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西方藝術論文

西方藝術論文

時間:2022-01-29 02:39: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方藝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西方藝術論文

第1篇

一、現代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一)現代藝術激進的探索推動了現代設計的革命

19世紀后期,繪畫界對現代藝術激進的探索推動了現代設計的革命。在美術界對構成產生明確認識,是從19世紀的后期印象派塞尚開始的。塞尚的繪畫構圖及其方法論,與立體造型的構成是相通的。其后塞尚對構成的認識又影響了特朗、馬蒂斯、烏魯克等,使他們建立了“野獸派”。繼而又建立起了“未來主義”藝術。“未來主義”又發展為革命的“達達主義”。其表現貫穿著幾何的、抽象形態的意識觀念。受構成主義、未來主義、立體主義等藝術流派影響,新時代的設計師開始挑戰傳統藝術形式,開拓了符合新的、工業化時代的的現代設計藝術風格。立體主義是最早地把時間-空間概念轉化為視覺形象的藝術派別。它利用相對性原理和同時性原理,把不同時刻觀察到的對象同時地表現出來,在畫面中表現出更純粹的幾何形態。受此影響,設計師里特維爾特設計的“紅藍椅子”和“施羅德”住宅,把蒙德里安的二維構成延伸到三維空間,成為“風格派”設計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現代主義設計在形式探索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對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強化對秩序的重要性,設計通過簡化體現出秩序感,傳統做法被設計師所淘汰。現代設計受到柯布西耶簡潔主義所影響,把抽象的幾何構成形式看作設計終極原則,反對過度的裝飾,注重體現基本形態和強化功能,使理性主義成為設計風格的先鋒。

(二)新的藝術和設計形式通過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相互影響而產生

構成主義、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是交替轉換并和其他派別相互影響的設計風格和現代藝術。其中體現了形式、語言的開拓精神和豐富多彩,并賦予時空新的概念。波普藝術以有秩序變化的圖像重復、視錯覺所形成視覺的動感和錯覺的一種表現形式,波普藝術后來發展成為動感藝術加上光、影、聲、形成一種全方位空間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波普藝術是依賴于視網膜影像錯覺引發心理現象的一種媒體設計。在1960年代,裝置藝術吸收了繪畫、設計等因素和語言形式和生活垃圾等,創建一個新的領域概念,并對視覺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藝術設計與商業文化對于繪畫藝術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如波普藝術的開山之作——漢密爾頓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采用招貼印刷材料、照片、畫報所組成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而發端于7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則是對國際主義風格的反叛,以尋求更有活力的、多元的文化。通過借助過去的維多利亞、新藝術與裝飾藝術風格,激發了許多設計師的懷舊思潮,將老的藝術形式進行現代化的運用,使產品具有濃厚的藝術創造意味,拓展了設計的理念和語匯。

二、結語

現代藝術激進的探索推動了現代設計的革命,拓展了設計的理念和語匯。新的藝術和設計形式通過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相互影響而產生。現代藝術所體現特性與機器大規模生產說要求的的機械化,標準化所吻合,成為工業化時代生產的必然選擇。從現代藝術與現代設計它們在本質上始終相互關聯,彼此互融。

作者:柳森 單位:黑河學院美術系

第2篇

論文關鍵詞:習語,框架理論,概念隱喻

1. 引言

習語,作為人類發展的產物,大多來自于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及日常口語等各種形式,并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習語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長期以來,人們對習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習語詞條的收集、編纂以及習語的文學以及文化特征的研究等。本研究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來分析習語理解、詮釋以及運用。

2. 習語和隱喻的定義

2.1習語的定義

在漢語中,習語又被稱作熟語,《現代漢語詞典》(1998)將熟語定義為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美國習語字典》(2005)將習語定義為固定短語(”set phrases” or “fixed phrase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1997)則將習語定義為不能依據其字面拆解的意思獲得其含義、須要作為整體來理解的短語或者句子(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

2.2 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和Johnson(1987)所建立的概念隱喻理論強調人們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在語義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文學藝術論文,提出了經驗主義的語義觀。他們認為,隱喻可以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論文開題報告。他們指出,“我們的許多概念系統是由隱喻構建的”(1980)。這種隱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經驗,二是基于具體到抽象域的映射,即從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3. 概念隱喻與習語

3.1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的闡釋

Lakoff和Turner(1989)曾通過一般層次隱喻的假說解決兩大問題——擬人和諺語。根據這一假說,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后者的方法運用于習語的認知研究和闡釋。例如:

(1) 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到這句話人們的腦海中首先出現一個屋頂漏雨的房屋的圖式,一直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房屋是一個讓人躲風避雨的棲身之所,但是假如房子漏雨了,偏偏還恰逢連夜雨,那么這樣的房子便稱不上棲身之所了。

由此特殊場景圖式我們映射到一個一般場景圖式。

一件事情已經發展到了困難重重的地步,但是假如這個時候再遭遇到連連的障礙,便會使整件事情幾乎陷入舉步維艱、難以進行的絕境。

由于萬事萬物間的聯系性、依存性,由這個一般場景我們又可以映射到一個與之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圖式:

一個人身處困境,在這個時候又遇到更多新增的麻煩,由此陷入無所適從的絕境。

這樣一個與人類行為有關的一般圖式可以適用于各種具體的情景,因此,可以實現該習語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例如,

Lakoff和Turner將這種具體領域與一般領域之間的關系稱作普遍即特殊隱喻(GENERIC IS SPECIFIC metaphor),即通過一個特殊領域到一般領域的映射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3.2 概念隱喻理論對習語闡釋的不足

概念隱喻理論通過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為我們理解習語并運用習語提供了方便的途徑。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該理論的解釋大多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解釋,在解釋一些具有跨文化差異甚至矛盾的習語時便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深入地對該習語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層含義進行闡述和理解。例如:

在漢語中,出門在外我們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家靠父母文學藝術論文,出門靠朋友”,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卻更多地流傳著這樣的習語, 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preservation is the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一法則)。這些關于同一問題的習語卻體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甚至矛盾,是我們無法單獨地借助概念隱喻理論解釋的。

4.Lakoff的框架理論與習語

4.1Lakoff的框架理論

“框架”(Frame)這一術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Bateson(1956)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美國人工智能專家Minsky(1975)首先提出了框架理論(frame theory),并將其運用于計算機心理學,Fillmore(1975)首先將框架理論引入了語言學。在這一背景下,Lakoff(2004)在《了解你的價值觀并構建辯論》一書中將認知科學以及社會學中的“框架”(frame)運用到了政治學等領域中論文開題報告。

他認為,心理結構即框架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我們的心理框架可分為表層框架和深層框架。在我們平時的活動中,所見、所聞會激活我們的表層框架,并喚起代表了最根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深層框架,只有當我們所見、所聞的事物所代表的價值觀、道德觀與我們自身的價值觀、道德觀相契合時(即所見、所聞的事物所構建的框架與我們的心理框架相契合時),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反之則無法產生認同。也就是說,框架構建了我們的觀念,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繼而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如:

又如:

(2)tax relief

Lakoff認為,tax relief是布什使用最成功的詞語。他認為,tax relief是一個隱喻,relief這個單詞喚起了人們內心這樣一個框架——一個無辜的人,由于受到一些外力的因素影響而深受苦難,而relief所傳達的意思則是解除痛苦和煩惱(taking away of the pain or harm)。眾所周知,在美國文化中,稅收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大到買房產、買地皮文學藝術論文,小到買一支牙膏都需要付稅。因此,當布什的tax relief通過演說、報紙傳達到全家萬戶時,勢必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喚起了上述心理框架,為他贏得大選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心理框架決定了我們對所見、所聞的反應和看法,從而左右我們的決定。反之,心理框架也主導了措辭的選擇和使用,即不同的措辭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框架。而習語,作為長期流傳于民間,為人類所用的語言,必然集聚了深厚的社會文化氣息,因此也就必然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若要真正地了解一個習語的內涵且為自己所用,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該習語的字面解讀,而要深入地解讀和理解,因為只有當該習語所反映的價值觀與使用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時,才可能產生預期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使用Lakoff的框架理論分析一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甚至自相矛盾的習語。

4.2 框架理論與相互矛盾的習語闡釋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自然對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換言之,不同的習語也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比如:

(3)a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 (我們的罪和債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b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習語都是關于人性的,前者闡述了人性原罪說文學藝術論文,而后者則強調人性本善的觀點。而究其根本,還是由于兩個習語來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督文化信奉原罪說,而中國儒家思想則認為人性本善,因此對人性也就構架了不同于基督文化的框架,見諸于文字;反之我們也可以說,不同的習語反映了架不同的心理框架。又如下例:

(4)a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難聽的話不會傷筋動骨論文開題報告。)

b 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

前者認為別人的流言蜚語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而后者則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人們極其注重品德品行。西方文化認為,只要行得正,沒有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不重要。而在東方文化中,由于長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人與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甚至一體的,人在社會中得到的評價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尺。

因此對心理結構即框架的了解為我們跳出字面意義的局限性,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習語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方法。

4.3 框架理論與習語的使用

Lakoff的框架理論幫助我們理解了字面表述不同甚至矛盾的習語的深層含義,反之,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構建不同的目標框架,選用相應的習語,以達到傳達的目的。比如,作為老師,我們常常要勸導學生好好學習文學藝術論文,積累知識,使用“知識多,不壓人”;在和一個沉迷于電腦游戲,不思進取,不愛學習的學生交流時,我們可以說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而對于那種將時間過度用在學習上,而忽略生活的學生,我們則需提醒他們勞逸結合,則可以說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5. 結語

習語作為文化、思想知識的傳承,既是值得珍惜的人文財富,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本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之上,運用Lakoff的框架理論,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于字面的局限性,闡釋了部分習語的深層含義、文化背景以及蘊含的價值觀、道德觀,并為這一部分習語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根據個人的目的和想法,使用習語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ornby A S, Li Beida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Z]. The Commercial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Bateson G. “The message ‘Thisis play’”. In B. Schaffber (ed.). Group preocesses: transactions of theSecond Conference. New York: Josiah Jr. Founation. 1956

[3]Fillmore C. “An alternative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5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Turner, M. More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Lakoff G. Don’t Think of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M]. Chesea GreenPublishing, 2004

[7]Minsky M. “A Framework forPresenting Knowledge”. In P. H. Winston (ed.) 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Vision. New York: McGraw-Hill

[8]Ortony, Andrew. Metaphorand Though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Spears R.A. Dictionaryof American Idioms [Z] Mc Graw-Hill Company, 2005

[10]鄭勛烈鄭晴.中國習語[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11]中國社科院詞語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刷館,1998

第3篇

論文關鍵詞:民族自覺,民族自省,認同感

、以后,清帝國已搖搖欲墜,面對“文明”的入侵,“落后就要挨打”使中國的民族自覺意識開始萌生、發展。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分別以青藏高原、黃河、大興安嶺為背景或戰場,演繹了中華民族在列強入侵下泣血的悲壯。三部電影充斥著兩種對立,一是文明與落后;二是認同與征服。兩種對立促成了民族的自覺與自省。

民族的自覺首先有賴于民族的歸屬感。“1903年,梁啟超把伯倫知理的民族概念引入中國:‘民族最要之特質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二)其始也同其血統。(三)同其支體形狀。(四)同其語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風俗。(八)同其生計。’”[①]侵略意味著領土丟失、種族被奴役或消滅,固有的生活方式、經濟形式,甚至共同的語言、文化都將遭到破壞。沒有了族群,共同體被瓦解,民族的歸屬感也就蕩然無存。《紅河谷》里羅克曼打著“文明”的旗號,帶著大炮、機槍侵入西藏,試圖勸降頭人卻遭到拒絕。撕破了“文明”的幌子,剩下的便只是對族群的野蠻屠殺與對土地的強力占有。片中有這樣幾組對話:

羅克曼:你們西藏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代本(翻譯官):請問先生是英國什么地方的人?

羅克曼:蘇格蘭愛丁堡人。

代本:為什么英格蘭不獨立成一個國家呢?據我所知,貴國也由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組成論文提綱格式。

……

羅克曼:你和他們不一樣,你是文明人。

代本:我和他們一樣,都是藏族人。

……

羅克曼:我們認為西藏應該獲得獨立和自由。

頭人:(伸出五個手指頭)藏族是這個,漢族是這個,回族是這個文學藝術論文,蒙族是這個,還有滿族、維族……許許多多的族。既然我們的祖先把我們結成一個家,家里的事就不用你來管了。

代本的駁斥,頭人的嚴詞拒絕,不僅有對本民族的歸屬感,更有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共同的民族意識形態、共同的生存危機催生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使大家團結一致、殊死抵抗。戰爭異常慘烈,最后連喇嘛也參與了保衛戰,面對先進的大炮、機槍,每一個藏民視死如歸,為保衛家園流盡最后一滴血,正如頭人對羅克曼說的:“只要這里還有一個活著的藏族人,這場戰爭就不會真正結束。”曾傲慢、任性的頭人女兒丹珠被羅克曼抓住,以此要挾藏民們投降,丹珠唱起了歌謠,戰場上所有的藏族人都跟著和歌,歌聲以另一種方式表述著對侵略的抗爭與民族的不屈。透過歌聲,讓人真切地感受到藏民們強烈的民族自覺意識。響徹高原的歌聲也讓所有的入侵者為之一震。熱情好客的康巴漢子格桑是最后一個活著的守衛古堡的人,帶著仇恨與絕望,他拒絕了羅克曼的救助,將象征著文明與友誼的打火機拋向了羅克曼這個往日被視為朋友的人,打火機微小的火苗點燃了羅克曼腳下的酥油,瞬間,整個古堡一片火海。戰爭結束了,但沒有勝負。一切恢復平靜了,蒼鷹飛過山頭,卻帶著幾分悲壯。

民族的自覺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對所在民族的愚昧、落后進行反叛而趨向文明的覺醒,也有對自身蒙昧的覺醒。

《紅河谷》中雪兒達娃的哥哥最初從黃河邊的祭臺上救下即將被扔進黃河作祭品的妹妹,這是對民族落后、愚昧習俗的醒悟與反叛。當他第二次在西藏頭人的慶典上出場時,辮子已經剪掉,并成為一個販賣槍火給內地“亂黨”、反抗清政府的通緝要犯,這是作為一個中國國民為爭取獨立、自由而覺醒,面對英軍的入侵,他加入了藏民們的家園保衛戰,這是為民族的危亡而覺醒。《紫日》里的楊玉福是個忠厚老實的農民,當日本人將他和母親綁在柱子上當人肉靶子時,楊玉福還惶恐而純真的問到:“我們啥都沒干,干嘛把我們綁起來啊?”直到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把刺刀捅進他母親的胸膛時,才方然大悟,嘶聲力竭地沖著日本兵狂吼。接著,他又目睹同胞一個個被殺文學藝術論文,日本兵活活燒死未斷氣的村民,無法言表的憤怒使民族覺醒意識在他心里漸漸升騰。蘇聯的及時到來,讓楊玉福僥幸獲救。在與蘇聯軍醫娜佳、日本女孩秋葉子逃亡的過程中,楊玉福由一個地道單純的農民成為一個為民族為正義而戰的勇士。他的善惡分明與民族覺醒意識,使他在面對垂死掙扎的日本殘兵時顯出了異樣的勇氣,他會打槍了,會朝著困獸猶斗的日本兵瘋狂掃射,為死去的母親、同胞,為那個被日本法西斯無辜殺害的日本女孩而戰。

自省即自我反思,是個人乃至整個民族成長、強大的必備素質。民族自省是民族前進的重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戰爭不同情弱者,戰場的強者永遠不會跟弱者真正講和。

與《紅河谷》里的頭人自始自終堅決抵抗不同,《黃河絕戀》中的神泉寨寨主也有拼死抵抗過日軍的入侵,可敵人如此強大,他失去了大量的村民,包括他的妻子。為保存寨子,他選擇了茍且偷生,并與日軍合作。只有得知自己的女兒遭受了日軍的侮辱后,他才最終覺醒、悔悟,毅然放下與黑子的世代家仇,決定送歐文過黃河。寨主的轉變是一種民族的自省,這種自省在他答應送歐文過黃河之前就開始萌生了。黑子找寨主談判前,影片里不斷閃現出寨主埋在心里的痛苦往事:與日軍搏斗,村民們遭屠殺、妻子被殺。還有在女兒安潔作為八路軍回到家中時,寨主高聲說到:“我從來沒有為日本人做過事。”這不僅是為自己辯駁,更是一種悔恨與無奈。黃河邊上,日軍封鎖了整個岸口。見計劃失敗,寨主面帶笑容鎮定自如地走近跟他握手的日軍頭目,瞬間拔出尖刀刺進了對方胸膛,涌動在刀尖的不僅是血,更是積蓄已久的刻骨仇恨與憤怒。寨主被亂槍掃射,倒地那一刻,他回頭看了一眼早已嚇成一團的三炮。三炮是個老光棍,因為黑子的家族失去了男兒身,誓殺黑子報仇。面對日軍、漢奸,一向唯唯諾諾的他讀懂了寨主的最后一個目光,在草屋里點起了火,熊熊的火光向即將來到黃河的黑子等人發起了警示。三炮被活埋了,在土坑里還一直唱著他的情歌,直到泥土沒過頭頂。以生命為代價,三炮重塑了自己西北漢子的男兒形象文學藝術論文,一切個人恩怨均在民族大義面前化為烏有論文提綱格式。寨主與三炮也都在最后的自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屬。

“戰爭三部曲”除反映被侵略民族的民族自覺與自省外,也有表現入侵者的民族自省。

《紅河谷》里年輕的探險家瓊斯懷著對東方古老文化的好奇心跟著英軍少校羅克曼來到向往已久的西藏(探險),作為“文明使者”的象征,與羅克曼一起被格桑救下的瓊斯被神秘的雪域高原深深折服,與這塊神奇的土地結下了難解的情緣,以及由此帶來的強烈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使瓊斯在第二次隨羅克曼進西藏(征服)時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英軍的槍炮在寧靜的高原響起,第一次交戰結束了,已變成英國遠征軍隨軍記者的瓊斯拖著沉重的步子自語:

父親,我們只用15分鐘,殺了1500個藏民,戰場上一片寂靜,沒有人歡呼這個勝利,羅克曼說只有刺刀才能開辟通往拉薩的路,但我只感到厭惡,我們的軍靴沾滿了鮮血,很多很多的鮮血,我面前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正在下沉,就要到我魂牽夢繞的地方了,那里有優美的牧歌,藍天和白云,飄著酥油和牛糞的氣味,有格桑、雪兒達娃、老阿媽、嘎嘎,還有丹珠……

瓊斯含著淚,本民族“文明”的野蠻征服第一次無情踐踏了他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可是,他還要陪同羅克曼繼續執行征服這片土地的命令。在“文明”的槍炮下,沒有先進的武器,只能靠獵槍、弓箭、石頭反擊的藏民,命如草芥、尸橫遍野。瓊斯怒斥:“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羅克曼卻說:“文明就是馴服野蠻之火的大海。”丹珠死了,在瓊斯心里她是女神。悲痛的瓊斯面對羅克曼的野蠻征服,捫心自問:

父親,我不明白,為什么要用我們的文明去破壞他們的文明?為什么要用我們的世界去改變他們的世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一個永不屈服永不消亡的民族,在她身后還有著一塊更遼闊的土地,那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征服的東方!

瓊斯對西藏民族及其地域文化雖然有認同感和崇敬之心。但他一開始并未真正了解為征服他族的戰爭與屠殺絕無二致,因此,他接受自己成為隨軍記者。只有炮聲響起,血染軍靴,他才一點點意識到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征服者、一個屠殺者。隨著戰事發展,瓊斯有多痛苦文學藝術論文,他的反省就有多深刻。戰爭快結束了,羅克曼讓瓊斯帶著幾個士兵與一尊大炮去高地發起總攻。藏族小男孩嘎嘎把瓊斯引入了沼澤,眼看著后面的士兵陷入沼澤,瓊斯帶著怒氣,顫抖著雙手把槍口對準了嘎嘎,隨即又緩緩放下,最后屈膝跪地,痛苦地掩面嚎叫。

入侵者的民族反省也體現在《紫日》里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身上。逃亡之初,秋葉子一心要將楊玉福等人置于死地。共同經歷了幾次險境后,秋葉子漸漸回歸到一個少女應有的純真,作為人應有的明辨是非之心。面對楊玉福的質問,她能說出:“他們叫我們殺人殺人,然后所有人來殺我們”的話,看到日本殘兵敗將集體自殺,她冒著生命危險去阻止,最后卻死在了他們的槍下。秋葉子人性的回歸,也是一種民族的自省。

“戰爭三部曲”選取了三個不同時間、地點的戰爭背景,同性質,不同內容的題材,弘揚了中華民族面對外來入侵至死不屈的抗爭精神,也反映了“文明”的散播無不借助暴力的手段,唯有民族的自覺、自省才能讓一個民族獨立、自由,走出愚昧、落后,走向真正的文明。

參考文獻:

[1]單正平.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單正平.民族主義簡論——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學史論之一(上)[J].海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3]單正平.民族主義簡論——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學史論之一(下)[J].海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4]高翠蓮.中華民族自覺的最初形態與步驟探析[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第4篇

音樂會練聲曲主要是指沒有歌詞的聲樂作品,它是聲樂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具有藝術歌曲與聲樂練習曲的雙重屬性,即,既包含復雜的演唱技巧,又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作為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中一個“獨特的”品種,它的價值就像鋼琴教材中的肖邦、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或小提琴教材中的帕格尼尼的隨想曲一樣,既具有高度技巧性、又具有高度藝術性,是提高聲樂專業的全面技巧、藝術水準的重要途徑。音樂會練聲曲相對于聲樂練習曲來說,它不僅囊括了各種聲樂技巧。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強調的是歌唱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對歌曲技巧的把握發揮,這更是歌唱修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藝術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歌唱藝術從古希臘的吟唱史詩到中世紀的復調合唱,再到十七世紀初的抒情性音樂劇,歌唱已成為一門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舒伯特曾經說過:“在整個音樂藝術中,歌唱不可爭辯的是處于首要地位的,它是一切旋律、轉調與和聲所環繞的軸心。所有的樂器不過是歌唱聲音的模仿。歌唱好似一位帝王坐在他的寶座上,而環繞它的一切樂器都好像是俯首稱臣的諸侯王公。人聲本質上是一種最原始的聲音。世界上一切其他的聲音不過是這神圣的原始聲音的一種遙遠的回聲。人類的喉嚨是世界上最初的、發聲最純正的、最值得贊美的樂器!”。

而要把人類的喉嚨訓練成美妙動聽的歌喉,就要進行一系列的聲樂訓練,以達到專業化的歌唱水準,歌劇和美聲唱法的發展更需要良好的聲樂技巧和藝術修養作后盾,中國聲樂教育家尚家驤曾指出“很多教師把聲樂練聲曲作為學生演唱歌劇前的技術準備材料”,這就使音樂會練聲曲的前身――現在普通而常見的聲樂練聲曲的產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和必須。

“普通而常見”的練聲曲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種來源是十九世紀早期。出版的有鋼琴伴奏的視唱練耳練習曲。

視唱曲在巴洛克時期就已出現,而視唱練耳教材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和意大利已經大量出版。視唱曲一般用“唱名”而非“元音”來演唱。一些早期聲樂教師延續了這種演唱習慣,例如,多梅尼科?科里在1810年出版的《演唱指南》(The Singer's Preceptor)和曼魯艾爾?加西亞在1840年出版的《歌唱藝術論文全集》(Trait complet lart du Chant)中,也開始出現演唱“唱名”而非“元音”的聲樂訓練材料,這可以說是聲樂練聲曲的雛形。后來,這種有曲調而無歌詞、同時還帶有鋼琴伴奏練習曲的形式,便逐漸定型為練聲曲的經典組合形式。到了19世紀中期又有了更多的此類出版物,而聲樂教師亨瑞奇?帕洛夫卡(Henri-chi Panofka,1807―1887聲樂教師、小提琴手、作曲家)在巴黎的時期出版的同類出版物,已經明確為五本的聲樂練聲曲。

值得一提的是帕諾夫卡在1840年時研究了眾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如:Marco Bordoni/Jenny Lind/Lablaehe/Frasehini/Staudigl),于1852年在倫敦出版了第一本具有教育性的聲樂作品《聲樂指導訓練》(《Practical Singing Tutor》);1854年在巴黎出版了《歌唱的藝術》(《Lart de chanter》op.81)一書,給他帶來了作為小提琴手和作曲家所不能獲得的巨大成就。而1858年他為初學者寫的一本《帶字母的聲樂訓練》(《Abecedaire vo-cal》)獲得了成功并具有創新性;最后的一本書《歌唱與聲音》(《Voix et chanteurs》op.85)是在前兩本書《歌晤的藝術》和《帶字母的聲樂訓練》的想法和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還包括了許多著名的聲樂歌唱家歌唱時的生理感覺。

另一個來源是將已有的聲樂作品去掉歌詞后作為練聲曲。

早在1755年,簡巴帕提斯特?貝拉爾德(Jean-Baptiste Be-rard)就從“技巧性”(比如適用于柔和、輕快、有裝飾、莊重的聲音)的角度出發,選擇了呂利、拉莫以及其他等20幾位作曲家的作品,去掉歌詞作為練聲曲,并就如何訓練等問題做了詳細、精確的解釋,以此來作為他的《藝術演唱》的補充。到了19世紀,絕大多數聲樂教科書中都編進了為同種目的而特別創作的作品。對于這種做法的意義與作用,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加西亞(Garcia)認為:“無歌詞的旋律能為學生提供一套包括各種難度的歌曲集”。事實上,這種來自聲樂作品的練習曲難度更大,對人聲歌唱的技巧性要求更高,尤為重要的是它在訓練過程中必將涉及到歌唱的藝術性要求……因為這類練聲曲原本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聲樂藝術作品”。相對于第一個來源,第二個來源更強調聲樂訓練的技巧與藝術性,它從美聲唱法的技巧難點出發,對聲樂技巧的各種難度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普通而常見”的練聲曲這幾個主要來源,對于音樂會練聲曲的最終形成與發展演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視唱練耳練聲曲主要“提供”了音樂會練聲曲“有鋼琴伴奏”的“固定形式”;而將聲樂作品去掉歌詞改編為聲樂練聲曲的做法,則使音樂會練聲曲在解決聲樂演唱技巧問題的基礎上,更被“賦予”了高度的藝術性含量。

第5篇

所謂纖維藝術,從以往的藝術形式上來看,它既不屬于繪畫,也不屬于雕塑,既不用筆,也不用紙。由于所選用的制作材料是棉、毛、麻、絲、塑料、金屬及人造化纖等不同性質的纖維,故稱為“纖維藝術”,主要分為平面、立體和空間三大類。它是在挖掘和研究傳統染織藝術的基礎上,在現代藝術發展中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并逐步獨立。最早的纖維藝術的雛形,出現于中世紀西歐古堡的墻壁上。它既防潮保暖,又起著美化與裝飾環境的作用。后來又受到了19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以后威廉?莫里斯的工藝美術復興運動以及包豪斯等革新力量的影響。現代纖維藝術始于1930年。有一位安娜?歐伯絲(Annealbers)夫人,她首先制作了纖維藝術作品,在美國展出后引起了很大反響。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纖維藝術盛行于西德、日本、瑞典、美國、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等國,確有與雕塑藝術并駕齊驅的傾向,從平面到立體,甚至對于時間的追求,一舉揭開了纖維藝術的新局面。

現代的染色藝術,是把以往用于紡織品圖案的印、染色技術提取出來,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段加以利用,它以現代視覺語言,全力追求畫面的簡潔效果和清新魅力,并努力表現隱藏于畫面之中的民族之魂和作者的個性情懷。有資料顯示,從人類開始裝飾自身的時候起,染色藝術就誕生了。其中有起源于印度的蠟染,也有發源于我國而后又在唐代傳入日本的蠟染織物。然而,把染色藝術發展到如此面貌嶄新和藝術高度的卻是日本。自明治以來,從為海外萬國博覽會制作壁掛及其它紀念性作品,染色藝術已經和油畫、版畫、日本畫等其它繪畫藝術一樣,廣泛得到政府的支持、專家的認可和廣大國民的喜愛,從而確定了它在美術領域的獨立地位,成為國民喜聞樂見的新的美術形式。

染色藝術,重在染色。有些作品對厚重古雅的色調有所追求,強調藍、茶、黃、黑等天然染料樸素之美,有的則有效地運用了化學染料那種明快、鮮亮的色彩魅力,使作品富有強烈的現代感。總之,作者把色彩作為情感的抒發與寄托。造型上雖然也有寫實的,但卻能跳出傳統寫實的理念和模式,把簡潔的塊面運用和理性的畫面構造作為敘述語言。有的畫面構成氣勢雄渾,極有震撼力,有的作品造型雖然近乎于刻板,然而涌動著一種激情與風骨。那種顯著的色調構成和構圖的多樣化,對于不同景物和事物的解讀力,高度的概括性,造型的裝飾性,到位的造型力,具體和抽象的和諧,使染色藝術的風格獨樹一幟,富有極強的藝術個性和感染力。

我們強烈地感到,在現代化達到相當程度的日本,一方面大量輸入西方現代技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同時,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珍愛和強烈需求,成為現代人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這并非偶然。由于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成了高效率、高收入、高消費的國家。隨著民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習慣上的歐化,對美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總是渴望得到物質與精神的平衡享受。基于這種社會的發展需求,現代日本染織作家們,立志克服過去手藝人的匠氣,而以現代染織造型作家的姿態登場,作品日趨文化性。也順應時代要求,直面現代藝術,創作了不少具有民族情感和個性強烈的染織作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屏風畫,在傳統器物上表現現代美。還有作為室內裝飾的壁畫、壁掛或橫額,多以表現風俗民情為內容。一些頗具地域色彩的民藝品,也都是運用了蠟染及友禪染、紅型染及型染畫等手法制作成的藝術欣賞品,風格粗獷、單純大方,感情熱烈、真誠奔放,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聰慧和對美的獨特見解。看了這些作品,使人一目了然而回味無窮。另一方面,還有結合現代建筑,如賓館、美術館、博物館、會議中心等人群集聚的場所,制作的現代纖維作品都極為鮮明地體現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特色,給人以時代感和材質美的享受,與現代人的生活氣氛和建筑環境十分協調。

這些藝術品,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和對外貿易方面已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有些獲獎作品成為當代日本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被收藏于國立美術館。有幾位染織作家(染色藝術家和纖維藝術家)已被國家指定為“人間國寶”(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這些藝術家在繼承和發掘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藝術性探索,努力開拓著新的創作途徑。近年來,配合現代建筑藝術,染色藝術和纖維藝術在室內裝飾中,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美化人民生活環境的作用。因此,藝術研究者把它看作是建筑藝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

其實一些傳統染色技法,如蠟染、絞染等,據歷史考證,幾乎都是先后從中國傳入日本,而后又有了很大發展。在日本久負盛名的“西陣織”絲織藝術品及其技術,就是隨著我們的祖先秦人帶到了日本的京都,現代染織作家又將其發展為可以與雕刻藝術相媲美的藝術;還有我國染色中的藍染,傳入日本的沖繩島以后,被發展為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紅型染,日后幾十年中,被當代日本民藝運動的倡導人之一,已故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芹澤圭介先生研究創新為頗具藝術特色的“型染畫”,為當代日本染色藝術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光彩。這些本來都屬于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但沒有應有的重視和繼承,有些甚至將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我們有責任呼吁,如果再不及時搶救,將會造成我們在經濟上的,更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藝術上的損失。如果我們能盡快地把這一事業重視起來,就會大大有益于我們挖掘、研究、整理我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包括少數民族的藝術,特別是民間工藝美術。這對于傳承民族藝術,提高藝術品的文化品質,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文化價值。同時也無疑對開拓我國纖維藝術和染色藝術,繁榮我國美術創作,將歷史性地起到奠基作用。日本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對此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由于日本很早就注意了民俗學這一學科,對民族藝術的保存與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從近代日本思想家柳宗悅的民藝運動,到大阪、倉敷等城市的民藝館以及大阪民族學博物館的建立,大大激發了日本人民珍惜民族遺產和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欲望。好多藝術家努力成為學者型的藝術家,除廣泛學習民族文化外,陶藝家研究多種釉的結合,染織作家研究色的化學反應。藝術與科學的相互滲透,造就了日本一批具有現代特質的藝術家。包括日本畫畫家和現代雕塑家,他們極為重視材料的選擇和制作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作品不論在表現手段與藝術風格上都有相當的創新性,使當代日本美術事業的發展為世界注目。

日本的纖維藝術和染色藝術,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脫穎而出,也得力于獨特的創新教育。其特點至少有如下幾點:

一、極力反對模仿,重視藝術創造,培養重點是,在探索和發展的氣氛中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力。所以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既有頗具實力的教授講造型基礎,也經常聘請活躍在藝術界的先鋒藝術家講藝術論,以此培養學生全面的藝術素質。

二、藝術與科學結合。學校設有材料學和染色學課程并備有染色實驗室,其教學不是停留在理論探討和紙上談兵,除進行必要的繪畫學習外,還要掌握材料的選擇、染色配方、工具的使用和工藝流程。讓學生把自己的設計意圖付諸實踐,獨立完成一件件作品的構思與制作。通過實踐制作,啟發受教育者不斷發現各種纖維材料在造型上的可能性和表現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叶城县| 金川县| 周至县| 尚志市| 循化| 和田市| 西乌珠穆沁旗| 广饶县| 白玉县| 揭东县| 平武县| 弥勒县| 武功县| 福贡县| 湟中县| 泽库县| 信宜市| 菏泽市| 无棣县| 石城县| 鹤岗市| 偏关县| 基隆市| 日土县| 云安县| 阿荣旗| 永丰县| 彩票| 浪卡子县| 桂林市| 沁源县| 芷江| 云浮市| 柳林县| 拉孜县| 岳阳市| 武义县| 同仁县| 宿迁市| 淳化县| 铅山县|