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3 10:05: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學碩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如何使職業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融合,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綜合能力,這些都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與此同時,人類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強,護理行業存在和發展的空間繼續擴大,社會對高素質護理人員的需求量大。護理人才是21世紀緊缺的技能型人才之一,提高護理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改變傳統的護理教育教學模式,建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護理人才同樣是衛生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而培養具備職業綜合能力的護理人才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國外研究進展
國際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職業能力和高級護理能力兩個方面。國際職教界關于職業能力的研究共出現過4種能力觀,分別為:任務能力觀,即將任務的疊加當做能力;整體能力觀,即認為個體的一般素質決定工作的能力;此外還有關鍵能力觀和整合能力觀[1]。近年來職業教育與培訓中主張開發“關鍵能力”以培養學生對職業變化的適應力,這種能力觀最早由德國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梅騰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為各國職業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2]。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對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觀與整體能力觀類似。隨著能力本位教育和訓練(CBET)在各國的發展以及人們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前3種能力觀對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頗,如任務技能導向的能力觀注重的僅是特定的任務技能,忽視了一個人勝任某個職業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質的能力觀僅注重具有普適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與就業崗位直接相關的特定職業的能力;關鍵能力觀只是對就業所需的特定職業能力的補充與完善。
因此,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從職業角色的角度來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國學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觀。這種能力觀是將一般素質與個體所屬的職業和工作情景相結合,是從職業角色整合的角度來界定能力,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及職業崗位分化的趨勢,就如第二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樣:“技術與職業教育需要為改善個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轉換能力提供更為廣泛的準備,而不僅僅是獲得某一特定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蓋力(LarnieGale)和波爾(GastonPol)在《能力:定義與理論框架》一書中這樣界定能力:“能力是與職位或人工作角色聯系在一起的勝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判斷力、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國的繼續教育處(Thefurthereducationunit簡稱FEU)在“走向能力本位體制”的文件中對能力的界定也是這種思路,“能力是為勝任社會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須擁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適的態度和經驗。即能力不僅包括就業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種角色時表現出的成熟感和責任感,還包括作為能力要素的經驗。”1992年澳大利亞國家培訓部對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體現了整合能力觀的思想。他們認為作為構建國家CBET體系基礎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瑣碎的任務技能,一定要從廣義上來理解[4]。
國際護理教育界特別是美國護理教育界則是按照職業教育(LPN/LVN、AND教育)和專業教育(本科以上層次教育)兩種模式來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兩種培養模式培養具備不同層次職業綜合能力的學生[5]。如LPN/LVN只能對醫院、門診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護理服務,作為助理護士角色在注冊護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導下工作,他們的職業綜合能力比較偏重于護理技術方面,比如傷口護理、無菌技術、發藥打針等,法律規定LPN/LVN不能對病人進行評估和分析,也不能進行靜脈注射操作。注冊護理教育、大專護理教育以及本科護理教育的畢業生均可參加全國統一的護士注冊考試而成為注冊護士,在各種衛生醫療保健機構從事護理工作,具備獨立應用護理程序為病人服務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養護理通才,具有本科學位的護士可從事醫院、診所及社區護理的工作;碩士教育主要培養具有各專科護理實踐專長的高級實踐護士及護士指導者,畢業后可成為護理專家,擔任臨床護理指導,保證和監督臨床護理質量,評價護理措施,擔任護理學教師;博士教育要培養能用獨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學思維處理事物,具有專業咨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護理領導,具有廣博的護理學、醫學、人文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畢業后成為護理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師資或高級護理專家。以上觀點的提出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2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在職業能力和護理專業職業綜合能力研究方面尚無論著,但最近幾年出現了相關論文,比較有代表性的學位論文有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的陳騰波于2004年申請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德職業教育綜合職業能力開發的比較研究”中指出,近幾年德國在克服“雙元制弊病”基礎上開始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且就中德綜合職業能力開發培養進行理論上的比較研究,因而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7]。武漢理工大學的湯向玲于2006年申請的碩士論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通過以探討高職教育的本質為起點,參照社會人才類型及高職人才主要從事的職業崗位,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進行了定位分析,論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4個方面的應對措施[8]。華中科技大學的盧紅學于2005年申請的碩士學位論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其形成研究”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性質出發,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了新的認識,對合理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調整學生的交叉整合的網狀知識結構、綜合職業能力結構、和諧完善的人格素質結構的主張,從而為進一步改革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一條新路徑[9]。
當然還有一些相關的期刊論文,如王仁清2004年在《教育與職業》上發表的“職業技術教育應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孫文學2005年在《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上發表的“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兼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高職教育的核心是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甄凱玉、肖劍)“,淺談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蘇永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黃麗萍),“‘2+1’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盛似春、張明群),“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湯玉霞)等。
3結語
無論是國內或是國外的職業教育及護理界,均未就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進行深入、詳細的研究。筆者認為,在未來的職業教育護理專業學生培養的研究中,應著重于對護理專業職業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培養實踐方面的系統研究,將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前至職業院校學生的在校期間,為衛生職業教育護理人才職業綜合能力培養探索新的模式和途徑。
【中途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884―02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觀念的更新,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護理角色職能發生質的變化,對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護士面對的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護理人員所面臨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職業倦怠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職業病【1】。職業倦怠不但危害護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關系到隊伍的穩定以及醫院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 職業倦怠的概念
職業倦怠(job burnout)簡稱倦怠,是有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對工作中長期的情感和人際關系壓力源的持續反應。Maslach認為職業倦怠是由3個維度構成的“心身耗竭綜合癥”:即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3個維度分別代表了工作倦怠的個人應激、人際情境和自我評價維度。情緒耗竭是職業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感到情緒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經常伴隨著挫折、緊張,自認為無法致力于工作,如果這種疲勞的情緒狀態長期持續下去,就會對服務對象表現出消極冷漠的行為,就是去人格化,其特征為視服務對象為“物”,而非當成“人”看待。成就感降低是指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對自己消極評價的增長,常感覺無助及自尊心下降,失去工作成就感,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度也隨之降低。
2 職業倦怠的特征
國際上通常認為職業倦怠包含以下行為特征:個人感覺工作特別累,壓力特別大,對工作缺乏沖勁和動力,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刻意與工作相關的人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工作不是很熱心和投入,總是很被動地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并且不再關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貢獻,懷疑自己不能有效勝任工作,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對組織對他人沒有什么貢獻。
3 護士職業倦怠現狀
國外研究認為[2],護士職業倦怠感高、中、低的人各占33%。我國某大學心理系[3],對10多家醫院1800余名護士做“護士職業倦怠報告”顯示,62.8%護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宋春花等【4】調查顯示,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職業倦怠現象在護士人群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駱宏等【5】研究報道,國內護士職業倦怠感的發生率在55.1%―59.1%。王君俏等【6】研究顯示,護士職業倦怠感較高,處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嚴重的工作無成就感者分別占30.28%、15.49%和29.58%。護士職業倦怠已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
4 護士職業倦怠產生的相關因素
4.1工作性質 護理工作的根本是增進和維護人類的健康,而工作性質又主要以執行為主,缺乏自主性,護士所從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患者病情發展又無規律性,需要護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根據病情變化隨時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生活無規律及護士被賦予多元化的角色,她們不僅要完成好護士的角色,還要承擔妻子、母親的角色,工作和家庭必須兼顧,在精神上給她們造成負擔【7】,這些因素都會使護士對工作產生疲憊感。駱宏等【5】的研究結果表明,控制感能夠有效地預測護士的耗竭水平和去人格化水平。王曉春等【8】研究表明,職業中的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與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關。
4.2職業認同 護士職業認同是指護士本人對護理職業所持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自身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在日常工作中,護士要經常體驗臟、累、苦,有時即使遇到歪曲的事實,被誤解及冤枉,甚至言行傷害的情況,護士必須保持平和和冷靜,壓抑自身的感受,作出精神妥協,護士自尊心受到傷害,這無形中給護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護士對自身職業認同持懷疑態度。劉莉【9】的調查結果表明,護士對自身職業滿意度為中低下水平。劉玲等【10】研究結果表明,護士職業認知評價得分最低,職業認同各因子與職業倦怠各因子呈顯著負相關,即職業認同水平越高的護士,工作倦怠越低,反之亦然。
4.3付出―獲得的不平衡(effort . reward imbalance ,ERI) 在現代社會中,個體參加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以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交換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生活資料,護士辛苦工作客觀上需要給予相應的經濟和心理回報。護士日常工作量大,駱宏[5]等調查425名護士中55.1%的護士感到工作量大,48.7%的護士感到工作緊張。工作時間相對不穩定,醫院普遍存在重醫輕護現象,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護士工作較其他行業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其情感上的付出也時常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屬的理解,甚至領導的肯定,使護士在精力和體力上常常處于疲憊狀態。Hill[11]等提出,護士期望有經常性的工作反饋、表揚和獎勵,能在工作環境中獲取相互支持、信任和承諾,當這些意愿得到滿足時,護士個人成就感提升,職業倦怠程度降低。護士發展機會和空間有限,自身的需要很少受到關注,工資福利待遇低,陳先梅等【12】認為,與同等教育技術水平的其他行業人士相比,護士薪酬處于較低水平。王曉蕾等【13】對浙江省杭州市3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的護士進行調查,結果護士處于付出、獲得不平衡狀態的比例達31.9%,超負荷比例達82.3%,研究表示ERI與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個人成就感各因素間具有高度相關性(p
4.4性格特征 護士自身的性格也與職業倦怠有明顯的相關性。席波等【15】研究指出,性格倔強、內向型人群的職業倦怠發生率明顯高于外向型人群。
5 護士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職業倦怠的發生是一個連續的進程,個體最先發生的是情緒上的衰竭,而最終發生的往往的是個人成就感的降低。護士職業倦怠感既影響了護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熱情,也影響護理質量和措施,以往對護士職業倦怠的干預重點放在“改變個體”策略上,孫禧霞【16】研究結果認為采用組織干預措施,但還難以使職業倦怠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還應從源頭抓起,防范于未然,采取“主動出擊,積極應對”的戰略措施。
5.1主動出擊―主動預防即設護士職業認同教學課程,使護生在學校里就對護士職業形成認同感。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護理學會和醫院都相繼開設了預防職業倦怠的課程培訓。有文獻表明【17】,國外護理課程設置中,有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職業認知,形成堅定職業認同感的課程研究報告和理論框架,此類文獻還佐證,面對角色轉變時,形成堅定職業認同的護士表現得更靈活。建立專門的政府機構開展對護理人員的心理研究,保護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18】,81.9%的護士希望在感到緊張和壓力時能及時得到心理援助,37.0%的護士會主動尋求心理援助,自我接受能力強的人會積極地化解因現實與理想之間差異而造成的內心沖突,并對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態度,在理想和現實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用積極的情緒替代消極的情緒。
5.2積極應對―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激勵是激發與鼓勵,即激發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19】。眾所周知,管理是一種控制行為,而激勵則是一種促進措施,利用激勵機制制定相關措施,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努力,最終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20】。護士長是護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對每個護士的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是護士的知己,在管理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與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多一些關懷和鼓勵,少一些責問和訓斥,定期評估護士的壓力狀況,及時獲取信息,消除工作壓力源,把護士的壓力管理作為必備的職責之一【21】,幫助護理人員保持積極向上的愉悅心情,護士長支持系統,對緩解護士壓力和職業疲潰會有積極作用,可以減少護士職業壓力反應,降低職業疲潰的發生率,增加其工作滿意度【22】,并采用激勵化管理措施,激勵化管理包括物質激勵、責任激勵、精神激勵和形象激勵。物質激勵包括獎品、資金、外出進修學習等,精神激勵包括榜樣激勵、表揚激勵等,責任激勵既是對患者的承諾,又是一種動力,形象激勵是樹立患者和家屬認可的個人形象如服務明星、微笑天使等。邵翠萍等【23】研究表明,激勵化管理可降低護士職業倦怠的發生率。
6 小結
綜上所述,護士職業倦怠的原因及預防策略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有必要對護士倦怠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開展干預的實證研究,使護士遠離工作倦怠,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壬曉輝,孫志華.淺談護士職業倦怠的干預[J].臨床護理,2007,9(169):140-141.
[2] Maslach C,Sehauffli WB,Leite MP.Job burnout[J]. 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3] 駱宏,許百華.首份護士職業倦怠報告出爐.杭州健康頻道,2006,6-20.
[4] 宋春花,李進峰,李永鑫等.鄭州市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鄭州大學醫學報(醫學版),2006,41(5)972―973.
[5] 駱宏,葉志弘,馮鶯.護士職業倦怠與工作領域心理社會因素的相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12-14.
[6] 王君俏,黃燕華.護士工作倦怠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6,21(22):15-17.
[7] 葉鈺芬.臨床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護理研究,2004,18(88):1430.
[8] 王曉春,甘怡群.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567-572.
[9] 劉莉.護士對自身職業滿意度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17):1557-1558.
[10] 劉玲,張雅麗,劉曉虹.護士職業認同水平與其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9,8(9):52―55.
[11] Hill RP.Managing aCFofls gen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ivory trenches[J]. J Manag lnq.2002,11:60-66.
[12] 陳先梅,吳慶芳.護士職業倦怠、離職意愿相關因素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73-73.
[13] 王曉蕾,周萍,任蔚虹,李羅.護士付出―獲得不平衡對護士離職意愿影響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4):459.
[14] 李永鑫,時金獻.護士工作應激與倦怠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6,29(4):983―985.
[15] 席波,李軍,王翠麗.護士職業倦怠與人格、自尊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6,21(10)外科版:3―5.
[16] 孫禧霞.社會文化因素對護士職業倦怠影響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雜志,2012,7(4):64―67.
[17] 李峰.護理本科生對護士角色認同程度及其影響因素.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10
[18] 馮怡,趙國秋,張燕敏.護士心身耗竭程度及對員工援助計劃的需求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564―566.
[19] 史璞,管理學哲理―系統、愿望、人本和權變的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01―202.
[20] 姜麗萍.護理管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技術出版社,2007.136―138.
[21] 曾月蓮.腫瘤科護士心理壓力分析與應對措施[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4,26(4):622―623.
一、“大數據”的定義和特征
“大數據”作為一個新興概念于2011年由國際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在其報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1]中首次提出。從字面來看,所謂大數據即指的是大量的數據處理和應用。細分起來,其中的“大”指的是“大量化”(volume),“數據”則指的是可追蹤,可處理、可分析的數值。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篩選出有價值的數據,以最快的速度發現問題,優化流程,為決策者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是“大數據”區別于以往的信息處理方式的最大優勢。這樣的技術優勢現已被廣泛的運用到交通、城市規劃、人口管理等各種重大的社會項目。
大數據具有三大特征,即“數據量大、信息復雜多樣、處理速度快”[2]。互聯網時代信息以爆炸的幾何級數增長,目前,全世界的數據量已經到達PB級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將達到35ZB,從2011年起全球數據以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多樣化指的是數據格式多、以非結構化數據為主,其中有關辦公的文檔、報表、圖片、媒體文件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高[3]。快速化(Velocity)即處理數據的速度以秒級的高速才能滿足處理大量數據的要求,為決策者第一時間了解環境的變化情況,及時的做出反應和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二、康達學院圖書館的大數據基礎
1.館藏資源豐富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康達學院圖書館因勢利導,充分整合館內資源,針對學校和圖書館自身的特色進行了一些數據的分析和應用。目前與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是江蘇省館藏文獻資源較為豐富的民辦本科圖書館之一。本館現有紙質資源325086冊。其中中外文圖書313023冊、合訂本期刊12063冊;中外文報刊648種; 電子圖書40.6萬余冊;2000多集基礎醫學、護理學、藥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學術視頻資料。本館還收藏有《萬方數據》、《維普期刊數據庫》、《維普考試題庫》、《銀符考試模擬題庫》、《中科軟股考試庫》、《軟件通》、《超星數字圖書館》等15種數據庫以及與南醫大圖書館共建共享的《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ProQuest歐美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等70多個數據庫。硬件方面現有圖書借閱室2個、書刊閱覽室2個、室外閱覽室3個,共有閱覽座位近1000座;還有內設200座電腦的電子閱覽室1個;同時建有系部資料室1個。本館中、英文專業文獻基本涵蓋了全院各學科專業,已形成醫學、護理學、藥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等多學科兼容、多載體并存的館藏體系。特色館藏:本館的特色收藏有清?文津閣的《四庫全書?醫書集成》影印本;有季羨林主編的薈萃了中華古代文明精華,凝聚了五千年華夏智慧與文化結晶的大型典籍《傳世藏書》;莫言的作品全集;完整的醫學、藥學年鑒;全套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以及各類參考工具書;以及專家、學者捐贈的本人專著和珍藏等文獻。
2.大數據技術對圖書館資源的優化
在信息數字化的背景下,圖書?^館藏資源的性質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紙質資源不僅成本高,占用空間大而且耗費人工、造成環境資源的消耗。由于近幾年新媒體的興起,移動閱讀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人們對傳統閱讀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讀者習慣于隨手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像過去跑到圖書館來查找資料,圖書館的讀者量也呈現減少的趨勢。針對這一情況,圖書館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時分析篩選出讀者的閱讀偏好,關注最新最熱點的話題,最大限度的滿足讀者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要求,同時,康達學院圖書館充分挖掘醫學院校特有的資源特色,自建特色館藏數據庫,更有針對性的滿足了一些專業讀者的要求。隨著電子資源的不斷豐富,大數據的處理和應用將會越發頻繁,因此相對應的數據處理技術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的必備技術。
三、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創新模式
1.提供特色服務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大量新媒體信息資源的應用和普及,海量的信息數據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方便的同時面對一些無效的“垃圾”信息人們往往會覺得無端浪費了大量精力。與此同時,網絡移動設備的大量出現使得人人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網絡終端獲得信息資源。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的發展,為讀者提供更精準更符合讀者需要的信息資源,圖書館可以建立專業的信息化團隊,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針對讀者的瀏覽記錄、借閱記錄、反饋記錄等數據進行分析,建立讀者的偏好檔案。如通過手機移動端的微信公共平臺及時掌握讀者的反饋意見,通過文章和信息的即時推送可以讓讀者隨時掌握最新最有價值的信息。同時組織館員赴各地圖書館進行學習研討,搜集多方的特色信息資源,在將本館可利用的資源提供給讀者的同時方便針對一些館內缺少的資源及時的提供給讀者。定期的針對書籍、雜志、報刊、光盤等數據錄入電子信息資源庫,并將數據分類目錄數目錄入到檢索數目中進行查找。
2.建立特色館藏數據庫
圖書館在將實體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的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將本館的特色館藏數字化。目標作為蘇北最大的醫學類圖書館的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圖書館將致力于打造以“四庫全書?醫學部”為代表的精品醫學類館藏,這類館藏是圖書館體現自身價值的所在。可是目前的現狀是讀者的電子化閱讀習慣越來越明顯,圖書館大量的紙質書籍尤其是大部分的書籍束之高閣,讀者對其望而卻步。但是無論如何紙質書籍在經典性、版本注釋、裝飾裝裱、閱讀體驗等方面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問題在于如何利用當下流行的數據傳播模式使傳統的紙質書籍煥發出新的魅力,讓讀者便于理解和感受紙質書籍的不可替代性。為此圖書館要利用大數據的支持,將特色館藏的紙質資源充分轉化為電子資源,方便讀者隨時調取、查閱。同時要通過新媒體加大紙質書籍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館藏的特色資源展覽,讓沉睡的書籍主動走進讀者的視野。另一方面圖書館館員還要及時掌握數據的更新信息,發現利用率較高的信息資源庫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
3.搭建多館合作的信息共享平臺
目前,“信息扁平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4],各地的圖書館都在加緊建立各自特色的館藏資源。為了讓讀者實現信息檢索的最優化體驗,避免文獻資源的重復浪費,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地方的政府、事業單位、企業、科研院所中的信息咨詢部門都應該打破壁壘,加強信息的交流溝通,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不僅方便了讀者,而且也提高了部門的工作效率,節約了成本和資源開銷。
四、未來圖書館運用大數據的信息服務模式
1.云計算和智能化網絡的廣泛運用
針對圖書館入館讀者的借閱行為以及其他相關行為習慣的大數據分析,通過云計算的加工處理進而分析出可以優化圖書館功能服務的結果,為圖書館的采編、排架,人員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導性意見是未來圖書館在數字化應用的大趨勢。要達到這一目標必然要加大對圖書館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時依靠網絡云技術和其他高校圖書館的數據庫甚至客戶端,傳感器相連接,可以在宏觀層面上把握不同區域讀者的習慣,更好的學習圖書館的管理經驗。
2.外向型、個性化的服務模式
長期以來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受傳統的被動模式制約,單純的依靠讀者自己查閱信息資源費時又費力,這種傳統的借閱模式在當今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通過互聯網+云計算的技術和高校圖書館數據庫的支持就可以快速的分析出讀者的借閱習慣,“隨時隨地”向讀者推送其需要的信息資源[5],并且根據讀者的偏好過濾掉其不需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讀者服務的效率,實現了個性化的服務要求,改變了過去圖書館?T單純被動的借還模式。
3.信息可視化服務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