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1 14:48: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本土建筑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字:文化,自然,城市,本土建筑,,文脈,以人為本,建筑的情感
中圖分類號:TS958 文獻標識碼: A
文脈主義建筑思想主要來源于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西方20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一個設計活動流派,最早呈現在建筑范疇,形成于美國,很快波及到歐洲及日本,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系統和理論基本,并由建筑范疇擴散到其他的設計領域尤其是產業設計范疇。文脈主義建筑思想是建筑師對現代主義國際風格的一種批判與改良。建筑師試圖使建筑本身富有一種原有的內涵與秩序,是對建筑人文性與歷史性的重生。將其拓展到建筑的文化現象是,建筑文化現象在當今現實社會中,由于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地區差異的變化,城市化進程不一,外來建筑文化的引入,傳統文化的歷史再現,人們觀念和時尚變異形成一種新的態勢。建筑設計雖作為一種工程活動,但其具有社會活動的某些性質,其需要是人文的引入與提升,這樣的建筑才是以人為本的,既符合時展有擁有歷史的延續。
隨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文化的引入導致建筑附了異域風情,這些必然的新的科技的引入和材料,施工方法的先進,使建筑在物質、精神文化上取得了進步。我們城市面貌正在改觀,從城市中心到城市的邊緣、從公共建筑到居住建筑,是煥然一新的變化,這對已有的建筑文化是沖突、是融合,是將建筑賦予情感的。
幾千年的傳統建筑文化,以其保守的、封閉的觀念,存在、積淀,由于外來文化的碰撞,一批有識的建筑學家和建筑師,正在探求新的建筑的地方性及建筑文化在地區上的差異。地區建筑文化形象,有形、無形地影響到創造者―――人的素質上來,對建筑的。從理性和感性出發,創作了地方上有形象特征的建筑。南方的、華東的、東北的、西部的不能不看到它們受到地區歷史建筑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文化對建筑的影響是靈魂上的。人們建筑時尚觀念的要求,雖然它們的探索在地區上不怎么顯現,卻隱藏著深刻的內涵,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活動,體現了一種地區精神和民族精神。人們看慣了那“方匣子”之后,又重新回顧起對歷史建筑的愛好和評價,一種自身精神文化的寄托和價值觀,在建筑藝術中寄托這文化與歷史哲學觀,它是新的現代中建筑形象和藝術形式的化身。一種認識上的精神表現,它呼喚人們的向往,回憶和重新建立新的起點。這種探求是有意義的行為,有意義的創作,雖然表現的內涵和外化上有層次之分,高低之分,在大的浮動中可以窺視出它的探求高文化的精神,我們正需要一種定勢、一種再現、一種發揚。那就是新的地方建筑文化的研究,一種人文歷史的延續,豐富建筑的內涵。
中國傳統自然觀講求“天人合一”,傳統建筑的營造思想體現著人與自然相和諧共生的思想,上到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筑,下到平常百姓的民居,都統一于這一哲學上的觀點,并收儒家傳統禮制思想的影響,“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隨著國家的發展與進步,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大地上的建筑活動如同雨后春筍,城市改變了模樣,但除了那一口口濃重的方言與舌尖上躍動的沒有向人們述說著城市的不同人們很難從建筑上區分出不同的城市,這難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么!千城一面往往它表現在城市中出現了偏大的批量化,負責的建筑單體。更可以說,這樣的建筑,這樣的城市是對不起它的文化的,更可以說,這里的建筑沒有繼承一個城市真正的靈魂――建筑。建筑師不能把城市中形形的建筑按照單純的立面改造去重新提升。應該要求我們在建筑創作方案初期引入文化的元素,去提升城市的建筑內涵與意義。
當代建筑有許多優秀的案例作品體現了文化觀點對建筑的影響,在這里筆者主要對王澍老師作品與崔愷先生的作品加以簡析,一是王澍老師的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設計,二是崔愷先生的蘇州火車站進行分析。
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專家樓設計――瓦山
瓦山坐落于中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內,瓦山的建筑造型獨具匠心,融入了中國古代山水畫作的意境,建筑造型并不是簡單的體塊堆砌,而更多的考慮的是一種中國古典哲學文化的傳承與展現。設計者在其建
筑空間處理上引用了中國古代造園哲學與傳統文
化。大量的木構件的使用使得建更具有地域性建
筑的風采,木構看似復雜但其組織結構簡單,便
于施工。建筑出挑的大屋頂與素雅灰色的瓦的運
用使得建筑的氣質文雅,灰黑色的瓦片白色的墻
體(夯土墻),自然本色的木材的色彩搭配使得
瓦山傳承者中國文人的文化觀,世界觀,自然觀。
而對于城市,象山位于杭州市郊,以自然界的形
體悠然自得,因此瓦山建筑結合了部分水體,植被減弱了建筑體的生硬,更使得瓦山融入環境。
從建筑文化觀點,建筑重新喚起這種幾乎快被我們遺忘了的面向自然的鄉土營造做法,如何將其納入現代建造體系是必須研究的問題。為了真正實現傳統夯筑技藝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的運用,王澍老師從2001 年在杭州太子灣公園內完成兩堵夯土墻開始,一直到2010 年數次赴法國CRAterre生土建造實驗室進行技術交流,將近10 年時間里,他一直在進行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與此同時進行的,另一項工作是對場地現場挖出來的土進行取樣,并送到實驗室做土性分析。傳統的夯筑技藝是一種非常可持續的建造方式,土源就取自于現場,或是平整場地或是開墾坡地的土方,這也是那些先民們面對自然和諧相處時的一種智慧之道。對他們而言,這個土意味著存在的依靠,需要蓋房子的時候它們成為了一種適合的建材,而一旦荒廢坍塌了之后,這個土還能用來種植莊稼,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蘇州火車站新站
蘇州火車站位于老城北邊,隔護城河與姑蘇相望。滬寧之間現代化的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使老車站難以滿足其使用要求,需要一個大規模、綜合性的軌道交通樞紐取而代之。新站的建筑創作核心問題是
如何使龐大的空間體量與蘇州特
有的小尺度、細膩、幽雅的文化
氛圍相協調,堅持“蘇而新”的
本土建筑原則。經過研究分析,
將菱形作為一個符號系統進行發
展,從大跨度的鋼結構站房站棚
系統,到門窗檐口和吊頂格棚,
以及室內外地面鋪裝等不斷演繹,再配以白墻黛瓦的蘇式淡彩,還有大大小小的蘇式庭院以及廣場兩側的候車敞廊,使這個龐大的現代化車站能夠與古城的環境對話,成為蘇州建筑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結語:作為本土建筑的又一典型代表蘇州火車站在延續了蘇州古城的原有肌理和延續。而且傳統園林的營造思想予以體現建筑設計中。新建蘇州火車站的設計自始至終堅持了“以人為本,以流為主”的理念。呼應蘇州民居中“窗”的建筑意象;兩組鑲嵌著菱形燈籠的圓柱撐起大跨度的雙層菱形網架,栗色的結構桿件呼應著粉墻黛瓦。斜坡頂、燈籠柱映襯在粉墻上,光影浮動、若隱若現。北站房人口處隨著高橋飛架,凸顯現代建筑品位,向往來旅客展現著千年夢醒,一朝沖天的美好故事……。在設計中對于現代化、大空間的交通建筑在城市尺度、建筑體量方面如何融人到古城蘇州的城市環境中,如何延續城市肌理和文脈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思考。努力探索創造出符合“蘇而新”特征的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征的建筑精品。
[關鍵詞] 地域性;建筑設計;建筑理論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關于建筑地域性的認識,筆者認為從四個方面加以把握,首先需要明確地域性是建筑的固有屬性,伴隨人類歷史全過程。然后需要分析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與發展的動力。再者,建筑史學界、評論家對建筑的地域性產生思想、流派做了詳細和全面的概括與分析,我們要認真學習了解和關注各時期地域性發展的特點,總結和吸收前輩建筑師們在建筑地域性思想與實踐方面做出的嘗試與探索,用以指導我們的設計工作。
一、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質屬性
地域性是建筑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伴隨著人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地域屬性的自然要素、文化要素、技術要素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1.原始生存時期――自然的因素明顯
這是指在原始農耕和畜牧業時期人類社會產生的建筑形式。在人類建筑發源之初,幾乎所有地區的建筑類型都屬于此例,這里不妨將之稱為原生建筑。此時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完全直接得益于自然界的靈感,建筑與大自然密切相關,沒有多少人文因素。獲得遮風避雨、抵御傷害的棲息場所是建筑的主要功能。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區,還存在著原生類建筑,如印第安人的草屋、我國西北地區的窯洞。
2.農耕文明時期――自然、文化、技術因素的融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積累,原生建筑在不斷地發展。一方面,在長期對抗自然環境之中的地形、氣象、水文和生物等事物的基礎上對自然界形成新的界定,衍生出新的定律,如我國的風水觀。另一方面,社會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政治、文化結構對地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建筑的功能空間在不斷衍生。這個時期是不自覺發展的地域主義,該時期的建筑相對于今天不妨稱之為傳統建筑。如我國現存的故宮、北京四合院民居(圖2-2)都屬于此種類型。
3.工業進程時期――地域性的喪失與反思
發端于不列顛島的工業革命或技術革命,是產業文化興起、商品經濟繁榮的發動機,它為我們帶來一種全新的建筑觀念:建筑成為可以大量復制的工業化產品,成為居住的機器。在此形勢之下,建筑的地域性逐漸喪失原有的存在地位,不論從內在的文化傳統到外在的建筑材料,其存在的意義都遭到巨大的沖擊。出于對工業化的抵觸情緒,使得傳統地域建筑中包含的各種要素,成為地域主義建筑師捍衛地域傳統的有力武器,他們開始自覺地維護并發展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建筑類型。如賴特、阿爾托等建筑師用傳統的、地方的元素來對抗工業化社會的同一、單調和貧乏,期望回歸自然,回歸傳統。
4.信息全球化時期――地域性的理性認識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建筑文化的交流日益廣泛,給建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美國建筑歷史學家肯尼斯?弗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批判的地域主義”,可以代表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全球化導致的建筑形式同一化的一種反思。還有學者提出了“廣義地域主義”之說,廣義地域主義承認各種建筑文化的交流與糅合,承認對新技術、新材料的地域化使用,以此對地形和氣候做出全新的詮釋。的確,信息的廣泛、快速交流,使世界有趨同的趨勢,但各個區域對于當代先進建筑觀念理解的差異,及其與當地地域建筑結合方式的不同,必然會導致新的不同于原地域特點的新的地域主義建筑形制。比如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娛樂性建筑、耀眼的霓虹燈,已成為該城市的象征,各種夸張的手法也正成為該地域的特色。
二、建筑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和發展動力
2.1形成原因
1.弱交流下本土建筑自覺性的探索:
如上文所述,在人類原始生存時期,在處于生產力極度低下,基本封閉的狀態下,人類在各自不同的生存環境下,為了獲得遮風避雨、抵御傷害的棲息場,
直接采用當地材料和從大自然中學習到的建筑方式,建造了具有地域差異的,與大自然密切相關的“原生建筑”。
隨之人類智慧積累,生產力不斷提高,人類發展到了農業社會,此時建筑已經不單純是遮風避雨、抵御傷害的棲息處了,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政治、文化結構對地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傳統建筑”的功能空間在不斷衍生。此時人類的交流依然緩慢,但已基本形成東西方兩個大的文化陣營,建筑也依此為分為以石頭為砌體的西方建筑類型和以木頭為框架的東方建筑類型。
2.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創新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的交流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東西方之間,各國家、各地區之間,都比比皆是。這種文化的交流,先不論是強勢文化的侵入,還是弱勢文化的對外學習,只談在這種文化的融合中,確實產生出一股創新的動力,若比較歷史上重要的文化融合,可以發現這些創新可能都是當地對于外來事物加以重新的詮釋的結果。
3.強交流下尋求建筑差異性的手段:
西方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工業產品成為人類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極大沖擊了地方固有的文化傳統等差異,出于對這種工業化的抵觸情緒,使得傳統地域建筑中包含的各種要素,成為地域主義建筑師捍衛地域傳統的有力武器,他們開始自覺地維護并發展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建筑類型。
信息的廣泛、快速交流,使世界有趨同的趨勢,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全球化”“普世化”的建筑使得“千城一面”,地域性成了尋求建筑差異性的手段,成為自發的過程。
2.2發展動力
建筑地域性究其本質,筆者覺得是建筑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來自自然氣候的差異,來自社會文化的差異,技術條件的差異等。
現如今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中,人們對人造環境產生認同上的危機與規劃的失落,千城一面的結果造成地域特色消失,人變得沒有歸屬感、彼此更加疏離。
究其原因是世界各地建筑的這種差異性逐漸縮小和不明顯:其中自然條件的差異永久存在,沒有明顯的變化,是個恒定的要素。市場作用下驅使普世化的技術得到普遍的推廣,使技術的效益最大化,這使得各地技術條件的差異變得不明顯,或者被抹平。另外全球化的進程中,就當今世界大環境下,仍然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西方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仍然在不同程度的抵御這種文化的侵蝕,作為文化的一個方面,建筑文化也同樣如此,特別是地方的建筑師群體這種保留地方文化傳統的訴求和責任感特別的強烈。
當然作為各地區小范圍的比較,自然氣候、社會文化、技術水平還是有些差異的。另外,在當代人類社會倡導的節能、環保、低碳、生態理念的大環境下,
建筑地域性所遵從的:建筑與自然氣候、社會文化的融合及適宜性技術的采用等原則很好的契合了上述人文大環境。
因此不僅僅是因為出現了全球化才有地域之分,只是全球化的出現,嚴重威脅著原有地域差異的消失,這才使人們對于地域的探討越來越多,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也因此當今中國,建筑的地域性得到如此之關注與重視。
綜上所述建筑地域性當下存在的發展動力如下:自然氣候的差異、社會文化的差異、技術材料的差異、弱勢文化抵御強勢文化侵蝕的方法、當下全球生態理念的需要。
三、作為建筑史學、評論家的概括與分析
所謂各種主義和流派以及被冠以某個主義或流派的建筑師,是一些研究建筑史學家、評論家所做的概括與分析。地域主義建筑及地域主義建筑師也不例外。
地域主義理論來自西方,建筑史學和評論界提出了地域主義建筑同時,分析了地域主義思想產生、發展階段(擺脫通行古典設計的渴望、對國際風格的反叛、批判的地域主義思想),并將其分為不同的思想流派(廣義的地域主義、狹義的地域主義、批判的地域主義等)。我國建筑史學和評論界有所謂一開始的“民族形式”、“民族風格”,之后有“地方主義”、“鄉土主義”、“風土主義”等,再后來有“場所精神”等的提法。
四、作為一種建筑創作的方法
這種建筑創作的方法是抵抗一切主流文化最有效也是最堅韌的武器,是用來打擊與反抗現代主義的國際式樣、產生差異性的有效的建筑創作方法。這種方法旨在設計上吸收本地區自然環境、本民族文化傳統和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建筑技術和材料,創造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使用此方法創作出來的建筑作品被大家稱為“地域建筑”。
一切有志于抵抗大一統的主流文化以保護地方個性和民間情調的建筑師,必然會把它作為自己的庇護所。它一方面延續地方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又張揚自我的個性。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地域建筑創作沒有固定的模式,它的表達方式往往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但又極富個性。
五、結語
某種建筑能在一個區域成為主流,無非是這個建筑是最為經濟適用的,同時符合該地區的社會、文化和傳統因素。當今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改變導致地域建筑的改變是必然的。當代的地域建筑地域性的創作,應該是創新的,或者說是進步了的,應該基本擺脫了地域生存環境對于原生建筑的強限制性,文化習俗對于傳統建筑的強束縛性,取而代之的是創造性,是多種自然、文化和技術要素的綜合發展過程的結果。
[1] 凱瑟琳?斯萊塞著.彭信蒼譯《地域風格建筑》.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10.
[2] 袁牧著.《國內當代鄉土與地區建筑理論研究現狀及評述》.《建筑師》.2005(06).
[3] 沈克寧著.《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筑師》.2004(10).
[4] 王穎 盧永毅著.《對“批判的地域主義”的批判性閱讀》.《建筑師》.2007(05).
[5] 趙星著.《傳統鄉土建筑的當代“建構”之路》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05.
(安徽建筑大學 圖書館,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本文敘述了學科館員在國內的發展歷程,分析了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的工作特點以及學科館員制度本土化之后的工作內容.在分析本校實施學科館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泛在知識環境下安徽建筑大學實行學科館員制度的人員配置與職能配置方案,并考慮了在實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 :泛在知識環境;學科館員;人員配置;職能配置
中圖分類號:G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192-03
始于1981年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制度在國外高校圖書館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通用的服務模式.國內以199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開始設立“學科館員小組”為標志,開啟了學科服務的先河.經過十幾年的長足發展,“學科館員”的服務模式在國內高校圖書館遍地開花.有些高校明確提出了實行“學科館員”服務,有些高校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實行“學科館員”服務,但是在日常的參考咨詢等業務工作中,切實有效地踐行了“學科館員”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手段.
由于歷史發展背景不同,國外特別是歐美高校圖書館的學科館員服務模式和學科館員的知識服務深度是國內高校不可企及的.學科館員一方面具有圖書情報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在某一學科領域有研究特長.這樣的學科館員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科館員,可以真正的融入院系,參與院系學科專家的論文撰寫,課題研究,對院系學科專家提供非常有實用價值、非常精確的文獻信息,有些學科館員甚至有自己的科研課題.這樣的學科館員在國內高校非常少見.目前在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高學歷員工中,有些是圖書情報專業畢業,不具備學科專業知識,有些是具備學科專業知識,但是不知曉圖書情報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并且這種情況還會長久存在.因此,在討論國內學科館員的相關問題時,不能拿國際的標準來衡量.基于中國圖書館界的實際情況,把國內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定位于能切實為院系、為用戶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源,能較大程度的滿足用戶需求是國內對學科館員工作職責的要求.本文所討論的學科館員工作職責、工作模式及配置方式均基于此種要求.
“泛在知識環境”的概念[1]正式提出于2001年6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舉辦的主題為“后數字圖書館的未來”研討會上.目前國內比較通用的解釋為泛在知識環境是指由網絡設施、硬件、軟件、信息資源、人等有機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識基礎結構,是未來知識型社會的一種綜合的、全面的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是通過計算、存儲以及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數據、信息、工具、設備等資源能夠更為完全徹底的發揮作用而構建的一種普遍的、綜合性的知識環境.處在泛在知識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用戶周圍.學科館員的功能就是創作、更新這些空氣,不斷地給用戶提供新鮮養料.
1 泛在知識環境簡介
1.1 泛在知識環境的起源
“泛在知識環境”緣起名為《Revolutioniz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的報告.這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Danie Advisory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于2003年1月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提交的一份報告.這份報告總結了美國信息基礎設施和數字圖書館近20年的發展,分析了當前時代背景下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同時提出了建立ACP-Advanced Cyberinfrastructure Program的建議.基于這份報告,同年6月,NSF召開了主題為Wave of the Future :NSF Post Digital Librarary Futures Workshop 的研討會,并了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將數字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趨勢定位于旨在構建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即“泛在知識環境”.由此,“泛在知識環境”的概念正式提出.
1.2 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工作的特點
“泛在知識環境”強調一個“泛”字,意指知識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泛在知識環境下的圖書館應該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用戶周圍,使得用戶在使用圖書館時能信手拈來.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工作具備以下幾個特點[2].①需要獲取的信息量更加廣泛、更加全面.②信息加工的深度更加深入、更加細化、更加專業化.③提供信息服務的空間范圍尺度不斷擴展,時間范圍尺度不斷延伸.④用戶對信息服務的滿意度要求更高.⑤用戶獲取信息的時效性、便捷性、及時性要求更加苛刻.⑥用戶個性化服務要求更強.以上工作特點對學科館員工作的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科館員的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原始的參考咨詢,應該在泛在知識環境圖書館建設的要求下,不斷創新工作模式.
2 泛在知識環境下我館學科館員配置條件分析
2.1 學科館員制度設置的必要性
2.1.1 學校發展的迫切需求
安徽建筑大學[3]自2013年由學院更名為大學,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學校有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910人.安徽建筑大學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類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2014年起在安徽省整體進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學校辦學規模、辦學水平的提升以及鮮明的辦學特色對專任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學角度來說,工科類院校的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緊密相連,所以就要求教師授課的知識內容要緊跟工程實際和社會發展的前沿,要在傳統知識的基礎上有拓展性、新穎性、前衛性,盡量避免出現學生一畢業所學知識就陳舊落后的現象.教師要不斷的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吸收接納新的知識,才能在授課中游刃有余.從科研角度來說,學校更名之后,對教師科研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近些年來學校陸續出臺一系列文件,明文規定每年的科研工作量,同時,對教師的科研獎勵也逐步提高,以此調動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教師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離不開新知識、新信息的收集和獲取.誠然泛在知識環境下獲取信息、知識的渠道比以往多得多,但是傳統的圖書館渠道,由于其自身獨特的優勢,仍然成為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之一.圖書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一是為了與本校教師的需求相匹配,同時也是與學校更名,教輔部門工作能力提升相呼應.
前已提及,安徽建筑大學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類學科專業為特色的高校.學校辦學特色非常鮮明.圖書館在進行館藏建設及服務建設時已經注意到按照學校辦學特色設置特色館藏和特色服務.例如在圖書館藏建設中,專門設立了建筑書庫借閱室.圖書館還有自建特色數據庫,如“學科導航”、“徽派建筑數據庫”、“智能建筑數據庫”、“節能建筑數據庫”等.若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科館員制度,針對不同的學科或院系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無疑將使圖書館服務邁入一個新的臺階.
2.1.2 泛在知識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需求
數字圖書館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泛在知識環境的特點使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服務深度進一步加深.泛在知識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紙本圖書、紙本期刊所占比例會逐步下降,而e時代的產物—電子書、電子期刊、電子雜志、網上報刊、網絡信息等的比例會逐步提高.在信息浩如煙海的電子時代,教會用戶如何精準的獲取個人所需要的信息、如何精確分辨諸多信息的真偽,學科館員勢必要擔當起這個重要角色.
2.1.3 個人職業發展的要求
傳統的圖書館工作一般偏向于重復性工作,例如期刊、圖書的采編,圖書的借還、排架,數字圖書的加工等.重復性工作容易使員工形成思想上的懈怠情緒,工作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長此以往,會逐漸消磨員工的上進心,使得個人職業發展止步不前.
另一方面,圖書館界目前爭議這樣一種思潮:圖書館的存亡.有些學者認為,隨著泛在知識環境及現代傳媒業的高速發展,圖書館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會越來越薄弱,最終將走向滅亡.這種論斷給圖書館員工敲響了警鐘,滅亡與轉型必擇其一.作為一名信息工作者,從個人職業發展角度來說,學科館員是督促自己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前行的一種有效途徑.
2.2 學科館員制度設置的可行性
安徽建筑大學圖書館[3]創建于1986年,是“全國建筑類院校情報網”常務理事館,安徽省數字圖書館成員館,安徽省圖書館建筑分館.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斷投入與發展,圖書館的硬件條件與軟件條件不斷改善,現在已完全具備設立學科館員的條件.
人員配置:圖書館現有在職在編工作人員50名,其中高級職稱(副研究館員)8人,中級職稱16人,碩士研究生17人.人員結構比例不斷優化.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素質有明顯進步.近五年,我館職工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承擔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4項.工作人員的科研能力可見一斑.
對外服務:圖書館除傳統的館內閱覽、圖書外借等服務外,不斷擴展服務方式和工作方法.現在已經開展了參考咨詢、課題查新、查收查引、文獻傳遞、館際互借、讀者教育等多種服務.先后開展了七屆讀書宣傳周活動、六屆優質服務月活動、三屆校園書簽設計競賽,舉辦電子資源檢索競賽、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等課程教學.力爭把圖書館打造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硬件資源: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其中土建類學科文獻資源豐富.可以為學科館員的工作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持.目前,館藏圖書總量達到280余萬冊,其中,紙本圖書130余萬冊,電子圖書150余萬冊.圖書館還有豐富的中外文電子文獻資源數據庫.其中自購數據庫31種,如《CNKI中國知網》(期刊、碩博論文、年鑒等)、《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碩博論文數據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庫》、《臺灣科學期刊庫》、《全球產品樣本數據庫》、《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銀符數據庫》、《ELSEVIER期刊全文數據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數據庫》、《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全文數據庫》、《EBSCO人文庫》、《Springer-Link外文期刊全文庫》等.可共享文獻資源數據庫7種,如《就業培訓數據庫》、《博看電子期刊》等.還有圖書館自建數據庫6個,如《徽派建筑數據庫》、《建筑節能數據庫》、《智能建筑數據庫》等.
3 我館學科館員配置
3.1 配置模式
3.1.1 人員配置
從已經公開出版的文獻總結分析,目前國內學科館員的配置、管理模式主要有兩類:集中式和分散式.集中式為所有學科館員劃歸一個部室統一管理,分散式為學科館員分散在圖書館各個部室,凡是符合學科館員資格的都可以競聘該職位.集中式管理模式和分散式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從管理調度的有效性和我館現有的工作模式來考慮,我館擬采用集中式的學科館員配置模式,以參考咨詢部作為學科館員的管理和工作機構.
我校現有教學院系13個,分別為土木工程學院、建筑與規劃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管理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數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法律與政治學院、體育教學部和研究生部.從大類來說,教學門類涵蓋了文、理、工三大類,并以工科為主.參考咨詢部現有工作人員6人,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4人,6人全部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專業涉及信息管理、檔案學、法律、科技、土木、工程管理等.根據院系大類及工作人員專業大類的不同,考慮日常工作量的大小,學科館員配置見圖1.工科大類配置學科館員3人,專業為科技、土木、工程管理;文科大類配置學科館員2人,專業為信息管理、法律;理科大類配置學科館員1人,專業為檔案學.
3.1.2 職能配置
參考咨詢部現在進入常態化的服務項目有參考咨詢、課題查新、查收查引、文獻傳遞、讀者教育等.原有的工作模式為“統一部署、協同作戰”,即不委派專人負責特定工作,遇工作量不大的任務時再當場委派,若遇工作量很大的任務,大家統一作戰.此種模式保證了工作的高效率,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工作職能無具體劃分,導致館員的工作泛而不精.
學科館員的工作模式為“分工與協作”.我們在傳統的參考咨詢、課題查新、查收查引、文獻傳遞、讀者教育等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嘗試增加信息推送、定題服務、學科前沿導航等服務項目.學科館員在傳統的工作上還是采取協作機制.比如在每年年終對教師的文章進行查收查引工作時,理科大類相對于工科大類來說,文章量是相對較少的,這時理科類學科館員可以參與工科類學科館員的工作,協助進行文章的查收查引.對于專業要求較高的信息推送、定題服務、學科前沿導航等工作,則要求學科館員各盡其責,在日常工作中恪盡職守,主動學習和思考,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成效.
3.2 遇到的問題
由于我校現在配置的6名學科館員均有專業背景,并且均從事相關工作多年,所以在基礎服務上,工作難度不大.但是隨著專業服務的加深和學科館員制度的明確建立,一些問題逐漸凸顯.
3.2.1 學科館員專業化程度問題
對于信息推送、定題服務等專業化學科服務,要求學科館員的專業知識一要面廣,二要精深,三要更新迅速,要能快速捕捉學科發展動態.所以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激勵學科館員有興趣、有干勁,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鉆研專業知識.
3.2.2 工作業績的考評問題.
學科館員的工作業績無法進行定量評價.由于院系、學科性質不同,師生的信息服務需求存在很大差異,學科館員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工作,各學科館員之間無法進行統一管理或指標評價.
3.2.3 用戶的接納程度問題
網絡信息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互聯網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使之成為用戶獲取信息的首選.有資料顯示,目前期刊文章所引用的
參考文獻中,約有50%-60%來自網絡上可免費獲得的文獻[4].在網絡信息服務如此便捷的時代,學科館員在進行信息推送、定題服務等主動式服務時,能得到多少用戶多大程度的接納與認可,會不會成為用戶的負擔,成為學科館員服務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用戶的滿意度是衡量學科館員服務成敗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讓用戶滿意、愉快接納此種服務,學科館員要在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方法上多做思考,多下功夫.
4 小結
本文敘述了學科館員在國內的發展歷程,分析了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的工作特點以及學科館員制度本土化之后的工作內容.在分析本校實施學科館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泛在知識環境下安徽建筑大學實行學科館員制度的人員配置與職能配置方案,并考慮了在實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學科館員制度在圖書館研究領域已經不是熱點,高校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也已經成為過去時.目前正是學科館員制度本土化之后的冷思考時期.我們要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切實結合我國國情和本館館情,踏實地進行學科館員工作,力爭在學科館員的本職工作上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維軍,李亞坤.泛在知識環境下的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06(9):3-6.
〔2〕趙磊.泛在知識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與評價[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3,31(6):15-19.
關鍵詞 :生態建筑 ;研究現狀 ;存在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正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效益,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危機日益加深,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生態危機說到底就是人類的生存發展危機,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并迅速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并達成共識:人類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涉及諸多方面,包括如何建造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在國際建筑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開始對現代建筑的發展進行反思,深刻認識到其耗費能源、浪費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是不可持續的,必須改弦易轍。“建筑對環境的干涉及其程度的不確定性使建筑的生態環境和建筑本身的生態化愈來愈受到建筑師和社會的關注”于是,國際上,20世紀60年代應運而生的生態建筑獲得了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并迅速發展。
1、生態建筑研究的現狀
1.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是較早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運動的國家,很早就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和設計。現代主義大師賴特將建筑視為 “有生命的有機體”,富勒一直從事研究以最低能耗獲得最大空間和高度可靠的結構體系,德國于 20 世紀 70 年代就進行生態建筑的研究,在建筑節能、節水太陽能利用、生活污水處理、屋頂綠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已使德國成為生態建筑和建筑新技術的展示地,開發的各種節能設備、技術已在建筑設計中廣泛應用。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全球環境問題表現出極大的關注。1962 年美國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喚醒了人類對地球生態環境的關注。1969年L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最早提出了在城市規劃和環境評價研究中運用生態學和生態設計的方法。
1987年Brutland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書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和廣泛的認同,此后人們對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與研究。1992 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世紀議程》和《里約熱內盧宣言》兩個綱領性文件以及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簽署了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兩個公約。1995年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1999年美國建筑師協會選擇了10座本土建筑作為現階段生態建筑創作的范例。
為了探求人類更加理想的居住模式,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國相繼走向行動。1990年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洲的伯克利城召開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與會12 個國家的代表分別介紹了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1992年在澳大利亞的生態城市阿德雷德召開第二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大會就生態城市的設計原理、方法、技術、政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996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召開了第三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討論生態城市的重建計劃。2000年在巴西的庫里蒂巴召開第四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交流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實例。2002 年在中國的深圳召開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就生態城市的設計及實踐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1.2 我國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 的觀點 ,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 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入,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及技術導則;2001年開始實行《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 《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 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等)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2.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 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關于農村生態建筑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
生態建筑的思路與對策
3.1普及生態教育加強生態宣傳
目前,我國教育發展總體水平有限,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重比世界發達國家低得很多,特別是生態文明意識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加大教育發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質、 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通過多層次的公共教育和自我教育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喚起人們的生態覺醒并轉變為行動。
3.2 加大生態建筑的科研投資建立相關的鼓勵機制
盡管我國生態建筑在理論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就,但總的來說還處于自發、樸素狀態,國外對于生態建筑技術已經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國對于一些技術雖有介紹,但不全面 ,科研立項較少,國家應該加大生態建筑的科研投資、建立相關的鼓勵機制 ,為我國建筑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加強人居環境的生態內涵
城鄉建設在尊重自然特性的基礎上,還要保持城鄉文脈的延續。加大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生態建筑方面,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規劃、設計經驗,加大對節能、節地、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與投入,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和文化內涵。
3.4加強各學科間的聯系與合作
生態建筑不僅僅是建筑師一個專業工種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多專業的配合,需要加強各工種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知識結構太局限的建筑師難以勝任工作,建筑師要掌握的知識有很多,概念理解非常重要,否則便無法在前期構思時提出具有生態意義的想法,也難以與其他專業人員溝通。
關鍵詞:批判性地域主義、芒福德、中國地域建筑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地域主義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如其他學派那般,經過某個時期的改革或是基于哲學或語言學的基礎慢慢順利成章的發展而來,地域主義的崛起經過了不斷的探討、被遏制,最后嶄露頭角,被世界所認可。
地域主義的起源
在古代希臘文明中,古希臘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筑、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建筑方面,希臘建筑包含諸多形象模型,例如經典的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柱式,象征著人的本質。希臘城邦的輝煌歷史并沒有隨著其滅亡而消散,光輝燦爛的文化影響著古羅馬人。古羅馬的建筑繼承了希臘文明中的建筑風格,并且包含著地中海地區的建筑特色。馬克·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這位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工程師所著的《建筑十書》全面而豐富的敘述了羅馬這個時期的建筑學的基本情況內涵和基本原理。他用羅馬文詳盡的描述了各式各樣的“地域”建筑。
地域主義的發展
地域主義之后又經歷了如畫地域主義、浪漫地域主義的發展。
所謂如畫地域主義正如中國的山水畫,展現的是一種哲學思想和心理上映射的對風景的美的審視。在這個發展階段,“英國式”的建筑風格,其忠于那些不被雕飾的自然,他的人民不畏異族勢力左右,不附和專制主義。
這種如畫地域主義運動僅僅是地域主義的開端,此后,德國繼續深化了這個進程并進一步演變成一種運動,一種主義,也就是浪漫主義。也因此地域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之后一度地域主義作為商業宣傳的手段,運用共同的對待場所的處理方式、共同的空間序列特征、共同的建筑材料以及裝飾細部來描繪那些被包圍的領土。
三、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提出
地域主義是指在建筑上吸收本地區民族的、民俗的風格,在建筑中體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設計思潮。而芒福德在他的著作《棍與石——美國的建筑文》(1924年)所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義所描繪的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并采用適宜當地的技術經濟法則所設計的能體現地域建筑價值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更符合全球性的要求。芒福德的這一提法,將地域主義不再受制于商業和沙文主義。
批判地域主義的爭論
關于地域主義的爭論激化始于劉易斯·芒福德1947年11月10日在《紐約客》雜志“天際線”專欄發表的一片文章,芒福德就這篇文章質問建筑師拋棄現代主義建筑的初衷,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國際風的代言人亨利—羅素·希區柯里的人格主義以及現代主義的理論家西格弗里德·吉迪恩的新紀念主義。最終導致了建筑理論上的一場新爭論——圓桌會議。這場論戰由阿爾弗雷德·巴爾、MOMA主管和亨利—羅素·希區柯克號召,在短短的三個月中幾乎召集了所有當時知名的美國建筑師,這些建筑師聚集一起來討論這個在芒福德的文章《現代建筑出了什么事?》中提到的問題,并且對地域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以此為國際式的現代主義做了辯護。
雖然這場爭論極端的反擊了地域主義,但是地域主義已經在年輕一代的建筑師心中種下了堅實的種子,他們更能了解芒福德的意圖。
此后的五年中,MOMA、CIAM,以及東海岸的建筑師協會仍是建筑界的主干力量,他們對當時的地域主義繼續進行著無情的打擊,甚至刻意忽略地域主義建筑師的貢獻。1951年,希區柯克更是利用紀念他和菲利普·約翰遜的現代建筑國際風格建筑展25周年,舉辦了名為“20年后的國際風格”的建筑展,借此來再一次批判芒福德。1952年,希區柯克和MOMA建筑展覽館的館長舉辦了一次展覽,由約翰遜為其作序并出版了展覽目錄,這次展覽題為“美國建筑”,該題目正是1944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有關地域主義建筑的展覽會的名稱,那次展覽由伊利莎白·莫克協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1952年的這次“國際式”展覽簡直就是菲利普·約翰遜在為他自己和希區柯克大唱贊歌,極力的反地域主義。
盡管約翰遜和希區柯克對于自己的國際式的風格進行不停的辯護,但是進展的不盡人意。1952年的那次建筑展的作品目錄出版時,建筑師們對其態度已經有了大幅度轉變,很多建筑師對國際式持失望的態度,指責它是名不副實的,幾乎倒閉的國際式風格。
而芒福德此時正繼續為地域主義進行辯護。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芒福德在舊金山市政藝術博物館舉辦“舊金山海灣區的本土建筑”展覽,有力的抨擊了當時的國際式風格,他認為國際式只是限制的、空洞的和所謂公式化的模式,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發展
芒福德對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形成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他的“批判性”不僅是批判現代主義,也是對原有地域主義的批判。是他第一次發現了地域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共存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地域主義不僅局限在本地區更是全球流的通道。芒福德也是第一個對地域主義進行重新辯證思考的理論家,他采取一種融合的概念,而非隔離。
當今的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現狀及在中國的發展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保護本地區和民族文化刻不容緩,從批判理論的角度講,這就需要重視對地域文化培養,不能任其自生自滅,這一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當代建筑師的肩上。
批判的地域主義反對現代主義的國際式風格,反對僅僅關注經濟利益,單純的被視為以消費為目的。要看重的是地域間的不同文化、氣候、人文、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意義,并時刻持有批判的態度。
自此,世界各地不斷的進行著批判地域主義的實踐和理論并取得不可忽視的成就。
在中國建筑領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就開始有學者注意該理論介紹到國內,他們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中國批判地域主義。雖然在很多方面與西方還有些差距,但是對于建筑的探索還在不斷進行。
當代中國的建筑實踐諸多,吳良鏞設計的北京的菊兒胡同主要是對類四合院建筑形式進行運用,是延續舊城文脈更新的重要案例,對如何在大城市中體現地域性進行了探索;上海的方塔園中的建筑對江南民居的建筑進行了合理的運用和轉換,并且將地域性融入其中,體現了全新的現代景觀園林概念;北京香山飯店和蘇州新博物館,繼承和借鑒傳統園林和民居建筑中的庭院以及院落和室內空間的融通性,立面處理上則借鑒江南民居的外墻形式;王澍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轉塘校區,這組建筑群就像中國的山水畫,有大大的院落,而其中的小塔則保證了山色、天光、人心的和諧等等。這些例子體現了中國建筑師關注建筑同地區自然、文化、社會、技術的關系,努力實現中國地域建筑現代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正不斷受到西方建筑的影響,我們要重新審視這些新老建筑,通過對建筑傳統文化的繼承,更好的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沈克寧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筑師,2004(5);45-55
2.陳少武、劉興淺談對批判地域主義的理解華中建筑2011.05;12-13
福斯特設計的北京機場三號航站樓開放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經歷了4年的設計和施工后,比預期時間提前開放,并及時為2008年奧運會服務。
這將是參賽運動員進入北京的關口。航站樓的屋頂采用空氣動力學原理設計,外形又像是一條巨龍,與飛行這一主題非常貼切。內部的紅色、橘色和黃色裝飾反映出中國傳統的色彩。坐落在東跑道和未來第三跑道之間三號航站樓和地面交通中心覆蓋的面積達130萬平方米,大部分都處于同一屋檐下。
這是世界上第一座超越百萬平方米的大建筑。到2020年,進出三號航站樓的乘客預計將達5000萬人次。
Haworth Tompkin把一座工廠改造成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新樓
Wandsworth理事會已經批準了Haworth Tompkins為皇家藝術學院(RCA)設計的新樓。皇家藝術學院位于倫敦南部,鋸齒形屋頂的工作室原來是Battersea的一座工廠,改造后成為學院繪畫系學生的新家。目前,繪畫系分隔在兩個地址上。Tompkins是在RIBA組織的設計競賽中獲勝的,提案中將已建建筑的高度增加一倍,預期8月份開工。曾經培育過著名畫家David Hockney、Peter Blake和Tracey Emin的繪畫系將在2009~2010學年搬進他們的新家。
KITA為英國湖區Elleray預備學校設計可持續性“豆莢”教室
英國坎布里亞郡的KITA事務所在湖區國家公園里設計了一系列可持續性的“豆莢”教室。
這些教室是為Elleray預備學校設置的,已經獲得規劃許可。教室用可再生的木料建造,采用了太陽能板,實現低能源照明。此外,該項目還利用羊毛絕緣和被動通風(passive ventilation)等技術。
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紐約制造4條巨型瀑布
2003年,200萬參觀者涌入泰特現代博物館,欣賞了丹麥――冰島裔藝術家Olafur Eliasson設計的巨型太陽展臺。
現在,這位藝術家宣布將在紐約海港周圍制造4條巨型的獨立式瀑布,時間是今年的7月到10月期間。這些巨型瀑布高度達37m,包括一條在布魯克林大橋下設置的瀑布。這個1500萬美元的項目是由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公共藝術基金會(Public Art Fund)贊助的。
McBains設計英國劍橋郡“綠色”警局
地產和施工咨詢公司McBains Cooper和EC Harris一起與劍橋郡警察局簽訂合同,在Cambourne新鎮修建一座警局,日前規劃申請剛剛提交。
這個耗資130萬英鎊的項目將利用各種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板、地源取暖、灰水回收、部分綠色屋頂和一座17.5m高的風力渦輪。渦輪能夠提供警局所需電能的20%。
高兩層、建筑面積500m2的警局呈現出當代設計風格,即采用暗藍灰色的古舊銅板外墻和類似于中庭的玻璃連接段。
倫敦圣保羅教堂旁邊將建1萬平方米商業辦公樓
圣保羅教堂將有一位新“鄰居”――JohnMcAslan+Partners設計的1萬平方米的辦公樓。這一項目的開發商是StMartins公司,目前已經提交規劃申請。2006年6月的最初設計中,8000m2的大樓坐落在Cheapside的西端,靠近克里斯托弗?雷恩設計的圣保羅大教堂。這處商業空間高6層,位于底層2000m2商店的上方,并在北端向外懸垂16m。
世界上最長的拱橋將在阿聯酋迪拜建造
紐約建筑公司FXFOWLE被迪拜當局挑選來設計世界上最長的拱橋(arch bridge),這也將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拱橋。
FXFOWLE設計了一座獨特的結構,包括一座巨大的拱廊,高205m,有12條車道和兩條沿著“綠線”(Green Line)運送迪拜地鐵火車的鐵路。
大橋最大的主跨度長667m,超過了上海盧浦大橋550m的跨度。目前盧浦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拱橋。這個耗資30億迪拉姆的項目將花費4年時間建造。迪拜道路和交通部部長Mattar Al Tayer表示:“大橋至少要在2012年年底完成。”大橋工程將分6個階段完成,每小時可通過2萬輛汽車。地鐵線路每小時能運送2.3萬乘客。
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馬德里Caixa Forum文化中心正式開放
西班牙國王和王后主持了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馬德里Caixa Forum文化中心的開幕儀式。
這一重要的文化設施將原來的Mediodia發電站的磚石外殼進行擴展,容納了一座新的入口大廳、咖啡館、展廳、餐館和行政辦公室。磚石的正面底部被切割開來,似乎懸垂在地面上。
Herzog & de Meuron的發言人稱:“建筑底部被移除,構成了磚石外殼下的帶蓋廣場,磚石部分看上去似乎漂浮在街道上。這個帶蓋的空間為參觀者提供了遮擋,同時也是入口通道。”
在附近的建筑旁邊,該事務所種植了一座600m2的綠墻,這是與法國藝術家Patrick Blanc共同構思的。昨天文化中心的第一個大型展覽開始上演。
面對氣候變化 建造低排放建筑
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初步制定出氣候變化背景資料、低排放建筑設計工具指南、低排放標準與評價方法指南三文件。
面對環境污染、氣候變化這個全球性問題,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發起"挑戰氣候變化"研究項目,此項研究旨在為廣大建筑師在設計低排放建筑時提供一套實用的準則與工具,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三個文件,包括氣候變化背景資料、低排放建筑設計工具指南、低排放標準與評價方法指南。其他相關文件與工具也將于2008年內完成。(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省略)。
巴西政府宣布2008年為奧斯卡?尼邁耶年
2007年12月15日是巴西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的百歲生日,為表彰這位世界著名建筑師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巴西總統盧拉宣布2008年為奧斯卡?尼邁耶年,并將其設計的23個建筑項目命名為“歷史紀念建筑”。
Atkins公布在英國布里斯托設計的纜車網絡
Atkins公布了為布里斯托設計的纜車交通系統。這套系統能夠讓乘客觀賞到Brunel的Temple Meads車站和克里夫頓懸索橋。計劃中的路線還將穿過布里斯托的歷史性碼頭和停泊在Bedminster的SS Great Britain號。Atkins說,這個項目類似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港口纜車,即Transbordador Aeri。該系統每年運輸40萬人,鋼纜高度達315英尺。”Atkins的主管Martin Pease說,這種纜車“不是解決布里斯托交通問題的可行的交通系統,但是可以幫助當地人四處游逛,也給游客一種獨特的體驗。”
英國查爾斯王子“炮轟”倫敦當代建筑
近日舉行的王子基金會會議上,查爾斯王子抨擊了當代建筑。這位英國王位繼承人在主題為“歷史地點的新建筑”的論壇上發言說,“摩登化”是對“我們城市僅有的幾處未破壞地區”的極大破壞,并呼吁中止在倫敦“隨意規劃”高層建筑。查爾斯王子還對“在老地點修建新建筑”提出了5點看法:修建的建筑至少能延續100年,而不是僅有20年;以靈活的態度設計和施工,能夠使建筑將來再利用;在建筑的布局、材料和生態上注意與周圍脈絡保持一致;在保持傳統并采用最新技術和資源的情況下建造美麗的建筑;使建筑延續周邊環境的層級感,而不是變成單一的目標。
Ken Shuttleworth在諾丁漢大學設計英國最高的自立式雕塑
如果自己的作品被聯想成一根巨大的腌黃瓜,可能有些藝術家會惱羞成怒,不過建筑師Ken Shuttleworth卻不介意他在倫敦設計的Mary Axe街30號被戲稱為腌黃瓜。
最近他在諾丁漢大學的Jubilee校區設計了一座雕塑,官方命名為“Aspire”(立志)。這座紅黃色的鋼結構雕塑是一位匿名捐贈者的禮物,意圖為諾丁漢大學和諾丁漢市樹立一座新的標志。諾丁漢大學副校長Colin Campbell爵士說,人們可以從很遠的地方看到這座雕塑。盡管捐贈者沒有高度要求,但是Shuttleworth的設計很容易滿足捐贈者的愿望。Aspire高200英尺,是英國最高的自立式雕塑。
對于這座雕塑,人們已經起了很多外號,包括“攪蛋器”等。
John McAslan公布其設計的倫敦奧林匹克能源中心
ODA公布了為倫敦奧運會提供能源的可持續性能源中心設計圖。這座由John McAslan設計的綠色能源中心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西部,奧運會前后都能提供能源、熱能和冷氣。它將采用生物燃料制熱并設置了生物燃料鍋爐和CCHP工廠來回收發電時產生的熱量。
倫敦東部計劃修建一座19層帶“垂直花園”的大廈
Fat事務所設計的“Belvedere”是一座19層高的多用途木板外墻的大廈。它位于倫敦東部的Mile End公園,有一座垂直花園、一座底層餐廳和27套公寓。它的設計目標是符合可持續性住宅法規的第四級標準。
建筑立面很像是一座巨大花園的格架。Fat事務所的主管Sean Griffiths說,這一設計是想讓它與其他高層住宅樓區分開來。他說:“設計的思路來自于經常可在教堂中看到的哥特式標志物”。他表示,可持續性特征包括地源熱泵、屋頂太陽能板和能夠控制熱量不流失的墻體。
卡拉特拉瓦的“芝加哥尖頂大廈”開始施工
芝加哥尖頂大廈(Chicago Spire)已經在2007年7月施工。34座支撐的沉箱鉆到地基以下120英尺,為后面的施工打下了基礎。早在19世紀末,芝加哥就開始試驗沉箱支撐系統,起到前鋒帶頭作用,創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天際線。6月份開始工作的Case Foundation公司對進度感到滿意。這一地下施工過程將在今年一季度完成。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創造從Lake Shore Drive路進出的坡道,目標是滿足施工期間場地的需要,并盡量減少對城市交通流和周邊地區的影響。預計2011年年初,第一批承租人將進入大廈。
意大利第一個專門的建筑廣播頻道開始工作
在短暫的試播之后,意大利建筑師、規劃師、景觀建筑師國家理事會正式啟動了“早安建筑”(Good Morning Architecture) 廣播頻道。這一頻道將配合今年6月份在都靈舉辦的世界建筑師大會活動。它將播出“一系列包括新聞、訪談、建筑業學者對話和世界各地文化界人士的爭論等日常節目”。這一頻道將全部采用意大利文播出,并能在省略上在線收聽。
荷蘭阿姆斯特丹花費11億英鎊打造“城下城”
由于缺乏空間和土地價格高昂,阿姆斯特丹將在運河下面設計一個100萬平方米的項目,耗資達11億英鎊。工程公司Strukton、建筑事務所Zwart & Jansma和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制定了這一地下項目,提供零售、休閑和停車設施。這一項目已經提交給阿姆斯特丹市政會,但是施工不太可能在2018年之前開始。
根據計劃,運河里的水將臨時泵壓出去,保證在地下表層的施工。Zwarts說:"阿姆斯特丹有一層30m厚的防水土,將和混凝土和砂石一起構建新墻。然后就可以在新墻下進行工作,完成后再把水重新引入。這是一項很簡單的技術,不會造成街道上的噪聲。進入地下的各個點將在阿姆斯特丹的環路上設置。
Zwart說:“這仍然是一個草案,我們還需要幾年時間來進一步研究,找到更好的方案。但是我們知道這個項目是可行的,也是可支付的。”
2007年美國建筑支出下滑2.6%
由于私營公司建造的住宅大幅度下降,2007年美國建筑支出的下滑幅度為創紀錄的2.6%。去年12月,建筑支出下降了1.1%,是15個月來的最低值,比預期的0.5%翻了一番。而11月份的下滑幅度是0.4%。私營公司住宅項目的支出下降了2.8%,11月份下降了3%,連續22個月出現下滑。
這樣一來,住宅的銷售量和價格也很低迷。貸款信用的獲取困難致使一些潛在的購買者望而卻步,賣不出去的房屋積壓嚴重。建造商不得不減少新的住宅項目來降低庫存。他們還不得不提供各種優惠措施來吸引客戶。
OMA公布在新加坡設計的“垂直住宅村”
雷姆?庫哈斯的OMA事務所在新加坡設計了一座大型的住宅開發項目,成疊的空中花園垂直而下,構成了一座垂直的住宅村。這個項目位于新加坡市中心和國立大學之間一塊8hm2的土地上,包括1000套公寓,建筑面積17萬m2。32層高的住宅樓堆積成六角形,構成了六座大型的可滲透的庭院。相互之間聯系的樓體有著成疊下垂的空中花園和私人的屋頂平臺,垂直擴張著庭院中的景觀。這個項目打破了新加坡住宅項目中的默認形態,即一群孤立的垂直的住宅大廈。
會議?展覽?競賽
住宅建筑研討國際會議
時間:2008年7月6日-9日
地點:愛爾蘭,都柏林
主題:衰落的城市-蔓延的郊區-變化的鄉村
內容:有關住宅的政策、福利、法規、設計、建造、管理與市場。
聯系:Tel: + 64-9-3725115
省略
第四屆CINPAR建筑結構缺陷與修復國際會議
時間:2008年6月25-28日
地點:葡萄牙,阿威羅大學
內容:設計缺陷修復技術、材料與措施,工程項目案例,建筑遺產修繕。
論文:請將摘要提交至:cinpar@civil.ua.pt
聯系:cinpar.web.ua.pt/EN/index.htm
莫斯科建筑雙年展
時間:2008年5月27日至6月3日
地點:俄國,莫斯科
主題:屋頂之下
內容:由莫斯科城市規劃委員會和建筑中心舉辦的“第十屆建筑與室內設計節”。內容包括公共建筑與住宅室內設計優秀作品、最佳室內裝璜設計、最佳獨立住宅設計。
聯系:Tel: +7-495-2503582
info@dom6.ru
dom6.ru/eng
美國建筑師學會2008年年會與設計博覽會
時間:2008年5月15-17日
地點:美國,波士頓
主題:我們人民
內容:以人民和社會的名義全面開發建筑師的職業才干,創造可持續建筑和可持續世界。舉辦一系列的主題研討會和設計博覽會。
聯系:省略
省略
德國人工環境與可持續建筑展覽
時間:2008年3月14日至4月17日
地點:德國,柏林AEDES 展覽館
內容:德國Zumtobel Group和Aedes聯合設立兩年一次的“可持續建筑與人工環境獎”,展出2007年度的獲獎作品, 包括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Thom Mayne設計的舊金山聯邦大廈等著名建筑。
聯系:aedes@baunetz.de
省略
奧地利建筑展覽
時間:2008年5月11日前
地點:奧地利,維也納
內容:展出奧地利本土建筑師1960年代以來的優秀建筑作品,包括建筑模型、草圖和表現圖。
聯系:mak.at
2008泰國國際建筑博覽會
時間:2008年4月29日-5月4日
地點:泰國,曼谷
主辦:泰國建筑學會
主題:關閉電源
內容:每年一次的建筑展覽和建筑師學術大會,今年的主題旨在提醒建筑師和公眾創造節能建筑和節能方法,保護并合理利用資源包括尋求替代自然資源的方法。博覽會內容包括:想象沒有電的未來、學習和正確對待歷史、全球變暖對人類的威脅、可持續發展、超越技術的局限。
聯系:Tel: +66-23-196555
Fax :+66-23-1965556
office@asa.or.th
asa.or.th
明日之光學生設計國際競賽
背景:VELUX 照明設備公司兩年舉行一次國際照明設計大獎賽。2008年該公司與歐洲建筑教育協會和國際建筑師協會聯合舉辦“建筑院校學生照明設計國際競賽”,所有參賽作品將在2008年6月在意大利都靈舉辦的第23屆世界建筑大會上展出。
主題:明日之光――日光作為自然光源和能源,日光在創造舒適的室內生活空間中的作用,日光在可持續建筑中的應用等。
參賽:世界各國建筑院校學生均可參加,不收參賽注冊費。作品可以用兩張A1圖紙或用光盤提交。
論文摘要 結合重慶市街綠化的旱災情況,分析了旱災發生的相關因素,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市街植物品種選擇、種間配置、后期養護管理等相應的一些對策建議,旨在為重慶市街區綠化提供參考。
重慶作為山地城市,有著特殊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夏季極端高溫的特征,每逢入夏,城市街道綠化便面臨不同程度的旱情考驗。作為展示城市景觀面貌和環境質量的城市街區,相應的植物品種選擇、種間配置及養護管理工作必須結合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狀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安排,以便最大程度地緩解災情,切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彰顯地方特色。
1市街綠化的受災情況
2006年入夏,重慶遭遇了罕見的連晴高溫,一場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讓全市人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地表接近70℃的高溫使得城市街道綠化遭受極大損害,各類小喬木、花灌木、地被草坪諸如珊瑚、桃花、櫻花、山茶、杜鵑、八角金盤、六月雪等都出現大面積灼傷、枯萎甚至死亡,部分抗旱表現力較強的大喬木如黃花槐、紅葉李等也未能幸免。據相關部門統計,重慶市主城區死亡喬木7.6萬株、灌木569萬株、地被植物約42萬平方米,損失上千萬。
2災情原因分析
2.1客觀因素
2.1.1高溫干旱致使土壤板結嚴重。重慶市街園林綠地土壤普遍貧瘠干燥,石多土少,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質量貧乏不堪。2006年罕見的連晴高溫天氣導致土壤板結極為嚴重,營養元素失衡,引發地表鈣化,空氣不流通,水分難以滲入土壤,使得澆灌的水分流失加快,導致植物因缺乏水分而枯萎死亡。
2.1.2植物蒸騰加劇且根系難以吸水。多數植物的根分布在地下40~80cm深范圍內,具吸水功能的根系,則分布在20cm深左右的土層內。在高溫干旱天氣的影響下,大部分綠地地表至土壤下40cm極度缺水,同時,蒸騰作用的不斷加劇促使植物耗水量大為增加,而重慶作為山地城市,其地下水位相對較低,植物根系則更難以吸收到地下水。在極度缺水的情況下,植物根系逐漸木栓化,根尖喪失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功能,致使植物普遍呈現出枝葉焦黃,生長勢直線下降,衰老加速,最后枯萎死亡。
2.2人為因素
2.2.1植物選種不合理。應用于重慶市街園林綠化的植物種類較多,不乏各類高大喬木、觀花灌木及地被藤本植物,其原產地、生態特性以及抗旱能力也大為不同。而在當前的市街綠化工作中,缺乏對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及重慶獨特地理環境與氣候狀況的充分考慮,盲目引進異地耐旱性弱的異地樹種,忽略鄉土樹種的推廣應用和適度搭配,使得市街綠化整體上呈現出良莠不齊等生態劣勢與景觀劣勢,以致在這場罕見旱災中出現了大面積的死亡和損失。
2.2.2前期施工回填土肥力不足。由于重慶市市街綠地土壤中礫石含量高,大量的碎石、瓦塊、水泥、石灰等建筑垃圾及廢棄污染物嚴重,土壤出現鹽堿化趨勢,且透氣透水性極差。因此,前期施工回填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部分施工單位為求減輕成本,摒棄外運客土、培土、施用土壤結構劑等措施對土壤進行改良,以致土層肥力不足,間接影響植物根系對養分的吸收,使得植株長期處于營養饑渴狀態,正常生長受到相應的抑制。部分植物在高溫中的抗旱性未能得到全面發揮,呈現表現力不佳等狀態。
2.2.3日常養護管理不當。日常的市街綠化管理工作也是保證植物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一環。由于當前園林綠化職工的管護水平有限,加之服務意識、創新意識不強,缺乏責任心、進取心,對市街植物疏于管理,缺乏適度的松土、施肥、澆水及修枝,致使樹冠不整齊,樹形不優美,重疊枝、萌蘗枝、內向枝、徒長枝、病蟲枝過多,生長不茂盛,因而在旱災中呈現出抗旱性不強及生命力普遍減弱等不良狀況。
轉貼于
3對策及建議
3.1因地制宜地選擇植物
城市街道的立地條件遠比其他園林綠地的條件要惡劣,各種植物不同的習性,對各個生態因子的要求不一致。 因此,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是成功選擇植物的關鍵。要做到“適地適樹”,就要“識地識樹”,而針對山城巖石多、土壤瘠薄、干旱、高溫、霧重、污染嚴重的特殊地理生態環境,可以鄉土樹種結合抗旱樹種為主。喬木選擇以黃葛樹、七葉樹、重陽木、香樟、無患子、天竺桂等鄉土樹種為主,結合抗旱性較好的小葉榕、高山榕、法國梧桐、廣玉蘭、銀杏等引進樹種;亞喬木可選擇桂花、黃花槐、木槿、木芙蓉、羊蹄甲、紫薇、珊瑚等耐旱品種;灌木可選擇山茶、大葉黃楊、女貞、海桐、絲蘭、十大功勞、毛葉丁香等在高溫中表現較好的品種;地被則可以麥冬、書帶草、鳶尾、蔥蘭等品種為主。
3.2科學合理地配置植物
市街綠化的植物配置也應根據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充分考慮山城的立地條件和植物的種間關系,為保證生物多樣性,充分發揮抗旱表現力,建議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草相結合,形成層次豐富、結構合理、種間關系協調穩定、能自我良性循環的人工植物群落,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為今后的市街綠化奠定良好的抗旱基礎。
3.3重視施工回填土質量
樹木的生態習性雖與農作物有異,但對土壤要求也很高。城市街綠地往往都不是熟地良土,因此更需要進行較徹底地深翻,翻深在40~50cm,以便疏松土壤,增加蓄水保濕的能力。在移栽、栽植樹木等土建施工時,尤其應著重注意回填土的質量,并進行科學合理地選擇。由于樹木生長所需的土層營養狀況與土壤質地結構相差很大,因此在覆土的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土壤疏松度與肥力狀況,并在回填土中適度地加入油餅肥、有機肥等輔料或摻客土,以改善土壤營養狀況與化學性質,力求植物能扎根成活,進行正常生長發育,快速形成景觀。
3.4引進先進灌溉設施
伴隨著城市綠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綠地面積的日益增加,園林用水量也逐年提高。目前,重慶市街園林綠化大多以自來水為水源,且利用率很低,這使城市有限的水資源更加緊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在當前的園林綠地灌溉也大多以人工水管式灌溉為主,而噴灌、滴灌乃至地下滴灌等節水型灌溉方式應用甚少。據調查,澆灌時水分流失多達20%~30%,而鋪設滴灌水管可以通過減少蒸發而保存水分,并使水達到需水的根部,其節水率可達60%以上,且澆灌不如噴灌、滴灌有效,還可能損傷植被。當然,也應充分考慮重慶本地的地域、植物等因素后再進行推廣,不能盲目跟風,一味模仿而增加綠化成本。
3.5栽后管理及時到位
俗話說“三分栽、七分管”,栽后養護管理是苗木成活必不可少的工序。在市街綠化管護工作中,對各類植物要及時進行移植、補植、疏伐、修剪,查缺補漏。就重慶市而言,春植苗木因雨水太多,栽后主要考慮排水,夏秋植苗木則因氣溫較高、氣候干燥應以灌水為主。若長期干旱,除要經常穴灌外,還要進行葉面噴水,另外還需纏草繩、搭蔭棚,待苗木成活后再進行整形、修剪、中耕除草、治蟲、施肥等工作。
在日常的養護管理中,應提倡深耕改土,施肥要達一定深度,誘導根系向下生長,防止根系“上翻”,以提高樹木的適應性。同時,在高溫天氣下,還應及時采取拉遮陽網、疏枝等防護措施,并對土壤和植物進行消毒和輸營養液等管護工作,盡力避免高溫天氣給綠化植物造成損失。
4結語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今天,街道綠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彌補重慶本土市街綠化的不足與缺陷是當前市街綠化工作的一大關鍵,也是重慶打造生態型園林城市所值得深思的當務之急。
5參考文獻
[1] 熊濟華.觀賞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轉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