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藥學教育論文

藥學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25 00:11: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藥學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藥學教育論文

第1篇

1.1法國藥學教育的學架構法國高中學生畢業會考(Bac)后,大學藥學教育通常分成3個周期,每周期2年。l、2周期包括4年的理論教育,第3周期為實踐階段,持續時間根據培養專業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其需要不同的專業技能和相對執業證書。如醫院的DESS學位(高等專業學習文憑)教育機構的在第3或第4學年獲得生物醫學執業證書(MSBM證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或藥房的Ph.D(博士文憑)。其教育十分細致,培養臨床藥師、研究員、教授、企業藥師,通常一般需10年。

1.2課程設置基礎階段的課程設置第l周期在基礎學科方面的教育,第2周期重點轉向生物學、藥學和臨床學科,另外還開設信息技術、科學文獻和情報、環境與公共衛生等內容。在第3、4學年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課程,有藥事法規、植物藥劑學、公共衛生學、人道藥學(pharmacieshumanities)、食品安全分析、英語、高級臨床生物學、毒物基因組學和腫瘤學等。完成第l和第2周期就意味著4年理論教育的結束和第3周期的開始。高年級的實踐階段第3周期主要是在實踐場所進行實習培訓,但仍有一些必修的課程。根據不同的培養方向,有的需要長達5年(長周期)。在第5學年所有學生都安排在大學的教學醫院實習,這使他們熟悉醫院工作環境,熟悉實際的病人和疾病。學生們要經歷4個階段的培訓第l,2兩個階段是安排在病房的臨床實踐培訓,第3階段為實驗室技術培訓,第4階段在藥房。

1.3中國藥學教育的現狀學生通過高考后,根據所填報的志愿選擇不同學校的藥學專業,但大致的架構是兩年左右的基礎課程加半年實踐,在專業設置上偏重于化學學科和制藥工業,與實際工作嚴重脫節。

2兩國高等藥學教育藥學服務的比較

2.1法國的藥學服務與職能

在法國藥師對每一張處方都必須進行分析,依據藥學觀點,提供有價值的反饋。計算機的應用是連接藥師與醫生患者的橋梁,也是開展藥學服務的保障。藥房藥師的微機內可查到每個患者最近的治療史和病歷摘要。根據病歷,藥房可以提供治療方案并為患者提出治療建議。與國內不同,在法國很早開始實施醫藥分業制度,醫生所開處方除數必須在醫院調配,大多數可以在社區藥房中調配。法國的藥師是有處方權,藥師為患者發出藥品后便肩負起多方面的責任,審查處方對患者及其病情是否合適,獲得最佳藥物治療效果。這就要求其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并且主動關心患者。調劑藥師在醫療危險的處置方面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引起的并發證、不良反應配伍禁忌等方面,從而使藥師自身價值得以體現。

2.2兩國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care)的對比(處方藥修改)

進入20世紀90年代,藥師的任務就是實施藥學服務,這已是國際上公認的。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care)即提供直接和有責任的、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目的與藥療相關的服務。來說處方的修改好了,在中國藥師是沒有處方的修改權的,象法國一樣由醫生和藥師在網上或電話修改處方是在目前來說不可能做到的,首先就中國的國情來說,現階段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網絡還不是那么的普及,其次藥品零售企業還不能很好的和醫生有一個連接,其實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醫藥并沒有完全分家的原因,曾經法國做過這樣的一個問卷調查,誰是最受人們尊敬的職業另人驚訝的是藥師竟名列第二,比起醫生人們更愿意去藥房詢問藥師。這在國內是不能想象的,當然這和法國藥師本生的高素質是離不開的,你可以似想象一下本文上面提到的法國要學教育體制,經過那層層的篩選與磨練,能留下的不是精英也磨練成了精英,可以說能順利通過那層層的考試順利畢業的本身的才華并不會比醫生有所遜色,只是專攻領域上的不同而已了,能成為藥師一般其學識是國內的碩士,國內的學生是不會花費七年左右來學習藥學,學生更加傾向于成為醫生,那樣的話會有更好的經濟收益與人們的尊重,而藥學教育時間短,質量難免就不太好,也就造成了日后處方上的處方權,是否能象法國一樣開放處方權,藥師本身的能力也是能不能開放處方權的考量。現今的中國不只在硬件上(互聯網)還有軟件上—藥師(本身素質)上的提高。筆者認為現在不開放處方權是應該的。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就沒什么好做的了,相反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多,現在正是藥師職能要轉變的重要時期藥學技術人員要轉變觀念,要有建立藥師形象和藥師價值的觀念,使病人對藥師的認識從單純發藥轉變到需要藥師參與藥物治療和安全用藥指導。同時,提高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如處理糾紛能力、發藥交待技能、用藥咨詢知識,加強服務意識,切實建立病人至上的觀念。以保障供應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向以人為本的現代科學管理方向轉移,擺脫事務性工作,充分應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實行規范化管理。

3結論

第2篇

【關鍵詞】中藥藥劑學 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 現代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3-0001-02

中藥藥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藥劑的配制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及合理應用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是中藥學專業的重要專業理論課程。經過近六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課程內容系統、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平善、教學資源多元、課堂組織生動的“五位一體”體系,于2005年被認定為我校精品課程。在我校精品課程建設實踐中,始終堅持注重課程的內涵建設與不斷創新,本文將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法改革與創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等幾個方面介紹我們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的思考和體會。

一 構建合理高效的中藥藥劑學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是具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任務導向和共同目標,通過團隊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加速教師的教育專業發展而組織起來的正式群體。一個高效的教學團隊應具備明確的教學建設目標、優勢互補的團隊成員、鮮明的團隊精神和清晰的教學改革方向和預期成果。中藥藥劑學教學團隊在組建之初就建立了較為明確的目標——建設優質示范性的精品課程,團隊負責人由藥學院院長擔任,藥學院院長是我省藥劑學領域的著名專家,近年來發表制劑方面文章百余篇,培養研究生數十人,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重大課題;除藥學院院長外,整個教學團隊中57%具有高級職稱,43%具有博士學歷,42%具有碩士學歷,平均年齡37.6歲。在教學團隊建設中注重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近六年共有2名博士畢業,5名碩士畢業,引進博士1名。建立逐步形成了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高學歷青年教師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教學團隊,通過發揚團結協作和尊重個性相結合的團隊精神,建立切實可行的團隊內部制度,如青年教師“導師制”,為每一名青年教師指定專任導師,從教學、科研等多方面進行指導;建立青年教師定期聽課制度,規定青年教師每年安排公開課3~4次,并通過組織授課比賽、教案評比等活動,提高他們的教學熱情和積極性;建立青年教師學習交流制度,定期安排他們到省內外培訓,規定青年教師每年至少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一次;在教學、科研課題申報上向中青年教師傾斜。近六年中青年教師承擔市級以上教改課題4項,科研課題7項。使中藥藥劑學的教學團隊日趨成熟,形成了以“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教師——高學歷青年教師”為特點的實力雄厚的教師團隊,不斷促進中藥藥劑學精品課程的發展和創新。

二 構建以中藥藥劑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中藥藥劑學是中藥學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是連接中醫臨床與中藥用藥的橋梁,在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中藥常用劑型的特點、制備工藝和質量控制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術,培養合格的中藥學專門人才。中藥藥劑學是以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制劑分析、中藥藥理等多門學科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性技術科學,中藥藥劑學與各學科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和補充發展。為促進中藥藥劑學精品課程的建設我們建立了以中藥藥劑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包括三個基礎和兩條延伸共10門課程,具體結構見下圖:

中醫藥基礎理論和現代科學理論課程(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制劑分析),是中藥藥劑學研究的基礎。中醫藥基礎理論中辨證施治、復方用藥、性味歸經等指導中藥藥劑學的劑型的選擇和質量標準的建立,中藥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制劑分析等課程的教學指導了中藥的提取、結構分析和質控研究;兩條延伸一條體現了中藥藥劑學在臨床應用中的發展,一條體現了中藥藥劑學與工業生產實踐相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表明,以中藥藥劑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培養模式,適合我院中藥學學生的發展和國內人才市場的需求,使我院學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全校領先水平(2010年分別為31.5%和96.2%)。

*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103064)、河北聯合大學教育教學重點課題(編號:MY090102)

三 改革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授課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

中藥藥劑學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除了傳統的理論教學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針對具體藥物和用藥要求設計、優化提取工藝、處方,制備工藝以及對各種制劑設備的操作。因此,在理論教學上引入PBL教學法,采取“提出問題搜集資料小組討論課堂討論老師總結”的方式,同時將理論課、實驗課和藥廠見習三者結合起來,安排學生帶著實際問題到工廠參觀學習,觀察生產過程,請技術人員作專題報告,學習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解決教學中難以闡述清楚的設備構造和操作難點問題等。實踐表明,實地觀察有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制備工藝流程等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促使學生主動為畢業后的就業積極作準備。我們在近六年對中藥藥劑學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兩次較大的修改,減少了理論課學時,增加了實驗課學時,設立了開放實驗室,減少了驗證性實驗的內容,實踐教學中采用了“單項實驗技能訓練加綜合實訓”的模式,在單項試驗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選定幾個中藥品種進行制劑處方的設計和制備研究,安排學生利用開放實驗室中的滴丸機、噴霧干燥劑、包衣鍋、HPLC等設備完成制劑的處方篩選和質量評價,提高了學生參與制劑研發的整體水平。

2.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體,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存、傳播方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強化效果。我們開發了《中藥藥劑學》多媒體課件,使各種中藥劑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體,制劑設備的構造和運行更加直觀,為學生提供了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通過進入藥廠的生產車間拍攝錄像,動態演示制劑生產車間、制劑設備操作、劑型的制備、包裝等過程,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理論課中重點、難點,語言難以表達清楚的工藝操作單元,如中藥廠GMP標準的廠區、生產車間布局及各類中藥制劑的生產流程,邊播放視頻邊講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為日后學生的生產實習奠定了基礎。

3.基于網絡平臺的互動式教學

高水平的教學,離不開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網絡化教學平臺的構建可使教學資源數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們在已有精品課程平臺的基礎上,又構建了BB網絡在線平臺,教師通過將課堂授課內容上傳至該平臺,可實現面對面的音視頻教學,學生可根據學習知識點掌握的情況自助安排預習和復習,通過平臺的討論區教師可以及時回復學生的問題,還可以組織多名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如針對難溶性藥物姜黃素增溶方法的專題討論: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按照預先分組通過閱讀論著、查閱文獻、結合實驗結果,最終以小論文的形式于BB平臺上,教師選擇其中的2~3篇由學生在課堂上作報告,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幫助和啟發。

四 堅持教學和科研雙管齊下,以科研提升教學、以教學推動科研

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中藥臨床使用會對中藥藥劑學不斷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課題,這是促進中藥藥劑學發展的動力之一。科研工作的開展能夠豐富和深化本科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水平。如在“固體分散體”的講授過程中,以我們在研發姜黃素固體分散體時的經驗,講授固體分散技術的優點和難點,如何針對具體藥物選擇合適的載體以及優化藥物與載體的比例,結合我們制備的溶解度曲線、差熱掃描圖譜講解固體分散體的驗證方法等,使學生對這一技術有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向我們反饋說,正是由于這種將科研融入教學的授課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課題的研究過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剛進實驗室的同學那么茫然。每年約有1/4的同學在畢業實習結束后撰寫并發表了專業論文。科研工作不僅對教學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還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近年來,藥劑學科共承擔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17項,其中有多項取得了省級科研成果獎項。同時,教師得益于教學中的啟發,主持和參與了多項教改課題,撰寫了多篇高質量的教改論文,并且將教改成果應用到教學中。

總之,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質量工程,我們的課程建設始終以提高學生藥學綜合能力為宗旨,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知識的更新,在課程體系設計上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中藥藥劑學精品課程不斷發展和完善。從高等院校自身來講,精品課程應服務于教學,體現現代教育教學的思想。因此,我們還應從內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修訂教材教案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等多方面,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使精品課程真正成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課程。

參考文獻

[1]陳學紅、林文雄.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及其構建與運作——生態學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1(3):45~49

[2]賀福元、羅杰英、郭建生等.中藥藥劑學與相關學科內在關系的探討[J].中醫教育,2000(6):18~19

[3]崔福德、侯雪蓮、楊麗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藥劑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J].藥學教育,2008(3):20~22

第3篇

關鍵詞:執業藥師考試;藥劑學;藥學;教學改革

執業藥師,英文譯為:Licensed Pharinacis,是指經全國統一考試合格,取得《執業藥師資格證書》并經注冊登記,在藥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中執業盼藥學技術人員 [1]。執業藥師資格制度的實施,有利于促進人才流動和擇優聘用人才,也有利于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的提高,同時對高校的教學內容、教學質量的評估工作、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

執業藥師資格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命題、統一組織的考試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藥品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執業藥師考試設《藥學(中藥學)專業知識(一)》、《藥學(中藥學)專業知識(二)》 、《藥事管理與法規》、《綜合知識與技能(藥學、中藥學)》4個科目。對大綱分析我們可以明確看出: 執業藥師要求的是對醫藥行業的整體規劃和管理,從職業資格到法律法規,從技術設計到質量控制,要求對醫藥行業有一個全局的掌握和控制。

1執業藥師考試與藥劑學

"藥劑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基礎課程。在本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中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但是隨著現代制劑技術的發展,以及生產實踐對藥物制劑的需求的不斷變化,這門課程也面臨著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深入改革[3]。

藥劑學為藥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之一,是研究藥物制劑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應用等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4]。"藥劑學"在執業藥師考試中,主要體現在兩部分內容之中。首先在《藥學專業知識(二)》部分包含如下9個方面內容: ①藥劑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②常用劑型的特點、處方設計與制備、質量要求與檢查;③常用輔料的分類及常用品種的性質、特點與應用; ④新劑型的特點和應用;⑤制劑新技術的特點和應用;⑥影響藥物制劑穩定性的因素及穩定化措施;⑦生物藥劑學和藥物動力學的主要內容;⑧藥物制劑的配伍變化;⑨生物技術藥物制劑[5]。此外,《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科目中,藥劑學也是重點考察內容之一。

2執業藥師考試對藥劑學教學改革的啟示

在藥學專業教學中,"藥劑學"課程教學內容與考試大綱中《藥學專業知識(二)》中的藥劑學部分基本一致。作為一個國家對執業藥師資格考試的指導性文件,大綱所列出的藥劑學的知識體系和重點應當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的。

2.1突出對藥物制劑全局的掌握 "藥劑學"研究的內容是針對不同劑型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應用等進行系統性研究的綜合學科。通過對大綱的分析,能夠看出執業藥師應當著重具備的是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并能夠解決生產和研究中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環節以及實踐教學環節特別加強這種能力。不僅讓學生具備掌握各種劑型的概念、特點、基本原理、制備方法、常用輔料等,還要讓學生對藥劑學的處方設計、制劑技術等更多的實踐。

2.2增加了現代新技術和新劑型的應用 在藥物制劑生產的技術方面,如微孔慮膜在注射液濾過操作中的使用,終端濾器在輸液中的應用以及遠紅外錢滅菌干燥機對注射劑玻璃容器的處理等等。對注射液的澄明度檢查儀方面有光電自動燈檢機、庫爾特計數器、激光燈檢機、微粒分析儀及國產QX-3-1 型細胞計數器等,均已開始使用[6]。

其次在新劑型的研究方面,近年來著重研控制釋放的種種劑型以達到緩釋、恒釋的目的,或探索靶向輸送的各種劑型以及使藥物引向病變部位達到較高的濃度,避免或減少藥物對正常器官和組織的毒副作用。前者如緩釋性眼用膜劑、經皮給藥系統(TTS)、子宮內給藥器及滲透泵控釋片等;后者主要用于抗癌的各種新劑型如靜脈乳、脂質體、磁性微球等[7~9]。這一技術目前也廣泛地應用到了各個醫藥企業和科研院所。從執業藥師考試大綱可以看出這兩部分內容的重要性。在"藥劑學"課程教學體系的完善過程中,應當適當的增加此類新技術和新應用。

2.3 重視規范在藥物制劑中的地位 《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是制藥行業賴以進行生產和質量控制的重要的行業標準,從大綱的要求和樣題來看,無不體現了按照規范的要求實施制劑過程這一根本原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2004 年7 月1 日前所有藥品制劑和原料藥的生產必須符合藥品GMP 要求并取得認證證書。藥品GMP 強制實施后,我國的制藥行業進入"后GMP時代"。我國制藥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0]。在"藥劑學"的教學中,規范的內容和教材的內容組織框架其實是一致的。規范的掌握實際是理論知識掌握后的一個體現。規范集中體現了理論和實際工作的聯系。

2.4對技術路線和工藝流程貫穿其中 "藥劑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個劑型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合理使用這五個方面.在傳統劑型中主要是以個劑型的工藝流程為主線介紹該制劑的全部內容[11]。例如注射劑可通過如下模式把相關內容貫穿起來(見圖1)。對相關的知識體系有一個完整和深入的掌握是對藥學專業的學生的基本的要求。同時,這一基礎的形成是通過不同的專業課程綜合培養而成的。

2.5 處方分析的考試模式值得借鑒 處方分析是執業藥師考試科目之一。該題型通過提供一個處方實例,要求進行找錯改錯、分析以及補充內容等工作。這類題型的特點非常靈活,實踐性很強,又可以聯合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對比,更可以同時考察考生對總體和細節的把握。教師結合具體的處方實例,以處方分析的形式讓學生深入掌握,并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理論與實踐如何聯系,這種互動必定非常生動、非常深刻,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以處方分析作為考試的模式,能夠更加靈活,更加科學的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

3結論

作為醫藥行業的職業認證考試,執業藥師考試大綱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藥行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要求和評價標準。這對我們從事藥學專業教學提供了一個參考,可以在進行專業培養計劃的制訂和課程教學大綱的調整時,為達到掌握現代制藥技術,適應現代制藥工程項目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學生的專業基礎,具備全面的知識結構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謝博生.關于完善執業藥師制度、降低藥品安全風險的冷思考 [J].中國執業藥師,2012,9(8):28-30.

[2] 宋佳玉 ,張清偉,任亮.淺析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對藥理學課程標準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69-70.

[3] 羅壟, 彭買姣,嚴建業等. 新形勢下的藥劑學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藥學教育, 2012,28(4):44-47.

[4] 崔福德.藥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5] 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6] 杜景偉.現代藥劑學的發展及我國藥劑學的發展狀況[J]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3(4):47-48.

[7] 于春玲. 當代藥劑學的發展[J].中國保健營養, 2012, 12: 5334-5335.

[8] 周厚賢. 藥劑學研究的現狀和發展方向[J],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6):63-64.

[9] 黃曉奇, 李國慶. 藥劑學新技術及其在改善藥物功效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 2012,19(35):23-24.

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5-0085-0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應用能力素質、創新能力素質、合作能力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等[1-2]。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形態、結構及其規律性和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是跨越生物、醫學、農學乃至藥學的一門新興學科[3]。進入21 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已在生命科學的各相關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對儀器設備要求較高,同時實驗耗材昂貴,這就需要充足的實驗經費的支撐,并且存在學時數少、學生人數多等因素, 因此,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對相關教師而言將是一種很大的挑戰。

各高校普遍認為,本科生科研活動對于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結合近兩年來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的經驗和體會進行探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主要內容包括查閱資料、完成實驗、優化實驗、數據分析、撰寫論文等。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并吸收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不僅為學生營造了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而且成為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的有利補充,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本科生參與科研的迫切性

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隸屬于生物化學教研室,承擔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具有原理復雜、操作技術要求高、步驟多、時間長以及所需經費高等特點,而現有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學時為18學時,內容多以基礎實驗技術為主,學時有限,在較短時間內及有限經費下,學生的綜合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不能滿足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從學生參與科研的目的上看,本科生參加科研的目的比較明確,意在各方面鍛煉自身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的提高、實踐能力的鍛煉、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的學生是為將來出國、找工作等增加籌碼[4]。學生參與相關教師科研,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進行訓練,例如:植物DNA提取、總RNA提取、PCR擴增、RT-PCR、DN段的酶切與連接、質粒的轉化、瓊脂糖凝膠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RACE技術、原核表達技術等,同時,還獲得了額外的實驗經費支持,開創出“以學促研,以研促教”的雙贏局面。

二、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由于思想道德素質涉及的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問題,是人成才的關鍵。所謂的思想道德素質,解決的是人的信仰和價值取向,它能夠保證人正確的發展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調節個人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必需的。而教師在管理和引導學生參與科研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科研素質,讓學生意識到做實驗、搞科研應該在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前提下去開展,要有大局意識、合作意識;要崇尚科學、勇于探索;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因此,學生在完善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必須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5]。

(二)有利于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

高校教師作為教學和科研活動的主體,不僅承擔著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責任,而且有義務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全面把握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動態和發展前景,并積極將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新技能及時反映到教學中去[6]。

在教師進行科研工作時,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作為支持,這就促進了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查閱大量資料,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科研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分子生物學前沿技術、先進技術和儀器設備,積累專業相關理論知識、技術原理、儀器使用方法等知識。同時,經歷科研的流程,在科研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精神,培養查閱文獻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總結的能力以及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等,促進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養成。

(三)有利于應用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

通過參與教師科研,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全面訓練,動手能力大大加強,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儀器操作方法,為其他類似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是靈魂,要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的位置。沒有創新,一個民族就缺少了前進的動力,教育工作突出的一點就在于要把創新貫穿到工作中[7]。對大學生來說,具有好奇心、興趣、求知欲,提高大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是創新的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8]。在學生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操作過程、掌握實驗原理、分析實驗步驟、探討實驗方案的優缺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不定期地以交流討論的形式,要求學生交流和表達自己實驗進展及對實驗問題的見解,提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在交流中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有利于合作能力素質的培養

目前,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占有欲強,不愿與人分享,團隊合作意識差。而分子生物學實驗的順利完成,需要成員間的相互配合,其實驗特點是耗費時間長,實驗步驟多,各步驟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性,若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實驗將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前功盡棄,而且需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實驗方法或操作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實驗數據和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同學間互助合作才能順利完成,要求學生間要及時溝通,互相探討、實驗各步驟之間需要密切配合、溝通、幫助,才能高質量的順利完成任務。因此,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五)有利于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

經過參與科研,學生會意識到要具有健壯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科研任務比較繁重,身體素質是各方面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其他就無從談起。從而促進學生鍛煉身體的需求。同時,無論是探索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都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不斷地重復,付出大量時間和勞動,才能得到期望的結果。這無疑鍛煉和培養了實驗者不畏艱難險阻、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而這又恰是創新者所必備的心理素質[9]。相反,在學生順利完成科研的過程中又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本身也是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一劑良藥。

三、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存在的問題

(一)規章制度不完善

在學生參與科研過程中,對學生的報名、考察、選用過程不完善,導致一部分學生有興趣就來,覺得枯燥就離開,無法約束學生的隨意性,同時也使教師的指導積極性受挫。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需要對學生參與的環節有效地進行監督和管理。

(二)時間安排的不連貫性

一方面,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操作步驟多,中間常有不間斷的等待時間,同時完成一個連續完整的實驗持續時間長,需要實驗者有較長的集中的時間來完成。而學生的課程安排分散在每天的不同時間,通常沒有充足的集中的時間完成,影響實驗進程的連續性和持續性。

另一方面,學生參與科研需要經歷訓練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這就需要相對較長的適應時間。很多本科生是初次參加科研活動,對查找文獻、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分析數據等一些基本科研方法不了解,都需要時間來解決,但學生課余時間有限,如何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科研實驗成為突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三)只有部分學生參與科研

指導學生的科研工作,教師需要付出勞動,同時也需要科研經費的支持。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指導學生科研的教師有限,每個教師需要完成的實驗內容有限,經費也有限,并且完成實驗有一定的先后順序,而每一部分內容可以安排的學生人數有限,因此,同時安排學生參與的人數就有限,只能解決部分學生參與科研的要求,不能滿足眾多學生參與科研的意愿。

(四)受到教師科研項目內容的限制

在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時,其選題主要來源于教師的科研課題,每一個科研課題涉及的實驗技術有限,只能包含一部分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這就存在實驗選題和實驗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不能根據興趣選題,也不能將各種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都進行訓練,從而限制了學生參加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陳義彬.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2]程軼,汪小飛.論應用型本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科技信息,2009,(23).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4).

[4]李冬梅,張玉平.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3).

[5]劉文初.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6).

[6][7]葛建,盧秀蓮,黃麗紅等.高校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過程的探索[J].科學與管理,2008,(5).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01

中圖分類號:R27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3-0001-02

轉化醫學是近年來醫學界的熱點話題,是現代醫學研究的助推器。中醫藥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吸收轉化醫學的理念和方法。2008年,本院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立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脾胃病),其中胃癌是重點研究病種。筆者現從胃癌中醫研究的角度,就轉化醫學應用的切入點、具體方法和實際體會作一分析,以期與同道交流,為中醫臨床研究產出標志性成果提供借鑒和參考。

1 關于轉化醫學

轉化醫學,或稱為轉化研究,是國際生物醫學領域的新概念。1992年,“Bench to Bedside”(從實驗室到病床)的概念首次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1]。1993年,“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名詞出現在PubMed,建議將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等癌基因用于癌癥的早期檢測[2]。1996年,“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概念在《Lancet》雜志正式提出[3],認為可將與特定腫瘤相關的基因突變應用于臨床而造福患者。迄今為止,全球用于腫瘤研究領域千萬億美元的科研投入,卻只收獲了數百萬篇科研論文,最近30年癌癥導致的死亡率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4]。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的飛速發展和高科技檢測手段的不斷涌現,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之間的屏障日益加大,二者脫節嚴重。而轉化醫學則是把基礎醫學的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轉化為疾病預防、診斷、治療以及預后評估的技術、方法和藥物,是從實驗室到病床,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nch to bedside”and“bedside to bench”,“B to B”)的連續過程[5]。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于2006年實施了臨床和轉化科學獎勵計劃(CTSA)資助轉化研究,以催化轉化醫學新學科的發展,目前已在38所大學,如哈佛、耶魯、斯坦福、杜克等名校建立了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預計2012年建立60個臨床和轉化科學中心,每年資助研究經費約5億美元[6]。英國在2008-2013年,撥款4.5億英鎊用于轉化醫學研究,而歐盟用于轉化醫學研究的經費更是達到60億歐元[7]。國際上也先后創辦了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等轉化醫學的專業期刊。

相對而言,轉化醫學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2007年,衛生部啟動的“健康中國2020”醫學科技戰略思路中提出了動態性、系統性轉化整合的戰略。目前,專門的轉化醫學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已經建立,轉化醫學研討會也在陸續召開,為轉化醫學在中國的發展構建了平臺[8],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合作建立的生物醫學轉化型研究平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分子與轉化醫學研究所;湘雅醫院成立了中南大學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重點針對重大疾病,如惡性腫瘤的研究,將惡性腫瘤的關鍵臨床問題轉化為生物學科學問題。

2 轉化醫學與胃癌中醫臨床研究

轉化醫學已成為現代醫學研究的助推器,也將是中醫臨床研究發展的新動力。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籌建了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目前全國共有16家,從事14個重點病種的研究,這一重要舉措為中醫臨床的轉化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要將轉化醫學與胃癌中醫臨床研究緊密融合,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2.1 積極采用現代科學技術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9年頒布《中醫臨床研究發展綱要(試行)》指出:“中醫臨床研究應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采用中醫傳統的研究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通過多學科的合作,不斷提高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疑難危重病的能力。”西醫臨床之所以能夠取得快速發展,是因為實時追蹤生物科學前沿動態,緊密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充分運用最新技術發展自己。很多學科如物理學、計算機科學都是獨立的學科,但西醫能很好地借鑒其成果并運用到自己的臨床研究中。中醫臨床研究也應積極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交叉融合多學科,以期取得突破發展、高速發展。

中醫治療腫瘤有一些使用年代久遠、臨床療效確切的藥物和方法,如能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突破舊的思維模式,積極、充分、合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明確中藥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中醫臨床可望在轉化研究中取得較大成果,為中醫現代化開辟新路徑。以研究胃癌為例,我們的研究顯示,以健脾為主的中藥復方能抑制胃癌MDR1-mRNA基因的表達水平,逆轉胃癌化療的多藥耐藥,從而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9]。胃癌的微衛星DNA不穩定(MSI)和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0],我們正開展的胃癌術后中醫干預臨床研究中,檢測患者服中藥前后(手術及術后1年胃鏡檢查)病理組織的MSI,并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MSI的變化情況,從而探索中醫治療抗胃癌復發轉移的機制。同時,我們也在積極開展中藥的合理配伍抗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總之,自覺地參照應用轉化醫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把胃癌的臨床研究納入轉化醫學研究的框架,有望取得更多的方法論啟發、借鑒,以及嚴格的研究規范。

2.2 開展循證的胃癌中醫臨床研究

臨床研究是轉化研究的重要環節。國際一流的醫院都強調診療規范的制定,而臨床診療規范制定的根據在于臨床研究結果所提供的證據。

通常的轉化研究是從實驗室到病床、再從病床到實驗室的連續過程,臨床研究是轉化研究的出口。如發現腫瘤細胞的特異抗原,然后開發針對特異抗原的藥物,最終研發成功靶向治療藥物,基本上遵循了從基礎到臨床的轉化。

傳統中醫藥的轉化研究,可以是從實驗室到病床,也可以是從病床到實驗室。多數是采取首先從臨床到基礎的路徑,原因在于中醫臨床是確有療效的。中醫藥幾千多年的歷史是典型的經驗醫學、實踐醫學,然而在循證醫學時代,要求醫生提供給患者的治療措施具備循證醫學的證據,從而迫使中醫藥向實證醫學發展。如何開展循證的臨床試驗,制定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取得高級別的研究成果,是中醫臨床研究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臨床轉化研究需要遵循循證醫學原則。

迄今為止,外科手術仍被認為是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但根治術后60%的患者會出現腫瘤的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11]。西醫只是定期隨訪檢查,等到腫瘤復發轉移后再行治療。有鑒于此,我們開展了國家級課題“健脾養胃法為主的個體化治療對胃癌術后復發轉移干預的臨床研究”,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通過前瞻性、大樣本的研究,為中醫藥療效評價奠定基礎,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有資料表明,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短,生活質量低下,中位生存期僅為6~10個月[12]。針對這一難題,我們開展了另一項國家級課題“中醫藥對晚期胃癌的干預方案及推廣應用”。通過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評價中醫藥對晚期胃癌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的作用,并制定出相應的干預方案,再進行社區推廣與運用。這種從循證的中醫臨床研究到臨床方案制定再到社區運用是對轉化醫學的典型詮釋。由此可見,循證醫學指導下的臨床研究是轉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循證的臨床研究過程中,還會發現一些新的課題,需要把這些課題回歸基礎研究,然后再回到臨床研究中,不斷地實踐“B to B”,如此循環往復不斷深入闡明機理、提高臨床療效的良性互動,可以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也是把胃癌中醫臨床研究主動納入轉化醫學框架中的精髓所在。

2.3 建立共享的數據庫

2.3.1 文獻信息庫 中醫古籍記載了大量珍貴的資料與臨床經驗。建立古籍文獻庫是臨床研究的基礎工程之一。如我們通過臨床醫學研究人員、古文獻研究人員與數據庫設計人員共同協作,建立胃癌古籍庫,為臨床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轉化醫學研究的起點之一。此外,名老中醫經驗也是極為寶貴的財富,需要及時總結,甚至搶救性發掘,同樣成為轉化醫學研究的起點之一。

2.3.2 患者資料庫 臨床轉化研究必須以龐大的患者群為依托,為方便采集患者的研究資料,基于現代計算機科學技術,構建臨床科研數據共享系統。通過“一種輸入,兩種輸出”的模式,結合胃癌中醫臨床研究的需求,方便地挖掘和分析臨床研究內容,為構建患者資料庫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胃癌臨床科研數據共享系統,并已投入臨床使用。

2.3.3 標本庫 包括胃癌中醫藥治療前后的病理組織標本,治療前后的血液及其他體液標本,同時結合患者長期、準確的隨訪資料,對臨床轉化研究的開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 結語

轉化醫學是系統工程,與中醫臨床研究的結合還需要體制、資金、人才及政策導向等全方位的整合。可以預期的是,轉化醫學的深入運用,必將有效地推動中醫臨床研究的進程,加快中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 Science, 1992,258:241-243.

[2] Butler D. Translational res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J]. Nature,2008,453:840-842.

[3] 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 Lancet,1996,348:422.

[4] 桂永浩.轉化醫學:用多學科交叉策略推動醫學發展[J].復旦教育論壇,2007,5(6):86-91.

[5] Marin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 J Transl Med,2003,1(1):1.

[6] Adams JU. Building the bridge from bench to bedside[J]. Nat Rev Drug Discov,2008,7(6):463-464.

[7] Woolf SH.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 JAMA,2008,299:211-213.

[8] 洪琪,郭進,劉媛,等.轉化醫學:新世紀醫學發展新動力[J].醫學教育探索,2009,8(3):39-41.

[9] 舒鵬,劉沈林.參芪健胃湯對胃癌多藥耐藥基因及肺耐藥蛋白逆轉作用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08,24(5):1-3.

[10] Hayden JD, Cawkwell L, Dixon MF, et al. A comparison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early onset gastric carcinomas from relatively low and high incidence European populations[J]. Int J Cancer,2000,85(2):189-191.

[11] Ajani JA. Evolving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 Oncologist,2005,10(3):49-58.

[12] Qin SK, Gong XL. 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gastric-carcinoma: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J].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2006, 11(9):641-6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凤山市| 商南县| 田阳县| 溧阳市| 织金县| 博野县| 多伦县| 长海县| 呼和浩特市| 呈贡县| 元谋县| 延长县| 宣威市| 邹平县| 滨州市| 阿拉善右旗| 绍兴市| 北宁市| 巍山| 离岛区| 吴旗县| 巨野县| 卓资县| 朝阳区| 洞头县| 香港 | 合江县| 衡阳市| 永昌县| 鄄城县| 昭苏县| 务川| 和林格尔县| 榕江县| 万年县| 花莲县| 醴陵市| 兰西县| 嵊州市|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