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乳腺癌化療方案

乳腺癌化療方案

時間:2022-06-04 17:02: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乳腺癌化療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乳腺癌化療方案

第1篇

[關鍵詞] NP方案;FEC方案;乳腺癌;輔助化療

[中圖分類號] R737.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2-0068-02

乳腺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已占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2位。術后輔助化療是降低乳腺癌術后復發的一個重要手段[1-3],諾維本加順鉑(NP)作為乳腺癌的術后輔助治療少有報道,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采用NP及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環磷酰胺(FEC)方案作為對比尚未見報道。我們采用NP及FEC方案作為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4年8月~2006年8月在本院或外院確診并手術的女性乳腺癌60例,病理類型均為浸潤性導管癌或小葉癌,年齡26~69歲,中位年齡48歲,且化療前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均基本正常,無化療禁忌證,化療前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根據治療方案分為NP組及FEC組。NP組30例,Ⅰ期5例,Ⅱ期18例,Ⅲ期7例。FEC組30例,Ⅰ期6例,Ⅱ期16例,Ⅲ期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NP組術后給予NP方案化療:NVB 25 mg/m2,快速靜點,d1、8;DDP 25 mg/m2 d1~3,靜點。FEC組術后給予FEC方案化療:5-fu 500 mg/m2,靜點,d1、4;EPI 75 mg/m2,靜推,d1;CTX 750 mg/m2,靜推,d1。兩組均為21 d一個周期,化療6周期,化療前均給予靜脈滴注格拉斯瓊5 mg鎮吐,化療期間及化療后每周檢測血常規、血生化及腫瘤標記物。治療后評價遠期療效及毒副反應,其中毒副反應按WHO評價標準分為0~Ⅳ度。化療后根據分期及受體情況進行放療或內分泌治療。從手術后獲得病理診斷隨訪至患者出現復發、轉移或死亡,末次隨訪時間為2011年 8月。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資料由與本研究無關的專職人員輸入,輸入的資料用STATA 8.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遠期療效

NP組5年無病生存率(DFS)為60%,其中出現內臟轉移(肺、肝)7例(23.3%),非內臟轉移(骨、腦及淋巴結)8例(26.7%)。FEC組5 年DFS為56.6%,其中出現內臟轉移(肺、肝)8例(26.7%),非內臟轉移(骨、腦及淋巴結)7例(23.3%)(P > 0.05)。NP組及FEC組的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83.3%和80.0% (P > 0.05)。

2.2 毒副反應

NP組及FEC組的主要毒副反應均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及靜脈炎。NP組出現Ⅰ~Ⅱ度骨髓抑制13例(43.3%),Ⅲ度骨髓抑制2例(6.7%),均為可逆性的,未見Ⅳ度骨髓抑制。FEC組出現Ⅰ~Ⅱ度骨髓抑制16例(53.3%),Ⅲ度骨髓抑制2例(6.7%),亦未見Ⅳ度骨髓抑制 (P > 0.05)。NP組出現Ⅰ~Ⅱ度胃腸道反應11例(36.7%),Ⅲ度胃腸道反應5例(16.7%)。FEC組出現Ⅰ~Ⅱ度胃腸道反應6例(20%),Ⅲ度度胃腸道反應6例(20%) (P > 0.05)。NP組出現Ⅰ~Ⅱ度靜脈炎12例(40.0%),FEC組出現Ⅰ~Ⅱ度靜脈炎8例(26.7%)(P > 0.05)。FEC組出現脫發28例(93.3%)明顯高于NP組2例(6.7%)(P < 0.05)。FEC組出現2例的ST-T改變,亦完成6周期化療,沒有因化療引起的死亡。NP組未見心臟毒性。

3 討論

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常用的方案有CMF(環磷酰胺+甲氨喋林+氟尿嘧啶)、FAC(氟尿嘧啶+阿霉素+環磷酰胺)、FEC及TAC(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環磷酰胺)等,因此蒽環類是乳癌術后輔助化療的基石。但蒽環類抗生素心臟毒性大,增加非白血性白血病發生風險[4]。長春瑞濱是細胞周期特異性的長春堿類抗癌藥,作用于微管,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誘導微管解聚,使腫瘤細胞的分裂增殖停止于有絲分裂中期,從而抑制腫瘤生長,產生抗腫瘤作用。已證實對晚期乳癌有較好的療效[5,6]。順鉑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的抗癌藥,無論單藥或聯合其他新藥治療乳腺癌均有效。兩藥聯合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耐受性良好,有效率可達64%~92.3%。目前尚未見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應用NP及FEC的對比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對比兩方案在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的療效與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FEC相比,NP方案毒副反應并未增加,且未見心臟毒性的發生,脫發發生率低。5年生存率為83.3%,略高于前者80.0%(P > 0.05),提示NP方案作為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方案切實可行,尤其對心功能有隱患者可考慮應用。因此,NP方案有可能成為較理想的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方案,但仍需要進行大樣本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素華,肖冬英,曾令秀,等. 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附35例報告)[J]. 貴州醫藥,2008, 32(3):284-285.

[2]Fumoleau P,Delgado FM,Delozier T,et al. Phase Ⅱ trial of weekly intravenous vinorethine in first-1in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1993,11(7):1245-1252.

[3]仇建玲,黃新恩,唐金海,等. 周劑量紫杉醇聯合順鉑作為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方案的臨床觀察[J]. 腫瘤基礎與臨床,2011,24(1):21-22.

[4]周際昌. 實用腫瘤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95.

[5]Shamseddine AI,Otrock ZK,Khalifeh MJ,et al. A clinical phase II study of a non-anthracycline sequential combination of cisplatin-vinorelbine followed by docetaxel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Oncology,2006,70(5):330-338.

第2篇

【關鍵詞】 三陰乳腺癌 表阿霉素 聯合 多西紫杉醇 輔助化療

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均不表達的乳腺癌,稱為三陰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17-21%。由于不表達性激素受體及HER2,三陰乳腺癌不能從內分泌治療和抗HER2的靶向治療中獲益,因此化療在三陰乳腺癌的全身治療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分析接受新輔助化療的三陰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及化療療效,進一步了解該組患者的生物學特征及化療敏感性。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收集廣東省江門市婦幼保健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臨床II-III期乳腺癌女性患者;(2)無其他惡性腫瘤病史;(3)患者的臨床一般情況包括腫瘤的臨床及病理大小、淋巴結狀態、受體狀態包括ER、PR、HER2均完整;(4)至少接受3個療程以上的新輔助化療;(5)所有患者術前經空芯針活檢病理確診;(6)有臨床可測量的病灶;(7)化療前通過肝臟彩超、胸片和骨掃描排除遠處轉移。

1.2治療方法 新輔助化療的方案為蒽環類聯合多西紫杉醇(ET方案):表柔比星90mg/m2,靜脈滴入d1,多西紫杉醇75mg/m2,持續3h靜脈滴入d1,每21天為1個療程。完成化療周期后16-20天手術治療,術前1-2天評估療效。

1.3臨床療效評價 腫瘤病灶大小通過以下方法測出腫瘤的雙徑:若腫瘤病灶小于4cm(B超探頭),以B超為準,若腫瘤病灶大于4cm,則以B超探頭探出腫瘤邊界。用油性筆在體表畫出腫塊所在位置,以游標卡尺測出腫瘤的雙徑。腫瘤的臨床療效評價參照WHO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病理完全緩解(pCR)定義為化療后原發腫瘤區域及區域淋巴結均無浸潤性癌殘留,其中殘留原位癌也認定為病理完全緩解。

1.4 免疫組化分析及分子亞型 經過空心針穿刺活檢的組織標本均通過免疫組化方法確定ER、PR及HER2狀態。激素受體(ER、PR)陽性指免疫組化染色陽性細胞在10%以上者。HER2免疫組化及FISH判讀標準同《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當3+時認定為陽性,0-1+為陰性,2+時FISH檢測存在基因拷貝數擴增,亦認定為陽性。ER、PR、HER2均為陰性者,即為三陰乳腺癌,而ER、PR、HER2三個中有任何一個陽性者定義為非三陰乳腺癌。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法或t檢驗,進行組間單因素分析;P

2 結果

2.1 患者的臨床特征 總共收集了12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三陰乳腺癌患者27例,非三陰乳腺癌98例。三陰乳腺癌患者的年齡分布范圍為24-67歲,中位年齡46歲;非三陰乳腺癌的年齡分布范圍為27-65歲,中位年齡4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理類型、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態、臨床分期、手術治療方式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三陰乳腺癌組織學分級明顯高于非三陰乳腺癌(P=0.036),這提示三陰乳腺癌分化較差,增殖指數高。

2.2 兩組患者新輔助化療療效比較 所有的患者均可評價療效。臨床總有效率(cOR)為74.4%,其中臨床完全緩解率(cCR)32(25.6%)例,臨床部分緩解率(cPR)61(48.8%)例,其余為32臨床疾病穩定(cSD)及臨床疾病進展(cPD)病例。三陰乳腺癌的臨床有效率(cCR+cPR)為85.2%,明顯高于非三陰乳腺癌的71.4%(P=0.043)。27例三陰乳腺癌中8(29.6%)例獲得病理完全緩解(pCR),98例非三陰乳腺癌中13(13.3%)例獲得pCR。三陰乳腺癌的pCR率明顯高于非三陰乳腺癌(P=0.044)。

3 討論

乳腺癌是一類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腫瘤,組織學形態、臨床分期相同的腫瘤,其分子遺傳學改變并不盡一致,從而導致腫瘤治療反應和預后的差別。已有的研究認為三陰乳腺癌惡性程度更高,更易于遠處轉移,死亡率較高。由于三陰乳腺癌缺乏性激素受體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因此化療是治療三陰乳腺癌的唯一全身性治療方法。但目前對三陰乳腺癌的化療尚未達成共識,因此只能借鑒相關乳腺癌類型的研究結果選擇化療方案。由于大多數的攜帶BRCA1突變基因的乳腺癌患者為三陰乳腺癌,因此在有關BRCA1突變基因的基礎研究及相關臨床研究可以為三陰乳腺癌的治療提供線索。BRCA1基因在DNA的損傷修復中有重要作用,體外實驗表明阻斷細胞的BRCA1基因表達缺陷的細胞對化療藥物敏感,包括烷化劑、順鉑等;而BRCA1基因正常表達的細胞卻對DNA損傷藥物耐藥,包括卡鉑、奧沙利鉑、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等。臨床研究已表明攜帶BRCA1突變基因的乳腺癌對蒽環類及環磷酰胺化療藥敏感。因此三陰乳腺癌也對蒽環類及環磷酰胺化療藥物敏感。然而,目前有基礎研究表明BRCA1低表達可導致乳腺癌細胞對抗微管藥物耐藥,如紫杉類、長春新堿類,但是有臨床試驗結果卻顯示三陰乳腺癌對紫杉類藥物敏感,因此臨床上需要更多的有關紫杉類藥物治療三陰乳腺癌的相關臨床證據以明確是否在三陰乳腺癌的治療中需要加入紫杉類化療藥。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較三陰乳腺癌與非三陰乳腺癌接受蒽環類聯合紫杉類新輔助化療后化療療效的差別。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非三陰乳腺癌,三陰乳腺癌具有更高的臨床有效率及病理完全緩解率。因此本研究結果提示在三陰乳腺癌的化療中加入紫杉類化療藥物是合適的。臨床試驗已表明赫賽汀能顯著提高HER2+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因此在三陰乳腺癌的治療中加入分子靶向治療顯得尤為必要。三陰乳腺癌雖缺乏ER、PR及HER2表達,但三陰乳腺癌仍表達EGRF及c-kit等,這些均可能成為其潛在治療靶點。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接受ET方案化療的三陰乳腺癌相比于非三陰乳腺癌患者具有更高的臨床有效率及病理完全緩解率,三陰乳腺癌對ET化療方案化療更敏感。但由于影響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因素很多,包括原發腫瘤大小、腋窩淋巴結狀態等[1,2],本研究中的ET方案能否減少三陰乳腺癌的復發、轉移及其遠期生存率,仍需進一步臨床觀察。

參 考 文 獻

第3篇

關鍵詞: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預后 

 

隨著社會老齡化,我國乳腺癌的患者越來越多,為此老年性乳腺癌的治療將是重要的臨床問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已被作為預測乳腺癌復發和生存率的一項中介指標。大部分乳腺癌療效分級系統都采用病理完全緩解這一單獨的指標或將其與臨床療效結合,對療效進行分級。本文回顧分析我院2004年2月到2007年6月間126例行乳腺癌改良或標準根治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術后病理分期、化療和未化療分組觀察3年生存率及化療耐受性,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的預后進行分析,以其指導臨床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6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78歲,中位年齡46.5歲,均為單側乳腺癌。臨床TNM分期:ⅡA期17例,ⅡB期50例,ⅢA期31例,ⅢB期28例。均經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或病理學證實為乳腺癌,治療前常規檢查肝功、胸透或胸片、肝臟B超等未發現肝臟、肺臟等臟器的轉移。把上述126例患者隨機平分為兩組-ET組和CAF組,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ET組:表柔比星40 mg/m2,靜脈滴注,第1,2天;多西他賽60 mg/m2,第1天持續1 h靜脈滴注,21 d為1個周期。CAF組:5-FU 500 mg/m,靜脈滴注,第1,8天;多柔比星50 mg/m2,靜脈滴注,第1天;環磷酰胺500 mg/m,第1天,21 d為1個周期。兩組患者化療期間給予格雷司瓊、甲氧氯普胺、西咪替丁、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營養支持等藥物治療,ET組化療前1天及化療第1、2天預防性應用地塞米松4 mg,2次/d,口服?;熎陂g給予心電監護,若白細胞數<3.5×109時,則給予升白細胞藥物等對癥支持治療。每周復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心電圖。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預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檢驗水準α=0.05,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近期療效 兩組病例均順利完成術前化療,ET組63例完全緩解20例,部分緩解40例,穩定無變化2例,進展病例1例。CAF組63例完全緩解18例,部分緩解39例,穩定無變化3例,進展病例2例。兩組治療有效率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毒性反應 本組化療的毒性反應主要是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在化療期間經應用恩丹西酮、利血生、鯊肝醇、參芪片等藥得到糾正。兩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2.3 遠期療效 

本組隨訪24~72 h,中位隨訪60個月。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發現:ET組(A組)的3年無病生存率(DFS)為92.1%(58/63),高于CAF組的3年無病生存率(79.4%,50/63),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ET組在3年無病生存率優于CAF組。 

3 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乳腺癌的發生率逐漸上升。Rochefordiere等認為年齡是乳腺癌的一個獨立預后因素,作為乳腺癌中的特殊群體,老年乳腺癌有其研究價值[1]。

新輔助化療是指在腫瘤治療前給予的全身化療,也有人稱其為早期化療、術前化療或誘導化療,是近年來興起的另一種全身治療模式[2]。這一模式的提出是與術后輔助化療相對應的。我們在應用體會如下:采取新輔助化療后,確實能使絕大多數患者腫瘤縮小,提高了手術切除率。在切除原發腫瘤前進行全身化療,為客觀評價化療藥物的療效提供了最重要的體內證據,是一次難得的體內藥敏試驗。若治療中使用的化療藥物可以使原發腫瘤縮小或消失,則預示著遠處存在的亞臨床病灶也會對這些化療藥物敏感,表明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案進行術后的輔助化療[3]。與之相反,如果原發腫瘤沒有緩解,預示著在治療的早期更換其他化療方案,使治療更有針對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由于腫瘤負荷大,血管豐富。如果直接進行手術,或者達不到理想的切除范圍,使術后復發轉移的風險明顯增加;或者切除范圍過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新輔助化療可以使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在確診后首先接受全身治療,以降低腫瘤的分期和負荷,使患者既能達到滿意的切除范圍,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生活質量。 

在具體應用中,Carey等應用2003版AJCC乳腺癌PTNM分期系統,對132例浸潤性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的手術標本進行病理檢查分析[4],根據乳腺殘存癌的范圍及累及腋窩淋巴結的數量,并結合中位期為5年的隨訪結果。評價這個修訂版PTNM分期系統對于預測新輔助化療后患者的預后的價值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2003版AJCC乳腺癌PTNM 分期系統對于判斷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后遠期無病生存率及總體生存率都有較強的相關性[4]。因此提示這是一種有價值、重復性好且簡單易行的方法,可用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乳腺和腋窩淋巴結殘存腫瘤的評估,從而預測腫瘤的遠期復發和患者的長期生存。Carey等的研究結果為我們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評估乳腺癌患者的預后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法,臨床醫師通過病理報告就可作出較為可靠的判斷,用以制訂或修改后續化療方案。我們運用了ET與CAF方案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對比研究,許多大型的國際隨機臨床試驗都采用了含蒽環類藥物的輔助化療方案,總體緩解率可達到80%左右,兩組治療前后的毒副反應也相差不大,但是CAF方案的3年生存率明顯好于ET組。 

總之,對女性乳腺癌患者,化療療效與預后有重要聯系,ET和CAF方案的新輔助化療在治療局部晚期可手術乳腺癌中獲得較高療效,而且擴大了保乳手術的適應證。ET方案療效顯著且耐受性好,是優于CAF的新輔助化療方案。 

 

第4篇

[關鍵詞] 多西他賽;卡鉑;乳腺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3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621-02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另外人們逐漸認識到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而不僅是局部病變,因此除手術治療外,術后化療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可是現在臨床上常用的乳腺癌化療方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諸如效果不理想,毒副反應嚴重等。因此尋找一種效果確切,毒副反應小的乳腺癌化療方案,對治療廣腺癌患者有著積極的意義。

筆者隨機抽取2006――2008河南科技大學一附院乳腺外科手術治療并用多西他賽聯合卡鉑化療的60例乳腺癌患者,對所選60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整理分析。得出了比較滿意的結論,下面就將具體內容及過程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2006――2008河南科技大學一附院乳腺外科手術治療并用多西他賽聯合卡鉑化療的60例乳腺癌患者,所選患者均為女性患者,且全部是在我院乳腺外科進行了正規的外科手術治療?;颊吣挲g最小為23歲,最大為78歲,平均年齡為46歲。所選取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具體為:Luminal A型36例,Luminal B型6例,Her-2過表達型11例,Basal-like型(三陰性乳腺癌)7例。

1.2 方法 所選的60例乳腺癌患者均是用多西他賽聯合卡鉑進行的化療。第1天給予患者75mg/m,第1、第8天給予卡鉑0.2/m,21天為一個治療周期,連續治療6個周期。在使用多西他賽前每日開始口服地塞米松8mg,每12小時1次,連用3日。所有患者用藥前后均常規檢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以及心電圖。

2 結 果

2.1 療效觀察 60例患者除2例患者因毒副反應較重更換化療方案外,其余58例均按時按量的進行了6個周期的化療。其中7例癥狀完全緩解,29例患者的病情部分緩解,17例患者病情穩定,6例患者腫瘤復發或者發生遠處轉移。總有效率為95%。所有患者均隨訪三年,轉移或復發時間平均為36個月,轉移部位最多的部位是肝轉移和肺轉移。

2.2 毒副作用 本實驗組選中的60例患者,脫發者35例,白細胞下降者有32例,貧血患者有9例。在整個化療過程中僅有2例患者因胃腸道反應重不能耐受而調整化療方案。無患者因心臟或腎臟毒性不能耐受化療而調整方案。所有有毒副反應的患者經過對癥治療癥狀均有改善。

3 討 論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且全球乳腺癌發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美國公民中每8名婦女一生中就有1人會患乳腺惡性腫瘤。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以及多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發病率的增長速度呈快速增長態勢,高出發達國家約2個百分點。據國家癌癥中心和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發病數據顯示:全國腫瘤登記地區乳腺癌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1位,無疑乳腺癌已成為當前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長久以來外科手術在乳腺癌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中后期,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著乳腺外科的不斷進步,這使得乳腺癌的手術方式得到了不斷演變,手術范圍也由大變小。隨著醫學基礎研究的深入,前瞻性臨床試驗的開展和結果的陸續報道,人們逐漸認識到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因此除手術治療外,規范的化療是乳腺癌治療成敗的關鍵,在我國應大力提倡和推廣。但是現在臨床上常用的乳腺癌化療方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諸如效果不理想,毒副反應嚴重等。因此尋找一種效果確切,毒副反應小的乳腺癌化療方案,對治療廣腺癌患者有著積極的意義。

多西他賽的作用機制是加強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和抑制微管解聚作用,導致形成穩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因而破壞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且多西他賽對順鉑、5Fu、或紫杉醇耐藥的細胞株不產生交叉耐藥??ú堑诙K類復合物,由于其抗腫瘤活性較強,消化道反應及腎毒性較低,因而得到廣泛應用。它能與DNA結合,形成交叉鍵,破壞了DNA的功能,使其不能再復制合成,對生長各期的腫瘤細胞均有殺傷作用,是一種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本組選取的60例患者應用多西他賽聯合卡鉑進行化療,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小,減輕了患者化療過程中的痛苦,值得臨床進一步開展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保寧,王仲照.國際乳腺癌研究新進展―第28屆圣安東尼奧乳腺癌學術研討會報道[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8):573-576.

[2] 鄭愛民,王瑜,王彩霞,等.卡培他濱單藥治療蒽環類和紫杉醇類耐藥的晚期乳腺癌25例[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7年03期.

[3] 李曼,趙作偉,徐兵,等.NP和TP方案治療蒽環類耐藥晚期乳腺癌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6年01期.

[4] 江澤飛,宋三秦.紫杉醇在乳腺癌化療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03,13(4):289-292.

[5] Oshita F,Yamada K,Kato Y,et al.Phase I/II study of escalating doses of nedaplatin in combination with irinotecan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03,52:73-78.

[6] Maiche AG,Jekunen AP,KalevaKerola J,et al.High response rate with a lower dose of paclitaxel in combination with cisplatin in heavily pretreated pas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rcinoma[J].Cancer,2000,88(8):1863-1868.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討TC方案(多西紫杉醇+環磷酰胺)新輔助化療后乳腔鏡保乳手術的療效與美容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臨床完整資料為回顧性分析依據。結果20例患者中4例為CR(20%),14例為PR(70%),2例為SD例(10%),總有效率為90%;患者均接受TC方案輔助化療2周期后再行乳腔鏡保乳術;本組患者在接受TC輔助化療方案治療后,毒副反應主要為口腔粘膜炎、骨髓抑制、脫發、腹瀉。結論對于乳腺癌患者早期行TC方案輔助化療后,患者的腫瘤分期得以降低,有利于乳腔鏡手術保乳,保乳術后美容效果評估高。

【關鍵詞】乳腺癌;TC化療方案;保乳手術;臨床療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098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895-02乳腺癌已成為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乳腺癌的手術治療方式也一直是臨床研究與爭議的熱點,隨著臨床醫學前瞻性研究的深入,業內將保乳手術與傳統根治術的手術療效做了相關對比,結果均證實保乳手術是切實可行的。早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的保乳手術已成為乳腺癌手術治療的重要形式。本院近年來對乳腺癌患者早期采取TC方案輔助化療并聯合乳腔鏡保乳術進行治療,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現將臨床治療經驗總結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臨床探究選取2009年――2012年間我院收治的20例女性病例,年齡23-65歲,患者均在彩超引導下行乳腺腫塊粗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均為單發性腫瘤,左側12例,右側8例,13例為外上象限,7例為其它象限;ⅡA期7例,ⅡB期11例,lllA期2例;腫瘤直徑2-4cm,腫瘤距乳暈外≥0cm,3例患側腋窩可捫及活動性腫大的淋巴結,尚未融合。腹部彩超、胸片、骨掃描、頭顱CT檢查均未發現病灶遠端轉移。周身狀況按KPS評分>70分。

1.2方法新輔助化療方案:患者均無無保乳術禁忌癥,同意接受保乳術,采用TC輔助化療方案:第1d靜脈滴注多西紫杉醇75mg/m2,滴速以每分鐘20滴以內為宜,滴注多西紫杉醇10min內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分別測血壓四次,此后也應警惕過敏反應,與此同時,給予環磷酰胺600mg/m2靜脈滴注,建議在使用多西紫杉醇前,每日給予8mg地塞米松口服,每12小時服用1次,連服3d。化療前半小時給予40mg苯海拉明肌肉注射,靜脈滴注5mg托烷司瓊,三周為一周期。所有患者例均于接受TC方案化療2周期后再行乳腔鏡保乳術,本組患者術前與術后共行六周期的輔助化療。

乳腔鏡保乳乳腺癌切除術:患者均行乳腔鏡保乳術,其中2例患者于術后行擴大切除術,根據腫瘤的大小與部位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腫瘤位于上方者則取以為中心的弧形切口或橫切口,腫瘤位于下方者則需根據外形、病灶的深度、切除組織大小而選取放射狀或弧形切口,搭建皮下隧道,在乳腔鏡的引導下行腫瘤切除術。術中將切除的病理組織常規冰凍送檢,以便進一步明確病理學診斷,其中有2例患者的病理結果顯示,病理組織的切緣殘留有可疑癌細胞,經再次擴大切除術后,病理檢查切緣無可疑細胞殘留,全麻下進行乳腔鏡腋下淋巴結清掃術。

1.3化療藥物毒性評估根據WHO制定的抗癌藥物毒性分級標準觀察患者服藥后藥物對器官與組織的毒性反應。

1.4乳腺腫瘤對新輔助化療反應參照WHO(國際抗癌聯盟)制定的療效評定指標對實體瘤的進行客觀評定:完全緩解(CR):治療前可觸及的原發性腫瘤消失,維持時間>4周;部分緩解(PR):原發性腫瘤的兩徑之積縮減至50%以上,病灶無進展;穩定(SD):腫瘤兩徑之積縮小范圍

2.1TC輔助化療方案的近期療效20例患者中4例為CR(20%),14例為PR(70%),2例為SD例(10%),總有效率為90%。

2.2分析TC輔助化療方案的毒性反應情況見表1。

第6篇

關鍵詞:乳腺癌;三陰;輔助化療

The Status of the Controversial Points of the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CUI Zhi-wen1,LI Hong-rui2,ZHANG Jun-en1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Oncology,Xinhua Hospital of Yili Prefecture,Yili 835000,Xinjiang,China;2.Yili Prefectur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Yili 835000,Xinjiang,China)

Abstract: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with poor prognosis,high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rate,survival rate is low,is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he focus of attention,because of its poor treatment efficacy of conventional,various reports differ,there is a big controversy,so the need of clinical oncology doctors attention and research,new treatments to be proposed and the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in order to get better prognosis.Therefore the author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eatment,the principle o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for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new ideas.

Key words:Breast cancer;Triple negative;Adjuvant chemotherapy

三陰乳腺癌(TNBC)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患者,占乳腺癌人群的10%~15%[1]。TNBC是一種高危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生物學特性、病理特征和臨床病程,總體預后差,故醫學界一直認為它是乳腺癌中最致命的類型。其已作為一種獨立類型的乳腺癌,當然也成為近年研究的熱點之一。

1 TNBC發病與BRCA1抑癌基因關系研究背景:

2006年Bryan等[2]首次提出TNBC,在幫助判斷預后、指導治療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BRCA1(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為抑癌基因,是人類乳腺癌易感因素。當其發生突變時,該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則表現為功能降低或喪失,失去正常分化對增值的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惡變和腫瘤的發生。由于BRCA1在DNA修復、mRNA轉錄及細胞周期校對中起重要作用,故缺乏BRCA1將導致DNA修復中容易發生錯誤,致使該基因不穩定從而致病。TNBC中有30%伴BRCA1基因突變,而伴BRCA1基因突變的乳腺癌中TNBC占90%[3]。TNBC與BRCA1基因突變乳腺癌在表型特征和分子水平上也有許多類似之處,如ER(-),CK5/6、EGFR和Ki-67(+),p53突變,核分裂相較高,預后相對差等。故治療BRCA1基因相關腫瘤疾病的方法也適合用于治療TNBC患者,這必將作為TNBC治療的一個研究點。對此的相關研究表明存在BRCA1缺失或變異的患者對破壞DNA化學結構的藥物(如烷化劑、鉑類、依托泊苷、絲裂霉素)有效[4]。

2學者共識點

2.1 TNBC患者不管臨床分期如何,預后均較差,5年生存率不到77%左右,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4%[5]。TNBC多見于絕經前年輕患者,侵襲性強、腫塊較大、復發早且進展快、易發生局部復發或經血道途經致使遠處轉移[6-7],內臟、腦轉移幾率較高,病理組織學分級較差,多為3級,細胞增殖比例較高,且多伴有p53突變,c-kit、p53、EGFR表達多為陽性,基底細胞標志物CK5/6、CK17也多為陽性。Dent等[8]研究表明,TNBC死亡風險較高,無遠處轉移生存率、無病生存率、復發生存率及總生存率均較低。

2.2三陰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和抗HER-2靶向治療無效,因此相對而言化療、放療敏感性較高。但如果只是常規的標準治療,其預后當然很差。目前還沒有針對TNBC的規范治療指南,其治療一般按預后較差乳腺癌治療模式常規進行。雖然目前有不少的回顧性臨床研究,但一些治療思路缺乏臨床試驗支持,現存的臨床試驗結論也缺乏一致性,就化療而言形成較為混亂的局面。

2.3可選擇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為主的化療方案;鉑類具有獨特優勢:①何勁松等[9]報道,含紫杉醇類化療方案治療TNBC的效果優于不含紫杉醇方案(筆者認為宜采用劑量密集法更佳),眾多學者對此毋庸置疑,達成一致意見;②由于順鉑不是乳腺癌標準化療藥物,TNBC是否對鉑類有獨特的敏感性?Sirohi等[10]研究發現,以鉑類為基礎化療,62例TNBC患者病理完全緩解率為88%,5年的總生存率、無病生存率分別為64%、57%,晚期TNBC患者的總反應率為41%,經化療延長的無進展生存期為6個月,總體生存期延長11個月。但這項研究樣本量少,還僅僅是冰山一角,這些新的探索不僅給臨床醫師提供了TNBC新療法,而且也為基礎研究提供了厚實的基礎。

3學者爭議點

免疫組化p53表達與選用蒽環類藥物化療關系:正常細胞的P53基因又稱為野生型P53基因(Wt P53),是人類腫瘤中最常涉及的一個抑癌基因,但野生型 P53 基因突變后產生突變型 P53蛋白,導致細胞轉化和癌變。多數學者一致認為:其過度表達常提示該原癌基因存在擴增,并促進癌細胞的運動,從而導致癌瘤深部浸潤和轉移,腫瘤惡性程度高,臨床預后差,5年生存率 低[11-12],約有50%的患者 P53 基因陽性。有研究顯示,TNBC患者對含有蒽環類和紫杉醇類的方案有效[13-14];但另有研究表明:TNBC患者未必能從含蒽環類的化療藥物中獲益[15-16],可能的原因是P53基因突變影響到P53蛋白的L2/L3環狀結構域有關,而P53基因突變常會導致蒽環類耐藥[17]。筆者認為,不僅僅是針對TNBC患者,非TNBC患者也同樣,若P53(+),則不適合選用蒽環類藥物化療。因此在臨床工作中,TNBC患者結合 P53蛋白分析,可以為我們判斷其預后并制訂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4筆者淺談化療方案及化療藥物的選擇原則

4.1有針對性的TNBC患者藥物治療非常重要,也就是說需要根據某一類型腫瘤的特性選用不同藥物進行治療,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僅用一種治療手法應對所有類型的三陰乳腺癌腫瘤。

4.1.1臨床工作中如何決定選用化療方案?筆者認為應 ①應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②確定治療目標,是根治性化療、姑息性化療抑或研究性化療?③了解患者的治療史:初治抑或復治?④治療的性質,注意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分別設計不同的治療方案;⑤堅持化療藥物敏感性實驗與腫瘤化療的個體化原則相結合。

4.1.2合理使用抗癌藥物的一些原則 ①根治性化學治療必須殺滅所有的惡性細胞,此即所謂"完全殺滅"(total kill)概念;②盡量使用多種藥物的聯合化療:聯合化療方案的組成,應考慮以下幾項決策:①構成聯合化療方案的各藥.應該是單獨使用時證明對該種癌癥有效者。腫瘤藥敏預測試驗仍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但目前仍未達到臨床常規使用的階段,大部分研究資料屬于回顧性研究,真正按測敏的結果來治療患者的前瞻性研究還很少;②應盡量選揮幾種作用機制、作用時相不同的藥物組成聯合化療方案,以便更好地發揮協同作用。如細胞周期性特異性藥物,其殺傷作用與時間有關,適用于增殖比率大、生長迅速的腫瘤,用法以靜脈緩慢滴注或持續輸注為宜;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其殺傷作用與劑量有關,適用于增殖比率小、生長緩慢的腫瘤,其用法以靜推、大劑量沖擊療法為宜;③應盡量選擇毒性類型不同的藥物聯合以免重復毒效相加,使患者難以耐受。化療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如何解決好療效與毒效間的關系;④最重要的是,所設計的聯合化療方案應經嚴密的臨床試驗證明其使用價值者。值得注意的是,"標準治療方案"并非長期固定不變的,從事腫瘤化療的臨床醫師,應經常注意新的研究動態,了解什么是最新認可的標推治療方案。只有經重復驗證、普遍確認的方案,才能成為新的標準治療方案。

4.2筆者推薦目前可用于TNBC輔助化療的一線、二線抗癌藥物:一線藥物可選擇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或蒽環類(P53陰性)為主的化療方案,聯合治療優于單藥治療,有學者已經把鉑類為主的化療方案作為一線方案;對于復發、轉移性TNBC患者二線治療的藥物有:順鉑、卡培他濱、長春瑞濱、吉西他濱等??ㄅ嗨麨I單藥有效率為20%~25%[18];長春瑞濱單藥治療晚期乳腺癌的一線治療有效率為40%~60%,二線治療有效率為30%[19];吉西他濱對晚期乳腺癌有較高療效,對復治乳腺癌有效率為25%~37%,且耐受性好[20]。有研究證明[21-22],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晚期轉移性TNBC患者有效率達32%~46%,但值得進一步擴大病例數進行觀察研究。

5結論

目前,除進行臨床試驗的病例外,應選用標準化療方案。不應該無依據地隨意選擇幾種藥物拼湊成自擬的聯合化療方案給TNBC患者進行化療。當然,我們可能設想某些藥物的組合可能具有優越性,但這種設想只有經過仔細設計并認真組織實施的臨床研究所證實,才能成為新的、可應用于臨床治療的方案,而且,通過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才能說明新擬的方案是否優于原有的標準化療方案。

參考文獻:

[1]Bakha EA,EI-Sayed ME,Green AR.Prognostic markers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Cancer,2007,109(1):25-32.

[2]Nielsen TO,Hsu FD,Jensen K,et a1.Immunohistochemie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asal-1ike subtype of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J].Clin Cancer Res,2008,10:5367-5374.

[3]Cleator S,Heller W,Coombes R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herapeutic options[J]. Lancet Oncol, 2007,8(3):235-244.

[4]James CR,Quinn JE,Mullan PB,et a1.BRCAI,a potential predictive biomarker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Oncologist,2007,12(2):142-150.

[5]Bauer KR,Brown M,Cress RD,et a1.Descrip6ve analysis of estrogen receptor(ER)-negative,progesterone receptor(PR)-negative,and HER-2 negative ivasive breast cancer,the so-called triple- negative phenotyp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the Califamin Cancer Registry[J].Cancer,2007,109(9):1721-1728.

[6]Torrisi R,Balduzzi A,Ghisini R,el a1.Tailored preoperativ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triple negative(hormone receptor negative and HER2 negatire)breast cancer with epirubicin,cisplatin,And infusional fluomuracil followed by weekly paclitaxel[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08,62:667-672.

[7]Liedtke C,Mazouni C,Hess KR,et a1.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herapy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2008,26:1275-1281.

[8]Dent R,Trudeau M,Pritchard KI,et al.Tripie negative breast cancer: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recurrence[J].Clin Cancer Res,2007,13(15):4429-4434.

[9]何勁松,王先明,朱國獻,等.立體超選擇動脈灌注治療"三陰"乳腺癌的療效[J].廣東醫學,2008,29(2):297-299.

[10]Sirohi B,Arned M,Popat S,er al。Platinum based chemo-therapy in Tripi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Ann Oncol,2008,19(11):1847-1852.

[11]Cleator S,Heller W,Coombes R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erapeutic options.[J].Lancet Oncol,2007,8(3):235-244.

[12]Kang SP, Martel M, Harris L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biology and treatment options[J].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08, 20(1):40-46.

[13]Quinn JE, KennedyRD, Mullan PB, et al.BRCA1 functions as a differential modulator of chemotherapy-induced apoptosis[J]. Cancer Res, 2003, 63(19): 6221-6228.

[14]Liedtke C,Mazouni C, Hess KR,et al.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herapy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Clin Oncol,2008,26(8):1275-1281.

[15]Carey LA, Dees EC, Sawyer L, et al. The triple negative paradox: primary tumor chem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J].Clin Cancer Res,2007,13(8):2329-2934.

[16]Nunes JS, Tsunoda AT, Viana LS. Analysis of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CT) with doxorubicin plus cyclophosphamide followed by paclitaxel (AC- T) in triple negative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LABC) in Brazil[J].J Clin Oncol,2008,26(4):1155-1162.

[17]Geisler S,Lonning PE,Aas T,et al.Influence of p53 gene alterations and C-erb B-2 expression on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with doxorubicin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earch,2009,61(6):2505-2512.

[18]徐兵河,任先松,吳寧,等.蒽環類耐藥型乳癌治療策略[J].中華腫瘤雜志,2007,29(4):241-244.

[19]周際昌,何斌,譚佳夢,等.實用腫瘤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27-329.

[20]Caruba T,Cottu H,Misset JL,et a1.Gemcitabine-oxaliplatin Combination in heavily pretreate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a pilot study on 43 patients[J].Breast J,2007,13(2):165-171.

第7篇

[關鍵詞]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手術治療;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7(a)-0227-02

可手術乳腺癌患者術前行新輔助化療可使腫瘤縮小,提高保乳治療成功率,化療后腫瘤的變化可直接觀察,可為化療不敏感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1]。本研究通過對新輔助化療加手術治療和直接手術治療兩種方案的比較,證實新輔助化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4月~2011年4月90例Ⅱ、Ⅲ期可手術乳腺癌病例,均為女性。新輔助化療組(實驗組)45例,年齡35~68歲,中位年齡50歲;Ⅱ期28例,Ⅲ期17例。對照組45例,年齡33~65歲,中位年齡48歲;Ⅱ期30例,Ⅲ期15例。全部患者治療前均經過細胞學檢查確診,且常規檢查腹部B超未發現遠處轉移、無重要器官病變,胸片、肝腎功能未見異常?;颊唧w力情況Karnofsky評分≥70,無化療禁忌。術后均經病理證實為乳腺癌。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直接行手術,45例患者中,35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Ⅰ期26例,Ⅱ期9例),10例行標準根治術。實驗組術前采用CTF或PA方案化療2~3個周期,化療中每周行血常規復查,同時給予升白藥物治療。具體方案:PA方案,第1天靜注紫杉醇150 mg/m2;第2天靜注ADM 40 mg/m2,每3周1次。CTF方案,第1、8天靜注CTX 500 mg/m2,第1天靜注THP 40 mg/m2;第2~5天 靜注5-FU 500 mg/m2,每3周1次?;熀?~9 d行手術。45例患者經2~3周的化療后,其中36例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Ⅰ期31例,Ⅱ期5例);2例進行標準根治術;7例進行保乳手術。

1.3 觀察項目

統計并對比兩組治療的療效,并于手術過程中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于術后第1天統計兩組患者引流量。

1.4 療效評估標準

化療療效以原發灶變化來衡量,乳腺腫塊的測量以觸診腫瘤最大徑變化為準。以WHO統一標準評價療效,分為以下幾個等級: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變化(NC)[2]。總有效為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之和。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和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評估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77.78%,對照組為26.67%,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詳見表1。

2.2 手術情況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第1天引流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們對乳腺生物特性地進一步研究,乳腺癌已不完全局限于的局部病變,而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乳腺癌具有發生血行轉移的生物學特性。長期的臨床觀察結果證實,乳腺癌患者中有50%以上都發生了血行轉移灶,且潛在的微小轉移病灶發生率可達50%~60%[3]。若未能盡早有效的排除這些微小轉移灶的隱患,極有可能會導致乳腺癌手術治療后轉移。因此,術前化療就顯得尤為重要[4]。術前化療可有效提高乳腺癌的手術療效,對控制患者局部復發、延緩遠端轉移等均具有明顯幫助,對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也具有積極意義。

首先,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可不同程度地緩解腫瘤負荷與組織反應性的水腫,使腫瘤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或消失,能夠不同程度地降低某些局部中晚期腫瘤的臨床分期,這樣既可提高腫瘤的徹底切除率,也能增加保乳手術的可行性,縮小手術范圍,降低復雜程度[5]。其次,術前進行化療輔助治療,可控制術前可能會發生轉移的微小病灶,有效減少Ⅱ期和Ⅲ期腫瘤細胞的數量,抑制手術可能引發的腫瘤增值刺激。最后,術前化療也為術后化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可行的依據。術前新輔助治療為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及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手術治療提供了可能,不僅能夠降低手術的復雜程度,并且有效的降低了手術的創傷程度。

本研究實驗組在采取新輔助化療后實施乳腺癌手術治療,使患者術中切除面積有所減小,并且良好地控制了微小灶的轉移,因此極大地提高了手術治療的成功率,使實驗組的總有效率達到77.78%。而對照組因術前未行輔助化療直接實施手術治療,術中見有轉移灶的病例較高,極大地影響了手術治療效果,總有效率僅為26.67%。本次研究結果充分說明了新輔助化療加手術治療的方式可有效提高乳腺癌的治療有效率,明顯縮小手術范圍,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但前新輔助治療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患者可能只需術前1~2個療程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但有的患者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一定的緩解,這需在實際中視情況而定,不可一概而論。術前輔助化療可提高手術有效率,但是是否可提高總生存率,仍需進一步的長期研究。

以往的乳腺癌在外部基礎上設計的單純局部外科手術治療措施雖然不夠全面,卻仍然是一種具有良好效果的治療手段,在乳腺癌治療中依舊舉足輕重[6]。目前常見的乳腺癌治療方法仍以外科治療為主,同時輔以化療和內分泌治療等。針對乳腺癌具有血行轉移的生物特性采取既治療原發癌又能夠控制轉移癌的綜合性方法,才能夠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更為適用于乳腺癌的治療當中,只有新輔助化療加手術治療的方式才可以更為有效地全面控制乳腺癌病情的發展。因此新輔助化療加手術治療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改善患者預后的良好選擇。

[參考文獻]

[1] 邱獻華,王海學. 新輔助化療加手術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 現代腫瘤醫學,2006,14(9):1071-1073.

[2] 許愛國. 術前新輔助化療配合保乳手術治療中晚期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1,8(19):179-180.

[3] 李曉軍,王嶺,凌瑞.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 現代腫瘤醫學,2005,13(5):649-650.

[4] 李成貽,陳艷,洪永強,等. 4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J]. 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22(6):481-483.

[5] 羅靜,李幼平,吳泰相,等. 新輔助化療對可手術乳腺癌保乳手術影響的系統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7):551-557.

第8篇

【關鍵詞】乳腺腫瘤肺腫瘤/繼發性 放射線治療化療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8-319-02

乳腺癌術后5年內復發和轉移率約為30.0%,其中肺轉移發生率較高,為12.0%-18.0%,預后差。我們對2003年5月到2008年10月收治的可評價的38例乳腺癌肺轉移患者進行放、化療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材料

病例資料全組38例,均為女性。年齡24-73歲,中位年齡51歲。全部病例原發灶經手術切除,病理證實為乳腺癌。肺轉移依臨床表現,X線胸片和CT或MRI等診斷。肺轉移前病程及原發灶處理方法:單純乳腺癌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25例,肺轉移中位時間23個月;術后單純放療(胸壁、腋窩、內乳區)15例,肺轉移中位時間25個月;術后化療或加放療、內分泌治療23例,肺轉移中位時間39個月。38例單發肺內轉移灶8例,多發轉移灶30例,其中10例合并或相繼出現其他部位轉移。

2 治療方法

2.1化療 采用三階梯化療方案。CMF方案:(CTX0.8-1.0g靜注,第1,8天;MTX10-20mg,靜注,第3,5,10,12天;5-FU500mg靜滴,第3,5,10,12天)。CAF方案:CMF無效時改用。(CTX,5-FU 用法同①,ADM40mg/m2靜注,第1天)。CAP方案:CAF無效時使用。(CTX,AMD用法同,DDP90mg/m2,分3-5次靜滴,第1-5天)。上述三方案均三周重復。④對胸水者做胸穿抽凈胸水后注入DDP60-80mg或加MMC6-8mg,5-FU 0.75-1.0g.每周1-2次至胸水控制或消失。

2.2放療 對局部單發肺轉移灶或胸膜轉移灶采用60Co線進行放射治療。

2.3評價標準 客觀療效按WHO實體瘤療效標準分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變化(NC)、進展(PD)進行評定。毒性反應按WHO急性毒性標準分0-Ⅳ級評定。

3 結果

3.1療效38例肺轉移病人中8例為肺內單發肺轉移灶,放射治療后CR3例,PR3例,再給予CMF方案6周期,CR62.5%(5/8),PR23。3%(3/8).存活5年以上2例,3 年以上4例。肺內多發轉移灶30例,先用CMF方案6周期,胸水者做胸穿抽盡胸水后注入DDP、5-FU、MMC等,治療后CR30.0%(9/30),PR23.3%(7/30),緩解率51.7%(16/30)。病灶無變化或惡化者占46.7(14/30)。無效病人和原PR病人共21例,再給予CAF方案,其中又有CR14.3%(3/21),PR38.1%(8/21),有效率52.4%,對CAF無效者16例,給予CAP方案,CR 20.0%(2/10),PR30.0%(3/10),5例仍無效,占50.0%(5/10)。

3.2三方案主要毒副反應。

3.2.1骨髓抑制 CMF、CAF、CAP方案的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Ⅰ度、Ⅱ度,但發生率依次增高,分別為36.8%,51.2%和68.8%,Ⅲ度以上毒性CAP方案明顯增多,分別為5.8%、13.9%、和25%。此與藥物毒性作用增強外,與長期化療骨髓功能儲備較差有關。

3.2.2消化道反應 CAP方案的消化道反應明顯高于且重于CAF,CMF。Ⅰ度、Ⅱ度占62.5%,Ⅲ度、Ⅳ度占37.5%,CMF、CAF的消化道毒性反應以Ⅰ度、Ⅱ度為主,分別占32.4%和37.2%。

3.2.3心肝腎毒性 含ADM方案的CAF、CAP心電圖改變發生率明顯高于不含ADM的CMF方案,分別為18.6%、37.5%、4.4%;含DDP的CAP方案腎功能異常發生率明顯高于不含DDP的CMF和CAF,分別為43.8%、0、4.7%;三方案肝功能損害均不明顯。

4 討論

肺是乳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一般認為,乳腺癌術后胸壁等局部復發發生率較早,而肺轉移常發生在2-3年后。本組資料顯示:乳腺不同處理方式與肺轉移的時間有關,手術、術后放療患者肺轉移時間短,而術后加用化療者肺轉移發生時間明顯長于單純局部治療者。提示乳腺癌術后全身化療是延緩肺轉移等遠處轉移的重要方法,亦是影響乳腺癌長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已經公認,乳腺癌一旦形成即屬于全身性疾病,即使早期,體內也可能存在微小的轉移灶,因此,應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病理類型等資料,早期合理地有計劃地綜合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緩解率,延長生存時間。近代放療技術表明:對局部病灶適當有效的放療對生存期是重要的。本文8例局限性肺轉移病人經放療后CR3例,PR3例,聯合化療后6例生存超過3年,亦說明局部控制的重要性。但乳腺癌術后局部復發時多已有臨床播散,單純局部放療效果欠佳,患者往往最終出現多處轉移,遠期療效差,而化療是控制全身轉移的有效措施,因此,正確合理地使用有效的化療文案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對乳腺癌的化療目前使用最多的仍是CMF方案,但近年來不少前瞻性研究表明:含ADM的化療方案比不含有者對轉移性乳腺癌的CR率,療效維持時間及病人的存活時間等都好得多。周際昌等報道,鉑類藥物對乳腺癌肺轉移的療效較好,含DDP或CBP方案明顯優于不含有者。本文結果顯示:乳腺癌肺轉移者多數對CMF仍有較高的敏感性,使用CMF方案總有效率仍高達63.2%(24/38),CR率為44.7%,部分對CMF不敏感者依次使用CAF、CAP仍部分有效。故我們認為:CAF對乳腺癌肺轉移的作用比CMF強,而CAP亦強于CAF。

資料表明:乳腺癌肺轉移的近期療效與中位生存期明顯相關,提高近期有效率,特別是CR率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本組采用三階梯化療方案為主的放化療綜合治療乳腺癌肺轉移患者,使CR率高達44.7%,因此,對乳腺癌肺轉移患者積極合理地進行放化療綜合治療,可望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命質量。遠期療效正在隨訪中。

參考文獻

第9篇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03-01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組織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大多數發生在40―60歲絕經前后的婦女。近20年來,乳腺癌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低于35歲的年輕乳腺癌患者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中國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達17萬,每年死亡的乳腺癌患者達4.5萬例,而且在未來的10年內乳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仍然會持續上升[1]。乳腺癌已成為全球女性第一惡性病殺手,現就近年來乳腺癌治療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1 致病因素

1.1 家族式與乳腺癌相關基因:5%―10%的乳腺癌與遺傳易感性相關。早在1974年Anderson等人就注意到一級親屬患乳腺癌婦女發生乳腺癌的概率較無家族史者高2―3倍,若一級親屬在絕經前患雙側乳腺癌的話,相對危險性更是高達9倍[2],由此可見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1.2 生殖因素:研究表明,未婚、初潮年齡早、月經周期短、產次少、絕經年齡大于55歲、不育或30―35歲以后妊娠、未哺乳的女性其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較大。

1.3 雌激素水平:從35歲開始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這種發病率的增長幾乎貫穿婦女的一生,研究表明,雌酮和雌二醇的異常增加與雌三醇的缺乏是乳腺癌發病原因之一。

1.4 營養飲食:乳腺癌是公認的與飲食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之一[3],脂肪、高熱量飲食、飲酒、長期吸煙均使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1.5 其他因素:既往有乳腺良性腫瘤史、放射線、病毒、化學刺激、某些疾病也會引起乳腺癌的發病率增加。

2 診斷

病理學診斷:只有活檢所得的病理結果,方能作為唯一肯定診斷的依據。

3 治療

3.1 化學治療:乳腺癌的治療目前采用多學科的綜合治療,除局部治療外尚需應用全身性的輔助治療,以殺滅局部區域淋巴結及遠處臟器的亞臨床微小轉移灶,從而提高手術概率,降低或推遲局部復發及減少遠處轉移,達到提高生存率延長生存期的目的。一般而言,ⅠB―ⅢA期患者根治術后若無禁忌癥,需行輔助化療,而部分Ⅲ期患者可行術前新輔助化療降期后手術。對于無法手術根治的乳腺癌患者,姑息化療也能減輕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3.1.1 術后輔助化療:可降低復發率及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煼桨傅倪x擇根據臨床分期、年齡、絕經狀況、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狀況、組織學分級、切緣是否殘留、激素受體狀況、及HER―2表達狀況綜合決策。術后輔助化療宜術后早期應用,爭取術后2周應用,最遲不能超過術后1個月。聯合化療比單藥化療的療效好,連續6個療程的化療為合適,乳腺癌輔助化療常用方案有:CMF方案、AC方案、CAF方案、CEF方案、TAC方案、TA方案、AC―T方案、NA方案、NT方案等。

3.1.2 術前新輔助化療:可減少或消滅微小轉移灶,縮小原發病灶,降低分期,提高生物學意義上的根治性切除率,提高保乳概率。適應癥: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用于提高切除率,可手術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有強烈的保乳意愿,用于提高保乳成功率。

3.1.3 姑息療法:對于無法手術的乳腺癌患者,姑息化療也能減輕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姑息化療需結合臨床分期、體能狀態、重要臟器功能、毒副作用及前期輔助化療方案等綜合考慮。

3.2 靶向藥物治療:靶向藥物治療指的是使藥物瞄準腫瘤部位,在局部保持相對高的濃度,延長藥物時間提高對腫瘤的殺傷力,而對正常組織細胞影響較小,這類治療包括分子靶向藥物、被綁定緩釋的化療藥物以及化學消融藥等的治療。其中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是特異性最高的層次,它以腫瘤細胞異常表達的某些標志性分子為靶點,選擇針對性的阻斷劑,有效干預受該標志性分子調控,并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及轉移的目的,但從目前臨床治療水平來看,靶向治療還不能替代傳統化療,但是靶向治療聯合化療已成趨勢,療效優于單用,靶向治療還可以作為化療或內分泌治療失敗患者的新手段,對老年人,體力狀況差的患者,靶向治療也可作為首先治療。曲妥珠單抗(赫賽汀)是目前常規用于臨床的最重要的針對HER―2的靶向藥物之一,開辟了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療的新紀元[4]。最近引起關注的另一種用于乳腺癌治療的分子靶向藥物是貝伐珠單抗,通過臨床試驗證實了與紫杉醇、卡倍他濱或蒽環類等藥物聯合化療可明顯延長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因此貝伐珠單抗聯合紫杉醇化療的方案在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中也或為首先推薦,且不受HER―2表達的影響[5]。

3.3 內分泌治療: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是腫瘤內分泌治療中研究最成熟最有效的,基本藥物有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藥、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雌雄激素類和孕激素。

3.4 心理治療:精神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病情的發展和轉歸[6]。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治療貫穿于治療全過程,先進的治療手段也未必能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心理問題是獨立于技術之外的,實施心理治療對于乳腺癌的整體治療有著積極作用,實施心理介入的方法可顯著改善疾病的進展與生存,心理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呵護共同渡過難關,通過主動或被動方法增強抗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殺滅癌細胞或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

總之,乳腺癌化療總原則是正確選擇治療藥物和資料方案,防止治療過度和治療不足,最大限度實現規范化治療、個體化治療,結合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EGFR抑制劑等的聯合應用,化療已在乳腺癌治療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研究者認為,大劑量化療未能明顯降低復發率,而且存在藥物的致死性毒性及第二腫瘤的發生,因而不提倡使用大劑量化療,而是采取縮短化療之間的時間間隔來增加劑量強度[7]。手術治療是乳腺癌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近50年來,手術不斷擴大切除范圍并未增加治愈率現狀,說明對乳腺癌患者必須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方能提高生存率。乳腺癌是實體癌中應用化療最有效的治療腫瘤方法之一,化療在整個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 北京協和醫院編著.乳腺疾病診療常規 北京:人衛.2012,5:28―57.

[2] 林麗珠.腫瘤中西醫治療學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9:155―167.

[3] 陰宏.乳腺癌.子宮頸癌篩查實用技術手冊 北京:人衛.2012,12:60.

[4] 秦叔逵;吳一龍:季加孚.中國臨床腫瘤學進展2012 北京:人衛2012,9:186―265.

[5] 杜光.藥學服務案例解析叢書.腫瘤分冊 北京:人衛 2013,6:1―15.

第10篇

[關鍵詞] 晚期乳腺癌;多西他賽;順鉑;化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1(b)-055-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正呈逐步上升趨勢。臨床上對乳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為最佳,而有30%~50%的乳腺原發腫瘤患者手術中會出現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1]。對于這些復發或轉移的晚期患者,化療則成為主要治療手段[2]。研究表明多西他賽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的療效優于蒽環類藥物[3]。故筆者對本院2008年9月~2010年2月收治的29例確診為晚期乳腺癌患者給予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治療,療效確切,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9例經過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的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0~62歲,中位年齡47歲,經晚期乳腺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或手術后放化療后復發或遠處轉移。病理分類:浸潤性導管癌17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髓樣癌4例。復發轉移灶均由CT、MRI、ECT、B超及病理組織學等確診,有骨轉移8例,肝轉移7例,肺轉移6例,其他部位8例。其中1個部位發生轉移的有10例,2個及2個以上部位發生轉移的19例,所有就診患者近1個月內未曾進行抗腫瘤治療?;熐敖o予常規止嘔藥。化療之前患者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及心功能均基本正常,無化療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

化療之前患者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及心功能均基本正常,無化療禁忌證。給患者多西他賽35 mg/m2,靜脈滴注1 h,第1、8、15天,化療前1 d給予地塞米松每次7.5 mg,每日2次,連續用3 d。靜脈滴注順鉑20 mg/m2,第1~5天,21 d作為1個周期?;熎陂g監測血壓及行心電監護,第1~3天水化、利尿,化療中給予止吐等對癥治療?;熐俺R幨褂弥箛I藥?;熎陂g檢查血常規,每周期結束前后對肝、腎功能進行檢測。至少應用2個周期后按照WHO標準進行療效評價。

1.3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按WHO抗腫瘤藥物標準[4]可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最后計算有效率RR=CR+PR,來對藥物的療效進行評價。不良反應按照WHO抗癌藥急性和亞急性毒性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威脅患者生命等五級。隨訪采用電話、信函,以及門診、住院復查的方式進行。

2 結果

29例患者均完成2個周期的化療,并對其進行化療的療效評價,其中CR 3例(10.3%),PR 15例(51.7%),SD 7例(24.1 %),PD 4例(13.9%),治療總有效率達62.0%。經治療后發生不同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25例,腹瀉4例,脫發28例,白細胞減少23例,肝功能損害17例。未發現不可耐受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對于復發和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尋找有效且耐受性好的治療方案是人們近年來研究的重點。對于其中位生存期只有2~3年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研究顯示聯合化療對延長其生存期非常重要?;煹染C合性治療對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也很顯著。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紫杉類藥物成為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藥物之一[4]。而多西他賽就是新的一種人工合成的紫杉類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制是經與游離的微管蛋白結合后,促進微管蛋白裝配形成穩定的微管且防止去多聚化,使游離的微管蛋白數量上明顯減少,使得細胞周期阻滯在G2和M期,進而抑制乳腺癌細胞的有絲分裂和增殖。且多西他賽在細胞內濃度比紫杉醇高達3倍,及在細胞內滯留時間更長,單獨用藥治療乳腺癌有效率達43.99%[5]。體內外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多西他賽與鉑類聯合方案治療晚期乳腺癌有疊加協同作用。順鉑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類藥物,作用機制是于細胞周期中的任一時相,抑制癌細胞的DNA復制過程,并損傷其細胞膜結構。研究發現,單用順鉑治療既往化療患者效率低,但是如果聯合多西他賽就會大大提高治療效果。國外文獻研究證實多西他賽聯合順鉑對于蒽環類治療失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效果明顯[6]。

本研究應用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方案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總的有效率為62.0%,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白細胞減少、脫發等,不過以上這些都在可控制范圍,或者給予相應的治療可以緩解。從本治療數據結果看,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方案對治療晚期乳腺癌的效果較高,而且不良反應能夠耐受,可以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Xu BH,Zhou JC,Zhou AP,et al.The clinical course and treafment re-sults of lung 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nler[J].Chin Cancer Res,1998,10:297-300.

[2]戴曉波.紫杉醇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轉移性乳腺癌[J].重慶醫學,2004,33(9):1370.

[3]魯培,朱學強.AT與FAC化療方案治療轉移性乳腺癌近期療效比較[J].醫師進修雜志(外科版),2004,27(6):37-39.

[4]江澤飛,宋三泰.紫杉醇在乳腺癌化療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03,13(4):289-292.

[5]王子平,孫燕,張湘茹,等.多西他賽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6,6:468-470.

[6]Park SH,Cho EK,Bang SM,et al.Docetaxel plus cisplatin is effective

第11篇

[關鍵詞]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多西紫杉醇;吡柔比星;療效:毒性反應

[中圖分類號] R737.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8(a)-0080-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E plan i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63 cases with breast cancer

LI Donghua

The Seventh Department of Innternal Medicine, Dujiangyan Medical Center, Sichuan Province, Dujiangyan 6118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TE (Docetaxel, Pirarubicin) plan i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63 cases of stage Ⅱ and Ⅲ breast cancer were given TE plan (specificall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75 mg/m2 Docetaxel, d1,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50 mg/m2 Pirarubicin, d1) an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3 courses, 3 weeks for each course. Treatment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ssessed after 3 weeks.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CR+PR) was 84.13%, among which, 5 cases (7.94%) were CR and 48 cases (76.19%) were PR; toxicity reactions were mainly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action,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alopecia. The toxicity reactions were bearable after treatment and didn't affect surgery due to disease progression. Conclusion Chemotherapy plan of Taxol combined with anthracycline has good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And the relevant toxicity can also be tolerated, thus it is an effec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phase Ⅱ and Ⅲ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Docetaxel; Pirarubicin; Efficacy; Toxicity

乳腺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在我國占女性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2],嚴重影響女性的生命健康,發病率日趨年輕化。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是用于乳腺癌術前的一種輔助化療模式,目的是縮小病變,降低腫瘤分期,爭取手術機會。國內有以蒽環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方案,也有以紫杉醇為基礎的聯合方案,2008年3月~2011年12月我院63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行多西紫杉醇加吡柔比星聯合方案的新輔助化療,取得較好效果,現就其療效及不良反應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我院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期間診治的63例乳腺癌患者,患者均為女性,在我院有可靠、完善的臨床記錄,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化療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及化療同意書。腫瘤臨床分期根據AJCC TNM 2002版分期,經病理學(針吸細胞學檢查)、實驗室、乳腺彩超及/或鉬靶影像學檢查得以確診。年齡31~66歲,平均(44.5±4.6)歲,中位年齡46歲。其中33例絕經前患者,30例絕經后患者;浸潤性導管癌53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黏液腺癌1例,髓樣腺癌1例;TNM臨床分期:ⅡA期4例,ⅡB期15例,ⅢA期23例,ⅢB期21例。所有患者Karnofsky評分≥90分?;熐把虺R?、肝腎功能、腹部B超、ECG、胸片檢查均正常。

第12篇

【關鍵詞】 晚期乳腺癌; 多西他賽; 表阿霉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toxicity and safety of docetaxel and epirubici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Method A total of 56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roved pathologically were treated on with docetaxel and epirubicin regimen, among them 25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initially trertment, other 31 to re-treatment. The response rate and toxicity were evaluated by WHO toxicity scale and performance status by Karnofsky scale. Results Of the 56 patients, 4 achieved CR, 27 PR, 13 SD and 12 PD, with a response rate and clinical benefit rate of 55.36% and 78.5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initially treated patients and retreated patients. Adverse reactions mainly include hepatotoxicity and myelosuppression, most of which were gradeⅠ~Ⅱ. Conclusions The regimen of docetaxel and epirubicin is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d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It may be a relevant regimen for patients.

Key words:advanced breast cancer; docetaxel; epirubicin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逐年升高。化療在晚期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選擇理想的化療方案甚為重要。多西他賽和表阿霉素是乳腺癌治療的最為有效的藥物,廣泛應用于乳腺癌的化療方案中 [1,2]。本次研究應用多西他賽聯合表阿霉素治療4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對其療效及安全性進行了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諸暨市人民醫院確診為晚期乳腺癌患者56例, 均為女性,年齡24~66歲,平均(47.20±1.85)歲;經組織學和(或)細胞學檢查,Karnofsky評分≥70分,預期生存期≥3個月,有可測量或可評價的腫瘤病灶,體檢測量病變直徑≥1.0cm,CT或B超可測病變直徑≥1.5cm;肝功能測量值≤1.5倍正常值上限;血常規、腎功能、心電圖在正常范圍;入組前,至少1個月內未應用抗腫瘤治療;患者知情同意。其中初治者25例,復治者31例。

1.2 治療方法 多西他賽(由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按70mg/m2溶入250ml 0.9%氯化鈉注射液,第一天靜脈滴注1h,表阿霉素以50 mg/m2,第一天靜脈推注。在多西他賽給藥前12h、6h分別口服地塞米松片20mg,給藥前30min給予苯海拉明針40mg肌肉注射和西米替丁針300mg靜脈注射。應用多西他賽過程中,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觀察有無過敏反應?;熐俺R幗o予托烷斯瓊減輕胃腸道反應,化療過程中定期復查血常規,血白細胞

1.3 療效評價 按照WHO實體瘤近期客觀療效標準[3]進行療效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 CR)、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穩定(disease stable,SD)和進展(disease progression,PD)。有效率(response rate,RR)為CR+PR,臨床獲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為CR+PR+SD,2周期后(含2周期)評價療效,CR或PR于4周后進行確定。治療1周期后出現明顯進展者,作為早期進展病例,停止使用臨床藥品,但要統計療效和毒性。

1.4 安全性分析 毒性作用按WHO抗腫瘤藥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4]分為0(無)、Ⅰ(輕度)、Ⅱ(中度)、Ⅲ(重度)、Ⅳ(威脅患者生命)5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設P

2 結果

2.1 療效 入組者56例,中位治療周期為4(2~8)周期,全部患者均按此方案要求完成了臨床治療,并可評價療效及不良反應。其中CR 4例(7.14%)、 PR 27例(48.21%),SD 13例(23.21%),PD 12例(21.43%)。RR為55.36%(31/56),CBR為78.57%(44/56)。初治患者RR為56.00%(14/25),復治患者RR為58.06%(18/31),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09,P>0.05)。

2.2 毒副作用 毒副作用以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最為常見,見表1。

3

討論

目前乳腺癌視為一種全身性疾病的觀點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化療在乳腺癌綜合治療中的重要性已被普遍承認。多西他賽是新一代人工半合成的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理系通過作用于微管或微管蛋白系統,促進微管雙聚體裝配成微管,并且防止去多聚化過程,從而使微管穩定,阻滯細胞于G2和M期,抑制癌細胞的有絲分裂和增殖。多西他賽在細胞內濃度比紫杉醇高3倍,并且在細胞內滯留時間長。在體內試驗中,對小鼠的結腸癌、乳腺癌、肺癌、卵巢腫瘤移植物有效;對順鉑、足葉乙甙、氟尿嘧啶、紫杉醇耐藥的細胞株,不產生交叉耐藥。臨床試驗結果表明,以多西他賽為基礎的輔助化療方案能提高早期乳腺癌的長期生存率,并降低復發的危險性[5]。表阿霉素與阿霉素相比,其對心臟骨髓毒性明顯降低,抗腫瘤活性較高,其單純對乳腺癌化療的有效率達42%[6]。表阿霉素與多西他賽合用治療晚期乳腺癌表現出更低的對血液系統的毒性作用[5]。

本次研究顯示,應用多西他賽聯合表阿霉素對晚期乳腺癌進行治療,其CR率為7.14%,PR率為48.21%,總有效率55.36%,高于相關文獻報道的單純用多西他賽或表阿霉素治療的有效率[7],表明這種聯合方案能夠顯著提高晚期乳腺癌的臨床療效,適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療。另外,本組聯合化療方案的主要毒性作用為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其發生率較國外文獻報道的發生率稍低[8],一般反應較輕,當然,這不排除劑量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多西他賽聯合表阿霉素是治療晚期乳腺癌的一種較好方案,尤其對復治患者,其具有和初治患者相近的治療有效率,同時其不良反應可以耐受,不影響化療的順利完成[9]。因此,本次研究初步認為多西他賽聯合表阿霉素是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治療方案。當然,由于本次研究入組病例較少,對兩藥聯合應用治療晚期乳腺癌的確切療效有待于進一步的臨床觀察。

參考文獻

1 Blohmer JU, Paepke S, Kissner L, et al. Dose-intensified,preoperative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3- and T4d-breast cancer: toxicity,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remission[J]. Zentralbl Gynakol, 1999, 121(5):522-525.

2 Nabholtz JM, Falkson C, Campos D, et al. Docetaxel and doxorubicin compared with doxorubicin and cyclophosphamide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III trial[J]. J Clin Oncol, 2003, 21(6):968-975.

3 孫燕,陸道培,胡亞美,等.內科腫瘤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94-997.

4 孫燕, 周際昌. 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7.30-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南市| 恩平市| 铅山县| 交口县| 聂拉木县| 贵定县| 河西区| 太和县| 兴安县| 陇南市| 壶关县| 吉林省| 铜鼓县| 文登市| 华容县| 宜章县| 金乡县| 汨罗市| 崇左市| 大埔县| 古蔺县| 水富县| 越西县| 万盛区| 珠海市| 亳州市| 滨海县| 方正县| 股票| 洞口县| 桃源县| 东海县| 金秀| 岚皋县| 浦县| 淮北市| 夏河县| 盈江县| 津市市| 黄骅市|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