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8:52: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射頻消融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射頻消融術(RFCA)是治療心律失常的一種非藥物治療的安全有效治療方法[1]。由于其因整個手術過程病人是清醒的,全程心電監護,因此,風險相對較小,安全性相對較高。該手術經濟,操作簡單,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感染機會少,傷口愈合快,病人易接受等已成為臨床治療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臨床資料
2008年-2011年共收治234例,男性143例,女性91例;平均年齡(44.+ 10)歲.病程3個月-20年,平均15.5年。共有器質性心臟病40例,其中冠心病23例肺心病1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0例,先天性血管畸形6例,原發性高血壓14例。
臨床護理
1 術前護理
1.1 首先患者進入病區后護士因主動熱情的接待患者,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和緊張的心理,以解除思想顧慮,使患者很快進入病人的角色,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1.2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的方法和意義,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在此基礎上與病友之間的交流相互交流,介紹手術的過程及親生體會,能有效減輕病人的焦慮、恐懼心理[3]。通過健康教育,讓病人了解到該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平和的態度對待手術,增強對手術的信心。
1.3 做好術前的常規檢查,包括血、尿、便、血常規、生化全套、凝血全套、常規心電圖、胸片和超聲心動圖的檢查。
1.4 術前根據需要行雙側腹股溝及會、上肢,鎖骨下靜脈穿刺部備皮。
1.5 術前行碘過敏試驗,根據使用抗菌素的種類做過敏試驗。
1.6 術前訓練患者床上排便的習慣。
1.7 術前不需禁食,術前可進食易消化的食物,進食不可過飽;不可進食牛奶及油膩食物,以免出現腹脹及腹瀉。
1.8 術前更換病員服,以貼身穿著為宜。
1.9 常規留置靜脈留置針。
2 術中護理:
2.1 導管室護士應有全面護理知識和心臟介入專業知識,術中能準確地觀察到有價值的臨床信息,確保手術安全。
2.2 心電監護,嚴密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心率、心律的變化。因整個手術過程病人是清醒的如出現迷走神經反射或心包填塞,可使病人出現血壓下降,面色蒼白等休克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以保證手術安全。
2.3 維持靜脈通路,0.9%NS500ml靜脈滴入。
2.4 備齊搶救藥物及搶救器材,以備急需。
2.5 陪伴患者身邊,多于患者交談,分散注意力,消除緊張和焦慮感。
3 術后護理
3.1 臥床休息,穿刺側肢體制動10-12h,6h后協助病人健側臥位,以防止肢體麻木,臥床期間做好生活護理。
3.2 靜脈穿刺以1kg砂袋壓迫傷口4-6好h;動脈穿刺者壓迫止血后進行加壓包扎以1kg砂袋壓迫傷口6h,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出血,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檢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以及足部的溫度、顏色、感覺與運動功能。
3.4 心電監護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有無心率失常、心臟璧穿孔等并發癥的出現。
3.5 鼓勵病人多飲水,以減少栓塞的發生和促進造影劑的排除[2]。
3.6 常規應用抗菌素預防感染。
3.7 術后服用抗凝血藥物,觀察有無牙齦出血、鼻出血、黑便等。
健康指導
術后24h可下床活動,但72h避免下肢負重、跑步等劇烈活動,以后逐漸恢復正?;顒?。按時服用抗凝藥,如阿斯匹林觀察有無副作用如皮膚有無瘀點瘀斑,大便的顏色,有無鼻出血,牙齦出血,術后3個月、6個月、1年復查心電圖,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參考文獻
[1] 楊秀梅,楊東輝 射頻消融術后尿潴留患者的護理 南方護理學報2004,11(2):32 33
[2] 吳學勤,特發行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的護理 實用護理雜志2006,07(2)45
【關鍵詞】 射頻消融術; 室性早搏; 治療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s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treated b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 60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he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and who accept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2 to April 2013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were treated with the propafenone,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were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n,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s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ignificant effective rate of these patients was 56.7%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3.3%. Howev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significant effective of these patients was 93.3%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Thus, the differences were evident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Treatment
室性早搏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癥,在正常的健康人和各類心臟病的患者中都有可能發生[1]。近年來,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使用射頻消融術對室性早搏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為室性早搏疾病的治療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2-3]。本文對射頻消融術治療室性早搏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和分析,所得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間在本院治療室性早搏的60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中男12例,女18例,患者年齡為19~65歲,平均(40.4±2.4)歲,病程為2~11年;研究組中男13例,女17例,患者年齡為18~67歲,平均(41.3±2.3)歲,病程為1~12年。研究組術前均曾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或由于患者的癥狀比較嚴重而拒絕長期的服用藥物,且均可進行射頻消融術。所有患者經動態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證實患有室性早搏,患者發生室性早搏的次數均高于10 000次/24 h,為單源性的室性早搏,合并聯律性的室性早搏或者短陣室速。所有患者根據以往病史、常規檢查、胸部X線片和超聲心電圖等檢查已排除患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均伴有嚴重的發作性心悸、氣短、胸悶、先兆性暈厥等臨床癥狀[4]。
1.2 方法 對照組室性早搏患者口服心律平100 mg/次,3次/d;研究組室性早搏患者在進行局部麻醉后使用血管穿刺的方法在X線的透視下將介入導管,推送到心臟的特定部位,經過一系列的嚴密心腔內電生理性檢查,確定患者心律失常的發作機制和維持心動過速的關鍵性部位,然后使用電極導管將射頻電能引入患者心臟的病變部位,通過定量的能量釋放消融患者的病灶,手術完成后將導管拔除并進行壓迫方式止血。分別觀察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
1.3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心律失常療效標準制定,分為無效、好轉、顯效三個等級,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5]。無效:心悸、氣短、胸悶、先兆性暈厥等臨床癥狀無改善,24 h動態心電圖無明顯改變;好轉:癥狀較治療前減輕,治療后24 h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早總數減少50%;顯效:心悸、氣短、胸悶、先兆性暈厥等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24 h動態心電圖室早總數減少90%以上。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室性早搏患者的顯效率為56.7%,總有效率為73.3%,研究組室性早搏患者的顯效率為93.3%,總有效率為100%,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經治療后24 h動態心電圖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出現的室早二聯律、三聯律及室早總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出現的二聯律、三聯律均為0、室早總數(168±86)次,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室性早搏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異位心律失常狀況,一般是因希氏束分支以下的異位起搏點提前產生心室激動,其發生的人群比較廣泛,在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內分泌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患者中經常出現,而健康人也有可能發生,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6]。過去對室性早搏患者常使用藥物進行相關的治療,然而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時多存在療程長、藥物的不良反應多、效果不可靠、復發率高等缺點,治療效果不佳。射頻消融術以往一直作為一種治療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7-8]。有研究報道在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室早患者中,導管射頻消融術均取得良好效果,且未發生嚴重并發癥,能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9]。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應用射頻消融術于室性早搏的治療中,其射頻的電流頻率高,不刺激患者的肌肉和神經,消融放電時患者僅感受到溫熱的感覺,沒有疼痛感,手術過程較快,患者處于清醒的狀態即可[10]。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射頻消融術時要對患者病癥部位的靶點進行精確的標測和定位,提高消融成功率,可對不能使用藥物治療或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進行治療,且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10-13]。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射頻消融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的顯效率為93.3%,總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使用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顯效率56.7%和總有效率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射頻消融術治療室性早搏的臨床效果較好,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相應癥狀,成功率較高,復發率較低,并發癥比較少,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麗宏,劉欣,聞成艷,等.經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室性早搏30例臨床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7,24(5):540.
[2]梁錦軍,黃從新,楊波,等.射頻導管消融治療室性早搏的臨床評價[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2,12(5):337-340.
[3]趙東暉,郭成軍,張英川,等.希氏束旁右心室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的導管射頻消融[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7,11(2):129-131.
[4]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4-207.
[5]國家藥品監督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6]彭超,王朝富,田應英,等.基層醫院開展射頻消融術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21例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125-126.
[7]成益,王衛明,楊琳,等.射頻消融治療老年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19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3):136-137.
[8]葉贊凱,馬堅,張澍,等.83例小兒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2013,28(6):133-135.
[9]莊曉華,桂燕萍,牛曉萍,等.射頻消融治療頻發室性早搏對左室功能及其結構的影響[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4):395-398.
[10]陳崗,劉少穩.特發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的消融治療[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1,16(11):221-223.
[11]張雪蓮,張廣成,王鑫,等.特發性室性早搏的射頻消融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8):358-359.
[12]曹江,秦永文,胡建強,等.難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導管射頻消融治療[J].上海醫學,2011,26(9),660-662.
[13]張浩,丁平,陳良金,等.單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室性早搏的體會[J].實用醫藥雜志,2013,30(8):688-689.
[14]張薇薇,袁龍,陳宏,等.射頻消融治療室性早搏[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5):177-179.
[15]圖爾蓀古麗?斯提瓦力地.射頻消融對室性早搏的療效評價[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1):174-176.
【關鍵詞】射頻消融技術 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5-063-0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死器官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發病率為25%左右,[1-2],射頻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再發率高,子宮全切除術是防止復發最有效的方法。但當前子宮肌瘤患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為此患者往往要求采用保留子宮機能的射頻手術治療方式[3],故對于美觀、微創及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也日漸明顯。射頻是一種高頻振蕩電流,使組織產生生物熱效應,對組織沒有電解作用,不會引起肌肉收縮。近年來,射頻消融技術作為一種快捷、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子宮肌瘤的治療方面已日漸被認可和推廣,它使不宜和不愿手術的患者亦能獲得治療機會。本文收集2005年3月~2008年11月間筆者所在醫院疏浚的應用射頻消融技術治療子宮肌瘤病例36例,對其病變特征和治療情況進行總結性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3月~2008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婦科就診的子宮肌瘤患者36例,單發肌瘤15例,多發肌瘤21例(不超過4枚),最大肌瘤直徑<5cm,漿膜下肌瘤除外,年齡(40.6±11.9)歲,體重(59.1±10.4)kg,無嚴重心肺疾病,近3月內未采取其它治療措施。
1.2 方法
1.2.1 儀器
西安半邊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BBT-RF-B型射頻治療儀,工作頻率(550±50)kHz,發生器功率0~60W,治療子宮肌瘤的功率參數預置為25W,治療電極銳刀具,遠端0.5~1.2cm,其余部分均被絕緣材料包裹。
1.2.2 操作方法
治療前患者適度充盈膀胱,治療前10min肌注安定10mg,或莨菪堿0.3mg,度冷丁100mg,取膀胱截石位,電極板放置于腰骶部與皮膚接觸,射頻治療儀工作率設為25W。常規消毒外陰和陰道,查清子宮位置,擴宮器擴張宮頸至6號,B超橫縱觀察監視下將治療電極也頭插入肌瘤中心,確定位置正確后按壓開關開始凝固肌瘤治療直到自動報警,退出自凝刀刀頭,若為多發肌瘤則繼續在B起指引下凝固其它部位。
1.2.3 術后處理
常規口服米非司酮3月,口服抗生素5d,禁性生活2月,術后1、3、6個月分別隨訪。
1.3 療效評價
治愈:B超觀察肌瘤完全消失,臨床癥狀消失。有效:B超觀察術中肌瘤由低回聲變為強回聲光團,復查肌瘤直徑縮小20%,臨床癥狀好轉。好轉:B超觀察術中肌瘤由低回聲變為強回聲光團,復查肌瘤直徑縮小未達20%,臨床癥狀好轉。無效:術中肌瘤回聲無變化,肌瘤無縮小,臨床癥狀無好轉。
2 結果
射頻消融技術治療36例子宮肌瘤的總有效率93.1%,治愈率76.4%,好轉率12.8%,無效率3.9%。36例子宮肌瘤患者均一次完成射頻消融,平均治療時間(8.23±4.2)min,術中僅感到輕度的灼熱和下墜感,出血很少,無子宮穿孔,宮腔粘連,周圍臟器損傷和感染等開發癥發生。術后可能有少許陰道排液不影響日常生活。
3 討論
3.1 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射頻消融技術治療子宮肌瘤的適應癥為宮體宮頸的壁間肌瘤及黏膜下肌瘤,直徑≤5cm。禁忌癥包括嚴重的心肺疾病、貧血和感染,患有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帶蒂漿膜下肌瘤。
3.2 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穿刺要點
穿刺時,適當牽拉宮頸便于推插自凝刀頭,肌瘤直徑≤3cm時,穿刺點選擇在肌瘤的中間,肌瘤直徑≥3cm時,穿刺點應選在1/2或1/3的中心,先穿肌瘤一側或一極,再穿另一極,碰到5cm大的肌瘤,應穿刺治療2次,行穿中間,再穿兩頭,中間治療3cm,兩頭各余1cm的肌瘤組織再各穿一次,避免反復穿刺3次以上。穿入到1/3濃度時要橫切觀察確定刀頭位置是否合適。
3.3 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安全性
有學者從病理學角度揭示:射頻治療后子宮肌瘤局部組織細胞核基膜不完整,胞質內肌絲、線粒體變性消失、核固縮、核膜消失、核碎裂,最終發生凝固性壞死[4],組織逐漸機化吸收,子宮肌瘤縮小或消失。由于細胞的基因和功能變異,血管存在一定的生理調節缺陷,肌瘤組織對熱的耐受力明顯較正常組織差,子宮肌瘤的包膜也限制了熱的傳導,所以治療時周圍正常肌組織細胞開頭結構完整,不易損傷。本組口才中出血少,不良反應少,術后無明顯不適和并發癥,說明該技術治療子宮肌瘤是比較安全的。
3.4 射頻術治療子宮肌瘤的可靠性
本資料中36例子宮肌瘤應用射頻消融術治療的總有效率93.1%,治愈率76.4%,好轉率12.8%,無效率3.9%、充分說明該技術治療子宮肌瘤有與手術一樣的可靠性。
總之,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微創、安全、有效,對于具備適應癥的患者,其臨床療效并不亞于傳統的手術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雷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評估[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2):38-39.
[2]鄭玉鳳,金黎,彭秀慈,4386例婦女科普查子宮肌瘤發病情況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5):542-544.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射頻消融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方法 在超聲全程動態觀察下對38例圍絕經期功血患者進行子宮內膜消融術。患者年齡40~55歲,術前均行宮頸細胞學檢查(TCT)及宮腔診刮,排除子宮頸以及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子宮小于70天妊娠大小。結果 手術時間平均8 min,無一例子宮穿孔、感染及宮腔粘連,治愈率84.21%,總有效率為100%。結論 射頻消融術治療功血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微創,療效滿意,患者易于接受。
【關鍵詞】 射頻消融術 圍絕經期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由于神經內分泌功能失常所致的子宮異常出血,圍絕經期功血主要由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傳統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刮宮+藥物治療,無效時行子宮次全切或子宮全切除術。近年來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雖取得一定療效,但操作復雜,技術要求高,在基層醫院難以推廣應用。而我院自2005年6月以來采用B超監視下子宮內膜射頻消融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血38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資料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婦科門診確診并自愿接受子宮內膜射頻消融術治療的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38例,其診斷標準參照樂杰主編《婦產科學》第6版[1]?;颊吣挲g40~55歲,平均47.2歲。曾接受長期藥物治療(孕激素、雄激素、米非司酮及中藥治療等)者10例,診刮+藥物治療1~3個療程者21例,未治療者7例。合并輕中度貧血24例,重度貧血2例。術前均排除婦科急性炎癥及全身器質性病變,常規行宮頸細胞學檢查(TCT)及宮腔診刮,排除子宮頸以及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子宮小于70天妊娠大小。
1.2 器械 采用武漢半邊天醫療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研制的BBT婦科多功能治療儀(BBT-RF-B型),工作頻率550 KHz,輸出功率范圍15~50 W,普通黑白超聲。
1.3 方法 選擇月經干凈3~5天,如宮腔連續出血不止,可先行診刮并抗生素防感染治療3天,待病檢回報為子宮良性病變后可實施手術治療。無陰道出血者術前1 h陰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以軟化宮頸,便于操作。8例術前10 min肌注安定10 mg和度冷丁50 mg后施術,30例選用丙泊酚靜脈麻醉。適當充盈膀胱,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將電極板置于患者腰骶部,碘伏棉球常規消毒外陰、陰道、宮頸,鉗夾固定宮頸。將治療功能參數預置在40~50 W,超聲全程動態監視。探針探測宮腔深度及寬度和方向,5號或6號刮匙刮宮腔1周,清除較厚的功能層子宮內膜,并再次送病檢。將BBTME2刮匙樣(相當于6號刮匙)刮凝器送達宮底部,啟動手柄開關,由前壁開始依次刮凝宮腔2~3周,刮凝速度為蜂鳴器鳴2次移動0.5 cm為宜。一般前后壁消融4次,兩側壁各消融1次,注意強化宮角及宮底部消融。超聲縱觀觀察:腔內有一條7 mm寬強反光帶,橫切觀察呈“一”字形,厚7 mm。子宮縮小,子宮壁變硬,宮頸口無鮮紅色血液流出,有咖啡樣液體呈泡沫樣溢出,刮凝器粘有黑色或黑褐色痂狀物,術者有子宮夾刮凝器感覺即為治療滿意,手術完成。
1.4 術后處理 術后預防感染治療3~5天,術后當天給予縮宮素肌注以幫助子宮收縮排出壞死脫落的子宮內膜,禁性生活2個月。術后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必須隨診。隨診方式采用電話咨詢和門診就診兩種方式,并做記錄。
1.5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后1~6個月閉經或不規則陰道流血停止為治愈;有周期性少量陰道流血(少量月經)為明顯有效;有間斷性少量流血為有效;癥狀同前為無效??傆行蕿橹斡?、明顯有效率和有效率的總和[2]。
2 結果
2.1 術中情況 術前探宮腔9~11 cm有14例,
2.2 術后情況 術后留觀12~24 h,20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及腰骶部墜脹痛,其中疼痛難忍2例,予肌注度冷丁50 mg后好轉;5例疼痛可忍,予口服氨酚待因片后緩解;13例輕度腹痛未做任何處理。術后7~10天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均在術后20~40天左右完全干凈,陰道血性排液均少于月經量。術后1個月內無一例感染。32例術后永久性閉經治愈,4例有少量周期性陰道流血明顯有效,2例點滴樣不規則流血有效,治愈率84.21%,總有效率100%。本組病例術后無宮腔感染,無宮頸管粘連。
3 討論
BBT婦科多功能射頻治療儀屬自凝刀微創系統,射頻是一種高頻電磁波,對組織具有生物熱效應。治療時在超聲動態觀察引導下,將射頻電流通過治療刀經女性自然腔道介入到宮腔,儀器自動精確地控制治療功率、時間和溫度,在病變部位局部產生60 ℃~85 ℃高熱效應,使子宮內膜的功能層、基底層及淺肌層均發生凝固、變性、壞死及脫落,最后逐漸被機體肉芽組織吸收或排出,破壞子宮內膜,導致子宮永久性閉經,或殘留少許子宮內膜而出現少量的月經。由于破壞子宮內膜,該技術僅適用于無生育要求的婦女。我院應用射頻消融技術治療38例圍絕經期功血患者,84.21%(32/38)永久性閉經,15.79%(6/38)術后出現少量月經,治療總有效率為100%。與尹格平[3]、李志英[4]報道的總有效率94.1%和96.84%相近。
本組射頻消融治療功血手術時間短,平均8 min。超聲動態觀察下對患者創傷小,未發生子宮穿孔、腸管及膀胱損傷等嚴重并發癥,手術安全性高,方法簡單,熟練診刮和人工流產術的醫生便可操作。術后恢復快,不影響卵巢功能,并發癥少,且治療效果可與宮內膜電切術(有效率95.6%)相媲美[5]。該技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效果確切而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組患者出血時間長者術前均抗感染治療3天,所有患者術前行陰道沖洗或抹洗(陰道出血者),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后繼續給予抗生素治療3~5天,保持外陰清潔衛生,有效地預防了感染及宮腔粘連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0.
2 尹格平,陳銘,邵旭,等.射頻熱凝固微創技術治療子宮良性病變的初步研究.現代婦產科進展,2003,12(3):200-203.
3 尹格平.射頻熱凝固治療子宮良性疾病的進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8:642-643.
資料與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3月我院對38例快速性心律失?;颊呤┬猩漕l消融術治療。患者包括男23例,女15例,年齡在20~71歲之間;其中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23例,間歇性預激12例,心房撲動2例,左室特發性室速1例。23例室上性心動過速中,左側房室旁道11例,右側旁道2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10例。
[3]治療結果:本組消融術手術治療成功人數36例,有2例行第2次手術。成功率94.7%,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性靜脈炎1例。
消融手術方法:手術中,在右鎖骨下或右頸內靜脈及股靜脈穿刺,并放置標測電極,行心內電生理檢查,經一定的電流刺激,誘發心動過速發作及終止,找到消融病灶部位,同時針對病灶部位經大頭導管釋放射頻電流。消融左側房室旁道時,大頭導管經股動脈逆行置入;消融右側房室旁道或改良房室結時,大頭導管經股靜脈置入。通過X線透視,心腔內心電圖、希氏束電圖和冠狀竇電圖等來判定導管頂端電極所在位置。確定電極到位后,釋放適合的電流進行消融。消融后再次行心內電生理檢查,同樣條件下,未誘發出心動過速則射頻消融手術成功。
護理體會
良好的醫護配合:射頻消融術是一種帶有創傷性質的心臟疾病治療手段,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既要懂得護理知識,又能協助醫生緊急處理各種并發癥,同時還要具備心臟電生理基本知識,在術中能及時觀察各種監測儀器,讀取有價值的數據并提供給醫生,以保證手術圓滿成功。
術前準備:包括消融導管、各種導管電極、急救藥物和急救設備的準備。保證多導生理儀、除顫器、心電圖機、吸引器等性能完好,處于應急備用狀態。
術前護理:詳細了解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以往病史等信息,以便于在手術前作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術前3天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術晨禁飲食;術前告訴病人麻醉的方式及麻醉過程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常規的手術準備,包括右側頸部及下頜部、雙側腹股溝、會的備皮和青霉素試敏等;以使患者能夠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狀態積極配合手術的進行。
術中護理: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立即測量患者的血壓、心律、心率和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之后協助患者仰臥于血管造影機的透視臺上,建立靜脈通路;接好多導電生理記錄儀,安裝好各種導線,并將導電膏均勻抹在電極板上并準確安放到患者腰骶水平背部正中處。手術中,醫生發出電極到位的指示后,應準確地將電極尾端接插于多導電生理記錄儀的連接轉換器中,同時嚴密監視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生理記錄儀的電壓、電流、阻抗等參數。還要特別強調的是,術中病人一旦有不適或疼痛,應及時向醫生報告,如出現嚴重并發癥,必須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術后護理:手術完畢拔管后局部按壓10~20分鐘后,然后加壓包扎壓迫止血,對于動脈穿刺部位須砂袋壓迫6小時;患者安返病房后,應立即接上監護儀,心電血壓監護24小時,以便能及時發現患者可能出現的心律失常和休克癥狀;患者術后必須絕對臥床休息,一般靜脈穿刺患者是6~8小時,動脈穿刺患者是12小時,且患側肢體須保持伸直位,局部關節可做伸曲運動;密切觀察患者穿刺部位及周圍動脈的搏動以及皮膚的顏色、溫度及感覺等,注意監護儀顯示的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從而能及時發現心包填塞、氣胸、出血、感染等并發癥;鼓勵病人多飲水;主動詢問患者的感覺,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迅速處理;明確告知患者,術后72 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進行射頻消融治療成功的護理關鍵有以下幾點:①只有大力宣傳射頻治療知識,作好心理指導,消除緊張恐懼心理,才能讓病人積極配合治療。②必須有良好的醫護配合,高素質的護理人員,精湛的技術、豐富的知識。術中積極配合,操作精細、動作輕巧、準確,以取得病人的配合。③術中、術后嚴密觀察心電監護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黃永麟.射頻電流導管消融術治療心律失常.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3-48
【關鍵詞】 射頻消融術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原發性肝癌 超聲檢 彩色多譜勒顯像
0 引言
目前,臨床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仍為手術切除,但只有少數患者可以實施手術,在肝癌的非手術治療中,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療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近幾年來,射頻消融術已成為臨床上一項新技術[1]。我科從2002年4月~2003年3月,對8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射頻消融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組患者150例(治療組80例,對照組70例),男130例(其中治療組70例,對照組60例),女20例(其中治療組、對照組各10例),年齡30~72歲(中位年齡52歲),全部行肝穿活檢證實為原發性肝癌,腫瘤直徑3~10cm之間,其中小肝癌30例(直徑0.05)。
1.2 儀器和方法
射頻治療儀采用美國達隆公司RF 2000型,功率10~100W,頻率50kHZ。引導及動態觀察采用Acuson及HP 1000型彩色超聲診斷儀。
射頻治療前彩超常規檢測并定位引導射頻針準確插入腫瘤內,治療全過程由電腦控制,B超動態觀察治療過程。根據腫瘤大小,采用多針、多點、多層面重疊治療,直至將腫瘤完全毀損,術后護肝、對癥處理,1周后,治療組再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常規采用Seldnger技術,將導管超選至肝固有動脈,注入表柔比星40~50mg,羥基喜樹堿30~50mg,順鉑50~60mg,進口碘化油乳劑10~20ml栓塞,以后每月行一次彩超復查,主要觀察腫瘤大小,血供變化及臨床療效。同時,定期復查肝功能、AFP等。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對有關數據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后腫瘤血供變化 治療組治療后瘤周及瘤內血流信號完全消失60例,達75%(60/80);16例瘤周及瘤內血流信號明顯減少,4例腫瘤血供無變化。消失和減少率達95%(76/80),對照組治療后腫瘤內血流完全消失30例,15例明顯減少,10例3個月后出現新生腫瘤血管,病灶體段增大,但第二次射頻消融術后1個月復查彩超,4例腫瘤內血流信號完全消失,腫瘤血供消失和減少率為70%(49/7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
2.2 治療后腫瘤聲像圖變化 治療3個月后復查彩超,治療組中72例病灶體檢縮小25%以上,其中10例直徑
2.3 AFP水平和生存期 治療組治療后1~2個月,56例AFP增高者,30例降至正常,有所下降18例,8例較治療前有所增加,有效率85.7%(48/56),對照組48例AFP增高者,20例降至正常,有所下降15例,13例較治療前有所增加,有效率72.9%(35/48),所有患者全部進行隨訪。治療組半年、1年、2年生存率為97.5%(78/80)、62.5%(50/80)、42.5%(34/80)。對照組半年、1年、2年生存率為94.7%(66/70)、50.0%(35/70)、30.0%(21/70)。
2.4 不良反應 射頻消融術不良反應主要為低熱、肝區疼痛,轉氨酶升高,一般較輕,經護肝及對癥處理一周左右均可恢復正常。肝動脈化療栓塞術主要不良反應為發熱、肝區疼痛,惡心、嘔吐及骨髓抑制,經護肝、護胃、GCSF升血象及對癥處理、10天左右均可恢復正常。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肝癌切除率僅10%~30%[2],TACE治療近期緩解率高,其遠期療效仍不理想,3年生存期不足20%[3],RFA術治療肝癌是近幾年國內開展的新療法。近6年來,國內部分醫院開展先行TACE術后再行RFA術治療肝癌的較多,而先行RFA后再行TACE術的較少,此種方法國內應用較少、報道少見。
RFA術治療肝癌是目前公認的殺傷腫瘤較多而損害機體較輕的治療方法,射頻波一次可使組織凝固,壞死范圍達5cm×5.5cm×6cm[4]但由于對射頻的多電極下熱場還缺乏具體研究,在三維上可能出現漏空現象造成凝固不完全[5],特別是直徑>5cm的肝癌,體積大、生長不規則,治療時各分區間不能完全排除留有殘余癌組織,因此,仍有原位復發和轉移的可能,而肝動脈化療及栓塞治療,既可以殺死殘余癌細胞,又具有堵塞殘余腫瘤血管的作用,使殘余癌細胞因血供中斷,營養供給中斷而死亡,從而達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在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觀察其血流變化對評價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首先,彩超顯示腫瘤內的血供狀態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本組80例中,治療后腫瘤血供完全消失60例,其腫瘤體積明顯縮小,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對照組腫瘤血供完全消失的少、有些出現新生的腫瘤血管、其腫瘤體積逐漸增大,臨床癥狀也加重。其次,觀察腫瘤血供變化比觀察腫瘤體積變化更準確,腫瘤壞死后、瘤體在短時間內B超檢查仍表現為占位,部分腫瘤體積顯示縮小不明顯或較治療前略有增大、但治療組腫瘤血供明顯減少,腫瘤形態學和聲像圖發生明顯變化,AFP值下降至正常,故治療組血供消失和減少率、1年、2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總之,采用射頻消融術加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原發性肝癌是提高射頻消融術療效的有效辦法。是目前臨床非手術治療肝癌的理想選擇,彩超為觀察腫瘤血供狀態及療效評價提供重要依據,在指導治療和預測療效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Cascinu S,Catalano V,Baldelli AM, et al, Locoregional treatments of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J].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1998, 24(1):35.
[2] 李華,潘承因,劉青光,等. 肝細胞癌根治性切除術后預后影響因素的分析[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0,9(1):5558.
[3] 張天澤, 徐光煒. 腫瘤學[M]. 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1602.
【關鍵詞】 室上性心動過速; 射頻消融術; 護理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目前射頻消融術是治療陣發性室上速最有效的方法。筆者所在醫院2005年10月~2010年7月為71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實施了射頻消融術,經精心護理后,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將臨床資料及護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71例,其中男41例,女30例,年齡14~69歲,平均42.9歲,均有心動過速反復發作史,經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效。其中伴原發性高血壓病2例,冠心病1例,風心病1例,1型糖尿病2例。術前所有患者均停服抗心律失常藥物1周以上。
1.2 方法 首先行心臟內電生理檢查以明確診斷并確定消融靶點,選擇射頻消融導管引入射頻電流,確定電極到位后,能量15~30 W,放電10~120 s。重復電生理檢查,反復刺激,若不再誘發心動過速即消融成功,拔除導管,壓迫包扎穿刺點。
2 結果
69例患者治療成功,占97%,2例未成功患者中1例為多旁道,1例因電生理檢查示房撲、房速未行射頻消融術。發生并發癥1例,占1%,為左側氣胸,對癥處理后自愈。2例兩年內復發,占2%,均再次行射頻消融術后成功,無1例死亡。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及家屬對射頻消融術缺乏了解,部分患者擔心費用、復發等問題[1],所以焦慮、緊張、心理負擔重,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多與患者溝通。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和文化程度可利用圖片、宣傳手冊等手段向患者耐心細致地講解該手術的目的、意義、簡單經過,使患者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項等[2]。
3.1.2 術前準備 (1)完善相關全身和心臟常規檢查。(2)術前1天洗澡,做好備皮及藥敏試驗。(3)術前4 h禁食水,術前30 min肌注安定10 mg或苯巴比妥100 mg,并在右側肢體建立靜脈通路。(4)術前排空大小便并練習床上排便[3]。
3.2 術中護理 協助患者平臥于導管床上,貼好監護儀電極片及背部電極,連接好心電監護儀、心電生理監護儀、射頻儀。備好藥物,協助醫生進行消毒、鋪巾、動靜脈穿刺、心電生理檢查、標測定位及射頻消融,詳細記錄電生理檢查結果和放電次數、時間、功率、阻抗值。嚴密心電監護和觀察患者面色、脈搏、呼吸、血壓等情況,主動詢問患者感受,及時解決不適癥狀,注意患者有無心臟穿孔、心臟壓塞、氣胸等并發癥。同時注意保暖,青少年患者還應做好射線的防護工作。
3.3 術后護理
3.3.1 穿刺點護理 術后拔除鞘管時護士應密切觀察心率、血壓變化,防止發生迷走神經反射,備好阿托品、多巴胺等藥物。若出現心率減慢、胸悶、出汗、惡心、血壓下降等癥狀時應立即通知醫生,靜脈注射阿托品0.5~1.0 mg,同時氧氣吸入。穿刺動脈者采用彈力自粘繃帶“8”字法壓迫包扎穿刺點,1 kg沙袋壓迫4~6 h,保持術側肢體伸直,制動8~12 h,平臥12~24 h,預防傷口出血[4]。
3.3.2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1)術后持續心電監護24~48 h,嚴密觀察心率、心律,注意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2)測體溫4次/d,連續3 d,預防心內膜及局部感染。(3)若患者出現胸痛、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應予拍胸片,如確診為氣胸,應予半臥位,持續中流量吸氧,立即協助醫生行胸腔穿刺抽氣或胸腔閉式引流。(4)測血壓1次/h,密切觀察病情,重視患者主訴,若出現胸悶、氣促、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出冷汗、煩躁、頸靜脈怒張、心率增快、心音低鈍等癥提示并發心臟壓塞,它是射頻消融術后一種危及生命的并發癥,應及時報告,迅速準備心包穿刺用物,積極配合醫生,為搶救贏得時間。
3.3.3 預防出血和感染 術后常規靜脈滴注抗生素3 d,換藥1次/d,嚴密觀察足背動脈搏動、皮膚顏色、肢體溫度和感覺及傷口滲血情況。指導患者24 h后下床活動,1周內避免抬舉重物及特殊勞動,預防出血。
3.3.4 飲食護理 術后給予清淡易消化軟食,多食富含纖維素、營養豐富的食物,避免產氣食物,如牛奶、紅薯、豆類等,預防或減輕腹脹、腹痛等胃腸不適。食物宜熱食,忌寒涼性食品。術后多飲水,6~8 h可飲水1000~2000 ml,以稀釋血液減少血栓的形成,防止尿路感染,減少尿潴留的發生。
3.3.5 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可能有胸部不適,陣發性心悸感,擔心手術未做徹底和復發,所以仍恐懼、焦慮??山浶碾妶D、心超檢查,若無特殊異常,告之患者不適癥狀會逐漸消失。至于復發問題,應加強隨診,如出現術前相關癥狀應及時來院復查。
射頻消融術是目前根治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有效方法,成功率高,復發率低,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手術的成功離不開手術者精湛的技術,也和護理人員精心細致的護理密切相關[5]。
參 考 文 獻
[1] Deisenhofer I, Zrenner B. Cryoablation versus radiofrequency energy for the abl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the cyrano study): Results from a large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Circulation,2010,122:2239-2245.
[2] Goldberg AS, Bathina MN. Long-term outcomes on quality-of-life and health care costs in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versus medical therapy). Am J Cardiol,2002,89:1120-1123.
[3] 趙瑞芳,邊巍.舒適護理在射頻消融術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3):66-67.
[4] 祝金平,胡玉霞.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3):30-40.
【關鍵詞】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內鏡;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常常困擾患者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以往常采用下鼻甲部分切除、微波、激光及電凝等治療縮小下鼻甲,改善鼻腔通氣。等離子射頻消融是近年來比較新的技術,微創、高效、安全、手術操作簡單、術中不易出血、對黏膜損傷小、痛苦小。隨著對鼻腔生理功能的逐步認識和重視,下鼻甲手術應向著“保護下鼻甲功能的同時將其縮小到最佳體積”的目標[1],等離子射頻消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F報告我院在鼻內窺鏡下采用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386例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所有病人經門診確診為慢性肥厚性鼻炎,并排除鼻竇炎、鼻息肉、鼻腔內腫瘤、腺樣體肥大患者;合并鼻中隔偏曲同期性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診斷標準為:持續鼻塞半年以上,鼻腔通氣差,下鼻甲肥大,對1%麻黃堿不敏感,下鼻甲與鼻中隔有不同程度的貼合。本組病例取自2007年至今我科行雙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患者供368例,其中男206例,女162例;年齡15~63歲,平均28歲,均經保守治療半年以上無效。
1.2治療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在鼻內鏡直視下,用1%丁卡因+1‰麻黃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三次,每次約3分鐘。用1%利多卡因注射于手術側下鼻甲粘骨膜下浸潤麻醉,量約1~3 ml。使用等離子手術系統設定主機能量為6級。探頭從下鼻甲前端刺入, 沿粘膜下(勿過深觸及骨質或過淺損傷粘膜表面)將針尖插到預定部位,沿下鼻甲長軸黏膜下緩慢刺入到后端,作用時間10~15 s, 使該處組織凝固收縮,顏色發白,每側鼻甲打孔減容3次。術中尤其注意下鼻甲后端要作用到位,下鼻甲后端顯著肥大者,間隔一定距離斜行插入消融[2]。術后給予呋麻滴鼻劑滴鼻,口服或靜點抗生素3~7天, 2~3天后及時清理鼻腔內分泌物及偽膜,以后2~3天清理一次,7~10天后下鼻甲粘膜腫脹逐漸消退,每1~2周復診1次。
1.3療效評價標準顯效:鼻腔通氣好,下鼻甲與鼻中隔距離大于5 mm;有效:鼻腔通氣較好,下鼻甲與鼻中隔距離3~5 mm;無效:鼻腔通氣差,下鼻甲與鼻中隔距離小于3 mm。
2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過程,所有病例均術后定期復查1年, 顯效327例,有效4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7.15%。所有病例均未見鼻腔粘連及鼻黏膜萎縮、鼻干等并發癥。所有病例隨訪1年無復發。
3討論
慢性肥厚性鼻炎為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保守治療效果較差。由于下鼻甲具有加溫、加濕功能,所以治療下鼻甲肥大的理想方法是在保證下鼻甲粘膜完整的前提下縮小下鼻甲的體積,恢復正常的鼻腔氣道而不破壞下鼻甲的生理功能[3]。目前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下鼻甲部分切除術、下鼻甲黏膜下組織切除術、下鼻甲微波及激光燒灼術等。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及下鼻甲黏膜下組織切除術,手術損傷大,術中出血多,其次手術損傷了黏膜纖毛傳輸功能,影響鼻腔的生理通氣功能;并難以掌握切除范圍,切除過多,術后出現干燥、甚至萎縮性鼻炎;切除不足,鼻塞無改善。微波及激光治療過多損傷下鼻甲黏膜,易后遺萎縮性鼻炎。
射頻消融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微創技術, 有研究表明, 在鼻甲黏膜下消融,減少鼻甲體積改善鼻塞,最大限度保護了鼻甲黏膜的完整性 。其原理是:當等離子刀電極插入腫大的下鼻甲黏膜時,帶電粒子所帶能量打開鼻甲黏膜下組織細胞的分子鏈,使其脫落,同時該系統能將溫度精確控制在40℃~70℃,使膠原蛋白分子螺旋結構收縮,形成組織體積減容效果,不損傷表面黏膜,細胞仍保持活力,并在4~6周后出現最佳的組織收縮效果 。鼻內鏡下射頻手術治療下鼻甲肥厚與常規手術方式比較,其優點是: (1)溫度低,作用范圍有限, 有明顯的減容效果, 對正常組織損傷極少,從而使鼻腔表面粘膜組織的功能及對正常組織結構得到保護;(2)可以重復治療,一般間隔3~4周即可進行;(3)術野清晰,治療病變的范圍更準確,減少盲目操作和并發癥的發生;(4)患者痛苦小,反應輕,見效快,操作簡便, 每例治療時間僅需10~20 min,短期內即可康復;(5)可根據下鼻甲肥大部位及程度選擇治療點及治療時間,可分部位多點進針,對肥厚重的部位治療時間可稍延長,對肥厚不重者,可縮短治療時間。尤其對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能保證治療效果;(6)止血效果好,在鼻內窺鏡下退針時,將下鼻甲前端的針孔周圍組織短時間的凝固止血,即可達到良好止血。
射頻消融術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勿過深觸及骨質或過淺損傷粘膜表面;(2) 此治療不適用于下鼻甲骨性肥大者,合并鼻甲骨肥大者可行“功能性”鼻手術;(3)術中如一味追求實時消融的效果,而延長消融的時間,術后易造成鼻腔干燥,鼻甲萎縮;(4)術后需合理應用抗生素和滴鼻劑,減輕組織水腫,預防感染及鼻腔粘連。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射頻消融是治療慢性肥厚行鼻炎的一種安全、有效、微創的方法。其效果良好,操作簡單,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開展。
參考文獻
[1]許庚,楊欽泰,徐睿,等.對下鼻甲手術的評價.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03,10(4): 197 -198.
【關鍵詞】 歐普樂喉罩; 腹腔鏡; 肝癌; 射頻消融; 全麻
腹腔鏡手術一般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以方便進行氣道管理。但氣管插管對咽喉和聲門的刺激可引起強烈的血流動力學反應及拔管嗆咳、咽喉疼痛等并發癥。喉罩是臨床麻醉氣道管理上的突破,在盲探下插入、不需喉鏡顯露聲門,使用較方便、優點較多。歐普樂喉罩(OPLAC-LMA)是根據東方人短而窄的咽喉結構特點而設計的無氣囊新型喉罩,本研究通過與傳統的氣管內插管方法比較,評估歐普樂喉罩通氣在腹腔鏡肝癌射頻消融術全麻中應用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3年10月擇期全麻下行腹腔鏡肝癌射頻消融術的患者40例,年齡47~71歲,體重49~76 kg,ASA Ⅱ~Ⅲ級,肝功能A~B級,無嚴重系統性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歐普樂喉罩組(A組)和氣管內插管組(B組),每組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麻醉時間、手術時間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術前禁食12 h、禁飲4 h,長托寧0.5 mg麻醉前30 min肌注。入手術室后采用惠普多功能監護儀監測心電圖、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建立靜脈通路,常規輸注乳酸鈉林格液。兩組患者采用同一種麻醉誘導方案,面罩吸氧去氮3 min后依次靜注瑞芬太尼1 μg/kg,異丙酚1.5 mg/kg和順阿曲庫銨0.15 mg/kg,3 min后睫毛反射消失、下頜松弛。由同一麻醉醫師經口分別盲探置入喉罩或喉鏡明視插入氣管導管,A組采用4號歐普樂喉罩,B組采用ID7.5 mm氣管導管。用聽診器確定喉罩或導管位置,連接歐美達cexcel 210全能麻醉機行間歇正壓通氣。
術中設定自動氣腹機壓力為12 mm Hg。調整設置麻醉機呼吸參數:潮氣量8~10 mL/kg,呼吸頻率12~18次/min,吸呼比1:2,吸入氧濃度100%,氧流量1 L/min,監測并維持和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在35~45 mm Hg。麻醉維持采用異丙酚5 mg/(kg?h)、瑞芬太尼6~12 μg/(kg?h)及順阿曲庫銨60~120 μg/(kg?h)持續靜脈泵注。手術時間50~120 min,手術結束時停用全麻藥。待患者吞咽反射恢復、呼吸節律和幅度正常,呼之睜眼神志轉清醒后,停用呼吸機并拔除喉罩或氣管導管。
1.3 喉罩置入方法 歐普樂喉罩由臺灣旭邦工業有限公司提供,將喉罩硅膠帽以生理鹽水浸濕后待用。患者仰臥頭輕度后仰張口,由助手輕托患者下頜成反咬合狀態。將整個硅膠帽凹面朝前置入口腔,然后將喉罩管末端右側扭轉15°~30°,持續加壓下推向咽喉部,當阻力突然消失時,喉罩即滑入咽喉部,助手則停止托下頜動作。到位后給予正壓通氣,胸廓出現起伏,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晰,手控呼吸1 min后,CO2波形正常,鼻無氣體漏出,氣道峰壓小于30 cm H2O,提示插入成功[1]。
1.4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麻醉誘導前(T0,基礎值)、插入喉罩或氣管導管前(T1)、插入喉罩或氣管導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或氣管導管后5 min(T3)、拔除喉罩或氣管導管后即刻(T4),5個時間點的SBP、DBP、HR及SpO2,并觀察記錄嗆咳、蘇醒期躁動、喉痙攣、咽分泌物多及術后咽痛等麻醉相關并發癥。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各觀察指標的比較 兩組T0時HR、SBP、DB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T2、T4時SBP、DBP、HR均較T0時升高,且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時點兩組SBP、DBP和H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各時點Sp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4。
2.2 兩組麻醉相關并發癥的比較 A組術后并發癥例數均少于B組,其中嗆咳、蘇醒期躁動,咽分泌物及術后咽痛均明顯少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經腹腔鏡肝癌射頻消融,可以在術中直視下消融腫瘤及探查止血,同時防止周圍臟器損傷,是肝癌局部微創治療中重要手段。腹腔鏡手術建立人工氣腹時腹腔因充入CO2而壓力升高,使膈肌上移,胸肺順應性下降30%~50%[2]。選擇射頻消融的肝癌患者多為老年人且合并肝硬化,心肺儲備和代償功能降低,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力較差。本研究結果顯示,氣管內插管組插入和拔除氣管導管后即刻,咽喉部受刺激引發的BP和HR均較插管前升高,而歐普樂喉罩組各時點的血流動力學指標無明顯變化。腹腔鏡肝癌射頻消融術全麻過程中,與氣管插管比較,歐普樂喉罩具有置入與拔除時血流動力學穩定、應激反應小的優點。
氣管內插管是全麻中最強烈的刺激,喉鏡窺視對會厭、聲帶和氣管黏膜感受器的刺激,氣管內插管和拔管常引起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加,臨床表現為應激性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和心律失常[3-5]。Choyce等[6]證實,氣管插管后血壓增加30%,心率增快20%;而置入喉罩后只分別增加4%和增快3%。喉罩較柔軟,作為一種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工具,是通過封閉聲門及周圍組織,完成對氣道的控制,不需使用咽喉鏡顯露和接觸聲門進入氣管內,對聲帶損傷更小,術后呼吸道并發癥明顯減少[7]。在置入喉罩時,應激反應明顯低于氣管內插管,大大降低了對交感迷走神經的興奮作用,心血管反應明顯減輕[8-10]。插入喉罩時,只是對聲門上部咽腔的刺激,較氣管內插管的刺激強度相對弱,這可能是喉罩較氣管插管更易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機制,在全麻中對于心腦血管高?;颊呖捎行ьA防血壓升高和心率增快[11]。對于腹腔鏡肝癌射頻消融術,選擇喉罩控制通氣的全身麻醉,可減少氣管插管帶來的心血管方面的嚴重并發癥,有效地降低全麻誘導期及蘇醒期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
喉罩是無創麻醉通氣模式,操作簡單、使用容易,首次插入操作成功率為67%~99%[12]。本研究采用歐普樂喉罩系無充氣改良型,比普通充氣喉罩密閉性好、無損傷、軟硬度適中、更容易插入[13]。該型喉罩是專為東方人設計的喉罩,罩體短而窄,形狀更圓,適合東方人短而窄,茶杯狀的咽喉結構。喉罩頭的硅膠帽在正壓機械通氣時呈自動膨脹,呼氣時呈自動萎縮,與咽喉黏膜能很好的貼合,間歇膨脹、間歇壓迫黏膜,對口咽黏膜的傷害減到最低[14]。這種變化正適合麻醉通氣要求,氣道壓力在12~30 cm H2O范圍時,氣道壓越高密閉性越好。在腹腔鏡手術麻醉過程中,患者對于歐普樂喉罩較易耐受,且能得到滿意的通氣,安全可靠[15]。歐普樂喉罩不會對聲帶和氣管造成機械損傷,不影響氣管黏膜及纖毛運動,利于術后排痰,能維持氣道的自潔功能[16]。與氣管插管組比較,喉罩組術畢多數患者較安靜,呼吸和神志恢復較快,無明顯嗆咳,且蘇醒期躁動及術后咽喉痛并發癥少。但由于喉罩與呼吸道相對連接,不能完全隔離呼吸道和食道,可能引起胃脹,有并發反流和誤吸的可能,故在喉罩全麻期間應注意呼吸監測與管理,密切觀察潮氣量和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等指標,氣道峰壓應控制在30 cm H2O以下,潮氣量應以8~10 mL/kg為宜,且注意選擇喉罩通氣的患者手術時間應短于2 h。
綜上所述,歐普樂喉罩通氣在腹腔鏡肝癌射頻消融術全麻中應用,與氣管內插管相比較,在圍術期插管及拔管過程中血流動力學更加穩定,拔管時嗆咳、躁動等并發癥明顯減少,明顯降低術后咽痛的發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較少的麻醉并發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段宏軍,時勝男,左明章.SLIPA喉罩用于婦科手術全麻氣道管理[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2):167-168.
[2]劉明遠,李愛民,張瑞芹,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SLIPA喉罩、普通喉罩與氣管導管臨床應用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8):823-824.
[3]陳永權,金孝炬,張鵬,等.星狀神經節阻滯對老年患者全麻氣管插管應激反應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12):1034-1036.
[4]盛卓人,王俊科.實用臨床麻醉學[M].第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34-335.
[5]夏樂強,王瑛,陳文亞,等.喉罩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麻醉效果與安全性評價[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3):97-99.
[6] Choyce A,Avidan M S,Harvey A,et a1.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insertion of the intubating laryngeal mask airway[J].Anaesthesia,2002,57(4):330-333.
[7] Zimmert M,Zwirmer P,Kruse E.Effect on vocal function and incidence of laryngeal disorder when using a laryngeal mask in comparison with an endoutracheal tube[J].Eur J Anaesth,1999,16(8):511-515.
[8]張加強,孟凡民,候艷花,等.歐普樂喉罩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對胃脹氣程度及通氣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1):70-71.
[9]鄭穎,連文杰,王春英,等.喉罩與氣管插管用于全麻乳腺癌根治術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23(4):288-290.
[10]楊曉明,黃俊梅,薛曉東,等.喉罩通氣在甲狀腺切除手術中對應激反應和通氣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8,24(3):220-222.
[11]胡珍敏,李元健,徐忘宏.喉罩通氣在高血壓患者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08,25(2):334-335.
[12]杭燕南.莊心良,蔣壕,等.當代麻醉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651.
[13]楊叢忠,鄧燕,張梅,等.歐普樂喉罩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全麻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2):125-126.
[14]趙熙,李成輝,賈乃光.喉罩在臨床上的應用[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1,21(8):508-509.
[15]馮潔華,李朝陽.歐普樂喉罩在麻醉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23(4):341-342.
【摘要】目的比較射頻消融術與子宮動脈栓塞術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 方法選擇河南省駐馬店市某醫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83例經臨床相關檢查證實為子宮肌瘤,并行射頻消融術與子宮動脈栓塞術之一治療的病例。納入標準為,患者年齡35歲-56歲、符合相應術式的適應癥、臨床病歷資料完整。其中射頻消融術43例,子宮動脈栓塞術40例。將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反應及隨訪的B超結果作比較。 結果手術時間:射頻消融組(56±13)min,子宮動脈栓塞組(123±19)min,射頻消融組低于子宮動脈栓塞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住院時間:子宮動脈栓塞組(7.2士0.3)d,消融組患者不住院。治療效果: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后,射頻消融組肌瘤體積分別縮小了43.27%、71.56%和86.23%;子宮動脈栓塞組分別縮小了32.11%、56.27%和68.57%。射頻消融組和子宮動脈栓塞組的治愈率分別為:88.37%、6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 結論射頻消融術能保留子宮肌瘤患者的子宮,對控制癥狀、縮小肌瘤體積有顯著的作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子宮肌瘤的微創技術。
【關鍵詞】射頻消融術;子宮動脈栓塞術;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11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130-02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又稱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多數子宮肌瘤無癥狀,少數表現為陰道出血,腹部觸及腫物等[1]。如發生蒂扭轉時可引起疼痛。近年來子宮肌瘤發病逐年增多,且發病年齡也日趨年輕化[2]。因此,尋找一種簡單易行,療效確切,既可達到治療目的,又能保留器官功能的治療方法已成為當前國際、國內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超聲導引下的射頻消融術是一種微創技術,利用超聲波聚焦在腫瘤特定靶區,可以對子宮肌瘤進行適性消融[3]。治療過程完全無創傷、不需麻醉,真正實現從體外殺滅體內的腫瘤組織。本文欲通過比較射頻消融術與子宮動脈栓塞術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從而為射頻消融術治療子宮肌瘤提供客觀精確的量化數據,為進一步探討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河南省駐馬店市某醫院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83例經臨床相關檢查證實為子宮肌瘤,并行射頻消融術與子宮動脈栓塞術之一治療的病例。病例納入標準:①射頻消融術:年齡35~56歲;肌瘤類型為漿膜下、肌壁間和黏膜下肌瘤,肌瘤體積最大5.3×5.2×4.6cm3,最小3.2×3.0×2.8cm3。②子宮動脈栓塞術:年齡35~56歲;肌瘤無鈣化、壞死等;無惡變等;傳統的非手術治療失敗而拒絕手術或不適宜手術治療者;手術治療有高風險的患者;肌瘤增長稍快但尚未達到子宮肌瘤切除指征者。
經UAE治療的患者共40例,經消融術治療的患者43例,經篩檢得到符合上述納入標準且臨床資料。選擇的8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異常子宮出血、腹痛,尿急尿頻、流產及不孕等。83例研究對象術前均行相應臨床檢查以排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子宮肉瘤等。83例研究對象均無心、肝、腎及其它器官嚴重疾病史,盆腔檢查均未發現腫塊,術前及術后均未曾使用過激素類藥物。治療方式的選擇初步由醫生根據病情提出,然后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屬的知情同意。
1.2 射頻消融術與子宮動脈栓塞術方法:射頻消融術:使用日本東芝產240A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 3.5MHz)及西安半邊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BBT-972A婦科射頻治療儀”。常規外陰陰道消毒巾,將電極板置腰骶部,功率參數預置25~30W。充分暴露宮頸后,在B超監視下,將自凝刀緩慢送入宮腔,并插入肌瘤中心,將刀柄接在機器上,B超確認自凝刀在肌瘤內的位置后,打開自凝刀開關,直至自動報警為止,將刀退出,用同樣方法凝固肌瘤其他部位,至整個肌瘤完全凝固為止,B超圖象由低回聲變為強回聲光團。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
子宮動脈栓塞術:采用Seldinger技術經右側股動脈穿刺成功后,將5F Cobra或子宮動脈導管分別插入雙側髂內動脈用碘海醇造影,觀察子宮動脈起始位置及肌瘤供血情況;超選擇性插入子宮動脈進行造影,用PVA顆粒(500~700 μm)混合造影劑在透視下緩慢進行栓塞,直至子宮動脈遠端血流阻斷為止。
治療效果判定:①治愈:瘤體消失,無任何臨床癥狀。②好轉:瘤體縮小,臨床癥狀好轉,但未完全消失。③無效:術后6個月檢查發現瘤體未縮小或反而增大,密度無變化,臨床癥狀無好轉。
2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和SA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2檢驗。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其中的兩兩比較用SNK法;肌瘤體積的變化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其有效率的比較用確切概率法,療效的分析用多組有序變量的秩和檢驗;以P<0.05作為具有顯著性差異的標準。
3 結果
3.1 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射頻消融組手術時間(56±13)min,術后無需住院。子宮動脈栓塞術組手術時間為(123±19)min,術后(7.2士0.3)d出院。兩組之間手術時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 P<0.01 與射頻消融組比較。
3.2 子宮肌瘤治療前后肌瘤體積改變:83例患者在治療前肌瘤平均體積為(127.38±11.63)cm3。射頻消融組1、6、12個月,肌瘤平均體積分別為(63.24±6.73)cm3、(45.76±3.57)cm3、(9.48±1.23)cm3,肌瘤分別縮小了43.27%、71.56%和86.23%。子宮動脈栓塞組1、6、12個月,肌瘤平均體積分別為(76.35±8.26)cm3、(58.64±6.38)cm3、(28.92±4.65)cm3,肌瘤分別縮小了32.11%、56.27%和68.57%。兩組各時間點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射頻消融組和子宮動脈栓塞組的治愈率分別為:76.65%和43.26%,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cm3)
* P<0.01 與射頻消融組比較。
3.3 兩組治愈率比較:消融組12個月后有3例患者復發,栓塞組9例患者肌瘤引起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其中有1例B超發現新的肌瘤。消融組及栓塞組的治愈率分別為:88.3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3
表3 兩組手術治愈率比較
* P<0.01 與射頻消融組比較。
4 討論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其病因不明,可能與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4]。其主要臨床表現為[5]:①月經改變;②腹塊;③白帶增多;④疼痛;⑤壓迫癥狀;⑥不孕;⑦繼發性貧血;⑧低糖血癥。根據肌瘤所在子宮的不同部位,可分為以下幾類[6]:①肌壁間肌瘤;②漿膜下肌瘤;③粘膜下肌瘤;④子宮頸肌瘤。由于子宮肌瘤生長較快,當供血不良時,可以發生不同變性[7]:①玻璃樣變;②囊性變;③壞死;④感染;⑤脂肪變性;⑥紅色樣變;⑦鈣化等,肌瘤愈大,缺血愈嚴重,則繼發變性愈多。0.5~1%的子宮肌瘤可惡變為肉瘤,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肌瘤較大且生長快者,特別是絕經后肌瘤增長迅速或絕經后再出現的肌瘤患者[8]。近年來子宮肌瘤發病逐年增多,且發病年齡也日趨年輕化。因此,尋找一種簡單易行,療效確切,既可達到治療目的,又能保留器官功能的治療方法已成為當前國際、國內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射頻消融術是在超聲導引下將射頻裝置置入子宮肌瘤內,將電能轉換成熱能,并將能量聚集到足夠的強度,以達到瞬間高溫,從而使病變組織直接凝固壞死,從而達到破壞病變之目的,而病變區域外的組織則沒有損傷[9]。由于子宮肌瘤缺乏散熱功能,經過射頻消融后,子宮肌瘤會緩慢發生凝固變性壞死,最終使瘤體縮小或消失[10]。子宮的血供93%來自子宮動脈,因此阻斷子宮動脈即可阻斷肌瘤的血供,使肌瘤缺血缺氧,導致其變性壞死[11]。但子宮動脈栓塞術所需的手術時間長;多數患者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部分患者術后出現栓塞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彌漫性腹痛、低熱、疲乏、惡心等一系列的綜合癥狀[12]。因此,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研究83例患者在治療前肌瘤平均體積為(127.38±11.63)cm3。射頻消融組1、6、12個月,肌瘤平均體積分別為(63.24±6.73)cm3、(45.76±3.57)cm3、(9.48±1.23)cm3,肌瘤分別縮小了43.27%、71.56%和86.23%。子宮動脈栓塞組1、6、12個月,肌瘤平均體積分別為(76.35±8.26)cm3、(58.64±6.38)cm3、(28.92±4.65)cm3,肌瘤分別縮小了32.11%、56.27%和68.57%。兩組各時間點比較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射頻消融組手術時間(56±13)min,術后無需住院。子宮動脈栓塞術組手術時間為(123±19)min,術后(7.2士0.3)d出院。兩組之間手術時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射頻消融組和子宮動脈栓塞組的治愈率分別為:76.65%和43.26%,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消融組12個月后有3例患者復發,栓塞組9例患者肌瘤引起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其中有1例B超發現新的肌瘤。消融組及栓塞組的治愈率分別為:88.3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以上研究表明,射頻消融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子宮肌瘤的微創技術,以其治療方法安全簡單、治療時間短、療效好、費用低、可保留患者生育能力等有點,已成為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一種較理想的微創手術。
參考文獻
[1] 杜麗. 米非司酮治療130例子宮肌瘤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09,6(27):70-71.
[2] Voogt MJ,DeVries J,Fonteijn W,et al. Sexualfunetioning and Psyehological well-being After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in women with symptomatic uterine fibroids[J].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9,92(2):756-761.
[3] 劉花玉,張紅英,陶光實. B超引導下自凝刀射頻治療86例子宮肌瘤療效報告[J].實用預防醫學,2008,15(3):820-821.
[4] 王藹明,尹善德. 子宮肌瘤治療方式的爭議與挑戰[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5):14-15.
[5] 黃浩梁,曹麗蓉,孟紅娟,等.宮腔鏡電切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08,14(8):864-866.
[6] 張守娥,曾小紅,熊艷英. B超引導下射頻治療子宮肌瘤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5):88-90.
[7]羅新,宋雯霞,洪莉,等. 射頻自凝刀靶點治療子宮肌瘤的急性臨床病理學試驗.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3:277.
[8]杜香蘭.在超聲引導下用射頻治療子宮肌瘤的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07,9(13):63
[9] Linda D,Bradley MD. Uterine fibroid embolization:a viable alternative to hystereetomy[J].Anl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9,201(2):127-135
[10]ClarksonJ,HanSK,LiuX,et al.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ilying kissPePtin aetivation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nhormone(GnRH) neurons at puberty[J]. Mol Cell Endoerinol,2010,74(35):1-6.
關鍵詞 圍絕經期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射頻消融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資料與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患者23例,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無生育要求并自愿接受射頻消融術治療者,年齡40~56歲,平均47.2歲;其中,合并繼發性重度貧血6例,中度貧血4例,輕度貧血3例,血紅蛋白4.0~10g/L,平均7.2g/L,其中18例經過刮宮、性激素等藥物保守治療。治療前常規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宮腔內膜診刮病理學檢查,排除宮頸、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同時不合并其他婦科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心臟病等手術禁忌癥。
方法:采用BBT-RF-C型婦科多功能射頻治療儀,治療頻率為550Hz,治療刀具為BBTME2自凝刀,監視采用Nemio30型彩色多普勒B超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MHz。術前15分鐘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0.1g,哌替胺75mg,適度充盈膀胱?;颊呷“螂捉厥?將彌散電板置于患者腰骶部,打開電源,將功率參數預置為50W,連接射頻電源與BBTME2自凝刀,常規消毒陰道、外陰,在B超監視下,用金屬探針測量宮腔,用6號刮頭刮宮腔1周,清除宮內膜,再次送病檢,以射頻為治療源,將BBTME2自凝刀送至宮腔底部與宮內膜接觸面為3mm×10mm,按壓自凝刀手柄開關,由宮腔左側壁開始,依次刮宮腔2~3周,移動速度為每5秒1cm,使子宮內膜功能層和基底層均產生生物高熱效應,發生凝固、變性、壞死,B超監視下可見內膜線變為強回聲,使內膜呈現一規則橢圓形,子宮內膜射頻消融結束。術后預防感染,應用抗生素5~7天,出血時間長,重度貧血患者,適當延長抗生素治療時間;肌注縮宮素3天,以助子宮收縮排出壞死脫落的宮肉膜;補充鐵劑治療貧血。術后2個月禁性生活,用消毒液清洗外陰,保持外清潔。術后1、2、3、6、12個月隨訪,如有陰道出血,腹痛等癥狀隨時就診。
療效評定標準:子宮內膜射頻消融術后,2~12個月中,無異常子宮出血,永久性閉經或少量月經,貧血癥狀改善,血紅蛋白≥110g/L,為臨床治愈。無異常子宮出血,少量月經,血紅蛋白≥9g/L,為有效。子宮異常出血,癥狀與術前無明顯改善,血紅蛋白
結 果
患者在射頻消融術中14例略感下腹墜脹痛,6例有明顯腹痛但能忍受,均在術后自行緩解直至消失,另有3例術后腹痛難忍,用止痛劑治療后緩解。
術前探查宮腔9~11.5cm者8例,術后宮腔
所有患者在射頻消融術后,陰道血性水樣分泌物在手術后2個月內完全停止,術后無感染、宮腔積血及宮頸粘連。閉經17例,滴點樣月經4例,少量月經2例;血紅蛋白≥110g/L者21例,血紅蛋白≥9g/L者2例。隨訪顯示,治愈21例,有效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討 論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傳統的治療方法是以緩解癥狀為主的刮宮和性激素等藥物保守治療,射頻消融術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合并繼發性貧血者,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無出血、安全可靠、治愈率高、療效確切而滿意,可在基層醫院推廣使用。但由于本組病例少,隨訪時間短,還需要在今后的治療過程中擴大樣本,長期隨訪,進一步觀察其療效。
[關鍵詞] 胸椎旁神經阻滯;肝臟腫瘤;射頻消融:局部麻醉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4-0108-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iver cancer by ultrasound-guided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WAN Zhengzuo QUE Bin LIANG Zhipeng ZHOU Rong ZHANG Weiqing
Department of Anethesiology, Hangzhou Hospital of TCM, Hangzhou 3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 anesthesia f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iver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ho were given liver tum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Hangzhou Hospital of TCM from July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assigned to th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group(group G) and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combined with paravertebral block group(group GP),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was applied in both group G and group GP, and OAA/S score was up to 3. group GP was further given TPVB anesthesia. Intraoperativ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remifentanil wa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pain. Th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pO2), bispectral index (BIS), OAA/S score and patient compliance score were recorded before operation (T0), 5 min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1), 10 min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at the end of operation (T3); the total amount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used in group G and group GP was recorded. Results SpO2, BIS, OAA/S score and patient compliance score at each time poi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 G and group GP, and those in group G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G.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3] 羊麗麗,紀建松,吳煒,等. 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用于經皮肝癌射頻消融術中臨床觀察[J]. 中華醫學雜志,2013, 93(45):3623-3625.
[4] 張培林. 神經解剖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5] Karmakar MK.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J]. Anesthe-siology,2001,95(3):771-780.
[6] Gazzera C,Fonio P,Faletti R,et al. Role of paravertebral block anaesthesia during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thermoablation[J]. Radiol Med,2014,119(8):549-557.
[7] Cheung Ning M,Karmakar MK. Right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aesthesia for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iver tumours[J]. Br J Radiol,2011,84(1005):785-789.
[8] Piccioni F,Fumagalli L,Garbagnati F,et al.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esthesia for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tumors[J]. J Clin Anesth,2014,26(4):271-275.
[9] 薛昀,切旅. 靶控輸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對術前病人異丙酚鎮靜作用的影響[J]. 中華麻醉學雜志,2005,25(10):729-732.
[10]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經皮肝臟腫瘤射頻消融術治療操作規范專家共識[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46(7):581-585.
[11] 劉曉艷,王海燕,孫莉,等. 雷米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在肝臟腫瘤射頻消融術麻醉中的應用[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12):3383-3385.
[12] 孫文兵,丁雪梅,高君,等. 提升肝細胞癌射頻消融療效的技術性措施:外科視角[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1, 17(7):534-538.
[13] 周蓉,嚴敏,萬政佐,等. 神經刺激器引導胸椎旁間隙阻滯的麻醉效果分析[J]. 浙江醫學,2012,34(3):211-212.
[14] Baidya Dk,Khanna P,Maitra S. Analges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d epidural analgesia for thoracic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4,18(5):625-635.
[15] Akcaboy EY,Akcoboy ZN,Gogus N. Comparison of paravertebral block versus fast-track general anesthesia vialarygeal mask airway in outpatient inguinal herniorrhaphy[J]. J Anesth,2010,24(5):687-693.
[16] Pipanmekaporn T,Saeteng S. The use of continuous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under direct vision for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J]. J Med Assoc Thai,2012,95(2):191-197.
[17] 周蓉,萬政佐,張蔚青,等. 胸椎旁神經阻滯在肝臟腫瘤射頻消融手術的應用[J]. 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6):95-98.
[18] 何旭秀. 胸椎旁神經阻滯用于高原地區老年開胸患者術后鎮痛的臨床觀察[J]. 重慶醫學,2015,44(22):3121-3123.
[19] 徐益萍,吳東進,吳蔚宇,等. 胸椎旁神經阻滯對開胸手術患者靜脈鎮痛效果的影響[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