上海翻譯,

2007,(2):9-14.

[12]李振國.析體育新聞標題翻譯-以功能翻譯理論為視角[D].貴

陽: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3]劉讓強.新聞標題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原則[J].邵陽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8,(6):101-103.

[14]羅文敏.功能翻譯理論視域下的英語體育新聞翻譯研究[D].長

沙: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5]錢葉萍,王銀泉.從功能翻譯理論看軟新聞的漢譯英[J].北京

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6,(6):11-14.

[16]王振平,夏琴.功能對等論與目的論之比較[J].哈爾濱學院學

報,2012,(12):62-63.

[17]張美芳.功能加忠誠――介評克里絲汀?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

[J].外國語,2005,(1):60-65.

[18]張茜茜.從功能翻譯理論看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的漢譯[D].上

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19]張秀芳.談網絡英語體育新聞標題的語言特色[J].開封大學學

報,2009,(4):63-65.

[20]張雪珠.從功能翻譯論角度看新聞翻譯的信息轉換[D].合肥:

第8篇

論文關鍵詞:從功能對等角度看公示語的翻譯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與國際問的友好往來及經濟合作日益增多, 對外聯系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舉行的背景下,中國與國際問的友好往來及經濟合作日益增多, 對外聯系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對外宣傳材料不斷譯為各國語言。各大城市也加快腳步與世界接軌,一個突出的表現為在城市面貌上,公示語逐漸采用中英雙語來表示。公示語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警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也就是說,公示語是以公眾為對象,以文字或圖形的方式進行傳遞的信息服務。隨著這一語言文體的出現,也出現了另外一些隸屬于公示語的文體,包括標示語、標識語、警示語等。作為城市面孔的公示語是給所有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國名片。因此,漢語公示語的英譯代表一個城市的面貌,其目的是要在必要的場合能夠指示、提示、警示、幫助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士更加方便的學習、旅游和工作。

但在這些雙語公示語中, 有很多英譯不規范甚至有明顯語用錯誤的現象, 這不僅未能達到使用雙語公示語的最初目的,同時還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作為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部分,研究公示語翻譯意義是極其重大的。目的既然是為了實現跨語言文化的交際實現原作意圖英語論文題目,譯者應根據具體譯文,抓住原作意圖,靈活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是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提出的兩種翻譯策略。語義翻譯重視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完整再現語言的表達功能論文范文。交際翻譯的關鍵則在于傳遞信息,讓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發揮語言傳達信息、產生效果的功能(賀學耘,2006)。交際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標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馮國華、吳群定義忠實為對應“原文的內容意旨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語言表達形態”(馮國華,2001),也是這一理論的延伸。倪傳斌和劉治曾提出在公示語翻譯中應遵循“簡潔、明了、語氣得當、規范化和適度詼諧”五原則 (倪傳斌,1998) 。呂和發也提出公示語的語言風格了解公示語的功能特點和信息狀態,翻譯人員便容易判定公示語的語言風格、詞匯詞性選擇。例如可以用名詞、動詞、動名詞、詞組、短語、縮略語、現在時態、祈使句等形式來表達。但嚴格禁用生僻詞匯英語公示語的詞匯,選擇非常重視公眾化(呂和發,2004)。有時也可配以圖文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公示語所傳達的意義。

但目前公示語翻譯存在的問題表現為缺乏跨文化意識,使得外國人不能很好理解其所表達的意義等。有些翻譯錯誤的出現問題是由于從事漢英翻譯的譯員語言功底不過硬所致。劉利音指出公示語漢英翻譯存在的問題有拼寫混亂、語法錯誤、中式英語、語意模糊、文化誤解等問題。(劉利音,2007)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英漢兩種語言不但在語言系統、語言結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在語言的使用方面也往往受文化因素的制約。我們在使用中英雙語的標識語時,有時會因文化差異而導致交際困難,甚至鬧出笑話。趙湘提出了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例如文化差異導致文化誤讀、文化差異誤導文化信息的獲得、文化差異導致語義不對應。(趙湘,2006)史航在分析標識牌中英語使用不規范案例總結出“中國式英語”、用詞不當、語法錯誤、拼寫錯誤、漢語拼音混用以及諧音等造成翻譯不正確(史航,2009)。

公示語的翻譯是—個復雜的過程英語論文題目,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文化習慣、場合等,對于公示語翻譯中存在的比比皆是的錯誤現象,在翻譯過程中要引起足夠重視。公示語的翻譯究竟應該遵循何種原則、追求怎樣的譯文呢?許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異的見解。紐馬克(Newmark)按照布勒(Buhler)的語言功能理論將所有文本劃分為: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號召型文本(vocativetext)。表達型文本主要強調原作者的權威地位,較少考慮讀者的反應,如文學作品、權威性言論和私人信件等。信息型文本強調的是真實性和語言的外部現實,如教科書、學術論文、報紙雜志和文章等。而號召型文本強調以讀者為中心,號召讀者按照作者意圖做出反應,如通知、說明書和宣傳廣告等。翻譯方法應該依文本類型而定。紐馬克主張,翻譯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和以號召功能為主的文本,宜主要采用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的方法,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Newmark,1988)黃友義提出“外宣三貼近”(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的原則。(黃友義,2004)羅選民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上作了《關于公示語翻譯的幾點思考》的主旨發言,指出公示語是社會用語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清晰的基本特征:公眾性、功利性、多元性、創新性和簡明性。(羅選民,2006)呂和發認為,由于公示語具有嚴格的規范性、標準性和沿襲性,進行公示語的漢英翻譯必須在漢英兩種文化中對相同使用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語進行一對一的漢英對譯。(呂和發,2004)童祉穎指出公示語的翻譯要盡量遵循借譯原則,采用國際通用表達方式;把握英漢文化差異,將譯文讀者的文化習慣放在首位;適當的注意修辭知識,(童祉穎,2007)力求所翻譯出來的公示語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公示語的雙語效果主要是為了能給那些在中國卻只懂一點點中文或不懂中文的外國人提供一些方便,使他們在生活中能感受到方便和舒心。因此英語論文題目,雙語公示語的最前提的作用就是要達到語言清晰明了,意思表達清楚,沒有歧義,即達到原是語言的功能對等效果。并且功能對等也是最基本的翻譯要求論文范文。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奈達師從幾位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大師,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語言學家,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但這位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遠離學術重鎮,默默地在美國圣經協會供職半個多世紀。他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圣經》翻譯展開。在《圣經》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從實際出發,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

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于是,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匯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根據奈達的翻譯理論,文化差異的處理是與從語義到文體將源語再現于目的語緊密相聯的。只有當譯文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涵都再現了源語的風格和精神時,譯作才能被稱作是優秀的作品。

第9篇

論文摘要 在后殖民語境下,作為翻譯研究的根本理論對等理論出現了文化轉向。多層次對等理論在全面關照語言本體層面對等的基礎上,將社會文化因素納入翻譯學的研究視野,倡導原文在原語文化與譯文在譯語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論消解霸權,弘揚弱勢文化,承認文化差異,主張平等對話的思想,對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均有著深遠的意義,是翻譯研究的深化。中國譯學從中可以得到極好的啟示,即加強漢外翻譯實踐,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進一步提升譯者身份和譯學地位。

一、多層次對等理論文化轉向的發展脈絡

對等(equivalence)是翻譯理論研究中一個關鍵概念,是翻譯學發展過程中爭論最多的話題,也是隨著翻譯學的發展,不斷深化、日臻完善的課題。

國內外翻譯理論界對對等理論的研究有著悠久的傳統。從中國傳統譯論代表“信達雅”到現代譯論“神似”、“化境”說,直至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和諧說”等等,對翻譯中語言、風格直至整體美學效果的不同層面的對等進行了闡述。但是,傳統翻譯研究基本上由“忠實”、“準確”等概念所主導,以語言分析和文本對照為主,局限于靜態語言轉換機制。

國外對等譯論以奈達(Nida)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formal correspond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影響最大,后有波波維奇(Popovic)、巴斯奈特(Bassnett)以及莫奈·貝克(Mona Bak-er)的分層次對等理論,跨越了形式與內容二元對立的局限,使對等理論研究出現“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在闡釋學、接受美學、解構主義、后殖民主義以及女性主義理論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導下,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對等理論研究必然將從語言內部層面走向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語境,從而給予翻譯以深刻而具現實意義的啟示。

奈達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dynamic correspondence)突出內容為主,形式為次的思想,引發了很多批判和誤解。后來,他將功能對等中的“信息”作了引申,指出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容,而且也包括語言形式。他認為,形式也表達意義,在功能對等的翻譯中,不但要求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90年代中期,奈達放棄句子轉換生成的觀點,將社會文化因素引入對等理論。對動態對等或者說功能對等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認為“最貼近的自然對等”看來是不夠的,沒有一種譯文可以稱得上與原文是完美的對等,雖然可以認為它們達到了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因此,他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翻譯對等概念——“最高層次的對等”和“最低層次的對等”。所謂最高層次的對等,是指譯文達到高度的對等,使目的語聽眾或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所作出的反應,與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所作出的反應基本上一致。所謂最低層次的對等,是指譯文能達到充分的對等,使目的語的聽眾或讀者能理解和欣賞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他認為,在最高與最低之間,可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對等。可見,經過多年的探索,奈達逐漸將對等的范圍從語言內部向讀者反應擴展。

波波維奇將等值從詞法、句法、篇章及文體等語言層面分為:

(1)語言對等(1inguistic equivalence):原語與目的語在詞法和句法等語言層面構成共質,有時可以采用字對字的翻譯;

(2)詞形對等(縱聚合關系的對等)(paradig—matic equivalence):原語與譯語在縱聚合語言表達軸上各要素之間具有對等關系;

(3)文體對等(stylistic equivalence):原語與譯語各個要素在功能上的對等,旨在表達同一、恒定的意義;

(4)語篇對等(橫向組合關系對等)(textual/syntagmatic equivalence):原語與譯語在篇章結構形式上的對等。

可見,波波維奇對翻譯等值的探討,停留在語言內部,但是他將對等按照語言結構層次進行劃分,對后來的學者產生了重要影響。

巴斯奈特認為,翻譯中的等值不是同一(sameness),或者數學意義上的等值,而是多層次的對等。她援引諾伊貝特和皮爾斯語篇理論的觀點,認為翻譯等值屬于符號學的范疇,由句法、語法和語用三方面的對等構成。而且這三方面的對等構成一定的層次關系:語義對等優先于句法對等,而語用對等以前兩種對等為前提和補充。巴斯奈特強調,等值問題的研究應該把對等放在文化及時空的背景來看待。巴斯奈特在其與列夫維爾(Lefevere)兩人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論集》對“功能對等”又作出如下解釋:等值即指目的語文本在目的語文化中承擔其功能的方式與原文本在原語文化中曾經發揮或承擔的功能方式一致。顯然,這里的等值內涵已遠遠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等值概念。在這個定義的理論框架下,譯者為了獲得功能上的對等,除了語言層次的潤飾,還需文化上的整合,從而滿足文化價值系統下等值的全新標準,也明確了多層次對等理論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

莫奈·貝克將對等層次進一步細化為5個層次:

(1)詞層對等;

(2)詞組對等,包括搭配、習語和成語的翻譯:

(3)語法對等,對照原語與目的語語法范疇的多樣性;

(4)語篇對等,涉及主題、信息結構和連貫性的對等;

(5)語用對等,照顧到內涵的傳承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翻譯是一項交際活動,譯文不是一個靜止的文本,而是原文作者意愿的載體,譯者的任務是如何在目的語文化中將這一意愿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另一個讀者群。這里,對等理論不僅在語言內部得到了進一步的細化,而且從語用的視角再次將社會文化因素納入研究視野,追求文化層面的語用對等。

二、對等理論文化轉向的后殖民語境

綜合上述,文化轉向的對等理論,均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文化研究大潮的沖擊下,尤其是在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影響下,翻譯理論研究“文化轉向”的必然結果。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后殖民主義文化研究大潮的沖擊下,翻譯理論研究出現了“文化轉向”。后殖民批評消解霸權,弘揚弱勢文化,承認文化的差異,主張不同文化的平等。后殖民研究視角給予翻譯研究的啟示在于,它將翻譯看作殖民文化的產物,是帝國主義強權政治及文化帝國主義思想觀念對外進行霸權擴張的工具,是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在權力差異語境中不平等對話的產物。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殖民地人民在獲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之后,更增強了解除、擺脫宗主國的精神控制的要求,這當然是一個比體制變革更艱難的文化政治工程。不少后殖民學者認識到要重塑民族身份,抵抗霸權文化的侵略。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來說,雖然殖民主義早已結束,但殖民主義作為維持不平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力的代名詞仍然以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的形式在經濟、科技領域進行著壟斷,在社會、文化上進行不遺余力的“滲透”,以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取向弱化甚至瓦解殖民地、弱勢文化的本土文化。

對于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而言,直到今天,許多領域仍然承受著這種“不在場”的殖民影響。在中醫領域,本土化問題和中國意識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中醫現狀面臨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關鍵問題是“西化”,即向西方醫學的異化。哲學領域,中國哲學面臨的尷尬局面是:我們加以詮釋的概念,是從中國文化中生長出來的,而我們現在用以詮釋的概念,是些移植的外文詞。中國人文化認同的危機可能比通常所想的還要深重。現代中國哲學的身份令人置疑。而作為跨文化交際重要渠道的翻譯實踐領域,中西方存在著嚴重“逆差”。20世紀,中國翻譯了西方大約106800余冊著作,而西方翻譯中國著作僅僅近千冊。翻譯實踐主體的文學交流,同樣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現象。中國對西方文學的引入,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西方文學名著,在20世紀的中國得到了廣泛和系統的翻譯,而西方似乎更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則缺乏熱情。這一現象似乎與上述中國學的發展相互矛盾,但可能引發我們更深的思考,如果中國學者不做出努力,西方中國學研究是否會停留在賽義德(Said)《東方主義》(Orientalism)里所論述的情景中?即他們的研究根本不是建立在對東方客觀全面的了解基礎之上,而是用被扭曲、被肢解的“海市蜃樓”或“想象性東方”,以此作為驗證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將虛構的東方反過來強加于東方,將東方納入西方為中心的權力結構,實現文化殖民和語言殖民。所以,如果我們不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和國際學術前沿對話,只是被動地等待西方的漢學家來發現我們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優秀作品,顯然就會存在一種滯后性,造成中國文化的失語狀態。更為堪憂的是,我們正面臨著西方不遺余力的滲透和西化的巨大威脅。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使者,中國譯者必須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促進中國與西方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榮。

三、對等理論文化轉向對中國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意義

對等理論作為翻譯研究的中心理論,從傳統側重語言形式對等的規范性研究逐漸轉向涉及社會、歷史、文化、政治、權力以及意識形態等因素的描述性研究。多層次對等理論突破傳統譯論二元對立、一個對等標準,將社會文化政治意識形態因素納入對等理論的視野。在巴斯奈特和莫奈·貝克的對等理論中,語用對等將翻譯置于整個社會文化的交際情景之下,消解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殖民統治的影響,推動不同文化的平等對話、和諧互動。

呂俊對目前翻譯文化轉向做了較為全面透徹的反思,認為翻譯的文化轉向只是一次研究重點的轉移,是目前多元視角中的一個視角,當然也是一次研究深化的過程。但是他擔心,文化研究對翻譯研究的剝奪,否定對語言問題的本體研究,導致翻譯研究的終結,使翻譯研究消解在歷史研究、文化研究、人類學研究之中,從而喪失其作為獨立學科的本體地位。

多層次對等理論文化轉向的研究不僅是理論的深入,進一步擴大了譯學研究領域,將文化學、人類學、政治學、意識形態學的研究成果融為一體,使這門跨學科研究的新興學科有了更為寬廣的發展平臺,而且,對等理論的文化轉向將文化因素置于多層次對等體系之下,與語言內部因素相輔相成。在這里,翻譯的語言本體研究在諸多外部因素的關照下,將更為全面、科學、有效,必然推動翻譯學的發展趨于成熟。對等理論從影響翻譯的內部因素向影響翻譯的外部因素拓展,關照原文在原語文化與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價值的對等,將翻譯研究引向探求影響翻譯的諸多因素更高層次的對等,諸如作者與譯者地位的對等,即主體間性的轉向,原文在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中價值的對等,并以此來反觀翻譯語言內部層面的對等策略,有著深遠的實踐指導意義。對目前譯界的熱點如翻譯主體間性的轉向、弱勢文化民族身份的重塑等方面的研究,有著很強的解釋力。

(二)翻譯學科地位的提升

后殖民語境下翻譯的文化轉向,對原文在原語文化與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價值對等的研究,必然提升譯者以及翻譯學科的地位。 文化價值的對等,使譯者與作者在跨文化交際中享有同等的話語權,譯者地位從“隱形”、“女性”的陰影下解放出來,與作者一起共同推動不同文化的平等對話與和諧互動,使人類文明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巴斯奈特和勒菲維爾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translation turn)便是有力的佐證。德里達(Derrida)甚至將哲學問題的研究最終歸結到翻譯研究上。他認為,哲學的中心問題是翻譯的概念問題,哲學的起源是翻譯,或者是意義傳譯的可譯性這一基本命題。試圖通過對翻譯問題的探討,闡明哲學思想,尤其是關于語言本質和意義的觀點。

在中國,翻譯學學科地位剛剛確立,學科的發展、地位的提升任重而道遠。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為中國譯學界提供了很好的理論背景和發展契機。

第10篇

關鍵詞:翻譯 大學英語教學 地位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in Collage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listening”,“saying”,“reading” and“writing”have been put to comparatively important status in collage English teaching nowadays,while,“Translating”,which has its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competence,has been ignored.According to this,the paper appeals that the efficient ways should be adopted to reinstate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translating in collage English teaching,for being not only it is indispensable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but it is important approach to educate talented persons of synthetically type who are good at translation as well.

Key words:translation;collage English teaching;status

西方翻譯界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關注翻譯教學, 并指出: “翻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翻譯教學區別于純正意義的語言教學, 翻譯教學需要進行專門的翻譯訓練。” (讓?德利爾,1988),而中國在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才首次將“譯”的能力列入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強調: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不難看出,“譯”被大綱列在最次要的地位,大綱對翻譯提出的具體要求是能借助詞典將與課文難度相當的文章譯成漢語。但是,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社會對翻譯的需求。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全面發展時期,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無論從廣度還是從深度度上看,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各類翻譯人才的需求。然而,僅從英語專業角度培養專業翻譯人才遠遠跟不上目前對人才需要的增長,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在公外的教學活動中,加大對翻譯的教學力度,從而培養更多既精通本專業,又能從事相應翻譯的人才。

目前公共外語采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大多數都沒有系統全面介紹翻譯知識、翻譯技巧的獨立單元。只是在課后練習中有一些零星穿插的英譯漢練習,可見無論教學大綱還是教材安排,都沒有足夠重視翻譯在教學中的地位,這也自然而然地導致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造成學生翻譯能力較弱。近年來,已有不少高校教師著文提倡在大學英語中增加翻譯內容。從1997年起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在四、六級考試中增加了英譯漢等若干項主觀題型,采取積極措施來彌補這一缺陷,糾正應試教學的不當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實用英語能力,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筆者認為,英語教師在授課中也應采取相應措施,恢復翻譯在英語教學中應有的地位。

一、適當講授翻譯理論

翻譯理論在整體素質教育中應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因為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從事翻譯教學不能沒有理論指導。翻譯理論的指導性在于減少實踐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學性、功效性(劉宓慶,1987)。實際上,翻譯理論教學與翻譯實務相結合,是科學的辯證統一,是符合并體現整體素質教學觀。

高等院校里有關專業開設翻譯課程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但是翻譯教學界對于公共英語教學中應否包括理論內容,以及翻譯理論在公共英語教學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似乎還沒有很確定的認識。目前,一些翻譯專業課中尚存在一定輕視理論教學的現象,就更不用說其在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了。如果說成熟的職業翻譯工作者可以不關心或者較少關心翻譯理論問題的話,作為一名教師卻不能不重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的工作不純粹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會直接或者潛在地影響到許多學生對翻譯問題的態度,并且進而影響到他們整個英語水平的提升。翻譯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活動,但是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更糟――那就是使學習者在學習階段就養成某些錯誤有害的習慣。粗略說來,翻譯研究可分成理論和技巧兩方面。技巧本身多種多樣,也無所謂高下之分。在具體的上下文里究竟采用哪一種技巧,這從根本上來說是由對理論的深層次理解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技巧只有在一定的理論框架中才能夠得到證明。沒有理論根基的技巧是支離破碎的技巧,無助于學習者舉一反三,系統地掌握處理翻譯難題的能力。因此在各種嚴肅認真、有相當水準的翻譯教學中,都應該包含有中肯而切要的翻譯理論內容,而且這些內容應該有機地融匯在翻譯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作為它們的統率和指南。

誠然翻譯理論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要求學生全盤掌握,那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老師在講授翻譯理論時,既要考慮教學目的,又要照顧學生的知識結構現狀。其講授主要只能涉及一些基本原則,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現狀進行選擇。

二、改進翻譯教學的方法

翻譯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采用什么樣的翻譯教學的方法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隨著人們對翻譯本質的認識,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翻譯教學的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從70年代之前的傳統法,80年代后的篇章法,90年代后的交際法,到目前普遍認同的傳播學法,翻譯的教學方法正日臻完善。教師應跟上這些發展的腳步,及時調整自己的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式需求。

在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中,教師講解太多,學生實踐機會太少。即使講評課也基本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教師的動機固然是好的,力圖講明道理,但客觀上卻忽視了翻譯活動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因此,翻譯教學必須變滿堂灌為精講多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此,“傳播學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因為其教學方法是綜合以上幾種方法,尤其突出交際功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將翻譯視作傳播的一種,著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它充分吸收、借鑒語言學、文化學、傳播學、教育學以及現有的翻譯教學法的成果,對翻譯傳播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載體、渠道、發言人、收信人等各種因素進行多方位綜合性的動態分析,最大限度地實現等值翻譯。具體方法:

1.將任務型教學法運用于翻譯教學

任務型教學法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是基于社會建構理論及語言習得理論提出的,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目前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英語課堂改進翻譯教學的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指的是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材料的選擇,一直到課堂教學,作業評估等環節都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任務型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在于運用一系列具有明顯目標的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與實踐。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做到1)每項任務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2)任務應該具備可行性,并且難易適中;3)任務設計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歷及學習興趣等因素,將任務型教學法應用與翻譯教學比傳統教學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以文化教育來促進教學

文化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一個文化交融、滲透和影響的過程。翻譯作為體現這一過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絕不僅僅是詞對詞的簡單轉化。它是一項及其復雜的社會文化交際行為。文本性質,社會文化語境,語言差異等文化因素都會對翻譯產生制約,也因此對翻譯教學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

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是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學生自己意識到翻譯學習的重要性,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讓學生在有意或無意的接觸中,逐漸改變先前不那么有效的翻譯認知行為,糾正學生對翻譯在認識上的偏見。比如,要求學生分析一段具體的翻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評價自己的思維進程:腦海中是否迅速反應出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論策略等,并且在不同的翻譯策略中能否快速的作出選擇,校正自己的思路,能否判斷一段翻譯的難度從而很好的分配時間等。另外,還應通過一定方法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目的性;能時常對自己的翻譯行為及結果作出反思,不斷地進行自我觀察、自我提問、自我評價等。通過以上的訓練,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翻譯過程中的內在思維,從而能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糾正自己的錯誤,有效改善翻譯實踐。

綜上所述,將翻譯教學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真正使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翻譯教學在培養翻譯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應當充分認識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塑造一大批既懂外語又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的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讓?德利爾.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M].孫慧雙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2. 劉慶.論翻譯者的技能意識[J].中國翻譯,2003(5).

3.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翻譯通訊,2005(1).

第11篇

關鍵詞:翻譯模因理論;高校翻譯實踐教學;翻譯理論教學;翻譯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1-143-03

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專門的應用型人才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在高等學校設置翻譯本科專業。2007年,為了進一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翻譯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批準在高校開設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目前,已有158所高等學校獲準招收MTI研究生,翻譯學科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各路有識之士以此為契機對如何在高校進行翻譯教學紛紛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筆者在下文中將以翻譯模因理論為切入點加以探討。

一、翻譯模因理論

模因(meme)起源于生物學詞匯基因(gene),是1976年由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來的。模因是文化傳播或模仿的單位。模因能夠通過模仿和復制在人的大腦之間進行傳播。模因分共生模因(mutualist memes)和寄生模因(parasitic memes)。共生模因與寄主互為生存、共同發展,而寄生模因將殺死其寄主而自行消亡。在同一種文化中,模因是通過模仿來傳播的,尤其是通過語言來進行傳播的。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模因則需要通過翻譯進行跨文化傳播。

最早將模因與翻譯理論結合在一起的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學者安德魯?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他把翻譯研究看作模因理論的一個分支,試圖用模因理論來解釋翻譯中遇到的問題。切斯特曼把有關翻譯、翻譯理論的概念或觀點統稱為翻譯模因(translation memes)。他發現在翻譯理論的進化過程中,有些翻譯模因由于不能被普遍接受而消亡,為寄生模因;而有些翻譯模因則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得以生存和發展,屬共生模因。他還發現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有一種翻譯模因處于主導地位,而其他翻譯模因則處于次要地位。因此,他把西方翻譯理論史劃分為八個階段:一是詞語階段(Words),即翻譯中詞與詞之間的轉換階段;二是神諭階段(The Word of God),此階段主要強調語法形式和直譯;三是修辭學階段(Rhet-oric),此階段的翻譯重心已由原語轉向譯入語,要求譯文自然流暢;四是邏各斯階段(Logos),要求盡量保留原語的風格和特色,主要強調語言的創造力和文學翻譯;五是語言學階段(Linguistic Sci-ence),主要強調語言學知識的重要性;六是交際階段(Communication),重視翻譯過程中各個參與者的作用;七是目標語階段(Target),以目標語為重心,優先考慮目標語及其文化的相關因素;八是認知階段(Cognition),強調翻譯是思考,探索譯者的決策過程。為了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各種模因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面貌,不斷地進行復制和傳播,以求得生存和發展。每一種模因既是對以前模因的復制和繼承,又存在一定的“突變”(mutation),模因在變異中得以發展。模因之間的復制是增值的。因此,模因的傳播是動態的,而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

二、翻譯模因理論與高校翻譯實踐教學

翻譯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翻譯實踐。高校的翻譯教學包括翻譯實踐教學和翻譯理論教學。無論是在本科階段,還是在研究生階段,翻譯實踐課就是讓學生在正確的翻譯理論指導下進行大量的翻譯實踐,并從實踐中掌握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樹立正確的翻譯觀,同時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那么,在教學中,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呢?從時間和內容上來說,翻譯理論部分應該占20%-30%,翻譯實踐部分應該占70%-80%,這樣的比例對本科的翻譯教學比較適合。給本科生開設的翻譯課程,只能算作翻譯實踐課。

對于如何在高校進行翻譯實踐教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控制論專家弗朗西斯?海拉恩(Francis Heylighen)的模因復制四階段理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他認為,模因的復制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一是同化(Assimilation):指的是模因被注意、理解和接受的階段,也就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提出的翻譯過程中分析和傳譯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拓寬翻譯題材,不僅要選擇文學類作品,還要涉及一些非文學類的翻譯題材,這樣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便于學生接受。另外,教師在這個階段還應該傳授給學生翻譯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使學生在大腦中對這些方法和策略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概念,以便提高他們對原文的理解水平,成功地完成對原文的解碼過程。二是記憶(Retention):當一個模因引起了受體的關注,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得到接受并且被納入認知體系后,需要在記憶中存留。存留的時間越長,感化受體的機會就越多。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應采用精講多練的教學方式。講授翻譯理論和技巧的重點,為學生配備大量的實踐練習,從詞句到篇章,從文學翻譯到非文學翻譯,涉及語言的不同層次和方面。這樣就會讓學生將翻譯的理論、方法和策略牢牢地留存在記憶中,指導今后的翻譯實踐。三是表達(Expression):指的是模因必須由記憶模式轉化為受體能夠接受的模式。這個階段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生的通順表達上,而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閱讀、翻譯實踐和目標語寫作的基礎之上的。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多讀好的譯作,多比較,多分析,取長補短。四是傳播(Transmission):模因表達需要有形的載體或媒介。人類是模因賴以生存的載體。模因可以通過翻譯來進行傳播。翻譯活動就是通過語言進行模因復制和跨文化傳播的過程。為了實現有效的傳播,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些目標語的仿寫練習,對語法、句法、風格等進行模仿。為了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師還要通過課堂介紹、媒體播放等方式讓學生對目標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多加了解。

在翻譯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大量的翻譯實例,反復講授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讓學生不斷地接觸這些原則和方法,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然后再把這些原則和方法應用到翻譯實踐中去,從而掌握它們,讓自己能夠流暢通順地進行表達,實現模因的跨文化傳播。這完全符合海拉恩的模因復制的階段理論。

三、翻譯模因理論與高校翻譯理論教學

翻譯理論課是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它的設置應在翻譯實踐課之后。但是在本科階段學生也應該接受基礎理論訓練,這是因為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就是盲目的實踐,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摸索來積累經驗。切斯特曼認為翻譯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翻譯過程中思維和決策的基本工具,沒有理論的翻譯是盲目的翻譯(To translate without a the-ory is to translate blind.)。

為了說明翻譯理論的重要性,切斯特曼把奧地利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引入到他的翻譯模因理論當中,論證了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之間的關系。波普爾把世界劃分為三個世界:第一個世界是物質世界,指的是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客體及各種現象,包括人體及其大腦;第二個世界是精神世界,即個人思想、情感的主觀世界,也就是主觀精神活動,它對第一個世界,尤其是對人和動物的軀體起支配作用;第三個世界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科學等一切抽象和具體的精神產物。這三個世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第三個世界是第一個世界和第二個世界相互作用的產物,反過來又影響第二個世界,從而影響第一個世界。觀念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物質世界,而物質世界反過來又會產生新的觀念。

根據波普爾的理論,翻譯模因,即翻譯理論或翻譯觀念,存在于第三個世界,它是促進翻譯技能發展的關鍵因素。個人翻譯技能的發展來自于以前的翻譯實踐和對翻譯理論和翻譯歷史的學習。翻譯模因影響了譯者個人的主觀世界(即第二個世界),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翻譯行為(即第一個世界)。盡管翻譯理論不能直接解決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但是翻譯理論可以通過譯者個人的主觀世界間接地影響他們的翻譯行為。因此,根據波普爾的理論,翻譯模因是翻譯實踐中概念工具的直接來源,必然會影響譯者的思維方式和翻譯行為。所以,教師在翻譯教學中應該重視翻譯理論的教學。翻譯理論作為概念工具是翻譯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翻譯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在宏觀上決定組織譯文的思路。學生一旦掌握了翻譯理論,他們就能夠全面認識翻譯過程和結果,從而對他們的翻譯實踐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四、翻譯模因理論與翻譯史教學

翻譯史教學可以使學生對翻譯模因進化的歷史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翻譯理論。正如上文所述,切斯特曼把西方翻譯理論史分為八個階段,即詞語階段、神諭階段、修辭學階段、邏各斯階段、語言學階段、交際階段、目標語階段和認知階段。每一個階段都代表著學生個體發展的必經階段,因此,翻譯教學應該遵循每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律。

在詞語階段,教師應圍繞著詞匯進行翻譯教學,可以為學生介紹詞義的選擇和引申、詞量的增減、詞類的轉換、詞序的調整等有關詞語的翻譯方法,培養學生的詞匯翻譯能力。神諭階段強調的是直譯。直譯是最基本的翻譯方法之一,要求譯文既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又要忠實于原文的形式。也就是說,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按照字面進行翻譯。大學生往往處于這個階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指出直譯強調的是對原文的忠實,不是死譯、硬譯,不要束手束腳,拘泥字面。這種翻譯方法比較適用于哲學、法律、科技等文本的翻譯。修辭學階段主要強調的是譯文的流暢表達。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雙語駕馭能力上,可以對學生進行目標語的寫作訓練,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對于母語的語言功底的錘煉。邏各斯階段強調的是文學翻譯,“雜合翻譯”是這個階段的主要內容。霍米?巴巴(Homi K.Bhabha)是當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論家,他提出了“雜合”翻譯策略,認為翻譯過程必然會涉及語言和文化這兩種形式,其對譯者產生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兩種語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譯文本身也具備了“雜合”性。因此,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原文可以在譯文中有所體現,譯文或多或少要帶有一些外來色彩。語言學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語言學知識,包括符號學、語義學、語用學等方面的知識,目的是為學生選擇譯文提供依據。交際階段強調的是譯文如何能被目標語讀者所接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應為交際理論,如格賴斯(Grice)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s)、利奇(Leech)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斯波伯和威爾遜(Sperber & Wilson)的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維索爾倫(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理論(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等。目標語階段主要側重于目標語的文化層面。這一階段涉及的翻譯理論知識有翻譯的文化轉向、文化學派等方面的內容。認知階段是最后階段,主要探索譯者的決策過程。教師在這一階段可以把翻譯教學與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結合起來。在這個階段應該注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

五、結語

翻譯模因理論無疑是將模因理論引入到翻譯研究的一種嶄新的嘗試。海拉恩的模因復制的階段理論讓我們了解了高校翻譯實踐教學的方法;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論證了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之間的關系,引起了我們對高校翻譯理論教學的重視;切斯特曼對西方翻譯理論史的階段劃分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按照每個階段的發展規律進行翻譯教學。

參考文獻: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3]謝朝群,何自然.語言模因說略[J].現代外語,2007,(1).

[4]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5]馬蕭.翻譯模因論與翻譯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5,(3).

[6]郭建中.翻譯:理論、實踐與教學[J].中國科技翻譯,1997,(2).

[7]王斌.覓母與翻譯[J].外語研究,2004,(3).

[8]楊自儉.關于翻譯教學的幾個問題[J].上海翻譯,2006,(3).

[9]王樹槐.關于本科翻譯教學的思考[J].中國翻譯,2001,(5).

第12篇

    2006年春,教育部批準在部分高校試點設立本科翻譯專業。2007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翻譯學科體系的健全與發展,不僅是翻譯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經濟科學與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需要。

    1翻譯專業設置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的需求。任何新專業的設置,都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凸顯“應用”特色。也就是說,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從近年來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社會急需的是高層次口筆譯實踐人才,翻譯專業畢業生特別受歡迎,就業率非常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中說:翻譯碩士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該方案所規定的培養目標,正是秉承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理念將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國外翻譯人才的培養基本上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師資格、評價標準等方面,以培養翻譯實踐能力為重點。世界卜大約有270多所高校設有翻譯教學與研究項目,從02世紀07年代開始培養專門的口筆譯實踐人員和翻譯理論研究人員,授予翻譯碩士或翻譯博士學位。我國港臺地區翻譯專業教學也辦得有聲有色。香港8所政府撥款的大學中有7所都設有翻譯系或翻譯課程,培養翻譯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生。各校辦學特色鮮明,針對性強,分別側重傳媒翻譯、法律翻譯、科技翻譯、機輔翻譯、文學翻譯等方向。臺灣的一些大學翻譯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面向市場,課程設置強調日、筆譯實踐,并邀請部分職業譯員和高級編審授課。上述國家和地區翻譯人才的培養都具有鮮明的職業導向,他們的經驗和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

    2翻譯人才培養必須以實踐能力為重點

    翻譯作為一種職業,無論是兼職還是全職,其專業化程度都很高,應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從業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中文幕礎和至少通曉一門外語,還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學、翻譯學和百科知識以及翻譯操作技能。翻譯職業特殊的技能要求,是現行的外語專業教學體制所無法完成的,有必要引人翻譯專業學位培養模式。

    翻譯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翻譯專業課程設置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然而,目前我國翻譯方向碩士生課程設置大都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這是因為翻譯方向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是高校教學人員和科研人員,其培養模式偏重于學術性,在人學考試、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和學位論文寫作等方面,都是按照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的。忽視翻譯操作枝能的培養,就會導致翻譯實踐能力偏低,不利于應用型、專業化翻譯人才的培養。某大學有一位翻譯方向碩士畢業的年輕教師,曾經以自己不擅長于翻譯實踐為由拒絕承擔學校的資料翻譯任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翻譯理論研究對翻譯科學建設無疑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僅僅懂得翻譯理論而不會翻譯實踐,就無法滿足社會對翻譯實踐人才的需求。在這方面北京外國語大學做得比較好。2010年,筆者曾在北外英語學院訪學,跟翻譯方向碩上生聽課。他們開設了一門“翻譯理論與實踐”課,還有一門“翻譯實踐”課。當然,北外翻譯方向碩士生也參與一些翻譯項目,比如在我訪學期間,他們正跟老師一起翻譯一本英文詞典,還承擔了中央電視臺某些節目的娜革工作。

    3傳統外語專業不能等同于翻譯專業

    人們往往把外語專業等同于翻譯專業,認為凡是學外語的人都會搞翻譯,忽視了翻譯人才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其實,這兩個專業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著根本的差異。

    從教學目標來說,傳統外語專業主要培養外語交際能力,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語言技能中,“譯”只是一種語言教學手段。翻譯專業教學則把翻譯能力作為培養目標,從職業需求出發,培養學生在雙語交際能力基礎上的翻譯技能。

    從教學內容來說,傳統外語專業主要學習語音、語法、詞法、句法等語言基礎知識,用單一的語言(即外語)去進行聽說和表達,基本上不涉及雙語轉換機制。翻譯專業則主要學習如何借助語言知識、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和翻譯職業技能來對原語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并用譯入語將所理解的信急表達出來。雙語轉換機制還涉及到語言學、心理學、認知學、信息論、跨文化等多種學科,教學中應適當補充相關的內容。

    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說,傳統外語專業教學需要一個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以利用各種手段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翻譯專業教學所需要的則是雙語交際環境,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資源,訓練學生用一種語言來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相同的信息。翻譯教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強調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翻譯案例的分析。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开鲁县| 台东市| 建湖县| 西华县| 平定县| 乌审旗| 龙胜| 平顺县| 盘山县| 友谊县| 抚顺县| 大庆市| 西贡区| 冷水江市| 乌鲁木齐县| 赤峰市| 岳普湖县| 唐海县| 宽甸| 台江县| 嘉义县| 凤翔县| 惠东县| 漳浦县| 凉山| 鹤峰县| 大丰市| 德令哈市| 宝兴县| 宁波市| 福泉市| 清徐县| 白水县| 大渡口区| 阿鲁科尔沁旗| 原平市| 即墨市| 梧州市| 平安县|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