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癲癇護理措施

癲癇護理措施

時間:2022-09-12 07:18: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癲癇護理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癲癇護理措施

第1篇

關鍵詞:小兒癲病 治療 護理 應用效果

小兒癲癇屬于一種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患兒病情嚴重急性發作時,可對患兒的生命安全與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所以要加強治療和護理工作。為了深入地分析小兒癲癇的治療和護理方法及其應用效果,特開展本次研究,本研究結果實現了預期的研究目標,現作如下匯報。

一、資料和方法

1.臨床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共收治100例小兒癲癇患兒,依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2-13歲,平均年齡為(6.3±1.4)歲,病程為3-8年,平均病程為(5.1+1.2)年;觀察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為4-12歲,平均年齡為(6.5±1.5)歲,病程為4-9年,平均病程為(5.3+1.5)年。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進行組間對比研究。

2.方法

兩組患兒一經診斷,便需即刻進行對癥治療。患兒病情發作時,由于伴有意識障礙和全身抽搐等癥狀,所以需要注意避免其發生外傷,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藥物治療。在臨床上,苯妥英鈉和地西泮可以有效預防癲病的發作,而患兒發病期間的常用藥物包括卡馬西平、丙戊酸鈉以及苯妥英鈉等。治療期間,兩組均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藥物指導、生活護理、健康宣教以及病情監測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全面護理,具體如下:

(1)飲食護理。指導家屬督促患兒規律進食,并要注意及時補充營養成分,注意補充高蛋白以及高纖維等食物的攝入量;針對伴有意識障礙的患兒,需借助于胃管進食;針對嘔吐患兒,需進行靜脈輸液。

(2)心理護理。癲癇患兒容易遭到歧視,可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護理人員要耐心地為患兒及其家屬講解癲癇的可控制性,幫助其樹立戰勝病癥的信心和勇氣;囑咐家屬督促患兒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以有效地保持患兒情緒上的穩定,預防復發。

(3)發作期間的臨床護理。當患兒的病情發作時,要及時地轉移各種容易造成損傷的物品,以免其受傷;然后取患兒的平臥位,并使其頭偏向一側,若其口腔內的液體較多,則需借助于吸引器進行相應的處理;解開其衣領,對其進行經鼻導管吸氧治療;將紗布包置于患兒的上下牙齒之間,以免其咬傷舌頭;若患兒有嚴重抽搐,則要注意避免其發生骨折或者關節脫臼;加強對患兒病情的觀察,尤其是在用藥后,要全面監測其生理反應。

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

4.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發病次數有大于或等于75%的減少;好轉:發作次數有25%及以上的減少;無效:發作次數無明顯減少,或僅有24%以下的減少。

5.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比較,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表示,應用X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護理后,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組別

例數

顯效

好轉

無效

有效率

觀察組

50

33(66)

15(30)

2(4)

48(96)*

對照組

50

21(42)

19(38)

10(20)

40(80)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三、討論

小兒癲癇的病程較長,日常生活中可反復發作,病情發作時,患兒主要表現為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可對患兒及其家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均會帶來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臨床治療水平和護理質量的不斷提升,胥利娟指出,對小兒癲癇患兒及時地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同時輔之以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顯著地優化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說明,及時地對小兒癲癇患兒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展,而在此基礎上對患兒應用全面護理則可以進一步優化治療效果,提高治療有效率,因此,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沈春霞,桑金龍.探討112例小兒癲癇的臨床治療與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7):3809-3809

第2篇

【關鍵詞】 病毒性腦膜炎;癥狀性癲癇;臨床護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57

癥狀性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 該病一般由全身性疾病或腦損傷類疾病而導致腦組織的代謝過程受到影響, 進而出現功能障礙。當癥狀性癲癇并發出現其他病證, 尤其是病毒性腦膜炎時, 其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只有通過加強對患者的治療與護理, 才能防止患者出現后遺癥, 因此探討如何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 以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就顯得格外重要[1]。通過對24例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實施整體性護理干預措施, 顯著增強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48例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了病毒性腦膜炎的相關診斷, 其診斷結果均符合病毒性腦膜炎診斷標準。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24例。研究組男13例, 女11例, 年齡最小15歲, 最大58歲, 平均年齡(37.8±6.7)歲。對照組男14例, 女10例, 年齡最小14歲, 最大59歲, 平均年齡(37.2±7.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予以相同的方案進行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性的護理, 研究組給予整體性的護理。主要護理方法與內容如下。

1. 2. 1 腰椎穿刺護理 對于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而言, 診斷需要進行腰椎穿刺, 而腰椎穿刺的技術性與危險性又都較高, 一旦出現失誤就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甚至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 因此做好對患者的腰椎穿刺護理至關重要。術前, 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清楚腰椎穿刺的基本操作方法與目的、意義, 以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持、配合, 并囑患者排空大小便, 告知患者術中各種注意事項, 讓患者提前做好應對腰椎穿刺的身心準備;術中要幫助患者擺好, 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鼓勵與引導, 同時要積極配合手術醫生進行手術操作, 確保手術順利進行;術后及時將腦脊液標本送檢, 術后6 h內讓患者去枕平臥, 及時給予患者補液, 并加強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觀察, 如果發現異常, 要立即上報醫生進行處理。

1. 2. 2 用藥護理 必須要加強對患者的用藥護理, 這樣才能保證治療效果, 控制癲癇發作。在治療期間, 護理人員每天定時指導、督促患者用藥, 一定要避免漏服、少服或是多服等情況出現。由于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的藥物一般都具有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 所以必須要加強對患者在用藥后的情況觀察, 防止患者在用藥后出現安全問題。在癲癇的用藥控制方面, 一定要等到完全控制患者的癲癇癥狀后, 將所用藥物逐漸停止, 千萬不能突然停藥, 否則可能誘發患者二次發生癲癇。

1. 2. 3 癲癇發作護理 在患者癲癇發作的時候, 必須要對患者做好護理安全工作, 防止患者對自己造成傷害。一旦患者發生癲癇, 就要立即使其平躺, 并用壓舌板包以紗布墊入口中, 防止患者的口舌被自己咬傷, 則需在舌鉗的輔助作用下, 將舌頭拉出, 避免舌體向后方下墜, 進而將呼吸道阻塞, 出現呼吸困難, 同時對患者進行及時的藥物治療控制癲癇, 加強對患者血氧飽合度、血壓、心律以及呼吸等體征的變化情況觀察, 及時將患者口腔和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除干凈, 保障患者呼吸道暢通。

1. 2. 4 心理護理 對于同時患有病毒性腦膜炎與癥狀性癲癇兩種病證的患者, 其癲癇癥狀是反復發作的, 在其臨床治療過程中, 治療初期藥物療效并不是很理想, 患者會出現一些不良情緒, 如焦慮、抑郁等。這種不良的精神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其影響的嚴重程度甚至比發作時的嚴重度及發作頻率更難以控制。因此, 臨床護理更應注重心理方面的護理措施。入院后將患者置于安靜、清潔的環境中, 消除噪音, 避免患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刺激, 尤其是患者的癲癇發作結束清醒過來后, 其情緒是抑郁、焦慮的, 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及關心體貼, 調整患者的心態, 幫助患者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 [2]。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愈出院的治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愈出院19例, 治愈率79.17%, 其余5例患者好轉出院或轉院繼續治療。對照組患者治愈出院13例, 治愈率54.17%, 其余11例患者好轉出院或轉院繼續治療。研究組患者的治愈率(79.17%)顯著高于對照組(54.1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些年研究表明, 作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病毒性腦膜炎, 其發生機制主要與兩大因素密切相關:①感染病毒后的免疫反應, ②病毒感染的相關機制, 以上兩種原因均參與癲癇的發生過程 [3]。在臨床上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的發生率較高, 對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威脅較大, 除了要對患者采取相應的抗癲癇治療措施外, 還應輔助一些有效的護理措施, 以確保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將患者的臨床治愈率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防止患者出現后遺癥[4]。

在本文的臨床研究中, 分別設立了對照組和研究組, 兩組患者的治療方法完全相同,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研究組患者實施了整體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而最終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卻出現了顯著的差異, 研究組的治愈率高達79.17%, 對照組的治愈率僅為54.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實施整體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可以增強治療效果、提升治愈率, 值得加強臨床推廣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曲朝霞. 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的臨床護理經驗總結.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27(18):306-307.

[2] 楊柳. 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的護理. 中外醫療, 2013, 28(10):156-157.

[3] 柯向霖. 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護理.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29(15):236-237.

第3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癲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3~60歲,平均40.2歲,病程3~28年,平均15.2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2~59歲,平均38.2歲,病程1~25年,平均13.2年。兩組患者人數、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癲癇患者在住院期間通過常規護理措施進行臨床護理,主要包括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采取相應措施預防癲癇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的情況。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安全管理,在住院期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護理人員安全管理。護理人員必須參加醫院及科室安全教育培訓,并對醫療事故處罰條例、跌倒墜床應急預案、護士管理辦法及癲癇病房各種護理常規、各種制度、流程進行考核,提高護理人員服務意識,重視癲癇患者的安全問題,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確保護理安全。②癲癇患者住院環境的安全管理:醫護人員應該為患者營造相對安全的環境,為患者提供相對方便的公共設施。家屬在探視患者時應該限制人數,避免過于嘈雜的環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另外,應該確保患者病房內有著相對柔和的光線,病房合理布置盡可能地清除病房內的障礙物。病床兩側有床檔、腳輪有剎車固定,將患者重要的物品放置在隨手可以觸摸的地方,教會患者使用呼喚鈴。將警示牌放于病床較為顯著的位置,如“謹防摔倒”、“小心燙傷”“防導管脫落”等,對躁動患者采用防護用具,對避免發生意外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③重視心理護理以及健康安全知識宣教等方面的工作:醫護人員在癲癇患者的治療期間應該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情緒進行有效改善,確保患者的心理狀態能夠得到良好的維持。告知患者加重病情或者誘發的因素,讓患者全面配合診療活動。④發作時的安全護理:醫護人員在癲癇患者疾病發作時,應該把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且將衣領松開,倘若患者出現咬傷舌頭的情況,則應該在牙齦位置填充物品。給予面罩吸氧,患者在肢體抽搐的情況下時,不能通過強行的方式進行按壓,防止出現骨折的情況。另外,為防止患者自傷,在告知家屬的情況下使用約束帶。采用地西泮藥物給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時,應該確保滴注速度緩慢。對患者皮膚的顏色以及尿量進行細致的觀察,避免出現腎功能受損等嚴重情況。

2結果

2.1兩組患者轉歸效果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通過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后,均獲得一定的效果。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通過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后,對比兩組患者出現不良事件的概率,詳見表2。

3討論

由于癲癇患者受到各環節、較大心理壓力等方面的影響,有著較多的發病原因,造成發病的原因主要有過度換氣、感情沖動、疲勞、發熱等方面。一旦患者癲癇病情發作時,則會造成大腦意識有一定障礙,有著較高的肌肉張力,四肢關節出現僵硬的情況,很容易發生窒息、咬傷、摔傷以及墜床等不良事件。本次選擇觀察組的癲癇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將安全管理措施通過臨床路徑措施實施在患者的住院期間,根據對患者在住院期間可能會出現的不良事件,對危險因素進行詳細且客觀的評估,構建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時采取保護性的護理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干預,促進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信息傳遞以及交流得到明顯增強[2]。另外,應該及時向陪住人員以及家屬宣傳安全管理措施,對患者病情轉歸有重要作用,促進患者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使護理人員以及患者溝通得到有效增進。采用安全管理措施實施在癲癇患者住院期間,不僅能夠促進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還能夠給癲癇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人身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第4篇

【關鍵詞】 小兒癲癇;康復護理

癲癇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腦部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腦內神經元群反復發作過度放電引起的突發性、暫時性腦功能失常,臨床上出現意識、運動、感覺、精神或自主神經功能障礙[1]。我院自2007年6月~2010年10月共收治癲癇患兒120例,經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癲癇患兒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齡6個月~14歲;120例患兒中,癲癇持續狀態30例;大發作25例;失神小發作者23例;嬰兒痙攣22例;簡單部分性發作6例;復雜部分性發作14例;均行腦電圖檢查及24 h動態腦電圖檢查證實;120例小兒癲癇經治療及精心護理,4例因驚厥時間過長引起后遺癥而出現智力低下,其余116例患兒癥狀控制康復出院。

2 護理

2.1 病情觀察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瞳孔大小和對光反射、動脈血氣結果等。癲癇患兒發作快、突然,護理人員要經常巡視病房,密切注意患兒精神狀態及思想情緒的微小變化、抽搐的性質、持續時間及發作頻率,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2.2 癲癇發作期護理[2] 發作期應注意拉起床檔,以防患兒墜床;平臥,頭偏向一側,使分泌物易從口角流出,若分泌物多時用吸引器清除;牙關緊閉者用牙墊或紗布包裹的壓舌板置于上、下臼齒間,防舌咬傷,如有舌后墜,用舌鉗將舌拉出,防止呼吸道堵塞;松解衣領扣;給予鼻導管吸氧;保護抽動的肢體,切勿抓緊患兒或制止抽搐,防止骨折或脫臼;隨時記錄抽搐開始的部位、發展順序、抽搐形式、持續時間等,及時報告醫生。

2.3 癲癇發作間歇期護理 小兒一般活潑好動,癥狀緩解后常因活動過度使體力消耗致此病復發,需常提醒患兒不要劇烈活動過度換氣可使CO2排出增多,血中碳酸減少,pH上升,堿的儲備量增加,血清中鈣離子濃度降低,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而導致癲癇發作,同時也要避免各種不良刺激,以免精神高度緊張。向患兒家屬講清癲癇的性質及治療目的,強調規律服藥,使患兒和家長正視疾病,從心理上接受長期治療。

2.4 用藥指導 大多癲癇患兒控制發作的首要因素是長期規律用藥,只有在治療過程中保持穩定的有效血濃度才能有效的控制癲癇不再發作。首先對家長進行服藥指導,使其充分認識到正確服藥的重要性,督促患兒定時服藥,定時定期檢查血常規、血紅蛋白、肝腎功能和血藥濃度。抗癲癇藥物的主要毒副作用有肝、腎功能損害,白細胞下降,嗜睡等,觀察有無牙齦出血、牙齦炎、皮疹情況。

2.5 飲食護理 有規律進食,加強營養,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飲食,如肉類、魚類、蛋類等,多食水果、蔬菜,食物要富有營養且易消化,切忌暴飲暴食或饑餓過度。意識障礙患兒留置胃管,胃管予以妥善固定。不能進食患兒或進食后嘔吐的患兒靜脈給予營養支持治療。

2.6 健康教育[3] 通過各種形式加強癲癇的宣教,消除患兒家屬的顧慮,減輕家長及患兒的心理負擔,使其自覺配合醫師治療,避免一切誘發因素,諸如感冒、疲勞過度、暴飲暴食、睡眠不足等。指導家長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和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動作、語言、認知功能等康復訓練,培養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7 出院指導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精神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多食水果蔬菜,禁飲酒、咖啡、濃茶或飲料;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盡可能消除或減少癲癇誘發因素;不自行減藥或停藥,如突然停藥易引起癲癇持續狀態;隨訪內容應包括藥物療效、是否需要調整劑量或藥物毒性反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及血常規、腦電圖等,必要時檢測血藥濃度。腦電圖每年常規檢查1次。患兒出現發作持續10 min以上,或出現新發發作形式,或患兒15 min內仍未清醒、呼吸困難、身體受傷應立即送往醫院搶救。

3 討論

癲癇是一種由于腦功能異常所致的慢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驚厥[4]。驚厥發作是由于腦神經元異常過度同步放電所產生的突發性、一過性的行為改變,包括意識、運動、感覺、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短暫異常。此病在兒科疾病中較多見,如不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可造成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腦損傷,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者危及患兒的生命。腦發育異常是小兒癲癇的主要原因,該病多繼發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和腦發育不良,絕大多數腦發育異常臨床上很難根治,因此加強孕婦、胎兒監測,產時產后盡可能減少嬰兒缺氧缺血是減少小兒腦發育異常的重要措施;顱內感染是小兒癲癇的第二原因,須加強對小兒的防護,防止腦外傷的發生導致的腦器官損害;同時,加強癲癇的治療和護理是提高患兒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

參 考 文 獻

[1] 屠麗萍.小兒癲癇的護理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 16(34):52005201.

[2] 江載芳,胡亞美.實用兒科學. 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501858.

第5篇

臨床治療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疾病時,為有效保障患者的療效及預后,應積極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1]。本次文章通過比較常規護理與針對性護理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的影響,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的護理對策進行探討。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52例,所選取的患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均有癲癇發病史,未出現結核性、細菌性、真菌性特殊病因炎癥。根據隨機性原則將所選的5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26例患者。對照組中男16例,占61.54%,女10例,占38.46%,患者的年齡在7~56歲,平均年齡為(26.54±3.45)歲;觀察中男17例,占65.38%,女9例,占34.62%,患者的年齡在8~57歲,平均年齡為(26.55±3.75)歲。對照組、觀察組兩組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疾病情況等)經統計學分析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臨床比較。

1.2方法 對對照組、觀察組兩組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即采取藥物、飲食、心理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常規護理干預。而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包括腰椎穿刺術護理、臨床特殊用藥護理、癲癇發作護理干預以及心理護理等。

1.3觀察指標 記錄對照組、觀察組兩組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情況,采取問卷調查評價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問卷采取百分制,評分低于60分則為不滿意,評分在60~80分則為比較滿意,評分在80~100分為非常滿意。

1.4數據處理 本次試驗結果數據采取SPSS21.0軟件中進行處理分析,95%為可信區間。P

2 結果

對照組、觀察組兩組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經護理后疾病情況均有一定的緩解,其中對照組中4例患者對于臨床護理不滿意,占15.38%,3例患者對臨床護理比較滿意,占11.54%,19例對于護理非常滿意,占34.52%,總滿意例數為22例,占84.62%;觀察組中無患者對于臨床護理不滿意,1例患者對臨床護理比較滿意,占3.85%,25例對于護理非常滿意,占96.75%,總滿意例數為26例,占100.00%。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病毒性腦膜炎作為臨床常見的由各種病毒感染導致的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主要疾病癥狀為頭疼、發熱、腦膜刺激征等。而癥狀性癲癇疾病是由全身性疾病或腦損害影響機體腦代謝失常而導致的癲癇情況,其中病毒性腦膜炎為癲癇發作的原因之一[2]。臨床上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及護理時,應給予一定的重視,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疾病治療及生命健康。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干預時,相較于常規的臨床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情況。

在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時,主要的護理措施有以下幾點:

3.1腰椎穿刺護理 對于采取腰椎穿刺手術的患者,為保證手術的成功,需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手術相關知識的教育,同時囑咐患者在術前排空大小便。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手術治療[3]。手術過程中,輔助患者進行擺放,并協助醫生留取患者腦脊液標本進行樣本送檢,手術結束后,并進行相應的處理措施,以保證患者的疾病預后及生命健康。

3.2特殊用藥護理 癲癇患者需長期使用藥物,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間,應按時按量發放藥物,同時耐心告知患者相關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服用方式,避免患者出現漏服、少服以及多服等情況發生,在控制癲癇疾病情況后,禁止突然停藥以避免癲癇持續狀態的發生[4]。

3.3癲癇發作時護理干預 癲癇患者疾病全身性發作時,應立即就近協助患者趟于平坦地面,采用壓舌板包以紗布后墊入患者口中,從而避免患者出現口舌咬傷情況,采用舌鉗將患者舌頭拉出避免舌后墜而阻塞患者呼吸道。遵循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鎮靜藥物,對患者的呼吸、心律、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壓等變化進行密切觀察,以避免患者出現呼吸抑制情況[5]。另一方面,為積極保持患者的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況,應及時并定期對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及嘔吐物進行清理,保障患者的日常呼吸順利及口腔清潔。

3.4心理護理 由于疾病易出現反復發作情況,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疾病治療效果。疾病發作后清醒的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及暴躁等負性情緒,而使患者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臨床疾病治療及護理,積極配合,從而保障疾病治療及護理效果[6]。

第6篇

【關鍵詞】癲癇;護理干預;遵醫行為;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204-01

癲癇是一種因為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導致的短暫性的大腦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一般屬于終身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時進行介入治療,可導致出現行為障礙、人格改變、智力下降等,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社會生活,因此對于癲癇患者的治療應當提高其自身的遵醫行為,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加強遵醫行為,改善生活質量是人們研究的重點。我院收治的癲癇患者采取全程的護理干預,在提高其遵醫行為、改善生活質量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8例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為(35.6±4.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8年由國際抗癲癇聯盟制定的《發作分類及診斷要點》的標準[1]:病程1年以上,年齡≥18歲,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無嚴重影響智能其他臟器系統疾病,無意識障礙及其他精神系統疾病者。將108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54例,兩組患者性別差異、年齡組成、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在住院期間給予常規護理及一般性的出院指導,干預組在住院期間及出院后均一直給予心理護理、用藥指導護理、健康宣教等護理干預措施。

1.2.1 心理護理:患者癲癇發作時常常不能自已,因此會產生羞恥感,長此以往就變變得抑郁、悲觀、焦慮、恐懼,因此應當及時向患者講解病情的知識,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幫助其釋放心理壓力,能夠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消除顧慮,配合醫護工作。

1.2.2 用藥指導護理:根據患者早期及遲發性發作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向患者及家屬講明藥物的作用機理、治療的意義、服用藥物的注意事項、毒副作用等,減輕其對服藥的恐懼、顧慮,養成規律服用藥物的習慣,如需調整藥物的劑量、類型,應在醫生診治后再進行,減少其不遵守醫囑服用藥物治療所導致的不良后果。

1.2.3 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授發病時的相關知識及技能,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安心,患者家屬可以在其發病時迅速有效地照顧患者,在各個方面給予患者支持、鼓勵,在其病情穩定出院回家回歸到社會過程中,及時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敦促患者按照醫囑進行治療、康復。

1.3 效果評價

1.3.1 遵醫行為評價:對患者在出院治療1年后進行評價,采用問卷形式,包括疾病了解情況、是否遵照醫囑服藥、是否定期復診、治我心理調節能力、知曉發作時家屬的處理,執行5項者為完全遵醫,不能執行任何一項者為不遵醫,之間者為不完全遵醫。

1.3.2 生活質量評價:采用生活質量量表[2]進行,包括發作擔憂、精力/疲勞、感情幸福、認知功能、藥物副作用、感知悲痛、工作-社會-駕駛限制等,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進行t檢驗及X2檢驗,P

2 結果

2.1 遵醫行為比較:干預組遵醫39例(72.22%),不完全遵醫10例(18.52%),不遵醫5例(9.26%),對照組遵醫19例(35.19%),不完全遵醫17例(31.48%),不遵醫18例(33.33%)。兩組相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

2.2 生活質量比較:干預組評分:擔心發作67.9±4.3;情緒70.6±7.3;生活滿意度62.5±7.7;精力65.9±9.1;68.4±7.9;社會功能70.3±7.2;認知功能68.4±7.8;擔心用藥70.7±5.1。對照組評分:擔心發作54.1±5.3;情緒57.3±3.5;生活滿意度45.5±4.7;精力52.5±6.1;社會功能48.5±5.1;認知功能51.2±5.2;擔心用藥50.7±4.1。干預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癲癇全球發病人數約有5億,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的危害,由于需要長期服藥以及服藥形式的繁瑣,導致患者遵醫行為的下降,從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遵醫行為在其治療過重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癲癇患者在院遵醫行為較好,回歸社會后較差,全程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提高其院外遵醫行為。

本組研究中發現,干預組患者的遵醫行為、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

總上所述,對于癲癇患者全程個體化的護理干預可提高其遵醫行為,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癲癇;精神障礙;護理體會

1 安全護理和生活護理

1.1 提供安全、安靜的環境 如病人應在暗且安靜的房間內,各種檢查與護理應集中進行,并提供隱私環境,如設單間,讓病人抽搐后安靜入睡。

1.2 建立適當的安全措施 病室內外、床邊無危險物品及障礙物;備好牙墊、舌鉗及床欄等;協助病人確認現實環境,指導使用避免傷害的方法,如有發作預兆時,應避開危險地點或請護士幫助;平時應取出口腔中的活動義齒。

1.3 安排有規律的作息生活 參加適宜的作業勞動和文化、娛樂、體育生活,以促進人際交往,調節情緒,避免焦慮、孤獨、退縮等。

2 心理護理

(1)癲癇病人處于病理性心境惡劣狀態時激惹性高,醫務人員在接近病人時務需注意進行耐心解析、勸慰和疏導。對人格改變者在關心、理解的基礎上,予以耐心幫助,使其認識自身不足,鼓勵其糾正。可做行為療法,對其點滴改進及時肯定。(2)幫助病人消除心理負擔,正確對待疾病,配合治療。

3 特殊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發作先兆,盡早采取防范措施。

3.1 抽搐發作時的緊急措施 首先保證呼吸道通暢,讓病人就地平臥,松開衣服和領口,頭轉向一側,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流入氣管引起嗆咳窒息。用紗布包裹壓舌板放于上、下臼齒之間(如來不及,可用手緊托病人下頜,使口禁閉),以免咬傷舌頭。抽搐時切勿用力按壓病人肢體,以防骨折。

3.2 抽搐停止后注意事項 將病人側臥,以免吸入分泌物或胃內容物,用吸引器吸引口鼻腔分泌物及嘔吐物,取出口中活動的義齒,加強皮膚護理,注意保護易受損傷的關節;如抽搐停止,意識恢復過程中發生興奮躁動,應有專人守護,并設床檔;持續吸氧。

3.3 持續癲癇發作,應立即采取以下緊急措施 立即報告醫生組織搶救;給氧,隨時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使用抗癲癇藥和其他對癥或對因藥物;如:給予安定靜脈注射時,劑量在10~20mg,注意靜推速度每分鐘不得超過2mg。專職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及時作特別護理記錄;落實各項安全護理、軀體生活護理,保持床褥干燥和病人清潔,冷暖適宜,避免亮光和聲響刺激;預防感染和各類并發癥。

3.4 密切觀察發作情況并作記錄 包括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瞳孔反應、神經系統反射;癲癇發作的形態、類型、抽搐部位、程度,有無大小便失禁等;發作起止時間、清醒時間;發作時有無受傷及發作后病人的感覺等。

3.5 對精神運動性發作、意識蒙眬或頻繁癲癇發作者 應立即報告醫生并迅速移開周圍物品;應由2名以上工作人員保護病人;按醫囑予以肌注抗癲癇藥物;密切觀察直至清醒。

第8篇

1.1一般資料

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癲癇持續狀態患者中選取40例患者,均符合《神經疾病》診斷標準。40例癲癇持續狀態患者中,男37例,女3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7.2±7.3)歲,發病時間2~3h。

1.2排除標準

①有惡性腫瘤、全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②6個月內受過重傷或有手術史的患者;③不接受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基本方法

密切注意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做好相應的患者神志、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和節奏的記錄,有效防止腦水腫和腦疝的形成,同時嚴密監測并記錄患者癲癇發作的持續時間、間隔時間、部位和次數。為患者選擇環境安靜、光線較暗的病房,減少外界刺激,做好咬舌患者口腔護理,及時更換長時間不清醒患者的,保持大小便失禁患者衣物及床鋪的清潔。裝床欄,避免患者因墜床發生意外。

1.3.1發作護理

發作時及時讓患者平臥并將頭偏向一側,在患者上下臼齒間放置開口器或壓舌板,并給患者松衣領腰帶,為避免骨折和脫臼,不可強行按壓患者肢體,尤其是特殊部位。

1.3.2建立靜脈通道

用比較柔軟的管針快速建立靜脈通道,以方便及時給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用藥,控制病情發作,在建立靜脈通道過程中,選擇前壁粗大的部位而非關節處,減少因穿通靜脈壁和多次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靜脈用藥時還需避免藥物外滲等意外的出現。

1.3.3用藥護理

治療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的關鍵在于及時控制患者抽搐癥狀。安定作為一種常用注射藥物,可有效降低血壓,抑制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控制穩定病情后的口服用藥主要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安納、拉莫三嗪等,具體用藥根據患者情況而定。用藥期間,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其病情變化,定期檢查,了解藥物療效,如有肝、腎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嗜睡等不良反應,需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干預措施。

1.3.4呼吸道護理

及時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若出現舌后墜阻塞呼吸道的情況,則需要用舌鉗拉舌或者放置口咽通氣導管,以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另外,還需對患者腦部及其他組織進行持續低流量的吸氧,嚴重情況下應插氣管甚至切開氣管,若仍出現換氣不足的情況,則進行氣囊人工呼吸。1.3.5腦保護急救護理癲癇持續狀態患者出現高熱癥狀的情況比較多,腦組織代謝增加和顱內壓升高等問題也會隨之出現。腦保護急救護理是通過物理方式進行降溫,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塊或進行擦浴和用冰帽降溫等都是可行的辦法。

1.4觀察指標

①護理效果;②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1.5療效評定標準

本次研究護理效果有4個程度,即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具體評定標準如下。痊愈:患者癲癇發作得到完全控制,無復發狀況出現。顯效:癲癇發作次數減少,發作次數在70%以下。有效:癲癇發作次數減少,在20%~70%之間。無效:癲癇發作次數沒有明顯的減少,甚至有升高的情況出現。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結果

采用急救護理后,40例癲癇持續狀態患者中,痊愈27例(67.5%),顯效8例(20.0%),有效3例(7.5%),無效2例(5.0%),即護理總有效率為95.0%,無效率僅占5.0%。

3討論

第9篇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368-01

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伴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工傷與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呈逐年增長態勢,顱腦外傷患者逐漸上升,所致癲癇作為其中的一種嚴重并發癥,患病率達1%-10%,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早期發作時間通常于傷后7d-14d,晚期于傷后6個月-36個月[1]。在臨床上,外傷性癲癇在原發損傷前提下加劇了腦組織病理損害,誘發神經出現生化改變,極其容易增加死亡風險。因此,強化臨床病情觀察,基于把握誘因的基礎上施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深入探究外傷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效果,本文主要對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外傷性癲癇患者進行平行對照研究,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外傷性癲癇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均經腰穿、顱CT檢查確診,以腦電圖顯現棘慢波、尖波、棘波為診斷標準,發病前均無癲癇家族史、癲癇病史,早期發作時間均為起病后7d-14d,其中男性占有46例,女性有30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在(46.43±8.32)歲之間;41例顱內血腫,23例腦挫裂傷,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致傷原因:48例車禍,4例毆打傷,12例高處墜落傷,12例其他傷;17例癲癇大發作,46例小發作,13例處于持續狀態。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法,將這76例外傷性癲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對比觀察,每組3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對照組施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護理干預:(1)臨床觀察:考慮到癲癇發作時易增高顱內壓,加重腦缺氧,誘發腦出血,故發作時必須要密切觀察其肢體活動、意識、生命體征、瞳孔大小、面部肌肉痙攣等情況,出現嘔吐者要分析嘔吐物顏色、性狀及全身狀況,并記錄癲癇發作部位、持續與間歇時間、眼球偏向等。強化心電監護,爭取早期發現異常并及時處理;(2)癲癇發作時護理:①抗癲癇藥物使用與觀察:嚴格執行醫囑,準確、及時用藥。抽搐時予以安定,以2-4mg/min的速度靜推至發作暫停,嚴密觀察心跳、呼吸、血壓等情況,若患者血壓、心率出現下降,且呼吸表淺,應暫停使用并做好搶救工作;②保護性護理:發作時,將開口器、牙墊或壓舌板(裹纏紗布)置入上下臼齒間,預防唇舌咬傷,床旁設置床檔等安全維護裝置,避免撞傷、墜床、跌傷;③保持呼吸道通暢:發作時去枕平臥,解開褲帶、衣領并清除鼻腔、口腔內分泌物,以防誤吸,增加氧流量至6L/min左右。抽搐時,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④合并癥觀察及護理:癲癇發作時,遵醫囑,予以鼻導管吸氧3L/min左右,維持氣道通暢,增高動脈血氧含量,并予以125ml、20%甘露醇+5mg地塞米松,行靜脈滴注,緩解腦水腫。發熱者予以大動脈冰敷及乙醇或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降低腦細胞耗氧量,并構建靜脈通路,監測酸堿、水電解質平衡;(3)癲癇發作停止后護理:①基礎護理:維持口腔清潔,預防口垢口臭,并確保皮膚、床單干燥,定時拍背,預防肺部感染;②抽搐后觀察:觀察有無受傷,譬如肌肉拉傷、舌咬傷等,發現異告知醫生予以處理;③心理護理與健康指導: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消除顧慮,樹立治愈信心。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病情穩定;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部分消失,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效:上述指標均無明顯變化;(2)護理滿意度評估:采用自行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滿意度,主要涵蓋非常滿意、較滿意、滿意及不滿意四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42%,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2.1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3.68%,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外傷性癲癇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癥,多繼發于顱腦傷后,屬于其嚴重并發癥之一,易發于年輕成年男性,伴有癲癇家族史者患病率更高,可發于傷后任何時間,早期發作者于傷后即刻顯現,晚期發作者于頭傷痊愈后發作[2]。據相關研究發現,并非所有腦外傷患者都存在癲癇,以初次癲癇發作時間為依據,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早期,二是中期,三是晚期。由于癲癇起病急劇、發展速度快、病情較為兇險,且存在反復發作性,故臨床觀察及護理顯得尤為重要[3-4]。

第10篇

【摘要】目的:對癲癇持續狀態病人的救治與護理措施進行探討;方法:回顧分析我院收治癲癇持續狀態病人42例的臨床資料。結果: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所有患者24 h 內癲癇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明顯減少,4~7d后均無癲癇發作。結論:救治和護理及時對癲癇持續狀態病人康復非常關鍵,必須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

【關鍵詞】癲癇持續狀態;護理;救治

癲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過程十分漫長。癲癇持續狀態是指癲癇發作反復發生或發生的時間延長導致一種固定的持續狀態。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急癥,特別是全身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因合并生命功能衰竭而死亡,或造成永久性腦損害。筆者對42例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救治和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10月~ 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癲癇持續狀態病人42例。其中男 25例,女17例,平均年齡40.5歲。特發性癲癇13例,癥狀性癲癇28例,隱源性癲癇1例。42例患者均出現癲癇持續狀態,持續時間為38min~2h,腦電圖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

2 護理方法

2.1 一般護理:出現先兆即刻臥床休息,抽搐發作時取仰臥位,伸頸、下頜向前,抽搐停止后,保證病人安靜休息。必要時加床欄,以防墜床。保持呼吸道通暢,發作時迅速解開衣扣,松解褲帶,將病人下頜托起,以防下領脫位,放置牙墊,避免咬傷舌頭。有義齒者應取出,嚴重抽搐時,不可強力阻止病人,以免肌肉扭傷和骨折。如有呼吸困難,給低流量氧氣吸入。無自主呼吸者應做人工呼吸,必要時協助醫師行氣管切開。發作后病人尚有一時意識障礙或出現精神癥狀,故應做好護理,以防意外發生。癲癇持續狀態伴有高熱者 應給予物理降溫及遵醫囑給予退熱藥物。物理降溫:頭部冰枕,酒精擦浴,冷鹽水灌腸;藥物降溫:復方阿斯匹林、安乃近、布洛芬等。積極降溫是減輕腦水腫,保護腦組織的重要措施。

2.2 應用藥物盡快控制抽搐發作:盡快控制發作,地西泮是治療癲癇持續狀態最有效的藥物。靜脈注射后可迅速吸收并入腦,注射后lmin即可達到最高濃度,因而,不論成人及兒童均為首選藥物。成人首次量為10~20mg,以2~4mg/min的速度靜脈注射。33%的患者于注射3min內抽搐停止,80%的患者5min內抽搐停止。控制癲癇持續狀態的地西泮血藥濃度為500ug/L,維持療效的水平為150 ug/L。地西泮靜脈1次注射后,腦內水平迅速上升,而后又很快分布于各個組織和器官,因此,血清濃度于10~20min后又迅速下降;為防止血清濃度下降后發作出現反跳,應于首次靜脈注射后立即給予地西泮靜脈滴注維持,用量為每小時10mg,使血藥濃度維持在200~800 ug/L,直至患者清醒,改口服長效抗癲癇劑。地西泮靜脈注射要嚴密觀察呼吸情況。若注射過快可引起呼吸抑制。如果出現了呼吸抑制,千萬不要慌張,不要急于使用呼吸興奮劑,一般只需做短時間的人工輔助呼吸,患者即可恢復自主呼吸。因地西泮過量還可出現低血壓,因此,注射時除觀察呼吸外,還應注意血壓。

有時候要把地西泮和苯妥英鈉聯合應用,這樣克服了地西泮作用時間短和苯妥英鈉發揮作用慢的缺點,聯合應用,即先靜脈注射l0~20 mg的地西泮,接著注射~個負荷劑量的苯妥英鈉,然后靜脈滴注苯妥英鈉維持治療。這樣,既能迅速控制發作,又能保證不反跳,還不降低患者的覺醒水平,有利于觀察病情。

2.3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觀察發作的先兆,抽掐發作期間,密切觀察意識、瞳孔、面色、呼吸、脈搏、血壓變化。觀察記錄抽搐的部位、順序、持續及間歇時間,有無小便失禁、嘔吐、外傷等。抽搐停止后,注意有無精神錯亂、頭痛、肌肉抽掐等。出現癲癇持續狀態應配合醫生給予及時搶救與護理。靜脈滴注抗癲癇藥物,應隨時根據病情調整速度,例如靜脈注射安米妥鈉,一般每分鐘0.1g的速度為宜,但需密切注意意識、瞳孔、呼吸、血壓的變化。如瞳孔縮小、血壓下降、昏迷加深、呼吸變淺,應及時通知醫生考慮藥物減量。如呼吸嚴重抑制,則按醫囑予以搶救藥物如洛貝林等。防止腦水腫導致腦疝,保證脫水劑靜脈快速滴注。按醫囑抽血做生化檢驗,避免堿性藥物和液體輸入量過多加重腦水腫。

2.4 心理護理與健康指導: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長期反復發作,病人心理負擔較重,因有自卑感而孤獨離群。要做耐心細致的疏導工作,講解疾病知識,正確指導用藥,防止誘發因素,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進食要有規律,避免饑餓和暴食,忌煙、酒;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食物為主,減少鈉鹽攝入。設專人陪護,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意識及瞳孔的變化。病人所用的床兩邊一定要加床檔,以防墜床。持續低流量吸氧,隨時檢查管道是否通暢。昏迷的病人,應保持使之頭偏向一側,床邊準備吸引器,隨吸出病人唾液以及支氣管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潔.做口腔護理一日2次,以防口腔內有殘留。給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時2次。昏迷病人應采用鼻飼飲食及藥物。極度躁動的病人,必要時約束病人的肢體,但注意約束勿過以防影響血液循環。

3 結果

本組42例癲癇持續狀態病人經過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所有患者24 h 內癲癇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明顯減少,4~7d后均得到治愈,達到發作前的狀態。

4 討論

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急癥,特別是全身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因合并生命功能衰竭而死亡,或造成永久性腦損害。長時間反復的癲癇發作不僅可以引起腦損傷,還可能引起許多并發癥,如缺氧,酸中毒、高熱、低血壓及低血糖等-如不能及時控制發作,患者可于短時間內死亡,過去病死率很高。因此,癲癇發作時,迅速而有效的救治和護理非常重要。

針對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的護理,要按醫囑使用抗驚厥藥,緩慢靜脈注射,以便迅速控制抽搐。搶救期間密切觀察病人的呼吸、心率、心律、血壓變化、保持室內環境安靜,避免外界刺激,并清潔口腔、預防感染。護理工作在搶救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組的治療結果表明,救治和護理及時對病人康復非常關鍵,通過護士人員的精心護理,患者的康復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 龔秋云. 循證護理在癲癇持續狀態下護理實踐[J] .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 22( 3) .

第11篇

【關鍵詞】 腦立體定向多靶點毀損術;難治性癲癇;術后護理

難治性癲癇是指臨床經過遷延, 頻繁的癲癇發作至少每個月4次以上。應用適應的一線抗癲癇藥物治療正規治療, 藥物的血藥濃度達到有效范圍, 無嚴重的藥物副反應, 至少觀察2年以上仍不能控制發作, 影響日常生活, 同時并無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占位性病變者[1]。

癲癇是一種常見病, 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患病率為5‰, 全國約有600萬~700萬患者。可見于各個年齡組, 青少年和老年是癲癇發病的兩個高峰年齡段[2]。因癲癇是一種慢性病, 而病程長, 口服藥物效果不明顯使患者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如影響學習、就業、結婚等, 使患者家庭經濟、精神負擔增加。因此患者入院后護士要做好心理支持, 盡快消除患者及家屬的陌生感, 介紹成功案例, 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第454醫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 共對23例難治性癲癇病患者進行了腦立體定向腦內多靶點毀損術, 通過精心的護理, 使手術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23例, 男18例, 女5例, 手術年齡14~63歲, 平均年齡34.2歲。主要臨床表現為意識障礙(痙攣、抽搐)、精神障礙(夢境、記憶模糊、興奮、幻覺), 均為采用內科保守治療方法無效的難治性患者。所用病癥均經腦電圖檢查確診, 入院后患者都進行CT、心電圖、胸片、B超、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本組手術成功率100%, 術后無1例死亡, 手術后恢復均良好。

1. 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氣管插管及心電監護下行腦立體定向治療術。

2 術后護理

2. 1 一般護理

2. 1. 1 術后常規禁食8~12 h, 待患者神志完全后可進流質飲食, 待胃腸功能恢復后逐漸過渡為普食。

2. 1. 2 患者術后回病房應去枕平臥位, 并將頭偏向一側, 防止術后反應引起嘔吐, 導致窒息, 并告知家屬若患者嘔吐時應先將頭偏一側, 再按床旁呼叫器通知醫護人員。當患者麻醉清醒后頭部可抬高床頭15°~30°, 拉起床欄保護, 防止墜床。

2. 1. 3 留置尿管的護理 保持導尿管的在位通暢, 告知家屬每2~3 h夾管一次, 鍛煉患者的膀胱功能, 注意觀察尿的顏色、量、有無絮狀物, 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 必要時按醫囑做膀胱沖洗。

2. 2 專科護理

2. 2. 1 術后安排在安靜舒適的病房, 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1~2 L/min)48 h, 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72 h, 備好吸痰裝置。每15 min觀察患者意識狀況、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情況、生命體征變化、頭部敷料情況及肢體活動情況等, 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如意識由清醒轉為昏迷提示顱內壓增高應立即查清原因。如術后出現一側瞳孔散大, 直接對光反射消失, 間接對光反射存在, 提示該側視神經損傷;若出現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消失, 提示該側動眼神經損傷, 及時通知醫師給予相應的處理。平穩后改為觀察1次/ h, 24 h后改為觀察1次/2 h。詳細記錄癲癇發作的時間、每次持續時間及表現形式, 及時向醫師匯報。

2. 2. 2 術后繼續服用抗癲癇藥的護理 術后早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可使患者癥狀得到控制, 減輕腦水腫反應[3]。手術后患者立刻給予丙戊酸鈉劑負荷量, 并給予持續靜脈輸注, 60 h后改用口服抗癲藥物[4]。根據癲癇發生情況和血藥濃度調整口服抗癲癇藥物的劑量和使用時間, 護士認真詳細記錄癲癇發作情況, 積極配合醫師調整藥物。常規肌注魯米那0.1 g, q8 h,常規應用1~2 d。麻醉清醒后, 在服用抗癲癇藥物使用過程中, 護士遵醫囑按時給藥, 護士一定要確保患者順利吞下后再離開。

2. 2. 3 癲癇發作時的護理 癲癇發作時應立即取頭低位或平臥頭側位, 保持呼吸道通暢, 口腔有分泌物時頭要偏向一側, 解開領口和腰帶, 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牙墊置于咬合之間。及時給予鼻導管或面罩吸氧, 患者發作時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對肢體強直者不可強行按壓肢體, 以免造成骨折和脫臼, 對神經運動性發作, 注意保護, 防止自傷傷人和丟失。并觀察肢體抽搐的部位、順序、持續時間, 有無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嘔吐、外傷等, 以便及時通知值班醫生。

2. 2. 4 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責任護士在術后第一時間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并教會鍛煉的方法, 一般應先活動大關節, 活動的幅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 但應避免用力過大而導致關節肌肉的拉傷。術后第2天病情穩定時可以下床, 在室內適當的進行活動。

2. 2. 5 生活護理 患者的各項治療護理應集中進行,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給其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限制探視, 保持情緒穩定。

3 出院指導

癲癇手術后一般需繼續服用抗癲癇藥2年以上, 用藥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在長期規律用藥的同時, 應定期監測血藥濃度, 以保持穩定的血藥濃度, 達到控制癲癇發作的目的。切不可隨意停藥、減量、換藥, 告知藥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復診時間。用藥后患者的發作明顯減少, 程度減輕, 對日常生活及學習或工作無不良影響者較為理想[5]。告知患者不易單獨外出, 隨身在外套口袋攜帶有姓名、診斷、聯系電話的卡片, 以便急救時使用。保持情緒的穩定, 生活有規律, 避免勞累、飲酒等, 飲食宜清淡不宜進食刺激性的食物, 禁止從事駕駛、登高等活動, 保持良好的心態, 已婚者應限制同房次數。癲癇患者最好少看或不看電視、電影, 不玩電子游戲, 不適用手機, 因為這些聲、光、電磁波刺激均可誘發癲癇發作, 對于病情控制較好的患者每天看電視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6]。

參考文獻

[1] peacock WJ,Wehby-Gant MC,Shield WD,et al.Hemis pherectomy for intractable seizures in children:a report of 58 cases.Childs Nerv Syst, 1996,12(7):376-384.

[2] 賈建平.神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292-293.

[3] 彭彪,肖國才.開顱術后早期癲癇的臨床分析.臨床神經醫學雜志, 1997,10:6.

[4] 梁樹立,李安民.注射用丙戊酸鈉在癲癇術后的應用.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4,1(1):30-32.

第12篇

【關鍵詞】中醫康復護理;癲癇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348―02

癲癇病通俗的叫法是“羊角風”,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是由于大腦皮層神經元突發性異變放電所導致的陣發性、復發性、突然性和短暫性大腦功能障礙。該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一般發病率較高,具有反復性、陣發性、自發性和發作性等特點[1]。如果患者病情較輕,經過數秒到數分鐘的時間,就會自動緩解;但若病情較重,就會持續發作,造成大腦嚴重缺氧,甚至導致死亡[2]。本研究采取中醫康復護理干預治療癲癇患者,并同常規干預組進行對比,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_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癲癇病人。所有患者都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年齡在18_70歲之間,通過智能檢查表檢查顯示智能正常,將其他內科、精神科疾病和無藥物依賴病史予以排除;根據國際抗癲癇聯盟1981年制定的癲癇發作分類標準判斷為部分性發作。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在年齡、性別和病程等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遵照醫生囑托早晚各口服奧卡西平1次;進行生活護理;讓病人對疾病有正確認識,增強信息;規范藥物使用,定期進行復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適度鍛煉,情緒保持樂觀等。

觀察組:在進行對照組護理同時,實施中醫康復護理,包括中藥調治、中醫藥膳、穴位按摩、運動康復等[3]。①中藥調治:按照中醫辯證施治,一般癲癇病人可以分為血瘀痰凝型、痰濁痹阻型、痰蒙心竅型、脾虛濕盛風痰阻絡型及痰火內盛型,可以通過活血化瘀、通腑泄實法、祛痰辟濁法、祛痰安神法、健脾利濕、熄風滌痰法、滌痰瀉火開竅法等治療法則進行對癥治療。中藥應當由專人進行煎煮,劑量要精準,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②中醫藥膳:遵循因人施食、因時施食,辨藥施食、辨證施食,特殊忌口等飲食調護的原則,開展對病人的辯證施護。建立病人的飲食調護檔案,詳細制定1周食譜,將飲食宜忌予以明確。比如陰虛火旺、心陰不足的患者應當食用養陰安神、滋陰潤燥的食品,早晨可以食用百合地黃粥。避免食用辛辣、燥熱的食品,比如蔥、蒜、辣椒、海魚、人參等。③按摩穴位:在間歇期早晚,采取按法和揉法,各個能夠起到醒腦開竅、滌痰熄風功效的穴位進行一次按摩,每次20min。這些穴位包括:鳩尾、大椎、腰奇、豐隆、間使、太沖等,如白天發作配申脈,夜間發作配照海,眩暈配合谷,虛煩不眠配神門、人中、間使、三陰交、涌泉、鳩尾等穴位。④運動保健:每日清晨練習半小時二十四式太極拳。

1.3觀察指標[4]:在治療后半年,對患者發作和抑郁情況進行隨訪。家屬要對患者癲癇發作的次數、持續時間和表現癥狀進行準確記錄,醫生對記錄進行統計,依據Zung 氏抑郁自評量表來判斷患者是否抑郁,抑郁嚴重指數=各項積分/80,無抑郁:指數為 0.25 ~0. 5,輕度抑郁為0. 5 ~ 0. 59,中度抑郁0. 6 ~ 0. 69,重度抑郁為0.7 ~1. 0。

1.4采用 SPSS 12.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用x ± s 表示計量資料。用配對t檢驗比較組內均數,用獨立樣本 t 檢驗比較組間均數。P

2結果

2.1兩組癲癇患者發病情況對比

干預前癲癇發病頻率和持續時間方面,兩組沒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但是干預后,兩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P

2.2兩組癲癇患者抑郁程度比較

觀察組7例無抑郁,12例輕度抑郁,4例中度抑郁,2例重度抑郁;對照組5例無抑郁,8 例輕度抑郁,7 例中度抑郁,5例重度抑郁。在抑郁程度上,兩組患者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P

3討論

癲癇是常見多發的精神系統病癥之一,屬于慢性反復性疾病,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控制,會造成患者行為障礙、人格改變乃至智能全面下降等,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5]。癲癇的病因同外傷、發熱、過度悲傷、產后用藥不當等有關;目前對其發病機理,還不完全清楚,這關系到遺傳、病理、生理和免疫學多方面,是僅次于腦血管病的精神系統疾病,通常每年的發病率為50~70/10 萬,每年的患病率為5%。該病給患者帶來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

將中醫康復護理技術應用到對癲癇患者的治療中,有效的提高了治療效果和生命質量。癲癇患者在進行生理護理和服用西藥的同時,實施中醫康復護理,是 為了通過中醫藥膳、穴位按摩、情志調護、運動康復,將癲癇患者氣臟腑、血功能活動以及整個機體的功能有效改善,從而使得患者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能力有效提高,這有利于患者緊張情緒的緩解,心理壓力的舒緩和情緒障礙的改善。

本研究表明,在采取規范的抗癲癇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對單純性癲癇患者進行中醫康復護理,能夠讓患者的癲癇發作的時間和次數有效降低,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增強患者治愈的自信心,讓其抑郁情況得以降低。

參考文獻:

[1] 岳麗,洪震. 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08(01):173-174

[2] 孟凡秀. 癲癇持續狀態的護理及健康教育[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22):203-204

[3] 葉曉勤,謝雁鳴. 中風偏癱中醫康復方法優勢特色芻議[J]. 中醫雜志. 2010(S1):175-1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亚东县| 陵水| 海丰县| 重庆市| 凤翔县| 东乌珠穆沁旗| 廊坊市| 丽江市| 天津市| 于都县| 从江县| 北安市| 舞钢市| 衡南县| 水富县| 民乐县| 沙河市| 秦皇岛市| 五莲县| 英德市| 巫山县| 石渠县| 永登县| 精河县| 和硕县| 银川市| 枣阳市| 留坝县| 青岛市| 上虞市| 星子县| 齐齐哈尔市| 遵化市| 乌鲁木齐县| 保靖县| 会东县| 什邡市| 自贡市| 克什克腾旗| 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