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1 11:25: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攝影藝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攝影藝術的審美特征
攝影藝術是廣闊的視覺藝術中的一名新成員,在審美特征方面攝影與繪畫等其他視覺藝術具有很多共同之處。美,幾乎是所有藝術的共通之處。但并不能說所有美的事物都是藝術品一樣,有很多照片,只是具備了我們對美的一些要求。人們珍藏一些照片并不是因為它是藝術品或是很美,更多的是為了懷念某個人或事,是人們的情感和記憶促使他們珍藏一些照片,但這些照片并不能稱之為藝術品。正如我們普遍認為的生命是美的,但并不是我們看到所有有生命特征的東西時都會產生美感。即便是產生了美感,也未必會成為藝術品。因此,攝影作品若要成為攝影藝術品,必須要滿足藝術的審美特征。攝影藝術的審美特征,一部分是作為視覺藝術所共有的特征,即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和形式美。另一部分是由攝影的本質屬性所產生的,包括紀實性、科技性和瞬間性。紀實性是攝影藝術的基本特性,是指通過攝影獨有的技術手段,逼真地再現鏡頭前的客觀景物,形成畫面影像外觀和細節的真實,使攝影藝術獨特的美感展現出來。科技性是攝影的基礎,攝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建立在光學、化學、機械學、電子學和數碼科技等許多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綜合科技手段。高科技不僅能把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真實影像固定為可視畫面,同時還給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各種新的科技成果使攝影創造出與人眼視覺感不同的空間透視、形態結構、光色效果,既有真實的現實影像,也可虛擬出想象中的美好形象。瞬間性是攝影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征。從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層面來講,攝影藝術既屬于空間藝術又是具有時間藝術的特點。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有一個變化過程,那么這個瞬間要如何界定呢?對于人類歷史長河來說,一秒鐘,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乃至一百年都可以視為一個瞬間,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照相機的快門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攝影來講,這個瞬間是相對的。因此我認為攝影藝術也是選擇藝術。我們不僅要選擇拍攝的場景、拍攝的對象、拍攝的主題,還要選擇事物運動的瞬間,而這一瞬間的選擇對于攝影藝術來講又是至關重要的。也就要求攝影師在拍攝時抓住“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相統一的那個決定性瞬間。
二、攝影中的美感表現語言
自攝影術誕生之日起,攝影就具備了它技術上的基本技巧,即對客觀事物的復制功能。但這種復制并不是簡單的對事物的復原,它具有更豐富的外延和深遠的內涵。這也是使眾多藝術家和理論家為攝影而癡迷的重要原因。從造型語言角度講,攝影藝術主要通過光線、影調、色調、線條和拍攝角度等構成自己的造型語言。從表現內容來講,攝影的被攝對象是客觀的存在物,或是對客觀存在的再現、再造和加工。以尋求真實的美,瞬間的美。創作者和欣賞者都希望在其中尋求美,體驗審美的愉悅。這種美即包含了形式的美,也包括內容的美。
1.現當代攝影中的美感表現語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于1918—1959之間出現抽象攝影和“超現實主義攝影”,被稱為現代攝影。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器材和技術也是日新月異,電子全自動照相機、數碼照相機相繼問世,開創了數字視像時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意識形態與現實生活必然會出現糾纏、碰撞、磨察。有些陷入了認識危機之中表現為滯后、不解、困惑、反感等;有些則積極奮然反思,適應時代潮流,去尋求新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這兩種思潮也將當代藝術家推向了探索自已新的思想情感,反映和表達的新的方式。從攝影的基本風格來看即表現為在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的進一步發展,超現實主義攝影也應運誕生。
2.超現實主義攝影的美感表現
語言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師菲利普•哈爾斯曼與畫家S•達利于1948年合作拍攝的一幅表現原子彈爆炸的強大威力所造成的震天動地的可怕情景的攝影作品《原子的達利》。對于超現實主義攝影來講,瞬間對于他們有著另一種闡述。他們利用事物在某一瞬間所發生的變化,組織、設計畫面,甚至重構空間,設計情節等。以攝影的形式,利用某一特定瞬間來表達自己對人生和對世界的感受。《原子的達利》這幅攝影作品畫面結構是由達利設計,拍攝技術由哈爾斯曼負責,他們將攝影藝術的瞬間性完美地體現了出來。這幅照片無論從情節設計、構圖、影調層次還有瞬間的捕捉上,都堪稱是藝術界的杰出作品。也是攝影師與畫家合作的完美開端。從美感的表現語言上來分析,畫面的構圖、光線、影調、節奏的設計都是美感形式語言的基本表現因素。從情節設計和瞬間的捕捉上看,《原子的達利》的成功更多的在于它給觀眾帶來了驚喜,帶來了美的節奏和新的意識。再經過形式上的設計使觀眾從新奇有趣感升華為一種美。超現實主義攝影的藝術造型手段是多種多樣的。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純粹的精神無意活動。以表達思想的真實過程為目的——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因此持上述觀點的人認為:人的最真實的現實只能在潛意識和夢幻當中。人類的下意識活動、突發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境世界,給一切藝術創作提供了無限的空間。本人也依循這種表現手法進行過一系列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創作。從畫面的構成元素上看,這類作品的組成元素很零散,但一般主題都很鮮明;強烈地反映作者的內心感觸和豐富的想像力。這也是使觀者對作品產生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制作工藝上也采用現代的數字暗房技術。這與人類一直要求科技進步的長期理念是相符的,高科技幫助我們在決定性瞬間的選擇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新鮮感。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藝術的表現語言也將會更加豐富多彩,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審美心理感受。攝影是時間與光的游戲。攝影是利用光來造型和利用瞬間的凝固來選擇我們生活的片段,利用數字暗房使之更加完美。攝影家無時不在尋找、捕捉、表現生活的美,表現人類精神文明的美,并使觀者通過他們的攝影作品產生美感,享受攝影的視覺盛宴。
作者:邵秀婷單位:延邊大學
1.光在攝影藝術中的效應造型用光是電影攝影藝術的核心和靈魂。沒有造型用光的渲染和烘托,電影攝影藝術的效果就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光線可以構造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型,使物體呈現出鮮活的立體感,細致刻畫物體的微妙變化。光在攝影藝術中的視覺效應可以通過調節畫面明暗配置,構造視覺反差,突出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豐富劇情表達。對于攝影家來說,創新光在電影攝影藝術中的應用,就如同藝術家描繪精彩的書畫作品,通過對造型用光規律的摸索和光線特征的把握,充分傳達造型用光的視覺語言。
2.光對攝影藝術造型的表現力造型用光是構造影視畫面層次感、立體感,并形成視覺沖擊力,增強畫面層次效果表現力的主要影響因素。根據電影藝術創作中光線方向與太陽照射物體方向的差異性,可以從順光、側光、逆光等三個不同采光方向探索造型用光對攝影藝術的表現力。這幾種光的組合和演變,使作品呈現了各具形態的藝術效果。如順光以物體受光面的均衡多層次、多維度地再現物體的質感和藝術效果。側光表現出鮮明的反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空間立體感和層次感比較強。逆光側重于對空間深度和環境氣氛的烘托,偏向于對物體輪廓的勾畫。
3.光對色彩還原的要素光在色彩傳達中的再現與還原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彩色世界。根據造型用光的特點,可以將光對色彩還原的要求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即光的屬性特征。不同的光在影像效果和色彩表達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如自然光和人工燈光的區別,成像效果也截然不同。從光的來源方向來看,直射光和散射光在影像攝影過程中的造型效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直射光無論是線條還是影調都比不上散射光柔和;順光與逆光的差異,順光拍攝物體光線較為均勻,但缺乏相應的空間縱深感和畫面質感。逆光曝光不充分,但在特殊的攝影場合,這種攝影手法反而更能表達攝影效果。從造型用光的光線強弱來看,強光有利于烘托畫面的層次感,制造出絢麗的畫面,弱光攝影往往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
二、電影攝影創作中造型用光的技術處理和藝術表現
造型用光在影視創作中有著特殊而又關鍵的作用。光源在被拍攝物體的外觀、立體空間、彩色構成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運用。因此,在拍攝過程中應通過光線調節和搭配,盡量呈現出被拍攝物體的藝術性和視覺美感,巧妙運用不同性質的光線,合理搭配自然光和人工光,深度融合到畫面的意像中。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要智慧與技巧并存,巧妙構思,靈活運用,把握好造型用光的影像效應與“光感”,結合被攝物的影像特征,調和好畫面氣氛,增強被攝物的空間深度感和畫面層次感,靈活運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自然光彩。造型用光的完美技術處理,既要求攝影師具備相應的職業素質和一定的專業水平,又要求他們能夠發揮創意,創新造型用光在攝影創作中的巧妙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藝術造型效果。影視創作因為有造型用光的靈活運用,才會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攝影作品中傳遞的思想觀念和情感認識,體會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為了渲染影視作品中這一主題的表達,就需要確定好光線方位、光線強度、光線性質等綜合效果的處理。當作品中的光線、色彩等達到一定比例時,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宛若仙境而又難以言表的視覺美感。優秀的影視藝術作品一般都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創作理念。
加大造型用光技術處理在電影攝影創作中的應用,將會推動電影攝影創作藝術的發展,并將創造出豐富多彩而富有藝術氣息的作品。電影攝影創作中造型用光的藝術表現是豐富多彩的。在影視創作中拓寬造型用光的藝術表現,有助于豐富影片的故事情節并提升影片的藝術價值。如電影故事情節中合理運用光線可以使畫面的內涵和意義表達更充分,更能渲染出故事情節和環境氣氛。人物形象的刻畫中巧妙運用造型用光技術,可以充分傳達出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深摯的情感表達,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同時造型用光在攝影創作中的運用也可以做為重要的情節因素,通過造型用光的動態展現和運動韻律營造出或緊張、或歡快、或恐懼的環境氣氛,進面渲染故事背景,豐富故事情節。造型用光還可以提升人們的藝術審美效果,影視創作中攝影師引導被攝者調整姿態或笑容,或創造性地運用光線,讓觀眾產生美的享受,闡釋藝術美的主觀認識。
三、促進電影攝影藝術與造型用光的良性互動
1.將電影攝影藝術視覺節奏與造型用光有效結合電影攝影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視覺語言,能夠超越地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電影攝影藝術在構思、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改進和提升,有助于增強畫面的視覺語言,產生足夠的視覺沖擊力,讓欣賞者產生實實在在美的享受。而光是調節攝影畫面效果的調和劑,將造型用光與取景構圖、畫面處理、題材創新等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出或精彩絢麗,或動感有力,或意境十足的美麗畫面。有人將造型用光看作是攝影藝術的生命,事實確實是如此。造型用光可以渲染出影視作品的畫面氣氛,突出畫面的質感并不斷提升畫面的藝術造型水平。真正的攝影師都是善于全天候運用造型用光的集大成者,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他們總能夠在復雜的光線環境中創造出優秀的攝影作品。將電影攝影藝術視覺節奏與造型用光的有效結合,還要注重畫面的影調與色彩之美,通過調節畫面中明與暗的布局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產生或具有強烈對比度,或柔和平緩的影調變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將造型用光與電影攝影藝術視覺節奏結合起來,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維度來影響人們的心理感受,從而使藝術作品富有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2.創新造型用光技術,增強電影攝影的藝術性影視作品中造型用光的呈現形式是多樣化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空間位置等都會對攝影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為創新造型用光技術提供了可能。電影攝影中造型用光的應用和創新,不僅關系到影視畫面的效果,而且關系到整個影視作品故事情節的表達。如在塑造一個冒險者從黑暗的山洞中穿梭而過時,由外到里,由淺由深,由明到暗等,冒險家的身影由清晰變模糊,欣賞者或觀眾的整個身心隨著畫面的上動態光線變化而變化,神經也開始逐漸繃緊。這種環境氣氛的渲染,畫面立體感和層次感的呈現、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高度依賴造型用光并成為影響整個影視畫面效果的核心要素。如果對造型用光技術加以創新和改進,就可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難以言表而又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的優秀作品。
所謂纖維藝術,從以往的藝術形式上來看,它既不屬于繪畫,也不屬于雕塑,既不用筆,也不用紙。由于所選用的制作材料是棉、毛、麻、絲、塑料、金屬及人造化纖等不同性質的纖維,故稱為“纖維藝術”,主要分為平面、立體和空間三大類。它是在挖掘和研究傳統染織藝術的基礎上,在現代藝術發展中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并逐步獨立。最早的纖維藝術的雛形,出現于中世紀西歐古堡的墻壁上。它既防潮保暖,又起著美化與裝飾環境的作用。后來又受到了19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以后威廉?莫里斯的工藝美術復興運動以及包豪斯等革新力量的影響。現代纖維藝術始于1930年。有一位安娜?歐伯絲(Annealbers)夫人,她首先制作了纖維藝術作品,在美國展出后引起了很大反響。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纖維藝術盛行于西德、日本、瑞典、美國、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等國,確有與雕塑藝術并駕齊驅的傾向,從平面到立體,甚至對于時間的追求,一舉揭開了纖維藝術的新局面。
現代的染色藝術,是把以往用于紡織品圖案的印、染色技術提取出來,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段加以利用,它以現代視覺語言,全力追求畫面的簡潔效果和清新魅力,并努力表現隱藏于畫面之中的民族之魂和作者的個性情懷。有資料顯示,從人類開始裝飾自身的時候起,染色藝術就誕生了。其中有起源于印度的蠟染,也有發源于我國而后又在唐代傳入日本的蠟染織物。然而,把染色藝術發展到如此面貌嶄新和藝術高度的卻是日本。自明治以來,從為海外萬國博覽會制作壁掛及其它紀念性作品,染色藝術已經和油畫、版畫、日本畫等其它繪畫藝術一樣,廣泛得到政府的支持、專家的認可和廣大國民的喜愛,從而確定了它在美術領域的獨立地位,成為國民喜聞樂見的新的美術形式。
染色藝術,重在染色。有些作品對厚重古雅的色調有所追求,強調藍、茶、黃、黑等天然染料樸素之美,有的則有效地運用了化學染料那種明快、鮮亮的色彩魅力,使作品富有強烈的現代感。總之,作者把色彩作為情感的抒發與寄托。造型上雖然也有寫實的,但卻能跳出傳統寫實的理念和模式,把簡潔的塊面運用和理性的畫面構造作為敘述語言。有的畫面構成氣勢雄渾,極有震撼力,有的作品造型雖然近乎于刻板,然而涌動著一種激情與風骨。那種顯著的色調構成和構圖的多樣化,對于不同景物和事物的解讀力,高度的概括性,造型的裝飾性,到位的造型力,具體和抽象的和諧,使染色藝術的風格獨樹一幟,富有極強的藝術個性和感染力。
我們強烈地感到,在現代化達到相當程度的日本,一方面大量輸入西方現代技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同時,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珍愛和強烈需求,成為現代人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這并非偶然。由于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成了高效率、高收入、高消費的國家。隨著民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習慣上的歐化,對美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總是渴望得到物質與精神的平衡享受。基于這種社會的發展需求,現代日本染織作家們,立志克服過去手藝人的匠氣,而以現代染織造型作家的姿態登場,作品日趨文化性。也順應時代要求,直面現代藝術,創作了不少具有民族情感和個性強烈的染織作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屏風畫,在傳統器物上表現現代美。還有作為室內裝飾的壁畫、壁掛或橫額,多以表現風俗民情為內容。一些頗具地域色彩的民藝品,也都是運用了蠟染及友禪染、紅型染及型染畫等手法制作成的藝術欣賞品,風格粗獷、單純大方,感情熱烈、真誠奔放,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聰慧和對美的獨特見解。看了這些作品,使人一目了然而回味無窮。另一方面,還有結合現代建筑,如賓館、美術館、博物館、會議中心等人群集聚的場所,制作的現代纖維作品都極為鮮明地體現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特色,給人以時代感和材質美的享受,與現代人的生活氣氛和建筑環境十分協調。
這些藝術品,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和對外貿易方面已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有些獲獎作品成為當代日本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被收藏于國立美術館。有幾位染織作家(染色藝術家和纖維藝術家)已被國家指定為“人間國寶”(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這些藝術家在繼承和發掘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藝術性探索,努力開拓著新的創作途徑。近年來,配合現代建筑藝術,染色藝術和纖維藝術在室內裝飾中,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美化人民生活環境的作用。因此,藝術研究者把它看作是建筑藝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
其實一些傳統染色技法,如蠟染、絞染等,據歷史考證,幾乎都是先后從中國傳入日本,而后又有了很大發展。在日本久負盛名的“西陣織”絲織藝術品及其技術,就是隨著我們的祖先秦人帶到了日本的京都,現代染織作家又將其發展為可以與雕刻藝術相媲美的藝術;還有我國染色中的藍染,傳入日本的沖繩島以后,被發展為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紅型染,日后幾十年中,被當代日本民藝運動的倡導人之一,已故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芹澤圭介先生研究創新為頗具藝術特色的“型染畫”,為當代日本染色藝術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光彩。這些本來都屬于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但沒有應有的重視和繼承,有些甚至將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我們有責任呼吁,如果再不及時搶救,將會造成我們在經濟上的,更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藝術上的損失。如果我們能盡快地把這一事業重視起來,就會大大有益于我們挖掘、研究、整理我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包括少數民族的藝術,特別是民間工藝美術。這對于傳承民族藝術,提高藝術品的文化品質,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文化價值。同時也無疑對開拓我國纖維藝術和染色藝術,繁榮我國美術創作,將歷史性地起到奠基作用。日本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對此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由于日本很早就注意了民俗學這一學科,對民族藝術的保存與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從近代日本思想家柳宗悅的民藝運動,到大阪、倉敷等城市的民藝館以及大阪民族學博物館的建立,大大激發了日本人民珍惜民族遺產和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欲望。好多藝術家努力成為學者型的藝術家,除廣泛學習民族文化外,陶藝家研究多種釉的結合,染織作家研究色的化學反應。藝術與科學的相互滲透,造就了日本一批具有現代特質的藝術家。包括日本畫畫家和現代雕塑家,他們極為重視材料的選擇和制作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作品不論在表現手段與藝術風格上都有相當的創新性,使當代日本美術事業的發展為世界注目。
日本的纖維藝術和染色藝術,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脫穎而出,也得力于獨特的創新教育。其特點至少有如下幾點:
一、極力反對模仿,重視藝術創造,培養重點是,在探索和發展的氣氛中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力。所以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既有頗具實力的教授講造型基礎,也經常聘請活躍在藝術界的先鋒藝術家講藝術論,以此培養學生全面的藝術素質。
二、藝術與科學結合。學校設有材料學和染色學課程并備有染色實驗室,其教學不是停留在理論探討和紙上談兵,除進行必要的繪畫學習外,還要掌握材料的選擇、染色配方、工具的使用和工藝流程。讓學生把自己的設計意圖付諸實踐,獨立完成一件件作品的構思與制作。通過實踐制作,啟發受教育者不斷發現各種纖維材料在造型上的可能性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